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被时代丢下了车

真维斯被时代丢下了车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76篇原创

1

1972年,一个叫做JeansWest的品牌在澳大利亚诞生,开设服装连锁店,主打休闲类的服装。

那是一个只要物美价廉,做什么都能快速发展的年代。

摆脱了二战阴影的人们,用消费来安慰自己的心,JeansWest在澳洲发展的很好,销量节节攀升。

于是他们开始寻求新的代工方,更便宜的人力,更低的原材料成本,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高效的结算体系,来承载JeansWest在澳洲本土的扩张。

那个年代,全球只有一个地方符合这些条件。

香港。

70年代的香港,是亚洲之光,空气中弥漫着希望和不服输的味道。

那时香港的制造业极其发达,承接了无数西方服装品牌的代工,做最苦最累的活,赚带汗带泪的铜板,辛苦但踏实。

那时每一个香港人的梦想就是自己开厂,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我命由我不由天。

每一个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毒打的时候,都是这样看待命运的。

等再过十几年,他们会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天天求命运爸爸不要搞自己了。

年轻时相信狮子山精神。

年龄大了只认灵符财神风水道长。

谁也说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实,哪个才是魔幻。

2

1975年,年仅23岁的杨勋和他的哥哥杨钊,在香港成立了一家代工厂,叫旭日制衣。

和千千万万的代工厂一样,他们专门为大品牌做服装代工,他们生产,贴别人的牌子,赚微薄的加工费。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订单。

当时香港的代工模式是,欧美国家的品牌先下单给外贸商,然后外贸商依据订单的情况,自己决定下单给哪个工厂。

由于涉及资金清算,外汇兑换,原料采购,工期协调等原因,外贸商显然是更合理的选择,因为工厂只会制造,不懂弯弯绕绕。

这个模式叫做,有中间商赚差价,其实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交易本身就需要成本。

不过后来互联网发展起来后,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号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暴打经济规律。

实际上,他们只是要打掉传统的中间商,自己取而代之而已。

文化人讲话就是不一样。

由于杨勋兄弟是从广东惠州去香港打拼,所以在当地没有人脉和社会关系,拿不到最有油水的订单。

又因为旭日制衣厂成立不久,生产水平没有被验证过,所以他们也拿不到普通的走量订单。

旭日制衣厂只能靠吃一些别人不要的订单来艰难的生存,不赚钱,垫款,被外贸商吃拿卡要都是常态,但是只要能够带来现金流续命,他们什么都做。

那几年,杨勋兄弟不完全是创业,只是在为自己的一条破产线和几十个兄弟的饭碗打工。

这段经历他很少提及,但创业的秘密就在这里。

熬,往死里熬,只要熬不死,抓住一次机会就成了。

3

机会发生在70年代末。

那一年年尾实在没有活干,工厂即将倒闭,一个平日关系不错的朋友给到了一个非常恶心的订单。

要在牛仔布上打出4英寸的格子,订单数量200打,当时香港无人肯接,倒不是做不到,而是这个工艺很麻烦,订单数又太少。

成本和数量划不来。

大厂不想做,小厂吃不下,而且工期紧,费用低,做了就是赔本,这个订单就被剩着了。

走投无路的杨勋咬着牙吃下了这个订单。

他们用了一个月,找到了一种非常土的方法来解决了生产问题。

说来简单,用自制的粗糙工具在在牛仔布上强行固定格子,便宜,效果还过得去。

最后赢得了外贸商的信任,当然品牌方其实不知道他们是谁,来自美国的大牌不在乎工厂,他们只要结果。

这个让旭日续命的品牌会在25年后进入中国,然后被当年的旭日代工厂打的找不到北。

命运是很神奇的东西。

有了这笔订单的合作,旭日算是打开了外贸商中的口碑。

当时的香港代工圈,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小厂,敢接别人不敢接的单子,敢于咬牙上量,不计成本。

于是后面的那一年,订单雪花般飞了过来。

他们大肆扩张,工人数量翻了10倍,厂房面积翻了翻了不止10倍。

工厂彻夜不停,第一桶金喷涌而出。

4

虽然制衣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但聪明的杨氏兄弟很快意识到,只做下游生产,没有未来。

因为所有的订单本质上还是掌握在外贸商手里,品牌方根本意识不到他们的价值,甚至是存在。

所以要做的是,趁着有钱的时候,不惜一切往上游走,成为外贸服务商。

于是,杨勋主抓生产,哥哥杨钊主打市场,不仅生产,更要吃下外贸订单。

那年改革开放,他们抓住了时代的红利,转型顺利。

也刚好是那一年,他们代工了一个澳洲的大品牌,叫做JeansWest。

这是他们命运改变之路的开始。

如果说70年代的香港代表的是的闭着眼干都有希望的岁月,那么80年代的香港,则是在时代的波动中随波逐流。

那个时代的代表,是地产。

70年代的繁华,给了香港地产前所未有的信心,但幻梦不可持续。

1983年,价格开始下降,第二年信心到了谷底,此时旭日把自己手里滚烫的现金换成了大量的厂房,他们赌对了。

他们买下的土地在10年间升值了接近10倍,然后完成了套现,那是1990年。

更魔幻的是7年后,他们又复现了这一步操作,拿到了6倍的收益,如果他们坚持老老实实投机,可能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回到1990年,手持大把现金的旭日,决心进一步走向上游,运营属于自己的品牌。

他们收购了JeansWest,翻译成真维斯,成立了真维斯国际(香港),杨勋负责。

品牌,销售,贸易,生产他们要一把抓。

第一把火烧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效果拔群。

西方市场客单价高,但是竞争更加激烈,真正的机会,在东方。

1993年,真维斯进入中国大陆。

和后来消费者普遍认为认为的土酷不同,第一家真维斯店选在上海南京东路,主打高端,引导潮流。

然后一炮而红。

5

首战告捷后,就是快速扩张。

短短3年间,真维斯在大陆扩张了500家店,成了那个时代最被人熟知的高端品牌之一。

那个年代的人普遍还习惯个体店和国营百货公司,没有品牌服装的概念。

真维斯,班尼路,以纯,森马,佐丹奴等等等等品牌,乘着时代的东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崛起,对当时的服装市场完成了降维打击,重塑了消费者的观念。

多年后,黄渤在电影里用一句戏谑的台词阐述过那个年代对于这些品牌的认知。

牌子,班尼路!

那时候能穿一身真维斯出街,绝对是真正的潮人。

可惜好景不长。

1996年,由于快速扩张,管理失控,市场竞争加剧,用户审美疲劳等原因,真维斯面临了销售的滑铁卢。

但这和当年随时倒闭的揭不开锅相比,不算什么问题。

杨勋对真维斯的品牌进行了重塑,不再引领潮流,而是降价,主打基本款,做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快时尚品牌。

纵观世界服装领域,这么做的品牌不少。

但真维斯是第一个在国内这么做的,时代的红利又来了。

杨氏兄弟总能力挽狂澜,或者说,总能赶上时代。

巅峰时期的真维斯,有超过2000家门店,营收在2012年达到了49.59亿港元,出现了一众真维斯的追随者。

大量80后和90后,都曾是真维斯的拥趸。

甚至清华大学都有“真维斯”楼,虽然负面评价居多,但依然代表了品牌影响力。

6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

时代是变的,消费者也是变的,改变来临的时候,不会有人通知你。

很多品牌出问题是花里胡哨的操作太多。

但真维斯不是。

真维斯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什么都没做。

什么都不做,在这个时代,也等于是错。

随着大量的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消费者开始迅速分层。

高端用户从来和真维斯无缘。

普通中产沉迷平价基础款的优衣库,快时尚的HM与Zara,欧美风的GAP,GUESS;轻奢的zegna,Tommy Hilfiger;

