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从哪里来——我的仓位管理策略

投资除了选股,最重要的就是仓位管理了。很多人喜欢举某位大师长期持仓最终取得了多高收益的例子,从而得出了投资应该买入不动、长期持有的结论。其实,长期持有只是盈利的结果,并不是盈利的原因。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32年,持有华盛顿邮报更是高达47年,但也买过仅持有了一年的底特律全国银行、时代镜报和西北工业等股票。我们都在传颂股神长期持有的经典案例,实际上这都是结果,是在很多中止的交易里脱颖而出的成功,我们千万别邯郸学步。

市场是时刻发生变化的,我们的选股逻辑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当然可以一直持有,但如果股票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最好的选择就是立刻卖出。作为个人投资者,还有一点是与机构,尤其是大型机构完全不同的,它们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譬如当下某些基金发新产品的时候认购额竟然高达上千亿。

这些机构可以用新进资金来购买新的目标,而资金有限的个人投资者,要想买入新股票或者加仓一只老股票,就需要卖出自己一部分持仓股。很多时候,我们的卖出并不是因为不再看好持仓股,只是有了自己认为更好的股票要买,这是投资中经常会遇到的时刻。伯克希尔哈撒韦首先是一家保险公司,巴菲特看中的就是源源不断的浮存金,这是他总能在市场最差的时候,有钱买到最便宜股票的重要原因。浮存金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伯克希尔相比一般机构的巨大优势。

个人投资者,即便知道大师或者明星机构的持仓股票,也很难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成绩。不仅仅是专业能力上有差距,更重要的是资金压力和新资金来源都大不一样,基本没有可比性。平时在雪球上讨论的时候,经常有人问:“你怎么总有钱买买买?”实际上我是常年满仓的,手上基本不留现金。之所以总能买买买的原因,是我的仓位管理策略就是这样设计的。有些投资者喜欢单持一只股票,而且常年满仓,这需要对该股票有非常透彻的理解,而且由于股价涨跌幅度就是自己的持仓市值变化幅度,遇到大起大落的行情,譬如2020年3月中下旬那段时间,就必须要有一颗超级大心脏了。

我更偏向于稳步前进的风格,也经历过几次大的波动,尤其是2015年六、七月份的千股跌停,2016年开年的熔断和2020年3月的大震荡,都令人记忆深刻,所以对个股的持仓限制也是越来越严格。目前,我的单只个股持仓比例一般情况下不超过20%,非常确定的条件下可以放宽到25%,极端确定性的情况下也不能超过30%。每个人的资金压力不一样,所能承受的回撤幅度也不一样,这个比例是根据我的自身条件设计的,有人可能觉得保守,也有人觉得激进,都是正常的,大家都只能做好自己认可的模式。

在上面的限定条件下,我就至少要持有4只股票才行。我尝试过在持仓中买入不同风格的股票,但在实际操作时经常会发生一些思想上的碰撞,有时候甚至会变成一种尖锐的矛盾。近些年,以地产股为核心的同心圆能力圈基本建立后,持仓股逻辑上的矛盾小了,但有时候也会因为风格太相似而面临同进共退的情况,这就与单持一只股票有相似的问题了。后来我又加大了ETF的持有比例,主要是沪深300和一些行业类ETF,来适度避免持仓的过于集中。

现在的持仓体系中,我按照持股弹性分成了高中低三个模式,当然这种划分只是针对某一特殊时期的,时过境迁之后,有些高弹性股票也许会越来越稳定,中弹性的也许会变成高弹性,低弾性也有可能变成中弹性,这就需要不断修正了。高弹性模式,主要是地产股。由于受行业规则的影响较大,地产股的波动要比一般股票都要大一些,涨跌30%都是正常现象。低弹性模式,主要是银行和保险,这是与国运紧密相连的品种,在市场最危急的时候,持有质地较好的银行和保险股票,安全性会更好一些,几轮大小熊市临近尾声的时候,都是市场环境最为恶劣的时刻,那个时候我基本上都会有银行股和保险股,国运就是它们的底部。

