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中考生和家长关注!

近日,黄浦区、静安区、嘉定区公布了2021年高中提前招生录取各初中学校推荐人数。另外,静安、闵行、崇明还分别公布了2021 年静安区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以及名额分配配额,详情如下:

2021黄浦区<推荐生>配额表
2021黄浦区推荐生配额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2021静安区<推荐生、名额分配>配额表
2021静安区推荐生配额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2021静安区名额分配配额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2021嘉定<推荐生>配额表
2021嘉定区推荐生配额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2021长宁<文艺、体育特长生>拟录取名单
2021长宁区文艺特长生拟录取名单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查看)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2021长宁区体育特长生拟录取名单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查看)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静安区2021年
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意见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2021年中考即将来临,小编还汇总了2020年16区市重点高中2020各类招生计划汇总、上海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供今年的考生和家长参考。
去年(2020)上海中考

 

推优招生

4520

自荐招生

5142

,共9662个名额;

前年(2019)推优招4277人,自荐招生4760人,共9037个名额。
 

(以下图片,点击均可放大查看)

 

上海16区市重点高中2020各类招生计划汇总
(这里我们将分校和校区也视为市重点高中)
↓↓↓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2020上海推优、自荐招生计划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下面的表怎么看:

拿第三行格致中学举例,格致中学2020年零志愿总共招15人(其中静安招2人,普陀1人,虹口1人,杨浦1人,浦东10人,空的地方代表的是在那个区没有零志愿名额)

 

2020年上海市高中零志愿招生计划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黄浦、静安、嘉定等区公布各初中推荐及名额分配人数|附去年各高中推优、自荐、零志愿招生人数汇总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kT316BJqz4PC5foZyDozg

没想到!中招改革的最大赢家竟然是它

 

 

 

 

 

 

 

 

 

 

 

 

 

 

 

 

 

 

 

 

 

 

 

 

 

 

 

今年3月份,原本家长们都在等“多校划片”是否会落地,没想到却迎来了“中招改革细则”。
 
一时之间,网上各种似是而非的解读满天飞,“菜中的春天来了”、“学区房凉了”……搞得家长们人心惶惶。
 
很多媒体说这是教育新政,其实,这并不是一条新政,上海市教委早在2018年就已经公布了中考改革。
 
当时的中考改革有两部分:一是关于中考的考试科目和分数调整,二是关于市重点高中招生方式。
 
今年3月16号公布的细则,就是针对市重点高中招生方式所做的细化。
 
而中招细则对还没入学的孩子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
 
先上结论:没有影响,该干嘛干嘛。
 
 
没想到!中招改革的最大赢家竟然是它
01
很多家长不相信,没有影响,那干嘛出这个政策呢?
 
对于没到入学年龄的孩子来说,确实没有影响。
 
真正有影响的是哪些人呢?
 
现在读初二,2022年中考的那批孩子。也就是2018年3月公布中考改革后,当年9月份小升初的那些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在徐汇区读初二的小明同学。他的学习十分优异,目标是四校。
 
在改革前,他有四条路径可以进四校,分别是所在初中的推荐名额、全市招生的自荐名额、四校分给徐汇的零志愿、以及上中在徐汇独有的平行志愿。
 
以去年为例,徐汇区中考人数5500人左右,四校在徐汇的推优人数47,自荐人数129,零志愿80,平行志愿42,四校在徐汇的录取率高达5.4%。
 
那我们来看看,四校在上海的整体录取率有多少。
 
2020年上海中考总人数8.4万人,四校招生总人数1516人,四校在全市的录取率只有1.8%。
 
四校录取率像徐汇一样高的还有杨浦,接近6%。那么被平均的又是哪些区呢?
 
宝山0.7%,青浦和松江0.3%,金山、奉贤和崇明只有0.2%。
 
也就是说,在徐汇区的小明同学,只要在区内排进300名以内,大概率就能进四校。
 
而在中考人数同样5500人左右的松江区的小可同学,要在区内排进前17名才能进四校。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家长为郊区的孩子叫不平,谁说徐汇是地狱模式?郊区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好不好?
 
