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爷丨罗刹海市

两周前,住建部召集了四家房企到北京开会,分别是央企中海和华润、半国企万科、民企龙湖。除了他们,还有三家施工单位和一家中介。

领导开篇点题,最近大兴调研之风,想听听企业讲讲各自情况。

万科董事长郁亮第一个发言。他用上海云锦东方打新事件举例,说一线城市限价,最后便宜的,还是有钱人。房地产市场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是时候全面放开各种限制政策了。

我之前说过,最近两年楼市行情越来越像股市,牛市稍纵即逝。今年年初的小阳春也不例外。因为购房者信心不足,及缺乏后续政策,最终只持续了一个月。

到了6月份,北京和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跌到了3月的一半左右。兽爷的朋友子姨刚写过:

京沪很多富人正在抛售豪宅。

更让地产商绝望的是,7月份比6月份还差。7月前三周,全国50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面积环比降了33%,同比下降了37%。

都知道房地产惨,看这个数据才知道是有多惨:比去年疫情期间还差很多。所有人心思都不在房子上面了。

除了一线城市,大部分城市也没有什么刺激工具了。这让性格冷静的郁亮,在会上有点激动。他讲了很长时间,越说越激动。他讲完,其他房企领导脑门冒汗,没再多讲了。

可能是巧合。这个会一开完,市场情绪和郁亮的心态一样,再一次被搞炸。

龙头房企里硕果仅存的几家民营开发商之一碧桂园,多只债券价格突然暴跌。其中一只下跌两成的债券,离兑付只剩两个月。

而去年还在救建业的地产首富王健林,在7月11日到7月23日之间,卖了三次万达电影的股票,终于踩着点,还掉了万达4亿的美元债。

王首富已经好几年年会没唱歌了。他的偶像刀郎,前几天发了张新专辑,里面有首叫《罗刹海市》,罗刹海市是罗刹国和龙宫做交易的市场,是聊斋的一个故事。歌里说,我们这个世界根本问题是:

那鸡是驴,那个驴是鸡。

住建部会议结束一周后,7月24日,最高层召开会议。这场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会议,出现了不少新提法。

地产人不关心其他的。他们只看到自2019年以来,每年4月和7月最高层会议已连续9次提及的“房住不炒”消失了。新提法是: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

最漫长的一轮房地产调控,似乎走到了尽头。

1

2023年7月1日下午,67岁央行党委书记卸任。

一个多月前,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他已经卸任了中国银保监会主席。至此,这轮房地产调控的核心监管领导,告别金融街15号。

曾有记者问过他喜欢什么运动,他说:

洗碗。只要我在家吃晚饭,就会去洗碗。

洗碗运动员这六年的监管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截是给p2p行业洗碗,后半截是给房地产洗碗。

2017年初,在山东当省长的他被叫回银监会,一年后担任首届银保监会主席。那会儿他的心病是p2p,5000家p2p每年累计交易两三万亿,坏账率很高。

上任三个月后,他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说:

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到2020年3月,5000家p2p机构就剩139家,半年后,还剩6家,年底,他宣布p2p归零。

他忙着清理p2p那三年,地产业正经历调控的前半场——交易市场的调控。

2015年底,化解房地产库存被列为中国2016年经济社会五大任务之一。中国人接着迎来了一个钢筋水泥味儿的2016。

1月份,仅仅一个月时间,深圳房价暴涨52.7%;几乎同一时间,上海一套挂牌430万的老公房,一天时间里三次提价,最终挂牌500万;北京2月份首次土拍,郊区大兴拍出了楼面价4万7的地王。

这一年,上海人排队离婚,北京排队买房,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额第一次突破十万亿——大致相当于加拿大2016年GDP总量。

钱都在流入楼市。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一年增加近5万亿,占全年中国各项贷款增加额的四成。

沉浸在房价奇迹中的炒房客们,很少有关注到2016年国庆节前后的细微变化。

9月30日,北京发布京八条新政,宣布提高一二套首付比例,随后20多个城市出台类似调控措施。这次调控力度不大,但我当时写了篇稿子,标题叫:

《这次调控,真的搞大了》。

第二年3月中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3月17日,北京市四部门联合出台新政,对首套住房实施“认房又认贷”标准,并再次提升二套房首付比例、暂停发放25年以上个人住房贷款。

此后,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武汉、南京、杭州、厦门等二线城市,再到环京、环深等都市圈,都迎来调控升级。

两个月后,楼市进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5限”时代。

又一个月,各地逐步调高房贷利率。当年9月,监管部门开始严查各类“消费贷”进入楼市。年底,国社统计说,这年50多个城市出台了超过180次地产调控措施:

目前,一线城市全部“认房又认贷”,非户籍人口购房门槛均提高至5年。

但那些被一二线驱赶出来的资金并未偃旗息鼓,而是顺流而下,与棚改货币化一道,流入了三四线的洼地。

碧桂园下沉三四线,567高周转战略成为开发商制式武器。恒大喊出了万亿口号,中梁、新力、阳光城、中南一批批黑马踩着碧桂园的脚步,进入烈火烹油的三四线,然后稀里糊涂地,纷纷成为牛逼plus的千亿房企。

2022年8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魏教授在一次不公开的内部讲话中,提到了一些关键历史时刻。他说财政对房地产依赖度为35%-55%,但房地产这么大的贡献是建立在三高模式上的,这种模式能持续到什么时候需要预判:

内部报告估计2019年房地产到达顶峰,依靠原有模式,未来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不可能再创新高了。

事实确实如此。2019年,有房企销售额可能悄悄突破万亿,只不过不敢公布。

房地产企业的惯性超乎想象。2020年疫情爆发后的5月,房地产居然又进入了一个拿地高峰期。同时,银行39%的信贷流入房地产。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魏教授说:

决策层发现,靠自我调节不可能了。

2

郭主席来了。

2020年8月,身兼银保监、央行两要职的郭主席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其中一句话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最严厉的指控:

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那个月,央行、银保监会针对房地产企业提出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等财务指标限制,行业称为三道红线政策。

这标志着房地产调控正式迎来下半场——金融市场的调控。

三道红线的影响已不需赘述。它与之后到来的房贷两集中制度一起,几乎切断了房企境内的融资渠道,房企想借新还旧,不可能了。

2021年6月,仍是在那个对p2p宣战的陆家嘴金融大会,郭主席对房地产发出最后的警告:

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后来的事,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各大重点城市,房贷大面积收紧或直接停贷,很多买房人贷款已排到半年以外。房企的经营性现金流也被切断了。

没多久,恒大财富总部大楼被投资人包围,努力半年也没卖掉项目的许老板,还没违约就先暴雷了。

10月,有记者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问央行领导,恒大事件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央行领导说:

应对措施第一是要避免恒大的风险传染给其他房企,二是要避免风险传导至金融部门。

但事情发展脱离了预期。恒大之后,花样年、新力、蓝光、奥园……民营房企们一个接一个爆雷。

那年国庆节暴雷的花样年,成为第一个躺平开发商。境外债从此也对中国房企关上了大门。尤其是绿档房企佳兆业的暴雷,意味着三道红线已失去参考作用。

民营房企往后的日子,都是类似的。旭辉林老板后来发过条朋友圈:

融资不畅,销售额疲软,光让还钱,哪家房企都吃不消。

2022年年初,春节刚结束,央行把四大AMC机构都叫到一起开会,给他们开了两个大口子:

暂时放松对AMC机构非金债、单一企业核心资本金等限制。

AMC不良资产业务可以分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和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在所有非金业务中,地产业企业的项目利润最丰厚,说是收购房企应收账款,其实就是帮房企融资。

监管部门曾设下防线,限制AMC对房地产投资过分集中的风险。即单个项目投资不能超过资本金的5%。

当年四大资管公司资本金都超过200亿,也就是单个项目不超过10亿。而实际上,有的AMC单个项目就能做三四十亿,隐藏了巨大风险。

2021年起,AMC机构集体被要求回归主业,四大纷纷压降非金不良资产占比,监管部门动不动就因为机构非金业务风险掏罚单。

央行放给AMC的两个口子,是明显的字少事大。当时临近暴雷的融创,甚至已经收到了一家四大AMC公司关于董家渡项目的融资并购方案,只等靴子落地。

但央行会议的第二天,银保监单独把四大AMC叫来重新开了一场会:

还是要谨慎。

因为没有明确细化的政策出台,AMC再也没有额度改变历史走向。融创再收到董家渡项目方案,报价已经低到不可思议。

几个月后,情绪传到C端,断贷潮开始爆发。

3

两个礼拜前,恒大终于公布了延迟两年的财报,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净资产两年间蒸发了8000亿。包叔说,这些钱相当于2400头大象的重量。

恒大三分之一负债是金融负债。金融机构在其中受伤最深。

还有大几千亿的供应商欠款,比如帮恒大卖房子的易居爆雷了,装饰供应商广田集团破产重整,上市公司文科园林由民营变国资。

索菲亚、嘉寓股份、江湖集团、老板电器等一批主要供应商,也都深陷其中。

从2019年到2022年,房地产开发从业人数从210万下降到了170万,上下游产业减少了600万个岗位,影响全产业链1000-2000万人。

兽爷有个朋友从房企离职以后,去做了律师,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他又接了一桩帮房企供应商要债的案子,他说:

哪有什么一鲸落,万物生。

我还偶然认识了一个算命先生。这位先生说过去一年找他的人,主要都是前地产行业从业者,问的最多的是两个问题:

我在下批裁员名单中吗?

我什么时候能找到新工作?

上个月的财报季结束后,有机构统计了主要地产上市公司的债务。净负债率中位数从2021年底的76.5%提升至现在的85%;现金短债比中位数从1.05倍下降到了0.8倍:

绿档房企比例从32%降至25%。红档房企占比从11%上升至25%。

这组数据,不包括恒大、世茂、奥园、祥生等一批当时未披露财报房企,和蓝光等退市房企。

三道红线实施两年多,房企看上去更危险了。

前期急于求成的各项政策,到2022年,开始被放宽了期限。低能级城市陆续公开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高层出台金融十六条,然后领导口中的灰犀牛被彻底扭转。

房地产,似乎又成为了支柱产业。

只是市场还是不见好转。最开始的12家救助房企,后来变成了5家,最后不管第二支还是第三支箭,都没能救成示范房企旭辉。

中国人喜欢买房的习惯也扭转了。2022年,全年新增21万亿人民币贷款,其中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只有3.4%。这个数据在2016年接近45%。

房地产终于去泡沫化了。

今年上半年,中国100多座城市出台了300多次房地产优化政策,前四个月平均每月60次。然后中指的数据说,百强房企销售总额3.56万亿,同比增长:

0.1%。

每个地产人都感受到了统计局的温差。很多地产商都跟我说: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一个7月了。

连险资房企的远洋都违约了——这意味着行业风险向半国企蔓延。房企股价再次被带崩。

前段时间,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求不足:

下半年不能再让房地产拖累整个国民经济了。

4

7月27日,国社发布消息说,住建部部长在最近召开企业座谈会上说:

要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

继续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这场企业座谈会,就是那场郁亮很是激动的会议。在房企高层看来,住建部真正关注的重点是后半句,前半句他们只是给其他部门提建议。

经济观察报说,今年下半年开始,22座主要城市有望在限购门槛、首付比例、房贷利率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裁量权:

但一线城市仍需保持定力。

一家国企开发商高层说此次政策的主基调是,通过行政手段让二线城市再延续几年房地产的使命,一线仍以调控为主,保住高地。

放开一线城市一直被视为压舱石政策。一家北京销冠项目负责人判断,现在就算北京政策彻底放开,可能也只会好几个月。

前段时间,杭州最当红板块奥体核心入市的潮展云起,232套房源,中签率11.1%。入围结果公示前,有销售给客户提前透露消息说,可以期待下,潮展不限售。

客户反倒发愁了:

说还不如限售。

限售、限购等政策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反而成为了楼市的兜底政策。就像深圳的指导价政策,很多网红板块因为有指导价兜底,才未彻底崩盘。

