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作者丨锅盖斯基
来源丨 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小声说。
01
 
2008年元旦第二天晚上8点多,一辆超长线的客运班车从广东东莞开回了四川金堂县竹篙镇。
 
1988年,这个镇上的第一批50名女工被护送到东莞厚街镇打工。20年里,一批批外出的打工人,把这里搞成了“中国打工仔第一镇”。
 
这一年,打工人比往年早了至少半个月回家过年,因为工厂没活了。
 
富士康和华硕子公司都被传出要裁员,一个说裁员10万人,一个说裁员4.5万人。
 
一说裁员,当家的下意识就是辟谣。从制造业到互联网,两派的大佬们相爱相杀,但有些传统大家都守住了。
 
辟谣归辟谣,但工厂里的工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2008年10月,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两家玩具工厂倒闭,厂内6000多名员工忽然失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这两家厂叫合俊和俊领,他们的东家都是港资企业合俊集团。在辉煌时期,合俊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玩具制造商,给国际知名玩具品牌做代工。
 
这些厂门口,摩的司机因为没有工人可以接送,生意基本也黄了。
 
到了2009年2月,有个数据公布说,春节前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
 
在当时,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不过,当年的打工人倒也没有那么焦虑。打工人梁文权当时觉得:
 
虽然现在找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通过自己这么多年的历练,应该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打工人这么自信,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两家玩具厂倒闭之后没几天,其他厂的招聘就把桌子摆到了他们的厂门口,玩具厂、电子厂、制衣厂,啥类型的都有。
 
老家那边的一些企业,也很看好这批被大城市“毒打”过的打工人。
 
在三四线城市老板的眼里,这些见识过凌晨三四点大城市的打工人,哪怕没有特别技术也能更好地上班。
 
因为他们在正经企业上过班,知道怎么遵守纪律,懂得怎么按老板的心意上下班。
 
斯基去过一些城市,那里的工厂老板经常吐槽的一件事是,发完工资就找不到打工人了。等他们把钱花得差不多了,才会再回去上班。
 
那会儿,打工人内心的OS是:
 
工作不用愁,只要想做,随时可以进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有选择就有鄙视链,像那些不经常加班的工厂,就被打工人排到了鄙视链的底层。
 
02
 
这家工厂倒了,那家工厂火了;这个产业夕阳了,那个产业崛起了;一二线城市机会少了,三四线城市机会多了。
 
就像灯火辉煌的晚宴下,那些叠起来的高脚杯,只要瓶子里的香槟还有,就不至于让杯子空着。
 
合俊玩具倒闭的两年后,北京中关村的“欧美汇”商场一个犄角旮旯,开了一家卖玩具的格子铺,叫“泡泡玛特”。
 
后来把盲盒带火的泡泡玛特,一路开店,10年里开了300多家。
 
泡泡玛特的出圈,让广东东莞的工厂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除了贴牌,他们还可以搞一个自己的牌子。
 
当泡泡玛特的格子铺在中关村开张时,亚洲第一单体建筑换了主人,卖了9.5个亿。
 
新主人是谁不重要,它原来的主人UT斯达康很有意思,发明了00后可能没见过的小灵通。
 
当年,杭州人谁入职了UT斯达康,以为是可以吹上一辈子的。那种膨胀感,不亚于现在入职BAT。
 
它的大楼外立面全部由铝板和玻璃连接,楼里面有几千块一个的垃圾桶,还是第一家为杭州打工人实现星爸爸自由的公司。
 
UT斯达康没了,但从这里毕业的一些高管跑去创业了,一些工程师输出给了邻居,播下的种子四处开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UT斯达康杭州总部曾经在的那个区,现在有60多家上市公司。
 
当时4G时代还没到来,但智能手机躺赚的时代马上到了,聪明的小灵通选择就地躺平。
 
现在看来,智能手机就是一块大屏后面搞了一个APP商场,但当年没人见过这玩意儿啊。
 
03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竹篙镇打工人大规模返乡的那一年,App Store和“手机淘宝”默默上线了。
 
