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高管和老师,拥抱抖音

教育部:调整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机构

导语

抖音上的教培人正在崛起,不仅仅是传统的学科老师开始在抖音站住阵脚,不少头部公司的高管也纷纷加入其中。转型,是双减之后的热门话题。但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双减,抖音依然是教培人应该入局的平台。不为别的,只为风口。

1

头部公司高管下场做抖音

38岁就坐上好未来集团CTO位置的田密,是很多年轻互联网人的职业榜样。27岁拿到腾讯T3-3,34岁成为阿里P10,带领技术团队超4000人……这些略显夸张的成绩已经让绝大多数职场人遥不可及。

而最近,田密在抖音开了账号“田老师聊互联网”。在他的个人介绍里,有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帮助互联网打工人快速晋升,拿下千万年薪。

教培高管和老师,拥抱抖音

押注职场晋升赛道,是田密此番起号的商业定位。

田密的抖音视频标题透露出满满的点击欲,例如“跪舔老板,不如和老板达成利益共同体”“CTO竟然不是全公司技术最好的人”“应届生该选大厂还是小厂”“互联网大裁员的真相,你的出路又在哪”。这些标题与其个人介绍遥相呼应:抓住职场晋升这一刚需,撬动该类用户群体的强劲付费能力。

在田密账号刚发布视频时,有人在视频下留言“田老师也来抖音卖课啦?”对此,田密的账号回复:拥抱趋势。还有不少好事者抱着八卦心态在评论区调侃,“你跳到好未来是不是后悔了”“你是不是要被好未来裁了”。

对此,田密非常坦诚。

在视频“好未来还有未来吗”中,田密坚定认为“好未来的未来依然可期”。他在视频中说到,尽管政策监管针对K12学科类营利业务,但好未来还有很多新的业务和方向:素质培训业务,海外业务、美校事业、智能硬件和生命科学。其中美校事业由田密本人亲自负责,主要将好未来的内容和技术赋能公立学校、机构和职业院校。

截止5月30日,“田老师聊互联网”账号共发布15个视频,已经收获粉丝2.5万。没有悬念的是,接下来,田密会以交付线上课程、直播间付费连线的方式在抖音变现。

同时,鲸媒体发现,对着镜头说“谁规定总裁不能当网红”的好未来教育集团副总裁、好未来战略投资总经理马江伟也下场抖音,开通同名账号“马江伟”。

马江伟的个人介绍中聚焦投资和项目操盘,目标是“帮助创业者和文化人转型、突破”。从其定位和视频中能够感知,与专注在职业晋升赛道的田密不同,马江伟更侧重知识付费。其抖音主页橱窗已经上线“知识变现方法论”,售价5999元。

教培高管和老师,拥抱抖音

2

学科老师在引流

除了头部教育公司高管下场以外,一些老师也把抖音作为自己的流量获取场所。

最近,一个名叫“上海高三英语任”的老师,火了。

她在视频主要记录自己在家给高三学生上英语网课的场景,包括背单词、刷模拟卷、讲阅读作文等等。她曾发布的一条视频播放量高达5534.9万,点赞191.2万,评论12.8万条。视频中充满了英语老师“压迫的爱”,语速稳中有快,立场客观,情绪偏冷,令众多学生喘不过气来,不少人称“压迫感太强,我都不敢呼吸。”

教培高管和老师,拥抱抖音

“上海高三英语任”注重高效。她透露,在一节2个小时的辅导课上,她全程口述、从不板书,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其中。课上的每个问题她只留给学生5秒钟的反应时间,学生会就回答,要是不会,她就让学生记笔记。每节课,她还要给出200个单词测试学生,有时候是500个。如果遇到听力题,她会1.2倍语速播放。

鲸媒体查阅了历年上海高考英语试题,发现对词汇量要求很高。题目词汇与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不少交集。并且考试题目灵活,想获得高分很不容易。在机会成本巨大的高考压强下,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是普通人拿到名校入场券的唯一选择。

“上海高三英语任”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抖音平台为自己带来更多上海学生,不失为个体老师获客的高效途径。

在抖音进行引流的学科老师并不在少数,具有业界名气的语文赛道顶级名师国家玮、窦昕、包君成纷纷开设个人账号或矩阵账号,同时在地方享有威望的特级老师、班主任也进驻抖音,例如四川省物理特级教师、成都九中年级组长陈吉萍。

3

时代的一扇窗

语文老师申怡与101名师工厂合作后,在抖音释放了极大势能。我们从第三方数据平台蝉妈妈可以看到,最近180天,申怡一共直播带货金额高达3045.9万元。

从带货名单中可以看到,申怡主打名师IP精读语文名著。这是一般直播带货达人与学科老师的最大区别:一个是通过售卖产品提取佣金,一个是通过生产课程实现变现。

高额变现往往依靠巨大流量做支撑。申怡早已布局矩阵号,包含“申怡读书”“申怡开讲啦”“申怡家庭阅读”“申怡读书会”“申怡伴读”“申怡读书角”和“申怡学堂”等。

教培高管和老师,拥抱抖音

更为重要的是,申怡早在双减政策之前就已经开始拥抱抖音。现在能够看到“申怡”读书账号最早视频发布时间为2020年11月22日,距离那股山呼海啸的社会舆论到来,提前了不少时间。

看到未来,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曾在快手负责教育短视频运营的老刘指出,申怡的成功本质上是101名师工厂CEO覃流星(Alex)的成功。Alex看到了短视频取代图文的必然趋势,以及头部短视频平台对流量的绝对垄断,依托其自身新东方老师的资源,号召了一部分教培人提前进入抖音,探索了名师在抖音环境下的成长模式,从而批量复制。

以致于101名师工厂的投资人——知名教育早期投资机构蓝象资本创始合伙人宁柏宇也与Alex合作,在抖音打造个人IP。

政策关上一道门,时代打开一扇窗。即便当下各个平台对学科教育采取最严厉审核措施,但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流量仍然旺盛,不少学科老师通过各种合规方式撬动流量,滋润指数更胜从前。

言至于此,你觉得,现在还晚吗?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LJGGQuFD55s9vPIqDiPnA

92的汽油都9块了,你还骗我通胀这只狼没来!

