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格隆汇“全球视野,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名单公布!

2023年格隆汇“全球视野 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

回顾票选过程,入选“全球视野 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的上市公司,需符合以下四大原则:  //  

1、代表中国,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中国企业;

2、代表未来中国经济,并且会造福国人;

3、头部资产,具备绝对竞争优势,或即将具备巨大竞争优势;

4、公司在明年大概率具备20%或以上的市值增长空间。统观胜出名单,今年各头部资产的彼此得票数差距相比上年度分化明显,最终胜出名单也与往年有较大不同。一些行业顶级龙头竟然意外落选,而一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公司反而高票入选,看得出大家在挑选2023年下注对象时又有了新理解。

这个略显意外的结果背后,是有着很多必然性的逻辑。

毕竟时代巨变,改变的不止是我们的生活,还有投资。

2022注定是中国投资史上最特别的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太多被认为最具性感的成长赛道,在时代巨变之下,被唾弃和抛弃;而一些被投资奉为圭臬的投资原则和策略,被羞辱和质疑,做时间的朋友成为一种酸涩的嘲讽。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再也回不去从前。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投资者,作为一个个体,可能会愚蠢,但作为一个群体,大家一点都不笨。我们坚信,汇聚数千万会员集体的智慧,足以为我们大家穿越迷雾。自2018年以来,格隆汇连续四年组织了“全球视野 下注中国”的核心资产大讨论、投票的活动,让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投资者,一同寻找代表中国未来的核心资产。“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等权重组合,从推出至今每一年的表现都堪称优异,大幅碾压全市场几乎所有核心指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8RGWuxSLQw3LL2Cba5RUA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这些年,机构苦口婆心教育基民“越跌越买”,但似乎只有中概互联,能让大家一边痛骂不如改名“中丐互怜”,一边乖乖掏钱。

 

2021年2月18日,(易方达)中概互联网ETF场内价格创出历史新高。当时,这只基金的份额不到35亿份,产品的名气远没有现在这么大。没想到的是,在随后净值和场内价格持续下跌过程中,这只基金的份额不减反增,1年多时间翻了10倍以上,直逼355亿份。(交银)中概互联网LOF、(广发)中概互联ETF、恒生科技ETF等可投港股互联网的指数基金,份额在这期间都实现了大跃进。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这种“自杀式”的抄底行为,习惯了阴谋论的投资者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八成又是机构在诱韭菜深入。其实并非如此。

 

Wind 数据显示,在(易方达)中概互联网ETF份额和规模逆势攀升之际,机构持有比例在小幅上升,而且内部持有比例也在小幅升高,这说明不仅是机构资金,基金公司内部人员也在中概股下跌的过程中不断抄底。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当国内资金抄底热情满满,外资却迎头一棒。13F报告显示,高盛、淡马锡、贝莱德、摩根大通等多家外资减持了阿里巴巴等中概股龙头。而5家中概股更被美国证监会列入“预摘牌名单”,摩根大通对中概股批量给出“卖出评级”,冷冷冰雨把多头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有人上车,越跌越买,有人下船,不惜割肉离场。巨大的分歧,似乎让中概股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

 

本文主要回答中概股下跌的原因,以及国内外资金抄底都买了什么,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1)揭秘:中概股为何大跌?

2)抄底:国内资金买“平台”

3)变化:海外机构爱玩车

 

 

01

缘何大跌?

 

 

“刚出ICU,又进KTV”,中概股最近的表现几近癫狂。不过,短暂的欢愉并不能抚慰投资者受伤的心。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收盘,370只中概股中有231只今年以来下跌,占比62%;其中,股价腰斩的个股29只,天地荟、聚好商城跌幅均逼近90%。没有涨跌板限制的市场,跌起来就是这么奔放。

 

若统计股价高点至今的跌幅,情况更为惨烈。比如,目前中概股市值最大的阿里巴巴,2020年10月底曾创出了319.32美元的历史最高价,而如今股价不到当时的1/3,跌幅高达67%,期间最低跌至73.28美元;百度、拼多多等中概股自高点以来的跌幅均在50%以上,即使是较为抗跌的京东跌幅也达到40%。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在港股上市的腾讯控股、美团、小米等互联网公司,股价也节节败退,跌到股东都不认识。

 

中概股这轮调整,下跌幅度之大、周期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历史罕见,背后原因肯定不能简单的用业绩来解释。近乎团灭的背后,总的就是四个字:内忧外患。

 

众所周知,中概股面临的最大“外患”就是退市风险。

 

根据美国国会2020年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允许美国证监会(SEC)将其从交易所摘牌;其中就包括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需要披露审计底稿的不对等要求。

 

今年3月10日,SEC将5家中概股公司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的暂定清单,再次引发了中概股的抛售潮,让投资者对退市的杀伤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退市风险,说到底是信任危机,对中概股造成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对流动性折价的担忧。美股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流动性泛滥,在美上市的溢价比较高,融资效率更高;与之相比,港股流动性没有那么充裕,在港上市的溢价较低。中概股在美退市后转到港股上市,考验着国内投资者的承接能力,可能存在流动性折价风险。

