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bc3Y1uBzeGcrPzG-bKT90g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1
2
3
4
5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bc3Y1uBzeGcrPzG-bKT90g
作者:钱掌柜
来源:米宅北京(ID:MizhaiBJ)
1
比东城更大的雷,今天炸了!
就炸在我D百岁生日结束之后的第一天。
有意思的是:大A也在今天炸了个不小的雷。收盘后看了看账户,两个月工资没了。哎,我又白干了两个月。瞬间觉得,晚饭吃什么都不香了。
正坐在电脑前蔫了吧唧地刷着手机,突然,一位老读者打语音过来,电话那头,她着急忙慌地说:自家娃被调剂到了新街口学区的“志成小学”。她现在完全是懵逼的状态,不知道该咋办,问我要不要立刻把房子卖了,考虑上私立。
她家情况是这样:
公婆在西城德胜有两套房,这两套房在同一个小区,对口“育翔小学”,他们夫妻俩名下无房。本来认为,今年孩子上育翔应该没问题。万一运气不好被调剂的话,德胜也没有差校。
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娃不但被调剂了,还被调剂出学区了,还调了个渣校。
据她反映,这种现象,不单单是他们一家,家长群里的好多人,都被调剂了。
注意,这些被调剂的,房本都是去年731之前的。
可能好多人不明白了:西城不是说2020年7月31日之后拿到房本的才多校吗,为什么之前的还会被调剂?
很简单,因为学位不够。
比如说:
A校今年计划招生500个孩子,但,光731之前的,就有700人。那怎么办,只能按照顺位来。顺位最靠后的200个,肯定会被调剂。
育翔小学四老房本被调剂,就属于这种情况。
2
下面,根据各位读者大人提供的信息,我总结下731之前房本的调剂情况。
首先说西城最热的“德胜”和“金融街”:
德胜:
育翔小学,四老房本的很多都被调剂了,有调到本区“西师附小”的;也有调到新街口学区“志成小学”和“第二实验小学玉桃园分校”的;还有调到什刹海学区“雷锋小学”和“鸦儿胡同小学”的。
调到本区西师附小的还行。雷锋小学虽然渣,不过可以按50%的比例对口直升三帆中学,也还行。至于调到志成和鸦儿胡同的,这霉是倒大了。但除了认命,又能如何呢?
还有裕中小学,哦不,现在应该叫“三帆附小”了,据说只收到了2017年1月1日前的房本,往后的全部调剂,调剂校有:雷锋小学、鸦儿胡同、志成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玉桃园分校。
五路通小学,四老房本也几乎全部调剂,调剂校基本也是上面那几个。
至于西师附小,倒是没听说731之前的也要调剂,估计是学位充足。
金融街:
宏庙小学,四代房本很多调剂到了本区的“华嘉小学”、“实验二小涭水河分校”,这个挺坑爹了;
至于本区两个最好的学校——实验二小和奋斗,目前我没有更多消息,欢迎知情家长提供一线情报。
另外,什刹海片区的“西什库小学”,有一些被调剂到了鸦儿胡同、厂桥小学;黄城根小学,被调出区了;广外学区的实验二小分校,调剂到了青年湖小学。大椿天片区的“育才小学”,被调剂到了陶白片区的“半步桥小学”。
731之前房本被调剂,只能说明一种情况——对口学校太火。
之前在写学区系列文章时,我曾建议过大家尽量避开太过热门的学校。但如果你已经买了,也没有办法。你想博更好的学校,总得承受被调剂的风险。
3
部分热门校出现731之前调剂,这不算啥,因为之前也出现过很多次类似的情况。
惨的是,731之后买房的那批人。
据家长们反映:房本或者户籍是731之后的,要去网上填报志愿,限时两天时间。
填报系统显示:
不管你买的是哪个学校的学区房,基本只有渣校可选。德胜、月坛这两个最均衡的学区,本区内学校全部不能选,直接派到相邻学区。
比如,原对口“三里河三小”的,填报界面是这样的:
“无多校划片计划”的意思就是:这些学校731之前的就已经收满了,不再接收731之后的。或者说:即便有学位,也不接受731之后的。
月坛学区能填报的学校只有下面这些:
果真是,各个学区的都有啊。还真不考虑让“就近入学”啊
怪不得有网友发帖表示自己的不满:
甚至,也有网友怀疑:这么多学校咋可能都没学位?
