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这几天,每晚睡觉之前以1.5倍速刷两集《小舍得》成为了我最近的小嗜好。
我问了一些哥哥姐姐,这剧里面讲的是不是太夸张了点,哥哥姐姐回复道,真实的世界里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没有孩子,但我觉得很多人一开始走的都是南俪夏君山的道路,然后最后都会慢慢的变成田雨岚,然后做的比田雨岚有过之无不及。
就像A股一样,很多人都是从价值投资入手,到后面能变成风格切换和行业轮动的高手。
我自己小时候受到的也是米桃般的教育,那会儿中学以后每周最期待的就是星期天下午仅有半天的篮球时间,因为星期天晚上还要上晚自习直到9点40。
更夸张的是,老家有一所学校,因为名字好听映像特别清楚,叫栟茶中学,实施军事化管理的教学手段,什么早上5点起来集体早读等等。
再后来,便到了国外读书。
因为从小被贯彻的教育是,要读上好的大学就要上好的高中,要读上好的高中就要读好的初中。
于是,在大一暑假的一天,又给自己列好了,要读上好的博士就要读上好的硕士,要读上好的硕士本科的成绩就要好,然后便开始规划每一年以及每一个科目都要达到什么样的分数等等等等。
以及在竞选学生会主席的那一年,上一届主席指明要我接班当话事人,我说我不要。于是我把主席的位置让给了另一位更想当主席的朋友,前提是,我当副主席,但我什么都不管,我只要好好学习。于是那两年,我就变成了一个只会在开会的时候出现并指手画脚的副主席。
这种有意思的经历一直持续到博士的录取,一路过关斩将,在面试牛津 Said Business School 最后一轮的时候,一位老教授把我拒绝了。我说我搞不懂,我很confused。
然后这老教授说了一句我过了好几年才懂的话,
‘It seems that you like Oxford more than academia.’
换一句话说,就是,你如果对一个东西充满热爱与兴趣,什么名啊利啊都只是你的附属品。
在现在看来,有时候就像投资一样,可能往往越注重金钱的所得,金钱越离你而去,如果更注重的是好奇心、兴趣、以及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兑现,资本利得都只是附属品。
于是回到教育,从非常理想的角度,勤奋努力等等优质的品格特征,或许只是你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兴趣之后所形成的性格特征,你爱所以你愿花时间。
就像一个企业一样,优质持续的ROE是果,源是优异的管理层。

基础教育,可能更多的是
1.在一个人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前被动的培养一些他所能匹配上其兴趣的性格特征,例如乐观勤奋好学,以及打下基础,例如逻辑能力;
2. 尝试提前发掘并培养他的兴趣。
我觉得这非常的理想化,并且当我有了孩子以后,我可能比谁都急。
再回到本篇。
有一次回南通老家,在街上看到: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我跟Mason说,我毕业的时候拿的工资和我家楼下的女技师差不了太多。
Mason 一脸惊奇,问我是不是这家足浴工资过高了,是不是有一些比较贵重的服务。
于是,我贴了两张图给Mason,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若把教育当做一个产业,优质学生资源作为产量,作为社会岗位需求的供给,供给越多需求平稳,产成品价格自然下降,于是优质劳动力供给的价格自然也会下降。
内卷的本质说白了还是供需关系,但是又不完全是,因为劳动力市场是强者通吃的,一个优质的劳动力会有很多的offer,尽管他最后只选择一个。
Mason 则从一个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如下。
0. 引子
偶然刷一篇英国教育部和财政经济研究所的一篇报告,主要讲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学历对于收入的影响。
在读到这个title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废话,就像你花了大量的数据去验证”人吃多了会长胖”。期初,我也是这么觉得,但读完之后,确实挺有意思。
原文是”The earning returns to Postgraduate degrees in the UK.” 由IFS和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联合发布。
顿时很好奇,这不是我上学时候的专攻吗?当年走的时候还有个关于这个的大项目正在做准备工作呢,然后一看作者名字,果然是导师,身子骨还这么硬朗,终于做完了。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现在还奔赴在科研第一线,真的是老当益壮,为大英帝国健康工作50年都不止,Salute.
 
