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又到了年终岁末,不到几天时间,2022年就要来了。
《旧唐书》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盘点2021年的餐饮业,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够让餐饮人在2022年走得更稳,经营得更好。
根据某查查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餐饮相关店铺共注销了100万家,其中快餐店注销了近40万家,火锅店注销了近10万家,奶茶店注销了近35万家。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在这一年里,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很多小老板们靠着借款度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2021年的餐饮众生相。
01
入行20年,高房租无奈关店
如今转行卖宽带……
12月的某一天,一条信息映入我眼帘,大概信息内容概括起来为:“亲,我不做餐饮了,现在转行卖宽带了,身边朋友有需要的关照一下……”。
说这话的是我朋友圈里的一位叫做弘明的餐饮人,他是一位餐饮老兵,入行已经有20年了,在20年从业生涯里他做过酒店管理,也开过东北菜金手勺,得莫利炖鱼专门店,川婆婆烤鱼店,中餐为主。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因门店体量大,受疫情影响不能大规模做集体用餐接待,客源又主要是大学生,这也让门店生意直接腰斩,现在他的2家门店都关门大吉了。
他说:“生意不好是一方面,真正压死门店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租金,房东是个二房东,面对疫情租金一点不给予减免不说,还以合同不到期为由,不给我们退押金。
关店的过程也是费尽周折,并不是你想退出就能退出的,这其中的心酸劲儿就甭提了,2021年算是我从事餐饮这么多年,最难熬的一年,不过生活还得继续,现在我已经转行卖宽带了,等过几年餐饮回归理性我再进入吧,希望2022年能对我好一些。”

02

共亏损280万元,

临近年关挥泪离场

黄小米在广州开了一家火锅店,原本想着2021年火锅店的生意会变好,于是黄小米又向亲戚朋友和银行借款了近30万元来维持火锅门店的运营。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黄小米并不是一个餐饮新人,而是在广州拥有了近10年餐饮经验的老兵,只不过2019年之前,黄小米是帮别人开店,在广州一家人气火锅店当店长。
2019年10月黄小米拿出10年积蓄在广州荔城区开了这家火锅店,口味佳,价格实惠,黄小米这家火锅店生意很不错,但是哪里知道,一切在2个月后戛然而止。
2020年疫情爆发后,黄小米这家火锅店关了又开,开了又关,一年到头下来亏了20万元,终于坚持到了2021年,哪里知道广州又反复出现了疫情。
2021年6月,黄小米终于坚持不下去了,选择了永久关门停业,黄小米统计了一下,从开店到关店,不到2年的时间里,黄小米累计亏损了近280万元。
10年积蓄全打水漂了,原本开的宝马车也拿去卖了,终于筹齐了员工的薪资和供应商的欠款,关店那天晚上,黄小米在店门口痛哭不已。

03

西安封闭式管理全市餐饮按下暂停键

12月22日晚,冬至,西安市宣布23日起全市封闭式管理。“我们几个餐饮人聚了一下,决定还是先回家看看。”
这是西安今年第三次遭遇疫情。餐饮人很乐观,积极配合,关店做核酸,也很悲观,这两年反复的疫情,让他们把可能的坏结果想了个遍……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西安一餐饮人这样总结2021年,“这一年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上半年还可以,下半年就没怎么经营过”。

“7月28日出现了疫情,8月初到了比较严重的时候,9月中旬才有所恢复。本来10月份是个旺季,生意能好点,恢复运营,但中旬又出现了疫情,一直持续到11月,11月的营业额也都不行。到了12月稍微有点恢复了,又有疫情发生了。”
22日傍晚,西安餐饮人朱江发了一条朋友圈:
“天色渐晚官方的发布结果,使生活的频率和节奏逐渐加快!这在外的最后一餐吃点什么呢!排队依旧的吴鑫(米皮店),不过购买的人群都加大了购买量,十份八份地往家提!小巷里的宝藏面包店,也被预约的信息扰的不可开交……”
这是他回家开车途中看到的场景。在此之前的5点钟,西安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3日起实行封闭式管理。
几个小时后,西安全市小区(村)、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除采购外一般不外出。除防疫需要和民生保障以外,非生活必需场所暂时停业。餐饮暂停堂食。
询问了大量西安的餐饮老板,大家均表示,由于有关部门要求大幅减少人员流动,不但堂食无法经营,外卖也不行,因为工作人员都需要在家接受封闭式管理。
还翻看了不少直播平台,往日热热闹闹的西安餐饮品牌直播也几乎销声匿迹。
西安餐饮业如同这城市一样,按下了暂停键。
朱江的5家景家凉皮和其他餐饮项目全部停掉,包括外卖渠道。12月初,西安出现疫情时,他大致做了几套预案:如果不能堂食了,外卖平台该怎么运营;疫情紧张的时候,是否要给一线的工作人员送一些餐品。
但突然宣布的封闭式管理,让所有预案都作废了。
现在的他只能看着每天的确诊数字,耐心等待,“静等通知,再慢慢站起来吧,从外卖开始,再恢复堂食,但这不会是一个很慢的过程,毕竟经历了去年疫情的考验”。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大家一致认为,现在开始,未来的14天应该都会是这种状态了,以后餐饮的营业情况还要看疫情的发展和防控。
“凉皮店不是特别担心,运营成本比较低,但其他的餐饮品牌,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运营成本比较高。”
此外,凉皮属于刚需型餐饮,在疫情后能快速恢复。去年疫情的恢复初期,景家凉皮就先开了外卖窗口,一家店一天就卖出了700斤凉皮,约1万块的营业额,创造了一个小高峰。
但社交属性较强的餐饮,从“暂停”再到消费者外出聚会,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加上社交属性较强的餐饮,人员接触会比较多,管控力度会更严格。

