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智友学院(ID:zhiyoucf88) 

◎作者 | 牛叫兽、老肥

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产业结构洗牌重整,流出来的资金,投资机会都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看到很多行业出现巨震,互联网、教育、医药、房地产,就算有政策加持的新能源行业,近期也开始高位震荡,涨不动了。

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但金钱永不眠。
逐利的资金不会因为局部风险停下来,那这些资金都流出哪里?
我们长期监控资金和机构的动向,发现三个罕见的现象
1、量化基金异军突起,电脑打败人脑
 
2、最顶尖的程序员,从互联网转到基金公司建模型
 
3、机构在A股逐渐占据主导位置
所谓量化基金,就是靠数学模型做交易决策的基金,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人的主观判断。
今年明星基金经理表现不佳,但一大批量化基金单边上涨,涨幅30%以上的大有基在。
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些现象背后都指向一个事情:A股再无全面大牛市。
何出此言?
因为很多历史正在被刷新或者改变。
老股民都知道,股市成交量放大意味着牛市,万亿成交额更是标志,因为参与买卖的人多了,大量散户入场推升股市。
但是到今天为止,A股已经维持了40天的万亿成交,不仅没有全面牛市的迹象,反而是让人看不懂的热点滚动——
从大消费到新能源,再到中字头的周期股,就连万年不涨的中国石油,今年都涨了接近50%!
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推升股市成交量,热点板块飞速轮换,这些现象都跟机构投资者紧密相关。
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共同富裕是今年政策的主线。
左手加强对部分行业龙头的反垄断监管,右手为中小企业疏通融资渠道,支持硬科技以及“专精特新”。
政策动作体现在股市上,跷跷板从大公司向小公司倾斜,从“K型复苏”的大幅落后变大幅赶超。
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巨鲸落,万物生。
当资金从少数行业龙头扩散到其他中小型公司,经济环境从存量走向增量,便出现前文提到的罕见现象——
电脑替代人脑。人脑做深度,电脑做广度。
存量经济时代,资金追捧少数行业龙头企业,也因为数量少,靠人脑就能覆盖。
但是到了增量经济时代,投资机会向更多公司扩散,数量众多,必须要依靠电脑和计算机程序广撒网。
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量化基金崛起,最直接的影响是,散户炒股会越来越难。
因为散户的对手不光是专业的基金经理,还有无情的电脑。
以前散户主导的市场,赚钱很简单,就是看情绪,等到牛市来了,不用看基本面,赚钱就靠狂热情绪硬往上怼。
现在不行了。
如今,国内约有8000亿私募量化产品是做高频交易的。
虽然他们的量价因子跟看K线图炒股差不多,但他们用的是超级计算机,通过小时级别甚至分钟级别的超高频运算,捕抓散户的不理性行为。
一旦被计算机捕抓到,高频交易的量化基金通过反向操作即可赚取超额收益,完成收割。
最新数据显示,现在股民总数已经高达1.92亿人,按最新人口数据计算,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人是股民!
今年量化交易的繁荣,也得力于散户的不断入场,为高频交易提供源源不断的韭菜。
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在量化模型的帮助下,机构资金成为市场上最“冷血”的存在。
如果标的明显高估了,机构会毫不犹豫地砸盘,不给情绪蔓延的机会,散户还没等来其他韭菜就被套牢。如果标的明显低估了,机构会快速建仓,不用再等散户来“抬轿子”。
这样会加速让A股的风格轮动加速,今年你涨他跌,明年他涨你跌,只有结构性牛市,再无全面牛市。
散户在这种情况就比较惨了,以前还能指望自己买的垃圾股能在下一场大牛市中解套,未来出现的机会渺茫。
另外,市场风格轮动加速会让散户的赚钱效率变低。
想要做好公司研究,不仅需要掌握各行业的财务分析框架,还得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商业模式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散户只能把握住研究透彻的几只标的,等到风口的来临。
而做基本面量化的基金是不会对股票进行深度研究的,它会通过量化模型选出合适当下市场的股票,下单买入。
西部利得量化团队总监盛丰衍在直播中说道,有时候量化模型选出来的股票,自己都不了解,依旧会根据模型做投资。
对于量化交易来说,电脑超越人脑已经是现实。
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量化基金的关键是构建一个持续有效的量化模型,背后是一个团队数年、数十年研究积累的成果。对普通人来说,自己研究搭建量化模型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打不过他,就加入他。
普通人想要在量化投资的浪潮中赚钱,选择一个有实力且靠谱的团队,才是正道。
最后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目前能接触到的三类公募量化基金,供参考。
第一类是量化对冲产品。
它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产品,降低波动和回撤的同时,争取每年都能取得正收益。主要的投资策略是在买入股票的同时,也会卖出股指期货合约,赚取超出市场部分的收益。
举个例子,假如基金持仓的股票上涨了3%,而市场上涨了2%,那么它股票持仓部分的收益是+3%,股指期货持仓部分收益-2%,整体收益=3%-2%=1%,也就是说他只赚股票超出市场涨幅部分的收益。
海富通杜晓海的产品是典型代表,2014年末成立以来,每年都能取得正收益。无论是2015年下半年的股灾,2018年的大熊市,2020年的疫情冲击,它都抵御市场冲击,取得正收益。
第二类是主动量化产品。
它和普通权益类基金赚钱的方式是一样的,赚的是股票上涨的收益。但买什么、买多少全部依赖量化模型,而不是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
这类产品曾经在2015年创造了辉煌,收益普遍在50%以上,但2017年以后遭遇了滑铁卢,收益普遍跑输市场。
直到今年市场风格重新切换,主动量化产品才重新活跃起来。
主动量化基金的代表作主要有华泰柏瑞田汉卿、景顺长城黎海威、富国李笑薇,在业内被称为公募量化三巨头。
第三类是指数增强产品。
顾名思义,利用量化模型优选指数的成分股,获得比指数更高的收益。
信达证券做过统计,无论是平均数还是中位数,指数量化增强基金近六年都跑赢了指数,赚到了超额收益。
A股出现三大罕见现象,今后再无全面牛市!
整体而言,中证500的增强效果最为明显,各年份均优于沪深300。
在指数增强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量化三巨头,西部利得盛丰衍、博道杨梦都均可以参考。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ng_455121saJyHTKXWX_Q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定投

