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原创:水冰月
来源:大碗楼市(ID:Superbowl77)

最近杭州的豪宅有点妖,

 

新房中签率跌到了2.31%,

 

二手半年平均涨幅突破30%,

 

法拍房融创·宜和园的合院两度拍卖价创新高,

 

此情此景,妖言四起,“都是那帮外地炒房客炒起来的,杭州楼市的罪魁祸首就是他们”。

 

纯属放P。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杭州的新房市场就像一片干涸开裂的土地。

 

杭州上半年供应6.4万套新房,去化11万套新房,累计参与登记摇号人次高达40万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杭州还飘着20万张无房房票。

 

现如今,杭州的新房摇号已经从万人过独木桥变成了西天取经,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没资格谈买房。

 

在杭州买套房,能干的你找不着北。

 

来来来,我带大家感受下杭州摇号买房的魔幻现实,

 

想咨询,售楼部关门,销售失踪,不买车位,买房免谈;

 

想摇号,先找摇了三十多次的热心摇友一对一教学,再学不会,杭州几十个公众号、网站都有教学课程,可反复学习;

 

想选房,生死选房90秒,网不好,眼一花,手哆嗦都有可能错过,很多楼盘贴心准备了模拟实验,可以提前练习。

 

最最要的一点是心理素质要过硬,因为你可能摇了三十几次或者三四年还没摇中,如果摇的是万人红盘,还没摇号销售就会劝你放弃。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想在杭州买限价新房,很难,很难,很可能反复被折磨、蹂躏,最后还没买上。

 

杭州楼市从16年火到现在,全国罕见,今年上半年新房更是疯狂到近乎变态,

 

从18年开始就是杭州流摇第一名的临安,最近的中签率跌到11.8%

 

临安半年成交近万套,这是近十年同期的最高值,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

 

同样的情况还有富阳、瓶窑,一夜之间涌进大批买房客,楼盘搞起了饥饿营销,销售也学着主城区的红盘玩起了失踪。

 

千万级豪宅中签率集体跌破10%,全部限售

 

库存见底的豪宅改善市场炸毛了,未来科技城的别墅晓月澄庐售罄,主城申花也只剩下九龙仓华发天荟和滨融府的最后几栋了,滨江区也就滨康天曜城、保利天汇、丹枫四季院的最后一栋。

 

存货最多的奥体板块也只剩2个盘,观品和星翠澜庭,万众期待的奥体三兄弟迟迟不露面。

 

关注度最高的“奥体三子”绿城桂冠东方、万科日耀之城、华润亚奥城三个盘合计4400套限价4万7的新房,眼馋了多少人。

 

现在就连冷宫弃妃商业大平层都侍了寝,受了宠

 

十年屈辱,不限购的商业大平层一跃翻身, 

 

近一年杭州城区商业大平层成交近千套,是过去十年的2倍,购买者中自住比例在80%以上。

 

下面这张图是近十年杭州商业大平层销量走势—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要知道,2010年至2019年十年间,杭州一共也就卖出了510套商业大平层。

 

2018年重启“限酒令”之后,商办类住宅产品不得不将户型做到300㎡以上。

 

粗算一下,300㎡,单价3万,总价就是900万,价格并不便宜。

 

在杭州想买套房,太难了,

 

大平层的热销,是摇不到新房的自住客的无奈选择,也是这个市场的铤而走险。

 

已经干的开裂的杭州楼市急需一场瓢泼大雨,解解渴。

 

别再逼逼投资客了,投资客早就渴死了。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杭州的二手房,变成了少数人的狂欢.

 

有房和无房,本来只是两种生活状态,但是在杭州,房子成了有产者的壁垒。

 

有产和无产,中间隔的不仅仅是房子,还有心态。

 

热门板块的那一撮二手房东,已经变的满嘴獠牙利益熏心。

 

在他们眼里,房子不是温馨的家园,而是一座闪着金光的金矿,散发着不用奋斗随时躺平财富自由的迷人气息。

 

这一撮二手房东,已经魔怔了,

 

出政策,涨房价,

 

新房中签率破新低,涨房价,

 

旁边的学校中高考录取分数线比去年高,涨房价;

 

就连小区着火了都被当成祥兆,欢呼雀跃,这是房价要涨啊。

 

中大文锦苑是是杭州NO.1的学军小学求智小区的学区房,一墙之隔的电梯小区,文锦苑的业主组成了利益高度一致的炒房联盟”大家齐心协力推高房价,只挂牌不成交。

 

目前小区挂牌的房源大多都已经挂了两三年,有客户买,就是不卖,然后集体调高价格,继续等鱼上钩。

 

就在4月,官宣九堡沿江、临平归属上城区的第二天,位于九堡沿江的铂金海岸项目就按耐不住开始上涨,从4、5万的挂牌价一个月就涨到单价6万5,最高挂牌价8万4,而不少业主主动调高挂牌价,却很少有人诚心卖房。

 

打脸的是,铂金海岸最新的成交还是在今年3月21日,最终的成交价停留在3万4。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很多沿江的豪宅,成交均价7、8万,挂牌价飙到了10万,十几万,很多豪宅业主表示,目前并无卖房打算就是挂着试探试探,至于还要不要涨价、涨多少,不知道。

 

我在想,也许他们心理最大的快乐就是意淫,

 

看到挂牌价越来越高,想象着自己凭着几套房产的增值,不用奋斗就身价暴涨,住在夏威夷的顶级别墅,抱着几个俄罗斯大妞,幸福慵懒地晒着太阳。

 

一觉醒来,房子还是自己的,美梦做了,房子还在,真好。

 

二手房东的任性挂牌价,也不过是一厢情愿。

 

2020年杭州全市(不含临安)二手房成交约10.2万套,比2019年增长约25%,是近三年新高,乍一看,不错。

 

2020年销冠区是余杭区,尤其是闲林,总价100-200万上下的房源卖的最好。

 

余杭区自2016年以来市场成交份额逐年攀升,由19.88%上升至2020年的31.7%。

 

二手房购房置业面积段中,90㎡以下面积占比67.46%,其中80-90㎡面积段房源成交比例最高,已经占到31.7%,5年内上升了11.87%,远超过其他面积段。

 

看明白了吧,都是纯刚需在买二手房,

 

为啥选余杭,城市界面、产业都是扯,就两个字:便宜!

 

杭州的10万套二手房,8成卖给了务实的刚需,

 

那些作妖的挂牌价,有价无市,成了一场自我陶醉的骗局。

 

新房的短缺,二手应该是最好的后备军,一二手互相补给的流畅循环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而在杭州,二手不仅没有及时浇灌已经干涸的新房市场,反而坐地起价,制造恐慌。

 

以至于,一个小区的各种价格指标跨度太大,

 

在杭州,看一个小区的挂牌价,你不知道真假;

 

在杭州,看一个小区的成交价,你不知道真假;

 

杭州的二手房,你不敢下手、也下不去手。

在杭州想买套房,太难了。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捂盘惜售的主城区,永远挠着你的心。

 

新房疯狂到近乎变态,愈演愈烈,

 

二手成了少数人的意淫,欲壑难填,

 

杭州楼市,已经严重扭曲。

 

为什么杭州楼市这么火?因为供需严重失衡了。供应始终有限,需求不断增长,让供需永远失衡,市场永远蓬勃。

 

套路之王,端水大师,杭州当之无愧,一手甜言蜜语招揽人才,一手严控供地饥饿营销,

 

套路玩的最溜,楼市真假难辨。

 

抽丝剥茧,来扯一扯杭州的套路,

 

第一步:画大饼玩概念,一环扣一环

 

主城有概念,郊区有概念,东南西北也都有概念,

 

杭州的发展版图扩到了四面八方,连杭州土著都没咋听过的临安搞出了青山湖科技城,火了;

 

最东边的大江东没人去,马上穿上黄马褂,打造成国家级新区、世界级智能制造新区,大江东起步就是世界级,火了;

南边的富阳也不甘寂寞,银湖科创门户,江南拥江创新区,城西科教产业区,一个富阳搞出6个新区,火了。

 

杭州的玩法不是单一的发展各个区域,而是踏着节奏、踩着拍子,一环扣一环,

 

