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老公月薪8万的无脑娇妻,秀没了工作,也快秀离了婚…

 
 
最近这段时间,翻车事件特别高频,而且基本都和“炫耀”有关。
先是沈阳王澄澄,在抖音晒自己创业成功,不到4年就买上别墅豪车,还有个为自己撑腰的警官父亲;
 
秀老公月薪8万的无脑娇妻,秀没了工作,也快秀离了婚...
 
后是江西周公子,在朋友圈晒自己接触的权贵,有名有姓有地址有定位,把家族裙带关系娓娓道来;
 

秀老公月薪8万的无脑娇妻,秀没了工作,也快秀离了婚...

结果,王澄澄账号被封禁、周颉被停职,爸爸大伯三伯也被调查。
 
他们俩都是世家子弟,却因“炫富秀权”酿成大祸。
就在昨天,小红书又来了个无脑小娇妻。
 
才结婚两周,她就急吼吼晒出93年中金老公的工资条,每个月82500。
同行网友好心,劝她赶紧删帖,说中金根本就不允许披露个人工资。
 
结果,她一边委屈地说:“晒一下怎么啦,我老公还没到平均工资~”
 
一边又私信对方,质问她究竟是什么心理。
 

秀老公月薪8万的无脑娇妻,秀没了工作,也快秀离了婚...

最搞笑的是,她还回去和老公哭诉,说自己被网暴了。

 

没想到,就在小娇妻委屈的当儿,网友们已经顺藤摸瓜,找到了她之前晒的长安悦玺豪宅,每平米均价79500。

这下,民意彻底沸腾了。

 

因为违反薪资保密规定,当天晚上她的老公就被停职调查。

辞退,或者离职,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这份工资证明还并不正规,是HR偷偷开出来,给小夫妻俩借房贷用的。
 
她老公实际的工资水平,大约也就是3-4万,根本扛不住这波裁员,就连还房贷也成了问题。
最糟糕的是,她这一下直接拔出萝卜带出泥,牵连了行业里好多人——
证明是否合规?
工资是否合理?
是不是钻了贷款漏洞?
接下来整个行业都要面临降薪,她老公未来再就业也麻烦了。
 
真的,
 
这个时代灾祸都来自“炫耀心”。
 
只要你生活质量超过平均水准,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盼着你犯错,这样才好把你拉下来。
 
因此,达官显贵要低调,平民子弟更要低调。
 
唯有低调,才是王道。

1

看到这样的新闻,大多数人只会笑话他们蠢;
 
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他们为什么非要四处炫富?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位小娇妻秀晒炫的心理。

她晒老公月入82500,并不是想让网友夸她老公高收入、有能力,

而是想让网友夸她驭夫本领好,婚后能被优质老公如此宠爱。

 

老公哪怕赚了这么多钱,也绝不掖着藏着,全都愿意给她,都让她知晓。

 

宠爱是真是假都不要紧,只要晒幸福刷刷存在感,在女人堆里把虚荣心满足了就行。

她的内心活动是:

我是被老公当成小公主捧在手心上的,你看老公赚这么多钱都是我们的婚后共同财产,看我过的多幸福。

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小女生心理。

 

只不过,这位小公主智商偏低。

 

除了被老公宠,挣钱给我花,确实也发不出其他能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东西了。

而像江西国企周公子之流,他炫富也是出于一种小男生心理。
 
光看他这些脑残发言,就能推测出他平时智商情商有多么低。
 
这种男人,校园时期肯定不太受同学待见,女人缘估计就更不行。
走上社会后,傍上几个富贵亲戚,总算为自己找回一点脸面
 
于是,他就急着用“女人的爱”来进一步证明自己,
 
朋友圈骗骗无脑傻美女,感受她们崇拜的小眼神,
 
以此来治愈,年少时被女神嫌弃留下的心理伤疤。
 
唉,这些爱炫的人,内心真是太匮乏了。
 
自己没本事,得不到“尊重”,就只能从“宠爱”中寻找存在感。

2

可惜,这些小年轻实在太不懂社会规矩了。
虽然自媒体越来越发达,很多人都会秀颜值、秀身材、秀财富;
但是,有些东西是万万不能秀的。
比如说,单纯炫富是没问题的,但财富+官场人脉,那就是致命组合了。
众所周知,体制内不能下海经商。
无论你家钱干不干净,只要和权力沾上边,别人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腐败。
可是,当官的又有几个屁股完全干净呢。
 
所以,如果你自家有权,或者亲朋好友有权,就请你夹起尾巴做人。
还有人认为,自己无权无势,那秀一下凭本事赚的工资总行了吧。
这就又有点天真了。
大家都知道,职场上不能互相打探薪资,会影响组织团结。
 
像金融这种涉及灰色操作的行业,就更不适合谈钱,谈多了容易暴雷。
 
与不晒工资相对应的,是不要说同事领导坏话。
 
毕竟圈子太小,你怎么知道自己暴露了多少。
 
当年我有个同事,在网上吐槽公司加班;
 
结果被人翻到,她曾经晒过办公室一角,里面有支钢笔印着公司Logo。
 
于是,她这段话立刻就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被领导知道,并且开除了。
 
总之,你在现实里觉得敏感的话题,挪到网上也尽量少聊。
另外还有个特殊的:如果你谈了个牛逼对象,那也最好不要晒。
央视名记王冰冰,就是官宣翻车的。
如果不是这件事闹得大,她男朋友的前女友也不会跳出来锤他俩。
 
群众的心理是这样:
 
你有问题,就来锤你;你对象有问题,就来锤你和你对象。
 
还没感受过社会毒打的话,火锅姐这段大实话,请你仔细品一下。

3

其实早个3、5年,这样炫耀根本不会出事儿的。
毕竟当时,大部分人手里都有活干有钱拿,也相信自己有光明的未来,
 
所以不屑于去管这些臭鱼烂虾。
 
有句古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
 
所有包容心,都建立在自己过得不错的基础上。
但是这两年,时代真的变了。
 
体制外降薪裁员,体制内考编竞争又格外激烈,到处都血流成河。
 
你猜猜,过得不好的时候,大家会如何平衡心态?
第一种选择是自我提升,可惜这条路被堵住了。
那么就只能启动第二个选择——消灭别人。
 
大家不是只灭官二代,也不是只灭富二代。

别人想不想消灭你,和你在社会坐标系里的绝对水平无关。
对那些要自己考编攀关系的小孩来说,
 
是不是一个办公室里的处长儿子,就足够让他心痛了?
对那些月薪5、6000的苦逼打工人来说,
是不是一个月薪3、4万的老同学,就足够让他心痛了?
 
还有,对那些做舔狗做保姆,却不被男朋友宠爱的小女生来说,
 
是不是一个轻松获得男人宠爱的大美女,就足够让她心痛了?
 