92的汽油都9块了,你还骗我通胀这只狼没来!

5月25日下午,高层召开了一场十万人的稳住经济大盘电话会议。

 

会议主要瞄准地方,要求地方挺起稳经济的脊梁,知难而上。

 

为了鼓励地方放手去干,高层甚至表态:今年,不用担心通胀。

 

原话是这么说的:由于我们两年前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候,没有搞大水漫灌,没有超发货币,心理比较有底,我们手里还有应对经济下行的工具,但不会控制不住基本物价。

 

也就是说,在高层眼里,今年通胀不会成为稳经济保增长的阻碍。

 

近三个月,减税退费+降息+消费券+现金补贴,一条龙操作下来,向市场输出的流动性在一点点变大。

 

其中,光是对企业的退税就有1.6万亿,再加上减税和社保免交等等累计不低于3万亿。

 

为了大力支持企业贷款,就连对企业新发放的贷款平均利率,也降到了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低4.39%。

 

今年的放水就像松腰带,一点一点逐步加大放松力度,一个月比一个月凶猛。

 

不夸张地说,最近我每天都是被政策砸醒的。

 

5月20日,5年期LPR下调15个基点 ,是近三年来的最大降幅;

 

5月26日,深圳直接出台购买手机、电脑等产品,补贴销售价格15%的政策;

 

5月27日,工信部要求组织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

 

熟悉的配方又来了,广阔的农村永远是解决经济问题的肥沃田野。

 

截止5月30日,南京、上海、广州、郑州、吉林、太原、成都、三亚、青岛等陆续发放了消费券;山东、上海、深圳等对购买或置换纯电动车每辆补贴8000到1万元;

 

嚯,这一通机关枪似的花式放水,铁了心要把消费这只没精打采的金鱼救活。

 

高层言行一致地告诉我们:把通胀当个屁放了。

 

 

92的汽油都9块了,你还骗我通胀这只狼没来!

 

昨天,我的男闺蜜二毛驴一气之下把车卖了,

 

二毛驴:92的汽油都涨到9块了,从年初到现在,油价已经涨了9次,NND。

 

我说:车卖了,你怎么接送女朋友上下班?

 

二毛驴:泡妞,我不配。

 

就体感来说,今年的油价已经涨上天了。

 

就数据来说,今年的CPI依然在温和上涨。

 

简单科普下什么是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简单来说,CPI就是一个反应民生物价的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4月CPI同比涨幅2.1%,环比涨幅0.4%。

 

92的汽油都9块了,你还骗我通胀这只狼没来!

4月CPI涨幅最大的是交通通信,主要是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4月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9.0%、31.7%和26.9%,但影响CPI的上涨只有1.78个百分点。

 

92的汽油都9块了,你还骗我通胀这只狼没来!

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原料的暴涨并没有导致我们的CPI大涨

这主要是因为统计权重的原因。

 

我国的CPI统计调查涵盖烟酒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服务8个大类,与美国CPI分类接近。

 

但在具体权重上,中国CPI中食品分项权重高于美国,而能源相关分项权重低于美国。造成食品价格而非能源价格波动,决定了CPI走势。

 

并且我们的CPI商品篮子每5年一轮换,2021年统计局根据2020年居民消费情况,更新了商品篮子中的各分项权重。

 

也就是说,我们的CPI是一个被阉割的民生指数,只能反应一部分的民生物价。

 

一直以来,很多人把CPI当做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认为现阶段,我们的CPI涨幅>3%(CPI涨幅与本国利率基本持平),就可以判断为是通货膨胀。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

 

1980年,货币发行过量导致CPI从1978年的0.7%暴涨到1980年的7.5%;

 

1985年,一场工资改革加了大居民收入,CPI从2.7%涨到了9.3%;

 

1988年,这一次是开放了食品价格,让所有价格全部上涨,使得CPI直接飙到了18.8%;

 

1994年,钢铁、煤炭等原材料上涨又引来CPI的上涨,这一次涨得最凶,直接涨到24%。

 

近二十年,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明显温和了许多。

 

比如,2009年的四万亿,2011年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015年供给侧改革。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2011年,可CPI也只涨到了5.4%。

 

这跟改革开放前二十年CPI动辄十几二十的的涨幅相比,小巫见大巫。

 

 

92的汽油都9块了,你还骗我通胀这只狼没来!

为什么近二十年我们的CPI指数不再上蹿下跳?

 

因为1998年的房改。

 

从1998年开始,只售不租的商品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加速城镇化,带富一群人的同时,房地产也成了货币的附着物。

 

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楼市吸纳了大量货币,膨胀成了460万亿的蓄水池。

 

2009年的时候,累计放出的20万亿人民币进了楼市,进了大基建。却没有流入民生消费品,以至于2009年的CPI指数只有-0.7%,到了2010年也只有3.3%。

 

到了今年,高层依然敢大刀阔斧地搞基建发债、促销费发钱、降利息放水。

 

就是因为有庞大的蓄水池可以吸纳这些货币。

 

房地产是蓄水池,基建是蓄水池,A股也是蓄水池。

 

一个蓄水池满了就引流到下一个,都满了就再挖一个。

 

新基建、碳中和、新能源这些新BABY,可是排着队等着被宠幸呢。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超发现象。

 

当过剩的货币附着在谁身上,谁才会出现通货膨胀。

 