 

二是,美元投资者集中抛售的压力。目前中概股股东中仍有大量的海外机构,若这些公司从美股退市,势必会引发海外投资者的大规模抛售。

 

屋漏偏逢连夜雨。退市之剑悬而未落,国内行业监管政策的收紧,又给中概股的前景蒙着捉摸不透的阴影。

 

在过去一年多里,互联网行业反垄断、教育行业“双减”、网络游戏防沉迷新规等政策陆续出台。尽管这些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并非为了打压个别行业和企业,但海外投资者对国内政策预期调整需要时间,容易导致市场短期过度反应,风险偏好骤降,出现恐慌式下跌。

 

在与一些基金经理的交流中发现,对于中概股下跌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声音。有人认为,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的渗透率非常高,行业发展进入后半段,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增长逻辑是市场下沉,但整个行业空间或许已经逼近“天花板”,预计未来行业增速将见顶回落。

 

换句话说,互联网行业高速成长期已经过去了,未来将进入成熟期,估值的想象空间变小了。这样的看法虽然有些“马后炮”,但无疑加重了市场的悲观预期。

 

不过,退市、政策监管,以及行业增速见顶,可能都只是中概股下跌的表层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底层估值逻辑发生了变化。

 

当共同富裕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当经济发展从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分配制度也从效率优先到兼顾公平,在此背景下,市场的估值体系可能被重塑。

 

中概股的坚定持有者们最怕听到的鬼故事,就是互联网要变为公共事业。众所周知,科技股往往增速快,行业空间巨大,市场也愿意给它们高估值;相反,公共事业公司无论是业绩增速,还是行业空间,都没有那么性感。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改变,互联网公司势必会遇到业绩和估值的双杀压力。

 

相比业绩的简单直白,公司估值要模糊太多,常常是见仁见智。互联网公司当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当市场环境发生剧烈改变后,它们到底值多少钱,估值应该怎么给,市场参与者还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一个可参考的标准。在中泰资管姜诚看来,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是“价值锚”的缺位。

 

尽管退市阴霾未散,原有估值逻辑也有可能被推倒重来,但是面对股价动辄腰斩、估值进入历史较低区间的互联网公司,抄底资金可谓是前赴后继。

 

 

02

国内资金买「平台」

 

 

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在今年初与投资者线上交流时分享了自己对互联网行业的看法。

 

在他看来,互联网行业类似2012、2013年时的白酒行业。当时受“八项规定”和“塑化剂”事件的影响,白酒股持续调整,直到2016年才开始复苏,但这并不妨碍这个行业长期的高回报,因为白酒本身是一门好生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也非常优秀,当行业稳定之后,很容易为股东创造可观的回报。

 

他认为,外部因素对中概股互联网公司影响达到最大值的时候,大概率是行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最差的时候。他断言,尽管互联网行业上行的空间和时间尚不确定,但今年互联网至少是一个下行风险很小的行业。

 

在3月初这轮恐慌性下跌中,邓晓峰有没有抄底中概股不得而知,但他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乐观预期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巴菲特”段永平也是中概股的忠实信徒,曾在互联网泡沫中逆势抄底网易一战成名,如今除了“风投”拼多多之外,外界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抄底腾讯。

 

2018年,腾讯因游戏版号停发等问题股价暴跌,短短几个月跌幅超40%,段永平趁机上车。去年,腾讯被批为“精神鸦片”,股价再次大跌近40%。段永平8月4日在雪球(ID:大道无形我有型)上称买了腾讯,再跌继续买,二度抄底。今年2月28日,有雪球粉丝调侃,腾讯又到了大道底。段永平回复称,“低过我上次买的价钱了,那明天再买点”。此后,他还多次表达了对腾讯的看好。

 

3月8日,他在回复网友提问时表示,“计划没(每)掉10%加一次仓”。3月14日,他表示再过一两个礼拜,应该还有些苹果的put到期,到时可以考虑再买点;次日上午,他又声称“明天准备拿伯克希尔B股换点腾讯,不等了”。不过,这些话可能更像开玩笑。他曾表示,腾讯对他的吸引力还没到让他卖掉任何别的股票去换的地步,再跌几次说不定就要认真想想了。

 

过去几年,腾讯因游戏业务广受诟病。作为游戏学习机“小霸王”的缔造者,段永平对游戏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曾经解释过买腾讯的理由。在他看来,游戏最根本的东西是消费时间并获得快乐,而网络游戏是大多数人获取简单快乐最具有性价比的办法。游戏和其他消费品没有任何差别,并不存在良知的问题。如果以10年计,拿着茅台和腾讯应该比拿着现金好。

 

即使是高调抄底腾讯的段永平,持有腾讯的比重还很低。相比之下,国内一些公募产品才是重仓持有或是逆势抄底中概股的中坚力量。

 

比如,国投瑞银中国价值发现一直重仓持有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去年四季度还加仓了后者,目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重仓。基金经理汤海波表示,看好过去 一年中受持续政策打压,目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平台型互联网公司。他认为这些行业仍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并相信中国互联网龙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张军也表示,中概股的远期市盈率约为13倍,而美国股市则超过20倍。中国股票并不昂贵。即使市盈率只是停留在目前水平,预期的经济扩张应该会推动公司收益在未来几年大幅上升。

