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请停止对年轻人的讨好喊话

B站《后浪》演讲简直是功勋盖国的老臣跟坐享其成的皇子的深情喊话。
 
为什么要把本不属于年轻人的功劳给他们?
 
为什么要把不该有的敬意献给年轻人?
 
为什么讨好年轻人变成整个社会的“政治正确”?

B站《后浪》演讲在我的朋友圈刷屏,我忍不住去看了看。我得诚实地承认,我不喜欢这个演讲。

不喜欢的两点:

 

1. 太讨好后浪了;

2. 把前浪塑造得太鸡贼了。

我们来看文本。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着你们,
像我一样。

文本分析:

 

作为中年人,我从第一段就开始隐隐不爽了,真的,我从来没有认为过“一代不如一代”,我被代表了,我很生气。

 

后浪们一听,居然还有人说“一代不如一代”,这肯定得反对,尤其是那些在我打游戏、刷B站的时候还说这话的,哼哼!

 

我看着你们,

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

文化繁茂,

城市繁华,

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

可以尽情地享用。

文本分析

这些是后浪的时运,不算是后浪的才能吧。

如果你对着一个有钱人喊,你运气多好啊!这是在肯定他的才能,还是否定他的才能呢?

 

如果你对显然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出来的年轻人喊“你运气多好啊!你的时代多好啊!”

 

你是在夸后浪呢,还是在算前浪的功劳呢?

 

你觉得后浪们听了,是备受鼓励呢,还是隐隐觉得被绑架了呢?

下面就是被绑架的台词了: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

学习一门手艺,

欣赏一部电影,

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文本分析

 

你看,如果你还不能自由地学习语言、学习手艺,你还算配做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吗?是不是跟小时候思想品德老师板起脸,要我们正能量一模一样?

学语言和学手艺之后,又安排了看电影和旅行,这是谁都喜欢干的,也不用付出多少艰辛的,把你喜欢的不喜欢的,难的不难的……混在一起给你,你顿时没有了反对的焦点,只好稀里糊涂接受了。这是中年人“鸡贼”的又一表现。

我在进行哲学思考练习的时候,一个基础工作是要把一句话切成一个个的词,要每个词都进行确认,进行反对还是赞成,现在看来,这样的笨功夫是省不得的。

很多人,

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你们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

在童年,

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文本分析

 

后浪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功劳是后浪的,还是前浪的?

 

现在你明白朋友圈70后、80后为什么那么热泪盈眶了吗?他们知道选择权的得来多么不容易,他们知道自己曾经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他们知道自己40、50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多么难,把兴趣和职业结合在一起有多么幸运!

 

而后浪们啊,你们在童年就拥有了啊!

 

有没有功勋盖国的老臣跟坐享其成的皇子的深情喊话的即视感?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
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你们拥有了
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
选择的权利,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文本分析

 

这就是B站的自我表扬嘛!还说得这么拐弯抹角。你看,你们在B站,这么小众,这么幼稚,这么年轻的爱好,也能交朋友,也能发声啊!

 

这是B站、老福特、AO3了不起的地方!

 

我也很佩服,甚至要代表我12岁的女儿说一声感谢!

 

但是,这不算后浪们自己的功劳吧?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

但是,

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

满怀敬意。

文本分析

你运气好,我对你充满敬意。请问,逻辑通吗?

你运气好,是因为我中年人造就了你的运气,这份敬意是给后浪的,还是给前浪的,你们品一品。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你们正在传统的变成现代的,
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
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
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
变成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内心强大的人,
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更年轻的身体,
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文本分析

 

此处配了大量的B站跨年晚会的画面,我也挺喜欢这些表演的,我也觉得这些表演在做传统变现代的,经典变流行的,学术变大众的,民族变世界的……事情,但是这不是每个时代优秀的人都在做的吗?

为什么要向后浪们致敬,因为他们也做到了前浪曾经做到的?

这个敬意,确定不是给前浪的?

这个“致敬”,确定是用词准确的?

