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了,如果只能给大学新生推荐一本宝典,作为复旦学子我一定会推荐这本《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交大官方并没有参与过手册的编写,全部是学生组织,因此内容也很开放。编者甚至在前言注明了:如果你有问题或者建议,请提 issue,外校学生也行。
在国内这种教学环境下,有学生反思本科教育,展开公共讨论,本身就足够珍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交大生存手册》里面的建议普适性极强,以至于真的做到了穿越时空。
这本手册诞生于 08 年,还是 3G 时代的产物。12 年过去了,房价飞涨,高考制度经历了好几轮改革,学生们的就业取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学生们担忧的问题,10 年的学生可能听都没听过。
但交大生存手册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直到今天它还在被讨论。
有人说:
“如果重返大一,我一定会参阅《交大生存手册》。”
还有人说:
“第一次看到它感觉三观被毁,作者瞎几把说。结果后来这个小册子讲到的现象就像预言一样发生了。”
但我推荐它的原因是,交大生存手册直指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我们能从大学教育里获得什么?”
浑浑噩噩浪费掉四年几乎成了大学的常态,而种种现象就像交大生存手册里提到的那样:
“现实总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当中太多人已经习惯于沿着那一成不变的“典型成功道路”前进:中考,高考,考研,出国……数不清的人们在埋头赶路。走在前面的已然迷失,跟在后面的却还未开始思考。这不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
而什么理念才是我们应该一以贯之坚持的?《交大生存手册》同样给出了答案:
“我希望帮助各位读者做到的,绝不是简单的拿高分、或者顺利毕业。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些新鲜的思考,让同学们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风景。
至少在读过本书之后,各位读者应该能够有勇气、有智慧,去发现并挑战那些比上课更为重要的追求。”
“各位同学们,在本书的开始,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 ”
狠吗?狠。
但接下来还有更狠的。它把所有的本科教育都一棒子打死了:
“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的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但我觉得,他说的对。
一个有力的证据,或许就是今年掀起广泛讨论度的“985废物小组”。

两个标签的冲突如此激烈,以至于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里每个人的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
“临近毕业不知道自己应该找什么工作,各种行业都投了却杳无音讯。”
“考了 3 年的研,还是没考上满意的学校。”
“辛苦念到研究生,最后赚的还没有农民工老爸赚的多。”

确实是上了好大学也不能保证一个好人生。
但他们的困境并不是自己的错。
当一个现象非常广泛时,我们就不应该只在个人身上找原因,试图用用一句轻飘飘的“不够努力”带过。
3 。
高中一切要向考上好大学看齐:压缩课外时间,专注于训练刷题技巧。
刚上大学却又没人指导了:老师上完专业课就走,教学计划千篇一律,考试通过的标准也在不断降低。
于是刚高考完的小孩就很容易把大学看成是一种延迟满足,接着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误解:
大学不就是用来放心轻松的吗?
这种缺憾不只是 985 的孩子们才有,因为绝大部分人回想起大学也会很遗憾:
最后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无非就是谈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恋爱,打了一阵子当时比较流行的游戏,参与过几个看似正式的校园活动,熬了几个通宵终于没挂科。
但自己喜欢什么?
不知道。
以后要干什么?
不清楚。
总觉得自己能混一年,然后再混一年,结果一不留神就毕业了,一下不知所措。
4。
但我并不鼓励你继续像高中一样拼死拼活努力刷分。
大学的自由是可怕的,却也是宝贵的。
高考思维是大学生活里最要不得的一件事,不要以分论英雄。
在此我想继续引用《交大生存手册》的一句话:
“大学生最可怕的不是无事可做,相反,是被一大堆自以为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事情过度的消耗,自以为提升自我,实则百无一用。
最重要的不是让自己忙起来,而是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空白,然后把大块的空白真正投入到对你有意义的事情上。”
关于什么才算有意义见仁见智,我个人感觉这个定义可以很宽泛。
功利点说,抓紧多找实习,为以后找工作踩点算有意义;泡实验室发文章算有意义;拉上同学尝试搞事情,比如策划活动或者搞点创业项目也算不错。
但那些让你获得了真实快乐,让你得到成长的事也很值得一做。
在大学认真谈过恋爱的人,至少体验过深入的亲密关系;听过那些和本专业没什么太大关系,却很有意思的通识课,多少也能开拓视野;虽然大部分的社团和学生组织履历在找工作里都发挥不了什么用,但你也会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里找到点燃你热情的事是最理想的。
如果没有,那么至少你也会知道自己不合适什么。
5 。
“每年我们看到保研后都有无数人后悔,我们也能听到工作的人对读研的无不羡慕。这都是围城心态。一些工作的人怀念读书的生活,觉得读研更好,比做打工仔更有前途;但读研的人又觉得还是工作好,可以赚钱和积累经验,也不用和某个讨厌的导师在一起工作。
每到毕业季这些问题都会重新冲回知乎热榜,因为大家都会被这些问题拷问一遍,怕选了这个耽误了那个,怕一个决定就耽误了终身。
很难说哪个选择能够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但我觉得,选自己喜欢的比不喜欢的强,至少你不会后悔,你会心甘情愿为之负责。
“我时常调侃我的人生非常失败,一把年纪却一事无成。
羡慕别人本科毕业就年薪百万;
羡慕别人还没毕业就发顶会论文;
羡慕别人拿一把offer;
羡慕别人有好看的女朋友。
但是这些都只是自嘲和口嗨, 只为了给落寞的灵魂找到一丝安慰,给受尽生活折磨的心灵一个发泄的方式。
正如上文所指,我依然想找自己的目标,走自己的路。如若让我与他们交换人生,我也是决计不换的。”
真正值得思索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BxVDksW-OwxwA6e-o4z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