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如何实现年化20%收益

 
之前有朋友在后台问过,感觉实现20%的年化收益率并不难,问有没有哪些方法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20%的回报。
 
正好端午假期,就来闲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长期年化20%是什么概念呢?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如果能做到长期20%年化,就是标准的公募第一人,那些著名基金经理在这个收益下都不值一提。
 
为什么年化20%这么困难?要知道当前无风险收益(长期国债利率)不过3%的水平,这意味着,借贷成本如果超过3个点,这实体就没法干了。
 
所以,作为投资来讲,可以打底的无风险收益只有3%,剩下的都要自己用手去创造。
 
所以,作为投资者,你想要获取长期年化20%,合法框架下,就只剩下两种可能。
 
第一,从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单纯投资不行,但你可以寻找办法长期收割其他参与者。
 
比如掌握真正的小道消息,埋伏起来,赚信息差,或者有资金优势,可以操纵K线。
 
还比如在各种论坛上当大V,出出书、发私募,多在市场外做文章,这些都可以创造年化20%,看你水平。极端例子就是那个微博上的徐晓峰,但是这人品德太坏,罪有应得。
 
或者你有一些独门绝活可以做高频套利,但这很难,而且是见光死,做的人一旦多点,马上失灵。
 
第二,你可以合理的利用杠杆,换句话说,通过杠杆放大风险,以获取更多风险补偿。
 
这个难点在于,如何把风险关在牢笼里,做到可控。但最近不少投资者在大白马上爆仓,你就能看到杠杆实际上是异常危险的,你认为可控,但是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认知阶段,可能会让操作出现一些调整或者变形,而那一点改变可能就成为未来血本无归的源头,实际上极难控制。
 
总之,无论本金多寡,我通用的建议是,不要考虑年化20%还是15%,甚至可以再放低一点要求,想想如何能做到长期年化10个点,
 

 

 
你别嫌10%太低,又举出多少年前满仓茅台、腾讯的例子,
 
如果单纯的回测数据,别说20%的年化,拟合出200%年化并且几乎没有波动的持仓也能做出来。
 
但问题在于,这些数据有多少能指导未来?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无风险利率一度超过20%,你啥也不干存银行就能实现20%的年化;中国90年代银行定期存款能五年翻倍。
 
可世界是变化的,用过去的事情去线性推演未来很大可能落入陷阱。
 
长期年化20%不是普通人不可逾越的天花板,而是人不可逾越的天花板。
 
在这个长期中,均值回归理论在不停地发生作用,任何时段的顺风顺水都可能在未来某一个时点被打回原形。
 
当然由于运气因素,确实有些人可以轻松长期20%,比如巴菲特、乐趣、段永平。但这跟投资就没什么关系了,变成了概率问题,毕竟如果样本足够多,连续扔100次硬币都是正面朝上也是会发生的。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非专业人群中,甚至是专业人士中,能持续做到10年年化10%以上的,都是凤毛麟角。
 
尤其是对于小本金投资者来说,精力放在怎么提高劳动性收入上要比提高资本性收入容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8TFnFQOTNBsoRQRUAUwnA

过个节,跌什么跌

一觉睡到10点

醒来一吓

又错过开盘

再一想今天放假,不开盘呢

正happy地刷着手机

突然弹出一条消息

9月20日,恒生指数跌幅扩大至4%,恒指跌至24000点关口下方,为去年10月以来首次,原材料业、地产建筑业跌幅居前,个股方面,中国恒大跌逾16%,招商银行跌约9%,中国平安、比亚迪股份跌约8%。

过个节,跌什么跌

切到周线一看

可不是嘛

过个节,跌什么跌

我滴乖乖

护士长后天开盘会吓绿吗?

想来想去

难道是那个号称永远大的原因?