追逐个性化的年轻人去找各种各样的国潮以及个性品牌。

下沉市场中的用户则更加直接倾向于快鱼这种超级便宜大碗的品牌,当然现在逐渐拼多多了。

大家都在用服装来展示自己的个性,而真维斯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性。

人人都知道真维斯,但也仅限于知道而已。

虽然用户追逐的品牌线更加丰富,但这里面,没有给真维斯留位置。

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有资格选更好的。

孩子们长成了少年,追求更多的个性。

小孩子则根本不知道真维斯。

尽管论及产品质量和做工用料,真维斯是超越一分钱一分货的水准,但谁还需要一件衣服穿3年5年呢,质量成了服装中最不重要的环节。

设计和品牌营销才是核心,品牌要会来事儿,负面曝光也是曝光。

这次的杨氏兄弟,似乎失去了那种追逐时代的神奇本能。

真维斯没有跟上这波浪潮,当年靠着创新性的格子牛仔裤起家的真维斯,第一次好像跟不上时代了。

于此同时,电商的崛起,对于主打线下门店的真维斯,则是另一重打击。

整个经销体系都在被电商打穿,网购时代的用户,前所未有的聪明,抹平信息差之后,毛利根本支撑不了门店的费用和租金。

至于库存,库存是噩梦。

真维斯的噩梦持续了7年。

近7年,关闭门店超过1300家,裁员近6000人。

大梦不醒,一生将去。

7

近日,真维斯澳大利亚公司宣布进入自愿托管程序,近日进入破产清算管理程序,管理层将研究所有的可能性,包括重组和出售。

当然,在进行破产管理程序期间,真维斯还会继续运营。

很多人直到这时候才意识到,真维斯原来真的是起源自国外的品牌,而自己买的很多所谓国外品牌,和真维斯一比,很多品牌的血统都有绿帽子的问题。

但是太晚了。

真维斯的故事,只是那个年代那批品牌的缩影,曾经辉煌过,但现在逐渐没落,无人问津,唯有面临死亡时才会被人想起。

同期出道的品牌们,也面临着相同的状况,被消费者遗忘。

更本质的是被时代所遗忘。

为了打破时代的认知,有时候需要更为极端的出圈,李宁和中国李宁,361度和361国际线,匹克和态极,不怕负面,只怕无人理会。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遗忘。

寒冰的另一面,则是电商的火热。

年关将至,各路电商节日又开始造作了,人们的热情和注意力,早已悄然完成了改变。

越来越恐怖的GMV,越来越眼花缭乱的营销活动,越来越花样百出的消费主义,越来越新的流通环节。

今年的直播电商又重构了人货场,虽然品牌多数赔钱赚吆喝,但不赔这个钱的,连吆喝声都无人听见。

进亦忧,退亦忧。

一边是死亡的线下门店,一边是如火如荼的电商流量,只闻新人笑,不问旧人哭。

虽然新人也是强颜欢笑。

因为更新的新人,已在梳妆打扮,静待上场。

消费者们也开始逐渐厌倦了这一切,这个新人,脸上也有了皱纹,有了变旧的趋势。

上一轮的技术革命,革了线下门店的命。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又蓄势待发,现在戏台中央的人们,随时有可能一夜间被新的红人替代。

但商业的魅力,就在这里。唯一可知的,是不可知。

真维斯的今天,或许是很多当红者的明天。

时代抛下你,与你无关。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6ZgOxqSiDFE88IYT9z5XQ

二胎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经济学问题

二胎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经济学问题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67篇原创

1

最近我吃饭的时候喜欢刷刷奇葩说,主要是为了看看最新的辩题。

在我看来,奇葩说这个节目,真正有趣的并不是辩手,而是辩题。

一个好的问题的价值远大于一个好的答案。

而且观察大家对于辩题的思考,这件事情本身也非常有趣。

1月2号这期奇葩说,主题是二胎,“生二胎该不该经过老大同意”,我很喜欢这个辩题,因为足够有矛盾性和复杂性。

生不生二胎,乃至二胎与老大的关系,这些都是当下的很多人正在面对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辩题很好,但二胎这种话题的讨论也容易流于经验主义。

什么叫经验主义式的辩论呢?

就是自身感受非常多,情感表达很到位,但是逻辑推理比较少,也很难做到深度论述,去挖掘问题的本质。

有些选手们从家庭里的权利义务、兄弟姐妹之爱这些角度讲,固然也很好,但没什么意义,因为这种讨论其实是不具备普适性的,不同家庭对于同一个问题一定是有不同的答案,讲了和没讲一样,最后就是花式讨票。

作为一个对年轻人影响比较大的节目,在二胎这种介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话题上,奇葩说上的一些观点确实是有可能影响到很多人一生的命运的。

在二胎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其实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仓促下了决定,但是其实并没有相应的决心。

人在迷茫的时候,就容易诉诸权威,把生命的重要决定交给综艺节目上的,几分钟里想出来蹭票的道理,这其实很愚蠢。

综艺只是综艺,很多话他们自己说出来也未必信的。

我以前也玩辩论,辩论其实是技术活,高级别的辩手会在论述中大量使用偷换概念以及极端化的个例,更高级的辩手,你真的以为他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都是剧本。

他们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不知道你的家境学历,你在哪个城市生活,这些只有你自己知道。

所以生不生二胎,也只有你自己能决定,其他任何人的意见都缺乏参考性。

在这件事情上,任何精妙的劝导都属于误导。

谁承担后果,谁说了算。

2

这个辩题一开始其实就错了,或者是不完善。

因为抛开年龄谈论一胎的决定权,就是耍流氓。

一胎自己都没搞清楚这个世界,就4岁5岁,寄托于他们做决定,他们能做什么决定?那不还是由着本能来吗?人的本能就是自私。

区别只在于有的人承认,有的人不承认,有的人编理由而已。

眼巴巴等着小朋友给自己做决定,这父母得是多大的巨婴?

如果孩子还小,这个问题根本不用讨论,生不生,父母决定就可以,过度的平权是一种愚蠢。

如果一胎已经成年,或者已经起码懂事儿了,知道家里多一个成员的真正含义,那么原则上必须是参考下一胎意见的。

因为这对大家都好,不然多个孩子搞的家庭分裂闹别扭,最终达不到阖家欢乐的目的。

所以本质上二胎这个事情应该是越早打算越好,不要给很小的小孩子决策权,真给了决策权,大多数小孩可能都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呢。

这个辩题本身其实就到这里就结束了,所有选手的发挥其实都是自己预设了一个自己是大孩子的立场在讨论,这直接就是偏颇的。

二胎问题,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痛点并不是一胎同不同意这种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父母的意愿和成本。

生不生二胎,其实是一个社会学问题。

分为微观和宏观。

微观是指父母意愿,宏观是指养育成本。

先说父母意愿,很遗憾的是即将面临二胎选择的这一代人,生活并没有在他们的生育观里塑造出“二胎”这个区域。

所以我们根本没法讨论微观意愿。

很多人既不是想生二胎,也不是不想生二胎,他们是根本就不知道如果生二胎意味着什么,而不生二胎,他们又会错过什么。

二胎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在于可以选择了,却发现你的选择缺乏参考系。

这就回到了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主观,爱生不生,谁也挨不着谁,谁也别道德绑架。

真正能被讨论的,其实是宏观成本。

这才是客观的东西。

3

会去研究二胎问题的人不止是备孕夫妻,还有一种人,叫“人口学家”。

在奇葩说上谈了二胎问题的梁建章,就是一个人口学家,他思考二胎问题的方式,有点意思。

二胎问题其实是一个有多重属性的问题,它同时具有属于个人的一面,和属于社会的另一面。

人口学家,就是从历史、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生育观的那些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育观,一个社会也有它主流的生育观。

甚至在时间的长河里,这种观念也是随着时间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

用人口学家的思维方式去考虑要不要生二胎,很学术,很硬核,但也很有用。

人没有活在真空中,也就不会独立于社会之外。个人的境况总是千变万化的,但历史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一些价值。

后世加诸于生育这件事情上的各种思想和观念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在原始社会里,生育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利弊问题。

在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一开始是群婚制,具体内容我就不说了,男女关系比较复杂,大家可以自己搜索。

在群婚制下,生育是一件完全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因为根本搞不清楚小孩的父亲是谁,所以生出的小孩是交给整个部族共同抚养的。

部族需要为所有新生儿提供照顾,生育成本其实是被所有人均摊了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对个人而言生小孩没有了任何的后顾之忧,生命繁衍后代的本能顿时开始肆无忌惮。

而对整个部族来说,这种生命本能的肆无忌惮是不可或缺的,二胎不是生不生的问题,是如果只生一胎部族马上就会灭亡的问题。

因为当时生产力和卫生条件极度落后,所以新生儿的成活率极低,只有靠走量式的生育,才能保证部族有足够的新血补充。

而原始社会的历史继续往前演进,人类在食物链的顶端站稳了脚跟,创建了文明,零零散散的族群也变成了国家。

和社会制度一起发生改变的,还有婚姻制度和生育观念——群婚制变成了对偶婚制,社会化抚养也变成了家庭抚养。

时至今日,这些生育观当然早已被淘汰了一万年,但是人口学家们从原始社会的生育体系变迁里,找到了这样一个规律:

个人的生育成本,和社会对抚养责任的让渡是呈反比的。

这个规律反过来同样成立。

只要社会愿意接过更多的责任,个人的生育成本就会降低,而生育意愿也会相应提高。

简单的说,就是只要社会为抚养二胎出钱出力,其实很多人是会变得愿意生二胎的。

梁建章在奇葩说上讲自己对二胎问题的看法,就提到社会上的人口学家们一直在呼吁出台更多的政策,来帮助那些有意愿生二胎的家庭降低生育成本,让他们抚养得起二胎。

所以是否生二胎不应该武断,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等到生育成本下降以后再做考虑,到时候很多现在对二胎问题犹豫不决的人,或许就能做出不会后悔的决定了。

当然,这是社会层面的改变趋势,对个人来说只能作为参考。

4

对整个社会来说,人口问题非常重要。

一个王朝的兴衰,乃至科技的薄发、文明的兴亡,都和人口问题有关。

为什么封建王朝的寿命总是被维系在一个有限的尺度之内,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人口问题。

在当时人口直接等于财富,平民需要后代来创造财富,贵族需要后代来继承和分配财富,所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全都是能生就生。

古代发生过那么多天灾人祸,有过那么多次十室九空的惨烈战争,但是只要休养生息几十年,社会总人口马上就会满血复活,强烈的生育意愿,让当时的古代中国有了强大的抗打击能力。

另一方面,在科技长期停滞,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情况下,社会的人口承载力其实是很缺乏弹性也很有限的。

一旦一个封建王朝和平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办法消耗掉过多的新增人口,就很容易超过限度,产生饥荒,直到下一场大规模饥荒或战争把多余的人口负担解决掉。

这种变化造成了王朝崩溃,而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周期律。

但是自从人类社会来到工业化时代以后,随着基础科学和生产力的爆炸式进步,社会的人口承载力实际上是在不断增长的。

尤其是以杂交水稻为首的各种生物学科技在农业领域的陆续出现和获得实用,直接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为未来留下了足够生更多二胎乃至多胎的余量。

另一方面,从恩格尔系数来看,食物占据个人消费总额的比重也是在减少的。这就侧面说明了同样的条件下,养活一个人的成本正在越来越低,而这个社会完全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

对封建社会而言,高速增长的人口会拖垮一个王朝,但是对现代社会而言,我们需要考虑的则是人口的另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持续低速增长,甚至是逆速增长,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从社会的层面考虑,随着年龄的更迭交替,如果不开放生育,一个国家的生育率就会不断降低。

如果生育率越来越低,年轻人的迭代跟不上,就会导致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同时越来越失去创新能力。

这些影响在短时间内来看,可能都是对社会的宏观影响,但是长远来看,宏观影响必然会细分为微观,扎扎实实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宏观和微观是对立统一的。

5

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生育观念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封建时期为什么疯狂生小孩,就是因为在小农经济中,小孩在八九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转化为劳动力,多生小孩是当时的普通人增长家庭财富的重要手段。

工业时代,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人口转化为财富的成本中增加了大量的教育成本,直接抑制了生育的动力和意愿,直到现代社会,大部分国家都普及了基础教育,人类的生育意愿才在整体上完成了一个回升。

从这里面还可以看出来一个细节,决定生育观念的核心,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生育成本。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对生育成本的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确切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为生小孩预设了很多门槛,创设了各种难题,却忽视了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一个温情融洽的家庭,是来自父母的爱。

而这并不需要太高的社会地位或者经济条件。

生育,本来就是生命的根本需求之一,这是一个生物学问题。

我们是被进化赋予这个需求的,在抚养小孩的过程中,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也得到继承和延续,这是无法用其他方式取代的。

而二胎,就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让这种延续变得更为丰富的最直接方式。

6

现代社会的人口问题,肯定没有原始社会动不动就亡族灭种那么惊险,但是人口增速放缓仍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大量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那么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很弱的,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出现失独家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失独家庭会成为越来越大的社会问题。

当然,社会问题不应该成为绑架个人自由的帮手。

所以人口学家们的呼吁,一般来说并不是建立在如何让那些不想生的人变得想生二胎上的,而是要让那些本来就希望生二胎的人,可以尽量降低生育成本。

梁建章在接受财新网的采访时,曾经表达过自己的一个观点:

这个社会原本就应该为普通人提供更多在生育方面的政策便利和基础设施,让他们在有这个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的时候,尽量不因为现实的困境而放弃。

这些理论的确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的,但是当政策普惠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人口学的理论忽然又表现出了学术温情的一面。

二胎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如何,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在做出决定之前多去了解二胎的真实情况,以及生育观念的历史变迁,这些都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前置信息。

最后,这个生活化的话题还是应该回归生活——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离生活都终究太远了一些。

二胎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并不在意;

二胎对社会的那些好处,我们也可以不去考虑,千年以后人类是否存在都是个问题。

但是生不生二胎,受影响最直接的其实并不是社会,而是生了二胎的那一个个家庭。

此时的决定,将改变的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

二胎家庭真正的利好,在于可以来交叉轮流来陪伴老人。

除此以外,如遇到什么问题,比如家里老人生病了,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其实会非常被动,万一有什么人照顾的境地。而如果有两个孩子,那么两个人可以交叉地轮流安排,这也是老一辈人兄弟姐妹众多的一个优势所在。

总之,二胎的确需要成本,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二胎都是一个有利有弊的事情,看清楚利弊,承担后果就可以。

 

什么都要的后果,往往是什么都没有。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盲目创业是一道送命题

盲目创业是一道送命题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64篇原创

1

今天是2019年的最后一天,马上就是2020年了,突然想说点什么。

于是大半夜不睡觉的我把后台所有的文章留言和对话框留言都导了出来,做了一个简单的文本分析,想看看过去一年大家都比较关注什么样的问题。

除了询问各种骗术和套路的问题之外,最大比例的问题就是问与创业有关的。

很多人对于创业的态度都是虽然对于创业本身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到有些人创业成功特别心痒,尤其是有些想法自己其实也有过,所以觉得自己天生适合创业,是时候为了梦想努力了。

说真的,高利贷和搞加盟的最喜欢这种有梦想的人了,割起来特别爽。

我顺道也看了自己的回复,还好,基本上都是劝退的回复,没害人。

少数没劝退的,是人家家里有钱,就想体验生活,创业也不是为了钱。

没道理打扰大少爷小公主们体验生活,人家创业失败,只能回家继承亿万家产,已经够惨的了。

不能再给他们雪上加霜了。

2

关于创业这件事情,我的态度一直是非常明确的。

99.9%的人根本不适合创业,对他们而言,创业和作死基本算是同义词。

为什么?

因为他们认为创业是一件没有门槛,适合白手起家的事情。

这个这个理解是半对半错,要素对了,创业没有门槛;

结论错了,创业不适合白手起家。

实际上,正因为创业没有门槛,才导致不适合白手起家。

因为在没有足够壁垒的情况下,拼的就是大家的资源呀。

谁都能来,才代表难度高。

在当代社会,创业本质上是一个人把自身的优势资源拿来变现的过程。

一个有资源的人,自然而然的把自身优势资源利益最大化,这才是创业。

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闷着头往里面冲,闷着头冲进去的大概率成了人家的陪练。

什么叫有资源的人把优势资源利益最大化?

我举几个例子。

一个汽配行业有数十年年经验的资深销售,在上游产业供应链,下游经销商体系都有大量的资源和人脉,对于行业的利润率,生产周期,走账流程,财税体系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自身多年来也积蓄了一大笔资金,现在想出来单干。

一个医药领域的资深销售,对于行业定价和药品应用场景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手上拥有着大量的医生资源和各家药厂的内部价格,他此时出来开自己的医药代理公司,甚至都是带着订单出来单干的。

一个人有着家族企业/亲密关系企业,并且家族企业可以为自己提供大量的资源扶持,包括订单问题,场地问题,初期团队和资金问题等,自己为家族企业提供原材料or零部件,大部分你见到的中小型生产类企业,都是这种,人家不是随便干的,背后是有金主的。

还有很多人说什么温州莆田潮汕流行做生意当老板不给人打工,对,人家商会开遍全国,全是家族生意,这种互相帮持的资源,一般人想都不要想。

发现了么?这些条件其实挺苛刻的,没错,创业的机会就是这么苛刻。

而且,一般这些人创业,不需要别人给意见,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专家,已经想的很好了。

创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当你已经在行业里有了大量积累,有了可以信任的团队,这时候刚好有了一个投资人给了一大笔钱,并且有着现成的订单,才是时候去试试。

