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过去几个月,尤其是最近,中国的政策、经济和周边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奇虎360、哈尔滨工业大学、云从科技在内的33家公司或学校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看到了“5G”、“AI”、“大数据”,即“新基建”的身影。可见,新基建不仅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是全球各国正在努力争夺的战略高地。

 

那么在新基建的浪潮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与科技发展进程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授课老师 | 李丰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

撰稿 | 柚子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疫情对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的前提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国际需求快速下降,全球化进程被迫「暂停」,我国将面临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大变局。

讨论疫情对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的前提,是大家最近讨论非常多的问题—— “民粹”和“去全球化”。不管是涉及到中美关系,还是国际环境,或者是国际环境中跟中国有关的部分,都要理解“去全球化”和“民粹”。

从2009年开始,为了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印了大量的钱,提供了非常充裕的流动性,尤其是发达国家。

钱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当这种生产要素的可及性大量增加,用钱赚钱的人比用体力和劳动赚钱的人要赚得更快、更多,如此就会导致贫富分化。这种事情在过去100多年中也发生过,只是2009年这次的总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

那么它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

贫富分化增加导致的结果是相对差距增加,通过体力和劳动赚钱的人即使绝对收入没有下降,但相对收入一定是下降的。只有用钱赚钱的人才会比较富裕,因为他的金融资产是被反复循环购买的。在贫富差距增大的情况下,体力劳动工作者会对现实不满,而对现实不满就要做出政治表达,因为做政治表达是最容易把世界变得跟以前不一样的方法。

也正是因为这种方式,所以在过去5年当中,发生了很多特殊的政治现象,比如特朗普被选上美国总统,英国脱欧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因为相对贫富差距的增加,导致底层,或者说劳动群众对现实不满而做出政治表达的方法。我参与投票告诉你,我希望以后变得和今天不一样,和过去不一样。

这些和我们今天讨论的疫情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到全球的发达国家为了解决疫情问题,都开始释放充裕的流动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疫情和经济放在一起,往后看3-5年,大概率会再一次出现由经济现象产生的政治表达,这个政治表达和上次是一样的,而政治表达的结果,最好的情况是短期内大家都能控制,如此就不用转嫁各种各样的国内矛盾,但这次非常麻烦,面临失业问题,面临公司解散问题,这对劳动人民的影响最大。

如果疫情时间稍微长一点,大家转移矛盾的方式和方法可能就各不相同了,再拖下去,大家可能会把矛盾转移到国际上。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中国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采取了著名的“4万亿计划”的措施,在看“4万亿计划”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产业链的发展。

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最早主要跟农业有关系,因为中国先推的是包产到户,解决农村劳动力,那时中国有10多亿人,全国接近一半的就业人口当中7 0%多都是在农业这个行业工作。包产到户解决的问题是,要把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

那么是怎么解放的?包产到户,让农民有了自己的农田,于是都拼命地劳动,生产效率也因此提高,人口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就被陆续解放出来。正如图中最下面的那条线。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这些箭头代表了中国过去大概40年当中,按顺序依次发生且仍然同时存在的产业链环节。

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后去做什么了?去做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这个词最早叫作“田间地头的手工业作坊”,简单来说就是制造业和工业稍微放开了一点,直到1984年之后,乡镇企业在政策上才得到允许和鼓励,当时还出现了“流通业”,也就是所谓的万元户。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被就地改造成初期的产业工人,1995年,乡镇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占当年GDP的25%,也就是说,当时中国GDP的四分之一都由乡镇企业贡献。

但是,在90年代末,我们就很少再听见“乡镇企业”这个词了,这是因为乡镇企业达到高峰期之后,我们就开始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原来的乡镇企业变成了民营制造业企业。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发展过程,但我们在讨论产业转移时,有几段历程是很难被抄袭和拷贝的。

我们大概有8亿劳动力,其中有30%在工业中,而且这30%并没有包括农民工,如果加上农民工的话,我们大概有40%,也就是大概3亿多劳动力在工业和制造业的环节上。这3亿多工业劳动力是怎么来的呢?是先从农村解放出来,经过技能培训,然后从小工厂转到大工厂,接着变成了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工人,最后进入到不同的行业。这也是中国劳动力的过程。

中国劳动力的过程全世界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再抄一遍,因为第一得有足够多的闲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第二,这些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得经过初级培训变成产业工人,最难的是得有这么大的规模。

如果想转移中国的产业链,所涉及的产业规模大概需要把南美、东南亚的大概四五个国家全部加起来,此外,这里还涉及到教育水平、人口分布、收入结构、年龄结构问题等等。

所以说,我们的劳动力优势很难被copy。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的产业现在走到哪一步了呢?现在我们的产业链大概走到了“高附加产品工业品”与“高附加值服务“共存的阶段,也就是链条中的最后两个环节都存在的阶段。

那么之前的环节我们都长成了什么水平?

在过去的40年中,我们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发展为全球的第一名,全球最大。

以基础建材为例,水泥和钢材,我们是全球最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从1996年,中国成为全世界粗钢产量的第一大国,如今我们依旧保持全球第一。1996年我们的产量刚过1亿吨,现在我们的年产量大概有9亿吨。

其他国家呢?第二名原来一直是日本,现在是印度,印度有1亿吨,日本大概有9000万吨,美国有8000万吨……就算把后边的2-10名加起来,与中国的9亿吨还有很大的差距。

工业品、中间品和化工更是如此。工业品大概有多大?联合国曾规定过40多个所谓工业品的相关产业链,全世界只有中国在这40多个品类中是全齐,而且在400多个子类当中,我们有一半以上都是世界第一。

我们的化工有多大呢?2019年,中国化工产量产能总量大概占全世界的40%,预计在5-7年内,将会达到50%。

消费品就更大了,哪怕是比较难做的,比如说消费电子行业,手机的装配大概占世界装配产能总量的75%。

此外,消费电子行业中难做的带有芯片的电子消费产品,我们也是世界第一。2015年,芯片进口成为中国花费外汇第一大行业,全世界带有芯片的电子消费产品,有接近90%是中国一个国家做的。当然不幸的是,我们生产的带有芯片的电子消费产品当中,芯片有90%是进口的,这也是导致在过去这么长时间,芯片一直是我们花费外汇占比最高、绝对总额第一的行业的原因。

继续回到“4万亿计划”。2008年,政府推出“4万亿计划”来刺激经济,那么这4万亿主要花在什么地方了?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这4万亿的基建主要花在了图中第二个链条上。

高铁。十年我们修了3.5万公里高铁,大概花了4-5万亿人民币。现在我们国家的高铁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大概是全世界高铁总量的一倍还多,也就是说,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高铁建设量加起来也不到我们的一半。

高速公路。我们现在大概有17万公里的可通行里程的高速公路,当然,它的修建比较便宜,一公里不到1亿人民币。

地铁。地铁也很贵,一公里大概是4-5个亿。我们大概修了6000公里的地铁,花费2万多亿人民币。

机场和航空。中国是增量世界第一,存量世界第二,大概再过3-5年,会变成世界存量第一,增量第一。

这些是2009年到今天,这10年做的事情,把这两个链条加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与最外边的“新基建”链条有着紧密联系。

过去的40年,除了在高附加值工业品和高附加值服务这两块外,中国在几乎所有的工业消费品上都做到了世界第一,规模最大,并且完整性最强。不管是消费品、工业品,还是其他相关的化工产品,我们都已经是世界第一。

虽然第二条链条饱受争议,但它却带来了惊人的结果。比如物流。中国的物流大概状况是什么样?我们一年的物流,包含仓配在内,总规模大概是14.6万亿,去年(2019年)中国GDP是99.1万亿,如果按100万亿算,物流相关行业占中国GDP的14.7%。

可能会有人问,物流行业占一个国家的GDP比例高好,还是比例低好?

这个没有绝对的答案。比如说美国的物流行业占GDP的比例是多少?大概是8%。大概在7年以前,中国的物流行业占GDP的比例是多少?大概是17.8%。

很明显,我们的比例下降了,但中国不会低到像美国那样,因为我们运送的东西多,而且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进行传递,比如说,首先我们要把钢运到哪里去,把煤运到哪里去,把水泥运到哪里去,其次再把它加工,加工完之后,变成化工品、中间品、工业品,接着我们要再加工,把它变成电子产品、变成消费品,最后我们要再把它运到港口,运出去做外贸,或者分散到各个地方做内贸。

中国的物流行业占比高,是因为它介入的环节多,且运送的总量大,为什么运送的总量大?因为我们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所以运送的总量自然也大。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比例下降了?这是因为物流成本占整个生产过程的比例下降,意味着我们提质增效,总量增加,占比降低。此外,当运的东西越来越值钱,物流成本占比也会下降。我们与美国相比是怎样的?以吨公里为例,就是把一吨东西运一公里的成本,中国是8美分,美国是2毛1美分。

所以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4万亿,觉得没有争议。这是因为你认为它对中国今天能持续拥有底下那条长产业链非常重要,它搭建了一个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使得这些产业链相互之间的连接,能既保持规模,又成本低价。

由此可见,这两条线加起来产生的效果,是除了中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几乎都做不到的事。链条上这么多环节我们都做到世界第一,链条之间高效连接。此外,还有一条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就像一层保护膜将它们充分连接。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高效低价的物流网络

今天有很多经济学家在谈论“新基建”,也就是图中最外边的那一个圈中的内容,总量上能不能拉动中国的经济。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我不是经济学家,这个问题我无法从经济学角度回答,但是我可以从投资的角度分析。

两条最大最全的链条形成了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在此基础上,将最外圈的东西与之相连接,使得链条和网络的使用以及调度在整体上变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这个事情怎么实现的呢?方法很简单,随便从里边挑跟数据有关的事情,如果能够使得这里边的每一根链条上的环节都代表着每一个厂,每一个生产方式,每一个是机器设备等等,且每一个我们都知道它具体什么状态,我们就知道了全中国发生的两个链条上,所有的事情和状态。

产生的结果是:不盲目生产。可能原来我们只管自己这一环的操作和运输,首先进口一定量的石油和煤,其次用车把它运到各个需要的地方去,然后再把它加工出来,接着再考虑把它运给谁,最后再考虑把它卖给谁。

但现在,如果我们在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节点上知道它的供需和状况,知道今年或现在我们需要进口多少油,能产出多少油,应该把这些原料或能源分别运给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多一点,哪些少一点,并利用高效网络提供给就近的需求来生产,这在成本效率上是最高的。

