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作者:我是哲学君
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人生路漫漫,要学会拿起放下。

——兹心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开一个骄字。

 

三个字,写尽了人心欲念的开端,也道清了放纵自己的结果。

 

世间有多少人,抱着“人生苦短、及时享乐”的心态,肆意挥霍着金钱,透支着生命,到头来才发现不过一场空。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被欲望支配的人生,有多可怕?
 
网上有一个新词热度很高:纵欲式精致。
 
意思是说:一些人靠负债累累才换来了“假精致”,最后却成为了“假精致”的奴隶。
 
近几天刷爆朋友圈的“上海名媛”正好诠释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为了能在朋友圈里晒出等同于高端人士的生活照,然后走捷径结交社会精英。
 
所谓的“名媛”们15个人一起拼团住3000元一晚的顶级酒店,也会6个人一起拼一套高端小资的下午茶。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花500元进入名媛群,然后任由自己活在虚假的世界里。
 
今年流行的一句话说的很对:装的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那些看似精致、充满仪式感的照片背后,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炫耀欲的假象。
 
费尽心思打造人设,想凸显自己和别人不同,可是她们忘了,井底之蛙若是想看到更大的世界,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跳出井底,而不是坐井观天。
 
东野圭吾在《秘密》中写道:如果打破了一个规矩,就会打破第二个、第三个,持续下去就完蛋了。
 
放纵欲望便是如此,一步错步步错。
 
前段时间,香港已故纺织大亨罗定邦的孙女在韩国接受整容手术时不幸身亡,一时间轰动了全网。
从小在优渥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她,也很注重外表的美丽。
 
这次赴韩整容,本想让外貌更加精致,可谁也没想到,竟然会让她付出生命的代价。
 
整容,本就是一场赌局,用自己做赌注,然后填补心里的坑,可很多人却常常忘了:欲壑难填。
 
就像《娱乐至死》里说的: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有的人四处借钱、网贷,购买高出经济能力的奢侈品,满足虚荣心,债款永远难以还清。
 
有的人花高额费用办健身卡,不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也不是让身材更加完美,而是为了发在朋友圈里的精修健身照。
 
有的人天天熬夜追剧、打游戏,美其名曰“高效利用24小时是仪式感的体现”,实则是为了短暂的“快乐”。
 
什么是人,欲望满身。
 
凡事皆有“度”,人人都有欲望,但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就会被欲望控制,掏空你的全部人生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论语读书会”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不动声色
 
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是见世面?
 
有个高赞回答简短有力: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近些年,常常听到有人说:“唯有不断经历新鲜事物,进入上流的圈子,过着高端的生活,才算是真正见过世面的人。”
 
可如其中所说的这些人,往往只能享受好的人生,却难以忍耐跌入低谷,永远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难以尝到生活的甘甜。
 
因为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是不动声色。
 
曾看过作家卢璐分享的一个故事:
 
一位朋友去上海开会,为了配合行程的安排,她们一同前往了一场行业酒会。
 
酒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大多都在吹嘘自己有过什么成绩,有多少资产。
 
她们两人见状只好尴尬地站在一边,酒会主办方的老板看到了她们,便赶忙过来给她朋友敬酒。
 
这一幕正巧被在场众人看到了,纷纷猜测她朋友的来头,没多久便涌上来不少人过来套话。
朋友笑着回应众人:“我是个研究员,我们最近做课题和他们公司有点关系,所以见过一面。”
 
但事实是,她的这位朋友是投资几百万欧元的实验室的项目负责人,而她所研究的课题,可能产生的利润达到上亿。
 
后来酒会结束后,她不解的问朋友为何不说明真实身份。
 
朋友轻松地笑着说:“那又怎样?我不还是有一个孩子、一个老公,要还20年房贷,每天都焦头烂额的中年妇女。其实到了这个年龄,我已经不需要别人来肯定我的价值。”
 
不再沉迷于物质上的满足,不显山露水,不再时时向他人炫耀生活,不斤斤计较,正是一个看过世界的人最应该有的样子。
很认同和菜头写过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需要走一段人生路,才能区分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梦想。
 
欲望会在清晨醒来之后的沐浴中消散,在目睹摩天大厦、宝马香车时重新升起。
 
而梦想却在你走出几步被击倒之后,依然照耀在面前,让你咬牙含泪却依然翻身爬起,继续追逐。
 
成年人的世界,犹如攀岩,不能因为在半空中看到了终点就洋洋自得,每一段路的支点都是不同的。
 
只有稳住心神,保持足够的精力,才能到达山顶,看到无限风光。
 
真正的精致,不是住在繁华里,而是阅尽繁华后,还能享受返璞归真的美好。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论语读书会” 
纵欲式精致,正在拖垮当代成年人
人活到极致,
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节制
 
蔡康永曾送给当下年轻人一段话:
 
“社交平台好像你人生的橱窗一样,你在里面布置了一个你想要让别人看见的自己。
 
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让它占掉你太多的心力,因为你最重要的还是面对你自己,而不是面对那个橱窗。”
 
的确如此,朋友圈装扮的再完美,都不如一个优秀的自我实在。
 
人这一生,究其根本,是活出自己,而不是活给别人看,活到极致的人,早已懂得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节制。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读书会”
到了一定年龄,最需要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应学会做减法。
 
做生活的减法,做欲望的减法,做情感的减法,不要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给毫无意义的事和不值得的人。
 
老戏骨陈道明近些年出现在荧幕上的次数越来越少,但他却一直备受观众的称赞。
 
甚至有人评价称:只要是陈道明出演的剧,基本不会是烂剧。
 
这么多年来,找他拍戏的人只增不减,片酬也无一例外的高,但他却从不轻易接戏。
 
当遇到好剧本了,他有时候还会自降片酬,或免费向导演自荐出演。
 
除了拍戏,他的大多时间都在独处中度过,读书、练字,不断提升自己的演技,加深自己的文化水平。
 
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灵魂,才能呈现更多优质作品。
 
提到对于剧本的严格选取,他说:“我不买飞机大炮,也不买航空母舰,我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没那么多奢望。”
 
谈起自己的前半生,他说:“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当一个人学会了节制,便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自然也就能忍受每一种生活。
 
言及于此,不禁想到一句话: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什么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制?
 
