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巴勒斯坦14个派别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历史书级别的事件发生了。

2024年7月23日,《北京宣言》公布,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中国北京达成和解,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团结的《北京宣言》,一致同意成立“临时民族和解政府”,结束巴勒斯坦持续17年的政治分裂,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联合执政。

在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巴勒斯坦14个派别的高级代表和中方代表共计17人,一起留下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合影。
这件事很大,你从央视新闻的报道中就能看出来,这次的协议被我们明确简称为《北京宣言》。
这个名字的分量太重了,因为如果这么叫,以后在北京签署的任何协议都不能简称为《北京宣言》了,你得换个其他名字,这么有份量的一个简称给了这次的巴勒斯坦和解协议,可见我们对此事历史重要性的评估。
在中国历史书里,上一个以北京为前缀的协议简称,那还是1860年的《北京条约》。
然后在所有协议的简称里,“宣言”是所有后缀里最顶格的那一档,非超级重量级的协议是不能冠以这个后缀的。
在中国历史书里,上一个以宣言为后缀的协议简称,是1943年12月1日的《开罗宣言》,划分了二战后的世界新格局。
以北京为前缀,以宣言为后缀,这样组成的名字任何人一看就知道其分量,然后《北京宣言》四个字被央媒广而告之,公示于全世界。
这个名字的制定说明我国经仔细评估后认为,这件事在未来的历史地位匹配的上这个名字。
这次签署和解协议的巴勒斯坦政治派别总共14个,他们分别是法塔赫、哈马斯,以及:
这14个派别之间既有路线纷争,也有教派分歧,甚至还有阶级矛盾,历史上曾多次爆发流血冲突,彼此水火不容。
但在本次阿克萨洪水行动发生之后,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对巴勒斯坦独立自主的最好历史机遇,这14个武装派别都暂时放下了成见,选择了统一作战。
《北京宣言》同意在巴解组织这一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代表的框架下,实现涵盖所有派别的民族大团结,将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坚持包括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加沙在内的巴勒斯坦领土完整。
这是典型的巴勒斯坦民族统一战线,这件事的成功相当于当年在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有一个超级大国牵头,把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张学良、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刘湘、王家烈等数十家各派军阀的高级代表都请到其首都,然后实现所有派别的政治和解,直接结束中国的四分五裂,建立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当年没有一个正义的大国来帮我们中国做这件事,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自己饱受无数苦难后自行建立的,但如今我们帮巴勒斯坦做了这个事情。
对于以色列的行为,我们早就明确定义为“侵略”,因此巴勒斯坦人民的武装斗争是正义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巴勒斯坦面对以色列都处于法理上的绝对弱势,因为法理上代表巴勒斯坦的是巴解组织,世界各国都承认,但巴解组织已经被以色列控制,执掌巴解组织的法塔赫对以色列执行不抵抗政策,约旦河西岸表面上是巴勒斯坦的领土,实际上处于以色列的占领和管辖中,所谓的巴解政府甚至连收税的权力都没有,所有的税收由以色列的政府“代表”巴解组织向巴勒斯坦人征收,然后发放给巴解组织,并严格限制和审核所有经费的用途,只有在通过色列的批准后才可以花钱。
法塔赫认为这样就可以实现巴以和解,就可以让巴勒斯坦人民过上自由和幸福生活,但事实证明法塔赫错了,巴勒斯坦人不断的被以色列驱赶,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的土地不断的被以色列蚕食,在不断推倒巴勒斯坦人的房屋后逐步建设以色列人的定居点。
掌控加沙的哈马斯相信武装斗争才能给巴勒斯坦人民带来真正的自由,但哈马斯在法理上并不是巴勒斯坦的合法政府,不能代表巴勒斯坦和国际社会进行沟通。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知道以色列犯下了累累罪行,但连巴勒斯坦名义上的官方代表都没有表态,其他国家只能视而不见,因为连巴勒斯坦政府的求助都没有收到过。
在法理上,哈马斯只能被视为巴勒斯坦政府下的一个民间组织,无法代表巴勒斯坦,甚至都无法代表加沙人民。
但14个派别大和解之后,哈马斯自愿并入巴解组织,大家一起使用巴解组织这个框架,那在法理上就足以代表巴勒斯坦这个国家。