中弹性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波动率在高弹性与低弹性之间的标的,我选择的主要是券商、互联网,沪深300ETF目前也列入了这个模式。如果说低弹性股票我更多是在左侧买入,高弹性股票主要是在右侧买入,那么中弹性股票的买入就会更加平衡一些。三种模式都是某一特殊时期的评定,评定的因素一方面是大盘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也要看股票估值情况的变化。所谓高处不胜寒,再稳定的股票到了估值过高的时候,向下弹性都会变大;而弹性再大的股票,到了估值较低的时候,向下弹性也都会变小。

随着各个板块估值的变化,我会有一个动态调仓的过程,也就是会卖出一部分估值较高的股票,去买入估值相对较低的标的,这也是看起来总有资金买入的原因所在。但不管股票本身有多低估,一定要服从个股和行业的最高持仓比例要求。所以地产股跌到现在这个程度,我仍然会严守最高不超过50%的规则,要买入就只能等着下跌,跌多少就补多少。我经常说的“我爱熊胜过牛”、“下跌是价值投资最幸福的时刻”,原因就在此,那些看好的股票不下跌,真没有空间买啊。

到了市场全面进入谷底的时候,我也会用杠杆,这就像是杀手锏,普通的行情是不用的,只在市场最冷,也就是可以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入股票的时候才会用。我用的杠杆,都是没有平仓压力的,基本上是没有固定归还时间只要把利息付清就可以,有些类似永续债。2020年3、4月份,我就是用这些资金和一套房款买到了30元以下的招商银行、70元以下的中国平安和22元的中信证券和100元的五粮液,填上了后面地产股下跌留下的窟窿。

杠杆资金我从来不会在估值偏高的时候用,事实上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估值基本恢复正常时就平掉仓位。这会导致很多钱赚不到,但也让我避过了很多次过山车,譬如2020年7月如果没有平掉杠杆仓位的话,后面半年就会比较困难,而且再没有调整空间了。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很多时候不用的资金也是至关重要的,狡兔尚且三窟,投资者最好不要把自己绷得太满,总想一次就把钱赚了,这种时候很容易操作变形,给后面留下难以调整的难题。

归根结底,投资是很个人的事情,仓位控制就更是这样。即便两位投资者都持有同样一组股票,后面不同的仓位管理策略下,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量产的衣服始终不如量身定制的合身,我把自己的体系呈现出来,希望对大家打造自己的仓位策略有所借鉴吧

作者:朱酒
链接:https://xueqiu.com/6056806984/170142352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给想做期指的读者专门写的

今天说下IC吃贴水策略的换月方法吧。之前一直有读者让写,我拖延症了好久,主要是资金足够做期指的人还是少,专门写这么一篇没啥人看,我就没啥动力。后来想想人虽然少,但期指一手一百多万,钱多呀,就算看得人少,总资金未必少,那就还有点用,趁周末把这篇补上。

没做期指的同学,这篇对你就没啥用,可以不往下看了。想了解期指的科普,私信公众号“期指”有自动回复。

期指的价格并不是一直和指数保持一致的,如果期指价格高于指数,就称为升水,反之称为贴水。举例来说,中证500指数是7000点,最近月到期的期指点数是6990点,那就称为贴水10点。

下图是近5年IC主力合约的贴水变化情况。从历史数据看,IC期指的贴水长期存在,且贴水幅度呈周期性波动。

给想做期指的读者专门写的

这里需要做个补充说明,上图里蓝线的计算方法是:

贴水百分比=(IC主力合约点位-中证500指数点位)/IC主力合约点位,再对贴水百分比取22日平均值。

要做22日平均值处理,是因为当合约越接近到期时,其贴水幅度自然就会越小,而这种变小并不代表市场贴水幅度的变化,只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自然缩小,就会干扰我们对市场贴水幅度的观察。取22个交易日的平均值,正好是1个月,就可以平滑掉期指到期的影响,剩下的就是市场贴水幅度的变化。