概念太多,板块太多,没关系,轮着来,几年下来都能轮一圈,一个概念不够,过几年再给你叠加概念。

 

第二部:引产业、建地铁、加配套

 

产业有限,能引的就引,实在引不来的,先拉根地铁,建个学校、基本交通配套解决,下一步好卖房。

 

截至2020年底,杭州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延伸至306公里,首次实现十区地铁全覆盖,并继续向2022年建成51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目标进发。

 

就一个目标;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也得有地铁,也要卖房。

 

第三步:控地控盘

 

城市要可持续发展,而土地资源有限,控盘是个技术活,

 

1)热门供地不能断,但数量也不能多

 

都想挤进核心区,那就少供应点土地,例如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滨江区几个大热门,每年都少量供地,始终诱惑着你,始终得不到,上半年全市仅拍出4块限价4万5的改善地块。

 

2)远郊板块加大供地,能扩多大扩多大

 

远郊没人去,那就只供应郊区的土地,不去也得去,没得选。

 

近两年杭州发了疯似的供应远郊的土地,今年上半年的土拍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都成了土拍现场N轮加价的香饽饽。

 

临安专场土拍中,12宗地块有6宗需要竞自持,滨湖地块的自持比例甚至高达40%,连远离临安中心城区的太阳镇地块都有10%的自持。

 

富阳一共6宗地块有3宗出现了自持,自持比例最高的富春湾新城6号地块达到了22%。

 

绝,真的绝。

 

杭州不是没有新房供应,只是都供应到了远郊新区,

 

核心区库存见底,供地却少的可怜,杭州的购房者,不是在摇号,就是在摇号的路上。

 

市场短缺,土拍惜售,

 

土拍惜售,市场更缺,

 

下半年,极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的万人摇。

 

自2016年以来,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连续5年占据全国第一。

5月公布的七普结果显示,杭州常住人口1193.6万人,比2019年整整增加了157.6万人!

 

一年增加157.6万人,啥概念,2020年杭州增加的人口,相当于一个三四线城市的主城区人口。

 

杭州十年共增加了324万人,增长37.19%,年平均增长率为3.21%,增速是全国均值的6倍。

 

2015年到2021年一季度,高层次人才申报通过的人数共计39086人,其中仅2020年,新增人才就达到了2.3万人,是2019年的4.5倍。

 

人口增速快,人才增速高的杭州,就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的吸纳人才,

 

对人才,杭州全情付出,

 

只要你是高层次人才,来杭州,从A到E,买房给补贴给政策、创业给补贴给政策、就业给政策、孩子上学给政策,只要你来,只要我有,都给你。

 

A类人才甚至不用摇号,直接买房,百万红包送你。

 

现状是,人才来了,房子没准备好。

 

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落户买房基本是标配,人才购房瞄准两类:

 

1)倒挂红盘

 

2)改善豪宅

 

九龙仓华发天荟,绿城交投晓月澄庐,花语天境,江河鸣翠这几个高端盘都是高层次人才最热衷的,但中签率都在20%以下。

 

杭州的新房,人才也抢不到,为城市发展奉献青春热血,但是留下买房却越来越难。

 

每年几十万的人口哗哗涌入、几十万的房票奔波摇号,半年11万套的新房成交量。

 

但是供应只有6万4千套,几乎只是成交量的50%,

 

杭州供地的水龙头拧得太紧了。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不断壮大等着解渴的买房人群和挤牙膏式一点点滴灌的新房供应,越来越失衡。

 

购房者渴的亟需一瓶可口可乐爽一爽,供应却搞精准滴灌,一滴一滴流进你嘴里。

 

在杭州买个房真憋屈。

 

杭州楼市,你看不懂真假,也搞不清虚实,

 

主城是土拍惜售,远郊是疯狂拍地;

 

一边是紧缺新房,一边是天量二手;

 

一边是人才引进,一边是严控供应;

 

想买新房买不上,想买二手买不起,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杭州的购房者,被夹得死死的……

这就是高层所说的沉重代价?

原创:你们的中产先生
来源:中产先生(ID:mr-middle-com)

二手房遇到一点问题。
– 1 –
最近,二手房停贷的消息不绝于耳,热点二线城市中,郑州、重庆、西安、杭州、合肥等城市出现了二手房停贷的现象。
经济观察报实地探访之后,发现各大银行虽然并未正式发通知来调整二手房贷款政策,但在具体分行的操作层面,确实存在“贷款额度紧张,暂缓放款、放款时间拉长”等情况。
这里有一个问题:
二手房贷收紧是短期需要还是长期要求?
短期暂停房贷确实有需求,因为房贷额度吃紧,为什么吃紧呢?银行五道红线。
这就是高层所说的沉重代价?

目前来看,20家上市银行里有8家银行踩了红线,有限的额度也是先给新房,一旦紧张首先就是给二手房停贷。

按照两年的调整期要求,这个短期至少要持续到明年年底

以后收紧二手房贷会变成长期要求吗?

网上看到一个消息:

这就是高层所说的沉重代价?

逐一分析下:

1、确实有这个趋势,地产商的三道红线,之前就被认为是房地产的供给侧改革,中小房企肯定是要出清的,千亿级别的大房企不是为负债发愁,就是因为高周转事故不断。

2、地产商毛利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看看地产股就知道了,十年新低了,转为代建商和土地银行剥离,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同时可以承接旧改工程。

3、逐渐收紧直到完全停止二手房贷,关闭二手房流动性,目前还不是很明朗。

如果说前两点是大趋势的话,最后一点还有待观察。

– 2 –

 

今天,主要来说说二手房。

从政策上来看,感觉现在国家偏爱新房,不太待见二手房

新房限价摇号,新房价格普遍比二手房便宜20%,热点城市都需要摇号抢房,抢到就是赚到,虽然现在看来出货难了一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1、存量房和接盘侠

任泽平之前发布过一个《2021中国存量房报告》,报告显示:

2020年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为1.09,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分别为0.97、1.08、1.12,中国住房整体已经静态平衡。

区域供求差异极大,随着人口往都市圈城市群流入,未来仍面临住房短缺现象,但东北、西北以及非都市圈城市群的低能级城市,由于人口外迁严重,不仅已经出现供给过剩,而且未来过剩程度还将加深

一句话概括:中国房子总体已经足够,热点城市不足,偏远地区过剩

存量房足够多了,另一边接盘侠不够了。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人口老龄化、新生人口下滑是无法阻止的趋势,新房和二手房库存都不低,都需要接盘侠,给谁呢

前几年不存在这个问题,都给都可以,现在不行了,内外需求都要去杠杆拆除金融风险,到了二选一的时候。

为什么要选新房?

2、新房PK二手房

从国家的角度,新房限价,但是二手房炒作需求更大,显然新房更符合房住不炒的调控要求。

但没有这么简单,这背后还有财政和金融风险问题

从地方的角度,新房是增量市场,和地方土拍挂钩的,背后涉及土地财政,二手房是存量市场,只能肥了炒房客。

从银行的角度,新房贷款是给房企回笼资金的,房企又是从银行贷款,相当于左手出右手进,既不踩红线还能修复自己的负债表。

二手房就不同了,不管是炒房还是改善,卖掉二手房都是为了撬更大的杠杆,对银行风险是推高而不是降低。

3、更深一层的原因

我们都说房地产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主要说的也是新房。

二手房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外汇,看看深圳,为何房价这么高?房地产链条,刚需——改善——炒房——海外配置,炒房炒到最后一定是出海的,怎么出海,就靠二手房出货。

所以,看这几点原因,未来持续收紧二手房不是不可能。

– 3 –

结语

如果对二手房贷长期收紧,流动性变差,对房地产将是调控以来最大的一个影响,加上房贷定向加息,这难道就是郭树清说的沉重代价?

这样的话,对房地产投资就不太友好了。

未来会按照这个趋势走吗?