北京这种一线城市,政策很有可能做些微调,但短期内大概率不会全面放开。比如折腾了半年的远郊区房山,关于不认贷的政策申请,据说上报很久了。

核心的二线城市,接下来应该会迎来窗口期。网传的一份文件显示,最高层会议召开这天下午,长沙市住建局和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市政府开会讨论交流,全面取消房屋限购限贷政策。

有房企的朋友判断:

核心二线城市还有阶段性机会。

统计局说中国2022年新房销售13万亿。我粗略统计了下,四座一线城市占了1.88万亿,18座二线城市保守估计有3.5万亿。

这还是一个很大的量。

无论如何,这轮长达六年的调控,到结束的时候了。

从2016年的一二线调控开始,到今天一二线放松调控结束,一路疯狂、惊险、痛苦,很多参与者,从房企、地方城投、供应商、金融机构,再到购房客和地产从业者,开始为残暴的欢愉买单。

一家幸存的头部房企领导,至今还心有余悸。上周他跟我说,如果自己不裁员、不收缩投资,现在可能也倒下了:

能活下来真的非常幸运。

很多参与者已经身心俱疲。一些企业经历数年挣扎,变卖资产还债,依然难逃破产命运;一些购房者掏空六个钱包,买了一套维权多年还一直烂尾的房子。

他们失去的,是信心;现在最稀缺的,也是信心。

最近,我一直在看关于大萧条的资料。大萧条不会自己过去,需要无数人的努力求生,需要从上到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可能走过去。

刀郎最近发行的《罗刹海市》里,提到了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曾经把哲学思考比作潜水:

人在水中时,天生就有上浮的趋势,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水底。


 
 

转自: 兽楼处 https://mp.weixin.qq.com/s/jFtH6Pj566LmPPm_NZqqMg

2023年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

2023年上海中考
16区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公布啦!!

2023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查看和理解

我们将各区按总录取分数做了排序

先来看下四校的分数线

以下是16个区的分数线

2023年招生总体计划

今年,上海中考人数约11万,数量与去年接近。

全市共有274所高中进行招生,各批次总计招生计划73285人,占比66.62%。

市重点高中招生计划为26100人区重点高中招生计划23152人特色高中招生计划5950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18083人

全市考生总数  11万!    

高中录取人数  73285人!

高中数量  274所!

 

四校录取率  1.70%!

市重点录取率  23.73%!

高中录取率  66.62%!

2023年招生各批次计划

上海中考分为自主招生、名额分配和统一招生(平行志愿)三个录取批次,2023年各批次招生计划合计73285人,对比去年(71179人)增加2106人。

1、自主招生

全市共有88所高中参与自主招生,总招生计划4467人,相比去年的4263人增加了204人。

2、名额到区

全市共有73所高中有“名额分配到区”招生,名额分配到区计划总额5739人,同比去年的5670人增加了69人。

3、名额到校

全市16个区共有562所公办初中享有“名额分配到校”的招生计划,全市“名额分配到校”招生计划总计10152人,对比去年招生计划9994人增加158人

4、统一招生(1-15平行志愿)【今天公布的分数线涉及批次】

全市统一招生计划(1-15平行志愿)共52927人,对比去年招生计划51252人增加了1675人

2023年平行志愿招生计划
对比去年可以看出,2023年平行志愿8个区增加了招生计划减招的也是8个区。
其中浦东新区增招最多,增加计划519人;减招最多的是奉贤区,减少计划381人。

以上就是今年中考的最新情况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dAHcRFnANRXP111UrZV5w

大反转来了

作者 | 墨羽枫香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漫长而焦灼的等待之后,终于迎来了转机。

万众期待的大会信息,最重要的两条,一个是关于房地产的,另一个是关于资本市场的。

我给大伙翻译一下,是这么说的:

关于房地产,“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不提“房住不炒”;

关于资本市场,“活跃资本市场”,而不仅仅是“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这两点,可谓都说到股民心坎里去了。

消息一出,市场反弹强烈,先是昨晚A50期货大涨,然后是美股中概股集体狂飙。今天的股市,也是很应景,A股三大指数均大涨超过2%,港股也飞了起来,恒指大涨4%,恒生科技指数承接了昨晚中概股的大势,大涨6%。

板块方面,几乎全线上涨,排在前面的,比如家电、地产、券商、汽车,全都是昨晚被大会点名要支持的行业。

在经济面和股市面低迷多时之后,最上头的喊话,会不会彻底扭转预期,开启新一轮牛市?