如果上面这段读完觉得有点绕,也没关系,记住结论就行了:从历史数据看,IC期指的贴水长期存在,且贴水幅度呈周期性波动。

既然贴水的幅度呈周期性波动,那我们在换月的时候,就有可能通过交易这种波动额外获利。

有人在换月的时候,会关注期指和中证500指数之间的差价,选择年化贴水最大的合约(往往是最近月合约)来换,认为这样能吃到最多的贴水,但实际并不是这样。

我们来看下期指投资的基本流程:买入某个月的期指,等到快到期的时候,换到更远月的期指去,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交易过中证500指数,交易的都是不同月份的期指,所以我们要关注的并不是期指和中证500之间的差价,而是不同月份之间期指差价的变化。

我这么说可能理解起来还是不容易,下面我来举例说明。我们假设一个投资过程,一开始买入的是6月合约,最终会换到12月合约,并卖出12月合约兑现收益。

我们比较两种换月方法:

1. 每月移仓,都换最近月合约。

按每月更换的方法,我们最终能获得收益是:

(6月合约卖出价-6月合约买入价)+(7月合约卖出价-7月合约买入价)+(8月合约卖出价-8月合约买入价)+(9月合约卖出价-9月合约买入价)+(10月合约卖出价-10月合约买入价)+(11月合约卖出价-11月合约买入价)+(12月合约卖出价-12月合约买入价)

上面的很好理解,最终获得的收益,就是每个月合约卖出价-买入价,然后加总。把这个公式的各项移动位置,可以变换为:

(12月合约卖出价-6月合约买入价)+(6月合约卖出价-7月合约买入价)+(7月合约卖出价-8月合约买入价)+(8月合约卖出价-9月合约买入价)+(9月合约卖出价-10月合约买入价)+(10月合约卖出价-11月合约买入价)+(11月合约卖出价-12月合约买入价)

上式中的第一项,12月合约卖出价-6月合约买入价,可以认为是中证500指数这6个月的涨幅,叠加12月时和6月时市场贴水程度的变化,这部分赚多少是市场指数涨幅与贴水变化给的,我们无法掌控,有多少就是多少。

而第二项开始往后的各项,就是我们每月合约换月时吃到的贴水,这部分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换月来增大。

2. 择机换远月。

采用择机换远月的方法,就假设我们换到9月,再换到12月,能获得的收益也可以写成公式:

(12月合约卖出价-6月合约买入价)+(6月合约卖出价-9月合约买入价)+(9月合约卖出价-12月合约买入价)

可以看到,上式中第一项和每月更换的方法是相同的,区别就是第二项以后的吃贴水部分。

这就看得很清晰了,想吃更多贴水,实际上比较的并不是期指对现货的每月贴水率有多少,而是如何换月可以交易期指的时候获得更多的差价。现在我们要比较的,就是这两种吃贴水的方法哪种更多,我再把公式列一下。

每月移仓能吃到的贴水:

(6月合约卖出价-7月合约买入价)+(7月合约卖出价-8月合约买入价)+(8月合约卖出价-9月合约买入价)+(9月合约卖出价-10月合约买入价)+(10月合约卖出价-11月合约买入价)+(11月合约卖出价-12月合约买入价)

择机换远月能吃到的贴水:

(6月合约卖出价-9月合约买入价)+(9月合约卖出价-12月合约买入价)

比较两个式子可以发现,第二个式子相当于把几个月的贴水集中一次吃完,第一个式子是每月吃。由于贴水幅度是在波动变化的,每月吃的时候,不一定总能赶上贴水高的时候吃,因此,在贴水高的时候,直接换远月,趁贴水高把几个月的一次性吃完,就是更好的选择。

我举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结合实例大家更好理解。

假设我们之前持有的是2021年6月期指,在6月10日的时候,换月到了9月合约。这次换月时,9月合约和6月合约的点差在205-210点之间,咱们就算205点吧。而6月10日时,6月合约和7月合约的点差大约在70-80点之间,就说平均75点吧。

如果只看每月的贴水幅度,显然换7月合约有75点的点差,是有优势的,但其实我们要考虑的并不是这个,而是两种换法的差别:

1. 现在一次性换到9月,锁定205点的收益。

2. 现在先兑现7月的75点,暂时少兑现130点,期望7月换8月、8月换9月的时候,这两个月换月的时候能有130点以上。

问题在于,单月75点算是很高的贴水幅度了,等到7月换8月、8月换9月的时候,贴水不一定还有这么多,可能到时候每月只有30点、50点换,那显然就凑不够130点了。

实际情况就是,到了6月11日时,贴水就已经缩小了,7月合约和6月合约的点差,只有55点了,你看,如果后面7换8、8换9的时候,也只有这么多,那两个月也就只有110点,显然没有直接锁定远月划算。

贴水大的时候锁定远月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当我们锁定远月之后,如果未来贴水大幅缩小,我们还可以切换回近月,额外获利。

继续举例,假设我们换到9月了,现在7月和9月之间的点差不到130点,平均每月60多点,假设一个月之后,市场贴水幅度缩小了,变到了平均每月40,7月和9月相差80点。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卖掉9月,换回7月。本来是点差130点买的9月,现在点差变成80点,换回来,相差的50点就直接获利了结。等再过些日子,贴水可能又扩大了,比如7月和9月又变成了130点,这时候就再换回远月,这样我还是持有9月合约,还通过交易贴水变化白白赚了50点。

至于多大贴水的时候要切换远月,多少要切换近月,这个需要靠长期观察合约的差价变化范围,来积累经验。和股票一样,我们并不需要去抓住合约差价的顶底,只要在这个区间内适度做一些更替,就能起到增强收益的作用了。

以我的经验,给大伙一个标准作参考:以最近月合约的价格为基础,当月均贴水高于0.95%倍的近月合约价格时,值得持有远月。当月均贴水低于0.70%倍的近月合约价格时,值得持有近月。

这个经验没什么道理,就是根据历史数据来的,未来也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现在打新收益下降,期指的贴水幅度也可能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观察。但换月的原则仍然是这个原则,贴水多的时候持有远月,贴水少的时候持有近月,大概率会更有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bPzld038NF3qjWgPc0zVg

讲个成交量的绝招!

我让大家不要预测后市,确实预测不能让你多赚钱,只会多亏钱。但是有些东西可以让你先知先觉,多几分淡定,这种东西就是成交量,真金白银的成交量。如果大盘底部出现持续放量的态势,几乎可以高枕无忧,任凭市场去上下折腾,那也只是假象,千万不要被震出来!
怎么样才叫底部持续放量?给大家看下图:
讲个成交量的绝招!
持续放量不是突然几天量很大,之后又回落到原来的水平,这个持续的时间至少1-2个月,而且反反复复。在下跌途中的大盘,这种阶段性持续放量就像下坡途中的刹车一样,一次直接紧刹车肯定翻车,点刹才能平稳停下来,每一次点刹一定会消耗大量“空方”能量,尤其是大量的底部放量上涨,几乎可以断定就是大盘的底部就在这里。我们再看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历史大底:
第一个是2005年著名的998点,这个历史低点是百年一遇大牛市的起点,大盘2年时间涨了6倍,你们当中的很多老股民肯定是这一波大行情带入股市的,我就是其中一个,看下图:
讲个成交量的绝招!
我们再放大998点的时候的走势图,下图:
讲个成交量的绝招!
2001年-2005年的大熊市也是哀鸿遍野,大盘从2001年的历史高点2245点一路狂跌到998点,时间跨度长达5年,多少股民熬死在这波行情中。我记得当时刚参加工作,也没钱投资股市,反正那些老同事们每天唉声叹气,股市又跌了,我当时也没过多关注,正在努力工作!现在回头去看看,真的好想再有一次这样的历史大底的机会,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几乎已经不太可能回到这种低的点位了。大家看上图,非常明显一波放量大过一波放量,是不是跟现在的2440点以来的情况很像?但是上面的这三波放量只是下图中红框的位置,之后大盘一波量大过一波才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大行情了。
讲个成交量的绝招!
第二个是2013年著名的1849点,这个数字大家是不是很熟悉?这是十点测大盘的ID号:dp1849,就是这里来的。2007年底大牛市结束,2008年年初开始下跌到2013年,持续了5年的大熊市迎来了加速赶底的日子,几波持续放量之后,出现了最低点1849点,之后再也没有跌破这个点位,然后这个点位也成了2015年大牛市的起点,一口气涨到了5178点,差不多3倍的涨幅。
讲个成交量的绝招!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2013年出现了1849点这个低点后,大盘又横盘震荡了1年,直到2014年7月发动了单边上涨的大牛市行业。这个间隔的点位我们无法预知,但是底部放量的特征还是非常明显,大家可以对比现在的局部图,是不是如出一辙?
讲个成交量的绝招!
这种长时间的阶段性放量,绝对不是一个个人和一个机构能够操控的,哪怕是国家也无法操控,因为体量太大了。现在整个市场一天成交1万亿以上的规模,如果持续2个月,拿的需要多少资金来操控?何况你拿真金白银来砸个牛市出来,我们也很欢迎。这是市场资金合力的作用,是大家人心所向的作用,是市场公认的方向,这是“真金白银”的信号,是唯一可以参考的信号!其他任何技术指标都是“事后诸葛亮”,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而且相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只会误导你,比如:技术分析破位的时候,恰恰是价值投资最好的买入点,但是你看了技术分析可能要抛出了。所以我一直强调,价值投资的人不要看任何技术指标,完全放弃,真的!
讲个成交量的绝招!
相对于未来的行情,从2019年以来的三波放量是不是中国股市新的起点呢?我们不得而知。总之,看好未来的中国股市,买入指数是你最简单的选择,而且必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q1LXMyfpZXZ35ypFFvKeQ

