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坠落之后,难道只能混吃等死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连清川

1999年,我到越南采访克林顿访越,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碰到了一个神色慌张的美国记者。他是第一次正式的采访。

从一所名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之后,他在这家大报里当了五年的跑腿记者,也就是见习记者,没资格独立署名。刚刚放出来,第一次当正式记者。他已经年过三旬。

我才二十郎当岁,已经是三年老记者,独立编辑一个版面。

他什么时候才能混到我这个位置。当时的我心里这么想。

我的一个朋友,2000年前后已经做到《商业周刊》的副总编辑。但那个时候美国传统媒体面临网络媒体的全面冲击,《商业周刊》穷途末路,开始大裁员。

她中招了,下岗。

后来她应聘《纽约》杂志成功,成为了一名基层编辑。说起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运气特别好。

《商业周刊》是全球知名杂志,《纽约》杂志是一份非常地方性的媒体。

我肯定受不了。当时的我心里这么想。

01

在同一天里连续看见了两篇稿子。

《北京青年报》的《父亲手机里满屏求职信息,女儿看哭了:好心疼,想快点长大保护他们》。

微信公众号“极昼工作室”的《当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重新找工作》。

两个主角几乎是两个极端的人群。北青的报道人物老王,54岁,是一个来自四川自贡的农民工,建筑工地工人;极昼的报道化名为魏鹏的人,45岁,曾经是金领,30多岁就已经在杭州拥有房子车子。

他们都失业了,并且都难以找到工作。北青报道的结局比较光明,老王在江苏找到了建筑工地的活儿。但魏鹏只能找到一个送花的兼职,时薪12.5元。

类似于这样的报道,在朋友圈里时隐时现。

据说失业的中年人,已经拥挤在星巴克里消磨时光,以逃避家人热切而焦灼的目光。更加糟糕的是身边的真实案例。大厂的朋友们眼见着一个个中箭落马,而能够重新上岗的人绝无仅有。还有更多的人不过是在等待“毕业证“的分发。

中年人下岗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不管是高管还是农民工。这就是经济周期,恐难幸免。

但仅仅是周期吗?

北大教授姚洋前一段时间在一档节目里,批评大厂的“35岁退休政策”,说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38岁,凭什么让人35岁就退休?巨浪视线,赞2085

姚教授的话当然对,但是有点后知后觉。35岁退休政策是在2010年代的狂飙时代,而现在的问题是35岁之后的人面临失业,两者不是一回事。

但也可以说,两者是一回事。当年的35岁退休,或者整个社会大力倡导的年轻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今天的35岁失业。

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地要实现年轻化,35岁退休背后的逻辑,就是要用青年人的芳华铸就超高的发展速度。

如果一直能够保持超高,或者高速的发展,那么一切当然都可以自圆其说。可惜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直”这回事,经济周期就是规律之一。

当一个年轻人从25岁到35岁这个精力和体力最旺盛的时期,进入中年的时候,他的经验和阅历,事实上才进入黄金时期。在未来20年到30年的时间里,他们才真正地能够成长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建构一个不依靠血肉,而依靠知识、经验和判断力的稳固、长久的发展策略。

但是事实是,这个社会依旧沉溺在依靠消耗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的发展道路之上,而中年人却被提前清除出去。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一个亢奋的、投机的、消耗型的发展道路之上。

这种建立在技术输入、低端输出、缺乏基础教育底子和消耗年轻人资源的发展方式,是难以持续的。只是那个时候所有一切都年轻化了,荷尔蒙只看得见腾飞,却看不见坠落。

当周期从阴霾变成沙尘暴终于覆盖下来的时候,无论是大厂的35岁,魏鹏的45岁,还是老王的55岁,所有代际的人,都发现自己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易耗品。

成了“代价”的,不仅仅是中年人。因为中年人无法依赖经验、知识和资源去建立这个社会的基础架构的时候,年轻人也就无从依附。

大厂的35岁发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已经无法支撑;民企的45岁发现再就业的机遇已经十分狭窄;而55岁的农民工发现潮水已经退却,曾经遍地开花的工地已经十分寥落。

中年人失业的窘境发生在今天,但是在多年前早已命定。我在出道之初的那种洋洋得意,其实也不过是当时的运气和亢奋所致而已。

同样站立在中年失业的失落境遇之中,除了对当年自己的自大与愚蠢懊恼不已之外,连抱怨,我都已经失去了依据。

02

我也想像我朋友那样,找一个基层编辑的位置重新开始。

环境是一个因素,因为我们这里的媒体并没有那样的可能性。现实是一个更加要紧的因素:谁会愿意伺候一个已过中年,动不动就提当年辉煌的大爷来伺候?