家长们应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住在郊区的家长,一门心思让孩子去市区上学的原因了吧。
 
好在,中招改革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
 
 
没想到!中招改革的最大赢家竟然是它
02
改革前,四校有60%是通过自招录取的,也就是说,四校通过自己的方式挑选学生,中考分数只要达到最低控分线就行。
 
如果你是四校,你怎么选?
 
肯定是名额多一些给到嫡系初中、优质民办初中,保证自己的优质生源,对吧?
 
于是,优质民办初中就会吸引到很多牛娃,这些民办初中的成绩就会更好,然后吸引更多的牛娃,从而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那四校另外40%的名额呢?
 
另外40%是零志愿,分散到16个区,通过中考分数来筛选。
 
没想到!中招改革的最大赢家竟然是它
 
但不是平均分配,也不是按人数比例分配。
 
还是看中考人数差不多5500人左右的两个区,2020年徐汇拿到四校零志愿80个,松江只有8个,整整10倍
 
所以,以前目标是四校的孩子,初中基本上都会去徐汇的华育、杨浦的兰生、闵行的上宝、浦东的张集,不过,去年张集转公办了。
 
那么中招改革,是怎么改变这种局面,以达到教育均衡化的呢?
 
首先,招生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60%自招+40%零志愿,变成:52%名额分配到区、13%名额分配到校、35%的自招+统招。
 
自招和统招的各自比例没有公布,我们按照旧政推测统招的名额不会太多,所以四校自招最多可以占到35%。
 
没想到!中招改革的最大赢家竟然是它
 
对于徐汇区的小明同学来说,明年参加中考,想要进四校,可以通过至少三种方式:自招、名额分配到区、名额分配到校(假设四校没有平行志愿)。
 
假设2022年四校招生人数和各区中考人数与2020年一致,那么按照新的招生规则可以推算出,四校在徐汇的名额分配到区49人,名额分配到校12人,四校在徐汇的录取率是1.1%
 
而松江区的小可同学,进入四校的概率也是1.1%。
 
不只是徐汇和松江,上海16个区的考生,通过名额分配的方式进入四校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按照各区中考人数的占比来进行名额分配。
 

对于郊区的考生来讲,对比之前,绝对是最大赢家

从下表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郊区的名额都多了几十个。

没想到!中招改革的最大赢家竟然是它
 
当然,这只是名额分配,在自招上还是有区别的,仍旧留给四校筛选生源的权利(四校自招全市招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届时想必会向徐汇优质初中倾斜)。
 
假设自招按照同比例缩减,四校给徐汇的自招名额有103个,而给松江的只有10个。
 
叠加上去,2022年实施中招改革后,四校在徐汇的录取率大概3%,而松江的录取率大概1.3%。如果上中继续在徐汇有平行志愿的话,徐汇的四校率将接近4%,虽然比之前的5.4%下降了,但仍旧有优势。
 
不过总体来说,不管是教育强区还是教育弱区,不管是市区还是郊区,进入四校的机会相比之前更加均衡了。
 
四校变成了全上海的四校,不再是教育强区独享的专利
 
 
没想到!中招改革的最大赢家竟然是它
03
但这种变化究竟影响了多少人呢?
 
通过前面的计算,大家应该可以看到,四校在16个区的名额分配比例都是1.1%,按照1:2投档,入围的也就只有2.2%。
 
也就是说,中招改革,只影响到每个区排名在前2.2%的考生。
 
那都是顶级牛娃的家长该操心的事情,与大部分普娃都无关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不对啊,除了四校,还有区属市重点高中呢?
 