被人做空、恐慌抛盘、割肉、止损……

估计皮带哥这个中秋不好过

这特么哪是下跌

凑就是跳水

腰斩都不能够

真正是“脚踝斩”

过个节,跌什么跌

第2年:2020年12月31日,

上证:3473,

资产:465K,(465-250-214)/465=+0.2%

仓位:83%,

第1年:2019年12月31日,

上证:3050,

资产:214K,(214-209)/209=+2.3%

仓位:93%,

初始:2018年11月12日,

上证:2630,

资产:209K,

仓位:42%,

2021年底目标2021年12月31日(465-500)*110%=511K-550K + 46-50K(目标)

屡败屡战,上了赌桌怎么能轻易下场,轻伤不下火线

2020年底目标2020年12月31日250K-270K + 12K(失败

实际465-250K=216K,差34K

远远地跑输了大盘,也许买ETF才是王道?

2019年底目标2019年12月31日230K-240K(失败)

实际214K,差16K

炒股真是太难了!

十年计划

过个节,跌什么跌

—————————–

以上内容只是个人自己帐户操作的记录,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他们都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个我可以向你保证一点点都没有错,如果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大家伙儿还是不要炒股票,我们的股票就是一个吸血机,吸吸吸,过三年一看,哦哟,怎么我10万块变成了5万块。就问你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套牢后,好不容易有一天股票发疯来个涨停,梦想碰上会连续十个涨停板,醒醒,同志,这是股票,不是彩票,正常的话,第二天会小涨一点点,吸引你拿着人民币追进去,仿佛就等着你上车,等你上车了,一周之后,仔细一看,手里的股票不就开始启动时候的那个价钱吗?这算是好的,你不信的话,再等几天,你会发现,哦哟,居然还又少了一点点,这下子亏了5%,你再不死心不割,过一个月一看,跌了15%了,索性关了电脑再也不看东方财富。等你哪天偶尔想起来你还有股票时打开一看,是不是已经跌到30%以上了……这就是一个炒股炒成股东的故事,可比炒房炒成房东悲惨多了。所以网上大V要号召大家价值投资就是这样,没有价值你投个毛啊?

再次强调本文及本公众号【优书之馆仅用于个人投资记录和分享,若有网友根据文中提及的证券和基金买卖,请自行承担风险!

过个节,跌什么跌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uYtfMLhZYR2VE_t2LMhYQ

股票深度套牢怎么办?

“基本面和行为金融学结合”系列之四:前景理论

1/6

忘掉成本,哪有那么容易?

“刚大,XX股票巨亏,怎么办?”

“刚大,XX股票赚了不少,要不要先卖掉一点?”

亏了或赚了之后怎么办,这一类的问题是我遇到最多的。

理论上说,投资时刻都在进行风险收益比的判断,这个判断总是基于基本面和市场风格偏好,而与你之前是巨亏还是大赚没有任何关系,跟你的成本没有关系。

但我们是人,是人就有情绪,有记忆,没有人能完全摆脱过去的盈利和亏损对自己判断的影响,与其空喊“忘掉成本”的口号,不如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知道 自己为什么会一步步走向巨额亏损,或者为什么盈利一大就拿不住,才能有相应的对策。

今天拿来的“理论武器”是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前景理论”。

2/6

盈利后的风险厌恶

行为经济学是一个描述性的学科,它用做实验的形式,描述人们行为上的某些规律性的特点,以下四个实验全部来自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论文——《前景理论:一种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

实验一:

你觉得哪一个选项更有利?

(a)20% 的概率得到 4000 元

(b)25% 的概率得到 3000 元

很明显,选项a的预期收益为4000*20%=800,选项b的预期收益为3000*25%=750,a的预期收益高于b。

实验的结果也表明,65% 的人选择了a,35%的人选择了b,大部分人都能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理性的选择。

再来看实验二:

(a)80% 的概率得到 4000 元

(b)100% 得到 3000 元

a的预期收益是4000*80%=3200,高于选项b,但实验结果,有 80% 的人选择了b,直接拿走3000元,只有20% 的人选择了a。

看上去是数学学得不好,实际上却是真正的人性,就是俗话说的“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区别何在呢?

