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率先复苏的板块

关注君临,获取福利

 

到公众号回复“投资”可领取专属大礼包

今年率先复苏的板块

 

在金庸小说中,武当有门绝学叫梯云纵。

 

这门轻功颠覆了传统武侠体系,左脚踩右脚,右脚踏左脚,能在瞬间爆发出超快的速度破开空气飞上去。

 

理论上,只要内力够深,就没有上不去的地方。

 

不等物理课代表发言,热爱武侠的渣渣辉率先表示不服,老爷子的书中并没有这样的骚操作,这只是曼德拉效应。

 

真敢左脚踩右脚,大概率会摔成狗吃屎。

 

笑话归笑话,我大A却真有这样的BUG。

 

2019年非洲猪瘟肆虐,在集中度提高和业绩反转的双重逻辑下,猪股们集体爆发。

 

潮水退去,天邦、唐人神等皆在裸泳,把猪饿死的雏鹰农牧更是被直接冲走,唯有牧原股份能坐看潮起潮落。

 

不仅未随板块调整,反而使出梯云纵,走出成长股的豪迈,把龙头温氏股份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紧随其后,新希望也开始走独立行情。

 

牧原股份弱周期强成长的逻辑被市场认可,比价效应下,猪股们再次蠢蠢欲动。

 

在君临看来,生猪养殖行业正处在集中度快速提升的历史性进程中,是当下业绩最确定的优质板块。

 

尤其是,当最近各地陆续开始发布“机关干部带头消费”的红头文件的时候。

今年率先复苏的板块

1

养猪是门好生意吗?

 

从来不是,至少在中国如此。

 

养猪和农业发展模式息息相关,东亚的小农经济决定了生猪养殖的散户化,加上进入门槛低,呈高度分散化格局。

 

这样不仅很难取得规模效益,也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的竞争状况,盈利能力低下,且整条生猪产业链都是如此。

 

上游的饲料,以前是劫道的,不如卖预混料的,赚得盆满钵满。

 

可配饲料能有多大技术含量?

 

随着新玩家不断加入,加上销售半径制约,同质化竞争严重,农业保护政策又导致原料成本不断增加,现在已经倡导零利润。

 

正邦、天邦等饲料龙头企业们纷纷进军养殖业,搞饲养一体化。

 

下游的屠宰,同样中小企业扎堆,生产严重过剩,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35%。

 

双汇虽是行业龙头,产能利用率也只有60%,加上2%的可怜市占率,压根不赚钱。

 

龙二雨润无奈搞多元化,结果赔得底朝天。

 

再拿养猪来说,全靠老天爷赏饭吃,起早贪黑的赚点辛苦钱,遇到猪瘟就亏掉老底。

 

可要命的是在农村地区,养猪已经是性价比最高的买卖,多少大学生都是靠着家里的猪走出来的。

 

在没有外力介入前,生猪养殖行业的高度散户化格局很难打破。

 

2000年前,规模化养殖占比仅10%。

 

对比欧美,大农场经济下已实现规模化养殖,美国cr10市占率高达40%。

 

虽然猪肉价格低,但农产品有补贴,饲料便宜,自动化程度又高,饲喂、饮水、除粪等全不用自己动手,可以美滋滋地躺着收钱。

 

这样看来,在中国养猪的确不是门好生意。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是条上万亿规模的大赛道。

 

这条赛道最坚实的基础,就是我国人民对猪肉满满的爱,爱到了骨子里。

 

猪头猪脑猪血猪蹄猪尾巴,甚至连猪的五脏六腑,我们都能做出好吃的菜肴,吃掉了全球半数的猪。

 

这种饮食习惯贯穿古今,已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里。

 

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结构虽有所变化,但猪肉的主食地位仍不容动摇。

 

具体体现在,近年来猪肉消费量虽有微幅回调,但我国的猪肉产量已连续6年站上5400万吨,波动非常小,具有持续稳定的需求。

 

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行业内除涌现出温氏、牧原等优秀的企业外,也引起了BAT们的觊觎。

 

网易、阿里、京东纷纷杀入生猪养殖行业,智能养猪、AI验孕、猪脸刷卡等新姿势纷纷解锁。

 

肥肉过手,留下层油,这无不印证着生猪养殖行业的美好前景,在未来还有很长的坡。

 