把这一圈东西搞明白了,你就会知道中国40年搭的网络,之所以能在全局上有一个完整的效率调度,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链条相互之间到底应该谁生产什么,怎么连接,运到哪里去,下一次生产出来之后可以卖给谁。

最外边圈的总量是高技术密集型的,虽然需要的投资总量不一定很大,但是有了外边那个圈,它产生的结果会使得里边环节变得比以前高效很多。

那么这些其他国家能做吗?当然,这件事情其他国家也能做,但是用处不一定像中国这样大,因为你需要调度所有的环节、运输足够多次数、做足够大量的供需匹配,如此,最外边那张网络的用处才会变成最大。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与新基建没有什么太大关系,那我们举例来说。

在输变电技术上我们有1000千伏的特高压输电站,它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个是损耗小,用特高压直流来输送时,电的损耗少;第二个是传输距离长;第三个是占地少,占地少的概念就是需要的塔少,所以占地相对少。

我们日常生活和外面那张网有什么关系?有这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很简单,比如说我们把能发电的能源集中到某一个地方,然后把电运上网,送到各个需要能源的地方把它落地,然后变成你的能源。

第二种情况以车为例,中国从2017年开始成为石油进口第一大国,每年进口5亿吨原油,大概花费2000亿美金以上,原油炼成车用汽油,供给中国2.6亿辆左右的汽车。

该怎么分配能源呢?第一个,最节约效率的方法,我们先把所有的进口原油尽量都运到一个港口,在那个港口建一个巨大无比的石油炼化厂,把5亿吨石油变成1亿多吨的汽油。其次从炼化厂派非常多的运油车,把它运到全中国各地的加油站,然后再开车到加油站去加油,最后再到处跑。这是一种能源循环方法。

另外一种,假定我们还拿石油来发电,运了很多石油之后,我们在港口就地建一个火电厂,把石油变成电,然后把电变成特高压或者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概念跟我们刚才那一圈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把火电厂发的电通过特高压,根据电网的分配,把它输送到你家里的车用充电桩上。

通过这两个能源循环,我们知道电网的智能化和输电低损耗高能量的传输过程,对能源流转会起到很大的提高效率的作用。

最外面那一圈网,不管今天的争议是在于体量够不够大,绝对规模够不够大,还是能否刺激经济,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的作用是为了解决里边那两个已经存在的链条,能够最高效的被使用、最小程度的被浪费,完成最高效的全局调度。

简单来讲,如果发生疫情的时候,我们知道全中国哪里能生产口罩,哪里有炼化厂可以生产口罩原料,以及这些口罩不同地区分布的产能大小,如何运到武汉去,调度的结果会和1、2月份的时候不一样。当然这些的实现,是要有了外面那一圈。

所以,结论是往后看10年,外面那一圈会使得我们里边那两圈效率非常高。当然从物流网络来看,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如果再加上一个最好的调度网络,这个效率没有国家能有机会在短时间内超过,因为我们运的东西又多又全,而且成本低效率高,还能整体调动如此大量的供需关系和物流过程,使得它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高附加值产业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如今,中国走到最后两格的公司屈指可数,比如华为,今天的华为被推到风口浪尖,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乃至过去几周的时间里。

五六年以前,没有人会想到华为会成为一家世界级的电子消费品牌产品生产企业,或者说是跟三星一样,仅次于苹果,正在追赶苹果的企业。

2014年、2015年,华为手机显然不被认为是高档有品位的礼物,但今天别人送你一部华为P40手机,你会觉得这个人有情怀,有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华为现在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和消费产品。

苹果赚了产业链上绝大多数的利润,叫高附加值产品,华为现在也正如此。

那么什么叫高附加值服务?微软和谷歌大家都知道,典型的全球大公司,它们在全球卖的所有东西里没有所谓的物体产品,它卖的都是技术服务和知识产权。换句话来讲,高附加值的服务,就包括了金融、医疗,也包括了其他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服务、知识产权等。

图中华为跨了两个格,这是因为它里边有非常多的技术。华为大部分的技术自主化是通过海思芯片公司实现的,这是华为自有的芯片公司。2019年海思在世界芯片公司排名上位居第7名,这是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次进全球排名前10的芯片公司,过去连进前20名的都没有。

当然高附加值产品这一块也包括一些与金融和药物研发等等相关的,与华为各占一半。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当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像华为这样的企业碰见的问题,意义非同寻常。以美国针对和打击华为为例,这是因为对于美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来讲,不容易或者暂时不能接受中国在产业链结构上,拥有和诞生出像苹果或者像微软和谷歌一样的国际企业。这种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我们再举一个抖音的例子。抖音在国外叫tiktok,正在竭尽全力做国际化,我们可以大概预测一下,如果发达国家或者美国暂时不能接受,有像苹果一样代表着行业最高技术水平,且是国际性第一流的公司诞生在中国的话, tiktok在美国或者国际上大概也会碰见类似于华为的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但我猜它将来可能会遇到。

图中右上角是美国的典型国际化公司,其中很多在产业链结构上只占最后两个环节,而中国是将前边所有的环节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开始走到最后两个环节。

回过头来讲,如果你今天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新基建的话,可能外边画的那一圈所有的技术,即能制造外面那一大圈链条的能力,几乎大部分都在最后两个环节。所以,我们做了最外面那一圈之后的结果,是里边那两个链条就会变得几乎是全世界最高效,且能更稳定的长期存在。

谁能做最外面那一圈链条,谁就能在其中起到更多的作用。简单来讲,最后那两个环节和能力强的企业,会在最外面那一圈形成时起到更大的作用。

最后那两个环节的企业,除了前面那些环节之外,整个链条的附加值都做到了极限。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因为有华为、小米、VIVO、OPPO这样的公司存在,所以我们能够让手机的装配制造产业链在中国较长期、较大规模的存在。虽然我们也会转移一部分出去,但如果没有华为和小米和VIVO、OPPO这样的企业,只有苹果和三星,那么很多跟手机装配有关的产业链,就被转移走了。

道理上来讲,因为有产业链结构最高端链条的存在,所以才导致这个产业链的稳定性提高。

所以说,中国要解决的问题是投以前没有投过的技术行业,不管是芯片还是生物医疗,我们要做的原因很简单,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中国这个链条都已经足够大了。

但是中国有个挑战,就是制造业附加值增加率。我们把东西,比如说某种原材料或者某种能源材料运进来之后,把它加工完了之后再卖出去,这个叫增加值。

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的30%,我们一个国家,相当于日本、德国、美国的累加。但是强不强呢?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它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增加率是33%、35%这个水平,我们是21%、22%这个水平。所以我们还需要努力。

如果我们接着想把这个链条做强,只能靠有高附加值工业品和消费品的企业,比如华为。

我再举一个汽车的例子,因为手机和汽车是要求产业链的配套多样性最复杂的产业。

比亚迪是从1995年开始下海做电池,2002年成为诺基亚在中国地区第一个锂电池合格的配套厂商。2003年它开始造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16年-2018年这三年它一直都是全球电动车产量的第一名,但在2019年被特斯拉超过。

丰田在汽油发动机、氢能源和锂电池这3个技术方向上都是全球最好的或最好的之一。去年中国的畅销车型当中,不管是广汽还是上汽的两款丰田,都榜上有名。

但就是这个在所有方面都很牛的丰田,在去年“允许外资车企在中国投资汽车企业占比超过50%”这条规定情况下,于今年4月初与比亚迪在深圳成立了一个合资厂,研发新能源车下一代。

而且这个汽车厂有如下几件事,听起来匪夷所思。

第一件事是,丰田完全有能力控股或独资成立汽车企业,但它这次却和比亚迪1:1合资。

第二件事是,将来研发的电动车企业将会用丰田的品牌来卖车。

第三个问题更不可思议,合资企业1:1的以丰田品牌卖的车是比亚迪的底盘加比亚迪的三电技术。

也就是说一个全球最好之一,掌握最先进技术和销售水平的车企,在中国做合资企业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仍然只做1:1,并且愿意用自己的牌子来卖车,卖的车还是中国企业做主要技术提供的车。

这是中国在产业链环节上走到最后两个环节的代表。

底下还有一条更长的线,譬如阿里巴巴。阿里巴巴20年的发展,大概从最早的做工业中间品的流通,做消费品的销售、流通和国际化,做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平头哥(做芯片的),到最后的服务贸易,此外还有云计算。

讲一个你可能没印象的数,中国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41.4万亿人民币,美国大概是43万亿人民币,比我们多1.7万亿人民币,就是2019年我们与美国差了4%左右。

今年由于疫情,我们一季度受到影响,二季度看起来会保持略微增长,三四季度可能会持续增长,然后今年内需压力也比较大,刺激政策也比较多。但是不幸的是我们今年到目前为止货币贬值了2.3%。去年中国的问题也是货币贬值了3%。

也就是说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的消费品市场,我们比第一大的差距是4%,本来去年差距应该更小,但是去年我们货币贬了一点,所以说我们差了4%。今年的问题是疫情对两个国家的影响还不能确定,当然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已经可见了,但对美国的消费产生多大影响我们还不知道,因为美国的消费对GDP的贡献大概占60%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假定疫情对美国的影响稍大一点,可能中国今年的社会品消费零售总额就会变成全球第一大。

我们继续来说华为,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过程。

华为大概是从2002年、2003年开始生产电话的,一直在做电信设备,不愿意做电话,生产电话的时候也是从固话小灵通的最后一波和固话开始的。而且刚开始生产的电话水平不好,固定电话主要都是送出去的,还经常碰见点技术问题,一打雷电话就会出问题。2006年、2007年一直在生产手机,这是它的道路,只不过道路过程当中有一些改变。

1999年左右,工信部当时下发了牌照,允许各种各样的厂发牌生产手机,就是生产手机的资质相对放开了。

为什么发放了这个牌照?是因为发了牌照之后,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我们就可以把装配产能挪到中国。2002年、2003年出来了第一波手机品牌,也就是俗称的“手机中的战斗机“们,如果你还有印象,应该还记得波导、金立等那一大批贴牌机。

但是,现在到2006、2007年,这些战斗机们你已经不太看得到了,这是因为什么东西都是别人贴牌进来的,我们把整个产业链挪进来了,快速的产生了第一批的贴牌品牌,然后贴牌品牌没有hold住这个市场。接下来把我们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诞生了第二个中国在手机产业链上的特殊情况,叫山寨机。我们给全世界造相对便宜、高性价比的手机。

这两波手机热潮过后,我们的装配生产制造能力,在链条上已经比较完整了。就在这时诞生出了一些今天在A股非常著名的公司,比如说歌尔声学、瑞声科技、舜宇光学、欧菲光、立讯精密等等。

这些现在A股市场上1000亿、2000亿甚至3000多亿市值的公司,在当时是这么产生的:手机产业链挪进来之后,他们从相对简单的装配和零部件生产开始,然后变成了今天这样。

这些厂家,在生产供应链的链条上一步一步往上爬,变成了能生产精密零部件的代工企业或生产企业。然后中国的手机走到了升级阶段,就是从普通的诺基亚手机换成了智能手机,而在换成智能手机的同时,中国终于开始快速扩张消费市场。

从2012年的一季度开始,中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销售市场。

当我们变成了最大的市场,且有足够多的精密零部件生产环节之后,这两者之间做了连接,并且产生了第一个公司——小米。

为什么会有这个连接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最大的市场,大家都要照顾这个最大的市场。所以这个市场的消费者有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样的变化,你就会按照这个需求来生产产品。

如果凑巧你要调动的产业链资源在生产精密零部件企业的周围,那你的进化过程会非常快。经过多次进化,就可能走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程度。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中国产业链的特殊时间与特殊机会

把新基建这个事讲完之后,大家难免有这样几个问题,譬如,只有中国能做这个事吗?或者说就今天而言,中美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科技上的问题,或者说美国在想尽办法让制造业回流,中国会不会经历跟美国一样的过程?如果不会,为什么?我们有没有机会?或在做新基建的时候,我想做最外面那一圈企业,有没有能力做得成?