这是哈马斯的妥协,而执掌巴解组织的法塔赫做出的妥协则是承认联合执政,不再把巴解组织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同时放弃不抵抗政策,和巴勒斯坦14个派别一起以武装斗争的形式一致对外。
签署《北京宣言》后,中国提供的可不止是政治背书,而是凡是在该协议上签字的巴勒斯坦政治派别,一旦违反协议都会受到其他13个派别以及中国的约束,可谓是无立锥之地,以色列再对巴勒斯坦搞内部瓦解,试图分而治之的难度和成本就会激增。
中国当年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抗日,这次巴勒斯坦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抗以,没有一个强大的外部敌人,这种统一战线是很难建立的。
以色列肯定是反对《北京宣言》的,但无所谓,因为我们在《北京宣言》中明确宣称耶路撒冷属于巴勒斯坦,且为巴勒斯坦首都,而以色列是绝对不可能让出耶路撒冷的,甚至整个欧美世界都不可能允许耶路撒冷归巴勒斯坦。
因为耶路撒冷是三教圣城,不仅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也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圣城,耶路撒冷到底归谁具有世界最强的风向标意义,占领这座城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这座城本身。
更别说《北京宣言》还明确宣告约旦河以西的土地都归属于巴勒斯坦,以色列这半个世纪以来蚕食的土地全部都得吐出来让给巴勒斯坦。
因此以色列是否反对根本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这种条件除非完全打赢以色列,彻底打残那种,否则以色列是不可能不反对的。
但这次的巴勒斯坦不一样了,中国革命有三大法宝,分别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以前的巴勒斯坦只有武装斗争,甚至只有哈马斯一家有武装斗争,其他的都没有。
而如今最重要的统一战线,中国已经帮巴勒斯坦建设好了,武装斗争的思想也在巴勒斯坦14个派别内部进行了统一,连奉行不抵抗政策的法塔赫都认可武装斗争思想了。
最后我们甚至还帮这个临时民族和解政府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14个派别可以在这个制度下实行政治协商,然后进行统一领导,共同进行政治决策。
某种意义上,党的建设这个法宝巴勒斯坦人也有了。
美国给以色列送去的是1.4万枚重磅炸弹,而中国给巴勒斯坦送去的是民族大和解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不需要亲自下场,只要在旁边镇着,就可以让欧美不敢下场,而让欧美不敢下场这对阿拉伯世界来说很重要。
如果失去了欧美亲自下场的武力背书,面对成功拥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将会体验到当初日军面对八路军的那种痛苦。
而且当年的八路没有外部援助,连最基础的武器弹药都严重缺乏,和日军的武器代差过大,但如今的巴勒斯坦遭到的这个限制会小的多。
耶路撒冷的归属被明确写入了《北京宣言》,而耶路撒冷不仅仅是巴以之间的事情,甚至不仅仅是阿拉伯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事情,这座圣城到底归谁实际上决定了未来的世界领导国到底是中国还是美国。
因此围绕耶路撒冷会爆发全方位的斗争,巴以双方必定会血战,而中美也会进行角力,
不打到一方彻底认怂,这件事没完,但凡还有一丝力气美国和以色列都不可能放弃耶路撒冷。
因此巴勒斯坦成功在耶路撒冷建国的那一天,就是全世界承认中国为世界第一领导国的日子。
这件事不要因果倒置,不是因为帮巴勒斯坦拿下了耶路撒冷我们就能成为世界第一领导国,而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成为世界第一领导国的实力之后,才有可能帮巴勒斯坦拿下耶路撒冷。
那座圣城没有什么魔力,但只有最强者才能拥有那座圣城,因此世界会一致认为拥有那座圣城的势力为世界最强势力。
目前这座圣城归以色列,背后是美国,但以后不会是了,中国已经明确宣告这座圣城属于巴勒斯坦,然后就是大家手底下见真章,看看到底谁更强。
巴勒斯坦是个小国,其内部和解本身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件事涉及到圣城归属,涉及到中美对世界第一领导国地位的争夺,涉及到未来的世界格局。
因此,这次的和解协议有资格被命名为《北京宣言》,因为未来的历史课本上这件事必定是重要的历史节点,重要考点那种。
从1860年的《北京条约》到2024年的《北京宣言》,中国用了164年的时间,从一个任人宰割的殖民地变成了准备和世界最强国硬碰硬的存在,弹指间已沧海桑田。
在《宣言》之后,未来还会有一个《公告》。
1943年12月1日,在经苏联同意后,中、美、英公布了《开罗宣言》,划分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明确宣告“日本的领土范围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而不是日本所坚称的整个亚洲。
1945年7月26日,将日本彻底打残之后,中、美、英发布了《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的第八条明确写着:《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zW9Tv7–d5yNSAIgk-gm-Q

