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部省会公务员,找到了合规的增收办法【原创】

最近看到征集令(见文末),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花钱赚钱的故事。
01
个人基本情况
95年1月生,男,2017年6月某不知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命科学类冷门专业,截止2022年9月未婚育。
毕业当年参考招考,成为中部某省会城市(“新一线”城市、疫情最初席卷之地,这么一说大多数人应该猜到了)基层街道搬砖民工。
先后从事纪检监察、党建、扶贫、组织、综合管理、文字材料等工作。
历经五年的摸爬滚打,目前在区级某群团组织工作,同时在职提升学历(法学)。
02
收入情况
年收入12w左右(实际到手),一般分为每月工资到账4200元左右,年终“五奖”6.7w,有个单项奖励3000元。
公积金单边约扣1400。
工资到手后,房贷扣掉3000,车贷2700(7月已经还清)。
暂时住在单位宿舍,无需缴纳水电、物业费、停车费。
车油费1000元(出门办事都开自己的车),基本属于硬性支出。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单位管饭,伙食支出基本上是聚餐花销,每月花费不等。
车贷没还完的时候,基本上每年需要家人支援,还完车贷后,自己负担房贷和日常花销。
每月偶有不够的时候,刷信用卡度日、下个月再还。
2022年开始工资改革,月到手8800元,年底据说有3w奖金,还不知道发不发。
家庭负担方面,父母都是“70”后,刚满50岁,身体还健康。
在农村老家,无养老金,老两口自己搞点小生意,年收入15w左右,时不时支援我。
单位全年工会福利1700元超市券+扶贫券300元+蛋糕券300元+米、油、鸡蛋等物资,我一般带回家。
总体看来,能维持日常生活,但个人幸福感不高。
03
工作节奏
目前主要从事文字材料和共青团改革的一些协调工作。
面对的主要是电脑和材料,和其他人打交道不多(正好个人性格偏内向,也不喜欢应酬接待)。
偶有延迟下班,加班不多。
按照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要求,会不定期下沉社区,搞清洁家园、门岗值守、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等工作。
节假日有时候需要值班。
领导比较年轻,相对开明很多,只要把工作干好,其他的一般不管,也不需要去接待啥的。
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状态的。
每天晚上7点以后基本上是自己的时间,或者湖边散散步、在家里写文章之类的。
偶有觉得疲惫和压抑,但基本上尚可。
04
改变现状和开源的多种探索
就像某著名电影台词所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说一千道一万,终归还是钱的问题。
很多人说,要提高收入,还是要换一份高工资的工作。
但我不敢,也不会这么贸然去做。
从农村一路读书走出来,与大自然抗争赢口粮、火车硬座近30个小时奔赴千里之外求学、蜗居城市一隅的穷日子历历在目。
我太明白一份稳定工作的不易,所以我倍加珍惜现今的生活。
曾尝试着记账削减开支,无奈未能坚持下去,“节流”对于我而言难以实施。
当然,我一般也不出去逛街、唱歌、打牌之类的,娱乐消费性支出不多,主要还是吃饭和超市花钱。
我的观点一直是:只要不违法违纪,就一猛子去想办法搞钱,比如开滴滴、快递分拣、写文章等等都可以。
目前我的思路是立足本职工作,在不违法犯罪、不违规违纪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优势“开源”——写文章。
咨询过地方组织和纪检部门的同事,写文章拿稿费这种方式比较靠谱,不涉及违规违纪的问题。
2021年,利用业余时间写的文章,主要是评论、散文、约稿一类,稿费1w左右,略微改善了生活。
2022年开始,时间更为充足,写作热情也大为高涨。
 