还不明朗,至少要到银行五道红线都达标,也就是后年初才能做进一步观察。

另外,会不会还是区域分化,热点城市房源不足,二手房政策宽松,偏远城市过剩,二手房继续收紧。

拭目以待吧。

就这样。

这就是高层所说的沉重代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a-tCeHdL_wTZcnya9pseQ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很多人都在靠截止日期,
维持着最后的行动力。
 
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曾做过一项后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每次都是临到截止日期时,项目的提交量才会急剧增多。
 
这些精英人士也是要靠“deadline”的压力逼迫,才能完成工作。
 
2005年,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参与一个问答环节,盖茨告诉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商学院的学生们,他曾经是一名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在哈佛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只有在最后一刻,才会开始认真对待学习。
 
“我仍在努力”这名亿万富翁说道。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即使是价值万亿美元的科技帝国的创造者,也会拖延。
由此可见,拖延症确实是大家最困扰的问题之一,这篇文章希望带你认识拖延的本质,从而帮你减轻拖延症。

拖延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对付拖延的小技巧:
 
比如拆解任务、延迟满足、重要紧急四象限、冥想、待办清单、番茄钟、立马去做、注重过程、强制锁机、小组监督……
 
但一圈尝试下来,还是会拖延。
 
为什么这些东西的效果并不大呢?因为没有抓到拖延的本质!拖延的本质是什么?网上的说法五花八门,比较靠谱的两种说法是:
 
1、拖延的本质在于太过追求完美
 
在完美主义的压力下,人会下意识地逃避。所以完美主义理论的拥护者们认为,拖延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这种完美主义,比如要注重过程而不要注重结果。
 
但我认为完美主义并不是拖延的本质,它只是拖延的原因之一,而且只是表层原因。
 
2、拖延的本质是意志力与多巴胺的战争
 
这个理论比起完美主义要更底层一些,《自控力》的作者认为一直有两种力在控制着我们,一种是我想要,由多巴胺控制;一种专门克制我想要,由意志力控制。
 
所以这个理论认为,解决拖延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用意志力去做那些我们不想做的事,比如看书、工作;并克制那些被多巴胺操控的事,比如打游戏、刷抖音。
 
这个理论看起来是非常自洽的。
 
不过我仍然认为它不够本质,或者说它还不够完备,因为除了多巴胺,还有另一东西在控制着我们,这个东西甚至比多巴胺还强大,它就是由杏仁核控制的恐惧中枢!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众所周知,人有很多种情绪,其中最基本的情绪可以归为六种:高兴、悲伤、惊讶、愤怒、厌恶、恐惧。
 
而在这六种最基本的情绪中,恐惧的力量可能最为强大。
 
因为恐惧是最跟死亡密切相关的情绪,无法感知到快乐可能会导致生活缺少很多色彩,而无法感知到恐惧的后果则往往直接就是死亡。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过马路不害怕疾驰而来的车辆;站在几十层高楼的天台边上不恐高;无视一切蛇、蜈蚣、猛兽……他的后果会是什么?死亡!
 
这就是恐惧的重要性,他能让我们远离危险,保证了我们的基本生存能力。
 
那么恐惧具体由大脑的哪个区域控制呢?
 
就是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边缘系统
2010年,一名45岁的白人女性因为一氧化碳中毒,生了一种极其罕见的名叫类脂蛋白沉积症(Urbach-Wie the disease) 的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 大脑的杏仁核会硬化并且失去功能。
 
研究发现,在大脑两半的杏仁核都失去作用后,这位白人女性在看很恐怖的恐怖片时没有任何恐惧的感觉;研究人员带她去世界上最恐怖的鬼屋,她也毫不畏惧,甚至用手去碰扮演怪物的鬼屋工作人员,结果反而把工作人员吓一跳。
 
后来大家都戏称她为Fearless woman,无所畏惧的女人。
 
这个案例出来后,整个脑神经科学界都沸腾了,很多科学家开始重点研究杏仁核,由此杏仁核的功能开始浮出水面。
 
那么杏仁核的功能具体有哪些呢?
 
我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关于记忆的;一部分是关于情绪的。
 
我们这次就主要讲情绪。
 
杏仁核参与调控的情绪就是恐惧。概括来说就是「人在面对恐惧的时候,通常会呈现两种模式:在有退路的情况下体现为逃避,拖延;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体现为愤怒,硬刚」
 
请牢记这条基本定理,它将是解决拖延症的唯一钥匙。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一、拖延的本质是逃避,逃避的本质是恐惧
 
前面说到,人在面临恐惧的时候,通常会呈现两种反应:逃避或者硬刚。
 
其实这不全对,准确来说,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这是系统一;其次,当我们理性分析以后,发现没有退路了,才会选择硬刚。
 
有点像电视剧里面,主角被坏人追,因为有退路,所以会一直逃;结果逃到了一个死胡同,那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硬刚了。
 
古人说「狗急了也会跳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永远要给人留条退路,否则恐惧立马会转化为愤怒和硬刚。
 
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实就是对手很傻叉,没给人留退路,人家化恐惧为愤怒,明知道干不过你,但也不想让你好过。
 
聊远了,我们还是回到拖延症。
 
大家一定要认识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就是恐惧。
 
当一个人面对恐惧的时候,首先第一反应是逃避,只要有退路,我们就会一直选择逃避;其次才是愤怒,在实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我们才会选择硬刚。
 
体现在拖延这件事上就是:
如果时间不紧急,或者后果不严重,我们就会能拖则拖;等到最后deadline快到了,实在是拖不过去了,我们才会选择正面硬刚。
 
遗憾的是,我们平常所拖延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有退路的,所以我们总是能拖则拖。想想你是不是这样?
 
记住,恐惧和逃避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要恐惧产生,我们就会有想要逃避的念头。
 
这就是拖延症的本质。
 
由此,我想大胆的对拖延症做出一个全新的定义:
所谓拖延症,其实就是人们在面对一件恐惧的事情时,产生的一种逃避心理。它不是一种病,而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条件反射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二、哪些事会让我们感到恐惧

 
那么,哪些事会让我们感到恐惧,进而产生拖延行为呢?
 
我为你总结了一下,主要是这些事:会令人感到枯燥的、挫败的、繁重的、耗时间的、耗精力的、艰巨的、痛苦的、没有掌控感的、容易失败的。
 
如果做一下分类就是两大类:
 
1、从完成欲来说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完成欲》,在那个里面我对人类的行为偏好做了一个深度的分析。
 
概括来说就是,我们喜欢那些容易完成的、时间很短的、奖励丰厚的、奖励明确的;讨厌那些任务艰巨的、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没啥奖励的、奖励不明确的事。
 
其实我们所讨厌的事,跟我们所恐惧的事有很多交叉的地方。
 
从进度条来说:难易的程度+时间的长短。
 
那些艰巨的、繁重的、难以完成的、很费精力的事,总是会让我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和排斥;另外,时间的长短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件事需要做很久,就会让我们感到恐惧,比如写文章就是一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很多人一提笔开写,就会感到一阵晕厥。
我们没能行动起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觉得需要做的事情过于繁重。——《无限可能》
从奖励品来说:讨厌的,没啥好处的,有害的。
 
体现在拖延上,就是那些没啥好处但又不得不做,以及那些枯燥乏味的事情,总是让我们想要逃避。比如吃减脂餐,或者健身,虽然有奖励,但减脂餐实在太难吃,健身实在太痛苦,这也会让我们感到恐惧,从而产生逃避心理。
每次想到不怎么喜欢的事都会激活大脑中的痛觉中枢,所以你就会逃到那些令你更开心的事情中去,获得暂时性的感觉良好。——《学习之道》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2、从掌控感来说
 
除此之外,没有掌控感的事情也会让我们产生极大的恐惧。
 
比如一些突发的事情,喜欢上一个远比自己优秀的人,从来没有踏足过的领域,从来没有去过的高端场所……一切我们感到无法掌控的事情,都会让我们感到恐惧。
 
短视频兴起的时候,有一部分图文类大V已经完全意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但总是一直在拖,迟迟没有入局。
 
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我们在踏足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如果没有掌控感,就会感到莫名的恐惧。
 
另外,完美主义也是其中一种,因为老是想憋个大招,所以就削弱了自己的掌控感,从而导致了拖延。
 
比如写文章这件事,如果你完美主义情节没那么重,那么你会比较容易接受“一开始写作,都是一坨屎”这件事;但如果你完美主义情节很重,老是想憋个大招,就很难接受“一开始写作,都是一坨屎”这件事,这会导致自己的掌控极差,越想越恐惧,最后就会一直拖着。
 
所以有些人说,要注重过程,不要注重结果,就是这个道理。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拖延症的出路在哪里?

