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不到20块,靠玻尿酸智商税,华熙生物年入26亿

伯虎点睛:一出“万物皆可玻尿酸”的营销把戏,试图把手伸向更多人的口袋。
 | 唐伯虎
成本不到20块,靠玻尿酸智商税,华熙生物年入26亿

在“容貌焦虑”下,大多数女生都想变得好看一点,哪怕知道这可能是在花钱交智商税。

 

玻尿酸作为众多爱美人士离不开的美颜神器,正在迎来一个“万物皆可玻尿酸”的时代。

 

玻尿酸饮用水、玻尿酸气泡水、玻尿酸软糖……甚至连宠物都拥有了“光滑皮毛”的宠物粮,一张以美丽为名的网正编织得越来越密。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厂商华熙生物。

 

“成本不足20,售价3000”,据华熙生物公开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期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77.36%、75.48%、79.92%、77%、81.41%;且202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 26.33 亿元,同比增幅39.63%;净利润 6.46 亿元,同比增幅 10.29%。

 

81.41%的毛利率,难怪华熙生物被媒体评价为“下一个贵州茅台”,不过华熙生物真的这么有潜力吗?伯虎财经试图解析。

成本不到20块,靠玻尿酸智商税,华熙生物年入26亿

“半路出家”的创始人

 

1987年,大学毕业后的赵燕在一所大学当助教。当时正值海南设省,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特区,发展热火朝天,赵燕和当时的同事决定去海南寻找机会。

 

到海南不久后赵燕通过售卖被国外退单的冰箱,获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她陆续经营了一家服装企业,又做上了房地产生意。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海南岛地价飙升,赵燕实现了财务自由。

 

成本不到20块,靠玻尿酸智商税,华熙生物年入26亿

(赵燕,图源网络)

 

尽管如此,虚高的地价给赵燕带来不真实的危机感。1993年,她撤回老家山东威海。第二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下跌25%,恋战者血本无归,赵燕躲过一劫。

 

离开海南的赵燕转战北京长安街,华夏银行、华熙国际中心、SK大厦、奥运项目五棵松体育馆等房地产项目均出自赵燕之手。

 

2000年,已颇有身家的赵燕到北大读EMBA,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燕认识了山东生物医药研究院的副院长郭学平。

 

当时,山东药物研究院集资800万,与外企合资成立了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透明质酸(玻尿酸)。由于经营不善,福瑞达连年亏损,到处融资无人理会。

 

得知一个玻尿酸分子可以锁住1000个水分子,赵燕立刻被吸引,向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注资1200万,置换了山东药物研究院科学家们的股份(当时占比50%的公司股权)。

 

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就是华熙生物的前身,郭学平后来也成为华熙生物的首席科学家,赵燕由此开启了她的玻尿酸事业。

 

彼时,华熙生物的产品还只有玻尿酸原材料,客户也只是玻尿酸产品的生产厂。直到2008年,赵燕觉得如果能把玻尿酸原材料转化成产品,那市场潜力将更大。

 

于是华熙生物在港上市,募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并开始尝试美容产品。

 

2019年,华熙生物转战内地股市,登上了科创板。

 

上市首日,华熙生物大涨78.07%,市值达408.48亿元,超越上海家化,创下本土化妆品最高市值。而截至2021年7月26日,华熙生物市值达到1085.04亿元,持有华熙生物59.06%股权的赵燕,也因此身家超600亿。

 

成本不到20块,靠玻尿酸智商税,华熙生物年入26亿

(融资历程,图源:天眼查)

近两年,不满足于做供应商的华熙生物更是推出了玻尿酸饮用水、牙膏、猫粮。

 

从房地产生意到玻尿酸生意,从医疗护肤产品到食用品,赵燕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想把手伸向更多人的口袋罢了。

成本不到20块,靠玻尿酸智商税,华熙生物年入26亿

买回来的核心技术

 

2020年6月3日,在华熙生物举办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当中,华熙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蒋瑞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进行生产技术研发,从2001年透明质酸发酵产率5.5g/L左右提升至2019年底的12-14g/L,未来公司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表面上看起来,华熙生物很重视研发,在华熙生物不断上涨的费用当中,研发费用也是大头。然而据华熙生物招股书显示,在招股书发行的过去3年,华熙生物的研发支出很“尴尬”。

 

2016年至2018年,华熙生物的研发支出分别为3.27%、3.14%、4.19%,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在科创板上市企业普遍要求研发支出达15%的标准。对此,上交所曾针对华熙生物研发费用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情形下,还能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的方法和合理性进行了问询。

 

在上交所的问询下,华熙生物最终承认,其核心技术是从别处收购而来。2001年5月,华熙生物向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购买了发酵法生产药用透明质酸的初始技术,并于同年一次付清项目技术转让费共计45万元。

 

华熙生物这一波“神操作”着实令投资者“目瞪口呆”,口口声声称自己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竟然是购买回来的?难道每年的研发费其实是产品专利购买费?