而我们的CPI作为一个被阉割的民生物价指数,近二十年每年涨幅基本都在3%以下,跟通货膨胀根本不搭边。

 

在中国,只有资产通胀,没有消费品通胀。

 

不得不佩服,我们的高层早把通胀拿捏了,水想往哪引流就往哪引流。

 

这不,前天上海刚出台《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昨天零售板块就屁颠屁颠地涨停了。徐家汇涨停,上海九百、新世界、天虹股份等跟涨。

 

92的汽油都9块了,你还骗我通胀这只狼没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xEezJKyZcTxUohOr3IVAA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今天是2022年5月30日,如果按照4月1日浦西开始封控的时间来算,上海已经封了整整60天。如果按照浦东或者其他更早封控的小区来算,这个时间还要更久。

 

这两个多月以来,我们见证了每天新增的确诊病例从两位数、三位数到四位数、五位数。经过两个多月的封控之后,昨天上海新增确诊6例,新增确证终于又跌回到两位数。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我有个熟悉的理发师,表示他们6月1号复工。

群里有不少朋友,说他们小区出通知了,6月1号开始不限制居民出入。

我有个开餐厅的学姐,也表示6月1号他们可以重新营业了,不过暂时不能堂食。

昨天,恒隆的爱马仕已经开始排队: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无论如何,终于看到了曙光。

 

上海疫情持续两个多月了,在这些时间里,整座城市经历了太多。

为此,我们梳理了时间线,记录一下每天热门的新闻,尽力捕捉疫情之中最铭记于心的行为、瞬间、系列。

伤痛和感动并存。

 

为了在未来再提起这段时间时,不会只留下错误的记忆。

为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时间,有一个见证与记录。

3月23日
上海东方医院的一位护士突发哮喘,家属就近前往工作单位东方医院南院急诊求助,但疫情期间南院急诊停诊,最后不得不前往其他医院求救。因为耽误了急救时间,49岁的护士不幸去世。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事后回应,以后尽量减少对急诊服务的影响。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3月24日
 
当日新增阳性患者首次突破千例。之后疫情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直到5月15日,单日新增阳性人数降至三位数。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3月25日
 
李娜是闵行一家罗森便利店的店长,因为疫情,她在没有床、没有淋浴的店里住了23天。她坚持不打烊,有时徒步给周围小区送货,有时也会遇到砸收银台的暴躁顾客。后来封控政策调整,门店不能开了,但她还在发挥余热,帮顾客联系资源,拿到了卫生巾。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3月26日
 
记者问上海为什么不能封城,专家回答,因为上海承载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因为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所以上海“确实不行(封城)”。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3月27日
 
从3月27日起,江苏陆续调集1.4万余名医护力量支援上海。各地也动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3.7万多人支援上海。全国支援的阵容、规模已经超过当年的武汉。其中援沪采样队员们完成了上海近四成的核酸筛查工作。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3月28日
 
上海按下了“暂停键”,开始分阶段严格封控管理,分别对浦东浦南,以及浦西等其他地区进行核酸筛查。当时公告表示,浦东封城会定格于愚人节,浦西疫情会结束于清明节。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3月29日
 
“王铁梅女士”在微博自述,自家小区“驱赶”群租房里的阿姨,阿姨们平时兢兢业业做着配菜和快递等工作。这条微博被转进小区群之后,业主们把他视作“叛徒”,通过威胁、网暴等方式使他屈服,“王铁梅女生”不服,他接着曝光了小区内两件骗婚事例,因为不希望性向成为被伤害的角度。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3月30日
 
浦东新区航昌路上的居民打了120,家里老人哮喘病发作需要送医。当时来的第一辆120是邻居预约的。邻居同意救护车先送哮喘患者。但车上医生拒绝更换急救病人,也拒绝出借AED。哮喘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助,几小时后不幸去世。
3月31日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发了一条推送,标题叫《丁丁保卫战》:3月初,隔离酒店有一位外籍患者,丁丁异常勃起50个小时,六院医生当机立断、联合诊断,历经一个半小时,完成了手术,最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日
 
浦东并没有解封,浦西正式封控。
 
一位妈妈说,和新冠患儿分开3天了,每次她微信询问护士孩子情况时,护士只用两个字回复:“还好”。与此相关,一些婴儿被单独隔离,“孩子屁股都烂了”的照片,掀起了网络风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回应,这是病房腾挪场景。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日
 
一段20多分钟的录音曝光,内容是上海市民就父亲的健康码问题咨询疾控中心某领导,某领导说,“健康云”的结果不可信,医疗资源极度紧张,集中隔离点条件差,并说“你把我的录音放出去。”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3日
 
东方卫视记者采访了浦东某小区,他对着镜头坦言,小区物资供应充足,居民“安全感”满满。同期,中青网记者在浦东北蔡镇和浦西徐家汇进行了对比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报道:上海抢菜并不贵,买菜方式很多元。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4日
 
微博网友表示自己在南汇方舱医院,拍下与新闻报道不一样的状况:由于物资匮乏、设施较差,管理疏忽,一些南汇方舱的病人开始抢夺物资,形势直逼全武行。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5日
 
浦西并没有解封。
 
一对母女从上海南站坐火车到杭州,全程手机拔卡关机,有意躲避检查。她们在杭州繁华地段逛了个遍,最后来到来福士,终于憋不住打开手机,发现女儿是阳性人员。前来防控的大白显得非常焦虑,母女两人坐在沙发上却面带笑容。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6日
 
一段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里有一位柯基犬被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打死: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7日
 
住虹口的女士要给住青浦的老父亲送餐,两地相聚27公里,只有一位叮咚小哥愿意接单,他花了4个小时送达。女士为了表示感谢决定打赏200元。200元的数字引发网暴,一些网友攻击女士太小气。后来传闻女士受不了网暴等压力,选择轻生。4月7日,经当地一名派出所工作人员确认,该市民“人已经不在了”。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8日
 