但流量和WIFI自由还没到来之前,它们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对,那时候叫“手机淘宝”,因为大部分时间里,大家还是坐在大屁股台式电脑前下单,哪像现在到哪都能下单。
 
那时候的App Store,有点像开在山沟沟的沃尔玛商场,是个稀罕的东西。但交通不方便、流量不行,生意就不行。
 
这一点要等到互联网的高速公路——4G铺好了,才会得到快速的改变。
 
2013年,赶在年底之前,4G牌照被发到了三大运营商的手上。此后,APP创业到来,它还有一个外号是“PPT创业”。
 
我有一个APP创意,谁家有钱?
这句话应该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旁白。
 
那几年的大学生们,出了校门一部分人直奔大厂,一部分人跑去创业,另外的一部分才选择考公务员。
 
APP创业,整得铁饭碗也不那么香了。
 
不只是还没挨过社会毒打的小白,兴冲冲地加入创业大军,那几年连捧着铁饭碗的人都对外面充满了向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2015年4月13日,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顾少强,留下了一封只有10个字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离开了那座生活了近35年的城市。
 
在顾老师留下辞职信之前,智联招聘发布了当年的“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报告第一次涉及公务员群体。
 
智联招聘说,有超过1万名公务员通过他家向潜在雇主提交简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这一年,光商务部就有30人离职。从2008年到2017年,商务部辞职的人加起来也就152人,而2014年-2016年就离职了80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那几年,斯基身边的记者朋友们也陆续离职,他们有的去大厂,有的去创业公司,有的干了新媒体。
 
当年,几乎每一个离开的人,都比留下的人混得好。
 
那几年,无论是在象牙塔的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都热衷于追寻大佬们的脚步。小到去听大佬们的演讲,大到去够大佬们的生态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在连名字都不配提的人,是当年内地大学生在网上提及最频繁、谈论次数最多的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一时,斯基也不知道该怪那几年的大学生太“傻白甜”,还是应该夸这几年的大学生看破了红尘。
 
04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回过头去,一波又一波的失业潮都在滚滚向前的车轮下被消化了。
 
只要车轱辘动起来,车子就需要加油,就需要保养,就需要维修;只要路上的车子越来越多,车子的零部件永远都会有销路,停车场永远都不会空下来。
 
就像是当年的一部智能手机,一个App Store,带动了无数APP创业者和商业模式,还有那些产业链上的制造商们。
 
我们不怕一两辆车的熄火,不怕一两辆车的报废,也不怕一两辆车酒驾出了车祸。
 
怕的是,一有车祸现场,所有司机都被扣上“黑心司机”的帽子,搞得人人自危,不敢上路。
 
没有人上路了,车轱辘也转不起来了,马路就静止了。
 
而一两辆车熄火了、报废了,流水线一分钟就能下来一辆新的。它们下了生产线,就能直接杀到马路上狂奔,带动轮子下的尘土飞扬。
 
就像一句台词:
 
87年的股灾、97年的金融风暴、03年的非典,我都活下来了,我很牛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我们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只要有活下来的信心。
 
即便是中美贸易摩擦,即便是新冠疫情。
 
中美贸易摩擦的时候,漂亮国一会儿一个骚操作,但很多制造业的老板那会儿都跟斯基说,没有哪个国家的产业链取代得了中国,加起来都不可能。
 
再不济,我们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啊。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这些老板无论企业大小,都凭着自己这几年在海内外建立起来的关系网抢防疫物资,抢来多少就捐出去多少。
 
这些老板吧,缺点不少,但做事效率特别高。疫情爆发初期,要不是他们各显神通在全球各地抢防疫物资,那时候各大医院的防护服还没那么快接济上。
 
没有他们出来时不时地折腾一下,我们也没那么多工作机会,毕竟全国体制内人员的数量也就几千万人。
 
哪怕全部换血换一遍,全国也就只有3%的人能得到就业机会。
 
毕竟对耗材而言,比被利用更糟糕的是——没人用。
 

THE END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作者:老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HfVLsVafx4p9mDeoTlXTg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昨天下午,开了个十万人大会,很多人的生活都会因为这场大会而被影响,甚至发生改变,也正因如此,很多网友都在密切关注这个会。

