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属于乐观主义者的。
——悲观主义者说。
———
文:Lonely Planet
公众号:饭局见闻
没有想到,我这种小号这两天都有人来催更。
最近没有更新是有原因的:一是在忙新书出版的筹备工作,二是要制定自己今年的投资规划,最后还顺便完成了这个赛季上至尊星耀的目标。当然,主要是前两个事情。
今天聊聊我对今年经济情况的看(hu)法(shuo)。
一、屁股决定脑袋
这么多年来,我形成了一个习惯:不要问卖瓜的人,瓜甜不甜。
比如,你不要问基金经理,接下来的大盘走势会是如何。因为中国没有卖空机制,所以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将最终告诉你:他看到股市有上涨的那一面。不然,他们就砸了自己的饭碗。
比如,你不能光听宏观经济学家的判断,因为他们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再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所以单看他们的观点,你会不由得感觉大萧条即将接踵而至(如果不采用他们建议的话)。
比如,你不能光听官方的报道,没有因为。
二、经济现状很糟糕
我集中细读了各方面关于贸易战的影响,关于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关于经济周期的说法,关于今年GDP的预测,以及国内负债危机的分析,大体上就是一个不乐观的结论:经济在变糟糕。
我不想罗列数据表格,其实大家都身处其中,很多事情是肉眼可见的:物价在上涨,购买力在下降,投资在下降;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都跑不动了。所有的数据报道,不过是进一步论证量化罢了。
经济变糟糕的同时,未来似乎也不明朗:人口在老龄化。2019年比起2018年,离婚率上升6%,结婚率下降了8%;遗体火化上升了5%。生育率在下降,人口在逐步的老龄化。按照社科院的说法,到2050年,老年人会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环顾我们周围,每三个人里就会有一个人年龄超过65岁。
而在大经济之下,具体到个体上:贫富差距在加大。其实不用看基尼系数,房地产与教育的费用在飞涨就可以看出来,因为这两个正在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的最好证明。
而贫富差距的加大,经济形式的严峻,将进一步引发关税保护的“贸易战”。(美国大萧条的时期,就实行了贸易保护,提高关税)
三、最差的情况会怎么样
悲观的人做投资,有个好处,他能想清楚最糟糕的情况会是如何。
那么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最差会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假设今年一季度GDP是0增长,后面三个季度维持6%的增长,从而全年平均4.5%的增长。我没那么乐观,不过,即便半年GDP都没增长,后半年维持6%,全年也有3%的增长,离美国当年大萧条的情况还有些距离。
即便大萧条,当年美国大萧条的期间,也崛起了好莱坞电影、迪士尼、图书馆、电影院、酒、避孕药,还有提出“口红效应”的雅诗兰黛的化妆品行业。每一种情况下,都有企业生存,企业倒闭,社会整体在进化,虽然对于个体而言,是残酷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担心万一大萧条了,那么倒是可以布局一下:物美价廉的商品;生活必需品;低成本的娱乐行业(游戏、网络视频);酒类/药品行业等等。此外,你还可以在大萧条的期间布局一些“垄断性”的企业资产,毕竟在萧条期,小企业往往熬不过破产或者被并购的结局。(不构成投资建议,不构成投资建议,不构成投资建议)
当然,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大萧条在中国不会发生。
原因在达利欧的《债务危机》写过:一个国家的债务如果是以本国的货币衡量的话,那么债务危机可以通过货币超发+延长债务时间摊平(比如发行30年期国债,将债务摊薄到30年中去)。
而且,在中国,这个措施没有什么阻碍之处:今年初,中国的广义货币M2就突破了200万亿了。
欠债总是要还的,当有一天政府无力偿还债务的时候不就破灭了吗?
