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公寓暴雷的深层次逻辑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63586图,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今天讲讲蛋壳公寓。

1  我的糟糕经历

老实说,对于因为蛋壳公寓暴雷而无辜受伤的租客,我是非常同情的,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让我很能体会当下蛋壳租客那种无助、绝望、愤怒的心情。

去年我们一家去四川旅游,途经都江堰的时候,经朋友推荐入住的是一家公寓式酒店——那种两室一厅很适合家庭居住的公寓式酒店。

结果在这个酒店的居住却是一场糟糕的体验。

入住第二天早上6点,我就被一阵剧烈的锤门声惊醒,匆忙披上衣服开门一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群男人就冲进房间要赶我们走!

我问为什么?

一个男人说他就是这套房子房东,这个酒店拖欠他的房租一直不付,所以他今天要收回房子,把房客赶走后换钥匙。

当时我就非常愤怒——我只是一个房客,而且已经全额交了酒店费用,现在居然在清晨遇到这样一出经济纠纷,并且莫名其妙成为受害者,简直不可理喻!

打电话报警,因为房东主张自己的权利,警察管不了。

打电话找酒店前台,前台表示爱莫能助。要求退还我缴纳的酒店费用,前台表示自己做不了这个主。

房间里这群男人还在那里吵闹,考虑到老婆孩子都在身边,冲突起来只能是自己吃亏,最后没办法只能憋屈地收拾行李走人。

有过这次体验之后,从此我发誓绝不再住这个品牌旗下任何酒店。

我估计现在蛋壳公寓的租客心情与我那天早上差不多,可能还更糟糕,因为很多租客早就把全年租金通过租赁贷全额付给了蛋壳,现在蛋壳暴雷,都不知道找谁说理去!

现在网上基本是一边倒的骂蛋壳——这个企业确实该骂,但是光是骂蛋壳能有啥用?

现在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是蛋壳为啥会暴雷?其深层次逻辑是什么?怎样避免未来出现更多的蛋壳?

首先这里给一个观点——蛋壳暴雷是因为其设计了一套建立在加杠杆基础上的商业模式。

正所谓杠杆一时爽,爽完火葬场!

依赖加杠杆的商业模式大多是一条不归路。

所以,不合时宜的金融杠杆就是蛋壳暴雷的主要因素。

这个不合时宜的金融杠杆就是租赁贷

租赁贷才是藏在蛋壳暴雷后面最深层次的诱因。

下面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

2  传统的房屋租赁

中国房屋租赁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很多年前就有不少资本准备深耕这个市场。我记得在蛋壳、自如等长租公寓崛起之前,就有很多人做长租公寓,只不过过去的资本做长租公寓的模式就完全不同。

原创 | 蛋壳公寓暴雷的深层次逻辑

7—8年前做长租公寓的商业模式是这样的:

首先去租赁一套三房的清水住宅,因为是清水价格就比较便宜——我们假设租金就是1500元/月,然后通过简单装修,将这个三房户型隔成4个居住房间(客厅也隔一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门锁(门卡),然后分别租给4个房客,每个房客每月收取租金800元(带卫生间的主卧要高一些,一般是1100元左右),这样每月租金可以收到3500元。

租金与租赁清水房的成本抵扣每月就有2000元盈余,一年就是2.4万。一般租赁清水房都要求签订5年以上的合同,这样2.4万乘以5年就是12万的毛利,扣除装修费用(就是刷刷墙,地面铺强化木地板,卫生间与厨房简单弄一弄),就有7—8万的利润。

这种长租公寓的商业模式说白一点就是赚点辛苦钱,占用资金大,耗费时间长,虽然也有一些企业能拿到一些风投资金,但是总体而言很难迅速做大规模。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商业模式虽然笨拙,但确实能赚到钱——能赚钱的商业模式才有可能在产业链内部(包括租客与房东)实现良性循环,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因为资金链没有撑住而破产,对社会的危害性还是比较小。

3  管理层大力扶持

但是2015年之后,租赁房屋市场出现了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管理层开始大力扶持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

2015年1月6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后,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彻底激活了长租公寓市场。

2017年7月18日,住建部会同证监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租赁住房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针对住房租赁项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且将广州、深圳、佛山、肇庆等12个城市列为首批发展住房租赁试点。

在管理层大力扶持房屋租赁市场的宏观背景下,为房屋租赁提供租赁贷款的金融产品迅速开发出来。

2017年11月3日,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推出全国首个个人住房租赁贷款产品。在建行之后,银联、阿里、京东、百度这些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巨头都纷纷涉足租房市场金融领域。

这里简单讲一讲管理层为什么要大力扶持房屋租赁市场。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有点畸形的市场,说起来我们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世界排名大致在70名左右,但是我们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40平米(城市36,农村45),比很多发达国家还高。

不仅如此,中国城镇自有房占比高达96%,世界第一!发达国家自有房占比一般在60%左右,比如美国就只有65%,德国甚至只有50%。

自有房占比太高让中国房地产需求一直非常旺盛,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有5亿人口的欧洲每年新开工住宅的面积还不如一个只有3000万人口的重庆市!

原创 | 蛋壳公寓暴雷的深层次逻辑重庆

房产快速畸形的发展不仅绑架了我们的金融系统,还严重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所以,管理层年年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但是效果一直不佳。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长期要维持96%的自有住房率肯定是不行的,不管是环境与资源都承载不了。

怎么办?

大力扶持住宅租赁市场就是一个办法——将我们庞大的存量住宅市场盘活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商品房购买的需求。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就是釜底抽薪的一个途径。

所以,管理层支持发展租赁市场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配套推出房屋的租赁贷出发点也没有问题。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偏偏就有人动了歪心思。

4  蛋壳的不归路

2015年1月,紫梧桐(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就是蛋壳公寓的平台公司),正式进入O2O租赁房市场。

看看这个时间点,你都不得不佩服这家公司嗅觉敏锐,1月6日住建部刚刚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这家公司就掐着点立刻宣布进入租赁房市场。

原创 | 蛋壳公寓暴雷的深层次逻辑

一开始,蛋壳公寓发展比较慢,其做长租公寓的模式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种笨办法——利用自有资金(或者股权融资)租赁成套住宅,改装分零出租给房客。

但是2017年租赁贷这种金融产品的出现,让蛋壳公寓的管理层看到了一条利用金融杠杆迅速做大规模的机会。

简单的说,还是过去长租公寓的商业模式,只不过在最后的环节叠加一个让房客去申请租赁贷款的环节——

这个增加的环节简直就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让长租公寓过去那种占用资金大,耗费时间长的商业模式蜕变成一种可以迅速圈钱的金融游戏。

蛋壳公寓租赁房屋对房东一般是按季度付款,也就是只付3个月租金,但是有租赁贷的支持,让蛋壳公寓可以一次性收到这套房子全年的租金,然后由房客每月还租赁贷款——

相当于长租公寓平台用季度付款租赁的房子却可以收到全年的租金,就算不计平台租房成本与出租房子的差价,长租公寓平台可以占用9个月的租金。

这是巨大的利益!也是巨大的诱惑!

我们假如蛋壳租赁一套房子每月租金是2000元,前期只要付给房东6000元,假如还是以2000元出租给房客,银行一次性打到长租公寓平台的租赁贷款就是24000元,扣除支付给房东的6000元,还可以占用18000元。

一套房子就是1.8万,十万套房子就是18个亿!50万套房子就是90个亿!

也就是说,只要长租公寓租赁房子越多,就可以占用无限多的资金!

谁能抵御如此大的诱惑?

原创 | 蛋壳公寓暴雷的深层次逻辑

所以,租赁贷这个金融产品出来之后,国内长租公寓平台突然开始疯狂地扩张。

过去这些平台租赁房子多少要挑选一下房源——最好是3房以上户型(便于分割成多个房间),还要与房东来回拉锯几回压压价格,但是现在只要是房子一律都不计成本的租下来,租赁价格超过市场价也满不在乎。

但是,高价租赁的房子怎么找到房客?

那就是低价出租!