注意这里说的是可以试试,不是说可以成功。

绝大多数创业都是没法成功的。

当然如果你非得把被社会毒打的经验算作一种成功,那也算吧。

安慰下自己也挺好的,这个心态要保持住。

3

很多人所谓的创业,本质上是一种逃避。

是他们对于工作本身的逃避。

或许是工作环境不好,或许是同事关系不和,或许是工作太久产生了疲倦感,或许觉得自己老板是个傻X,而这个时候,创业当老板的毒瘤想法很容易乘虚而入。

创业多好呀,上上采访,找找投资,自己只要规划一下可以让下属帮自己把事情办好,又轻松,又赚钱,又光鲜。

创业似乎能满足他们逃避现实的需求,又有钱。

但实际上,怀着这种逃避心态的人去创业,基本上来一个死一个。

因为创业是一件最没法逃避的事情,作为老板,你需要面对一切,你要养一个公司,没有人能帮你解决问题,你要独立面对一切问题。

说难听点,对自己的一切决定负责并承担后果这种精神,大多数人都没有。

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出了问题损失是公司的,做的好奖金是自己的,钱有老板负责弄,锅由公司整体来背,你是只拿钱的,干的好坏只是拿多拿少,这是极度easy模式。

而创业的时候,你是要帮别人承担后果的。

你要拼了命给团队找钱发工资,甚至要把自己的家产抵押上。

你要想办法去安慰团队的成员,即使他们愚蠢的决策导致自己受到了损失,生怕哪个人不干了整体项目都运转不了。

你要想办法去应付各种账单,各种压力只能自己扛着。

你要为员工做出的一切沙雕事情兜底,在外面去替员工赔礼道歉,甚至员工在办公室摔一跤你都得大出血。

而且坦率的说,很多人所谓的能力,都是在大公司平台下赋予的能力,真的让他们从头来过,往往菜的抠脚。

当然,与此对应的好处是,公司的大多数收益,也都归你。

但是问题是,哪里来的收益?

各种互联网公司赔成那个惨样了,你除了一身债哪有什么盈余。

多看我的咳血的独角兽系列,里面创业公司的坑多到数不过来。

别光看那些所谓光鲜的创业者,昨天光鲜今天一地鸡毛的要多少有多少,正因为成功率低,所以能活下来的才看着好看。

要我说你要真有一笔钱闲着没事儿烧的,还不如吃吃喝喝呢。

我见过的破产的,基本都是有了钱非得追求梦想的,真正只吃吃喝喝坦然花钱的,都过得好好的呢。

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

4

如果你说不是开公司,就是做点小生意,开个小店餐饮奶茶之类的,那我也建议你别整了。

除非你有特别好的资源,例如场地是自家的不用钱这种级别,不然在家躺着不香么?

开店这件事情,在大公司打工的人,开店的第一要务是地理位置,一个优秀的地理位置等于贵。

咬咬牙的后果就是,给房东打工,你得很努力很努力的卖,才能及时给房东以及员工打工。

开店第二要务是各种证件以及税务,一个小小的证件能把你卡上天,就你跑流程的时间,一个月房租就没了。

开店你要装修吧,你装修是不是还得投入,投入的不仅是材料费,还有房租时间。

开店之后你得进货吧,如何平衡原材料的储备和销售量的消耗?如果开饭店,进货进多了生鲜浪费怎么办?进少了不够卖怎么办?

开店运营过程中,细节无所不在。

开个宠物店,你对于动物知识了解多少?你知道猫狗的检验检疫成本有多高吗?你知道杂交和血统里的玄学溢价吗?你知道中国最大的猫类批发地在辽宁吗,当地批发猫狗真的是按肉价算的。你知道活物一不小心一个传染病死一个店,弄不好还传染人类吗?

开个服装店鞋店,过季产品如何处理,品牌方是否回收?回收价算几折?如何应对网店乃至官方的电商渠道冲击?串货怎么说?工厂直接出货你怎么拦?你打算自己做活动,总部给你的调价权是多少?

开个饭店,你对于人流量有没有过测算?你知道如何合理搭配生鲜的采购数量避免新鲜度和浪费的失衡?你知道如何在菜市场不被别人坑?面对霸王餐要如何合理处理摆平?消防,卫生检查,如何管理?别人来挖你的厨师你有什么办法?顾客吃出问题了你怎么办?

这些东西对于办公室出身的你来说,都是最直接的障碍。

当然,你肯定最终也是可以摸清楚的,但问题是,你在搞清楚的过程中,掏了多少学费和房租?踩了多少的坑?浪费了多少时间?

你有多少资金能往里面填?你要背多少债务?

而且,你就算搞清楚了,你能赚到钱么?人家专业搞这个的,都不敢说一定赚钱,那些从业十几年的人照样分分钟崩塌。

再进一步讲,你对于社会险恶的认知能到什么地步?

阴阳合同?保证金欺诈?故意使用错误的账号让你违约?发次品?竞品举报?保护费?内部人吃回扣?员工道德风险?

就算你真的全都趟过了这些坑,最终你盘算自己赚到的钱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比起上班,还是上班划算。

我曾经投资过2家饭店,经历过的事情让我特别感激,经过认真的计算我领悟到。

开个屁店,还是上班爽。

真的是上班爽。

5

2019都要过去了,也不啰嗦那么多了。

很多人来问创业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自己有一笔小小的积蓄,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怎么投资。

想听我说实话的话,其实就是,买银行理财吧,或者指数基金,然后忘了自己有这笔钱,该上班上班,该生活生活,别的别考虑了。

有时候你啥都不干,就已经赢过大多数人了。

躺赢也是一种智慧我真没给你开玩笑。

回归到创业,到底什么人适合创业?

要我说,其实只有2种人。

1种是很有钱的人。

1种是一点钱都没有的人。

前者输得起,后者没退路。

其他人乱入,就是羊入虎口。

共勉。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快手无法定义

快手无法定义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61篇原创

1

2020年春晚,即将给观众发红包的,是快手。

过去几年间,做这件事情的,是BAT。

集齐了互联网BAT的春晚红包活动,忽然在2020年这样一个具有符号性的年份,把接力棒交到了快手这个公司手上,背后多少有些时代更迭的象征意味。

BAT都是在PC入网潮中崛起的巨头,而快手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才发展起来的短视频新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运所钟,不管你接不接受,快手都已经是这个版本的互联网体系里,无法被忽视的一个产品。

或者说,快手,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快手上有超过2亿日活跃用户,每天都要产生一千五百万条以上的原创短视频,视频库存200亿条。

无论是摩登都市,还是工地田野;

无论是时尚T台,还是大山深处;

无论是少年孩童,还是耄耋老人;

无论是科技创造,还是小众文化。

在中国你能想象到的每一个角落里,每一种人群中,都有人在快手上记录正在发生的生活。

关于自己,关于他人,关于他们眼中的世界。

如果把整个快手看成一个巨大的作品,那么它会是一幅只能存放于虚拟世界的不可思议的浮世绘,创作者的署名将超过2亿条。

这个由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共同创作的作品里,藏着当下中国人的集体回忆,也藏着个人与时代的命运交契。

所以,把快手说成短视频平台,不够确切。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快手是普通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极记录和分享自己生活的一个现象。

这种现象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对错,因为它已经溢出了人类大多数评价体系所及的范畴。

你无法用简单的二元对立词汇来给快手做一个价值判断,就好像你无法武断地说这个世界好还是不好,黑还是白。

在如何理解快手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玩了两年快手以后,我发现我对这个产品越是了解,越是无法给它下一个定义。

一个不能被定义的东西,最好的对待方式,就是坐下来慢慢观看。

看久了,你或许说不出,但你懂了。

2

过去的很多互联网产品,在思路上过于看重运营,总是在产品成型之前就已经为它规定好一个调性,然后去引导甚至干扰用户往这个方向发展。

这些平台把内容的质量和方向进行了束缚,注重对符合调性的头部用户的留存和笼络,不符合调性的用户则会被排斥出去。

维持住了平台调性的另一面,是普通用户会有心理压力,也让“分享”这个行为面临了不必要的成本。

就像Instagram,用户在上面发布作品,不仅仅是分享,更是在“晒”。所以照片必须精致有格调,具有一定水平的审美,花很长时间去后期修饰。

不然很容易被其他人嘲笑,被拿来对比。

这种产品氛围和运营策略带来的结果就是,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了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只有少数人的声音能被听到。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只有少数人的声音才能被多数人听到。

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图片和视频,只有文字这一种记录形式的时候,就只有10%的人能分享自己的生活,而在这10%的生活里,又只有1%能留下来。

快手的理念刚好相反。

快手并不强求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只是尽量把使用的门槛降低,然后任由用户自由发展。

快手现在的生态,并不是哪个人做出的选择,而是平台对用户生活忠实的映射。

当生态丰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自成一个世界。

快手上的每一个短视频,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像素点。200亿条短视频,就意味着快手对现实世界的复刻已经达到了极致。