我非常希望能够给中年人传递一些好消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非常抱歉,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切可能就这样了。

中年人回家的数量会不断加大,再就业的可能性还会不断缩减。

老王女儿的期望大概率也是要落空的。她长大就业之后的情况未必能够让她保护自己的父母,经济周期同样也在压缩她的机会。

魏鹏试图通过送花来过渡一下,但他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漫长的季节”,就像电视剧里的彪子一样,生活会不断地向下沉沦,直至把他吞噬。

这是周期时代的普遍规律,从现代社会肇始至今,屡试不爽。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剧照(图/网络)

中年人必须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提前被这个时代和世界淘汰,原本所拥有的世界基本上已经与我们无关。

周期一定会过去的,但是还是与我们无关。因为复苏的艳阳高照的时候,我们大概率只能坐在轮椅上,看晚霞映满天。

因为构成这一轮周期的元素太过庞大与繁复,地缘政治因素、全球化退潮因素、全球供应链重组因素、科学技术新一轮爆发因素、产业链转移因素、人口老龄化因素……

在现代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次经济周期,叠加了如此众多的复杂元素。

我们本来就已经在风暴眼中,而多年来不惜一切代价执行的年轻化,让中年人根本来不及为这一切的变化做足够的应对措施。

03

中年人难道只有混吃等死这一条道路了吗?

现代医疗这么发达,未来还有30年到50年的时光,这个季节也未免太过漫长。

当然并不是。中年人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创业”。

千万不要误会,我说的创业并不是创富意义上的那个创业。我所说的创业是给自己重新寻找一条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

首先应该做的是认清和接受现实,知道自己所能够创造的财富价值已经基本屈指可数。所以必须把自己的存量做有效的资产配置以求能够生存下去。

当然我并不是理财专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理财专家。但是冰川思想库研究员张明扬此前的文章已经非常清晰地做了一个说明,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这种创业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法是重新出发,目标并不是期望能够维系原有的生活方式或者试图如同以前一样寻求阶层跃升,而毋宁说是求生存。

既然我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我已经无法继续成为媒体行业里的一员,那么我就得找到另外一种让自己能够活下去的方式。

图/图虫创意

我的经验无法提供给任何人参考,也并不是成功先例。但是我会写字可能会让我成为一个作家,或者我会做饭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厨师,或者我会开车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司机。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上升时期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跃迁成为社会中间层。所以,哪怕再糟糕的时代,人们都可以依靠这样的认知和手工,保持生存的状态。

我并不十分赞同魏鹏的选择。因为送花并不是一项能够增加个体价值的方法。当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用性被打破的时候,我们恐怕得选择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知识体系。

中年人大多数情况下的绝望,并不产生于生存技能的丧失,而在于内心价值体系的崩溃,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和下沉真实发生时的幻灭感。

然而,时代的火山灰已经沉重地覆盖在身上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已经低到尘埃里去,才能在尘埃里开出可能性的花。

中年人变成时代的消耗品,这是时代的错,而不是中年人的错。

他们原本是财富,却变成了负债。要拯救整整一代从高阶到中层到底层的中年人,只有重新找回开放与变革的时代气氛,把他们重新变成人才而不是耗材。

毕竟,这个世界并不都是年轻人的,也是中年人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m_4hggIu6JUTUhAT2TdA

当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重新找工作

十年前,魏鹏35岁,在南方某家居公司做总经理,年薪80万,底下管上百来号人。现在,他45岁,没有正式工作,去应聘肯德基、必胜客、宜家、星巴克兼职,结果都失败了。

问题出在哪呢?面试的店长、经理们都不明说,有只说不合适的,有说微信再联系但没了声的。最坦率的是肯德基那位店长,刚开始扯什么交税的事,说收入没他想的那么高,后来魏鹏坚持追问拒绝原因,店长说,“这次招一个前台打饮料的,小伙子小姑娘学生最好。”

肯德基是魏鹏今年的第一个面试,时薪16.5元,比麦当劳高一块,不耽误接送孩子,他觉得可以试试,没想到人家根本不给机会。为什么45岁就不适合打饮料,对方也聊不下去了,只能尴尬结束对话。魏鹏实在想不明白,他拍了视频发在网上,引来了数百条评论。

在很多人看来,35岁是一道职场枯荣线,很多有形的隐形的歧视将人拒之门外。对于45岁的中年人来说,事情更是如此,2018年《南方周末》一篇报道就写道,“45岁已经被内化为绝大部分单位招聘的年龄红线,而且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质疑。”

一位47岁的网友给魏鹏留言,说自己应聘注明40岁以上的公司,居然还被嫌弃年龄大,现在只能在社区服务站“做公共卫生”。还有一位网友,称自己以前做销售,39岁时应聘面包店,人家一看简历,只有三个字,“不合适”。

视频底下,也有不少网友帮魏鹏出主意。最常见的选择,送快递,魏鹏之前就找过顺丰,回复是年龄偏大,“他们希望40岁以下”;送外卖或者跑网约车,魏鹏觉得干得久才挣钱,现在他得接送孩子、做家务,没有那么多时间;陪诊员,本以为自己做过保险行业,熟悉医院,有优势,可简历投过去也没有回信。

有些建议魏鹏听起来就不太靠谱,比如说去做美甲,“我这个年纪去给小姑娘做美甲,想想画面太美”。有的确实帮他开拓了他的思路,比如清洗空调油烟机的小时工,他也并不排斥。闪送听起来也不错,魏鹏花139块,买了马甲、文件袋、冰包,等审核过了打算上岗。

这大半个月,简历投了,到店问了,大部分集中在餐饮行业,收入要求不高,魏鹏还是都失败了。宜家,以他19年家居行业的履历应该说得心应手,但负责人在求职软件上回了不合适,就再也没消息,哪怕销售岗,月薪4千到7千,他发了求职邮件也一直没回应。

也投过一些看起来高端的行业,金融公司的财富营销副总,面试完才发现,就是一个销售岗,让你拉身边的朋友买金融产品。还去做了四天的地产中介,没等正式签劳动合同就放弃了,这份工作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冷漠,他理解,或许因为客户高度重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之前,魏鹏没想到中年再就业这么难。作为管理者,曾经他是坐在终审面试官位置上的人,按照他的说法,他所在的公司不要求年轻,而且相反,希望员工更有生活阅历,能更好跟客户沟通。“你来个毛头小子,大学刚毕业的,啥都不懂,怎么去服务那些高净值的客户?”