虽然算起来看出租价格与租赁成本出现倒挂,但是平台方已经不再是靠租赁房屋的差价来盈利,而是靠租赁贷来占用大量资金实现对市场的占领。

不知不觉之中,这些长租公寓平台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过去靠租赁房子赚钱,变成纯粹依赖杠杆来扩张。

房屋租赁反倒是不断失血的生意,必须通过不断融资才能填平房屋租赁运营的亏损。

按:2017年蛋壳公寓用户使用租赁贷比例为91.3%,贷款金额为9.38亿

2018年蛋壳公寓用户使用租赁贷比例为75.8%,贷款金额为21.27亿

2019年前9个月蛋壳公寓用户使用租赁贷比例为67.9%,贷款金额为31.57亿

在蛋壳公寓广泛使用租赁贷的这三年累计亏损超过40亿。

当然,这种商业模式在向投资者融资的时候也能讲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互联网平台前期亏损是正常的,一旦实现对市场的垄断,培育出消费者依赖平台消费的习惯,后期可以或者通过压低房东租赁成本,或者慢慢提高租房价格来实现盈利。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美团、滴滴都是类似的案例。

但是长租公寓平台与美团、滴滴这类互联网平台却有本质的区别,美团也好、滴滴也罢,其起家的过程都是靠市场化融资来度过前期的烧钱阶段,即使它们最后死掉,亏掉的只是资本投入资金,也不会造成什么社会性的动荡。

长租公寓不同,它前期烧钱来源之一是靠租赁贷来圈钱,这些租赁贷都是无数个房客承担还款风险,一旦这些长租公寓死掉,必然会造成广泛的社会动荡。

蛋壳公寓就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平台暴雷的利益链条

在蛋壳公寓飞速的扩张中,一方面企业扩张速度太快占用大量现金流,另一方面其依赖租赁贷来扩张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像一个庞氏游戏——

相当一部分公寓租赁严重亏损,必须靠更多的租赁贷来弥补亏损,一旦租赁贷以及外部融资带来的资金无法平衡内部的现金流时,平台暴雷就是一种必然。

原创 | 蛋壳公寓暴雷的深层次逻辑

平台一旦暴雷,最无辜的就是蛋壳租房人群。房东为了减少损失肯定会采用各种手段收回自己的房子,但是租房客怎么办?

虽然租房客通过租赁贷已经支付了蛋壳全年租金,现在蛋壳暴雷,房东暴力收房,租房客不但只能委屈地搬家,还不得不要按时归还租赁贷的贷款——毕竟租房贷只是租房者与贷款金融机构的借贷关系,违约不还款可是要上征信的!

大家看看长租公寓暴雷后的利益损失链条。

房东有损失,但是一般也就是3个月的房屋租金没收到,还可以通过收回房屋来止损;

贷款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损失,一般也没有谁愿意为了1—2万的贷款影响征信;

租客损失巨大,很多租房人群通过租房贷交了一年的房租,实际可能就只住了1—2个月!

理论上租客可以起诉蛋壳要求赔偿,但是蛋壳现在已经资不抵债,就算法院判决下来租客胜诉,也没有可以执行的财产!

上述利益链条的损失情况说明了什么?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企业加杠杆的行为百般警惕!

业加金融杠杆,成则获利巨大,一旦失败则是整个社会来买单——甚至是关联利益链条最弱势的群体来买单!

今年10月24日,在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在其20分钟演讲中对金融监管进行全面抨击,其中很有一些“金句”现在对照蛋壳公寓暴雷案例来看颇有讽刺意味。

—巴塞尔协议比较象一个老年人俱乐部;

—中国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基本上没有风险,是缺乏系统的风险。

—我们现在管的能力很强,监的能力不够,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全球很多监管部门监管到后来,变成了自己没有风险,自己部门没有风险,但是整个经济有风险,整个经济不发展的风险。未来的比赛是创新的比赛,不仅仅是监管技能的比赛。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

—过去16年,蚂蚁金服一直围绕着绿色、可持续和普惠发展,如果绿色、可持续和普惠、包容的金融是错误的话,我们将会一错再错、一错到底。

说实话,我个人对马云这番言论是很反感的。

现在仅仅一个租赁贷的金融产品被长租公寓平台“创新模式”利用,就形成社会性的动荡,让无数租客欲哭无泪,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放纵一些企业去搞金融创新,无限制加杠杆会是什么结果?

6  金融市场的监管

最后说说监管的问题。

我国金融领域的监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管理层与市场不断博弈的过程。

管得严一点,市场就各种抱怨管得太死,扼杀经济的活力;管得松一点,然后就有无数人挖空心思找监管的漏洞,衍生各种金融乱象。

十八大之前,市场主流声音就是我们金融体系太僵化,与实体经济需求严重不匹配,然后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鼓励金融创新”——

希望通过金融创新让我们金融体系更有活力,结果很多人打着金融创新普惠金融等等漂亮的旗号搞出来的却是P2P——

用高额利息募集社会资金,然后把资金投放到劣质项目上,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租赁贷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普惠金融产品——向租房人群提供低利率贷款,降低城市低收入人群租房门槛。

结果这个普惠金融产品被长租公寓钻了空子,通过一套商业模式设计,最后租房客承担风险的租赁贷变成蛋壳这样的长租公寓平台圈钱的工具。

所以,在发现长租公寓平台利用租赁贷大规模圈钱并且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之后,管理层制定了对租赁贷的监管政策。

2019年底,国家6部委出台《关于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的意见》,提出不得以隐瞒、欺骗、强迫等方式要求租客使用“租金贷”,同样不得以租金分期、租金优惠等名义诱导租客使用“租金贷”。

更为严厉的是,文件要求 “租金贷”收入占比不能超过租赁企业租金收入的3成。

这个对租赁贷严厉的监管政策让蛋壳公寓等长租公寓平台获取租赁贷的金额迅速锐减,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提前戳穿了某些长租公寓依靠租赁贷玩庞氏游戏的泡沫。

所以,从2020年开始陆续就有一些长租公寓资金链暴雷而破产,陆续暴雷的长租公寓让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强对租赁贷的监管。

原创 | 蛋壳公寓暴雷的深层次逻辑

(来源:新浪网)

地方政府对租赁贷的监管办法是针对住房租赁企业“高进低出、长收短付”提出的针对性举措,比如将“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等高风险经营行为的住房租赁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加强对租金、押金使用等经营情况的监管。

越来越完善的监管政策让蛋壳公寓这个依靠圈钱来支撑企业扩张的长租公寓平台终于玩不下了!

虽然今年1月蛋壳成功在美股上市解决了1.3亿美元的融资——但是这点资金怎么可能填平蛋壳公寓巨大的资金窟窿?

于是蛋壳公寓暴雷就不可避免。

某种意义上,蛋壳公寓这类靠着加杠杆来圈钱运营的长租公寓平台早一点暴雷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还算是要小一些,如果等到蛋壳公寓圈了几百个亿后暴雷,那对社会的冲击就太大了!

还是那句话,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对企业加杠杆的行为百般警惕!

特别是加杠杆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无限加杠杆成则获利巨大,败则全社会买单,绝大多数企业都很难抵御这个诱惑。

按: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国家在租赁贷推出来的时候为啥不配套严格的监管措施?

我们从事后来看当然觉得这些监管措施很有必要,但在国家事前对一个金融产品出台很复杂的监管措施还是很难的。

比如现在暴露出来长租公寓平台存在普遍的“高进低出”(高价租赁房屋,低价出租)“长收短付”(一次性收取全年租赁贷款,分期支付给房东)都是很具体的企业经营行为,在特定的时期,企业偶尔运用这些手段也是比较正常的。

前期如果国家对企业经营行为管得太细太具体,不仅方方面面舆论压力很大,而且也不大符合“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希望蛋壳公寓暴雷之后,未来中国房屋租赁市场逐步走上一条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0y19ZQ4td4Kw9zvBgcu7A

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作者:杨昇

来源:在作文里成长(ID:lvshicai8)

原文标题:《“不讲武德”的互联网巨头正在用资本夺走无数卖菜小商贩的生计,这是不道德的,必须反垄断》

 

 

今年“社区团购”这个商业模式越来越火,最近舆论场上有关社区团购的话题也很火爆。作为一个后知后觉的人,我也是在朋友圈关于“社区团购”的文章和话题火爆之后,才注意到这个业态,也才参与尝试了一把。

 

