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与茶的千年战争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733篇原创

1

去年,一位常住英国的美国博主,在TikTok上示范用微波炉冲泡英式奶茶,茶包扔进冷水,冷水放进微波炉加热三分钟,放奶放糖,大功告成。

这条类似于教意大利人如何在披萨里加菠萝的视频,成功的让英国让英国人体会到精神上被挖祖坟的痛苦。

在经由社交网络发酵后,该视频成功引发外交事件,英国驻美大使请出了陆、海、空三军代表在野外,厨房,甚至飞机上向不懂喝茶的美国佬展示了英式奶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而美国军队则以咖啡教程回击,并称。

“我们不喝茶,我们只喝咖啡”。

这种美国人对着英国人脑门吐口水的纯侮辱性事件自独立战争后已不多见。

但作为触发此次事件媒介的茶和咖啡之间的斗争多年来却屡见不鲜。

同样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和咖啡一直被作为竞争对手相互对比,即便到了现在,“为什么茶不如咖啡流行”、“为什么咖啡不能代替茶”之类的争论依然不少。

与之类比的大概是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

在消费主义活跃的当下,茶和咖啡在市场上的竞争也逐渐激烈。

常常有人讨论咖啡和茶谁更有市场,谁会是流行饮料之王,瑞幸和小罐茶谁会教华尔街做人。

二者的交锋,不仅仅是消费行为,更是文化差异。

红茶、咖啡,你想起的是口味。

但这两种饮料放在历史上,是贸易、殖民、战争,以及无数血债。

所有让人类对其有成瘾性的产品,不管是盐、糖、多巴胺、咖啡因,都会衍生出相应的经济,而经济必然与贸易,战争,宗教,文化相互关联,最后变成基于利益的定义权争夺。

咖啡与茶的战争延绵千年,人间的纷争始终不变。

2

茶和咖啡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并都因大国势力的影响而成为文化代表。

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即便是保守考据,在秦汉时期便有了确凿可考的证据证明茶的存在。

至少千年前,茶就已经是亚洲的国民饮料,并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独特的茶文化。

茶在当时,是毫无疑问的流行饮料之王,而形成这一切的,是无双的国力。

而咖啡同样代表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咖啡本身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后传入也门,13世纪左右,咖啡在也门盛行一时,摩卡港成为著名的咖啡出口港。

在也门,咖啡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强者——奥斯曼帝国。

这个由一个流亡突厥小部族的政权通过残忍的弑亲继承法获得一个又一个凶暴而智慧的君主,并在其领导下逐渐走向强大。

16世纪初,军事力量达到巅峰的奥斯曼帝国出兵征服埃及,将饮用咖啡的风潮带回伊斯坦布尔,随后后奥斯曼帝国占领也门,控制了出口咖啡的摩卡港。

然而一统中东并非苏丹的最终目的,在往后数十年,奥斯曼帝国击灭匈牙利,上逼维也纳,夺取巴格达,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奥斯曼土耳其便成为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人口过千万,囊括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垄断东西方贸易的超级大国。

但此时,咖啡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一度是被禁止的,原因无他,宗教。

在宗教人士眼中,这种能够提振精神,让人兴奋的饮品与药无异,且所有能唤起欲望的东西都应该被禁止。

但民众表示不乐意,还是要喝。

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咖啡在奥斯曼帝国周期性的禁止又开禁间传遍整个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并因此被来自欧洲的冒险家和商人所看中,成为欧洲商人口中的“伊斯兰酒”。

咖啡的名气,与奥斯曼帝国的国力齐头并进。

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步入极盛,咖啡的大范围流行也由此开始。

但辉煌之中往往隐藏着衰败的开始,欠下的债总要还。

3

在16世纪通过蹂躏欧洲踏入巅峰的奥斯曼帝国终于迎来了自己命中注定的敌人——“欧洲列强”。

日心说发表,伽利略铁球实验,麦哲伦航行世界,科学开始萌芽,16世纪的欧洲在科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开始崛起,而其中发展得最迅猛的一个领域,是海军。

此时双方的冲突是必然的。

一个称霸百年的帝国,没必要跟后来者讲和平,只想打死你。

而另一个被你欺负了半辈子的人,终于大棒在手,更不会跟你讲和平。

于是,一个奥斯曼帝国,一个欧洲列强;

一个地表最强的陆军,一个疯狂崛起的海军;

一个伊斯兰教,一个基督教;

一个中东强国,一个欧洲新贵。

还说什么呢,盘他。

这一打,就是百余年。

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各国大小战役不计其数。

今天你进犯,明天我还击,后天我奇袭,大后天你阻击。

一开始奥斯曼帝国依然以胜居多,但随着战争的延长,形式开始逆转,奥斯曼颓势渐显,胜多败少,变成胜少败多。

1529年,维也纳之围,奥斯曼土耳其几乎将欧洲逼至生死边缘,建立起无上的帝国荣耀。

1683年,维也纳之战,标志着奥斯曼在欧洲的扩张就此终结,其所控制的贸易通道被各国蚕食,宣告盛极而衰。

成也维也纳,败也维也纳。

同年,在奥斯曼帝国的折戟之地维也纳,战败的奥斯曼军队撤退时留下大量军需物资,其中包含500袋阿拉伯人视作珍宝不肯外流的贸易品——咖啡豆。

咖啡就这样通过战争这种非正常的交流方式,以战利品的身份,慢慢传到了欧洲。

这时候,咖啡的意味就变得讽刺了起来。

所谓“战利品”,必然是胜者从败者处掠夺而来,唯有胜者才配享有。

因此,作为战利品的咖啡在欧洲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奥斯曼帝国的战败羞辱。

作为战利品的咖啡在欧洲越是火热,反过来也就代表着奥斯曼帝国越是衰落。

败者食尘,咖啡成为胜者的玩物。

自此以后,欧洲发展再无阻碍,随着西班牙、荷兰等一个个海上霸权的建立,欧洲人咖啡越喝越多,咖啡馆越开越多,甚至将咖啡豆种到了自己的殖民地中。

而奥斯曼帝国自此陷入衰退,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皇室被驱逐出境,帝国迎来终章。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消费资源的大范围流转往往与战争挂钩。

正是在这个崛起中的欧洲,来自东方古国的茶叶和兴于奥斯曼的咖啡第一次短兵相接,成为无数势力交锋的前线战场。

而茶和咖啡带来的也不止是作为饮料的风味,而是作为资源所引起的贸易、纷争、乃至战争。

这一次的主战场,在英国。

4

作为欧洲咖啡文化的诞生地之一,英国早在17世纪起便开始引进咖啡。

那时候的咖啡,是精英阶层的“社交良药”,而原因,离不开咖啡馆这一载体。

十七世纪五十年代,英国伦敦诞生了英国第一家专业咖啡馆。

作为舶来品的咖啡价格并不亲民,价格的门槛让咖啡馆成为精英阶层的热门选择,大量富家子弟,高知识分子,政商精英在咖啡馆齐聚,咖啡馆因而获得“便士大学”的昵称。

由于行业精英和富家子弟的大量聚集,使得英国咖啡馆在身兼伦敦商业、政治情报的集散地,先进文化思想的萌发地之余,也成为了“意见领袖”交流观点表达意见的“网红场所”。

处于伦多商业中心的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巴斯瓜·罗塞咖啡馆,由于大量商业从业者聚集成为股票市场的重要据点,人称“第二股票交易所”。

十八世纪后,仅仅伦敦一地就拥有超过500家咖啡馆,咖啡馆文化由此蔓延开来。

咖啡的盛行,代表的是阶层分化的开始。

唯有进入商业社会,才能诞生出专职作者,股票交易员,大学教授等不同的职业分化,才能诞生所谓的“社会精英”。

咖啡馆的流行,是英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体现。

以此看来,咖啡已风行英国,没有茶出场的余地了?

