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奔向4000点,在牛市生存是门带血泪的学问(2025-8-21)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牛市不会无限期延续,什么时候卖出,才是决定投资最终收益的时候。

撰文丨周隆斌

 

8月18日,沪指报收3728点,创近10年来新高。同日,A股总市值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尽管8月19日沪指下跌了0.02%,报收3727点,但是昨日(8月20日)很快就收复了失地,上涨1.04%,报收3766点。今天(8月21日)沪指继续上攻,截至发稿前,盘中一度涨至3784点,距离下个整数关口仅有一步之遥。

 

 

似乎“3000点保卫战”的笑话还萦绕在耳边,一晃眼的工夫,沪指都快逼近4000点了。

 

辞职All in股市、跟风入场、有一种再不进场就晚了的紧迫感……各种有关股市的新闻一时间层出不穷。中国股市和中国足球历来是一对难兄难弟,股市怎么突然间就要“单飞”了?

 

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有一次我在电梯里小声与朋友闲聊,他提到现在赚钱可真难啊,我认真地看着他说:“你可以尝试投资股票呀。”话音刚落,电梯中的人们好像听到什么不得了的笑话,哄堂大笑。

 

通常而言,出于礼貌我们在电梯里会尽可能避免对陌生人的言论作出反应,除非实在忍不住,投资A股听起来恰恰是那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

 

 

01

 

就算现在沪指一路上扬,很多人依旧对这轮行情持怀疑态度。“现在到底是不是牛市”的问题,时常会成为社交媒体中的热门话题。谁要是说现在是牛市,就会遭到不少冷嘲热讽。

 

在我看来,2015年牛市结束后,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A股都没有产生过可以被称为牛市的行情。3000点仿佛有磁力一般,牢牢吸引着沪指。无论全球股市创出多少次新高,A股都能做到视而不见,“咬定3000不放松”。中国投资者只能用“美股屡创新高难掩颓势,大A低位徘徊前途无量”的段子聊以自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大A穷。阔别已久的牛市在当下这个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的时间点,正在向我们走来。然而,牛市并不能和赚钱划等号,哪怕沪指涨到一万点,股市里“七亏两平一盈”的定律依旧奏效。

 

经济学中,并没有像物理定律那样,对牛市这个概念有一个精准的定义,牛市只是一种相对概念。市场将主要股指从某个低位上涨20%称之为技术性牛市,假如以这个标准衡量,从2024年9月18日,沪指2686点计算,到现在沪指已经上涨了40%,毫无疑问,A股步入了牛市阶段。

 

今年4月后,沪指更是一路高歌猛进,走出拒绝回调的强势格局。从4月初到现在,97个交易日中,65个交易日中沪指录得阳线,三分之二的日子里是在上涨。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里,除了4月7日,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市场单日出现大幅调整外,沪指单日下跌超过1%的日子有且仅有一天。

 

▲沪指一路上扬(图/网络)

 

正是因为牛市这个概念十分主观,所以很难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可。就算是隔壁几乎是连涨十几年的美股,还是会有投资者认为那根本不是牛市,涨幅全是泡沫,暴跌近在眼前。

 

据我观察,拒绝承认A股是牛市的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还没有买股票,或者仅买了少量股票的投资者,他们还没有上车,自然不希望牛市的机会从手中溜走。还有一类是手中有大把股票,过去的几个月中涨幅却显著落后于沪指,自己买的股票都没有涨,这能算什么牛市。

 

可惜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抛开牛市这个概念不谈,也不管明天A股是不是将要回调,此刻摆在眼前的清晰事实是:A股正在持续上涨中。

 

接受事实,摆正观念,是投资旅途中的第一步。

 

 

02

 

我的父亲是一位投资A股20余年的老股民,小时候我时常看着他对着屏幕前红红绿绿的柱子彻夜难眠。

 

父亲会将股市中的奇闻异事当做故事讲给我听,年幼的我对股市根本没有概念,只知道红柱子出现就能赚钱。他曾反复给我讲述2000年世纪交替之初的那轮大牛市,毕竟容易赚钱的日子总是值得怀念。

 

与现在大家用电脑、手机就可以方便地查看股票行情不同,2000年时,电脑尚未在国内普及。并且,想要在电脑上查看股票行情,还需要额外花钱购买例如“钱龙”的专用软件。到证券营业部的散户交易大厅中,在巨大电子屏幕上查看滚动的报价信息,是更为经济和普遍的做法,也是独属于中国初代股民的记忆。

