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戳破学区房的巨大泡沫,从上海开始

 

 

 

 

 

2021年3月16日,一声重磅的春雷,响彻在上海城市的天空。

 

影响到上海全市初中学生的中考命运、以及所有「学区房」价格走势的历史性文件,要落地执行了。

 

上海教育委员会官方发布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将一直未能得到彻底推进的高中招生改变进程,大力地往前迈了一大步。

 

这不仅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制改革,也有可能是戳破全国各大热门城市学区房价格泡沫的终极武器。

 

不管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深圳人、广州人……,此时此刻都应该屏息凝气,关注此次改革。

 

因为本次改革,贯彻的就是国家最高决策人物,在一年一度的全国大会上,发表的关于教育公平的理念。

 

上海以强大的执行力,迅速推进名额到区、到校招生办法;

 

北京原有的「多校划片」制度、深圳正在试点的大学区制,都存在隔靴搔痒、浮于表面的缺点。

 

一旦上海的制度取得成功,不仅北京、深圳、广州将打上补丁,全国各地都将施行类似的高中招生政策,那么对学区房的炒作,将是致命的打击。

 

我们先用准备中考的态度,来详细研读上海市的《实施办法》。

 

也许枯燥,但是绝不乏味,一定能够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1

 

在本次改革前,虽然每所高中学校,都有一定的名额,是确定分配到各区、各校的,但是占比太少。

 

绝大部分名额,依然是要在全市范围内参加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或者全市中考的统一招生中,依靠裸分排名录取得到。

 

也就是说,只有进到全市排名靠前的最牛一批初中学校,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初中成绩,在全市范围内各校的自主招生、中考成绩排名中,抢夺靠前的机会。

 

这导致初中学校集体中,产生了一批超级初中。生源越来越好、教学资源越来越牛、录取到优质高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然而,本次推出的《实施办法》,则特别明确了上海市高中学校,招生计划中的学生名额分配的具体要求,彻底打破了以前不断自我加强的循环怪圈。

 

一: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是指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直接或共同管理的高中学校,主要指4所传统牛校:

 

上海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由于归属于市里面统一管辖,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占其招生计划总数的65%,原则上以各区当年度中招报名人数占全市中招报名人数的比例为测算依据分配到各区,分配到各区的计划中须有不低于20%的比例以均衡、随机为原则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

 

 

国家戳破学区房的巨大泡沫,从上海开始

 

简而言之:

 

65%比例的分配名额中,80%是分配到各区,区内统一排名、录取;20%分配到校,只需要接受在校内的排名、录取。

 

如果一个初三学生有志于进入市一级的委属高中,那么只需要考虑区内竞争,而不考虑跨区竞争;如果运气更好的,可能只需要校内竞争即可。

 

二: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属于区一级行政班子管辖的,办学经费来自于本区财政支持的比例很大。

 

所以,和委属学校不同的是,招生对象更多倾向于本区的初中生源。

 

全市大概有60-66个区属示范性高中学校,其中就包括了上海人口中脍炙人口的八大金刚」学校。

 

具体到某个区,以浦东新区为例,5所示范性高中是:建平中学,进才中学,洋泾中学,南汇中学,川沙中学。

 

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占其招生计划总数的50-65%,其中,分配到区名额30%,分配到校名额70%。

 

 

国家戳破学区房的巨大泡沫,从上海开始

 

简而言之:

 

50-65%比例的分配名额中,占大头的是70%比例分配到校,特指本区的初中学校,只需要按照校内排名、录取;30%比例分配到各区(外区在此比例中得到倾斜,九成以上),全区排名、录取。

 

以浦东新区的建平中学为例。

 

假如某一年招生的人数为480个学生,65%比例的分配名额就是312个。其中,70%分配到校的名额就是218个。

 

由于浦东新区有120所初中,先保证每所初中至少1名学生被录取,就占用了120个名额,剩下98个名额,再由120个学校抽签决定分配。每个初中学校的名额(1-2个)确定后,校内的所有初三学生,按照中考成绩、志愿情况,依序录用到建平中学读高中。

 

所以,如果一个初三学生有志于进入区一级的高中,那么几乎只需要考虑校内竞争即可,少数情况下也只需要考虑本区竞争。

 

无论是市级委属的4所高中学校,还是区属的60多所重点高中,确定名额到区、名额到校时,每个区、每所初中的名额,都由该区初三中考人数占全市的比例、该校初三中考人数在全区的比例,来确定。

 

学校的初三学生多、全区的初三学生多,分到的名额就相应地多。

 

2

 

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出来,教委通过行政、强制性的手段,保护了所有初中学校,都有学生录取到区属优质高中、委属优质高中。

 

无论初中学校,是位于浦东新区,还是奉贤区;

 

无论浦东新区建平中学的第一名,和 奉贤区某弱鸡初中的第一名相比,分数超出多少,他们都有同样的机会,录用到上海最好的高中。

 

打个比方,市一级委属的名大名牌高中学校,在全上海初三学生的眼里,就如同清华、北大,在全国高三学生眼里的地位。

 

现在的改革政策,就等于保证,无论高三学生高考时,是在河南、山东的第150名,还是北京市、上海市的第150名,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清华、北大的同等专业录用。

 