细想来,应该就是:放下。
 
放下不切实际的欲望,找回真正的自我;
放下毫无用处的面子,收起实在的里子;
放下徒劳无功的追寻,守好眼下的珍贵。
 
正如《瓦尔登湖》写的那般: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能够放得下,他就越富有。
 
愿你能拿得起,最终亦放得下;
愿你奔波一生,内心依旧如初。
更多延伸阅读请点击……
兹心批注:

(1)自律是遏制欲望的堤坝,自我节制,自我约束,是一种控制潜力,尤其控制人们的性格和欲望,当人的性格和欲望一旦失控,变得随心所欲,结局必将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2)节制就是自我认识,它不是自我压抑,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掌控力,因为精神的伟大不表现为心高气盛,而表现为有节制、有分寸,收放自如!正如一位大哲学家所说: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哲学人生网,数百万人关注的微信大号,反思人生的问题,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乐。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q1liOqyZ5GTpAskT4RQCg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作者:模型君

来源:思维有了模型(ID:siweimoxing666)

 

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我会留熵增定律。

 

 

这句话的人叫吴国盛,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系主任。

 

虽然你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难道不是牛顿的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吗?

 

模型君也很迷惑,但是吴教授能说出这番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不管对与不对,都可见熵增定律的分量。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无独有偶,吴军也说过类似的话。

 

如果地球毁灭了,我们怎么能够在一张名片上写下地球文明的全部精髓,让其他文明知道我们曾有过这个文明呢?

 

吴军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三个公式:


1+1=2(代表了数学文明)

E=mc²(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S=-∑ P ln P(熵的定义)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来自得到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爱丁顿爵士也曾说:“我认为,熵增原则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无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论与麦克斯韦方程不符,那么麦克斯韦方程可能有不对;如果你的宇宙理论与观测相矛盾,嗯,观测的人有时也会把事情搞错;但是如果你的理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我就敢说你没有指望了,你的理论只有丢尽脸、垮台。”

 

注:爱丁顿说自己是除爱因斯坦之外,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懂相对论的科学家,虽然看起来有点能吹,但应该也挺牛。

 

最近大热的电影《信条》,诺兰大神的新作,也引用了“熵”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他把熵增作为时间之失,用逆熵来穿越时空。

 

好多人走出影院大呼没有看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解开“熵”的秘密。

 

 

 

为什么熵增定律让好多人

一下子顿悟了

 

因为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

 

这个规律包括我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生命里又包含着个人和群体的演化规律。

 

非生命:比如物质总是向着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会变乱,手机会越来越卡,耳机线会凌乱,热水会慢慢变凉,太阳会不断燃烧衰变……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

 

 

▲场库《宇宙的未来》(一定要看!)

 

生命与个人:比如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

 

只有少部分意志坚定的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数人都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学习不规律。

 

生命与群体:比如大公司的组织架构会变得臃肿,员工会变得官僚化,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会下降;封闭的国家会被世界淘汰。

 

这些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一个定律来解释——熵增定律。

 

因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散。

 

《少有人走的路》在最后一章也如此解释自律。

 

因为所有事物都在向着无规律,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如果你要变得自律,你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

 

记得也曾有人问过模型君“人为什么要自律”的问题,我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

 

现在我想我找到答案了,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过程,即熵减的过程。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什么是熵增定律

 

定义: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

 

这里面有三个词非常重要: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总混乱度(熵)。

 

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熵。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

 

你可以理解为,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比如你花了100 J的能量把物体从A地拿到B地,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能量并没有被100%的转化,而是有部分散失在了宇宙中。

 

这部分能量不可逆,无法被再利用,且永远在增加。

 

从这里你就可以推出,恒星终将熄灭,生命终将消失,宇宙将变成一片死寂,沦为熵。

 

这个状态,也被称为热寂。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那么什么是熵增定律呢?

 

就是这种熵在不断增加的过程。

 

但这是针对整个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针对地球,针对一个国家,针对一个企业,针对某一个人,则要加上两个限制条件——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满足封闭系统,而且无外力维持,它就会趋于混乱和无序。

 

生命也如此。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如何对抗熵增,实现超越

 

熵增定律被称为最让人沮丧的定律。

 

它不仅预示了宇宙终将归于热寂,生命终将消失。

 

而且,从小的方面来说:

 

它左右着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规律,让组织变得臃肿,缺乏效率和创新;

它左右着个人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安于懒散、难以坚持、难以自律……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那么这还有办法可解吗?

 

从定义来说,熵增的条件有两个: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只要打破这两个条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熵减。

 

听起来好抽象,怎么理解?

 

也许我们可以从生命里得到启示,整个生命的发展就是一部负熵的历史。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当我们人从无机生命到有机生命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会是一部艰辛与精彩共存的史诗。

 

我们的始祖是一种“蛋白质+RNA”的聚合体,科学家将她命名为LUCA。

 

LUCA通过吸收能量来大量复制,但是问题来了,宇宙的熵总的来说是增加的,所以LUCA的减熵会导致环境的急剧熵增。

 

环境恶化,LUCA无奈只能进化,变得更高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DNA聚合体诞生了。

 

DNA比RNA更稳定,也更加智能。但是这样一来,消耗的能量更大,吸收的物质更多,导致环境的熵增比以往更大。

 

所以DNA聚合体被逼着向单细胞演化,同样,环境的熵增再次增加,于是单细胞又向更高级的多细胞进化,于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诞生了。

 

又因为孤立系统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所以多细胞开始移动,并且产生了感知能力,比如视觉、嗅觉、听觉等等。

 

从此,生命走上了智能的进化之路。

 

这一过程,也被王东岳老爷子称为递弱代偿。

 

即生命的熵减过程,会加剧环境的熵增,于是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生命为了生存,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物质,必须变得更加智能……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好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生命在减熵过程中,其实一直在做三件事。

 

第一,努力保证能量的供给。比如,从化学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结合体;到多细胞生物。

 

第二,努力开放系统。细胞从无法移动,到进化出游动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飞行能力。

 

第三,努力变得更加智能。生命为了花更少的能量来获取更多物质和能量,进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当时的霸主奇虾,就有很大一对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减少更多熵的耗散。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这三点正好是企业和个人的进化要件。

 

一、企业

 

1、主动做功 

 

许多公司在创业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战略和组织的进化。

 

但是随着企业的做大和成熟,员工就会慢慢懈怠下来,组织会变得臃肿,制度会腐旧脱节。

 

所以,作为leader你要努力保证企业的活力。比如采取扁平化的结构,让团队各自为战,回归创业初期时的热情。

 

记住,舒适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张王牌,任何时候你都不能松懈。一旦你减少了能量的投入,企业的熵增就会立马回来。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2、开放系统 

 

关于开放系统,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叫做耗散结构,它给我们带去了一丝希望。

 

什么是耗散结构?它有三个特征:

 

①开放性

 

怎么理解?