 

股民朋友们在交易大厅中互相谈论股市交易经验,交换对于市场的看法,那种气氛是现在互联网中股票论坛所不能比拟的。当沪指即将首次突破2000点大关时,整个交易大厅沸腾了。股民们不约而同地站起身,目光紧锁在闪烁的报价板上,每一点变动都牵引着他们的呼吸。脚下木质地板随着人群激动的跺脚微微震颤,欢呼声逐渐汇聚成同一个字——“涨!涨!涨!”。

 

那一刻,每个股民都沉浸在牛市的喜悦中,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美好的日子会这么延续下去。但大家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股票只有卖出后,收益才算是自己的。此后连续近5年的熊市,抹平了大部分股民的盈利,本金亏损者不在少数。

 

原来牛市就是大家集体陷入疯狂,不顾一切地买入。这个故事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构成我对牛市的初步认知。在历次的牛市中,这样的场景总是反复出现,只是换了不同的形式。

 

 

2007年,A股再度迎来牛市。同年6月,由信乐团金曲《死了都要爱》改编的《死了都不卖》开始在股民间风靡。当“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的歌声从大江南北的音响中迸发,不知父亲是否会想起,多年前穿梭于散户大厅里的那些日子。4个月后,沪指见历史大顶6124点,随后开启快速下跌,短短一年时间沪指跌去70%。

 

年轻人总是对父辈的经验不屑一顾,认为时代变了,自己的视野更加宽广,自己会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至少在投资上,多数年轻人只是在重走父辈的老路。

 

2021年初,“坤坤(某位知名基金经理)不老,蓝筹到老”的口号传遍社交媒体。随着行情回落,看着基金收益由盈转亏后,被“套牢”的年轻投资者们将曾经捧为“YYDS(永远的神)”的基金经理拉下神坛。

 

在股市中,很反直觉的是,牛市往往才是投资者巨亏的开始,熊市中反而亏损较为有限。投资者被牛市的氛围感染,更容易做出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并且,牛市中指数与个股即便面临短期调整,很快就能涨回去,让人产生一种“止损就是错误”的错觉,导致投资者在后续市场的调整中更倾向于“死扛”,或者追涨杀跌,不断调仓换股,令亏损无限放大。

 

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说,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结束。值得庆辛的是,现在市场还在讨论A股是否是牛市,就是市场正在犹豫阶段的最好证明。等到狂热的看多情绪再次席卷市场,行情恐怕就将进入尾声。如果投资者忘记这一点,终将迎来注定的结局。

 

 

03

 

既然A股正处于难得的牛市行情中,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具备风险意识,就能趁机在股市中捞上一笔?想要成为股市中盈利的那一成投资者,难度比看上去的要大得多。

 

要说当下最火的行业,非AI莫属。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已向多位顶级AI研究员开出了上亿美元的薪酬方案,一场轰轰烈烈的AI抢人大战正在全球科技公司中打响。科技猎头公司哈里森·克拉克(Harrison Clarke)的数据则显示,目前顶级AI工程师的年薪已突破1000万美元大关,典型的薪酬包也达到300万至700万美元。

 

即便是普通的AI从业者,在科技公司中也能收获一份不菲的年薪。然而,很少有人对AI技术一窍不通,突然想要改行从事AI行业。投资同样对专业度要求极高,有趣的是,无论牛市还是熊市,每年都有大量形形色色的新晋投资者加入。

 

特别是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兴起,各路股神层出不穷,三分钟就将股市奥秘讲得一清二楚。在他们激动人心的描述中,股市仿佛就是一台印钞机,跟着“老师”们买买买,必定稳赚不赔。在我看来,敲锣打鼓地教你赚钱,要么是盯上了你的本金,要么是卖课赚钱的,几乎无一例外。

 

宏观经济数据分析、行业研究、公司财务报告解读、技术分析、风险控制与仓位管理……随便拎出哪一点,都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学会的,而这又都是股票投资中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更重要的是,知识可以学,如何灵活运用,不被情绪所影响,还需要在股市中摸爬滚打,在无数次的盈利与亏损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才能有望走出幻觉,走向成熟。

 

想要在市场中最终实现盈利,这些道路是绕不开的,没有数年苦修,很难成为专业投资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错过这轮牛市。不过,牛熊始终在交替,投资技巧始终不会成为“屠龙术”,总有一天,在合适的时机会绽放属于它的光芒。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牛市不会无限期延续,什么时候卖出,才是决定投资最终收益的时候。

 

欲要取之,必先与之。对于投资来说,想要在股市中赚钱,要么付出时间精力,要么提前付出一定成本。任何损失与风险都不想承担,距离本金亏损也就不远了。

中国房价,到底跌到哪了?