即便你再不愿意相信,填报系统就这样的,你能咋地?
总之:你只要记住一个结论就行——西城,房本是731之后的,全部去渣校。比如:广外片区,731之后的,只能选“青年湖小学”和“三义里小学”这两个。
4
这,真真是一磅重锤,比东城狠多了。
东城虽然都被无规律地派到了其他学校,但好在,人家东城均衡啊。不像西城,我买了排名前三的德胜、月坛,却直接被派出区
这对德胜、月坛的房价会是怎样的影响,我都不想说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不过我想给老读者一个建议:如果你交了定金但还未签约,该毁就毁吧。如果你在这两个片区有房,且学区不用了,能降价出手就出手吧。
如果已经签约,也没别的更好的办法,像这位哥们一样,保持个好心态吧:
坦白讲:西城这波操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本来以为:从未严格执行过多校的西城,要至少2年时间,才能达到像东城那样的力度和决心呢。没想到,人家今年就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执行了上头的政策。且,力度远超东城。
如果以后每年西城都要这么搞的话,这无疑于——挥刀自宫。如此一来,整个西城学区就被彻底打残了:731之后买房的家庭,再无上名校的机会。
看来,西城回撤,已经等不到我之前预测的10月份之后了。最快,这月底可能就要开始。
西城、东城皆已亮剑,接下来,就看海淀的表演了。
孤军奋战的海淀今年会怎样,我们拭目以待吧。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YY4M4mgm7nKSDZgfSa-9gg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逍道一
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焦虑,正蔓延开来。比起苏伊士运河断航,新疆棉花的热议,这才是更持久的影响。
“鸡娃”竞争的高度,已经让中国5、6岁的孩子就要面对堪比美国常青藤入学难度的竞争。
前阵网上疯传一份5岁鸡娃的简历。
15页的简历“战功赫赫”:上中班识字1200个,能背100首古诗,简历后还附带408本英语阅读书目,占了5页纸!
这还不够醒目,还有6岁前去过多少国家……等等。
“鸡娃(打鸡血式教育孩子)”教育是一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成功从小众精英家庭破圈,飞进北京、上海寻常百姓家。
面对这样的“复二代(父母复旦大学毕业)”,“复一代”们紧张吗?
外人印象中,985、211等名校录取名额给京沪最多,北京、上海家长们至于这么紧张吗?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北京、上海的一举一动,总有风向标的意义。这场终极内卷是否会就此蔓延全国?
“起跑线”进化的速度超出想象。
你可知道起跑线究竟在哪里?小学?学前班?早教?胎教?
以上全错!起跑线在怀孕之前。
想加入这场教育的“军备竞赛”,当妈的就得在怀孕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首先,你得有精英学校的学区房。不然不但没赢在起跑线上,还会导致怀孕即落后的悲剧。
学区房面前人人平等,售楼处可不看什么北清复交985。
花几百上千万买了学区房,还要做好“数学题”,不然照样大意失荆州。
出生日期最好精确到8月31日。这样孩子满周岁时,正好可以赶上9月1日开学。1天都不耽误,无缝对接。
我同事的娃不幸出生于9月10日。别的孩子小学报名时,她的娃不巧5岁零11个月,未达到6周岁的法定入学年龄。
仅仅晚了10天,就要白等1年。考虑到如今鸡娃的低龄化趋势,白等1年等于满盘皆输。
学区房买了、孩子生了,直到读小学之前,这6年不是白等的。看看这位鸡娃家长的群备注,19m的意思是,孩子19个月大。
图源:每日人物
可怜的宝宝才19个月,睡觉都沦为“自主”了。
对了,这个鸡娃群不是随便进的,人家有圈层、有门槛。
每日人物记者想“卧底”鸡娃群,一个问题就被识破。
图源:每日人物
对方在删除前回了一句“看来您并不能给其他家长提供宝贵经验”。想玩无间道,没门!