可还是那句话,在高度散户化的市场里,很难获取超额收益。

 

2018年,全国生猪出栏6.94亿头,龙头温氏股份的生猪产量2229.7万头,市占率仅3.2%,cr10的市占率也只有8.92%。

 

且除温氏的业绩能保持优秀外,其余企业都惨到没法看。

 

猪企的未来,还是要从规模化着手。

2

说到规模化,不得不提猪周期。

 

猪周期,简单讲就是猪肉与价格供需关系的周期性变化。

 

我国生猪养殖以散户为主,由于散户决策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加上长达一年的生长饲养周期,导致我国的猪肉价格呈周期性波动。

 

逃不脱”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怪圈。

 

上市猪企们也被裹挟着,业绩随猪周期轮回波动,成长性严重缺乏。

 

美国作为全球第二的养殖和消费大国,虽然也有猪周期,但现在已逐渐模糊化,更多受疾病、灾害等短期因素影响。

 

正如美国国家猪肉基金会CEO Bill Even所说,美国猪周期拉长靠得就是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现在美国的规模化占比已达到80%+。

 

猪周期拉长后,经济效应很快显现。

 

在1999年至2016年的5轮周期中,美国的周期平均头均盈利由-11美元/头已逐步抬升至17美元/头。

今年率先复苏的板块

猪周期三四年一轮,我们从2000年到现在已经历5轮,2015年这轮同样出现猪周期拉长的现象。

 

但成因却与美国有所不同。

 

美国是大农场经济,要做到规模化养殖并不难,我们要把散户赶出市场,却并不容易。

 

我们的规模化,过去主要靠城镇化推动。

 

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的同时,也是去散户化的过程,可这条路走得被动而缓慢,还是要靠政府的无形之手引导。

 

生猪养殖污染严重,特别是村镇养殖场兴起后,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领导有句话非常流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很快,《禽畜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颁布。

 

生猪养殖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开启。

今年率先复苏的板块

资料来源:《中国畜牧兽医年鉴》

2013年开始,生猪养殖规模化率提速明显加快,淘汰过剩产能的节奏被拉长,散户开始尝试到钝刀子割肉的厉害。

 

在这轮猪周期末尾,生猪价格长期徘徊在13元/公斤的盈亏平衡点,生猪养殖行业罕见地出现集体性亏损。

 

2015年,环保政策开始加码。

 

继《新环保法》后,水十条、土十条等相继出台,国家开始对生猪养殖划红线。

 

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4.9万个,禁养区面积63.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生猪养殖面积的17.3%,21.8万家畜禽养殖场被关闭或搬迁。

 

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

 

整治范围持续扩大,全国需要关闭、搬迁以及整治的养殖场达到16.8万家。

 

雷霆雨露,皆是天恩。

 

可雷霆给散户,雨露给大型养殖场。

 

环保政策大幅提高生猪养殖门槛,散户持续退出,补栏的重任只能由大型养殖场笑纳了。

 

这从能繁母猪就能看出。

 

生猪养殖要经历能繁母猪养殖、配种怀孕、生猪出栏的过程。

 

能繁母猪养殖8个月,配种怀孕140天,生猪出栏6个月,这种生产周期是固定的,并不是技术进步所能缩减。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衡量生猪产能的关键指标,会影响10个月后商品生猪的供给。

 

我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环保趋严后,持续下行,从2012年的5000万头锐减到2017年底的3400万头。

 

环保对散户的杀伤之大,可想而知。

 

但我们的生猪出栏量并没有大幅减少,2012年为6.98亿头,2018年仍有6.94亿头。

 

这就要涉及到PSY。

 

PSY是指能繁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荷兰这种最顶尖国家能达到28,牧原、温氏等有24,散户由于管理和技术限制,PSY不到20。

 

散户退场的坑,大型养殖场能完美填上。

 

但截止2017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堪堪达到50%,猪周期仍是难以承受之重。

 

牧原、正邦等猪企,饱一顿饿一顿。

 

直到非洲猪瘟袭来,成为破局的关键。

3

养猪免不了与猪病打交道。

 

可蓝耳病、口蹄疫等都是搞偷袭,唯独非洲猪瘟非要搞灭绝政策。

 

非洲猪瘟是DNA病毒,无药可治,无疫苗可防。

 

目前在全球尚未有国家在短期根除的先例,都是靠持久战取胜。

 