7首最美夏日诗词,带你感受美好时光

01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绿水青山常在

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地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02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图片

绿水青山常在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03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图片

绿水青山常在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04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绿水青山常在

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05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绿水青山常在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06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绿水青山常在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

07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绿水青山常在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使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hQuzxcUbC8OWQZ8Fkw_Yg

万维钢:中年最大的危机是社交封闭

从鲁迅笔下的闰土,到现实中逐渐失去灵气的中年人,万维钢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命题:终身学习。在碎片化时代,保持灵气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需要我们持续喂给大脑新鲜的知识,充分利用社交圈的力量,这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在各种挑战中让思维充满活力。

让我们和这篇文章一起,揭开年龄与智慧的秘密,拒绝成为“麻木的闰土”。

来源:《万维钢·精英日课6》

作者:万维钢

你注意到没有,社会对老年人的评价正在变得越来越负面。以前一提老年人都是被尊敬的对象,都是充满智慧的、慈祥和善的形象,有大事必须请老人家拿个主意。现在自媒体视野中的老年人往往是拙劣骗局的受害者,是不讲公德、无理取闹的人,而且还不听劝。
有人认为这一代人本来素质就不高,现在只是“坏人变老了”。但我想更大的可能性是每一代人老了都变得有些不堪,只是以前没有自媒体报道而已。如果你敢承认变老的不仅仅是身体机能,是人的认知能力也在退化,那就是他们不是坏,只是老。
从某一年开始,你将拒绝使用最新的技术,你只想要“经典”的服务和支付方式。你的思想会变得保守,你整天谈论养生,你喜欢转发阴谋论。你慢慢地对生活琐事也不敢做主,希望什么都给你安排好,什么都不变。大多数人都会如此,只是这样的事迹不值得记录,直到自媒体出现……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有些人就是老当益壮,思维强度甚至工作效率都不比年轻人差。而且他们比以前的自己更有见识,连思想都更新锐。他们是当仁不让的话事人,走进哪个房间都立即成为焦点。
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感到这个前景特别可怕。我们都被传送带拉着往前走,而前方只有两条路:大部分人在走向失能,少部分人在变成超人。简直就是曾国藩说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所有球员都会退役,其中只有少数人转型为教练和官员继续影响比赛。每个科研团队都是一两个老年带领一大群中青年。那其余的老年呢?他们在另一条路上。
可是这两拨老人原本是一个团队的啊。从中年到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如果你坚持到中年才开始耗尽灵气,你已经是社会进步的案例。鲁迅小说《故乡》里的闰土可是才四十来岁,就已经从少年时那个充满灵气的、“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输出者,变得“像一个木偶人了”。
麻木很早就已发生。你观察一下身边的某些中年人。跟年轻人相比,他们的价值观已经焊死,他们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单一,他们的思维模式高度可预测。有什么新东西出来,他们总是用自己固定的那一套观念去理解 —— 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宣布这东西是危害社会的异端,不值得理解。
在成长和安全之间,他们坚决选安全。他们身上不但没有朝气,而且没有灵气。

鲁迅把闰土的麻木归咎于社会,“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 可是现代中年人也可以说自己是负重前行。收入只有这么多,上有老下有小都在指望你拿钱。工作压力又大,又有年轻人在竞争。身体机能在下降,真有点干不动……就好像是登山一样,有的人是轻装上阵,有的人是背负着好几个沉重的包袱,他们掉队难道不是正常的吗?

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现实是那些保留了灵气的中年人比麻木中年人更“忙碌”,而不是更清闲。他们要处理的事物更复杂而不是更简单,他们背的包袱更重。

一直到老年,大脑都是可塑的。我们专栏早就讲过中年人大脑的特点 。中年大脑有两方面的性能是下降的。一个是计算速度,也就是所谓「流体智力」,比如下围棋、做数学题这些事情,你到中年再练就太晚了。另一个是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中年人确实爱分心。

但中年大脑的优势大于劣势。像模式识别、空间想像力、逻辑推理能力,这些能力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上升了。而且中年人积累了大量知识,「晶体智力」是我们的特长。尤其中年人控制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好,办事稳稳当当,主打一个可靠。

并不是所有中年人都变成了闰土。鲁迅小时候似乎还没有闰土灵,可却是越老越犀利。

那迅哥儿和闰土,到底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

我认为「坏人变老」模型和「负重登山」模型都不对。这里我提出一个模型,大概可以叫「喂料不足」。简单说,是社会在一直进步,知识一直在更新,而闰土没有吃到足够多的训练素材。

小学生把中学生视为大人,中学生把大学生视为榜样,研究生把教授视为神明。如果你能保持学习速度,你就是可以每过几年就让自己刮目相看。可为什么有些45岁的人不如25岁的人?因为他们的知识停留在自己25岁那一年,而那一年的社会知识水平不如这一年。你不必退步,你停下就是落后。

有研究表明,人到了老年会更愿意依赖自己年轻时代——更具体的说是18岁左右的时候——形成的刻板印象处理问题,不再做复杂的思考,更愿意把问题给简单化、标签化。如果你18岁时生活在一个讲种族主义的社会,你有可能一生都是个种族主义者。哪怕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那么想了,你还是会那么想。

人想停在自己的年轻时代可能是因为年轻时代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的生活还不错,我有一份体面工作,我的经验足够,所以我对世界的探索已经结束。现在这些连手机支付都搞不明白的老年人,年轻时候何尝不是独当一面的能手呢?

