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遭遇重大利空

作者:伍豪
来源:柯视角(ID:lincokl)
 
北京学区房市场利空突袭!
近日,北京核心区东城区2019年1月1日后购置学区房的家长们,陆续收到了幼升小的派位结果,许多家长对派位结果难以接受。
东城区今年摇号的规则是这样:1911后的孩子进入摇号池,在各自学区的池子里先摇一遍,“幸运”的还能在本学区上学,“不幸的”会被扔进大池子里重新分配。
至于分配到哪个学校,没有规律、没有权重、不能干预,听天由命。
摇号结果出炉,对东城区乃至北京的学区房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经过多方渠道了解到,北京东城区幼升小今年的随机派位完全乱了套,不说随机性有多大,是真没有规律可言。
和平里四小1911后基本都留下,有被派到和平里九小的;
和平里一小1911后基本都去了和平里九小,也有被派到地坛小学的;
和平里九小学1911后基本被派到地坛小学;
史家小学1911后派到史家七条小学;
崇文小学1911后有去前门小学的。
大方向只有一个,严格执行多校区划片!
北京的东城区多个房产中介也证实:这次东城区的力度很大,几乎是所有的都被重新摇了。
东城区就是风向标!今天的东城或许就是明天的西城、海淀

2

其实北京东城区早就执行了多校划片,但过去两年一直没有严格执行。
基本上还是按照了就近入学的原则进行了摇号上学,今年这次打乱摇号派位,一改过去宽松的氛围,打破了以往所有人的刚性预期,完全是随机。
什么叫多校划片?是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多校划片会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多校划片将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多校划片,看上去确实不错。过去,只要家长们有钱,就能花高价买学区房,自己的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于一个家庭来说,只要有钱就能上好学校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对社会来说,有钱就能买学区房,上好的公办学校,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却是莫大的伤害。
众多公办热点学校沦为“贵族学校”、“富人区”,能买得起天价学区房的家庭,也大多都是“非富即贵”。
实行了多校划片,理论上,优质学校资源不再一一对应狭窄的片区,扩大了毗邻片区孩子们上好学校的机会。客观上稀释了学区房的稀缺价值。一个小区可能对应好学校,也很可能对应一般的学校,所谓优质学校成为了不确定。
花大价钱买一个不确定,我想任何家庭都要掂量掂量。
这个政策其实杀伤力很大,但过去两年东城区所谓多校划片,也就是就近多校划片,没有扩大到更大范围内的多校划片,所以市场对多校划片一直以来都反应不大,认为仅仅只是走过场。该买还是买。
万万没想到,这次东城区力度这么大,全区大范围实行多校划片,大大出乎市场意料之外。
尤其这次力度这么大,这对于整个东城区的二手房市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利空,尤其是对那些顶级的学区老破小,也就是那种顶级学区占坑房,本来这种顶级学区占坑房,就没有任何的居住价值,完全是靠着能上到这个顶级小学才有价值。
但这次整个区域全部摇号上学,那买这种顶级学区占坑房就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你买这种顶级学区的占坑房和普通学校的占坑房完全没有区别了,都是要摇号,谁知道能上到哪个学校。
所以,现在整个北京楼市中的学区房业主,都“瑟瑟发抖”,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其他区域是不是也会按照东城区这么来。一旦执行,损失都是以百万计。

3

为什么在今年这个时间节点,学区房摇号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政策面对以北京为代表的核心城市学区房炒作,已经到了容忍的极限。
4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拿学区房说事!政治意义重大。北京是首都,最讲政治,这个时候东城区率先拿学区房开刀,也是正常的事情。
二、利用一年一度的幼升小派位摇号契机,改变市场预期。
这是学区房市场的风向标!东城的做法就是利用这个宝贵的契机,对市场发出严重警告:不要赌学区房,到头来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要知道,今年幼升小,大部分孩子是羊宝宝,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羊年出生的孩子比前一年还要少点,今年才小试牛刀,后面2022和2023年才是更大的考验。
到时候入学的孩子增多,通过舆论的传播,对市场心理预期的影响更大,北京学区房想不降温都难了!
学区房,遭遇重大利空
三、政治局会议刚刚出台三胎新政,专门强调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年轻人多生孩子。东城区幼升小打乱派位下重手,就是配合三胎新政。
俗话说:高房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学区房首当其冲成为三胎新政严打的对象。
因为大家都知道,房子、教育这两个支出是生孩子最大的难点,而学区房是同时融合了房子、教育两大难点的产物,那么让学区房概念淡化,降低学区房房价,就可以减少一部分年轻人的焦虑,从而让我们更有信心生孩子。
与此同时,最新消息证实:北京的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准备在暑假乃至新学期,开始试点进行公办的托管服务,孩子放学放假之后,还可以在学校里面,然后学校会给老师一定的补助(补贴不高一天大概不到50元)。
多管齐下,从学区房和教育下手,给有孩子的家长放松,让他们能够有意愿多生孩子,二胎不嫌少,三胎不嫌多。

