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组图,生动形象刻画了大学生找工作前后的对比:
工作前:有父母庇佑,钱不是自己挣的,花着不心疼,傻傻以为找到工作后,就能上天入地,吃香的喝辣的:
工作后:一边要和社会上的老油条斗智斗勇,一边还得独自扛起生活重担:租房,吃饭,交通,社交,孝敬父母….哪个不花钱?
一天天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一个月下来工资还不够用来还花呗,要怪只怪当时年纪小,没点思想觉悟多攒些零花钱。
前些天,求职网站58同城,对2019年应届毕业生期盼的薪酬,进行了一个大调查,调研覆盖651所院校,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回收有效问卷 201563份。
调查后,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新一届的毕业生们(含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整体对于薪资的平均预期是:
7409元
即便如此,经过社会摧残的过来人却还是风轻云淡地表示:
理想很丰满,现实会教你做人的:
也有直接段子劝退的↓↓↓
反正是期望薪资,想想而已的事儿,谁还不能多想点了?!!!
还有人非常实在,直接晒出了工资条,本想表示自己没拖后腿:
结果仔细一看,却心酸地发现,7000+的工资里,有近1000的工资竟来自于加班。
网上一片众说纷纭,绝大部分声音都在明里暗里,唱衰这个期望薪资:这届年轻人,太飘了!
2019就业环境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834万人,比去年多出了14万!
随着人数的持续增长,大学生确实就像大白菜一样,在求职市场上变得不值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薪资期待过高,确实过分乐观了。
我们以本科生为例,他们真的能拿7K工资吗?企业实际愿意支付的薪资是多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又有多大呢?
我们以今年6月麦可思公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为例,作进一步剖析。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本科毕业生平均薪资每年都在升高,2018届为5135元,按这几年最大涨幅推算,2019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大约为:5523元左右。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壕沟。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练就高薪?
如何练就高薪?
麦可思的数据,对比了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收入增长的情况:
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收入是:4042元;
三年后,也就是2018年的收入是:7441元;
三年增长了3399元,涨幅为84%;
如何练就高薪的秘诀之一,就是:工作经验,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磨砺出的能力。
其次,选对专业,毕业于重点名校,应届生毕业即高薪。
比如近日,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发布的2019届毕业生去向报告,其中提到,华东理工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
6389.42元!
那么练就高薪酬的第二个经验就是:
1)就读顶尖名校。
2)选择高薪行业:计算机,金融,制造,科研;
另外,就像万嘲丛中一点劝的经验派所说:
就业偏好
新一线城市
从城市层级来看:

新一线城市的热门程度,几乎跟一线城市持平:
大学生就业首选的TOP5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深圳
成都超越深圳,新一线城市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互联网热
根据报告显示,新一届毕业生们关注的行业重点如下:
行业偏好上,大学生求职首选TOP3行业是:
IT/互联网行业
金融
教育/培训行业
IT/互联网行业是近几年资本市场的宠儿,吸引最多的大学生并不意外。
而与去年相比,大学生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就业关注热度上升,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寒冬之下,教育/培训行业相对稳定。
这份惹人热议万分的报告就看完了,来总结一下:
1.大学生对薪酬期望值过高,而企业实际支付很务实,从云端跌落,要做好心理准备。
2. 名校与热门高薪行业,是大学毕业生获得高薪酬的一个重要渠道。
3.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依旧是热门行业,不过今年大规模的裁员行动让热度冷却,是选择更稳定的行业,还是投身于热门行业,需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