 

这一关注,网友们又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我又想写出来,让大家看到。

 

有网友称之为十万人大会。

 

 

 

十万人是这么算出来的。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这是网友对昨天那个大会的概括总结。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这是昨晚大会的直播内容。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网友还总结出了本次大会的主要目标。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这个版本的总结更为精练。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这是来自基层网友的声音。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在就业这一块,已经有学生家长站出来予以证实了。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地产方面也很不乐观了,短短一年时间里,河南一个市的成交数量由2000直降到100,整整下降了二十倍。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还有网友从数据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各地财政收入也是暴跌,最惨的是温州,跌去了74%。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这个已经不能叫腰斩了,这应该是脖子埋进土里了,只留一个鼻孔还在出气了。

 

 

今天早上,有网友讲了这样一个段子,相当的形象了。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还有网友写了这样一个微小说。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还有网友发现了这个。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而且还不只一个网友发现了。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有网友在讲段子,也有网友在费尽口舌地讲道理。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真的是口水都说干了。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这原本应该成为绝大多数人都知晓的常识。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特别是这个常识,更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并以此构成我们对外合作的底线。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作为一个普通写字者,我希望这个大会能够真正帮助到绝大多数民众,还经济以活力,还万民以信心,至少不用为生计发愁,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

 

松口,松手,松绑,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我相信我们的经济一定能从谷底走出来,重新开始爬坡,这样大家的日子都会好过一点,口袋里的钱也会多一点,也有底气对家人好一点。

 

不说过得有多舒服悠闲,至少可以让普通人们不用为生活发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这个十万人大会就是成功的,就是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被后人记住的。

 