有一天,
我终于发现,
不是我在教你们如何生活;
你们也在启发我们,
怎样更好地生活。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
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文本分析

在疫情期间,各国列强叫嚷着中国赔偿的时候,在华为、中兴被西方国家封杀的时候,对年轻人提“因为你们,世界会更喜欢中国”的要求,是不是太沉重了一些?

中年人,你的担当去哪里了?

因为你们,

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

就不再是悲伤、迷茫,

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

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文本分析

 

据我跟中年人大量打交道,据我有个12岁女儿我会去逛B站、老福特、AO3,我有100多个12岁以上的学生。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悲伤、迷茫,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这一群词汇全部都是60后、70后的,

 

90后、00后压根就不用这些词。

你要叫后浪们活成他们自己的样子,你却用“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这样的词去赞美他们,这跟赞美一个独立女性“贤良淑德”有啥区别呢?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

那么,

奔涌吧,后浪!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文本分析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揭示出作者一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作者清清楚楚知道这是中年人的自嗨,年轻人压根儿就不打算听。

最后,中年人真实喊话:“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就差后面加一句“姜还是老的辣”了。

何冰的演绎分析:

何冰的表情阴晴不定,凶悍严厉的时候突然露一个微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看得我毛骨悚然。
音色、音质、音量收放自如,表情让你猜不透下一个是什么,一切尽在演绎者的掌握之中——这比起普通话不标准、声音不美好、上台紧张的生涩演讲风格来说,显得就太表演,太老谋深算了。
最后,谈谈两件事情:
 
01
什么中年人热泪盈眶?
据说,朋友圈里面60、70、80后集体刷屏,大部分人表示热泪盈眶,为什么?
 
因为这其中写出了我们曾经的痛,我们到四十五十了,还在困惑,为什么我们一直不能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
 
因为这其中写出了我们的努力,我们从勉强温饱到了物质丰富、需要断舍离,我们从做个争气的孩子,到做个成全孩子有选择权的妈妈,这中间全部是我们努力的成就啊!
 
因为这写出了我们的羡慕,我们的梦想:我们也希望能够把兴趣和职业结合在一起,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擅长的事情。
02
为什么这是在讨好年轻人?为什么讨好年轻人不好?
 
因为把不属于年轻人的功劳给了他们
因为把不真诚的致敬给了年轻人。
他们应该有不学好语言、不学一门手艺,不喜欢欣赏电影和旅行世界的自由;
 
他们应该有不承担“让世界爱上中国”这份责任的自由;
 
他们应该有不善良、勇敢、无私,不无所畏惧,不“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自由。
当你把不属于年轻人的功劳给了年轻人,当你把不应该给的致敬给了年轻人,其本质是你并不真正信任年轻人。
你不相信现在宅的、懒的、刷番剧、打游戏、当肖战粉、写同人文的年轻人,也是真实的年轻人。
你不相信这就是年轻人最后会造就他们时代的动能。
在《我们为何膜拜青春?》一书中,作者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说:
乍看之下,这个世界现在主要属于年青一代,但实质上,我们时代正自觉或不自觉地夺去年轻人赖以茁壮成长所需要的东西。
 
它夺去他们的闲散、遮蔽、孤独和创造性想象力(这些都是人格的生成本源)。它夺去他们的自发性、惊奇(wonder)和失败的自由。它夺去他们闭上眼睛自行想象的能力,让他们无法在电影、电视和计算机荧屏的框架外思考。
讨好年轻人,会绑架年轻人,让他们失去年轻人拥有的最了不起的东西。
青少年需要的是真正的尊重。而尊重意味着:你看得见他真实的自己,并且信任这个真实的他自己,会做出有益于自己的选择。
讨好年轻人已经成了这个社会的“政治正确”,但是我想说:
 