 

你可以理解为,系统把无用的熵排出去,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质、能量和信息。

 

注:熵有三种,物质熵、能量熵、信息熵,在相对论里物质和能量是一回事,但是为了理解,这里我们把它分开。

 

比如你每天的新陈代谢,比如你通过锻炼减去一身的赘肉,比如你看一本好书。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基于此,企业也可以得到启示。

 

企业要想对抗熵增,就必须开放,把那些衰败为熵的东西全部排出系统。

 

比如腐败的制度、无产出的员工、落后的信息等等;然后吸收新鲜血液,比如先进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华为就是最推崇这一理念的,任正非老爷子把这个耗散结构作为华为的底层逻辑。

 

任正非说:“我们一定要避免封闭系统。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特别是硬件体系更要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

 

与此同时,华为每年淘汰干部10%,员工淘汰5%。每年18万人会淘汰5千人到9千人来激活这个团队。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②远离平衡态

 

这怎么理解?

 

你可以理解为,当熵逐渐增大,虽然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但是这种结构却更稳定,这种稳定就是平衡态,你要远离这种平衡态。

 

比如一个企业做大了,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稳固的结构,这种结构很可能就是官僚结构。

 

企业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进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会非常困难。

 

解决办法就是,打破这种平衡态,让系统内部流动起来。

 

这方面模型君见过最牛逼的是韩都衣舍,他们采取小团队模式,每个团队2-3人,包括设计师、页面制作专员、货品管理专员。

 

员工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团队,也可以自己组建团队。通过分成、授权、竞争、淘汰等一系列机制,来进行充分的内部流动。

 

最后无能的员工(熵)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继续流动、重组,变得更加强大。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③非线性

 

怎么理解非线性?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一个巨大的突变。(与此相关的实验有贝纳尔对流)

 

比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你给一壶水加热,前面99°都没有沸腾,可是你再加热1°它就沸腾了,这就是非线性。

 

同样企业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气馁,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线性的,总有一天,你一个微小的投入就会带来巨大的突变。

 

比如亚马逊,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失败最多的企业了,但他们对失败非常包容,因为他们不断在赌“每次小的努力和尝试,都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超额惊喜”。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二、个人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在企业里运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没关系,熵增定律也同样适用于你个人的发展。

 

比如工作、生活、学习、心情、成长、人际关系等等都与此相关。

 

就拿生活来说,每天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涌来,如果我们任由其发展,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之后我们要想恢复到有秩序的状态,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价才行。

 

这样的例子身边比比皆是,生活一团乱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改变现状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只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这种状态就是生活陷入了极度的熵增状态,被无数的混乱的事情牵着走,丧失了生活的掌控权。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情绪。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过、烦躁、焦虑,其实是因为情绪太过混乱,很多感情交织在一起,让你无从下手。心理学叫这,情绪颗粒度。

 

再比如专注这件事,好像高中之后我们就很难专注了。原因是因为,大脑里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会要做这个,一会要做那个,一会这种情感,一会那种情感。

 

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堆积在一起,就会扰乱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的专注的做一件事情。

 

类似的还有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懒散等等,都是因为事情总趋于熵增。

 

如果我们不主动投入能量做熵减,生活就会脱离我们的掌控。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那要怎么办呢?解决办法仍然是:

 

1、主动做功 

 

你不能等到生活脱离了你的掌控,才后知后觉的介入。

 

你要每天都保持清晰的思绪,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绪,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理清你想要的是什么。

 

我在未来大学里学到一招,叫做清空干扰。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把当下所有情绪和事件都清空,然后把它们都记在一个备忘录里,你可以叫它追踪系统,然后脑子里永远都只装3件事。

 

比如,模型君今天的3件事是写文章、看书、建立写作系统。

 

其他的还有洗衣服、取快递、清理微信收藏等各种事情,就都先全部放到追踪系统里。

 

如果还有一些突发的情绪,比如突然想起某件尴尬的事,都统统丢进去。或者突发的事,比如某人发来的微信消息,你感觉不是一两分钟就能解决,也丢进去。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首先你的大脑里永远只会有3件最重要的事,不会东搞搞西搞搞。

 

而且你还放心,因为你已经把事情记下来了,你不用为此担心,做完之后你会有时间来处理的。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再比如学习这件事,当我写这篇文章时,大脑是一片浆糊,怎么办呢?

 

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降低信息的混乱度。

 

但是这个过程真的极其痛苦,我需要不断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有的地方要反复改。

 

痛苦着痛苦着,突然「熵增定律」闯进了我的脑海,让知识变得有序的过程不正是熵减的过程吗?

 

所以痛苦是必然的,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虽然很痛苦,但还是得主动去做这件事。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2、开放系统 

 

这里也用耗散结构来分析,但是前面企业里讲了,所以这里略讲一下。

 

①开放性

 

你要一直保持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把过去的熵埋葬,然后拥抱新的明天。

 

什么是过去的熵?

 

比如打翻的牛奶,腐旧的认知,回不去的人。

 

什么是拥抱新的明天?