其实前段时间我去小区里的一个大超市拿京东快递,超市老板接手了京东业务,卖货之余可以有点儿派发快递的收入。但那天的那个点我看到超市门口摆着上百个小塑料袋,每个袋子上都系着纸条,袋子里装着各类蔬菜等。老板娘在摆弄着那些袋子。

 

我已经拿了我的快递走出了很远,但还是禁不住好奇,就又走回来问老板娘这么多袋子是怎么回事儿,老板娘说是兴盛优选的团购货物到了,等着客户来自提。

 

兴盛优选我当然听过,听说很火,在那上面团购蔬菜水果很便宜。但排斥新鲜事物的我没有尝试过,也没打算尝试。其实在听说兴盛优选之前,大概两年前吧,有朋友向我推荐过长沙本土社区团购“你我您”,说很多小区里都有“你我您”的团长,拼团购物非常火。当然推荐的朋友也不是因为喜欢团购,他只是在研究和寻找投资机会而已。

 

我呢,也就听听而已,没想过去买,更没想过去研究他们的模式。还以为“你我您”很火呢,前几天看报道,2019年8月“你我您”已卖身“十荟团”,现在的“十荟团”和“兴盛优选”是两家最具代表性的社区团购头部创业企业。

 

最近爆出来的信息是,美团、滴滴、拼多多、阿里、京东、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了社区团购,这些巨头们进入社区团购的品牌分别是:

 

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互联网巨头入局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必然血雨腥风,最近这段时间竞争最残酷的,恐怕就是卖菜行业了。

 

 

我家历来都是在菜市场和大超市买菜,在离家近的菜市场和卖菜小店买的多些。但今天中午我还是没有禁得住低价的诱惑,在某巨头的APP上买了两单。

 

早晨本来妻子要去不远处大学旁那个小巷子里买,那里有很多卖菜的小摊贩,菜又多又便宜。因为天冷,她还没出门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最近有关社区团购的巨头们疯狂补贴的传言,于是就打开了一个巨头的APP,想看看到底有没有羊毛可薅。

 

作为第一次点进这个APP社区团购频道的新访客,我刚一进去,无数新人特惠就向我砸了过来,领新人红包之类的就不说了,新人专属的特惠货物排着大队点也点不完,400克云南人参果只要0.99元,750克河南六鳌蜜薯只要2.59元,500克黄心土豆只要0.99元……片刻之间我买了17种商品,付款56.49元,明天下午4点后去40米外的团长那里提货。

 

后来我觉得意犹未尽,就又买了6种商品,包括9.99元/公斤的鸡翅根,22.5元/斤的牛肉,5.99元20枚的鸡蛋,1.99元/400克的山东软皮大青椒、19.99元/斤的猪腿肉等,这单共付款87.51元。

 

下完单以后,我突然想起看过的文章中说,另一个巨头补贴得更厉害,于是我点开了这个巨头APP上的社区团购频道,我看到这家的黄心土豆1千克才0.98元,2斤土豆还比我刚买的那家的1斤土豆便宜1分钱。我在上一家买了6斤土豆,还以为是羊毛呢,没想到这个巨头更慷慨。我也懒得退那一单了,心想下次在这家试试吧。

 

 

买完后我向妻子感叹这些社区团购货物不可思议的低价,妻子忧心忡忡地说,大家都在网上买了,那些靠卖菜为生的小摊贩怎么活?以后我们家还是争取去小摊贩那里买吧。

 

妻子忧虑的,也是我担忧的。这么冷的天,还刮着风飘着雨,那些或推着小车或蹲在露天里卖菜的小摊贩,以及那些租了菜市场的摊位或者租了门面房卖菜的小生意人,他们起早贪黑的辛苦守候,在互联网巨头疯狂补贴的攻击下,是不是很快就会成为一场空?

 

这些卖菜小商贩就是一个个单薄的个体,毫无风险承受能力。天不亮他们就要去菜市场进菜,菜进回来还得分拣打理,然后就在那里守候着顾客,很多菜一天或两天如果还卖不出去就得倒掉。而老顾客如果都被互联网巨头的补贴商品吸引走了,这些小摊贩按以往的销量进的菜卖不出去,亏几次之后,恐怕也就只能关门大吉另谋生路了。

 

另谋生路,可生路在哪里呢?他们要是都有别的更好的生路,那就不会卖菜,他们中的很多人卖了很多年甚至半辈子的菜了,不卖菜他们能干什么呢?

 

记得上个月曝出的武汉某菜市场要求卖菜的女摊贩年龄不超过45岁,男摊贩年龄不超过50岁。在记者采访中,一个男的说,我50多岁了,整个菜市场都是这么大年龄的;一个77岁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说,她从39岁起就开始在菜市场卖鸡蛋,一直卖到现在。

 

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这些人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社会应该给他们一条自食其力的活路,他们的生计,不能任凭资本肆意剥夺。那位卖鸡蛋的老奶奶,她的鸡蛋,在大资本补贴过的5.99元20枚的鸡蛋面前,还卖得出去吗?

 

 

一个社会,应该鱼龙混杂,大要有大的活法,小也应该有小的活路,就像海洋,鲸鱼能活,小鱼小虾甚至海藻单细胞生物也能活,这才叫良好生态,不能只让鲸鱼活下去,而把小生物都淘汰掉。

 

一个社会,大资本大企业应该干什么?难道是要倾尽它们的力量与小民争利吗?

 

大企业用他们无可匹敌的狼性和富可敌国的资本把升斗小民赖以为生的小生意都抢走,就叫发展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难道就是钱都被大资本赚走,让无助的个体深陷失业和穷困的泥沼而找不到希望吗?

 

这些年,眼见着一个个巨头造就了无数亿万富翁,眼见着富豪排行榜上每一个富豪的身价年年攀升,眼见着富可敌国的富翁带领着他的巨头企业把触角伸向了社会的角角落落。是的,这些企业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进步,可是,它们有没有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有没有制造社会问题呢?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技术层面,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互联网带给社会的边际效应已经在迅速递减,这种递减也给互联网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它们渐渐地无法像互联网蛮荒时代那样攻城略地点石成金了,它们不得不俯下身子做一些脏活累活辛苦活,而他们一俯下身子,就与最底层的民生迎头相撞了。

 

最典型的,就像互联网巨头俯下身子去卖菜。

 

按理说,互联网巨头那么高的技术,那么大的财力,他们应该干一些与科技的未来、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大事才对啊,他们为什么净往这些低门槛低技术行业冲,难道他们除了赚钱,就没有更大的理想吗?

 

低门槛低技术的民生行业当然有一些赚钱的机会,可这些行业用传统的方式也在养活着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就像那个卖鸡蛋的老奶奶,她用传统的方式活着,这本应该成为一种美好,但资本的到来,却要毁掉这些美好,这是资本的善,还是资本的恶?

 

资本也好,技术也好,都是工具,都是改造这个世界的工具,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人民活得更幸福,资本和技术不能只为赚钱而服务。

 

有人可能要说,互联网提升了信息的流动效率,大大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互联网企业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每一个传统行业,提高效率,淘汰落后,这有什么错?

 

提升效率没有错,但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整合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用当前的资源更高效地养活当前的人民吗?难道不是为了维护人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权吗?难道不是为了构建更和谐的社会吗?

 

 

我认为,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养活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们,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高远的目标,社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人服务的,能让所有的人在当前社会好好活下去的资源配置方式才是好的方式。

 

社会不是要抛弃大部分人而单纯地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为人的生存而服务,社会要带上所有的人一起发展。

 

在我们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在社会的福利制度还不能保证每个人仅靠福利就过上尊严生活的当前,工作是绝大部分人解决基本生存的最好方式,因此,保证绝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工作获得生存所需,是最基本的民生要求。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效率提升要与最基本的民生相协调。如果生产和流通的组织效率提升太快,导致少部分人利用高科技就可以垄断大部分的社会生产和流通, 从而导致大部分人对社会生产根本插不上手,无事可干,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的人失业,失业的人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这从来都是任何一个社会陷入混乱甚至崩溃的洪水猛兽。能让大部分人安居乐业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即便不是最先进最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那也一定是最适宜的资源配置方式。

 

相反,假如有一种最高效最先进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如果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剥夺了大部分人参与劳动的机会,取缔了大部分人获得报酬的权利,造成太多人无以为生,那么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肯定不适合这个社会,即便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很先进很高效,那也不能采用。

 

一句话,科技发展、效率提升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技和效率与社会现状相差太远,就会产生严重问题。

 

其实这不是个新的道理,这是长久以来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坚持的生存逻辑。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坚持谨慎开放,不敢一下子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源配置模式全引进来,通常要通过高关税、进口许可、配额等制度控制国外先进的产品进入,并通过各种限制措施循序渐进地引入国外先进的资源配置方式。

 

一般先引入制造企业,再引入流通企业,再引入金融服务企业等,我们国家就是谨慎开放的样板,我们国家的成功也得益于谨慎开放。

 

为什么不一下子放开?为什么不迅速地拥抱高科技高效率?