少些套路,多些真诚吧。这一代年轻人经得起实事求是,每一代年轻人都应该在真实中成长。
 
真诚地让年轻人跟我们不一样吧,那些不一样,尤其是很不正能量的不一样,才是他们后浪拍前浪的力量。
END
 

三川玲,在懂童书的人里面她最懂教育,在懂教育的人里面她最懂童书。她是童书出版人,她出版作品获国家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销量百万,她撰写的童书评论深得读者认同,能掀起购买风潮;她是儿童教育作家,撰写的教育文章常常10万+,还经常被教育部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引用;她还是中国营地教育联盟理事,TEdxKids智库专家。同时,她还是12岁女孩小丸子眼中那个有肥肥双下巴、爱做饭,从来不打不骂孩子的妈妈。与白滔滔合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5-e3ubiDZPXuRriO1T0lg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昨天夜幕临近,看到盆友圈里一则视频“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刷爆朋友圈,齐刷刷地霸屏。点进去看了之后,感觉这个大叔如此义正言辞地夸奖年轻人,略有点小尴尬。最后大叔略作停顿,突然扭头猛地大喊一声“奔涌吧!后浪!”,终于突破了我的心理防线,鸡皮疙瘩彻底起来了。

我看同龄人们大家都在转发,特别是当老板和领导的小哥小姐姐们,我就偏偏不转,想观察看看年轻人有没有转发的。结果是:很少!几乎没有人转。

果然,很快有了类似话题的争议帖子,来讨论这个视频的用意,以及年轻人到底喜不喜欢?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以上图片文字内容引自“M HUB 营销星环”分享,不代表本文作者观点)

作为半个资深营销人,心态只有17岁的权威人士,我的观点如下:

1. 

这个宣传片本来就不是给年轻人看的。

以BiliBili这样沉淀多年的营销水平来看。这个视频就是做给叔叔阿姨看的,从选择演员就能看出来。演讲的主角何冰是1968年生的,且标题就带有鲜明的立场,立场定义了受众因为只有以叔叔阿姨的第一人称,才可能会把年轻人称之为“后浪”拿我自己来说,我今年37岁假设时光倒退20年,以我17岁桀骜不驯的心智,看到有人称呼我为“后浪”,还告诉我,好羡慕你,你好幸运,加油哦。我心里会想:你才浪,你全家都浪。凭什么给我取这个名字?谁让你自己扑沙滩的?我又没有推你。

年轻人的内心难道不就是如此么?

这一点也解释了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与该视频所处立场一致的领导、老板们,资深的叔叔阿姨们,更容易有动力转发这个视频。他们更有带入感,所以是他们在霸屏。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2. 

真正的年轻人想要什么?

宣传片的主角何冰是个大叔,言辞里赤裸裸地包含了用权威视角进行宇宙价值定义的优越感。好比一个老领导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少年~就这么干~努力干~未来世界的舞台是你的哟~ 好厉害哟。这种态度年轻人是不会喜欢的。TA们喜欢的,反而就是那些叔叔阿姨们彻底看不懂,甚至连夸也夸不出来的东西。

比如说这个: (゜-゜)つロ 

(这应该是哔哩哔哩标志性的符号了。)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如果叔叔阿姨们都能看懂,那就太丢人了。

Bilibili团队肯定知道这个道理,他们深知自己核心用户喜欢什么。所以这个视频的风格是反常的,脱离B站原有的表达体系很远,对年轻核心用户而言本来就不讨喜。那这个宣传片图个什么呢?

3. 

这个宣传片到底想给谁看?目的是什么?

有观点说,哔哩哔哩是想拉拢更多年长的用户,为了扩大用户人群属性。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样一定会造成核心年轻用户流失,那就不是哔哩哔哩了。

其实这个片子更像是告诉年纪稍长的人BilliBilli是什么?正如许多看完视频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B站上有1.3亿年轻人,且他们在B站上做积极向上的事情”。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给很多从来没上过B站的大叔阿姨们科普一下,B站到底是在干嘛,以后不管你来不来,至少不要有误解。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首先,目标受众里面可能包含了金融机构的投资人,手里捏着预算的广告主们,告诉他们,B站的用户是年轻人,是未来的核心人群。其次,也包含了核心用户的领导、叔叔阿姨、父母们,上哔哩哔哩很健康很积极,一点都不幼稚,也不会影响学习。也就是让这些年龄层次更高的人群,对B站有更深的了解,且有更好的印象。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宣传视频是极其极其成功的。

刷屏成这样,甚至引起了讨论和争议,也已经是完完全全超额完成了目标。即便看完视频起鸡皮疙瘩,它依然还是增加了我对哔哩哔哩的了解和喜爱,感叹年轻真好。

总结

朋友圈里的B站《后浪》视频,就像一个筛选器,就看你有没有转发:

如果你转发了:

那就大概率说明你是领导,老板,至少也是个具有领导风范的大哥小姐姐!您是本次宣传片的目标用户。在这里向您致敬,领导好,领导辛苦了!