4

东城区打乱派位,严格推行“多校划片”,没有错!但破解学区房天价顽疾,千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有系统思维,要配套政策先行。
打破学区房永远涨的刚性预期,从实践来看,问题出在缺乏系统思维,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
比如教育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也需要加大投入,均衡配置资源,利益分配名校和普通学校一碗水端平。大力支持优质民办教育资源,让家长能够跳出“只有公办才是好学校”的思维。又比如,从机制上畅通优秀教师的流动渠道,弱化热点学校的吸引力。优秀人才能够自由流动,家长也就不会一条道走到黑。

5

东城区摇号派位新政证明:北京核心区的学区房现在已经成为了政策面重点打击对象!
对于买房人来说,如果你有北京房票,如果非要买学区房的话,不要买那种最顶级的学区房,买一个二流的学区房就可以了。
那种只有学区功能没有居住功能的老破小,千万别再碰了!这种房子受政策面影响太大,一不小心就挂了。
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别一不小心成了韭菜接盘侠!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bc3Y1uBzeGcrPzG-bKT90g

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作者:钱掌柜

来源:米宅北京(ID:MizhaiBJ)

1

比东城更大的雷,今天炸了!

就炸在我D百岁生日结束之后的第一天。

有意思的是:大A也在今天炸了个不小的雷。收盘后看了看账户,两个月工资没了。哎,我又白干了两个月。瞬间觉得,晚饭吃什么都不香了。

正坐在电脑前蔫了吧唧地刷着手机,突然,一位老读者打语音过来,电话那头,她着急忙慌地说:自家娃被调剂到了新街口学区的“志成小学”。她现在完全是懵逼的状态,不知道该咋办,问我要不要立刻把房子卖了,考虑上私立。

她家情况是这样:

公婆在西城德胜有两套房,这两套房在同一个小区,对口“育翔小学”,他们夫妻俩名下无房。本来认为,今年孩子上育翔应该没问题。万一运气不好被调剂的话,德胜也没有差校。

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娃不但被调剂了,还被调剂出学区了,还调了个渣校。

据她反映,这种现象,不单单是他们一家,家长群里的好多人,都被调剂了。

注意,这些被调剂的,房本都是去年731之前的。

可能好多人不明白了:西城不是说2020年7月31日之后拿到房本的才多校吗,为什么之前的还会被调剂?

很简单,因为学位不够。

比如说:

A校今年计划招生500个孩子,但,光731之前的,就有700人。那怎么办,只能按照顺位来。顺位最靠后的200个,肯定会被调剂。

育翔小学四老房本被调剂,就属于这种情况。

2

下面,根据各位读者大人提供的信息,我总结下731之前房本的调剂情况。

首先说西城最热的“德胜”和“金融街”:

德胜:

育翔小学,四老房本的很多都被调剂了,有调到本区“西师附小”的;也有调到新街口学区“志成小学”和“第二实验小学玉桃园分校”的;还有调到什刹海学区“雷锋小学”和“鸦儿胡同小学”的。

调到本区西师附小的还行。雷锋小学虽然渣,不过可以按50%的比例对口直升三帆中学,也还行。至于调到志成和鸦儿胡同的,这霉是倒大了。但除了认命,又能如何呢?

还有裕中小学,哦不,现在应该叫“三帆附小”了,据说只收到了2017年1月1日前的房本,往后的全部调剂,调剂校有:雷锋小学、鸦儿胡同、志成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玉桃园分校。

五路通小学,四老房本也几乎全部调剂,调剂校基本也是上面那几个。

至于西师附小,倒是没听说731之前的也要调剂,估计是学位充足。

金融街:

宏庙小学,四代房本很多调剂到了本区的“华嘉小学”、“实验二小涭水河分校”,这个挺坑爹了;

至于本区两个最好的学校——实验二小和奋斗,目前我没有更多消息,欢迎知情家长提供一线情报。

另外,什刹海片区的“西什库小学”,有一些被调剂到了鸦儿胡同、厂桥小学;黄城根小学,被调出区了;广外学区的实验二小分校,调剂到了青年湖小学。大椿天片区的“育才小学”,被调剂到了陶白片区的“半步桥小学”。

731之前房本被调剂,只能说明一种情况——对口学校太火。

之前在写学区系列文章时,我曾建议过大家尽量避开太过热门的学校。但如果你已经买了,也没有办法。你想博更好的学校,总得承受被调剂的风险。

3

部分热门校出现731之前调剂,这不算啥,因为之前也出现过很多次类似的情况。

惨的是,731之后买房的那批人。

据家长们反映:房本或者户籍是731之后的,要去网上填报志愿,限时两天时间。

填报系统显示:

不管你买的是哪个学校的学区房,基本只有渣校可选。德胜、月坛这两个最均衡的学区,本区内学校全部不能选,直接派到相邻学区。

比如,原对口“三里河三小”的,填报界面是这样的:

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公众号“匆匆说”。

“无多校划片计划”的意思就是:这些学校731之前的就已经收满了,不再接收731之后的。或者说:即便有学位,也不接受731之后的。

月坛学区能填报的学校只有下面这些:

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果真是,各个学区的都有啊。还真不考虑让“就近入学”啊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怪不得有网友发帖表示自己的不满:

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甚至,也有网友怀疑:这么多学校咋可能都没学位?

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即便你再不愿意相信,填报系统就这样的,你能咋地?

总之:你只要记住一个结论就行——西城,房本是731之后的,全部去渣校。比如:广外片区,731之后的,只能选“青年湖小学”和“三义里小学”这两个。

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4

这,真真是一磅重锤,比东城狠多了。

东城虽然都被无规律地派到了其他学校,但好在,人家东城均衡啊。不像西城,我买了排名前三的德胜、月坛,却直接被派出区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这对德胜、月坛的房价会是怎样的影响,我都不想说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不过我想给老读者一个建议:如果你交了定金但还未签约,该毁就毁吧。如果你在这两个片区有房,且学区不用了,能降价出手就出手吧。

如果已经签约,也没别的更好的办法,像这位哥们一样,保持个好心态吧:

重锤落下,整个西城学区被彻底打残!

坦白讲:西城这波操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本来以为:从未严格执行过多校的西城,要至少2年时间,才能达到像东城那样的力度和决心呢。没想到,人家今年就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执行了上头的政策。且,力度远超东城。

如果以后每年西城都要这么搞的话,这无疑于——挥刀自宫。如此一来,整个西城学区就被彻底打残了:731之后买房的家庭,再无上名校的机会。

看来,西城回撤,已经等不到我之前预测的10月份之后了。最快,这月底可能就要开始。

西城、东城皆已亮剑,接下来,就看海淀的表演了。

孤军奋战的海淀今年会怎样,我们拭目以待吧。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YY4M4mgm7nKSDZgfSa-9gg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逍道一

 

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焦虑,正蔓延开来。比起苏伊士运河断航新疆棉花的热议,这才是更持久的影响。

 

“鸡娃”竞争的高度,已经让中国5、6岁的孩子就要面对堪比美国常青藤入学难度的竞争。

 

前阵网上疯传一份5岁鸡娃的简历。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15页的简历“战功赫赫”:上中班识字1200个,能背100首古诗,简历后还附带408本英语阅读书目,占了5页纸!

 

这还不够醒目,还有6岁前去过多少国家……等等。

 

“鸡娃(打鸡血式教育孩子)”教育是一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成功从小众精英家庭破圈,飞进北京、上海寻常百姓家。

 

面对这样的“复二代(父母复旦大学毕业)”,“复一代”们紧张吗?

 

外人印象中,985、211等名校录取名额给京沪最多,北京、上海家长们至于这么紧张吗?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北京、上海的一举一动,总有风向标的意义。这场终极内卷是否会就此蔓延全国?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起跑线”进化的速度超出想象。

 

你可知道起跑线究竟在哪里?小学?学前班?早教?胎教?

 

以上全错!起跑线在怀孕之前。

 

想加入这场教育的“军备竞赛”,当妈的就得在怀孕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首先,你得有精英学校的学区房。不然不但没赢在起跑线上,还会导致怀孕即落后的悲剧。

 

学区房面前人人平等,售楼处可不看什么北清复交985。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花几百上千万买了学区房,还要做好“数学题”,不然照样大意失荆州。

 

出生日期最好精确到8月31日。这样孩子满周岁时,正好可以赶上9月1日开学。1天都不耽误,无缝对接。

 

我同事的娃不幸出生于9月10日。别的孩子小学报名时,她的娃不巧5岁零11个月,未达到6周岁的法定入学年龄。

 

仅仅晚了10天,就要白等1年。考虑到如今鸡娃的低龄化趋势,白等1年等于满盘皆输。

 

学区房买了、孩子生了,直到读小学之前,这6年不是白等的。看看这位鸡娃家长的群备注,19m的意思是,孩子19个月大。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图源:每日人物

 

可怜的宝宝才19个月,睡觉都沦为“自主”了。

 

对了,这个鸡娃群不是随便进的,人家有圈层、有门槛。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每日人物记者想“卧底”鸡娃群,一个问题就被识破。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图源:每日人物

 

对方在删除前回了一句“看来您并不能给其他家长提供宝贵经验”。想玩无间道,没门!