尤其过去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不需要持续学习。下面这张图描写了1960到2002年间,美国的工作岗位对不同技能的需求 ——

社会对那些例行公事的、程序化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需求都在减少,而对非程序化的脑力劳动、特别是需要跟人互动的技能需求越来越大。我相信中国也是这个趋势,但是我没有数据。

这也就是说,1980年上班的年轻人,主要从事的是程序化工作。他们只要按照上级指令、用固定的流程做事就行。他们还有啥可学的?然而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那样的社会了。

好消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年轻人将来老了也不至于太笨,坏消息是喂料不足是个普遍现象。哪怕是非程序化工作,大部分人也只需要凭经验应付。你不会有太强的学习动力,你的头脑会变得封闭。

现在人人都爱说“开放”,咱们最好先说明白什么叫「开放的头脑」。不是说允许中国地铁用英语报站名就叫开放。

心理学家有个标准化的「积极开放式思维(Actively Open-minded Thinking, AOT)」测试,用来评估人的头脑开放程度。这个测试最关键的就是看你是否允许新事物改变你的旧观念。

也就是说你有没有贝叶斯精神:新的证据出来了,你的信念能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事实跟你的信仰冲突,你是回避事实还是重新考虑你的信仰?

年轻人无所谓,信念还没有固化,可以被事实修正。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改变。下图中这个研究 [4] 表明,积极开放思维得分随着年龄一直在下降。

特别是在40岁和70岁,有两次剧烈的下降,正好一次是中年一次是老年。

这可能跟认知能力老化有关。比如中年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话,对新东西可能就看不太懂,也就懒得改变观点。但我们还是要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

各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开放头脑得分就越高,也越能坚持终身学习,他们的思想不容易封闭。健康状况、爱不爱锻炼也很重要,另外整个社会的风气,以及有没有方便的学习渠道,这些都有关系。

但我调研发现,影响学习动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社交圈。

2019年,有9个在南极考察站生活了14个月的科考队员,回来接受了德国科学家的测试 [5]。这14个月的封闭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大脑。他们海马体上的齿状回(dentate gyrus)—— 这个脑区主要负责形成新的记忆 —— 平均缩小了7%。他们的智力测验成绩和空间距离感都下降了,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集中。

长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生活,对大脑很不利。你缺少新鲜的互动,你的信息输入太少,你喂料不足。哪怕你号称是在那里做“科学考察”。

然而很多中年人就是在走向与世隔绝。年轻人因为上学和上班,总在认识新人,会有很多朋友。人到中年的普遍趋势是不再愿意认识新人。你会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家人、老朋友和老同学身上。这些熟人的问题是他们知道的信息你也早就知道。你们在共同的舒适区里玩耍。

慢慢地,连这些熟人也会离开你。有一项中国的研究 [6],考察广东省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现他们是因为社交圈封闭而处于身陷「信息茧房」的状态。研究者用下面这张图描写了信息茧房的运作过程 ——

孩子已经离开家了,老人大部分时候只跟很少的人接触,于是迷上短视频,寻求情绪价值。短视频的推荐算法是专门推给你*喜欢*看的东西 —— 而不是你*应该*看的东西。而你喜欢看的是你熟悉的东西,于是信息茧房。

然而短视频提供的是虚幻的社交,那并不能解除孤独感。就好像吸毒一样:特别想吸,但是吸了又感到空虚。短视频让老人更孤独,乃至于抑郁。解决方法是家人多给点亲情陪伴,减少孤独感。

美国的数据 [7] 是45岁以上的人有超过三分之一感到孤独;65岁以上的人中甚至有将近四分之一,不仅是孤独,而且是跟社会隔绝(socially isolated)。社会隔绝会让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增加50%,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9%。

他们也是更封闭、更固执、更不愿意继续学习的人。

有些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宁可选择独处,那不叫孤独。有孤独感才叫孤独。人到中年很难有动力主动去学什么新东西,但只要你有个丰富多彩的社交圈,跟各个年龄段的人打交道,你潜移默化就能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

我们专栏讲过到八九十岁还脑力充沛的「超级老年人」[8],他们有个特别不一般的共同点是「社交蝴蝶」:他们就算退休了也要继续工作,哪怕是去社区做志愿者,哪怕是多参加休闲活动。他们没有从社会退出。

这要求你始终有一股积极主动的劲头。那些接受“岁数大了脑子就不好使”这种刻板印象的人学习动力就低,那些有积极主动人格的人学习动力就高 [9]。终身学习者都是主动找事儿做,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冒险,主动社交。

最后我们重读一遍《故乡》中鲁迅先生的话:

「我又不愿意他们……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fbSnJBlaQK-S7XWvCuqkxA

有些高管确实连猪都能胜任

 

这两天某大厂的那个公关高管的网络言论大家都看到了吧,咱们叫她静静,不然容易被投诉删帖。

其实如果混过几天大厂,就知道这些东西是属于一种大家都不说的明规则,本身就是这样运转的。你可以不忿,但是它就是那样转的。就跟我们社会的贫富差距一样,现实就在那里,能不能想得开是你的事。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话如果让一个抖音霸总人设女主播来聊,确实没啥问题,甚至可以加入“三句话让一个男人为她花了一万八”。