没错,区属市重点高中的招生方式也同样发生了变化。由于篇幅的关系,具体推演过程不表,直接上结论:
 
从不同区的层面上来讲,哪个区的市重点高中越多,哪个区的考生越合算。因为自招比例缩减,名额分配占大头,尤其是区内名额。
 
再加上四校分校和外区市重点分校都按照区内的市重点高中政策招生,所以,哪个区的市重点高中多,哪个区的分校多,哪个区就有更多的名额优势
 
比如闵行区,之前一直因为只有2所区属市重点而被人诟病。而从明年开始,加上2所四校分校和3所市重点的分校,一下子名额多了不少。
 
不过相信很多家长也都听说了,不是所有的“市重点”都是市重点。
 
有些市重点高中名不副实。
 

所以,我们对各区的高中做了梳理,只选取了中位数可以考上985和211大学的优质高中,推演了中招改革后名额的变化,具体见下表。

没想到!中招改革的最大赢家竟然是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kLY_izyxwtNbCx3bkTYtQ

如果成绩还不错,想以四校或八大为目标,是应该去民办摇号,还是去对口公办入学?

 

    即将小升初,我的孩子小学成绩还不错,想以四校或八大为目标,请问是应该去民办摇号,还是去对口公办入学?

 

 

    对于这个问题,一叶先生统一的回答是:

 

    小升初是摇号的,和小学成绩无关。无论是三门主课是总分300分,还是0分,都可以去民办报名。摇号和学习成绩无关,和运气有关。四校八大是考的,和小学成绩关系不大,因为中考科目太多。

 

   也许我的话,会让很多人不爱听。但是,那的确都是事实。

 

 

   不得不说,如今的小升初改革让很多人能触摸到曾经无法触摸的民办名校门槛。那些高不可攀的学校,在公开和公证监督流程之下 如今对于普娃和牛娃都是一视同仁。所以,才导致很多鸡血了五年的孩子和家长愤愤不平。

 

   但是,一叶先生在这里道出另一个你们学霸家长都无法接受的事实真相:

  谁说你努力了,鸡血了五年,就是“学霸”?更多的只是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的“伪学霸”。

 

   一叶先生的话是有依据的,请看一下表格:

 

    以上是2021年开始的新中考改革科目表。从今年七月开始,全上海都将实行累计十门的新中考考试方案。

 

    今年是科目改革的第一年,录取模式依旧按照老政策。从明年开始,科目改革和录取改革双向并轨。名额分配所依据的综合评定也正式登上舞台。

 

   再回头看看小升初暗搓搓考试的内容:

 

  根据各大鸡血群和鸡血论坛家长的言论和传闻,所有的五年级暗搓搓的掐尖考试和预初分班考试,均只有语数英三门。

 

  其中,语文侧重倾向最低,影响因素最少。大多是古诗文为主,现代文阅读理解和作文被绝大多数学校所忽视。

  其次是英语。上海英语能力强的孩子很多,不仅小学英语的难度无区分度,甚至练暗搓搓的神秘考也很难区分。在如今的预初和七年级,校内英语几乎很难拉开差距,尤其是对于头部学生。即使到了中考环节,英语依旧难以拉开帷幕分差。

   所以这三门中最能拉开差距的是数学。

 

   但是,不得不提掐尖考试和分班考的数学构成。基本是一半校内和一半小学奥数,或者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是都是小学奥数。如果你没有学过小学奥数,那和学过小学奥数的学生差距也许就是30-50分,而这个30-50分,将直接被学校和家长们认定是“学霸”和“普娃”的差距。

 

   如果说那些理科班,创新班和实验班,甚至阶梯班是看三门的总分,那小学奥数的30分差距,将让很多小学校内成绩均衡的孩子,无法进入到这些传说中的班次中。

 

   但是,平行班的孩子就是真的差吗?在初中高中,均衡是王道。也许在预初六年级,奥数造成的这种分差现象还会保持下去。即便是教育局规定不能超纲教学和超纲考试。但学校打点擦边球还是可以的。

   预初的数学以数论为主,融合一些裂项、行程和排列组合方面的小学奥数内容,对于没学过奥数的娃依旧是高低分数天堑。

 

   但从七年级开始,几何和校内比重增加,小奥影响力减弱,甚至没有,那时候平行班没有学过奥数的孩子才会有出头之日。

 