初三学生,只要不是参与优质高中的自主招生(比例越来越小了),而是参加中考,那么只需要面对本校内、本群内竞争即可,不用参与到全市范围的全方位竞争。

 

也就是说,当他们从小学升级到初中时,家长和孩子,完全没有必要跨区买学区房,或者参加全市范围内最牛一批初中的掐尖选拔考试,进入最牛初中了。

 

哪怕是在教育资源最弱的一个区的最弱一个初中学校,也依然有机会考到最牛的上海中学高中部。

 

然而,一项改革,有受益者,必然有利益受损者。

 

很容易看出来,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教育资源最强的区中最牛的初中学校,排名腰部、中等及以后的学生。

 

如果无法参与到优质高中的自主招生中去,而是随着大流参加中考,这批位于最牛初中的学生,放眼望去,自己的竞争对手都是牛娃,他们之间要上演残酷的校内、区内竞争。

 

这种竞争的烈度,可比改革前参与全市范围的竞争,要强多了。

 

举个例子,假如两个学生,一个位于最牛初中,中考成绩650分,校内排名第20名;另一个位于较弱初中,中考成绩只有600分,校内排名第1名。

 

虽然前者的中考成绩,远胜于后者,但是由于在该校、该区内排名低于后者在其校、其区的排名,反而可能失去了四大委属名校、八大区属金刚学校的机会。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上海的很多家长们,在新政落地后,甚至总结出新的挑选学校的思路:牛小+菜中。

 

选择最牛的小学,将成绩提高上去,然后进入一所非常菜鸡、落后的初中,取得靠前的校内、区内排名,中考时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政策倾斜红利。

 

我们已经从社交媒体上,感觉到一种新的潮流出现:中考移民。

 

从强势教育资源的区、校退学,转学到传统弱势区、校。

 

这将是上海领头的全国范围内,高中招生学制改革的直接效应。

 

顶层设计政策的终极思路,非常明确:要在不同资源的初中学校之间,搞均衡化,抑制超级中学的虹吸效应,避免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给予郊区、生源流失严重的落后初中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资源。

3

 

也许有人会问:

 

去年开始,北京施行的「多校划片」制度,不也是名额到校吗?

 

为何最终的效果,不如上海的影响大,对海淀区、西城区的学区房的威慑力,远不如上海的?

 

确实,无论是北京,还是南京、都曾经玩过类似的改革措施:优质高中指标到区、优质高中指标到校。

 

然而,北京的多校划片,和上海的名额分配,有着本质的区别。

 

可以说,只有上海的改革新政,完全落实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北京的多校划片,是锁区的。

 

因为北京最好的高中,基本都云集在海淀区、西城区。

 

然而,无论丰台区的学生,中考成绩多么优异,都无法凭考试成绩进入海淀区、西城区最好的高中,哪怕这个学生,放在全市范围内的中考排名,超过了绝大多数海淀、西城的初三学生。

 

海淀、西城的优质高中,比如北京四中,放给西城区之外的初中学校,录取名额是个位数!

 

所以,这就逼得有想法的北京家长,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就读于海淀区、西城区的初中,最好是顶着10-30万元每平米的天价,买入一套老、破、小的学区房。

 

然而,上海这次的中考改革,是不锁区的。

 

上海最好的高中学校,直接拿出50-65%比例的指标,直接按各区、各校的中考人数占比,摊派至各区、各校。

 

就这如同,未来的哪一天,北京的西城区的北京四中,不局限于在西城区招生,而是把一半以上的名额,放开给全市各区,包括丰台区、大兴区、门头沟区。

 

如果北京真学着上海落地新政,那哪里还会有家长,顶着天价去买西城区的学区房,难道竞争烈度更小的丰台区、门头沟区,不香吗?

 

因为从招生政策出发,不管是强势区的顶级初中,还是弱势区的菜中烂校,只要考进前3名,就都有机会。

 

从2022年开始,有人在浦东新区的15万单价的老、破、小的金价学区房里,也有人住在四处荒凉、无人问津的奉贤区的乡下大房子里,但是,他们都拥有同样美好的高中录取前程。

4

 

上海发布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不仅将基础教育阶段,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公平性,放在了第一位,更是精准打击了贩卖焦虑、煽动内卷化竞争的学位房泡沫。

 

客观地来说,优质学区房的高额溢价红利,几乎完全让利给了优质学校周边的业主。

 

然而,优质的学校资源,来自于市政规划、教育团队、前仆后继贡献优质生源的家庭。

 

贡献最小的周边业主,恰恰是最大的食利阶层。

 

他们已经在各大城市中,坐享了十数年的城市发展红利、教育资源红利,也垄断了当地最好的教育资源。

 

其他普通老百姓,为了在教育资源上前进一步,就要花费天价,从业主的手上购买这种垄断权。

 

更夸张的是,这种房子的特征,老、破、小,居住体验极其差、几乎没有任何居住价值,只有所谓的学位价值。

 

在本次改革前,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有个小区:梅园二街坊,建于1986年,房龄超过20年,大多户型面积在30-55平方米之间,正是俗称的老、破、小。

 

然而,由于对口了福山外国语小学和建平西校,小学、初中都是牛校,被誉为:双学区房,业主就敢于在中介网站上,挂牌单价20万元以上,一套30多平的一居室都在700万元以上的总价。

 

如今,一夜之间,核心区域的学区房业主们,正在瑟瑟发抖!