 
前面说到,拖延的本质是「由于对当下所做事情感到恐惧,导致人产生了一种逃避心理」。
 
所以,拖延症的出路就在于如何削减这种恐惧以及如何克服这种逃避上。
一、克服内心的逃避
人类在面对恐惧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逃避。
 
比如,我本来应该写课程的,但因为恐惧,我选择了先看书;结果看书也恐惧,那就清理一下之前收藏的文章吧;如果清理文章也不想干,那就只能刷会B站视频了……
 
想想看你是不是这样,每次不想做某某事时,就会想要逃避跑去做其他事。
 
这就是拖延症的元凶。要想解决拖延症,首先第一个关键就是绝对不能逃避,绝对不能扔下这件事跑去做其他事。
 
绝对不能去做别的事!
绝对不能去做别的事!
绝对不能去做别的事!
 
只有不逃避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拖延症。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逃避心理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具体有哪些逃避心理。
 
1、具体有哪些逃避心理
 
人在面对恐惧出现拖延时,具体有哪些逃避心理呢?总结了一下,一般有三种:
 
①喜欢做准备工作 
 
逃避的人总是会有一种万事俱备才行动的倾向,他们会经常把一些口头禅挂在嘴边,比如“现在还不是时候”、“我还没准备好”等各种借口。
 
他们总是喜欢做一些准备工作,以此来推迟面对真正的恐惧。大家经常开玩笑说「找资料一年,写论文3天」,其实就是典型表现。
 
②喜欢找替补方案 
 
逃避本身,会让我们的内心无比自责、内疚,为了减轻这种内疚,我们就会去找一些替补方案来做。
 
比如,我本来应该写文章,但写文章实在太痛苦,我就会选择看会书,毕竟看书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对不对?如果看书也很难受,我就会选择看会科学纪录片,毕竟看科学纪录片也能学到点东西对不对?如果科学纪录片也不想看,那就去他喵的,刷会抖音吧。
 
我们都是这样,通过一些替补方案,来暂时缓解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但坏处是,它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它只是把问题后置了。等我们打完游戏或者刷完短视频,心里会是更大的空虚和内疚。
 
所以,一旦替补方案的念头起来,你必须立马把它否定掉。
 
③喜欢把任务后置 
 
如果把前面两种情况发挥到极致,就会体现为任务后置。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当下不适合做这件事,需要等过段时间状态好了才能做。
 
比如我们总是说“明天再做”、“现在状态不行”,“时间还早”等等。
 
正如心理学者约瑟夫·费拉里所说等「拖延的发生一般有两个基本原因:1、拖延者觉得自己目前的情绪不适合完成任务;2、拖延者相信拖延一下之后情绪就会变好」
 
这些逃避心理就是导致我们拖延的最大元凶,只有克服了这些逃避心理,我们才可能真正解决拖延症。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2、硬刚逃避心理
知道有哪些逃避心理后,就可以慢慢来克服各种逃避心理了。
 
具体如何克服呢?这就需要用到《自控力》的作者所提到的多巴胺和意志力的相关知识了。
 
总体来说,逃避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恐惧而产生的一种抗拒力,我们可以简称为推力;一个是因为诱惑而产生的一种吸引力,我们可以简称为拉力。
 
这两股力不断地把我们,从真正应该做的事,推向那些不太重要甚至根本没必要做的事。
 
解决办法就是看看如何削减这两股力量,或者能不能直接阻止中断这两股力量。
 
能。答案就在我之前写的《多巴胺》那篇文章里。一个是从多巴胺入手,一个是从意志力入手,我们先说意志力。
 
1、意志力
 
面对同样一件艰巨的任务,有的人很拖延,有的人就没有那么拖延。
 
造成这种截然不同情况的,就在于各自的意志力不同。有的人即使很不愿意做某事,但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也能把它给做好;而有的人就不太行了,他们会能拖则拖。
 
所以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加强我们的意志力,面对恐惧的时候就能应对自如一些。
 
但不幸的是,意志力不是无限的,它是个消耗品,那怎么办呢?
 
 ①顺应意志力 
 
每天我们从睡梦中醒来,意志力就从满血状态开始消耗,到了中午或者下午的时候,意志力会非常薄弱,啥也不想干,就想下班吃饭。
 
所以,如果要想克服拖延症,首先我们需要顺应意志力的消耗规律,在意志力最强大的时候,处理那些棘手的、艰难的任务。
 
什么时候意志力最好呢?一般是在早上。
 
古人有句话叫「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刚起来那段时间意志力是满的,精力最充沛,适合用来处理一些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把它浪费掉了。
 
 ②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除了要顺应意志力,还要尽可能的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这一点能给到我们的启发就是,不要堆积任务,任务堆积得越多,对意志力的消耗就越大;同时不要让大脑被各种杂乱的事情或者情绪所占据,心情很乱是一件非常消耗意志力的事。
 
如果你此刻就是这种状态,我建议你看完这篇文章,停下来用思维导图梳理一下当下的事情和情绪,然后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做成清单。
 
研究发现,如果我们把事情列成清单,大脑就不会放太多注意力在上面,从而就能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如果没在清单里写下待办任务,它们就会潜藏在你工作记忆的各个入口,占据宝贵的思维空间。——《学习之道》
 
 ③重视意志力的恢复 
 
我们的意志力之所以会越来越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意志力被过度消耗了,而没有得到足够的恢复时间。
 
具体如何恢复我们的意志力呢?
答案就是:好好休息
 
现在大多数人作息不规律,晚上睡得很晚,早上起来也昏昏沉沉的,再加上白天压力极大,还被各种APP消耗着所剩不多的意志力,意志力能强才怪。
 
所以这儿一定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玩游戏≠休息刷短视频≠休息
 
好多人做完一个艰巨的工作,就会立马说“啊,不行了,我要玩会游戏/刷会抖音休息一下”,其实那根本没有在休息,做完那些事内心是更大的空虚和内疚。
 
什么才是好的休息?可以跟同事、朋友聊聊天,可以听听音乐、弹弹吉他,可以出去散散步,可以去户外运动运动,甚至就是单纯的望着窗外的美景发发呆也是可以的。
 
这些才是好的休息,休息完你会感觉心情舒畅,精力也更充沛了。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2、多巴胺
 
光靠意志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控制一下我们的多巴胺,如此,双剑合璧,才能发挥奇效。
 
在多巴胺上,具体应该怎么做?
 
 ①远离诱惑 
 
惹不起我们还躲不起吗?
 
平时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尽量屏蔽掉那些诱惑大的东西,具体哪些东西,下载一个APP时长监督的软件就知道了,其实你自己也心知肚明。
 
有些小技巧可以供借鉴:比如关掉信息推送、手机静音、番茄todo、去自习室等等。
 
 ②从不开始 
对于一些大的诱惑,最好是从不开始。
 
比如我从来不玩网络游戏,他们经常玩的王者荣耀、吃鸡、英雄联盟,最近很火的摩尔庄园,我都从来不玩,不是不想玩,而是我实在不喜欢被多巴胺操纵的滋味。
 
我也从来不看连续剧,尤其什么火影忍者、死神、海贼王、古装剧、美剧、英剧……我都不看,不是不喜欢,而是因为但凡我只要看了一集,就会很想要把它看完。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当然,我会看一些科学纪录片,比如量子力学或者生物进化等等,这种视频瘾不大,而且能学到知识。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以上,就是克服逃避心理的一些方法。
 
不过这些方法都是一些技巧层面的东西,克服逃避心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还是——他喵的,老子今天就跟你杠上了。
 
说啥我也不干其它事,不做准备工作,也不找替补方案,我今天就要做这件事!
 
实在不行就干杵着,啥也不干,过了十几二十分钟,实在是太无聊,憋不住了,你就会开始工作。毕竟比起无聊,小小的恐惧算什么呢?
 
如果你能做到这点,那么就解决了一半的拖延问题。
 
从我的经验来看,其实克服逃避心理是可能的,只是需要下点狠心,一旦你开始动手做了,恐惧就会消失。
 
这就是解决拖延的第一步,不要逃避。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二、削减内心的恐惧

做到了不逃避之后,就可以开始工作了。但在开始工作之前,恐惧并没有被消除,你还是会被一种巨大的抗拒感笼罩全身,这会让我们迟迟不肯动手。
 
那怎么办呢?解决办法就是「想办法削减你对这件事的恐惧」。
 
这才是解决拖延症最有效的方法,其他技巧都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恐惧得不到削减,拖延就永远得不到根除。
 
那怎么削减对事物的恐惧呢?
 