华东师范大学一些留学生聚众开生日派对,现场可乐堆积,女生们频频出镜,视频发在Instagram和Twitter上,写的是:“疫情不能隔断人们的温暖,也不能隔断爱”。引发华师大学生在内的网友们强烈不满。华师大留学生办公室澄清,说活动是教师自发组织的,“虽然出于善意,但考虑不周。”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9日
 
在当地居民强烈而又克制的呼吁下,九亭决定免费发放一批慰问食品。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0日
 
一场名为“上海政企厨艺大赛”的比赛如火如荼进行,参赛选手们踊跃展露手艺,同时积极拉票。但没想到,大家都输给了23号选手。由于对白馒头手艺的精准掌控,这位选手获得了7万多投票。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1日
 
浦东新区一位居民在小区1号楼大厅放了12瓶可口可乐。自此,一场以物换物的行动开始了。居民们用辣酱、牛奶、化妆品、泡面等物品换,一瓶一瓶可口可乐被不断换完,又增加。以物换物行动还在其他小区里温暖传续着,疫情之下人们发现,远亲不如近邻。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2日
 
作家六六的老母亲被老父亲传染,因为没打疫苗,症状重,居委会让老人去方舱。六六一家拒绝。这时候母亲心脏病发作,六六说这是居委会逼出来的,由于医护人员没过来,只好在线买药,本该足不出户的老父亲出门拿药,违反了居家规范。后来母亲病情稳定了,六六又发文感谢网友的关注。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3日
 
东方卫视要在13日晚上8点半,办一场《众志成城 同心守沪》的特别晚会,内容已经录好,只等线上转播,后来在网友们“强烈而又克制”的建议下,晚会暂缓播出。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4日
 
天平街道永康居委书记和当地老年居民之间的录音引发热议。老人身体难受,给居委会打电话求助,居委书记告诉他,通过各种形式反映过了,包括老人、病人、孕妇等问题,但无济于事。居委书记感慨,“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考虑什么事情”“为什么上海会变成这样?”后续报道说老人是一位阳性患者,已经被送去医院,而永康居委书记一直是居民们口中的好书记。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5日
 
王思聪转发睡前消息的微博,质疑连花清瘟胶囊,要求严查其生产商以岭药业。以岭药业态度强硬,回怼王思聪,但股价还是在15日股价跌停,半个月股价跌四成。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6日
 
机关干部孙霞下沉到了居委会,这是她十几年工作的头一遭。临行前,她坦言对小区情况不了解,可即使困难重重,也要为两个儿子做榜样,于是她开始了现学现做。越来越熟悉居委工作后,她也真正和基层产生了共情。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7日
 
一辆120救护车开进闵行一个小区,说是要进去救人,结果被发现是与小区烟贩子接头。司机两人下车买了12条烟,严重影响了救护车专车专用的原则。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8日
 
14日至15日,居民陆续反映梅陇镇发放的生活保障物资中,部分猪肉存在质量问题。18日,居民又在发放的熟猪肉里看到一只苍蝇。之后,又过了十天,梅陇镇一个小区的工作人员不让京东送货,说“京东没资格送货。”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19日
 
上海陆续查出两起倒卖物资事件。一起说的是,一个男子花钱买了证,自行囤菜,赚黑心钱。一起说的是,一名上海超市员工囤货,加价后卖给小区居民,赚黑心钱。虽然两名人员被揪了出来,但网友们愤愤不平,因为他们只是普通人员。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0日
德国人十几天前新冠检测出来是阳性,那时候没有人管他们,方舱也不收他们。后来他痊愈转阴了,疾控中心又说他是阳性,要送方舱,也说会派人来复核。然而到最后他也没等到人来复测,只等到要立即接他去方舱隔离的电话。于是德国人怒了。
录音在网络上流传: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1日
 
网友们强烈而又克制地讨论物资问题,包括生产日期乱印的,过期的,发霉变质的,山寨的,生产公司已经是失信被执行人的……很多人怀疑这是不法分子在发国难财,事情惊动了警方,警方调查发现中间真的有猫腻。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2日
 
一条视频流传,这是公开素材剪辑而成的视频,热传没几小时后,它又神秘消失,转化为数字“404”。老胡评论,网络管理者删帖,不意味着各地不重视意见,恰恰相反,在我们的互联网上表达意见,比在西方抱怨管用得多。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3日
 
上海居民曝光照片说某小区把辽宁送的物资扔了,当地回应说,部分的蔬菜已经腐烂,意思是辽宁物资到上海时已不新鲜。不愿吃哑巴亏的辽宁官方用图文、视频等方式辟谣,说物资是全程冷链运输,每7小时开箱检验,全程录像。
 
当晚,辽宁日报发了这么一条微博,很多网友认为这两件事是相关的: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4日
 
静安一些居民团购“崇明鲜摘的蔬菜水果”,价格是90元一箱,结果发现,上面的贴纸写着“曲靖宝山 滇沪情深”,他们发现这是云南捐赠的物资。最后一查,新江内燃机公寓负责人收到190箱物资后,没把物资分配给住户,反而倒卖赚钱。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5日
 
有位“志愿者”说自己每天能拿到500条香烟,转手出售后,一天赚一万元。最后一查,官方说他是在吹牛,实际上他每包烟加价2元,总获利1800余元。官方还说,他只是注册了志愿者,但没有服务时长。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6日
 
李立群被隔离在陆家嘴的高档小区,闲暇之余他拍起了短视频。视频里,李利群炸带鱼,吃剩菜剩饭,晒晒太阳,称赞邻里关系,时不时坦言“少抽烟不是为了健康,而是怕断货!”这些事情被他统称为:“封城日记”。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7日
 