 

除了购买核心技术,令华熙生物走红的“故宫口红”产品,后期也被消费者发现,其并也不是华熙生物生产的,华熙生物在其中只是做了个“外协加工”的工作。

 

成本不到20块,靠玻尿酸智商税,华熙生物年入26亿

(故宫口红,图源网络)

 

由此看来,相比研发产品,上市后的华熙生物更喜欢买买买。

成本不到20块,靠玻尿酸智商税,华熙生物年入26亿

万物皆可玻尿酸

 

“不会真有人买玻尿酸猫粮吧?”在一个500人的铲屎官微信群中,一位资深铲屎官对这种新品类表示怀疑。

 

2020年,华熙生物虽然已是全球最大的玻尿酸生产商和销售企业,但其医美主业已碰天花板。

 

为了改变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速逐渐放缓的现状,在产业链上游盘踞多年的华熙生物,来到下游拓展疆域,甚至还研发出了可以吃、可以喝的玻尿酸产品,试图把手伸向更多人的口袋。

 

这一次,玻尿酸要从脸进攻到胃了。

 

1月22日,华熙生物宣布推出国内首个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

3月22日,华熙生物推出了首款玻尿酸饮用水“水肌泉”。“美美的喝水,喝水美美的”、“每瓶添加了华熙玻尿酸83毫克”、“与普通饮用水一样适合日常生活饮用”。

4月份,华熙生物推出了宠物品牌“海宝诗(HAPAWS)”,并且和功能粮品牌“麻瓜(MU’GGULES)”联合推出两款玻尿酸猫粮,主打滋养皮肤、润滑关节、修复伤口。

 

花几百万整容的网红太多了,可是打玻尿酸是要花本钱的,几个疗程下来20万是免不了的,可是华熙生物的可以喝的玻尿酸竟然只要8块钱一瓶就可以买到。

 

配合着玻尿酸食品在宣传时使用的一些与美容功效相关的话术,一度引发了广大网友关于相关企业涉及虚假宣传的质疑,更有网友称华熙生物有收割“智商税”之嫌。

 

有购买了水肌泉的消费者表示:“‘智商税’吧,口感也一样的”,还有消费者评论:“口感和矿泉水差不多,包装确实和价位不配。喝进去的玻尿酸有多少能到皮肤里,不知道”。

 

成本不到20块,靠玻尿酸智商税,华熙生物年入26亿

(水肌泉,图源网络)

 

有业内人士表示,透明质酸钠刚刚获准进入食品领域,整体的配方、产业链和生产技术都还不成熟,配方副作用和食品安全这块也都没有认证,临床上目前并没有能佐证玻尿酸作为食品的功效的证明。

 

除此外,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此前也指出,“注射玻尿酸对人体的皮肤是有效果的,但是(玻尿酸)如果从口腔进入,经过胃消化之后,跟很多的食品最终形成的营养物质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且服用玻尿酸一是效果不明显,二是对小孩、老人、孕妇及一些特殊人群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它并没有真正起到提升皮肤质量的作用。现在市面上很多相关产品基本上都可以界定为是“智商税”。“

 

面对质疑声,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坚称,“口服含透明质酸的食物,可以有效补充人体内透明质酸含量,从而改善人体皮肤水分、润滑关节、修复胃肠粘膜”。

 

不过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根据华熙生物的科创板招股书数据,食品级玻尿酸平均售价为0.13万元/千克,换句话说,玻尿酸猫粮、哈水、水肌泉中添加的玻尿酸成本分别仅为0.416元、0.0884元、0.1079元。

 

从功能护肤品板块,到母婴产品、护发产品、宠物护理产品等新领域,华熙生物试图把“玻尿酸”这一原料开发到极致,实现“万物皆可玻尿酸”。

 

尽管这些产品无一不被媒体与同行质疑为智商税,华熙生物却仍在坚定地布局C端市场,甚至还在2020年的年报中提到要重点推进市场应用教育。

 

“万物皆可玻尿酸”的背后,其实是华熙生物抓住了当代人的颜值焦虑,至于会被质疑智商税?华熙生物早有预料,也做好了准备。

 

正如当年玻尿酸精华被质疑有没有效果一样,彼时华熙生物发起了“百颜证言 智慧玻尿酸”项目,联动上百位网红亲测润百颜智慧玻尿酸,网上风向接着就转变。

 

目前消费者质疑玻尿酸食品是智商税,可能是公司在宣传上还没发力。

 

不管怎样,从华熙生物节节高升的股价上看,玻尿酸绝对是一门好生意。然而带着争议的华熙生物能跑多远,我们还尚未可知。

 

参考消息:
1. GPLP犀牛财经:华熙生物的尴尬:核心技术花钱买来的 故宫口红是“外协加工”
2. 市界:地产女富豪卖玻尿酸赚到460亿身家
3. 科技先生:华熙生物合作方造假,玻尿酸食品深陷“智商税”风波
4. 豹变:玻尿酸成了老干妈?谁都想来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p-WE3Q7KCnjFV6DKDRATg

同仁堂:大势已去

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

同仁堂:大势已去

同仁堂如何完成自我救赎?

作者:蓝色多瑙河
来源: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
 

同样含有“天然麝香”的珍贵原材料,当一粒指导价590元的片仔癀锭剂被炒到1600元时,相同分量的同仁堂双天然安宫牛黄丸售价却不及800元,为何?

同仁堂这家号称中国中药金字招牌的企业,如今市值已远远落后片仔癀与云南白药,又是为何?