巴西花了6年,西班牙、葡萄牙花了30多年。

今年率先复苏的板块

更可怕的是非洲猪瘟传播途径非常广泛,致死率高达100%,养猪户的压力可想而知。

 

养猪已不再是穷人的游戏。

 

我们为预防非瘟,在前期禁止跨省调运,全国生猪流通基本停滞。

 

但我国生猪产能分布不平衡,华北、东北产能过剩,西南、华南等地又严重不足。

 

全国猪价冰火两重天,主产区血流成河,主销区价格则持续走高。

 

国家出台的其他政策也对散户不利,山西、广东等地更是出现清退散户的政策。

 

面对疫情、亏损和政策三重风险,散户纷纷退却,成为被去产能的主力军。

 

根据《农财宝典》数据,2018年底全国生猪存栏36620.82万头,同比减少3825.81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973.14万头,同比减少450.87万头,已跌破3000万头大关。

 

集中度提高和业绩反转,成为2019年猪股爆发的主要逻辑。

 

可实践证明,非瘟面前,人人平等。

 

正邦、天邦等成为养不活猪的典范,股价大幅回调,连温氏股份都未能幸免。

 

疾风知劲草,在重重阴霾中,牧原股份成为最靓的那个仔,股价迭创新高。

 

牧原股份的核心逻辑正是无数牧原粉高喊的那句口号:

 

我有母猪,我有母猪,我有母猪。

今年率先复苏的板块

在非洲猪瘟爆发后,曾有条新闻,浙江加华这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发生非洲猪瘟。

 

根据华创证券的数据,这类核心育种场被感染的并不在少数,祖代产能损失已过半。

 

生猪繁育体系包括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从曾祖代增产至二元母猪存栏上升至少需要28个月,至商品代生猪出栏需要38个月。

 

老祖宗们的死亡,对生猪繁育打击巨大。

 

从能繁母猪看,2018年还有2973万头, 2019年9月已下滑至1913万头,降幅高达35.57%。

 

非洲猪瘟,杀伤力惊人。

 

即使按我国PSY最高的24头算,且全部养大,年产生猪也只有45912万头,与2018年6.94亿头的生猪出栏比,这两亿缺口找谁要?

 

全国人民吃什么?母猪重不重要?

 

由此也可见,散户出清速度之快。

 

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曾表示,非洲猪瘟疫苗短期不会上市。

 

除印证非瘟的难缠外,也意味着这是场持久战,将倒逼养殖规模化比例持续提升。

 

对标海外经验,俄罗斯2007年爆发非洲猪瘟后,去散户化进程大大加快,在疫情稳定后,规模化养殖比例已从2007年52%攀升至2018年88%。

 

我们现在也在走俄罗斯的老路,趋势也很明显:

 

谁能抢占市场,谁将是最大的赢家。

 

行业龙头们心里门清,在防控设施升级后,纷纷开始扩产能。

今年率先复苏的板块

自2019年Q2开始,上市猪企们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出现好转,并在Q3时开始加速。

 

可上市猪企内部同样开始分化。

 

牧原股份、新希望等高举高打,温氏股份则怂了。

 

在非瘟爆发后,温氏股份开始缩减养猪,准备扩张养鸡,2019年H1业绩发布时,这还被部分投资者认为是明智之举。

 

后来养猪的逻辑清晰后,温氏开始“迎头赶上”,奖励外购猪仔、选择三元留种……

 

如此表现,让很多投资者大失所望。

 

在君临看来,这是由双方的养猪模式所决定。

4

从养猪模式看,主要分为两派:

 

牧原独有的“自繁自养”模式

 

以温氏为首的“公司+农户”模式

 

温氏这套是分散养殖,农户按公司的要求养猪,获取劳务报酬,温氏则提供猪仔、技术支持等服务。

 

这样能将资源配置于科技研发、管理服务等高附加值项目,实现轻资产运营扩张。

 

温氏深谙术业有专攻,更符合我们的小农经济,且现金流良好,有能力在猪价低点逆周期扩张,业绩更稳定。

 

可疫情防控,却是这套模式的弱项,这也是管理层进退失据的原因。

 

本质上,“公司+农户”模式没毛病,只是遇上非洲猪瘟踢馆,还恰好被抓住痛脚。

 