前8个月的时间,在多家报纸、杂志、网站已经发表了40多万字的时评、散文等等。
已经发到手的稿费1.7w左右,各家报社发稿费的时间不固定,还有一部分没发,预计全年下来能拿到4w左右。
自己也很诧异,几百块几百块地攒着,竟然有这么多。
引用一句话: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与人言之不过二三。不开心的事情也有,不足为他人道也。
在挣稿费改善生活的同时,写作也是我喜欢的方式,我有了充足的时间用在我喜欢的事情上。
每个月只要自己努力一点,投稿勤快点,一个月1500的稿费不成问题,甚至偶有月份攒下3000+,可以慢慢攒着留作结婚用。
用写文章调剂业余生活,我是甘之如饴的。
最近也在准备出一本书,用于申请加入省作家协会,目前是地方作协的会员。
以后的话,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争取挪出更多的时间深耕文字水平。
计划朝着中短篇小说努力,说不定有这天赋,向“秦时明月”学习。
作者:匿名。
在《江西日报》、《浙江日报》、《改革与党风》、宣讲家网、四川新闻网等众多媒体发表文章,言论以社会、政治、时事评论为主,常为主流媒体引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SNEre0TCs04nWwLGGhmPw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这几天,每晚睡觉之前以1.5倍速刷两集《小舍得》成为了我最近的小嗜好。
我问了一些哥哥姐姐,这剧里面讲的是不是太夸张了点,哥哥姐姐回复道,真实的世界里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没有孩子,但我觉得很多人一开始走的都是南俪夏君山的道路,然后最后都会慢慢的变成田雨岚,然后做的比田雨岚有过之无不及。
就像A股一样,很多人都是从价值投资入手,到后面能变成风格切换和行业轮动的高手。
我自己小时候受到的也是米桃般的教育,那会儿中学以后每周最期待的就是星期天下午仅有半天的篮球时间,因为星期天晚上还要上晚自习直到9点40。
更夸张的是,老家有一所学校,因为名字好听映像特别清楚,叫栟茶中学,实施军事化管理的教学手段,什么早上5点起来集体早读等等。
再后来,便到了国外读书。
因为从小被贯彻的教育是,要读上好的大学就要上好的高中,要读上好的高中就要读好的初中。
于是,在大一暑假的一天,又给自己列好了,要读上好的博士就要读上好的硕士,要读上好的硕士本科的成绩就要好,然后便开始规划每一年以及每一个科目都要达到什么样的分数等等等等。
以及在竞选学生会主席的那一年,上一届主席指明要我接班当话事人,我说我不要。于是我把主席的位置让给了另一位更想当主席的朋友,前提是,我当副主席,但我什么都不管,我只要好好学习。于是那两年,我就变成了一个只会在开会的时候出现并指手画脚的副主席。
这种有意思的经历一直持续到博士的录取,一路过关斩将,在面试牛津 Said Business School 最后一轮的时候,一位老教授把我拒绝了。我说我搞不懂,我很confused。
然后这老教授说了一句我过了好几年才懂的话,
‘It seems that you like Oxford more than academia.’
换一句话说,就是,你如果对一个东西充满热爱与兴趣,什么名啊利啊都只是你的附属品。
在现在看来,有时候就像投资一样,可能往往越注重金钱的所得,金钱越离你而去,如果更注重的是好奇心、兴趣、以及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兑现,资本利得都只是附属品。
于是回到教育,从非常理想的角度,勤奋努力等等优质的品格特征,或许只是你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兴趣之后所形成的性格特征,你爱所以你愿花时间。
就像一个企业一样,优质持续的ROE是果,源是优异的管理层。

基础教育,可能更多的是
1.在一个人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前被动的培养一些他所能匹配上其兴趣的性格特征,例如乐观勤奋好学,以及打下基础,例如逻辑能力;
2. 尝试提前发掘并培养他的兴趣。
我觉得这非常的理想化,并且当我有了孩子以后,我可能比谁都急。
再回到本篇。
有一次回南通老家,在街上看到: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我跟Mason说,我毕业的时候拿的工资和我家楼下的女技师差不了太多。
Mason 一脸惊奇,问我是不是这家足浴工资过高了,是不是有一些比较贵重的服务。
于是,我贴了两张图给Mason,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若把教育当做一个产业,优质学生资源作为产量,作为社会岗位需求的供给,供给越多需求平稳,产成品价格自然下降,于是优质劳动力供给的价格自然也会下降。
内卷的本质说白了还是供需关系,但是又不完全是,因为劳动力市场是强者通吃的,一个优质的劳动力会有很多的offer,尽管他最后只选择一个。
Mason 则从一个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如下。
0. 引子
偶然刷一篇英国教育部和财政经济研究所的一篇报告,主要讲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学历对于收入的影响。
在读到这个title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废话,就像你花了大量的数据去验证”人吃多了会长胖”。期初,我也是这么觉得,但读完之后,确实挺有意思。
原文是”The earning returns to Postgraduate degrees in the UK.” 由IFS和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联合发布。
顿时很好奇,这不是我上学时候的专攻吗?当年走的时候还有个关于这个的大项目正在做准备工作呢,然后一看作者名字,果然是导师,身子骨还这么硬朗,终于做完了。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现在还奔赴在科研第一线,真的是老当益壮,为大英帝国健康工作50年都不止,Salute.
 
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两个:
 
1. 相对于本科,英国对于研究生不管是课程的审批还是管理上,都是很粗放式的,毕竟扩招以来是一个探索期,而且以前留学生人单纯钱多,而且供给一直跟不上需求,所以大家都和气生财。但哪些课是水课,哪些课是有用的呢,很难说,所以要实事求是的检查一下,哪些课程是可以多吸收留学生的,哪些课程是可以多给本地人上的。
2. 如今大学因为各种原因都要开始大缩减了,这个时候大学的管理人员肯定需要一个蓝图,看看该从哪里砍资源。这个报告就是一个给政策者,给大学管理人员很好的导航。
 
那为什么我要花时间翻译成中文并且写成公众号呢?
 