作者 | 格隆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谈股论金,侃天侃地,大家好,我是格隆。

今天我来回答一个非常多朋友询问我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房价,到底跌到哪了?

这事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既事关中国4.65亿户普通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走向与调整,又关乎中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向与轨迹。说得直白点,地产不见底,消费就不可能见底,经济也不大可能见底。 

朴树在1999年发行过一张专辑,收录的第一首歌《New Boy》,开头是这样唱的:

是的

我看见到处是阳光

快乐在城市上空飘扬

新世界来得像梦一样

让我暖洋洋

彼时,是中国房改的第二个年头。那一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高达1900万,生育率1.52,人口年龄中位数只有27岁。城镇化也可以说刚刚起步,城镇化率仅34.78%,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可怜的18平方米。

在人口红利和城镇化的双重驱动下,房地产市场的新世界的确来得像梦一样,并迅速进入烈火烹油式的高速发展阶段。

1998年启动房改,到2021年中国房价见顶,23年,中国商品房年销售面积从1.2亿平方米,暴涨至17.9亿平方米,年均增幅高达12.5%,远超我们同期GDP增速,也把同期的M2货币发行增速甩开一条大街;商品房销售额则从2513亿元,暴增至18.2万亿元,年均增幅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0.5%。

房地产及其产业链一度贡献了17%的GDP总量,其中直接贡献7.3%,间接拉动9.9%。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每创造6元GDP就有1块钱与房子直接相关,迄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与之比肩和替代。

老百姓也被裹挟进这场地产的狂欢,被时代推着成为了“房奴”。

年轻人掏空6个口袋的钱包,将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未来的前途,统统汇聚和封存在一个小小的房子里。在“房价永远涨”的信仰支撑之下,购房者进入了梦想的狂欢。他们希望绕开一切明里暗里的阻挠来加杠杆。除了“假离婚”,还有伪造银行流水、虚开收入证明,只为了上杠杆,搭乘上买房的列车。

中国居民房贷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是在2014年,花了16年的时间。仅仅3年之后的2017年,就突破了第二个十万亿,达到20万亿,又在更短的2年之后的2019年,突破30万亿元,随后在2022年达到峰值38.8万亿。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则从2014年的30%左右,飙升至2023年的61.9%,接近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水平。

在居民疯狂的买房需求推动下,中国的房价从1998年的每平方米1857元,涨到了2021年的10300元,涨了近10倍。如果以2010年为基准,到2023年中国房价累计涨了78.9%,算上三成的首付杠杆,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5.25%,成为这个星球上那些年最有确定盈利机会的两大资产之一——这个星球上最有确定盈利机会的另一个资产是美股,但美股同期的年化收益率为12.17%,和我们的房价收益率比起来,仍甘拜下风。

房地产也成了绝对的造富行业,它造就了2013、2015、2016年三次获得首富头衔的王健林,也造就了2017年登顶首富的恒大许家印。无数的普通人更是借助房价的暴涨,身价翻倍,实现了表面的阶层跃迁。

那些年大家都唱着朴树的“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却没想到,接下来的歌词,才是大多数人十年后的注解。

2017年,楼市调控力度加大。也是在这一年,朴树发布了新填词的《Forever Young》,曲调不变,歌词却变成了:

所有曾疯狂过的都挂了

所有牛逼过的都颓了

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全都变沉默了

你拥有的一切都过期了

一语成谶。

从这一年开始房地产的新世界走向了尾声。盛极三十年,衰,不过3年。2021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见顶回落。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住房商品化26年以来“时间最长、下跌最猛、幅度最大”的超级大调整。

2024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9.74亿平方米,倒退了15年销售金额为9.67万亿元,倒退了8年;房屋新开工面积为7.4亿平方米,相比于2019年的高点22.7亿平米,缩水了67.5%,倒退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10万亿,倒退了9年。

房地产市场需求锐减,房价加速下跌。

我们目前的房价是什么情况呢?