 

最近有个小伙伴问了个问题,说自己最近在学习投资理财相关知识,遇到了一件非常迷茫的事情。

他看了很多资料,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讲:要多关注公司,搞长期价值投资,尽量去做定投。

更搞笑的是还有很多人告诉他:定投这玩意不要择时,也不要看短期收益,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利。
可是他自己回测过这些人那种坚持不择时,只是长期定投的策略以后,发觉收益也就和买个理财产品差不多。
他这里最大的疑惑是:如果说不择时坚持长期定投,能获得的收益和理财产品差不多,那我干嘛不买个理财产品。为啥要还冒这么大风险,跑到资本市场来呢?
本篇我们就来解答一下这个小伙伴的疑惑,其实这是投资最常见的一个超级大坑。
01 为啥这么多人喜欢定投
对多数人来说,来资本市场投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盈利就更加困难了。
一方面是标的难选,你要能看懂财务报表,能看懂行业趋势,能从里面选择优秀公司。
另外还得有技术排雷,能剔除里面的定时炸弹,防止钱没赚到公司被退市的风险。
另外一方面,做投资还有个难点,就是你要不断学习不同行业的知识。持续学习这件事,对多数人也非常吃力。
要知道投资市场新概念非常多,今天是工业母机,明天是元宇宙概念。往往你还没搞明白前一个,另一个新概念就出来了。
不过不去弄懂又不行,你要是没有相关知识,连名词都看不懂。
先不用说其他的,单单这个持续学习的工作量,对多数普通人来说,就非常的吃力。
再加上投资每天需要跟踪热点板块和资金流向,还要对抗每天标的价格上下波动,带来的心理和情绪影响,就更累人了。
要是单单只有其中一点困难还好,还可以想办法克服。但是几个因素一综合,就是难上加难。
因为多数人的综合素质和认知,都难以很好的对抗这几个难点的结合体。
这也是为啥资本市场从统计学上看,会呈现7亏2平1赚的原因。
那么适合多数人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又是什么呢?是买指数。
一方面指数是一篮子股票的组合,而且指数这东西是不会死的。因为指数是各个公司的组合,而且会根据规则不断优胜劣汰。
能选进各个指数的公司,又是行业里相对的佼佼者,所以不会像单个公司一样,可能出现经营不善和退市的情况。
只要市场走得不是太差,你就能获得一个优秀公司的平均收益。
另一方面买指数不需要跟踪热点板块、资金流向,也不需要像研究公司一样,去研究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状况好坏。
只要你能够买在指数估值的相对低位,最终总是能获得一些投资收益。
毕竟只要一个国家经济还在发展,指数从长期的角度看,总是向上的。
由于比起个股研究相对省事,在大家投资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指数投资也在这两年流行起来。
伴随着指数投资流行,定投这玩意也应运而生,二者可以说是相生相伴。所谓的定投,就是“定期定额投资”的简称。
意思是在固定时间,用固定金额的方式,投资到指定的基金里,类似银行零存整取的方式。
由于定投这个方式弱化了择时,又可以平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还克服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再加上操作也非常简单,于是受到广大散户,尤其是很多新手小白的青睐。
当然了,大家做定投选择的标的,也并不都是指数基金,也有不少人选择了主动型基金。
 
02 前提就是错的
随着定投的流行,在投资理财领域出现了一种声音,开始不断神话定投。
这种声音,给投资者描绘了一个远大,又极具诱惑力的前景。
说只要你选择了基金定投,通过复利的积累,多年以后你就能实现财富自由。
就算你手里钱不多,每个月的结余只能让你定投1000块,那也不要紧。
如果按照年化收益率10%,来定投35年。等你退休的时候,手里也能有三百多万养老。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这种说法非常扯淡,一方面不择时的定投,其实是个伪命题。

另一方面,在不择时的情况下,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想要达到年化收益10%,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既然前提都是错的,那么按照这个前提计算得出的结果,自然也就是个扯淡的事儿。

雪球上的蛋卷指数研究院,曾经做过个回测。如果你从2009年开始,按月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10年。
定投19年以后,尽管你的收益超过了沪深300,不过算绝对值依然十分惨淡。
耗费了10年时间不择时定投以后,你的总收益只有31.5%。复权年化只有2.78%,这还不如货币基金的收益。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数据来源:wind、蛋卷指数研究院,数据区间2009.11.2-2019.11.1

为啥会出现这样大跌眼镜的结果呢?因为方法错了。方法错了,努力时间越久,就越是南辕北辙。
说起来定投这玩意真不是啥新东西,十几年前就流行过。只是不知道这几年,为啥又被拿出来炒冷饭。
记得2007年大牛市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年纪还比较小,对投资也不太懂。
可我妈爱投资也爱学习啊,她曾经如获至宝的,告诉我一句当时很流行的话:
“按照美国标普指数过去25年,12%的年化收益率计算。只需要每月定投1000块,在复利作用下,20年后你就可以轻松的成为百万富翁。”
有意思的是,现在时间过去了十几年,这段话又被各路定投大师,基本原封不动的拿出来。
只不过可能因为通胀,以前说这句话的很多人,把单位从过去的“百万”,改成现在的“千万”,又继续用起来了。
十几年前和现在的状况,几乎是一模一样。那时候也有很多人,都相信了这个定投的逻辑和故事,并投身其中加以实践。
但遗憾的是,在2007年高点信了这个故事开始投入定投的,直到2015年杠杆牛之前,还没有解套呢。
 