 

北京海淀作为教育大区,鸡娃群都是“邀请制”。只有孩子优秀,家长才会被拉进去。

 

记者吸取深刻教训,将鸡娃行业黑话倒背如流,终于成功打入一个鸡娃群。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万万没想到,入群后第一天,该群最大的作用居然是闹钟。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图源:每日人物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如果一切顺利,鸡娃的第一关是小学入学。(此处略过幼儿园,因为钱能解决的问题基本都不叫问题)

 

开头那位“复二代”准备的15页长的简历,就是申请小学用的。

 

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神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跟人家“复二代”比简直弱爆了。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上海的局内人马上出来打脸,说这位鸡娃的旅行经历存在BUG——都没冲出亚洲。人家星河湾小学可是精英云集的,哪个孩子不是欧美走遍?

 

而且这位“复二代”的读物也就是该小学入学的平均水平。综上,这位鸡娃上不了心仪的小学……

 

我们印象中,复旦交大对上海人简直不要太友好。再努点力,北大清华也不在话下。在北京就更简单了,我们打小就羡慕北京孩子,考北大清华足足低了一两百分呢。

 

怎么现在区区小学就难倒了这么多呕心沥血的鸡娃?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对此,《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为广大鸡娃家长们做了一道算术题:

 

北大清华本硕博+MBA每年大概录取20000人。毕业后一部分出国,一部分去长三角和大湾区,剩下的绝大多数选择留北京。就算每年一半就是10000人,这些人到了婚育年龄,一年可以生10000个清北二代。假定他们全都内部结婚,这个数字降低一半,一年可以生5000个清北二代。而北大清华每年在北京一共录取不超过600人。

 

假定其它大学二代放弃竞争,哈佛耶鲁MIT海归都是空气。只有清北二代竞争,鸡娃得在全部清北二代里考到前10%,才可能跟自己父母成为校友。

 

清北在京录取率已是全国最高,甚至是甩尾省份的30倍如果再增加指标,外省就该沸腾了。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郝景芳一语道破:大城市教育资源再丰富,也赶不上优秀人才的积累速度。

 

大城市名校多不假,这也是大城市能从全国各地吸引人才的原因。随着人才越来越多,个个属于“三高人群(高智商、高情商、高逆商)”。但这些大城市教育资源和升学率并未同步增加。也就是说,分子不变,分母越来越大。于是大城市升学难度反而上升了。

 

表面上京沪学生享受了“高录取率”,却早被鸡娃牛娃扎堆的惨淡现实抵消了。

 

连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老师都就此躺平,发表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高呼:“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随着北京上海开启这场教育的终极内卷,坊间出现了一种声音:

 

不是说北京上海优秀吗?索性全国高考一张卷,是鸡娃是牛娃,拉出来遛遛!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已经存在结构性问题。但真全国统考,后果更是毁灭性的。

 

我国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它难度却是固定的。命题范围只能是教学大纲和考纲,不能超纲。这样做的后果是,考试对智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被固定死了,对容错率的要求却越来越苛刻。

 

鸡娃聪明、智商高、多才多艺,Who care?高考没有难题,关键是对题型有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说白了,不是拼脑力,而是拼体力、拼不出错。

 

这种情况下,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必然屡试不爽。再实行全国一张卷,岂不是逼得全国中学“衡水化”?

 

不仅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课程也因减负变得越来越简单。于是好小学和好中学选拔只能另辟蹊径。升学考试简单不要紧,我还要看剑桥英语几级,“禁奥令”之前还要看奥数成绩。

 

选拔性考试时点提前,把北京、上海的鸡娃折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组织全国小学统考,北京、上海的牛娃绝对吊打同年龄其它地方(包括衡水)的孩子。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这样会导致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选拔性考试前置,跟鸡娃资质关系不大,反而跟家长买学区房、报培训班关系更大。这样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更不公平。

 

选拔性考试前置,让鸡娃在本来应该玩耍、保持好奇心的年纪,上各种补习班。真正到中学的黄金学习年龄,却又重复简单的死记硬背。

 

如此一来,即使千辛万苦挤进了211、985,也废了。

 

近日,一项调查研究发布在《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在这项针对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理工科学生学业表现的大规模研究中,研究人员跟踪统计了学生在物理、数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最后研究人员惊讶发现:大学刚入学时,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美国学生差距不大,明显高于印度和俄罗斯学生。但毕业时水平垫底,而美国学生则在毕业时“鹤立鸡群”。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千万不要怪大学白读了,胜负早在中学甚至更早时已注定。

 

好比中小学是玩泥巴,大学是搞雕塑。结果中国是在读大学前就雕琢完了,你让大学能干嘛?