 

01

关键还在地产

股市最基本的支撑力,还是宏观经济,而国内宏观经济的关键,是房地产。

国内股市之所以低迷多时,可以归因于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实际上是GDP贡献力度非常大的一块,房地产的低迷。

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所占据的比例、所拉动的上下游,不需要再赘述。扭转市场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扭转大家对于房地产的预期。

这是不容易的,毕竟房价单边上涨这么多年,如果说一点泡沫都没有,肯定是自欺欺人,继续上涨,等于说继续吹大泡沫,而房地产控制不好而出现崩盘的教训,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全身而退的。而且,一个产业始终离不开“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国内的房地产目前无疑已经进入到后半程,再重现昔日辉煌,首先技术上就不允许。

这就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不过工具倒不是没有,取消限购就是其中之一。

限购主要针对的是大城市,严格上讲是房价上涨过快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地方的需求依然很大,而且购买力也非常强。所以,取消限购,等于激活一二线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释放这些地方的购买力,而一二线城市本来就是中国房地产的主力,效果如何的立竿见影,大家是能够想象的。

实际上,国家从年初开始,已经改变了过去两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取向,可以说地产市场迎来了政策拐点,各种支持市场、扶持房企的举措也很多,无奈效果远不及预期,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用,核心的房地产数据依然在负增长状态。

所以,才会有一些着急的经济学家喊出来,救房地产才能救经济。当中有哗众取宠之意,甚至搞得自己的社交账号都被禁言。

不过,话糙理不糟。实际上,房地产在不管哪个国家的经济占比,都很大,欧美日韩均如此。因为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太多问题,使得大家对于地产的认识出现了各种扭曲,要么就是全面炒房,要么就是打倒地产商。

这都是两种极端,都不可取,一下子炒上天,然后崩溃,哪个国家都无法承受,但一路低迷,被死死地摁在地板上,不让它发挥任何作用,肯定也不会利好经济发展。

说白了,房地产需要的是健康发展。

在过去一段时间,上头寄希望于刚需群体而非投资客去购买房子,希望既能防止继续泡沫化,又能得到房地产推动经济的好处,但效果很一般,因为刚需群体的购买力有多大,以及群体有多少,是存疑的,真正兜里有钱的,无疑是投资客。

但投资客也不是那么好撩拨的,一是要给他们上涨的预期,更重要的,是要还给他们购买的资格,这其实正是放开一二线大城市限购的逻辑所在。

当然,在现在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多压力的时候,房地产政策的大转弯效果如何,还得继续看,但至少,预期已经在发生改变,如果加上前两天发的推进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没有必要再像过去那样用紧绷的弦去限制它,也没有必要过度地悲观。

有泡沫,挤就是了,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则需要积极调整,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必须加快优化的进度,有能够让地产发挥作用的地方,必须坚决执行。否则,大家都伤不起。

只有地产行业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之中,经济基本面才能彻底扭转悲观预期。

 

02

激活资本市场

令股民最兴奋的一条,还是得和激活资本市场相关的表述。

其实,这个逻辑也是很简单的。

资本市场活跃了,至少可以解决两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一,让企业更容易融到钱,修复自身资产负债表也好,为未来发展积累资本也罢,总之让他们融到钱,去扩大业务,去招聘更多的员工,做更多生意,赚到更多的钱,然后回馈投资者,上缴税收,解决就业,等等,特别是民营企业。

民企“5678”的作用,没有人能够否认,可惜的是,过去几年,民企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一度影响到信心问题。不过,几天前最上头已经发话,肯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正面作用,并承诺改善这些企业,这些人的“待遇”,很明显,国家已经在切切实实地拼经济。激活资本市场,最大的受益企业群体,就是民营企业,因为国企根本不用担心融资的问题。

只有民营企业重新焕发活力,民营企业家再次发挥作用,那么经济基本面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扭转预期。