但是如果一个大厂高管来讲,听众不自觉就觉得这位高管所在的企业是不是多少有点毛病。这对于企业来说作用就是负的,更搞笑的是,这个高管还是负责企业形象的。

而且大家知道吧,现在短视频已经有了明确的派系,比较基础的有扭屁股、擦边、做饭、解说电影、键政财经等领域,复杂点的有扮丑耍武术,或者研究中医弘扬国学的,表演网吧挂壁的。还有几个小众派系,往“语言暴力”方向发展的,主打的就是一个虐心,顺便搞传销。

比如教你怎么做渣男渣女,目的就是拿捏;

还有炫富显摆将来准备带货的,不仅豪宅豪车是租的,连儿女都是租的;

还有一支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主打一个嘲讽和侮辱性拉满,站在总裁的高度对下边疯狂输出,又虐心又无可奈何。

这类内容非常诛心,每句话都在侮辱基层人民,并且最大的优点是让你说不出来话。你同意我说的,那我就是对的;你不同意,那是因为你虚,玻璃心太脆弱,扛不住我这火热的总裁语录,活该赚不到钱。

有些人本来是不同意的,但是一想到不同意就得承认自己不行,反而鼓起掌来。不要觉得这些东西很low,事实上抖音有几个超级头部博主早就已经财务自由了。

你如果买了他们的课,想去学赚钱,进去之后发现他们教你怎么营造成功人设,然后用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霸总话术镇住观众,进一步忽悠他们买课学习致富,观众买了课,你就赚到了钱。当然了,现阶段你买了导师的课,导师先富了起来。

听说这次的女总裁之前也拜师这个派系的早先大佬,那个大佬因为之前火力太猛,已经被平台销号了,然后转入二线训练新人,据说也财务自由了,毕竟静静这样的真总裁都来报班,财务状况差不了。

所以说这次这位静静的霸总小视频,你不能说她表达的不对或者不懂流量,毕竟她的话术早已是开宗立派,已经被不少人证实确实有效。

如果她是给自己做IP,可能这么说确实挺吸流量,毕竟红黑流量都是流量,有人关注,不管是红是黑都不是坏事。网络红人最担心的事不是被骂,而是被遗忘。

但静静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公司,作为公司PR头目,却宣传这种语言暴力,多少有点让公司下不来台。

一般来讲,正常公司为了表达“我们跟这种货色不是一伙的,我们没那么low”,都会开除静静,跟这种人做切割,尤其有些公司名声本来就不太好。好像现在已经离职了,大家了解大厂就知道,那种地方进去费劲,各种流程走一两个月,离职也费劲,这次算秒批,求仁得仁。可见领导也意识到了这事毒性不小。

有时候你会纳闷这种蠢人是怎么爬上去的,不过参加工作久了,慢慢也就习惯了,你会发现很多傻子不但混的不错,而且风生水起。

我大学刚毕业到现在,整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觉得那些混在高位的人好牛逼,一辈子也赶不上他们。

第二个阶段觉得那些人中,绝大部分都是一群运气好的废物,连条狗都能胜任。

第三个阶段意识到其实他们更类似一种反向的“木桶原理”,有一块板特别长,其他的也就那样。

那些爬到高位的,肯定是比正常人要聪明一些。毕竟咱们天天目睹各种谣言横行,很多老骗子冠冕堂皇一直行骗,但是依旧有那么多信众,可见大部分人的见识都没法看,更离谱的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连个搜索引擎都不会用。

但是那些生居高位的人并没有强到遥不可及,反而有很多比他们优秀的多的人,怎么都爬不上去。

总体来讲,上位者分为三类:

资源型;

向上管理型;

向下管理型。

资源型最不需要说。

我们知道,企业的生命线就是订单。产能可以扩,员工可以临时招,实在是爆单了,甚至可以去同行那里调货。最可怕的就是没订单,那样很快就完蛋了。

所以很多企业都会招聘大量的二代进入自己的组织,好吃好喝给养着,主要是为了他们能拉来单子。卢麒元一直在炮轰那些金融机构,他们招了大量的有背景的二代,疯狂给自己拉资源。

还有很多大公司,他们的客户经理,也是那种高薪雇的背景深厚手眼通天的人。别的客户经理维持客户主打的就是个跪舔,这种资源型的反过来了,客户得让着他们。

这里有个问题,这些资源多的为啥还要去上班?直接吃资源不就行了?

这个话题太敏感,不方便多说,只说一句吧,资源有个套现过程,很多时候你没法把它直接换钱。你还真得去什么地方去上班,把手里的资源通过企业卖出去,企业再给你分钱。

向上管理,就是让领导满意,做领导的心腹。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我们知道,乾隆是一个五流诗人,写出来的东西狗屁不通,但是又能做到坚持写。每天写,一生写了四万首打油诗,跟身边有几个马屁精坚持激励有关。

你想想啊,你在朋友圈发了个“我这一生如履薄冰,我会走到对岸吗”,你的朋友们从此叫你“薄冰哥”,你是不是这辈子也不想再发朋友圈了?