 

比如去新的环境(旅行),获取新的认知(读书),结交新的人(社交)。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②远离平衡态

 

我们极容易陷入平衡态,即使你尝试了一件新的事情,认识了一个新的人,你也会很快熟悉,并待在这种状态之下,认知里面叫“舒适圈”。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很久没有波澜了,想必你已经掉进平衡态了。

 

比如我写作两年了,写作水平很大一段时间都没有进步 ,这就是平衡态,这是不好的。

 

你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③非线性

 

非线性,其实就是复利效应。

 

也许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来杯水车薪,学习、生活都没有改变多少。

 

但是请不要灰心,继续坚持熵减,等到有一天,你只需要一丁点努力,就会开启你开挂的人生。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3、智能化 

 

最后,还想谈一点,也是所有熵减方法里面最强大的一个东西。

 

它不仅适合任何组织的进化,也契合我们个人的进化。

 

这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生命的演化里面的第三点——智能化。

 

整个生命的减熵史,就是一个不断变得智能的历史。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为什么生物非得需要智能化呢?难道外力做功和开放系统都不足够我们生存的吗?

 

模型君不敢说100%需要智能化,但是从生命的演化来看,似乎都是在朝着这条路发展。

 

因为一旦你熵减了,那么你的环境就会加剧熵增,也就是说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如果生物要生存,就需要更强的减熵能力。

 

这种更强的减熵能力从何而来呢?显然光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开放系统是远远不够的。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个RNA聚合体会进化成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进化成有限生殖,进化成猿人,进化成智人,进化成今天的我们。

 

这种智能化的过程是必然的。

 

只是我们非常有幸,也许在某个外太空,是类似海豚这样的生物具有智慧。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这个过程,王东岳老爷子将其整合为一个哲学概念——递弱代偿。

 

当我们的生存环境很变得越来越艰难,为了生存我们就需要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比如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到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大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的原因,因为环境熵增了。」

 

好了,现在我们懂了,减熵的终极方向是智能化。那么如何智能化呢?

 

答案是降低信息熵。

 

什么是信息熵?它被用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度,信息熵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大。

 

在你变得越来越智能的过程中,就获取了更多信息,消除了一些不确定性,所以熵减少。

 

前面提到熵有两种,热力学熵和信息熵。其实这两种熵是可以用公式做等号的,因为获取信息需要能量。

 

1bit 信息熵=kln2(J/K)热力学熵

 

当你信息有局限的时候,要做成一件事,你就需要更多的能量,产生更多的熵。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比如做同一套试卷,学霸跟学渣做题所需的时间和能量肯定是不同的,学霸一个小时就做出来了,学渣可能做了三四个小时还做不完。

 

比如炼钢厂,小炼钢厂要花很多时间和能量,而且材料利用率低,而大企业因为掌握更多信息,不仅耗能更少,效率也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历来伟大的企业家都博览群书的原因。想起查理·芒格的一句话: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

 

可以看看“超智能体”的这个视频,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智能的作用。

 

 

▲来自超智能体

 

智能充当的角色,就是从无序中发现有序,减少大量的瞎几把做功。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维度俯视世界,光做功和开放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在信息上,上升一个维度,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有了模型一直在做的事——眼界和认知。

 

如果你想在此生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认知,让自己变得更智能吧。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关于熵增你还应知道

 

一、熵增无好坏之分

 

看起来,整篇文章都在避免怎么熵增,似乎熵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但是须知道,对于宇宙而言,熵增只是一个法则,没有好坏之分。

 

好坏只是人为在道德上的定性,这个定性对于宇宙来说,毫无意义。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二、无序只是概率事件

 

看起来,事物从有序到无序是必然事件。其实不是,它只是一个概念事件。

中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微观原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所以如果一个房间里面只有几个原子,那么这几个原子是完全可以全部聚在房间的一边的。

但如果一个房间里有10^1000个原子,那么这些原子聚在同一边的情况就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使有那么一瞬聚在了一起,下一秒也还是会回到混乱的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熵增是必然的。

 

就好比我们把脸前的空气吹走,下一秒就一定会有其他空气填充进来一来。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三、意义是针对参考系而言的

很多读者给我留言说:“看完这篇文章后,瞬间觉得人生活着没有意义。”

 

我的看法是:意义是针对参考系而言的。

 

对于宇宙而言,人类的存在确实没有意义;但对于人类而言,你的存在就有意义。

 

熵增定律:为什么熵增理论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 END –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JAXHbTSTkr27V2gCvsKNBg

高手的战略,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005

作者 l 奇点不奇

来源 l 奇点不奇(ID:zenglin776)

 

01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百零九年前的故事:
 
截止到1911年12月,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年零九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后是两个竞争团队打算完成这项创举,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从来没有人完成过的事情,到达南极点。
 
他们出发时间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竞争从来都非常激烈,当有一个大机会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只有你看到了,基本是差不多的时候有一帮人看到了,这跟其他无数场合的竞争都很像。
 
所以这两支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
 
结果是这样的,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插上了挪威国旗。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可是他们晚到了很多,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成功跟失败的区别,阿蒙森团队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团队会永载史册,获得一切的荣誉,而斯科特团队他们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险阻,但是晚了一个多月,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大家只知道第一名。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你不光要到南极点,你还要活着回去。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他们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
而斯科特团队晚到了,他们没有获得荣誉。而且更糟糕的是,他们因为晚了,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不断地有人掉队,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
 
斯科特团队不但没有完成首先到达南极点的目标,而且全军覆没,这已经是生与死的区别了。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重大的区别,不光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而且是生与死的区别呢?对这个事情进行研究,可能对我们做事会有些帮助和启发。
 
首先,去南极探险,不光是需要人,还需要物资,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队的策略和两个队的准备,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阿蒙森团队物资准备非常非常充分,他们是三吨的物资。而斯科特团队准备的东西少,他们只有一吨的物资。
 
一吨的物资够吗?如果你在过程中不犯任何错,完全不犯任何错的话,刚好够。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碰到很大的压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难,你不可避免地会动作走形,会犯很多错。
 
所以,当你的计划定得太紧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而阿蒙森团队做得非常好,他们准备了三吨的物资,这些物资有极大的富余量。他们充分预知到环境的困难,做好充足的准备,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
 
事实上,他们碰到的环境是差不多的,最后两个团队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
 
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
 
相反,斯科特团队从他们的日志来看,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睡在帐篷里,吃点东西,诅咒恶劣的天气,诅咒运气不好,希望尽快天转晴,尽快能够前进。
 
事后总结,这两种做法很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区别。不管环境好坏,不管容易与否,坚持每天前进三十公里。不管是到达南极点还是从南极点顺利返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阿蒙森团队于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营地。这个日子和他们3年前计划的归程一天不差,是巧合也是奇迹。后来有人评价阿蒙森的成功是因为好运,而他们的回答是:
 