 

根据改革新政,云集在头部、优质高中的学区的房子,为初三学生带来的入读高中的录取机会,一下子跌掉了一半以上!

 

如今正在读初二、初一的孩子和家长,是受到本次改革冲击最大的一批群体。

 

假如他们家庭本来并不是居住在这种学位房里,仅仅是为了孩子读书而临时谋划买入的,家庭财富的损失,则更为巨大!

 

之前我们在各种场合里,一直在提醒所有人,学位房的最大风险,在于政策的不确定性。

 

政策为何要打破学位房的垄断权呢?根源在于,我们的社会,不能任由教育资源,由金钱来决定,由某一阶层来垄断,不能成为阶级固化的无形工具。

 

最近5年来,无论是哪个热门城市的教育改革,所有政策全部利空于学位房。

 

你仔细回想一下:

 

幼升小/小升初严格多校划片、

取消掐尖选拔、

公办和民办同招、

取消锁区、

重点高中名额面向全市分配……

 

所有的政策,都是在打破学区房对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权,通过行政手段,加入更大的不确定性,释放追求不由金钱决定的公平性的信号。

 

国家戳破学区房的巨大泡沫,从上海开始

此次,上海市以雷霆之势,迅速敲定完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正是要贯彻国家最高决策层的顶层设计。

 

虽然北京、深圳、广州等多地,都曾经尝试过类似的公平举措,然而,和上海本次的彻底改革相比,依然力度不足、隔靴搔痒,未能彻底扭转教育资源和金钱绑定的关系,未能打破超级中学、天价学区房不断自我加强的循环怪圈,也未能阻止弱势地区生源流失、教育资源流失、人口流失的趋势。

 

我们相信,也祈盼,各热门城市,能够迅速跟进上海的学制改革理念,在追求教育均衡化、公平化的道路上,敢于打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锁链,以大无畏的勇气,敞开大门办教育、为不同阶层的孩子铺设向上流动的康庄大道。

 

至于附着在学区房的金融泡沫,就让它和鼓吹泡沫的主人,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2LJXCEMYYMuTJL0nbyyfA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上海的二手房东们,在市场博弈之后,已经开始扛不住了。

 

者:财爷/楚门

来源:魔都财观(ID:moducaiguan)

 

3月份过半,最近小编在密集的做一线市场调研。

 

原因无他,每年的3、4月份都是传统的市场旺季,今年我们想抓住这个特殊的节点,观察市场上是否有一些不一样的趋势。

结合最近的踩盘经历,有一些非常强烈的感受,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

先直接说结论吧——


上海的二手房东们,在市场博弈之后,已经开始扛不住了。

 

01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微观层面的细节。

也许有些朋友没有发现,最近上海的二手挂牌房源介绍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房子,带着这样一致的描述——价格可谈。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包括如今抢手的黄金内中环,都有这样的房源出来。


但各位可别误会,这里的价格可谈并不是毫无前提的,而是有附加条件。


举个真实的案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前段时间我和平米的顾问专家,在大虹桥核心区的万科时一区踩盘,3期出来了1套小三房,中间的黄金楼层,带精装修,总价是950万。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注意这套房源,挂牌的信息里没有体现任何可以谈价的字眼,但是房源维护人那边给到的信息是——


如果你的付款方式是全款,可以让步50万。


如果付款方式是二套7成,可以让步20万。


如果付款方式是首套3成,那最好不要来了。


这就是如今房东赤裸裸的心理阈值,所有的谈判空间都围绕着付款方式来做调整。


这么做的原因也并不意外,很多房东要么是变现,要么是需要置换,无论是地段置换、空间置换、还是学区置换。


他想要的就是,这笔款项能够越快越多的拿到就越好。


只要你的付款方式足够好,那么他去上家谈的时候,也有空间可言。

但比较特殊的是,这套房源的房东,并不是以上这三种置换。

他是杭州阿里来上海总部的,属于人才型落户,对他而言这套刚购入不久、不满二的房子,已经到了足够高的心理预期。


所以真相是——


他要拿钱,回杭州摇倒挂红盘了。


各位可能看过一些信息,杭州去年底和今年释放了一大波的限价红盘,肉眼可见的倒挂空间。


谁看到能不心动。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让我觉得惊讶的是,市场上的房东,嗅觉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敏锐。

 

02


再来说几个微观的细节吧,我的某APP「关注房源」里,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大概在去年底,我关注了几个片区的房源,包括涨的足够高的吴泾紫竹半岛、春申高兴花园,还有刚刚起势的九亭标杆贝尚湾。


吴泾的紫竹半岛非常有意思,去年下半年一度因为紫竹华二单价冲到了10-11万,而且成交量并不小。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但是,奔着这个学区去的家长最后却发现,市招班表现的确不错,可地段班上一次的成绩却不乐观。