03 骗人的数字游戏 
投身其中的多数人都不明白,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明明自己都按这句话讲的做了呀,但结果为啥和想的不一样呢?
因为这句话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里面最重要的东西,他并没有告诉你。
或者说,这里面最关键的点在哪里,可能告诉你这句话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人云亦云罢了。
在这句流行的话里,有一个关键的结论是:美国标普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是12%左右,其实这只是个数字游戏。
这个所谓的12%是怎么来的呢?它是计算了1982年到2007年,一次性投资标普500指数以后,共计25年投资收益的总和。
然后拿这个收益总和,来倒推过去二十五年的年化收益率。
看出问题在哪里了么?这个12%,是期初一次性投资指数倒推的收益率,定投则是按月分批投入。
所以这个12%的收益率,和你去定投能获得的收益率,根本就不一样。
而且选择1982年,作为统计开始的时间点,也是非常具有艺术性的。
这个时间点,是美国刚刚结束了70年代石油危机,80年代经济滞涨以后,开启了20多年的大牛市的低位启动位置。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他们计算的截止时间点2007年的时候,恰好是这波牛市中间的高点。
也就是拿美股举例计算的人,在中间玩了一点统计学的小技巧。
他们很巧妙的选择了,美股一个20多年的大牛市的启动点,假设在这个低位一次性投入。
然后取了美股20多年大牛市最高点的位置,然后计算了这段的收益,倒推出一个年化收益。
要是你把统计的起点拉到1962年,同样是计算20年的收益率。
你会发现直到1982年,已经二十年时间过去了,美国股市依然还在宽幅震荡,并没有向上突破。
如果用1962-1982这个时间段,来计算你定投的年化收益,自然也是少得可怜。
但是即使是从1982年这个大牛市起点开始计算,如果用每月定投的方式买标普500指数,真实收益率也达不到12%。
我算了下,从1982年到2007年这25年时间里,定投标普指数的累积收益率是273.85%,年化收益率为5.42%!
这个真实收益率,是不是比之前告诉你定投标普,可以获得12%的年化收益低了不少。
如果计算复利的话,这标普500每年5%和每年12%的复利差异,可以说天上地下了。
这里可能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果计算我们大A的定投收益,和美股比其实并不差。
如果我们把上证指数当做基金,从1991年开始定投,截止2015年,也差不多是25年。
定投累积的收益率我们计算一下,大概是250.18%,年化是5.15%。
这个数字其实并没有比标普差多少,看完是不是也会觉得很惊讶。
虽然大家总觉得美股牛短熊长,我们国内市场一直没有走出美股那种长牛。
可是如果计算定投收益率,国内市场和牛逼哄哄的美股,其实也没差多少。
即使是按照期初一次性投入,来比较国内大A和美股的整体收益,其实结果也差不太多。
现在的标普500指数,是按照1941年到1943年抽样股票的平均市价为基期,以上市股票数为权数,按基期进行加权计算,基点数为10。
这里我们计算标普500是从1941年开始,基数点位是10。
截止2018年末,标普500指数是2506.85点,年化收益是8.5%。
算上标普的股息率2.-2.5%,过去77年标普能给投资者带来10-11%的年化收益。
国内主流的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都是以2004年末1000点做起点的。
截止2018年末,沪深300指数是3010.65点,十四年3倍,年化收益是8%左右。
沪深300全收益指数是3755.91点,14年3.8倍,年化收益是10%左右。
2018年末的中证500指数是4168.04点,14年4.2倍,年化收益是11%左右。
中证500全收益指数是4634.46点,14年4.6倍,年化收益是11.5%左右。
如果拿主流指数里面,和标普500非常像的中证500作个对比。
中证500的年化收益11%,加上1%左右的股息率,其实并不比标普差。
要知道2018年末,也就是下图矩形标注的位置。恰好是我们市场估值最低谷的位置,并不是2015年6月那种高点位置。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即使选取这个估值低位,做统计的终点。计算沪深300和中证500的年化收益之后,也并不比标普500差多少。
 