牧原股份属于典型的踏上历史进程。

 

“自繁自养”模式,是所有环节全抓在手中,打造自己的产业链闭环。

 

这样做的好处极多,能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在品控、成本、疫情防控等各环节做到极致。

 

也只有这样全工业化的养殖体系,才能让牧原保持高净利率,重资产模式,照样敢在景气度高点加杠杆。

 

牧原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全行业最低的生产成本。

 

2018年Q2,牧原的完全养殖成本11.28元/公斤,远低于第二名温氏的12元。

 

依托一体化养殖模式,牧原还建立了完善的防疫体系,采用了猪场多级隔离、舍内小环境控制等多方面的疫病防控措施。

 

在所有上市企业中,牧原防疫能力最强。

 

在非洲猪瘟爆发前,牧原的死淘率5%,而行业平均水平高达10%。

 

非洲猪瘟爆发后,牧原的养殖成本只增加了2元/公斤,温氏增加了5元/公斤,正邦和天邦这种死淘率高的直接把养殖成本干到二三十元/公斤。

 

说两邦养不活猪,真不是冤枉他们。

 

牧原的另一优势,是特有的二元回交技术。

 

这种技术具备肉、种兼用的特点,可以直接留种作为种猪使用,在母猪极度缺乏时,能帮助公司迅速补栏二元母猪,多的还能出售。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祖代种猪损失过半,过长的繁育周期决定二元母猪将长期处于断档期。

 

现在全行业补栏以三元留种为主,连温氏股份都开始三元留种,天邦的三元母猪占比已高达30%。

 

根据涌益咨询数据,2019年12月,在能繁母猪中,三元母猪的占比达到44%;而在后备母猪中,三元母猪的占比更是高达90%。

 

牧原却能保持全二元母猪,那句我有母猪真没乱喊。

 

千万别小看这点,综合考虑配种成功率、分娩率和MSY等指标,三元留种比二元母猪的生产效率至少下降30%。

 

靠着二元回交技术,牧原股份2019年底的能繁母猪数量已达到128.32万头。

 

根据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在业绩说明会上披露,2020年底的能繁母猪数量将比2019年提高一倍,达到256.64万头。

 

从牧原2020年2月简报看,其能繁母猪数量为154万头,后备母猪也有74万头,翻番的目标轻而易举。

 

牧原股份预计,2020年生猪出栏量为1750万头至2000万头,依照公司的MSY,已是偏保守估计。

 

再从能繁母猪的翻倍增长看,牧原股份2021年4000万头的生猪出栏量不会有任何压力。

 

这2000万头猪值多少钱呢?

 

2019年12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33.55元/公斤。

 

2020年2月,已涨到37.88元/公斤,同比上涨215%。

 

当然,全年肯定不会有那么高。

 

2019年9月,能繁母猪数量见底,依照10个月的商品猪供给周期,生猪供应量将从2020年8月开始增加,照理生猪价格应在8月出现拐点。

 

可从能繁母猪环比增速看,2019年10月-2020年1月分别为0.58%、4%、2.2%、1.2%,累计仅增加8%。

 

2月,过年叠加新冠疫情,环比不下降就不错了。

 

2020年12月,能提供的生猪数量同比顶多增加10%,这量并不算大。

 

同时别忘了,全行业补栏现在以三元留种为主,这才是最大的变量。

 

2019年12月,三元能繁母猪已占44%,2020年底,至少在50%以上。

 

这等于混进了大批杂牌军,只能发挥出以往85%的战斗力。

 

8月价格拐点的逻辑并不成立。

 

全年均价维持在30元/公斤以上没有任何问题,参考牧原不到14元/公斤的养殖成本,按照2019年行业120公斤的出栏均重,头均利润将在2000元以上。

 

1750万头至2000万头的生猪出栏量,毛估估净利润都有350亿-400亿。

 

再考虑到盈利能力更强的母猪和仔猪,计算器都要按烂。

 

算完2020年,肯定很多人又担心2021年,这都是纯属多余。

 

放眼看下全球,这是什么时代?

 

疫情之下,全球已开始同步大放水,美国量化宽松再启。

 

美国财长努钦更是表示,美联储和财政部争取提供“不设限的流动性”。

 

通胀预期下,所有资产都将水涨船高,特别是供应不足时,猪肉这些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还能指望像2017年那样,买10多元/斤的猪肉?