说实话每个人的坐标系里,都有一个他想消灭的的人。
 
只要这个人相对于自己,过得更好。

4

其实,你这会儿只要工作正常、家庭和谐,就可以躲在被窝里偷着乐了。

因为,你已经过得比平均值好,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当很多人没那么幸福的时候,你的幸福就是原罪。

 

大家想想,岁月静好究竟是怎么来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仇人已被封号。

 

所以,无论你是自我奋斗的寒门子弟,还是世袭罔替的贵族公子;

无论你是知名网红,还是无名小卒,

只要你生活质量高于平均值,就要管好自己的嘴,也管好对象和儿女的嘴。

 

可千万别想不开,跑到不如你的人面前蹦跶了。

 

下沉时代,低调为王。


好啦,这就是火锅姐的今日思考。
一件事发生,我们不要仅仅看热闹,而得从热闹里看人性,最后实现自己的自由。
 
花钱自由,情感自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kRdAhVSm7Eve3UzWLs4Sw

失意的互联网人拼命叩开Web3大门

去年下半年,Web3的出现给沉寂的互联网带来了久违的振奋,个人、企业、机构,纷纷抢滩,“All in Web3”成为人们口中时髦的词汇。
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流入Web3领域。过去一年,全球加密市场总市值翻倍增长,目前已超2万亿美元。
在社交媒体即刻“Web3研究所”话题下面,经常能看到自称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大厂人表示,想抓住这个“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给自己的社交账号名字加上“.eth”,或将头像换成NFT图片,以此来宣布自己已是Web3的一员。

失意的互联网人拼命叩开Web3大门

无聊猿  来源:BAYC官网
Web3是什么?
早在区块链进入大众视野之前,这个概念就已由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在2006年提出。Tim对Web 3的定义更多指语义网,让电脑之间、系统之间在网络里互相理解彼此,实现更加智能互联网。
失意的互联网人拼命叩开Web3大门
2014年,以太坊联合创造者之一的Gavin Wood提出了自己理解的Web3,其中加入了确权、分布式、去中心、区块链等元素。
当前,人们用Web3指新一代互联网,其中包含crypto(加密)、NFT、元宇宙、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等各种时下流行的概念。
失意的互联网人拼命叩开Web3大门
随着入局者、探索者,以及应用产品越来越多,Web3逐渐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得更为具象。当概念越来越普及,Web3带来的投资、投机热潮在全世界继续蔓延。
只是来自Web3的淘汰速度远比其发展还要快得多——新项目昙花一现、清退暴雷不断。甚至有投资人总结:90%的Web3项目都活不过半年。但这丝毫没有阻挡入场的汹涌人潮。
欢迎进入Web3“新世界”。
 

01

“新旧”世界
“现在Web3所处的环境、社区氛围有点像早期阶段的Web2。”李敏说,这会让她联系到多年以前的“塞班论坛”。
“塞班论坛”是国内首个以智能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为讨论主题的社区,里面聚集了一批使用诺基亚且关心手机系统技术发展的极客。彼时,手机用户量极小,大部分人使用PC端页面上网。但论坛里的大部分都相信,手机上网一定是未来。
“大家都很兴奋,都想去试错,这种氛围很好。”李敏也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和眼前的Web3,有哪些差异化。
过去二十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黄金二十年。期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头条等一大批国内互联网公司横空出世。这些先锋者成就了一个时代,也让当时的年轻人们向往和追逐,甚至互联网大厂的招聘岗位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体面、高薪的标签。
新人终究变旧人,随着流量红利见顶,互联网高速增长神话结束,上个互联网时代也逐渐褪色。一批年轻人蠢蠢欲动,开始寻找新“世界”,希望成为下个时代的先锋者。
“如果说早期的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旧世界,那眼前人们迫不及待想进入的Web3便是拥有无限可能的新世界。”一家FA机构合伙人Zack表示。
只不过,眼下的新世界还远未成熟。规则未统一,应用生态单一、泡沫浮现……
Zack认为,放眼全球,很少有人知道Web3会是一个怎样的“新世界”,但这并不能否认它是未来。“毕竟所有新世界的来临都伴随着争议。”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对ICO、数字货币监管趋紧,而大部分Web3项目以区块链为基础。相较之下,对此监管较为宽松的海外地区,比如马来西亚、新加坡、迪拜等更可能成为试验田的首站。
其中,新加坡尤甚。
“很多国内的项目如果能谈好,我们会找到一个比较折中的方式,比如,介绍他们去新加坡,即便‘肉身’不在新加坡,我们也会建议他们把公司注册在那里。”Zack表示,这不仅可以让公司获取行业资源,也不影响他们在全球其他区域的运营。
事实上,无论是Web3领域的传奇机构a16z,还是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都把新加坡归为加密货币投资的战略要地。
“除了监管政策外,当地高效连接了头部人才和顶级资本,具备了辐射至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的影响力。”李敏认为。

02

“爸爸们”以最快的速度圈地
Web3带来的投资和投机热潮正在向全世界蔓延。
Footprint Analytics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流入Web3领域,全球加密市场总市值在过去一年翻倍增长,目前已超2万亿美元。
失意的互联网人拼命叩开Web3大门
尽管没有一家机构主动披露自家在Web3领域的布局情况,但很多投资人相信这个领域是目前为数不多有机会的赛道。从去年开始,国内外风投掀起了一场浩荡的Web3布局。这份名单上有a16z、Paradigm等加密风投机构,也有红杉、IDG、高瓴、经纬等知名传统投资机构。
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红杉资本宣布推出一支专注于加密货币的投资基金,资金规模在5亿至6亿美元之间。将主要投资加密项目,包括已经在加密交易所上市和尚未上市的代币。
a16z凭借大胆的投资风格成为Web3赛道上的佼佼者,其成功案例包括OpenSea和Yuga Labs,前者控制着NFT市场大部分的交易量,后者是火遍全网络BAYC(无聊猿)所属的公司。
当下,多数Web3项目在发行前,创始团队更愿意给认购者Token(代币)或者私募份额,去换取利益绑定。这部分Token会先被锁定一段时间,过了期限便可以“解禁”。
不管眼下情形如何,实际上在VC圈内,Web3算不上新概念。美元加密基金合伙人、“老韭菜”Allen疑惑,几年前自己就在关注的DeFi(分布式金融),为何现在大伙才喊“要拥抱”。“Web3是什么?不就是基于区块链做的生产关系、应用习惯等方面的改变,这个东西难道2019年没有吗?”
在Allen看来,几乎每进入一个新的主题,创投市场都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当前几乎没有别的东西可投,所以他们一定要在布局屈指可数的、能投的赛道时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附一个‘出师表’,这就叫‘师出有名’。”
整体来看,Web3的投资目前没有太多逻辑,价值参照除了机构自身对这个赛道的理解,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
“各个机构的情况不一样,在Web3赛道上的投资方差就很大,甚至都不存在所谓的共性。我们是crypto基金,在Web3的布局上跟传统基金差别很大。”Allen表示,不同人对Web3的理解、审美会导致其投资取向和标的选择。
“据我的观察,大牌机构入局后是在全赛道广撒网,毕竟子弹充裕。”Zack说,过去一年,他一直在帮多家机构寻找靠谱的Web3项目。
与大部分传统机构不同,Allen所在的美元基金早就开始了针对Web3的投资布局。从2019年的跨链桥,到2020的链上结构性产品,再到去年的NFT,这家基金已经布局了将近30个Web3项目,均为海外项目,每年都能获得不错的回报。
如果要给这近30个项目找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属于Web3领域偏基础设施类的项目。以NFT相关项目为例,交易所、NFT相关工具(即如何将现实生活场景快速NFT化的工具)、钱包等项目会成为Allen所在基金的首选。
过去一年多火热的情形让Zack感觉仿佛回到了2018年。那时候,币圈在比特币疯涨后成为一种新型赚钱的武器,因FOMO(害怕错过)情绪,老牌机构大肆布局。
“就是这样,总会有新的群体、更好的概念、更好的技术、更好的工具出现,一旦情绪来了,大家都会用最快的速度跑马圈地。”Zack说。
无疑,老牌投资机构的背书,让Web3项目获得更多信任,随之而来的还有“水涨船高”的估值。更令Allen头大的是,一些原本谈好的项目也会被老牌机构“截胡”。“本来最早是我们接触的,谈着谈着发现突然来个一个更强的‘爸爸’包轮。这种情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创投市场几乎每年都会经历主题变化,但Allen觉得区块链的市场价值一直是向上的。“这个行业,热钱有热钱的玩法,信仰者有信仰者的玩法,投机者有投机者的玩法。真正的熊市来临,不是真正builder(长期建设者)的那群人比谁跑得都快。”