但是如果周围的人都夸你好诗,不仅好,还准确说出了具体什么位置别出心裁,体现了作者宽大的胸怀和远见卓识。你可能心态就不一样了,今后坚持写,并且写完之后找马屁精讨论,乐在其中,持续的正反馈让你根本停不下来。

你觉得这也太low了吧,这个真不是,毕竟有句话不是说嘛,自称对马屁无感的人,大概率是从没被人拍过。

慢慢就形成了小圈子,对,权力小圈子有时候搭建过程比大家想象的要随意的多。

而且现实里很多时候领导面对一个问题,并不是做题家眼里那样,这个世界每个问题有唯一的解。一般选中一个方向往下走就行了,一边走,一边会自然而然地搜集信息,通过新信息不断调整,一般都能出结果。

很多时候最危险的事,就是领导投入大量资源后,慢慢陷入了自我怀疑,倒在了黎明前。这也是为啥再牛逼的人,身边都有几个马屁精来给自己做心理疏导。

此外还有个重要的事,就是一个小团体里,得有个“恶人”。领导不方便说的难听话,他来说;领导不方便干的缺德事,他来做。必要的时候,领导还可以数落他几句,但是领导和自己的马屁精互相心里有默契:好人领导做,好诗领导写,其他坏事都是坏逼马屁精干的。

所以一般来讲,每个组织里都有一个人,所有人都讨厌这货,领导甚至公开也指责他,但是就是混的很好,这种人,一般就是那种善于向上管理的。

这种人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不要随便去干实事,因为技能点都用来跟领导做朋友,真做点啥很容易暴露自己是脑残。

你说这样折腾会不会组织慢慢越混越挫?

看情况。

一般来讲,几个人影响不了组织的生命力,上升的时候啥都风生水起。但是组织和生命体一样,也是个积累废物、并且逐步衰老的过程。最明显的就是恒某大,前些年到处有文章在说管理层有多牛逼,到了这两年又有无数爆料他们管理层腐败不堪,都是一群生活作风不良的阿谀奉承之徒。

同一伙人,既能创造奇迹,又能挖个大坑。

每个组织爬到一定程度,可能之前的生存策略不再适应新时代,或者积累了大量的垃圾,慢慢开始走下坡路。

接下来我们聊“向下管理”。

大家不知道听说过一件事没有,说很多组织里,大家最烦的其实不是各种二代,而是那些凤凰男。

道理也不复杂,二代们往往是有资源的。他们并不是那么怕犯错,而且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整体是明朗的,所以也就不那么爱折腾人。而且二代们往往家境优裕,有点好处不那么发疯似的往自己那里捞,倾向于分给大家。

反过来讲,那些出身比较低的费尽心思爬到某个位置上,他们对风险是极度敏感的,生怕走错一步万劫不复。他们会把手头的资源发挥到极限,对手底下的人往往非常苛刻,会把上边传递下来的压力都加倍传递给基层。

现实里复杂的多,我见过那种出身很好,但是对基层严重缺乏共情。也见过那种勤勤恳恳,把所有事都往自己身上揽的。但是整体来说,没有退路的人会激进一些。

从公司发展角度来讲,当然是希望雇佣大量的没啥背景的“铁血管理者”,尽量使劲去压榨基层。

毕竟在企业那里,员工的诉求和企业的诉求有些是重合的,比如双方都希望员工能成长,成长起来承担更多工作,赚更多钱。

但是有些完全是冲突的,比如企业都知道每个员工在自己这里只是个过渡,将来迟早是要分道扬镳的,所以尽可能榨出最多的价值才是王道。员工干一段时间之后就没啥提升空间了,工作变成了纯粹的枯燥重复,但是公司希望大家能忍受极致的枯燥。这就需要基层管理者使劲给压力,英语世界里也有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状态,就叫“Push”。

一般来讲,每个组织的管理层都会把这几种人给凑齐,给领导做心理疏通、帮领导做恶人干缺德事的马屁精,还有专门压榨下边人的监工,最重要的,还有那些带着资源能给组织输血的婆罗门。

普通人一般接触到的,就是监工们,这些人在有些厂子里叫“PL”或“PM”,有时候也叫“总监”或“项目经理”,在流水线上叫“拉长”,甚至可以说,每个公司的精华都在这个位置

再往上的管理者,普通人接触的就少了,其实了解了之后,确实有一些很厉害的狠角色,但是绝大部分时候符合“二八定律”,有80%的人挺离谱,绝大部分人爬上去确实是靠运气而不是实力。