昨天的大会排在第五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ZyQcVYjOpKnossm5fVDmw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今天,央行官网挂出两则消息,透露出23日央行马不停蹄开了两场会。
信号意义非常重大。
央行先是跟银保监会一起,开了个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决定从扩增量、稳存量两方面发力,以适度的信贷增长支持经济。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24家主要金融机构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参加会议。
很多人不知道,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座谈会,按照往常惯例是一年开一次,通常会是在11月份。
不过,去年已经开了两次,最近的一次是去年12月。半年不到的时间,现在又再度召开,可见稳经济十万火急。
有意思的是,央行紧接着又召开全系统货币信贷形势分析电视会议,部署当前和下一阶段信贷工作。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会议通稿有句非常重磅的话——
“引导金融机构全力以赴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央行要求大家全力以赴放贷!目标只有一个,把钱贷出去!这是不计一切代价稳经济的时候啊。
二季度已然过半,必须加班加点恢复生产,提振投资和消费,才能稳住二季度乃至全年的增长目标。
也只有把更多目光放到中小微企业和老百姓身上,保住工作岗位,一次性给出足够且强劲的援助,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必须全力以赴把钱贷出去,贷到最需要的人和企业手上,打通经济脉络,大举“输血”!
这一次,要拼尽全力了!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的会议,明确了各个主体的操作方向:
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发挥补短板、跨周期调节的作用;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主动发力、多作贡献;
股份制银行要充分挖掘潜力;
大型城商行要发挥区位优势,共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你看,自上而下,各个主体分工明确。
翻译成人话,就是政策性银行负责调节阀门。几大国有银行要放低姿态,奉行店小二的服务精神主动“上山下乡”撒钱。城商行也不能做旁观者,要一起加码,齐心协力支持重点领域。
可以预见,接下来,各地房贷会进一步放松,企业融资的条件也会放松,让更多的钱流向中小微企业,激活社会信贷需求,稳定增长预期。
突然宣布要全力以赴放贷,或许是因为最近社会在贷款意愿上出现了不利的局面。
十几天前,中国4月份社会融资数据出炉,新增规模9102亿元,同比去年4月少增9468亿元,环比3月份的4.65万亿元减少超过八成!!
金融从业人士@大卫翁认为,社融数据中最核心的一个分项,新增人民币贷款,预期最低也有1.49万亿元,而最终的结果是,6454亿。
数据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其中,居民的房贷、非住房的消费贷,以及经营贷,都是负增长。
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4月份新增个人住房贷款罕见下跌605亿元,这是2007年有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全国新房房价自2015年12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这说明,在疫情频发的背景下,居民又不愿意“加杠杆”了。人们宁愿抢着把旧的贷款还清,也不愿意去借新的钱。
举个例子。
5月17日,杭州高调松绑楼市,包括“落户即可买二手房”“非杭州户籍购买二手住宅社保4年改1年”“三孩家庭限购套数增加1套,且按照无房户优先摇号”等一大堆措施。
本以为能刺激房贷需求,捂热楼市,可结果是业主趁机纷纷降价,想要赶紧出手。
据贝壳研究院(杭州)监测,4月杭州各区域住宅成交量较3月均有明显下滑,其中临安区、拱墅区、西湖区均环比下滑30%以上,住宅均价跌幅则达到3%。
楼市的“冻结”状态,是不正常的现象,也是不利的局面。
一方面,央行降息降准还上缴结余利润,货币如潮哗啦啦往外流;另一方面,社会贷款需求较弱,实体经济仍在复苏,难以承接住这些宽松刺激,一部分钱就只能在银行间空转、淤积。
便宜钱不少,社会却拿不到。
因此,央行喊话全力以赴放贷,就是要去找到真实有效的贷款需求,把稳增长置于防风险之前,把淤积在系统中的钱,赶紧注入最需要钱的市场主体。
稳市场主体,就是稳经济。而稳定了经济,才能保就业。
可谓三位一体。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过去十来年里,几乎年年都能听到“最难就业季”,但今年的就业形势,是真的很尴尬。
首先,是史上最多的1076万高校毕业生数量。
要知道,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只有1100万人,两者乍看起来相差不大,但是之前还有一批遗留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需要找工作,叠加起来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要踩空。
这1076万人里面,有一部分毕业生恐怕今年无法上岗挥洒青春与汗水了。
其次,是最近刷屏的18.2%的青年待业率。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这个比例放到全球来看也不算低。根据北大国发院教授卢锋梳理的数据,中美欧三个主要经济体4月青年待业率,中国为18.2%,欧洲为13.9%,美国为8.6%。
所以,在无比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无论是全球顶尖学府的骄子,还是在海外泡了几年的归国青年,纷纷涌向了小县城。
今年2月,广东某县想要引进82位高学历人才,没想到收到了近900份申请,里面甚至还有31名博士和部分海外留学生。