北京海淀作为教育大区,鸡娃群都是“邀请制”。只有孩子优秀,家长才会被拉进去。
记者吸取深刻教训,将鸡娃行业黑话倒背如流,终于成功打入一个鸡娃群。
万万没想到,入群后第一天,该群最大的作用居然是闹钟。
图源:每日人物
如果一切顺利,鸡娃的第一关是小学入学。(此处略过幼儿园,因为钱能解决的问题基本都不叫问题)
开头那位“复二代”准备的15页长的简历,就是申请小学用的。
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神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跟人家“复二代”比简直弱爆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上海的局内人马上出来打脸,说这位鸡娃的旅行经历存在BUG——都没冲出亚洲。人家星河湾小学可是精英云集的,哪个孩子不是欧美走遍?
而且这位“复二代”的读物也就是该小学入学的平均水平。综上,这位鸡娃上不了心仪的小学……
我们印象中,复旦交大对上海人简直不要太友好。再努点力,北大清华也不在话下。在北京就更简单了,我们打小就羡慕北京孩子,考北大清华足足低了一两百分呢。
怎么现在区区小学就难倒了这么多呕心沥血的鸡娃?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对此,《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为广大鸡娃家长们做了一道算术题:
北大清华本硕博+MBA每年大概录取20000人。毕业后一部分出国,一部分去长三角和大湾区,剩下的绝大多数选择留北京。就算每年一半就是10000人,这些人到了婚育年龄,一年可以生10000个清北二代。假定他们全都内部结婚,这个数字降低一半,一年可以生5000个清北二代。而北大清华每年在北京一共录取不超过600人。
假定其它大学二代放弃竞争,哈佛耶鲁MIT海归都是空气。只有清北二代竞争,鸡娃得在全部清北二代里考到前10%,才可能跟自己父母成为校友。
清北在京录取率已是全国最高,甚至是甩尾省份的30倍。如果再增加指标,外省就该沸腾了。
郝景芳一语道破:大城市教育资源再丰富,也赶不上优秀人才的积累速度。
大城市名校多不假,这也是大城市能从全国各地吸引人才的原因。随着人才越来越多,个个属于“三高人群(高智商、高情商、高逆商)”。但这些大城市教育资源和升学率并未同步增加。也就是说,分子不变,分母越来越大。于是大城市升学难度反而上升了。
表面上京沪学生享受了“高录取率”,却早被鸡娃牛娃扎堆的惨淡现实抵消了。
连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老师都就此躺平,发表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高呼:“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随着北京上海开启这场教育的终极内卷,坊间出现了一种声音:
不是说北京上海优秀吗?索性全国高考一张卷,是鸡娃是牛娃,拉出来遛遛!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已经存在结构性问题。但真全国统考,后果更是毁灭性的。
我国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它难度却是固定的。命题范围只能是教学大纲和考纲,不能超纲。这样做的后果是,考试对智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被固定死了,对容错率的要求却越来越苛刻。
鸡娃聪明、智商高、多才多艺,Who care?高考没有难题,关键是对题型有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说白了,不是拼脑力,而是拼体力、拼不出错。
这种情况下,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必然屡试不爽。再实行全国一张卷,岂不是逼得全国中学“衡水化”?