到了今年2、3月份,我们发现如今紫竹半岛的房东,仍然扛着压力把挂牌顶在高点。


如果真的让步,那就是彻底砸盘了。


所以现在正常的挂牌是10万,复式挂牌16万。


但只要有心点进去,你就会发现,最低挂牌价的带看量很微妙,30天6次。


这个和如今市场上的中间值,30天59次带看的房源,形成了将近10倍的差异。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真相就是,有些片区有些房源,买家直接不买账了,大家都在选择用脚投票。


我很好奇的是,紫竹半岛的房东,还能坚持多久。


还有我关注的北九亭标杆——贝尚湾,去年底的成交价破了6,当时的最高挂牌是6.9万,甚至个别破了7,还无房可卖。


而现在的情况呢,三房挂牌5.8万,两房5.9万。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不管你是置换也好,卖掉去摇新房也好,有些房东真的开始出现让步了。

再来说说高兴花园。去年的12月10号,高兴花园成交了一套房源,单价9.6万+。


那一波之后,很多房东开始惜售,稍微诚意卖的房东,把价格调到了10万+。

但是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高兴花园突然释放出了很多套房源——单独链家一家,就有89套。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而且你仔细研究价格走势就会发现,最高挂牌价从10万回到了9万+,最低价已经回到了7.2万。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而且即使是这个价格,带看量也非常稀缺。


30天4次。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也许有人说这个楼层不好,有人说户型不好,但是如果你去一个个点开小区的房源会发现——


这种现象不是出现了单套房源上,而是近乎普遍到了整个小区。

 

03


为什么上海楼市会陆续出现房东扛不住的这种现象呢?

我们能给到的一线解读是:一个是心态,一个是市场。

我有个朋友在七宝链家工作,他告诉我去年底七宝一梯队的老破小学区房,成交价突破了10。


当时这位房东的心理感受是——


太可怕了。这么一套破败、局促的小一房,内部装修乱七八糟,租给外卖小哥的房子,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上到10万。

个别板块的房东,看到这个成交价,自己都感到心虚、害怕了。

尤其在调控政策出台之后,对于这种局面能撑多久,能走多远,他们心里是没有底气的。

这种心态传导到市场,结果就是现在上海单独链家一家,二手挂牌量从过年前的不足3万套,已经回升到了3.7万+。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挂牌量回暖也就意味着,二手房东们,开始考虑陆续出货了。


至于市场,相信各位在最近看到了这张图——


大概在今年的4、5月份,上海会有33个楼盘集中入市。这批房源已经完成了价格备案,即将“领证”上市销售。


该批房源共涉及到33个项目,共计释放10044套,分布在浦东、宝山、松江、临港、奉贤、青浦、金山、嘉定、崇明、徐汇、闵行等11个区域。

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上海的房东们,开始扛不住了

很多人看到这个表格的时候,如果仔细看看备案价,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太便宜了。有点拼夕夕百亿补贴的味道了。


虽然这些供应很多分布在外圈板块、在郊区,但不出意外的话,大概率会消化掉8000+的房票。


不管最后的结果是需要积分摇号,还是直接不摇号选房,都会对外圈、对郊区的二手房造成极大的冲击。


郊区的房东们,你确定短期内不再出货了吗?

如果要出,尽快。


如果不出,请长期拿住。

 

04


另外,我们在3月初提示的——上海楼市,正处于真空期。

当时有一些细节观点,目前市场上的资金出现了真空期。


从一线信息的感受来看,银行放款速度正在慢慢的变慢,以前一个月就能走完的流程,现在需要三个月。


现在很多银行也不能确定新政的相关细则和楼市的风向,干脆凡是离婚有过婚史的就一律不给批贷款,然后再将整体的按揭放款速度降低。

甚至一些违规的行为,直接拒贷。

每个银行从今年开始,上层都会有房贷占比的要求,压着不放款,楼市自然转动不起来,银行当下对待房贷的态度,就是拖。


由于放款很慢,导致了整体的置换周期也被拉得很长。


大家仔细想想,置换周期变慢变长,也就意味着,上海楼市这辆车的链条转的慢了。

当买家批贷的速度慢了,买家过户的时间慢了,买家的主动权被压制住了,那么市场上卖家的强势,就要开始大打折扣。

结合前面的论点来看,当这辆车开始变得慢了(批贷速度),当这辆车的未来出现了不确定性(调控的收紧),当沿途出现了更好更漂亮的景点(限价新房)。


那么这辆车有没有可能,踩个刹车。

 

05


最后依旧是小编的实操环节,购房者在这种“房东让步”的趋势下还能做哪些努力和改变?


第一,盘算盘算你的积分。


低于50分的,请抛弃所有的幻想,直接杀进二手市场。


分数在50-60分之间的,如果你考虑新房,也同时将二手作为备份。


65分以上选手中内环可以摇一摇,60-65分大虹桥热盘可以参与下…


第二,市场趋势发生变化的时候,要不要选择等待?