    可是很多家长不了解其中情况,六年级数学暂时的不足,让他们觉得是娃不够努力,智商不如别人甚至有些人还会回头去逼娃学奥数解题方法,导致需要面对初中繁重学业的娃身心疲惫不堪。

    而另一边,那些理科班和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却早于他们提前一年学习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知识点了。那到了七年级,人家已学第二或第三轮,而他们还是第一轮,在这种不公平不对等的基础上,很难说拼得过人家。

 

   

   另外,初中学校当然愿意选小奥学过的娃,因为运气好一点,碰到过一两个竞赛生,说不定可以为学校争取一些自招名额。即便碰不到竞赛生,也可以利用小奥基础在六年级轻松应对校内数学,同时为七年级提前学习节约出时间,增加七年级保持优异成绩的概率。

 

   所以,这才是初中学霸和普娃分数差距真相。学过和没有学过,有着质与量的不同。其实很多有潜质学霸被蒙蔽双眼的真相,很多盲目的家长因为努力方向的选择错误,耽误了自己的孩子。

 

      一叶先生一直认为,小学的学霸根本不足以以“学霸”二字冠名。因为中考考的不是只有语数英三门。更不是考奥数。另外,中考的语数英三门的分值是450分,还有300分是由其他科目决定的。这个学科都是初中才开始接触,而且外面没有超前学习的补习班。绝对不能说奥数学霸就一定在政治和历史,甚至跨学科综合等方面也是学霸。这毫无关联!

 

   当然更有一些家长被小学的优异成绩蒙蔽,被机构的奥数成绩蒙蔽,自从竞赛取消,自从机构生意不好,而分班水份变大,机构会为了挽留家长报班,刻意让家长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成绩和内容。

 

   所以,无论小学的成绩如何,无论初中六年级的成绩如何,到了七年级才是竞争的开始。家长一定要明确中考考什么,综合评定怎么才能拿高分,这才是所有不愿意被蒙蔽双眼的家长应该考虑的。

 

  又回到老问题,至于择校,一叶之前说了很清楚了。如果是四大八大为目标的,尽量去他们儿子学校,争取校排5%。如果是非儿子学校,自招预录取基本没可能,就算一模进区排3%的可能也不大。但一定要想去四校八大,那只有走名额分配和裸考两条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nI18uQVzqE511qrnj9E8g

上海中考改革=选弱初?10问带你读懂中改

01

上海中考是全市一张卷子吗?

各区中考有差异吗?

上海中考是全市统考、全市统批、分区录取

只有市重点高中(委属、区属)、市特色和极少部分区重点高中可以外区招生;

区重点高中、一般高中基本100%本区招生。

不同行政区内市重点、区重点、一般高中数量差距较大,每年中考报名人数也有差距,因此各区的中考率各不相同。

 

02

中考改革涉及到哪些高中?

有对外招生的市重点高中是中考改革的对象,也就是委属市重点高中、区属市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分校。

区重点高中和一般高中基本就是本区招生,只有统招这一种录取方式。

 

03

中考改革具体改了什么?

中考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过去的预录(校推+自荐)比例,把更多名额放在名额到区和名额到校。

降低全市竞争,增大区内和校内竞争规模,同时让过去的“弱初中”也能享受到优质高中的名额,鼓励“弱初”提升自己校内竞争氛围。

 

04

强初名额变少很多,是否中考改革就是不利于好初中?家长会特地选“弱初”吗?

从名额到校来看,的确强初中没有得到资源倾斜,但是整体名额到校对于各个初中来说都是“顶尖学生”的竞争环境,成为校内前10并不容易。

强初在区内的竞争环境中仍然具有优势,能从区内竞争中拿回过去的预录名额,所以并不是真正“打压强初”,只是对比过去没有预录的保障了,要靠中考成绩+综评得分来争取优质市重点的录取。

对于“弱初”来说,虽然校内相比过去有了一定名额,但是这些名额相比学生总数来说并不多,而这些初中在区内的竞争能力肯定比“强初”要差些,也就是区内竞争抢名额排成绩仍然不占优势。

 

05

未来还有十分明确的升学策略吗?