这些博士研究生,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有在清华读工商管理的,也有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念热能工程的,还有在国防科技大学学光学工程的……
名单中还有不少海归硕士,有在日本九州大学读先进能源科学与工程的,也有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念信息管理的,还有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高级计算机科学的……
他们去到哪一座大城市,都可能成为社会的精英,业界的翘楚。
可现在,他们竟然争破了头想要来到一个小县城。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
没想到从这里开始,国内掀起了一股浩浩荡荡的人才下沉浪潮。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浙江丽水遂昌县,GDP153亿元;江苏盐城滨海县GDP565亿元,跟北上广深比起来真的就是小地方,却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学府的毕业生。
这些人里面,不少还是理工农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很多人期待他们去到国家一线科研场所,攻坚“卡脖子”技术。但这些人才,却毅然选择留在小县城里奋斗,扎根基层的基层。
县城满地博士狗,街道处处985。这种现象居然成为了标配。相比之下,我甚至还有点庆幸自己早毕业,没有被这股时代的风暴卷走。
说真的,我从来没想到,年长几岁居然还能算是个优势。
最近,一条“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的信息冲上热搜。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结果清华大学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
岳麓区有关部门则发出通报称,经查,张某,女,28岁,山东省济南市人,于2018年6月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本科毕业,经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并在多地民营企业求职时谎称学历,均以“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填报学历学位。
这则啼笑皆非的新闻背后,是不是也反映了如今的就业竞争激烈程度超出想象?
在遍地都是博士、海归、985人才的城市里,普通本科毕业的她,只有臆想着用名校的标签来给自己身上贴金,才有成功上岸的一丝丝希望?
之前在微博上还有一则消息上了热搜,北京大学核物理女博士报考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城管,而且同样被录取的人员,95%以上都是硕士或博士。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在旁人看来,这位女博士应该是去打破物理世界的旧秩序、探寻未知的新世界。
没想到最后,她们却在维护一条街道的秩序。
为了拿到北京户口,捧上铁饭碗,核物理博士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理想,放弃了成百上千个挣扎在物理模型和数学原理的深夜。星辰大海似乎不是那么的有吸引力,反而脚踏实地更为重要。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里,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正在下沉。
这几年的五四青年节,B站都会请一位名人来演讲。前些年“后浪”一词成功出圈,占领无数人心智。
而今年,却是莫言站在镜头前告诉年轻人,不要被大风吹倒。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上世纪60年代,万里挑一的天之骄子,怎么也不会想到,暑假一放就是十年。
08年的大学毕业生感叹命运多舛,自己竟然撞上了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却不曾想,第二年大基建和房地产就拉着经济迅速反弹。
如今,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学子,也没有预料到,四年学期疫情就占了两三年。
时代总是充满了意料之外的变数。
当你踩着湿滑的石头,小心翼翼迈过了眼前的溪流时,却迎面遇见一条更为宽阔的历史长河。
时代遥异,悲喜从不相通。
此时此刻,是真的到了拿出“震撼弹”级别的保就业大招的时候了!!
就在刚刚,央行又扔下重磅大招!
刚刚!央妈下令,全力以赴放贷!核弹级的大招何时再现
住建部、财政部、央行共同发布《关于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的通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到期后进行补缴。
在此期间,缴存职工正常提取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受缓缴影响。
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缴存人,不能正常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作逾期处理,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征信部门。
还有,各地根据当地房租水平和合理租住面积,可提高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额度,支持缴存人按需提取,更好地满足缴存人支付房租的实际需要。支持政策实施时限暂定至2022年12月31日。
这一大招,既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难,又减轻了居民通过公积金贷款买房或者还贷的压力。可谓一石二鸟啊!
非常时期,一定会有更多有魄力的非常举措!
◎本文作者 | 震谷子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Kw3M5EogxUJxT9Ils3mPw

