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方方日记:正义和高尚来得如此简单,还不赶紧去抢些?

1

为了能和大家聊聊方方日记,我花时间看了一遍日记的内容。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是:没什么不妥啊,为什么大家反应这么激烈?

方方日记只不过描写了人类面对疫情时的种种情绪而已,有恐惧,有愤怒,有无奈,有迷茫,也有感动和感恩。

面对一个突如其来事件,迸发出人类的情绪,并描述出来,不是很正常么?怎么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了大逆不道?

 

现在来看,最开始无论官方还是民众对病毒的轻慢,严重影响了抗疫的效率,耽误了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那种轻慢哪怕多持续一天,就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更加不可估量的灾难

恰恰是无数人的恐惧、愤怒和呐喊,让整个国家清醒过来,不再轻慢,不再咬着牙说可防可控物资充足,不再搞什么万人宴式的聚集,而是迅速采取措施,举国之力压过去,疫情才得以控制。很伟大,也很悲壮。

记不记得一开始每天只检测出几十几百个病人,很多病人因为没有进行核酸检测而不予收治。后来专家呼吁、网友转发,才把CT影像和身体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观察作为确诊依据,让更多人接受治疗。

还记不记得武汉八谣?还记不记得那些在微博上四处求收治的病患和家属?还记不记得那两位死了女儿,为救外孙女而学着发微博求助的七旬老人?还记不记得那个追着灵车哭喊妈妈的女子?

很难想象如果当时大家继续保持着没有人类情绪的麻木,疫情发展成什么样子。从这个角度上说,那些恐惧的人、愤怒的人、呐喊的人、在疫情中表达出任何人类正常情绪的人,都在这次疫情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病人们不必再在窗台上敲着响器求救,不是么?举国之力展开抗疫,大家不再那么恐惧不再那么愤怒,不是么?

疫情还没过去,时间也只过了不到三个月。中国是如何从轻慢到重视,这个过程大家怎么一眨眼就忘了呢?现在反过来去绞杀那些当初恐惧、愤怒和呐喊的人们,我可以说这是忘恩负义么?

2

脱险上岸以后,站在上帝视角再看方方日记,里面很多表达确实让人觉得沉闷和哀怨,甚至偏颇。

完全可以理解公众种得命思财的心理过程——我们活过来了,我们懊恼自己的求生姿势不优雅。我们站在光辉下,再看之前的阴暗,便格外不舒服,恨不得骗自己说,没有过那样的阴暗。

当整个武汉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病患陷入绝望之时,那些现在看起来沉闷和哀怨的文字,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和传播效率。谁敢忽视这些能量和传播在此次抗疫中的作用?一门心思唱赞歌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死到自己头上便无动于衷的麻木,能带来这样的效果?

《三体》里有个情节,末日之战之后,人类陷入绝望,有几艘人类的飞船侥幸逃脱。当人类重新控制局面之后,开始对那些飞船施加道德审判,并设法诱杀飞船上的幸存者。

末日之战的侥幸逃脱、逃跑之后的黑暗收割,都是无奈之举。可是地球上的人类并不关心和思考这些,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杀死他们,以免影响到了他们的伟大胜利和圣母光辉。

这个情节跟现在方方日记的遭遇何其相似——人们忘了当初的狼狈,只知道按照现在的喜好绞杀过去的声音。都说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我说人的记忆不超过三个月。

聊一聊方方日记:正义和高尚来得如此简单,还不赶紧去抢些?

3

方方日记里有些文字现在看起来打击面过广,比如“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不过,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浮夸。

歹徒掐着你的脖子,你总归要大呼救命,而不是说救脖子、救喉咙、救肺、救心脏、救呼吸不畅吧。

现在却有人对当初救命的说法不满,认为过于夸张——只是掐住你的脖子而已,你凭什么喊救命?顶多喊喊救脖子、救喉咙、救肺、救心脏、救呼吸不畅。

4

有人说,打倒方方日记是因为日记很快翻译成了英文、德文在境外出版,这是与国外敌对势力勾结,给国外敌对势力递刀。

难道不翻译,武汉的惨剧就没有发生?

难道没有认识中国字的外国敌对势力?

真正给人留下话柄的,不是那些个光着屁股裸奔的土皇帝们么?

真正给敌对势力递刀的,不是那些抗疫不力又丢脸出丑的人么?怎么不去死?

