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统计局公布,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比2020年增加了9458元;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8115元,名义增长10.3%。
超过40%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近90%的城镇家庭至少拥有一套房。这个数据,你怎么看?
4月公布的16-24岁青年待业率为18.2%。1076万高校毕业生将走入社会,985、211的硕博高材生已经扎堆进入小县城公务员、教师系统。
结合最新出炉的工资数据,我们结合人均收入来看看,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数据,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有以下的疑问,本文有所解答。
前段时间,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1》。极低的出生率引来所有人的关注,另一组数据却被忽视了——人均可支配收入。
“抖音、小红书上人均百万收入”和“中国有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这些或那些“模糊印象”终于可以通过大数据去验证了。
统计局公布了从2014-2020年,五个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了65.75%,人均年收入为7868.8元;
中间偏下收入组增长了51.03%,人均年收入为16442.7元;
中间收入组增长了48.88%,人均年收入为26248.9元;
中间偏上收入组增长了52.84%,人均年收入为41171.7元;
高收入组增长了57.54%,人均年收入为80293.8元;
看看您的年收入,排在全国的什么位置?欢迎评论区留言。
这么看感觉整体挺好的,五个收入组都有所增长而且增长率差别不大。但当我们做成线性图表后,感官上就不一样了……
20%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和剩下四组人群的收入分化严重。
从增长幅度来看,低收入组的收入增幅是最大的,有65.75%;但是从绝对涨额来看,低收入群体的增长只是高收入群体涨额的零头。
在中国,这几年政府发力落实精准扶贫,基尼系数有所缓和,从2015年的0.711降至2019年的0.697,但疫情之下又回到了0.704,道阻且长。
把基尼系数拉高的,是金字塔顶端的那1%。中国财富排名前1%居民占总财富的比例,从 2000 年的 20.9% 升至2020年的30.6%。
放眼全球,财富聚集也是普遍情况。全球收入排名前1%的人群,所占收入份额从1981年的16.9%涨到2020年的19.3%,财富向金字塔尖人群倾斜。(《中国收入分配报告2021:现状与国际比较》)
而再进一步看,把基尼系数推高的,是放水推高的资产价格,股市和楼市。
根据《全球财富报告2021》,中国居民总资产的增长,一方面归功于金融资产(Financial)和房地产(Real),另一方面归功于债务增长(Debt)。
中国家庭的特点是高储蓄率和高负债率,高储蓄率归于国人的理财习惯,高负债率是因为房产。
瑞信研究所分析道:在发达经济体,房价上涨往往会降低财富集中度,也就是会让财富更平均。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老百姓更偏爱股票,另一方面也是不同城市的房价差别没有那么大。
而在中国,情况却是相反的,房子更倾向有钱人,有钱人与房价互相成就。
中国的情况是有钱人拥有多套房子,20%的人拥有40%的房子,而一线城市的房价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差距颇大。当房价一涨,差距就拉开了。
惊喜的是,5组人群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都跑赢了通胀。
我们不用CPI来衡量通胀率,是因为CPI没有把房产等资产价格纳入统计,参考价值不大。
更能反映客观现实的通胀算法是:通胀率 = M2增长率 – GDP增长率
你可以简单理解M2的增速是央行的印钞速度。当M2增速超过GDP增速,就说明钞票引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数据看,2014-2020的年均通胀率是3.76%,五个收入组,全都跑赢了。
大家也可以算一下自己的收入有没有跑赢通胀。(欢迎评论区留言)
不过,有喜有忧。虽然跑赢通胀,但是人均可分配收入的增速在震荡下行。
而另一组收据也同样在说明这个观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见缓。
这个数据还是18个主要城市,包含一线城市和超一线城市,收入和生活条件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里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点,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房租、医疗和教育是抑制居民消费的三座大山”。
房租房价是占据居民消费里最重的部分;医疗:因为人口老龄化,医疗是各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项目;教育消费的增长远高于同类的其他文化娱乐服务。
这组数据赤裸裸展现了城市中产的焦虑——主要是房价、养老医疗、对下一代的教育。
如果连消费都不敢了,可投资的资产不是更少了?但这恰恰是拉开贫富差距的关键之处。
我们也建议大家,从保本、跑赢通胀的目标开始,慢慢积累本金,学习理财。看看各类资产的收益,其实跑赢通胀并不难,但是如何获取长期有确定性的较高收益,就需要你们不断磨炼自己了。
1、人均收入分化大,背后是贫富分化严重,分蛋糕不均的问题;
2、收入增长放缓了,本质是经济增速减缓,需要寻找下一个“房地产行业”再做大蛋糕。
阶层撕裂,“狙击资本家”成了这两年网络战场的背景声。最近的司马南狙击联想一事上,“高管高薪”成了网友的发泄口。除此之外,这几年还有——
1)996骂战,马云因为“996是福报”言论被网友疯狂攻击;
2)美团事件,美团因为外卖骑手的权益遭到网友狙击;
2021年11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一则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意见书里提到,要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再就业、当志愿者,等等灵活就业形式。里面还提到一个词,“低龄老年人”,这一部分刚刚退休,但还有就业能力的老年人,可能会成为未来老年人就业的主力。
2)让企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提起养老“第二支柱”(也就是企业给员工退休拟定的养老金)感觉也在提上日程了。以腾讯率先推出员工养老计划为风向标;
事实上,当蛋糕还没做得足够大时,社会保障和福利是很难提上来的。
说一个非常现实的数据: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是一万美元。而美国人均GDP是六万美元,日本是四万美元。
所以,要提高社会保障福利,重中之重依然是做大蛋糕,与此同时兼顾“共同富裕”。
发展与公平,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最近的一系列动向和政策都在透露着,目前,整个中国的区域产业正在进行重新洗牌。
2、一系列都市圈政策出炉。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在此之前,还有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
3、各大城市陆续抢占新能源车企,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扩产,第二工厂将落户谁家,也成了大家的最为关心的点。
4、因为碳中和大产业链,西部地区受益于光伏、风电,也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
碳中和产业链被寄予希望,高层希望通过碳中和实现一箭双雕,既能做大蛋糕,也能扶起部分地区的经济。
未来十年的经济转型,本质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转变。
1、共同富裕是大势——扶贫、养老体系优化、反垄断……
2、寻找下一个经济之锚——碳中和大产业链、新能源、新基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7LHUXUxHk66dcUtURrS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