 

众所周知,欧美有“大学先修课”。虽然人家中学数理化难度不如我们,但真对相关学科有兴趣、有天赋的鸡娃,高中就能上大学课程,并不受到高中课本简单的影响。

 

难怪中国跟美国打科技战如此吃亏,分分钟被人家卡脖子。科技战最重要的是人才,中国人才早在中小学的书山题海里丧失了灵光。

 

父母想让鸡娃们赢在起跑线上,结果却是国家输在了人才战的起跑线上。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时代一粒灰,个人一座山。

 

重负之下,鸡娃家长压根顾不上国之大计,只能前赴后继加入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同城相残。

 

前阵北京传闻叫停线下培训班,一度引发了各大鸡娃群的极度恐慌。有家长马上发扬中国智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图源:每日人物

 

上海则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其中“名额分配”堪称对学区房的当头一棒。

 

上海教委官员表示:“改革的核心,是每一所初中都有机会。”

 

参考资料:
《内卷、凡尔赛、“普通孩子”——你没看清的是什么》郝景芳
《卧底10个鸡娃群后,没娃的我都想鸡自己了》每日人物
《清北毕业生子女凭什么上不了清北?》元淦恭说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hZmCyT3wfwMESHhhowspPQ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

北京对标华盛顿,上海对标东京,广深对标大旧金山的格局,越来越清晰了。

 

国家意志与市场力量的相互交织,深刻重塑着当前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面貌。

 

随之上演的,将会是一场史诗级的人口迁移计划,GDP考核机制的调整,上亿民众的命运可能转折……

 

01

 

以前老有人说,上海会成为纽约、伦敦。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上海正在选择东京模式。

 

2013年,上海11号线羞答答的越过边界,伸入昆山体内6公里。这个历史性突破,让辽阔的大江苏,终于有了一个小角落与魔都实现1小时地铁通勤——花桥镇。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

 

一些买不起浦西一张床的年轻人,把家安置在这里,每天像候鸟一样地铁来回。不过,双城生活只局限于这片狭小地带,再远就没有地铁了。

 

按照设想,11号本该与苏州的轨道网连成一体,直插苏州心脏。遗憾的是,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刚探出头来就戛然而止了,像是被击沉的巨兽一动不动。

 

上海的扩张野心,梦断花桥啊。

 

这一停,6年过去了。

 

最近,苏州S1号线开始施工,建成后将穿过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区,牵起11号线的手。

 

沪苏轨道一体化突然加速的背后,是魔都正在谋划扩大势力版图。

 

5个月前,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传出一个重磅消息,上海正连同江苏、浙江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拟定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

 

一个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的上海大都市圈呼之欲出。这是一种完全有别于过往的局面——

 

长期以来,上海奉行单中心思路,导致资源、产业、人口过度向圆心集聚。我们看长三角的热力图,上海是主中心,昆山、嘉兴、苏州等卫星城是次中心,彼此相对独立,各自分散,中间还留有大片的空白地带。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

 

同样是土地紧张的东亚地区,东京湾的热力图却是长成这样的。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

 

上海的人口分布呈现“圆心状”,东京则是“发射状”。这得益于东京都建设了密密麻麻的轨道交通,将周边的琦玉、千叶和神奈川县囊括进来,形成了一个半径50公里以上的都市圈。

 

有数据显示,东京都日间人口数约1558万人,夜间约1316万人,每天大概有240万人交通往返。

 

今天上海的常住人口已高达2420万,接近东京都的两倍。尽管早前魔都曾签下军令状,到2035年将人口控制在2500 万左右。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人口往超大城市聚集,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除非上海自我肢解,经济大幅下滑,否则迟早会突破这个天花板。

 

所以,上海效仿东京,悄悄布局了一场人口大迁移计划。

 

1.建设跨市轨道

 

上海11号线与苏州S1对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7号线也准备对接太仓市,17号线将西延到苏州吴江区。按照规划,上海要建成21 条城际线,规划总里程达到 1000 公里以上。除了地铁,一大波跨市域的城轨和高铁也在来的路上。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

(打通省级断头路的大致位置)

 

2.打通省级断头路

 

上海与卫星城的毛细血管时有梗阻,有些地方看起来只有几百米路远,却好像天涯海角可望不可即。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正在打通11条跨省断头路,涉及到太仓、昆山、嘉善、平湖等。

 

3.布局第三机场、在嘉兴盐城搞飞地经济、疏解非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上海膨胀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它展开庞大的触角,吞下毗邻的7个县市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海人,离开魔都分散在大都市圈内,形成双城生活。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

 