住浦西的老人癌症晚期,需要从浦东紧急配药,两地相聚20公里,为此消防救援支队出动了两架无人机接力送救命药。许多网友发问,黄浦江上大桥、江里隧道不能通车吗?为了捕捉一架无人机画面,是不是需要另派无人机跟拍?由于舆情激烈,其中一条话题页无法显示。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8日
 
网友说上海外滩因为长期封控都长草了。记者连夜赶往外滩,辟谣说外滩光亮如镜,根本没草。网友也再次去外滩实拍,发现外滩(北外滩)真的有草。见状,上海网络辟谣平台澄清,说北外滩不是大多数上海市民记忆里的“外滩”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29日
 
据博主“先生制造”叙述,4月1日,扎了丸子头的女士“住进”海华小学门口的电话亭,有时候她走出电话亭遛狗、晒被子、扔垃圾。人们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怎么解决物资问题,只叫她“电话亭女神”。4月29日,她被两个身穿防护服的男人赶出电话亭,她抱着小狗,光着脚离开了。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4月30日
 
宝山区张庙泗塘二村居委会堆积近百箱物资不发,居民找到后打开,发现里面的蔬菜大多烂了。然而居委会内部却有不少的大米和食用油。与此同时,隔壁泗塘四村居委会也窝藏了物资,他们担心事情败露,准备用黑色塑料袋遮挡,开车运走,但也被居民抓了个现行。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日
 
普陀区新长征福利院准备把“过世”老人送去火化,殡仪馆两位工作人员看到异样,打开裹尸袋,发现老人没死。但其他人员想继续送火化,他俩喝止:“不要再盖上TA了,活的看到了吗?”
 
救下了老人后,网上有一份表扬信传播: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也有正在考公的网友质疑说这公文格式不对,可能是假的。
5月2日
 
上海一位女士晒图,感谢婆婆给自己送的米其林海鲜,也恭喜婆婆所处地区经济发展增速喜人。随后女士追评,说海鲜是上海同城送运的,外地寄不到,潜台词是经特别渠道而来。根据第九张图显示,该婆婆疑似某省统计局工作人员。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3日
 
浦东三林一个小区住着钟先生,前前后后给居委捐赠了800只口罩、大白防护服、鞋套、面罩等装备,除此之外他还给楼里的老人送去蔬菜和鸡蛋。热爱公益的他反倒被居委干部朱彩凤盯上,她变着花样纠缠钟先生,要求把翡翠平安扣交赠其个人。被朱彩凤长期折磨下的钟先生抑郁症复发,他找了一把锤子,砸向自己的奔驰车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4日
 
外滩街道社区医院的一名护工,对着病床上的老人拳打脚踢。老人行动迟缓,想用手去阻挡,但挡不住。之后护工并未停止施暴行为,他又找来一把工具,不断抽打老人。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5日
 
一款900克的妃子笑荔枝三种价格,北京29.9元,上海79元,深圳39.8元。悬殊的差异令不少网友直呼“看不懂上海的物价”。在众人的质疑与投诉下,盒马一度给买过的顾客退差价。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6日
 
“祁连二村把饿了么上买的轩乐诗都丢了”的视频引发热议,当地进行了情况说明,说这批轩乐诗熟食没有报备,说快递员将物资贴上“美团外卖”标识准备蒙混过关,说团长自愿放弃物资,还说放置时间“过长”(当时仅过一个半小时)。于是综合考虑,他们决定倒掉处理熟食,但还是觉得自己伤害了居民的感情。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7日
 
绝症妻子病故后火化,丈夫拖着藏有骨灰的行李,走去火车站,打算坐高铁回老家。路上碰到了桥,他就喊妻子名字,提醒“她”不要跟丢了。5月7日晚上,徒步7个多小时,20多公里后,丈夫和“妻子”来到了虹桥火车站。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8日
 
之前,驾驶员张某开救护车,亮顶灯,顺利通过各种关卡,给上海奉贤的顾客运送香烟,赚5000元。这次他想故技重施,但被逮个正着,民警打开后备箱,数了数香烟数量,有850条。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9日
 
一家媒体发文说,“上海收到生活物资18915吨”,引起热议。网友引用资料和数据反驳,上海收到的不止这么点,光铁路部门运输的援沪物资就达到11.4万吨。媒体对微博正文进行了修改,最终定标题为:“上海工作专班收到生活物资18915吨”。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0日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一个小区里13名居民的核酸报告是“阳性”,需要被转运。但有居民并不认可中科润达做出的核酸检测结果,于是他们做了复核,结果都是阴性。事后这些居民联合写了一封求助信,要求撒换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1日
 
新闻报道,电商物流行业的两位工作人员手头有若干保供通行证,但他们为了私利对外贩卖通行证10多张,获利18000余元。拿到通行证的司机又去做私活,倒卖物资。媒体为新闻起的标题是:“这回抓到的,是贩卖真通行证的了。”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2日
 
93岁的老人感染新冠被送去周浦医院治疗,医院说老人因病情恶化去世,已经火化,他们还拍了灵柩、吊牌和寿衣的照片给家属。5月11日晚上,又拍视频过来,说老人没有死,已基本康复。这时候家属情绪难以稳定,周浦医院回应,他们搞错了身份信息,死的是另一位高龄患者。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3日
 
北蔡一个小区在地上和下水道里撒大量消毒片,味道强烈,居民开始头疼、喉咙痛、辣眼睛。官方回应,本来应该兑水的,但看当天下雨,就打算用利用雨水稀释药片来进行消毒,没想到雨下得不大,消毒片没溶解,最后造成后果。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4日
 