1、不要积压任务
 
首先第一件事,不要积压任务。古人说得好「今日事今日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为什么不能挤压任务?因为任务越多,完成起来就越艰巨,所耗费的时间就越久,所以你的恐惧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更没有完成欲了。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张图,觉得很形象,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2、NLP:语言的力量
 
这也是一种方法,它的本质跟我接下来要讲的第3点很像,都是通过转换任务目标来达到削减恐惧的目的。
 
不过因为NLP实在太强大,所以有必要给它一个名分。
 
什么是NLP?它的全称叫做神经语言程序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语言就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具体我们不展开讲,改天我单独写一份文章,这里我们主要讲如何通过NLP来克服拖延症。
 
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类似“这件事好难啊!”的话换成“做成这件事需要哪几步?”。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语言上的改变,就可以立马把你从抱怨模式转变为解决问题模式。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3、目标转换
这才是重头戏!也是解决拖延症的关键。
 
自从感悟了拖延的本质是恐惧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有效的削减内心的恐惧。🤔
 
经过大量的“演绎推理+实操反馈”之后,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简单而且特别好用的万能方法,那就是目标转换
 
当我们面对一件艰难、需要耗时很久的事时,感到恐惧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下,不论是意志力还是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技巧都是徒劳。
 
问题的根源在这个任务的本身上。
 
只有从任务本身入手,才有可能彻底解决恐惧,从而缓解拖延症。具体怎么操作呢?就是想个办法把“艰巨的任务”转化为“容易的任务”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说“我知道了,就是拆解任务,把一个艰难的大任务拆解为很多容易的小任务”。
 
这个技巧……不能说完全没用吧,就是有点鸡肋,反正我试过很多次,拖延症并没有得到改善。
 
因为,虽然表面上我们是拆解了任务,但其实我们内心里想的还是“怎么把这个艰巨的大任务完成掉”,恐惧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由此,我想到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方法——10分钟法则。
 
10分钟法则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把任务目标从“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转换成“工作10分钟”。
 
这里的重点是,你要明白“工作10分钟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且是100%可以做到的事情”。
因为时间总在流逝,它不会因任何人而停止,所以不管你这10分钟是什么状态,你都能100%完成这件事。
 
也就是说,你对“工作10分钟”这件事的掌控感达到了100%。
 
还记得我们前面所说的吗?恐惧来自于掌控感的缺失,当你发现自己能100%做成某事,而且只需要10分钟,你的恐惧立马就会被拦腰截断,甚至会兴奋得跃跃欲试。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但这儿有个东西要注意,就是不要追求完成的质量,我们目标就是10这个数字。
 
让自己的心被“10分钟”锚定,而不是被“任务”锚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10分钟法则”的效果。
 
这儿可能有人会说了,把任务目标锚定为10分钟会不会有点短?会不会刚好进入状态就被打断了?
 
悄悄告诉你:
 
其实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做这件事本身,而是在做这件事之前预感到这件事很艰巨,从而产生了痛觉,但当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痛觉却消失了。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我们只要做10分钟就好,但是一旦我们开始动手做,就会不知不觉做了20分钟、30分钟,1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是因为一旦我们开始去做,痛觉就消失了。
 
这正是10分钟法则的神奇之处,它帮我们克服的是开始前的恐惧,而当我们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不用再死守10分钟法则了,因为这个时候恐惧已经消失了。
 
就像3个小时前,我告诉自己“我的任务就是工作10分钟”,然而此刻我已经工作3个小时了,而且恐惧感早已消失,现在越写越兴奋。
 
正如《学习之道》的作者所说的「令人痛苦的就是预感本身。当拖延症患者真正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痛感就消失了」
 
我把这种神奇的现象叫做“臭豆腐效应”。臭豆腐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拖延这件事也是一样,令人痛苦的是预感本身,当你真正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痛感却消失了。
 
这正是10分钟法则的神奇之处,也是解决拖延症的秘诀所在。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但值得注意,它跟番茄钟有所不同,番茄钟是到点了就会提醒你,而10分钟法则不需要用到番茄钟,你只需要心理上告诉自己“我的任务是10分钟”,但不需要一直看表。
 
简单来说就是,高兴你就多工作一会,不高兴你就少工作一会;状态好你就多工作一会,状态不好你就少工作一会;工作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休息完了就继续使用10分钟法则。
 
如此,你会发现你的一天特别的充实,成就感拉满,整个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掌控感。
 

三、切断所有退路

 
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法,最后还有一种方法可供参考,不过核心还是“不逃避+削减恐惧”。
 
简单讲一下。
 
前面讲到,人在面临恐惧的时候有两种模式:在有退路的情况下,呈现为逃避;在无退路的情况下,呈现为硬刚。
 
所以,解决拖延症其实还有一种简单而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切断自己所有的退路。
 
比如,不是写课程很拖延吗?那么就立马把推文发出去,几月几号开营仪式,几月几号正式上课。这就是切断自己所有的退路,因为推文已经发出去,学员也付费报名了,如果课程不能按时打磨出来,那你就死翘翘了。
 
再比如,一直想去某个地方旅行,但总是拖拖拖,那就狠下心先把机票给订了,酒店给订了,切断自己所有的退路,如果不去,那钱就白花了,一想到这么多钱要白花了就很心疼,那就只能去了。
 
这种做法其实很常见,优化一下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你跟一个人对接工作,害怕他拖延,那就定个deadline(截止日期)。如果觉得还是不放心,还可以把截止日期提前。
正如《黑镜》的编剧查理·布洛克所说的「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截止日期,以及一个不按时交稿就能打爆你狗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
 
虽然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因为它并没有消除我们的恐惧感,所以很难保证完成的质量。
 
但它终归能保证事情可以顺利地推进,不是吗?
 
当然,我还是建议你用“不逃避+削减恐惧”的方法来克服拖延症,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实在是没辙了,再加上第三招“切断所有退路”,做为最后的底牌。
恐惧与逃避:关于拖延的一切
以上,就是关于拖延的一切,希望对你有用。我是兰陵王,下个思维模型见。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HuxyKJDadNVljlgdEirMw

人为什么总是被欲望控制?多巴胺:人类正不可逆地走在一条娱乐至死的路上

作者:模型君

来源:思维有了模型(ID:siweimoxing666)

原文标题:《多巴胺:人类正不可逆地走在一条娱乐至死的路上》

最近为了研究学习方法的底层原理,我开始回到分子生物学、脑神经科学,去研究大脑、神经元和突触。

在研究突触的时候,看到了一些神经递质,比如乙酰胆碱、多巴胺,于是就顺便把几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也一并研究了。

这一研究,我突然发现了一些重点,构成了欲望的第一原理,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普通人如果知道了,能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被欲望所操纵;创业者和投资人如果知道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时代趋势。

今天这篇文章,把我最近研究的结果分享给你,关于欲望的第一原理“多巴胺”。

01

多巴胺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要掌握一个概念,我们要先从它的本质和意义讲起。

多巴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有三大功能:运动控制、行为控制、学习记忆。

关于运动控制和学习记忆,这篇不展开讲。这次我们主要讲它的第三个功能——行为控制。

什么是行为控制?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动机系统,即奖赏系统、上瘾机制等。

大脑靠什么去支配我们的行为?