01
掉队

同仁堂掉队已是不争的事实。

10年前,这家国内历史最悠久,最能代表中国中药的品牌,市值仅次于云南白药。但十年后,同仁堂不仅没能依靠自己的名气与地位缩小与云南白药的差距,反而被后来居上的片仔癀远远甩在身后。

目前,同仁堂市值不足500亿元,是云南白药的1/3左右,不及片仔癀的1/5,仅仅超出连亏两年的东阿阿胶。从市值大小来看,同仁堂配不上其“001号中国驰名商标”的金字招牌。这还考虑到,近两个月公司股价大涨20%的前提下。

同仁堂:大势已去

▲来源:公司年报

同仁堂市值为何“停滞不前”?

从分拆影响市值的两大因子——归母净利润及市盈率的变化来看,让同仁堂市值徘徊不前的,并不是资本市场对其预期的降低,而是公司本身的业绩增长。

具体而言,过去十年,同仁堂的静态市盈率从24倍提升到目前的48倍,年复合增长率为7.8%;而同期云南白药的静态市盈率几乎纹丝不动地处在24倍位置,即便这样,目前同仁堂市值仍然仅是云南白药的37%。

同仁堂:大势已去

来源:公司年报

而让双方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业绩成长能力,云南白药过去十年净利润从9.3亿元增至55.3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9.5%,同仁堂则从3.4亿元增至10.3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2.2%,比云南白药逊色许多。

目前被市场炒得火热的片仔癀,其净利润从十年前的1.95亿元上升至16.89亿元,年复合增长达到恐怖的24.1%。

看来,爆炒还是要有资本的。

另外,在为股东赚钱能力方面,同仁堂也处在四大中药股的垫底位置。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之前,同仁堂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3%,其他三家的平均值均在21%以上。话说,都是最头部的中药股,其他三家投入一块钱能赚回2毛多,同仁堂则不到一毛五。

同仁堂:大势已去

来源:公司年报

“352年的金字招牌”、“中国中药的执牛耳者”、“400+品种,800+产品丰富矩阵”……手里拿着一把好牌的同仁堂并没有打出该有的样子,原因何在?

02
硬伤

目前,片仔癀已经将“药茅”的名号摘入囊中。原因不言自明,其2500多亿元的市值,已经超出了其他三家中药股市值总和,而一粒3g重量的片仔癀锭剂,零售价接近官方指导价590的三倍,堪比53度的飞天茅台,它不像茅台,谁像?

与片仔癀相比,尽管同仁堂虽然在历史时间、品牌地位、产品矩阵方面占尽优势,但其有不可忽视的硬伤,这个硬伤就是“核心产品配方的非绝密性”。

配方方面的“硬伤”,让同仁堂不得以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竞争同行的杀伤力。

拿2020年同仁堂年销售额过亿元的8大单品看,其每种产品均在同领域面临不少企业的竞争,而且同仁堂在不少产品的较量中尚落于下风。

具体而言,在六味地黄丸品类,宛西制药旗下的仲景六味地黄丸暂处于行业第一名;在大活络丸品类,江西药都樟树制药的药都大活络丸位居市场第一名;在阿胶品类中,东阿阿胶以超一半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同仁堂:大势已去

来源:华创证券  市值观察整理

失去配方的保护后,同仁堂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坚守的最后一道壁垒是原料。

以同仁堂核心产品之一的安宫牛黄丸为例,该药品的主要成分有牛黄、麝香、珍珠、黄连等,其中麝香与牛黄均属“稀缺”原料,天然麝香与天然牛黄的价格更是“天价”。

同仁堂:大势已去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

据智研咨询统计,近十年全国麝香每年需求均在1000kg以上,但每年天然麝香产量约为100kg,不到真正需求的1/10,这就使得麝香的价格一路飙升,目前处在超过40万元/kg的高位。

牛黄方面,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河北市场天然牛黄的市场批发价约为 40万/千克,过去三年间的售价复合增速为23.96%,直逼天然麝香。两者唯一不同的是,牛黄属于正常市场流通的中药原材料,麝香则被国家管制。

根据国家林业局披露,截止目前共有13家公司的26款药品获批使用天然麝香,其中同仁堂获批4款药品,为获批药品数量第二多的企业。目前,其核心产品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局方至宝丸、西黄丸均采用天然麝香为原料。

同仁堂:大势已去

来源:国家林业局

同仁堂也将“原料”这一优势充分利用,公司生产的安宫牛黄丸是市面上少有的采用双天然(天然麝香+天然牛黄)原料制作为卖点。

即便这样,同仁堂牌安宫牛黄丸仍然面临着广誉远等同类产品的竞争,后者的安宫牛黄丸产品同样属于双天然原料制成。

这就导致,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同仁堂永远不能与目前市场唯二两种获得“国家绝密级保密配方”认证的中药——片仔癀和云南白药相提并论。

同仁堂:大势已去

广誉远安宫牛黄丸

尽管较窄的“配方”护城河,是同仁堂掉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毕竟,同仁堂是中国中药的金字招牌,品牌声誉肯定要胜过广誉远等同行的,靠名气也能让更多消费者买单。

可事实是,同仁堂过去恰恰在“名气”上屡屡犯错,2018年底的“过期蜂蜜事件”,使消费者对这家百年老字号丧失信任;今年2月份,公司总经理高振坤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让市场对公司的治理产生严重担忧。

品牌事故与公司治理成了同仁堂掉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那么,同仁堂未来还能否重新焕发往日荣光呢?