这也是为啥很多大型企业早期骨干后来都成了公司高管,那些人一般整体素质远远低于后来组织壮大之后招聘进来的人。那些高管晚几年去面试,可能连简历筛选都过不去。

但是就是因为加入的早,离权力核心较近,并且摊上了好时候,善于向上或者向下管理,给自己打下了一席之地。这个思路甚至可以进一步扩展下,很多00后觉得职场天梯特别难,也不是因为他们素质差,恰好相反,他们比之前的人优秀的多,但是进入社会的时机不太好。

用一个前辈说过的话,绝大部分领域都是“民工行业”,哪怕那些光鲜亮丽的不成样的,本质也是民工行业,技术含量没那个高。只是有人搭上了顺车,而其他人没有。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29VbGp7hlfZP4L-7GP9igA

他长大后去坐牢了, 没有逆袭

对普通人来说,选择一条主流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作者:晏凌羊;转自:公众号“晏凌羊“( ID:qiushan08)

有个热帖,讲的大概是一位女教师去乡下支教,看到有的男学生像“侠客”。
比如,考试前一天去沙漠骑摩托,考完试后就游荡去拉萨,见了人就跟人家喝大酒……
 
最后,博主得出的结论是: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我没转,但作为一个从农村里硬爬出来的人,我想谈点我的看法。
这样的男生,在我成长之路上见过太多了,有比我大几届的,有和我同届的,还有比我小的。
 
学生时代,他们读不进去书,蔑视权威、离经叛道,惊起尖叫无数,一副“爱谁谁”的样子,看起来很酷。但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我说的是“绝大多数”,最后却走向了一条自我放逐和毁灭的路。而且,对周围人杀伤力极大。
 

我亲舅舅,上学时玩吉他、追小虎队,经常逃课去徒步,从来不把世俗的功利性标准放在眼里。
 
后来呢?他因为抢劫又遇上严打,入狱四年半。出狱后娶了我舅妈。然后,他发现自己承担不了生活的重量,开始酗酒、赌博,开启了打老婆、打小孩、打父母的家暴之路……
最后众叛亲离,45岁暴尸街头。

我同学的哥哥,曾经是我们小学里最靓的仔,跳霹雳舞、芭蕾舞一绝。
别的男孩子为穿紧身芭蕾裤而羞涩,怕引人笑话,他完全不放在眼里;上小学就抽烟、追求刚毕业来学校教美术的女老师,一时被奉为传奇。
 
后来呢?他没考上初中,就出去打工。有点钱就拿去看世界,我们还不知道火车长啥样的时候,他已经去过北京、上海。
 
再之后,他做了建筑工人,回家娶了老婆,又成为了赌鬼和家暴狂,还是好吃懒做那种……田地里的活儿都是老婆干,还把老婆卖农产品换来的孩子的学费钱,全部赌光。
 
我表弟,上学时候看起来也跟故事中的那个男同学一样。那时候,他长得帅又爱干净、会打扮,打篮球、玩游戏机都很溜,吸引一批女孩子的注意。实际上,他花的都是农民父母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
 
上学时候,他经常逃课,高考后落榜,填志愿时第一志愿是清华。他很能喝,靠喝酒交到一帮同样爱喝酒的朋友,说要跟这帮人合伙做生意,忽悠来了一些钱出去考察。最远去到了乌兰巴托,回来说自己是全村第一个出国的人。回国后,生意没搞起来,钱却花光了。
 
这中间,当然也没少见义勇为。比如,曾经救起一个落水儿童,接受那户人家的“顶礼膜拜”。
 
后来呢?他娶了个很能干但出生于孤儿家庭的老婆。婚后几年开始不做事,“低端的活儿看不起,高端的活儿干不了”。
 
现在,父母六十多岁了,还靠打工那点微薄的收入养着他。他老婆因为忍受不了这个长期好吃懒做的丈夫而闹离婚;他女儿因为从小没得到过太多父亲的关爱,对他怨念颇深……
 
这类“坏男生”,我真是见太多了……
到了中年,他们大多好手好脚,但宁肯在家里啃父母、啃老婆都不肯出去工作,“本事小,但在家里脾气大”。到了中年,还活得像个人的,很少。
如果哪天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但我身体健康的话,我还是能俯得下身子去做“吉祥三保”:保安、保洁、保姆,并且奋力成为“三保”中的佼佼者。
 
而他们不愿意去干这些工作,说是怕周围人的眼光,怕被哥们儿看不起。
如果这种说辞为真,那我觉得还是智商问题。你那么在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周围人、哥们儿的眼光,就不在乎能养活整个家庭的你老婆的眼光?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到底应该讨好谁、在乎谁的感受,你还不明白?
 