“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险的准备如何,你必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遇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避免。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条的人——人们管这个叫做好运气。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并做出及时应对的人来说,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人们称这个为坏运气。”
 
这个故事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斯科特团队用的是矮种马来拉雪橇,而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
 
阿蒙森团队足足准备了97条爱斯基摩犬,阿蒙森认为只有爱斯基摩犬才是南极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选择。
 
虽然相比而言,马更强壮,开始的时候走的更快,但马不够耐寒,走到半路都冻死了,最后只能靠人力来拉雪橇;爱斯基摩犬虽然走的慢,但能在很冷的条件下生存,从而保证了行进速度。
 
第二,阿蒙森团队为了极地探险,曾经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就为了跟他们学习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活、求生等。
第三,阿蒙森的计划非常周详,连午餐也作了特别的安排,使用了一种新设计的保温瓶,在每天启程前早餐时,便把热饭菜装在保温瓶里。这样午餐可以在任何时间吃,既节约燃料,又省时间。
 
而由于需要扎营生火,斯科特团队吃顿午餐要多花1个小时。阿蒙森的队员时常坐在雪橇上,一边欣赏极地的奇异风光,一边嚼着暖瓶里的热饭,而且还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适于行路,阿蒙森也不改变习惯。
 


02

通盘无妙手

 

 

“通盘无妙手”是一个下棋的术语,原话叫做“善弈者通盘无妙手”——也就是说很会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盘棋你是看不到那种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澜的一手的。
 
这有点违反我们的直觉,为什么是这样呢?
 
 01  下棋的“通盘无妙手” 
 
韩国有一位围棋选手叫李昌镐,是围棋界的世界级顶尖高手,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他。李昌镐16岁就夺得了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 “石佛”,是围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镐下棋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让对手头疼的手法,就是从不追求“妙手”。
 
而是每手棋,只求51%的胜率,俗称“半目胜”。
 
通常,一局棋下来,总共也就200-300手,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胜率,最多只要一百多手,就能稳操胜券。也就是说,只要每一步比对手好一点点,就足够赢了。
李昌镐曾对记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
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居然只追求51%的胜率,让很多记者和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
 
但这恰恰是高手的战略:
 
所谓的“妙手”,虽然看起来很酷,赢的很漂亮,但存在一个问题——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同时,往往也会暴露自己的缺陷,正所谓“大胜之后,必有大败;大明之后,必有大暗”。
 
而且,“妙手”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技能上的积累,一旦“灵感”枯竭,难免手足无措。正如守卫一座城池,只靠“奇兵”是不行的,终归要有深沟、高垒的防护。
 
而与之相比,“通盘无妙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积胜势于点滴、化危机于无形,最终取得胜利是稳稳当当的,体现的是不同于“妙手”的另一种智慧。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会去做这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善弈者通盘无妙手”。那些看起来很风光的事情,其实风险很大,失误率高,一次失误后果就很严重。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那我一辈子不去那里就好了。这类人他们会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提前防范危险,消除隐患,把威胁化解于无形。
 
 02  台球的“通盘无妙手” 
 
如果你打过或看过斯诺克台球比赛就应该知道,它是这样的一项运动:
台子上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分数,两个人按照规则轮流击球。而且只要球进了,就可以一直打,直到自己打丢了一颗球,就换对方上场击球。最后看谁得的分数多。
 
所以,斯诺克台球比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自己击球的连续性。所以在打球的时候,球手一定要对整盘球的形势有整体的分析和规划,并且每一杆击球都要为下一杆做好铺垫,这样才能打得比较顺,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纵观斯诺克的历史你会发现,有两类球手是非常顶尖,经常拿下大赛冠军的:
 
第一类是球手天赋极佳,击球特别准,即使对别人来说难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进。虽然整体控制局势的能力稍差,可能在局面上给自己“挖坑”,但由于自己总能超水平发挥,打得别人没办法,所以也能夺得冠军。
 
而另一类球手是,对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每一杆每一次计算都非常到位,给后面留了很多的余地和铺垫。看这种人打球你会发现他很少有那种难度很大,非常精彩的击球,但他经常不知不觉、波澜不惊地就赢下了比赛。这样的球手也能获得大赛的冠军。
 
不过,这两类顶尖选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后一类球手职业生涯的长度往往比前一类要长得多。而前一种天赋型的选手,往往会在巅峰期的几年里非常耀眼,但下滑也会很快,过了一阵就会淡出公众的视野了。
 03  守门员的“通盘无妙手” 
大家都知道,在足球场上,守门员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外行看守门员的水平,往往会在意那些特别精彩的扑救,比如飞身一跃把一脚势大力沉的射门扑出去,这确实非常精彩;但是懂业务的人评价一个守门员,其实是看TA是否能把问题化于无形。
 
比如历史上一些伟大的足球守门员,其实都是后防线的指挥家。TA会观察对手的进攻路线和模式,然后帮助整条后卫线做好整体规划,把很多问题消解在无形中。
 
所以,你在场上不会看到他们经常有超水平发挥的精彩扑救,主要是因为他们早就杜绝了隐患,把对方有威胁的射门化解在了无形中。这才是一个足球守门员的高境界。
 
 04  医者的“通盘无妙手” 
 
中国有句古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这两句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而好的医生没有很大的名声。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他有两个哥哥,三兄弟都精通医术。
 
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是最好的呢?”
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但是你的名气却是最大的啊。”
 
扁鹊解释说:
 
“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那时候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魏王大悟。
 


03

结硬寨,打呆仗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战斗力极强,大清国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可最终却毁在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手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曾国藩这个人。
 
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人生涯,从 6 岁读书到 27 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大学士,是当时的学术领袖;
 
第二阶段是军人生涯,太平天国运动中,自己组建湘军,缠斗 13 年,愣是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
 
第三阶段是引入西方科学文化。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
 
前后两阶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书生怎么战胜当时战斗力爆表的太平军呢?
 