只有实验二中有一个100%确定的选项,因为大部分人对概率缺乏直觉,所以,只要出现确定性的选项,就会把这个选项当成参照系,去比较其他的选择。

人们会把这100%得到的3000元看成自己口袋里的钱,去评估选项a,所以实验二的选项a在我们大脑中实际呈现的,不是“20%的概率收益为0”(看到b选项之前的参照系),而是“20%的概率损失3000元”(看到b选项之后的参照系)。

这就是前景理论的第一个结论的前半段:当我们的可选项中有“确定性的收益”时,我们会成为一个“风险厌恶者”,无法再接受预期收益更高但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选项。

当然,这只是一个调查出来的实验结果,而不是一个推理出来的绝对结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比如有人可以放弃保送复旦的机会,去考清华,但如果保送的机会是更普通的985,就可以理解了。

这个理论在投资上有何意义呢?

我们可把实验2转换成投资的情境

当你买入一支股票,浮盈3000元后,你面对着两个选择:

选项a:卖出,确定获利3000元

选项b,继续持有,有80%的可能获利4000元,也有20%的可能回到买入价

按理前景理论的实验结果,80%的投资者都会选择落袋为安,只有20%的投资者选择继续持有。

这个结论在现实中也确实有数据支持,我在《股东数变化暗藏玄机,散户的四个致命操作习惯》一文中发现:股价的上涨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出现股东户数的下降,代表大部分散户在上涨过程中更倾向于卖出。

很多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损失厌恶”,这是价值投资,涨了之后,风险收益比降低了,当然要卖。

这显然是把价值投资的理念凌驾于投资的基本常识之上。

当我们卖出一支股票,考虑的并不是这只股票本身有没有价值,而是它与现金或其他股票的比较,实际上,理性的决策是再现实验一的情景:

选项A:换成A股,20% 的概率赚 4000 元,80%的概率持平

选项B:持有B股,25% 的概率赚 3000 元,75%的概率持平

发现换成A的预期收益更高,所以卖出B,换成A。

甚至,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你需要把K线图隐藏,完全依靠基本面和估值,选出更有风险收益比的公司。

说完了浮盈时的心态,再来看一看前景理论描述的,投资人面对浮亏时的心态。

3/6

浮亏时的风险偏好

实验三:

(a)20% 的概率损失 4000 元(即预期损失800元)

(b)25% 的概率损失 3000 元(预期损失750元)

结果符合理性计算的结果,42% 的人选a,58%的人选择了b。

实验四:

(a)80% 的概率损失 4000元(即预期损失3200元)

(b)100%的概率损失 3000元

这一回,大部分人的数学又不灵了,92% 的人选择了预期损失更大的a,仅有 8% 的人选择预期损失小一点的b。

原因同样是参照系,只有实验四中有一个100%确定的选项,亏损3000元。这个选项会让你面对无法承受的亏损,从这个参照点出发,你自然认为选项a还有机会——虽然这是一个预期损失更大的选项。

这就是前景理论的第一个结论的后半段:当我们的可选项中有“确定性的损失”时,我们就会变成一个“风险偏好者”,宁可冒着更大损失的风险,也要摆脱这个确定的损失——并且这个偏好达到92%,比前半段面对收益时的“风险厌恶偏好”的80%,更强烈。

这种心态最极端的例子是赌徒:一开始比较能控制风险,但输到一定程度后,就“输红了眼”,拼命放大风险偏好,想要把输掉的钱扳回来。

转换成投资中的情况,实验4就是散户被套:

当你在一支股票上被套3000元时,你面对着两个选项:

A:等待,有80%的概率加大亏损至4000元,20%的概率回本

B:割肉,确定亏损3000元

实验结果也说明,大部分人亏损到一定程度就不愿割肉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实验中,a选项的预期损失大于b,但在炒股被套后,却不一定如此,毕竟股票下跌后更有性价比。