失败多了,魏鹏认真想了想中年人的优劣势。总结下来,优势是有阅历,有能力,他就很自信现在能力远胜年轻时,但劣势就更多了,体力不如年轻人,可能薪水要求也高,“上有老下有小”,也不能像年轻人主动加班,“不容易被控制”。

这阵子,魏鹏唯一找到的稳定兼职是在花店,在一栋居民楼里的作坊,做箭筒、摘花瓣。来这里兼职的很多都是中年女性,送完孩子就来赚一份钱。大家边干边唠嗑,话题总是离不开孩子,一个大姐最近在发愁女儿的工作,女儿毕业后,想在杭州做老师,说通过黄牛花几十万就能搞定,大姐正在犹豫要不要花这个钱。

花店这份工作魏鹏挺喜欢,随来随走,按时计酬,不影响接送孩子。还有一点很重要,“能学到新东西”——上班第一天,魏鹏整个上午都在摘花瓣,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香槟色的;下午学插手捧花,一枝向日葵,三枝黄色三枝白色玫瑰,旁边再搭上几枝“橙泡泡”,这也是他新学到的花名,刚开始听成“陈泡泡”,还以为花也有姓呢。花店氛围挺好,对于他这样的新人,大家都愿意教,虽然很简单,可能一分钟不到就学会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时薪低,12.5元一小时,魏鹏上次那么低的收入,可能还得是刚毕业那会儿。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来应聘。第二次去花店,一进门8个兼职,比上次又多了6个。

图片

2000年,魏鹏大学毕业来到杭州时,第一份薪水是700元。那时候地产行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商品房市场化刚刚启动,用了十年时间,魏鹏做到分公司总经理。那是2013年,魏鹏35岁,新买了宝马,两年后又在杭州市中心买下了人生中第二套房子。

那些年,都是工作来找魏鹏,那会儿的家居行业,他形容说,“纯粹跟捡钱一样”。2015年,公司搬迁离开杭州,他和朋友一块创业,自己开家居店,一年也能挣个三五十万。

很长的时间里,在经济高速的增长中,魏鹏相信,自己收入会不断上涨,那么多年确实也是这样。但谁也没有想到,转变会来得如此之快,2017年“房住不炒”提出,楼市不再狂奔,他明显感受到店里的人少了,“客流基本消失了”。

快不行的时候,他关掉了店。如果坚持开下去,他说,现在自己可能已经卖房子了。猎头主动又找上了门,他开始转而卖保险,一年还是能挣三四十万,他说,主要自己是圈子里头一个卖保险的。

然而,这两年保险行业也大不如前了。《中国经营报》报道,截至2022年年底,保险代理人数量不足300万人,与2019年高峰期代理人数量(912万人)相比减少接近70%。

魏鹏的感受更直接,2022年收入大幅下滑,“今年估计更差了”。

老百姓确实比以往都捂紧了钱包,经济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增7.9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个中年男人看起来心态很好,讲述求职经历的视频也不忘自我调侃,他在社交平台的自我介绍是,“给大家展示下老年人找工作的艰辛”。很多人怀疑,他是不是就是体验生活,或者为了流量?魏鹏说自己没有这个心思。今年前四个月,他就挣了一两万块钱,所以想找份兼职弥补收入。

除了挣钱以外,去应聘肯德基这样的门店,他也想了解了解餐饮行业。魏鹏举了个例子,星巴克和瑞幸,他只找星巴克,因为听说瑞幸员工不需要任何技巧,在星巴克干几个月,他以后没准可以应聘咖啡师。但最严格的就是星巴克还有迪卡侬,要求兼职人员必须有一份交社保的全职工作,或许是因为担心工伤一类的风险,自己交社保都不行,“国际连锁就是不一样”。

了解这些行业有什么用呢,魏鹏也没想太多,现在的资产状况,他也不会考虑创业。他说自己是一个保守的人,现在没有太多物质欲望,能有一份工作,维持当下生活就行。

跟这座城市很多人一样,魏鹏的财产主要集中在房产,两套房子,一套的租金正好覆盖另一套的房贷。除此之外,他说家里没什么存款,当收入长期稳定在某个高水平时,消费自然也高。

现在生活当然不完全一样了,宝马车暂时闲置,更多地骑电瓶车,衣柜里阿玛尼西装也开始积灰,进口零食超市都很少去,前几天去了一趟,里面的物价他总忍不住换算成要摘多少小时花瓣。

能不能卖掉一套房躺平呢,这也是很多网友给他的建议。魏鹏看到过网上很多人这样做,比如上海一对丁克年轻夫妻存下300万后提前退休,但在他看来这有点太不实际了,哪怕现在利息足够生活,未来利率变化呢?