04 不择时定投是个伪命题
可是为啥市场这么好,投资者还是觉得赚不到钱,还总是抱怨市场牛短熊长呢?因为方法错了。
我一直觉得,不择时的定投是个伪命题,也是多数投资小白很容易掉进去的坑。
而且我对媒体上常说的,定投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的观点,也是持有保留态度的。
因为这样不看市场高低,也不做择时定投的话,最多也就能获得个和理财差不多的收益。
从上面举的例子,大家也可以看出,资金投入效率最高,能产生更高回报的投资方式,并不是什么定投。
而是在低位,把存量资金一次性投入。这里需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是低位。
这里有人可能要说了,你这不是要择时么?可定投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不择时啊。
定投确实是一个可以弱化择时的措施,因为它是通过定期定额,或者定期不定额的投资方式,来摊低你的持仓成本。
比如说每期定投10000元,刚买进来就遇到大跌,很快被套了20%。
在你第二次定投以后,浮亏马上就会变成10%,这就可以有效拉低成本。
这个操作方式是典型的左侧买入,目的是让我们在市场中越跌越买。
通过持续投入不断摊低成本,从而在行情到来以后,收获定投的“微笑曲线”。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不过定投的微笑曲线会有个问题,那就是曲线越往后画就会越吃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钝化。
钝化说的是定投到了后期,每期投入的资金对于总资金来说,比例实在太小,起不到摊低成本的作用。
从过往经验来看,我们大A通常是三年估值扩张,之后四年估值收缩。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如果你再牛市估值高点开始定投,可能四年估值收缩期定投了99期以后,还有20%的浮亏。
那么当你继续做后面第100期定投的时候,会发现每次定投,对成本的摊低作用只有0.2%。
这个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钝化到这个程度,对你摊低投资成本,已经没啥作用了。
当然应对钝化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就是仓位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适当加大定投的资金量,用来平滑这个微笑曲线。
不过多数投资者,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加大定投的资金量。
因为这需要根据市场的估值和位置来择时,然后酌情加大定投的力度。
如果投资者能判断这个时间节点的话,那么直接在市场处于低估而且在低位的阶段,分几笔资金直接一次性买入,显然效果会更好。
我们这里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拿美国市场来说,从2009年到2021年这12年时间里,美股市场总体上是慢牛走势。
因此在2009年采取一次性投入的方式,投资美国市场的效果,远比慢慢定投要好。
同样的道理在大A市场也适用,最适合大比例定投的时间,就是市场估值跌到钻石底的时候,也就是下图标注的这四个时间点。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在这几个时间点,不管是一次性投入还是大比例定投,效果都远好于在牛市估值高点开始定投。
从上面这张图也可以看出,市场低估值的底部位置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时间点。
在这个区间大比例定投,一方面可以摊低成本,一方面可以积累足够便宜的筹码。因为定投初期,摊低成本的效果是最好的。
当然了,如果说你前期低估值底部位置已经买足了量,后续手里又有增量资金进来。
这时候如果市场的估值和位置依然不高,就像现在市场的情况一样。
那么这时候,还是可以选择每次回调大比例定投,获得更多的便宜筹码。
这也是为啥我们每次在提示《基金组合逢低加仓》的时候,会一直和大家说。
目前要配置基金组合,最好一下买到七八成的仓位。之后手里剩下的那部分钱,可以选择回调加仓。
因为目前市场处于估值相对低位,又是爆发前夜,这个位置完全没必要搞什么慢慢定投。
在这个时间点,尤其是对于一些拥有存量资金的人来说,一点一点的买是非常愚蠢的。
这等于是不分市场位置和估值高低,也不看所处的时间点,只是傻乎乎的机械定投,等你买够可能一两年都过去了。
可能刚开始定投,还没买到什么仓位,就赶上了行情爆发。
等于是手里端个酒杯,跑去接天上正在掉落的馅饼。
 
05 定投最适合的人群
很多人一说起投资,都告诉你定投最适合新手小白,而且能让小白们获得不错的收益。
我们讲了这么多以后,你可能会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回事。
对小白来说,可能定投这玩意,给了你一种貌似可以用来对抗市场涨跌的方法。
而且还信誓旦旦的告诉你,时间只要拉的足够长,你最终一定能赚钱。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心理安慰,所以才能让人坚持住在亏损的时候继续加仓。
事实上定投的本质,就是以定期投的平均成本买入而已。期限如果很长的话,定投的本质就是仓位选择。
而且这是一个逐渐加仓的仓位选择,这会导致前期资金的利用率极低。
用大白话说就是,不择时的定投,拉长时间看好像大概率是赚钱的。
但是你赚的钱,可能也就和买个理财差不多,因为前期的资金利用率极低。
在我看来,不择时定投最适用的人群只有一个。那就是手里没啥积蓄,但拥有工资这个现金流收入的上班族。
定投之所以被称为最适合上班族的懒人投资方式,主要原因是操作简便,又不用择时。
最重要的是,还能和上班族稳定的资金流匹配。因为上班族每个月都会发工资嘛,可以强制自己存钱。
而且如果你只有每个月收到工资才有钱投资,定投不失为是一种好方法。
因为你没啥存量资金,大盘也不会在你收到钱的时候,恰好给你一个右侧入场的机会。所以这时候选择定投,是一个好方法。
但是对于手里已经拥有较大存量资金的人来说,如果采取定投的方式,其实对提高收益的帮助并不大。
你应该做的是在市场估值底部区域,采用大比例资产配置的方式,把一部分资金,配置到低估的宽基指数或者行业指数上 。
或者用底仓加大比例定投的方式,先建立一定比例的底仓,之后再把剩余的资金,在市场低估的区域,分步加投到你的定投计划中。
虽然市场在低位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反转,大比例定投也可能会出现浮亏,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手里有足够的筹码。
对于存量资金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持续在场,在市场低估的位置找好资产蹲着,或者做趋势交易
如果趋势逆转以后,你还是像温吞水一样慢慢的投,可能最终能获得的低位筹码并不多。
后面行情真的来了,手里少量的筹码,并不能让你实现收益最大化。
正所谓盈亏同源,避免了重仓被套的可能,也就放弃了重仓大涨的可能,不想操心的人,总是要牺牲点什么的。
这也是为啥我们会在这篇《基金组合逢低加仓》里会不断强调:
由于目前市场整体估值还处在低位,趋势已经逆转。这个时候手里有存量资金的人,最好先一次性买足七八成底仓。
然后剩余部分,再按照节奏定投。就算行情就此开始,也不至于手里筹码很少。
因为这里行情已经转向,估值又处在低位。即使后面出现下跌,手里剩下的部分也能继续定投摊低成本。
但是如果市场没有继续下跌,选择了直接起飞,你手里又没啥筹码,那上涨基本就和你没啥关系了。
 