好吃懒做的人,不说人品了,绝大多数智商就不过关。年轻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社会上没有猛练一门技艺,又不肯承担家庭责任,也是智商不过关。
 
我还见过这样一个“坏男生”:上初中时,他从来不好好学习,拿父母给的饭钱去打游戏,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直接在试卷上画红叉叉。他的父母也是,只要听他说“去同学家里了”,就不再过问他是否回家过夜。
 
那所初中的校长真的是一个非常负责任、把学校当家的校长,学校里申请到一点经费,他恨不能把它全部花在学生头上。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出来,去资助学校里的贫困学生;他也努力地拉拔差生,希望他们哪天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把心收到学习上来。在好学生和好家长中间,他非常受爱戴,只可惜,不到五十岁就因为脑溢血去世了……
 
他去世前几个小时,到学校进行晚自习巡查,发现有几个男生不在座位上,这其中就包括那个“坏男生”。一问,说是跑去湖边游泳了。校长听闻,急得跳脚,担心这几个男生的安全。毕竟那时候湖边黑灯瞎火的,而且他也不知道,这几个男生到底会不会游泳。大半夜的,他一个人打着电筒、骑上摩托车去湖边找他们,找了几个小时,湖边连个鬼影都没有。
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后来问周边小卖部的人才得知,那几个学生原本是要去湖边游泳,但后来看到学校外面的游戏厅,就临时改了主意,打游戏去了。他跑到游戏厅,把这几个男生都揪了出来,送回宿舍。自己回到家时,已经十二点了。回到家里,他觉得有点累,就打了一盆水泡脚。这一泡,他就歪倒在床上,再也没醒过来。家人把他送去医院时,已经救不回来了。
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全校师生和家长心痛不已,去他们家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下葬那天,收到的花圈从家门口一直摆到了大街上……很多农民自己家里没多少钱,但还是凑出钱来买花圈,表达对他去世的哀痛。
 
有的人比较嘴碎,就跟那个“坏男生”说:“要不是因为你们,他可能也不会死。”当然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校长找了他们大半夜”跟“校长突发脑溢血去世”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因果联系,这么说话是不对的。
 
但是,令人气愤的,是那个“坏男生”的反应。其他几个和他一起出去打游戏的男生,都因为校长去世而感到有点内疚,唯独他,理直气壮地怼了回去:“是他自己愿意去找的!我逼他了吗?他活该!”这话一出,就真的惹众怒了。
 
校长作古很多年后,我打听了下这位“坏男生”的近况:因参与黑社会犯罪,在扫黑除恶斗争中被抓。
那帮跟他一起去打游戏的男孩中,也有一个比较成器的,受校长的感化改邪归正、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了中专。毕业后,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娶了老婆养了娃,努力养活了一个家。
 

我觉得,那位女教师之所以会讴歌男学生那种“侠客”精神,是因为她并没有长长久久地呆在农村,没有看到这些故事的后续。
 
她只是厌烦城市里人人都在追求“豪宅豪车好收入”的功利性竞争,进而想象出了农村侠客的浪漫图景,并将自己对生活的某种向往,投射到了他们身上。
 
可是,这种想象是不符合现实的。我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些“侠客”走天涯的背后,钱从何来?是谁在为他们的“侠客行”买单?他们的任性背后,又有多少父母、妻子、儿女的血泪?
这些所谓的“侠客”,搞不好就是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轻则祸害家庭,重则为害社会。
 
我们都在抱怨内卷的人生,抱怨人与人之间比拼个没完没了,抱怨这个世界关于“见世面”的衡量标准很单一。但是,男学生的这种“任性”,真不值得美化和讴歌。
 
衡量你对另外一种生活是否向往的唯一标准是:让你们身份互换,你是否愿意?你在城市里生活,拿着白领的工资,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然后去问一个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你愿意和我互换人生吗?”人家也许会举双手双脚同意,而你就未必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就能感知到生活的质量,所不同的是,有人尝试着背负起这份重量,并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将其变轻。
比如,一早就知道自己能获得这份求学机会非常不容易,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成长,继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而有的人则选择逃避这种重量,然后,把自己该承担的那一份,撂挑子给别人。
 
比如,年轻时候不学习、不赚钱、不攒钱,天天想着要出去“见世面”,视世俗标准为粪土,老了让身边所有人为他的任性买单。
我是无论如何,都没法跟后者共情的,我的成长经历,也决定了我始终没法为包裹在文艺外壳下的叙事感到浪漫。
 
安分守己的人生,很值得鄙视吗?离经叛道的人生,又那么值得神往吗?世界是由离经叛道的人“引领”的,但却是由安分守己的大多数“创造”的。
 
离经叛道的人,一类对社会有极强建设力,另一类有极强的破坏力。比尔盖茨退学、创造了微软;韩寒退学,靠写作突出重围……但是,这些人都是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中途退学的人,最后都混成了“街溜子”,只能靠嫖娼、赌博、吸毒、家暴、啃老等低级发泄,解决内心的冲突。聪明人、能逆袭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这是常识。
 
社会稳定,靠的就是安分守己的人,靠的就是每一个肯对自我和家庭负责的人。对普通人来说,选择一条主流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转自: 晏凌羊(qiushan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