04

五次疫情反扑,

我们夫妻因抱头痛哭而上热搜……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前几天,一条“哈尔滨餐饮夫妻俩抱头痛哭”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视频下面涌入了上千条餐饮人的评论,纷纷觉得有打动到自己。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视频中的主人公尹鹏彦,是阿里巴巴大串加盟商,他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以这种方式上热搜,让大家认识。
今年哈尔滨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被“疫情”笼罩着。
第一波疫情源头望奎,1月20日至3月12日,持续51天。
第二波疫情源头南京,8月2日至8月21日,持续19天。
第三波疫情源头巴彦,9月21日至10月15日,持续25天。
第四波疫情源头黑河,10月30日至11月18日,持续19天。
第五波疫情源头满洲里,12月2日至今,预计持续20天-30天。

哈尔滨五次疫情反扑,让本就“咬牙”过生活的乐天派的餐饮人尹鹏彦也绷不住了,他说:“餐饮创业6年,正准备大干一场,刚刚装完修,疫情就来了,十一黄金周这样的热闹日子,进店的人十个手指也数的过来,那天和老婆看着空荡荡的店,心好酸,两个人都绷不住哭了起来……也许这也是对这一年情绪的释放吧。”

05

在大连卖三文鱼,门店‘腰斩’,

我是被疫情精准打击的人……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个段子,今年最惨的家庭:“老公房地产中介失业、老婆教培行业失业,买了恒大的房子,抄底了中概互联,还意外有了三胎……”
如果置换到餐饮行业,那可能就是“我在大连,我是卖三文鱼拌饭的……”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酱样儿三文鱼拌饭创始人姜毅,可以说就是被疫情精准打击餐饮的第一人,酱样儿曾经因为高性价比三文鱼拌饭而一战成名,高峰时期开出117家门店。
受疫情影响,武汉封城以后生意一直在下降,后又因“北京三文鱼”事件,让品类走到生死边缘,酱样儿的门店关掉一半。
而大连作为中国冷链进出口之都,也从70%的进出口冷冻份额锐减到40%,反复的疫情让这座城市也伤痕累累。
身为这座城市的餐饮人,姜毅提到最多的词汇是“坐过山车”,“这两年我们都是非常煎熬的,刚有疫情的时候,我们还能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不断地给团队打气,给自己打气,给加盟商打气,给门店打气,可是经历了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现在我身边很多餐饮人都已经没有这个心气了,尤其对于东北餐饮人来说,转行的转行,做直播的直播,更多的是无奈,连呐喊的力气都没有了。”
现在,姜毅又发展了自己第二个餐饮品牌“耿直男”纯肉烤肠,定位景区、夜市消费场景,目前已在大连、天津、成都等地开出30多家门店。

06

奶茶店老板欠薪跑路

黄小米宁愿卖掉自己心爱的宝马车,也要给员工结清工资,像黄小米这样的餐饮老板已经很少了,张军的老板却是欠薪跑路了。
00后的张军在扬州一家奶茶店工作,2021年7月张军所在的奶茶店由于疫情停止了开业,原本生意就不是特别好,这次疫情给门店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门店停止营业,奶茶店老板的现金流彻底断了。
张军的薪资已经空了2个月没发了,门店停业后,张军多次索要无果,老板跟张军表示等奶茶店恢复营业后,便会把2个月的薪资一起给他。
张军信以为真,哪知道一直到9月份,这家关店停业的奶茶店再也没有开门过,店门口贴着房东招租转让的信息,张军这时才发现老板欠薪跑路了。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07

很多老板靠借款度日

2021年的餐饮行业,很多小老板们都是靠借款度日,门店生意下滑严重,现金流不够支撑门店运营,于是很多餐饮老板们都背上了负债。
王兴龙在福州开包子店,拥有近10家门店,有这么大的规模,在餐饮业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但是王兴龙却表示自己身无分文,还倒欠银行和供应商近百万欠款,如今都是借款度日,每天醒来就想着如何还钱给别人。
疫情之前,王兴龙的想法是能够从银行借多少,那是自己的本事,但是疫情发生后,包子店生意下滑严重,原本一家店平均每天有近2000元的收入,而如今却不到千元。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很多人的消费方式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原来大家喜欢在街上买早餐,而如今不少人为了节省开支,宁愿在家里自己做也不愿意去外面买包子馒头。
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生活开销巨大的80后90后结婚群体,2019年之前大家都是提倡超前消费,而如今大家都是紧巴巴的过日子。
加上电商对实体行业的冲击,互联网外卖对实体餐饮店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宁愿点外卖也不愿意去线下餐饮店消费。
宁愿去某多多拼个5元一大包的面包,也不愿意去吃1.5元一个的热包子,不是大家不爱吃热腾腾的食物,而是大家囊中羞涩。

