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是“财务自由”还是“自由”?

近几年关于“财务自由”的讨论从未停止过,而财务自由也成为了很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可“财务自由”这个名词为什么流行起来了呢?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以及实现财务自由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对此,《吴军·硅谷来信³》的主理人吴军老师从他个人条件出发,并结合社会条件将为你一一解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财务自由”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财务自由这个词流行起来似乎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前这个概念也有,就是“钱多得一辈子也花不完”。

但那时,好像没有太多人会追求“钱一辈子也花不完”这个目标,因为大家知道做不到。

而当“财务自由”这个词在国内流行起来之后,这件事一下子就成了很多人的目标,仿佛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甚至有些人希望30多岁就能退休。

一个名词就可以让社会上那么多人的目标从此改变,可见“概念”的力量。

财务自由这个词,其实在美国的历史也不长,它是2000年前后互联网热潮的产物之一。

当时在互联网热潮中,很多人一不小心进入到一家后来上市的小公司,而那家并不盈利的小公司偏偏股票被炒到天上去了。

很多人一算,从股票上挣的钱足抵得上一辈子的工资了。于是他们就觉得不用再去上班了,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财务自由了。

这样的事情当时在留学生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我身边就有两个这样的人。他们原本和普通留学生一样,租民房,开二手车,但毕业后因为碰上一家好公司,一下子账面上的财富就增长到了两三百万美元到上千万美元不等。

这两个人一个是硕士毕业,一个是博士毕业,毕业后的基本工资分别只有年薪5万和8万美元,而股票的收益一下就超过了他们一辈子的工资。

和他们一同毕业的人,因为去了其他的公司,虽然每天做的事情都一样,收入却差得远了。

大家就在想,怎么这两个人运气这么好呢?当时学校里很多读书的人就纷纷退学去工作了,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前后三届的博士生校友,80%以上的人都退学了。当然,学是退了,钱却未必挣到。

 

“财务自由”究竟能改变什么?

从世界上的总财富和总人口的分布来看,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只工作十年就获得财务自由的。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在追求这样一个不太切实际的想法呢?这并不能责怪大家,因为人们生活并不容易,会自然地渴望一种安全感。
我下面引用美国社会学家们做的分析来说明,和你描述几个场景,你可以思考一下,这些场景中人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把里面的描述换成了中国的情况,这样你更容易体会。
很多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窘境,比如:
  • 第一个场景,比如你今天肚子疼,想请假,又怕老板说工作态度不好;或者晚上答应女朋友去看电影,但是老板让加班。

    请假吧,得罪老板,不请假吧,得罪女朋友。于是这时很多人就会想,之所以生活这么不方便,就是因为没有钱,有了钱我就不用上班了,想做什么做什么。

  • 第二个场景,最近你的车坏了,需要花一万元大修,虽然你也拿得出这笔钱,但是原本打算给女儿换一个手机,就要等到下个月了。

    这时你可能就会想,如果我有花不完的钱,就不担心一个月有两笔大支出了,甚至可以干脆把车卖了买辆新的。
    再比如,如果不幸家里有人得了大病,有些家庭可能很快就会陷入经济困难。很多中产阶级和赤贫之间其实只差一场大病。想到这些,人们就会觉得,有了钱,就能获得安全感。

     