很多人以为曾国藩是一个熟读兵法、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其实恰恰相反,他在带领湘军之前,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也不懂什么用兵之道。之所以能赢,其实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从来不与敌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然后挖战壕、筑高墙,把进攻变成防守,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太平军是非常骁勇善战的,总想跟湘军野战,而湘军就是守着阵地不动,就算太平军再能打,碰到这种路数,也是毫无办法。
 
只要一有时间,湘军就开始不停地挖沟,一道又一道,直到让这个城市断草断粮,等到城里弹尽粮绝之后,再轻松克之。
 
就这样,一座城接着一座城,一点一点地挖沟,一步步地往前拱,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
 
湘军每打一个城市,都不是用一天两天,而是用一年两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挖壕沟,所以当时的湘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施工队,被湘军攻打过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外的地貌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
 
湘军与太平军纠斗 13 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 3000人 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结硬寨,打呆仗。
 
《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所谓 “结硬寨,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
 
曾国藩是一个爱用“笨”方法的人,他不喜欢取巧的东西,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因为胜利果实从来不是强攻出来的,而是它熟透了,自己掉下来的。就像《孙子兵法》里说,“胜可知,而不可为。”
美团创始人王兴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战争不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
无论是战争、商业还是个人层面,道理都一样,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胜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个突发性地、奇迹般地胜利。
 
很多时候,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等时机来临时,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04

结语

 

 

最后,我希望能和你一起,记住这些精彩的故事,汲取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无论外界环境优劣、不管运气好坏,都不怨天尤人,按照自己的计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天进步一点。
 
到来年这个时候再回头来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距离。
 
林肯有句话说得好:我走的慢,但我绝不退后。
 
 
作者简介:本文转载自“奇点不奇”(ID:zenglin776)。宇宙有奇点,人也有奇点。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XYA0UqN4Qphhi00CwZPqA

从“众人所想”第一层思维到“想人未想”第二层思维,要做到什么?| 思考汇

作者 | 人神共奋

来源 | 人神共奋

       (ID:tongyipaocha)

霍华德·马克斯在其所著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提到,“投资需要的是更加敏锐的思维,我称之为第二层思维。”
何谓第二层思维?第一层思维是正常思维,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它能让你达到平均水平,是成功的充分条件;第二层思维,不但要“想人未想”,而且要找到常人思维中的漏洞。这是一种更复杂、也更具洞察力的思维方式。

 

  01  
常规思维与第二层思维 

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曾经是一位投资高手,还在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留下了一个“选美理论”: 

职业投资者的投资好比报纸上的选美竞赛,在竞赛中,参与者要从100张照片中选出最漂亮的6张,所选出的6张照片最接近于全部参与者共同选出的6张照片的人就是获奖者。由此可见,每一个参与者所要挑选的并不是他自己认为的最漂亮的人,而是他设想的其他参与者所要挑选的人。

总结成一句话:选美,表面上是选你认为最美的,实际上是选大家觉得最美的。

很多年后,这种“转个圈”的想法,被另一位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思总结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第二层思维”。 

第二层思维并不是去否定第一层思维,而是假设,如果第一层思维为“真”,那会发生什么,或者为什么会发生,然后用理论上的结果与现实进行对照,寻找第一层思维的漏洞。 

空城计的第二层思维: 

第一层思维:司马懿杀过来了,我的兵没有他多,赶紧逃跑吧。

第二层思维:现在跑肯定来不及了,还不如利用司马懿多疑的这点放手一搏,他知我一生谨慎,不敢用险,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创业中的第二层思维: 

第一层思维:我有一个特别好的创业点子,我问过我周围的同事朋友,他们都说:如果我把它做出来,他们一定会去买的。 

第二层思维:我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吗?如果不是的话,我怎么知道之前没有人做过类似的产品?如果之前有人做过类似的产品的话,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都失败了? 

第二层思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充分竞争与博弈的时代。我们常说,这个时代充满机会,但这句话的另一种理解是:每一个机会都有大量的人去争取,大部分机会都已经正在或者即将经历激烈的竞争。 

第一层思维是正常思维,如果你只是处理常规事务,想取得正常人的平均水准,那么第一层思维就够用了;但如果你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超过平均水平,就不能按大部分人的正常想法去做。

正确的思考只是成功的充分条件。第二层思维,不但要“想人未想”,而且要找到常人思维中的漏洞。 

 

  02  
人多的地方没有机会

“第二层思维”是逆向思维的一种,但它更强调“竞争”“博弈”的环境 

正常做事跟博弈的规则不一样,前者,你和他人的行为是完全孤立的;后者,你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再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之后,再反过来影响你的行为本身。 

以“选美理论”为例,这个逻辑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行动——反馈——修正”的过程:一开始,大家还是根据自己的偏好投票,经过很多次选美之后,大家渐渐发现了这个逻辑,同时也形成了美的大众标准,类似今天大眼尖下巴的网红脸,大家也就越来越倾向于按这个标准去投票。 

第一层思维本来是正确的,但大家都这么想之后,反而变得不正确。你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用第二层思维。 

第二层思维有两种方向,第一种是向后想,考虑“接下来呢”的问题: 

-如果我这么做,我的竞争对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他的反应是否会改变做这些事情的前提条件?

-我能够在他反应之前,提前解决这些问题吗?

-我能看到竞争者看不到的东西吗?

-我和竞争者们的共识有多少?这些共识是否会改变预期? 

农民们只有在看到猪肉价格很高时,才会扩大养猪的规模,在肉价跌破自己的成本价时,忍痛卖掉自己还没有长大的猪。正因为这是人类驱利避害的正常反应,当一个人这样做时,就意味着大部分人都在这么做,这恰恰造成了未来的价格反转,让农民永远“买在高峰,卖在谷底”。 

“第二层思维”的第二种方向是往前推,考虑“我为什么会这样想”的问题: 

-我现在的解决方案是在什么样的框架下形成的?

-我现在的想法,到底是基于不变的基本规律,还是只是当时事态的下意识反应?

-我现在的想法,多大程度上是受了他人的影响?

-我现在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处于同一起跑线? 