不,接下来才是茶出场的开始,因为咖啡的活路,就到这了。

首先,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且由于饮用前需要烘烤、研磨、冲泡等一系列工序,导致咖啡只能在咖啡馆中消费(家用设备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对于许多社会中下阶层而言,咖啡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其次,由于咖啡馆内常有大量年轻男性聚集并伴有酒精消费,在酒精和荷尔蒙的滋润下,部分咖啡馆一度以打架和通奸闻名,臭名昭著。

这和今天的优雅调性完全不同。

强烈的男性氛围和恶劣的治安环境导致咖啡馆对女性的门槛过高,即便是贵族女性,很多时候也受不了。

这就损失了一半用户。

这些门槛和限制使得女性对咖啡馆充满敌视。

即便刨除经济和治安问题,咖啡作为来自中东的“异教徒饮品”,在宗教上有“政治不正确”的原罪。

精英、有钱人这些强势阶层可以无视社会风评,但普通人不可以。

这使得咖啡少了巨量的客户。

5

英国或许不需要咖啡,但英国需要咖啡因。

 

咖啡因不是只有咖啡中才有。

这种需求源于一件大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将英国民众从无休止的田园劳动中解放出来,诞生了工人群体。

工人们需要一种可以振奋精神饮料,以支撑其完成一天的工作,同时以此为消遣打发空闲时间并进行社交。

而另一方面,同样由于工业革命的降临,贵族女性迫切需要一个和男性主导的社交圈截然不同的场合来展现自己。

并且由于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大量污染,水质污染严重,无法直接饮用,但单纯饮用热水并不舒适,热饮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整个英国都需要一种适合日常消费用以提神的热饮。

而此时,欧洲有禁酒令,不允许把酒当成日常饮料。

恰恰是在这个时候,酷爱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联姻成为英国王后。

贵族妇女学习王后开始喝起茶,她们身穿优雅的服装,摆上精致的茶具,展现仪态、彰显品位,同时交换八卦,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这种习惯渐渐流传开来,被称为“下午茶”。

喝茶的习惯渐渐从皇室,到贵族,最后传至普通大众。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具有提神作用,同时无需复杂工序消费门槛更低的饮品正是他们日常所需。

至于宗教问题,当时的中国对于英国大众而言依然是一个远方的文明国度,而非奥斯曼这种明确交恶的异教徒,大家没有矛盾,所以茶的“身份因此”更加纯正。

更何况,国王带头喝的东西,你宗教不允许?

教会有几个师?

在皇室带头下,红茶渐渐取代咖啡成为英国人的最爱。

6

然而,茶叶的地位,来的也不简单。

明面上看是民众出于需求做出的选择,实际上也是英国的幕后玩家们自身不得不维系的利益所在。

选择茶而非咖啡的原因,有三个:政治,经济,文化。

在咖啡刚刚流行时,英国的资本家们也曾跃跃欲试。

但咖啡没有他们插手的余地。

在十七世纪之前,咖啡还只能从阿拉伯半岛进口,而阿拉伯半岛处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尽管奥斯曼帝国荣光不再,但也不是随便谁都惹得起的。

咖啡贸易被奥斯曼帝国严格保护出来,只作为商品出口,所有咖啡豆都必须烘焙后出售,断绝他人培植咖啡树的可能。

但我们都知道,有个东西,叫走私。

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你没看错,东印度公司不是只有英国东印度)首席商人彼得·范·德·布鲁克,通过走私咖啡打破了阿拉伯人对咖啡的垄断,让列强们从中看到了暴富的希望。

这场关于咖啡的贸易战争正式掀起。

首先吃到肉的,是荷兰人。

随着荷兰击败葡萄牙,控制斯里兰卡。

咖啡种植园开始遍布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

为增强产能,荷兰人又将咖啡种植业带到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随着咖啡贸易白热化阶段,咖啡甚至比暴力团体还赚钱,赚钱到连暴力团体,政府都开始阴招不断,加入抢钱行列。

一名法国海军军官直接率队盗走献给路易十四的咖啡,落草为寇跑到加勒比海,干起了咖啡种植生意。

不知道这是不是种田流网文的起源。

远在南美的巴西政府则指派军官去从法国人手中窃取了咖啡树苗,通过花言巧语从法属圭亚那州长的妻子,骗来大量咖啡种子。

咖啡从巴西的帕拉一路种到里约热内卢,成为了巴西的支柱产业。

英国也是列强之一,眼瞅着大家赚的盆满钵满,这个早已成为海上强国的国家也坐不住了,飞速加入了咖啡贸易。

但最赚钱的,只有一个,这一个,依然是那个时代的霸主,飞翔的荷兰人。

荷兰人依靠殖民地出产的大量廉价咖啡垄断整个欧洲市场,赚得风生水起。

英国完全没有插手的余地,只能更多的投入到竞争更少的茶叶贸易中。

而且,对英国而言,咖啡不止在经济上不赚钱,还在政治上恶心人。

18世纪初,英国革命繁发,咖啡馆这种聚集大量精英人士的政治讨论场常常成为政变的源头,当时的咖啡馆在政府眼中跟反派大BOSS眼里的新手村别无二致,不说亲如一家,也可以说是不共戴天。

因此当时英国政府曾多次下令限制咖啡馆的营业,并取缔了大量的咖啡馆。

而喝茶则相反,在英国,不论是喝茶还是下午茶都是相对私人的行为,避免了大规模政治集会的发生,消除了国家发生思想政治革命的潜在危险。

茶叶作为对抗咖啡的工具得到了政府支持。

这是政治的需求。

资本家讨厌咖啡,因为赚不到钱,政府讨厌咖啡,因为咖啡馆总给他们上眼药。

于是英国政商一致,将精力投入到竞争更小更有利于政府统治的茶叶生意中去。

即便茶叶生意比咖啡好做,但好得也很有限。

原因无他,还是荷兰。

当时欧洲的茶叶贸易也被荷兰所垄断,其首都阿姆斯特丹在这段时期更是欧洲茶叶供应的集散中心,由于英国悬孤于欧洲大陆之外,英国的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比别国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茶叶。

虽然选择茶叶的代价比咖啡要小,但即便是再小的代价,也没有资本家愿意付出。

留给英国的路只有两条:

1.经济上干掉荷兰;

2.物理上干掉荷兰。

而英国人的选择是:干就完了。

为了将茶叶贸易利益最大化,英国资本家两头出击。

一方面,打破垄断。

英国从源头出发,效仿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做法,组建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这个集武装和贸易于一体拥有独立舰队、陆军、商船队的殖民机构,直接绕过荷兰,去中国采购茶叶。

法国、普鲁士等国家眼见英国吃肉纷纷跟进,茶叶采购市场被打乱,欧洲茶叶价格迅速腰斩。

而荷兰,由于殖民地人民不满荷兰的残酷压榨,以“走私”土产的形式进行斗争,加上船员走私现象严重,使荷兰在对华贸易中出于劣势;

同时由于荷兰与中国贸易存在大额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荷兰东印度公司银库空虚,大量赊帐,荷兰商人在中国茶商眼中信誉扫地,无法与其他国家争购茶叶。

与此同时,由于荷兰本身没有征收茶税,欧洲国家反而抓住机会,痛打落水狗,将茶叶反销至荷兰。

左手失去货源,右手失去市场,荷兰茶叶贸易走向末路。

另一方面,物理打击对手。

商业只是表征,实际比的是拳头。

17世纪,呆在不列颠群岛闷头发育的大英已经饥渴难耐了。

重视商业的护国公克伦威尔上台后,颁布了《航海条例》,直接摆明了针对荷兰。

在17世纪三次英荷战争中,英荷两国互有胜负,双方角力,工业之子大英和欧洲扛把子荷兰的三场战争却在不经意间养肥了高卢雄鸡。

法国靠着战争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超越荷兰成为欧洲霸权之一。

三场战争过后,荷兰面对大英依然略胜一筹,但隐患已经埋下——大资本。

或者说,大资本的背叛。

资本不在乎国籍,只在乎增值。

荷兰国内大资产阶级为了所谓“利润”,宁愿把两百多年来累积的资本,借贷给欧洲各国的政府、企业,赚取稳定的利息,也不愿再当所谓的“海上马车夫”去对外冒险赚钱。

他们把绞死自己的绳子,卖给了敌人。

资本的短视,一览无余。

于是,荷兰自裁大部分的军力,自愿降低国际地位、心甘情愿的沦为二流国家,从而换取“更轻松的利润”。

躺着赚钱的荷兰为了能继续躺着赚钱,自愿输给了站着赚钱的英国,六十多年军备废弛,导致在18世纪第四次英荷战争中,荷兰被英国直接打穿。

可即便输了战争的荷兰依然是欧洲三大富国之一,资本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谁都说不清楚。

而还在发育期的大英,通过击败荷兰,获取金融霸权,成为当世第一强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垄断世界海权贸易。

茶叶贸易唯大英独尊,可是茶叶真的重要吗?

不,重要的,只是钱。

茶叶贸易是为了钱,打败荷兰是为了钱,殖民争霸,都是为了钱。

所以,打败荷兰,垄断茶叶,钱就赚够了吗?