03

幸运儿只有10%
过去一年里,NFT、DeFi、DAO等Web3项目“意外”造就了一批富豪。
一个月前,Web3基础设施提供商InfStones宣布获得新一轮6600万美元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二期、GGV纪源资本领投。截至目前,这家公司总融资额超1亿美元。

失意的互联网人拼命叩开Web3大门

InfStones宣布融资6600万美元
这一奇景让闻风而动的参与者们振奋。
还在读硕士的张楠在今年6月涉足Web3创业,起因是她和朋友的项目在5月底的黑客松大赛中获得了不错的名次。经主办方的引荐,她们见了不少知名投资机构。“既然这个事情值得做,也有可能得到资金支持,那就干脆创业了。” 
目前,在Web3里,普遍以币(金融资本)的多少来进行投票治理。“没钱”就没有话语权。张楠的项目便构想能最大化用户在DAO中的社交资本——人们因为社会网络等产生的信任。因而,她们创建了一种工具,可以使DAO内成员的各种活动数据转化为链上可验证数据。融合链上链下数据,便可以生成用户个人的声誉指标。
“用户的声誉指标可以作为一种社交资本。比如,如果一个用户的声誉指标很低,大家就要谨慎参与他发起的项目,因为他有极大的可能性‘跑路’。” 张楠介绍说。
张楠经常会参加twitter space上的Web3话题讨论会,参会人员有像她一样的创业者、小有名气或不怎么出名的基金和业内人士,他们大部分是Web3初学者。
每个人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不一,有些人希望从这些讨论中获知一些新项目,并换取一些机构的认购份额,把自己变成庄家的一员赚钱;有些人希望从分享中学到市场交易的精髓,成为下一个暴富者;还有人希望能从一次次讨论中找到愿意掏钱的基金。
市场规模依然在扩大,每天都有新项目诞生,人们怀着暴富幻想不断加入。在张楠和大部分涌入者眼里,这是一个爆发性增长的行业,“行业里人才少、好用的东西少,涌入的钱多,只要能拿到风投,一个项目就可能造就一个千万富翁。”
但不是所有项目都能成为InfStones,幸运儿可能只有10%左右。
“Web3市场运转非常快,新项目非常多,很多项目就是昙花一现,90%的Web3项目都活不过半年。”今年春节后从投资机构离职,all in Web3的李敏认为,当前Web3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玩,现阶段的玩家都是在尝试、探索。
Web3项目的产品经理大多是从Web2中转过来的,思维还停在Web2阶段。从最基础的说起,在Web3中,社交如何做?关系如何构造?还没有形成共识,大部分项目团队都是在做同质化的项目。
“有几个人搞得懂代币经济学?怎么样运作才不会让项目死掉?很多NFT项目就像开盲盒,开之前是高峰,一开图立马暴跌,没有了生息,然后整个项目无人问津。说白了,很多项目没有办法做到持续性运营。”李敏说,相比Web2,现阶段的Web3圈是很浮躁的圈子,项目起步速度很快,死亡速度也很快。
更基础的问题是,大部分Web3项目的运营效率极低。
杨雯在7月中旬的一个深夜与其所在的项目成员告别,她原本是一个DAO项目的联合创始人,主要负责DAO的建设和治理。吸引她进入的是Web 3更重视内容创作者地位、强调平等和反平台垄断的理念,但在随后的工作中,她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杨雯所在的 DAO组织设立于5月9日,成立两个多月时间内,成员谈论的主题多以“如何在DeFi和GameFi里薅钱”为主。她每天需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与成员们集中讨论DAO内事务的管理流程,漫长的磋商非常耗费心力。
“经过大量沟通和思考,我决定退出核心团队,主要原因是长期存在的组织问题带来了大量心力损耗,内部对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在分歧。”杨雯说,接下来她大概率还会做Web3项目的创业,比如:做一个精品社群。
2016年就进入区块链领域的Cody曾在即刻上发起过一个调研,试图了解熊市背景下人们all in Web3的原因,根据他整理的结果,Web3创业的人不外乎两种:确信Web3是未来,想做出正经项目的人;以收割为目的而攒局的人。
“第一种创业者里面,很多人现在也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只是觉得这是个机会,想去了解。”Cody表示。

04

熊市、收割与信仰
Cody的调研对象里,有不少腾讯、阿里的产品经理,其中不少人跳槽到了Web3相关公司继续做产品经理。他们有的因为不想卷了,有的因为被裁了,也有的因为新公司待遇比原来好。
在Web2就业市场不景气的2022年,Web3放大了人们的焦虑、不安、憧憬和希望。
去年年底,李敏还在劝身边的朋友不要相信crypto。“打脸来得太快。”今年2月,李敏在朋友的推荐下使用了Brave浏览器,这款浏览器出自一个crypto公司。“它过滤了更多广告,这点让我很开心。”
对于李敏来说,心态和观念的改变是她进入Web3的最大因素,在踏入之前,她认为NFT这就是割韭菜,GameFi就是庞氏。但开始研究之后才发现是视野和格局限制了自己。“人的认知是需要迭代的,在判断一个事情之前一定要先去接触、尝试。”
2月底,李敏从原来的投资机构离职,过上了边旅游边学习Web3的生活。离职的一部分原因是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量让她抽不出时间来学习Web3,而这个领域的速度又太快,机会转瞬即逝。
深有同感的还有张楠。
她认为,自己参与的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赛道,慢一步就可能满盘皆输。尽管公司还没有成立,产品还处于集思广益的阶段,她们能拿出来的也只有一个简版的可以给投资人演示用的demo。但她还是在“马不停蹄”地见投资人。
李敏的运气不算好,辞职没多久,比特币(BTC)暴跌,加密熊市。6月19日,比特币下跌至近18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仅为1.76万美元,十几万人爆仓。而在去年11月,比特币曾达到历史巅峰价格6.9万美元。