 

因为,这么多的人要吃饭,要生存。必须在循序渐进的开放中,让社会让人民慢慢适应,协调发展。

 

那么,如今互联网企业用高效率的手段对各行各业的改造也和对外开放差不多,国家必须要有管制,必须要循序渐进。发达国家经常对大企业祭出的反垄断惩罚,恐怕也有这个考量,社会的机会和好处不能让少部分人垄断了,毕竟每个人都得要靠吃饭活着的。

 

那些互联网巨头们,真的应该多干点儿有利于人类发展和未来的大事,你们掌握那么多资源,大事你们不干谁来干?至于怎么卖菜这点儿小事,你们费不着这么拼,给民生留点儿空间,也是为自己保留未来。

 

 

今天下午我带儿子下楼打球,孩子和小伙伴玩的时候,我走访了小区里两家卖菜的店子。新开不久的这家店子是一对中年夫妇在打理,我进门的时候他们两个正忙着杀鸡,一人手上拿着一只鸡,乌鸡刚拔完毛,他们在用镊子夹没脱落的细毛,一斤土鸡肉48元。小小的店子,货架上的菜还有很多。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我因事外出,回来的时候午夜三点多,走进小区我发现这个店子灯火通明,透过玻璃我看到老板娘正在摘菜。午夜三点啊!

 

她家店子里的辣椒最低6元/斤,最高7.5元/斤,土豆2.5元/斤,卖相不是很好。鸡蛋以前买过几次,反正觉得不便宜。

 

另一家卖菜的店子里也有大量的菜没有卖出,大部分菜看着不是很新鲜,因为没有价签,我只问了辣椒的价格,三四种辣椒,都在7元/斤以上。

 

而我今天买的山东软皮大青椒才1.99元/400克,算下来2.49元/斤,某平台的土豆才0.98元/公斤,在大资本的疯狂补贴面前,小摊贩根本不堪一击。

 

我以前常去的一家菜市场是一个室内的大市场,刚开始有两家大的卖菜摊位,两个摊位面对面,中间一条过道。两家竞争很激烈,我常去靠里面的那家夫妻档买菜,两口子三十岁出头吧,很实诚,很会做生意,很多菜比对面摊位便宜不少。不久对面摊位就收摊不卖了,市场上就只剩下了这夫妇俩一个卖菜摊位。

 

我好久没去那里了,前几天去买菜,发现里面大变样,老板新招商了,引进来品牌大超市,那个夫妻买菜档被收走了。

 

我往里面走了走,发现新的卖菜档换成了另外两口子,而原先卖菜的那个男的正在一个卖肉的摊位旁忙乎。我问他改卖肉了?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摊位不是他的,他给别人帮忙。那就是说,他从小老板变成了打工人。社区团购来了,他会不会连打工人都做不下去?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惶恐过,社会变得太快了,感觉自己随时都会被社会抛弃,那种岁月静好的安心,那些勤劳致富的信仰,难道真的在一天天崩塌吗?

 

作者:杨昇,高校教师,喜好写作。公众号发布原创文章近400篇,单平台阅读量10万+文章15篇,全网阅读量数千万的文章2篇。其原创文不但在全网的传播有广度,更有高度,1篇文章被《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刊登,1篇文章被国务院内参《国是咨询》选登。近几年来担任多家公司的公关顾问,在这些公司公关的艰难时刻,帮助公司度过难关。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BllP1koXxiTjauH2T8sLw

复利的谎言

十年赚10倍,靠谱吗?

假如你买了茅台股票并拿几年,就有10倍。
或者买特斯拉or蔚来汽车的股票,不到一年,你就能赚10倍。
“tenbagger” 一词出自世界级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自传《成功投资》一书,意译为“能翻10倍的股票”。
有人算了一下,假如你想在股市十年变10倍,每年“只”要26%回报即可。
于是,关于复利的传说,又多了一个美妙的数字:26%。
然而,假如你相信如上“复利法则”,也许就掉入了一个谎言的陷阱。
不止在投资领域,关于个人的“成长”和“精进”,也流传着一年抵N年的梦想。
最近,有人问我:
  • 一个人可以做到持续地每天进步百分之0.1或者说百分之0.05吗?
  • 如果可以或者说有可能达成的话,关键点在哪里呢?难点在哪里呢?
我回答:
不可能。
我小时候曾经得过一本武林秘籍,上面介绍了一种看起来很靠谱的方法,让人学会“飞檐走壁的轻功”。
具体方法是:
  1. 挖一个大坑,在里面垫很多层草席,一次垫到接近地面;
  2. 每天锻炼跳出地面,直至轻松自如;
  3. 取掉一张草席,继续锻炼……
  4. 再取掉一张……
每层草席才多厚呀,这样,你就神不知鬼不觉战胜地心引力,掌握绝世轻功了。
可惜,少年的我胸无大志,没有亲身实践。
你看,这是不是也是“复利思维”的一种简化版?
“复利思维”,这个看似有些鸡汤的话题,其实包含了“不确定性、连续性、对称性、预测、幂律分布、肥尾、下注、决策、贝叶斯、长期主义”等好多个有趣的话题。
本文的观点是:
  • 绝大多数人对于复利的理解是错误的;
  • 极少有人能够靠复利获利。
以下,是复利谎言背后的10个真相。
真相 1
世界被随机性主宰
未来是极度不确定的。
并不存在一个清晰的轨迹,让你像爬坡一样每天进步一点点。
先来看看随机游走假说
这是金融学上的一个假说,认为股票市场的价格,会形成随机游走模式,因此它是无法被预测的。
  • 1863年,法国的一名股票掮客朱利·荷纽最早提出这个概念。
  • 1900年,法国数学家路易·巴舍利耶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讨论了类似观念。
  • 另一条主线是,爱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一篇论文中,从物理界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随机过程”,揭示了布朗运动,间接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
  • 回到金融。又过了整整半个世纪,1953年,莫里斯·肯德尔提出:
  • 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主张。
  • 1964年,史隆管理学院的保罗·库特纳出版了《股票市场的随机性质》。
  • 1965年,尤金·法马发表了《股票市场价格的随机游走》,正式形成这个假说。
  • 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波顿·麦基尔教授出版了《漫步华尔街》。
我很早以前看过这本书。很坦率地说,极少有人能够第一次就读懂并接受麦基尔苦口婆心的观点:别瞎折腾了,买点儿指数基金吧!
即使你读懂了,也不甘心照他说的做。
这本和我一样老的书里,许多洞见今天看起来也闪闪发光,例如谈及对基本面的专业分析未必靠谱,作者写道:
无数研究都显示了与此类似的结果。放射科专家在观察x光片时,竟然让30%具有肺病症状的光片从眼皮底下大大方方地溜走,尽管这些x光片已清清楚楚地说明了疾病的存在。
另一方面实验证明,精神病院的专业人员竟然不能把疯子从智者中分离出来。
随机性是个太大的话题。
笨人很难理解随机性这回事,而聪明人总觉得自己可以控制随机性。
例如,我在澳门赌场里观察了一阵子,发现在押大小的赌桌前,假如连续出现了十次大,那么:
  • 新赌徒们就会继续跟着押大,认为大的火气正旺;
  • 老赌徒们则会押小,他们认为根据大数定律出现小的概率更大了。
可惜,二者都错了。新赌徒们迷信,老赌徒们犯了“小数”的谬误。
一个公正的大小游戏,每一次或大或小是没有记忆的。
对于随机性里关于“无记忆”的这部分,人类的大脑很难接受。
例如,假如让你扔100次硬币,下面哪个结果更“真实”?
复利的谎言
上图左侧是请某个人类“随机”画的,是有意识的随机;
上图右侧是真正的随机(应该是模拟的)。
看起来,是不是左边更随机一些?
因为右侧有太多“连号”,看起来不够随机。
实际上,恰恰相反。
这就是人类对随机性的偏见之一。
世界是随机的,并不符合“决定论”,更不是线形的。
“复利思维”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有吸引力呢?
因为“复利”制造了一种虚幻的确定性。
我们的工作、生活、投资,大多是通过寻求事实和真相,来寻求生活中的确定性。
但是,什么是确定性?
假如你不能在某个“确定性”之前,加上一个概率数值,那么这个确定性就是一个大坑。
有次我听见儿子在打游戏的时候,和别人说“百分之百确认”,就很认真地对他说:
记住,以后不要说百分之百确认,哪怕某件事你非常非常非常确认,你也只能说我99.999%确认。
进而,你对于事实的“确定性”的判断,本质而言,其实只是某种信念。
人类事务,就是由一大堆信念在随机性的沙滩上堆砌而成的。
真相 2
连续性很难实现
复利有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连续性。
只要你每年赚26%,连续十年,你就可以……
下面,我们来看看连续性有多难。
我在《机会泵:如何管理你的运气?》一文里写道: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实中很少有福尔摩斯?
通常而言,福尔摩斯的神奇之处,在于他能够做一连串推理,大致结构是这样的:
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D;因为D,所以E……
所以,凶手就是大魔王!
之所以极具戏剧性,是因为上述一系列推理,就像杂技团的叠罗汉,叠得越高,越有冲击力。
然而,现实中很难见到杂技团的这种极度不稳定结构。
我们算个简单的账吧:
假如福尔摩斯的每一步推理的靠谱度高达80%(这算料事如神了吧,有这种预测能力去炒股票的话很快会成世界首富),那么从A推理到E的靠谱度,就是:
80%✖️80%✖️80%✖️80%=40.96%
也就是说,即使每次推理的准确率再高,经过多个环节的叠罗汉,也变成不那么靠谱了。
对于随机游走的股市投资而言,“连续性”更难实现。
别说连续十年每年回报达26%,就连年化10%,也没多少人做到。
有人根据wind数据分析,全市场只有33位基金经理,连续十年做到年化收益率超过10%。
那么私募高手们呢?
据统计,10年期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私募基金经理,仅有37人。
复利极大地高估了“连续性”。
时间并不是复利的朋友,更多时候是敌人。
  • 时间“有先有后”的特性,让我们容易将先发生的作为因,后发生的作为果。
  • 时间“自动驾驶”的特性,让我们容易以为事件的发生就像将一个雪球滚下山坡。
然而:
  • 时间的先后次序,并不能决定前后的因果关系;
  • 时间的连续性,更不能成为事件连续性的燃料或证据。
休谟早就说过,这么想是很幼稚的。
作为“致富工具”的所谓“复利思维”,按照休谟的话说,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习俗和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理性,也不是取决于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
让我截取休谟的一段话,来击碎复利的“连续性”谎言:
“我们就可以问,它包含着关于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吗?没有。
它包含着关于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推理吗?没有。
那么我们就把它投到火里去,因为它所能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
 