中考改革就是在降低择校热,不论未来你是民办、还是优质公办或者一般公办,都各有利弊。

对于超级民办来说,到校名额急剧降低,校内竞争白热化;但是因为能力足够,区内竞争有优势。

对于公办优质校来说,如果过去派系倾斜过多,未来同样会被削弱,整体名额按规模得,真正比拼的是在区内的竞争力。

对于一般公办来说,过去考市重点前途渺茫,但中改后有保底名额,所以“争做鸡头”也会有不错的出路,不过在区内竞争就会疲软。

 

06

新中考4类招生办法的录取顺序是怎样的?

4类录取方法分为两个时间节点:中考前和中考后。

①只有自主招生发生在中考前,由高中面向全市范围内的初中毕业生,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按招生计划1:1进行择优录取。

(预录取考生中考总成绩达到当年度相应最低控制分数线方可被正式录取;只有市重点和市特色高中能进行自主招生。)

②名额分配到区、名额分配到校、统招(1-15平行志愿)均发生在中考后,学生进行志愿填报。

③先录取名额分配到区、再录取名额分配到校,最后按考生志愿、中考总成绩依次投档录取。

 

07

综合评价涉及到哪些方面?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是在《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基础上建设的,是客观、真实、准确地反应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

初中生综评系统包括“基本信息和自我介绍”、“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五大板块。(主要考查学生创新、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

 

08

名额分配怎么拿到名额?

拿不到可以再统招吗?

不论是名额分配到区还是名额分配到校,名额都不是给的具体某个人,是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情况来看的,因此不存在拿不到名额再统招的说法,填报志愿是同时进行的。

①考生可以填报1个名额分配到区招生志愿和1个名额分配到校招生志愿。

②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进行中考成绩(含政策加分)排序,对达到此类招生办法相应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招生计划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投档

③招生学校结合投档考生中考成绩+政策加分+综评总分进行排名;

④名额分配到区,以区为单位,投档此高中的考生,依据总分排序按计划录取;

名额分配到校,以初中学校为单位,投档此高中的考生,依据总分排序按计划录取。

 

09

初中怎样能享有名额到校的资格?

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才具备名额分配到校资格;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由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按户籍、学籍或电脑派位就近免试录取的学校都属于不择生源的初中学校;2024年起,即2020年通过摇号入学的民办初中毕业生才享有名额分配到校。

 

10

跨区中考、借读、插班、转校等能享受名额到校吗?

填报名额到校的学生,须为其所毕业学校的在籍在读满3年的应届毕业初三学生;考生资格由毕业学校认定,并报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备案。

因此跨区中考不享受名额分配到校;

借读、插班、转校等情况要具体看报名考生是否在本初中学籍+在读时间满3年。

跨区中考享受名额到区和统招。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w9CBiYZm0dHVULvByP3sw

浦东初中学区房最大的黑天鹅,已经出现了

 

 

提示:本文内容较干,字数较多,建议留出足够阅读时间。

 

最近这几天很多相关公号都在强调新政细则对热门双学区房的影响不大,我怀疑他们有没有认真算过一遍,就急着给自己以前所持的观点辩护。

 

这次细则这么明显的政策意图,作为一个媒体,难道不应该把政策实际的影响告诉受众么?这次细则是黑天鹅,本来就无法预判,这种行为和2015年股市5300点证监局已经出大招的时候,还在叫“不要怕!往前冲!万点牛市没有变!”有啥区别?