不,不够。

 

远远不够。

因为做生意赚钱,远不如躺着赚钱。

于是,英国把目光投向了亚洲。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彻底掌控茶叶贸易,不断从中国带出茶树种子和制茶师傅(也有说法是偷窃和哄骗),在自己殖民地里尝试种植,并最终在印度阿萨姆种茶成功。

就这样,茶叶贸易被英国人玩到了极致,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自身也随着茶叶一同登顶,茶叶压住了咖啡,成为世界饮料。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咖啡并非毫无希望。

在英国打败荷兰之后,英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曾有一段时间的增长。

因为,在这期间英国通过抢走了荷兰手上的斯里兰卡,大量廉价的咖啡原料供应。

所以,当咖啡能赚钱的时候,英国人还是愿意做咖啡生意的。

但好景不长,18世纪末,斯里兰卡(锡兰)爆发“叶锈病”疫情,种植园中的咖啡树成批死去,为挽回损失,种植园园主们纷纷改种茶树,斯里兰卡由此成为世界红茶最重要的产地之一。

咖啡产量骤减,茶叶产量暴增。

咖啡就此丧失了自己在英国境内最后一次机会。

英国人对于咖啡和茶的选择,从来不是依据口味、宗教或是文化,他们选择的只有一个,利益。

工业革命,红茶满足了用户需求;

海权争霸,茶叶成为贸易核心;

殖民战争,茶叶产能稳定。

英国需要茶,但更是英国选择了茶。

随着英国在列强争霸中胜出,茶叶相关贸易让英国成为当世第一强国,英式红茶也由此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文化符号。

日不落帝国的称霸之路,也是红茶在英国作为消费品走向国家文化的封神之路。

咖啡输了,咖啡有错吗?

 

没错。

 

但纠结有没有错,有意义吗?

 

没有意义。

 

毁灭你,与你无关。
7

日出日落,世间常理,太阳不会因为你叫日不落,就真的永升不落。

只不过这次的日落来得快了一点。

17世纪后期,随着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咖啡和茶几乎同时传入北美。

由于英国人普遍有饮茶的习惯,到18世纪中期,茶成为北美各阶层人民最普遍的日常消费品。

一位法国旅行者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

“在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如同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

但矛盾也因此而起。

随着英国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种茶成功,廉价茶叶涌入市场,茶叶价格一路走低,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利润降低,库存大量积压。

茶叶,毕竟还是农产品。

1767年,英国颁布《贸易与赋税法》,对大量商品征收高额税金,使得北美人民不得不选择廉价的荷兰走私茶叶,进而导致东印度公司面临危机。

为了抢救差点被自己玩死的东印度公司,1773年英国议会颁布《茶税法》、《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批准东印度公司拥有输出茶叶的垄断权,只征收轻微的茶税,同时条例也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

立法垄断,吃相难看。

但事已至此,英国已经无力保持吃相,毕竟茶叶生意只是一个摆在桌面上的代表,真正的问题是背后那个不堪重负的英国。

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英国政府已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靠殖民地输血是当时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

对于英国统治者而言,殖民地里那些因圈地运动丧失家园的农民,逃避宗教迫害、战祸的难民以及旧贵族旧地主们,根本算不上所谓的“自己人”,充其量不过是开荒种田用的牲畜。

对他们的压迫也不止在茶方面,各种苛捐杂税,经济掠夺从未停止,只不过作为最常见的日常消费品而言,茶叶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

那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

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

北美民众认为假如他们继续消费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就必须继续忍受英国殖民者的压迫、剥削,被迫接受英国对殖民地征税和制定法律。

怎么办?

反了。

殖民地民众成立抗茶组织和革命团体,拒绝卸运茶叶,开始反抗。

有反抗自然有镇压。

波士顿惨案、印花税条例、唐森德税法、波士顿倾茶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爆发。

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逐渐走向不可调和。

最终,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美国独立战争序幕。

战争爆发,茶成为了英国垄断的代表,普通民众和革命者对茶极为反感,把茶看成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不愿再买茶喝。

不喝茶喝什么?

只能是咖啡了。

同样作为提神的功能性饮料,咖啡和茶在欧美消费市场中一直互为替代品。

既然你英国人喜欢茶,那咖啡就是美国的天命之子。

受到反茶事件影响,咖啡被北美殖民地人民视作反茶代表而广受欢迎。

而被英国统治者厌恶的咖啡馆开始发挥统治者厌恶的作用——引导革命。

如英国人所料,咖啡馆作为公众场所不可避免的与公共事务和社交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与在18世纪北美殖民地建立初期需要大量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相吻合。

咖啡馆不仅是当地的商业活动中心,到了独立战争时期,新闻在这里传播,信息在这里汇合,商人在此集会,股票交易在这里展开,各类思想于此萌芽生长,咖啡馆甚至一定程度上兼任了法庭和市政厅的工作。

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使得北美民众对咖啡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在战争的催化下,茶和咖啡被北美殖民地民众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茶被当作英国专制和压迫的代表,咖啡则被视作爱国和自由的象征。

茶和咖啡最大的作用不再只是提供咖啡因,而是强化政治概念。 

8

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独立战争爆发,最踊跃的,除了不喝茶的美国人,剩下的就是英国的宿敌们。

哪些宿敌?

不知道。

为什么?

因为太多了,数不过来。

英国在争夺霸权过程中,赚了多少钱,就得罪了多少人。

初代日不落西班牙,最佳对手荷兰,还有打了两次百年战争刚刚输了七年之战,新仇旧恨堆一起的法国。

一堆国家听说北美反了,欢呼雀跃的就跑来要给英国佬助助兴。

剩下欧洲国家几乎都是武装中立,等着看戏。

英国人好运到头了。

1783年9月3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巴黎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而此时距离英国自称“日不落帝国”不过堪堪20载。

一个帝国的崛起孕育于另一个帝国衰落。

茶叶的垄断,引发了咖啡的革命。

命运的嘲讽有时过于无情。

至此战争结束,美国独立。

但茶也确实不能喝了。

此时,不喝茶不再是出于对抗,也不是口味,而是基于现实和未来的考量。

在独立战争前后,茶叶主要产地集中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

而上述这些地方贸易航线实际上都处于英国的实际控制之中,一旦英美再次发生冲突,美国被封锁,茶叶贸易就会成为英国针对美国的工具。

而咖啡的主产地在南美,离美国更近,即便英美发生冲突,近在咫尺的南美也很难被封锁。

于是,独立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咖啡都被渲染成代表美国的“爱国特饮”。

“食物的意义与国家统治者的意愿和利益紧密相关,与国家本身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

但咖啡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正如美国的国运,那时才刚刚开始。

9

咖啡作为一种消费品在经济和政治红利的影响下,成为了美国的选择。

但作为一种消费品,咖啡需要烘焙、研磨、再冲泡的特性使其难以在脱离咖啡馆的之外的场景承载民众的消费需求。

门槛越高,受众越少。

这一次,历史的进程再次与产品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

1850年,部分美国咖啡企业开始自己对咖啡进行烘烤、研磨,装罐,这些前置措施大大减少了咖啡消费门槛使得民众可以轻松的自行冲泡咖啡,而密封铁罐包装使得咖啡得以配送到全美各地。

标准化,解决了咖啡的储存、运输和消费场景问题。

罐装咖啡刚一发明就遇到了适合的场景,西部和战争。

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发起长达一个世纪的西进运动,大批东部移民向西部进发,屠杀原住民,开发西部,以此吞并土地,获取资源,扩大国内市场,完成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咖啡成为了西部牛仔和拓荒者们的最爱。

罐头咖啡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享用摄取咖啡因,即便是得克萨斯州的荒漠,只要有火就有咖啡。

荒野牛仔们围坐在篝火前用铁罐煮咖啡的场景也因此成为了西部电影中的常见景象。

消费品和城市化,以咖啡和牛仔的形式结合在了一起。

这一时期,除了牛仔和拓荒者之外,咖啡最大的传播媒介,当属美国大兵。

咖啡一直是作为美国士兵打仗的“物军需资”而存在的,在早期分配咖啡豆时期,为了能够喝上现磨咖啡,便有士兵在随身武器上装磨豆机的趣闻。

在咖啡粉包发明后,美国军方开始向士兵提供定量干燥的咖啡粉包,士兵们可以在战争间隙靠咖啡提神醒脑,并省下煮咖啡的时间,以此作战警觉性。

阿尔及利亚战争、美墨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依靠战争,美国吞并土地,获取资源,发战争财,建立海外基地;

战争既让无数士兵加入咖啡爱好者的行列,也让美式咖啡随着战争的爆发走向世界。

为什么冰美式是韩国国民饮料?

为什么日本对于咖啡如此有研究?