介于我国广大家长们如何科学养娃并且对于娃的潜力有着非常感性的认知,即,
 
1. 对于学校和文凭有着不切实际的高期待。
2. 对于自己小孩很有可能非常普通,不聪明的极高可能性视而不见。
 
通过这篇数据雄文,告诉大家,(哪些)文凭,学历,有多么的重要或不重要。
  
1. 读书需要黄金屋
这个报告的数据源,真的真的,非常的硬核。
 
跟踪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所有教育和收入的整合数据。即,一个人在哪里出生,在哪里生活,上小学,中学,大学,什么学历,什么专业,哪里工作,什么职业,什么薪水,都可以完整的根据时间观测到。
 
当年为了公民隐私这个数据库能不能成立,如何洗敏,各种派系,各种官僚花了很大的功夫撕逼,据我印象最后是在某个跟这个毫无关系的大法案最后几页加了个小补遗,趁着议员们都不会读最后几页,把它通过了。
 
由于这个数据非常的新,所以目前只能分析到一个人40岁时候的情况。总共数据量是100万人,都是1993年到2004年之间开始在英国读大学,毕业了,然后工作的。
 
换句话说,这个数据里,我们可以跟踪一个人,从上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工作,看到她/他的所有量化的成就。
 
而这样的跟踪,做了100万人次。
总数据里,只有本科的是77%,有硕士的是13%,有博士的是3%。另外还有8%是英国独特的研究生专科(类似于国内的高级技校)。
 
英国这种阶级已经几乎固化,而且邮编和财富高度相关的地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住址来探测这个家庭的财富程度。
在数据里,
1. 60%的大学生来自前40%财富的家庭。
2. 36%的大学生,41%的硕士生,38%的博士生来自前20%财富的家庭。
3. 而对于来自最穷的20%的家庭,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分别是8%,6%和7%。
 
首先,我们可以探测到的一点是,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和他的教育水平,是有很高的相关性的。
 
在这个报告里我们看到的是,60%的大学生都来自前40%财富的家庭邮编。
一个劳动和教育经济学里的永恒无解话题,即,一个人学习好,到底是因为去了好学校(作用效应),还是因为学习好,才能去好学校?(选择效应)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假如说三好学生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肯定,假如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发一个三好学生奖状,难道每个人能力都很强了吗?
 
美国曾经有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可以被更难录取的学校边缘的学生们,他们虽然学校“没有那么好”,但是在中长期的可观测,可量化指标上并没有比那些被录取的学生差。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就是在录取线上的一个随机变量。通过他们,我们可以观测到底上清华北大给一个人的中长期效果有多大。
 
至少在美国,几十年后的平均工资,我们可以看到,并没有显著差别。
 
 
2. 书中有没有黄金屋
 
如果我们假设没有选择效应,即,我们能看到的量化效果差异都是因为一个人学校,专业的不同而引起的。
 
一个最简单的附加价值计算,就是做减法。
我们观测一下,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是多少,然后硕士生平均工资是多少,按照年数,做个减法。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1  左边 男(下)女(上)毕业后的平均工资,右边中位工资;红线-博士   黄线-硕士   虚线-本科   绿线-高级技校)
 
通过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工资分布的中位,有博士学位对女生还是很友好的。整个年龄-收入曲线提高了。然而对男生博士和硕士似乎并不是那么显著,到了40岁左右才有一定分化。
 
而到了工资分布的右边,也就是平均值,偏高净值人士的,我们可以看到女士那里有了博士似乎在后期会占便宜,而硕士和本科似乎没有差别。
男士则是硕士最吃香,然后硕士,本科,和博士大家40岁拿的钱差不多,不到六万英镑一年。

那假如我们不做年龄曲线,问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在35岁,每个专业,按照学历划分,大家工资如何?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专业和35岁的女性平均工资;博士-红色,硕士-黄色)
 
首先从硕士角度,垫底的专业是艺术,然后是护理和教育,然后是各种文科,中间的是物理啊,医药啊,政治啊,然后前五名依次是 经济,法律, 数学,工程,和商科。
 
蓝线是不同成绩毕业的本科生的平均工资水平,例如一等学位本科毕业平均薪资在37000英镑一年。
 
读个艺术博士,到了35岁,平均赚钱还不如,本科的平均工资。
 
35岁回报最高的,在英国,是经济、法律和数学的硕士。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专业和35岁的男性平均工资;博士-红色,硕士-黄色)
 
男性的基本一样,各个学科的排名没有大的变化。男女的差别就在于工资在右侧学历提高了很多,最高的几个点是八万,不是五万,还是经济硕士第一。
 
似乎我们目前看到的和大家平时臆想的差不多,数学很重要,法律,经济,商学都不错,女性在职场上因为各种原因和男性薪水有差距,文科,艺术很需要勇气。
 
现在我们似乎有了更多信息,我们知道了不同学科之间产生的工资差会在一倍以上,似乎选什么专业比想读博士还是硕士重要的多了。
 
 
3. 控制变量后的投资回报率
 
我们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来分析出平均来看,哪些学位平均上是提供更高的回报的。
 
文章里面把数据分成男女两大类别,同时各类别也控制了年龄,家庭背景,族裔,在申请大学时的住址(用来甄别虽然家庭邮编在穷人区但是家庭富有,送小孩子去私立学校),本科成绩,还有大学自身。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控制后的硕士各学位回报率,上女下男)
 
在控制完一堆别的变量后,我们看到了一些似乎熟悉但是不太愿意承认的数据。
几乎一半的学位不会给大家在事业上带来额外金钱回报。
在女性中,只有计算机,政治,数学,工程,科技,化学,经济,商科,和法律会在35岁的时候带来正回报。负回报的例如语言学,历史学等等。
 