03
“救赎”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深陷牢狱之灾的银行家安迪最终通过越狱计划实现了自我救赎,同仁堂的“救赎”之路会是什么?

从投资的角度看,同仁堂首先要解决的是增长问题。目前公司的营收,已出现连续五年增速下行,且连续两年陷入负增长。

同仁堂:大势已去

来源:公司年报

这其中,收入占比超一半,且毛利率较高的医药工业部分产、销下滑均十分明显。财报数据显示,同仁堂医药工业收入从2018年的84亿元下降至77亿元,公司前五大单品的产量从2017年的年产7837万盒下降近一半至4486万盒。

同仁堂存货周转率的走势也证实了公司在产品销售端碰到了麻烦。2017年-2020年,同仁堂的存货周转率下降到1.1的水平,意味着存货从公司从库房到消费者手中,一年流通仅一次左右,同期云南白药为两次。

同仁堂:大势已去

来源:公司年报

前文分析过,同仁堂没有云南白药在配方方面的绝对优势,产品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加之其多数产品并非刚需,提升动销能力除了依靠同仁堂的金字招牌,还需要公司加大渠道铺货及核心产品的营销力度。

可事实上,同仁堂在这两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同仁堂全国门店的布局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华东地区,而华南、西南、西北较为匮乏;其二,同仁堂核心产品多年不提价,导致经销商因分润较少,缺乏推货的积极性。

“雪球”上有四川的投资者反映,当地市场很难看到同仁堂药店,以及在其他经销药店里很难见到其核心产品安宫牛黄丸等,并称在少有的同仁堂坐诊中,店员嫌自家产品利润低,卖别的产品。

这个麻烦就比较大了。去年,同仁堂销售团队启动营销改革,通过探索“4+2”经营模式,联动多个事业部,推进销售渠道的改进,但具体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从投资的角度看,同仁堂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巴菲特讲过,“好公司、好管理层、好价格”缺一不可,同仁堂的价值成色无需质疑,但需要警惕的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管理层的完善。

从2018年的过期蜂蜜事件,到今年年初的公司总经理被查,都折射出同仁堂内部的管理混乱与缺乏监督的现实,根子里反映出的则是同仁堂的公司治理问题。

同仁堂集团在股权上100%隶属于北京市国资委,公司过去以往的高管多数也来自体系内。通常而言,国营企业由于对高层薪资的管控以及流程体系的相对僵化等,缺乏一定的市场活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开启混改。

同仁堂:大势已去

同仁堂集团股权结构  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在这方面,同仁堂大可以参考的同类企业为云南白药。

2017年-2018年,云南白药分两阶段完成混改。混改完成后,云南省国资委、新华都、江苏鱼跃分别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为25.14%、25.14%和 5.59%,云南省国资委与新华都并列为云南白药第一大股东,云南白药由一家云南国资委全资控股企业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随后,云南白药还相继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与股权激励计划,进一步激发公司高层与员工的经营积极性。2018年-2020年,云南白药年均收入增速14%,净利润年均增速达2.8%,两项数据均创近五年新高。

目前,同仁堂明显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组织架构混乱。同仁堂科技为同仁堂子公司,但两者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一批人;

二、缺乏员工激励。在公司高管中,绝大多数高管年薪均低于100万,且未有任何员工持股计划;

三、药品工业有待整合。同仁堂工业业务主要由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两家公司负责,但两家公司在采购、生产、营销、销售等大部分环节为独立运行,未形成协同效应。

同仁堂是否有开启混改的计划呢?去年七月份,同仁堂公司回复投资者称“公司目前并未收到上级国资监管机构要求混改的明确文件”。

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屡屡推动混改的相关事宜。其中,今年2月,国务院召开国企改革会议,要求2021年70%的国企完成改制。4月,北京市召开国企改革会议。6月,同仁堂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目前,同仁堂股东大会没有选出董事长,这就为混改留下了一丝悬念。

同仁堂如何完成自我救赎?

就像银行家安迪脑中策划好的那条通过监狱外的通道,方向是明确的,关键就看行动了。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l7v8T5-t8nMsisrn4IzVFw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去年下半年以来,锂电板块火爆异常。

 

伴随着股价涨势喜人,各类锂电材料也进入涨价周期。为此股民时不时就学到一个新词,什么六氟磷酸锂、DMC、EMC、VC、磷酸铁等等。

 

这些东西绝大多数人本该一辈子都听不到,但谁让你是炒股的人。

 

它们作为偏上游的化工品,此前也都不缺,生产企业大多利润微薄。

 

石大胜华、多氟多、天际股份都曾经把地板擦得油光锃亮,如今却都是新能源靓仔。

 

最搞笑的是石大胜华,去年下半年一度要搞个员工持股计划,原本是好事,却随后终止。

 

终止的原因公告中说的比较含蓄,但是凭借对语文阅读理解的功底,君临认为作者本意就是员工工资低。

 

而且不仅仅是工资低,员工也不太觉得自己的公司有啥出息,按时发工资就谢天谢地了。即便当时DMC已经涨价,而且市场已经开始炒作。

 