因为他们国土上有美军基地。

但更重要的是,战争造就现在的美国。

随着士兵、牛仔、拓荒者先后加入,咖啡市场快速扩张,随着咖啡一路传播,美国国力与日俱增。

不知不觉间,咖啡成为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国民饮料,而一个现代史上的巨无霸在咖啡的滋润下已经悄然成型。

战争落幕,开荒结束,该找个地方坐下来悠闲的喝咖啡了。

如果你经常看好莱坞电影,对以下这个场景必然不会陌生:在一家路边餐馆里,坐在一个靠近窗边的位置,悠闲的看着报纸,金发女郎穿着常见的餐馆围裙送来煎饼培根和煎蛋,男主端起咖啡,老头坐在男主对面开始交代任务……

路边餐馆之于美国人就像意式咖啡餐馆之于欧洲人,是家乡的味道。

这种原本为夜班工人和深夜醉汉提供的餐车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点亮“固定场所”、“24小时营业”、“高性价比”的技能点,渐渐地成为无数美国人对家乡的印象,也正是这种路边餐馆的存在,让咖啡渗入了美国人的潜意识中,成为其日常所需。

路边餐馆代表的,实际上是城市化的最后一步——服务业爆发。

战争,殖民,城市化,一系列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美国正式成型,也让咖啡深入到整个国家的每一个细胞之中。

美国在战争和工业化的需求下选择了咖啡,咖啡随着工业化和战争的进程成为美式精神的代表。

作为一种消费品,咖啡成为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错点。

10

二战之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美国咖啡行业也跟随美国的发展,先后掀起速食化,精品化,美学化三波浪潮。

1938年,战争加速咖啡速食化的发展,速溶咖啡诞生。

雀巢,麦斯威尔等速溶咖啡公司追求以商业模式的方式来销售咖啡,掀起长达20年的速食化浪潮。

美式咖啡随着速溶咖啡这种极致标准化产品的诞生,随着美国影响力的日渐加强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广泛传播。

但即便此时,美式咖啡的代名词依然是方便、快捷,难喝,深受欧洲咖啡老炮的厌恶。

尤其是意大利人,他们觉得美式就是犯罪。

随着美国与苏联分庭抗礼,成为欧美资本主义明灯,大批专业人士来到美国,掀起精品咖啡革命。

也正是此时,美国世界警察的形象已经无可替代。

2003年,“知识分子”咖啡馆赢得美国咖啡师大赛,咖啡业界掀起美学化风潮,追求像对待陈酿葡萄酒一样对待咖啡,讲究咖啡豆的产地,原料的好坏,咖啡的风味,甚至讲究咖啡的艺术。

尽管在众多咖啡爱好者眼中,美式咖啡处于咖啡鄙视链的最底端,但就传播范围、产业规模、文化影响力而言,全球无人能出其右。

美式咖啡代表的不止是咖啡因,不止是功能性饮料,甚至不止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幻想。

这个幻想叫做“美国生活”。

美式咖啡之所以如此强大,不因为它是“咖啡”,而因为他是“美式”。

还记得前面写过吗?

商品的流行,永远基于经济、政治、以及宗主的利益。

咖啡与茶的战争汇总,胜利的不是咖啡。

 

是美国,航母、核弹、硅谷和华尔街。

11

那么咖啡的下一个对手是谁?

还是茶。

只不过这次的茶不再是英式红茶。

而是清茶与新式奶茶。

背后的玩家也不是英国,而是中国。

在近十年间,中国在国内经济和消费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即便放眼全球也难寻敌手。

如果要在消费和文化领域寻找一个符号作为中国的代表,茶必为其一。

茶和咖啡,或者说所有消费品的市场攻防,本质上也是关于“定义权”的争夺。

茶和咖啡的战争,说到底不过是不同文明,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利益的争夺站。

不论是茶还是咖啡,终究只是玩家手中的手牌,而最终获胜者赢得的,其实是“定义权”。

唯有胜者的商品可以获取利益,唯有胜者可以为商品赋予意义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有消费品的最终意义,永远是幕后玩家的利益;

而幕后玩家的实力,也将反过来决定消费品的意义。

强汉盛唐,让茶文化辐射半个世界;

奥斯曼帝国横跨三洲,弯刀铁蹄让咖啡成为异域美酒;

日不落帝国的船队所及之处,红茶永不干竭;

美利坚大兵踏及之地,咖啡生生不息;

现如今,盛唐已是历史,奥斯曼帝国崩塌,日不落帝国日落西山,德州牛仔成了老红脖子。

时移世易,物换星移。

轮回,永不止息。

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农业考古. 陶德臣. 论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抗茶活动

【2】.东方收藏.刘呈德.四场茶叶战争,改变世界历史

【3】.世界博览.粟月静.咖啡与茶战争史

【4】.企业观察家.杜君立.茶叶与鸦片的战争

【5】.茶叶战争.洪海亮.

【6】.知乎专栏.爱茶胜过咖啡?英国人:故事本来不是这样的。By CSCA精品咖啡学院.

【7】.英国人为什么“嗜茶如命”?他们不是应该更喜欢喝咖啡吗?By苏澈的自留地.

【8】.咖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咖啡文化.

【9】.知乎专栏.斯里兰卡红茶的前世今生(一)鸦片战争or茶叶战争?By里兰卡七七.

【10】.英国工业革命:女工的血泪史,身体累到变形,还要遭受残酷剥削!

【11】.新茶饮:“第一股”未有定论 海外战场与新玩家硝烟四起-新浪科技.

【12】.从速食咖啡到咖啡美学化,详细讲解世界的三波咖啡浪潮-咖啡网.

【13】.知识分子’是怎样卖咖啡的?-By纸城.

【14】.咖啡的传播与流行(十)欧洲人喝的咖啡越多,欧洲才开始崛起By落甜

【15】.北美独立革命时期的茶与咖啡 ——日常消费、政治话语和独立革命 By《史学月刊》.荆玲玲.

【16】.独立战争 

【17】.英国人是怎么帮助原本不产茶的印度成为茶叶生产强国的?By西山趣说历史.

【18】.美国人的咖啡精神!-咖客.

【19】.知乎专栏.美国的霸权咖啡By Peter Tam.

【20】.以印度茶叶为材料的英国茶崛起之路By她心复杂.

【21】.因咖啡引发的战争,你看荒唐不荒唐By黑鹿咖啡

【22】.咖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By网易.

【23】.世界红茶鼻祖,曾经垄断欧洲最后却被世人淡忘,原因令人唏嘘by新浪网 时尚先锋宝.

【24】.荷兰:揭开中欧茶叶贸易序幕的海上马车夫-凤凰资讯.

【25】.中国茶叶是如何点燃英荷争霸的?荷兰陨落,英国永久失去美利坚-腾讯网.

【26】.全民追捧:干掉了咖啡文化的茶文化,为何能在英国扎根-By遇史坊

【27】.最被低估的男人,咖啡贸易的幕后推手,17世纪荷兰人彼得-By每日看历史.人物志:

【28】. 英荷战争. 

【29】. 鸦片战争.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TXcFS99mYHO2fOSxQIQug

钱从哪里来——我的仓位管理策略

投资除了选股,最重要的就是仓位管理了。很多人喜欢举某位大师长期持仓最终取得了多高收益的例子,从而得出了投资应该买入不动、长期持有的结论。其实,长期持有只是盈利的结果,并不是盈利的原因。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32年,持有华盛顿邮报更是高达47年,但也买过仅持有了一年的底特律全国银行、时代镜报和西北工业等股票。我们都在传颂股神长期持有的经典案例,实际上这都是结果,是在很多中止的交易里脱颖而出的成功,我们千万别邯郸学步。

市场是时刻发生变化的,我们的选股逻辑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当然可以一直持有,但如果股票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最好的选择就是立刻卖出。作为个人投资者,还有一点是与机构,尤其是大型机构完全不同的,它们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譬如当下某些基金发新产品的时候认购额竟然高达上千亿。

这些机构可以用新进资金来购买新的目标,而资金有限的个人投资者,要想买入新股票或者加仓一只老股票,就需要卖出自己一部分持仓股。很多时候,我们的卖出并不是因为不再看好持仓股,只是有了自己认为更好的股票要买,这是投资中经常会遇到的时刻。伯克希尔哈撒韦首先是一家保险公司,巴菲特看中的就是源源不断的浮存金,这是他总能在市场最差的时候,有钱买到最便宜股票的重要原因。浮存金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伯克希尔相比一般机构的巨大优势。

个人投资者,即便知道大师或者明星机构的持仓股票,也很难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成绩。不仅仅是专业能力上有差距,更重要的是资金压力和新资金来源都大不一样,基本没有可比性。平时在雪球上讨论的时候,经常有人问:“你怎么总有钱买买买?”实际上我是常年满仓的,手上基本不留现金。之所以总能买买买的原因,是我的仓位管理策略就是这样设计的。有些投资者喜欢单持一只股票,而且常年满仓,这需要对该股票有非常透彻的理解,而且由于股价涨跌幅度就是自己的持仓市值变化幅度,遇到大起大落的行情,譬如2020年3月中下旬那段时间,就必须要有一颗超级大心脏了。