从骨架到血肉,上海越来越像东京。

 

上海说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但碍于体制机制,始终无法像纽约、伦敦一样,成为全球资本要素的控制中枢。

 

说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地理条件却天然劣于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国际中转难以突破。

 

这一点,与东京何其之像。放眼全世界,能称的上全球城市的只有两个,伦敦和纽约。

 

上海虽然定位全球城市,其实内壳跟东京差不多,只是国际城市。它们都背靠本国的经济腹地崛起,成为本土货币和产品国际化的桥头堡。

 

它们在全球体系当中,对内服务的职能远大于对外控制职能。更多的是辐射内部,而不是全球配置。所以其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只是区域级的,不是全球级的。

 

此外,今天引领世界格局变动的无非是两股力量,金融和科技。伦敦和纽约凭借单一的金融属性晋升为全球城市,上海与东京却两手抓,都是综合性城市。

 

你黄局长有个判断,中日的世纪之争,谁赢谁败,并不是比拼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谁更高,而是看上海与东京谁更强。

 

上海人口是东京的两倍,面积是东京的三倍,但上海的GDP只有3.06万亿,仅为东京的1/2。

 

只有当上海的经济体量高过东京时,中国才能说真正超越了日本。

 

只有当上海的人均收入超越东京时,中国才能说碾压了日本。

 

02

 

中国向来有一南一北两个核心。当上海在膨胀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北京却在收缩。

 

曾经在帝都眼里,江南的富裕是资产阶级的买办留下来的。北京一度想证明,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北方也能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不甘心经济落后,收揽了非常多的资源。远的不说,近的有100万员工的首钢拔地而起,有北汽、奔驰、长安等整车厂鳞次栉比。

 

上海有的,帝都一定有。上海没有的,帝都还是有。好比这金融领域,管理中心在京,市场中心在沪,两者相隔十万八千里。每次汇报前,都先得在天上颠簸两小时。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

 

经历40年的奋斗,北京的GDP大有赶超上海之势头。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北京的追赶运动戛然而止了。

 

今天的北京,正在剥离经济色彩,强化首都功能:

 

赶人。停办民工子弟学校、腾退批发市场、以每天几千个足球场面积的速度拆除违建、给予货币补偿让直管公房退租。

 

疏解。外迁制造,零售,批发,运输,仓储等生态。疏解部分央企、金融机构、百强中学和三甲医院。设立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两个千年大计,作为中心城六区的泄洪区。

 

现在,中央给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前者是服务于中央党政军的政务活动,后者是服务于重大外交外事活动。

 

在中心城六区的范围内,只要干扰到这两个核心功能,都会被中央开启离心机模式一一甩出。

 

在新版的城市规划中,北京只字不提“发展首都经济”,等于正式宣告了将经济中心交给上海。

 

最近甚至有传闻说,东城区、西城区会合并成中央政务区。这个说法的出现,恰好凸显了北京打造华盛顿的魄力。

 

话又说回来,经济要素的外流,其实也意味着GDP、地方税收的流失,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经济波动。

 

这两年北京减税降负的力度很大,去年就为北京市企业减税约400亿元。房地产作为传统支撑行业,受调控影响也不好用了。未来一两年还有一连串的大事喜事,比如70周年国庆、冬奥会残奥会等等,支出非常多。

 

在这个关口上,减量运动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前阵子,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在全国两会上公开喊穷,向中央要钱要支持。“北京正在面对城市减量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问题,2019年应该说是收支平衡最紧的一年”。

 

北京市市长则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呼吁政府要过紧日子,准备刀刃向内,先把三公经费砍掉20%以上再说。

 

中国当代史就是充满了戏剧性。过去,北京站在鄙视链的最顶端,睥睨众生,未来可能要倒过来,由全国各地来支援北京了。

 

但不管怎么样,京津冀版图站在了百年巨变的起点。

 

未来通州是北京,五环内才是首都。东西两城,则是大国的权力中枢。这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集合了中华文化的地方,将作为国家象征,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到那个时候,帝都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不考核GDP的大城市。

 

03

 

在三大城市群当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可能是最大的。

 

京津冀讲究政治地位,长三角同质化竞争严重,大湾区则互补性特别强。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澳门是休闲中心,佛山、东莞是制造中心。

 

放眼全中国,大湾区的分工专业化做得最好。加上这里有十分活跃的民营经济,高度完备的产业链条,品种繁多的金融工具。所以在过去40年里,内地9市飞速发展。

 

但是,这个囊括7000万人口的大湾区,涉及到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三种货币区……虽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货物、服务、资本、人员、信息之间仍然不能自由流动。

 

这里边有地方保护主义,也有顶层设计方面的龃龉。由于壁垒的存在,大湾区的发展逐渐走到了瓶颈。

 