在快手上创作了那200亿条短视频的用户主体,同样会使用其他社交平台,但是对很多平台来说,这些用户是“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很少和其他人互动,也很少发布动态,因为他们是“小透明”,即使创作了什么内容,也没有人能看得到。

但是只有在快手上,他们乐于表达自己,所以也只有在快手上,他们创造出了一个世界。

一方面,这是因为在快手上发布作品的门槛很低。只需要一个千元机,视频的画质不用很高,也不用讲求角度和光线。

如果这些粗糙的作品放在别的内容平台上,待遇将一目了然。

要么无人问津,要么遭受贬低甚至嘲笑。

但没有人会在快手上计较内容的形式是否精致。重要的只有晃动的手机镜头下,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快手在平台算法里,引入了用于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让即便是零粉丝的用户在快手发布的视频,也能被一定数量的人看到。

有个说法,快手70%以上的流量,是分配给普通人的。

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说,这种策略很难说对或者不对,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各有利弊,无关正义。

但抛开利弊收益,从更理想主义的角度来讲,快手只是做了一件“本应如此”的事情。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其价值,无论是记录还是分享,本来就不应该有门槛。

快手做的,就是给了这些人一个简单的、能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生活的机会。

到最后,这个平台就会是世界的真实反馈。

2019年7月,有个博主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个由160个快手视频剪辑出来的作品。

只有短短三分半钟,却包容人间百态。

街头卖羊肉串的小哥,在公园锻炼的大爷,商场里跳舞的小姐姐;

在景点游玩的残障人情侣,破旧瓦房前练习舞蹈的小女孩,工地的烟尘里翻跟斗的齐天大圣;

人群簇拥下伏在地上聚精会神打弹珠的老奶奶,放学后涌向食堂的中学生,在广场上表演的杂技演员。

这条微博被点赞25万次,播放两千四百万次,霸占了当天的热搜。

这个红到发紫的作品里,每一段视频的主角,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

快手无法定义

作品用到的快手视频

他们写不出华丽的、动人的文字,即使是拍视频,他们也不专业、不精致,没有高颜值和昂贵的设备,拍出的视频总是粗粝、不完美。

然而那些粗粝的和不完美的,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

没有人有资格要求他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他们在快手上展现出来的,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乐队的夏天》结束后,B站有up主为新裤子的《夏日终曲》做了一支mv。

快手无法定义

用快手素材剪辑的mv

素材全部来自快手,剪辑简单粗糙,但感染力拔群。

当最原汁原味贴近生活的快手视频和摇滚乐搭配在一起,生活终于暴露了它才是最前卫的艺术形式。

up主为朴树做的快手版mv,被朴树本人在微博转发。

为了这个野生的mv,朴树写了一句简短的配文:

“致每一个顽强的挣扎着的还没有挂掉的灵魂。”

某种意义上来说,快手上的这些用户,才是最自由的内容创作者。

他们不需要向这个世界妥协。

他们就是这个世界本身。

这个世界未必全然是美丽的,但是真实存在的。

不需要浮夸过火的情绪矫饰,也不需要学院派的戏剧化高潮冲突,在打动人心这件事情上,真实的快乐比虚假的狂欢更有价值。

不管是否被注意到,他们的每一天都在起舞。

就像那个在微博爆火的快手视频剪辑作品的配乐里,一句不断被重复强调的歌词。

“你存在即是完美。”

或许这才是快手在这个时代告诉我们的最珍贵的答案。

不一定要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不一定需要金钱和地位的认可,只要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就是真正的完美。

如果完美有标准,那么完美也就不在完美。

3

“中国尊”,北京中信大厦,是北京第一高楼。

和其他一线大城市一样,北京有无数座高楼,每一座高楼里都生活、工作着许多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出现在我们的城市里的。

中国尊有528米,从开工到交付历时八年。建筑工人们用快手记录自己生活的时候,这座五百多米高、耗费了八年的高楼,它的降生过程也被一同还原了出来。

快手上曾经火过一个视频,获得了超过一百万次播放。视频里,在还未竣工的中国尊上,一位建筑工人正绑着安全绳,吊在高空进行露天建筑作业。

快手无法定义

中国尊上,建筑工人正在施工

这条视频是由一位来自河南周口的建筑工人拍摄的,惊险、晃动、粗糙的镜头下,是他们每天都在度过的日常。

对都市里的大多数人来说,城市建设是认知层面之外的盲区。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那就是他们的生活。

无论是在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还是活在聚光灯下的明星,在快手上,他们才能最真实地知道五百米高空中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无论一个人见过多少世面,也无法逃过局限于自己生活经历和接触视野的魔咒。

但在快手上,不同人的生活融汇了。

命运的点和线在虚实之间交错,这一刻没有阶层的鸿沟,也没有身份的差别,只有生命轨迹的刹那重叠。

所有来自平凡人的生活,一旦获得了被表达出来的机会,马上就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它不但拓宽了人们生活的边界,还在弥合不同世界的人认知的割裂。

陈力宝是中央民乐团的演奏家,有一回,他偶然发现了一位民间艺人发在快手上的唢呐视频。

这个艺人来自东北瓦房店。他吹奏的唢呐,让科班出身、已经吹了20多年唢呐的陈力宝感受到了极度的震撼。

“我觉得自己吹了这么多年,都没想到世界上还有人可以把唢呐吹得这么好”,陈力宝说。

在原本的生活轨迹里,他们也许一生都不会有碰面的机会。但是通过快手,他们看见了彼此。

陈力宝的震撼不但来自于艺术,更源于认知上的突破。

“我们好多专业的演奏家,在演奏这些民间改编乐曲的时候,会把它固定化,弄得非常死板。但这些民间艺人的演奏,极为自由,而且惟妙惟肖。”

为了这位艺人他下载了快手,出乎意料的是,很快他又在快手上找到了其他值得学习的民间艺人。

两年多过去了,这位中央级的演奏家,发现自己仍能从快手上学到新的东西。

除了唢呐,快手上还有很多传承了不同非遗的民间艺人在记录自己的生活。

有人混剪了一个记录快手非遗的作品,2分半钟的时长,112个非遗,从漆线雕、油纸伞、打铁花、踩高跷到安塞腰鼓,这些都来自快手用户的日常生活。

快手无法定义

快手非遗混剪

据说每 3 秒钟就有1条非遗视频出现在快手,那些你想不到的、以为正在消亡的艺术,正在快手的某个角落生生不息。

非遗传人们不但在快手上记录民俗,也用快手传承和传播民俗。

快手无法定义

《圆桌派》上,窦文涛谈非遗传承

在快手上,民俗得到了被看见的机会。

而看见,有时就是力量本身。

无论是记录中国尊建造过程的农民工,还是吹奏唢呐的民俗艺人,他们都是快手用户,也都是这个真实的世界的一部分。

都市人在快手上看见了自己生活的高楼的诞生史,陈力宝在快手上看见了自己吹奏了二十多年的唢呐的新表现形式。

透过快手,我们可以看见生活的另一面,充满生命力的那一面。

陌生但真实,饱满且丰盈。

还有更多代表主流的声音,同样看到了这种生命力,并且试图贴近这种生命力背后的真实生活。

2019年8月24日,新闻联播入驻快手,第一条视频的播放量便超过1.2亿。

8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在快手同步直播,这是《新闻联播》开播41年来,第一次在短视频平台同步直播。

这场直播持续了39分11秒,共有3700多万人次涌入直播间围观新闻联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将近300万人。

主流媒体在入驻快手,快手网红也在出圈。

那条非遗混剪视频被共青团中央的微博转载,配文: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直传承,一直绽放。”

快手无法定义

共青团中央转发快手非遗混剪视频

从快手走出的手工耿被频繁邀请参加综艺节目和线下演讲,向这个世界展示他“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江西横峰县大山深处41岁的农民蒋金春,以快手网红的身份登上《互联网改变的100张面孔》图片展,向世界讲述互联网为中国乡村带来的巨变。

在不断的“入驻”和“出圈”之外,是快手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的内容积淀。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人类幸福的本源。但对于快手而言,更重要的或许不是又创造了多少新内容,而是平台能否始终保持平凡而真实的底色。

用户热爱快手上的平凡和真实,就像他们热爱这个平凡而真实的世界。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4