而且躺平也不利于孩子,他说,总不能让孩子看着自己父亲天天躺在家里。也是因为孩子教育,他没想过离开杭州,回老家或者找其他地方生活。

图片

魏鹏原计划是,等9月份孩子升学,再找一份全职工作,月薪一两万就行。这几天,他已经提前开始准备简历,试着投了100多份,都没什么回音。“你履历再丰富,经验再好,对不起,你连简历被打开的机会都不存在”。

他反思,现在的困境。“跟经济大环境有关,也可能跟我自己有关。”19年的家居职业经历断层了,去创业,然后又做了保险。

他说自己并不焦虑,家庭没有负债,家人身体健康,这是他最大的底气。而且,焦虑能有什么用呢。他在视频里建议和自己经历相似的人,找工作途中,不要让自己空档,没有稳定的全职,也可以像他一样去找兼职,不论多少,至少能保证温饱。

他的求职经历的确慰藉了一些人,评论里说,“在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的时候没有颓废,可以放下身段面子做这些低薪的兼职,已经赢过很多人,虽然时薪不高,但是总是在想办法赚钱,对家庭来说是积极的,有希望的。”魏鹏为这条留言点了赞。

520的前一天,魏鹏又在花店干了8小时,一天都是玫瑰花。下班时,老板主动问,明天还来吗。魏鹏说不来了,他要去做闪送,5月20日平台有奖励政策。那天早上,他7点出门,骑了几十公里,一直到下午三点收工,接着回家买菜、做饭、接孩子。

他的脸明显晒红了。那天他挣了145元,时薪18元,比花店高一些,第二天就又接着跑了。

(应讲述者要求,魏鹏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AoEH1KmGN2-MtlNCZmxmg

房地产很惨,但是别救了

房地产这两年确实惨,以至于最近不少专家已经跳出来又在呼吁救助。

简单来说,房地产对于中国来说确实太重要了,除了天量的房贷和土地出让金,还有原材料、家具、家装、家电、基建、水电气设备等一大串行业的消费和就业跟在后头。超级规模的基建,航天项目,公务员工资,甚至这两天试飞的大飞机,背后也有规模巨大的房地产资金提供支持。

也正是因为房地产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于是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每次碰上啥事,都想揪一下这根稻草。具体操作就是让大家借更多的钱,降低生活中的其他消费,来支撑房地产行业的过剩产能。

慢慢想想,自下而上形成这种观念并不奇怪。之前房地产持续升值的时候, 几乎所有人都形成一种观念,要攒钱买房而不是消费掉。消费固然爽,但是错过了房价上涨,现在有多爽,将来就有多惨。

而且主流舆论也形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如果一个博主劝大家攒钱买房,那他就是一个成熟稳重有思想的博主。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博主劝你消费,及时行乐,他就是一个消费主义博主,听着就肤浅。

这种想法倒也不能说有啥问题,事实上也没啥问题,尤其贴合中国人观念里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比如要节俭持家,无论如何都要有个窝,于是大家从上到下积极攒钱买房。

你们可能不知道,哪怕就在三四年前,房价的最巅峰时期,还有大量的房产群里教大家怎么用一堆信用卡循环套现凑首付,然后囤房等升值。很难想象那些人现在咋样了。

这些观念客观上造成了房价飞涨,不过这两年明显到了一个无法持续下去的状态了。

“房价飞涨”这事倒也不能说完全不好,主要是看你屁股在哪。比如你是一个拆迁户,或者你入场较早,极端情况下哪怕早半年,你都能比别人少奋斗十年或者二十年。

这个没瞎说,2015年左右,我有同事疯狂加杠杆,500万买了中关村“牛小”的一套学区房,大家都觉得他疯了,可是转过年,他的房子很快飙到了一千多万,你们想想,多出来那大几百万,多少人一辈子也赚不到?

所以说房价飙涨这事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需要把一生拿到祭台上去献祭,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以轻松吃掉别人的一生。

而且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越年轻,在这场盛宴里所处的位置越不利。如果你父母在体制内,拆迁有好几套房子,那你毕业之后多多少少能占很多便宜。反过来讲,如果家里啥都没,辛辛苦苦把你培养成大学生,送你到大城市,本来以为接下来就好了,等毕业才发现接下来的麻烦比考大学都大。

更大的麻烦是,从2017年开始,各地房价都开始了剧烈的分化,也就是越贵的房子,涨幅越大,反而那些上车盘普遍跌得很惨。包括北京,也是这样。北京这边豪宅普遍涨得很厉害,尤其那些学区房,几乎一直在涨,而那些普通盘,却一直在阴跌,而且也非常难卖出去。

但是年轻人们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会“坐以待毙”直接把自己放上去吗?有的确实是那么做的,哪怕在2018年左右还在疯狂加杠杆。但是还有太多人,他们想加都加不上去,因为他们的实力决定了自己没法疯狂挖掘杠杆。