2025年6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价格同比下降3.7%,从2022年3月算起,已连续下降39个月。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降6.1%,从2022年1月算起,连续41个月下降。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房价是从2022年1月见顶,迄今已经下跌了3年多的时间。

房价跌幅有多大呢?

从中国47个核心城市的房价来看,47城房价较高点回撤幅度的中位数,是-32.7%。

也就是说,过去三年,你所在城市的房价,跌去三分之一,是非常、非常正常的状态。在类似南京、重庆、武汉、郑州这些二线城市房价基本都跌了40%上下,至于温州、东莞、惠州这些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堪称惨烈,基本都超过了50%

单从二手房价看,一线城市中的北京房价下跌了30.7%,跌回到2016年8月、上海房价下跌31.6%,跌回2016年3月,广州房价下跌33.9%,跌回2017年2月,深圳房价下跌39.6%,跌回2016年6月。香港最惨,房价跌回了20152月。

这是什么概念?

给大家算一笔账,自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1998年到2024年,这27年时间里,中国商品房总销售面积为259.13亿平方米,如果按照单套房屋面积平均100平方米的来计算,也就是总共销售了约2.59亿套房。

而在2016年房价暴涨之后的这8年时间里,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6.42亿平方米,折合1.36亿套,占27年总销售数量的52.6%。

所以,全国房价跌回到2016年,也就意味着我们有超过一半的有房者,买房不仅没赚到一分钱,反而被套牢,甚至亏掉首付。

天下没有免费的盛宴。君以此兴,当以此亡,所有命运的慷慨恩赐,其实早就在暗中标注了价格。曾经,借助房产暴涨实现阶级跨越的中产,如今又因为房价的暴跌面临“返贫”的困境。地产富豪在富豪榜单上也被“雨打风吹去”,万达深陷债务泥潭,恒大早已被破产重组,并未能恒久远大、流芳百世。

更为严峻的是,依据我们的研究,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大概率还未见底。

在经济学上,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到顶不容易,因为要综合判断人口红利、人均住房持有量、城市化率等诸多因子。但在住房失去房价上涨的资本利得功能后,判断房价是否到底,其实非常简单,经济学上使用的指标,有且只有一条,就是房屋租金回报率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价。

3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致可以用来表征一个社会的无风险收益率水平,也就是一笔资金,投资于没有任何风险的资产,可以获得的收益率。

金融定价理论上,任何资产的价值,都来自于它未来能带来的回报。在房屋以自住和出租为主的情况下,房屋定价的锚,只能回归租金,且其租金回报率应该超过全社会的无风险利率,因为房产是风险资产。如果租金回报率过低,只意味着一件事:房地产市场泡沫过高。

我们的这两个指标是什么情况呢?

大家看看下面格隆汇勾股大数据团队做的数据图。

很明显,此前,随着我国房价大幅攀升,我国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长期低于30年期国债收益率,2019年至今,二者利差的平均值,达到了恐怖的147BP。

如此不合理的房价,说明什么?

说明那些年,大家真的、真的都太疯了。

一直到这轮房地产见顶回落,两者才开始收敛。截至2025年6月,中国一线城市平均租金回报率为1.93%,30年期国债收益率呢?为1.86%,两者基本重合,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较30年期国债收益率,略高了7个BP。

合理吗?

当然不合理。因为房产属于风险资产,理论来讲,租金收益率应该高于无风险收益率一定水平才更合理、更安全。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那些房地产市场相对成熟的城市,这个指标是什么情况呢?

从海外重点城市的数据来看,住房租金回报率,大多数时间都要高于30年期国债利率。2009-2024年,纽约住房租金回报率与30年期国债利率的平均利差为198BP、东京是168BP、柏林是211BP,伦敦非常特殊,但住房租金回报率也超过30年期国债收益率34BP。

综合全球经验,事实上,考虑到房屋还有维修和折旧成本,一线城市的住宅租金回报率需要高于30年国债收益率80BP以上,房地产市场的价量才可能达到稳态。

按照这个标准,考虑到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我们把这个利差压缩到60BP,目前我国城市住宅租金回报率也需要去到2.5%的水平。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按照这个指标来看,我们的房价,可能还有25%左右的下跌空间。

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因为前面三年中国房价平均已经跌了33%了,这个过程令无数人痛苦不堪。

但没有办法,我不负责情绪按摩,我只做分析。数据冰冷,但数据说实话。经济规律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3年前你不相信房价会普跌33%一样,但它就给你跌了。

剩下的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25%的下跌过程,或者说房租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利差回升到80BP,这个时间周期大概需要多久呢?