严格来说,快手不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产品。

因为没有人能设计这样的产品。

它现在的样子,是所有快手用户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是现实造就了快手。

一方面,快手是被现实所影响。

另一方面,快手也在反过来向现实施加影响。

在快手上教学的老师们,对此的感受肯定会非常深。

过去在线下教育机构,一个老师每天最多面临百来个学生,而在快手上,一份优质的课程可以同时惠及成千上万人,改变很多很多人的命运。

来自山东滨州的“数学物理宫老师”在快手上有八十多万粉丝,上传的十多门短视频课程均广受好评,其中最热门的两份,每份的购买人数都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他的视频课不贵,30节课9元钱的定价,即使农村的孩子也能承受得起。比起线下辅导班,宫老师这样的视频课程,才真正拉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为所有孩子带来学习上的“普惠”。

2015年就已经是快手用户、2016年开始在快手上生产讲解数学物理知识点的短视频,宫老师成为“教育类内容创作者”以来,为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是他自身从知识付费中获取了多少收益,更重要的是,他的课程确确实实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让那些人的生活因为快手而有所不同。

快手无法定义

特地来向宫老师道谢的观众

一个几乎放弃了学业的学生,在快手上偶然刷到宫老师的视频,在他人生的关键节点,这些视频给了他一些勇气,让他顿悟了一些道理,最后考上了高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教学视频只是快手线上教育体系的一员,但对这个学生来说,与宫老师的相遇,却不啻于走上命运的交叉口。

而在宫老师的八十多万粉丝、几万付费课程用户中,被这样改变了人生的,或许还有很多、很多。

同样在快手上教学的,还有曾经在人民大学担任讲师的白凤艳。

为了帮乡村孩子们告别哑巴英语,她注册了一个叫橘子外语的快手账号,在快手上为零基础的孩子们免费提供30秒一小节的英语发音课程。

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口语的孩子,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山区、甚至是一些她闻所未闻的偏远地区。在快手上,他们都是由一串字符构成的ID,没有城乡差异,没有家境不同,每个人都在平等地学习。

像宫老师和白凤艳一样,在快手上发布教育类短视频的创作者,还有很多很多。

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快手教育生态报告》显示,快手教育短视频作者超过99万,累计生产量高达2亿个短视频,内容横跨学科教育和三农、职业教育等。

这些教育类作品的日均播放总量超过22亿,日均点赞量超过6000万,教育直播的日均观看时长达到734年。

在这些数据背后,是被互联网消除的巨大的教育鸿沟,更是无数被快手改变了命运的人。

除了用打破信息不对称改变传统教育行业,快手还在为非遗找到它们在这个时代的定位。

温饱是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失传散佚,便是因为收入少、没传人。

而在这两个问题背后,还有一个根源性的问题。

没人看。

因为没人看,所以收入少,所以找不到传人。

但是快手为这些非遗找到了观众。

作为魏氏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魏宗富在用快手前,只能边种地边接些零散的皮影演出。

开始在快手直播皮影戏后,他的账号很快就火了,借着“红人效应”,他不但经常接到商演邀请,还有热爱皮影戏的徒弟来千里拜师。

快手无法定义

快手上的魏氏皮影戏

不但解决了生计,找到了传人,快手还带给像魏宗富这样的民间艺人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通过在快手上的直播,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和价值。

在过去,他们其实是处在一种自我怀疑中的。

这些老手艺在这个时代是否还有价值,传承这些东西到底值不值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间艺人。

但是快手让他们知道了自己的另一个社会身份。

非遗传人。

这让他们锚定了自己的身份,也产生了一种自我认同。

对他们来说,比起经济收益,这种自我认同或许才是更珍贵也更难得的东西。

快手带来的改变,还发生在许许多多的地方。

比如电商。

快手在电商上不缺乏惊人的数据。集中在每年的11月5日、6日,为期两天的“快手卖货王”活动,每次都能卷入数百万源头卖家、带来1亿多用户参与。

今年的“卖货王”第一名辛巴销售额达到了4亿元,第二名娃娃3秒销售了1万件加绒上衣,一天发出12万个快递。

但是比起头部账号的数据,快手为电商带来的真正的改变,是“信任”。

在快手上,算法决定的流量分配机制会给普通人更多展示机会,而不是聚焦在极少数头部用户。

主播和粉丝之间更像朋友关系,通过直播带来的互信,来完成电商转化。

在“信任经济”中,商品是否是全网最低价、主播的口才是否天花乱坠,这些都不重要,首先要有粉丝对主播的信任,然后才有交易。

在其他电商平台,往往只有最头部的主播才有转化,而在快手,即使是中小主播,也能实现直播带货。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普惠”。

尤其是对农民、手工业者乃至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他们很难成为平台的头部大号,但是只要能够在快手上积累一定量的粉丝,很容易就能把家乡的土特产或自己的手工艺品销售出去。

在稻城亚丁,藏族姑娘格绒卓姆对快手电商生态的这个特点感受很深。

她在快手账号“迷藏卓玛”上,记录了自己的日常。

唱藏语山歌、寻觅野生岩羊和藏马鸡足迹,在海拔4600米的牛奶湖边用雪水煮茶,晒松茸采菌子,扛木材修房子,这些就是格绒卓姆每天的生活。

这些短视频让她在快手上积累了180万粉丝,而他们也成为了格绒卓姆家乡的土特产最直接的潜在客户。

这些粉丝在她的短视频和直播里,看着她采下松茸,放牧牦牛,养殖藏香猪,对她的信任早已迁移为对商品的信任。

2018年,卓玛夫妇销售特产超过110万元,还带动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上百户贫困户增收。

快手无法定义

2018年,格绒卓姆被评为

稻城县年度电商扶贫先进个人

从教育、民俗到电商乃至各行各业,快手已经渗透到了这个世界的每一面,并且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当它刚诞生的时候,或许还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平台将在未来承担起改变世界的责任。

但一切又是那样顺理成章。

5

2019年,已经有超过1900万人在快手平台获得收入,其中500多万人来自贫困地区。

快手在电商领域展现出的魔力,其实是一系列原因导致的。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视频形式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商品的强宣传效果。

但更重要的是,快手自身的平台特性,决定了快手用户能够形成一套适合直播电商的“信任经济”。

交易的本质就是信任,当你信任的时候,你买什么,多少钱,这些就都不重要了。

我看快手的时候,就很喜欢看一个主播赶海。这个主播每天什么都不干,就是做两件事,赶海,并且直播。

这个主播喜欢在直播间唠嗑,因为他并不是什么头部大号,没有那么多回复不过来的粉丝,所以偶尔也会和我聊几句。

当然我一般也就是光看,大多数时候我什么也不发。

我看他在潮水涨落间出海,看他躬身拾取海鲜,看他笑容满面地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自己今天的收获,听他一边数一边念那些海鲜的名字:

黄鱼、梭子蟹、对虾……

快手无法定义

快手主播正在赶海

天天看,看得久了,我和他的世界仿佛产生了某种重合。

如果哪天没看,那么在我吃饭的时候我会想,这个主播应该已经出海了,在我睡觉前我会想,不知道他今天打了多少海鲜,有没有全部卖光,天气这么热,如果剩的多,会不会不好保存。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他不认识我,其实我也不算认识他,但是我会为他的满载而归欣喜,会为他的收入和生活担心。

我观看他每一天的生活,他也就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快手上的很多主播和粉丝,肯定都经历过类似关系的变化。

这种奇妙的融合让世界中不同的点开始交集,命运的虚实线发生模糊,通过快手,我和他的命运有了那么一丝交集。

当他想通过快手来卖海鲜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我是在面对一个商家或者销售,而是在帮一个朋友。

就像是你的街坊邻居或者发小要做什么生意,你去买的时候并不会去计较价钱,甚至根本就不关心买了什么。

因为本质上你并不是在买商品,你是在为信任买单。

整个快手平台,都在促成这种信任的产生。

快手上的创作者们发布的视频,往往不加滤镜、几乎不考虑构图,但是对用户来说,这样的视频反而更能带给他们真实感,让他们从直觉上就产生信任。

在大部分快手内容里,真实的优先度都是高于内容的精彩程度的,因为信任的前提就是真实,表演只能成为一种技术的炫耀,只有真实才能建立起共情,也才能够获得粉丝的信任。

就连很多非常微小的产品逻辑,都和信任经济有关。

在大部分短视频平台,下划这个操作的作用都是观看下一个视频,强调的是内容,是完美且精致。

但是快手的下划是展开评论区,为的就是让用户在内容之外,感受到属于人的社区属性,有争吵有分歧,但也有温暖。

在快手,你会时时刻刻感觉到“人”的存在。

而很显然的,只有活生生的人,才是能够得到用户信任的。

比起用完美的内容打造出的空无一人的世界,我们更愿意接受一个虽然不完美,但是充满人情味的世界。

6

我没办法用几千字描述清楚这个世界,所以我也没办法用几千字描述清楚快手。

我只能说,在很多人看不到的那些地方,在生活最真实的地方,快手正在重构一个人与生活的关系网,并且改变这个世界。

即使写了这么多,我仍然很难对快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也很难对世界下一个定义。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最好的答案,或许就在那个视频配乐的歌词里。

