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教育公众号权威发布《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一叶先生看了一下,和我们之前分析的大致差不多。因为此规定涉及到明年中考的实际操作,对明年以后参加中考的家长有巨大的影响。所以今天有必要详细说明。
让我们今天用一文搞定所有内容!
昨天细则发布,群里家长就说,没什么惊讶的,不是咱们群里早就知道的嘛?没错,这些内容基本全部都在一叶公众号的四百篇帖子里屡屡提及。这两年来,一叶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对2022年新中考改革的理解和分析。所有择校与择区都是以此为基础。如今,细心的家长会发现,今天的政策细则,与我们两年前的解读完美契合,没有任何相左之处,甚至有人怀疑一叶是不是有内幕了?哈哈。
从2022年起,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种类型。最新公布的《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了自主招生比例、名额分配方式、综合评价录取程序等内容。
这段话思路很清楚,以后新中考分自招,名额分配和裸考三个环节,和之前一叶目开的看法完全一致。
文件没有谈自招录取标准,哪咱们今天也不谈。
《实施办法》规定自主招生计划比以往减少,合计不超过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6%。其中,优秀体育学生、艺术骨干学生自主招生计划合计不低于该类自主招生计划的15%。
这个可能比原先预计的15%-35%还要低。这可真可能不是竞赛生和自招目标生的福音了。
以上海去年参加中考的86000考生计算,6%只有5000人。【现在定的35%(四校)和15%(八大市重)只是上限。】但上海有自招名额的学校可不只是只有四校八大。
未来以自招为方向的学生,只要可能集中在公办头部和民办头部➕部分借读环节。对于他们而言,也不是人人都能自招成功。按照目前比例看,大约有70%会被淘汰。那大把的时间花下去,是否值得?值得思量。
自招结果公布到中考只有短短2个月,是否来得及回头准备?新中考有十门!另外一个艺考和体育生之前我们没提到过。这个比例值得所有走偏门的考生研究。为什么是不低于?就是怕有些人打着艺术考和体育生的门路走自招途径入学。
名额分配到区和名额分配到校两类,合计占市重点高中招生总计划的50%-65%。名额分配到区招生录取,以区为单位,依据总分排序按计划录取;名额分配到校招生录取,以初中学校为单位,依据总分排序按计划录取。似乎这个比原先预计的一致。
其中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四校)名额分配占招生计划总数的65%,以各区当年度中招报名人数占全市中招报名人数的比例为测算依据分配到各区。分配到各区的招生计划中须有不低于20%。
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八大和其他市重点)的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占其招生计划总数的50-65%。分配到区占本校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的30%,分配到校占本校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的70%。
这一段很重要!
大家看清楚了吗?
未来所有学校(包括菜中,菜中菜,都有名额上最好的本区市重点。)
2022,2023中考的家长们,有多少人后悔当年拼老命,上小五扎堆去民办初中?你们所获得的市重点名额比以前直接少了一半!
同时,一叶也先要就在大家一个错误的认知:
事实上,名额分配的1:2划范围仅与20-25%的学生有关,而最后录取得数量减半,大概在10%-12%。
也就是说,名额分配看似美好,实际有关联的只有中考校排和区排的头部前20%左右的学生。外加自招大概平均占去总生源的5-10%,对于70%以上的学生而言,最终他们的录取渠道在1-15档的平行志愿(裸考)里。换而言之,70%以上的学生是用不到综合评定的。
接着,我用大白话给大家详细分析细则:
四校所在区的学霸家长要不开心了(看看浦东,徐汇和杨浦,以前多少都要给点名额),而2022年后,四校的65%要分给各区,按照中考报名人数比例均衡地分配给各区。也就是说,以后四校是全市的,而不是某个区独享的。
其中还特别约定,分配给区名额中,必须有不低于20%由各区再按照人头分配给那个区的校,那明面看大航母学校有福了。人数多,就拿到名额多。(那问题又来了,你凭什么在大航母能拿到前几名?)说不定条子都会扎堆去大航母…
而八大和其他市重点,属于优先考虑本区,其中名额分配的70%给到校,30%给外区的到区名额。但这里有个特别情况,名额到区比例:本区5%-10%,外区90%-95%,也就是说名额分配到区中,有5-10%少量的,本区学霸们也可以通过名额分配到区环节获得。
这个和一叶一年前的解读分析是完全一致。我一直和大家说,四校就是全市的,不要因为四校在你们区就得瑟,也许以前有机会,但以后要均匀地分配给其他区。而八大市重点,会把大比例的名额分配给本区各学校,其中包括最差最差的学校。(你们口中的菜中)
也就是说,只要是不择生源的学校,就有本区最好市重点的名额。因此,菜中学霸们的春天来了。无论你在什么学校,只要你能努力做到校排前列,你就有机会获得本区最好的市重点高中的入场券。
后面还有句更重要的“文件说,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分校或校区,原则上按照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录取政策执行。”
这也就是说,任何四校的分校,等同于八大市重点,也要把名额给外区。(华二普陀和宝山这两年是全部区内招生,那就是意味他们要拿出(65%*30%=20%)名额给其他各区均分)
这里有个到区和到校的测算依据:
到区名额: 分配到外区的名额原则上以各区当年度中招报名人数占全市中招报名人数的比例为测算依据。
到校名额:原则上以区内各所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中招报名人数占本区该类学校中招报名总人数的比例为测算依据。分配到本区每所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实现名额分配全覆盖。
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后,招考机构将考生计分科目总成绩和综合考查成绩(满分50分,具体办法另行颁布)合成总分。全程录像、双盲匹配。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中存在的违规行为。
相信这个消息可以打消很多家长的顾虑,综评是高中打分,而且是双盲,而且有录像,还有舞弊追责。就是谁也看不到谁的名字,而且还接受各方面监督。所以,所谓传闻中高中还要安排考的谣言不攻自破了。即使看中了,怎么盲选?但不得不说,综评数据录入环节是否也能做到双盲呢?可能有点难。
名额分配录取,按招生计划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投档,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综合考查(满分50分,具体办法另行颁布)。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类测试。
(这个内容也和一叶之前说的完全一致。看清楚了,综合评定不是考试!高中无法提前挑人!)