从中可以窥探到此前的经营情况。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不知道辛劳的工人们如今看到自己公司的股价一年十倍有何感想。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为啥产品涨价,公司股价会那么猛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前面说了,一般这类企业在产品涨价前过得都不好,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对应的利润率也就极低。

 

毫无疑问,估值也非常低。

 

一旦涨价,一切都变了。

 

假设公司产品原来净利润只有1%,现在产品涨价1%,在销量不变的情况下,净利润就能翻倍。

 

想不明白?举例说明:

 

你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你司产品是做煎饼果子的铲子。你去年卖出10把,单价100元,单铲成本99元,那么你去年的净利润是10元,去年对应的净利率是1%。

 

你规划着攒2个月钱,自己买煎饼果子就能多加个鸡蛋了。

 

忽然某顶流明星被人抓拍到给绯闻女友送煎饼果子作为生日礼物,煎饼果子的需求暴涨。

 

作为上游卖铲子的,摊饼铲开始供不应求,价格涨到101元,假如你今年还是卖了10把,且成本不变,你今年的净利润就是20元。

 

那么,虽然产品价格只涨了1%,但是你的净利润同比去年翻倍。

 

如果粉丝们从此只吃煎饼果子,并沉浸在自己就是顶流明星的老婆的幻想中无法自拔。

 

陆家嘴和金融街的分析师预计煎饼果子将成为人类的主食之一,增量将是天文数字。

 

摊饼铲价格于是涨到了110块钱,你的销量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1把,那么你的总收入就是1210,总成本是1089元,总利润是121元,同比爆增1210%!

 

售价和销量各自就涨了10%,净利润却涨了12倍!

 

这还没完。

 

假设由于过去大家觉得你司没有成长性,只给8倍PE,那么你去年对应的市值就是80元。

 

今年的估值逻辑变了,大家一致认为未来地球将弥漫着煎饼果子的香味,煎饼铲将是最有成长性的行业,是人类之光,真正定义了卖铲子这一概念,完全可以给到50倍PE。

 

你今年的净利润是121元,估值50倍,那么今年的合理市值就是6050元,是去年的75.63倍!

 

那如果煎饼铲价格涨20%呢?如果销量涨30%?

 

再如果,你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乡镇企业家、创业教父,经常被各大媒体采访,你对外界表示自己正在加大研发,加大产能投入,力争3年内做到行业第一。

 

那么你就能再次获得行业龙头溢价,估值将超过80倍!

 

不敢再想下去了。

 

很多家里有矿的股票和化工股,平时垃圾到在退市的边缘,利润率感人,可一旦风来了就是N倍的涨幅。

 

这就是涨价的力量,也是周期的力量。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此时,又有一个平时藏在犄角旮旯的东西涨价了。

 

PVDF,看英文字母你可能不知道它是啥,别着急。它的中文名叫聚偏氟乙烯,你应该更看不懂。

 

这个东西最大的用途是在涂料领域,在光伏领域可以用在发电用封装膜上。

 

在锂电领域也有两个用途,分别是正极粘接剂和隔膜涂层,其中以正极粘接剂为主。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之所以说它是犄角旮旯的东西,是因为君临问过专门做产业研究的人,对它也不甚了解。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资料来源:阿科玛, 招商证券

 

根据正在准备上市的正极企业长远锂科公布的原材料采购情况表,连采购比例只有0.45%的硫酸锰都单独列出,但却没有PVDF。

 

PVDF显然是被归在其他。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资料来源:长远锂科招股书

 

容百科技等正极企业也没有公布过与之相关的信息。

 

粘接剂在正极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把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集流体(铜箔)等组成部分粘在一起,降低电极阻抗,而且因为把正极做成一整块了,所以更容易切割加工。

 

就好像必须把煎饼果子卷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才好切成两半。

 

负极中也需要粘接剂,起到的作用和正极粘接剂类似。

 

按照制造方式粘接剂分为天然粘接剂和人造粘接剂。

 

按照工作方式粘接剂分为反应型粘接剂和非反应型粘接剂。所谓反应型就是要和活性物质发生反应才能有效果。

粘接剂需要搭配溶剂使用,根据溶剂类型又可以分为油性粘接剂和水性粘接剂。

 

不要看有这么多的分类,实际能够用来做电极粘接剂的非常少,一个手都能数过来。

 

因为对粘接剂的要求非常高,粘接剂的稳定性、粘度、导电性、耐腐蚀性、柔韧性、溶解性、环保性等等指标都需要考量。

 

通常正极使用的是PVDF,是人造的、非反应型的、油性粘接剂。

 

通常负极使用的是SBR和CMC,是人造的、非反应型的、水性粘接剂。

 

半导体材料公司晶瑞股份旗下瑞红锂电的负极粘接剂国内市占率第一。关于负极材料就说这么多,重点介绍PVDF。

 

PVDF可以说是经过了重重考核才成为了正极的主要粘接剂,占据了正极粘接剂90%的份额。

 

虽然它也有不少缺点,但现实中没有完美的粘接剂。至于它到底有什么缺点,不重要,反正一时半会也没东西取代它。

 

总之PVDF挺优秀的。

 

这么优秀的东西能生产的企业也不多。

 