结论是不要。


因为当前的上海楼市供需逻辑没有发生大扭转。憋了2、3个月的新房供应刚刚才开始跟上,释放完这一波之后,后面的供应速度可能会减缓。

二手房的话语权,还掌握在房东手里。

当前这种微妙变化的市场,正是一部分积分不够的购房者,一个很好的入场时机。


第三,从趋势上,调控收紧依旧是主流。


我们亲眼见证了,很多人在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的调控政策中,陆续失去了购房资格。


后续的收紧打压,不排除误伤你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你是首套无房户,你是积分高的那一批,保护刚需依旧是上海楼市的主流。

除了这批人,其他人尽量不要等,你也等不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dkrXa3sKo8c5bqeDbyuow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江文华 黄大大

这两天,上海出台高中招考新政“名额分配综合素质录取”,要求重点高中每年拿出一半以上的招生名额,面向全市,分配到校。

换句话说,菜中学生也能上重点,牛校学生的名额却被大大稀释。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狼来了!上海终于对学区房动手了!甚至有人讨论,学区房的房价即将暴跌?

这样想的人,我只能说,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在当下的中国楼市,学区房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刚好,这两天我的一位朋友,在广州出手购买一套二手的学区房。

小区的户型狭小,环境嘈杂,走在社区里头,到处都是玩耍的小学生。他看中的一套小三房,在过去的2020年,价格上涨了:30%。

朋友咬咬牙,还是出手了,几乎没有还价,并向挂牌的房东甩出了2万元定金。

房东心动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告诉他:不卖了。

类似的剧情,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频频上演,毫不罕见。过去的一年里,疯狂的楼市里,学区房就是整条街最抢手的仔。

去年 6 月初,本具有深圳高级中学初中部学区房资格的泰安轩、竹园小区、财富广场、泰然公寓、安华小区部分业主,收到了审核不通过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的孩子,基本无缘深中。

一石惊起千层浪。网上传出,有家长为了学位甘愿献出膝盖。最后,上述小区的学位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随之而来的,是小区房价继续攀升。中国房价行情网数据显示,其中一个小区泰安轩,6 月份均价 9 万一平,到了 8 月就涨到近 11 万一平。两个月时间,一套 80 平的房子,就要多支付 160 多万。

幸好,由于深圳接连调控,房价有所回落。现在泰安轩的房价已经降到 9.7 万一平。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深圳泰安轩近 1 年房价趋势图/来源:中国房价行情网

同样为学位极度焦虑的,还有广州黄埔万科东荟城的业主。去年7 月,东荟城部分业主争取幼儿园学位,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当时,东荟城的住房均价是 3 万 2。到了9 月,跳涨到 3.56 万元/㎡,并保持上涨势头至今。今年 1 月,该小区的住房均价达到 3.72 万元/㎡,半年涨幅 16.25%,一套 100 平方米的房子,就要多付 50 万元。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广州黄埔东荟城近 1 年房价趋势图/来源:中国房价行情网

学区房的“抗打击能力”,强到超出你的想象。比如说,前几年的多校划片改革一出来,同样炸开了花,但学区房价格很快回暖。

2019年,北京海淀、东城等多个区实行多校划片政策。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半年后海淀房价下跌11%,东城房价下跌7%。

但很快,学区房价格又开始暴涨。这两天微博上有个热搜:海淀一套重点小学学区房,50 平,挂牌价 580 万。有名家长很心动,说好第二天和业主谈价。结果当天晚上,业主加价 20 万,第二天再加价 20 万。

这位家长思考再三决定退出,最后房子以 620 万的价格卖给其他人,单价超过了 12 万一平。

不能使学区房灭亡的,反而让它变得更加疯狂。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说回上海的这次改革,真的能够让学区房变天吗?

客观地说,上海的动作不可谓不大,我刚刚看到的时候,也被震惊了。按照计划,名额分配招生计划要占到上海每个重点高中总计划的50%-65%。

区属重点高中每年的招生名额,35%-50%通过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中考成绩)完成。另外50%-65%要拿出来,一部分分配到区内每一所初中,包括菜中,另一部分还要留给外区的初中毕业生。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委属重点高中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的比例更少,只有 35%,其他部分,要按照各区中考人数占比,分配给上海各个区,再以均衡、随机的原则分配到不同生源的初中。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这样一来,重点高中一半以上名额面向全市分配到校,教育资源大洗牌。

初中名校的含金量,确实被大大稀释了。

此前,北京也实施过“校额到校”政策,但北京是锁区的,昌平平谷的考生,即使年级第一,也进不了东西海的优质高中。

上海则一步到位,全市“乾坤大挪移”。成绩相对较低的菜中学生,也能通过名额分配入读上海最好的高中。

而那些一路鸡娃,砸锅卖铁买了学区房的家庭,由于名额被摊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难度铁定会大增。

今天,网上就在流传,有的小区开始暴跌了。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价格一路吹高的学区房房价,会不会轰然倒塌?

我只能呵呵一笑:绝无可能。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区房仍然是一种高度稀缺资源,才会被越来越多的家长争夺。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清华北大的学生毕业后,收入居然买不起清北的学区房。

因为学区房的价格,本质上并不是由大学教育的价值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市场供需。

当全民鸡娃成风之时,一切鸡娃的工具,都很贵很稀缺。就像战争来临,最牛的核武器一定会抢出天价。

想报补习班?对不起,先给孩子做套卷子,考上了再交费,没考上,出门左转。没办法,报的人太多,名额有限。

想买学区房?对不起,起码比周边小区贵10%到30%,甚至20 万一平,老破小。你犹豫了?别人加价 40 万买走了。

事实上,并不是学位值 20 万一平,而是好的学区房仍然太稀缺,抢的人又多,导致价格的飙升。

教育水平非常均衡的长沙,就很少听到学区房被抢的消息,但在人口高度密集北上广深,远远做不到均衡。

小学名校、初中名校,不仅仅意味着考上重点,还有教育理念/氛围/圈层,都是家长关心的因素。

市重点高中把自招加统招录取名额砍掉一半以上,影响是挺大,但那又如何?家长就会心甘情愿送孩子去“菜中”吗?