对于男性,只有工程,经济,商科,和法律是正投资回报率。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控制后的博士各学位回报率,上女下男)
 
博士就更惨了。对于男性来讲,在35岁的时候,除了商科,几乎没有任何职业给予正回报,女性的则多一些。
 
当然了,因为数据还比较新,只能看到35岁,所以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些,等一个人到45岁以后的话,我相信,数据对博士会更友好一些的。
 
看完学历和专业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各个硕士学校在控制了各个个人变量后,对一个人的工资回报加成。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控制后的各学校回报率,上女下男)
 
最左边的几个异常是艺术学校,右边的两个异常是法学院和商学院,所以头部和尾部都是专业造成的,和学校没有关系。
 
对于女性来说,选择效应总是会大一些,即,专业,学校等对于女生似乎对她们的薪水影响更大。
一种解释是女性在职场上的额外贡献在英国职场里不被认同,所以工资涨幅大部分通过简历上的学校名次以及每个专业固有的平均涨薪通道来完成,也就是说学历和专业本身的效应大过了自身的效应。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前边的学校对人有一些帮助,后面的学校对人没有帮助,而且这个控制后的学校效应和专业效应几乎是一样大的。
 
所以从优化角度来看的话:
 
1. 学校和专业都很重要
2. 竞争激烈的学校外加不喜欢的/没有回报的专业,不如一般学校加自己中意的,有回报的专业
3. 还有一点,作者们还研究了如果本科读了坑爹的专业,硕士补救来不来得及,数据上看,完全来得及
 
最后,作者也说了,有些专业虽然工资低,但是对社会是很好的, 比如护理,师范等等。
 
这个研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大家觉得重要的职业和专业,似乎工资都不高,那么,政府该如何制定政策来补救。
 
这篇文章,作为政策依据,我个人最深的感受就是,
 
1.    以后艺术学校的经费要被砍了。
2.    经济学教授做出了一份经济研究,证明经济学硕士是非常好的专业。
 
最重要的是,学校,学历,和专业的加成不管好坏都在10%和20%之间浮动,所以,最重要的靠你自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SiCy4zzObtSPnCO-pXMzA

延迟退休,70/80/90后退休年龄清楚了

 

来源:工人日报,新浪微博,人社局,中国政府网

来源:税务大讲堂(ID:shuiwu007)

 

 

延迟退休几乎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是近年来社会各界一直都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就在刚刚,一直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又来了最新消息…

01

刚刚!人社部发声

正研究延迟退休方案,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

 

2月26日上午,人社部副部长表示,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总体偏低,人社部正研究具体延迟退休改革方案
官宣!延迟退休,70/80/90后退休年龄清楚了......
方案会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等。

 

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人社部在方案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将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统筹社会各界建议,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

看样子,延迟退休似乎已是“板上钉钉”。或许你正对这件事一头雾水,请听下文分析。

02

延迟退休怎么延?

实施方案什么时候出?

1、必须要延迟退休吗? 
人社部副部长介绍道,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岁,城镇居民人均寿命超过80岁,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近70年未有调整,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特别是在高校、医院、科研机构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高学历人员集中的行业和单位,情况尤为突出。
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龄,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
2、养老金是不是不够了? 
不!
针对这种担忧,人社部部长张纪南刚刚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养老金累计结余4.7万亿元,加上财政投入、投资增值和2.4万亿元的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请放心,我们能确保养老金准时足额发放!”
3、延迟退休会怎么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游钧说在方案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将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凝聚社会共识,要取得最大公约数。
4、’延迟退休方案啥时候出? 
人社部副部长说,目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同时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
5、会不会影响年轻人就业? 
短期内、在改革转型期,有一部分岗位是会影响到年轻人,但影响非常有限。
就业市场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岗位,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岗位,相互很少交叉。
实际情况是,年轻人可能看不上老年人干的活儿。年轻人更愿意去的岗位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型服务业。
6、延退后养老金会不会减少? 
不仅不少发,反而会增加。
养老金的发放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延迟退休之后,工作年限长了,相应的缴费年限长了、养老保险缴存多了,养老保险待遇是增加的。

03

哪些人受延迟退休影响?

按照原先的时间表,如果2017年出台,2022年落地实施
那么,以下三个群体,将会受到退休新政的影响:
到2022年,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
(197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到2022年,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
(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
到2022年,小于等于60岁男性
(196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由于2017年没有出台相关方案,如果我们假定明年也就是2022年出台
2025年落地实施的话,那么以下四个群体将受影响:
①到2025年,小于等于60岁男性
(1965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②到2025年,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
(1975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③到2025年,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
(1970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
④90后年轻人
(1990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
如果延迟退休方案照这样落实下来,将会是60后赶上一小批,70后赶上一大批,80后全赶上啦!至于90后、00后就当没听过好了,没事,退休离你们还“远”……

04

最新退休时间表

网上根据延迟退休的大体政策,推测出了这份退休时间表
虽然官方没有正式通报,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心里大概有个数儿~
男性职工退休对照表
官宣!延迟退休,70/80/90后退休年龄清楚了......
女性职工退休对照表
官宣!延迟退休,70/80/90后退休年龄清楚了......
65岁!!!作为90后的我看完,延迟退休只有一种感觉:这个班真的是要活到老、上到老!
一想到60多岁岁还被人家称为打工仔,到公司后还要被领导骂:不要把拐杖带到公司,显得公司没活力,我好难过…

05

延迟退休何时能领养老金?