06 一些技巧性问题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可能相对更喜欢右侧交易,在这篇《投资里常见的错误》也讲过原因,因为效率更高。
我A是趋势性极强的市场,某个板块底部走出趋势以后,往往会给你一把梭的机会,而且板块趋势会持续一阵。
后面等这个板块转势以后,再出场置换到下一个板块。这是我们右侧交易者,效率更高的诀窍。
这也是为啥我自己不太喜欢左侧交易,因为潜伏和等待的时间很长。
可架不住很多人总是想吃鱼头啊,所以他们总是想左侧抄底。
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我们在《不要总觉得市场在犯错》里面,讲过的那个早早抄底基建公司,导致基金被清盘的故事。
其实定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左侧进场抄底方法。
我们这里也讲一下技巧,可能对一些小伙伴来说,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如果说市场刚刚步入低估位置,但是还没到所谓钻石底,那个绝对低估的位置。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这意味着后面的几个月,可能市场下行和估值收缩还没走完,依然是有可能要杀估值的。
这时候你手里又有一大笔存量资金,想搞定投抄底。这时候做定投的时候,往往要有资产配置的概念。
要学会用货币基金做现金管理,用债券基金提高保底收益。
然后再通过定投逐步建仓摊低成本,来提高未来的整体收益水平。
举个例子,如果你手里有100万,打算开始基金定投,但是市场又没有到绝对低估的位置。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这时候你该做的是,配置好手里的这100万。比如先用其中的70万买入一些债券基金,作为保底收益。
再拿出15万,来定投几个你选好的宽基指数和行业指数基金做底仓。
最后的15万,拿来买一些短期理财或者货币基金。每次定投的钱,都从货币基金里面出。
我们算债券基金的年化收益4%,货币基金是2%,短期理财类能有2-3%的年化收益。
那么即使你定投的指数基金没涨,每年也有3万多的保底收益。
这个阶段因为股票基金比例不大,即使出现下跌,债券和货基的收益也可以对冲一部分回撤。
等市场跌入绝对估值底部位置的时候,也就是下图中矩形标注的位置。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这个阶段就要大比例开始定投,争取在两三个月时间里,把手里的子弹打光。
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市场估值到了高位,也就是下图中圆形标注的高估位置,之前买入的权益类资产要逐步卖光。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这时候拿到钱以后,要考虑配置的是债券、固收理财或者货币类基金,等待市场估值回归。
等市场估值回归到合理位置之后,再根据市场估值,慢慢开始定投,等待下一次爆发。
做定投这件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定投不是每种市场环境都适合,主要适用于先跌后涨,或者是在低位震荡的市场。
在买入后就持续上扬的市场中,你慢慢定投的话,成本会被一路抬高,这等于是倒金字塔加仓。
投资里的一个超级大坑。。
我们之前在《为啥牛市的结局是多数人血亏》里面,讲过这个倒金字塔的危害。
未来一旦市场从上涨转为下跌,你收获可能就是倒微笑曲线,这可能是定投最难过的情况。
 
尾声:
文章写到现在,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说到底定投不过就是一个买入的方法,赚钱还是要靠上涨。
上涨之前你买入,需要保证的是自身安全。所以掌握合适的方法和技巧,就非常重要。
我们本篇和大家讲的,就是定投常见的误区和实用的方法论。对能看懂的人来说,这篇文章应该是价值千金。
要知道投资市场上没什么万能药,任何投资策略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力求客观的充分利用其优点。
然后通过自己的改良和完善,尽可能规避缺点,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所用。
这里分析定投的优缺点,也不是要否定这个策略,而是要客观的告诉大家利弊,让大家更好的应用它。
为啥很多人都在和你说,要长期定投,还告诉你不要择时呢?有的是因为自身利益,有的是因为真的不懂。
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定投这玩意,证伪的时间很长。多数新手小白也不会计算这个不择时定投,到底效果如何。
另一方面这些不看估值不看市场位置,天天告诉你闭眼定投就能财务自由的人,可能他们自己也不太懂,定投只是他们拿来忽悠你的话术。
因为他们判断不了什么时候市场是低估的,什么时间可以加大比例定投,什么时候没必要投。
他们也从来没有计算过,怎么定投才会性价比最高,只是单纯的拿着定投两个字来忽悠你。
因为这玩意证伪时间实在太长了,等你发现好像哪里不对,时间已经过了十年八年,要知道人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iEsFFzftZEs0MPG6Y1vaw

再跌就要散伙了

抱团白马有踩踏的意思了,以茅台为首的消费阵营,及腾讯为首的科技互联网阵营,基本都在加速下跌。
年赚200亿以上,账上现金1300多亿的格力电器,股价再次新低,而且是放量下跌的那种,高瓴投的几百亿也亏钱了。
年赚上千亿的中国平安,抛出百亿回购,而且是真的在买的那种,但估值跌的只有7倍。
年赚60亿的海天味业也新低了,调味品行业的下跌是合理的,60倍的估值确实很贵。
对比那些年赚几个亿,市值涨到上千亿的赛道股来说,消费真的比较理性。
白马的这波踩踏,应该是前期进去抱团的那帮资金扛不住了,毕竟隔壁的周期涨的这么好,这谁忍的了啊?
对比美股,过去几年港美A三个市场的风格其实比较相近,机构应该也没想过会分化的这么严重。
今年港A最赚钱的那批公司都跌了,而美股的那批公司还在不断的新高。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美股扎堆的是全球资本,头部机构基本都是价投思维,没人敢逆势。
美股还有一个强大的长牛背景,就是美股一旦结束,全球资金就真的无处可去了。
海外资本市场对行业都有特定的估值标准,比如消费能给20-30倍估值,科技也就20-40倍的估值,除非是特斯拉这种有着巨大的空间,才会给出上百倍的估值。
现在再来看消费公司的估值,可能部分公司已经不贵了,但整体上依然不算便宜,消费50指数现在的估值是34倍,最高是52倍。
再跌就要散伙了
消费这一波是从15倍涨上来的,疫情之前一直在25倍以内,疫情后全球市场爆发了一波,然后干到了50倍。
50倍的时候确实是太贵了,现在跌到30多已经不贵了,但也算不上很便宜,后面如果能回到25倍的话,那就是大机会。
A股历来还有一个惯例,就是每次上涨的时候就容易涨过头,跌的时候也容易跌过头。
比如年初的白酒,涨到50倍的时候已经很疯狂了,结果最后一波能干到70倍。
科网也是这样,腾讯年初最高的时候,估值涨到50倍市场大把资金还在往里面冲,现在跌到只有18倍了,反而市场觉得他没啥戏了。
 