怎么这本账算来算去算到一本日记上了?因为作家不会封你账号,比较容易欺负?

你认为方方日记是刀子,事实上,任何东西都会被国外那帮民逗和敌对势力当做刀子。

前段时间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经营数据中说中国注销了2000多万用户。海外民逗立刻兴奋起来,说快看,死了2000多万人。按照这帮民逗的脑子,有9个手机号的人就有9条命呗。

看到没有?不管你送过去什么,他们都能当做刀子砍过来——包括你怀着友善递过去的国外急需的抗疫物资

按照递刀逻辑,三大运营商的经营数据也是在递刀。不过我们并没有在意民逗这2000多万的挥砍,甚至把这当成了段子,因为我们自信。

何以方方日记被当做刀子时,就如此激烈?因为日记里描写的很多状况在现实有明显的对应,于是自信起来,于是愤怒

这次对方方日记的批判并非来自官方媒体,几大权威媒体并没有发过对方方的批评。从这一点说,官方的表现非常自信——当然,对比国外的抗疫表现,中国值得这份自信。

5

我曾经问过一个朋友圈中恶毒咒骂方方日记的朋友,我问他你觉得方方日记哪儿写的有问题?

对方答曰:我没看过。

我问:总该看过一些吧?

对方答曰:一篇也没看过。

我愕然。

没看过就在那里悲愤交加地咒骂,这算个什么事儿啊。脑残么?

曾经有个读者批评我读金瓶梅,批评句式是:“我没读过金瓶梅,但是对于这种书&&@*%&&@*%¥##%*¥##%,所以我劝你改邪归正”。

你没读过你废什么话啊。

后来我明白了,毕竟读一遍金瓶梅,读一遍方方日记,思考一下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付出时间和心力,而那些孱头们甚至没有能力认全里面的字。不如干脆扛上键盘扯开嗓子骂——这样的正义和高尚来得多么简单,还不赶紧去抢一些。

 

悲剧啊。在胜利时,过去的惨状被忘却,很多人的贡献被抹杀,还要把贡献者踩上无数只脚。而那踏过来的脚们,居然只是无心的脑子拎不清。悲剧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Hvejt0uN3ddqDTAiig_4g

GitHub 热门:Python 学习 100 天

最近 GitHub 热榜上持续有一个这样的 Python 项目,自称「100天从新手到大师」。目前 Star 数量已有 19000 多。

 

GitHub 热门:Python 学习 100 天

作者在开头列出了 Python 的一些应用领域

GitHub 热门:Python 学习 100 天

作者的计划目录

 

  • Day01~15 – Python语言基础
  • Day16~20 – Python语言进阶
  • Day21~30 – Web前端入门
  • Day31~35 – 玩转Linux操作系统
  • Day36~40 – 数据库基础和进阶
  • Day41~55 – 实战Django
  • Day56~60 – 实战Flask
  • Day61~65 – 实战Tornado
  • Day66~75 – 爬虫开发
  • Day76~90 – 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
  • Day91~100 – 团队项目开发

 

各阶段的内容,已经很多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https://github.com/jackfrued/Python-100-Days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iOaW7KPycsobO62ePcZUg

GitHub 热门:机器学习 100 天(中文版)

(给Python开发者加星标,提升Python技能

100 Days Of ML Code (机器学习 100 天英文版)刚出来时,我们推荐过。目前英文版已经快 20k Stars 了。

 

后来有人跟进翻译成中文版。所以今天再次推荐,喜欢的读者,请收藏。

 

https://github.com/Avik-Jain/100-Days-of-ML-Code-Chinese-Version

GitHub 热门:机器学习 100 天(中文版)

GitHub 热门:机器学习 100 天(中文版)

GitHub 热门:机器学习 100 天(中文版)


GitHub 链接:

https://github.com/Avik-Jain/100-Days-of-ML-Code-Chinese-Version

中文版,已同步更新到第 54 天了!