为什么一定要死磕万科?

 

前天一个粉丝的留言引发我今天这篇文章:

 

为什么一定要死磕万科?

 

我相信这个想法是绝大多数散户的想法,那么多好公司,为什么要死磕一个问题多多,国家政策还在持续打压的公司?这十点肯定是为了面子,说了那么多次万科,现在说不好不是自己脸,肯定要死撑着而且国家已经坚持房子是拿来住的,不是拿来炒的,买万科就是跟国家政策对着干,肯定没好下场!
我一口气把该粉丝为代表的普通散户心里话都说出来,然后我们再来一一拆解这里面的投资逻辑原则性错误。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股市里面赚不到钱的主要原因:无法克服从众心里!这个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当你买入一个股票后,发现身边人都不看好的时候,你肯定惴惴不安。特别再看到一些“权威”的财经新闻都看空,甚至国家政策也打压该行业的时候,你几乎可以崩溃,不论成本多少都想逃离,只有逃离后才心安。这种股票谁买谁套,而且很有可能一套1年2年还看不到任何希望,坏消息只会一个接一个。
第二种:当你买入一个股票后,发现大家都在买,国家政策也鼓励,“权威”财经新闻也是一片赞誉,你一定拿得死死的,心里舒坦得不得了。有句流行的话叫:死了也不卖。这种股票确确实实谁买谁赚钱,有些甚至可以给你赚个翻倍。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情况?想都不用想,肯定选第二种情况,这正是股市大多数人亏钱的根本原因。但凡在股市里面从众思维大概率最后一定是亏钱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人性使然!选择第二种情况的人,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跟风,而跟风者能发现的股票一定是已经到了末期的疯狂上涨阶段。这个阶段各方面(资金、利好消息、赚钱效益)都达到了极度共振阶段,股价也很快会冲到顶端,市场大大超买,随后发生的就是暴跌。比如:

 