如果你没转发:

那大概率说明你是年轻人!您是B站的真实核心用户!向您说一声,五四青年节快乐! (゜-゜)つロ 干杯~

(PS:中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定义是15-34周岁。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的定义是15-44周岁。随着人均寿命不断提高,青年的年龄界限甚至还在不断增大,大概率未来60岁都还算是青年。因此不管我们是不是经常上BilliBilli,反正依然是个青年。

所以,大家青年节快乐!


图片 | 来自网络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cz3q6uVRyf_F_f2fYEMww

去你的后浪

去你的后浪

你大爷终归还是你大爷!美国都闹成这样了,他居然还在唱多!

 01 

 

伯克希尔2020股东大会如期进行。

 

与之前不同,这应该是90岁的巴菲特,所举办过的股东大会中,最特别的一场。

 

历次都是座无虚席的现场,如今空空荡荡。出席的只有巴菲特和公司副董事长格雷格·亚伯

 

去你的后浪

他们面对着的是一排接着一排的一万多个空位,股东大会,是通过直播举行的。而他们也成了近期不断涌现的主播里,最为重量级的。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就是巴菲特是在履行职责,而不是单纯地带货。

 

新冠疫情,正在如此真实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02 

 

巴菲特老当益壮,讲了将近5个小时。

 

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的悄然降临,让世界措手不及,不少地方的经济也顿时陷入停滞。

 

在这种时候,人们更为期待像巴菲特这样的智者指点迷津,希望从他这里,听到对自己有所帮助的建议和意见。

 

巴菲特的建议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试图做空美国。或者,可以说这也算是发出了警告。

 

他曾说过“别人疯狂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这样的话,这次的建议,算不算是逻辑的一贯延续,和清醒的表现呢?

 

先来看看,美国最近都发生了些什么,以致于授人以做空的把柄。

 

美国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新冠疫情发展程度最严重的国家,累计确诊病例超过了118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了6.8万例。

 

去你的后浪

可是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疫情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总统特朗普刚刚在白宫一次活动上说,他希望死亡病例数少于10万。要知道,4月27日,也是从特朗普口中说出来,讨论中估计的死亡病例上限是6到7万。

 

在今年的3月8日之前,巴菲特还可以说他活了90岁只见过一次美股熔断。隔天他就见到了第二次,到了3月12日是第三次。

 

再过几天的3月16日,巴菲特承认,自己虽然90岁,好吧还是太年轻了。

 

美股这异乎寻常的表现,就算不能完全由疫情背锅,也一定是受到疫情冲击的结果。

 

不止民间受到影响,美国的政界似乎也有点乱了阵脚。特朗普关于建议注射消毒剂的不靠谱发言,居然被可怜的百姓信以为真,还闹出了人命。

 

去你的后浪

去你的后浪

 

这还不算,他的左膀右臂不但不出力还在这个时候添乱,朝着人类公敌的方向暴走,怎么劝都不肯觉悟。

 

递刀把子递到这样的程度,跟自杀没什么两样。

 

即使这样,根据义乌指数的推测,特朗普可能还是下一届大选的胜出者。因为,他们的生产商,接到关于特朗普方面包括旗帜、帽子、T恤衫在内的应援物资订单,远远大于他的竞争对手。

 

严格意义上来说,特朗普呆了几年白宫,也是半个政治素人。而美国的政客,一个个都是千锤百炼的老狐狸,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从前是香饽饽,大家都要抢,实在抢不过,才会悻悻然地认输。如今是烫手山芋,甩手都来不及,谁还巴巴地跟特朗普抢?