答案就是动机系统。动机系统又具体可分为奖赏系统和惩罚系统,其中奖赏系统主要是由多巴胺来实现,掌控欲望。

现在我们对多巴胺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了:多巴胺主要负责奖赏系统的运转,属于动机系统之一。

这样来讲可能比较晦涩,我们借用《自控力》的话来说,多巴胺主导的是一种“我想要”的冲动,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欲望。

一切的欲望,不论是色欲也好、食欲也好、收藏欲也好……基本上都是多巴胺在主导。这是动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不断进化出来的。

基因通过主导多巴胺来操纵我们的欲望,让我们能及时获取水和食物;并在合适的时候交配,繁衍后代;甚至我们对权力、地位的欲望、不断变得更好的欲望,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生存和繁衍。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对水、食物、异性……不感兴趣了,那么基本上我们也就灭绝了。

事实也是如此。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之所以对很多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多巴胺的分泌出现了问题。当然还跟其他神经递质有关,比如内啡肽。

总结来说,欲望是保证生存和繁衍的底层机制,而驱动欲望的介质就是多巴胺,多巴胺能产生一种“我想要”的冲动,从而控制我们的行为。

02

多巴胺的十大公理

明白了多巴胺是一种“我想要”的冲动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深度剖析它的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管理好自己的欲望。

由此我模仿欧几里得,总结了十大公理,懂了这十大公理,就几乎能理解关于欲望的一切。

我们一条一条来解释,看看这背后能帮我们发现哪些行为的秘密。

 01  多巴胺是一种“我想要”的冲动。

这一条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多巴胺的功能之一,就是负责我们的奖赏机制,让我们产生一种“我想要”的冲动,这是最主要的动机之一。

比如你此刻关掉手机,看看能忍住多长时间不看手机。在忍住不看手机的这段时间里,那股想要看手机的冲动,就是多巴胺在驱动。

 02  多巴胺越多,“我想要”的感觉越强。

因为大脑必须确保我们不会出现决策混乱,所以用多巴胺的量来整合我们的冲动,保证我们同一时刻能做出不冲突的选择。

最终表现出来就是:多巴胺越多,“我想要”的感觉越强;“我想要”的感觉越强,我们就会优先执行这件事。

比如此刻同时弹出两种内容:一张美女(帅哥)图片,一篇我的文章。很多人会倾向于先点开那张美女(帅哥)图片,然后再看我的文章。

这里延伸出来还有一个启示,如果你的意志力很差,那么就尽量离诱惑远一点。

比如,如果你控制不了玩手机的冲动,那么出去学习的时候就不要带手机,否则一看到手机,你的多巴胺分泌就会激增;或者少发朋友圈,否则你一发接下来一段时间就基本完蛋了,你会频繁地打开手机,看有没有人给你点赞。

离诱惑的东西远一点,就能减缓多巴胺的分泌。这样你的意志力就更有可能战胜多巴胺,夺回身体的主导权。

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会远离红尘的原因。因为,一入红尘多巴胺深似海,从此意志力是路人。

钟丽缇有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Samsara》,翻译为《轮回》。讲述的是一个得道高僧与欲望对抗的故事。

男主人公达世,在山洞里面不吃不喝静修了三年三个月零三天,成了一个人人称赞的好喇嘛;结果下山后,因为瞥见了美丽聪慧的藏女(钟丽缇饰),欲望一触即发,从此堕入红尘……

里面有两段话非常深刻。

一段是达世与老僧的对话:

“你常教导我佛的伟大,如何能抛却妻儿,抛却王位,终于得道。可是在他参悟之前,便已经拥有了一切,财富、地位、妻儿、人们的爱戴,样样都不缺。

正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着这些,他才可以放弃一切,终成菩提。

我从小便做喇嘛修道,没有体会过一丝人世的滋味。我如何真正明白我学到的一切?如果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它们。”

一段是藏女对达世说的话:

“如果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这一世,你可成佛。”

03 多巴胺的分泌取决于奖励值。

奖励值是我自己造的词。不同的事物,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刺激,从而导致多巴胺分泌的差异。

而形成这种差异的对应法则是什么,我猜测可能是有一个类似于奖励值的东西。这种奖励值,可能是生命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比如对美食和性爱,奖励值就非常高。

但是某些东西,不属于进化产物,而是近些年才发展出来的,比如视频、电子游戏、毒品、香烟、朋友圈……我猜想,虽然它们不是进化的产物,但是一旦我们初尝禁果,大脑就会记住那种感觉,并赋予一定奖励值。

其中最可怕的是药物刺激,比如毒品,它们能直接劫持我们的大脑,促进大脑分泌高浓度的多巴胺,其刺激强度远高于其他刺激。

所以,一定不要随意接触高奖励值的东西,比如毒品。

一旦你接触了,你的整个奖赏系统的排序就被打乱了,从此毒品将成为你人生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事,其他事情都得靠边站。

也是因为这一点,我从来不玩王者荣耀、吃鸡、英雄联盟等网络游戏,一局也没玩过,就是为了不打乱我现有的奖赏系统的排序。

总结来说就是,每件事都会有一个虚拟的奖励值,奖励值越高,多巴胺的分泌就越多,“我想要”的冲动就越强。

它们最终会形成一个奖励值排序,尽量不要去接触高奖励值的东西,比如毒品,否则会打乱你现有的奖励值排序。

我目前的主观感受,奖励值从高到低大概是:毒品>赌博or性>游戏、视频、小说、朋友圈、美食>其他。

 04  意志力可以克服“我想要”的冲动。

好消息是,我们并不是完全受多巴胺所驱使,我们还有一个叫做意志力的东西。

意志力受理性驱使,能够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依然能保持初心;让我们面对美食的诱惑依然能忍住不吃,从而保持完美的身材;让我们在手机不离身的时代,依然能抽点时间来学习。

 05  意志力是个消耗品。

但坏消息是,意志力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它很快就会被用完,用完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当然,不同的人,意志力的强度不一样。

但总体来说,意志力绝对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平时要尽可能节约我们的意志力,有什么杂事情就赶快处理了,不要一直拖着,拖着是会消耗意志力的。

最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06  意志力不足时,会屈服于多巴胺。

意志力与多巴胺的关系,就是《思考快与慢》里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的关系,也是《象与骑象人》里提到的象与骑象人的关系。

当意志力充足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听从意志力的;当意志力不足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听从多巴胺的。

所以,如何管理我们的意志力,如何管理我们的多巴胺,成了自律的关键。

具体如何管理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如何训练我们的意志力,可以去看看《自控力》这本书,这里不过多讲解。

我主要说一点,如果对抗人性很难,我们可以顺应人性、利用人性。

比如意志力薄弱的时候,我们很难做那些艰巨、复杂的任务,因为这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作为支撑。

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轻松的、简单的事情,比如整理桌面、整理文件、处理消息,等到我们意志力很强的时候,再做那些复杂的、艰巨的、枯燥的事情。

 07  重复相同刺激,多巴胺会越来越少。

如果我们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多巴胺的刺激阈值会越来越高,分泌的多巴胺会越来越少。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是存在阈值的,它是多巴胺阈值的第一原理。

研究发现,当我们第一次给神经元某个刺激的时候,神经元会产生一个动作电位,但是如果我们不断给神经元一个相同的刺激,就会提高动作电位的阈值,导致动作电位不断减弱,生物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习惯化。

而神经递质的分泌,又跟动作电位的刺激强度有关,所以电位的阈值,导致了多巴胺的阈值。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重复做同一件事,多巴胺的分泌会越来越少,我们对做这件事的欲望也会越来越低。

百度百科说:当神经元接收到有意义的新刺激时,中脑腹侧被盖区会释放多巴胺,引起警觉,当反复收到该刺激时,机体熟悉后,就不再释放多巴胺。

这也是为什么张爱玲那句话会那么戳心,因为她从现象界看到了人性的本质: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玫瑰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所以爱情从生物学上来说,并不是永恒的。促使我们永恒的是,亲情、承诺、经历、接纳、包容、羁绊。

比起一见钟情,我认为《小王子》里所说的驯化更动人。

人为什么总是被欲望控制?