  • 第三个场景,孩子要上学了,可是要进一个好学校实在是太难了。这时很多人就会想,如果我有了钱,就可以送孩子去上私立学校,甚至可以送他出国上更好的学校。

  • 最后一个场景,有些来自中小城镇或者农村的青年人,父母家里还是有些经济负担;结婚后,如果自己给父母比较多的钱,配偶有时会不高兴。

    这时人也会想,如果我有刘强东那么多的钱,不仅想给父母多少就给多少,还可以回老家给乡亲们发钱。

上面列举的这些窘境,似乎都是有了钱就能解决的,因此很多人都会希望,能够财务自由就好了。
但问题是,如果真的实现了财务自由,人的生活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实际情况和人们的想象其实差别很大。在美国,对于工薪阶层的调查显示,大家想象中,财务自由能带来的好处主要是这些:
  • 选择职业时不需要太考虑工资收入的因素。
  • 去国外度假不用太考虑预算。
  • 可以为自己的爱好花钱,比如滑雪、摄影、打高尔夫球等等,不会舍不得。
  • 买汽车、甚至买雪橇摩托和快艇可以直接付现金,而不用分期付款。
  • 可以还清房贷。
  • 在亲友面前可以更大方。
从这些愿望你可以看出,美国人理解的财务自由其实还不在于有“花不完的钱”,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安全感和自由。
那么我们再来看那些确实获得了财务自由的人,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在财务自由之前和之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呢?我总结了很多投资银行的调查,主要也有这么六点:
  • 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一点和前面人们愿望中的第一点是相似的。
  • 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一点其实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不过,这并不是说财务自由的人每天工作的时间会减少,这可能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事实上,绝大部分财务自由的人几乎不会完全退休,更多地是像巴菲特那样,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仍然在参与一些工作。
  • 虽然有很多投资,但是如果能用低息借到钱,还是要借钱,而不是一次性支付现金。事实上那些获得财务自由的人账算得都很精,如果自己的钱留在账上的投资效益比房贷、车贷的利息更高,就不会为了痛快而一次付清全款。
  • 对自己的财务做了很好的规划,特别是做好了风险防范。
  • 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包括做冥想,回顾过去。
  • 可以构建更好的社会关系。
你可以看出,当一个人真的获得了财务自由后,他想要的、得到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过去想要的那些。
 

真正的目的是安全感和个人自由?

所以说,财务自由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我觉得有这样两点:安全感和人的自由。或者说,这才是财务自由的目的。

当一个人真的拥有了安全感和人的自由,钱多钱少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的影响就不那么大了。

先说说安全感。在现代社会,安全感很重要,我们不希望因为一场大病、或者因为得罪了老板,人生就会走上另一条路。这就是安全感。

很多人觉得有了钱就有安全感,或者有了钱才能有安全感。这是对安全感的误解。你想,有的人为了更多地获得钱,违法经营,最后反而失去了安全。

今天,大家获得安全感不光是靠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靠社会,善用社会的力量。

随着中国社会总体财富的积累,社会福利增加,养老等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大家在这方面的安全感就得到了提升。

当我们和上司老板产生矛盾时,如果能够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不会缺乏安全感了。

在美国遇到劳资纠纷时,大家通常是采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而不会觉得走投无路。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工作中的安全感。

如果安全感不再是问题,那么财务自由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个人的自由。而获得个人自由,又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自身的条件,一个是社会的条件。

先说说自身的条件。

我在清华当老师的时候,其实就拥有个人的自由。虽然我当时挣钱不多,但是足够花,而且有盈余。

这份工作不要求每天坐班,在工作中,科研做什么项目、怎么做,也由我自己决定;至于我获得的科研经费,也是由我决定怎么花。

虽然我头上还有各级领导,但是从理论上来讲,大家都是教职工,各做各的事情,而且他们也会听取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的意见。

我唯一要求人的地方,就是要获得科研经费。当然,国家和企业的经费在那里,总会有人得到,只要你做的不比同行差,总是能拿到经费的。

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如果真的把追求自由作为目标,不一定需要很多的钱。当然,我能获得这些自由,也是因为在我研究的细分领域,当时国内没有人比我做得更好。但当时让我觉得自由,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很乐意做我每天的工作。

再说说社会的条件。

一个好的社会,是要给大家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通过税收调节,或者说二次分配,将一部分人的财富变相分给那些迫切需要的人。

这种环境形成后,在社会中的人就普遍地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工作的时间会逐渐减少,从而获得在工作时间上的自由。而这样一个环境需要社会中的所有人一同来营造。

因此,概括起来讲,与其指望自己通过挣更多的钱获得自由,不如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同行做得好一些,而且一同打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稍微约束一下自己的物质欲望,少一些攀比。

 

小结

2019年我和冯仑有过一场对话。当时在场的观众问我们,怎样像你们一样获得财务自由呢?

冯仑讲,再多的钱其实都不够花,因为人的欲望可以是无限的。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有成本,只有欲望没有成本。

你可能觉得有一个亿这辈子就够花了,但是当你真有了几十个亿时,你会发现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这些钱不够花。

财务自由是通向自由这个目的的手段,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个人的自由。如果能够有其他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要只想着挣钱,甚至因为挣钱而失去了自由。

你可以回顾一下前面讲的,那些真正获得了财务自由的人在生活上的六点改变,就会发现,即使没那么多钱,那些改变我们也是有机会做到的。

当然,财富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改善自己生活的手段,每一个人还是会希望自己的钱多一点,自己储蓄或者投资能够更有效率一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Qyv6y7VtpcFhOGW-O411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