失意的互联网人拼命叩开Web3大门

过去一年比特币价格变化
悲观情绪持续蔓延,币圈原本就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也在不断显现,进而引发蝴蝶效应,悲剧性事件接二连三发生。最高价格在4月曾达119美元的Luna币进入5月后狂跌,最终暴雷。随后,币圈热门“跑鞋”项目StepN发行的项目代币GMT和GST价格持续跳水。三箭资本这种曾管理上百亿美元的投资机构,传出资不抵债的消息。
不过,李敏依然乐观,她把这次寒冬当作是一个市场修正的机会。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市场才会最终走向理性的发展轨道。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旅游的几个月,李敏每天都会留出至少半天的时间看Web3的东西,并约见当地从事Web3投资的朋友。虽然她知道熊市是真来了,钱也没有之前好赚了。
如果没有对Web3的信仰,李敏不会破釜沉舟辞掉投资的工作。她坚信Web3是必然趋势,眼下,每个人都可以是Web3领域的VC,每个人都有希望成为市场奖励的“第一个”, 重塑价值体系。
丁红也觉得,过去一年,他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拥抱Web3。他在读大学和全身心做Web3项目中选择了后者。最近,他打算系统性提高一下自己的英语和编程水平,跟杨雯的精品社区项目也已经在酝酿中了。
尽管充满不确定性,即使目前和朋友的NFT项目还处于头脑风暴阶段,仍然没有拿得出手的demo,李敏仍然觉得Web3创业比曾经从事的Web2工作刺激得多。毕竟,她不用被push去做很多不感兴趣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她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可以完全掌握某种新东西的进展,这让她想想就兴奋。哪怕现在投身Web3创业风险巨大,前途未卜。
“无所谓啊,还是可以尝试,实在不行我再回Web2打工也没有问题。”李敏笑着说。
*文中李敏、张楠、杨雯、丁红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VXMbBqzrUdRLK0FMwpfjQ

对话“二舅”作者衣戈:创作背后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精神内耗 | 钛媒体焦点

对话“二舅”作者衣戈:创作背后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精神内耗 | 钛媒体焦点

对话“二舅”作者衣戈:创作背后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精神内耗 | 钛媒体焦点

“衣哥猜想”的二舅

“二舅”作者“衣戈猜想”,向钛媒体App还原了他的创作过程,及其拧巴的心理变化。

 

对话“二舅”作者衣戈:创作背后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精神内耗 | 钛媒体焦点

钛媒体编辑丨李程程

 

“衣戈猜想”说,自己从来都是一个拧巴的人,也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在出人头地和过好自己生活之间。他的这种状态在今天,有一个比较新潮的词,叫“精神内耗”。
 
这两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全网刷屏式爆红之后,视频背后的创作者UP主“衣戈猜想”也出了名。
 
钛媒体App找到了衣戈,试图了解到这部作品背后更多的故事,以及当下创作者的生存状态及所思所想。
 
衣戈的确是拧巴的。作为一个UP主,衣戈最享受的就是满屏的弹幕,让自己的内容被更多人知道,但他却又害怕过多的打扰,当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视频的热度赶紧消失掉。
 
就连取标题,他都在纠结,最开始就想取《我的二舅》,就是这么简单质朴,大家爱看不看吧。但随后一想,又换了个带流量的词,“精神内耗”。
 
而就在初次接受媒体采访之后,各种声音汹涌而至,在今天,他又把所有的接下来的安排的采访都推掉了。
 
衣戈对钛媒体App说,“有人拿我跟一些余华一样的文学大师来做对比,这个我刷到了得有几百条这样的评论,每一条我都简直要笑死,我都觉得不能拿我这样的东西来去侮辱这些名家的作品。”
 
这种拧巴,或许有自身性格因素,也与当下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关。一个让公众舆论叙事话语感兴趣的点集中在“衣戈”身上的是,他之前是某头部在线辅导机构的高中历史老师,颇受学生欢迎,被称为“宝藏老师”,还有很多教学片段被剪辑在发布在B站上。
 
翻开他B站的视频列表,作品多数发布于“双减”政策落地之后。而有意思的是,当衣戈在整个互联网爆红之后,钛媒体APP观察到,7月26日午间,港股教育股板块突然直线拉伸,虽然这其中或许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某种程度上,衣戈的的经历,也是一个在大时代下产业变革之下,一个“励志”转型的小人物故事,就像视频中“二舅”那样。
 
但衣戈无疑是幸运的。职业生涯之中,从在估值最高的在线教育公司任大班课教师高中历史教师,到后来转型成为UP主,在“二舅”视频之前,作品的播放量就已经很可观,而在“二舅”视频爆红之后,目前“衣戈猜想”已经收获了205万粉丝,视频也已经收获了2246万的播放量。
 
而不幸的是,衣戈最担心的情况已经出现,知道二舅的人越来越多,多到让他感到不安,他已经让家人将二舅和姥姥从视频中的小山村接走了。他说,“希望大家对二舅的所有的关切就简单的起于线上,止于相望,渺渺神交一场”。
 

以下是“衣戈猜想”接受钛媒体APP等采访内容,经编辑(有删节):

 

这不是一个合格的视频,文案应该“说人话”

对话“二舅”作者衣戈:创作背后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精神内耗 | 钛媒体焦点

我做创作很多年了,差不多七八年了。我最近一两年开始兼职做自媒体,突然间有了孩子,一直没有时间回村。两三年了,第一次回到村子里面,正好借这个机会就做了一下。
 
我之前也不是完全科普区的视频,我的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会被莫名其妙的各种点给吸引住。所以我有时候会做自然科普,有时候会做社会类的东西,有时候会做搞笑类的东西,甚至做鬼畜类的东西,历史类的东西,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哪个区的一个UP主,所以做这个也挺符合我的风格的。
 
我回家了之后,因为我没有团队,有人帮忙的话,就是我媳妇儿,文案的话是我自己写的,拍摄的话是我跟我媳妇儿一块拍的。她买了个手机云台,我不会用,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在拍,我们也不会,你会发现镜头拍的特别的粗糙。
 
回家之后,大部分时间在带孩子,然后抽时间拍拍,我用了两晚上的时间就写了写,就写出来了。
 
这里面不光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而且事实上,我还删改了一些其实听上去更具有传奇性色彩的东西,因为我不想搞得过于一惊一乍的。
 
我是没有一丁点想让他火,我跟我媳妇儿是完全想规避流量焦虑做这个事情。因为我们以前做的视频,都有一千多万播放量的,我们预估的这个视频只有10到15万的播放量,我们是想了一个我们自己这么多年的一个心愿,一个心结。
 
我们其实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涨粉的进度,希望今年年底能够涨到100万粉丝,我就跟我媳妇儿说,这个我们就一个粉都不涨,甚至有可能会掉一些粉,但是我们也要做。
 
因为前一天我熬了个大夜,所以定时定到早上8点发,很晚起来之后,一下子就火了,也感觉很不可思议。这个视频它之所以爆火,其实我没有想到。
 
我现在想通了。我们很多的90后和80后,都在背井离乡,都在一些大城市里面工作,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小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他们其实是已经离开了农村,但是跟这个乡土的中国还是有很深的连接。
 