 

创金合信港股互联网基金经理胡尧盛则从业绩角度提出了看好互联网行业的逻辑。他在四季报中表示,核心互联网公司收入端依然维持较高增速,虽然利润端不理想,但并非公司经营出了问题,基本面并没有出现风险。而当前股价下跌反应有些过度。他四季度真金白银为自己的认知“充值”,加仓了美团、腾讯控股、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百度集团等股票。

 

统计公募基金重仓股后发现,互联网龙头、平台型公司仍是国内资金布局首选,即使是投资范围更广的QDII基金也是如此。具体来看,腾讯、美团、阿里、京东等龙头股成为很多基金必配重仓股。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国内投资者最懂中国,也最懂中国的公司,互联网公司的公允价值可能无法判断,但这些公司中不少是好公司,这于这一点很多人深信不疑。他们越跌越买,拉长周期看,输的或许只是时间。

 

更何况,当安全边际已经跌得足够明显,哪怕是异国他乡的海外投资者,也在抄底中概股这件事情上逐渐有了共识。

 

 

03

国外机构爱玩车

 

 

97岁的芒格对中国经济、中概股的看好从来不掩饰。

 

根据不久前披露的13F文件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查理·芒格旗下公司DailyJournalCorp(每日期刊)通过美国存托凭证(ADR)累积持有阿里巴巴602060股,持有市值约0.72亿美元,占比约28%,为公司第三大持仓。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三季度相比,四季度每日期刊买入阿里巴巴的股票数量接近翻倍,如此大手笔的加仓,可见芒格对阿里巴巴是真爱,对中国经济、互联网的信心并非嘴上说说而已。

 

去年一季度,阿里股价大跌,芒格首次买入了165320股;二季度阿里股价波动较小,他并没有急于加仓,只是维持之前的持仓不变;三季度阿里单季下跌近35%,芒格再次出手,买入136740股,持股总数也上升至30万股;四季度阿里又下跌了近20%,他这次选择了重拳出击,一口气买了30万股。

 

尽管越跌越买,持仓成本不断摊薄,但过早的抄底,还是让芒格在这笔投资上有些被动。以至于在近期召开的每日期刊股东大会上,他对中概股、对阿里巴巴的看法之类的问题被股东们反复提到。

 

芒格在回答股东提问时表示,之所以投资中国公司,是因为能够买到更多的价值。一些中国公司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竞争力更强。与美国的投资机会相比,中国的投资机会更好,而且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入,获得更高的公司价值。他不觉得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是一项特别大的风险,只是觉得其护城河没有苹果和Alphabet那么深。

 

实际上,在抄底中概股的道路上,芒格并不孤单。

 

国内投资者比较熟悉的先锋领航集团,去年四季度买入了74只中概股,而且均为新进持仓,持有市值排名靠前的个股包括百度、蔚来、小鹏汽车、拼多多、理想汽车等;但是,先锋集团没有买阿里巴巴、京东这些老牌零售电商龙头,而是选择了后起之秀拼多多。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贝莱德四季度对中概股有增有减,对63只中概股进行了增持,对66只中概股进行了减持或清仓,另外新进买入红黄蓝、叮咚买菜等4只中概股。其中,蔚来、拼多多、理想汽车、阿里巴巴等个股均获得增持,百度、百胜中国、小鹏汽车虽被小幅减持。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有意思的是,道富银行、摩根大通、纽约梅隆银行、挪威中央银行、高盛集团等知名外资机构,对中国“造车新势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四季度纷纷增持了相关公司,其中蔚来受关注度最高,获得149家机构增持,189家机构新买入。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若从持股机构数来看,阿里巴巴中驻扎的外资数量最多,达1287家,较三季度小幅下降;另外,百胜中国、京东、百度、蔚来持股机构数均超过500家。

 

中概互联迷雾:你在信仰些什么?

 

当然,对于中概股,尤其是处于反垄断风口浪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外资机构之间是有分歧的。但对于一些好公司,尤其是中国市场上快速成长的优质公司,他们从来不吝啬手里的子弹,比如造车新势力、以做下沉市场起家的拼多多。

 

 

04

尾声

 

 

 

段永平曾被记者问道,当年网易跌得仅剩0.8美元,你哪来的勇气敢买入?他反问道,原本值10块钱的东西,现在有人哭着喊着要以1块钱的价格卖给你,这还需要什么勇气吗?