第二,让投资者赚到钱,同样是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还可以切实地增加收入,然后再去消费。

这个是关于所有普通老百姓的大事件,依靠国内消费去支撑国家经济向前发展,已经是全国上下一直的共识。问题在于,消费得兜里先有钱,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不是没有说,但现在看来,确实只是喊口号,收效甚微。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今居民杠杆率已经很高,达到63%,每个月都需要还大量的房贷,这种情况下,如果收入能够有效增长,倒还好,否则,谁愿意去消费,省钱还差不多。

目前普通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工资,或者自己经营小生意,投资性收入大多是富人,跟普通人没多少关系,但工资和经营收入明显受制于经济发展,经济环境不好,这两者的收入就很容易受到波及。

看看下面这个数据,大家应该能够明白怎么一回事,这里就真不能赘述了。

如何真正让老百姓敢花钱,是摆在所有国家的难题,美国的其中一个方式是依靠金融霸权,花未来的钱,中国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先增加收入,然后再花钱。

过去房地产大发展,居民财富效应明显,所以舍得花钱,但房地产陷入低迷之时,财富效应立减,证明这条路也不是万能,剩下的路径,通过激活资本市场完成财富再分配,是其中一个,也是被证明过有效的路径之一。

总之,想彻底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释放更多的消费潜力,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先让居民能够有效地增加收入,减轻自身的债务负担,还能剩下钱去消费。

激活资本市场这条路在我们这里到底能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一个路径。

 

03

结语

在前期的文章中,我们说过,能够扭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未来预期的力量,有且只有政府。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确实出现过一些严重打击市场信心的东西,虽然短期看似乎有正面作用的,但长期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这是一条饮鸩止渴之路。

我相信这绝非上头的初心,因为只有经济好,大家才能够长期受益。幸运地是,我们看到了积极的变化。

早几天,网上还流传着一个段子,所谓的工具箱,打开了全是文件,别人靠发钱支持消费,咱们靠喊话,靠发文件,如此云云。

但实事求是地说,上头真的没有工具可用了吗?

显然不是!

只是愿不愿意,下不下得定决心去干而已。在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归根结底,还是走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所以,不管风风雨雨,只要这条路线不改,什么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有观点认为,中国现在是最接近伟大复兴,重回世界之巅的时间节点,只要我们的路线不出错,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

对于上头过去两年内种种的非议,随着这一次大会的定调,大概可以暂告一段落了。

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希望国家能够再一次启程,就像过去四十年一样。

只有大方向没有错,偶尔可以昂一下头看看,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低头、踏实做事,拼命创富,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为最大多数的中国人谋福祉。(全文完)

转自: 格隆汇APP  https://mp.weixin.qq.com/s/4S5RxV4MCxWBM0AShHtARA

2023年名额分配到区平均降10分,或表明平行志愿大减!大小年今年轮到谁?

今年的名额分配到区分数一出来,群内就炸了!大家没再关注哪些学生偷鸡,哪些低分进了名校,最让人关注的是:

总体下降了10分

名额分配到区走掉的,拍拍胸口舒了口气,感觉自己不亏~

名额分配没走的,感觉平行志愿也有了去更好学校的希望~

那么数据到底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名额分配到区总体数据

今年的名额分配到区,招生计划共5739

其中,

四校972

其他市重点4767

先来看总图:

这是总表,很大,大家可以保存收藏慢慢看,我们来看一些细节。

平均降分:9分

今年理科特别难,批卷又严格,导致的分数的普降。

今年的名额分配到区录取平均分平均降分为:

9.1分!

很恐怖,很真实,而且是从上到下的普降

上海中学,22年独一档的720+,掉了两档;

2022年的710+全部团灭,沦落到700这个档次,甚至七宝南模掉到700以下;

2022年的700+只有两所华二分校稳定,其他统统掉档,复兴格奉也是掉了两档的悲惨命运。

其他的学校也都是差不多掉档的情况。

名额到区的大小年

名额分配到区有一个特别有名的特点,就是“大小年”。

简单来说,就是很容易波动,有时候分高,有时候分低,不像平行志愿那么稳定。

今年普降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大小年的情况呢?