他们可能和我一样,印象当中的家乡永远是冬天,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回家的时候,可能感慨,农村确实是日新月异,变得越来越新了,但是老人是越来越老了。所以,我觉得有可能是因为这个东西击中了他们。
 
我的这个视频就是没有风格,单纯从画面来讲的话,极其的粗劣不堪,因为我们全部都是用手机拍的,所以画面非常的不完整,而且会有各种各样的抖动,所以它是完全不合格的一个视频。但没有办法,以后我们可能技术能成熟一点,但我们现阶段,我跟我媳妇儿能力就是在这儿。
 
文案很多人说写的很好,甚至有人拿我跟一些余华一样的文学大师来做对比,这个我刷到了得有几百条这样的评论,每一条我都简直要笑死,我都觉得不能拿我这样的东西来去侮辱这些名家的作品。
 
视频完全就是瞎拍,但文案来说的话,很多人评价说有一种冷峻的幽默感。一方面可能比较克制,我不想过于煽情;另一方面,又会可能有一点幽默的东西。
 
克制的、平静的东西,应该可能都是从初中、高中时候我看汪曾祺留下来的,其实我已经很多年不看汪曾祺了,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已经看过了,但可能潜移默化的可能留下来了,就是尽可能的说人话,不要用各种堆砌的、浮华的一些词藻。可能有点幽默的地方我觉得就是是受王小波和王朔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大的。
 
除了二舅这个视频之外,我几乎所有的视频,我其实都是很功利的。一方面,可能确实我自己比较感兴趣,但另一方面,我会提前比较功利的预想到,这个选题角度可能比较好啊,数据可能比较好啊,可能给我带来的收益比较大啊。
 
在创作一个东西的时候,其实我可能做的比较多的就是搜集资料,我可能写一个视频,我写作的速度可能比大部分人都会慢一点。
 
二舅这样的视频,我两个晚上几个小时就能写完。但是,比如像“高考谁在作弊”,“如何科学地发出一场宫廷政变”,你要搜查大量的资料,甚至是古籍的资料,但是不同古籍资料讲到了同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说法。
 
你又是个历史老师,多少还有一点史料的洁癖,你又得去考证它。所以我可能10到15天,才能写出来一个稿子,但是这10到15天可能有80%、90%的时间都是在查资料,疯狂地查资料。
 
所谓的冷门,其实一点都不冷门,只是看上去冷门,其实很多人都会很感兴趣,而且,我会选那些大家尽量很多人没有讲,或者说讲的极其浅的东西,疯狂的去搜集资料,讲的非常非常的深,但是又要浅浅地讲出来,所以可能有时候效果就会比较好。
 
我对二舅这个视频算是最满意的吗?好像也不是吧。我只能说,在我最喜欢的这几个视频里面,二舅的播放量是最高的。大部分,我最喜欢的视频播放量都会非常的低。
 
所以,我如何评价一个很好的视频,你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当然就是数据,要从自我的角度来讲的话,最好的视频就是,我开心就好了,我不在乎,完全不在乎数据,但其实,现在我的收入还不能让我做到这么的硬气。
 
所以二舅这个视频,第一,我非常喜欢,第二,很多人也挺喜欢,甚至有一点触动,对一部分人,起到了一点点帮助的作用,这点上确实就我还满足了。
 
我现在算是半全职吧,因为我半年之前刚从一个单位离职,现在处于一个还没有想好以后做什么的一个状态,偶尔做做视频,带带孩子。
 
我很少会去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自媒体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大家比较关心的内容行业,直播、电商,可能会关注的比较少一点。但是因为大家都在说,其实自己也能够感觉到一点,整个的自媒体的生态应该都是比较卷吧。
 

在追求数据和保持自我之间追求平衡

对话“二舅”作者衣戈:创作背后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精神内耗 | 钛媒体焦点

 
我做自媒体以来,就是一直比较拧巴,其实,所有的自媒体都比较拧巴。在数据和保持自我,或者说用我自己的话术来说,就是能够比较酷一点之间做一个平衡,你一味的追求数据就不够酷了,你一味的自己酷,追求数据就不够了。
 
二舅这个视频爆火了之后,我是完全不会趁热打铁,再去找一个人去农村接着采访。我这30年,我就认识这么一个二舅,我不知道再上哪去找这样的故事。接下来,我还会去做各种神神奇奇的各种各样的选题,也会去追求一下播放量,总之,就是能够做一个平衡吧。
 
邀请(拍电影)是挺多的。但是,实事求是来讲,二舅这个故事可能撑不起一个90分钟时长的一个电影。因为电影里面惯常的冲突和矛盾,二舅也不是没有,但是他不够多,不够密集,所以,这部电影拍出来之后,我觉得可能效果不会那么的好。上午我有几个编剧还有一个导演在跟我聊,但是,我整体来讲也不是很热心对这件事情。
 
像差不多我学生这么大一个群体,据我的了解,他们大部分人是在城里长大的,绝大部分人基本上都从来没有在农村长期的生活过的经历,除了旅游去农家乐那种之外。所以有一些从小生活在农村的80后、90后,有些感慨,我非常理解。
 
他们现在的学生,也在那儿疯狂的发朋友圈。他们思考的不是城市化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个国家时代转型的问题,不是乡愁的问题,他们把二舅的这种东西,投射到了自己高考复读,投射到了自己考研失败,投射到了自己容貌焦虑,投射到了自己身材焦虑身上。
 
所以,这个我是没想到的,但是这个我也还没跟二舅说的,但是我估计我跟他说了,他应该能挺开心。
 
二舅最开始的态度就是拒绝,因为他觉得他不值得拍嘛,他觉得只有明星才可以拍视频。后来我说,有可能对我的一些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他就同意了。
 
同意了之后,有两个地方是反对的。第一个,他做了竹签给人算命这件事情,他是免费的随便给人算算,但是他这是在社会上提倡搞封建迷信,他比较介意这件事情。后来,跟他说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才同意。
 
最介意的还是,他跟那个女人那一段。在我这种年轻人看来,好像我没有觉得是一件多么不堪的一件丑闻。二舅他没有说不让我们发,他是根本就不告诉我们,但我们整个乡镇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全都知道这件事情。
 
我也曾经想要不要不放这一段,这个倒不是考虑流量的原因,是因为我如果不放这一段的话,好像把二舅塑造的就是除了他的身体不方便之外,他好像成了一个完人,我觉得这个好像是不真实的。
 
所以,我想呈现一个更真实的、义气的一个二舅,所以他抽烟,我就让他随便在镜头里面抽。因为二舅平时从来也不上网,他也不知道B站是什么,所以估计他也看不到,但是我其实还是有点心虚的。
 
后来,我跟我媳妇儿给他打了好几次电话,告诉他很火,但是B站啊、热搜啊、排行榜啊、微博他都听不懂,他咿咿呀呀的,其实我也听不明白他到底说了啥,他好像没什么感觉。
 
整个村子就很平静,可能很多人在疯狂的刷朋友圈,但是老人们都是六七十了,七八十了,也不用微信,所以,整个村子我估计可能知道的人就他一个,他也没感觉有什么。
 

自媒体会收获很多负面,没有当老师好

对话“二舅”作者衣戈:创作背后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精神内耗 | 钛媒体焦点

 
我的职业经历没什么可介绍的,我大学毕业之后就来北京,来北京之后一直就当老师到现在,就很平淡。
 
我转型是因为我以前我在当老师的时候,偶尔兼职自己表达欲比较汹涌澎湃的时候,就会偶尔发发。后来,从上一个单位离职了,可能发的频率稍微的高了一点,现在的收入来源就是发视频也会有一定的收益啊。
 