于是,广深港卷起了袖子,大力拆墙。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

 

这个地方,正在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港澳资本或许将逐渐被视为内资。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外国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便利通行政策和优化管理措施。

 

类似的举措可以举很多。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这里正在破除政治上的障碍,让市场起到基础配置的作用。

 

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称霸宇宙,其实就是建立在美国是一个高度自由化的国家。要素流动的门槛极低,便于孵化科技。

 

生产要素的流动自由化了,大湾区就能迸发出更大的协同效应,广深也可以更加方便的借助港澳资源,打造成中国的硅谷。

 

上海虽然也在发力科技,但魔都的经济格局,是国资、外资、民资三分天下,国有资本力量雄厚,这天然注定了上海的创新,会更多受到有形之手的牵制。广深的底色是民企,活力和效率自然更高。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

 

随着墙拆掉越来越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下一步,就是大旧金山的101公路。

 

一场好戏才刚刚上演。

来源:商智库,综合自金融人PLUS、澎拜新闻、新浪,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fAUdp49jH465JYyu5hGLQ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逍道一

 

国家的竞争,其实就是头部地区和城市的竞争。

 

当前中美冲突一再升级,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一举一动,更显关键。

 

8月20日,高层提出长三角要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8月21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北京“安静下来”成最大亮点。

 

8月26日,深圳迎来40周年生日,但并未等来直辖或扩容的大礼包。

 

三大头部地区的新动向,看似毫无关联,却藏着惊人的耦合。

 

深圳像香港的影子,是大湾区起飞的注脚;浦东像上海的再造,是长三角加速的起点。眼下长三角、大湾区步步紧逼,京津冀唯一的核心城市北京却想“静一静”?

 