延迟退休来了,很多人关心养老保险到底该怎么交,人社部通过中国政府网回应了,多个养老保险的热点问题:
官宣!延迟退休,70/80/90后退休年龄清楚了......
官宣!延迟退休,70/80/90后退休年龄清楚了......
官宣!延迟退休,70/80/90后退休年龄清楚了......
官宣!延迟退休,70/80/90后退休年龄清楚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yfRMENQjdlLQBT-6Xz-RA

阳志平:摆脱程序员的 35 岁危机,你可以尝试三类努力

 你是程序员吗?你身边有程序员吗?你是否关心或者好奇,程序员有没有「35 岁危机现象」?这个现象的本质是什么?程序员又该如何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呢?阅读下文,开智阳志平老师在 1024 程序员节,与大家聊了聊程序员的 35 岁危机,为大家分析如何从根源上逃离 35 岁危机,以及延长个人职业生涯生命周期的五个关键。往下看吧~

作者丨阳志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1

今天多说几句程序员的「35 岁危机现象」。

第一个问题是,35 岁危机现象真的存在吗?

存在,且普遍存在,大厂小厂的都存在。说两个朋友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位 CTO,小我二岁,35 岁时提出离职,回老家钓鱼、开小卖部。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一毕业就在各个大厂小厂写代码,到了 35 岁,写了 10 多年代码,10 多年技术管理了。疲倦了。

第二个例子是我二十年前招聘的第一个程序员,清北毕业,某大厂旗下子公司的 CTO,去年公司因为某些原因解散,昨天问他忙什么,在忙外包。今年四十岁,跟我一般大。

这二个朋友,第一个朋友是真的职业倦怠了。离开我的团队二三年后,呆在老家,没做任何与程序相关的事情了。第二个朋友迫于养家糊口压力,还在做编程相关的事情,他自己也的确很喜欢编程。

两个朋友都是典型。也是两类,第一类是 35 岁时真的不喜欢编程了;第二类是依然喜欢,但社会上没最合适自己的岗位。

2

第二个问题是,「35 岁危机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经济学 

从经济学角度,是供求关系。

无论你是否喜欢一线编程,到了 35 岁之后,不得不出现分化。有的朝产品经理、创业、技术架构师、技术布道的方向走。这类岗位是金字塔结构,无法类似初级、中级程序员岗位一样在社会上大规模供应。

总会有人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虽然热爱编程,但不得不退出。

 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就是我之前那几篇文章《焦虑时代的反焦虑》、《像人类一样活着》写过的。

程序员这个职业,很容易成为工具人。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缺乏自主感。长年累积下来,很容易在一些关键能力上锻炼不足,尤其是一些偏软的能力,比如沟通;比如在不确定场景下寻找确定的决策能力。

程序员太听产品经理的,肯定不行,太不听产品经理的,也肯定不行。

原本产品经理诞生的初衷是分摊程序员的认知负荷。但最后搞成了,在某些行业某些公司,非常依赖产品经理。

如此一来,削弱了不少程序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在越复杂的系统下越是这样;越工业化的语言越是这样;越流水线的组件式开发越是这样。

 国情与文化 

从国情上说,中国目前处在青铜二十年的时代。

在我心目中,78 年改革开放,到 2000 年,是黄金二十年。2000 年到 2020 年是白银二十年。2020 年到 2040 年左右是青铜二十年。依然是国力上升期,依然是全球机会最大的市场。

从文化上说,儒家文化的优点是勤奋、励志;缺点是不守信,不尊重契约。在互联网时代,儒家文化的优缺点都被放大。

儒家文化,或者说东亚文化,是一种很奇怪的文化。它是一种越竞争、越是生存危机时刻,越看出优点的文化,但先天有太多与商业流通机制不匹配的地方,比如不守信、不尊重契约。

儒家文化,本质是仁与礼。

什么是仁?往好了说是人类同理心,但,往坏了说,就是人情

什么是礼?往好了说是秩序,往坏了说,就是规矩

所以,儒家文化在互联网的放大之下,头部公司都想培养自己的嫡系队伍、自己的规矩。能给别人留出的空间极少。

 互联网 

说完国情与文化。再说互联网本身。

互联网本身是一种无标度网络。哪个人、哪个组织,生产的 URL (或信息或点击或什么的)越多,生产成本越低。那么,这个人与组织就占据了互联网这个大的无标度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资源自然会成为幂律分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世界的工作者就是给这个无标度网络的节点,生产 URL 或信息的工人。

当一个幂律分布构成后,在早期形成期,会获得高溢价,比如当年的 iOS 开发,前些年的算法工程师。当一个网络幂律分布稳定后,需要维护的工人就越来越少。慢慢地,这批工人,不得不去迁移,寻找下一个网络。

大家想象一下,与不断找活干的建筑工人,本质没任何区别,都是打工人。唯一区别是,加持了数字世界的面纱,显得高大上一些。

3

小结一下,从经济学角度,是供求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是自我决定论。从国情与文化,是讨厌的 996、是儒家文化的优缺点。从互联网本身来说,是幂律分布,头部形成后,需求削减。

那么,第三个问题是,一个程序员,该如何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呢?