因为我的数据还算是看得过去,所以也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没有以前在单位的时候工资高。从心态上来说的话,还是当老师好吧,做自媒体从心态上来讲,完全没有当老师好。
 
当老师的话,你接触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多好玩啊,你永远跟18岁在一块,无论你今年是20岁还是30岁还是80岁。因为我一直教高三,永远跟18岁在一块,你自己也会变得比较年轻。
 
如果做自媒体的话,还是会有很多负面的这种评价和私信。我感觉,B站已经算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平台了,但是整体来讲,免不了还是会有这种声音,但有的时候你越解释,就会反而适得其反。从心境上来说,当老师还挺好的。
 
我觉得不应该拿我跟董老师(钛媒体APP注:新东方在线直播间老师董宇辉)比。因为董老师他这个是有可持续性的,他一直能给人启迪,特别好,能给大家带来物美价廉的一些好货。
 
我以前一直是做乱七八糟的、各种莫名其妙的选题,二舅的这种打动人心的选题,我是做的很少的。所以爆火一两天之后,就归于沉寂,我接着去做我其他的视频去,所以,我肯定跟他是没法比的。
 
当老师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都被要求从别人设身处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当了十年老师之后,就已经养成了这种思维,你在讲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脑子里面永远没有装着自己,永远想的是对方在想什么。
 
我讲的那些高考试题,我都做了多少遍,我快背下来了,我当然知道了。每一次你都得想,如果他是一个基础非常差的学生,他在想什么,如果他是一个水平非常高的一个学生在想什么。所以这个长期的一种训练,对我做自媒体,可能也有一点点的帮助。
 
我其他的学科学的都不怎么样,我从小到大就历史比较的好一点,也比较感兴趣,可能也比较擅长把一些枯燥的东西讲的稍微有意思一点,所以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因为我是一个老师,所以老师在本质上是一个翻译者的工作,就是把一些相对比较晦涩的一些知识翻译给学生,所以我很适合当一个翻译,我跟二舅说的所有的话都是他能够听懂的一些话。不会跟他说精神内耗这种非常难以解释的词。
 
单位受到了“双减”政策的影响,我没有受到“双减”政策的影响,我在以前那个单位其实还做的挺好的,所以没受到什么影响,我总是会做一件事情做的很久了之后,就会觉得想再尝试一点别的东西。
 
我刚刚度过30岁的生日的时候,我可能比较大的震动,一下子感觉自己30岁了,而立之年,应该立起来,所以就莫名其妙的,一时冲动就离职了。
 
我看的比较多的还是贾樟柯的那几部电影,《小武》都看了多少遍了。我当然喜欢贾樟柯了,但其实,贾樟柯的生活并不是我从小生活的生活,因为贾樟柯的生活是县城的青年。他大部分时候都是灰蒙蒙的县城的青年,但是我从小是在农村山村长大的。
 
我的生活的地方在物质和精神上要比他更加的贫瘠一点,但是贾樟柯这个人,好多时候拍一部赔一部,然后拍的这些玩意,也不哗众取宠,拍的这些东西还老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所以我就很想给他磕个头。因为我觉得我做不到他这么酷,他实在是太酷了。
 
我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从上一个单位离职了,然后你又来干这个,开弓已经没有回头箭了,你再混不下去了,回老单位有点灰头土脸,其实是面子上觉得有点挂不住。
 
我在B站发布视频之前,是在所有平台都发布视频的,但是发了有几个月的时间,发现好像在B站发是更好的。因为它的社群文化特别好,很多也都是一些年轻人,所以就很多独立的思考,然后和UP主的黏性比较强,而且也非常非常热心。
 
我发的视频,我总感觉一两分钟讲不清一件事情,发了很多视频都是八分钟、九分钟、十分钟,所以我也只能在B站发,要不然我去哪儿?
 
我也认识一些B站UP主,可能大家最最看中的一些东西,就是除了播放量,当然就是弹幕。这个弹幕文化,我觉得真的是很能很能打动我们创作者本身。有的时候,你会反反复复的一遍一遍的看那些夸赞你的一些弹幕,被你的作品打动了,被你的作品给逗笑了的那种弹幕,这个可能比挣更多的钱更有成就感。
 
B站有一些不是头部的UP主,不是腰部的UP主,粉丝非常少的,也坚持在B站为爱发电自娱自乐很开心,我觉得就跟它这个生态,跟他这个社区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希望热度赶紧下降,二舅的生活不被打扰

对话“二舅”作者衣戈:创作背后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精神内耗 | 钛媒体焦点

 
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做事情没有必要做得那么绝,榨得那么干净,“花未开全,月未圆”,反正就是留点东西不好吗,大家都安安静静的生活,非得看到那个不愉快的结尾才开心吗。
 
以前,看过山东的大衣哥和拉面哥,尤其是那个拉面哥,全网爆火,整个他们村,整个乡镇被围堵的水泄不通,现在没一个月的时间所有人都走了,一地鸡毛。我是非常担心这个,所以,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二舅住在哪个村子里面,不想让任何人找到他,我就希望他安安静静的。
 
如果有人说,要再给二舅拍个纪录片,他还拍啥呢,我不都已经拍完了嘛?你要是拍的去了,那么专业的摄像团队,浩浩荡荡的进村子里,大家不都知道二舅住哪了吗?我对这个东西还是非常担心的。
 
二舅没有应对媒体,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曝光,突然被推到聚光台下的准备,他会非常的惊慌失措。因为他不是一个喜欢侃侃而谈在大家面前吹牛的人,这会让他变得不自在。
 
“二舅”这个视频,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我感觉我有点认可我自己了,我感觉自己有一点点酷,因为,你打一开始就觉得他播放量非常的低,你还执意要做,你就站住了,你没有跪下,结果,没想到播放量还比较高,你又把钱挣了,你站着你还把钱挣了,所以,就会对自己有一点点心理上的这种自我认可。
 
以前的视频,大家还是主要猎奇的心理点进来看的吧,但是我感觉这个视频,我就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一种认真,很多人花了很长的文字来分享自己的生活,看的我很感动,内心甚至有一点惶恐,满脑子就觉得我配吗。
 
做这个视频的原因就是我自己想做,我从来没想着来教育社会,教育大众,我哪有那个本事啊,我也没想着拿这个东西来教育我的学生。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不是完全的纯洁无暇的,我还没有达到经济上能够独立到完全不在乎流量的那种程度,中间我也曾经动摇过一下。
 
因为我在这个视频完全做完了之后,我的标题本来定的是《我的二舅》,我觉得一句废话都不要有,就叫《我的二舅》,你们爱看不看。但是,最后那一刻我又有点动摇了,我的这种流量焦虑又起来了一点点,所以我又把这个标题改成了现在这个。
 