2016年的时候,中欧商学院的穆恩教授就统计了欧洲各国的负债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各国的债务都即将崩盘。为此,他把所有的积蓄都买成实物的黄金跟白银,放在自己的地下室。(当时我也相信,毕竟债务的增长确实危机重重,所以也有了每年买点实物黄金的做法)。
谁曾料想,后来出现了一个叫“负利率”的事物。
其实,回归到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本质,国内的债务总是可以被消除的,区别无非是隐性的消除(软着落),还是刚性的消除(硬着落);而国外的债务,只要一个国家足够强大,也可以被消除的。(此处不便展开写了)
四、今年会是什么样
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都跑不动的时候,中国目前的做法,其实可以从官方的报道中清楚地看出来。
在投资方面:加大政府投资。
在消费方面:出行业政策,促进大众消费热情。
在出口方面:尽量妥协贸易战。
说说政府投资:
传统基建,可以带动大量就业,带动上下游的原材料产业,可以在GDP、就业率上,解燃眉之急,往往是刺激经济的首选。
官方的报道我们也可以看到:就在几天前,云南发改委消息:新开工10个项目(主要机场、高铁等),总投资2万亿。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便有人调侃到:这次不仅仅是2008年时候的4万亿刺激了,一个省就2万亿,全国就要奔着60多万亿去了。
我把这个消息转发给我舅,他常年在云南承包了几个政府项目,我问:钱哪里来。
他回说:呵呵,谁知道呢。
政府基建需要钱,钱哪里来?现钱的话,那就是:税收、国企收入与卖地收入。这三条路,就卖地还有一点可能,但在目前房地产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也有很大难度。那么唯一的可行办法就是:向未来借钱了。
国外有媒体调侃过一句话:政府假装在借贷;银行假装在放贷,假装对方会还钱。
要还上向未来借的钱,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你今年借了10万块,但用这10万创造了20万的收益,那么这个债务就可以轻松还掉了。
但是,这一点,在传统基建上不存在,因为投资的收益在持续下降。(格隆统计过,2019年,发行一块钱的广义货币M2,只能拉动0.45元的GDP了)
所以,5G的新基建便显得异常重要了,未来能不能软着落,就看5G时代能不能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了。(这便是为什么美国千方百计阻碍中国的5G技术的原因。很多人担心美国如果进一步技术封锁,中国可能被锁死技术发展。借用朋友的一句话:真到了那一步,大陆技术有缺口,海峡对面还是有基础的啊,要明白他们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我向来对一个新的技术反应比较慢,因为现实总是骨感,科技不会一蹴而就。就好像前两年概念炒作AI(人工智能),真正落实到普通人生活的就是:骚扰电话人工智能化了;天猫精灵报完天气预报开始念它以为你感兴趣的广告了。
虽然目前5G所提的物物互联的想象空间,并没有特别具有说服力的场景,但确实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有希望的道路,也只能边走边看了。
无论如何,出于当务之急以及未来希望的寄托,传统基建跟5G基建,就被迫担起了改善经济的重任,而且目前来看问题不大。
五、三月份会怎么样
短期来看,在3月份就很可能可以看到复苏。
真正的原因是:神奇的数字法则。
如果没有疫情,很多人都指望2020年将是崭新向上发展的一年。
在2019年经济难熬的情况下,在2019年底整整齐齐冒出来一个声音:最艰难的2019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与之匹配的,2020年第一天开市,上证指数就比2019年12月31日涨了1%,而事实上,就中间隔着1天的时间里,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是对人们而言,代表了新一年的开始。
这种差1天,但是在大众眼里差了一年的奇妙心理,我称之为:神奇的数字法则。同样的,人们会默认2月29日,跟3月1日是不一样的,即:新的一月/一年,代表新的开始。
与此同时,人类还有个奇妙的功能,把坏消息乐观化。就好像现在让你去回想当年的失恋场景,你至少不会像当时那样要死要活了,甚至可能还会觉得有点朦胧美。
在2月,你已经知道疫情在全球开始蔓延了;
在2月,你已经知道武汉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住;
在2月,你已经知道很多企业因为疫情濒临破产裁员;
在2月,你已经知道美国进一步对中国的技术制约;
当坏消息都已经报道过了,人们便开始变得乐观了。
“乐观”加上“新的一月,新的开始”神奇的数字法则,将爆发出来全新的乐观。
事实也确实如此,人们确实在变得乐观:
新浪热搜上开始重新出现明星娱乐报道了;
朋友圈开始有人外出踢球聚餐了;
喜茶又开始排队等餐了;
而“乐观”一词,
在股市,体现为市盈率;
在宏观经济中,体现为消费信心指数;
同时,企业的CEO大多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安迪格鲁夫所说:“想要成就卓越,你必须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卓越的定义就是,你在尝试做一件大多数人都不认为会成功的事。”)
所以,相对于坏消息集中爆发的1月和2月,所以3月很可能会是一个经济复苏的崭新开始。
因为:3月1日,象征着新的一个月的开始。
崭新的
Lonely Planet
2020.03.01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YgNt_4hU2BYzn9m5gQ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