打麻将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吃到那么多“筒子”,是因为三家都不要“筒子”;可在现实生活中,当参与者变多时,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一心想着自摸。 

我们觉得某一种消费潮流正在兴起,为此而设计了产品,但并不是我们做了市场调查,而是因为对手做了一款卖得很好的产品,我们自然就觉得这是消费趋势。 

可事实上,对手产品的热销很可能是因为市面上没有相应的产品,而它的热销又消耗了市场上的有限消费者,于是你的失败便指日可待。 

竞争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而你观察某一个现象产生结论后,如果只是简单的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个行动很可能已经改变了行动的前提,使得你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航线。 

从“众人所想”第一层思维到“想人未想”第二层思维,要做到什么?| 思考汇

“人多的地方没有机会”,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真正麻烦的是,如果我们不去,怎么知道哪儿人多呢? 

答案是,观察共识是如何形成的。 

 

  03  
共识是逃避思考的借口 

在一个信息充分交换的社会中,人们很容易在某个特定时候形成某种共识: 

-互联网的创业机会已经结束了,用户喜欢在门户网站上做所有的事情;

-电子商务的机会已经结束了,现在所有的领域都出现了垂直网站;

-纯粹的互联网已死,现在是O2O的时代;

-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新进入的企业没有机会了;

-游戏已经没有机会了,腾讯的流量优势不可能被打破;

-2C的赛道没有机会了,5G时代的互联网是属于2B类企业的…… 

不管是“向后看”,还是“向前看”,第二层思维都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去分析信息,而我们的思维总是倾向于偷懒,倾向于投机取巧,当我们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我们总是更倾向于寻找它正确的证据,而不是多个角度去验证。

而共识的产生,既是因为——也是导致了我们产生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 

当投资者听到某一个利空或利好的消息,大概率产生卖出或买入的冲动,这是第一层思考,甚至不算是思考,只是“生理反应”。 

而当市场果然出现了大幅下跌或者上涨时,这显然是投资者形成的“共识”,而这个“共识”又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加入到这个“共识”中来。 

但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一个没有任何信息优势的个人投资者听到这个消息之前,必然有大量专业投资机构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由于证券市场的反应机制非常简单,电子化交易又很方便(想一想如果是卖房子要花多长时间),从决策到买卖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那么,股价大概率已经反应了这个消息。 

市场的共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进行,投资者不应该只对该消息进行正常的反应,而是要进行正确的“第二层思考”: 

-当前股价是否已经彻底反应了该消息?

-该消息会引发什么样的后续消息?又会如何影响股价?

-市场是否已经提前对后续消息进行了预判? 

理解了这一切还不够。第二层思维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只用第一层思维的人大量存在,所以更重要的是洞察市场目前的共识有无错误之处: 

-市场是否会对该消息进行过度反应?当前市场是否已经过度反应了?

-市场目前形成的共识,有没有与公司的长期经营战略相冲突的地方?

总结一下:想要用第二层思维超越平均水平,第一,不要跟其他人一样犯错;第二,从共识的反应中得到验证;第三,从其他人的错误中寻找机会。

当然,还有一点,不要钻牛角尖,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第二层思维。 

 

  04  
什么时候不需要第二层思维? 

两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第二层思维。 

第一种情况:常态工作。

第二层思维是用来应对激烈的“竞争态”的,如果是正常的工作、生活,那直觉反应又快又好。千万别总是想着与众不同,总是想着要“搞出个大新闻”。 

第二种情况:纯粹的博弈状态。 

第二层思维能够成功的前提是,大部分人不会采用第二层思维。比如德州扑克,所有人都在用第二层思维、第三层思维,甚至第四层思维,那么这个时候,第二层思维对你没有任何帮助。 

还有类似人际关系这种“你猜我我猜你”的游戏中,第二层思维只是一种没有任何胜算的赌注,效果还不如“坚持原则”这种更低成本的博弈手段。 

总结成一句话:当你使用第二层思维的时候,你必须确保自己拥有比别人更高明的看法。 

从“众人所想”第一层思维到“想人未想”第二层思维,要做到什么?| 思考汇

所以就有了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培训这种能力呢? 

 

  05  
第二层思维的三个训练建议 

第一、洞察力训练

获得“第二层思维”的前提不但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而且要比一般人更容易看透事物的内在联系,这种能力被称为洞察力。 

有很多训练洞察力的方法,其中最容易在工作中训练的是,在一堆毫无关联、甚至是完全矛盾的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关联,比如以下现象,你知道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吗? 

-环境越好、空气质量越高的地方,癌症患者的比例越大;

-自从有了头盔以来,头部受伤的士兵数量大大增加;

-足球队的获胜率与队员的球袜长度成正比;

……

第二、第一性原理 

这是伊隆·马斯克经常使用的思考方式,他本人有一段阐述: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简单说,遇到“不可能的任务”时,不要去解决你看到的问题,而是要多想想,现象背后最本质的、不变的规律是什么 

第三、终局思维 

终局思维,即“以终为始”,做事情要始终把目标放在第一位,包括大目标和小目标。 

“第一层思维”的特点是过于关注当下的需求,一心只想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所以,训练“第二层思维”的第三种方法,就是经常从终极目标开始推演到现在,如果终极目标太远,就要把大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小目标,直到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向与现实问题产生关联。 

有人说,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反馈”,但最大的弱点也是“习惯于快速响应用户的反馈”,沉迷于迎合用户当下的需求,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目标。 

这也是第二层思维。

-全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zRKbznMSZPaXNWPo09FMw

当你走下愚昧之巅

有张图网上已经传烂了。

当你走下愚昧之巅

最近这一年我的公众号留言,以及读者星球里的问题,很多都是说,通过我的文章,他们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逐渐意识到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然后感到焦虑,茫然,以及对前途的绝望。

 

很典型的,从愚昧之巅走向了绝望之谷。

 

几类典型的问题如下,请各自对号入座。

 

1、很努力的学习,但有些东西就是理解不通透,学不会,看不懂,太多关联的知识跟不上,越学越绝望。

 

2、要学的东西太多,想学的东西太多,但是时间很紧张,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不知道怎样才能面面俱到。

 

3、越深入学习,越发现不懂的东西越多,越意识到和别人差距很大,学的越多越绝望。

 

4、自我感觉学了很多东西,也进步了很多,但没有体现在收益和职场地位的转化上,有劲使不出。感觉不到能力的价值。

 

