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了很多资料,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讲:要多关注公司,搞长期价值投资,尽量去做定投。
更搞笑的是还有很多人告诉他:定投这玩意不要择时,也不要看短期收益,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利。
可是他自己回测过这些人那种坚持不择时,只是长期定投的策略以后,发觉收益也就和买个理财产品差不多。
他这里最大的疑惑是:如果说不择时坚持长期定投,能获得的收益和理财产品差不多,那我干嘛不买个理财产品。为啥要还冒这么大风险,跑到资本市场来呢?
本篇我们就来解答一下这个小伙伴的疑惑,其实这是投资里最常见的一个超级大坑。
对多数人来说,来资本市场投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盈利就更加困难了。
一方面是标的难选,你要能看懂财务报表,能看懂行业趋势,能从里面选择优秀公司。
另外还得有技术排雷,能剔除里面的定时炸弹,防止钱没赚到公司被退市的风险。
另外一方面,做投资还有个难点,就是你要不断学习不同行业的知识。持续学习这件事,对多数人也非常吃力。
要知道投资市场新概念非常多,今天是工业母机,明天是元宇宙概念。往往你还没搞明白前一个,另一个新概念就出来了。
不过不去弄懂又不行,你要是没有相关知识,连名词都看不懂。
先不用说其他的,单单这个持续学习的工作量,对多数普通人来说,就非常的吃力。
再加上投资每天需要跟踪热点板块和资金流向,还要对抗每天标的价格上下波动,带来的心理和情绪影响,就更累人了。
要是单单只有其中一点困难还好,还可以想办法克服。但是几个因素一综合,就是难上加难。
因为多数人的综合素质和认知,都难以很好的对抗这几个难点的结合体。
这也是为啥资本市场从统计学上看,会呈现7亏2平1赚的原因。
那么适合多数人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又是什么呢?是买指数。
一方面指数是一篮子股票的组合,而且指数这东西是不会死的。因为指数是各个公司的组合,而且会根据规则不断优胜劣汰。
能选进各个指数的公司,又是行业里相对的佼佼者,所以不会像单个公司一样,可能出现经营不善和退市的情况。
只要市场走得不是太差,你就能获得一个优秀公司的平均收益。
另一方面买指数不需要跟踪热点板块、资金流向,也不需要像研究公司一样,去研究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状况好坏。
只要你能够买在指数估值的相对低位,最终总是能获得一些投资收益。
毕竟只要一个国家经济还在发展,指数从长期的角度看,总是向上的。
由于比起个股研究相对省事,在大家投资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指数投资也在这两年流行起来。
伴随着指数投资流行,定投这玩意也应运而生,二者可以说是相生相伴。所谓的定投,就是“定期定额投资”的简称。
意思是在固定时间,用固定金额的方式,投资到指定的基金里,类似银行零存整取的方式。
由于定投这个方式弱化了择时,又可以平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还克服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再加上操作也非常简单,于是受到广大散户,尤其是很多新手小白的青睐。
当然了,大家做定投选择的标的,也并不都是指数基金,也有不少人选择了主动型基金。
随着定投的流行,在投资理财领域出现了一种声音,开始不断神话定投。
这种声音,给投资者描绘了一个远大,又极具诱惑力的前景。
说只要你选择了基金定投,通过复利的积累,多年以后你就能实现财富自由。
就算你手里钱不多,每个月的结余只能让你定投1000块,那也不要紧。
如果按照年化收益率10%,来定投35年。等你退休的时候,手里也能有三百多万养老。

这种说法非常扯淡,一方面不择时的定投,其实是个伪命题。
另一方面,在不择时的情况下,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想要达到年化收益10%,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既然前提都是错的,那么按照这个前提计算得出的结果,自然也就是个扯淡的事儿。
雪球上的蛋卷指数研究院,曾经做过个回测。如果你从2009年开始,按月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10年。
定投19年以后,尽管你的收益超过了沪深300,不过算绝对值依然十分惨淡。
耗费了10年时间不择时定投以后,你的总收益只有31.5%。复权年化只有2.78%,这还不如货币基金的收益。

数据来源:wind、蛋卷指数研究院,数据区间2009.11.2-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