确实有这个可能,那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现在没有被套,你愿不愿意买这个股票呢?如果你不愿意,说明你的理性判断下,买入(即套牢状态下的持有)的预期收益更低。

此时,你不割肉的决策并非是在于价值投资,而是前景理论描述的,为了回避确定性亏损(割肉)而宁愿放大“风险偏好”,持有你内心深处已经不再认可的股票。

小结一下前景理论在股市投资中的结论:

当你处于盈利中时,你是一个风险厌恶者,处于亏损中时,你又变成了一个风险偏好者。这个心态导致我们无法在长牛股上持续获得长期盈利,可一旦买入经营反转向下的公司,却可能承受巨大亏损。

行为金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投资者在分析公司时,处于实验一、三的纯理性状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知不觉地进入实验二、四的非理性状态。

想要避免这个转化,我们就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进入实验二、四的状态?

4/6

浮盈到何时发生风险厌恶?

之前分析实验二时,我说了一个特点:获得3000元是一个100%确定的选项,你就会把这3000元的浮盈看成自己口袋里的钱,去评估另一个选项,从而发生“风险厌恶”。

但投资中的心态是复杂的,在浮盈3000元之前,你一定经历了浮盈2000、浮盈1000的状态,那时为什么你没有发生“风险厌恶”呢?

实际上从你赚钱开始,你就发生了“风险厌恶”,意识中想要落袋为安,于是大脑中就一直进行风险收益的判断,但一开始你遇到了前景理论中描述的另一种效应。

原因其实可以用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下图的横坐标代表你的实际盈亏,纵坐标代表这些盈亏带给你的满足感和厌恶感。

 

股票深度套牢怎么办?

“边际效用递减”描述的是右上角的一段凸曲线,你赚的第一个1000元,给你带来的满足感是非常高的,让你对下面继续赚钱的概率判断很高(即该点的导数),足以弥补1000元的“风险厌恶”。但到了第二个1000元浮盈,给你带来的效用就开始降低了,而你面对的是2000元的“风险厌恶”,这个此消彼涨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你无法承受为止。

这就是前景理论的第二个结论:人们在做投资决策时,更在乎边际变化,而非绝对值,前面一段赚钱的经历会提升你对赚钱概率的判断,但效用会边际递减。

所以,当你兑现浮盈的冲动强烈到抵消了赚钱的幸福感时,就是“风险厌恶”逆转时。此时,你需要忘掉K线图,让自己回到实验一的理性状态,回到公司的基本面进行重新判断,但此之前,你需要把软件里的成本改到现在的价格,并且反复说服自己一个观点:

你的上一段投资已经结束了,现在你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属于你的资本金,没有一分钱是浮盈,你需要在零起点上将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中立的比较。

人在赚钱时急于兑现,但人在面对浮亏时,心态恰恰相反——不愿面对。

5/6

心态止损法

前面分析过,实验四中出现了确定的选项“100%亏损3000元”,让你面对无法承受亏损的恐惧与割肉屈辱,从而接受更差的风险收益比。

所以这里同样有一个问题,浮亏3000元之前,一定经历过浮亏1000元的阶段,你的风险偏好是何时开始增加的呢?

上面那张图的左侧描述的是面对亏损时的效用曲线,是一段凹曲线,就是说,刚刚开始损失带来的厌恶感是最强烈的,按照前面的说法,这一段亏损的经历会提升你对未来亏钱的判断,增加你的风险厌恶感,让你早早卖出。

事实上也是如此,所以有人统计,在投资中亏损在5~10%以内的割肉,是相对容易的阶段,一旦超过10%,就很难下决心——表面上,你还是在客观地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实际上,你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变。

更糟糕的是,亏损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第一段浮亏之后,每增加一段新的浮亏,其增加的痛苦感就少了一份——亏损是一个渐渐麻木的过程。

但同时,你却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成本,只是不敢想已经亏了多少,以“安慰”自己这只是暂时的浮亏——实际上是你的风险偏好在不断上升。