100万家餐饮店倒在了2021年:有人挥泪离场,有人欠薪跑路

王兴龙感慨道:“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如今我只想早点还清欠款,曾经想要开100家包子店的梦想,早就熄灭了,实体店生意不好做,开的门店越多,风险就越大,餐饮真的不适合普通人干了。”
餐饮开店创业原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开店容易,守店难,看别人的故事很容易,但是轮到自己头上,才知其中艰辛和痛苦。
愿2022年疫情可以消散,街边可以热闹,人们可以出门旅游,餐饮业能够恢复往日的繁华人气。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来源 | 餐饮新纪元、职业餐饮网、餐饮老板内参、餐饮O2O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nWBR05_cGn5acfz7GROzQ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你觉得很牛,但他记不得你。有的人觉得你很牛,但你记不得他。这就是江湖,如烟波飘渺,如琉璃幻境。所有能彼此记住,欣赏,共鸣过哪怕一瞬间的关系,其实在生命中都是难能可贵的。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今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A股最高收益的方法应该是:春节前一天清空所有基金,股票。到年中跌透了再回来干。但以上都是一文不值的马后炮。如果真能这么算,个个都是亿万富翁了。绝大多数人,此刻也没有收复春节前的失地,甚至越赔越多。

人生如赌局。是理性和感性和直觉的交织。对了,还有运势。

至于理性多,还是感性多,还是直觉多。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故而,我们到底赚的是什么钱?我觉得是“修炼经贴”。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我们公司的视频组之前老是盯着我,拍视频。因为当时他们的思维定势是:不拍,就没有东西剪辑,就显得自己没有事情做。但事实上,我发现:一个月的视频往往其中一条的效果是所有的总和的很多倍。

所以解题应该是:多拍精品,努力把每一条都是这个质量的double。而只有对团队明确:你们拍多少不影响加薪升职和绩效,大家才真的能统一目标。

 

B站用户上B站找@进击的沈帅波  (做了100期,终于快40w粉丝了,不容易啊)

 

视频号就在下方。感谢大家点点关注。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无论是投资,还是具体的公司事务,其实一堆骚操作,都只是安抚自己,骗自己:自己很努力罢了。更应该做到战略上的勤奋。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每一次交易,都意味着:有人买,有人卖。买的人和卖的人想的一定不一样,故而,此刻其实是有非共识的。所以非共识本身是最大的商业魅力。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回望了这几年的作品,以及见过的无数人。他们中有人已经破产了,有人失联了。他们曾登峰造极,曾振臂高呼。也有人一转眼就坐起来了,青云直上。

我想,这就是中国。他依然在高速运转,有很多机会,虽然共识是生意远远没有过去好做,但依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最有机会的。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最近看了一本书,他说人类为什么需要学会讲故事,就是只有不停地将你过去不能连接在一起的故事,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你的人生才会出现完整性以及意义感,和不至于失落和彷徨。同理,一个企业,一个更大的群体也是如此。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一方面是海底捞宣布关店三百家。一方面是一些刚融了钱的公司不计成本疯狂扩店。比如在咖啡行业,有一个店铺本来正常租金是2w一个月,在三家(最近最火的三个)争夺之后,变成了5W。也就意味着,有的店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赚钱。单店盈利模型本身就不成立。一切都在于谁能熬到下一轮,以及谁能抢滩登陆到二级市场。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很多品类都有一个祛魅的过程,意味着几年后,该品类的用户视角的评价体系都彻底改变,而占据高端和性价比的都容易固守,中间耍花活的都容易死掉。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站在2021年的年底,你看一下公众,媒体等对特定企业家,企业,行业的理解,和两三年前是截然不同,大相径庭的。

我想,万事万物都得结合其演进,衍变,与当时当刻之格局来看。也许再过几年,我们的看法又变了。

而这世界上,确实是水无常形。所以客观是最难的,客观不仅是当下的,还要加上时间的刻度。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人生有三个阶段:1 发现自己于世界而言,是个微尘。2 接受自己于世界而言,是个微尘。3接受自己于世界而言,是个微尘后,找到让自己乐观,快乐,积极的东西,更进一步的话,就是找到意义。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任何一个大城市的本地人永远在讨论“这个地段low”“那个地方都是XXX”,而往往外来人口,基本不care这些。

很多行业的老从业者,总是在回味往事,谁谁谁以前是我的下属。

而我们发现这几轮创业的企业里,真正跑出来的创业者,大多数都不是上一轮的既得利益者。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各种路径,在中国都可能成功。但你只能all in一种。这一种,是你分析了自己的愿景,自己的实际情况之后选择的。选完之后,就不要羡慕别人了。因为羡慕不过来,还徒增烦恼。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创业就是一场修行。

当团队里有了跟随了很多年的伙伴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订婚,结婚,有了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时候。他们或多或少,因为加入这个团队,在这里彼此成就,有了生活质量和人生阅历的提升的时候。我会感受到

创业的另一种意义。或许他一直就是“成人达己”。

我一直说:过程中总有矛盾,但方向大致相同,那我们就可以同行下去。那至于,我们能够走到哪一步,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但希望我们回忆起在一起共事过的日子的时候,更多的是觉得未曾虚度,是觉得有所价值。是觉得没有委屈。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千百年来。“出世,与入世。”成了人们不断争论的话题。有人说,要入世,在红尘中修行。有人说,要出世,远离喧嚣。

但我始终觉得,出世,与入世,是修心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并且其循环往复,贯穿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对于我辈这样的平凡人而言,更是如此。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游走于具体和抽象的事情之间。在琐碎到极致中的事情里磨砺耐心,增强对事物的体感。在宽广的精神世界中感受无远弗届和学会放下。

游走于不同的江湖的边缘。任何一个群体,但凡因共性而聚集,最终都会高度同质化,变成一叶障目。这不是我所喜欢的。我生怕自己最终变得狭隘,而又由于能说会道,就更容易形成一个自洽的狭隘的闭环。