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我们的默认假设是:1)不是很想转行做其他的,比如产品经理,比如销售。2)主要工作想以写代码为主。3)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支持体面的生活。

那么,好的做法有哪些?我的建议是:

 追求人生自由度 

无论身份如何,大厂程序员,自由开发者,还是创业团队的主力开发者,都要拥有独立做一个产品的能力。

这个产品可以是开源软件,也可以是付费软件,都无所谓。但,自己要从头走几遍流程。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很多 35 岁后活得很轻松的程序员,其实都是某个产品不断在贡献营收。

 世界第一 

对自己的技能组合,不断切分颗粒度,缩小缩小缩小再缩小,让自己在某个单点上能做到世界第一。但又不断放大自己的视野,站在一个世界角度来开发。

比如,我周日演讲提及的 TextMate 作者,做到了文本编辑器第一,收钱收到手软,最后干脆开源算了。

 小众社群 

最好与 1 个到 3 个小众社群重度捆绑。任何一个今天流行的商业趋势,都在 5 年前有一个小众社群预先热捧。选择小众社群,本质不是其他,而是更容易让自己感知到时代的脉络。

 三类职业生涯努力 

无论时代趋势如何变化,按照我在《人生模式》一书中的说法,自己一定要将个人的职业生涯努力划分为三大类。这个观点略复杂,下文单独解释。

4

第一类努力是能够增进你的信息、信任的。

信息容易理解;信任容易忽略。拿婚姻举例,光别人知道你还不够,这是信息,还得别人信任你,这是信任。愿意跟你共度一生的人是那些认识你、并且信任你的人。

对于职场来说,你占有的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信任你的人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你的职业天花板上限。

第二类努力是围绕世界本质的。

改变世界本质的力量是教育、技术、设计三大类。人人交互。机机交互。人机交互。你需要深耕,10 年、20 年、30 年时间累积,让你足以撬动世界。

当然,有大的改变世界,比如立法、大财团,也有小的改变世界,比如,一个重要的开源软件、一篇高被引的论文。

战争时代,是靠暴力;和平时代,暴力变为赋税,剩余的则就是教育、技术与设计三大类了。程序员容易掌握技术,但整个世界除了机机交互逻辑之外,还有大量的人人交互、人机交互逻辑。这部分就是不少程序员的短板了。

多年前,我在《写给创业者的 7 个心理学原理》中举过一个例子。当你找程序员沟通,只要给他们描述清楚问题,他们马上会在头脑中,想象出该系统怎么开发。甚至,有手快的程序员,立即给你 DIY 出一套系统。

比如,当你的问题是与销售相关时,程序员马上会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一套 CRM 系统的流程。然后很快思考 CRM 系统的开发细节问题了。

这是典型的丧失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真实世界,除了 CRM 之外,难道没有其他解决方案吗?很多时候,请忘记程序,江浙广东的小老板们会发现很多非程序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江浙广东小老板对世界的贡献。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简单的煮蛋机比十个山寨的 CRM 系统更能给世界增加很多乐趣。这点也是很多老程序员,逐步对这个行业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前天,我给同事们演示了我二十年前写的一套系统。今天来看,依然非常领先。但其实当年开发它时非常偷懒。给大家看这套系统的时候,讲了很多我当年如何偷懒的小技巧。

比如,设计了大量普通用户容易参与的脚本语言;又如,有很强的二次定制能力。其中不少设计,与程序无关,更多与我所处的那个垂直行业的用户场景有关。就是一套这么简单的系统,今天来看,卖了整整十多年,贡献数亿产值。

大家要记住,真实世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是机机交互逻辑。

5

第三大类,才是行业,才是产品。

教育行业也好,出版行业也好,都没那么重要。Tob 也好,Toc 也好,也没那么重要。个人的持续竞争力,是来自对社会的认知及相关的社会交易,以及你在这个认知与交易上的持续投入。

第一类努力,你究竟如何改变了世界?你给社会贡献了大量新的信息了吗?你提高了社会上人与人的信任了吗?

第二类努力,你究竟深耕的是和平时代哪些非你不可的核心力量?教育、技术与设计,是最典型的三类,你可以理解为和平时代的刀剑,那么,你挥舞的是什么剑?什么刀?你练的是什么门派的剑法?刀法?