所有线索都指向北京以南120公里处的雄安,这座新区自2017年4月1日成立以来,一直静悄悄的,她还好吗?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雄安其实一点也不安静,只是她比较低调而已。不信你看: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这样塔吊林立、灯火通明的场面,城市发展史上只有迪拜、深圳、浦东出现过,但雄安比前辈们更夸张。
工地如此热火朝天,为何之前一直给人静悄悄的感觉?
对比世界后发城市的图景,不难发现雄安此番慎重的理由。
后发城市由于规划优势,往往能形成视觉上的奇观效应,但生活和文化层面总是很难被先行“规划”
深圳在经济上属于绝对的成功者,但生活不便和冷漠问题,至今被人诟病。陆家嘴高楼林立,上海人眼中的宇宙中心却还是静安寺-南京西路一带。
巴西新都巴西利亚和缅甸新都内比都,皆由于规划失败,导致已经搬来的公务员又回流旧都的尴尬。
地标众多的迪拜更适合拍照打卡,连华盛顿都难逃纪念碑城市的宿命。
后发城市的问题,同样摆在雄安面前。随着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越来越以人为中心,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这就需要雄安在规划阶段充满远见、打开思路,充分考虑人的尺度。这样也必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雄安慎重的第二个原因更现实,那就是地形。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众所周知,雄安坐落于白洋淀旁,该选址一举解决了华北城市普遍缺水的窘境。
但这样的选址也存在一个问题,临水地带低洼。事实上,雄安是华北平原海拔最低的地方
今年洪水让很多人后怕,更要命的是,以三峡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本来在解决洪水的困扰,岂料我们的城市纷纷栽给内涝,每逢下雨竞相成为“威尼斯”,稍有不慎还会出人命。
四座一线城市,武汉、成都、南京等明星二线城市,一下大雨就无一幸免。如果雄安走他们的老路,千年大计会很尴尬。
这两个老大难的城市问题,雄安怎么破?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将有452万人从北京迁至雄安新区。
此前有31家央企发声“雄安新区建设不缺席,与发展政策同频共振”,包括中核、中船、中电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电、中电子、中铝、中建筑、国投、中节能、中粮、中冶、中铁、中铁建、中交、中能建、中广核、中国联通等。
中字号多得令人晕眩,拥有最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北京出手支持,雄安就是这么不同反响。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这么多央企,这么多人,来了如何安置?
452万不是小数目,这已接近我国特大城市的门槛。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这也相当于深圳1995年的人口水平。
彼时深圳远没有今天的高颜值,甚至可以说有点乱。现在依然可以从深圳火车站-东门一带,寻到一点当年的草莽气息。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另外,传统城市空间演进一般从中心向周围蔓延。时间一久,老城区就面临城市更新的巨大工程量。深圳则采取“年轮”策略,市中心随新城不断西移,代价却是罗湖区的面貌远不如南山区和福田区。
这不是雄安想要的。
生态学之父帕特里克·格迪斯曾期待“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莫非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在目前公布的规划图中,我们可以大致猜出雄安未来的模样。
雄安的城市空间极为罕见,完全不像规划课本里的环状+放射结构、带状结构、不规则结构,它更像一串代码、一组矩阵
空间布局不只改变城市形态,它本身就能决定产业生成,硅谷正是这方面的大赢家,也或是雄安唯一的参照系。
在产业发展与人口积聚的相互作用下,硅谷成为由一座座小镇组成的城市群。
每座小镇都有相对独立的结构与功能,由核心向外依次布局商业区、办公区、产业区、居住区,如同一个个细胞。基于TOD模式的“细胞”被绿带隔开,又被交通线串联,最终为城市扩张留出弹性边界。
这样的城市扩张像“细胞”的有机“复制”。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空间布局之下,具体功能分区同样重要。柯布西耶当年就是因为功能分区过于僵化,规划出的城市后续问题重重。
深圳和浦东也是因为功能分区过于明显和集中,割裂了生产与生活空间,为城市的持续吸引力埋下隐患。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如果雄安真能将功能区打散后“切”成小块,那么产城分离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这样的小街区也为城市行洪防涝提供了更多便利,更好将雨水化整为零。有媒体实地走访,发现雄安铺的地砖全是方便雨水下渗的“透水型”。
之前国内很多城市都豪气万丈地建海绵城市,但效果均不理想。雄安由于空间的灵活性,减少了影响雨水下渗的广场、硬化空间,效果也更值得期待。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比规划更值得玩味的,是规划编制的过程。准确说是雄安这一概念的酝酿过程。
众所周知,雄安新区是2017年4月1日设立的,距现在3年多的时间。但实际上,这一过程花了超过7年
2017年4月13日,新华社播发过雄安新区设立全过程的万言长文,细品后能找出由17个关键节点构成的时间轴,这不仅是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钥匙,也能探见一部分决策流程
早在2013年5月和8月,高层分别调研了天津和北戴河。2014年2月,考察完北京后,首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
先后赴三地考察,这是打破北京单中心,明确协同发展的信号。在我国政治运行中,区域调研往往是后续战略推出的“前期放风”
接下来6步,浓缩了一份高规格文件出炉的全过程:
2014年10月17日,高层批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总体思路框架》;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5年2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2015年4月2日,政治局常委会研究;2015年4月30日,政治局全体会议审议;2015年6月,《纲要》印发。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纲要》并未在第一时间公布全文。但新华社长文透露:《纲要》提出“规划建设具有相当规模、与疏解地发展环境相当的集中承载地。”
这明显是另起炉灶建新城,但当时选址未定,为避免外界过度猜想,限制了《纲要》的公开范围。
选址是由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实地调研的。该委员会角色特殊,显然不是纯咨询机构。负责人徐匡迪年过八旬,本在2008年两会时就已退休。启用一个没有公职的老同志为千年大计选址,更说明了雄安的特殊性。
2016年2月29日,国务院开专题会议研究。3月24日,政治局常委会为雄安新区定名。5月27日,政治局会议研究。当时新华社通稿对“集中承载地”仍只字未提。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亚洲最大的雄安火车站
待到雄安新区概念横空出世,还有值得细究之处。细究特区、新区设立史,由中央、国务院发文的,雄安是第一个
深圳、厦门特区成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特区条例为标志的,上海浦东新区当时没有发文,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发”,重庆两江新区是“国函”。汕头、珠海特区未到副省级,至于其他20多个省的国家级新区很多甚至只有正厅级。
谁都比不上雄安含着金汤匙的出身。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这样的出身,决定了雄安除了拉动区域经济,也饱含了更多意味。
如果说深圳特区成立,标志着中国推开开放之门;浦东新区的设置,是中国重申改革开放之路不会停止。而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的基础上,更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的再出发。
虽然高层刚刚提出长三角要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实际上,雄安在双循环的使命中,同样意义非凡,甚至更重大
北京想“静”下来,却让雄安热火朝天搞起来,大转移真的来了?
长三角和大湾区由于多中心结构,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生态,为区域提供了自驱动能力。
反观京津冀,北京聚集了所有核心功能,牢牢把持产业链顶端。天津根本不是对手,也没有能力为北京分忧。河北则更黯淡。
雄安的出现能多大程度与北京形成“双核”,形成类似大湾区广深分工的模式,成为最大悬念。
雄安身后的北京,有太多可以动用的资源,这是上海、深圳无法企及的。某种程度上,深圳、浦东不只是香港、浦西的影子,更是北京的镜像。
深圳激活了大湾区,浦东带动了长三角,背后都离不开北京的手。
 
现在,北京要在自己的城市群里开始一次新的投射,这或许是一次决定国运的投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EipLoHihL__Y5-H5D1D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