游走于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我始终认为任何一座城,再美好,都不能成为我们唯一的栖息地。

我爱贵阳的轻松,但他多了一点点偏安。我喜欢重庆的市井,但他少了一点点狠劲。我爱上海的讲规则讲实力,但他少了一点点人情。

我喜欢在他们之间游走,只要你动起来,你就不会被眼前的鸡鸣狗盗,彻底崩坏了远大的理想。

就这么,飘来飘去。是我找到的适合个人的“先入世,后出世”的生存之道。(只是适合个人罢了)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我们最终还是得接受一个基本事实。

不被理解,和被误解才是世间的常态。

就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误解。

就像一个群体对一个群体的误解。

但我们又渴望别人的理解,我们把时间花在了渴望上,而不是理解上。

自认为善于驾驭文字的我,最终不得不承认,文字并不能完全化解我们心中的成见。因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冬日的十八条思考 ,与年底的碎碎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W2cydmnNl4AVlPuVG8KQw

莆田系的新财富密码是宠物医院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767篇原创

1

最近我家猫有点蔫儿,就带它去了我家附近一家新开的宠物医院。

结果一如往常的经验,和去其他宠物医院一样,还是先做个全套检查。

一套下来3000多。

不光是我,我在等的时候发现其他宠物也是同样的流程。

我就不明白了,咋动不动就整个全套?

这是医院还是会所?

莫非我进了一家莆田系动物医院?

就在我脑海中出现莆田系三个字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宠物医院是莆田系的新财富密码。

而且大概率他们已经布局了很久了。

我们都知道莆田系医院从来没有任何道德枷锁,当抛开道德枷锁的时候,宠物医院是他们必然不可能放弃的战场。

就是无论铲屎官们如何把宠物捧在手心里,无论我们人类如何对宠物“伏低做小”,甚至认为宠物比其他家庭成员更重要,都不要忘记:

宠物不是人,宠物没有人权,只有物权。

正是基于这个核心事实,他们必然会在这个赛道造作。

因为挣得不比坑人少,麻烦却比坑人少,性价比嗷嗷高。

2

先从赚钱的角度来说。

宠物医疗最大的利好是,宠物不会说人话。

病人可以自述病情,可以说哪里不舒服,哪里疼,但很遗憾,病宠并不能。

它们生病的时候,说不出来。

治疗的时候,说不出来。

快痊愈的时候,也说不出来。

这就给了宠物医院非常充分的理由做全套。

不管医院给宠物做多少检查,都不算过度。

猫吐了,做个CT;

猫拉了,做个CT;

猫蔫了,还是可以做个CT;

猫长了癣,还是可以CT。

您说我这是乱收费?

抱歉,我只是一名宠物医生,不是动物语翻译,也听不懂你家猫在喵啥。

为了不让你家宠物出现遗憾,我只能上全套。

虽然现代医学更依赖医疗器械,但问诊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

你家宠物又不会说话,病情又问不出来,过度检查检查,怎么了?

而且你怎么证明这是过度了?

讲白了,人家即使真拿你当冤大头,你也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这个理由确实立得住。

但问题来了,也正因为太立得住了,在这个合理理由的外衣下,究竟有多少是非必要的检查,有多少是非必要的药,消费者是不知道的。

人不是猫狗,久病也成不了”兽医”。

当病患是人的时候,他会告诉医生我这里不舒服,吃了这个药非但没好,反而更难受了,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但,宠物不会说。

用药用错了,宠物只会喵喵喵,只会汪汪汪,它们表达不出来。

饲主还以为是这病治不好,是必然,是无力回天。

但结果只是因为这位兽医今天刚实习,只是学艺不精,只是不小心搞错了。

要是宠物能说话,能自述病情,能自述用药反应,你绝对饶不了这个庸医。

但因为宠物不能说话,你可能还得感谢他。

大夫,我谢谢你啊。

3

除了不能讲话之外,宠物治疗没有“医疗事故”。

人要是治死了,医生有可能会涉及到刑事责任。

有可能是非法行医罪,还有可能是医疗事故罪。

但如果兽医把宠物治死了,在刑法上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医疗事故,只能是【人】的事故。

还是那句话【宠物不是人,是物】。

虽然没有刑事责任,但可能会有民事责任。

讲白了,对于医院来说,不就是赔钱嘛。

如果你有证据,你确实能要求宠物医院赔钱。

但你能要多少呢?

有可能只有几千。

因为你的宠物的市场价只有这个数,可能还不到。

你说你养了十年,有情感价值在里面。

对方直接来一句,喔?十年了,那更不值钱了。

不管我们觉得自家宠物多么通人性,假如丢了哪怕花几十万寻找都在所不惜。

但那是你的宠物,你的认为是你认为。

客观上,一只猫或者一只狗都是有市场价格的。

人命确实无价,但宠物有。

宠物是物价。

好,现在确实是治死了,赔你钱就是,你几千买的,我赔给你。

要是不接受,行,双倍。

还不行?那算了,你起诉吧。

这其实就导致了宠物医院的事故成本极低。

医院要是治死人了,最起码苦主也是要堵门,对不对?(PS:并不提倡医闹做法,只是在陈述客观事实)宠物医院治死宠物,苦主能怎么办?最多就发个帖控诉一下。

而且很多宠物寿命本身就短,身体又弱,你很难识别是不是他们治错了还是真的无力回天。

所以即使是真的事故,你首先不知道,其次你玩不过对方,最后物权有极限,于是你大概率就只能认栽。

对经常出现医疗纠纷的莆田系来说,这简直是一门太好不过的生意。

真是,见了鬼了。

4

除了宠物不能说话,以及宠物是物权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点。

还是宠物不能说话。

为什么要再说一遍?