 

当价格显著低于企业价值时,抄底当然不需要勇气和胆识,但需要子弹。

 

很多时候投资会陷入“一看就会,一学就废”的困境,原因既关乎能力,又在于资金的不自由。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判断一家公司价值的能力的,而股价见底与价值发现通常不会同时到来。

 

毕竟,段永平只有一个,但倒在了黎明前黑暗中的人,却有许多。

 

 

全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PCA4w1aSfUe4N1SA4X6-g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风光发电+储能+特高压,打造新能源发电产业闭环。
假期结束的第一周,小张在周末休息时与朋友聚会。茶歇话题自然少不了过年回家,尤其关于春运这一点,小张感触颇深。
 
因为老公家在北方,自己的家在南方,每年过年探亲都很不方便,更何况还带着孩子。以往过年时间全部浪费在路上,只能在家里呆上一两天。
 
然而,今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因为老公家建成了高铁。以往需要2天时间耽搁在路上,现在只需半天时间便可到家,难得过了个安稳的团圆年。
 
小李听后深有同感,现在的交通实在太方便了,年前和朋友发起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早上还在北京,大雪纷飞捂着羽绒服瑟瑟发抖,下午就到了海口,艳阳普照穿上了比基尼晒着日光浴,自己的脑子一时都转不过来弯。
 
大美也说到,就在前两天出差到上海谈成了一个重要的单子。早上快到北京的时候,后台审核出现了问题,需要客户重新签字确认。
由于涉及到年终封账等问题,必须今天搞定。可是,由于天气时间等问题赶不上飞机。幸亏现在交通便利,大美赶上了下一班高铁在晚餐时间准时约上了客户。
 
交通运输的演变不光影响到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甚至于时代的进程。
 
古今中外,人类的文明发源地大多数诞生于江海河流之畔。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誉为母亲河。对于欧洲而言,最早的文明是爱琴海文明,至今流传着希腊神话和斯巴达的传说。
 
经济发达的国家、城市亦是诞生于流域之区,不得不承认的是运输基础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道路和运输的变迁来看,公路从羊肠小道到土路,再演变成柏油马路、高速公路;火车从绿皮车到特快直达再到动车高铁。
可以说,交通运输演变的历史进程承载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迁徙、社会的变迁,甚至于国家之间的博弈,人类文明的传承。
 
能源运输同样如此。
 
公元前600年,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了磁吸铁现象,而中国早在公元2500年前就已经具备了磁石知识。
 
直到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伟大的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发电的基础。而后爱迪生和特斯拉分别代表直流电和交流电相爱相杀。
期间,包括火电、水电等电力建设开始大规模铺展开来,电力系统、电力应用进入高速发展期。
 
近几年,在全球双碳背书下,绿电掀起的新能源浪潮中,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
 
就我国而言,十四五规划新能源发电占据了20%的发电量,未来将会达到80%以上。想要达成这一目标,电网迫切需要改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输送,调配,促进消纳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这一切离不开这样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特高压。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对电力资源的整合离不开特高压
 
通常电压按照大小等级分为安全电压——36V以下;低压——220V和380V;高压——10KV-220KV;超高压——330KV-750KV。
 
我们常见的家庭用电压220V,普通电池1.5V,人体安全电压36V。
 
特高压是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千伏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等技术优势。
 
正是这一优势决定了特高压在电网建设中无法取代的核心地位。
 
具体来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因素,我国电力供给和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南部各省严重依赖外省电力输送,而西南、西北各省则存在着富余现象。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受环保和资源限制,在东南各省大量新增发电厂显然不具备实际意义。需要将西南、西北省市富余的电力调配到东南电力紧缺的各省使用。
 
西北、西南到东南各省距离大于1000KM,甚至3000KM,需具备大容量、长距离的电力输送方式。
 
西电东输实则是对资源的一种调配,完成资源的整合,提升效率。这种思想不乏先例,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技术落地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性,特高压在远距离输送电力上具备更大的竞争力。
据估计,1条1150千伏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可代替5~6条500千伏线路,或3条750千伏线路。可减少铁塔用材三分之一,节约导线二分之一,节省包括变电所在内的电网造价10~15%。
 
1150千伏特高压线路走廊约仅为同等输送能力的500千伏线路所需走廊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人口稠密、土地宝贵或走廊困难的国家和地区会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为代表的风光大型基地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地区,距离东部较远。通过特高压调配电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弃光、弃风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特高压的高增时刻
特高压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不仅仅在于新能源发电对电力系统提出新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也在于电网有较强的投资支撑能力。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用电量需求也在逐步攀升。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83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较2019年同期增长14.7%,两年平均增长7.1%。
 
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高速发展,风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同比增长20.9%。
 
用电需求的增加叠加新能源发电建设使得我国电网投资重归增长态势。
2020年国家电网投资金额达4605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132亿元,同比增长2.95%,2021年国网计划投资4730亿元。
据中国能源报报道,2022年电网投资额规划为5012亿,同比增长6%,创造历史新高。
 
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披露,“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相比于以往年电网的建设情况,市场更加关注十四五特高压的建设规划以及超预期的空间。
 
国网提出将于“十四五”期间新建特高压线路“24 交 14 直”,涉及线路长 3 万余公里,总投资共计3800亿元。
 
2020年十三五结束时“14交12直”共3.59万公里规模,十四五的计划接近翻倍,力度之大为历史首次。也体现出作为最有效的远距离输电手段。
特高压在保证风光大基地消纳和中东部地区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需求方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据业内人士称,交流线路平均投资规模为115亿元,直流线路为232亿元。因此2022年仅新开工涉及的特高压项目规模将达到约1843亿元,叠加过往项目(4交2直)建设稳步推进。项目涉及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781亿元。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储备规划项目方面目前已披露6交9直,未来建设后劲充足。
据国网披露,2020年特高压项目投资规模为1811亿元,有效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拉动了近两倍社会投资。特高压建设加速将有效助力稳增长目标实现,稳定社会预期。
 