最近不少绩优股也都在回购,微软刚宣布了60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美股那边头部科技回购的力度都是几百亿起步的。
 
腾讯从8月份回购到现在,差不多买了一二十亿,股价虽未止跌,南下资金的卖出已经止跌了。
再跌就要散伙了
 
小米从第一季度到现在也回购几十笔了,合计回购金额近70亿元,回购计划是100亿。
 
正在花真金白银大额回购的公司,都值得重视,起码他们的经营上没啥问题,市值回归也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明星基金经理大部分都回撤了,张坤和刘彦春在调味品里的仓位跌了60%以上。
 
反正今年只要你是干价投的,就都不赚钱。为啥呢?因为你买的是市场里最赚钱的公司(真tm)。
估值30倍以内的价投熬着吧,风格纠偏只是时间问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u303P_M3-lSVSKsRPACKQ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自己的运气这么差,买了就跌、卖了就涨。

我对这个说法体会很深,因为这种事我也经历过,而且时间不远,就在一年前。

 

今天就以回顾的形式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一些心得、强化一些常识。

先说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过去经常提及一个科技指数-纳斯达克100,不考虑美元账户的话,我自己用人民币账户定投这个指数最早开始于2017年5月,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表现最好的场外基金是国泰基金旗下的纳斯达克100基金,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基本上每天1000。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这里先科普一下什么是场内、什么是场外,简而言之,当你在券商开户后,通过券商账户在交易所内投资股票、ETF等资产时,这就是场内交易;如果你通过银行客户端、支付宝、天天基金等平台投资基金,这就属于场外交易。场内基金和场外基金还有个区别,那就是场内的价格是通过交易形成的,场外基金的净值则是基金根据持仓公司各自在当日的变化而刷新的净值,所以场内基金价格会因为情绪而出现折价或溢价,而场外的净值体现的就是其实际价值,更加精准。

其实在2017年5月时,我选择的这个指数也是在历史最高位,泡沫呼声不断,而且美联储当时处在加息缩表的周期中,加上川普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当时除了减税利好以外,几乎都是非常不利的背景。这也使得我一开始有些担心,但当我看到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头部科技公司业绩的增长速度和相对合理的估值后、看到身边最优秀的同学朋友都在硅谷和西雅图这些科网巨头工作之后,我的忧虑消除了,如今这个指数已达当时的快三倍,证明了当初的判断是对的。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纳斯达克100指数走势和相应时间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纳斯达克100前20大权重公司排名

 

一直到了2019年底,国泰这支基金的外汇额度不足,导致普通投资者只能卖出、不能买入,这个情况一直持续了大半年之久,以至于在2020年3月的疫情熔断期间普通人无法通过国泰的这只基金来抄底。

在2019年底不能投资场外的国泰纳指100后,该基金的场内ETF溢价开始变高,我是个相当谨慎的人,不会明知有高溢价还硬上,因此只能选择别的场外可替代方案,一开始我选择的是广发,后来疫情熔断期间市场上抄底的人太多,导致广发也被严格限购,后来我又被逼得在广发、大成、易方达三家的纳指100基金中切换,谁有额度就买谁,我记得在疫情最恐慌阶段,只有大成是可以一次买1万以上的。在熔断时,还是美元场内账户更加方便,一是不限额、二是T+0,在疫情导致的四次熔断之前,我美国账户中长期美债(TLT)的权重高达40%,为的是对冲风险,在熔断期间,我把所有的美债都换成了指数基金(QQQ)和几个优质公司,回头看真是感到幸运。

回到我们主线,在额度不足的背景下,这种同类产品的“选择性定投”持续到到了2020年8月底,然后就有了好消息:改革带来的益处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明显感知的,在中国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QDII基金的额度有了普遍提高,这让我方便了许多。

 

从那之后我选择了华安纳指100,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当时该基金额度开放的比较大,每天可以买1万元的份额(后来随着QDII额度的进一步扩大,额度变得更高),第二个原因是在几个类似的场外基金中,当时看来华安家的这支近六个月、一年、三年的累计表现都比其他几家更好,似乎存在一点微弱的优势。

于是我开始转投华安,到现在已经一年了,本文标题所说高位接盘+定投一年,指的就是我在这只基金上的经历。

针对这只基金的第一次买入是在2020年8月底,下面是我的后台截图,第一次买入对应的就是第一个红点所在处,很明显,我吃了亏,这个开始的时间点非常的不巧:在我开始定投之后,市场在一个月时间里调整了15%,然后用了三个多月才回到高点。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好在,短暂的失败并没有让我灰心,如果拉长红点的周期,也会觉得并没有那么惨。另外我在2020年9月、10月以及今年2月、3月的几次比较剧烈的下跌中适当加大了定投量,摊低了一些成本,也提高了整体的收益。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2020年9月部分记录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2021年2月部分记录

那么,这一年下来我的回报是多少呢?

 

18.16%,这个数据对于我来说已经非常好了,毕竟股神巴菲特平均每年也才20%。更重要的是,在定投开始的2020年8月底,纳指已经经历了一轮疯狂的上涨,没有人知道后续潜力还剩多少,所以这个18%可以说是出乎预料的。

 

高位接盘 + 定投一年,结果如何?