我更偏向于稳步前进的风格,也经历过几次大的波动,尤其是2015年六、七月份的千股跌停,2016年开年的熔断和2020年3月的大震荡,都令人记忆深刻,所以对个股的持仓限制也是越来越严格。目前,我的单只个股持仓比例一般情况下不超过20%,非常确定的条件下可以放宽到25%,极端确定性的情况下也不能超过30%。每个人的资金压力不一样,所能承受的回撤幅度也不一样,这个比例是根据我的自身条件设计的,有人可能觉得保守,也有人觉得激进,都是正常的,大家都只能做好自己认可的模式。

在上面的限定条件下,我就至少要持有4只股票才行。我尝试过在持仓中买入不同风格的股票,但在实际操作时经常会发生一些思想上的碰撞,有时候甚至会变成一种尖锐的矛盾。近些年,以地产股为核心的同心圆能力圈基本建立后,持仓股逻辑上的矛盾小了,但有时候也会因为风格太相似而面临同进共退的情况,这就与单持一只股票有相似的问题了。后来我又加大了ETF的持有比例,主要是沪深300和一些行业类ETF,来适度避免持仓的过于集中。

现在的持仓体系中,我按照持股弹性分成了高中低三个模式,当然这种划分只是针对某一特殊时期的,时过境迁之后,有些高弹性股票也许会越来越稳定,中弹性的也许会变成高弹性,低弾性也有可能变成中弹性,这就需要不断修正了。高弹性模式,主要是地产股。由于受行业规则的影响较大,地产股的波动要比一般股票都要大一些,涨跌30%都是正常现象。低弹性模式,主要是银行和保险,这是与国运紧密相连的品种,在市场最危急的时候,持有质地较好的银行和保险股票,安全性会更好一些,几轮大小熊市临近尾声的时候,都是市场环境最为恶劣的时刻,那个时候我基本上都会有银行股和保险股,国运就是它们的底部。

中弹性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波动率在高弹性与低弹性之间的标的,我选择的主要是券商、互联网,沪深300ETF目前也列入了这个模式。如果说低弹性股票我更多是在左侧买入,高弹性股票主要是在右侧买入,那么中弹性股票的买入就会更加平衡一些。三种模式都是某一特殊时期的评定,评定的因素一方面是大盘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也要看股票估值情况的变化。所谓高处不胜寒,再稳定的股票到了估值过高的时候,向下弹性都会变大;而弹性再大的股票,到了估值较低的时候,向下弹性也都会变小。

随着各个板块估值的变化,我会有一个动态调仓的过程,也就是会卖出一部分估值较高的股票,去买入估值相对较低的标的,这也是看起来总有资金买入的原因所在。但不管股票本身有多低估,一定要服从个股和行业的最高持仓比例要求。所以地产股跌到现在这个程度,我仍然会严守最高不超过50%的规则,要买入就只能等着下跌,跌多少就补多少。我经常说的“我爱熊胜过牛”、“下跌是价值投资最幸福的时刻”,原因就在此,那些看好的股票不下跌,真没有空间买啊。

到了市场全面进入谷底的时候,我也会用杠杆,这就像是杀手锏,普通的行情是不用的,只在市场最冷,也就是可以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入股票的时候才会用。我用的杠杆,都是没有平仓压力的,基本上是没有固定归还时间只要把利息付清就可以,有些类似永续债。2020年3、4月份,我就是用这些资金和一套房款买到了30元以下的招商银行、70元以下的中国平安和22元的中信证券和100元的五粮液,填上了后面地产股下跌留下的窟窿。

杠杆资金我从来不会在估值偏高的时候用,事实上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估值基本恢复正常时就平掉仓位。这会导致很多钱赚不到,但也让我避过了很多次过山车,譬如2020年7月如果没有平掉杠杆仓位的话,后面半年就会比较困难,而且再没有调整空间了。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很多时候不用的资金也是至关重要的,狡兔尚且三窟,投资者最好不要把自己绷得太满,总想一次就把钱赚了,这种时候很容易操作变形,给后面留下难以调整的难题。

归根结底,投资是很个人的事情,仓位控制就更是这样。即便两位投资者都持有同样一组股票,后面不同的仓位管理策略下,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量产的衣服始终不如量身定制的合身,我把自己的体系呈现出来,希望对大家打造自己的仓位策略有所借鉴吧

作者:朱酒
链接:https://xueqiu.com/6056806984/170142352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大爆发!高佣金下中介狂推,上海近百套“老破小”一夜卖光

来源:国际经融报

房龄已近而立、空置7年之久的“老破小”,为何会在降温的上海二手房市场引发疯抢?这起热点事件背后疑云重重……

错综复杂的电线缠绕在空中,颜色各异的衣物在电线上肆意的晾晒,破旧的墙面已经大面积脱落,斑驳的外墙上红色喷漆杂乱的写着“危房不能买。”

大爆发!高佣金下中介狂推,上海近百套“老破小”一夜卖光

浦城小区内景 孙婉秋摄

往内楼道狭窄而逼仄,迎面的黑广告让空间看上去更加阴暗晦涩。门口旁牛奶箱已经滑落,窗台和玻璃上积压着厚厚的灰尘,一切都暗示着这里空置已久。
这座浦东新区浦城路上的小区建于1993年,距今已近30年,小区内的破旧不堪和它所处板块陆家嘴的摩登现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是这样一个几乎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近期不仅因为近百套房源一夜卖空制造了上海楼市的大事件,更凭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陆家嘴板块二手房的咨询量。
93套房产抛售的消息最初来自于网络,在这个故事里,一位上海房叔乘着房地产税前夜将持有93套老房子抛售,28年间房价翻了100倍,“扫地僧”房叔套现4.5亿元潇洒离场。
随后有消息指出传言不实,这批房源真正的持有方是世茂集团下属的苏沪区域公司,出售的目的是为了清理手头资产,与房地产税试点也不存在任何关系。
即便如此,这起热点事件背后依然有许多待解的疑云。这批零散的房源为何会在世茂手中?30年的老破小何以在当前较为低迷的市场中逆势售罄?这是一次营销的狂欢还是需求的真实释放?《国际金融报》记者实地探访,力求还原这起热点事件背后的更多面。
“房叔”世茂

浦城小区由陆家嘴房产开发有限公司1993年开发建设,房龄近30年,小区房源为6层老公房结构,一梯四户,产证面积在41~73.91平方米,链家网显示目前在挂二手房单价为8.5万/㎡左右,此次出售房源在小区最后一排。

大爆发!高佣金下中介狂推,上海近百套“老破小”一夜卖光

浦城小区门口 孙婉秋摄

虽然是不折不扣的“老破小”,由于地处陆家嘴板块,浦城小区周边的商业配套极为成熟,1公里范围内集合了华润时代广场、第一八佰伴、新梅联合广场、陆家嘴中心等多家商业体,距离东方明珠2公里,相较世纪大道仅隔一站路。其马路对面即为陆家嘴板块的豪宅项目——世茂滨江花园,南面为世茂集团总部大楼。
世茂滨江花园是世茂集团在上海的成名作。1999年世茂进入上海全面铺开投资计划,2002年世茂打造了“住宅第一高楼”世茂滨江花园,55层191.85米的建筑高度使其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在当时一同撑起浦江东岸“一波三峰”的现代城市天际线。
这是世茂与浦东滨江故事的开始。
2008年浦城小区南侧的世茂集团总部大楼开工,世茂方面相关人员表示,部分居民觉得项目建设对其造成影响从而阻挠建设,导致项目停滞多年。

大爆发!高佣金下中介狂推,上海近百套“老破小”一夜卖光

小区马路对面即为陆家嘴板块的豪宅项目——世茂滨江花园 吴典摄

后在相关部门协调下,世茂和居民达成和解,约定在浦城路小区靠近世茂总部大楼的一侧先建设中学,一来隔绝影响,二来增加配套。世茂总部大楼项目也由此将上述一侧规划为“文教区”,即为另一侧规划为“商务区”。
2014年,世茂对浦城小区最后一排房屋进行限时收购,彼时收购价为6万元/㎡,最终7栋楼168户中110户选择同意,每套打包价400万元不等。
收下110套房源后世茂也在对内对外进行销售工作,但受限于房源老旧和居民阻挠,去化效果一直不理想,7年来仅售出14套。