如此看来,特高压赛道长期景气。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设备是重中之重
特高压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中游设备与建设以及下游电网与配电设备。
上游环节主要涉及相关材料与元器件,包括钢材、有色金属、化工材料以及电子元器件等环节,原材料成本约占特高压电器的20%-30%。
 
中游特高压电器设备主要包括站内设备与电缆、铁塔。其中,站内设备是全产业链中的技术密集环节。下游市场较为集中,主要是国网、南网等电网公司,还有配网设备公司。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在特高压技术路径中,有两条分支,分别是直流和交流。可能部分投资者对于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存在着争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科院研究员周孝信指出,直流输电和交流输电只能互补,不能互相取代。
 
直流输电只具有输电功能、不能形成网络,类似于“直达航班”,中间不能落点,定位于超远距离、超大容量“点对点”输电。
直流输电可以减少或避免大量过网潮流,潮流方向和大小均能方便地进行控制。但高压直流输电必须依附于坚强的交流电网才能发挥作用。
 
交流输电则具有输电和构建网络双重功能,类似于“公路交通网”,可以根据电源分布、负荷布点、输送电力、电力交换等实际需要构成电网。
中间可以落点,电力的接入、传输和消纳十分灵活。定位于构建坚强的各级输电网络和经济距离下的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广泛应用于电源的送出,为直流输电提供重要支撑。
 
尽管因输电形式不同,特高压直流与交流在基站数量与基站关键设备上存在差异,但设备投资均是特高压项目的重中之重。
 
就特高压直流项目而言,需建设换流站以实现交直流之间的转变,并达到电力系统对于安全稳定及电能质量的要求,投资重心是换流站。
 
站内主要包括换流变压器、换流器、平波电抗器、交流滤波器、直流滤波器以及无功补偿等。而换流站中最关键的设备就是实现换流功能的换流阀和换流变压器,二者分别占项目投资的15%与12%。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换流阀,它由数量繁多的多种元器件组成,结构较复杂。换流阀的设计应用了电力电子技术、光控转换技术、高压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以及高压用绝缘材料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
通过依次将三相交流电压连接到直流端得到期望的直流电压和实现对功率的控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运行的第一个瑞典哥特兰岛直流工程开始,换流阀的制造技术随着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技术发展,换流阀装备制造技术实现快速升级。
 
从分类上看,除了常规的晶闸管阀、还有低频门极关断晶闸管阀(GTO阀)、高频绝缘栅双极晶闸管阀(IGBT阀)。
 
尤其是IGBT阀是实现柔性直流技术压舱石。柔性直流技术相比传统直流输电具备安全可控与灵活实用两大优势,是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必要前提。
 
柔性直流输电是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装备。与传统方式相比,柔性直流输电在孤岛供电、城市配电网的增容改造、交流系统互联、大规模风电场并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是海上风电的最佳选择。
 
柔性直流输电在实现区域联网提高供电可靠性、缓解负荷密集地区电网运行压力等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是改变大电网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
 
相比传统特高压输电项目,IGBT换流阀和极线断路器投资占比更高,投资占比接近20%。
2007年以前,世界范围内实现柔性直流换流阀工程应用的只有ABB公司,且采用的是两电平/三电平技术路线,存在运行损耗高、容量扩展难等问题。
 
2007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建设上海南汇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工程。
2013~2021年,柔性直流换流阀参数不断提升,新技术不断涌现,工程应用形式从两端到多端再到组成直流电网,实现了从科技示范到大规模应用的飞跃。
 
由于柔性直流输电的低惯性特点,故障发展速度极快,所以需要断路器超高速的保护与之配合,作用十分关键。极线断路器成本占比也达10.9%,占比甚至高于换流变压器。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从2020年的换流阀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国电南瑞占据半壁江山,其次是许继电气和中国西电。
 
从工程中标情况看,柔直换流阀环节仍以国电南瑞、许继集团、四方电工、特变电工、中国西电等主要电网设备公司参与为主。极线断路器方面,国电南瑞、思源电气、许继电气等保持领先。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特高压直流输电另外一个核心设备便是换流变压器,其主要用于长距离直流输电的电能转换等。
因为有交、直流电场、磁场的共同作用,所以换流变压器的结构特殊、复杂,关键技术高难,对制造环境和加工质量要求严格。
 
这一细分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激烈,特变电工略微领先,中国西电、保变电气、山东电力设备相差不大。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在特高压交流项目中,投资重点是变电站。变电站内的电气设备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
 
一次设备主要包括变压器、高压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电容器等。二次设备主要包括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测控装置、计量装置、自动化系统以及为二次设备提供电源的直流设备。
 