 

GitHub 热门:机器学习 100 天(中文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tslaWecAVyuf5aaZcRrsg

呸!这些充满“暗示”的经济新闻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切格瓦拉

———

文:Lonely Planet

公众号:饭局见闻

最近想写的都发不出,所以便索性搁置了。

一、200年如一日

这段时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书。

原先是重温了音乐剧《悲惨世界》,然后顺着看了雨果的《九三年》;随后对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群体心理好奇,便又找出了《乌合之众》来看;随后又进一步看了关于群体心理最新研究的著作——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然后又看了分析特朗普演讲计谋如何赢得大众支持的书《Win Bigly》;紧接着又看了书中提及的具备超气场人格魅力的《拿破仑一世传》;而看《拿破仑一世传》不得不读一读书中提到的影响拿破仑思想的那些作品,于是又翻了翻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伏尔泰的《老实人》。

目前,《拿破仑一世传》看到了第87页,拿破仑刚刚使用大炮在巷战中轰击企图推翻国民工会的巴黎国民自卫军。

我发现,关于群体舆论200年来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看到《新闻的骚动》中写道福楼拜嘲讽新闻报道千篇一律的《庸见词典》中列着:“财政收支永远不平衡”、“健康的保持最终要靠运动”时候,不由一笑。

二、暗示与重复的力量

 

从群体舆论的各类研究总结出来的结果来看,似乎很悲观,我希望用一个故事与一个结论来说明。

故事来源于《乌合之众》的注:

那一天,我看到V元帅被拉到了当时的政府所在地卢浮宫前。

因为一群愤怒的人认为正好抓到他在复制防御地图,以卖给普鲁士军队。G.P.先生,政府成员,著名的演说家,走了出来,面对要求马上处决这位元帅的人群,开始讲话。

我以为他会指出,这一指责是多么的荒谬,指出正是这位被指控的元帅,参与了防御工事的建筑,而且防御工事的地图,可以在任何一家书店买到。我十分惊讶地看到—我当时还非常年轻—他说的完全是别的东西。

演说家走向被捕的元帅,高声喊道:

正义一定会来临!正义会毫不留情!让国防部来结束你们的调查。在此之前,我们要把罪犯关押起来。”

人群马上就被这一表面上的满足平息下来,散掉了。十五分钟之后,元帅就回到了他的家里。

假如这位为他辩护的人面对愤怒的人群,大讲一通稚嫩的我以为最能说服人的逻辑道理,这位元帅当时肯定就被人当场撕成肉酱。

勒庞《乌合之众》

而结论来自《Win Bigly》:人们即便知道对方在使用“这种花招”,他们依旧无法摆脱这种花招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前期他还是个漫画家的时候,为了引起大家对他关于特朗普竞选判断的关注,在民意调查出来“只有2%的民众支持特朗普”的时候,他发了一篇文章写到:“特朗普有98%的概率获胜”。他说,这样,当人们讨论其最新的民意调查时,都会想起他,有些人可能会以为他写错了,但无论如何,人们记住了,并开始关注了他。

而这种现象造成的原因有2个:

1、认知失调:人类容易先下判断,再给自己的决定找到合理化的理由。这时候如果有人暗示一种情况,你自然会开始想这种情况是不是也有可能。

2、事实滤镜:人类只关注到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要素,而忽略反对要素。一旦你开始想一个事情是不是也有可能,你便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支持的要素上。

比如,问题:“马云有哪些值得你敬佩的地方”与“马云讲的哪些话让你很反感”,你所关注的要素便会完全不同。

此书还总结道:人们以为自己经过理智的判断,但其实只是为感性的决策找理由。

可见,大众很容易受到“暗示”,而后通过“重复”而渐渐开始接受这个“暗示”,如同特朗普在竞选时候反复提及的“建一堵墙!”

事实上,现在的新闻报道正是这么做的。

三、被曲解的悲剧本意

 

剧场上演悲剧,本是为了让人攫取反思的力量。

看那些令人悲观的经济现状,是为了反思社会的现状,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看那些令人悲痛的自然灾难,是为了反思生命的脆弱,时刻提醒自己珍惜自己的时光与亲人;

看那些令人惊骇的社会事件,是为了反思自己的自控能力,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念之差而同样步入这样的结局。

但,目前的新闻起着完全相反的作用:

悲观的经济报道,在让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变得更加小心翼翼,让裁员与降薪变得理所当然;

悲痛的疫情灾难,让人萌生出越来越强烈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也让人沉迷在每天的疫情数据中,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惊骇的社会时间,没有人反思过自己是否有可能步入后尘,而是不断地八卦猜测所谓“真相”,然后占领道德高地。