真相 3
现实是不均匀的
复利的神话里,还包含着一个假设:
这个世界是均匀的。
然而,现实不仅是不均匀的,而且连“不均匀”的那部分,也很不均匀。
这并非绕口令,而是聪明人对“不均匀”这个概念的多层级理解。
  • 第一层级: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第二层级:聪明人试图用“正态分布”来驯服随机性;
  • 第三层级:理解幂律和肥尾;
  • 第四层级:概率与赔率的不对称性。(这是下一节的内容)
复利神话里描述的那种“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年赚一点点,就能成长为巨人”的场景,在现实中并不会出现。
确切说,在现实世界,99%的时间你会感觉一无所获,只有那1%的时间会感觉到收获的喜悦。
即使聪明人理解了随机性,也会过于相信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而忽视黑天鹅出现的频率以及导致的破坏。
  • 有些事情是正态分布,或者是薄尾,例如人的身高;
  • 有些事情是幂律分布,或者是肥尾,例如人的财富。
正态分布与幂律分布最大的区别在于,某些现象中,正态分布严重低估了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
再比如,当奥巴马说“我国经济09年以来增长13%”时,有可能真相是:
  • 美国人只有最富的1%收入增长了;
  • 剩下99%的人收入反而比之前略微下降。
原因是:
  • 财富的分布并非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
  • 美国1%最富有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占美国家庭财富总额的34.6%。
我隐约觉得,复利神话对人带来的错觉,可能与“小数法则”有关,同是赌徒谬误。
反过来说,们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样本量下,高估了大数定律的作用。
大数定律依然起作用,但收敛得可能很慢。如凯恩斯所说的市场非理性的时间比你破产的时间要长。
你也许可以用指数基金来投资,正如博格所说,别去草堆里找针,干脆买下整个草堆。
但是,万一你选错了草堆呢?
不确定性的一部分,正是分布的“不均匀”。
打个比方,就像你开辆车,打算来一次数千公里的自驾之旅,计划一天五百公里,然后艰难而快乐地抵达目的地,享受挑战自我的乐趣。
结果呢?也许前三天走得好好的,第四天就陷入一个沼泽地,完全动弹不得。
我想过一个问题:
假如一个难题是均匀的,那就不算一个真正的难题。
例如,我每天做一百道围棋死活题,一年我就可以升两段。这并不是一个难题。
问题是没有这样一马平川的难题。
假如有,围棋可能就不是一个很难的游戏了。
其实,AI就将围棋变成了一个均匀的难题。
所以满大街都是随便灭掉人类冠军的围棋AI了。
又比如“戈壁挑战”那种人造的均匀的难题,也许只是另外一种精神按摩的商务人士广场舞而已。
 
真相 4
回报是不对称的
我们的世界有太多对称性,例如对称的身体,好与坏,阴与阳,正与负,人类对“对称性”也有很高的期望值。
复利神话,也包含了“对称性”的幻觉。
然而,由于以下两个关于“对称性”的真相,复利神话被戳破了:
1、现实世界里,财富的委托代理机制的权利和责任是不对称的;
2、在数学上,不懂期望值会导致概率与赔付之间的不对称。

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里,提及了人类事务的对称性原则,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感、互惠性。

他尤其嘲讽了金融业的高管们拿别人的钱冒险赚自己的大钱。

该书译者这样写道:

在权利和责任不匹配和非对称的委托代理机制下,代理人只会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延长游戏的时间,以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业绩提成,而不会考虑委托人的总体回报水平。

塔勒布从数学的角度,在概率密度函数中突出了“矩”的概念,揭示了看似能够产生“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策略其实隐含了本金全损的巨大风险。

看起来大概率低风险的收益,由于不对称性(既有机制上的,又有期望值上的),忽视肥尾和黑天鹅,委托人最终会因遭遇爆仓风险而损失全部资产。

戴国晨在解读《肥尾分布的统计效应》时总结道:

1、重视概率忽视赔付在肥尾条件下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2、肥尾条件下对实际分布估计的微小偏离都可能带来巨大的赔付偏差。

第一点好理解。例如我最近没时间下棋,但会在网上看高手下棋并虚拟下注。我并不是总押获胜概率更大的棋手,而是关注赔率,也就是计算期望值。

从投资看,就是:

  • 一个大概率赔钱的策略不一定是糟糕的策略,只要没有破产风险且小概率能获得巨大收益即可,如尾部对冲策略(例如Universa)

  • 一个胜率99.99%的策略也不一定是好策略,如果不能完全规避破产风险前期盈利都会归零,如杠杆统计套利(例如长期资本)

关于第二点,塔勒布给出的是数学解释:

由于存在非线性关系,市场参与者的概率预测误差和最终赔付误差完全是两类分布,概率预测误差是统计量,在0到1之间,因此误差分布是薄尾的,而赔付的误差分布是肥尾的。

稍微总结以上三节,“连续性”的幻觉,对“均匀性”的幻想,“非对称”的风险和回报,经常是财富的致命杀手。

在这三个“不确定性”杀手的围剿之下,复利谎言走不了多远,就粉身碎骨了。

 
真相 5
勤奋无法替代思考
希望每天进步0.1%,进而叠加出惊人的复利,与其说是一种幻想,不如说是试图每天都获得“即时满足”。
复利神话,其实是一种反智的智力贩卖
为什么呢?
因为要获取世俗上的成功,除了运气之外,你需要两个步骤:
1、做正确的事情;
2、把事情做正确。
复利神话过于强调第二点,让人忽略了第一点。
还有那种“每年只要赚26%,十年能变10倍”的说法,除了教会你一点儿小学数学,实在是害死人。
例如谈起定投,假如你在一件错误的东西上定投,做得再正确也没用。
在捕鼠夹上雕花,你做得再极致也没用。
如果你没有方向,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真相 6
“种下树”的惊险一跃
假如说种树是你说的这种“每天长一点点”,然后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那么这里的关键点不是每天长一点点,而是“种下树”这个“充满惊险一跃”的大决策。
这类决策,很难外包。
这方面,投资和教育孩子也有点儿像,你应该做一名园丁,而不是木匠。
在一个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设计和打造”的木匠。
对未来的预测,和算命没什么区别。
那些关于所谓周期预测的神话,当事人其实是像算命先生那样,提前说了很多模棱两可的预测。
人们总能从中挑出偶尔对的只言片语。
连一个不走的钟一天都能对上两次呢。
“充满惊险一跃”的大决策,仍然只是一个“信念”而已。
你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捍卫自己的观点。
并且,你需要有一种这样的心态:种下树,享受这个过程,哪怕你本人不能亲身享受树荫。
真相 7
惊涛骇浪里的贝叶斯
所以,厉害的人,本质上是个贝叶斯主义者。
他们能够做到:
  • 随时在根据当前境况重新判断;
  • 打出无记忆的牌;
  • 不介意自打嘴巴;
  • 勇于自我更新。
他们绝非像驴子拉磨那样,以为只要坚持转圈儿就能每天进步。
例如亚马逊的股票,自上市以来年回报率的确很惊人,但是并不是每天一点点稳定爬坡涨上来的,中途经历过好几次大跌,跌到让人怀疑人生。
那么,复利神话的“死磕到底”,不正好可以让人抓住亚马逊的这种大机会吗?
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自己死死抓住的股票是亚马逊?
在复利思维的“指引”下,有些人喜欢用“不断摊薄、加倍下注”的投资方法。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但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错误的做法。
这两年,特斯拉的惊人反弹,会让很多人再次对“死磕到底”与“抓十倍股”产生幻想。
我只能说,从进化的角度,马斯克是有益于人类的。
市场也给予了马斯克和贝佐斯比巴菲特还高的回报。
但是造物主并不是自上而下地设计物种,而是自下而上地“演化”。
马斯克是个好的创新者,但是他作为你的老公,就未必是好的。
当然很多女士会跳起来反对这一观点。
不过我一贯的观点是,女性在择偶上的非理性,从进化的角度看,也保护了物种的丰富性,并且鼓励了一些必要的冒险家。
这些冒险家以个体的非理性实现了人类群体的理性。
 
真相 8
牛人需要“北极星+鸡血”
概括而言,“复利思维”鼓吹持续每天进步百分之0.05,只是追求一种所谓确定性的幻觉,稍微遇到一点儿风雨就被打散了。
此外,厉害的人还要能够在没有任何激励、没有任何“进步迹象”的情况下,依然每天打满鸡血。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秘密在于:他们既有心中的北极星,又敢于走入黑暗的森林。
此外,别忘了,我们人性和社会性。
牛人们会利用人性和羊群效应。
“北极星+鸡血”,帮助他们对资源有更强大的获取能力。
 
真相 9
一边“滚雪球”一边“补血”
复利思维描述的理想化的滚雪球,在现实中经常会掉血。
高手们需要一边“滚雪球”,一边“补血”。
例如特斯拉在中国建厂,蔚来汽车拿到政府投资。
都是生死一线间的“补血”。
为了拥抱大数定律,你需要长期在场,实现遍历性。
所以投资人要讲故事,要制造自己的传说,要持续募集更多的钱。
他们懂资源聚集效应。
当然,这背后自然还有对“概率权”的理解。
职业投资人和业余投资者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职业选手有源源不断的弹药。
巴菲特有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可以发债(不差钱的他今年四月在日本借了18亿美金)。
他还强调所投公司有很好的自由现金流,他有一个极小的总部,只在乎旗下公司的经理人们把赚到的钱源源不断地交上来。
据知情人士称,高瓴2020年上半年正在从投资人那里筹措可能多达130亿美元的资金,准备抓住疫情之下经济当中出现的新机会。
上一次融资是在2018年,最终募集到106亿美元,创造了纪录。
即使牛如巴菲特和高瓴,也在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为下一次下注准备筹码。
只有如此,无限游戏才可以持续下去,英雄一直留在场上,大数定律发挥作用,财富因为遍历性中的概率优势、以及最大化的正期望值得以实现。
这才是“长期主义”背后的道理。
换句话说,他们一边滚雪球,一边不断往前面的雪道上撒雪。
 
真相 10
西西弗斯向上滚雪球
那么,批驳复利思维,这是否定了“滚雪球”的存在吗?
巴菲特不是靠滚雪球成为首富的吗?
人生也许像是滚雪球,可惜不是顺着坡往下滚,而是像西西弗斯那样往山上滚雪球。
而且,这雪球随时可能砸下来。
指数型的崩溃,往往比指数型的增长“容易得多”。
所以,即使我们能够有足够耐心慢慢变富,慢慢成长,也不能令“变富”和“成长”因为“慢慢”而变得容易。
忘掉复利神话吧。
人类唯一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增加的,只有年龄(也许还有体重)。
人生就像逆水行舟。
即使你只想做一个防守者,也要主动防守。
为自己种下一些树。
也许惟一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只有我们的心灵之树。
 
最后
复利神话,是对“躺赢”的另外一种包装。
很不幸,这个世界并没有“躺赢”这回事。
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复利式增长的传说,甚至包括那些巨无霸公司。
然而,我们并不能以此逆向推导,得出脆弱的“因果关系”,去找成功者的秘籍,指望自己也能实现“十年十倍”的神话。
说起因果,休谟否认“每一个事件都有原因”这一命题的必然性。
那么,怎么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倒是可以从“可证伪性”来看这句话:
菩萨畏因
  • 别去做那些会炸掉的事情。
  • 但是也别指望能找到并复制“成功者”的“因”。
凡夫畏果
  • 即使你种下了善因,而没有得到善果,甚至得到恶果,也要坦然接受。
  • 那些没有杀死你的恶果,往往能帮助你更新自己的信念。

大多数人是要当普通人的。

幸福的普通人比不幸福的牛人更幸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pJSuOSrNIj4KPB0F8O54A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当我看到这则商家收到的信息,顿时,整个人都醒了:

“保护费288安排下?省得大家麻烦,也懒得开车炸单,也不浪费你货了,保证不泛滥,保证没有人再过来问,必须有职业操守,拿个288我这边撤了啥事都没有,以后有人挑事也可以找我处理,保证你店铺安全稳到位!十分钟没有处理的意思,直接丢链接到群里了,链接等着被安排开搞,我这边过时不候自己考虑清楚!以免不必要的麻烦!”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这是网络上的陌生人消息,但是,对于在网上开店的商家来说,却不能不重视。因为他们真的可以做到“打链接”“炸一波”。这是某个团伙的群聊对话: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这样通过互联网收保护费,简直秒杀传统的黑社会了。旧式的黑帮收保护费,要派小弟挨个店去跑,再怎么跑,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网络群发消息,分分钟覆盖千里之外。