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

今年大家平均降了9分,如果你今年降分没到9,说明是大年,今年受欢迎;如果今年降分>9了,那说明是小年,今年大家避之不及。

就让我们来看具体数据吧!

今年的涨分之最洋泾中学

今年的降分之最杨浦高级
巧合的是,这两所学校的分数线、出口数据、定位其实差不多。

今年分数普降的情况下,还有几所学校的分数线逆流而上:

洋泾、宜川、上师闵、北郊、闵中、市二、川沙、复附浦东

这几所学校今年涨了很多,明年极有可能分数下降;

而像杨高、崇中、卢湾、吴淞、向明浦江、格奉这种今年大幅降分的,明年有可能成为热门。

哪些区比较卷

今年最卷的区还蛮出人意料的:

浦东+普陀+徐汇+松江四个区差的不多,排在第一梯队;

崇明奉贤金山几个郊区是最不卷的;

虹口长宁这两个市区人数少、竞争小,算是市区里的躺区。

今年有哪些捡漏?

说完了上面这些大数据,喜闻乐见的点评捡漏环节来了:

4校的最低分,有3所都落在了奉贤!交附也不到700!

并不是说奉贤考的分低或者怎么样,而是好像很多奉贤的同学都不太愿意出区读书,于是四校的录取名额就落到了这些不到700的同学手里……

交附最低分在金山,金山也是比较远一点,大家会倾向于留在本区。

四校分校名额少,偷鸡的可能性更大,静安拿到两所,金山拿到两所。

金山679.5的同学进了交附闵行,交闵的学习节奏很快,估计以后压力会蛮大的。

金山的同学真的赢麻了,八校五虎级别的,拿到了5所学校的最低分。

当然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最夸张的还是崇明有个622!去了七宝的!!!!

今年的名额分配到区,有没有出乎你的意料呢?

转自: 上海升学路 https://mp.weixin.qq.com/s/GMRt8-2pC_mVQfrrFUdzSQ

付鹏:中国出现大周期拐点,不能再走老路了

核心观点:

1、中国当前已经出现了大周期的拐点,无论是人口的拐点,还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房地产早期任务已经完成,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重要性上。

2、早20年房地产对于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反馈,但在2015年、2016年之后,你会关注到发展20年的房地产领域,已经逐渐开始对经济内生性增长结构产生反向冲击

3房地产金融属性都不用再去提也没有用。现在只能回归到住的基本面。当收入得以提升,住房可以得到满足,它下一轮的金融需求才能得以释放。

4房地产下降,是一个跨时代性的节点,我们过去二三十年整个的发展路径逻辑框架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年轻人要更多关注这个。

724日晚上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在一场直播上分享了对于楼市行情和中国经济的看法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中国出现大周期拐点

问:您认为当前房地产与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付鹏:房地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确实很重,问题在于这个比重到底占多少,房地产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比有多少。(如果)整个经济结构和各行各业过度依赖房地产,这个游戏最终还是会出现较大风险。
房子本质的功能是居住,跟人口的周期理论上密切相关。中国当前已经出现了大周期的拐点,无论是人口的拐点,还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房地产早期任务已经完成。
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重要性上。当前来讲,中国经济结构更重要在于技术的发展,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
早20年去讨论房地产对于经济的影响,它是正向的反馈。但是,尤其是在2015年、2016年之后,你会关注到发展20年的房地产领域,已经逐渐开始对经济内生性增长结构产生反向冲击
以前大家讨论房地产的好处,现在很多人讨论的是房价高的弊端以及炒房。资产价格过快的上涨对于其他经济结构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冲击和抑制所以当时在那种背景下,我们提出房住不炒。

真正的是房地产行业,是房子的居住功能,而不是房屋的杠杆和金融属性,这两块我觉得是要区分。

很多人会讨论说房地产行业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市场,我倒也同意,但是两者之间很模糊,是无法真正意义上区分的。可以看到,已经有六七年时间房地产更多的是产生各种影响对整个经济很大冲击。
当前我们提出来房屋回到居住功能,保证居住属性和居民部门对于居住的需求,但是其他方面肯定要相对去抑制。而且不能再走回老路了,经济不行就去搞房地产这条路在以前屡试不爽,是因为负面反应还没有大于正面