怎么说呢,写这篇文章我也忐忑,因为,说实话,现实错综复杂,正确的道理不代表有正确的结果。有些人不学无术青云直上,有些人学富五车怀才不遇,我要硬说没有,我自己都不信,这很现实。但还是那句话,有句扎心的话分享给大家,中国目前不能说社会非常的公平,但改变命运的机遇一直都有,有才能的人其实机会很多,稍微努努力,很难被埋没,大部分自诩怀才不遇的,还都站在愚昧之巅。

 

那么一些建议,整理给有类似困扰的读者。

 

1、发现自身不足和缺陷,已经是一种非常大的成长和进步。

 

只有发现不足和缺陷,才能有意识的去改善,或者规避这些问题。可以少踩很多坑,少犯很多错误。

 

2、要承认自己不是超人,不是天才,懂得取舍。

 

人们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自负,觉得自己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和眼光,那些没有走下愚昧之巅的,可能一辈子都会这样自我感觉良好。

 

我之前在星球里说,人到中年,学会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智力有限,有些东西,自己学不会,悟不出,是可以放弃的。世间的知识浩如烟海,能抓住一点点就超越很多人了,不可能什么都抓得住。

 

正确认识自己的长与短,学会取舍,放弃一些不适合自己的领域,更好的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时候我们说跨界,增加一些相关知识当然不是坏事,但凡事量力而为。有些天才可以跨界成为不同领域的顶尖高手,但这样的人是极少数,我们有选择,有目的的增加知识面是好事,但不一定非要追求每个领域都成为极致的高手。

 

最近副业的话题总是很火,我研究了一下成功案例,我发现有两种人可能成功几率还高一点。第一种是能力复用,触类旁通,用主业的能力覆盖副业。用一套思维,一套逻辑,把为老板赚钱的本事用在为自己赚钱身上。第二种是主业太闲了,而且天花板太低,不需要消耗精力,不需要学习 ,而且学习提升也没什么大用。所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副业,只有这两种我认为是相对有机会的,但即便符合这些条件的,看到的也只是幸存者偏差,交了学费屁都没赚到的也多的是。主副业两手都要抓,能力诉求不一致,还两边都很硬的,我是没见到过。

 

还是那句话,你的精力是有限的,智力是有限的,承认这一点,不丢人。

 

3、学会合作。

 

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就要承认别人比你强,你说我想做个事情,但某个领域我不行,怎么办,找优秀的人才一起合作,当然,这其中你也要有自己的闪光点,要不人家凭什么跟你合作。

 

优秀的人懂得相互扶持,很多时候,优秀人才在一起1+1大于2,我在旧文 职场进阶,谈谈放大器与催化剂 里提到过。愚蠢的人才会相互拆台。

 

引用旧文两句话,真的,亲身实测

放大别人的价值,就是放大自己的价值。 

 

帮助别人成长,就是实现自我成长。

caozsay,公众号:caoz的梦呓职场进阶,谈谈放大器与催化剂

学会合作,用积极分享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学会共赢,是放大自身价值极为关键的一步。

 

4、多一点耐心。

 

我知道网上很多文章会兜售各种速成的技巧和案例,什么学到了一门什么本事,马上月薪涨到多少,马上职位跳到什么什么。

 

我岁数确实比很多读者都大,倚老卖老一句,有些事情,不要太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坚持用正确的方式做事,坚持进步,好的机会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我旧文也说过,韭菜的三大特征,贪婪、焦虑、缺乏耐心。很多人就是因为缺乏耐心,过度追求速成的方法,抛弃原则,最后弄巧成拙,为了眼前利益丧失了长远的价值。

 

先让自己有价值,再想办法让价值变现,没有价值的时候,急于变现,很多镰刀就是为这种人准备的。 

 

很多时候,我不能替读者做主,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更重要,什么知识比什么知识更值得学,毕竟每个人的本性不同,天赋不同,适合我的,未必适合你。如何做出选择,首先要更好的认识自己。

 

必须承认,赤裸裸的刨析自己,很多时候是残酷的,你会发现自己很多缺陷,甚至,很多方面和网上的傻逼没有区别。为什么人们会跌落到绝望之谷,有些人认识到自己之后,真的会很绝望。人们更乐于麻醉自己,让自己沉浸在正确虚荣的幻想里。但如果想要突破自己,这一关总是要过的。

 

最后,说一下,如何区分愚昧之巅和开悟之坡。一个人自信,是因为真的开悟还是因为愚昧。或者如何分辨一个人是真的有本事还是半吊子。

 

那我尝试解读一下。

 

做出关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基于多年领域内的经验,丰富翔实的关联信息,严谨的因果逻辑,还是基于道听途说,书本上尚未实践过的一些概念,或者简单的直觉。是重要的分辨方法。

 

比如一个人身体有恙,去看病。

 

一个医生,基于各项检查结果和症状描述,结合相似病例的经验,得出结论,这是什么病,应该怎么治疗。这是开悟之坡的表现。

 

一个身边的朋友,基于你简单的描述,说,我一个亲戚跟你一样,吃什么什么就好了。这是愚昧之巅的表现。

 

比如一个系统出现故障,技术人员去分析维修。

 

一个高手,先不急于下结论,要查看各种日志,分析各种状态数据,然后基于严谨的逻辑推导,辅助以测试和故障重现,得出结论,并进行修改调整,这是开悟之坡的表现。

 

一个自以为是的高手,说,某某某服务性能就是不行,我看过网上报告,某某某性能指标好,换过去肯定好。这就是愚昧之巅的表现。

 

有的人,说什么什么很容易,因为他有大量类似场景的处理经验,并且在既往的过程中,真的攻克过很多难题和障碍,拥有足够的知识覆盖,人家眼里,再搞一次这样的事真的很容易,这种就是开悟后的自信。

 

有些人会抬杠,说哪有那么容易,我知道很多人栽到这里,你说容易,肯定是你水平不行,不了解其中的难度。网上遇到这种也很常见,很多时候只能呵呵了,技术大牛被网上菜鸟怼的情况,反正我也看到过不少次。

 

当然,有很多人,在某个领域处于开悟之坡,但在其他领域其实还是愚昧之巅,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不那么聪明的一面,其实也正常,坦白说,我也不例外。

 

最后,希望有类似困扰的读者们早日走出绝望之谷,走上开悟之坡,并能在职场或事业中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yphgK01AtmullnoLcXK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