中国赶上非常特殊的阶段和结构,就是说我们在讲产业链的生产结构又全又大又完整的时候,赶上了产业链要升级,而产业链升级需要依靠的是技术。那么技术需要依靠什么?需要依靠人才;人才需要依靠什么?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总量。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工程师红利”。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以化工为例,中国的化工产业,虽然占全球产能总量的40%,但我们的精细化工还不够好,精细化工怎么才能好?必须得有学化学和化工的人来把它精细。

这件事靠谁呢?靠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国现在平均每年大概有37万化学和化工的毕业生,在美国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大概有13.1万人。当然,这些毕业的都是高等教育以上,就是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生。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始每年扩招毕业生,尤其从2003年之后化工专业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现在每年有接近40万名化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平均劳动成本暂时是美国的1/3多一点。

换句话说,我们有既便宜又多的工程师,加上产业工人以及已经是最大的产业链结构,我们想不从化工大国变成精细化工大国都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2019年高校毕业生的选聘单位当中,在排中国前12名的学校里边,华为排名第一。其实从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华为就开始持续做校招。

什么叫持续做高校校招?中国从2003年之后就开始大量生产工程师。我们广义上的工程师,多么大量呢?扩招是1999年开始,2002年的毕业生是67万人,2003年扩招毕业生大概是120多万人。2019年我们认为人口结构都已经发生改变了,年轻人都已经变少了,但2019年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仍旧非常多,有多少呢?是1000万。

1000万是什么概念?2019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是全球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的1/4。在这个基础上,以华为为例,意思是说它做了20年的工程师红利,才有今天这些技术。

再举一个例子,药明康德,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叫药明生物,它做的是药物研发过程当中的CRO,即合同研究外包。简单来讲,就是大的药企在研发药物时,自己雇人做实验,从头到尾觉得太麻烦,效率太低且成本高。所以,它就找很多外包公司,比如我想要从A合成到B,来找足够多的人帮我合成,按人头付钱,或者按合同金额付钱。

药明康德靠什么赚钱呢?靠的就是想办法做比甲方更高效的实验,且雇到的工程师比甲方雇到的工程师便宜。

2001年药明康德开始做时,中国在全球范围之内的医药研发,就是刚才讲的研究合同外包这个领域占比连个位数都占不到。但在化学方面的药明康德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中国所有研究合成外包的人数总量加起来,大概已经超过了全球总量的一半多。

它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之大,甚至有两个1000亿市值的公司?

这是因为在全球范围之内,在过去的20年,你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有如此多的化学、生物、生化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而且还可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就把他们雇过来。

这件事情也是药明康德或叫药明生物在过去18年的成长,能变成两个千亿市值的公司,并且在化学方面全球最大的原因。但如此结合起来其实是一个特殊性,而且这个特殊性,也不容易复制。

比如说美国也能做,但想同时有1.2-1.6亿高等教育毕业生总存量是不可能的(这个数还是刨掉每年退休的人之后的数量),因为美国只有3亿多人,其中50%是劳动力,也就是说大概有1.6亿的劳动力。而我们仅高等教育毕业生就1.6亿左右,此外我们还有约4亿的产业工人。

所以说这个特殊性其他国家一时半会儿是复制不了的。

其实还有一个特殊性,大家讨论国际政策时,说美国的产业空心化来自于三四十年前做的产业战略规划,这件事当时有错吗?不一定有错,因为在当时的产业规划过程中,把低劳动力、低附加值的劳动力都转移出去,不一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你会发现,今天的技术应用核心大部分发生在了产业中。换句话来讲,我们投资行业在5年以前,认为最热、最时髦、最难做的技术是自动驾驶。

很多厉害的人都去做了自动驾驶。5年过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在自动驾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所有做自动驾驶算法和数据的公司必须跟造车的公司合作,你得先把这些东西放在车上,且有足够大的市场,有人愿意买这个车来开,然后才能开始去循环使用和调教这些算法,使得你靠近自动驾驶这条路线。

如此来看,你会发现,全世界认为最牛的技术,最后的结果是必须要跟造车的企业结合才有用。

那30年前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因为30年前、40年前代表生产力最高效率,也就是今天代表美国市值前10名当中的大部分企业是什么?是信息技术企业,是微软、谷歌、亚马逊、Facebook这些,做的是纯信息效率和软件层次的技术和提高。

言下之意,它们不是自动驾驶,而是做提高信息效率和信息传递、处理技术,单独构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公司。这与你看到大部分的技术需要跟产业结构结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是最大的差别。

所以机器人也好,自动化也好,甚至是5G当中的一些应用等相关的事情也好,它可能都需要跟产业结合,需要跟实体结合,才开始有效率。这时有实体,且赶上了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就变得极其重要。

所以说,不是因为中国要做这件事,这个结构才有用。是因为凑巧我们走到了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凑巧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含芯片在内,这些新的技术应用都是为了解决具体产业的整个效率提升,或者跟产业结合之后的效率提升,而不是纯粹的信息效率本身。

如果你现在要做自动驾驶这个技术应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一定要有愿意跟你合作的造车的人在你边上,此外最好还有足够多愿意买车的人在你边上,这样你才能把自动驾驶迭代更快。

这是非常特殊的,是正好碰到这个时间节点才发生的。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是这样,只是在今天来看是这样。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我们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只讲新能源汽车,从2014年开始中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事实上,我们的汽车从2009年开始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只不过从2009年到2014年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换了个跑道,我们从燃油发动机换到了电池。电池的核心技术是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

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多件事都变成了全球第一,除此之外,我们电池还变成了全球第一。但是由于受疫情影响,在一季度的时,宁德时代第一次从第一的位置降到第二的位置,LGChem变成了第一。

在过去的三年里,宁德时代都是第一名,比亚迪是第三或第四名。电池、电机和电控这三个东西加起来,占了汽车成本的70-75%。

你也可以看到这三项,是在过去的5年,为什么是5年呢?是因为有非常多的文章给了误导,前一段时间有非常多人在传一篇文章,说信息与工业化部的苗圩部长,说全世界的制造业分成4个等级,中国尚处在第3等级,意思就是我们还不强。

这些话是他在2015年11月份的政协会议接受采访期间说的,他说这句话时是没错的。但是2015年到2020年这5年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2018年到2019年,在贸易战的大背景情况下,全球认为市值第一的消费电子产业、最高端的电子产业,核心供应商将会发生改变。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特殊的区域性经济结构

东盟国家现在是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超过了欧盟和美国。对此,很多人问,中国会不会有产业链的迁移?中国相对劳动密集程度最高,附加值不高的一些装配产业,确实会迁移,迁移到哪里去?迁移到东南亚。对于东南亚很多国家来说,虽然它具有产业链,且具有劳动力成本价值优势,但是需要从中国买中间品来加工,同时会把终端产品卖回给中国。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为什么要卖回给中国?是因为我们现在正在变成全球单一最大规模消费市场。为什么要从中国买?因为在之前说的那个链条上我们每一个环节上都是最大的,所以要买那些半成品。

简单来讲,东南亚国家把半成品买回去加工成成品再卖回来中国。因为它是相对低工业附加值的生产过程,所以导致的结果是它两端成本都敏感,就是你运东西进来的原材料,或者是中间品成本要敏感,然后你卖出去的成本也要敏感,因为你是低附加值。

所以,从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它都是从中国买去加工再卖回给中国最划算。因为离得近,有消费足够大且能承受。除此之外,物流成本占比低,这也是东盟变成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原因。

今年3月和去年10月、11月,东盟国家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超过了欧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伴随着中国产业链部分转移以及贸易结构的改变,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我发现中国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外贸受伤,或者叫受损严重的情况下,有一个外贸是出现了同比增长,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不等,这个出现增长的就是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是运到中欧的14个国家,刚开始是通过2个方向来运往东欧的一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带一路”上的一些国家。

2011年中欧班列通车,国家在陆续增加的过程当中,有几件事情是我们做了接近9年的,这几件事情的结果有什么作用?