一线城市尤其是深圳和广州,年轻人口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全球大放水的环境下,优质资产被哄抢,是难以避免的结局。

只要学区房的价值稀释速度,赶不上放水速度,价格就还会继续上涨。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这个发达的岛国,已经把房子和学区剥离得差不多了,但所谓的“学区房”依然卖出天价。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图源:假装在东京

上面这张图所示的小学,可以算作东京的好学校。由于日本富人聚集地的学区较好,因此,像港区(类似于上海黄浦区)的南山小学校附近70㎡的房子,均价相当于 600 多万人民币。

而按照东京二手房均价,70 平的房子在 350 多万人民币。南山小学校附近的住房均价,相当于东京住房均价的1.7倍。

事实上,我们苦苦追求还没有做到的教育资源均衡化,甚至是租售同权,在日本都已经实现了。日本人煞费苦心,甚至制定了教师轮换制度,保证即使是“菜中”,也能有名师来上课。

在日本,租房和买房一样,都能入读对应的公立学校。想要读个好学校?租房就可以了,不用像在国内,还要砸锅卖铁买套老破小学区房。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学区房仍然卖出了天价?

这是因为,尽管日本政府在教育质量上尽可能缩小了差距,但学校好坏之分仍然非常明显。

决定性因素,居然变成了:生源质量。

富人更舍得教育投资,砸了大量资源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有钱人聚集的片区,房价更贵,生源更好,学校就变得越来越牛。

这种现象,有点像国内不少码农、高知分子不断给自家孩子补习,把小区附近的村小读成名校的现象。

例如北京中关村的小学,还有广州科韵路附近的骏景小学。

中国现阶段,是好学区决定高房价。而在日本,已经反过来了,高房价决定好学区。

但结果是一样的:想要读好学校,必须花重金买房。日本虽然可以租房,但要住得舒适舒心,挤入名校社区,最好的办法还是买买买。

上海下重手,房价即将变天?呵呵,你对学区房的力量一无所知

 

所以,上海高中招考新政,是一次重磅探索,但说到让学区房市场彻底变天,还是路漫漫。

上海这次教育改革最大的好处,就是在现有体制下,努力做到教育的相对公平。

让重点中学要拿出一定名额,分配到各个初中,尤其是农村学校,给“输在起跑线上”的优秀学生,没有学区房加持的好苗子,一个重新追平的机会。

这件事情,意义同样极其重大。

事实上,不仅仅上海在做,全国各地也有不少地方开展了这样的探索。

前几年,我有个表妹,就是得益于本地的“校额到校”政策,幸运地考进我们那的重点中学。

现在,她都快上大学了。

依靠这样的普惠性政策,她得以打破了壁垒,获得自由成长的新天地,人生也从此改变。

上海这次出手,撼动了学区房的森严壁垒,最大影响并不在于调控学区房的房价,而是指向另一个更大的敌人:教育的内卷化。

全民鸡娃,正在演变成一场不得不参加的战争,反而会扭曲孩子的成长之路。

近期,北京规定,暂停教育机构的线下培训,也是这个原因。想提前学,早复习?都不行。

孩子们的成长,不能演变成军备竞赛。

201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是同样的逻辑,直接宣告天价幼儿园疯狂扩张的日子彻底结束。

1.“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

2.“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3.“新建小区的配套建设幼儿园,必须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

4.社会资本不得通过各种手段,来收购、控制公立幼儿园和非营利性幼儿园。

让所有孩子享受平等的学前教育,打破阶级流动性障碍,这事儿太重要了。

虽然学区房的火爆,无法被浇灭,但围绕教育公平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

也许,最大的公平就是:

即使你住 20 万/平的天价学区房,我住在乡下的破房子,我们都有均等的机会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进入全国最好的大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c_FsrudiGAlFvrLVn-5nQ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阿明 黄狮虎

 

最近的中国楼市,让人有些看不懂。

 

这一边,牛年开局的调控气势汹汹。深圳出手直接管起了二手房指导价,甚至要把造假买房者移送公安机关。

 

银行大张旗鼓,严查经营贷,新闻疯狂刷屏,感觉全国炒房客都在瑟瑟发抖。

 

另一边,中国四大一线城市,却在不停地刷新楼市纪录。

 

总是先突为敬的深圳,从2019年底开始,一路突破7万、8万、9万的大关,重新定义了中国内地二手房均价“天花板”。(据中国房价行情网)

 

刚刚过去的2月,出现了近年来极为罕见的一幕:

 

北上广深,首度包揽了全国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榜的Top4。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市场的疯狂,尽在这一异象之中。

 

躁动之下,更多深刻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默默地改写着中国的社会结构。

 

2020年,广州50㎡以下面积段的二手房成交达1.3万套,同比增长了92.5%,几乎翻了一番。(据克尔瑞)

 

随着房价高涨,买房人能在市内购买的面积越来越小,广州只是跟上了北上深的步伐。

 

就像深圳河对岸的香港,年轻人买房难度越来越高,来自房价的毒打,让人心生绝望之感。

 

2019年4月,智谷趋势曾发表文章《小城市全面日本化,大城市全面香港化》,前半句针对当时黑龙江鹤岗房子卖出白菜价。现在,文章标题的后半句正在无比接近成为现实。

 

难道一线城市终究难以摆脱香港化的宿命?