所以有人提出用止损来保护自己,但长线价值投资者在买入后出现10%以上的浮亏是非常常见的,止损并不可行。

我的建议不是基于价格的止损,而是自己在亏损后发生“风险偏好增加”的临界点时的“心态止损”:

当你觉得自己渐渐从亏损的痛苦“走出来”,恢复“平静”,这其实就是陷入了麻木状态,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任何巨亏发生之前,都有这样一个临界点,这是你拯救自己的最后机会。

“心态止损”就是先将持股卖出几天,让这笔亏损既成事实。几天后,当你的心态恢复到不存在这笔亏损时,你再重新跟其他的公司一起评估起风险收益,如果你仍然觉得合理,再慢慢重新买入,以期获得一个新的心理成本。

6/6

你的风险偏好正常吗?

行为金融的结论,不是推理,而是对现状的统计与描述,结论总是一部分人选择A,一部分人选择B,理论总是关心大部分人的结论,但选择相反的小部分人同样有意义。

很多人在看这篇文章时,心里会有这个想法,我根本不是这样想的,道理很简单,你就是少数人。而且股票投资者中,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占比,必然超过正常人。

所以,你还应该知道你的风险偏好处于哪一个水平,有一个简单的测试:

你觉得,当初是哪一个人更能吸引你进入股市:

同事A:这些年总体收益不错,比买理财产品强

同事B:贷款炒股,暴赚十倍,一举财务自由

如果是A的话,你就是一个风险偏好正常的人,本文的大部分结论适合你,如果是B,那么,你很可能是一个风险偏好异常的人,本文说的很多股民的心态,你可能没有。

比如说:你更擅长追涨杀跌,套牢股割肉毫无心理负担;或者,你可以不受浮盈的影响,像巴菲特一样长线持有你认可的公司。

还有,如果你家境殷实,本文的结论并不冲突,但你可能在某一个财富区间内,风险偏好高于常人。

当然,风险偏好异于常人,没有常人的弱点,也不代表你是一个好投资者,你可能对风险收益的变化过于敏感,反而陷入盲目操作,或者相反,对长期逆转的“灰犀牛”风险过于迟钝。

所以,投资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不同的人对待风险收益有着不同的效用曲线,最重要的是,在这条曲线上找到你能稳定盈利的点和最容易出现的非理性盲区。

 

本文 的几个重要结论:

当你处于盈利中时,你是一个风险厌恶者,处于亏损中时,你又变成了一个风险偏好者。这个心态导致我们无法在长牛股上持续获得长期盈利,可一旦买入经营反转向下的公司,却可能承受巨大亏损。

当你兑现浮盈的冲动强烈到抵消了赚钱的幸福感时,就是“风险厌恶”逆转时。此时,你需要忘掉K线图,回到公司的基本面进行重新判断。

亏损是一个渐渐麻木的过程:每增加一段新的浮亏,其增加的痛苦感就少了一份。‘

“心态止损”就是先将持股卖出几天,让这笔亏损既成事实。几天后,当你的心态恢复到不存在这笔亏损时,你再重新跟其他的公司一起评估起风险收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S65y7cdxH20cct6ne-W0A

休息几天

整理一下思路

贪婪与恐惧

从众与出众

在市场中

你与谁在斗争?

你的行为能改变你的生活吗?

站在现在看过去

站在现在看未来

影响供需的是什么?

买定离手

休息几天

十年计划

休息几天

—————————–

以上内容只是个人自己帐户操作的记录,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他们都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个我可以向你保证一点点都没有错,如果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大家伙儿还是不要炒股票,我们的股票就是一个吸血机,吸吸吸,过三年一看,哦哟,怎么我10万块变成了5万块。就问你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套牢后,好不容易有一天股票发疯来个涨停,梦想碰上会连续十个涨停板,醒醒,同志,这是股票,不是彩票,正常的话,第二天会小涨一点点,吸引你拿着人民币追进去,仿佛就等着你上车,等你上车了,一周之后,仔细一看,手里的股票不就开始启动时候的那个价钱吗?这算是好的,你不信的话,再等几天,你会发现,哦哟,居然还又少了一点点,这下子亏了5%,你再不死心不割,过一个月一看,跌了15%了,索性关了电脑再也不看东方财富。等你哪天偶尔想起来你还有股票时打开一看,是不是已经跌到30%以上了……这就是一个炒股炒成股东的故事,可比炒房炒成房东悲惨多了。所以网上大V要号召大家价值投资就是这样,没有价值你投个毛啊?