你看,这个人居然敢说真话!

与朋友聊天,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企业的问题是企业家的精气神被打没了。

一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例,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就像知乎网友的回答所讲,什么都试过了,还是不行,然后只能裁员过冬了。

来源知

二是:深感民众被误导把矛头都指向了私营企业,称其为贬义色彩的资本家;忽视了它们可能才是对普通人相对更开放更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的企业。

而与之相对应的庞然大物,则是打不过就加入,于是更多人跑去竞争考公。

作为中国市值第一的互联网企业,腾讯2021年收入5600亿

农行营收轻松超腾讯

前面是前途不明,后面是人人喊打,这便是当下的局面。

这些事情的后果就是:

1.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马化腾迷茫了。

图片我已经朋友求证,为真实。

(有趣的是:这一条朋友圈,绝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可能是Pony发的,觉得他不会如此直白地表达自己所感,哪怕只是引用。更有趣的是:他所引用的这篇文章已经打不开了)

2.新锐的线下连锁酒馆的董事长躺平了。

3.线下门店遍布的名创优品创始人无奈了。

4.携程创始人梁建章被沉默了

为了让这篇文章能够发表,更多被沉默的人的截图,我也只能让它在此沉默了。

于是,各行各业不约而同地在沉默中给出了自己的答卷:裁员。

几天之内的裁员新闻清单都有长长的一串

如果企业家的精神没了,再鼓舞创业就失去了内核。毕竟,如果千里马最终要被拉去屠宰场,那么谁会在比赛里拼尽全力跑在前头呢?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千万不要让企业家觉得:不如苟活着,躺平。

Lonely Planet

2022年5月25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WjcpAf-HslB4yTOdh7_7A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智友学院(ID:zhiyoucf88) 

◎作者 | 卢卡斯

5月20日,统计局公布,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比2020年增加了9458元;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8115元,名义增长10.3%。
超过40%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近90%的城镇家庭至少拥有一套房。这个数据,你怎么看?
4月公布的16-24岁青年待业率为18.2%。1076万高校毕业生将走入社会,985、211的硕博高材生已经扎堆进入小县城公务员、教师系统。
结合最新出炉的工资数据,我们结合人均收入来看看,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数据,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有以下的疑问,本文有所解答。
1、你的收入,能在全国人民排上前百分几?
 
2、你的收入增长,有没有跑赢通胀?
 
3、最近的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前段时间,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1》。极低的出生率引来所有人的关注,另一组数据却被忽视了——人均可支配收入。
“抖音、小红书上人均百万收入”和“中国有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这些或那些“模糊印象”终于可以通过大数据去验证了。
统计局公布了从2014-2020年,五个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国家统计局)
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了65.75%,人均年收入为7868.8元;
 
中间偏下收入组增长了51.03%,人均年收入为16442.7元;
 
中间收入组增长了48.88%,人均年收入为26248.9元;
 
中间偏上收入组增长了52.84%,人均年收入为41171.7元;
 
高收入组增长了57.54%,人均年收入为80293.8元;
看看您的年收入,排在全国的什么位置?欢迎评论区留言。
这么看感觉整体挺好的,五个收入组都有所增长而且增长率差别不大。但当我们做成线性图表后,感官上就不一样了……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智友学院)
贫富分化,财富聚集,是现状,也是老生常谈。
20%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和剩下四组人群的收入分化严重。
从增长幅度来看,低收入组的收入增幅是最大的,有65.75%;但是从绝对涨额来看,低收入群体的增长只是高收入群体涨额的零头。
而财富差距因为有积累效应,比收入差距更严重。
在中国,这几年政府发力落实精准扶贫,基尼系数有所缓和,从2015年的0.711降至2019年的0.697,但疫情之下又回到了0.704,道阻且长。
把基尼系数拉高的,是金字塔顶端的那1%。中国财富排名前1%居民占总财富的比例,从 2000 年的 20.9% 升至2020年的30.6%。
放眼全球,财富聚集也是普遍情况。全球收入排名前1%的人群,所占收入份额从1981年的16.9%涨到2020年的19.3%,财富向金字塔尖人群倾斜。(《中国收入分配报告2021:现状与国际比较》)
而再进一步看,把基尼系数推高的,是放水推高的资产价格,股市和楼市。
根据《全球财富报告2021》,中国居民总资产的增长,一方面归功于金融资产(Financial)和房地产(Real),另一方面归功于债务增长(Debt)。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全球财富报告2021)
中国家庭的特点是高储蓄率和高负债率,高储蓄率归于国人的理财习惯,高负债率是因为房产。
瑞信研究所分析道:在发达经济体,房价上涨往往会降低财富集中度,也就是会让财富更平均。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老百姓更偏爱股票,另一方面也是不同城市的房价差别没有那么大。
而在中国,情况却是相反的,房子更倾向有钱人,有钱人与房价互相成就。
中国的情况是有钱人拥有多套房子,20%的人拥有40%的房子,而一线城市的房价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差距颇大。当房价一涨,差距就拉开了。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全国的人均收入可以跑赢通胀吗?
惊喜的是,5组人群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都跑赢了通胀。
我们不用CPI来衡量通胀率,是因为CPI没有把房产等资产价格纳入统计,参考价值不大。
更能反映客观现实的通胀算法是:通胀率 = M2增长率 – GDP增长率
你可以简单理解M2的增速是央行的印钞速度。当M2增速超过GDP增速,就说明钞票引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数据来源:统计局)
数据看,2014-2020的年均通胀率是3.76%,五个收入组,全都跑赢了。
大家也可以算一下自己的收入有没有跑赢通胀。(欢迎评论区留言)
不过,有喜有忧。虽然跑赢通胀,但是人均可分配收入的增速在震荡下行。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而另一组收据也同样在说明这个观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见缓。
这个数据还是18个主要城市,包含一线城市和超一线城市,收入和生活条件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也因为收入增长变缓,消费增长也变缓了。
这里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点,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房租、医疗和教育是抑制居民消费的三座大山”。
房租房价是占据居民消费里最重的部分;医疗:因为人口老龄化,医疗是各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项目;教育消费的增长远高于同类的其他文化娱乐服务。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这组数据赤裸裸展现了城市中产的焦虑——主要是房价、养老医疗、对下一代的教育。
如果连消费都不敢了,可投资的资产不是更少了?但这恰恰是拉开贫富差距的关键之处。
我们也建议大家,从保本、跑赢通胀的目标开始,慢慢积累本金,学习理财。看看各类资产的收益,其实跑赢通胀并不难,但是如何获取长期有确定性的较高收益,就需要你们不断磨炼自己了。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同花顺)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这些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我们正在面临着两个问题:
 