国内有点规模的就十几家,目前产能合计大约8.9万吨。其中最大的是阿科玛,产能1.9万吨,还是外资。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君临研究院

 

海外的产能4万吨左右。

 

全球范围内PVDF的账面产能13万吨左右,这里面还有不少僵尸产能。比如根据龙兴股份的公告,由于不赚钱,PVDF已经停产。估计国内有效产能不到8万吨,属于国内企业的有效产能不超过5万吨。

 

不要看产能少,这在过去已经绝对够用。可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情况有了变化,主要就是锂电应用大增。

 

过去锂电需求占PVDF需求的10%,估计目前已经到了30%。

 

于此同时,光伏装机量的提升也带动了PVDF的销量,再加上污水处理膜需求也有所增加,谁都没想到PVDF竟然供不应求了。特别是电池级产品。

 

相较于普通级,电池级PVDF工艺要求要高很多。国内电池级PVDF主要依靠外资厂家或者海外进口。

 

国内真正能够生产电池级的只有东岳(0.3万吨)、中化蓝天(0.1万吨)、东阳光(当前电池级产品主要用于隔膜)、巨化股份等少数几家。而且差不多也都是从去年底今年初才开始逐渐获得认证。

 

直白点说,今年以前电池级PVDF完全被外资垄断。

 

PVDF还分为均聚PVDF和共聚PVDF,估计你并不想细究这两个词的定义是啥,你只需要知道共聚的结构更复杂,工艺更难,用于三元电池;均聚的结构单一,工艺相对简单,用于磷酸铁锂。

 

国内目前能够做的少量的电池级的PVDF中大多数都是以均聚为主。所以我们的技术和海外比还有差距。

 

PVDF在三元电池中的用量大概相当于三元正极总重量的2-3%,磷酸铁锂电池中的用量大概相当于磷酸铁锂正极总重量的3-4%。

 

总体来说,PVDF在正极中的用量大概在3%左右。

 

去年我国铁锂和三元正极总产量35.2万吨,那么对应的国内电池级PVDF需求大约是35.2*0.03*0.9=0.95万吨。

 

钴酸锂和锰酸锂对应的需求,估计在0.3万吨左右。隔膜领域的需求,市场估计在0.2万吨左右。那么国内总的电池级PVDF需求就是1.45万吨左右。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0.3万辆,同比增长234.92%。今年乘联会多次提高今年销量预测,6月预计全年乘用车销量240万,同比翻倍。

 

其实今年每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都在200%左右,根据以往的经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都是逐月增加。

 

那么最保守估计,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也会翻倍。

 

这意味着正极需求翻倍,对应的正极粘接剂需求翻倍。

 

假设钴酸锂、锰酸锂、隔膜对应的PVDF不增长,那么国内今年电池级PVDF需求将在2.4万吨左右。

 

市场预计海外今年大约有1万吨的需求,加起来全球3.4万吨。

 

虽然现在无法统计出确切的全球电池级PVDF的产能,但是绝对到不了3万吨,国内勉强能有个0.5万吨,因此电池级PVDF非常紧缺。

 

早在5月君临就听说宁德时代拿走了某些厂的所有PVDF产能,大佬出手果然快准狠。

 

由于电池级PVDF短缺,有能力的厂家开始砍掉其他订单,尽可能转向电池级PVDF,这又加剧了常规PVDF的短缺,于是这几个月开始了涨价周期。

 

常规PVDF从7万元/吨上涨到14万元/吨。电池级PVDF从11万元/吨上涨到15-20万元/吨。

 

虽然国内企业产品不算很出色,但是依旧享受到了三个月翻倍的快感。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涨价可能才刚刚开始。

 

首先跟所有的过去不赚钱的商品一样,厂家轻易不想扩产,今年除了联创股份有0.8万吨的产能落地之外没有别的新增产能。

 

明年新增多一些,有4万吨,但是也要到年底投产。后年还有2万吨,再然后就没了。

 

现在规划产能最快也要2年才能落地。

 

扩产的障碍除了周期长,更关键的是必备原材料R142b(二氟氯乙烷)的短缺。

 

这个名叫2b的东西你估计也没有听过,它和一系列名字怪异的东西还有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氟利昂。

 

它是氟利昂的一种,通常被用作制冷剂,能够破坏臭氧层,不少国家已经禁止生产。

 

我国对它也是严格限制,实行配额制,而且逐年减少。

 

此外想要拿到批文必须搭配生产R142b的下游产品VDF(偏氟乙烯)或者PVDF,监管部门的目的就是要明确知道你的R142b用在了哪里。

 

国内目前15万吨的R142b产能,除了生产PVDF还要用来做制冷剂、生产VDF,生产一吨PVDF需要1.7万吨R142b,而明年年底前也没有R142b的新增产能落地。

 

最近伴随着PVDF价格翻倍,R142b价格翻了两倍多了。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现在普通PVDF、电池级PVDF、R142b全部在涨价。

 

这意味着拥有R142b产能的一体化PVDF厂家接下来将最受益。

 

根据调研纪要中行业专家的描述,R142b的生产成本差不多2万元/吨,一体化企业PVDF的成本5万元/吨,但是非一体化的企业成本现在高达10万,以后会越来越高。

 

而且以后能不能拿到货开工,都还是个问题。

一年十倍预期,锂电新板块爆发!