简单来讲,完成发电-输电-配电功能的设备叫做一次设备,如发电机,断路器,电流电压互感器,变压器,避雷器等;对一次设备进行控制,保护作用的设备叫做二次设备,如继电器,控制开关,指示灯,测量仪表等。
 
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所针对的电压等级不同。一次设备是根据高压侧来设计的,所带电压是强电,二次设备基本带的是弱电。
 
变电站中GIS(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与交流变压器是核心组件,据国泰君安统计,二者分别占项目成本的9%与7%。
从毛利率角度看,核心设备毛利率在30%左右,净利率在10%左右,相关环节公司业绩在特高压投资建设加速背景下弹性较大。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综合来看,特高压电器支出约占特高压项目成本的60%。
假如国家电网3500亿美元的电网转型升级投资中,有40%投入到特高压建设项目,则2021-2025年我国对特高压电器的年均需求为1092亿元,特高压电器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扩大。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尾声
在新能源发电替代传统能源的道路上,储能、特高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储能负责调峰调频,特高压则负责整合资源、分配资源。
 
风光发电+储能+特高压,三者将发电、运输、用电有机整合,形成新能源发电产业闭环。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之一,特高压建设具备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等优势。
 
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发电产业配套产业随着发电渗透率的提升同步发展,特高压产业已经蓄势待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rhp6QGf28F4AR1ZbDlN0g
 
 
 

被低估的乳业!

乳业

近期,全球牛奶产量意外短缺,国际采购商竞相采购奶粉,因此脱脂奶粉期货价格飙至七年新高,10月11日,脱脂奶粉期货价格飙涨至135美分/100磅,为2014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

截至9月22日,国内主产区原奶价格为4.29元/kg,同比增长15.7%。

被低估的乳业!

而国际上,奶的价格涨幅更是迅猛。

2021年9月21日,恒天然脱脂奶粉拍卖价为3302美元/吨,同比增长14.3%;全脂奶粉拍卖价为3777美元/吨,同比增长26.5%。

2021年8月美国A级脱脂奶粉均价为2794美元/吨,同比增长28.9%;9月全脂奶粉均价为3862.5美元/吨,同比增长17.9%。

被低估的乳业!

奶价的持续性上涨,主要是因为欧洲和新西兰牛奶产量大幅下滑,全球牛奶供应开始疲软,进而诸多买家开始抢购,导致价格不断攀升。

另一方面,成本端中的饲料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加剧了奶价的持续性上涨。

2021年至10月1日,玉米平均价为2833.25元/吨,同比+31.8%,豆粕平均价为3720.50元/吨,同比+17.1%。

2021年8月,进口苜蓿草平均到岸价380.1美元/吨,同比增长5.0%,国际玉米价格为257.02美元/吨,同比增长72.0%;豆粕平均价为390.97美元/吨,同比增长22.4%。

而原奶价格上涨,乳制品行业受其影响势必会跟随涨价转移成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01

常温奶和酸奶

常温白奶和酸奶板块,是投资确定性最高的板块。

每一轮原奶价格波动、每一轮外部冲击,都是利好龙头的变化,都是集中度提升、高端化、提价的驱动力。

常温白奶和酸奶市场空间分别是941和1507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2.6%和12.4%。

被低估的乳业!

1)白奶:2020年白奶销量886.1万吨,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0.28%;白奶价格14.7元/公斤,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3.9%,主要是白奶高端化升级和原奶驱动提价。

近15年来,白奶价格增长坚挺,不受行业格局变化影响。

2)酸奶:2020年酸奶销量1041.5万吨,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9.5%;酸奶价格14.5元/公斤,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2.6%;酸奶整体量增为主,价增为辅。

相关标的:伊利股份、蒙牛乳业

02

奶粉

奶粉板块,是集中度提升最快的板块:市场空间能够维持中低个位数增长,且国货崛起大势已成,内资前三实现市占率翻倍、甚至2倍都不困难,龙头集中度提升空间更大。

婴配粉市场空间1764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6.5%。

被低估的乳业!

近几年内资崛起,量价齐升。

1)2020年,内资婴配粉销量0.99万吨,同比增长14.8%,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17.5%;内资婴配粉价格204.5元/公斤,同比增长6.7%,近5年复合增长率4.5%。

2)外资婴配粉销量0.85万吨,同比增长2.7%,近5年复合增长率10.8%;外资婴配粉价格250.6元/公斤,同比增长3.8%,近5年复合增长率3.6%。

3)成人粉销量31.6万吨,近5年复合增长率0.3%;成人粉价格64.2元/公斤,近5年复合增长率4.9%。

4)大包粉进口量97.9万吨,近5年复合增长率16.6%;大包粉进口价格23.3元/公斤,近5年复合增长率4.3%。

(注:大包粉进口价按2020年度平均汇率测算:1美元≈6.9元人民币。)

相关标的:中国飞鹤

03

低温鲜奶

低温鲜奶板块是容易出隐形冠军的板块,近几年崛起势头很猛,相对常温奶,具有独特的供应链壁垒,正在孕育新乳业、光明等隐形冠军,正在实现围棋式增长,未来增长中枢上升到20%,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低温鲜奶市场空间360.9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9.0%,2020年低温鲜奶销量154.5万吨,近5年复合增长率4.9%;低温鲜奶价格23.4元/公斤,近5年复合增长率3.94%。

被低估的乳业!