因为这里的不能说话,和前面的不能说话,是两个不能说话。

【宠物不会说话】不仅仅会让病情难述、让过度检查合理化,还会造成一个结果是:更容易道德绑架。

很多高龄老年人患了大疾,生命质量下滑地非常厉害,再继续用医疗手段维持延续生命,自己也觉得痛苦,即使治好了,由于年龄原因很难恢复如初。

所以很可能会对亲人说:别治了,花了钱,还受罪。

他能将自己的真实诉求表达清楚,亲人如果理解,权衡一下可能就放弃治疗了。

很多得病的猫虽然只有十几岁,但也同样属于高龄动物。

一样的道理,硬是靠着手术和药物延续生命,它自己也会痛苦。

猫狗不会说话,它们也许很通人性,也许知道自己的处境。

它泪汪汪地跟你说别治了,你给我好好生活。

你听不懂,你觉得那句话是“哥,救我”、“麻麻救我”。

你也许想放弃,但宠物医院会道德绑架你。

这只宠物跟了你一辈子,你忍心吗?你舍得吗?

你要是放弃了,你的良心过得去吗?狗肯定不是人,但你是真的狗。

当你白天被老板PUA,被客户虐,晚上还要加班到凌晨,回到家里只有它在眼巴巴地等着你,你是不是一定要救它?

当你受了委屈,它是唯一一个可以召之即来、让你随便“吸”的家人。

这是不是你的家人?

给家人治病你还要在乎钱?

而且不但是你的家人,还是你的孩子。

冷酷一点儿说,相当一部分子女给爸妈治病,往往是有预算上限的。而几乎所有父母给子女治病,往往是倾家荡产也要救。

越是付出的一方,越是会付出自己的全部。

很多年轻人其实也是把宠物视为自己的孩子和子女,所以他愿意毫无保留地去帮宠物续命。

哪怕倾家荡产。

想到这里,你咬了咬牙,递过去自己的银行卡,说了一声:

救。

暖心的护士抹抹眼泪,熟练地刷了卡。

5

除了以上三点,还有一个关键。

宠物不能走医保。

莆田系医院过去最大的敌人就是医保。

有了医保,大家都去公立大医院了。

又便宜,坑又少。

但宠物没有医保,对不对?

现收现付,立刻到账,不用考虑进什么药,不需要考虑能不能进医保名录。

要简单很多。

随着这么多年的医疗监管,大型公立医院的很多医疗服务和药品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标准和透明的价格体系在。

但宠物医院的市场才刚刚兴起,很多监管配套还没有来得及跟上,整个体系的收费不透明,也不标准。

这是一个真正的盲盒。

莆田系的内核其实也是盲盒。

莆田系医院的特点就是:瞎几把收费,盲盒式收费。

甚至还出现手术做到一半的时候临时多收钱的魔幻案例。

这就和宠物医院的特点天然匹配上了。

治疗人的医院,多多少少都是具有公益属性的,而宠物医院目前看来更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项目。

既然是商业,医院和医生就没有道理控制住自己不【过度医疗】、【过度消费】的冲动。

一切都是KPI,一切都是业绩,一切都是money。

从法律上,宠物是人的财产,它没有人格,是彻头彻尾的“物”。

但在医疗中,它却能按照人格来收费,甚至可以按照“人命”来计价。

一边是物,一边是“人”。

同样的收费,不一样的代价。

差价之中,莆田系大杀特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p2hF0Sljl5tlbRiwpIENQ

我做过的亏本生意。。

记得第一次尝试做生意时候,是刚毕业没两年的时候。那时候还在一个外企工作,算是个企业管理人员吧。

顶头上司是一个老外,应该说除了他,我是公司里最大的,手下还有几个管理人员和几百个工人。

当时毕业也就两三年,能取得这个成绩,在同学里算是混的不错,但是我一直都很有危机感。

这个危机感来自于我的顶头上司,也就是那个外国人。他在我们并购一家企业做人员优化的时候,告诉我一个原则。

说除非这个人真的不可替代,否则永远不要让一个人,掌握公司运转的全部流程。

要把所有流程拆分拆细,这样每个人都会变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只能掌握工作流程的一部分。