继续用数据说话。

2021年10月,随着房价下跌,租金回报率和30年国债利率利差开始收窄。2023年下半年,宽松政策加码后,租金回报率回升,国债收益率加速下行。二者利差从2023年6月的-119BP回升到2025年6月份的7个BP,2年时间回升了126BP,月均回升5个BP。

这种收敛图都是真金白银博弈出来的,它像股市K线一样,其实已经包含了所有市场信息。以此变化速度来计算,从当前的7个BP的利差回升到80个BP,至少还需要14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我们的房价跌幅进程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的路程,房价大概率将在2026年年底触底企稳。

有人问,如果我们的政策调节力度加码,见底时间是不是会快一些?

答案是不会。人为干预引发的脉冲,只是在下跌过程中吸引一批新的人冲进来,把房价下跌的全程痛苦,分解在不同人身上扛而已。

其实,25%左右的调整空间和至少14个月左右的筑底时间,隐含着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现在,这个时间,不到迫不得已,就不要去买房。

繁华落幕芳菲尽,站在这个时代更替的罅隙里,我们或许该去思考另一种生活方式。房子是中国人一生的执念,也是时代洪流下的无奈选择,是钢筋水泥,却囚禁着多数中国人的一生。

请记得,无论什么时候,别让钢筋水泥压垮了生活。家不是锁在产权证里的数字,而是爱的人在灶台前升起的烟火气,唯有当我们拥有不被房子定义的勇气的时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与自己、与这个时代和解的开始!

风雨飘摇的晚唐有个诗人叫卢延让,一生籍籍无名。但格隆非常喜欢他的两句诗词“山僧不解甲子数,一叶落知天下秋”。喜欢的是文字里那令人艳羡的独立、自我、率性,放旷与豁达。

我是格隆,关注我,做一个清醒的人。虽然有时太清醒了,也会伴随很多苦恼,但,我向你保证,稀里糊涂、随波逐流的代价一定会更大。(全文完)

▍往回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转自: 格隆 https://mp.weixin.qq.com/s/jH3RfqL1L-Z91OVuBsP6XQ

观照现实生活 拓展思维空间——专家点评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写作题

观照现实生活 拓展思维空间

6月7日上午,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目开考,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在第一时间公布了作文题目:

有学者用“专”“转”“传”概括当下三类文章:“专”指专业文章;“转”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传”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甚至是传世文章。他提出,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而面对大量“转”文,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试结束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邀请有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专家一致认为,作文题稳中有变,延续了上海卷注重思辨的风格,以平实的语言提示思维路径,引导考生展开思考。

作文题从当下文化现象切入,观照现实,具有时代性。考生可运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等任务群的学习积累,基于对专业性、学术性文章的初步认识,进行多角度写作。

专家认为,考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对“专”“转”“传”的概念展开丰富联想和多元思辨。“专”既可紧扣材料特指专业文章,也可指向不同领域的专业成果;“转”包含了传播的途径与态度,既可指新媒体平台的“转发”,也可指向人类文明进程中经由面授口传、文字载体等实现的通俗化传播,甚至指向特定专业知识和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与应用。“传”意味着“专”的理想结果,既可指传世文章,也可指向经由时间检验、绵延传承的智慧结晶。

作文题构筑了丰富的思维空间。设问“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引导考生展开追问。“专”一定要获得广泛的传播或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转化,才能彰显其价值吗?考生可以特定领域为例,论证“专”的传世意义和经典价值未必一定要借“转”来实现;也可以优秀科普文章等为例,强调广泛的传播与转化可以激发“专”的生命力,扩大“专”的影响力。还可以追问怎样的“转”才能促进由“专”到“传”。尤其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专”的受众,也是“转”乃至“传”的参与者,考生可就此分析当下的文化传播现象,传承与理解文化。

面对不同形式的“转”,考生还可以思考“传世”的标准,辨识真正的传世佳品。所谓“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意味着只有“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引导考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专家认为,作文题内涵丰富,具有开放性。既可入乎其内,紧扣材料进行探讨,又可出乎其外,联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论述。写作空间较大,考生能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

厚植情怀 强化素养 学用融合——专家点评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厚植情怀 强化素养 学用融合

6月7日上午,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上海语文科目考试顺利进行。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