大爆发!高佣金下中介狂推,上海近百套“老破小”一夜卖光

毛坯房源 左宇摄

记者采访过程中有业主对于这批房源的情况提出了不一样的说法,有居民表示,早年间世茂集团拿下该地块时,浦城小区和周边几个小区也包含在内,后世茂滨江花园的超高层设计提升了整个地块的容积率,故而地块中的其他片区只能建造低密度住宅,后拆迁工作迟迟未能有效推进,其未同意收购的原因是拆迁和收购补偿标准存在差异。
《国际金融报》记者查阅,浦城小区确实在黄浦江沿岸E18地块规划范围中。2004年内该地块详细规划被调整,原规划为高层住宅用地的1-10地块划分为南北两块,北块用地性质调整为商业金融办公用地,南块用地性质调整为文化娱乐用地,将原规划为市层住宅用地的1-15地块用地性质调整为商务办公用地。
为了阻止世茂对该批房源进行销售,业主们在外墙上用红色喷漆写下了不少“危房”的字样。

大爆发!高佣金下中介狂推,上海近百套“老破小”一夜卖光

外墙上的“危房”字样 吴典摄

世茂方面相关人员否认了危房这一说法,其表示曾三次请了第三方部门(上海房屋质量监测站)做检测,结论是房屋主要为陈旧性损失,但没有结构性损坏。后几年里,世茂又进行了进场维修。
9月下旬,世茂苏沪公司决定将浦城小区剩余的96套房源打包给第三方委托销售,上海宝沣公司以招标形式竞得。
高佣金下全城热推

宝沣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彼时其预判这批房源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按照宝沣的规划,第一批将拿出其中69套进行销售,面积在38.51㎡到72.78㎡不等,户型分为1室1厅、2室1厅和2室2厅,主要集中在7、8、9、17、18五栋楼里,预计去化周期一个月左右。

结合周边房价情况,浦城小区此次售价定在7.9万元/㎡-9.3万元/㎡之间,均价9万元/㎡左右,总价325万元-680万元。链家外网数据显示,目前小区唯一在挂的一套低楼层精装房源均价为84885元/㎡。上述负责人坦言,此次销售的房源在价格上并不占优势。

单价不具备优势、房龄老旧、户型设计不合理的毛坯房……一系列不利因素也未能阻止随之而来的火爆销售。

大爆发!高佣金下中介狂推,上海近百套“老破小”一夜卖光

楼栋入口 吴典摄

随后链家旗下的房江湖从宝沣手中取得该项目的分销权。
一场营销大戏拉开序幕,高佣金的刺激下近乎全城中介都试图加入其中,有消息称此次(渠道费+中介费)一套房源佣金高达8个点,以一套600万元房源计算,佣金高达48万。记者据此向房江湖方面求证,其未予回应。多名参与此次销售的经纪人对记者表示,佣金为3个点。
刷屏成了序幕的开端,在中介朋友圈的狂轰滥炸的介绍里,这批房源被贴上内环内陆家嘴、一手无税费无中介费,低总价等标签,每个中介都试图将手中的客源导流于此,希望提升成交率。由于当前上海二手房市场实行“三价就低”,为了能够顺利网签,所交易的首付方式也被提高至首套6.5成,二套全款。

大爆发!高佣金下中介狂推,上海近百套“老破小”一夜卖光

中介群消息 左宇摄

全城狂推的作用是显著的。
按照原定计划,中介15日开始踩盘,当日18时房源上架系统,16日上午9时18分正式带看、销售。15日一早,前来踩盘的中介将小区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为了让自己的客户尽快确定意向,中介们提前将客户们带了进来,越来越多的买家拥挤浦城小区,那是这个老旧的小区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场景。一名当天全程参与了这一场景的中介对记者透露,当天看房人数达到了3万。
看房人数远超预期,一套套房源被确认意向,这是宝沣公司此前未能预料到的场景,宝沣方面乘热打铁,临时决定不要分批,96套房源全部推出。
16日中午1点半,这场营销大战基本落幕,一天时间,96套房中93套签订了意向客户,其中49套为全款,占比53%,剩余的44组为贷款客户,《国际金融报》记者获悉,截至10月29日已网签27套,其余房源正按相关规定推进签约。
谁在抢购“老破小”?
一套90年代的破旧老公房,为何会在降温的上海二手房市场引发疯抢?
“陆家嘴板块的‘新房’均价9万元不‘香’吗?”销售中介直言,这是一个很触动购房者的点。
链家网显示,陆家嘴板块近期新开项目滨江凯旋门均价在13.8万元/平,且均为大户型,最小面积为135㎡,入手总价在1863万元。二手房方面,板块内世茂滨江花园一套137.92㎡房源挂牌价1950万元,中粮海景壹号一套340㎡房源挂牌价6500万元。
而对标此次出售的浦城小区,由于面积小,总价低,最小的一房户型价格在300万元以上,两房配置总价在600万元以上。
加之虽然为二手房,但无需交纳取增值税、中介费等优惠,吸引了不少购房者蜂拥而至,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下定。

大爆发!高佣金下中介狂推,上海近百套“老破小”一夜卖光

小区里晾晒着的衣物 左宇摄

“他们怕自己错过了抢陆家嘴低价房源的机会,我们也怕错过了这一批不懂市场的客户。”销售中介对于这场抢购也颇为莫名,在他们看来浦城小区在板块内毫无优势,主要是其他板块的购房者不了解该小区的定位,仅凭着陆家嘴及自认为低价的心理就发起认购。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发现,抢购浦城小区的主要分为刚需和投资客两类人群。
刚需主要以年轻人为主,90%是看上了这个地段,在上海中心从事律师工作的陈金(化名)便是其中典型。
15日当天早就被中介宣传推广过的陈金颇为急切,这个小区距离自己的上班地点不足1公里,出行极为方便,加上入手门槛不高在预算范围内,他对这批房源很心仪。得知当天可签约后,害怕房源被一抢而空的陈金下班后晚上8点直接奔向了浦城小区。
在链家中介的推荐下,陈金相中了17号楼3楼的一套69㎡小两房,南面窗户正对着中学操场,北面卧室则朝向小区幼儿园,。经过资格审查、首付比例协定后,陈金定下了他在上海的第一套房子。
负责陈金的链家门店在浦城小区对面,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链家浦城店在此次营销大战中战绩颇佳,多名经纪人开单,共计成交8套。
多名上述门店的经纪人对记者表示,此次他们的客户多为律师、金融行业等年轻的客群。
据了解,此次全款客户中不少是拆迁户。
其中一批黄浦区的客户是拆迁款到手后,一直在寻求机会的投资客,中介手里此前已经掌握他们的购房信息,这批房源消息一经放出,对接中介便针对性极强的进行推广,吸引上述持币拆迁户前来购买。
带动陆家嘴板块
虽然浦城小区此次推出的房源已经售空,但这波营销所带来的热度仍在燃烧着陆家嘴板块。
负责陆家嘴板块的房产经纪人王川(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仍有不少客户在等待“空”出来的合适价段的房源,自己手上就有两个客户在排队。
他指出,公司正在审核购房者的资质,可能会存在因资质不达标而退出的客户。若确定退出,空出来的房源将会根据经纪人手中的意向客户内部消化。
即便已经基本售空,浦城小区的咨询量依然居高不下。
王川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租赁软件后台的留言,连续下翻几页的未读信息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浦城小区的“火热”,“昨天一天这么多留言都是咨询这个小区的。”链家网上浦城小区唯一一套在外网展示的二手房目前位居陆家嘴热搜房源第一名。
另一房屋经纪人徐莉(化名)也向记者表达了相似的情况。她说,浦城小区的成交虽然已经过去几天,但现在每天仍然有多组客户在咨询,“有时同事白天去小区转一转,也都会遇见不少客户咨询。”
突然涌入的流量在将浦城小区推上热搜的同时也拉高了周边二手房的热度。
徐莉坦言,事情发生后第二周自己所在的门店咨询量已经达到几千,往常一周大约只有几百个。这些来访中,除咨询浦城小区外也有问及周边其他小区的,“都是浦城小区带动的。”
伴随着该小区的“房源”的基本售空,部分意向客户开始向周边小区分流。徐莉告诉记者,附近的东南新村、张杨路370弄在最近都有成交。她说,受这波流量的带动其所在的大区这个月业绩已经比上个月增长了40%,“其他地区业绩也在上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NkUds4mHow7x1ltfC6i1g

中美斗争,终局已清晰!