以前的人日子过的比较的穷,物质生活也非常的贫瘠,但是他们都生活在农村,一个非常好的人情社会,而今天的年轻人有一部分苦,是老一辈的人没有吃过的,就是他到一个大城市,他去异乡去漂泊,在这中间经历的各种各样的这种人情的冷暖,这种漂泊感,这种深深的乡愁。我也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也正在承受一些我们父辈所没有承受的经历过的一些苦。
 
我是完全完全能够理解的,有些人选择躺平。我只能说我不选择躺平,我也会努力的让我的孩子不要躺平,但是人各有志,我没法去教化大家,我又不是菩萨。
 
我教了这么多年学生,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00后的孩子,你千万别跟他说教,他根本都不搭理你。他哪怕表面上你是老师,给你点面子,暗地里他对你的这些说教是不屑一顾的。
 
可能比较好的方法,是你自己做出个样子来,去感染大家,所以,我也是通过主动靠近二舅去了解他,去扒开几十年前尘封的这种往事,来对进行一次自我的一种治愈,自我的一种救赎吧。
 
二舅没有根治我的精神内耗,他短暂性的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我以后还会不会有精神内耗我也不知道,没有人可以靠别人根治自己心理上的顽疾这种精神内耗。
 
我的精神内耗挺严重的。我有时候经常会瞻前顾后,会有很多的这种遗憾啊,甚至有的时候会有一些非常悲观的这样的一种态度。我从小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从小一直有一种强迫症,非要给我的人生加一个标准,就是我到死之前,我必须得活成一个什么样。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曾经给自己小时候定了一个标准,我死之前我必须得挣够一千万,或者我死之前,我至少要让中国50万的人知道我的名字,那不就是名和利嘛,或者说,我死之前我一定要创办一家公司,无论多小,我都要创业一次。
 
但后来,慢慢地,也是从二舅这个身上,终于找到了一个,现在这个阶段,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评价人生终点的一个标准,就是饱满嘛。
 
我当前的精神内耗就是,我生活在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城市,我一直在平衡出人头地和过好自己的生活,我一直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有的时候会偏向那边一点,有的时候会偏向那边一点,犹豫不决。
 
而且,我每天晚上都会在想,我今天晚上我睡着了,明天醒过来,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爷爷都会,我的二舅,我的姥姥都会离死亡更近一天,我其实睡觉之前,很少会想自己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想他们,十几年了,一直会想这种事情,所以整个人生有时候就会比较的悲观,我的精神内耗主要就是来自于这些方面。
 
年轻的时候,我会在自己某一个时间段给自己定一个格言,你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太浮躁冒进了,就会在手机上自己做一个封面,做一个壁纸,上面写着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然后有的时候做,一些事情没想好我就开始做,做完了之后又后悔,又想放弃,就会写一句谋而后定,行且坚毅。
 
其实我最想表达的四个字就是庄敬自强。生活当中有很多人你看他,他受不了了,他喝了酒,他就哭,他哭了之后他就闹,他会找人发泄啊,但其实这样的东西一丁点都不妨碍他在生活当中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他照样把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甚至对社会的责任扛在肩上。
 
我小时候没有觉得二舅挺厉害的,一下子来北京工作了十年,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疫情连续三年没有回家,然后,一下子回家之后,突然间感觉就不一样了,就是有很长一段时间远远的离开他去看,又对比自己城里的一些生活,在职场当中遇到的一些人。
 
所以,一下子突然间感觉感慨就比较多,就感觉他这个形象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然后又跟我妈跟我大姨问了很多二舅小时候年轻时候的事情,我突然发现,我以前完全不知道这些东西,一问原来是这样。
 
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这个视频的热度以最快的速度下去,然后网上千万不要有任何人爆出我二舅是哪个地方的人来,然后突然间闯到二舅的家里面。
 
(作者|李程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U5SKgSA-K2eXnHDOo2DLQ

每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

· 梁云风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每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我很少在文章中讲自己的成长经历,一方面是因为自卑,另一方面也是怕将陈年往事翻出来会给身边的亲人朋友造成伤害。

但是当舆论一再提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时,当另一个焦点人物,炫社会关系的周劼说“当年仗着自己会读书,看不起我们这种靠父母的,社会会教他做人……”,我还是打算聊一聊小镇做题家背后的真实世界。

很多人对小镇做题家不以为然,这个词和凤凰男一样,带有浓浓的俯视意味。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两个词都是带有天然褒义的,因为这都意味着我们走出了农村。

我很早就意识到了做题的重要性。我现在最早的记忆大概是3岁左右,那是家庭暴力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从5岁开始,破碎的家庭,亲戚的白眼,村里人的指指点点,至今仍不能忘却。我的自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心底放大的。

改变在8岁那年产生。我出生在12月,那个时候我们家那边农村小孩都是7岁开始读书,我因为没赶在9月份出生,只能又在家放养一年。等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基本上是班上最大的那个。

我属于早熟,早熟的孩子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善于察言观色,家里大人喜欢什么,学校老师喜欢什么,我都要琢磨一下。

在家里,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扫地,房间、客厅扫完,还得把外面扫一遍,这个时候,无论是外婆还是其他亲戚,都要对我笑一下。

在学校,我对老师的喜好也进行了分析,比如老师喜欢爱劳动、来学校早、听话、成绩又好的学生。我发现自己晚一年上一年级,相比身边还在流鼻涕的同学,甚至这都能成为一种优势。我主动向老师申请做劳动委员,督促同学们值日,教室里纤尘不染;我争取每天都第一个到学校,有一次因为外婆早上出去劳作,回家做饭晚了,我空着肚子赶去学校……

那个时候没有做题的条件,因为农村教育资源的荒芜以及家庭贫瘠根本没有多余的课外练习可以做,我就多写小字大字是毛笔书法),一个字写四五页,所以我的字一直受到老师表扬。因为这个,还被很多同学“记恨”过。

这一切老师当然都看在了眼里,从小学到中学,我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每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

每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2000年的小升初是一个门槛,现在身边很多家长都在焦虑读哪个学校好,但我们那会儿,其实读初中也不是所有人的权利。我们小学毕业班56个学生,读初中的大概40人左右,有十多个学生就此辍学,大多因为成绩不好而厌学,他们很多都到沿海城市打工,或在温州的某个鞋厂,或在东莞的某个电子厂、家具厂,有的早早成家,有的单身至今。

初中真正开始了做题生涯。我们那会儿读初中是在镇上,离家大概有十多公里,一般都是周日下午从家里提着米和炒好的菜到学校,在学校住一个星期,到周五下午回家。冬天还好,一般咸菜能放五天,夏天的话只能吃一两天,剩下的就得在学校食堂买菜了。我那会儿家里一般冬天给3块钱,夏天给5块钱,我们很多同学还都得从里面省下一两块钱买文具、课外资料,真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分用。

物质上的贫瘠还能克服,真正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荒芜。我一直对初中的老师心怀感恩,那时候是真没有多少钱能买课外资料,我们英语老师、数学老师用那种古董一般的油印机给我们印试卷,那些试卷是他们通过个人关系从外面找来的,是县里、市里甚至外省的模考卷、测试卷,很多个“体育老师不舒服”“音乐老师请假了”的时间里,我们拿着仍有油墨味的试卷,一张一张地刷完题。

最近听到张桂梅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我也潸然泪下。我们从小到大听家长老师说的,无非就是读书能改变命运,这也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广大寒门子弟向上的动力,所有人都信奉勤劳努力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跟小镇做题家信奉只要读书就能改变命运一样。

今天回忆过去的求学经历,其实不是说我有多惨,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都这样,不同的是我们走出大山的方式。

去年刷屏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他含泪写道,“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而又有多少人,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却依然在泥泞中负重前行的呢!