专家一致认为,今年的语文试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构保持稳定,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学评一致,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一、落实立德树人,厚植人文情怀

试卷注重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关注新现象、思考真问题,涵养品格,厚植人文情怀。

试卷重视对《老子》《论语》等传世经典的积累与运用,注重考查优秀古典诗文的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喜吴山人过访村居》中古代知识分子的“率情真性”,文言文一《黄蛟门传》中人物的孝顺、正直、安贫乐道、勤于著述等品质,文言文二《送龚友南归序》对道德之盛的推崇,均对考生确立怎样的人生观,成为怎样的人具有启迪作用,有助于提升考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树立文化自信。

试卷体现现实关注,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引导考生关注当下的文化现象,观照现实,具有时代性。现代文一《图书馆的价值》揭示了图书馆在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创新服务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引导考生更为深入地认识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价值与功能。现代文二《贺老爷的时空门》表达了年轻作者对老艺术家的追念,引导考生体悟并感受人间真情之美,终篇以杜诗点睛,关联全文,升华情感。作文题以“专”“转”“传”概念构筑丰富的思维空间,考生可结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等任务群学习的积累与实际生活经验,展开多角度的思考。

二、凸显核心素养,体现学科特色

试卷注重考查核心素养,在语言理解运用中考查思维品质、审美品位和文化自信,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试卷设计多种语言运用情境,检测考生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积累运用板块选用“理解快思考和慢思考两种思考模式重要意义”的语料,引导考生思考思维模式这一重要问题,考查语言表达的逻辑及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现代文一选用学术演讲词,讨论图书馆的价值,文本语境贴合考生的生活经验,既利于考生进入文本,也有较好的价值引领作用。现代文二将文学阅读能力的测评指向日常真实状态,试题借助书信节选,促进考生对人物的理解,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中体会文学表达的魅力。

试卷重视考查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等关键能力。有对诗歌“率情真性”艺术风格的感受与鉴赏,有对关键语句所蕴含情思的梳理与归纳。还有引导考生对演讲词内在逻辑的发现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考查推理、判断、发现、实证的能力。

三、注重综合考查,积极引导教学

试卷注重综合考查,围绕具体情境设计相关任务。如现代文二将回忆性散文与人物书信形成比较阅读,引导考生通过品味语言,形成对人物形象完整而深入的认识。

试卷重视与教学的衔接,引导教师用好教材,落实课标。现代文阅读与作文呼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等任务群的教学,引导考生体会表达的针对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古诗文阅读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和注释,呼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等任务群,引导考生体会先贤对道德修养的认识与思考。

凸显育人导向 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教考一致——专家点评2025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

凸显育人导向  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教考一致

6月8日下午,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目(笔试)顺利进行。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英语学科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专家一致认为,试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国家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正向引导英语教学,有效服务人才选拔。

坚持价值引领,德育为先

试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引导考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品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语法语篇讲述了一位作家与一只野兔从初次相遇到逐渐熟悉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传递了人性中的温情与关怀,引导考生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又如,完型填空语篇探讨了合作的意义,引导考生在面对问题时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积极寻求合作,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试卷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选取素材,涉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学科融合、人工智能、健康校园等话题,拓展了考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理解,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考查核心素养,能力为重

全卷以语言能力考查为支点,撬动考生全方位展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体现考生高中三年英语学习的发展与成长。试卷在严格把控难度、梯度和区分度的同时,继续加强内容和形式创新。试题不仅全面考查考生语言技能,还通过优化设问方式,增强开放性和灵活性,引导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

例如,阅读B篇以表格形式呈现基础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指导框架。试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梯度的递进,促进考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契合英语学习活动观。

又如,阅读C篇介绍了宠物食品行业的碳足迹,要求考生梳理概括信息,提炼正反双方观点,倡导辩证看待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引导日常教学,反拨为用

试卷紧扣课程标准,突出了基础性和综合性,同时也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对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

例如,概要写作语篇介绍了个人如何通过参观美术馆治愈冬季的情绪低落。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形式新颖,从教学角度提示教师应关注培养考生驾驭多种文体的能力,引导高中英语教学回归课堂,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又如,写作部分要求考生结合一个具体事例,理解格言警句中所含的人生哲理,从内容维度考查运用英语叙事说理能力、表达的逻辑性与创新性,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贴近考生生活的真实语境,协同发展各项语言技能,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