 

一个中产阶层住“鸽子房”的时代,终于还是到了?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模式,最初正是来源于香港。

 

现在,全球房价前十城市中,中国已经占据了四个:香港、深圳、北京、上海。

 

其中香港更是长期高居首位,住宅均价达到了125.4万美元。

 

香港人均住宅面积仅为15.8平米,住房以“贵、细、挤”闻名,“蜗居化”情况严重,甚至一度遭到联合国点名。

 

内地年轻人听到香港,总是吐槽房价太贵、买不起,万万没有想到在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同样的情形正在上演。

 

2020年,广州50㎡以下面积段的二手房成交了1.3万套,同比增长了92.5%,几乎翻了一番。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不过,比起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

 

在上海,小户型甚至已成为成交的主流。

 

特别是50㎡以下的户型,居然成为了多区的成交主力,不禁让人大吃一惊。

 

目前来看,上海可以说是走得离香港最近的城市了。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2019-2020年上半年上海主城区成交面积段比例

 

在杨浦区、黄埔区、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成交面积在50㎡以下的房产,占比都高达三成以上。

 

深圳住房面积香港化的趋势,也正在显现。

 

从成交数据来看,福田区、罗湖区50㎡以下面积段户型已成为成交主力。

 

房价高企的中心区,小户型面积段成交的比例也就更高。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北京当前房子的成交的主力面积是50-70㎡,居住面积也正朝着刚需化演进。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能不断往城市外围,一退再退。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就拿一线城市中,房价最“友好”的广州来看,房价也在飙涨,买房门槛一再提升。

 

一年前想买珠江新城的,如今只能买天河北和天河东;买得起黄埔科学城的,现在也只能选择增城新塘……

 

广州二手房的均价,也已经突破了4万大关。

 

想要留在广州市区,就只能牺牲居住面积,选择更小的户型,以控制总价。

 

从以往经验来看,50㎡以下的户型往往是成交比较困难的。

 

一方面,其面积过小,居住空间受限,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居住需求;

 

另一方面,这种极小户型未来想要出手难,涨幅也相对小。

 

不过,今年这类户型成交却迎来暴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跟去年房价的飙涨有关。

 

去年,一线城市纷纷迎来大涨,广州自是不甘示弱,天河、黄埔、海珠、南沙等区房价涨幅惊人。

 

楼市天花板屡屡被刺破,市区上车难度突增。

 

拿天河珠江新城某明星楼盘来说,一年前,其挂盘价普遍在9万/平左右,如今再看挂盘价格,已经去到了15万/平。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广州珠江新城某盘一年挂牌价涨幅

 

假若想要买该楼盘的80㎡的二手房,前后价格相差了480万!

 

买房人想要留在广州核心区域,只能牺牲居住面积,选择更小的户型,以控制总价。

 

原打算选择110㎡户型的买家,如今只能选择70㎡的房子;

 

想选择70㎡的刚需客,现在只能屈就50㎡的户型了。

 

事实上,90㎡以下的小户型,成交都在快速增加。

 

从克而瑞数据来看,70-90㎡面积段的房子,去年也同比增长了64.5%。

 

可见,二手市场上,小户型的需求正在增加,而且户型越小,成交增速越大。

 

极小户型开始逐渐冒出头,开始受到市场关注。

 

买房人只能越买越小,颇有向香港住宅演进的趋势。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为什么一线城市会出现齐齐“香港化”的趋势?

 

一张简单的表格,就可以大致说明原因了。过去十年,四大一线城市在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等指标上,快速追上香港。

 

同时,这些超级大城市,还保持了人口的高速增长。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2009年,香港人均GDP是3万美元,当时的北上广深,都只有1万出头,大约是香港的1/3。

 

201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4.8万美元,而北上广深都在2.2万以上,接近香港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口在10年间只增长了50万人。

 

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常住人口分别增长了399万、507万、349万和498万人!

 

香港本来面积就不大,约是上海的 1/6 ;加之土地长期供给不足,土地开发率低,仅有23.7%,供不应求之下,房价自然居高不下。

 

持续不断的人口注入,让中国的一线城市,仍然继续膨胀。

 

而市中心的土地,很难增加了。

 

比如,广州天河公园板块的东方都会广场,因其小户型复式产品,成交颇为活跃,目前是天河区二手成交小区榜第5名。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虽说近一年时间,东方都会广场价格跟涨了不少,但是因小区的产品面积不大,总价也不高,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上车选择。

 

新房方面,也有这方面苗头出现。为压缩总价,“网红户型”频现。

 

当前,刚需70㎡左右的三房或四房户型渐成市场主流。

 

以前60、70平米的户型只能做二房,现在相同面积段三房产品在市场上已不少见。

 