大众很容易受到“示”,而后通过“重复”而渐渐开始接受这个“暗示”,这将是一个糟糕的结果。

四、“共情“的伎俩

在生产力大幅提升之前,经济其实一个分配问题,参与分配的大致上有:

国家-国有企业-巨头企业-中小企业-民众。

有的新闻呼吁国家发行国债,投入发展新旧基建,向未来的民众借钱;

有的新闻呼吁减税,从国家拿出钱来分配,最大收益方是各类企业;

有的新闻呼吁向银行利润动手,让利给中小企业贷款;

有的新闻呼吁国人共度时艰,支持国有企业;

甚至有的新闻呼吁用战争解决经济问题;

而且这些呼吁都巧妙地利用了一些“共情”的手段:

从国家荣誉,民族崛起,国家统一的角度说起,就会激起民众的新民粹主义,甚至鼓舞战争;

从失业率入手来全球化的问题,民众就会开始抛弃新民粹主义,呼吁和平发展拥护全球化

从当下的现实困境入手来谈,民众会乐于向未来借钱,接受货币的超发;

从贫富差距入手来谈,民众便会希望向富人拿钱,甚至向利润高的企业拿钱;

从抗疫英雄的事件写起,民众便容易受到共度时艰时“奉献”的感召。

从一个微观家庭的窗帘写起,民众便容易呼吁爱与和平,又变得现世安稳;

每一天的新闻,来来回回就是这样的花招。

多得可以仿照150多年前的福楼拜再出一本《庸见辞典》,怪不得福楼拜抱怨数量繁多的新闻武装了愚蠢,并让傻瓜变得充满权威,但实质上,来来回回都只是用别人的观点来代替自己的思考。

五、被暗示洗脑的共情

 

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民众的共情对象出现了一些偏差。

比如:

1、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甚至是房地产行业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与就业;

2、需要国家减税+贷款支持,重点保住中小企业,才能保住中国的经济基本盘;

3、向民众发消费券。

3种措施的报道,我们看到最多的报道,是1与2,而3在很多时候遭到了批评。原因很简单,在发表观点的人,大多不属于普罗大众的阶层,他们需要为国家发声、中小企业发声、地产商发声,而不需要为大众发声。

需要再说一次的是:生产力大幅提升之前,经济其实一个分配问题。而假如民众是一个理性的群体,他所拥护的观点,应该取决于他自身的利益。

但事实上,很多民众在这场财富分配游戏中,竟然自发地站在另一个阶层考虑问题,他们认为:确实要保住中小企业,才能保证就业;确实要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才能保证就业;这有这样,他们才能最终获利。

然而,中小企业当然可以继续存活,不过是以裁员的形式、降薪的形式,而在目前的新闻舆论反复强调经济形势严峻需要大家共度时艰的背景下,似乎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基础建设与房地产当然可以增加账面的资产,促进就业。但是因此发行的账务所引发的通货膨胀,以及高房价引发的高负债,最终的买单者还是普通大众。一方面收入的贬值,一方面房价的高涨,使得“工作为了买房,但是工作永远买不了房”的悖论自我循环。

然而,在新闻的各类“裁员报道”“降薪报道”“职场提升自己”“共度时艰”轰炸下,在新闻对各大企业主的报道下,这种新闻的“暗示”开始发酵,普罗大众开始接受了996的工作模式,接受了微信、钉钉24小时工作制,接受了裁员降薪

 

归根到底,没有人替普罗大众说话。没有人再谈及曾经所有的“劳动权益”都是过去几代人抗争而来的。没有人再想起切格瓦拉的那句话:“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六、换种逻辑

其实媒体为何不换种逻辑,为什么一定要先保住经济才能保证群众利益?为什么要保住了中小企业才能保住群众利益?为什么不是先保住群众利益从而保住中小企业和国家经济?

为什么群众利益,都要作为附属产品,排在最后?

譬如,我也可以说,通过给大众发放消费券,让普罗大众的购买力提高,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的市场再度打开,从而让他们不是依靠国家政策输血而苟延残喘。(我对国家补贴的企业向来是怀疑的,因为能够获得补贴的企业,往往不是市场最受欢迎的企业)用大众的购买力来投票,岂不是要比拼谁的政策手段运作高明要好得多。

譬如,我也可以说,通过给大众发放消费券,带动消费热情,从而带动投资热情,最终反映在基础建设上,从而不是让民众成为最后的承受者,而是成为其中的受益者,又有何不可?