为什么一定要死磕万科?
“炒股”心态变化过程
大家看上图,这种跟风买股票的人基本是这样一个心里过程:对于在底部的股票,他们是看不见的,等到涨起来了,开始关注,觉得这个股票好,涨得那么好,等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涨得太高,不想追高买,怕跌!因为他们对公司本身的情况一无所知,都是按图索骥。然后这个股票上涨途中发生了一次下跌,觉得自己幸亏没买,结果很快又涨上去了,终于抵不住诱惑,不怪三七二十一冲进去了。买入后也很好,很快赚钱了,中间一点小波动后又涨起来,利润节节攀高,心中无比喜悦。到这个时候,这种热点股票一般股价累计涨幅过大,已经严重脱离基本面,但是参与其中的散户都“赚钱”赚红了眼,这个时候完全没有风险的念头了,只是在意淫自己要发大财了,自己的股神。不但不会卖出(死了也不卖),还会持续加仓。很快,暴跌开始,一开始还安慰自己正常调整,很快利润回吐,因为盈利了20%,只要跌8.3%,利润就抹掉了。再跌下去就寝食难安了,开始恐惧,跌到深套30%的时候肯定割掉了,因为不割掉每天看着钱一点点变少,太痛苦了。拿着剩余的钱,又去寻找类似的“大牛股”,重复一样的行为,慢慢本金就亏完了,越亏越失去理智,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在股市10年20年亏得伤痕累累,亏掉了血汗钱,亏掉了青春,亏掉了家庭,快掉了人生!
而选择第一种的情况的人,多半是理性的投资者,他们从基本面出发,分析公司本身的价值,不论别人怎么看和新闻怎么说,他们总是能理性看待股价的波动。这就具备了价值投资两个必要条件:1、理性看待股价波动。2、准确对公司进行估值。做到了这两点,他们始终能买到好价格,在大家一片看好的时候,泡沫来临之前早早获利了结,或者长期持有赚合理预期的利润,而不期望每年翻倍。
一个公司想要出现好的价格,一定伴随着重大利空,市场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发生的。大家都看好,国家政策鼓励的时候,没有人会卖出来,只有大量的跟风者买入,所以股价肯定很高。而理性的第一种情况的人想都不会去想买这种高价格的股票,因为他们心中有个估值的秤,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买泡沫,更不希望通过接鼓传花,赌自己是那个幸运者。这样理性的投资者,恰恰会承认自己没那么运气好,还是靠自己认知范围内,对一家公司的理解,在别人都不要,价格相对低的时候买入,太贵了毫不留恋抛弃。他们持续做着这样的理性操作,所以账户节节攀高,殊不知,这才是资本市场的终极盈利方法!不靠运气,不靠内幕消息,就是利用市场的非理性,用理性的思维去盈利!

 

为什么一定要死磕万科?

 

价值股也会激烈波动
只有我们对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有了充分的理解,全面的理解透了,面对政策的波动和市场的波动才会波澜不惊,才会做出跟市场极端相反的买卖行为。资本市场的原理就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钱总是少部分人赚。比如:2012年的茅台,能够理解茅台的生意模式的人都是在那个时候大举买入,而听政策,看股价图形的人都割在底部。那时候也有大量的人说,那么多好公司不买,为什么要死磕茅台呢?其实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这种机会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根本不是死磕,而是一生难得的机会。

 

 

 

茅台当时遇到的八项规定和毫无关系的“塑化剂”危机,并不影响茅台这门生意的长期价值。而现在恰恰要把一家好公司打2折3折卖给你,怎么能说是死磕呢?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给大家看看当初的茅台跌势:

 

为什么一定要死磕万科?

 

跌了40%后以为是底了吗?那只是山腰。而且这个过程持续了差不多2年,到了第三年才慢慢又被市场认可。看下图:

 

为什么一定要死磕万科?

 

当然万科没有茅台那么好,但是今天的万科,只要理解这家公司文化的人,不论行业怎么巨变,万科一定是这个行业最后倒下的一家,何况当前国家政策的调整,对这种本分经营的企业是有利的。只有对原来就不本分经营,时时刻刻都在利用政策耗老百姓羊毛的企业是灭顶之灾。加上万科当前的价格,对长期价值投资者有点天上掉馅饼的味道,所以跟死磕毫无关联!而且时间上,从今年3月份开始跌,到现在也才半年多一点时间。

 

为什么一定要死磕万科?