 

或许,他们就等着看,特朗普收拾不了烂摊子的狼狈样。

 

 03 

 

看起来,美国的前景不容乐观,现在就是做空的时候。

 

可巴菲特不是这样看,他也奉劝大家打消这个念头。他认为这次的疫情挺严重,但不是大家看到的这么不可收拾。

 

巴菲特说,美国的经济还相当强壮,美国奇迹、美国魔力能战胜一切,至少在未来三十年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美国的发展势头。简单点说,基本盘还在的。

 

他列举了诸如西班牙大流感、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古巴导弹危机、2008年的经济危机,试图说明经历过以上严重得多的事件,美国也都挺过来了,相比来说这次的疫情影响不算什么。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至今还不到三百年的历史。90岁的巴菲特,可以说亲身见证了美国三分之一的历史。从这点上,他确实有资格说这些话。

 

他出生时,是美国最困难的时候。这90年里,就是美国从疲软到坚挺的历程。巴菲特的人生坐标两端,也就是美国的过去和现在,天壤之别的两端。所以,他看到了,也很清楚,美国凭什么是今天这样,为什么让自己具备信心。

 

疫情阴影落在美国上空后,美联储的第一反应,就是疯狂放水。具体说,第一步是发钱。

 

给所有和美国扯得上关系的人和企业发钱,连小孩子都不例外。就连永远在下周回国的贾跃亭,也意外收到了916万美元。

 

去你的后浪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美联储高高举起了一把大镰刀。钱是发在美国人手上没错,买单的却是全世界。或者,可以说,美国是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在先花未来钱。

 

如果说,仅凭着是一个主权国家,有合法的印钞权,就可以这样干,那其实索马里也可以倾举国之财力,购入一批印钞机日夜开工,踏上脱贫的终南捷径。

 

可这不现实,除了一堆废纸,索马里不会得到更多。那么美国凭什么?核心竞争力。

 

美国的军费开支世界第一,超过排在它后面八个国家的总和,可见拳头有多大,有多硬。但是,如果这也算核心竞争力,在美国连胚胎都还不知道在哪里时,拜占庭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怎么样?穷兵黩武罢了,黄昏日落收场。

 

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的土壤和精神。比如巴菲特重仓的苹果公司,他们做的事,是颠覆过去,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谁都可以选择不用,甚至抵制。但是那样一来,人家在前行,而你原地不前,星辰大海也许就可望不可及了。

 

 04 

 

再来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如果说美国的经济是熊熊燃烧得正旺的炉火,火炉中的砖块因为适逢其会,经过多年也烤得大红大紫。

 

那这砖块它该膨胀吗?也许敌不过热胀冷缩的定律,但万一真要飘了,离开这炉火,可能还是得凉凉。

 

所以,重要的,还是炉火旺得起来,经久不息的燃烧机理。而砖块自愿不自愿离开火炉的例子,并不少见。

 

总之,另起炉灶是不错的想法,也是势在必行的宿命,可是时机是否成熟很重要。

 

巴菲特从凡人封神的过程,是他财富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美国凭借核心竞争力收割全世界的过程。可以说,他与美国一道成长,自然对其中道理洞若观火,自然认为这一炉火,短时间不至于熄灭。

 

去你的后浪

他劝世人不要急着去做那块准备飘起来的砖,现在还不是时候。当然,他也不是凭空捏造出美国现在的岁月静好,只是说:千万不要白白浪费一次危机。

 

所以,我们也看得出来,跟疯狂、恐惧、贪婪还沾不上边,他还是冷静的,这个建议,也是冷静的。

 

 05 

 

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半辈子赌美国国运赢多输少的老头,他坚信自己不会看走眼。但谁也不能否认,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比如这次巴菲特承认投资失败,仅在一个项目就损失了3500多个小目标。

 

该不该做空美国,不能仅凭一个建议做决定,自己的分析思考更重要。

 

另一方面,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借此表达自己的拳拳之心,可以让人理解。

 