换句话说,这样做我能获得四,但有三的损耗,我可以接受。现在还这么做,带来的收益只有一,但是损耗是二到三,并且很快就要浮现出来。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不可能再拿房地产作为经济的主要了,那我们就会陷入到,以前房地产有时高增长拉动各行各业,而现在反而是痛苦、沉寂的阶段。大家需要去接受没有这部分功能以后的低增长转型带来痛苦期这是必须要走的
问:您认为下半年房地产的走势会怎么样?
付鹏:不温不火,不死不活,回归房住不炒这个大方向没有问题,但是还想要以前的路径几乎不可能。

房地产金融属性不用再提

问:未来我们如何去提振居民的购房意愿,以及如何在实现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又避免重现因刺激而炒房的投机行为?
付鹏:比如说如果是股票,股票市场的良性反馈应该是什么?股价持续的上行本质上来自企业创造的回报率,通过股息和分红派发给所有股东,实现整个资产的良性增长,否则单纯靠市盈率扩张,一旦流动性出现问题,Bubble(泡沫)很快就会破裂掉。
如果一个企业纯粹的靠故事和估值,它交易的是换手,从a的账户里转到b的账户里,实际上是分配。
放到房地产上也一样,如果房子有住的功能,实际上对居民部门是有反馈的房子的金融属性是什么?
房子的金融属性还不如股票,股票至少从全社会的角度上是在创造投资回报率进行股息分红,那房子是什么?理论上大家会说租金,但是会发现在中国租金压根就不用考虑。
当大家去讨论房子金融属性的时候就是换手
换手什么概念?咱们举个例子是金融属性,假设金融属性部分是100万到400万差价,这300万是要换手的,我拿着这300万是要从他的口袋里和远期折现,比如通过房贷的角度,远期折现把它未来现金流折回来。
所以最大问题就出来了有没有足够的人让我去折,有没有更的久期让我去贴现?房子的金融属性就是这个核心
这个核心对于现在中国来讲还有吗?年轻人现在买房或者对房价仅仅是预期吗?不是,是因为他已经到了他的最底线,已经不再去选择这个角度了。
所以他这个房子的金融属性不是说无限的,不是说一个股票可以无限的上涨换手交易下去的,交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换手,后续没有买家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中国来讲,现在影响房地产金融属性最重要的要素在大幅快速消退,它只能回归到住的基本面。
所以现在的房地产政策就一条,保证住房的需求得以满足,保证住房的保交楼,不要再出现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烂尾,满足年轻人的住房需求这都没问题。
但是金融属性都不用再去提也没有用。现在把政策去扶持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就算给了也不会出现你想要的结果。
剩下一个维度很简单,扎扎实实的跟人相关,让居民部门的收入得以提升,就有下一次的机会。

当收入得以提升,住房可以得到满足,它下一轮的金融需求才能得以释放。如果老是提金融需求,他的实际收入水平得不到提升,这个游戏是玩不下去的。

10年前去讲这个有点早,那时中国居民部门的收入,居民部门的储蓄,对收入的预期增长,杠杆率都是可以满足释放房地产的金融需求,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所以,现在宏观政策上着手于满足住的一切需求即可

靠炒房财富自由,不用考虑了

问:现在还适不适合买房,还是说再等一等?这个时间节点对于买房有什么建议吗?以及未来是否还会增值?
付鹏:现在只有一个大的方向是确定,年轻人要像向十年前靠炒房挣钱实现财富自由,除了这条外,剩下的就千人千面随意了。
问:您认为房地产以及背后中国经济最确定性或者最有信心的事情是什么?
付鹏:最确定的就是房住不炒,也炒不了了。
房地产下降,是一个跨时代性的节点,我们过去二三十年整个的发展路径逻辑框架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未来年轻人来讲,实际上更多的要去关注这个
这种时间点,这种大的转折对年龄偏大、已实现财富自由的这代人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讲影响非常大。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

转自: 投资作业本 https://mp.weixin.qq.com/s/z1RtnCihyssd7wCuz6IP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