不仅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课程也因减负变得越来越简单。于是好小学和好中学选拔只能另辟蹊径。升学考试简单不要紧,我还要看剑桥英语几级,“禁奥令”之前还要看奥数成绩。
选拔性考试时点提前,把北京、上海的鸡娃折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组织全国小学统考,北京、上海的牛娃绝对吊打同年龄其它地方(包括衡水)的孩子。
这样会导致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选拔性考试前置,跟鸡娃资质关系不大,反而跟家长买学区房、报培训班关系更大。这样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更不公平。
选拔性考试前置,让鸡娃在本来应该玩耍、保持好奇心的年纪,上各种补习班。真正到中学的黄金学习年龄,却又重复简单的死记硬背。
如此一来,即使千辛万苦挤进了211、985,也废了。
近日,一项调查研究发布在《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在这项针对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理工科学生学业表现的大规模研究中,研究人员跟踪统计了学生在物理、数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最后研究人员惊讶发现:大学刚入学时,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美国学生差距不大,明显高于印度和俄罗斯学生。但毕业时水平垫底,而美国学生则在毕业时“鹤立鸡群”。
千万不要怪大学白读了,胜负早在中学甚至更早时已注定。
好比中小学是玩泥巴,大学是搞雕塑。结果中国是在读大学前就雕琢完了,你让大学能干嘛?
众所周知,欧美有“大学先修课”。虽然人家中学数理化难度不如我们,但真对相关学科有兴趣、有天赋的鸡娃,高中就能上大学课程,并不受到高中课本简单的影响。
难怪中国跟美国打科技战如此吃亏,分分钟被人家卡脖子。科技战最重要的是人才,中国人才早在中小学的书山题海里丧失了灵光。
父母想让鸡娃们赢在起跑线上,结果却是国家输在了人才战的起跑线上。
时代一粒灰,个人一座山。
重负之下,鸡娃家长压根顾不上国之大计,只能前赴后继加入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同城相残。
前阵北京传闻叫停线下培训班,一度引发了各大鸡娃群的极度恐慌。有家长马上发扬中国智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图源:每日人物
上海则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其中“名额分配”堪称对学区房的当头一棒。
上海教委官员表示:“改革的核心,是每一所初中都有机会。”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hZmCyT3wfwMESHhhowspPQ
北京对标华盛顿,上海对标东京,广深对标大旧金山的格局,越来越清晰了。
国家意志与市场力量的相互交织,深刻重塑着当前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面貌。
随之上演的,将会是一场史诗级的人口迁移计划,GDP考核机制的调整,上亿民众的命运可能转折……
01
以前老有人说,上海会成为纽约、伦敦。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上海正在选择东京模式。
2013年,上海11号线羞答答的越过边界,伸入昆山体内6公里。这个历史性突破,让辽阔的大江苏,终于有了一个小角落与魔都实现1小时地铁通勤——花桥镇。
一些买不起浦西一张床的年轻人,把家安置在这里,每天像候鸟一样地铁来回。不过,双城生活只局限于这片狭小地带,再远就没有地铁了。
按照设想,11号本该与苏州的轨道网连成一体,直插苏州心脏。遗憾的是,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刚探出头来就戛然而止了,像是被击沉的巨兽一动不动。
上海的扩张野心,梦断花桥啊。
这一停,6年过去了。
最近,苏州S1号线开始施工,建成后将穿过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区,牵起11号线的手。
沪苏轨道一体化突然加速的背后,是魔都正在谋划扩大势力版图。
5个月前,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传出一个重磅消息,上海正连同江苏、浙江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拟定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
一个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的上海大都市圈呼之欲出。这是一种完全有别于过往的局面——
长期以来,上海奉行单中心思路,导致资源、产业、人口过度向圆心集聚。我们看长三角的热力图,上海是主中心,昆山、嘉兴、苏州等卫星城是次中心,彼此相对独立,各自分散,中间还留有大片的空白地带。
同样是土地紧张的东亚地区,东京湾的热力图却是长成这样的。
上海的人口分布呈现“圆心状”,东京则是“发射状”。这得益于东京都建设了密密麻麻的轨道交通,将周边的琦玉、千叶和神奈川县囊括进来,形成了一个半径50公里以上的都市圈。