 

上一篇《【原创】严肃讨论一下去菜中轻松进市重点的攻略!》中,我总结了新政细则最核心的精神:


就是细则在2018年条文基础上,对规模比较大的初中又征收了一道惩罚性的“人太多税”,分给了人少的初中。在区内,
一个学校参加中考的人越多,越吃亏,人越少,越占便宜。细则是用高质量市重点高中名额来利诱学生不要往规模大的热门初中跑,用升学杠杆来调节各校学生数量和生源质量的均质化。

 

文末有个读者看到区内中考人数最多莘松名额分配为8.9%,比区平均水平低了27%,便这么留言。

 

浦东初中学区房最大的黑天鹅,已经出现了

 

嗯,他是没看到浦东的。这一篇就写浦东的情况。

 

 

1

 

2022年浦东新区各校到校名额分配试算

 

最近不少公号都发过按照新政细则以后各区各校的到校名额情况,其中浦东的不少是有些问题的,比如说去年浦东实际有129所初中参加了中考,有的表就漏了十几所,会导致算出来的结果和实际产生偏差。

 

推算说明:

 

1、本表的各校人数为2020年浦东各初中实际参加中考的人数;

 

2、扣除了所有在2018年选择生源的学校,如所有16所民办初中和自主招生的公办初中,包括上海实验、上中东、浦外三所初中,合计扣除19所合计2827名考生。所以在表内有资格参加名额分配到校的初中共110所,有资格参加到校名额的学生数量为16463人。

 

3、区属市重点为原来的五所,再按照新政细则的原则,增加了浦东复附、上师附中、上中东校、及上海实验这四所高中,合计9所,各校的到校名额按照2020年各校的招生计划数量。

注:其中上海实验是不是属于区属高中至今未明确,属于细则未明确的两个悬疑之一,为示对浦东的支持,我把上实放进去了。

 

4、浦东的名额分配率按照65%上限计算,即65%*0.7=45.5%。

 

5、分配原则为新政原文:若某所该类高中分配到校计划数大于等于区内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数时,须确保区内每一所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至少获得该高中1个名额;若某所该类高中分配到校计划数小于区内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数时,则以均衡、随机为原则将计划分配到区内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若某所该类高中分配到校计划数大于等于区内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数时,在保障区内每所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都能获得区属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至少1个名额前提下,其余计划原则上以所属区内各所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中招报名人数占本区该类学校中招报名总人数的比例为测算依据进行分配。

 

浦东初中学区房最大的黑天鹅,已经出现了

 

 

2

 

2022年只是开始

 

从上表可以看到,按照2020年的浦东各高中招生人数和各初中中考人数推算,浦东全区平均到校率为8.7%,其中到校名额率最高的是中考人数最少的新云台67.7%,最低的则是中考人数最多的建平西校4.5%,相差了15倍,中考人数最多、到校名额率最低的学校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原因的,细则最利好所在区属高中数量多、人数又少的初中。如果是区内这样的学校数量越多的话,各校保底名额占总分配到校名额的比例就越大,剩下的能按人数比例分的名额就越少,很不幸,浦东就属于:区属高中数量多、且初中数量特别多的区。各校保底名额就占了总分配到校名额的60%,能够按人数分的名额只有40%。而闵行的这两个数字的比例则为38%和62%,主要原因就是可以参加名额分配的初中数量比浦东少得太多,第一轮保底名额分完以后,剩下让各校可以按人数分配的名额要多很多,所以莘松虽然人也多,但到校名额分配率要比浦东同类初中几乎高出一倍。

 

这里要提醒注意的是,上表的到校名额率只是一个开始,要知道上表是不包含19所选择生源的初中的,在不远的将来,这19所学校除了上实、浦外以外,整个浦东至少还有近十所截至去年还没有毕业生的学校加入保底名额的瓜分大军,参加到校名额分配的初中数量将接近140所,如果届时浦东这些区属高中维持现有招生规模不扩招,像建西、建实、进北这样的航母学校的分配到校名额率将进一步降低到3.X%的水平,而全市平均名额分配到校率是接近10%。

 

算到这里我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一个学生在这样的学校,基本可以忽略分配到校名额这玩意儿的存在了,因为这样学校的到校名额录取门槛将远高于平行志愿,从两年前开始,我在讲座上以及向咨询客户都反复强调过,浦东将来必然是存在这个问题的,没想到细则比之前预计的更严重,给热门航母公办初中又加捅了一刀……

 

浦东初中学区房最大的黑天鹅,已经出现了

 

如果说浦东那些热门公办初中的还是有部分头部学生有能力去争夺自招和到区名额的话,像高桥实验、立信附属这样头部竞争力弱、但人数又很多的初中就更冤了,细则针对的对象其实并不是他们,只是因为块头大被误伤了,这真是……上哪儿说理去?