那就是,存在,即完美。

不仅是在说快手。

更是在说这个世界。

去爱这个世界吧,即使它不完美。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咳血的独角兽6:铁打的投资人,流水的韭菜

咳血的独角兽6:铁打的投资人,流水的韭菜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58篇原创

1

上篇咳血的独角兽5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且出乎意料,居然现在还活着。

所以开心的我,决定作个大死,临到年底更新一下独角兽6,独角兽5主要讲的是创业者们如何坑投资人钱的。

今天这篇则是讲投资人们是怎么在创业者面前不当人的,欢迎对号入座。

开篇之前,首先要讲一个事实。

那些所谓的高大上的投资人,实际上并不是资金的拥有着,资金是归属母基金的。

而投资人本身,只是资金的管理者。

简单理解就是,你是一个有钱人,你有一大笔钱想要做投资,但是你不懂或者嫌麻烦,所以你就把钱交给了一些专业人士来管理,他们帮你投资,你等着获取收益。

这时,你就是母基金,帮你管钱的人就是投资人(VC),你要付给他们管理费的。

一个合格的投资人,会对自己手上的钱非常负责,每一分怎么投,怎么保障母基金的权益,如何合理的让投资收益最大化,非常考验技术和职业操守。

但实话实说,投资人也是人,是人就有欲望,管着这么大一笔不是自己的钱,在创业者面前是爸爸一样的存在,颇有狐假虎威的感觉,有些意志不坚定的投资人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小算盘。

毕竟亏损是公司的,捞钱是自己的。

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何必跟钱过不去呢,对吧。

2

都说创业维艰,创业需要一种霸气和野蛮的精神,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是一个非常野的人,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毕竟中小企业的死亡率确实不低。

但是有些不走运的创业者会发现,自己以为自己够野蛮了,但在一些投资人面前,自己只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小白兔。

就像孙正义曾经对已经野出天际的WeWork创始人表示。

你还不够疯狂

创业者的野蛮体现在业务能力上,投资人的野蛮体现在抢钱能力上。

有部分投资人,特别喜欢利用创业者急需弹药的心理,拿捏着要钱。

我可以给你投资,我可以包你的项目过会,但是投资下来的钱,你得分我一部分,要你个20%不多吧。

当然话不会说的这么直接,有很多婉转的话术以及暗示。

例如这个赛道有其他的人也在努力,例如你们双方的条件差不多我为什么要帮你呢,例如有些事情如果你不能做出让步,那就投你的竞争对手。

汉语博大精深,有的是方法让人心领神会但是抓不住把柄。

比较正直的的创业者往往会当场拒绝。

但对投资人而言,其实不是重要,因为他们都是一对多,一年看几百个项目,有的是备胎。

多线程操作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可以同时勒索大量创业者。

至于那些异常正直的创业者,投资人有百分百的办法可以让他们的项目无法过会甚至直接拒绝不上会。

反正母基金的钱(不是自己的),投谁都一样,市面上同类型的创业者有的是,谁满足我的需求我就去帮谁PUSH,至于投过之后这个项目是不是烂尾,根本不重要,因为可能我1年后就跳槽到别的机构了,根本不管我的事情。

当然,现在这个年代,由于拿投资的难度比较大,基本上创业者都是跪舔投资人的,20%已经是良心数字了,拿不到那80%,可能公司就得完蛋。

异常正直的创业者已经早先一步去投胎了,商业本身就不是一件靠正直的就能成的事情。

哦对了,创业者请FA介绍VC融资,也是要给FA一笔钱的,这个是服务费,而很多FA和VC都是串通的,大家一起发财。

至于创业者拿了钱不分给投资人,其实也不怕,首先是FA可以过一道。

其次现在基本上投资人打款都是分批的,治你的手段有的是。

而且吧,打钱也不是直接让你打款,那多傻啊,往往是投资人介绍一个XX合作,这个价格有所猫腻,但是从流程上是完全合法合规的。

甚至很多投资人乱投项目,然后介绍一堆吃拿卡要的合作伙伴给创业公司,然后自己坐享其成。

这类贪财的投资人,往往专吃那些傻大头母基金(以土老板为代表),每当你发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资本给一些你没听说过的神奇项目投下一笔大钱的时候,如果足够懂行,你是可以嗅到一丝神奇交易的味道的。

往往每个大热赛道中,各种中部和尾部拿到融资的玩家里,水分会非常大,例如今年的生鲜赛道。

因为投热门赛道的中小公司,最容易不引起怀疑。

今年生鲜赛道的很多小玩家拿了明显不合理的大额投资,里面的水分,有点多的。

至于是联合串通(投资人和创业者联手),还是单方面勒索,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反正没人会承认自己是坏人。

3

如果说要回扣多少还算是大家都知情(虽然不情愿)的一件事情,那么临时投资打折,才是真正的骚操作。

一般来说,如果投资人看中了一个项目,标准的流程是先出投资意向书,附带条款清单,称为TS(term sheet),一般TS里面会对投资的相关内容给出条件。

然后会有专门的团队进行尽职调查(DD- due diligence),排查被投公司的潜在风险。

然后才是确认投资。

最后才是打钱,而且钱有可能不是一笔到账的,这个要看创业者和投资人是如何协商的了。

这里面的每一步,都潜藏这巨大的不当人的操作空间。

TS阶段,很多投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会附带排他协议。

你这颗白菜是我先看上的,我弄个栅栏把你围住,我回家拿铲子和钱,你不能被猪给拱了。

简而言之,就是一旦签了带有排他的TS,创业者往往就不能和其他投资人再联系或者拿他们的钱了。

有经验的投资人,往往几个小时就能当场敲定投资方案,给出TS(在模板上修改),一般来说TS相当于这件事情就定了。

大概类似于结婚前的订婚仪式。

但是,我们都知道订婚是没有法律效应的,TS也同样没有法律效应,讲白了就是,虽然我有了投资意向,但是最终也是可以不投的。

这里面坑的地方在于,TS虽然没有法律效应,但是排他是有法律效应的,有经验的创业者,往往不会直接签TS和排他,而是先和多个投资人谈。

而有些没有经验的创业者,被投资人一顿我很看好你我们很有实力忽悠,闭着眼睛什么都签,一旦你签了,主动权就不在你了。

有些投资人,非常喜欢乱发TS和排他来占领坑位,但是他们占着茅坑不拉屎。

自己拖着不尽调不打款,还不让别的机构来投,TS和排他是不能乱签的东西。

更恶心一点的,是之前TS约定了一个估值,我们暂且说是1000万估值吧。

他们吃准了创业者需要资金不能久拖,往往拼命拖时间,消磨创业者的心态,等到了DD环节,会砍价,砍估值。

靠着1000万估值骗创业者签了TS和排他,最后砍价到500逼着创业者就范,非常恶心。

不要以为只有小基金这么干,很多大牌基金,也很喜欢搞这一套,TS雪花一样的发,临到最后再疯狂压价。

配合敲诈勒索使用,效果更佳。

说到敲诈勒索,还有一些投资人在DD阶段,会去威胁创业者,说掌握了他们的一些有问题的证据,如果估值/股权不让步,或者不给好处,就去举报,很多创业者往往也会就范。

敲诈真的是一门艺术。

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不要被VC的花言巧语所欺骗,TS和排他不要急着签,多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多见一些投资人。

毕竟落笔之前,你也不知道里面有哪个不当人。

4

如果说敲诈勒索和狂撒TS占坑压估值,还能算是正常的要钱行为。

那么有的投资人喜欢化身间谍,就特别有趣。

众所周知,我国人多,创业者也多,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赛道,往往都不止有一家创业公司。

所以投资人的选择也很多。

有的投资人吧,自己投了某个赛道的A公司,但是又担心A公司竞争不过别的公司,于是干脆打着投资的旗号,去B公司那里瞎搞。

B公司一开始以为真是来投资的,特别热情真诚,什么东西都往外讲,投资人也会问很多非常细节的业务问题,甚至有的还会要求看一下业务数据和解决方案。

有的渴望融资的公司,真的会给看。

有的个人魅力特别大的投资人,甚至可以让对方CEO产生知己的感觉,尤其是都问到了点子上,问到了他心上,感觉这个投资人特别认真备课。

废话,当间谍当然要备课了。

当投资人从B公司这里套了一大圈情报之后,转头就会把一些机密给到自己投的A公司,从而打击竞争对手。

某著名天使投资人,之所以投过的项目经常可以到B轮,主要就是他特别喜欢一鱼多吃,同一个赛道投了一家还会去其他竞争对手那里搞破坏,影响融资节奏,甚至试图挖对方关键技术到自己投的公司。