有数据显示,东京都日间人口数约1558万人,夜间约1316万人,每天大概有240万人交通往返。
今天上海的常住人口已高达2420万,接近东京都的两倍。尽管早前魔都曾签下军令状,到2035年将人口控制在2500 万左右。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人口往超大城市聚集,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除非上海自我肢解,经济大幅下滑,否则迟早会突破这个天花板。
所以,上海效仿东京,悄悄布局了一场人口大迁移计划。
1.建设跨市轨道
上海11号线与苏州S1对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7号线也准备对接太仓市,17号线将西延到苏州吴江区。按照规划,上海要建成21 条城际线,规划总里程达到 1000 公里以上。除了地铁,一大波跨市域的城轨和高铁也在来的路上。
(打通省级断头路的大致位置)
2.打通省级断头路
上海与卫星城的毛细血管时有梗阻,有些地方看起来只有几百米路远,却好像天涯海角可望不可即。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正在打通11条跨省断头路,涉及到太仓、昆山、嘉善、平湖等。
3.布局第三机场、在嘉兴盐城搞飞地经济、疏解非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上海膨胀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它展开庞大的触角,吞下毗邻的7个县市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海人,离开魔都分散在大都市圈内,形成双城生活。
从骨架到血肉,上海越来越像东京。
上海说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但碍于体制机制,始终无法像纽约、伦敦一样,成为全球资本要素的控制中枢。
说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地理条件却天然劣于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国际中转难以突破。
这一点,与东京何其之像。放眼全世界,能称的上全球城市的只有两个,伦敦和纽约。
上海虽然定位全球城市,其实内壳跟东京差不多,只是国际城市。它们都背靠本国的经济腹地崛起,成为本土货币和产品国际化的桥头堡。
它们在全球体系当中,对内服务的职能远大于对外控制职能。更多的是辐射内部,而不是全球配置。所以其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只是区域级的,不是全球级的。
此外,今天引领世界格局变动的无非是两股力量,金融和科技。伦敦和纽约凭借单一的金融属性晋升为全球城市,上海与东京却两手抓,都是综合性城市。
你黄局长有个判断,中日的世纪之争,谁赢谁败,并不是比拼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谁更高,而是看上海与东京谁更强。
上海人口是东京的两倍,面积是东京的三倍,但上海的GDP只有3.06万亿,仅为东京的1/2。
只有当上海的经济体量高过东京时,中国才能说真正超越了日本。
只有当上海的人均收入超越东京时,中国才能说碾压了日本。
02
中国向来有一南一北两个核心。当上海在膨胀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北京却在收缩。
曾经在帝都眼里,江南的富裕是资产阶级的买办留下来的。北京一度想证明,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北方也能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不甘心经济落后,收揽了非常多的资源。远的不说,近的有100万员工的首钢拔地而起,有北汽、奔驰、长安等整车厂鳞次栉比。
上海有的,帝都一定有。上海没有的,帝都还是有。好比这金融领域,管理中心在京,市场中心在沪,两者相隔十万八千里。每次汇报前,都先得在天上颠簸两小时。
经历40年的奋斗,北京的GDP大有赶超上海之势头。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北京的追赶运动戛然而止了。
今天的北京,正在剥离经济色彩,强化首都功能:
赶人。停办民工子弟学校、腾退批发市场、以每天几千个足球场面积的速度拆除违建、给予货币补偿让直管公房退租。
疏解。外迁制造,零售,批发,运输,仓储等生态。疏解部分央企、金融机构、百强中学和三甲医院。设立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两个千年大计,作为中心城六区的泄洪区。
现在,中央给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前者是服务于中央党政军的政务活动,后者是服务于重大外交外事活动。
在中心城六区的范围内,只要干扰到这两个核心功能,都会被中央开启离心机模式一一甩出。
在新版的城市规划中,北京只字不提“发展首都经济”,等于正式宣告了将经济中心交给上海。
最近甚至有传闻说,东城区、西城区会合并成中央政务区。这个说法的出现,恰好凸显了北京打造华盛顿的魄力。
话又说回来,经济要素的外流,其实也意味着GDP、地方税收的流失,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经济波动。