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观念,也算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配套观念就是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家里人提供不了支持,也就不好意思逼婚了。这些观念洗脑下,生育率能上来有了鬼了。这两天全网都在聊“今年只生800万”,感觉非常沧桑,我身边有同事的孩子是2017年出生的,那年足足有1700万,才五年,就跌了一半,也算史诗级暴跌。

现在想想,上文提到的“压缩消费上资产”的说法,无论是道理上,或者逻辑上都没啥问题。可是背后的代价却很明显,代价就是拼命压缩年轻时候的生活质量。这种使劲压缩生活质量的现象,导致了90后和00后年轻人里这些年形成了一些新的生活观念。前几天跟一个95年的公司小伙伴一起吃饭,他的一些想法让我非常吃惊。

聊到生育率,我才意识到他应该生孩子了,可是他好像丝毫没那个意思。他一年也能赚几十万,跟我说他坚决不生孩子,一方面他和女朋友怕麻烦,尤其他女朋友听说生了孩子每天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给孩子喂奶,精神就崩溃了。而且没户口,也买不动学区房(不想背着巨额贷款住在一个猪窝里),又怕小孩学习不好将来打螺丝,所以一直没下定决心生孩子。

另一方面他还有个理论,他认为生活质量这玩意跟物质和能量似的,应该是守恒的。年轻人买房后节衣缩食生活质量暴跌,暴跌的这部分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转移了。你节衣缩食攒出来的钱,降低的生活质量,并不是真的没了,而是跑银行和买家那里去了。你受的苦,那都是别人桌上的菜。所以他的原则是能不受苦就不受,受够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别再想用任何道理忽悠他给别人做牺牲。

如果所有人一起艰苦,说不定大家也就那样了,一起默默承受。不过现实是年轻人经受巨大的压力,却看到另一批人胡吃海塞,这谁能受得了。感情你让我艰苦奋斗,是为了自己取个嫂子呗?尤其是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高位接盘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现了如今的僵持态势。

我吓了一跳,问他说这是你一个人的想法,还是你们整个团伙都这么想,他说他身边的基本都这么想,而且这段时间每次看到生育率暴跌的新闻,都有种看爽文的感觉。

了解了年轻人的想法,也就能理解为啥生育率成了这样。而且大概率还会继续走低。

所以我一直有个说法,所有的红利,本质都是债。

人口红利,其实就是人口债,“婴儿潮”一代年轻时候力量有多大,老年就有多难养。

房地产红利那更是债了,看着是从银行借了三十年的钱出来,深层次里,是一些年轻人放弃了自己年轻时期的享受买房生孩子,生活的痛苦让周围围观的不敢下场了,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生育率。

那些超级规模的债务,催生出了史无前例巨大无比的房地产关联产业,那些产业如今都处在产能极度过剩状态。如果继续救房地产,那些企业自然能苟活一段时间,但是等到救完又活不下去了,如今不可能有2016年那么大规模的需求支撑着房地产了。反正整个产业大规模去产能是迟早的事。

比如这两天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写的是一个45岁的中年人找工作经历。这人之前就是做家具的,十年前年薪八十万,但是从2017年房地产大潮开始走低之后,家具行业越来越惨,到最后终于做不下去了。如今去应聘肯德基、必胜客、宜家、星巴克兼职,结果都失败了。

他的经历,就是一个完整的周期,行业从稀缺走向极度过剩,最后从业者连口汤也喝不到。如果国家再来一波刺激,让房地产重演2016年的那种情况,可能地产相关从业者又能过把瘾,然后呢?很快又没生意了,因为产能过剩这事根本解决不了,从业者还是得改行,可能只是把改行时间从45岁改成了47岁,啥都没变。

如今几乎所有担忧人口的那些专家学者,都是从国家社会层面分析人口的影响。几乎没有从个体角度来思考这事,年轻人到底怕啥,到底痛苦啥,似乎没多少人关心,而生育决策,是最自下而上的,你得去从最下边来解决,而不是各种顶层设计。

在日本等国,还出现一个情况,叫“仇老”。也就是说,年轻人认为老年人霸占了社会的整个红利,构筑了可怕的资产壁垒,自己啥也没,奋斗一生可能连别人的起点都达不到。

于是极度痛恨老人,一方面痛恨有钱的老人,因为他们霸占资源。也痛恨没钱的,因为没钱的老人消耗了年轻人交的养老金。还痛恨自己家里的老人,嫌他们帮不上忙还拖累自己。

我以前理解不了,这两年也在年轻人里看到了类似言论,他们认为自己所有的悲剧,就在于红利都被上一代吃光了,然后用极度夸张的房价把他们的前途卡死了。而自己拥有的,只是一个帮不上什么忙、让自己输在起跑线的原生家庭。如果不买房,那一辈子交房租,如果买房,那三十年做房奴。自己唯一做错的,就是晚出生了一些年。

所以我现在觉得,房地产如果真不行了,就让他不行吧,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该退出了。而且这里的“退出”并不是真的完全退出,也没法完全退出,毕竟美国那样的成熟社会,房地产依旧是一个关键支柱。这里说的退出,是不把房地产当做最重要的引擎了,以至于整个社会围着这根柱子转。