作者:菌爷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中美博弈已经进入下半场。
上半场,鹰酱尚且可以在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给予中国压力,而一场世纪大疫情之后,这盘棋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下半场终局的轮廓。
中国已经抢得了先手。
作为一个国人,是该好好想象一下未来10年之后,世界迎来中国秩序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坐上这班国运上升的“电梯”。
1
最近一个粉丝@明儿 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2008年中美之间的背后故事逻辑是什么?
如今张牙舞爪的到底又要干什么呢,战略意图是什么? 
这13年,故事的主线到底是什么?
中国发生了什么?
美国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确实是一个接近国士的好问题。
因为中美2008-2021年这13年的较量,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跌宕起伏的一段,一个3亿人体量的超级大国,和14亿人的5000年文明大国。
一招一式,都可载入史册。
为表尊重,我给@明儿 兄弟开个专题。
要看清2008年的美国,就要知道2003-2008年的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美斗争,终局已清晰!
也就是上图中纳斯达克红框的那一段历史。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对于美国来讲最重要的是拓展新的产业扩张的市场,而中国这个10亿级的大市场被并入WTO,就为美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获得了一个巨大套利喘息机会。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还掀起了居住保障计划,实际上就是鼓励金融创新,让穷人加杠杆买房子,当时玩到最浪的时候,ji女流浪汉和狗子都莫名其妙的背上了房贷。
金融系统性风险总是从最脆弱的地方引爆。
2008年次贷危机最后也就爆发了。
当时中国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很重,也就是我们的国内产业主要是为出口而生的。
中美斗争,终局已清晰!
美联储接连QE放水,这就给人民币巨大的升值压力。
为了保住外贸的命根子,中国央行也就不得不被动的跟随推出4万亿, 加上地方债估计10万亿打不住,先贬为敬,一来对冲外需塌陷,提升国内需求端,二来避免升值的压力压垮外贸,要知道外贸这条线大几千万人的就业是无论如何都需要保证的。
这个过程现在看来我们挺过来了,但在当时确实是惊心动魄的,压力很大。
2
4万亿投出去,最终主要去了大基建和房地产,并打这开始,我们国内房地产三年一个小周期涨了好几轮,直到2016年。
这期间中国唯一的支柱产业就是房地产,而且中美之间还发生了一个奇妙的切换,美国金融杠杆从2008年的113%随后几年里逐步降到了70%以下。
而中国的金融杠杆尤其是居民的加杠杆助力直接干到了2017年的120%。这也是为什么2018年中国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
为什么前几年三番五次的说要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的金融确实有爆的可能性。2018股市跌成狗,甚至一度触发股市质押的平仓线,影子银行被清理,互联网金融被政治。
前几年,主动付出改革的成本,确实很惨。
2008年之后的世界,经济跟货币的相关性一直维持在60%以上,是一个水龙王闹海的时期,这几年中国最大的事件就是“激进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在拼了命的扩大市民阶层的队伍,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村到城市,我们急需国内市场的形成。
虽然这个过程显得不稳健,有点急,但捆绑在国际产业链的战车上货币的政策空间始终是被动的,政府和居民绑在一起加杠杆推动城市化,说起来真的只是成就了一少部分人,但从现实的“去依附”角度又何尝不是一种带有赌性质的浴火重生。
时间到了2020年疫情,本来是我们的危机时刻,结果硬生生的搞成了欧美的滑铁卢,欧美社会向钱看的医疗资源配置导向,让公共卫生系统的欠账瞬间在疫情冲击下底裤全无。
而且我到目前都认为,欧美公共卫生系统数十年的制度性欠账,很难说靠一针疫苗就能够完全抵消,欧美很可能要跟疫情长期作斗争。群体免疫不行,囤积疫苗也不见得真的就一招见效。
2020全球疫区,中国成了唯一安全的供应链,另外中国经过多年的国内市场猥琐发育,2020年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已经降到了极低的程度,这都让我们真正有底气在全球大放水的情况下,依然守住了货币政策的稳定和对房地产的调控不松。
按照美国的剧本设计,从2008年到2017年,美国金融杠杆下降,中国金融风险积累,起码是要有一次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清算的。结果我们选择了先冻房然后自己主动有节奏的割肉放血逐步拆掉金融杠杆。
2020年疫情的冲击不仅没有引爆中国的金融杠杆,相反还让中国的获得了资本项目和贸易经常项目下的双顺差。
眼看着最肥的羊养大了不能剪,着实令对手发愁。你是老美你会骂些什么呢?
3
研究了1500年帝国兴衰史的桥水掌门人达里欧先生,给出了下面这张全球主要大国的实力增减图。
蓝线是鹰酱,红线是中国。
中国时隔几百年,重新走到世界中央的趋势已经很明确了。
中美斗争,终局已清晰!
另外,复盘历史,我个人的观点一直很明确:
中国已经度过了2017-2018年最危险的时候,当前的这些杂音跟当年主动拆除数十万亿影子银行的雷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中国的去杠杆取得成效,就像央行最近说的我们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了实质性成效,而 2020年以后美国的宏观杠杆又飙升了,历史的总是这么鬼妙,下了先手棋的鹰酱现在却变成了后手,他老人家做梦都想锤爆深圳上海楼市的泡沫,可是已经很难了。
而这在未来长期博弈过程中,很可能决定终局。
背着杠杆雷鹰酱和一心要搞科创突围的我兔,用不了几年的时间,圈里的朋友也就看出胜负预期了。这就是2008-2021年的13年血与火的故事,看似温文尔雅其实背后确都是大洋两岸的山河对垒。
4
接上篇2008-2021年的棋局,美国宏观金融杠杆从113%先降到2017年的70以下,随后又在2020年一年时间干了上去,其中中央财政和地方州财政的杠杆达到了恐怖的132%,目前还看不到有下降的可能性。
中国2008年-2017年金融杠杆从60%多直接干到120%,整的几乎所有大佬都在担心中国的金融系统性风险,2018年经过了残酷的去杠杆,2020年基本稳住了杠杆,这就为未来的斗争留足了政策空间。
大国掰手腕,最终靠的还是国家信用的存亡较量。
中国政策组合:
谨慎货币,铁腕稳楼市,稳通胀,社会强科研投入(总体3%GDP,其中用于基础研发的不少于8%),为了把知识产权沉淀为“硬核资产”,必然会形成一套最强知识产权保护法体系,我的一个定义是知识产权保护是房地产权保护之后的另一个“产权高峰”。
复盘历史,你也会发现凡是一个国家历史进程中核心资产的,这类资产的产权保护程度必然是这个国家最高的。
美国政策组合:
财政信用和实体产业的双空心化,对中国最大的狠招产业回流,会显得力不从心,一来天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可持续;二来“由奢入简难,由简入奢易”,工会,白左,民主,一系列的富贵病才是美国振兴产业最大的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政策的最大主线依然是“离岸捣乱,全球碰瓷”,这也是大家最近发现我们对外的政策越来越先积极主动的原因,根本不是我兔最近太激进了,而是当前这个历史窗口期时不我待。
5
未来,美国透支财政赤字的速度越快,世界去美元化的趋势也就越快,黄奇帆先生表述过美国财政赤字150%是最后红线,目前132%距离已经很近,各个国家在接下的一段时间会提前行动,中俄桂林会谈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减少美元结算”。
这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
减少美元结算的国家越多,美元信用崩盘的速度也就越快。
未来看到5以内的汇率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目前暂时的美元升值和人民币贬值,只不过是未来人民币长趋势升值的一个小抵抗而已。
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加速,伴随着中国的商品建筑历史文化,有形的无形的也都将成为国际的硬通货,作为世界龙头的国家,整个系统都将被重估。
这个奇妙的转身,每一个中国人都将是红利的受益者,无形之中,你的财富身位因为国家身位突出,也明显的向前移动。超级富豪首富一个接一个在中国诞生。
国际大片中黑帮交易军火用的钞票是人民币,欧洲的一家汉语培训班“新西方”在上海科创板敲钟上市,纽约最豪华的住宅区越来越多中式建筑,茅台酒成为英国王室结婚的高端酒,名酒拍卖场上茅台的身价始终占据第一……
总之中美这盘珍珑棋局的终局已经在2018年和2020年两场较量中有了结果,几乎不用大胆的预测,中国将越来越显现出全方位的碾压之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bCxUCs33kwcZKVeZxNFg