相关标的:新乳业、光明乳业

04

奶酪

奶酪是想象空间最大的板块,符合从喝牛奶向吃牛奶升级的大势,也是乳制品更深层次融入居民生活的契机,对标日韩人均年消费量2.72/3.32kg,我国还有近10倍增长空间。

奶酪市场空间88.4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20.6%。奶酪行业两强“百吉福/妙可蓝多”市占率为24.8%/22.7%,CR3集中度为52.7%,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更重要的,对标日韩及欧美,行业空间看不到尽头。

2020年奶酪销量5.87万吨,近5年复合增长率17.2%;奶酪价格150.65元/公斤,近5年复合增长率2.9%。

被低估的乳业!

相关标的:妙可蓝多

参考研报:

《浙商证券——乳业,黄金时代!》

《海通证券——原奶价格走势平稳,奶粉主产国均价回升》

职教

2021年10月12日晚,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

(1)目标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2)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职教主要包括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而后者赛道更多元。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中职业学历教育分为初、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培训为非学历性,旨在培养和提高劳动者从事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市场上职业培训类别主要包括公务员考试培训、事业单位招录培训、教师招录考试培训、金融会计培训、IT专业培训等。

被低估的乳业!

学历职教上,中职方面,自2013年起,民办中职的招生规模和占中职总招生数的比例均有提升,从73.2万(10.8%)增长至90.0万人(15.0%);高职方面,2019年受扩招政策影响,招生数创新高,达到108.8万人,占高职总招生数的22.5%。

近年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受二胎政策影响,预计招生峰值将在2029年出现。

被低估的乳业!

而在职业培训上,培训空间则具有分散性。

由于职业培训是二次赛道为需求的进一步切分,需求分散,参培率难以把握,赛道细分多且难以聚焦,空间可测性低。

品牌性多元化机构有望依托“性价比”在各条赛道上抢占市场份额,更适合挖掘各个细分方向的龙头公司,我们今天就不过多的细化了。

这次的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较为细化的支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教高考”,地方自主权加大。

具体包括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加强省级统筹等,未来职业教育的招考录取方式或将变化,地方的自主权或将增加。

 2.鼓励应用型本科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或在招生方面获得更多支持。《意见》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

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吸引更多中高职毕业生报考,目前主要民办高校均以应用型本科为主,未来在学额和招生方面有望获得更多支持。

 3.完善职业教育认可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拉动职业教育需求。

《意见》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这将提升整体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通过认可度的提升拉动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

 4.产学研融合,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

《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税费政策。

 5.政策利好+业绩持续高增,高教和职教板块估值有望修复。

《意见》明确提出了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旨在全方位地提升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同时表达了对相关上市公司等社会资本的鼓励,并且已经细化了在招生,信贷,财政,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因此本次政策的推出,应该关注高教类公司和职业教育类公司。

其中高教类公司本身多以应用型本科为主,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外延并购+内生增长”逻辑下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在职业教育教育政策的利好下,政策风险担忧消除,估值有望持续恢复。

关注标的:中教控股、希望教育、中国科培、中国东方教育、宇华教育、中公教育、传智教育等。

参考研报:

《东方证券——产业初心行稳致远,嫁接时代新使命》

《东吴证券——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高教和职教板块估值有望修复》

《华西证券——职业教育意见印发,利好职教和高教板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J_y4WvXKdMlzVNIkqvIew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腰斩,腰斩再腰斩。

作 者 / 文 雨
编 辑 / 小市妹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三四百斤的大肥猪,一头得亏上千元,唉,真的不想再养猪了。”年过半百的河南养殖户老张蹲在猪圈里,一边抽烟,一边叹气。

在养猪这件事上,小散和大户的悲欢是相通的。今年上半年,除了牧原股份预计盈利百亿,正邦科技预亏12亿元-14.5亿元,温氏股份预亏22.6亿元-25.6亿元,新希望预亏29.5亿元-34.5亿元。
尽管都是从躺赚到血亏,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客观的看到上市猪企的股价走势还是有区别的,具体情况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腰斩,一种是腰斩再腰斩。
言归正传,针对目前生猪养殖行业正在发生的事情,本文将重点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猪价见底了吗?

2.为什么牧原能赚钱?

