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可以选择出身,谁愿意摊上这样的家长?
01
小孩子的任务是什么?
和平年代,小孩子就不该有任务,学点常识、懂点规矩就好。
无论是学习、玩耍、运动,还是跟着父母隐居山林、周游世界,只要是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健康成长皆无不可。

孔子到15岁才立志学习,也不耽误他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孩子本该无忧无虑,有些家长却心急如焚。
为了长身体恨不得打激素,为了提高成绩恨不得每门课报3个补习班。
懂的人知道你焦虑,不懂的人还以为你是在培养皇位继承人。

02
上海一对8旬老人为了让孙女取得好成绩,花了100万补课费,希望她能考上清华大学。
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每天都有老师一对一辅导,没有周末没有休息,甚至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这是孩子应该过的日子吗?

两位老人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本科生,学识、财富都不是问题,或许在他们眼中,读书的苦算不得苦吧。
别说是在那个年代,哪怕是今天,舍得给孩子花100万补课费的家庭依然是很多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可时代变了,过去能上学是最大的幸福。
现在的孩子见惯了花花世界,天天打王者、吃鸡才是最大的幸福。

说起孩子拼命学习的场景,老奶奶心疼落泪,可她们还是这样做了,而且坚持了10多年。
假如孩子没考上清华,不知如何面对老人的殷殷期盼?
03
学习太苦,还是拼爹实在。
上海这对老人虽然花100多万,还是让孩子吃尽了学习的苦。
由此看来,要么老人不够有钱,要么钱不够有用,至少这100多万不顶用。
想成大事,还得有门路。

昆明的陈同学就幸福多了。
或许他跟其他同学一样,每天醉心于王者、吃鸡,关心版本变化大于教材变化,新英雄、新装备、新皮肤随口道来。
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成为抗癌领域的专家。
不信?
他父母可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都是主攻肿瘤信号转导方向。

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陈同学有这样优秀且专业的父母,有一点肿瘤研究的底子一点都不奇怪。
不知是他们一家用力过猛,还是吃瓜群众实在太闲,竟挖出了陈同学的获奖记录。
2019年,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陈同学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云南省级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
在全国获奖名单上,小学组其他同学的获奖作品主要是简单的观察类实验和小发明。



陈同学的作品深入到了具体的DNA片段变异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影响,用到了基因敲除、基因敲除小鼠繁殖、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性检测等尖端技术,达到甚至超越了部分同专业硕士、博士的水平。
巧合的是,其母在2017年拿到国家自然基金拨款,做了C10orf67与肺癌关系的项目。
可以说,陈同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其母亲的水平。
子承父业指日可待!

可以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新的巨人!
这就是拼爹的好处。
04
爸爸的肩膀好站,稳不稳,还得看风。
风头太盛容易招来枪子,毕竟枪打出头鸟嘛。
陈同学这次就栽了跟头。

国家级评奖时,评委们已经很克制,不仅把他放到了三等奖,而且放到了三等奖第四名。
另外,大赛早在2019年7月份就公示了获奖名单,12月份正式公布,一直没人质疑。
看似平稳着陆,想不到半年后天降“争议”。
坏就坏在实验记录上!

陈同学的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吕老师带他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跟他父母商量开展科研。
陈同学的父母自然不会袖手旁观,随手就丢了个高端课题过来。
之后2天,陈同学上网搜索肿瘤相关资料,直到9号才搜索什么叫基因。
这之后发生的事情不得而知,总之,陈同学参加了2019年3月举行的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举报者只知道陈同学五年级时还不知基因为何物,却不知陈同学从入门到完成博士级科研实验,用了整整1年时间!

读博士也只需要3年啊!
一年的时间,还不够5年级小朋友涉猎抗癌难题吗?
上个王者、战神也不过如此吧!
咱不行不代表别人不行,万一他们家的基因是24K金打造的呢?
就怕陈同学还埋怨父母提供的课题太费时间,耽误他打游戏呢。

评委的眼光出了问题,咱们的眼光不能跟着出问题啊!
0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
陈同学的父母都是高端人才,带过的硕士、博士不知几何。
问题在于,他们带的研究生,都是冲着学习尖端生物科技来的。
一个6年级的孩子,了解科学常识是好事,但是参与尖端抗癌基因研究合适吗?合理吗?

实验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不疑惑、不乏味吗?
这些实验有多少是孩子亲自操作的呢?
如果不是,那些代劳的硕士、博士有何感想呢?
感谢“学二代”给了他们读硕、读博,参与尖端研究的机会?
有人说,这是“学术代孕”。
学术代孕好歹还能出成果,陈同学是占用宝贵的国家科研资源去做毫无意义的青少年竞赛项目。
也不能说毫无意义,导师的孩子需要加分,这意义可大了去了。
近日,《半月谈》发布《青少年科创项目竟用上大科学装置? 升学“隐形加分”乱象调查》,揭示了多种青少年科创比赛乱象。

文章提到,中科院一位研究员曾多次申请使用同步辐射光源科学装置,申请门槛高、审批手续严格、排队时间长,总之不容易。
一名高中生为了参加比赛,竟能动用投资12亿建成的,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论文。
第二作者是位博士,上司跟高中生同姓,研究方向相同。
06
获奖时有多风光,暴露时就有多狼狈。
陈同学的父母或许想通过国家级科创大奖给孩子升学带来优势,但是爱子心切不是不择手段的理由。
现在暴露出来,舆论哗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也开始进行调查。

陈同学的父母或许能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学术水平轻松过关,陈同学呢?
他怎么面对同学、老师、路人的指责?
学术盗贼?学二代?厚颜无耻之人?
一个成年人都难以承受这些指责吧?

如果可以选择出身,被100多万补课费禁锢到18岁的女孩、被科创大奖砸晕的陈同学,会选择这样的家长吗?
来源:老司机野驶(ID:lsjyeshi)作者:韭菜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AVA6JUaMbhKrmrg_V-o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