名额分配到校招生志愿,仅限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毕业学校)在籍在读满三年的应届初三学生填报。
选择生源的民办初中2022届和2023届应届毕业生,可参加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到区招生录取以及统一招生录取,不能参加名额分配到校招生录取。
鉴于本市从2020年起,实行“民办超额摇号”政策,从2024年中招开始,本市所有初中学校原则上都是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因此,从2024届应届初中毕业生开始,原则上都可参加当年度的名额分配到校招生录取。
这个和一叶之前说的也一样。也就是说七年级前不转正的借读生,是没有名额分配到校的资格。看到这个,借读生是不是颤抖了?
这里有个“不选择生源”,在此次细则中,没有明确提到一种情况:
如果小学是选择生源,那直升是通过摇号录取部分,是否名额打折?
如果小学是选择生源,那全部直升是否到初中也算选择生源?
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个口子一旦开,所以民办小学可以通过直升抢名额了。虽然去年开始民办小学也摇号,但毕竟还有五年(2029年中考前)会出现此类不公情况。
但此次细则上也提到了“原则上”,希望后续教育局能给予明确说法。也希望家长为了自己孩子权利去争取一下,毕竟这部分学生数量也不少。
(例如:SW,PJ,XH,YPSY和YC,都是各区前列的民办,都是大比例直升的学校,人数也不少,一旦有名额都是可以拿到几十个人头的。)
另外特别说明一下:三公一定是算选择生源。三公的孩子,除非不中考,如果直升不了,否则定是困难重重。
再说点不一样的东西。大家不知道注意到以下图片内容没有?
细则中,名额分配到区和到校,可以都报一个志愿。这里其实是有玄机的,至少如何细化操作还没有明确说法。我认为两者同步录取可能性不大,两个综合评定。如果都录取了,难度还会尴尬得进行挑选吗?
所以一直以来一叶先生认为细化到最后,到校和到区只能选一个。因为它们并不是在同一个通道。如果两个同时录取,那到底先取区还是先取校呢?
假定先录取到区名额呢,那如果在本区市重点高中数量多和质量高的教育强区,就会存在到名额到校本区市重点分数线比名额到区外区分数线高的情况。(因为离家远近也是一个考生考虑的重要因素,学霸们和家长们都会考虑,不舍近求远了。)那样就意味着分数考得高的学生,可能还没到到校环节,就先被外区市重点录取了。
举个例子,某学霸A同学,他报了一所外区市重点B校(到区),一所本区市重点C校(到校),然后B校分数线拦到680分,而C校的名额分配到校拦到690分,假定C校口碑水准要高于B校,如果先录取区名额,那就意味他将丧失去C校的机会,反而会让考了不如他的学生,有机会去。
那假定先录取到校名额呢?如果在市重点高中不是很多,质量也不高的教育弱区,当名额到区的外区市重点分数线比本区到校的分数高,那对于该区的学霸们,先录取到校就等于把好生源都留在了本区。
同样举个例子,某学霸A同学,他报了一所外区市重点B校,一所本区市重点C校,然后B校分数线拦到690分,而C校的名额分配到校拦到680分,假定B校口碑水准要高于C校,如果先录取到校名额,那就意味他将丧失去B校的机会,反而会让考了不如他的学生,有机会去更好的学校。
所以,未来也许是两个志愿都可以报,但至于被哪个录取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无论到区和到校哪个优先录取,均会出现上述所描述的情况。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一个学校被录取了,那他就被自动锁档,也不会流到其他环节。
因此,到底是名额分配到区和到校哪个先录取,是需要教育部门来详细说明。(但现在是名额分配先于零志愿录取,所以一叶觉得按照到校先录取的可能大)
未来大家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之,未来填报志愿的难度非常高。这才是最重要的技术活。既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对手,还要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一叶团队很乐意根据孩子初三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为大家提供参考和服务。