只有第一类努力、第二类努力,持续投入了大时间周期的努力,才能令你的第三类努力,是一个高维竞争。

职业生涯发展也好,公司创业也好,与对方始终在同一个维度,总是同质竞争。最后,比拼的是体力,谁更能 996。如果世界都这样,那么会多么无趣。

但世界有趣的地方正在如此,既有强调个人勤奋、集体认同的东亚文化,也有追求个人创造力、社会契约的古希腊理性文化、美国清教徒文化。只有跳出当前事务,持续深耕,最后才容易获得另一个维度的打击力量。

6

小结一下,抛开杂七杂八的那些不说,从根源上逃离 35 岁危机,延长个人职业生涯生命周期的五个关键:

1)拥有独立输出作品的能力;2)追求世界第一;3)与小众社群同行,持续贡献;4)建构个人持续成长的三类努力:第一类努力;第二类努力;第三类努力。

不要只关心具体产品、所在行业,更要关心真实世界的运作规律,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核心力量。

从而,不与社会多数人在同一个维度竞争,得以用更大的时间周期来处理问题,成为内在动机驱动的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taYi-thDa9BbWmjyCjMyA

清醒点,自由职业里没有你要的自由

 

自由职业者的本质是职业,他们与上班族一样,依靠出售时间来赚钱,没有捷径。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APP,作者:余音

 

一个沉睡的城市总会被早高峰叫醒,一个“社畜”的噩梦也总是从挤地铁开始。

 

运气好时,能在肩肘交错间找到一隅“宽敞地儿”刷刷手机;运气不好,就只能被夹在中间怀疑人生了。

 

就在你被挤得七荤八素也要赶上考勤打卡时,有群人还在被窝里流着口水睡得香甜,直到日上三竿才爬起来擦擦嘴角,打开手机。

 

什么时候最羡慕自由职业者?恐怕就是这会儿了。不必为昨晚熬夜后悔不已,不必强迫自己还没睁眼就得从床上爬起,不必赶早班车,不必坐班……

 

2019年初,人民论坛问卷做过一项有关自由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67.4%的非自由职业者很想成为自由职业者。 

 

但人们往往不去想,就是这群自由职业者,正在以最不稳定的方式养活自己。

 

与上班族担心考勤、绩效不同,他们担心的都是赤裸裸的生存问题:怎么接到下一单、这个创意能不能火、写了这么多字什么时候才能变现……时刻处在“未雨绸缪”的状态中。

 

不用在拥挤地铁上寻找空位的他们,却需要在严酷的都市生存中开辟一席之地。人人艳羡的自由职业者,恐怕并不自由。

 

01

看到“自由”,忘记“职业”

 
1.时间自由?
 
对于上班族来说,能自由掌控时间是一种奢望。
 
其实不仅仅是上班族,从进入幼儿园的那天起,我们就与闹钟绑定。
长大后的我们不过是从赶校车变成了赶地铁,做不完的作业变成加不完的班。统一上班统一放假,以至于每到国庆各地景点总是人满为患……
在很多人眼中,自由职业有打破这种困局的能力,让时间重新回到人们自己的手里。
 
这项让时间自由的“特权”,自由职业真的具备吗?
 
“自由职业者不等于可以睡到自然醒。”小艾是位自由职业者,她经营的淘宝店刚刚起步。
 
对于时间的掌控她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话语权。
“与之前上班相比,我的睡眠愈加不足了。”小艾表示,原来下班后可以窝在沙发上吃吃零食追追剧,困了就睡觉。即使第二天要早起,自己也能把睡眠时间控制个大概。
 
现在完全不同,工作没做完不能睡觉,就算熬通宵也得让事情有个交代。
 
睡眠时间没有增多,小艾的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有时候半夜想起一个点子就马上拿起床头的笔记本把它完善”。 
 
在集体中做一颗螺丝钉时,每个人的容错率都很高,就算出了差错也有同事、领导共同想办法解决。“现在自己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没人兜底,心里不踏实。不知道自己做的够不够、好不好,只能埋头苦干”。
 
从睁眼到入眠,自由职业者依然在“风驰电掣”间与时间赛跑。
只不过,他们的时间不再被清晰的规章制度分配,而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
 
2.生活自由?
 
本以为辞职后能解放时间的小艾苦笑一声,“没有时间自由,还搭上了自己的生活”。
 
想跟闺蜜逛街,却总碰不到合适的时间;原来喜欢下班后去游泳,现在却告别泳池很久了;省去了通勤时间,却从未按时吃早饭……
 
由于与上班族之间存在“时差”,自由职业者的社交圈渐渐萎缩,生活圈也从两点一线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点。
“长时间呆在家里整理货物、回复消息,我很孤独。”没有同事,又无法与闺蜜对上时间,小艾感觉自己快要与群体脱节了。 
 
不仅如此,无法理解自由职业的父母也是让小艾倍感孤独的原因。
“好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辞掉?”“让你读大学就为开个杂货铺?”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内心,是无法撑过父母一次次质疑的。
 
“没有白天夜晚之分,更没有工作日与周末一说,活到就要干。”出门带电脑已经成为小艾的日常标配。不论是逛超市、看电影,甚至是开车时也要靠边停下来处理工作。
不限定工作时间、地点,就代表随时随地都要上班。
 
“有时候看着晚高峰地铁中的人们,很羡慕。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之间还有‘下班’这条界限。”很多自由职业者或许正在羡慕上班族。
告别按部就班后,工作与生活就被丢进同一个大熔炉中,二者不再有清晰分野。
 
3.财务自由?
 