后续这个人性价比不高了,想要把他替换掉。那么经过短暂培训,新人就能很快上手。

要把每个人都打造成流水线上,可以快速替换的螺丝钉,而不是不可取代的角色。

有了这段经历以后,虽然那个阶段在公司管不少人,职场也算是春风得意吧,但是一直都有打工人的危机感。

这也是为啥以前我写这篇《35岁是个坎,为啥到岁数就不想要你》的时候,体会会那么深。

因为着急开辟第二职业嘛,所以工作攒了点钱以后,就开始寻找方向了。

最后这个副业选的是什么呢?做红木家具,还是镶嵌粉彩的那种红木家具。

不光家具和雕花是我们自己做的,就连上面的粉彩,都是自己绘了以后烧出来的。

成品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现在看看,我依然觉得这东西还是挺漂亮的。

我做过的亏本生意。。

说起来那几年的时候,红木家具正是流行的时候,很多人也喜欢买。

市面上有几家牌子,我到现在至今还记得,好像叫什么连天红之类的。

之所以介入这个行业,是因为那时候有个说法。大家都说红木这玩意生长速度慢,整体是比较稀缺的。

最稀缺的海南黄花梨,市面上早就没了。随着大家越来越富裕,愿意收藏这玩意的必定越来越多。

需求变大了,可是供给跟不上啊。所以这玩意就像收藏品一样,未来会越来越贵。

我当时也信了这个故事,于是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开辟了这个副业之路。

当然了,最后的结果并不太好。我们找了场地找了师傅,花了不少钱进行这次副业尝试。

等东西生产出来了,才发现到哪里去卖是个问题。人家品牌红木家具厂商,都有自己的卖场。

我们只有个生产的小作坊,而且这个小作坊因为生产规模不大,成本还相对比较高。

这么点零碎东西,当然不可能再花钱去租一片卖场,其他渠道又卖不出去,可一帮师傅还要养着。

最后这个生意的结局,当然是亏掉一笔钱以后,草草关门了事了。

这个生意让我得出的结论就是:不懂的东西不要做,尤其是在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很多看起来很美的东西,做起来并不美,而且投入还特别大。

因为很多传统行业的生意,都是杀成一片红海的重资产行业。

几十万的机器,如果投下去不赚钱,可能关门的时候,就是两毛一斤。

这次生意亏本,给我的的最大经验就是:年轻人尽量做投入小,边际杠杆大的东西。

尤其开始的时候,试错成本一定要小。没事不要去搞什么重资产,因为退出很难。

人年纪小的时候,最傻的一个想法就是,别人做这个生意能赚钱,为啥我就不能赚。

等慢慢了解了商业的一些规律,我才发现对大多数新手来说,想要在一个已经是红海的传统领域赚到钱,是非常不容易的。

比如说很多人一说创业干点啥,就觉得卖点吃的挺好的。民以食为天嘛,毕竟大家每天吃东西是刚需。

可问题是你去商业街上看看,开开关关最多的,其实就是饭店奶茶店这类入门容易,但是赚钱很难的行业了。

很多这类入门门槛极低的行业,如果不是生意非常红火,就算你能赚到点钱。

你忙来忙去,最终也就赚个辛苦钱,和去外面打工差不多,甚至可能还不如。

商业里一个最大的潜规则就是:入门门槛越低的东西,赚钱的难度就会越大的。

因为对于多数传统领域,里面都是老手如云。人家在这个行业经营了十多年,有成熟的经验,稳定的老客户和现金流。

这个行业往往市场也就那么大,早就被这些老手们瓜分的差不多了,根本没有你一个新手的位置。

你一个新手,进入一个格局已定的市场。想活下来,就要从老手们嘴里抢食吃,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很多传统生意虽然表面看起来很美,别人做似乎也可以赚钱,但是你做却不一定能行。

如果新兴行业,倒是还有杀出来的可能,传统行业基本不可能。

市场上还能给小白新手机会的,基本都是大家都还没看明白的新兴行业。

这些行业刚刚开始萌芽,大家也没什么经验积累,基本都是新手小白

而且行业初期的增长速度快,进来的人又少。这时候新人往往能分一杯羹,所以赚钱的可能性更大。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以及前五六年,风靡一时的跨境电商。

不少人都在这些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进入,也在这些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拿到了第一桶金

我自己在各种场合,遇到这些行业致富的小朋友,就有好几个。

年轻人想要做一些尝试,还是尽量要在这些新兴行业努力。

全文完,

“转自微信公众号:饭爷的江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qPWbJJtgGsnIjVu7hF6pw

咖啡新势力鏖战上海滩

作者:玉谷子

来源: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上海滩已成众咖啡品牌的必争之地。

各种迹象显示,号称“咖啡界苹果”的Blue Bottle(蓝瓶咖啡),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作为登陆中国内地的桥头堡。

7月初,大众点评上一则名为“Blue Bottle蓝瓶子(前滩太古里店)”的商户信息;3月初,一则Blue Bottle在领英上招聘“品牌总监”、工作地点在上海的消息,引发了咖啡圈内关于“蓝瓶子即将在上海开店”讨论。2017年,蓝瓶咖啡首席执行官布赖恩·米汉岑曾公开表示,在仔细考虑于亚洲地区开设门店,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虽没有官方公布,但内地首店定在上海,已几无悬念,剩下的就是选址问题。

咖啡新势力鏖战上海滩

事实上,上海成为Blue Bottle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站,也在不少咖啡行业从业者的预料之内。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集团的研究机构 Rising Lab的数据显示:上海有7000多家咖啡馆,数量比全球任何城市的都多。这一数字远高于其他大城市,如伦敦有3233家,东京有3826家,纽约只有1591家。

不论是原生于上海的咖啡品牌如manner,seesaw,M Stand等,还是新晋网红品牌,如%Arabica等,亦或如Blue Bottle这样的国际一线精品咖啡品牌,都在上海驻扎。

上海已成为精品咖啡修罗场。

01

上海咖啡大跃进

作为和星巴克齐名的精品咖啡连锁品牌,Blue Bottle被誉为“咖啡界的Apple”,特色之一是选址偏好冷僻地点,如旧工厂、老仓库、歌剧院、博物馆等,这一特点在首店的选址上体现地更加明显。