转型之路固然痛苦,不过也是没招的事,硬撑着不承认也不是个事,关键还是找一条新的可持续的道路,越坚持不承认问题,找新路的时机越往后推。

顺其自然就行了,反正别再使劲让房价涨了,也没必要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背更多的债去救房地产。让老百姓自己去选择把钱往哪花,用正常的消费推动产业升级,而不是让房地产相关产业越来越大,然后有一天没法继续膨胀迅速崩掉。

人一旦接受了“周期”这个设定,就能意识到一个问题,衰退或者说萧条本身并不是坏事,这个阶段消灭掉落后和过剩的产能,经济才能健健康康重新上路。

甚至可以说,没有衰退就没有新生,历史上每次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都伴随着旧产业的衰退。如果旧产业死活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占着巨大的资源不放,通过政策反复给自己续命,长期看来可能只会不断延长麻烦的时间。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JJpp4J-8xgXJ5ZNLzvzLQ

看看顶级聪明的人物是如何败在股市上的?

1、格雷厄姆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失败原因:抄底)

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雪已经预见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一贫如洗。(失败原因:认为优秀企业可以穿越周期不计价格买入)

3、索罗斯1987年前认为日本股市泡沫巨大,放空日本股票,结果惨败,日本股市牛到了1989年。索罗斯在华尔街评论上鼓吹美国股市会坚挺,日本股市将会崩盘,而结果正好相反:美国股市崩盘了,日本股市却坚挺。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当年损失了32%,与他唱反调的孔逸夫却让科尔基金赢利了70%,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数字,因为当年几乎所有的对冲基金都亏损了。1999年曾不看好科技股,但2000年后却用量子基金高位买入科技股,最后大亏。(失败原因:投机,对赌)

4、上海一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当初是从中国台湾地区股市1000多点开始进入的,一直做到10000点,入市50万的资金滚到了8000万,其实她在10000点的时候,就把股票全部抛了,手上握有的全是现金。因为担心股市过于疯狂,所以她还是相对比较理智的,最后台湾股市上冲到12000点之上,三年多时间增值了160倍,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很惨,在台湾股市由12000点跌到7000点时,已经跌去5000多点了,按道理该反弹了吧,她又进去了,股指又跌掉了5000点,她不得不全部认赔清仓,三年的财富又都化为灰烬。(失败原因:博反弹,做波段)

归其原因,我们客观地说,她还是非常聪明的,但是为什么后来又进场了,她当时自己就以为自己是股神了,可以掌控股市,股市不过是她的超级提款机而已。在此,我劝告大家,现在股市好,可能未来股市更好,但是如何清醒的看待股市,如何看待自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失败原因:高估自己)

5、香港有个知名股评曹仁超,1972年香港股灾前1200点看空,结果差点被公司解雇。1973年港股达到1773点后大幅下跌。到1974年跌至400点,老曹躲过大熊,信心百倍。1974年7月港股跌至290点后认为可以捞底,拿全部积蓄50万港币抄底和记洋行,该蓝筹股从1973年股市泡沫的43块一直跌到5.8。老曹全仓买入。结果后来5个月,港股再度跌至150点。和记洋行跌至1.1元。老曹最后斩仓,亏损80%以上。(失败原因:全仓买卖)

6、徐兴博年近半百,是南京市一家药材公司的普通职工。1992年,我国证券交易市场还刚刚起步,许多单位和个人在这片领域里淘一桶金。徐兴博的确在这里面淘得了第一桶金,凭着丰富的投资经验,不管股市如何涨跌,他总是能及时嗅出大盘行情,事先作出调整,让自己的投资稳定增长。2001年10月,形势急转,而他仍认为能象以前那样安然度过低谷,接受委托资金超过100万元。2005年6月,沪指跌破1000点大关,一夜间回到了13年前,徐兴博和朋友委托给他炒股的财产,在这次大跌中损失殆尽。(失败原因:加杠杆,借钱投资)

他们凭什么不加班?

他们凭什么不加班?

图片

作者 | 万连山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图片

到现在还不觉得996有问题的,非蠢即坏。
各种拼命加班内卷,国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但不是每个地方都如此。这两天,看到一部讲中国人到越南创业的纪录片《出海》,属实大开眼界。越南是一个有6800万网民、还远未成熟的市场。作为国内出来的卷王,主人公黎叔仅用一年,就成了当地互联网的一号人物。但他很不适应越南员工对工作的态度。越南打工人,不羁放纵爱自由。作为老板,黎叔每天9点就到公司,10点多员工才稀稀拉拉到齐。没干一会,12点到了,“哗”地就集体去吃饭,饭后齐刷刷睡倒一大片。2点陆续睡醒,慢悠悠地干活。4点左右,沙发上、地上坐满了人,都在闲聊。5点半,集体准时下班,齐刷刷冲进地库骑车离开,公司就剩黎叔一个人。满打满算,这些越南员工一天最多也就干5个小时的活儿。加班?不存在的。别说是周末有紧急的工作要处理,天塌下来,也得等周一再说。

你说客户等不及?客户也不加班。

图片

国内打工人这么勤快,都卷成狗了。

凭啥越南人,就能那么“懒”啊?