深夜,几位居民径直走入徐泾镇一个小区的居委会办公室,发现居委成员正在吃瑞士卷(保质期为3天)。居民不解,为什么他们不能进行任何团购,叫不了外卖,只能吃泡面,而居委吃上了瑞士卷。后来,当地回应,“瑞士卷”是忙碌一天的充饥点心,是防范区同事送来的慰问品。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5日
 
博主阮一说,他约了美团小哥寄送文件,没想到这位“东北腔”的骑手“暗示”加价、勒索撕掉文件,最后还不送了。小区的监控显示,晚上9:53博主拿回了文件,吃了小哥送的香蕉,结果回去他就写了上述抹黑小哥的长文。由于阮一造谣带来的恶劣影响,微博对其禁言半年。但小哥至今也没收到阮一该支付的任何费用。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6日
 
上海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不少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比如“上海的烟火气正在回来”“直击上海复商复市首日:人间烟火气,正袅袅升起”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7日
 
北蔡镇几个小区试行限时临时出行:一个单元楼只能派一人出门购物,只能一小时完成,否则取消整栋楼临时通行资格。在被居民们和网友们质疑后,北蔡镇回应,目前“也只能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8日
 
高先生是一位摄影总监,小区解封后的一天,他来到环贸广场,走到苹果商店和范思哲门店附近,拍下了一组图,图片中自然长出的杂草和人工种植的欧洲报春花长势惊人,他称此为:“失去人类48天后,淮海中路已经开始恢复地球本来的生态面貌。”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19日
 
能出门的、不能出门的居民,都发现枇杷黄了,于是人们开始组团打枇杷,也有热情的男生摘给女生吃。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21日
 
上海四月经济数据出来了,不容乐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1.5%,具体来说,除了能源行业,其他几乎没有行业可以独善其身。除此之外,消费、投资、房地产等数据也在下降。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22日
 
上海几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九条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很多人质疑,说疫情严重,经济下行,本该帮助应届毕业生渡过难关,怎么还让他们去做风险更大的事情——创业了呢,他们甚至觉得,年轻人不能干的几件事之一就包括创业。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23日
 
媒体报道浦东宣桥镇长春村“120万斤西瓜滞销”的事,几位瓜农希望网友帮忙解决,说“我们不会乱涨价的”。不久后,当地做出声明,表示只有6户居民的9万斤西瓜待售,待售原因是他们给出的批发价格,比当地行情价高5毛左右,同时西瓜品质稍欠。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24日
《上海日报》拍了一个叫作《在路上》的短视频纪录片,最后一集是《漫长的出发》 ,记录了人们漫长而艰辛地前往虹桥火车站的过程,他们之中有的已经两个月没有工作赚钱了,有的是房子不给租了,这些人处在生活的窘迫之中,不得不离开上海。
 
5月27日
 
一位男子得到了短暂出门的机会,他来到户外,对着小区大门,愤愤不平又言简意赅地表示:“……我终于出来了,我自由了。”为了加强情绪的表达,他一度摘下口罩重复:“我自由了。”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28日
 
上海不少居民获得了出门的机会,他们兴奋地拍视频庆祝,虽然各有各的花样,但一个共同点被网友们识别了出来,那就是“做头”。网友们笑称,上次如此统一的状况还得追溯到1911年。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29日
 
上海出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八个方面、50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房东是国企的,免租半年。房东是私企的,鼓励免租半年,国家补贴房东钱。2,减税减水电煤气费。3,对餐饮旅游等受影响大的企业直接发钱。4,招应届生的企业、招失业三个月以上员工的企业,国家补贴钱。5,发消费券。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5月30日
 
上海加快了复商复市的节奏,奢侈品购物中心恒隆广场恢复线下营业,爱马仕店排出了长队。有人手拿三个大包,骑着自行车,满意地购物完离开。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不再罗列,恐怕也很难罗列完。
两个月以来一些故事是怪现状,一些故事是有趣的,但相对来说“怪现状”足够引人注意的。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然而,在概括性地陈述之外,普通人的经历又是那么的细微和具体。
他们可能失去亲人,遭受不公,没有买到及时的药物,不幸被感染病毒,错过了大学的美好时光……
就像被广泛热传、遂又消失的文章《我在方舱,看见老人们的孤岛求生》里说的:“我只知道,一些人再也回不到正轨了。”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由于经历太多,由于内外的技术原因,也由于解封在望,一些记忆主动或被动地消除了。
试想一下,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后,是不是互联网上不太搜得到这段时间的事情了?
我希望答案是否定的。
我写这篇文章,想说的正是一种拥抱记忆的心态。
疫情之后很多人可能失去工作、减半薪水、身心重创,这个时候,记忆或许是他们最宝贵的物资之一。
因为它曾经完成过一些使命。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因为它也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保持信念,争取美好未来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戴锦华老师说:
“我们以什么意义去面对这场疫情的发生、这个疫情造成的牺牲?
我们怎么去确保这种疫情不会二度发生呢……
这些问题可能有点空洞,但是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真切的一个思考,也许太沉重了。”

上海这两个月,每天都发生了什么?