 08  习惯化迫使我们寻找刺激。

习惯化是一种底层生存机制,它会迫使我们去寻找新鲜的刺激、更强的刺激、更快的刺激。

之所以会出现习惯化,也是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

我们必须很快适应当下的环境,适应新事物,然后把精力投入到新的事物上。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不断地学习新事物,完成新的挑战。

当然,习惯化带来的不一定是不断寻找新刺激,还有可能是刺激强度的提升、刺激频率的提升。

比如吸毒、抽烟,就是刺激强度的提升和刺激频率的提升。一开始,一点点剂量就能满足瘾君子的需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元会慢慢习惯,同样的剂量无法促进神经元分泌足够的多巴胺,必须加大剂量、提高吸食的频率。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因为它导致了恶性循环的开始。

奖励系统会给同样的成就越来越少的奖励,迫使我们追求更大的成功——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人类在科学、艺术、政治等等所有领域,攀登一切高峰的关键动力。(@混乱博物馆)

总结来说就是,出于生存和繁衍的需要,我们会对某些东西体现为喜新厌旧;对某些东西体现为加大剂量或者频率;或者两者都有。

比如对于财富和地位,我们会倾向于不断挣更多的钱、不断追求更高的地位;比如对于毒品和香烟,我们会倾向于加大剂量和频率;比如对于异性,我们会倾向于新的异性,当跟新的优秀异性在一起,我们又会变得内心狂跳……

有的是综合性的,比如游戏和短视频,我们既需要更强的刺激、更快的频率、也需要更新鲜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抖音的时候,会不断划下一个视频的原因。

 09  神经元具有可塑性。

随着神经元被多次刺激之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被强化,并且会慢慢长出新的连接,这就是脑神经科学所说的“神经元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在有的地方也叫作神经元的“永久”性改变。

也就是说,你基本上是再也回不去了。这是一件非常致命的事。

第七条和第八条我们讲到,神经元的刺激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习惯化,也是我们常常说的耐受,它们是恶性循环的开始。

真正导致这件事变得很恐怖的是神经元的可塑性,它导致习惯化的改变,变得几乎不可逆转,并且变得越来越糟糕。

比如吸毒这件事,习惯化带来的是剂量的增加、频率的增加。但这问题不大,戒掉就好了。但是由于神经元的可塑性,导致我们很难戒掉。

别说戒毒了,想想看我们有多难戒掉香烟、情色、游戏、手机就知道了。

 10  神经元被重塑之后可以再次重塑。

看起来事实让人沮丧,似乎欲望之门后面是一条无尽的深渊。但是只要你下定决心,其实神经元还是可以被再次重塑的。

第十条其实只是第九条的延伸。

既然神经元可以被重塑,那么我们就能把它重塑回正常状态。只是难度要大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到异常痛苦,会消耗大量的意志力,会焦躁,会沮丧。

所谓“熵增容易,熵减困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还是有戒毒成功的、戒烟成功的对不对?连被毒品和香烟改变的神经元都能重塑,还有什么是无法被重塑的呢?

 

03

我们可能正走向一个

娱乐至死的时代

从上面的十大公理,我想延伸出来讲讲我的一个洞察——我们可能正走向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这基于两大原理:一是神经元的习惯化。二是神经元的可塑性(即神经元的永久性变化)。

这两大原理,导致我们重复做同一件事时,多巴胺的分泌会越来越少,从而诞生四个原理:

①我们会不断追求新鲜的刺激;

②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强的刺激;

③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快的刺激;

④这个大趋势几乎是不可逆的。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他也是第一原理思维的大神。

他说过一句话我们非常熟悉:比起未来十年什么将会改变,更重要的是未来十年什么不会改变。

那个不会改变的事物,就是第一原理。

但他还有一句话很少有人听过,他提示说人们永远在追求更多的选择(新鲜的刺激)、更快的物流(更快的刺激)、更低的价格(更强的刺激),并把自己的战略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这是第一个案例,电商领域。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案例,短视频。

短视频是如何诞生的?在微信公众号已经如此成熟的情况下,张一鸣是如何想到要做抖音的?短视频之后,又将会是什么?

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可不容易,如果我们从现象层面来思考,估计永远也得不到正确答案;但是如果我们回到第一原理来思考,这事就变得无比简单、清晰了。

①我们会不断追求新鲜的刺激;

②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强的刺激;

③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快的刺激;

④这个大趋势几乎是不可逆的。


我们之所以会从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就是因为欲望的驱使,我们想要了解更新鲜的内容、推送频率更快速、更便捷的内容,以及刺激性更强的内容。

但是张小龙当初没有把这件事继续往前推进,从而让张一鸣有了机会,在短视频领域完成了对腾讯的颠覆式创新。

短视频之所以是大势所趋,就是因为它刚好满足这几个第一原理:

①我们会不断追求新鲜的刺激:在看抖音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轻轻往上划一下,就能看到新的内容。上划一下就是一个新的刺激,上划一下就是一个新的刺激……我们的时间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浪费掉了。

②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强的刺激:视频有声音、有画面、有节奏,刺激远远强于文字。

③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快的刺激:阅读一篇公众号需要10分钟+,而短视频的标配是15-30秒。

④这个大趋势几乎是不可逆的:因为习惯化+可塑性,导致神经元一旦发生了“永久性”改变,便很难回到当初。

由此可见,视频号一定是大势所趋。雷军讲,要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时代的趋势,就是人性的趋势。

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公众号——短视频”这条路,结合上面提炼出来的几大第一原理,我们似乎能看透一些未来了。

可以肯定,视频号不是终点,未来将会有更新鲜的刺激、更强的刺激、更快的刺激出现,也许是VR(虚拟现实),也许VR也不是终点。

但无论是短视频也好,还是将来的VR也好,这些也都只是大娱乐这个领域中的很小一部分。

可以肯定是,大娱乐必定是未来的大趋势,至于这个大趋势下会诞生哪些产品,哪些大公司,留给你们去思考。

最后,我想据此给出一个大胆的洞察,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的——人类可能正不可逆地走在一条娱乐至死的路上。

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做了个实验:

关掉手机开始看书,看看自己的专注时间是多少。结果令人很沮丧,大约每专注5分钟,就会下意识地想到手机,想要打开看一下。

太可怕了,我的专注时间居然只有5分钟。

然后我开始用意志力去对抗这股“我想要看手机”的冲动,试图无视掉手机的诱惑继续看书,大概对抗了一个小时,我终于忍不住了,打开手机看了一下。

然而,其实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消息……

此刻,你也可以觉察一下,关掉手机,看看你每隔多少时间会打开手机一次。

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天中的大半时间都花在了手机上,几乎每隔几分钟(如果不是在工作,大多数情况不会超过10分钟)就会打开一次。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发生了某种永久性改变,并且形成了某种无意识的反射行为。

这太可怕了。

除了微信,还有抖音、游戏等各种娱乐产品,它们都在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消耗我们的意志力,重塑我们的神经元。

并且这种神经元的重塑,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即,人类可能正不可逆地走在一条娱乐至死的路上。

但,正是因为如此,能够利用好人性的特点,反人性地去走一条逆向的路,才更难,也更可贵。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i-hNCYzwhvDMD8b5wRXuw

海底捞张勇: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01

海底捞变了么?

最近,不少创始人因发言过于耿直被躺枪。

 

前有钟薛高的林盛率性说出“爱要不要”,遭大众质疑,后有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股东大会上的言论被曝光,又被称为“雷人雷语”。

 

比如在问到海底捞是否会维持业绩的持续增长,张勇回答,“我作为海底捞最大的股东,我是不抱有希望的,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被问什么样的管理者能洞察人性,张勇回答,“洞察人性很难讲,比如消费者说海底捞不好吃,其实可能是嫌价格贵。我老婆说我回家晚,可能是我对她关心不够。如果我信我老婆的话,每天都在家待着,我相信我老婆会更讨厌我。”

 

被问“是否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回答,“大家神话海底捞了,我本人非常反感。你们要理性,投资要谨慎。我常常讲,要想知道什么是名不符实,看看海底捞就知道了。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

 

在开店问题上,张勇又说,“自己在扩张的时候很慌,以前店很少,他可以亲自管理,每个店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管理岗位的情况也都了如指掌。现在不行了,有些很严重的问题都不能及时发现。”

 

这话要是搁别人嘴里,准被认为是企业破产前兆,但来自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之口,却并不奇怪。

 

与一般企业家遮遮掩掩不同,张勇大方坦率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也是一种自信。

 

不可否认,海底捞最近确实颓势比较明显,首先体现在股价上,海底捞的股价确实垮了。

 

截至6月22日港股收盘,海底捞每股股价报37.65港元,总市值1995.45亿港元,这跟过去几年海底捞的股价形成明显反差,海底捞自2018年登陆资本市场后,自当年10月29日的低点15.27港元一路暴涨,至2021年2月16日创出历史最高价85.8元,海底捞的涨幅高达257.58%,市值一度超4500亿港元,仅4个月,这家公司的市值蒸发超2400亿港元。