如:日本首店东京清澄店,开启了 Blue Bottle 亚洲商业版图第一扇窗户,它的店址也正是由一处旧仓库的改造而来。上海首店的选址也是几传变动消息。

据第一财经,从2020年底至今,位于上海静安、徐汇及浦东新区的多家购物中心曾被Blue Bottle纳入候选。今年5月,市中心的静安嘉里中心,快餐品牌Shake Shack旁的一块大空间,被Blue Bottle与星巴克团队同时看上,两者展开激烈竞争,虽Blue Bottle一度以租金取胜,但星巴克提出其他条件,目前商场方面尚未确定这一铺位的最终归属。

至于传闻中的前滩太古里,目前已部分对外开放,包括Peet’s Coffee,%Arabica等已营业。目前暂未发现任何证明可证实Blue Bottle确认落位于此。据第一财经了解,Blue Bottle此前确实在前滩太古里的招商名单中。

高昂的租金背景下,品牌最终定址当然权衡再三,同时,门店形态、团队磨合、供应链建设,以及更多无形资产问题,也都在待办清单上。

其实,Blue Bottle的选址只是冰山一角,沪上咖啡市场的赛道早就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本地品牌沉淀后的逐渐扩张、外来品牌接二连三的分店,各方资本的大量入局,还有层出不穷的网红店,上海咖啡跃进正在进行中。

7月21日,2012年成立于上海的本土精品咖啡连锁seesaw宣布,已完成A+轮过亿元融资,喜茶入股,老股东弘毅百福跟投。据报道,“seesaw+喜茶”的联名计划将在今年8月落地。

此前曾高调甩掉乐乐茶的喜茶,在此项投资上,受到了广泛关注。不久前,喜茶创始人就公开发表对乐乐茶“彻底、坚决、完全放弃”的言论,舆论哗然,新式茶饮市场发展也受到广泛关注。而据第一财经,此次对于咖啡赛道的下注,喜茶主动联系seesaw,且此次投资“一个电话就谈好了”。短时间内两次大动作,且操作上区别之大,究竟是奶茶太弱还是咖啡太火?

有了资本加持,Seesaw的门店扩张速度即将起飞,在本地连锁品牌的发展路上也将越走越远。目前,Seesaw在全国有33家店,其计划到今年底门店总数达到现在的3倍,而明年还将再翻一番。

Seesaw只是一个代表案例,此前,同样发源于上海的manner、M Stand也获得资本关注,频频融资,且在其它城市开店时也很火爆。这说明,上海的本土咖啡品牌,已经开始逐步走出家门了。

在过去,中国以茶为主,人们去咖啡馆更多为了追求环境,把它作为城市里的信息交换空间,人们在咖啡馆里进行商务或生活的交谈,咖啡在其中更像是一种陪衬和背景。商家可选咖啡品种也相对单一,卡布奇诺或拿铁点单最多。

在近年全球掀起的第二第三次咖啡文化浪潮的影响下,国内咖啡文化慢慢发展。在吃茶之外,越来越多消费者习惯在早上喝一杯咖啡提神,特别是随着60后、70后开始接受每天早上咖啡,咖啡也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商品。人们在咖啡上也越来越讲究,速溶咖啡打天下的历史已经翻页,看好现磨咖啡的消费者逐渐增多,专业群体也开始扩大——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不同种类咖啡豆的区别了如指掌,而且喜好明确。在这种背景下,以优质咖啡豆原料和专业咖啡师冲煮手法为特色的精品咖啡店逐渐被市场所需要。

据行业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咖啡消费总量将在2017-2021年间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且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将从2018年的6.2杯提升至2023年的10.8杯;市场总额将从569亿元增长至1806亿元。

根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报道,上海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2.85家,超过伦敦、纽约、东京等咖啡文化悠久的城市。在如此高密度的市场环境下,差异化竞争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不同咖啡店各自的侧重点和打法不尽相同。

有的店从原料、供应链入手,定价也稍高,它们用最优质新鲜的咖啡豆和专业的咖啡师自建护城河,吸引的是懂咖啡且消费力强的高收入群体。如Seesaw的特色就是一直从世界各⼤咖啡原产地直接进货;同样的本地品牌BLACKSHEEP ESPRESSO则选择建立自有烘焙品牌——啟程拓殖TERRAFORM COFFEE ROASTERS,自建供应链。

有的店从门店社交环境的打造入手,给消费者提供咖啡和甜点简餐的同时,将门店空间装修上追求美学鉴赏性和空间舒适度,对休闲或者商务会谈都很友好。如深圳品牌AKIMBO,MO+等。 

有的店从营销亮点入手,打造辨识度强的包装设计、造型可爱的蛋糕和咖啡、店内的创意插画、超大落地窗等,主要吸引爱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群。如永璞、旺财fattree等。刷屏小红书的鱼眼咖啡,则别具一格,一杯滴滤咖啡附赠一颗专属豆子,用咖啡党的“收集热潮”极大提高了商品复购率。

这个市场上,诸位商家各显神通,热闹气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加入者。

02

咖啡品牌集体“沪漂”

在上海,看到一家网红咖啡店开业的排队人群,已经不足为奇。作为本地人的周立波,曾以“大蒜和咖啡”来形容南北文化,虽不太恰当,却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咖啡于这座城市的重要性。

那么,咖啡商家为什么看中上海?