01

改造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古代东方世界,长期存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文化圈。越南是其中的核心之一。和朝鲜、日本一样,常以“小中华”自居。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启后,法国传教士到达中南半岛宣讲福音,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尊崇儒家的越南小朝廷来说,这是个严重的外部威胁,只会蛊惑人心、败坏风俗。1833年,面对愈发猖獗的殖民者,阮朝明命帝下令,全面禁教。时值大革命时期,法国如日中天,世界为之侧目。小小越南,既然不合作,只有请你去死。1858年,法国正式出兵越南。1887年,两国签订《顺化条约》,正式宣告阮朝灭亡,越南成为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直到1954年,法军才全部撤出越南。如此长岁月的统治,法兰西对越南人进行了深入骨髓的改造。

图片

首当其冲的是文字。为了宣传法式文化,殖民政府创立《南风》杂志社,大量介绍西方思想、科学、文学,比如无线电、电影、电话的起源和发展经过。这些新知识,一方面促进了越南近代的思想启蒙,城市中出现不少“开眼看世界”的人物;但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开始崇拜西方文化,甚至维护殖民统治者。再加上法国人的干涉,大量资金投入到法式教学中,汉学迅速衰落。1919年,越南宣布废除汉字,自创了一门新的拉丁文字。如今,虽然越南语和广西地区的方言在发音上十分相似,但越南的年轻人,对中国文化圈的记忆,已经很陌生了。这直接导致了越南历史的失落。汉字文献记录了越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但这些信息现在都很难被大部分越南人理解。就像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关于这一点,体现在现代越南社会的方方面面。去越南游玩过的朋友,大概都会有种错觉:这里确定不是法国?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大叨、胡志明市和河内,这里有很多法式建筑,和中国的老上海滩一样。比如河内歌剧院、西贡圣母院大教堂、大叨群山中的殖民别墅和豪宅,甚至越南军队的营房,高高的拱门、阳台、柱子和令人愉悦的对称,令越南人沉醉不已。

图片

模仿巴黎圣母院所建的越南河内大教堂除了建筑,越南人的生活习惯,也带着本土化的“法式浪漫”。比如,在亚洲其他地方,面包并不是那么受欢迎。但在越南,刚好相反,没有什么比Bánh Mì更受欢迎,即越南法棍。法棍对法国人来说,就像埃菲尔铁塔,是独特的标志,一日三餐都可以吃,大街小巷都有得卖。对现代越南人也一样,一日不吃都不行。大街上卖法棍的大妈多的是,一天随随便便就能卖几百根。这里的法棍是经过改良的,里面一般塞有越南本土扎肉、腌萝卜丝、薄荷叶、烤肉、鹅肝酱等等。味道还算不错,价格不贵,基本上2万越南盾就能买到,差不多人民币6元钱。

图片

越南的另一大特色是咖啡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圈的一份子,越南人本和中日韩一样,喜欢喝茶。但自从法国人来了后,咖啡迅速成为主流。如今,咖啡已是越南人不可或缺的饮料。当然,因为客观条件约束,越南人喝咖啡没有法国人那种格调。在这里,喝咖啡就像是在吃路边摊。一堆人拿着小板凳坐在咖啡店门口,围绕一个小桌子,甚至有时连个桌子都没有,就在那里喝咖啡,侃大山,一坐就是小半天。

图片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他们对咖啡是如此热爱。以至于一个东南亚小国,却成了仅次于巴西的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国,将文化生活转变为重要的经济来源。除了以上这些,还包括教育、烹饪、时尚以及大量基础设施,我们都能看到,越南人的生活方式,和法国人极为相似。虽然殖民者早已离开这条土地,但这里到处都留存着他们的印记。这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越南人动不动就罢工。因为法国人就特爱罢工。自18世纪大革命以来,民众运动在法国社会中从未断绝。尤其在20世纪初,工会组织推动的数次大规模罢工,迫使政府在劳资关系中更多地考虑工人的利益。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传统。越南人有样学样。加班不可能加班的,动不动就罢工争取权益才是常态,一言不合就请假辞职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即便月入一千元,准时下班约三五好友到咖啡馆、酒吧放松,定期出去旅旅游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经合组织(OECD)调查:中国工人平均每天工作9.2小时,毫无争议地位居世界第一;而越南工人,一天加起来工作不超过5小时,到点下班绝不会为工作多逗留一秒。在这点上,真的很法国。问题是,法国人均GDP为4.37万美元,越南才0.37万美元,这差距多大啊。法国人崇尚自由,是理想的浪漫主义者,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已经不愁吃穿,不需要为了生存而焦虑。越南又凭啥呢?

图片

早早下班的越南打工人

02

要票子,不要厂子

时至今日,亚洲仍只有4个发达国家:以色列、新加坡、韩国、日本。犹太人是美国的爸爸,谁都可以穷,以色列不能穷。其他三个,都是被时代风口推起来的。新加坡好说,中日韩都是贫油国,石油输入80%要走马六甲海峡。狮城占了地利,人口才几百万,能不富吗?日本的红利期是朝X战争,成为北约的亚太前线。美国真的把日本当亲儿子,不仅技术转移毫无保留,还给予接近于0的关税。日本商品卖到欧洲,也是低关税。而欧洲商品卖到日本,就要缴高关税。如此多便利,日本市场几乎可以只进攻、不防守,电子产品和汽车迅速攻略到全球。韩国和日本差不多,红利期是越南战争。此战前,南韩人均国民收入才73美元,全球最穷之一。相比下来,北边的朝X才是富国。战争开始后,韩国拢共60万正规军,先后5次往越南共派遣了31万人。如此舍生忘死,真把美国人给感动了。此后,美国不但对韩国全面开放市场,进行资金、技术支持,还把越南战场上大量军事、基建订单交给韩国。穷国朝X,就这么一飞冲天。日本人眼红的不行,想抢生意,被美国赶走了:你才给父皇出了多少力,你有二皇子忠心吗?