去你的后浪

提到祖国,巴菲特的自信和自豪溢于言表:

 

我希望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历史,如果不考虑性别、才智等问题,让你自主选择出生的时间点,我想你不会选择1720年、1820年或1920年,你绝对会选在今天出生,而且会选在美国出生。

 

因为自1789年之后,很多人就希望自己是美国人。美国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还有很多的人希望能够搬到美国来。

这是这次股东大会上,千真万确的巴菲特原话。本来嘛可信度存疑,但却不幸言中,其中提到的细节,早已经被一个我们都认识的人,一一印证了。

 

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巴菲特到底是否也是这种人?还好,他看起来非常健康,还有大把的时间。

 

我们也不用急,拭目以待吧。

来源:老司机野驶(ID:lsjyeshi)作者:咔巴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w62A1T0ole3w6kayVtgzA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大家好,这里是申老师!

申老师说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昨天晚上,

B站的“后浪”视频,

一时间火爆朋友圈。

 

今天申老师终于

鼓起勇气看了。

(之所以要鼓起勇气,

是怕这视频煽情过度,

万一看完没有心潮澎湃,

没有热泪盈眶,

怕有负于前浪的殷殷期盼。)

申老师说

“后浪”们生于和平安定,

文化繁荣的年代,

自带时代之开放多元的气质,

因此作为长者的“前浪”,

大声赞美“后浪”,

并鼓励“后浪”勇往直前。

Wait!

申老师说

在热泪盈眶之前,

我们先揉揉眼睛,

看几张视频截图。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在峰峦之间欣赏山水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在科技展会试用产品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用iPad pro和Apple pencil学习外语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搭飞机去遥远地方旅行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进行跳伞运动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坐直升机(或者开直升机?)

 

还有穿汉服起舞之类的画面,

恕我不一一截图了。

申老师说

以上的画面都一个共同特点,


 

不是每一个“后浪”,

都能过上这样一种

“自由选择”的生活。

 

美好的时代,

也不是只叫后浪去创造。



一、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

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可以平等开放地享用中国发展的成果!60后、70后的“前浪”们,特别是大城市的“前浪”,买了房子,当了房东,他们的孩子才有资格被称为“后浪”。来自六线外小县城或者乡镇的年轻人,最多只能叫做“韭菜”

 

小地方的年轻人,甚至直到成年,也没有出过省,他们的眼界限制了他们的选择。

 

而留守儿童,则基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我想到了两句诗,

且吟给大家——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君不见: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历史无新鲜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世家大族,

举止高雅,

言谈玄妙。

他们和今天的“后浪”一样,

拥有那个时代最丰富的见识,

欣赏最高雅的艺术,

他们的痛苦,

是“有志不得伸”的痛苦,

当我们倾慕魏晋风流时,

谁能看到,

底层百姓命贱如草芥?

 

阶层问题是人类永远的问题,

“现代文明的成果

只落到了上层精英的手中,

不是每个人都能“尽情享用”。

 

当自称“内心强大”的前浪

盛赞时代,

居高临下地羡慕“后浪”时,

当下社会发展机会不均的问题,

被掩盖或无视了。

二、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这段话,还是一样的问题。“很多人”,恐怕这些“很多人”,在整个年轻人中,也算不上多数。只有精英,才能过上这种“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的生活。

“选择的权利”,不是人人都有。

有的人,根本没有机会“热爱”。

留守儿童和大城市的孩子,

生长环境有天渊之别。

就算考进一所大学,

说着同一种语言,

彼此却完全无法互相理解。

“人和人之间的壁垒”,真的打破了吗?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三、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一个时代塑造一代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

有一代人的悲欢。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

都曾经历繁荣,

涌现一代自信昂扬的年轻人。

 

我们只不过是也到了这个波峰,

敬意或者轻视,

都duck不必。

四、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传统→现代,经典→流行,学术→大众,古典精神的消解,把传统、经典、学术的内容解构成pop文化,一切皆可娱乐化,本身值得怀疑。

 

“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这个事业,是网红,YouTuber,up主……当做网红比勤恳劳动要赚得多得多的时候,这个价值取向也值得反思和警惕。

五、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像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这句话本身就和后面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构成自相矛盾。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是对彼此的尊重,

而“XX人才如何,XX人从不如何”,缺少包容。

 

何为“弱小”?又“否定”什么?