当然,各种为了大企业、中小企业发声的经济学家、投资者、新闻从业者会有各种理由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那样是不对的,但永远记住:经济只是一个分配问题

在分配问题上,应该为自己所处的阶层发声。

当然,为了让这种新闻更有号召力,不妨先讲述一个普通大众的生活,丈夫因为疫情无情地被公司裁员而且没有拿到补偿;妻子因为公司不景气被降薪了一半;两个人背负的高额房贷无法供应上,不得不向年迈的父母求助,一家人不得不开始缩衣节食,家庭突然陷入赤贫。此时,他突然收到了政府发给普通大众的消费券。这种事情交给文笔更好的同事来进行吧。

没有那些所谓的国家大格局,没有那些大企业主的高谈阔论,没有那些中小企业的呼吁,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个民众的真实生活,如果这个叫自私、叫短视,那么不妨做一个自私的短视的小民。

至此,突然想起来有一天在路上看到的一块宣传牌,上面赫然写着:“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实在是一种讽刺。

呸!这些充满“暗示”的经济新闻

七、做一个小民

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伴随着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我只是希望这次的分配中,普罗大众不再只是旁观者或者承受者。

为此不妨,从今天起,做一个自私的短视的小民:

再看到《4月15日起,武汉发放2000万元惠民消费券》、《总额16.8亿元!杭州向全体在杭人员发放消费券》等类似的新闻报道时,不妨点开、点个赞,留言自己的城市,表达你的支持

再看到《不想被裁?职场人重启xxx》、《服装代工厂之难:xxxx》等类似的新闻报道时,不妨竖个中指,漠视它,唾弃它,不再点开它,用脚投票,表达你的反对。

每个人的微小改变,谁知道会蕴藏着什么样的力量呢?

2020年4月15日

上海小民

Lonely Planet

呸!这些充满“暗示”的经济新闻

饭局见闻

还原一个简单的世界

转自:公众号 饭局见闻

真香!GitHub 核心功能都免费开放了

4 月 15 日,凌晨收到 GitHub 官方发来的邮件,宣布 GitHub 的所有核心功能对所有人都免费

真香!GitHub 核心功能都免费开放了


1.  此前私有仓库对已经对个人免费,从今天起现在也对团队账号免费,并且取消了协作者的人数限制;

这意味着,团队现在可以在一个地方管理他们的工作:CI/CD、项目管理、代码审查、包,等等。GitHub 称,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开发者喜欢的平台上发布优秀的软件。

 

真香!GitHub 核心功能都免费开放了

 

此外,如果你们团队需要高级功能(如「Code owners」)、企业功能(如 SAML) 或个性化支持,那还是要使用 GitHub 的付费计划咯。PS:「Code owners」用来识别存储在库中的代码拥有者,查看其做所做的更改。


2. 收费服务的费用下调

 

> GitHub Team 的月费从 9 刀/人降到 4 刀/人;

> GitHub Pro 的月费从 7 刀到 4 刀;

真香!GitHub 核心功能都免费开放了

从今天起,费用和 Plan 方面的详细变动:

  • 面向组织的 GitHub Free 立即可用,不再限制私有仓库的人数;

  • 以前用 Team for Open Source 的所有组织,直接转成 GitHub Free;

  • 面向个人开发人员的 GitHub Free 现在包括无限的协作者;

  • 使用 GitHub Free 的组织和个人将获得 GitHub Community Support;

  • GitHub Pro 现在将包括 2GB 的 Packages 存储和 10GB 的数据传输,月费降至 4 美元;

  • GitHub Team 单个用户的月费用降至 4 美元;

  • 自 5 月 14 日起,GitHub Team 每月将为私有仓库新增到 3000 分钟的 Actions 时间;

如果你在今天之前已经买了 GitHub Pro 或 Team 的年费,那将在年度账单到期之前,按比例退还差价。例如,你已经订阅了 2 个月,并且是按年计费的,你将会收到剩余 10 个月差价的退款。退款将在大约 30 天内处理。

有网友感慨说,自从有了微软这个富爸爸后,GitHub 不差钱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Bhuc8xqVqGAfpMCc9ke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