图片

70年代初的韩国贫民窟越南也有自己的红利期,贸易战。越南的改革开放,是从1986年开始的。但真正引起全球瞩目,是在2019年后。从那一年起,中国到美国的商品,要么不让卖了,要么就收高额关税。在这一前提下,大量外资奔赴越南开厂,包括中国的各种劳动密集型企业。2018年,越南是美国第12大进口商。到2019年,就排到了第8。尤其在三年疫情期间,全球多数国家,包括东盟各国GDP都是负增长,越南却逆风上扬,连续高升,取得历史性突破。看起来,越南好像即将成为日韩后的第三只猪,就要飞上天。但从贸易数据看,并不是这样。比如2020年,越南进口额2627亿美元,出口2826亿美元,看上去规模很大,其实总共才赚了200亿美元。造成的结果就是,几乎攒不下钱,从而没有资本进行技术升级,只能被锁死在低端制造业。为什么会这样?

图片

因为越南没有重工业。日本早在甲午战争后,就通过掠夺中国资源,完成了重工业布局。所以二战后,在美国支持下,能迅速死灰复燃。韩国朴正熙时代,是军事独裁,他可以强迫财阀们搞重工业,不听话就去死。在高压统治下,韩国才完成了重工业化。但越南显然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很少有人关注到,越南改开几十年,“先富起来”的那部分,是军人。80年代,越南战争才刚刚结束,越南国内非常穷困,国家也没钱,百姓也没钱,根本没办法扩大生产,只有军队还有一些资本。他们有了这些先发优势,什么行业赚钱就可以搞什么,垄断了全国电信、港口机场、房地产、银行业,完成了财阀化。比如,越南通讯部队掌握了全国最大的电信公司,工程部队成了最大的建筑商,土地管理部门直接开发房地产,运输部队直接开始搞贸易和物流,还能依靠特权享受免费待遇……

图片

现在的越南军队,更像一个巨大的财阀2004年,越南国会提出限制军队经商,被军队一致否决;2004年,政府再次禁止军队经商,直接没人理。人家有枪有钱有人,凭什么听你的啊?人家就是靠金融、房地产赚钱的,你说俺们要工业化,小心派人把你嘎了。现在是什么时候了?2023年了!早就过了搞重工业的窗口期。傻子都知道,房地产、金融、设备才赚钱,越南军方凭什么吃力不讨好去搞重工业啊?做做代工得了,屁民饿不死就行。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们的推动下,过去5年,越南房价几乎翻了一倍。

图片

3月胡志明市房价(美元/㎡)相对应的,越南打工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才涨了30%多,而且是在2022年下半年才开始猛涨的。不到300美元的收入,房价却几千美元一平。这个压力,至少不比中日韩低了。普通人没有在发展中享受到红利,反而自己成为了红利本身。既然再怎么努力,也买不起房,何必还那么较真呢。

图片

今时今日,中日韩三国,还在奋斗的越来越卷,放弃而躺平的越来越多。

越南打工人频繁罢工,既是民族性格使然,也未尝不是对资本社会无声的抗议。

03

尾声越南人学法国,不羁放纵爱自由。这其实是好事,打工人不能欺负打工人。但对企业而言,这就非常头秃了。过去20年,越南最低薪资涨了17倍,工作效率却一直没有提高。再加上,越南人民大都信奉佛教,全国佛教徒约有2000万人,讲究的就是钱财乃身外之物。这就非常要命了。众所周知,制造业一旦来了订单,铁定是要加班的。实际上在国内,只要你给加班费,大家都抢着加班,大部分工人都是靠这个赚钱的。但在越南,你鼓动大家赶工,说:钱给够。然后,就罢工了。这一来二去的隐形成本,真不低。又比如另一个更大的产业转移地印度,总给人一种感觉,14亿人口,上来就是干。可印度自己的经济学家都说:印度庞大的年轻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便宜是便宜,架不住效率太烂。不信这个邪的代工企业,基本都在东南亚和印度感受过现实的毒打。

图片

只是对打工人而言,自己效率高,就幸福吗?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就业竞争的残酷性。独有的“丈母娘文化”、高额的房贷车贷,逼得国人没有与企业一争长短的勇气,不得不忍气吞声的承受着各种压榨。你今天拼命完成的工作量,就是明天所有人的标准量。所谓内卷,害人害己。反观越南人,则很容易满足,不会有丈母娘逼着女婿买房买车、负债累累、他们月入一两千,但每一天都在生活。

你笑别人懒如猪,别人笑你累如狗。(全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p9w8gkd-A_FO_Xd3e-d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