 

1

崩盘,探底

家缠万贯,带毛的不算。
中国人自古就对养殖行业的风险有了充分的认识,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产业的强周期属性。
2018年之后,在非洲猪瘟的推动下,国内迎来了一轮超强的猪周期,到2019年,生猪均价最高迫近40元/kg。随后猪企开始补栏,截止2020年底,生猪存栏量已经恢复到2017年末(上一轮猪周期启动前)的92.1%,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恢复到2017年的91%。
补栏到这个程度,今年上半年猪价下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没想到会滑落的如此之快。
根据中泰证券的最新数据,全国猪肉均价已从1月初的53元/公斤降至6月底的不足25元/公斤,同期活猪均价从36元/公斤降至14元/公斤以下,而育肥猪每公斤平均成本为16元-17元,成本线已经被击穿。
农业农村部的定点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生猪养殖场户亏损面达到62%,比5月份扩大了52个百分点。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图片截取自中泰证券
行情很惨,但更惨的是股价。
相较于此轮猪周期的巅峰时刻,各大上市猪企的市值已经不能用腰斩来形容了,新希望的股价从高点狂跌近70%,温氏股份跌超60%,比较能抗的牧原股份也下跌了超40%。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图片来自同花顺
温氏股份董秘梅锦方最近在公开场合不无心酸的说到:“目前整个养猪行业都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也可以说是寒冬期。”
但也无需太过悲观,未来一段时间,生猪市场大概率先探底然后再磨底,向下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为什么这么说呢?
到6月末,生猪存栏量为4.39亿头,已经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而且产能还在释放,因此短期市场的供给依然充足,价格想要快速反弹并不现实。
而从长期来看,由于受到育种周期的影响,能繁母猪的存栏对于猪价有预示作用,一般领先十个月左右。去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同比增速转正,对应今年上半年生猪供给的快速放量,价格回落。
随着亏损的持续,很多人选择了退出游戏,猪企对于母猪的补栏意愿明显下降。6月初的时候,二元母猪均价还在75元/公斤之上,但到了7月初就直线下降到60元/公斤以下,而且种猪企业的后备母猪销量增速近两个月也持续回落,供给增量的边际动能在衰减。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图片截取自中泰证券
除了市场的自动调节,国家各个部门也在出手干预和调控。
农业农村部已经发出紧急预警,告知养殖户不要再赌市场,并且将会实时监测市场动向。商务部则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国家收储工作,按计划将先后完成三批共5.3万吨的中央储备收储。
历史经验表明,养殖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并不可持续,正所谓反者道之动,拐点已经不远了。
7月第1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5.58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13.2%,第2周均价为15.90元/公斤,相比前一周又涨了2.1%。

2

成本是王道

养猪已经不赚钱了吗?
还真不是,牧原股份就赚翻了。
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将实现净利润110亿元-115亿元,在盈利水平上与同行彻底分道扬镳。
归根结底,成本优势是牧原取胜的关键。
根据华安证券最新的测算数据,截止到2021Q2,牧原股份育肥猪的完全成本已经降到15元/公斤以内,部分场线甚至已经降至不到13元/公斤,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到今年四季度,公司14元/公斤的整体成本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市值狂泻,业绩巨亏,猪企彻底崩了!
图片截取自开源证券
作为对比,温氏股份今年上半年的养猪完全成本为25元/公斤,正邦科技二季度的全成本为19.9元/公斤,均和牧原股份有较大差距,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成本差异的根源是养殖模式的不同。
目前生猪养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繁自养”,另一种是“公司+农户”。简单来说,前者是自给自足、一体化繁育,后者则需要外购仔猪,牧原股份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模式。
在生猪价格上行的时候,“公司+农户”的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价格下行时,采用这种模式的养殖企业会率先亏损,因为外购仔猪的成本肯定高于“自繁自养”的成本。
去年牧原股份仔猪出栏量达到594.4万头,其中一部分就卖给了正邦科技、温氏股份等,在某种意义上,牧原股份是割了同行的韭菜。
凭借低成本优势,牧原股份在过去十几年内成功穿越周期,并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2010年-2020年,牧原股份出栏量GAGR高达48%,去年出栏量达到1811.6万头,基本上一天就得卖5万头猪。
今年上半年的出栏节奏进一步飙升,共销售了1743.7万头生猪(排名第二的正邦科技仅出栏699.68万头),以量代价,薄利多销,但终究还是保住了业绩,实现了扩张。
“真正重要的不是天大的机会来了你能站得高,而是天大的风险来了你能站得住。”
对澳门赌王吕志和这句名言感同身受的有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牧原股份应该算一个。我们不妨把来自牧原的经验进行提炼,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是其具备“长期生产者剩余”属性。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假设参与者拥有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而肥沃土地的耕种成本更低。那么在农产品价格较低时,只有肥沃的土地能够投入使用;而在价格较高时,利润会吸引更多的新进入者,价格会被再次拉低。
长期均衡状态实现了“边际”使用贫瘠土地的厂商的利润为零,而拥有肥沃土地的人可以长期获得利润,这便是“长期生产者剩余”。
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扩大利润空间的手段无外乎提价和降本两种,前者卡位技术和品牌价值,但这种模式下的买卖毕竟是少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降成本才是多数行业的真正出路。过去几十年,不管是电脑、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还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都是如此。
投射到生猪养殖行业,每一轮景气上升阶段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扩产能,但景气下行的时候这些企业又会因成本劣势而提前退出,交出市场份额,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反而在低谷期酝酿扩张,牧原过去就是这么干的。
作为同质性较强的大宗农产品,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均无法构筑养殖企业的护城河,成本才是生猪养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养猪行业的主线一定是降成本,暗线也是降成本。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JVp8RdE1xF2JsztaUBBi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