我们把中欧班列先放一边,因为那是“一带一路”。如果我们统计“一带一路”的话,“一带一路”就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

如果你查东盟的数据,你会发现一件重要的事:我们跟东盟这个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关系是进口和出口同时大。

这件事为什么重要?是因为大概在9年前,我们在修这些基础设施时,中国的高铁通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有竞争优势。因为来往需要两次,要从中国运东西过去,然后再把生产出的终端成品运回中国,如果直接通高铁,就意味着你在两次成本上有优势。

因为如果大家都要从中国运过去来加工,然后还都要运回到中国,你有直达线路就会有巨大的优势。比如说,我们在过去十年的高铁修建过程当中,中国出现了一个叫特殊的区域性经济结构,这个区域性经济结构在今天变成了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一个叫长三角,一个叫珠三角或者大湾区。

在疫情期间,有个“散装江苏”的说法,这是因为我把这些小的地区通过一条高效运输网络连起来之后,这个产业链就连起来了,不需要把东西都放在一个地方,只需把产业链在沿线分布,它们就能变成完整且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结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大湾区和长三角的经济结构的原因。

如果把中国理解为世界,或者把整个中国理解为一大片的东南亚或者“一带一路”这一大片区域,你就理解5条铁路加一个港口的作用。

比如说长三角经济区,最大的好处是上海是作为人才和高科技的科研中心,最高附加值的部分在上海,相应的生产制造配套加工在长三角边上按照城市的发达程度逐渐散开,现在又把安徽也放进去,大概就是这么构建的。

理解这个结构后,你会发现整个中国周围发生的情况一样如此。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全球资产配置格局的改变

此次疫情对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全球的资产配置格局都发生了改变。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我们知道,除了中国以外,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已经都是零利率和负利率了。零利率和负利率的概念,就意味着你不要持有现金,因为你持有现金,第一不能保值,第二不能升值,很有可能还贬值。

为什么会贬值?是因为假定有通胀你就贬值,因为你是零利率,假定是负利率你更倒霉,你存钱你就等于亏钱。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负利率和零利率的情况下,大家应该极少的持有现金才对,鼓励去投资和买资产。

但在过去的一季度,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全球范围之内,所有的资产在3月中下旬的全都快速贬值,大家全都在卖资产,不管这个资产是比特币,是黄金,是国债,是股权,是资本市场,还是股票,所有的东西都在贬值,原因就是大家出于恐慌情绪全要拿现金。

所以,非常特殊的是美国的储蓄率和居民储蓄总额,在今年的一季度还增加了1万亿美金,在它本来储蓄率就不高的情况下,就是11%的储蓄率增加了1万亿美金。中国在今年前三个月,居民端的储蓄存款意外增加了8.07万亿人民币,我们的总额大概是接近100万亿人民币,意外地增加了10%左右。

这是全球范围之内,非常特殊的事情。所有的资产价格都下跌,因为大家全在卖资产回现金,但同期拿现金在手里是完全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是零利率和负利率,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经济学上的特殊现象,叫做在最不应该持有现金的状况里,所有人都大量持有了现金。

既然这个现象已经发生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是因为你不会长期在一个零利率环境持有大量现金,这违背经济规律和个人意愿。所以你会重配资产,什么叫重配资产?在你不再为疫情恐慌之后,你会重新把钱从现金拿出来,去购买资产和进行投资。

这个经济的现象极其少见,因为它不符合正常规律。换句话讲,经济在储蓄是负利率和零利率的情况下,大家都抛掉资产,不管是从资本市场看,还是从各种资产类别来看,或者是从央行的数据来看。大家都抛掉了资产,持有现金,在最不应该持现金的时候都大量持有现金,同时大多数国家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即发了大量的钱,那就意味着钱会变得更多,然后现金的持有比例就会空前的高。

所以,一旦恐慌情绪之后,会有一次大规模的现金重新购买资产的现象。那问题来了,这一次重新再买资产,会跟之前的资产结构一样吗?可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按4月份央行银保监会做了一个统计数据,虽然饱受争议,但我们认为它挺客观,它是统计了3万户城市居民。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户均持有资产371万,其中有1.49套房,户均不是人均,所以别认为你没到1.49套房就没到平均水平,是户均,就是一家人全算一块。

接下来先假定个极限情况,在疫情期间2-3月份,你因为害怕出问题,为了安全,想要回到现金,所以你把你们家所有的股票全卖了,所有的房子也全卖了,你把所有的这371万的平均资产全部都回了现金。那么中国现在疫情已经控制住了,正在恢复正常。今年6月份开始,你会重新再买回1.5套房吗?不一定会。原因是你觉得房子不一定会像以前一样升值那么快了,你可能就会去找升得快的,但是又怕再出现什么问题,搞一回钱就没了。

所以,你在重配资产的时候,会按照先安全性,再增长性重配一遍。你不一定会买回1.5套房,可能会考虑买一些其他的,比如说多买点黄金,多买点比特币,多买点A股,多买点港股等等。

你要知道,全球有无数的钱,尤其现在有很高比例在现金上,全球大概在经过了这次疫情之后都会再做一遍思考。

所以说这是极其罕见的事件,就是在不该持有现金的时候,全球很多钱都变成了现金。然后因为零利率和负利率,大家会重配资产,不会长期持有现金,就出现了和回现金之前的资产配比不一样的结果。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我为什么推荐这两本书呢?因为这两本很难看进去,如果不是疫情,我也不会花那么大的精力去读。而且这两本书凑巧在疫情当前和国际环境变化来看,使你愿意花点心思去看。

它们分别是1990年代的一本书和10年前的一本书,其结论非常特别。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讲大概上百年或者几百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在1990年整个世界发生巨变后,进行了一次推导,5年、10年、20年、50年、100年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这本书是从1万年前开始,即从采集变耕种行为开始,给你把地理、生物进化、人文、气候、环境、军事技术进步等所有问题都解释了一遍,大概历史是怎么进化的。

这两本书从1750年这个节点开始,讲述西方世界处在不断上升和强势的过程当中,大概直到一战走进二战前,达到了西方文明的顶点。然后再过150年左右的时间,西方文明会被被东方文明再一次超过。这两本书从完全不同的宏观视角得到了个相同结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受争议是因为90年代中期凑巧苏联解体,导致美国特别强大时出版了这本书。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你能看到书中预测到的很多事情和现象都出现了,所以非常值得大家去品鉴。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w8Vf1EK_XT7t8sEQwLDPg

你以为自己做的是投资,其实,你只是在赌博

 

作者:艾菲

来源: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股市大起大落,有人愁肠百转,哀叹怎么才入局就被套牢了。有的人偷偷欢喜,这不正是入局的大好时机吗?
表面看起来,大家做的是投资,每天忙着盯盘,买进卖出。
但从本质来说,大多数人都不过是在赌博而已。
为何这样说?
因为只有依据冷静的理性思考所作出的判断,基于足够的知识所作出的判断,才称得上是投资。而那些因为人性冲动而作出的投资决策,那些因为想要大赚一笔的欲望驱动所作出的缺乏客观依据的投资决策,都只能是赌博。
真正的投资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是一件需要抱持长期主义的心态才能有所得的事;是一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的事;是一件需要在了解了人性的基础上,不断克制自我本能的事。
而那种一夜暴富、一本万利的所谓投资,它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赌徒的投机思维。
而这种赌徒的投机思维其实正是绝大多数投资者的真实写照。
而最终,每个人的结局都是在为自己的判断和习惯买单。
什么是人性的冲动?
贪、嗔、痴是人性的一面,对不确定性的厌恶和恐惧也是人性的一面。
当股市大涨时,在看到周围其他人都买股赚钱时,即使丝毫不懂股票的人也会立刻冲进去,然后重仓买入。
这就是人性中的“贪”在起作用。
在股市大跌时,在看到周围人都开始割肉后,本来对自己的股票还充满信心的人也会出现恐慌,然后割肉退出。
这就是人性中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在起作用。
那什么又是直观判断?
我们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思维方式高度依赖于直觉思维,这就导致了判断和决策会受到很多偏见的影响。
这是人类历经几万年而发展出的简单经验法则。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法则,因为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的事和超载的信息,我们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将所有事都做一遍理性慢思考。否则,正常生活中一天所需的各种决策就无法做出。
所以,直观判断能帮我们应付超载信息和计算,并及时处理风险、不确定性和无知。
但是,直观判断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问题,它会让我们在做出一些重要选择时依然习惯于直观判断,而不是理性的慢思考,从而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和损失。
现在,几乎是一个人人投资的时代,但是究竟有多少投资者是真的在靠理性判断?
很少。
绝大多数人的所谓投资,不是出于人性冲动,就是出于直观判断。
但他们都忘了,查理芒格曾反复讲过的那句话:“理性思考和决策的能力是成功投资者最重要的素质。”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就想来说说:到底都有哪些人性冲动和直观判断阻碍了我们真正的投资之路?
1、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说的是你在判断和决策时,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所以,你常会看到某个观点出来之后,一旦得到权威支持,或者多人响应,最后就会出现所有人都跟着转发赞同的局面。
《乌合之众》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就会表现出情绪容易激动、做决定随大流这些表现。
或者,我们也可称之为「羊群效应」:羊群平时乱哄哄的,但一旦有一只羊窜了出来,一路狂奔,那么其他的羊都会跟着一起跑,哪怕它们根本不知道这样的奔跑到底什么为了什么。
这个就是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从众效应。
在股市中,从众效应的影响更是严重。
每一次的追涨杀跌,每一轮从杠杆增加到泡沫破裂再到股市崩盘的过山车式的周期循环,背后都有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不仅如此,主流媒体、权威专家在这时候的意见和观点,会进一步在投资者中引发更加强烈和激进的从众效应。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人类倾向于集体做蠢事,在某些情况下,就像旅鼠一样聚在一起,这可以解释聪明人的很多愚蠢的想法和行为。
从众会让你受到“市场先生”的支配,因为“市场先生”本身就代表了大众。而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曾说过,“市场先生”本就是个躁郁症患者,时而非常狂躁,时而极度抑郁。
所以,假如你是众人中的一员,你显然无法打败大众,而最终你将变得跟“市场先生”同一节奏,也是时而躁狂,时而抑郁。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从众效应呢?
巴菲特是这样说的:“他人贪婪时你要胆怯,他人胆怯时你要贪婪。”
但是,以我自己这些年的投资经验来说,这话可真是说得容易,做得难。因为当各种可能性同时出现的时候,就是最难下决断的时候,这时需要你违背众人的判断,违逆自己难以遏制的人性冲动,就不仅需要勇气、定力、智慧,同时也需要你手里还有后续的充足资金。
在这里,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2005到2007年,美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普遍相信没有风险的阶段,绝大多数人都相信,房地产能抵御通货膨胀,并能永久居住。
那时,市场上流行着一个荒诞的说法:风险已经被消除、经济周期不会再出现。至于理由,则是各种各样,比如风险被全球化分散到各个国家了,比如计算机、数学和模型的发展让市场更容易被理解等等。
于是,投资市场一片祥和。
当然,也有人不是这么看的,他就是橡树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思。
他认为,在普遍相信没有风险的时候,其实正是最大的风险,在这种时候,你最好和所有人都背道而驰。
于是,2005年时,橡树资本就选择了果断离场。而直到两三年后的2007、2008年,经济才真的开始崩溃。
你能想象在这两三年里,霍华德做出的与别人都不相同的决定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让自己的公司在这两三年里少赚了很多钱。你要知道这是多大的压力,你得向客户解释为啥我们这几年都没赚钱,而外面看起来却是遍地黄金。
最后,经济危机如期而至,橡树资本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获利者。他们以极低价格收购了大量资本,并在随后的经济复苏中,获得了巨额的投资回报。
成功总是在事后说起来轻松,但实际上,霍华德在等待市场验证判断的过程中,不但非常纠结,也异常痛苦。
毕竟,这就是一种非常反人性的操作。当一个市场上的所有人都在说你是傻瓜,看不懂你的自信从何而来的时候,在日复一日的质疑和压力声中坚持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判断,无疑需要极强大的内心和定力。
正是因为从众容易,而反其道很难,所以大多数人最终都选择了从众。
2、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说的是:你在对一个未知事物做判断的时候,你的头脑常常会找一个已知事物作为参照,以这个参照为基础,再对未知事物做出评估。
股市投资者在判断股票价格的时候,就常常会陷入锚定效应。
他们心中的参照物是什么呢?
显然,就是这只股票以前的价格和走势。然而问题是,一只股票以前一路高涨,以后就一定会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吗?
比如:这只股票之前价格很高,现在跌了10%,于是你以之前价格做参照,认为这只股票非常划算,于是重仓买入。
这就是依据锚定效应所作出的判断。
就像这段时间,我看到有人在说某只著名美股已经跌了很多,比它之前的最高点低一半还多,所以重仓买入,并写文章启发众人。
然而,这个决策真的对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留给各位读者去判断吧。
而我,就来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著名的投资机构美盛集团曾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基金经理,名叫比尔·米勒。他旗下管理的基金从1991年起,连续15年战胜了标普500指数。这可是一个相当厉害的投资业绩。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了,大批银行、金融机构在其中遭受重创,很短时间内它们就跌去了50%的股价。
比尔·米勒认为这正是买入的最佳时机,那些下跌只是一时的,是市场过度恐慌所带来的过度下跌。
于是,他边跌边买、大跌大买,买入的全是金融机构的股票,比如贝尔斯登、美林证券、房地美、花旗银行……
当这些股票跌到50%的时候,他依然还在大举买入,他想50%的跌幅应该差不多了。
谁知,这些股票除了在中间停了一下又涨了点外,后来一路向下,再没停过。最后,花旗银行的股价从五十几美元跌到了1美元,也就是跌去了98%。
结果,比尔米勒输得一塌糊涂。
当他以花旗银行这只股票的以往股价做参考时,跌了一半自然很是便宜。
这就是锚定效应。
但是,股票曾经的价格就是这只股票走向的唯一决定因素吗?
显然不是。
所以,如果你仅参考股票曾经的价格作为锚点,而不考虑其他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结果可想而知。尤其,对于不是巴菲特的投资者而言,你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现金可以在一只股票跌去99%后依然继续买入。就算你还有钱继续买入,但是你能这样支撑到经济危机结束后吗?
3、自视过高
很多人跟我说,今年的投资收益率要达到20%。是呀,这也是我想的,之前我也这么制定过,但最后证明我其实根本做不到。
我也有过20%收益率的时候,35%也曾有过,但这是常态吗?
显然不是。
然而,大多数人都因为对自己自视过高,从而做出了过于激进的投资策略,并最终不得不为自己的过度自信,或者说是缺乏依据的自信而买单。
曾经的投资失败,让如今的我变得谦逊谨慎,曾经的过度自信消失了,如今它被我的认真学习、深度思考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持续打磨所取代。
除我之外,其实很多投资者也都存在这种过度自信。
2012年,一家大型的基金集团发表了一项调查数据,91%的主动投资者认为:来年他们会跑赢大盘,或至少跟市场回报持平。
但其实,这在数学上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你得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你得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斤两,而不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凭借几次投资成功就能成为巴菲特或芒格。
如果你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前方的道路不但崎岖,而且很可能是毁灭性的。
4、可得性偏好
什么是可得性偏好?
可得性偏好说的是:假如你比较容易得知一件事,你就会认为,这件事出现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但实际上,你的判断往往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在股市的上升周期,为了迎合大众情绪,媒体就会争相报道各种有利于股价继续上涨的利好因素。所以,那时你看到的都是利好因素,于是你很容易就做出判断,股价肯定还会上涨。
但是,会导致股价下跌的因素其实并不少,只不过因为媒体报道得少,没有在你的脑子里形成印象而已。
而当你因为你容易获得的那些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你离挫败就不远了。
5、归因谬误
人们很爱归因,同时还很容易归因谬误。
这是说人类天生喜欢在看到一种现象之后找原因,仿佛只有建立了因果关系,内心才会觉得踏实。
但其实,很多时候,你找到的因果关系并不是真的因果关系。
比如:
我在我的书《直击本质》中就写到,在A事件发生后,B事件发生了。
那它们之间究竟是何关系?
  • 可能性一:A与B是因果关系,因为A发生,所以B发生。