打开各种信息APP,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宣传话术:“0基础学做自媒体,3个月月入过万!”“网络赚钱新方式,在家带娃还能月入2万!”“1年成为百万博主,你只需要知道这些……”
 
心动挑战——失败,没人能拒绝“在家躺着就能把钱挣了”的诱惑。
正是抓到人们的这种心里,这些在网上开课传授“自由职业成功秘籍”的自由职业者,才能获取流量从而变现。
 
人们眼中的自由职业者分分钟变成了0基础创业成功者,自由职业真是实现财务自由的捷径?
 
周先生毕业后留在了自己的大学,不是做老师,而是包揽起学校里的拍摄业务。学校宣传片的拍摄、教师录课、学生拍照甚至广告印刷他都能接下。 
几乎承包大学所有的拍摄业务后,周先生的年收入非常可观。“财务自由谈不上,但是挣钱的感觉非常直接。”
 
如果上班族的工作是计时制,那么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就是计件制。
 
“没有底薪,业务比较零散,各个学院都是我的临时甲方。”虽然与学校的业务是长期合作,但是周先生的薪酬还是要根据工作量来计算,也就是录一节课结算一节课的钱。
 
与每个月攥着差不多的工资相比,自由职业者的多劳多得的确有更大收入空间。并且,这种劳动后的“及时反馈”也让人忙得甘之如饴。
 
但是灵活性、机动性也代表着不稳定性。比如当学生放假时,周先生的业务就会陷入停滞,况且一年里学生长长短短的假可不少。
 
其实“背靠大树”的周先生已经算是自由职业中的“稳定选手”了,还有许多自由职业者甚至难以为继。
 
除了收入不稳定,他们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社会保障缺失。当你告别上班族时,你也告别了普通职工享受的五险一金待遇。
 
以养老保险为例,企业职工只需自付薪资的8%,剩余20%由公司给付,自由职业者如果想在退休时获得相应退休金,便必须全额交付28%;医保方面,企业每月付款约为个人4倍,自由职业者也无从享受。
 
自由职业是否高薪还没确定,就要被社会福利保障踢出门了。
 
同时,部分自由职业者还处于劳动保障法的保护“盲区”,时常被拖欠稿费、合作款也是他们的隐痛。
 

02

无“自虐”,不自由

 
虽然自媒体的出现把自由职业推向新的高度,但是自由职业早已不是什么新潮玩法。
从上世纪街头涌现的临时工,到后来的家政阿姨,再到现在的外卖小哥,都是自由职业大军中的一员。
 
自由撰稿人、自由摄影师、自由律师、自由创业者……原来依附于“大厂”生存的职位也逐渐剥离出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选择单干的人,必定不同凡响。
 
的确,自由职业者必须得有“两把刷子”。
 
“一次旅行”的创始人Louise,在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前,已经在互联网广告行业摸爬滚打了近十年;从世界500强辞职后,大海立即考下瑜伽教师证,后又去往菲律宾海训3个月,现在成为一名自由潜教练;从一家4A媒体公司职员变成自己花艺工作室的主理人,斑比将两年时间全情奉献给花艺学习……
 
无论是以往经验的积累还是兴趣爱好的使然,没有一技之长傍身的自由职业者走不远。
 
此外,没有自律的人也不配拥有自由。 
经历年初疫情时的“在家办公”后,能不能做自由职业者,一目了然。
 
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许多人开始放飞自我。昼夜颠倒、手机放不下、刷剧停不下……有多少人为自己划分出一块高效学习或工作的时间?
 
通常,抱有偷懒想法而选择自由职业的人,往往很快堕落。
 
人气网络写手唐家三少12年来每天坚持写作,日更8000-10000字,从未间断。其中一年,他敲坏了5个键盘……
 
在2016年的专访中,他讲述了自己的居家工作状态,“我坚持的首要原则是,一天中最好的时间要留给写作”。所以他的写作时间通常固定在上午9:30-12:00。
 
“每写30分钟允许自己休息10分钟,这样就像上完4节课一样。”拉上书房的窗帘,戴上隔音耳机,按部就班、雷打不动地完成更新就是他的工作日常。 
其实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这样的状态并不过分。如果一个懒觉就睡掉大半天,一杯拿铁又喝过一下午,最后只会一分钱也赚不到,
 
上班族与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时间或许不同步,但是自我增值、保鲜一定是他们共同的必修课。
“自由”只是那“一角诱惑”,真打算成为光鲜的自由职业者?你还必须像冰山那样坚定。
 
参考资料:
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26/21/68780_562566527.shtml
2.https://mp.weixin.qq.com/s/hvMm6mOhISKfzkmhVFj4nw
3.https://mp.weixin.qq.com/s/1Uvei1MtvxMW1UygZ9H_Tg
4.https://mp.weixin.qq.com/s/Cw1xLngkvp77ItAV6mYtmQ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7QsH4oKmXobjXoJFrKt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