1、人均收入分化大,背后是贫富分化严重,分蛋糕不均的问题;
2、收入增长放缓了,本质是经济增速减缓,需要寻找下一个“房地产行业”再做大蛋糕。
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两年的政策密集推出?
阶层撕裂,“狙击资本家”成了这两年网络战场的背景声。最近的司马南狙击联想一事上,“高管高薪”成了网友的发泄口。除此之外,这几年还有——
1)996骂战,马云因为“996是福报”言论被网友疯狂攻击;
2)美团事件,美团因为外卖骑手的权益遭到网友狙击;
……
在这些社会背景声下,反垄断推出,打压互联网巨头。
养老保障体系
2021年11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一则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意见书里提到,要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再就业、当志愿者,等等灵活就业形式。里面还提到一个词,“低龄老年人”,这一部分刚刚退休,但还有就业能力的老年人,可能会成为未来老年人就业的主力。
除此之外,还有——
1)老龄人就业、延迟退休是第一个解决方案;
2)让企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提起养老“第二支柱”(也就是企业给员工退休拟定的养老金)感觉也在提上日程了。以腾讯率先推出员工养老计划为风向标;
3)最后,频频吹风呼吁老百姓买商业保险……
最新的居民收入数据,释放了什么信号?
事实上,当蛋糕还没做得足够大时,社会保障和福利是很难提上来的。
说一个非常现实的数据: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是一万美元。而美国人均GDP是六万美元,日本是四万美元。
所以,要提高社会保障福利,重中之重依然是做大蛋糕,与此同时兼顾“共同富裕”。
区域产业大洗牌
发展与公平,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最近的一系列动向和政策都在透露着,目前,整个中国的区域产业正在进行重新洗牌。
1、央企陆续搬出北京。
 
2、一系列都市圈政策出炉。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在此之前,还有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
 
3、各大城市陆续抢占新能源车企,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扩产,第二工厂将落户谁家,也成了大家的最为关心的点。
 
4、因为碳中和大产业链,西部地区受益于光伏、风电,也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
碳中和产业链被寄予希望,高层希望通过碳中和实现一箭双雕,既能做大蛋糕,也能扶起部分地区的经济。
未来十年的经济转型,本质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转变。
1、共同富裕是大势——扶贫、养老体系优化、反垄断……
2、寻找下一个经济之锚——碳中和大产业链、新能源、新基建……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7LHUXUxHk66dcUtURrS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