一方面,和本地历史发展脱不开关系,上海是中国咖啡文化的发源地。1886年,上海出现国内第一家专营咖啡馆—“虹口咖啡馆”,除了卖咖啡,还卖啤酒。咖啡店逐渐成为城中男女聚集的潮流地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成立了专营外国口味的第一家咖啡馆。建国后,上海咖啡厂,是我国第一家专业咖啡生产企业。

在国内市场,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咖啡都属于小众饮品,尤其是现磨咖啡。但上海的国营西餐厅保留了现磨咖啡的传统,上海人一直有喝咖啡的习惯。在老洋房里跳舞,休息时喝咖啡闲聊的小资生活,一直被津津乐道。历史的沉淀影响着城市的文化氛围,长久以来形成的海派文化已经植入了这座城市的灵魂之中,在这种文化下也孕育了一批批精品咖啡品牌。

除了消费习惯外,另一方面,是消费能力。2000年后的这一波全球咖啡新浪潮,根植于消费者的休闲需求升级,咖啡才从饮品变为休闲消费品。上海,聚集了一批全球化程度高、消费能力强的消费者,高价优质的咖啡馆从来不缺来客。同时,近来不少门店的咖啡可以自带杯子,这样一杯咖啡可以降到10-15元,对庞大的上班族群体非常友好。

此外,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甚至是上海政府,也出台过相关扶持政策。比如,《上海市焙炒咖啡开放式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让烘焙和咖啡店可以在一处并存,更加打开了商家的营销路径,对外来品牌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当年,星巴克计划把全球第二家烘培工坊开在中国,看重的正是国内还不成熟的咖啡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按照常规流程,从海外设备采购到最终门店开业,至少3年时间,上海新政策出台之后,为星巴克节省下至少70%的时间以及难以估量的成本。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咖啡品牌都选择来上海镀金。近年来,不少品牌选择将首店开在上海。如:加拿大著名咖啡品牌Tim Hortons、《名侦探柯南》大陆首家官方授权主题咖啡店、意大利最大的咖啡企业之一illy和Lavazza。

在此背景之下,上海的咖啡市场已然打开,但也不是家家都能顺利盈利。不少还没有达到连锁规模的精品咖啡独立门店,销售利润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上海高昂的房租和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

这些咖啡厅在成本考虑下,无法像主流连锁品牌那样大力开展营销和促销活动,价格调整的局限也限制了门店的盈利空间。

除了同行的市场竞争之外,咖啡馆的跨业态发展,也是精品咖啡馆不容小觑的对手。最知名的是便利店咖啡,像全家的湃客咖啡、罗森的L-café、711的7-COFFEE,还有光明便利店的咖飞等,它们主打即时提神,消费者众。此外,一些书店、酒店、联合办公、健身房也都开始经营独立的咖啡品牌,也将分一杯羹。

目前,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为每年3-4杯,相比咖啡文化深远的美国,人均每年400杯,挪威和瑞典的人均每年超过1000杯,中国的咖啡文化离成熟还有很远,发展空间巨大。

即使和日本年人均200杯、韩国年人均140杯差距也很大。这意味着上海仍然有很大的消费潜力。

03

能跑出下一个瑞幸么

在过去,属于精品咖啡的代名词似乎都是小众、门店数量少、打卡胜地、产品独特。还养活了一大波咖啡探店的博主。

但随着资本的进入,精品咖啡真正出圈,扩张迅速,从社交网络走向购物中心。

Manner,产品以性价比见长,毫无疑问是咖啡市场最新的宠儿。今年内公布四笔融资,投资方中有Coatue这样的国际投资老手,也有美团龙珠、字节跳动这样的互联网新势力。

最近大半年来,已有13个咖啡店品牌完成共计17次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有20多个,其中不乏红杉资本、腾讯投资、启明创投、IDG资本等一线头部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锐咖啡品牌的融资估值都非常高,即便是A轮融资,估值都已经达到千万元人民币的级别。比如,今年1月M Stand的A轮融资,投融资规模高达1亿元人民币,7月的B轮融资规模更是高达5亿元人民币。

资本为什么看好咖啡赛道?

一方面,瑞幸的普及,教育了市场,也让资本看到了潜力。它的高额补贴,吸引了大批以前爱喝奶茶和中国茶的新用户,形成了消费习惯。短短两年间,瑞幸扩张之快、门店之多,让很多资本开始关注这个行业。

其实,无论是资本,还是品牌,都想成为下一个瑞幸。

另一方面,资本看好这种商业模式。饮品本身是比较好的商业模式,毛利之高一直是资本的关注点。此前,新式茶饮界的喜茶、奈雪的茶等就是资本青睐而得双赢的成功案例。咖啡和奶茶成本结构相似,且在咖啡消费文化逐渐成风的当下,颇受重视。同时,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带货风口尚处红利期,新品牌宣传利好,给了资本更大的信心。 

但是,资本入驻,有利就有弊,也是绕不开的话题。瑞幸被退市、Manner快速扩张后近日传出和老股东今日资本矛盾激化,并由此引发后者退出,都是资本驱动下的结果。对资本来说,更大规模,更快上市,从而更快更多地获得回报,才是重点。对商家来说,则是更激进的经营策略,更大的运营压力。

其实,走高端还是平价、全产业链打造、行业虚火,都有争议,对资本也是巨大的考验。就像对于Blue Bottle的入驻,是否会引起曾经在美国市场同样的轰动,许多人并不看好,毕竟,时代已经变了。

要做好一个长久的品牌,形成自己的品牌差异化,或许还是逃不开线下管理、团队和员工文化等这些所谓餐饮行业的大山。

可以预见,上海还将成为咖啡品牌的必争之地,也会有人在热潮中褪去。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2g7Wfr6LFOqe0uQFg94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