 

且非洲猪瘟下,补栏谈何容易。

 

农村农业部表示,2020年生猪产能有望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

 

从这些形容词,可以看出发言人的“底气”。

 

就像新冠疫情,全靠我们防控得力。

 

如果散户大面积补栏,在防疫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非洲猪瘟再次大规模爆发板上钉钉。

 

我们再对比行业,看看牧原的产能。

 

还是以能繁母猪算,牧原2019年底有128.32万头,市占率6.2%,考虑到三元母猪这种战五渣,实际市占率已超8%。

 

2020年就算能繁母猪补栏良好,按2017年的八折算,牧原256.64万头能繁母猪,市场率也将达到9.43%。

 

在这轮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的历史性进程中,牧原已成为最大的赢家。

 

即使后面疫苗研发成功,非洲猪瘟消失,牧原靠着低成本也足以熬死对手。

 

正是靠着高成长性,牧原才得到市场认可。

5

牧原股份一枝独秀,其他猪股纷纷不服。

 

就你有母猪?就你能养活猪?

 

新希望首先站出来,这也是板块中唯一能追赶牧原步伐的存在。

 

新希望择时能力很强。

 

原来养猪是小打小闹,在看到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良机后,从2018年Q4开始大肆扩张。

 

这样的优势非常大,既躲过猪瘟最猛的那波冲击,新建猪场又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希望高标准建设猪场,采用全封闭式、工业化设计,生物安全防控能力非常强。

 

为更好地预防非洲猪瘟,新希望原来主要使用“公司+农户”模式,现已效仿牧原搞“自繁自养”。

 

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也很强,在外购仔猪育肥占比高达62%的情况下,2019年的头均盈利仍有434元,仅次牧原和温氏。

 

新希望还是不差钱的主,有底气高举高打。

 

目前其运营产能1100万头,加上储备项目,合计产能已超4000万头。

 

根据其产能规划,2019-2022年分别为355、900、1700、2500万头,依照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并不难,甚至有超预期的可能。

 

这也是新希望后来居上,表现比牧原还亮眼的原因。

 

正邦科技是行业老三,在这轮历史性的机遇面前,自然不会手软。

 

2019年各种加杠杆,买母猪、买仔猪。

 

奈何思想跟得上,身体跟不上。

 

在防疫和管理等方面不过关,高淘高补,成本大增,而这是致命的硬伤,如果行业下行,将赔得底朝天,不受市场待见。

 

好在根据2月数据,公司的商品育肥猪均重高达123.09公斤,“养大猪”策略奏效。

 

能养活猪,且母猪储备充足,出栏有保证, 市场预期自然开始转变。

 

天邦就惨了,在生物安全防控上被“一票否决”,属于典型的“两高一低”:

 

死淘率太高,成本太高,净利润太低。

 

但公司也有自己的策略,根据2月数据,公司趁着高价,直接卖仔猪,先锁定利润。

 

虽然天邦养猪薛定谔,但本身市值低,如能超预期养好猪,业绩自然有,弹性是最大的。

 

说来温氏股份最悲催,技术、管理、布局等各方面都行业拔尖,历年业绩更是超过其他猪企的总和。

 

猪瘟来了,防疫难度大,稳健点,不可以?

 

但市场不管那么多,没成长还防不住,直接暴捶在地。

 

但我们要看到,温氏已经受过历史的考验,用优秀的业绩证明了自己。

 

虽暂时失意,但出栏数、出栏均重等指标仍行业拔尖。

 

要吃肉,岂能少得了温氏。

 

这轮炒作逻辑很清晰,主要有两点:

 

往远了说,生猪养殖行业处在集中度快速提升的历史性进程中,是上市猪企们做大做强的最佳机遇。

 

往近了说,能繁母猪在2019年9月达到历史低位,未来半年生猪供应缺口会越来越大,猪价将持续高位运行,行业龙头们业绩会爆发式增长。

 

虽然随着国外疫情蔓延,全球股市风雨飘摇,这波猪肉行情被生生打断。

 

但我大A已表现得足够优秀,等企稳反弹时,猪肉板块必将率先发起冲锋。

 

盛宴将启,且行且珍惜。

今年率先复苏的板块

投资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偏差,从而引发错误的投资决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Qd2SKuPIi1iDW4LIsqn2w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