一个在营销行业的朋友还给我分享了一个文言文版的收保护费信息:“吾家贫,无以致衣享,每假借于藏衣之家,货物一到便不再归还,不泛滥。不再来,五星好评,忘君思后处理,免丢店罚之,因小而毁大之。”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还懂互联网。
看问题要看背后。这些新式“保护费”的背后,是一个个虚拟的族群,聚集在一条产业链上协同作案。他们的组织各有特点,他们的套路也纷繁多样,远远不止于收保护费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收保护费只是微不足道的低端部分。没有人给他们命名过,我们就暂且称之为“商业水军群组”
可是,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许多规则都已推倒重来。他们是怎么聚合,怎么发酵的?我做了一些功课,看到一点他们的源头线索。比如:
2018年,绍兴越城警方侦破了一个数据窃取案。最初,案件很琐碎:当地网警多次接到市民报案说,自己的微博、QQ等账户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添加了陌生好友、关注,手机经常莫名其妙收到各种垃圾广告弹窗、短信。(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最近两个月,我的QQ账号就接连被盗两次,加了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发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信息,好不容易才拿回来。我已经多年不用QQ,却给亲友造成骚扰,很抱歉。)
其中有一个人的账户,一天之内,被8个IP地址多次异常访问,这8个IP地址隶属的IP段还先后访问超过5000人的账户。警方锁定了这个IP段。
一看,嘿,有条大鱼。6名犯罪嫌疑人被抓,一种新型黑产浮出水面。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绍兴警方抓人现场

原来,这背后,是以北京瑞智华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多家公司在操控大局。
涉案的三家公司,主要成员均系同一伙人,办公地点也一样。他们先以其中两家公司的名义,与运营商签订服务合同。在获得了运营商服务器的远程登录权限后,将自主编写的恶意程序放上去,“劫取”流量。当用户的流量经过运营商的服务器时,该程序就自动工作,从中清洗、采集出用户关键数据。这部分工作由瑞智华胜公司完成。
因为获取了用户的登录凭证,所以,他们不需要获取帐号和密码,他们就可以利用cookie数据进入用户账号,直接操作账号做任何事情。比如,弹窗、加粉、刷量、恶意推广,等等。
这个犯罪团伙所窃取的数据涉及96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数据,用户在网上搜索了什么、去了哪、买了啥、何时何地开房……这些信息,均被其掌握。
如此“精准营销”,岂能不精准?有这样“实力”的团伙,什么事情不敢干?
绍兴警方破获此案,阻止了30亿条信息泄露。
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最大面积地覆盖最多数量的用户。无论什么“业务”,只要每个用户收上一点,加起来就蔚为壮观。相比于一个个商家一两千一两千地收保护费敲诈,这样的玩法动辄是千万级的。
比如,瑞智华胜这个关联犯罪团伙旗下一家公司年营收就超过3000万元。
有人赚钱针挑土,有人赚钱鲸吞水

昨天,我看到了一份安徽省南陵县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就在本月(2010年11月)判的,(2020)皖0223刑初203号。里面谈到的案情,就属于更大一个金额量级。

话说,有一个网络平台,叫做“IAMCLOWN”(IAC),宣传说,加入成为会员,转发广告就能获利他们通过种子培训会、招商会、彩旗飘飘等线下活动推广,通过互联网扩散,加入者要缴纳费用并获取发展下线会员的资格,然后拉人头扩大,按照上下层推荐关系获得返利。

有社会经验的朋友看得出来,这是传销的升级版(也算是“互联网转型升级”的一种了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区别在于,这种形式有新名堂——转发广告获返利”,也更便捷——不再需要老版本传销那样一帮子人凑在一个屋子里拼命洗脑,而且,他们是病毒式扩张

2017年11月4日,判决书里这位名叫吴新星的被告,被推荐加入了IAC,注册成了会员(用户名:vip888,昵称:飞大大)。他建立“我是小丑,我有梦想”群,维护群内秩序,发送宣传资料和讲课视频,解决和协调解决会员问题,还在芜湖市镜湖区金鹰写字楼成立IAC网络平台芜湖办事处,作为会员交流点。

吴新星,成为IAC芜湖地区级别最高的会员及最高领导人。也算是创业成功了。

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发展了6165名下线,涉案金额3.6亿元

这还只是IAC一个地级市的群组组织。我看到的另一则新闻说,2018年8月29日,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警方抓获“我是小丑”团伙,在该团伙专门用来藏匿非法所得的价值千万的别墅里,查扣涉案现金高达13亿元

他们的上级,位居食物链顶端的,是叶涛涛。IAC全称是“我是小丑”(“IAMCLOWN”),主体是杭州我是小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截止2018年8月13日,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发展到的总人数已超过114万人,共分31层。而作为创始人的叶涛涛,也是最高层级者,直接控制的下线是92万人

涉案的总金额,已是百亿规模。

真是疯狂照进了现实。

互联网带来的组织力量在IAC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群团,要发酵某个社交平台链接传播,自然是很快速的。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我是小丑”案主犯抓捕现场
前面说了,商业水军群组的“业务”多种多样,但也可以注意到他们共同的轨迹:依托社交群组,招募人员、组织培训、分发任务,批量虚设行为主体、虚构商业行为,比如,虚假交易、虚假评论、虚假下单、恶意投诉等等。在混淆消费者视线、干扰执法体系的过程中,找到各式各样的利润空间。 
因为经过了伪装,很难找到他们。又因为每个案子都如此细碎,也很少有人认真地去找他们。
比如,现在有一种新兴群体,职业差评师澎湃新闻11月16日有报道说,他们聚集在多个刷单群里,明码标价地“接活”。“(外卖)刷销量和带字好评4元一条,量大优惠。”如果需要打击竞争对手,刷评团队则给竞争对手店铺刷差评,差评价格比好评贵,为每条6元,且另需负担点餐费。
今年1月,《法制日报》报道说,有一个人,4个月内下单4276笔,提起恶意退款订单3896笔,退款成功3787笔,总计退款金额20余万元。
这样的收入,相比北上广深广大“打工人”而言,很可观了。
南方都市报在2019年年底的一则报道说,在社交平台上发现多个“职业索赔群”,“导师”在里面发布成功案例,销售课程(资料包、音频,一般分为“找链接”、“套话”、“协商”3大步骤),“索赔教程在线卖18元1节”、“只要交388元的学费,拿下一个最少能赔1000元,干得好一年十几万是最少了。”

2019年年底,澎湃新闻有一则报道《专“撸”电商的“吃货”群:面向学生收徒,有的提供造假服务》,记者进了十几个“吃货”网络群。这些群的人数少则八九百,多的接近3000人上限,有收费培训,有战果展示,有心得交流,有任务分发。在这些群里,一个活跃的“撸口子”世界被展示了出来: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相比之下,更“高级”一些的,则更擅长钻法律程序的空档。
比如,最近,几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自卫”商标无效的裁定书(商评字(2020)第0000234060号等)引起了业界注意。因为涉及到了秦皇岛一家奇葩公司。
话说,秦皇岛的这家公司,注册了一百多个商标,其中包括“如家”“速8”这样的知名品牌,也包括“自卫”“扣扣”“跳到”“烟管”“情侣”“超仙”“潮女”等网络上架商品常用关键词。举例来说,我在手机淘宝APP上随手一搜“超仙”,就发现很多商品都带有这样的形容词汇: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网上商品数以千万计,只要触及这些关键词,他们就发出索赔要求。我听到的一个索要录音显示,“代理”要求商家支付5000元,然后保证10分钟后撤销投诉,可以继续使用到年底。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秦皇岛这家公司的正常业务只有一个:卖骨灰盒。(我本来想放一张他们官网截图,但想想一些读者可能反感,算了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恶意商标最终都会被知识产权局裁定无效,比如秦皇岛这家公司的“自卫”商标,但是,对于商家而言,他们最在意的是销售时间,特别上一些“爆款”商品链接,下架损失很大,以及,店铺后台信用、投放等方面的间接损失。所以,常选择私了。
这就是一个灰色的生存空间。
一个商品链接虽然只收几千到一万,但往往一个关键词就有几百个商品。 
商业水军干的种种事情中,有一件恐怕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污染数据。比如说,有一些文章,明明我们的朋友圈里看不到,没人分享转发,但是,却有几十万几百万的阅读量,为什么呢?因为有人帮助刷量,虚假的用户评论,虚假的阅读量。
是谁制造了这些数据污染呢?
还比如说直播带货里的疯狂刷量,甚至一些平台本身,也加入了水军行列。
多少繁荣是虚假的?值得深思。
忽然想起一则日本新闻。说是,2019年底,日本警方抓获了一名犯罪嫌疑人,名叫中田浩司,因为他试图枪杀另一个帮派的人。这位60岁的老同学,是日本黑帮“神户山口组”二号人物。
他为什么被抓呢?因为他年事已高,开枪时手抖了,没能杀死对方。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警方之所以能抓住他,是从他常用的铁路IC乘车卡记录中获得线索。他为什么要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呢?围观群众纷纷吐槽:恐怕就是保护费收不上来,经费紧张了。