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两个:
 
1. 相对于本科,英国对于研究生不管是课程的审批还是管理上,都是很粗放式的,毕竟扩招以来是一个探索期,而且以前留学生人单纯钱多,而且供给一直跟不上需求,所以大家都和气生财。但哪些课是水课,哪些课是有用的呢,很难说,所以要实事求是的检查一下,哪些课程是可以多吸收留学生的,哪些课程是可以多给本地人上的。
2. 如今大学因为各种原因都要开始大缩减了,这个时候大学的管理人员肯定需要一个蓝图,看看该从哪里砍资源。这个报告就是一个给政策者,给大学管理人员很好的导航。
 
那为什么我要花时间翻译成中文并且写成公众号呢?
 
介于我国广大家长们如何科学养娃并且对于娃的潜力有着非常感性的认知,即,
 
1. 对于学校和文凭有着不切实际的高期待。
2. 对于自己小孩很有可能非常普通,不聪明的极高可能性视而不见。
 
通过这篇数据雄文,告诉大家,(哪些)文凭,学历,有多么的重要或不重要。
  
1. 读书需要黄金屋
这个报告的数据源,真的真的,非常的硬核。
 
跟踪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所有教育和收入的整合数据。即,一个人在哪里出生,在哪里生活,上小学,中学,大学,什么学历,什么专业,哪里工作,什么职业,什么薪水,都可以完整的根据时间观测到。
 
当年为了公民隐私这个数据库能不能成立,如何洗敏,各种派系,各种官僚花了很大的功夫撕逼,据我印象最后是在某个跟这个毫无关系的大法案最后几页加了个小补遗,趁着议员们都不会读最后几页,把它通过了。
 
由于这个数据非常的新,所以目前只能分析到一个人40岁时候的情况。总共数据量是100万人,都是1993年到2004年之间开始在英国读大学,毕业了,然后工作的。
 
换句话说,这个数据里,我们可以跟踪一个人,从上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工作,看到她/他的所有量化的成就。
 
而这样的跟踪,做了100万人次。
总数据里,只有本科的是77%,有硕士的是13%,有博士的是3%。另外还有8%是英国独特的研究生专科(类似于国内的高级技校)。
 
英国这种阶级已经几乎固化,而且邮编和财富高度相关的地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住址来探测这个家庭的财富程度。
在数据里,
1. 60%的大学生来自前40%财富的家庭。
2. 36%的大学生,41%的硕士生,38%的博士生来自前20%财富的家庭。
3. 而对于来自最穷的20%的家庭,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分别是8%,6%和7%。
 
首先,我们可以探测到的一点是,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和他的教育水平,是有很高的相关性的。
 
在这个报告里我们看到的是,60%的大学生都来自前40%财富的家庭邮编。
一个劳动和教育经济学里的永恒无解话题,即,一个人学习好,到底是因为去了好学校(作用效应),还是因为学习好,才能去好学校?(选择效应)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假如说三好学生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肯定,假如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发一个三好学生奖状,难道每个人能力都很强了吗?
 
美国曾经有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可以被更难录取的学校边缘的学生们,他们虽然学校“没有那么好”,但是在中长期的可观测,可量化指标上并没有比那些被录取的学生差。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就是在录取线上的一个随机变量。通过他们,我们可以观测到底上清华北大给一个人的中长期效果有多大。
 
至少在美国,几十年后的平均工资,我们可以看到,并没有显著差别。
 
 
2. 书中有没有黄金屋
 
如果我们假设没有选择效应,即,我们能看到的量化效果差异都是因为一个人学校,专业的不同而引起的。
 
一个最简单的附加价值计算,就是做减法。
我们观测一下,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是多少,然后硕士生平均工资是多少,按照年数,做个减法。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1  左边 男(下)女(上)毕业后的平均工资,右边中位工资;红线-博士   黄线-硕士   虚线-本科   绿线-高级技校)
 
通过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工资分布的中位,有博士学位对女生还是很友好的。整个年龄-收入曲线提高了。然而对男生博士和硕士似乎并不是那么显著,到了40岁左右才有一定分化。
 
而到了工资分布的右边,也就是平均值,偏高净值人士的,我们可以看到女士那里有了博士似乎在后期会占便宜,而硕士和本科似乎没有差别。
男士则是硕士最吃香,然后硕士,本科,和博士大家40岁拿的钱差不多,不到六万英镑一年。