A股一体化或者即将实现一体化的企业主要有巨化股份、龙星化工、联创股份、东阳光、璞泰来、三美股份、昊华科技,港股还有一个,也是目前国内龙一东岳集团。

 

最近以上公司涨幅可观,东岳集团一周时间就涨了50%,联创股份更是连续3个20厘米。

 

那接下来还有没有投资机会呢?

 

前面说了PVDF生产成本大约5万/吨,普通级PVDF现在售价大约14万/吨,那么单吨利润就是9万元,千吨利润是0.9亿,万吨利润是9亿。

 

现在PVDF很紧俏,而且预计未来几年都很缺。

 

但毕竟国内企业普遍还做不了电池级的产品,目前锂电材料估值都在50倍朝上,甚至有的到了80倍。

 

我们对国内PVDF的估值保守一点,算30倍。

 

对于联创股份来说,今年落地0.8万吨产能,假设全部销售出去,对应的净利润是7.2亿,那么对应的这部分市值应该是30*7.2=216亿。

 

7月8日收盘,联创股份总市值68.88亿。

 

同理计算港股的东岳集团。

 

东岳集团有1万吨产能,其中0.3万吨是电池级。

 

普通产品潜在利润是9*0.7=6.3亿,对应市值是6.3*30=189亿。

 

0.3万吨的电池级产品我们不确定成本。此前电池级售价在11万元/吨,普通级的成本是5万元/吨,我们盲算东岳电池级的成本是9万元/吨,目前售价20万元/吨,单吨利润是11万。

 

0.3万吨对应的净利润是3.3亿。

 

东岳这部分电池级的产品可以适当给高一点估值,40倍。那么对应部分的市值是3.3*40=120亿。

 

即东岳集团PVDF部分市值应该是309亿人民币。

 

7月8日收盘,东岳集团总市值209亿港币,约175亿人民币。

 

按照这样的思路,大家可以再计算其他几只股票的情况。

 

如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呢?如果有一天PVDF真的按照锂电材料估值给到50倍、80倍呢?

 

所以到底还有没有空间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君临相信以上的计算方式一定会引来争议,比如有的人会说万一卖不掉呢?有的产能也不是现在就落地啊?

 

实际上市场永远都在走预期,如果没有各种假设、一切都是实际情况,你不可能有超额收益。

 

当然这类投资风险很高,量力而行。

 

但无论是否参与,君临都建议一定要重视周期股的产品涨价。

 

也许你的一年N倍,就隐藏在那些平时都不用正眼看的股票里面。

— —END— —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tlCijxnfP2mxdLOJi7YCqQ

特殊时期的腾讯,特殊时期的互联网

最近,对互联网的管理趋紧,很多人又开始发挥想象力了,也有些腾讯的持有者出现了动摇。下午看到某著名基金经理在清仓腾讯的消息,这可能会是很多人正在做的事吧。这样的局面看起来有些复杂,缺少前车之鉴。其实,只需要问自己一句话就可以了:“有腾讯好,还是没有腾讯好?”

《腾讯传》的结尾处,记载了张志东的一句话:“如果哪天腾讯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也许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当规则收紧的时候,更多堵住的是追赶者的逆袭之路,这场互联网风暴,会进一步加大腾讯与追赶者之间的距离,甚至会让一部分同阵营竞争者的步伐变得相对更慢,这也是腾讯一直保持“克制”的回报。

争锋无处不在,不仅仅是看得到的贸易战,还有更隐形的文化战。腾讯的存在,是国际化社交防御的重要工事,也是进一步在世界范围渗透文化的一把利器。有腾讯这样便于管理的企业,去协调、影响甚至控制那些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公司,总好过让顶层直接面对。尤其是在去年蚂蚁事件之后,这就更显得重要。

现在需要的是约束,是规矩,是让它们在可控的范围内越来越好。而它们也可以证明自己,在新规范的要求下会越来越好,这是各方面都想看到的结果。规范确实是必要的,对规矩的企业来说,规范越多受益越大。这种规范,实际上是互联网的供给侧改革。后进企业,上市会越来越难,业务创新的门槛也会越来越高,这是在给当前的龙头们争取时间。

老美现在的地位,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好莱坞、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文化渗透支撑的,不管是巩固国内形势,还是在东南亚、非洲等区域的文化博弈中,都需要强大的互联网力量,目前来看龙头们还需要再强一点,只不过要可控。

很多人看好美团、京东、拼多多、哔哩哔哩、贝壳和蔚来,却同时看衰腾讯的投资,这很有趣。之前听华兴资本包凡说过,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最重要的是“看得准,搞得定”。对于美团、京东、贝壳这种企业来说,“看得准”不是件难事,但很多企业是投不进去的。而腾讯却经常在临近上市的时候拿到更多筹码,这种“搞得定”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明星级公司来说,谁的钱都是钱,但拿到有些资本方的钱,花完也就完了,而腾讯的钱还意味着日后的广阔生存空间。微信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流量入口上,更是低风险投资的最有力保证。

所以,对于上面的那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有腾讯比没有腾讯更好。我有最大持仓限度,跌多少才可以买多少,一路下来,上周才有了机会。周四、周五又加了仓,500元出头买入的腾讯,我愿意先持有十年。