如增城的某新盘,虽然地处偏远,也拿79平做到4房,功能齐全,不仅能够满足生活需求,更切切实实降低了总价。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广州某新盘79平4房户型样板房

 

对于大多数资金有限的三口或四口之家而言,确实挺吸引人的。

 

但正所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种户型虽然利用率和实用性较高,不过也一定程度上压缩其它空间,牺牲了舒适度。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无论是二手50㎡以下户型成交暴增,还是新房户型越做越极致,或许都在说明一件事:

 

房价越来越高,人们上车难度越来越大。

 

过去十年,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高速增长的阶段。

 

有人通过炒楼、炒房,迈入中产阶层,但对于更多的年轻人而言,房价、房贷却成为他们当今年头上的一座大山。

 

比如,根据相关数据,2020年广州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8万元,但整体房价房价已达到3.2万/平。

 

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仅能买不到2㎡的面积,即便是买上50㎡的小户型,也要25年!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虽说近年来,广州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稳步增长,但也远远跑输房价。

 

天河区一年房价涨幅就高达15%。500万的房子,一年涨了75万,是一年可支配收入的10倍以上!

 

年轻人要想在广州买房难度可想而知。

 

住房越来越小,走向香港化,或许正是许多人无奈的选择。

 

当然,不能仅仅以房价收入比来衡量买房的难度,毕竟早在1989年,人民日报就发出了“百姓望楼兴叹”的声音:

 

北京最近提供2万多平米住房,每平米为1600-1900元。若买两居室,少说也要6万多元。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日日节衣缩食,每月存储50元,已是最高极限,需要100年才能买上两居室。

一线城市加速“香港化”!中产住“鸽子房”的时代到了?

 

房地产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让更多年轻人买得起房,通过努力奋斗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活力社会的应有安排。

 

今年大会提到,要解决好大城市的住房突出问题。

 

其中就有明确指出: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现在,全国各地新一轮调控已经在进行,有关限价、限贷、限购政策随之而来,接下来楼市热度有望迎来降温。

 

另外,关于共有产权住房模式也正在探索中。目前广州已正式推出首个共有产权项目——榕悦花园。

 

虽说项目申请要求不低,但还是能帮助到部分人安家广州,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共有产权项目诞生。

 

中国四大一线城市,全面香港化的速度,很可能还会继续加快。

 

住房是人们一项基本权利。

 

但愿一线城市的奋斗者们住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走向相反的结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7cRplHbZsRb5eLALOV0xA

上海学区房变天了,上海新中考(2022年)影响

关于学区房,领导的态度在会议上其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学区房加价很高,都往好学校的片区钻啊。

 

今天,上海终于将中考录取的改革落地,重点有两条:

 

自主招生人数不超过6%;

名校要拿出最多65%的名额用来公平分配。

 

上海58所市重点均有提前招生的名额,差不多有40%是提前招生,四大牛校比例更是高达60%。

 

现在,再这么大规模掐尖,就不再允许了。

 

而且,名校要拿出三分之二的名额给市里统一分配,市里会把这些名额交给普通初中自由分配,也就是说,普通初中最优秀的那批孩子,也有机会进顶级高中了。

 

哪怕他们的父母买不起学区房。

 

上海的政策思路显然很清楚了,既保留选拔功能,也能尽量保证公平。

 

对于成绩在塔尖6%的孩子,上海仍然给了他们被“掐尖”的空间。但更多的机会,给了买不起学区房的普通家庭:

 

学区房的含金量,要被稀释了。

 

受益最大的,当然是郊区的家庭。

 

上海的“市实验性示范高中”近70所,它们大部分都在主城区,而不是“五大新城”里。新上海人聚集的五大新城,重点高中加起来不到10所。

 

上海此时从高中招生倒逼教育资源重新分配,首要目的当然是给学区房泼冷水。上海这一轮的学区房暴涨俨然有失控的趋势,比如对应上海建平实验初中的梅园五街坊,2019年之前成交均价一直在10万左右,但从2019年开始,价格一路上扬,去年的均价已经逼近:

 

20万。

 

类似的政策,其实从2016年就在北京实施了,合肥南京苏州也都这么干,在中国的广大乡村,它甚至已经施行了十几年。它的名字叫:

 

校额到校。

 

北京实施了几年,得出了一些经验,其中有一条是上海家长目前最担心的:

 

普通初中的尖子生,到了牛校万一成了倒数,孩子能不能受得了?

 

北京的解决办法是——分班。牛娃还是和牛娃一个班,虽然在同一个学校,但享受到的资源其实是不一样的。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绝对的公平,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而校额到校对于缓解学区房焦虑究竟有没有用,北京似乎已经有了答案。校额到校确实给了普通学校的孩子一个机会,一个希望。但对家长们来说,仍然要去争夺优质初中的学区房。

 

毕竟,赌孩子不如赌房子。

 

而北京的经验也显示,校额到校政策实施后,最优质的确定性最高的一批初中学区房,反而会迎来更猛的价格上涨。

 

政策的制定者不是万能的。家长之间的战争,说好听点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说不好听点,就是:

 

内卷。

 

内卷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场零和博弈,除非所有人都举手投降,否则这事根本停不下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ox_yCAxuNt9hDDMQ3S0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