 

万科从最高点跌了才33%
这就是我今天回答这位粉丝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感谢这位热心粉丝说出内心的真话,才有了今天的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p69dNL7FJYFmSOXNquUVg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本周(2021年10月18日至10月22日)上证综指上涨0.29%,收于3582.60点,深证成指上涨0.53%,收于14492.82点,创业板上涨0.26%,收于3284.91点。

整体来看,本周行情还算是不错的,最起码没有下跌,每天风平浪静的,指数每天都是窄幅波动,本周公开实盘组合的亏损幅度是0.53%,马上要实现盈亏平衡了。

公开实盘组合虽然至今没有盈利,但能够做到盈亏平衡,实属不易,今年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难熬的一年,跟2018年非常相似。

不过十一哥之前也跟大家经常说,每一次艰难的时刻,每一个价值投资的小年,其实都是财富跃升的机会,2018年在底部充分建仓的朋友,享受到了2019年和2020年收获的喜悦。

同样,如果今年大家抓住了机会,在底部区域充分买入了优质公司的筹码,等明年或者后年,大概率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回报,投资一定要多一份耐心,内心多一份从容和淡定。

01

宋城演艺三季报解读

周五宋城演艺发布了第三季报,2021年第三季度净利5420万元,同比下降42.29%;前三季度净利4.33亿元,同比增长223.38%。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相比去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2.29%,很多朋友会觉得低于预期。其实仔细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去年第三季度全国疫情已经结束了,由于前两个季度的大部分时间国内景区和电影院都处于封闭状态,人们宅在家里的时间太长了,急需外出旅游散心,旅游迎来集中式爆发。

因此去年三季度国内旅游数据表现非常不错,而今年从全年的角度来看,疫情虽然算是基本控制了,相对去年情况要好很多。

但局部疫情时有发生,特别是第三季度,先是南京、扬州,后来又是广州、厦门等多省市局部出现疫情。

基本整个三季度宋城的很多景区都处于停业状态,受到的影响比去年三季度要大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三季度还能够取得5420万的净利润,我认为还算是非常不错的,并没有低于预期。

从宋城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也有不少亮点,一个是经营现金流达到了7.38亿元,非常充足,现金流充足是由宋城的生意模式决定的,观众先购票,再看演出,完全不会有坏账的担心。

一千个人看演出跟一万个人看演出,对于宋城来说,花费的成本都差不多,流量越大,盈利越多。

有专业人员专门计算过,宋城的景区只要上座率达到18%左右,就可以做到盈亏平衡,上座率超过这个比例,基本上都是盈利了。

因此,对于宋城来说,人流量是最为重要的,但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只要疫情一旦得到全面控制,景区人流量上来了,宋城的盈利能力很快就上来了。

第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8790万元,这个应该是宋城投资的“六房间”的收益。

去年年报宋城基本上把收购六房间的大部分资金都计提了损失,十一哥原本对这一块的业务完全不抱希望,没想到也能够有8790万元的收入,这一块确实算是意外的惊喜。

宋城演艺目前是十一哥公开实盘组合的第一重仓股,仓位接近18%,比例跟牧原股份比较接近,从去年二三月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开始建仓,基本上抓住了每一次低位建仓的机会,整体成本大概13块多,目前盈利很少。

原本打算宋城今年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都会迎来困境反转,今年可以作为组合中的进攻型股票,但没想到今年虽然整体疫情控制得非常好,局部疫情时有发生。

虽然从业绩来看也算是有点困境反转的意思,但股价却因为市场情绪的作用,今年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了近20%。

今年十一哥的公开实盘组合到现在还没有盈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城演艺失算了,要不然今年要达到10%的盈利目标并不算难。

如果现在的宋城演艺不是下跌20%,而是上涨20%,那公开实盘组合目前就已经完成了10%的盈利目标了。

这也是为什么十一哥一直强调要组合投资、适度分散的原因,因为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并不是我们能够预测的,疫情的走势和持续时间就大大超出了我去年的预测,如果单一持有一家公司,风险是非常大的。