那假如我们不做年龄曲线,问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在35岁,每个专业,按照学历划分,大家工资如何?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专业和35岁的女性平均工资;博士-红色,硕士-黄色)
 
首先从硕士角度,垫底的专业是艺术,然后是护理和教育,然后是各种文科,中间的是物理啊,医药啊,政治啊,然后前五名依次是 经济,法律, 数学,工程,和商科。
 
蓝线是不同成绩毕业的本科生的平均工资水平,例如一等学位本科毕业平均薪资在37000英镑一年。
 
读个艺术博士,到了35岁,平均赚钱还不如,本科的平均工资。
 
35岁回报最高的,在英国,是经济、法律和数学的硕士。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专业和35岁的男性平均工资;博士-红色,硕士-黄色)
 
男性的基本一样,各个学科的排名没有大的变化。男女的差别就在于工资在右侧学历提高了很多,最高的几个点是八万,不是五万,还是经济硕士第一。
 
似乎我们目前看到的和大家平时臆想的差不多,数学很重要,法律,经济,商学都不错,女性在职场上因为各种原因和男性薪水有差距,文科,艺术很需要勇气。
 
现在我们似乎有了更多信息,我们知道了不同学科之间产生的工资差会在一倍以上,似乎选什么专业比想读博士还是硕士重要的多了。
 
 
3. 控制变量后的投资回报率
 
我们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来分析出平均来看,哪些学位平均上是提供更高的回报的。
 
文章里面把数据分成男女两大类别,同时各类别也控制了年龄,家庭背景,族裔,在申请大学时的住址(用来甄别虽然家庭邮编在穷人区但是家庭富有,送小孩子去私立学校),本科成绩,还有大学自身。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控制后的硕士各学位回报率,上女下男)
 
在控制完一堆别的变量后,我们看到了一些似乎熟悉但是不太愿意承认的数据。
几乎一半的学位不会给大家在事业上带来额外金钱回报。
在女性中,只有计算机,政治,数学,工程,科技,化学,经济,商科,和法律会在35岁的时候带来正回报。负回报的例如语言学,历史学等等。
 
对于男性,只有工程,经济,商科,和法律是正投资回报率。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控制后的博士各学位回报率,上女下男)
 
博士就更惨了。对于男性来讲,在35岁的时候,除了商科,几乎没有任何职业给予正回报,女性的则多一些。
 
当然了,因为数据还比较新,只能看到35岁,所以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些,等一个人到45岁以后的话,我相信,数据对博士会更友好一些的。
 
看完学历和专业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各个硕士学校在控制了各个个人变量后,对一个人的工资回报加成。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书中有多少黄金屋
(图:控制后的各学校回报率,上女下男)
 
最左边的几个异常是艺术学校,右边的两个异常是法学院和商学院,所以头部和尾部都是专业造成的,和学校没有关系。
 
对于女性来说,选择效应总是会大一些,即,专业,学校等对于女生似乎对她们的薪水影响更大。
一种解释是女性在职场上的额外贡献在英国职场里不被认同,所以工资涨幅大部分通过简历上的学校名次以及每个专业固有的平均涨薪通道来完成,也就是说学历和专业本身的效应大过了自身的效应。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前边的学校对人有一些帮助,后面的学校对人没有帮助,而且这个控制后的学校效应和专业效应几乎是一样大的。
 
所以从优化角度来看的话:
 
1. 学校和专业都很重要
2. 竞争激烈的学校外加不喜欢的/没有回报的专业,不如一般学校加自己中意的,有回报的专业
3. 还有一点,作者们还研究了如果本科读了坑爹的专业,硕士补救来不来得及,数据上看,完全来得及
 
最后,作者也说了,有些专业虽然工资低,但是对社会是很好的, 比如护理,师范等等。
 
这个研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大家觉得重要的职业和专业,似乎工资都不高,那么,政府该如何制定政策来补救。
 
这篇文章,作为政策依据,我个人最深的感受就是,
 
1.    以后艺术学校的经费要被砍了。
2.    经济学教授做出了一份经济研究,证明经济学硕士是非常好的专业。
 
最重要的是,学校,学历,和专业的加成不管好坏都在10%和20%之间浮动,所以,最重要的靠你自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SiCy4zzObtSPnCO-pXMzA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