否定就是消极的吗?

要“赞美”和“鼓励”什么?

大量的“赞美”和“鼓励”就是好的吗

 

我们要警惕这种非此即彼,踩一捧一的“判断式”的鸡汤。

六、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更年轻”,所以“容得下”,“更多元”?

恕我直言,“容得下”这件事,只和一个人的阅历、见识、思考相关,和“年轻”没什么关系。

 

请勿“戴帽”,年轻人不必天生能容;

无需“感激”,年人仍需时时自勉

归根结底,这是个人的学识问题。

 

年轻不是包容的理由,

年老不是堕落的借口。

每个人,不论年岁,不分性别,无论贵贱,都应该修养自身。

七、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同上一条。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情,可以是“人”,但不必是“年轻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值得欣赏的特质,各年龄段的人一起,构成了这个社会。

 

这句话认为“年轻”就是好的,仿佛年纪大了之后,就是老朽。正是出于这种观念,三十而未嫁娶,就被称作“剩男”、“剩女”。

 

老年人要么“不服老”,

以五六十之龄而强装少男少女,

要么“倚老卖老”,

以“年老”为由自我放弃。

 

每个人,不论年岁,不分性别,无论贵贱,都可以修养自身,共同造就美丽的中国。而世界更喜欢中国,是因为中国变得更富裕,中国人变得更从容、更友善,而不是因为人“年轻”,或“年轻”人。

八、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难道现在的后浪,青春就不能忧伤了吗?

每一代人,在青年时期,都会有忧伤迷茫,也有勇敢善良。

 

真诚的忧伤和迷茫,真诚的善良勇敢,二者并无高下之分,也不需要截然对立。

 

还是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有一代人的悲欢,有一代人的精神,只要是真诚的情感,都应该给予彼此尊重。

九、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

如果申老师可以算是“后浪”的话,我只想问一句,“亲爱的前浪,房租可以稍微便宜点吗?”

 

毕竟,祝福不能当饭吃,口惠而实不至,后浪可能会变成一潭死水,不再奔涌,那时候,也请不要痛心疾首,又转而哀叹年轻人都是“废物”了呀。(参考日本的“昭和男儿”和“平成废宅”,此事可能会同样发生在中国。



申老师说

最后,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归根结底,不过是“真诚”二字,诸君共勉!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CYNXwc6yqBkYfXaJIbMRg

最懂我们的朋友,总是忘了他自己 | 隐藏的杜甫

去年此时,我曾经写过一篇《杜甫:无处不在的善意》。今日,念及呦呦鹿鸣读者后台留言诸君,忽有所感,遂将该文重写一遍:
最懂我们的朋友,总是忘了他自己 | 隐藏的杜甫
最懂我们的朋友,总是忘了他自己 | 隐藏的杜甫

我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么,真正的知己,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从杜甫的一首诗开始读起:

游龙门奉先寺
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这首诗,第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杜甫明明是白天游览了奉先寺,写的却是夜景夜思。
杜甫是一位极度勤奋的诗人,留下的诗也只有1400多首,算上遗失的估计也多不到哪里去。
为什么呢?因为杜甫下笔,一定是有所感,有所通透,有所发现之后。所以,这首游览诗,他白天没有写,晚上也没有写,等到留宿一晚之后,听到了早晨的钟声,有所感,有所思,才下笔。
在杜甫眼中,奉先寺不只是一处建筑,不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也不只是一个宗教场所,而是一个有灵魂的、暂时相遇的朋友。