  • 可能性二:A与B的发生都是因为C的发生而导致。

  • 可能性三:A先发生,B后发生是一场完完全全的随机现象。

  • 可能性四:是B引起了A,而不是A引起了B;只不过我们先看到了A的发生。

就像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打雷,但这二者间并非因果关系一样。
可见,我们非常容易将关联关系,或随机关系,当作因果关系,然后又因这个假的因果关系而做出投资决策。试问,这样的投资决策能不出错吗?
举个例子:
二战期间,德国人用导弹袭击英国伦敦。伦敦的报纸公布了所有受到轰炸的地点之后,人们发现,有些地区反复受到轰炸,而有些地区则毫发无损。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因为这意味着德国人的导弹精度非常的高,指哪儿打哪儿,可以对准一个地方反复轰炸。然后,英国人认为,那些没有被袭击的街区,一定藏着德国人的间谍。于是,他们开始搬家。可是,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终于获知了真相。其实德国人的导弹精度非常差,他们只能把导弹投向伦敦,但却无法控制落点。也就是说,伦敦各个地区受到的轰炸完全是随机的,他们所看到的集中某些地区的打击仅仅只是巧合,其中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股市中的投资者,也很容易会陷入这种归因谬误。
某一只或者某几只股票的价格上涨,可能是出于偶然因素,但是,大家偏要深入分析。结果,这种本来偶然的上涨,成了某个理论的坚实论据。于是大家认为,经济发展的前景一片大好,某个突破性的新时代真的到来了。于是,更多的人被这种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说服,入市接盘,股价进一步抬高,理论便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吸引了更多的人。
这个过程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熟悉?
6、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
投资者在投资时大多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绪-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
这两种情绪正是“市场先生”不是躁狂就是抑郁的背后原因。
不论是过度乐观,还是过度悲观,都会蒙住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失去理性的判断。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中,一些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的投资品也出现了大跌。
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当时计算了一个结果:假如现在投入,年化收益率可以轻松达到20%以上,而且几乎没有亏损的风险。
于是,他去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虽说他将自己的推算结果告诉了对方,但对方仍然非常怀疑,连问了6个“如果事情变得更糟会怎么样?”
霍华德·马克斯说,最坏的情况,就是美国经济重回到1929年大萧条,而这笔投资依然能够不亏钱。
尽管如此,对方仍然不敢下注。
最后,他没能劝服对方,只好自掏腰包,把钱注入了这个基金,而这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赚钱的一笔交易。
这就是我们都难以摆脱的“过度悲观”,也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真实写照。
过度乐观会让我们忘记风险,而过度悲观则会让我们无视理性的推理。
最后的话
金融市场是一个冷酷且现实的市场,任何一个思维上的盲点以及人性中的弱点都可能会带来彻头彻尾的溃败。
当上面这些直观判断,并掺杂着人性的冲动,都早已成为了我们骨子里难以磨灭的部分时,坚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就成为了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
然而,只有克服思维上的盲点和人性上的弱点,只有抱持长期主义的心态,并不断磨练自己的思考,不断学习,你才有可能做出持续的好的投资。

否则,你就一直是在赌博。

而赌博的结局,我想你们都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pSlIQb1LPSEq5sJLw6iZg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天龙八部》中谁才是天下第一?九成人会说是扫地僧。

 

我是剩下的一成,我觉得还是萧峰。

 

众所周知,萧峰是个武学奇才,遇强则强。

 

扫地僧厉害是因为资历老。之所以说萧峰是天下第一,是因为他领导了天下第一大帮。

 

雁门关外,丐帮弟子请求契丹人萧峰重新执掌大局,足见萧峰的领导能力。

 

当然,萧峰最厉害的地方不是这些。

 

天龙八部中萧峰做过最厉害的事情是阻止辽国侵略大宋。

 

逼着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答应有生之年不得让辽军踏入大宋边境一步。把战争硬生生往后拖了几十年,为宋朝商业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萧峰之所以能办成这件事,是因为信用二字。

 

让别人相信你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性命为托付,萧峰两次都能让别人以性命相托,一次是阿朱,另一次是慕容博。

 

 

这个人讲信用到了可怕的地步。难怪能召唤整个武林前来救场。这样的人活该朋友多。

 

谁是地产圈朋友最多的那个人?过去的一天相信大家都看到了。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上周四,一个署名恒大的红头文件传得沸沸扬扬。1300亿压力不小,恒大连夜报警辟谣。

 

对于大型公司来说,债务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了一个危机就开始层层放大。

  

恒大会不会就此迎来危机?

 

当时就有地产圈的朋友告诉我:这么多年,恒大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结果昨天,恒大许老板用一张价值1300亿的朋友圈合照告诉我们,恒大不可能有事。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昨天的签字仪式上,恒大宣布与1300亿战投中的863亿战投签订补充协议,战投同意转为普通股权长期持有,且股权比例保持不变。剩余的437亿战投中,恒大已与155亿战投商谈完毕,目前正在办理手续,282亿战投正在商谈中。

 

说白了,这1300亿资金中有1018亿已经主动放弃了要求恒大送股或者回购的权利,安安心心地当起了恒大的股东。

  

这1300亿战略投资共分三轮。

 

第一轮是2017年1月2日,恒大地产首批引入了8家战略投资者,入股金额高达300亿元。

 

第二轮是2017年5月31日,恒大地产又引进第二批战略投资者,入股金额高达395亿元。

 

第三轮是2017年11月6日,恒大第三次引进6家战略投资者,获得了600亿元的投资。

 

三轮战投都在2017年,整个2017年,港股中国恒大股价从年初的5.04港元涨到了年底的26.95港元,足足翻了五倍多。

 

再加上三年的利润分红,他们都从恒大获利不菲。

 

昨天那场签字仪式出席的有:苏宁控股董事长张近东、正威国际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广田控股董事长叶远西、嘉寓集团董事长田家玉……投了1300亿的各家董事长全部都来了。

 

不换个广角镜头根本放不下这么些人。

 

大部队都同意了,不同意转为普通股的这些人怎么好意思来?这说明,剩下的282亿转为普通股只是时间问题。

 