文中还提到一点,有自媒体和鸡血群开始炒作,说什么去只有人少(传说中9个人)中考的学校,这样名额分配最少可以拿到本区市重点数量。假定有5个市重点,那9个人可以分5个名额。太爽了。 我劝想这个的还是洗洗睡吧。别把上峰当傻子,为什么要集团化办学?因为就考虑到这个。最终都会在2022年前被大航母并掉的。你去的也许就是送人头。
另外,如果可行,是不是以后会有“菜中菜”学区房了?哈哈…
华师大周教授说:“各类初中学校的毕业生都将有机会升入优质高中就读。只要学生努力,不管在什么区域和学校,都能看到希望。因此,对于面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的学生家长而言,这是重大利好,有助于坚定选择家门口学校就近入学的信心,减少择校焦虑。”
这一点,一叶先生很认同。同赛道竞争,也让择校和择区更加重要。估计2022年后,集中扎堆名校的家长的确要哭了。去人户分离多的学校家长也要哭了。你选择好的教育名声,也等于选择了好的对手。在同一赛道里,谁又能说一定整得过谁呢?
倒是在菜中的孩子,也不用急。只要努力,只要成绩好,即使在本区最差的菜中,只要中考分足够高,学校表现足够好,一样可以通过名额分配到区进四校上学,或通过名额分配到校,进本市或本区最好的高中。
一叶群里已有家长担心,摇上一线区头牌民办会不会为78班(尖子班)做嫁衣?首先,78班是拼自招,即使走不了自招,论手稳不见得拼得过平行班。你们多虑了。另外,去区头牌民办是为了接受好的教育和师资,做好的题库,然后在到校机会艰难的情况下,拿名额分配到区和裸考(这两个也要占40%)的机会。当然是存在一种情况,学霸看不上到校名额,执着四校区名额。那你们不就有福了吗?
所以,无论在哪里学,中考校内排名是关键。区内排名也有一定作用。当中考数学和英语题目简单拉不开差距时,语文和综合评定会起到关键作用。
至于综合评定,细则中没有提具体。但今年八七年级早已登记过系统。一叶老帖也做过详细说明。
总结:
未来新中考就是很清晰的升学模式:同校竞争和同区竞争。
例如:黄浦的学生不会和徐汇的直面竞争。但是,不排除有些在弱区都拿不到前列排名的家长(你是学霸,随意),连政策都没搞清楚,傻傻地办了换区。他们只是盯着上中和华育看,只考虑徐汇区是否教育和鸡血水平高,却忘记了徐汇区四年后同区和同校的对手有多恐怖。这种家长的孩子以后绝对是新政的牺牲品。
有这样一个区,2020年人户分离进入有四五百人,不得不说,这区未来可能会排名魔都中考前列。但该区市重点总录取名额也只有四五百人。那地段生的前景和机会又在哪里呢?
总之,以后菜中有菜中的机会,名校有名校的苦恼。快乐区有他们的幸福,鸡血区也有他们的痛苦,不同赛道,谁也别挤兑谁。别用进高中跟不上说事。进不去市重点,一本也许就是天花板。
这次发布的细则,与一叶目开公众号一年来解读的内容完全匹配。对于一叶群和一叶公众号的粉丝而言,你们早一年知道问题所在,就能早一年择区和择校,是否觉得幸运呢?当然,我们团队都很开心与自豪,因为没判断错误,都帮到大家早做准备,我们所有努力没有白费。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一叶择区和择校推荐的重大意义了吧。但对于听外面“老法师”们的言论,该被打脸了。那些老拿老数据来说事的家长就不那么乐观了。新政策颠覆了以往的一切,也许学校的排名要重新洗牌了。
对于初中生,现在再考虑选择区和校,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虽然昨天下午发布的细则,但是到晚上网上自媒体已经开始纷纷解读。一叶先生大致扫了一遍,根本没有谁说到重点和实际操作。相信今天这篇文章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具体,最透彻的关于2022年新中考的实际操作分析了。
但是,由于四校分和八大市重点将以一样比例和方式的名额操作,以及未来民办小学直升到底算不算不选择生源和名额分配到校和到区到底哪个先录?会导致一叶给大家择区和择校建议出现部分调整和变化。
等这两个问题被官方进一步确认后,一叶先生将详细给大家分析。其中包括在什么区,什么学校,什么分数段位,到底是优先选到校还是到区,这一切我们都会为大家详细解答。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j-Nt5ut8-XYyiye90pE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