所以你可以选择把记忆藏起来,但一定要知道,曾经发生过那么多事,在偌大的上海。
曾经也发生那么多事,在那个具体的、有温度的你身上。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HeKPqvbyGZx_LnUJ_7b_g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原创:灰鸽叔叔
来源:灰鸽叔叔

1

因为认证信息是“教育博主”,很多读者就在后台催关于“教材事件”的看法。说“灰鸽叔叔,你没说这事儿,有点小失望哦”。

同志们,朋友们,你们是了解我的。

照着网上截图迅速跟进,不是我特别擅长的事儿。我孩子都上中学了,他的小学教材也早就进废品回收站了,我对那些教材实在是没有太深刻的印象——

说句实话,很多课程,“管用”的一直是老师自己整理的讲义、练习册,课本只是保底的“辅助”。身边在用这套教材的,大多“没在意书上画了什么”。

我得花点时间,把“问题课本”看一遍。

不但花时间,还花钱。说实话,可能有购买盗版的嫌疑。但现在疫情期间,去买书也很难马上到,更何况是教科书。先说声抱歉。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看完我才能说,写起来才有底气。愿意干这事儿的博主估计不多。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大家肯定没时间一本一本翻。那我得帮大家翻。

昨晚有新闻说,教育部已经责成人教社重绘插图,确保秋季使用。那就说说这个用了十年、“被下线”的插图,到底有哪些问题。

2

大家痛骂的吴勇工作室,承接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的设计工作。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课本,总计12本。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每册都是一百多页,如果涉及到人物,大概单册在200-300人左右,粗略估算,大概是两千页不到的插画,画了大概三千多个儿童的形象。

比较让我挠头的是,绝大多数的批评贴文,都没有注明是几年级第几册第几页的,这就导致我不得不一册册去翻。说实话,很费事儿,也容易遗漏。

也可能我老眼昏花,有部分内容确实不太好找,或者是扫描版删除了?比如像下面这些,我没翻到: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如果有翻到的,也麻烦在评论区里提示一下,我可以去补全对应的下载信息。这两张图所反映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这不是“教育部责成人教社”的问题了,估计教育部自己也要被“责成”。

还有一些,确实在课本里找到了。主要集中在二、三年级的教材里。

说两个有些奇怪的地方:

第一个,不少读者认为这套教材“丑化儿童形象”,但如果你真的翻完所有12本教材,就会发现它的质量“很不稳定”,甚至于,“曾经好过”。

比如,你看一年级(下)的画面,是不是感觉好很多?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并不“难受”对不对?

各位,我特别推荐大家去翻一年级(下)的这本,上下两张对比一下,你大概可以感受到两个吴勇工作室的画风: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感觉工作室至少有两组画手,有一组画着画着退出了,另一组就主导了之后的画风。

后面这种画法肯定不符合主流审美,但它的质量同样“不稳定”。像下面这张,也没那么别扭: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如果花上大半天,一页一页地翻完12册教科书,蛮无聊的,我翻得超快,也花了挺长时间。但老实说,我越看越怀疑,这个工作室是拿“样板房”去送审的,等真的执行的时候,就开始“放飞”了。

产品差距太大了。

扣个“丑化”的帽子有些武断,也不是说画师不能有些“独特风格”,我们去艺术展时,不乏看不懂的作品。但教材这类书籍,不建议成为个性的跑马场,肯定要照顾“普遍审美”。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确需要整改。

3

作为家长,最忧虑的点是两个。

一个是“疑似色情”,比如男孩子甩着丁丁玩三角尺。

网上传播的图片属实,来自二年级(上):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这个画法是很奇怪,鼓鼓囊囊弄个这玩意儿干嘛。也有博主说“数学书充满了这种故意”。

“充满”肯定不至于: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画者太沉迷于“宽松”衣着了。无论是大人孩子,衣服裤子常常松松垮垮,好像家里都没有电熨斗一样;所有的衣着都会习惯性地增加大量的“褶皱笔”。

裤子的“褶皱笔”,近乎执着地必须“两直线两斜线”,哪怕画幅不够了,哪怕地方不够了,也要能补多少补多少,哪怕补出一个疑似丁丁也在所不惜。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感觉都买不到合身的衣服。衣服一垮,精气神自然就差。而且,这样的服装,画起来只有不方便。舍简就繁的风格,不太合常理,也难怪有家长怀疑是偶尔给“偷偷画丁丁找借口”的。

另一个是“意识渗透”,比如故意画错国旗,故意美化国外品牌等等。

网上传播的图片大多也能找到。比方讲,“问题国旗”在三年级上,第27页: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国旗在绘制时出现了问题,肯定是要挨批的,但与此同时,在12册书中,和国旗有关的元素其实相当多: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国旗是这样的:

你少用一些,但都没用错,就没问题;你用了几百个,但有一个用错了,就肯定要担责任。

有一点点苛刻,但得认。

确实部分人物出现了国外元素,集聚起来看,简直要拍案而起;但一本一本看,因为出场人物极多,服装很复杂,偶尔会觉得有问题,但大概率会漏过。

是不是“隐藏得巧妙”?不好说,不然也不会存续十年。我倒是觉得,在衣服上添太多英文字母和花色是干扰注意力的。写个“勇”都没必要。

哪怕没有夹带“私货”,它也是无谓的。

这两个问题,我没有能力判断“有意”或者“无意”,要等后续的调查。但确实需要改。

4

看完12册课本后,我还有一些思考。

要知道,书的封面左上角写着“教育部审定”,教材审核可比自媒体审核严多了,如果是大问题,那背锅的可不是吴勇工作室,甚至不是出版社。人们号称要打的“老虎”,在担责体系里只能是一只小猫。

“责成”的是你“审定”的,多少是有些别扭的。

作为一名出过书的人,我还知道作者“塞点私货”的难度。如果能成,那真的是挺吓人的“一条龙”。这也是我努力看完12册课本的原因,也不太愿意相信“渗透”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但它确实有令人费解的点:

比如,它明明在某些插画上是做到过“大众审美”的,连衣服都合身很多,配色都很正常,为什么这个画风被舍弃了?这显然不是“风格固定”能解释的;

又比如,公众号要有疑似丁丁和画错国旗,估计早就被举报到封号了,教材的尺度按理不会更宽。而且,有些插画要素除了增加工作量,确实没有什么作用;

还比如,是怎么入围教材供应商的。到底有没有招标,有没有竞标。如果是推荐的,是哪里来的,是不是在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都是值得关心的事情重绘这事儿,合情合理。回答这些问题,也很重要。越不答,这事儿越阴谋论,愿意翻完12本再发言的人就越少。