这种间谍性的投资人,业内也不少,很多还是知名大佬。

而且你还没发去真的指责,毕竟人家同时看同一领域的多家公司,属于正常操作。

很多投资人说是特别关注某个赛道,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没人知道。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这叫做薛定谔的间谍。

更朋克一些的投资人,发现创业者很聪明,口风非常严的时候,为了刺探情报,甚至会直接给TS,如果给了TS还不行,甚至可以做DD,然后在DD阶段疯狂打探情报,最后没事找事儿的拒绝投资。

这些没事儿找事儿的理由,往往是提前藏在TS里面的,玩合同,投资人往往都是老油条。

这东西真的只能靠道德,不过道德这东西,在金融圈属于没法讨论的,我们总不能讨论一种不存在的东西,对吧。

所幸,这么朋克的投资人也是极少数。

但是,创业者面对过于热情,问得特别细的投资人的时候,也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底线尺度,不要什么东西都往外吐,别过于相信投资人。

毕竟投资人投你,绝对不是因为喜欢你,而是想从你身上赚到钱。

这才是唯一的真理。

5

如果说是前面的问题,还只是投资人的个人品德问题。

那么有些投资人在投后的一些操作,可以上升到水平问题。

虽然我们常说不靠谱的创业者要比不靠谱的投资人多,毕竟创业这事儿申请个企业人人都是CEO,而成为管钱的投资人,最起码是要有学历门槛的。

但是,这完全不代表投资人在创业者的专业领域能比创业者更厉害。

甚至很多投资人其实都是学院派,很多过去做咨询的,做金融投行业务的,乃至学历很高没怎么上过班的,很多投资人对于业务本身是不够了解的。

即使有一些大公司高管出身的投资人,他们对于非本行业的创业项目,也是隔行如隔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人熟知审计条例,财务法务知识多到溢出,还是总被创业者坑成筛子,因为他们不懂业务,很多他们以为的道理,在实际业务中往往不是这个道理。

当然多数投资人是不会直接承认这一点的,我统计过,投资人在和创业者交流的时候,最喜欢的口头禅是四个字。

完全明白。

实际上他们明白个鬼,真要明白,那些toSBVC的项目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我在帮助一些资本尽调的时候,看业务数据的时候都感叹,这种明晃晃的造假也能给吹成未来之星,这种可疑的增长曲线也能拿着去Pr吹牛,大家真的太Real了。

真正的投资大师,直接不看项目,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看不懂,他们只投人,投靠谱的,知根知底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不懂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投资人也是人,不是神仙。

最怕的是,那种好为人师的投资人。

就是那种自己不懂,但是非得用自己的逻辑去干涉创业者的思路,他们自己还以为是给创业者指明路,很多外资投资人都有这个毛病,觉得自己多吃了十几年饭,就有一套符合所有领域的方法论了,挺魔幻的。

不过更可怕的是,那些投了之后,非得逼着创业者按照他们的想法变更公司运作方向的人,这些才是真正的沙雕。

这里面有的是那种毛都不懂的新投资人,觉得自己特别牛X。

还有的是有一些传统经验的老投资人,觉得自己当年做BB机的经验可以指导创业者做人工智能。

拜托,人家创业者才是真正的专家,而且是他们承担失败的后果,决策主动权应该交给他们,投资人只负责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躲过一些显而易见的大坑就可以了。

很多投资人不仅自己好为人师,喜欢瞎指挥,还喜欢甩锅。

逼着创业者变更方向之后,做的好,天天给自己贴金;

做的不好,整天怪创业者。

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C位,投资人只是辅助。

在投资协议上厘清权责,不要被投资人的意见去影响自己的思维。

当然,从一开始就打算搞点钱就走的创业者,当我没说。

哄好沙雕投资人,才是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我懂我懂。

6

上面说到投资人往往不是很懂业务,但是特别精通财务和法务。

这就代表着,很多投资人再投资协议上,其实给创业者挖了不少的坑的。

美其名曰保护自己的投资安全。

最基础的坑就是对赌,很多投资人会跟创业者对赌一个不太现实的业绩,如果不达标,就要付出更多的股权。

进阶版的就是打款节奏,要知道款项未必是一次到位的,有的投资项目是设置了款项分好几批到位,甚至要达成某个条件才能到位。

低股份要进董事会已经比较坑了,更坑一些的,就是可能不到20%的股权但是要一票否决权。

一票否决权这个东西,真的是非常致命的坑。

当投资人有了一票否决权,基本等同于公司已经是创业者说了不算了。

因为创业者做出的任何公司层面的决策,都会存在被投资人动用一票否决前干掉的可能性。

例如某共享单车,最终是有下一轮融资的,但是几个互相不对付的大股东,都有一票否决权,结果互相否决对方的融资方案。

大家一起完犊子,押金也变成排队号码了。

作为一个成熟的创业者,一票否决权,一定,一定要谨慎。

而且一家创业公司,同一个声音要比大家投票更重要,创始人要牢牢掌握权力。

只要是同一个声音,大家哪怕走错了路,也船小好调头。

如果事事投票,创始人是个老好人,那么这家公司,一定走不远。

创业就是一条逆天之路,逆天之路上没有主见的人,必然会成为白骨。

7

现在的创业公司,数据造假是一个公认的普遍性难题。

确实有一些数据造假是创始人自己的价值观问题,为了骗更多的融资。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些投资人的功劳。

投资人投公司的目的是什么?是赚钱。

如何才能最快的赚钱?把创业公司的估值做高,然后高价卖给下一个投资人,才是王道。

那么如何把估值做高?

这个时候,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就显得很有必要。

但是这个年代,能够爆发性发展的业务其实并不多,但是可以包装呀。

于是有些投资人就会暗示创业者要把数据做漂亮,甚至会给到具体的数字,甚至还有能直接介绍数据合作方的,大家一起努力,做出完美的曲线。

创业者做数据,投资人在外各种鼓吹这个项目多么猛,大谈赛道的力量云云,期望有些傻乎乎的投资人过来接盘。

事实上,还真有,而且数量不少。

这些接盘的人接盘后一看,虽然这个盘子有毒,但是前辈的方法还是值得学习的,然后又督促创始人开始下一个韭菜循环,寻找下一个接盘侠。

资本泡沫的时期,很多创始人履历比较光鲜的项目,往往啥事儿还没做,就已经被几波投资人炒来炒去把估值炒到天价了,至于最后有没有人接盘,公司会不会玩蛋,已经套现离场的投资人,是不会在乎的。

钱赚到了,哪管洪水滔天。

而那些资本泡沫时期天价融资的独角兽们,在资本收缩的时候往往不太好过。

没有造血能力,就没有生存的权力。

过高的估值,最终带来的会是更快速的雪崩,WeWork的案例告诉了所有人,即使你有再多的钱,违背商业原理的模式,最终一定会被经济规律所反噬。

至于互联网人才和程序员的高工资,也要感谢泡沫时期的投资人撒币。

而作为创业者,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能否造血,能否有足够的现金流。

毕竟最终承受后果的,是自己。

8

投资人恶心创业者的手段还有很多。

例如在多家联合投资的时候,私下要价,如果不满足就直接退出,导致投资失败。

合投是一个非常高风险且低效率的行为,建议创业者谨慎选择合投,或者起码保证领投方可以兜底,不然一家合投不当人,整个投资进度都要炸。

例如打着投资的名号专门去盯着公司的关键技术人员挖墙脚,把这些大牛挖到自己其他投资的项目里去容易包装做大估值。

只要打定主意不当人,办法总比困难多。

甚至这个行业里面,还有大量的骗子存在。

有些皮包公司假冒自己是投资人,整套流程都和正规公司一样,就是各种审计费用材料费用收个几万几十万。

有些投资人自己没什么钱,搞个所谓的资本整天想着骗补贴,还要经常拉人去他那个快长毛的孵化器里蹲着。

至于那些看上财色的,潜规则的,满嘴情怀梦想的,只能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不过话说回来,不靠谱的投资人有很多,不靠谱的创业者也有很多,上一篇独角兽写的就是创业者怎么坑投资人的。

冤冤相报何时了。

其实,大家也不是刻意不靠谱,而是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做什么,最终都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商业,是一个妥协与平衡的游戏。

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有。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