我2003年中考成绩是684分(总分750),在全校排第3,本能去县里最好的一中,但考虑到学费、生活费,我最后选择了去县里一所新成立的民办中学,因为它不仅免了我三年的高中学费,还能每个月给150块的生活费。我们那个班上30多人,都是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各个乡镇中学的孩子。

今天虽然母校早已风光不再,但对她给我的资助,我仍心怀感激。

农村的孩子读书有多难,在城市里出生的精英是很难理解的。我小学毕业班上的40多位同学,真正读高中的,连一半都不到,而考上大学本科的,更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我那一届的小学同学最后考上211的也就我1人。

我们缺的不仅仅是眼界与学识,更多的还是机会。

今天来看,乡镇与市县里的孩子在教育资源上差距依旧很大,嘲弄“小镇做题家”,其实是在嘲弄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嘲弄社会的不公平。

并不是每一个村里人都有机会成为“小镇做题家”。最近《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制枪村”的二十年:如何走出罪与穷》的文章,讲述贵州松桃县东北部的小山村石花村,在二十多年间,如何与贫穷斗争,走出山村,最后不得不妥协的故事。因造枪而入狱的刑满出狱人员麻三水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山村,不要步父辈们的老路,但2021年夏天,麻三水的小女儿考上铜仁市一所中专学校,因为一年一万多的学费生活费不得不放弃,“小女儿作出放弃学业的决定时,麻三水出狱后全家人九年的努力宣告失败”。

我有一些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因为初二时交不起学费,不得不离开校园,远赴浙江打工。如今他做淘宝也小有所成,过年的时候在村里见面闲聊,他说今年要把家里老人小孩都带到温州去,“不想孩子有遗憾!

不得不承认,“小镇做题家”在面对城里人的竞争时,有着太多的劣势。我到南昌读大学时,第一次坐自动投币的公交,第一次用电脑处理文件……军训的时候看着同学拿出各种乐器表演,又唱又跳,深深地感受到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小镇做题家”的眼里除了题目,已经承担不起更多。

这些年,我像所有的“小镇做题家”一样,如小强一般倔强地活着。不期望阶层跨越,但愿如所有从小镇上出来的人一样,为了我们的下一辈不再如生活在闭塞、没落的小镇而奋斗。

欣慰的事是,每一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有打破国外氢弹垄断,让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个存有30颗氢弹国家的、来自河北芦台小镇的于敏教授;有出生寒门,著作等身,通过一生的研究,终于在抗肿瘤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来自于浙江永康的颜德岳院士;还有当年感动全国背着疯娘去上学的刘秀祥,他来自农村,出身极苦,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当一名人民教师。

当然,也有很多跃龙门失败,蛰伏在乡村,在城市的一角,倔强生活的,我们为了走出乡村,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但我坚信,每一个努力走出乡村的人,他们都是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无论成功与否,都不应该被嘲笑。我们改变不了出身,也不因出身而放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livSGjA1mdhiyCUE9TExg

把每天当成末日来卖菜

今天,每日优鲜和员工和高管通过媒体争论了一件事:
创始人徐正到底有没有逃港。

 

这周三,刚搬了办公室没多久的每日优鲜员工们收到通知,因为有员工反应新办公室的空气质量有问题,公司决定让大家周四和周五居家办公。

 

虽然俩月没发工资了,但公司还是很体贴的。

 

昨天下午,在家呼吸新鲜空气的员工们在人力的召集下,开了线上会议。员工们都看过前几天的新闻,据说山西煤老板要拿两个亿给公司续命,大家觉得工资终于有戏了。没想到,开了20分钟的会,核心思想就一个:
公司不行了,大家散了吧。

 

距离每日优鲜的上市周年庆,才过了短短一个月。会议结束后短短五分钟,员工们就发现自己的飞书等等已经全部无法使用。一同关闭的,还有每日优鲜的极速达业务。

 

每日优鲜实行的是12421原则,加上季度末尾淘汰制,排名最后10%会被淘汰,而且是季度淘汰。这两年公司一直在压缩员工数量,还剩下的员工们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幸存者,但这一次,大家整整齐齐的毕业了。

 

然后,就传出了创始人徐正已经跑路香港的消息。今天,徐正告诉媒体自己没跑,还在北京。

 

人在哪儿已经无所谓了,钱是真的没了。

 

乃悟大概算了一下,从2018年开始到去年,每日优鲜已经亏掉了100多个亿。特别是去年,大概每个月能亏掉3个亿。

 

这么多钱是怎么亏掉的,媒体大概给了两个结论。

 

一是前置仓。生鲜损耗大利润薄,搞冷链运输成本还很高。徐正自己回忆,他们开第一个仓备货的时候,100块钱的货,坏掉了98块钱的。

 

所以从2015年开始,每日优鲜开始把仓库直接开在社区附近,这样可以节省配送时间和运输的冷链成本。

 

乃悟了解了一下,一个前置仓需要的成本包括水电、折旧、分拣和配送人工、租金、销售折扣等等费用。有人算过一笔账,要想在前置仓实现盈利,每日优鲜必须要达到每个仓每天1500单,客单价要在75以上。

 

再看每日优鲜,去年三季度他们的单量是2870万单,客单价在86元左右。按照631个前置仓的数量计算,相当于每个前置仓每天:
500单。

 

二是内部管理。虎嗅在文章里详细描述了一些细节,比如有员工团结起来在前置仓模式中套利,比如员工抵制公司的透明化管理,综合起来,就是:
干部很多,藩镇林立。

 

这是销售导向型公司的共性问题,只不过每日优鲜好像更严重一些。

 

互联网生鲜赛道烧钱大家都知道,比如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都搞前置仓,一开始大家不要命的全国布局,徐正曾经说过,他希望每日优鲜要像拼多多那样通过用户推荐来实现裂变。最多的时候,每日优鲜前置仓开了5000家,遍布20个城市。有北京、天津,也有常熟、云浮这样的城市。

 

到今年,两家都扛不住了开始收缩。在模式甚至营销费用都相同的情况下,叮咚的月活是每日优鲜的4,5倍,也不知道徐总是怎么搞得裂变。

 

中国企业家在今天的文章里说,去年离职的员工还在忙着劳动仲裁,法院给出的结论是:
没有可被执行的资产。

 

每日优鲜的供应商们用实际行动反驳了这个说法,在拉横幅无果后,他们已经冲进每日优鲜的顺义大仓开始搬东西了。

 

据说徐正还在帮公司找融资,但乃悟觉得已经不太可能有人伸手了,毕竟当煤老板都犹豫的时候,比他们豪横的人也不多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WCTZNCKgMgS1u2B8RZc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