让我们从杜甫这里岔开,先读一首陶渊明的《移居》: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首诗,谈的是人与人相处——真正的好朋友,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是,这种宾主相欢共证大道的场景,有一个前提,就是第二句“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你要和对方相处几个早晨待上几个晚上,一起住宿,而不是在论坛、餐桌上泛泛一面,才能深入地、立体地理解一个人。
杜甫到了龙门寺,就是住在了那里。于是,别人写白天,他写深夜和早晨,这才会有“令人发深省”的末尾句,自然而然,毫无矫揉造作。龙门寺在洛阳龙门石窟那里,即便在唐代也属于常见景点,之所以杜甫能在寻常处“发人所未发”,留下传承千年的诗篇,正是因为他先把这座寺庙当做朋友相处了。 
在杜甫留下的一千多首诗中,这首诗有些特别——透着一股佛性。
“招提”是梵语,第一句的文眼,是“境”,最后的晨钟,也是佛家关键法器,“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杜甫,在佛家的晨钟中“发深省”,这是一种向内、慎独的态度,与佛家“顿悟”理念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整首诗充满了禅意。
杜甫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在当时,还有一位大诗人,王维。王维是佛系的,文字中处处透着佛意,被人称为“诗佛”。杜甫呢,是彻头彻尾的儒家,始终关切民生、心忧天下、积极入世,即便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他所先想到的,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都没饭吃了,还在担忧别人过得好不好,真是病得不轻(事实上,他的一个儿子真的在战乱中被饿死了,而他却是赶几百里路回家才知道)。
在与奉先寺相处并写作的时候,杜甫并没有固执自己。这就是对自己所处环境、所借宿的地方最大的一种尊敬:不是给多少住宿费,而是深深地理解了对方,融入了对方。他是一个彻底的儒家,但不妨碍接纳佛家,这就是杜甫达到的格局。
杜甫这种对朋友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在写给李白的诗歌中尤为明显。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有十几首。你看,《春日忆李白》这样写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一开头,一种飘逸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这种气息和李白非常接近,却与杜甫代表作品中的《兵车行》“三吏三别”等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杜甫在怀念李白的时候,将心比心,把自己融入了李白的气场中。他忘了自己。 
那么,李白是如何对他的呢?很多人说,李白不怎么搭理杜甫,杜甫写了十几首李白,李白只写了两首杜甫,甚至是嘲讽杜甫写诗很苦逼。这完全是心胸狭隘者一己之见。你看李白是怎么写杜甫的: 
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最后“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浓浓的杜诗味道——雄浑广阔、意境深远,与“仙人”李白平素浪漫飘逸气质并不相同。这是因为李白和杜甫曾经一起游历,访道寻仙,两人有共睡一条被子的友谊,才会写出这样像对方的诗句。是的,真正的朋友,就是在那个时刻,我变成你,你变成了我。杜甫与李白,两位天才待友的真诚相互激荡,洋溢在诗歌的国度。

杜甫这种善意带来的共通,在《梦李白》中是表现的极致。当时杜甫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李白了,但他担忧着李白生不逢时、被流放的命运,恨不能化身为李白:

梦李白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如果把这首诗和李白自己的临终绝笔《临路歌》对照起来读: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临终把自己比为大鹏,飞在半空却夭折了,这不就是杜甫所写的“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吗?李白说,自己在空中中途夭折了,如今却没有为麒麟生不逢时而伤心落泪的孔子,还有谁会为我哭泣呢?这是一个仙人在世间的伤感。很可惜,千里之外的李白,无法知道杜甫这时为他写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一种心连心的理解。那个时刻,杜甫就是李白。

在临终前,贫病交加的杜甫,在洞庭湖畔写下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留下这样的句子——“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个时候,他担忧的,还是藩镇之乱下可怜的老百姓以及这个国家难测的命运。这时,诗中流动的,不是在佛寺时的禅意,也不是与李白链接时的飘逸,只有他自己——“诗圣杜甫”。

诚敬之心,可以通神。正是因为杜甫对待朋友时总是带着那样一股发自本心的通透诚意,才会写下一篇篇于平常处见不平常、情感丰沛的诗歌,才会在往后的千百年里,让无数人的情感得到回应。

他总是忘记了自己他成了我们。

20200502,呦呦鹿鸣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EDb2PbjdZ7gYjCKJGF7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