一叶知秋,因为没有年轻人加入,旧式的日本黑帮深陷老龄化困扰。以至于,他们的内部刊物常刊登这类句子自我调侃:“比泄露情报更严重的,是漏尿。” “正月每次见到孩子,我的钱包都会哭泣。”

多收了三五斗 | 商业水军群组的财富秘笈
有日本黑帮组织曾试图通过网络招募一些新人,结果,网站排版过于初级,不得不自己标注:“我们的网站制作人员全是外行,网页多少有些难看,还请大家包容。

相比老龄化的日本黑帮,“商业水军”经由互联网组成新的群组,迅速迭代,花样百出,套路不断,日进斗金。他们的“财富秘笈”,说神秘,也不神秘,本质还是——“来骗,来偷袭”。 

就在眼前旧与新,令人唏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qI_JBf-RTRmV5iBi7isSg

年轻人想逆袭成功,这3个坑千万别踩

 

年轻人想逆袭成功,这3个坑千万别踩

 

作者: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今天聊聊年轻人的逆袭。

 

这么多年听过看过身边不少的案例,也见过不少误区。虽然教不了成功的方法论,但怎么避坑还是能谈一谈的。

 

下面总结了3个最常见的认知误区,大家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可以引以为戒:

 

第1个误区:碰运气

 

成功的人往往都喜欢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全是运气的成分。

 

这就跟我说大家喜欢我是因为长得帅一样,听听可以,不要当真。真正成功的秘诀是不会公开说出来的,并且就算说出来普通人也难以去模仿。

 

我有个早年间做投资的大学同学,读书时候就在学校被称为“股神”。毕业以后赚了不知道多少桶金。可我问他秘诀他从来都说是运气好,政策好,社会主义好。

 

我说你这话就是拿我当外人了。

 

结果他义正言辞跟我掰扯了一下午。从怎么看标的,到怎么研究上市公司背景,研读产业报告,再到如何分析投资者心态,怎么观察国际市场,他讲得头头是道。

 

我这辈子没听过这么晦涩难懂的东西,而他每天搞这些能搞十几个小时。

 

难怪他说自己运气好。费劲跟人解释半天真谛,能听进去的人寥寥无几,能学会的更是凤毛麟角,倒不如全部丢给“运气”这种玄学词汇,既神秘又可以装逼。

 

还有个类似的例子,是我认识的一个写自媒体发家致富的人。

 

他在公众号最红火的时候入场,我说你赶上好时代了,随便写啥都能火。没想到他说,要是靠运气自己早被淘汰了。

 

当年那些和他一起进场的人,往后每年淘汰一大批。为什么?因为这些人都觉得自己运气好,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剩下的就是躺赢。

 

可现实是,所有人都看到公众号火了,入场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专业做内容的媒体机构和大佬都进来了。他这种野生的个人号根本无法和人家受过训练的正规军去比。所以为了保持竞争力不落后,他自掏腰包去充电学习自媒体写作。

 

你没看错,他一个百万粉丝的大号还会去上别人的自媒体课程。

 

我朋友说以前写东西都是凭感觉,凭兴趣,现在才知道做成事业你需要系统,需要团队,需要管理,需要流程。

 

虽说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但也仅仅是一部分。运气重要,但抓住运气的那只手更重要。

 

我身边创过业的人,都告诉我投资人很喜欢问创业者一个终极问题:

 

为什么是你?

 

为什么是你来做这个事情?为什么你能把这个事情做成功了?为什么偏偏是你而不是别人?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的回答却比“运气”要复杂得多的多。不要找成功偶然的部分,去研究那些必然的地方。

 

年轻人想逆袭成功,这3个坑千万别踩

 

第2个误区:等风口

 

风口是给天才准备的。

 

那种大家都还没意识到就悄咪咪把先机占了的人,不说凤毛麟角,也是百里挑一。反正跟普通人关系都不大。

 

今天聊普通人,所以这些天才级的选手我们就暂且排除掉。

 

再加上如今互联网信息四通八达,任何行业都不存在那种“别人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的机会了。现实情况是,机会早就摆在那里,就看你重不重视,会不会分析,敢不敢行动。

 

比特币火起来也不是这一两年。5年前就有人在知乎发帖探讨过这个问题;

 

网红带货也不是突然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现在最顶流的主播有好几个在2016年的时候就开始布局这块业务了;

 

短视频更是如此。很多人不知道抖音出来之前有个叫musical.ly的APP,早期抖音的功能和界面是完全照抄它的。但后来抖音反而做的比musical.ly还好,甚至最后收购了它,完成了“儿子逆袭老子”的壮举。

 

风口不是等来的,是经营出来的。

 

当你判断一个事情有七八成把握的时候,就好下手了。既然决定做了,就不要蜻蜓点水三分钟热度随便做。

 

首先预备功课要做足,该做的研究不要马虎。面对一个可能是风口的机会,把它的来龙去脉掘地三尺挖一遍,不要半瓶子水就瞎晃荡;

 

其次看看你的竞争对手都在干嘛,关于这一点后面详细说;

 

接着思考如何下手,投入多少资源,是短期做还是长期做,是先做测试看看效果还是all in 一把放长线。如果是长期做,那么止损线该设在哪里,预期收益线又该设在哪里。

 

这都是做事的基本功,跟是不是天才没关系。

 

最理想的状况,是趁大家还没有一窝蜂冲上去把产业链上各个坑位都抢好之前,你可以先占个位子,然后慢慢发育到后期。

 

最怕的是,看到别人都上了你还犹犹豫豫,或者看到别人都上了你也无脑跟风。

 

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是不是风口不是别人告诉你的,是你自己判断出来的。

 

年轻人想逆袭成功,这3个坑千万别踩

 

第3个误区:闭门造车

 

“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聪明。同样的idea你想的到,别人一样想的到。”

 

这话是一个前辈告诉我的,可惜我领悟透彻是在N年以后。

 

年轻时做事情血气方刚,容易激动,想到什么立即撸起袖子干,这是优点,也是缺点。行动力强是好事情,但光顾着行动却不思考为什么行动,就会变成蛮干。

 

内心认定一件事,就啥也不管冲上去的人,最容易碰钉子。

 

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盯的目标,别人也盯着,而且可能比你更激进更凶狠。一个细节准备不好,很容易败下阵来。

 

很多人崇拜乔布斯,说他做产品从来不做市场调研。

 

“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直到我把产品放在他们手上”,乔布斯的这句名言被奉为产品圣经。

 

可大家如果去网上搜一下就知道,苹果很重视用户调查。

 

我自己就收到过苹果官方发的调查问卷,从价格到产品设计甚至是对竞争品牌手机的评价,问的无比细致。

 

我猜,乔布斯说这话的真正意思是,做产品不能全听消费者的需求,但也不能不听消费者的需求。应该是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再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现实基础上做超越想象的事情。大白话说就是,步子要勇敢迈,但也不能迈得太大,否则容易那啥。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做事方法,只适合少数天才。牛逼的人闭门造车也能造个特斯拉出来,但普通人看看可以,千万不要学。

 

想要成功,你依然要关注周围环境,关注竞争对手,迈小步才能走得踏实。

 

去看看你的领域里都有谁和你在做一样的事情?你有什么优势是别人不具备的?你有什么短板是对手比你强的?

 

你拿什么和别人比肯定能赢?是比勤奋,比加班,比技术,比资源,比关系,还是比什么?

 

什么地方又是你比不过别人的?比不过的这些地方你认为重要吗?如果重要,你打算怎么去弥补?如果不重要,那么重要的地方在哪里?

 

想通这一连串问题,你就想通了接下来许多步该怎么走。切忌脑袋一热,说干就干。闭门造车,容易出门翻车。

 

大多数成功并不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仅仅是你比对手多走了一步而已。

 

最后多说几句,人生逆袭不是买彩票,更不是超市买菜占便宜,它依然是一个伴随着时代大潮滚滚向前的过程。需要吃苦耐劳流血流汗,也要善用巧劲腾挪躲闪。

 

普通人的逆袭,就是给你展现平庸的开头和辉煌的结尾,然后把中间过程全掐掉。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疯狂,更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3h8Uk_o6muEhv2viyY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