这两年北京减税降负的力度很大,去年就为北京市企业减税约400亿元。房地产作为传统支撑行业,受调控影响也不好用了。未来一两年还有一连串的大事喜事,比如70周年国庆、冬奥会残奥会等等,支出非常多。
在这个关口上,减量运动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前阵子,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在全国两会上公开喊穷,向中央要钱要支持。“北京正在面对城市减量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问题,2019年应该说是收支平衡最紧的一年”。
北京市市长则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呼吁政府要过紧日子,准备刀刃向内,先把三公经费砍掉20%以上再说。
中国当代史就是充满了戏剧性。过去,北京站在鄙视链的最顶端,睥睨众生,未来可能要倒过来,由全国各地来支援北京了。
但不管怎么样,京津冀版图站在了百年巨变的起点。
未来通州是北京,五环内才是首都。东西两城,则是大国的权力中枢。这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集合了中华文化的地方,将作为国家象征,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到那个时候,帝都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不考核GDP的大城市。
03
在三大城市群当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可能是最大的。
京津冀讲究政治地位,长三角同质化竞争严重,大湾区则互补性特别强。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澳门是休闲中心,佛山、东莞是制造中心。
放眼全中国,大湾区的分工专业化做得最好。加上这里有十分活跃的民营经济,高度完备的产业链条,品种繁多的金融工具。所以在过去40年里,内地9市飞速发展。
但是,这个囊括7000万人口的大湾区,涉及到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三种货币区……虽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货物、服务、资本、人员、信息之间仍然不能自由流动。
这里边有地方保护主义,也有顶层设计方面的龃龉。由于壁垒的存在,大湾区的发展逐渐走到了瓶颈。
于是,广深港卷起了袖子,大力拆墙。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
这个地方,正在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港澳资本或许将逐渐被视为内资。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外国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便利通行政策和优化管理措施。
类似的举措可以举很多。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这里正在破除政治上的障碍,让市场起到基础配置的作用。
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称霸宇宙,其实就是建立在美国是一个高度自由化的国家。要素流动的门槛极低,便于孵化科技。
生产要素的流动自由化了,大湾区就能迸发出更大的协同效应,广深也可以更加方便的借助港澳资源,打造成中国的硅谷。
上海虽然也在发力科技,但魔都的经济格局,是国资、外资、民资三分天下,国有资本力量雄厚,这天然注定了上海的创新,会更多受到有形之手的牵制。广深的底色是民企,活力和效率自然更高。
随着墙拆掉越来越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下一步,就是大旧金山的101公路。
一场好戏才刚刚上演。
来源:商智库,综合自金融人PLUS、澎拜新闻、新浪,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fAUdp49jH465JYyu5hGLQ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逍道一
国家的竞争,其实就是头部地区和城市的竞争。
当前中美冲突一再升级,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一举一动,更显关键。
8月20日,高层提出长三角要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8月21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北京“安静下来”成最大亮点。
8月26日,深圳迎来40周年生日,但并未等来直辖或扩容的大礼包。
三大头部地区的新动向,看似毫无关联,却藏着惊人的耦合。
深圳像香港的影子,是大湾区起飞的注脚;浦东像上海的再造,是长三角加速的起点。眼下长三角、大湾区步步紧逼,京津冀唯一的核心城市北京却想“静一静”?
所有线索都指向北京以南120公里处的雄安,这座新区自2017年4月1日成立以来,一直静悄悄的,她还好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EipLoHihL__Y5-H5D1D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