危机信号就这么解除了。

 

不仅如此,瑞银、德银、美银、摩根大通、渣打、里昂、星展、野村、巴克莱、银河联昌等10数家国际投行齐发研报力挺恒大。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投行们、朋友们这么挺恒大,还是因为恒大许老板是个讲信用的人。

 

干了这么多年房地产,没有一笔债务违约纪录。说带大家赚钱,就一定要带大家赚得盆满钵满。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送上助攻的,还有恒大物业和恒大汽车。

 

9月30日,恒大物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公告显示,恒大物业由恒大集团间接持有71.94%权益。上市完成后,恒大物业仍将是恒大集团的附属公司。

 

之前我们就说过,地产公司搞物业,市场和利润都是现成的,恒大物业分拆上市后最先享受到红利的还是这些恒大地产的战略股东们。

 

此外,恒大汽车业务申请科创板上市也已获董事会通过。

 

房地产融资虽然被严格管控,但是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重点扶持方向,主打新能源的恒大汽车登陆科创板只是时间问题。

 

无独有偶,恒大汽车75%的股份也掌握在恒大自己手里,届时这些资金又能多收一笔股市红利。

 

在房地产主业够稳的情况下,物业和新能源汽车港股A股双线开花

 

丐帮重新把打狗棒交给萧峰,不仅仅是重感情,主要是降龙十八掌还没有传下来,也只有萧峰能够重振丐帮天下第一大帮的威名。

 

1300亿资金选择继续跟着许家印,也不全是看感情。至少在中期来看,很难找到比恒大更稳定的投资标的,不如跟着许老板继续吃肉。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能借到多少钱。

 

而你能借到多少钱,全看你有多少信用。

 

9月25日,中国恒大集团公告的最后一句话写着:公司成立24年来,共计借款20523笔,从未出现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的情况。

 

落款是中国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

 

许家印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9月28日,港股中国恒大涨幅高达20%,今天,9月30日,中国恒大又涨了19.4%。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什么是号召力?这就叫号召力。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带刀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TgEr3n7GMn7fvZqSYoMGQ

王卫,不做大哥很多年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362篇原创

0

顺丰的王卫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开创的速运公司成为新时代中国速度的代表。

他的企业成为业界标杆。

和那些频频在媒体、大众前频繁露面的成功者不同,他甚少抛头露面,极少对外发言,深居简出,外界对他的印象长期停留在一张多年前偶然流出的照片上。

 

偶尔出现在新闻上都是给小哥发红包以及为小哥讲话这种不那么商业的事情。

 

他本人像一个传说一样,长期隐居幕后,关于他个人传奇更多的是靠着各种坊间传闻来拼凑。

他不像一个企业家,更像一个江湖大哥。

1

1971年,王卫在上海出生,祖籍广东顺德。

王卫的父亲是一名俄语翻译,母亲则是江西高校的一名教授。

1978年,7岁的王卫,跟随家人一起从上海一路南下移居到香港。

那时候,内地人在香港并不好过。

身为高知的王卫父母因为自身“内地人”的身份而在香港备受歧视,学历不被承认,只能做一些体力活,收入微薄。

出身书香门第的王卫,眨眼间成了穷人家的孩子。

再加上当时香港整体的社会环境和由舍奢入俭带来的巨大落差,生活对少年王卫的冲击,可想而知。

高知出身的父母对王卫教育严格,希望他好好读书,甚至想举家之力供他留学。

但王卫一心想减轻父母负担,高中毕业后便不顾父母阻拦毅然退学。

为了帮补家用,他早早的走入社会。17岁的王卫,做过清洁工,搬过货,卖过金融产品,也曾在南方40度的夏天大汗淋漓的跑过工地。

他吃过苦,见识过底层。

父母的学识有没有给到他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跌宕的生活经历和市井奔波的经验让他更早的认识到生活的真相。

穷人的孩子,必须跑得更快,更快,比时代要快。

不快就要被淘汰。

2

可以穷一时,不能穷一世。

 

港粤地区当时商业务实的氛围非常浓重,在这种影响下,创业的野心在少年王卫的心中开始发芽。

 

创业有风险,但王卫当时其实没什么可失去的。

九十年代初期,香港有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内地,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

青年王卫就在顺德一家印染工厂工作。

当时很多香港服装、印染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纷纷在内地设厂,只把门店留在香港。

很多工厂会派人在码头找人帮忙把印染样品捎到香港。

在顺德做印染要把样品寄到香港给客户看很困难,由于通关需要耗费时间,许多人会在码头边求人帮忙捎样品到香港,这些背着背包、拉着拉杆箱每天奔波于香港和广东两地,帮人带货的,被称为“水货佬”。

当年的王卫就是这些“水货佬”中的一员。

既然大家都需要送东西,为什么不能直接以此为事业呢。

王卫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个经常托人送货的朋友,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随后,王卫又将创业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寻求包租,父母居安思危的想法和对风险的恐惧让他们家庭即时在那样的情况下依然积蓄了十万港币的“巨款”。

这10万港币成了王卫最初的创业基金。

机会就在这里,那就干吧。

在香港砵兰街,王卫租下一间三十多平方米的小店面。

有了立足之地,王卫又联系平时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帮忙,将想法说出来,有的不置可否,有的一笑付之,而感兴趣的,有五个人。

1993年3月26日,一家只有六名员工的公司在广东顺德正式注册成立。

公司的名字是顺丰。

王卫和五个兄弟有时候开着摩托,有时背着大包,有时拖着行李箱,一趟趟来往于深港两地,亲自派件。

所有人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拉业务拍快递。

既要跟同行竞争,又要防止路上的各种情况。

当年不是现在,90年代跑过货的都知道,那个时代,走私劫道的当年一样不少,说是物流快递,实际上就跟古代镖局押镖差不多,而王卫就是那个押镖的镖头。

在广东顺德那个原本不算繁华的街道,王卫和几名员工,在昏暗的店铺里,埋头苦干,打包,封装、贴胶带,称重,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

别的快递7点就收工,而王卫常常带头从凌晨工作到深夜。

没有统一的标志;没有统一的服装,没有统一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也多种多样,摩托车、小汽车,大货车,甚至走水路也是常事。

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顺丰的六名员工围绕着王卫,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他像陈浩南一样,带着一群小弟在这片野蛮生长的地区一枪一马抢下属于自己的地盘。

一枪一马,没有夸张。

在香港砵兰街这个龙蛇混杂的地方,王卫的顺丰成为了少有的亮点

时代的旋涡已然开始旋转,而22岁的王卫并没有想到,此时的他正处在旋涡的中央。

3

刚刚起家的王卫,依靠的是跟现在的高端完全相反的低价策略,那时而同样重量大小的快件,别人收70元一件,而顺丰仅收40元。

靠着这样的低价策略,顺丰得以从竞争对手中抢得了一片小小的天空,并迅速壮大,垄断了广东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快件。

1996年,顺丰以顺德为起点,将触角延伸到广东省以外,开始进军内陆市场。

1999年前后,顺丰开放了加盟权,这一举措使得顺丰的“快递王国”版图迅速扩张。

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顺丰就吃下内地通港的大部分快件,当时通港公路上的货车,十中七八印着顺丰的logo。

加盟模式无疑是顺丰快速扩张的一大助力 ,但问题同样因此而生。

加盟商模式天生自带的粗放管理导致品牌服务不规范,引发了大量的用户投诉。

常有加盟商在货运途中夹带私货,有的加盟商更是“借船出海”,用顺丰的品牌给自己招徕业务,损害公司利益。

可以说现在其他快递面临的问题,当年的顺丰一个不少,再加上那个年代独特的环境,甚至犹有过之。

因为这种鱼龙混杂极不规范的环境,顺丰一度被同行称为“老鼠会”。

王卫对此的评价是:

“加盟模式虽然极大地激发了分公司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也留下了客户资源全部掌握在分公司手中,管理协调不力、服务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分公司做了什么事情,总公司必须负全责。”

他决定,不忍了。

1999年,原本已逐渐淡出公司管理层的王卫重回顺丰,解决加盟商问题。

王卫给了加盟商两个选择:要么拿钱离开要么留下当管理者。

这种强势让加盟商感受到了威胁。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物流行业鱼龙混杂,很多人都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

在收权过程中,王卫遇到极大阻力,常常受到各种威胁、恐吓,甚至有江湖传闻有人出巨额悬赏要王卫人头。

经历过这些威胁恐吓之后,王卫思考了很久,做出决断。

我的命,你们别想拿,你们的权,我照样收。

王卫开始深居简出,把大部分合作谈判转移到自己家里进行,减少外出就餐,出入只坐房车,身旁永远保镖成群,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连自己企业的内刊都不出现。

2002年,为期三年的收权迎来尾声,顺丰完成了从加盟到直营的全面整治,在深圳设立总部,定位于国内高端快递。

顺丰开始真正走向物流巨头之路。

时至今日,王卫走到哪里,总有数位随行保镖时刻在旁,那是那个时代留给他的伤疤。

4

2003年,特殊时期带来了特殊的机遇。

那一年电商开始崛起,成就了马云和后来的刘强东,但背后的王卫却常常被忽略。

那时航空运价大跌,王卫看准时机迅速和扬子快运签下合同,破天荒的租赁了五架飞机来分担日渐繁重的物流货运,顺丰成为国内第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

凭借这一步,顺丰开始和其他物流公司拉开距离,王卫也成了国内快递行业的标志性人物,其实力和声望一时间在物流江湖无人能望其项背。

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泥潭,很多小快递公司都死在了这道坎上,顺丰也因此遭遇亏损危机,在这个档口,王卫做了一件事:调用大批资金,成立航空公司,买飞机,申请航线。

这一举措让顺丰内部大为震惊,但王卫说一不二的性格也让许多高层无法反驳。

事后证明,别人恐惧我贪婪,给他赌对了。

2009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到来,电商经济迎来爆发,顺丰凭借独有的空运次日达成为物流标杆。

在2005年的时候,顺丰的营业额是16亿元,基本和申通持平。

当时业内有“南顺丰,东申通,北宅急送”的说法。

到了2010年,申通的营业额是60多亿,宅急送20多亿,顺丰已经高达120亿。

等其他快递公司也想复刻顺丰时,商业航线申的请和运营门槛增高使得拥有自有货机的顺丰早就遥遥领先了,其他公司只能望尘莫及。

顺丰凭此成为国内物流史上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拥有自营商业物流航线的民营物流企业。

航空等于速度。

速度,成为了顺丰的核心竞争力。

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商业模式也将截然不同。

围绕速度,顺丰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高端市场打法:

定位中高端客户人群,以文件和小件业务为基础,不做大件货物业务,为此放弃了许多盈利项目;

制定了按照重量和体积定价的完善定价体系,价格高,但在用户的接受范围内。

全国联网,上门服务,36小时送达,预约下单不超过1小时,上门派送不超过两小时;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随时随地的服务。

高端的形象自此立起,然后再没下去。

5

羊毛出在羊身上,更好的服务,来自更多的钱,顺丰快递员的待遇在业内是出了名的。

2010年曾经有一个帖子火爆全网,内容是一个快递员在企业收派件的时候被怀疑偷东西,快递员当场发飙发飙:“我一个月工资1万5,会为了你这2000块钱的礼品丢掉饭碗吗!”整个公司,一片寂静。

手握航空物流重器,领先他人的物流速度,让顺丰得以在高端市场站稳阵脚。

高端快递的定位,也让顺丰占据了更大的市场利益,这是其他快递企业所无法撼动的。

更大的利润带给快递员的,是更高的收入,更高的物流定价以及快递员的计件制收入模式,使得顺丰的快递员收入高于大多数同行。

中小城市的顺丰快递员,平均月工资是4000-5000元,大城市顺丰快递员工资相对平均工资则在这个基础上多800-1000元左右,在顺丰的快递员中月薪过万,为数不少。

顺丰即使是在加盟转直营的那段非常时期也仅针对加盟商和管理者,而没有对底下的快递员下手。

高收入,高待遇,驱使着员工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在快递柜普及的今天,顺丰的快递员是少有的能送上门就不放快递柜的快递员之一。

有钱自然就有好服务,这很正常。

这种薪酬待遇根源性不同的背后,是王卫的影响。

在其他的快递企业里,快递员只是员工,在顺丰的价值体系里,快递员是王卫的小弟。

小弟赚不到钱,大佬当然脸上无光。

这不完全是企业管理,也许还有一些江湖智慧。

钱不够,怎么跟大哥混。

6

顺丰对员工的待遇很奇怪,不是说好还是坏,而是超越了传统的公司与员工的商业关系。

2016年4月17日,顺丰快递北京市的一个快递员在骑三轮送货与一辆小轿车发生剐蹭。

轿车驾驶员下车后对快递员破口大骂,并连续抽了快递员三个耳光。

事情发生后,上了热搜,快递员外卖员之类的职业都是大家所关心的,大家都在等顺丰表态,但还没等到顺丰的态度,却等来了王卫罕见的表态。

王卫在朋友圈发文:

“如果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

直接把事件推上高潮。

打人者光速认怂,当众道歉,最终因涉嫌寻衅滋事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天处理。

没有人想到,一向深居简出避免曝光的王卫会为一个底层员工发声,也没有人想到他发出的不是什么声明,也不是什么通知,而是一个纯粹的江湖式狠话。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真的按王卫所说那样,把顺丰的快递员当做他的小弟来看待,那么也不难理解,小弟被欺负,当大哥不能不为其出头。

“不追究到底不配当顺丰总裁”言下之意就是:

“我的小弟,不是谁能都欺负的。”

可以说是“情理”,也可以说是“规矩”。

又或许,当年他也有同样的经历。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2017年,顺丰借壳上市,上市现场,这名快递员和王卫一起站在了上市仪式的舞台中央。

不止是他,上市敲钟仪式上,前排坐的,不是高管、股东反而全是快递员、仓管、客服这些一线工作人员。

近几年,随着顺丰的发展和各种互联网化的衍生,王卫也在慢慢的开始出现在台前,但和许多喜欢讲成功学和个人经验的大佬不同,每当话题集中到王卫身上时,他总会想尽办法的把话题引到顺丰的快递员和其他各类员工上。

一方面有自己不喜欢受到关注的原因,但或许这也是对员工的一种关注吧。

顺丰上市当年,王卫身价暴涨,成为当年国内第四富豪,所有顺丰员工都能收到现金红包,金额从1888到15000不等,总价值8亿元。

而这8亿,在顺丰的财务系统支出上,没有被归类为分红、工资、奖金,而仅仅作为员工的私人红包。

2020年疫情期间,快递员成了高危行业。

疫情过后,顺丰又给快递员发了五亿红包,说是为了感谢快递员在疫情期间的辛苦付出。

但不同的是,这五亿的红包没有在顺丰的财务系统上有任何显示,因为这五亿,全部由王卫个人出资,不涉及公司财务。

依然不是分红、不是工资、不是奖金,而是给员工的辛苦费。

广东人都讲究风水吉利,图个好意头,于是,8月28日,8点28分,每人888元。

发完之后,悄无声息,没有任何宣传,没有一篇通稿,没有任何后续跟进的营销活动,整个顺丰集团好像无事发生一样,任由这么好的公关素材沉寂在互联网的海底。

这五亿花了之后,没有产生任何roi,仿佛理所应当一般。

但联想到王卫一向的做派,又觉得并不难理解,或许在他眼中,这不过是大哥应该给小弟的辛苦费。

年少辍学创业的王卫,是白手起家的典型代表,白手起家不止意味着“逆袭”,同样意味着“吃苦”。

幼年时居无定所,少年时市井漂泊,青年时创业打拼,这样一路成长过来的王卫吃过的苦并比手底下任何一个人少。

所以,当他看到那些一线快递员的时候,他看到的,或许不是其他人,而是当年那个街头派件的自己的投影。

他或许是真的把这些员工当作了自己的小弟,只不过比起善心,更可能是出自同理心。

作为企业,顺丰不会无缘无故给员工发红包,但作为个人,王卫会。

资本才讲投入产出,大哥只讲应不应该。

7

没有人是可以永远一帆风顺的,王卫也是如此。

除了顺丰在初创期收权带来的风险外,王卫也曾经历过数次失败。

创立顺丰前,王卫就有过几次创业经历,均以失败告终。

顺丰创立后,也不是所有业务都顺利。

2010年,顺丰试水电子商务,推出了“顺丰E商圈”,主营业务是食品电商,但因发展不畅,很快就退出了内地市场,仅在香港地区运营。

2014年上半年,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打得正火的时候,顺丰突然推出了自己的顺丰“嘿客”店,提供快递物流、虚拟购物、冷链物流、团购预售、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但店内不设库存而是通过整合各类渠道资源,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灵活、便捷、消费体验。

基本是定位于一个线下最后一公里服务的集合点,顺丰对这一业务抱有非常大的希望,短时间内就在全国铺设了合计3000多家门店。

2016年11月,顺丰嘿客店业务因业务模式问题导致巨额亏损被放弃,其官网也被并入到顺丰优选业务中。

顺丰的这两次扩张都卡在了关键点上,10年发力电商,14年提前布局新零售,眼光不能说不准,但最终结果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生意的事,眼光很重要,但时运同样重要。

对顺丰而言,这只是小波澜而已。

以顺丰的体量,一两次扩张性的失败,并不算致命。

甚至可以说,这些失败并不是旧业务的终点,反而更像是新业务的起点。

2015年6月6日,顺丰、申通、中通等五家物流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成立丰巢科技,其中,顺丰持股35%,成为占股最高的股东,丰巢法定代表人:

王卫。

2020年5月5日晚, 顺丰控股发布了并购公告,参股公司丰巢拟通过发行新股定向并购的方式收购速递易。

自此,快递柜市场上的“老大”和“老二”正式合并。

尽管快递柜业务在财务上一直是亏损的,但凭借全面抢占快递柜这个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站点,顺丰的估值一路走高。

与之相伴的是,丰巢的口碑面临两极分化。

有人觉得方便,有人觉得更不方便。

2019年顺丰集团成立顺丰同城业务组,不久前,顺丰同城一站正式上线小程序“丰食”,正式进入外卖市场,定位公司团餐业务,开启外卖新赛道。

我并不想把顺丰的这几次尝试归类为成功或者失败,我只想说是“成”或者“没成”。

顺丰成了,是乘风而起,乘了一股名为“时代”的风。

顺丰没成,是差了一股气,差了一股名为“时运”的气。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人,要借势,而不能逆势。

江湖规矩便是如此。

8

权力,是王卫长久以来的一个心病。

虽然对底下的人极尽优待,但王卫有一个绝对不能触碰的点,那就是对公司的绝对掌控。

和互联网创业、融资、上市、换钱的模式不一样,上世纪从实体行业一路走来的企业家都非常在意对自己企业的绝对掌控。

王卫这种从社会底层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的人尤为如此。

他们对人心险恶的的概念不是一般的了解,因此,他们的公司必须百分百由自己掌权,不允许任何纰漏产生。

所以当顺丰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初创期之后,创业员工包括王卫的父母、姐姐,都获得了极好的优待,但,没有股份。

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上市。

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上市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问题,不上市,就无法做得更强,上市就意味着自己对企业的掌控将被削弱。

顺丰成立二十多年,期间曾有无数资本找上门来,想要洽谈上市事宜,但基本都被王卫拒绝了。

他拒绝的不是钱,他拒绝的是对自己公司的绝对掌控。

顺丰是他的顺丰,不是资本的顺丰。

钱是好东西,但只有能为他所用的才是好东西,过多的钱,是威胁。

顺丰不能为钱上市。

但,资本的大举进入已经是既定事实,当整个市场都变成了资本竞争时,依然保守的顺丰就会处于劣势,这同样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2017年,顺丰借壳上市,这是这位物流大佬对时代少有的妥协。

他知道,人无法抵抗时代,他知道江湖的规矩。

但他也不会允许时代踩在自己脸上。

2017年6月1日菜鸟突然向顺丰发难,指责顺丰关闭了自提柜数据的信息回传,给平台和商家造成损失,建议商家停用顺丰。

顺丰直接回应,称是菜鸟要求顺丰提供客户隐私数据,顺丰和丰巢为保护客户隐私予以拒绝,被菜鸟切断了信息接口。

许多人认为,这场大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二者在争夺数据话语权归属的问题,但手握电商+物流优势的菜鸟恐怕没想到顺丰的态度会是如此的强硬。

一点余地都不留的强硬。

最终这场菜鸟和顺丰的大战在官方下场调停之下不了了之。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商业逻辑,顺丰的核心,就是王卫。

这种强硬,其实是王卫掌控下顺丰一贯的风格。

绝对的掌控,绝对的执行,没有中间余地,尤其是在涉及生死的情况下。

大数据时代,用户信息就是一个企业的命门,王卫决不允许自己的命门被他人掌握,即便对面站着的,是风清扬。

江湖儿女可以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9

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必然,和很多电影里的大佬一样,王卫也信佛。

他的办公室里,摆了六尊佛像。

在他少有的一次接受对外访问时,谈及企业管理他曾经不自觉的引用了佛学理论。

佛学信仰让他度过了财富暴涨那段时间的空虚感,也让他理解了成功失败,事业沉浮的无偿,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也对他的世界观巨大影响。