而组合投资,适度分散可以确保在极端情况发生的时候市值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变化,整体风险可控。

对于宋城演艺来说,接下来的行情也并不容乐观,只要疫情一天没有被彻底控制,宋城就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文化和旅游部23日发布通知,要求从严从紧抓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估计下周旅游板块的又会面临压力,不过十一哥认为宋城演艺跌破前低的概率还是很小的。

对于宋城演艺的前景我还是非常看好的,疫情一旦得到彻底控制,未来新增的几个景区加上这两年新增景区的利润放量,2023年以后净利润大概率可以实现一次飞跃,十一哥投资宋城演艺看到的是2023年以后的收益。

因此,目前手里持有的筹码我会牢牢的拿住,不会太在乎短期的波动,看到的是长期的收益。

02

房产税改革试点 

周末还有一个最为火热的话题,那就是关于房产税方面的,大家应该已经非常清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要点如下:

1、房地产税征收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

2、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试点地区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试点期限为五年。

房产税在几年前就提出来了,先是上海和重庆试点,这两个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为覆盖范围较小,税率不高,影响有限,并不能有效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

现在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并且开展试点改革,十一哥猜测税率有可能会进步扩大,之前上海的税率是0.4%-0.6%,重庆的是0.5%-1.2%。

不过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决策者应该仔细权衡,达到既不会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又能够有效稳定房价贯彻“房住不炒”的政策。

从试点城市来看,很有可能会是一线城市和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二线城市,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概率会比较大。

因为房价经过这几年的低迷之后,三四线城市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本身热度就不高,成为试点城市的可能性不大。

房产税进一步落实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应该是,第一、对股市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第二、对地产股的影响会有多大。

首先,十一哥认为,房产税的进一步落实对股市肯定是利好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利好。之前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房子无疑是最好的投资品种,过去无论在哪里买房子,基本都是赚钱的。

但现在这种思维要打破了,“房价未来一定会涨”这个预期逐渐被打破,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未来投资房子很有可能连通胀都跑不赢,之前炒房的大量资金很多估计都会流入到股市。

未来股市里面的核心资产会成为稀缺品种,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青睐。

因此,十一哥始终相信,未来的好公司将会越来越值钱,我们在低位收集的筹码一定要牢牢的拿住,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就太可惜了。

房产税对整个地产行业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房产税的进一步落实会降低人们购买房子的预期,投资客会大幅减少,非常有效的遏制房价上涨,同时也会让很多手里持有多套房的业主加快清理手中的房产,增加市场的供给,对一手房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不过对于头部地产公司影响应该不会太大,十一哥之前也说过,虽然房产税的推出会大幅减少投资客,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的刚性需求很大,完全可以容纳几家大的地产公司。

这次房地产去产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头部优质房企的市场占有率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再加上房地产股价持续下跌了两三年,估值已经到了历史最低估。

十一哥认为头部优质地产股未来股价创新低的概率很小,如果出现持续大跌的情况,对于计划配置地产股的朋友来说,又将会是一次很好的配置机会。

03

2021年第42周周报

1、本周表现:2021年第42周跑赢大盘0.04%

本周上证指数上涨0.29%,本组合上涨0.33%,跑赢上证指数0.04%。

本周实盘公开组合共操作两次,分别是:

2021年10月20日以194元的价格卖出约2.2%的舍得酒业,操作记录在《价格到了,调仓换股,继续囤点货!!》一文;

2021年10月20日以13.79元的价格买入约2.2%的宋城演艺,操作记录在《价格到了,调仓换股,继续囤点货!!》一文。

持仓组合配置情况请参见图表: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2、历年投资业绩

截至2021年10月22日,今年盈利-0.53%,今年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473.07点上涨至今日的3582.60点,上涨3.15%,跑输大盘指数3.68%

整体收益情况请参见图表: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3、公开实盘净值走势

公开实盘组合自2017年7月10日建仓以来,至2021年10月22日,历时四年零三个多月,盈利101.13%,组合净值2.0113,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为11.52%,跑赢上证指数89.61%。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dd_tGyyONjfwFjSExk9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