 

海底捞张勇: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在财报上,海底捞2020年全年业绩公告显示,集团实现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8%;年度净利润为3.09亿元,同比2019年下降86.8%。其中,海底捞餐厅实现收入274.3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5.9%,低于2019年的96.3%。

 

自从上市以来,新店一度是海底捞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新开门店需要一定的成熟期,它在一段时间内的盈利能力要比老店差。而且随着新门店的增加,也会拉低餐饮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和单店翻台率。

 

这点从财报数据上也有直观显示,海底捞的翻台率已经连年下滑——2017年与2018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达到5次/天,2019年为4.8次/天,到了2020的全年翻台率已经降低至3.5次/天。

 

不少人仅仅因为股票二级市场的波动表现,给海底捞下了“生死判决书”,从海底捞和张勇个人的实际表现和行为来看,这些唱衰声音其实还是有失偏颇。

 

02

张勇其人

2013年,张勇在某个论坛上讲起曾经的创业史:

 

“我不会熬汤、不会炒料,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店址选得也不好。但我左手拿书,右手炒料,边炒边学,可想而知,味道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赶紧给人点好,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

 

刚开的时候,不知道窍门,经常做错;为了让人家满意,送的比卖的还多。结果,客人虽然说我的东西不好吃,却又愿意来。”

 

如今,海底捞一家火锅品牌,却成了不少互联网巨头学习的热门对象,比如小米创始人雷军,不仅要求高管体验海底捞,还要在服务上向海底捞学习;华为也指定要求公司高管多吃几顿火锅学习经验。

 

这些大佬为何这么热衷学习海底捞?还和张勇身上的那股质朴感、真诚感密切相关。

 

海底捞张勇: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1971年出生在四川简阳农业大县县城的张勇,是在5家人共住的一个大杂院里长大的。张勇的家境在那个大院里属于一般,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张勇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还有一个奶奶。 

 

张勇的童年正好赶上中国物资最匮乏的时期。因此,贫穷成了张勇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敌人,有关物质贫乏的回忆几乎构成张勇儿时记忆的主体。正因为如此,“双手改变命运”才变成张勇和海底捞的人生目标。 

 

张勇曾说过,海底捞不是靠一些小聪明,或者什么市场营销去获得成功的,靠的是勤奋、诚实、正直和善良。

 

太过精明、太过算计的人,未必能做出什么好的产品。几年前,以海底捞的管理为主题,市场上还出过不少专门的书。在一线冲锋这么多年,张勇对火锅的认识算是清醒且理智,这些年来,一向直言快语的他经常承认过自己的不足与行业的难处:

 

第一,火锅不同于其他餐饮,每个人在吃火锅的时候都是半个大厨,用什么调料,搭配什么,都由顾客自己决定;

 

第二,自己干火锅是外行,没有实际经验,既然如此就要从其他方面突围,弯道超车。

 

因此,在地点、价钱和环境差不多的情况下,张勇对服务投入了更多思考,海底捞几乎能满足顾客的一切需求。

 

去年在接受采访时,张勇又说了大实话:餐饮行业是一个碎片化的行业,因为很少有人在一家餐厅吃一辈子。像微信,不光中国人要用,美国的华人,还有美国的朋友也要用微信。但是谁在你家永远吃一道菜?由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和碎片化的行业特征,餐饮业就很难形成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怎么去应对呢?张勇给出的办法是组织结构变革。要大家一起讨论,按流程制度去做,生意就能做大做好。

 

海底捞的过人之处,就是把不容易标准化的前端服务做到了很高的质量,去年海底捞开了500多家新店,每家店100员工,有5万新员工,500多新店经理和5万多新员工,如何融入海底捞文化,对管理层是新的考验和挑战。

 

如今,张勇直言认为市场把海底捞和他神化了,“2015年之后进入快车道,带来了表面繁荣。现在遇到困难,我负责地告诉大家,如果这次我侥幸过关,我能把这些店重新整合好,未来类似的困难还会发生。”

 

“因为当我整合好这1000多家店之后,还会继续扩张,但我们不会因为现在的情况而对管理上进行大的调整。”

 

可以看到,张勇从来没有躲避问题,回顾在海底捞过去的发展过程,企业进退也是常事。“进一步、退半步,在海底捞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是常态,在今后依然是常态”。

 

落到张勇个人也是一样,“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稳定下来就再冲锋。”“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从24岁创办海底捞到现在,我的心还没死,我还想折腾。”

 

可以说,企业的重心稳、文化在、根基稳,能让海底捞的地位暂时不会被动摇。但更进一步说,海底捞能否回到曾经的高点,穿越周期,依然需要张勇拿出更实效的行动和创新。

 

03

海底捞依然是老大哥

即使市值下滑,海底捞依然还是稳坐一哥地位。从中国烹饪协会近期发布的《2020年餐饮企业百强和餐饮五百强门店分析报告》显示,海底捞排名已从第三升至第二,首次超越金拱门(麦当劳)。1994年至今,将近30岁的海底捞依然有着诸多的底气。

 

餐饮产品的口感总是因人而异,有的人觉得海底捞难吃,有的人觉得海底捞好吃,这并不能将品牌一棍子打死。就像张勇所说,“餐饮业和火箭上天是有差异的,火箭上天有标准,餐饮没有标准。只不过是有些企业强调口味的宣传,我们不重视而已。看报表,我们的营销费用是零。”

 

实际上,餐饮业更关键的两个核心能力,第一是供应链,第二是管理,对于这两者,海底捞依然有着十足的底气。

 

首先是在供应链资源积累上,新品牌显然比不上有多年积累的老品牌。

 

火锅是一个看似门槛很低实则相当高的领域,太多想要叫嚣海底捞的品牌,最终还是难逃行业的本质问题。

 

海底捞张勇: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比如近年来不少明星扎堆开火锅店,从陈赫的贤和庄火锅开始,明星们的餐饮副业几乎贯穿了整个2020年:6月,孙艺洲的烧烤品牌“灶门坎”开业,开业仪式就邀请了自己的好兄弟陈赫;7月,郑恺的火锅品牌“火凤祥”正式开业,但食品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也始终饱受诟病,不少明星的火锅店也传出倒闭消息,原因还是败在了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上。

 

海底捞自有低成本供应链,性价比出了名的低。在餐饮行业,门店扩张,翻台率下降是必然趋势,这也是必然要承担的代价。但对于24小时营业的海底捞来说,它的翻台率依然还是远超过餐饮企业的一般水平:今年三月份,海底捞餐厅的翻台率为3.5-3.7次/天,远超过中国火锅业态整体的翻台率的2.3次/天。

 

再说管理,海底捞突出的优势,就是在长期经营历史中形成的品牌(无形资产)力,这种强大的背书能力也是其他火锅品牌无法短期赶超的。

 

不得不说,海底捞依然是一个组织文化非常鲜明的企业,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以及长期坚持的价值观,更是其他品牌无法比拟的基本优势。

 

或许就是张勇这种精神,家大业大的海底捞已经做出不少尝试,内部员工创业孵化出五花八门的副牌——乔乔的粉、秦小贤、捞派有面儿、十八汆、佰麸私房面、孟小将、骆大嫂、饭饭林、制茶乐园、新秦派面馆……

 

对应的品类,就是当下热门市场广阔的中式快餐、小吃和茶饮,比如海底捞新出了小龙虾,还有9.9块的奶茶自助,正因为海底捞的底子深厚,所以才更不怕折腾。张勇曾说,“开个面馆尝试,投资20-30万,失败了又怎么样呢?”愿意等员工在逆境中自我成长。

 

总体来看,海底捞的赚钱能力还是餐饮界的扛把子。经营十年以来,不管是营收、利润、还是翻台率等数据依然能打,即使近些年爆出一些负面新闻和舆论,长远来看,对于海底捞的管理提升都有鞭策助力。

 

就如同张勇所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认清自己的问题及时修正之后,海底捞的潜能依然相当广阔。

 

 参考资料:

《海底捞张勇“直言直语”背后的潜台词》,财经故事荟;

《让海底捞这锅汤多烧一会》,钱皓频道

《海底捞,你装,你接着装》,格隆汇APP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jmJ3bB1VwgSFHO-TCb_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