在这单个产品一年的经历中总结一下经验与教训:

经验在于看准大方向、坚持定投,同时没有因为短期的失败而退缩。可见信仰在投资中还是很重要的,而信仰的搭建需要基于我们的常识和独立思考。

教训在于没有避开比较高的位置,所以也吃到了不少高成本的筹码,但考虑到这一年本身是换基金的一次操作,2017年以来定投就不曾停止,我的成本已经够低,因此这个教训我承受得住。

定投的魅力在于,只要你认可一个东西物有所值,认可它的未来前景,那么就可以忽略波动,以坚定的执行力来抹平波动带来的风险与机会。权益类资产的本质应当是公司的成长,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各自市场上都有一批好公司,而相比美国,中国过去熊长牛短的结构可能更适合定投,也更考验我们的耐心。

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人进步,实践都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实践应该永远在路上。

提醒: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本文为内容仅属个人见闻,我能确保做到的是言行一致,同时开诚布公地分享自己的感受、经验、教训,并提供可靠有价值的资源,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vMvE7jzuwr59ci-wx_aGw

“低位挂单”的方法到底有没有效?

交易的钱与研究的钱

1/5

交易的钱与研究的钱

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我,都曾经尝试过一种投资方法,在买入时低挂几个价格档位,或者在卖出时,高挂几个价格档位。

这种投资手法,背后心态是,如果成交了,那可以多赚一两个点,如果不成交——特别是买入单,那也没什么,无非是多埋几笔。

不过,很多投资者后来都放弃了这个投资手法,往往是经历了几次因为挂低了没有成交,结果大涨,或者因为卖单挂高了,错过卖出时机,导致亏损的情况。想一想,为了这一两个点的成本,丢失一大段利润,不值得,于是渐渐放弃了这个方法。

还有人是因为风格转向长线投资,相比错失交易机会,一两个点的利润空间对最终收益影响太小。

当然,更多的投资者还是保留了这个习惯,只是更随机,买入时心里没底就往下多挂几个点,如果特别想买入,就对着卖盘直接成交。

这看似一个交易习惯的问题,事实上,你交易时,到底是应该对着卖盘买,还是在买盘上挂单,这取决于你的投资体系。

所以“低挂单”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与投资体系相容性的问题,可以从胜率、赔率和出手频次三个要素去分析。

2/5

胜率、赔率和出手频次

任何一笔交易,其预期收益都可以看成“胜率、赔率和出手频次”三个要素的结合。

胜率就是未来上涨概率与下跌概率的比,上涨概率大,代表高胜率;

赔率就是未来股价上涨空间与下跌空间的比,比值越大,代表高赔率;

出手频次就是某一笔钱,在某一段时间内,被交易了几次,次数越多,代表出手频次越高。

如果你觉得这支股票确定性很强,那就是基于“高胜率”的投资,如果觉得这支股票未来上涨空间很大,下跌空间很小,那就是基于“高赔率”的交易,如果你为达到上述目标,定的是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那就是基于“高频次”的交易。

“胜率、赔率和出手频次”构成一个不可能三角形,一笔交易,很难兼顾高胜率和高赔率——如果能兼顾,一定是长线投资,那就是用“极低频次”的代价换取。

同样,投资者的交易体系也可以这么分,打开交易,分析过去一年已清仓和仍然持有的股票,如果赚钱的投资(不管赚多少)超过50%,就代表你是“胜率优先”体系,再比较一下,所有赚钱交易的平均收益和所有亏钱交易的平均亏损,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你就属于“赔率优先”体系。

如果你既是“胜率优先”,又是“赔率优先”,而且优势很明显,那么可以肯定,你一定是长线投资者。

具体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交易的不可能三角形,5000字解析提升收益率的方法》一文。

那么,“低挂单”这种投资方法,是如何影响这三个因素的呢?

如果现在的“卖一”是10元,你选择挂在9.8元的买单上,这么做,降低了你的买入成本,意味着这笔交易的赔率上升;同时,降低买入价也意味着赚钱的概率更大,胜率也上升了。

赔率和胜率同时上升,看上去稳赚不赔,但实际上,因为你有一定的概率无法达成交易,出手频次却下降了。

问题就清楚了,低挂单的方法能否提高收益,完全取决于赔率和胜率带来的预期收益的上升,和出手频次下降带来的潜在的损失,哪一个更大。

这个结论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我们只是在买二或买三上挂单,成交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但提升的赔率和胜率也很少。

下面,就分别为胜率优先和赔率优先这两个体系,分析一下“低挂单”的方法对预期收益的影响。

3/5

赔率优先的分析

你打算在10元买入A公司,其预期收益判断为:一个周后上涨10%的概率为50%,下跌-5%的概率为50%。

很明显,这是一笔赔率优先的交易(赔率2:1),上涨的空间大于下跌的空间;而胜率是中性的,涨跌都是50%。

那么,这笔交易一个周的预期收益就是:

10%*50%-5%*50%=2.5%

如果你觉得股价当日有下跌的趋势,于是低挂了两毛钱,即买入价9.8,如果成交,则上涨的收益和下跌的损失分别变成12.24%(9.8→11元)和-3.06%(9.8→9.5元)。

再看胜率,假设有100笔交易,其中50笔的交易均匀地分布在上涨20%的空间里,另外50笔均匀地分布在下跌10%的空间里,成交下降两个点后,有10笔由亏转盈,胜率就上升到60%。

此时,有两种可能:

结果一,成交,你的预期收益率就变成:12.24%*60%-3.06%*40%=6.12%

结果二,不成交,你的预期收益就是:0%

此时,就要考虑“低挂单”成交的概率,你的挂单至少要达到2.5%/6.12%=40.8%的成交概率。

当然,上述算法还有一个问题。因为低挂单而未能成功的交易,大部分都是原本赚钱的交易,真实的胜率还要低于刚才的计算值。

股价短期的波动是随机的,呈现的价位呈正态分布,离10元越远,出现的概率越低,此外,还与该股的波动性有关,想要判断“低挂单”的成交概率是否合理,需要回测一下过往数据。或者通过趋势交易的能力,类似T+0的能力,才能达到合理的预期收益。

所以,有了本文的第一个结论:“低挂单”最好是辅助某些趋势分析的能力,但股价并不是一直有趋势,所以不是所有的投资机会都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虽然无法确定成交概率,但还可以通过提高交易赔率的设定,来看一看其变化的方向。

如果我们把赔率变大,比如变成3:1,胜率不变,即一个周后上涨15%的概率为50%,下跌-5%的概率为50%,同样9.8元的挂单,至少需要多大的成交概率呢?

先看一看3:1赔率的原预期收益:15%*50%-5%*50%=5%;

再算一算9.8元的挂单,假设收益均匀分布,胜率仍然是60%,预期收益:17.35%*60%-3.06%*40%=9.19%;

那么,你的挂单至少要达到5%/9.19%=54.4%的成交概率。

同样的低二毛钱的挂单,成交概率应该是相等的,所以在高赔率的状态下,更难达到合理的成交率。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本文的结论二:赔率优先的体系中,赔率越高,越不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这个结论也很好理解,如果你觉得这笔交易上涨的空间远远大于下跌的空间,那就要保证成交,不要贪图一两个点的收益空间。

那么,在胜率优先的体系下,同样的预期收益率,低挂单方法的效果如何呢?

4/5

胜率优先的分析

你打算在10元买入A公司,一周内预期收益10%,概率为62.5%,下跌-10%,概率为37.5%,这是一笔胜率优先交易,一周的预期收益就是:

10%*62.5%-10%*37.5%=2.5%

如果采用低挂两个点,9.8元的低挂单,则上涨和下跌的空间变成12.24%(9.8→11元)和-8.16%(9.8→9元)。

再看胜率,假设原先有37.5%下跌的交易均匀的分布在20%的下跌空间里,那么,成本下降2个点,则有3.75%的交易由亏转盈,胜率提升至66.25%。

此时,预期收益率为: 12.24%*66.25%-8.16%*33.75%=5.36%。

预期收益不变的交易成功率要求为大于2.5%/5.36%=46.6%。

跟前面的“赔率优先”交易要求的40.8%的概率比较一下,难度加大了,即本文的结论三:

“赔率优先”比“胜率优先”的投资体系,更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原因也不难想,胜率优先的体系中,较低的下跌概率分布在较大的下跌空间中,因而,成本下降对胜率的影响较小。

那么,如果是更大的胜率,比如75%呢?

假设修正为,一周内预期收益10%的概率为75%,下跌-10%的概率为25%,那么,这笔交易一周的预期收益就是:10%*75%-10%*25%=5%;

低挂两个点后,胜率为77.5%,预期收益率12.2%*77.5%-8.2*22.5%=7.61%;

预期收益不变的交易成功率要求为大于5%/7.61%=65.7%。

同样,我们可以得到跟结论一类似的结论四:胜率越高,越不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这也容易理解,如果你对一笔交易比较有把握,那就要尽可能成交,不要贪图一两个点的空间。

5/5

赚交易的钱还是赚研究的钱

先小结一下前面的四个结论:

结论一:“低挂单”需要辅助趋势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所有的投资机会都适合。

结论二:赔率越高,越不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结论三:“赔率优先”比“胜率优先”的投资体系,更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结论四:胜率越高,越不适合用低挂单的方法。

综合赔率和胜率两方面分析,还可以发现,低挂单本质是在我们对该笔投资不是很有信心的前提下,即赔率或胜率不是特别高时,通过降低成本,强行提高胜率和赔率。

这里的问题是,当我们对某笔投资不是很确定时,我们到底应该通过交易的方法提高收益,还是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有胜率和赔率的交易?

很多投资水平很高的投资者,在自有资金投资的散户阶段,收益率很高,但发了产品,资金规模扩大后,收益率却开始下降。

但也有一些牛散,从散户到操盘大资金,收益率并没有下降很多。

这两类投资者的区别在于,前一类投资者的收益中,来自交易能力的收益大于来自研究能力的收益,而大资金进出不灵活,交易意图很难立刻实现,很难赚到交易的钱。

什么是交易能力呢?

比如做波段,一支股票上涨了20%,交易能力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波动操作,赚到25%的收益。

比如个股择时,提高资金利用率,比如同时盯着十支上涨趋势的公司,资金只买启动加速段,只做主升浪。

本文说的“低挂单”的投资方法,需要通过判断日内股价的趋势,提高低挂单的成交概率,也是一种交易能力。

对于投资经验五年以内的投资者而言,靠交易能力赚钱是一个捷径,因为研究能力的提升太慢了,交易能力的提高则快得多。

但靠交易能力赚钱,也有缺点,它对应的是高交易频次和高强度的盯盘,非职业投资者就算能力再高,也很难完全发挥水平,而赚研究的钱,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上班投资两不误。

更重要的是,量化基金越来越多,赚交易的钱越来越难了。

量化资金大部分策略也是靠交易能力,其背后,有不断新研发的量化策略,有更快速的下单速度和交易通道,有更高交易频次,相对而言,人的交易能力越来越不占优势。

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当我们对某笔投资不是很确定时,我们到底应该通过交易的方法提高收益和安全边际,还是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有胜率和赔率的交易?

无论你现在赚的是交易的钱多,还是研究的钱多,都需要一个明确的选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cIY2FhsZRD2_BjgqqKr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