引用马化腾的一段话,这才是腾讯最担心的事:

因此,千亿级(人民币)公司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甚至到了千亿,没落的概率可能还会更高,包袱越重没落越快。人要清醒,外面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真正的危机也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只有当我们漠视用户体验时,才会遇到真正的危机。只有当某一天腾讯丢掉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用户服务的文化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7g9z9_24QnbH2BTVzsrmrw

逢跌买入和普通定投的比较

 

 

 

每天看到大盘涨跌,我们可能常常会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只要跌了我就买入,坚持下去是不是会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同时拿普通定投来做参照比较。
测算规则简单介绍如下:在区间段上,我们选择自2015年12月15日到2021年5月31日,之所以选择这个区间是因为起始点差不多,从3500点到3600点,期间经历了宽幅震荡。而在买入时点的选择上,我们选择只要上证指数单日下跌超过1.5%就单笔买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代码:885001.WI)1000元。
 
逢跌买入和普通定投的比较
逢跌买入和普通定投的比较
数据来源:Wind,2015/12/15-2021/5/31 (红色部分)
风险提示:上述结论依赖多种假设,不作为投资建议,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数据显示总共有84次逢跌买入的机会。假设每次投入1000元,那截止到期末累计收益率是86.65%,总投入84000元,赚了72786元。
 
如果是普通定投,假设从2015年12月开始每月15日开始定投,每次定投1000元,收益率是82.05%,共66次扣款总投入66000元,累计收益54151元。从收益率比较来看,两者差异不大。逢跌买入投入的金额更大,赚得也相对更多一点。
逢跌买入和普通定投的比较
数据来源:Wind,2015/12/15-2021/5/31
风险提示:上述结论依赖多种假设,不作为投资建议,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这里我们可能会想,除了跌幅超过1.5%的其他情况呢?比如下跌1%或者2%,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没问题,我们分别按照上述的规则,还是每次逢跌买入1000元。假设跌幅设置为超过2%,累计投入的次数和金额会变少,但收益率会提高。而当跌幅设置为1%时,累计投入的次数和金额会变多,但收益率会略微下降。
 
从收益率的角度,设置逢跌买入的参考值越低,效果(收益率)通常会更好,相反参考值设得高一些,效果会差一些。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跌幅参考值的设置问题,如果设置得小(比如下跌1%就买入)的话相比普通定投累计投入的金额更多,这就涉及到本金是否充足。如果设置的参考值更大(比如下跌2%才买入)的话收益率会更高一些,但累计投入金额会更少,累计收益也会更低。如果我们资金比较宽裕可以放宽参考值至跌1%,这样虽然累计收益率低一点(85.27 vs 86.65%)但累计收益高了不少(13.5w vs 7.3w)。
从对比的结果来看,还有一点也值得关注,为什么逢低买入相较定投来说,收益表现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按直观感受来说,每笔都买在下跌时候,成本应该很低;而定投严格按照约定日扣款,那有可能会扣款在高位,最后的成本应该更高,两者的差别很大才对。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尝试理解。首先参考值的设置如果是下跌-1%或-1.5%,那么累计收益率的差别就没有那么显著,但是如果参考值设置成-2%,累计收益率就提高了不少。
其次更重要的是,理想中的逢低买入,是“感觉”总是能够买到阶段性的“最低点”,但我们在这里的依据是“相对跌幅”,而不是绝对值,也就是说,回撤可能出现在高位也有可能出现在低位,因此实际的逢跌买入可能并不是每次都出现在低位,也有可能是相对高位上买入。在这种情形下,所谓“逢跌买入”就能都买到最低值实际上是一种“错觉”。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中也做过类似的测算,他写道“如果在这52年期间(1940-1992),每年的1月31日都定期定额追加1000美元,52年后,你所投资的52000美元将会增值到3,554,227美元。如果你够有勇气,可以在每次股市下跌超过10%后,再追加1,000美元。这52年中股市下跌10% 以上共有31次,这样加上每年年初投资的1,000美元,你的总投资为83, 000美元,经过52年后会增值到6,295,000美元。”这意味着当大多数投资者因市场回调吓得纷纷卖出股票时,如果再追加投资,就可能会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
逢跌买入和普通定投的比较
数据来源:彼得·林奇《战胜华尔街》,
1940-1992每年1月31日定投标准普尔指数以及标准普尔指数每次回撤10%追加的两种方案
 
当然以上都是基于一段时间的历史收益率测算。对于那些资金宽裕并且积极的投资者来说,定投+逢跌买入或许可以提供长期更高的回报。对于资金没有那么宽裕并且保守的投资者来说,逢跌买入可以提供更高的回报率,把钱花在刀刃上。同时,如果投资者嫌麻烦或没有精力天天关注并逢大跌坚定买入,那么老老实实定投也是个不错的方法。毕竟收益率整体也没有差太多,无需在意每期买入的点位。由此可见,基金定投和逢低买入都是非常有效的投资策略,如果有钱、有闲,那么一起做更有1+1大于2的效果。
<完>
文:商景晟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公司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不能预示未来收益。详情请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份额发售公告。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Wu4bjP6ZpE-wf6_jyOC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