再次强调本文及本公众号【优书之馆仅用于个人投资记录和分享,若有网友根据文中提及的证券和基金买卖,请自行承担风险!

休息几天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B1HmQzUfwHVyhGelJ8boQ

非典型性爆仓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有人在风口上春风得意,有人在泥土里苦痛挣扎。

 

最近的论坛上,频繁上演着融资爆仓的可怕故事,

 

只是没人会想到,主角会是那些曾经浓眉大眼的白马蓝筹们。

 

继以前有人持有中国平安爆仓后,格力电器、融创也成了灾区。

 

先是一个雪球的家电研究达人,被迫卖出股票以维持担保比例,

 

非典型性爆仓

昨天有位融创的投资者直接清仓,告别雪球,去打工还钱。

 

非典型性爆仓

艰难吗?艰难就对了。

 

这些非常值得投资者好好去想想,为什么价值投资的祖师爷们定了那么多条条框框?

 

格雷厄姆立下三条原则: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2、投资必须给自己预留安全边际;3、敬畏市场先生。

 

巴菲特加了两条:4、坚守你自己的能力圈;5、永远不要去借钱。

 

为什么投资者要遵守这么多原则,一个也不能突破?就是为了迎接这种“至暗时刻”。

 

如果股市长期向上,永远没有爆仓风险,买了不久就会涨,稳步上升,风平浪静,那你去上杠杆就好了,甚至卖房上杠杆,完全不用理会这些原则。

 

但我们都知道,那只是美好幻想。

 

遵守这些原则,就是因为知道,某一年、某一天,甚至某一秒,这种可怕的时刻总会降临,我们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你由始至终一直遵守以上原则,其实现在你应该感到并不艰难,因为类似的股价波动剧情,已经发生过多次了,资本市场上的鬼故事,每一年都有发生。

 

以后也还会再发生,以我们都想不到的形式。

 

不要融资。

 

不融资市场波动是机会,融资了市场波动就成了魔鬼。哪怕你再有把握,一个黑天鹅就永远出局了。

 

A股已经是个无比友好的市场了,你去看美港股,没有涨跌停限制,股票一天之内跌百分之大几十的案例并不罕见,但有时被打倒谷底的时候,又会迅速回升。

 

这样一来一回,可能价格没有多少变化,但融资盘已经灰飞烟灭。

 

所以我之前就写过一篇文章,港股是美杜莎的微笑,看起来美丽,但异常凶险,个人投资者投资港股个股千万要慎之又慎。

 

港股——美杜莎的微笑

 

投资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相对来讲就安全很多。

——————————————

最近500和1000连续回调,不知道是不是有朋友心态不稳了,

因为我目前聚焦在港股,所以暂时不会加,但也绝不会减,

前天看到盛经理在雪球个人主页写了几句关于中证500的讨论,我颇为赞同:

非典型性爆仓
他提的这两种声音,确实是最近大家非常关注的点,
但是当我们讨论估值这个长期基本面因素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代表了怎样的维度,你必须要给到3-5年的时间,估值才会产生作用力。
所以,如果你以估值为度量,那么就别去太关心一天的甚至几个月的涨跌;如果你就是想赚快钱,也别拿估值来给自己壮胆。
投资前,先问自己想赚哪种钱,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想约饭还是要三胎,关系到你未来的收益率和心态等很多方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WxyPmu4aOR2Zfm4ky4G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