但他并不是佛系,更像修罗。

少时了解了生活的不易,青年时期披荆斩棘,走过风云变幻的20年,见过潮起潮落,知道人心险恶,经历过实打实的威胁,也被商业现实毒打过,但命硬如他,从来学不会弯腰。

他是生意场上少有的江湖人,只是这江湖不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心,商业,和社会。

他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面对恐吓报复,强硬到底是如此;

自掏腰包发钱,为员工发声是如此;

经历数次失败依然在命运面前赌前路也是如此。

少年王卫,感慨人活一世,不能随波逐流,所以他逆流而上;

青年王卫,相信事在人为,不能低头弯腰,所以他强势管理,兄弟大不过规矩;

中年王卫,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所以他试图对员工兄弟待之。

他书写的故事里,有关于贸易历史的,有关于现代物流的发展的,但更多的是一个江湖少年郎走向时代的浪潮,又在浪潮中做一颗礁石的故事。

多年后的现在,当他终于赚到了小时候渴望的财富,当他身旁站着远超自己想象的数十万员工,当他的名字时刻盘踞在财富榜单之时。

不知道他想起的,是高中辍学的心酸,是拖着行李箱来回奔波的辛劳,是随身都要带着6个保镖的无奈。

还是当年一起白手起家打拼的那些人。

只是,那是很多年之前的事情了。

只是,他已不做大哥很多年。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KrU1bnuJqz0rHpYsBVbIA

安徽好人

1861年的秋天,比以往来得晚一些。

曾国藩已经包围安庆两年了,北边的咸丰让他去解放江浙沪,西边的胡林翼求他去救武汉,东边的洪秀全更是老给他找麻烦。曾国藩哪儿也不去,他给弟弟曾国荃写信,说这一仗:


不要怕,满仓就是一把梭。

9月5日凌晨,曾国荃轰塌了安庆北城,弹尽粮绝的太平军战斗到了最后一人。

长江进入安徽后,途径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后直入南京。安庆失守后,南京再也无险可守,太平天国随之覆灭。

中国人讲究个顺势而为,自古安徽朋友要讨生活,无不是顺江而下,走南京,过常州,最后留在大上海。

徽商首富王文银,是安庆人;比亚迪王传福,是芜湖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董明珠,虽然是南京人,但是毕业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后,凤兴之地也是安徽。把张近东、史玉柱也算上,哪个逆过这个势?

在安徽当官也是一样,安庆历史上一直是省会,省里的地方官要想进合肥,总要到长江边锻炼一下。

这几年也有个例外,比如安庆好人,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

1


前几年,新能源车企是各地政府的香饽饽,竞争非常激烈。就拿江苏说吧,南京养出了博郡、拜腾,南通养出了赛麟,俨然是新能源汽车天下共主。

散装江苏在新能源车这盘大棋上,那会看起来是赢定了。

4月底,浓眉大眼的李斌回到了合肥签约。蔚来汽车的全球总部在上海,代工厂在安徽。前几年,李斌一直努力想把自己的工厂落在上海。

但上海不缺新能源汽车产业。大众、通用凯迪拉克、特斯拉都要在上海设厂,加上地头蛇上汽,要么有钱要么有技术,再不济的也是上面有人。

只有蔚来,上市融资未达预期,产能不足限制营收,能不能在上海建厂,一直是个小问题。

马斯克当时发过一条推特。大意是说蔚来的上海工厂,必须等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产能达到50万辆后才能动工。

看到精明的上海朋友,最终选择和硅谷大佬做朋友。安庆好人也不等了,扭头走了。

北京的亦庄国投,浙江的湖州政府,再加上广汽、吉利、上汽……每个传闻里的干爹都没给过李斌面子。

兜兜转转,在蔚来最危险的时候,李斌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地理原点,把中国区总部放在了合肥。

为请来资产负债率150%的蔚来,合肥政府拿出70亿买了蔚来中国24%的股份,其他配套更是不惜工本。为拉老乡一把,安徽还把给蔚来代工的江淮和国轩高科的股份卖给了大众,20亿欧元还没捂热,转身就塞给了李斌。

大众在安徽扎根时,是给政府立过军令状的。5年后,大众计划在中国卖出150万辆新能源汽车。蔚来的步子更大一些,从今年开始算,到2025年,蔚来规划总营收4200亿元,还要在科创板上市。

李斌对家乡父母官的投资眼光评价很高:


就好像是往二级火箭投入燃料。

二级火箭好像一般也就能陪到卫星升空前吧。

合肥这边刚刚动土,江苏就发来了贺电。6月份,博郡、拜腾、赛麟相继宣告扑街。散装江苏政府豪掷百亿的大手笔,换来三大新能源车品牌不足100辆的销售。

这并没有影响合肥的脚步,最近的几个月里,合肥的领导不断奔走在合肥市每一个与汽车相关的大场合。在威马电动车最新一轮百亿D轮融资里,又出现了合肥的身影。

一把梭哈买下赛道的合肥,有了新的外号:


投资银行。

浩南算了算,大众说自己5年内卖150万辆,蔚来说自己5年内卖100万辆,5年才卖250万辆车。

你们比一年要卖100万辆的恒大汽车不知差到哪里去了。虽然一辆车都还没看到,但转眼就要去科创板上市了。

2

合肥市的金寨路很长,连着中科大和经开区,见证着这座城市一次又一次的“豪赌”。

上世纪60年代末,因为和老大哥的关系紧张,北京的高校开始向各省外迁。中科大外迁的目标省份里,河南、湖北、江西都扭扭捏捏。特别是河南,专门领着中科大选址的同志钻山沟看丘陵,摆明了不愿意同志们来分口粮。

安徽的领导就不一样,他告诉中科大选址组,给你们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给你们装空调,省委没暖气都保证你们有:


还给一大笔钱。

70年代末,大部分外迁的北京高校都搬回了北京,中科大留在了合肥。

30年后合肥的孙书记,也沾过北京高校外迁的光,他大学读的武汉地质学院,其实就是北京外迁的中国地质大学。

孙书记是被合肥人讨论最多的书记。

2006年,京东方要搞6代线液晶屏,175亿的投资连娘家北京都接不住。京东方的王总本来想去深圳碰碰运气,结果被孙书记截了胡。

当年,合肥财政收入还不到400亿。孙书记说深圳给多少,我合肥就给多少,我地铁都先不修了,卡号赶紧发过来。

2010年9月,孙书记在一场记者会上告诉大家,昨天京东方已经开始点火了,能够生产26-37寸电视和显示器用液晶显示屏。他还给大家算了笔账,靠卖地是不能支撑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要靠:


社会化和市场化。

给京东方的175亿,一半是贷款,政府出了30亿,剩下的,机构投资者们出。这个合肥模式在今后10年里屡试不爽。

孙书记高升后,吴书记和宋书记还是这个模式。不管是京东方还是长鑫,都给合肥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17年,合肥新闻联播专门做了一期回顾节目,历数这些投资给合肥带来的变化:


鸡生蛋、蛋生鸡、鸡和蛋都留在合肥不想走了。

这哪里还是在说城市管理,简直是巴菲特的股票经嘛。

投出了感觉的合肥,现在把自己的投资组合称为“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不少其他省的投招部门,纷纷也组团来学习。

3

欧阳修被贬到安徽滁州时,写下《醉翁亭记》,说“环滁皆山也”。这似乎有点像今天安徽的处境。

论GDP,东面的江苏全国第二,北面的山东全国第三,西面的河南和湖北,分别是全国第五和第七。

全国20个最牛掰的城市,有9个围绕在合肥周围。今年2月份,合肥公布了2019年的经济数据:


9409.4亿。

这个成绩,让市民们很兴奋,因为前一年的城市20强排行榜里,最后3名的成绩都是8000多亿。

合肥的朋友们还没庆祝两天,济南公布了成绩单,GDP比合肥多出了34个小目标。安徽又一次遗憾地被挡在20强门外。

4年前,国务院的把安徽8个城市划进了泛包邮区。这是一个压力山大的区域,苏州的GDP相当于安徽的一半,浙江的杭州和宁波每年新增常住人口是合肥的三五倍。

要想和这些城市抢人抢资源抢发展,一般手段肯定是不行。

所以你知道安徽这几年是怎么过的吗?曹雪芹写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

还好,旁边的江苏省比较散装。

疫情期间,各个省市都派医疗队支援湖北。江苏13个地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大巴和横幅,他们甚至不是坐着同一趟飞机来的。有记者拦住一辆大巴,问对方是哪里来的,那人脱口而出:


苏南。

其他省都是一码通全省。到了江苏这儿,南京有宁归来,淮安有淮上通,苏州不仅有苏城码,还有苏康码和文明码。也是辛苦领导想这些名字了。

这么散装的省份,也不是没有共同点。

包邮区里,上海人搞金融,浙江人搞互联网,这两个模式安徽都叫不起。

江苏自古是鱼米之乡,商人崇尚实业,爱好重资产投资。不管你是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还是欧洲人,只要你来办厂子,散装江苏处处欢迎。

上世纪90年代,苏州和无锡用工业园模式拉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让江苏的GDP一举超过了山东,步步紧逼广东。

这一切,都被上游的安徽朋友看在眼里。

这几年,上海嘉定区书记和常州市长都被安徽“抢”了过来。合肥的发展模式,简直苏南的小翻版。张五常说,县际竞争是中国在经济困境中出现奇迹的主要原因,史玉柱也说,市县级政府是中国经济最强大的发动机:


中国的县可以作为企业看。

今年5月,合肥的虞书记上任的第二天,就去了经开区,总投资超过1100亿的上百个项目,在这一天同时开工。

这1100个小目标,三分之一投给了长鑫的晶圆研发制造,十分之一给了蔚来汽车。

虞书记是安徽天长人,和张近东是老乡。当地人说天长人性子急,虞书记在安庆、宣城这些长江沿岸城市当一把手时,就是个急性子。

安庆和宣城两地市民在博客和论坛里就爱讲虞书记的段子,他批评下属效率低的故事流传甚广。

最近虞书记和包邮区的领导们开会,话术都变了:


我们的长三角。

6月,合肥出了一个政策,严禁公务员上班炒股。你包叔说,这是领导的一片苦心啊:


买股票要长线操作,别动不动就瞎操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r_TjJ8Pg89d_dFAMKq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