 

 

3

 

没有对比 就没有伤害

 

在普遍的屁股决定脑袋思维下,本文这样的预警是没有多少人认识得到的,对市场的影响也不会立竿见影,大部分人都是懵懵懂懂,直到踢到铁板才会觉得脚疼的,可以预见过段时间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雨心老师,孩子学校在浦东,学校人特别多,现在发现要有好出路很难,怎么办?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只能死磕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本文再写一下明年黄浦区的名额分配到校试算,看看什么叫躺赢,什么叫同人不同命。

 

推算说明:

 

1、本表的各校人数为2020年黄浦区各初中推优人数倒推估计数;

 

2、扣除了在2018年选择生源的初中,包括立达、明珠、永昌、震旦4所民办初中,应其昌并给格致初级,考生数加到格致初级,所以明年黄浦区共有19所初中具备名额分配资格,合计考生1914人。

 

3、区属市重点共七所,各校的到校名额按照2020年各校的招生计划数量计算。

 

4、黄浦的名额分配率按照50%下限计算,即50%*0.7=35%。

 

5、分配原则同浦东。

 

浦东初中学区房最大的黑天鹅,已经出现了

 

从上表可见,按照2020年黄浦区各高中的招生计划和区内各公办初中的毕业人数,哪怕按照最低的50%下限名额分配比例计算,明年黄浦区的平均到校名额率为33.4%,因为区内参与分配学校数量只有19所,所以人数最多、到校名额比例最低的格致初级的到校名额比例也达到了29.1%,人数最少的清华中学则达到76.5%。有人会说黄浦区的区属高中太水没有对比价值,在拿掉了光明和卢湾这两所高考水平低于区重的弱市重后,黄浦区的平均到校名额率仍然达到了近25%,注意这25%的到校名额可是没有一个水货的,哪怕是最弱的敬业中学,高考水平也和浦东最弱的市重南汇中学相当。

 

按照速算方法,浦东的市重点竞争性名额占招生比例从85%下降到54.5%,假定生源质量不变,像人数最多的建平西校这样原来市重录取率38%左右的初中,竞争性名额录取率将会从36%下降到23%,加上4.5%的到校名额,市重录取率在2022年降低到27.5%,2024年会再降一些。除头部约4-5%的学生出路基本不受影响外,校内将至少有1/3的学生中考出路会受到影响而不同程度的降档,有人说去年今年很多大小牛娃去了这样的公办,其实……牛蛙去得越多,这学校的学生出路降档的比例就会越大,这是规则决定的,也是制定规则的人想产生的效果,具体下一篇再详细讲。

 

我相信花了高溢价去买学区房的家长,目标不会只是一个区重点高中的,这样的高中高考中位数出路通常是E档大学。

 

而黄浦区随便一所公办初中,躺着什么都不做,最起码的市重录取率就超过了浦东航母公办拼死拼活才拿到的录取率。

 

从全市范围讲,新政影响的比例可远不止有些公号说的只有百分之十几,事实上上海的市重点高中招生比例超过了1/4,比如在2017年,全市60多所市重点高中招生近两万人,中考人数约7.3万人,这一年全市市重平均录取率超过27%,加上部分考生生出路降档后造成的向下挤压效应,实际被影响的考生比例会超过30%,而这个范围,正是大部分重视教育家庭的孩子最有可能在的位置。

 

写到这里,还觉得对热门双学区房的影响,真的不大么?

诶……只能说,人生有时候,选择真的大于努力。

 

● ● ● END ● ●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5GflGaMYtj1XaEp6msc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