另外,说一个大家都没提到的感受吧:

我觉得,这套数学课本,有一个和“没画好”同等重要的问题——画得有点多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画一多,一大,字就少,留白记笔记的地方就少,页数就多,书包就重。

确实,插画要有基本的审美,要有严格遵循的规范,大家都觉得吴勇工作室违背了这两条。但同时,教材插画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过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哪怕是小学生,也要相信他们能看得懂二维示意图,而不是动不动就画房子桌子人,人身上的衣服还五颜六色,款式各异。

课本“绘本化”,其实是不对的。

课本就是要有效承载知识,方便记笔记,方便复习。哪怕是面对小学生也同样如此。想要有趣,你去找课外书去。例如,都六年级下了,还用整整一页这样讲知识,多少是有点看不起孩子的:

我硬着头皮,把大家骂的教材翻了一遍

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吭哧吭哧翻个半死,才四五个知识点,脑子里全是豆豆眼小孩在互相比划——

那才糟糕。

没必要画那么多。我特别怕大家“干”掉“有问题”的吴勇,讨论到最后,在数学课本上加了大量的汉服国风,国产品牌,改革成就,有更多画师在里头大展身手——各位,这是数学课本,没必要。

知识点不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先把课本弄得薄一点,减轻孩子书包的重量,再重画——

这是我看完一千多页,听到教育部“责成”后,更想提醒出版社的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Zj3lZuwZeYBIYPAzjcQWQ

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

来源:牲产队,作者牲产队长

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
在中国,千万不要惹读书人的事。
读书人的事,哪怕是人教社,也惹不起。
在1000余年的科举制下,中国人已经对读书这件事上形成了最为广大、最为深厚的共识。始皇帝只是烧了点书,杀了些儒生,就被记入史册,成为永不磨灭的污点。
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
谁去动读书人的书,那就是跟读书人拼命。
教材,更是如此。教材不止是书,更是万书之表。有些人在教材上出卖良心,出卖人格,跪着赚最不应该赚的钱。读书人不会答应,天下父母更不会答应。万千寒门盼着孩子就读着这教材出贵子,岂能容得下他人玷污?
人民的愤怒犹如星星之火,瞬成燎原之势。
有些人仍然把愚弄百姓当成治世宝典,企图拿一个女明星出来祭旗,以对冲舆论的热度。可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老办法不管用了。这恰恰反映的是,某些尸位素餐的人早已德不配位。
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
在医药领域,集采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可进入教育领域,集采反倒成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一般的医药一旦进入集采,价格就会暴跌,这既能帮助国家节约医保财政支出,又能帮助老百姓减少医药费。可为什么到了教育领域,集采就会市场失灵?价格不仅不跌,反倒上涨!
原本只值1000块钱的平板电脑,卖到4000块一台,还成为某些学校的指定电子辅导设备。利润之丰厚,令8848氪金手机都不敢望其项背。
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
人教Pad配置定价图
队长以前学习政治经济学时,在讲到“市场失灵”的原因时,其中就有重要的一条:权力寻租。权力寻租常常是导致市场失灵,价格脱钩的一个重大原因。1000块的低配平板电脑在自由市场上,华为、小米、联想等品牌,闭着眼睛随便买。可人教社出品的同类产品就要卖到4000块,完全脱离了市场竞争。
这叫什么?这就叫:“市场失灵。”
我们再说插画。从今天开始,关于插画的疑似洗白文越来越多了。有的说是,插画师价格太低了,好的画师都不愿意接这活。在层层外包下,最后这插画就落到了一群大学生的身上。
资本主义的软弱性才是人教版数学教材插画丑的根源。
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
可这是画师的问题吗?层层审核下,审美也失灵了?
也有的说,个别插画就能把孩子毁了?娃们哪有这么脆弱?
是的,孩子的一生当然不会被个别插画毁了。可是,这些插画是怎么被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美国小孩也用这种画风的教材?矛盾点究竟是在于插画丑陋毁孩子,还是在于境外势力对我国文化领域的渗透?
1亿小学生的教材就取决于极少数几个人的屁股,这就很可怕。
今天,队长在抖音上还刷到一个支教老师提出的问题:教材过于城市化,乡村内容展现极少。比如,求一个三角函数,基本都是用城市里的楼宇作为参照物。该支教老师建议,教材多采用一些乡村场景,如上坡下坡,乡村公路等。
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
可在队长读书的时代,我印象极深的是,以前的教材不就是用斜坡来标注数字的吗?我记得,电线杆、田埂、斜坡、山头、农舍等乡村场景非常丰富。尤其是鸡兔同笼的题,是同学们热烈讨论的题。
这才多少年啊?农村还有6亿人口,教材里就没有农村了?
编教材的人是从来没去过农村吗?拿农村场景多出几道题,已经这么难了吗?
最后,队长也提两个建议吧。
第一个建议,市场失灵的事,就要恢复市场竞争。这里面要做到两个公开招标,一是,教辅公开招标。1000块的平板就只能卖1000,一碗粉不能当两碗粉来卖。二是,插画公开招标。指定某工作室来做,这不符合市场的自由竞争规则,容易让某个别人被境外势力集中公关。招标就不同了,队长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有能力的画师,不要钱都愿意去干。
这届群众不好忽悠了
上岗的不确定性,也让境外势力没有“定点公关”的基础了。
第二个建议,审核权适当下放。1亿小学生的教材不能让极少数几个人的屁股来决定。在教材正式发行之前,先行在网上公开发布,接受人民群众的审核和监督。
虽然做不到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但至少各路牛鬼神蛇不敢在群众的眼睛下搞鬼。
有错要改,有责要究。这届群众已经不好忽悠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U2RJ3KTQO6yJLy4k5zL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