房地产税下来,普通中国人将迎来两大变化!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江文华、大佬

房地产税下来,普通中国人将迎来两大变化!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从现在开始,我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因为房产税下来后,郊区可能会成为最受益的地方。
当年那些因为六个钱包不够,只能买在远郊,每天一小时公交上班被挤怀孕,还要忍受小孩学位差输在起跑线上的朋友们,可以开始笑了。
现在买新城就是买未来,以后郊区也会迎来春天。
房地产税出台的背景是,我国多地进入存量房时代,未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将会受限。此时征房地产税,是给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源。
第一财经的调查显示,中国30个主要一二线城市中,有12城的城镇化率超过80%,已经属于高城镇化率地区。
因此,近十年中国城镇化率提高速度已经明显持续放缓,从2010年左右的1.61%降到如今的1%左右。十四五期间,中国城镇化率还会逐渐放缓。
房地产税下来,普通中国人将迎来两大变化!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图源:财经杂志
很多热点的城市的建设用地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而且在房住不炒的高压线下,楼市熄火告别黄金时代,也没有哪个开放商愿意高价接盘,一起来推高地价。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未来最大的主题,就是如何在房价上做文章,多收一些房产税。
而最大的增量,肯定就来自于新城,来自于郊区。
你想啊,市中心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了,道路规划、地铁密度也早已完善到位了,想要在大力导入资源是不可能的了。周边也没有土地空间给你改造。
郊区可以提升的空间则非常之大。小学还不是省一级的,医院还只是二级社区的,地铁线路太少太偏了……以后学校多建几座,医院多修几所,地铁规划倾斜一下,房价就上去了,随之而来的持有税就变多了。
过去地方在新区搞基础设施投入是为了土地卖个好价钱。如今多了一层新的动力,力度肯定是要比过去更大的。
以后地方政府有充足的动机将市中心的顶级资源流动起来,把名牌小学的分校区,三甲医院的分医院,更多地建到郊区去。
教师轮岗的力度和深度也会更大起来。
房地产税真奇妙。多年来一直想推行的教育均衡化,竟然在这个新税种下找到了突围口。尽管郊区人民多交了一笔持有税,但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回报。
房地产税下来,普通中国人将迎来两大变化!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房地产税试点即将落地,作为还来不及上车的打工人,最关心的并不是房价会不会跌,而是——
房租会不会涨。
这可是事关1/7中国人的大事2018年,中国租房人口接近2亿。链家去年发布的《租赁市场系列研究报告》还显示:
未来,我国租房人口占比将会超过30%;
一线城市更高,占比超过40%;
个别城市甚至超过50%——一半人口都要租房住。
关于房地产税与房租的关系,坊间吵得不可方休。
有的人说,中国一线城市的空置率很高,很多投机者买了房子之后就坐等时代红利涨价,也有的是特殊身份人群持有。
房地产税一开征,就会逼得他们把空置房拿出来出租,市场上的供应量就大了。租户选择性更大,租金更实惠。
根据西南财大发布的中国城镇住房空置分析报告:2017年一线城市住房空置率为16.8%,二三线城市甚至高达20%以上。
参考国际情况,商品房空置率在5%-10%是合理区,超过10%就是积压了。照这么看,一二线城市可以拿出来出租的空置房确实非常非常可观。
但也有的人说,在美国房地产税税率每增加0.34%,房租价格就会上涨1.4%。这是实打实的经验,老美都这样了,我们还能特殊?
对此,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还是准备勒紧裤腰带吧。
作为一个“合格”的房东,房地产税开征后的第一件事绝对是涨房租。我们在文章《房地产税落地后,你的房子每年要交多少钱?》测算过:
假设一户三口之家,在同一城市中拥有两套100㎡住房,每个月需要缴纳多少税款。这里的计税依据,沿用了上海市此前的“交易价格70%”,以及最低的0.4%税率。
房地产税下来,普通中国人将迎来两大变化!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根据测算,像北上广深杭这样的城市,每套房需要缴纳的房地产税可能在1200元/月左右。那么,房东肯定会觉得,房租每个月涨个三五百并不过分
对打工人而言,一年就是三五千——相当于多交两三个月的房租。
虽然说,随着房地产税落地,房主会把空置住房拿出来出租或者出售,以减少持有成本,理论上租赁市场供应量会变大,租金下滑。但是你也要考虑到,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人口虹吸力相比国外来讲,是多么可怕。
房地产税下来,普通中国人将迎来两大变化!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平均一年下来,深圳常住人口要多出71万人,广州59万人,郑州39万人,杭州32万人,长沙30万人……
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也在加剧对租赁市场的需求,填平多出来的供应量。
此外,这些投入市场的空置房不是立马就集中出现的,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有多套房的房东,基本上身家也多是一两三千万以上,每个月多出几百块钱对于他们来说是小钱,有一定的观望情绪,要考虑怕不怕自己的身份曝光,考虑房子租出去之后是不是品质下滑以后卖不了高价等等。
租赁增量能不能赶上人口增加带来的需求,是一个疑问。
因此,对于人口流失的小城市,房产税一落地租金大概率下滑。但在人口疯狂涌入的热点城市,我们并不能排除,房产税下来之后,税负成本还是能够部分被房东转嫁给租户。
当然,这里头也存在一个变量因素,一个博弈。
就是近一年,住建部等多个中央部门提到要加强住房租赁市场建设。租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广州、上海和深圳,还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47万套、40万套,整体占比新增住房供应45%。
如果有关部门的动作快一些,房租自然也就平稳了。
房地产税下来,普通中国人将迎来两大变化!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在想这些问题。
富二代,早就不把住房当成压力,反而为劳斯莱斯的low发脾气;
家底殷实的年轻人,早就在六个钱包的支持下住进了小三房;
外卖小哥也不怕,城中村要是涨房租,直接走人。也对,哪里不是送外卖呢?
所以,最催的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夹心层——每天挤最挤的地铁,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深的夜的白领打工人。
房租涨,不甘心;为了房租放弃表面光鲜的工作,不肯。
上班被卷就算了,现在还要被包租婆降维碾压式地卷。
算了算了,卷成千层饼算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条隐藏的趋势就显现出来:
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
以往,年轻人毕业的选择星辰大海,是外企、金融、互联网大厂……五花八门。如今体制特别特别香。
即使中国顶尖学府北大的毕业生,今年也有800人成了选调生。作为对比,过去10年,北大选调生的总数也才1400人。
具备深厚经商传统的浙江人,也都纷纷进体制。今年浙江考公竞争异常激烈,65:1的难度甚至超过了“官迷”山东的48:1。
甚至在今年9月浙江省事业编招聘中,竞争最大的岗位不是别的,竟然是普通人最忌讳的殡仪服务管理岗,报录比接近1000:1。
房地产税下来,普通中国人将迎来两大变化!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最近网上还有个小调查:深圳女老师、深圳男公务员,哪个才站在相亲鄙视链顶端?
这我不好说,但他们俩凑一对,绝对是“天仙配”——连天上神仙都羡慕的配对。
前段时间,深圳中学再次引发关注,最新招聘的17名理化老师中,16名是清北等顶尖名校的博士毕业生。
深中赶紧解释:没有没有,我们不还有1个清华硕士嘛!
为什么短短几年,年轻人的择业观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互联网大厂996、教培行业双减之外,住房也是个因素。
能拿年薪三五十万的年轻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拿着不到一万的月薪。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19年北京白领的平均月薪是1.15万元,全国最高。广深杭等热点一二线城市,基本在一万以下。
照此计算,扣除每月五险一金、三千左右的房租、几千元的外卖、日常开销、约会支出,已经所剩无几。
而深圳南山外国语高中给出的待遇是:解决编制和深圳市户口,保障教师过渡性住房。
知乎一名网友也提到:
其在深圳排名前八的高中当班主任,毕业第一年收入就有35万,还可以住教师公寓,一天三顿饭全免费。
房地产税下来,普通中国人将迎来两大变化!劝你不要买市中心
普通人年薪20万,开销15万,只能存5万。深圳老师年薪35万,开销5万,能存30万。
这就是差距,就是真香的原因。
未来的房地产税,可能不仅巩固体制“真香”定理,还有可能诱发一点逆城市化。
我有个同事,她几位朋友都是高学历,在大湾区拼搏了几年,因为大城市生活成本高,纷纷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老师去了。
以后新增的房产税可能更会成了一个筛选器。只有那些真正扛得住的年轻人,才能在大城市继续立足。否则北上广深的,就是回到新一线的成都武汉合肥,省城的回到县城。
不过,友情提示:
年轻人想要实现阶级跃升,只有创业这条路。打工是不可能的(包括体制内混日子),这辈子都不可能。
前阵子我在深圳前海参加一个私密饭局,主角是一位在国内很有名气的经济学家。说个观点都经常能上热搜的那种。
在此之前,他是某大型证券公司的高管,风光无限,但后来还是出来单干成立了一家咨询机构。
他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所以,有志青年,房子可以买在郊区,房租可以多交一些,但请记得不要忘记了初心,忘记了自己出发的理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LzmxFNArG04QUkA3yYj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