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R3RZmJu3-kDmqsXVHvChA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作者 / 刘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R3RZmJu3-kDmqsXVHvChA
原创:南苑大王
来源:鉴茶院
文章已获授权
“那个熟悉的上海和繁华的中国,还能不能再回来?”
相信经历过这一轮疫情的漫长折腾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答案是可以的。只要我们的高考制度还在,只要全社会奖优汰劣的游戏规则,是基于能力和才华,而不是依靠拼爹和血统。
当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要改变命运只能依靠知识与技能,而非膝盖与恩赏,它的国运就会一直昌隆。
01
自从人类有了国家以来,一共只有三种人才选拔制度。
血统制、察举制、考试制。
血统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只能打洞。人生就是一门比投胎的学问,起跑线在娘胎里就划好了。
这当然是严重的不公平,所以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废除了。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天生就玩谁比谁高贵,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但欧洲人这一套吃到近代。为了血统纯正,大家近亲通婚,德皇威廉二世是英王乔治五世的表兄,沙皇尼古拉二世又是他的姨弟。互相亲上加亲,搞出一堆遗传疾病。
很多人崇拜一塌糊涂的欧洲皇族,普遍是血友病患者,随便划破个小口子就会流血致死。
真不知道外面那些几百万的“贵族课程”要去讲什么。
印度人的这一套吃到现在。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组成的种姓制度到今天依然现实存在,低种姓的人早就躺平几千年了,血统论根深蒂固。
我为什么根本不看好印度
陈胜一届草民,竟在《史记》得到了孔子一样“世家”的待遇,就是因为他一声呼喊,击破了血统制的漆黑夜空。
02
血统制确实太过分了,那就换套先进的,选拔人才靠什么呢?评价。
这就是察举制。
由地方长官或者名门望族考察人才,给出评语,让你进入候选梯队。上来先看道德,孝顺第一,然后再看人品,高雅廉正。所谓“举孝廉”。
纯拼爹确实太主观,别人的口碑和评价,应该相对客观吧?
不一定,评价这种东西,是由人搞出来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玩久了,就成了互相刷分。
商业互吹谁不会?花花轿子抬人。
曹操20岁就被“举孝廉”,第一份工作是首都洛阳的北部尉,副县级的公安分局长。
为何?他祖父是大宦官曹腾,老爸曹嵩则做过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而袁绍的起步更高,一毛钱基层工作经验都没有,上来就是正处级的濮阳县令。
因为他是官五代,家里四代人都是正国级,“四世三公”,皇帝也得让着。
如果你家世不过硬无法被“举孝廉”,那就只能指望高官来看上你,正厅级以上的“两千石”可以直接把你喊来做官,叫做“征辟”。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大诗人朱庆馀低声下气的以女性的角度问水利部副部长张籍,您看我能不能当官?所以诗名叫《近试上张籍水部》。
诗人们在T台走秀,希望大佬们给自己留盏灯。
灯,当然留给自己人好,察举制和征辟制到了最后,变成了利益集团和门阀的近亲繁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有钱有能力的盐贩子黄巢一心就想混进体制,结果推荐没人推,征辟没人征,一身才华没地方用,于是起兵造反终结了几百年的察举制,几乎杀光了所有士族,“天街尽踏公卿骨”。
03
我们说过中国人破内卷是孜孜不倦的,隋唐时搞出了科举制,在宋朝后全面兴起。
不拼血统、不拼家世,咱们拼努力、拼智商。
只要你天赋过关又足够努力,不管出生在哪家世如何,靠读书学习就能改变命运,参与社会分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下就显得公平多了,所以才有了文人风骨和士大夫精神。
科举到了今天,已然变成了高考制度。
试题是保密的、试卷是糊名的、题目是统一的、考试是封闭的、标准是一考定终身的。
虽然不完美,但是尽最大限度的,把“人为”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什么叫公平?公平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主观因素。
所以中国的高考,依然是目前年轻人最主流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依然是相对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
因为高考,中国年轻人上升的通道是打开的,社会阶层的流动是通畅的。
04
上海是国际化都市,它能不能回来,根本上取决于竞争制度,直接上则取决于中美博弈。21世纪的国运,只可能在两者中流转。
那么美国的“高考”怎样?它叫“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俗称SA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一年可以考6次。
然而,这个成绩,它不划分数线,并非大学录取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参考。
总体要看什么呢?
自我照顾
学术表现
服务和对他人的贡献
家庭贡献(Family contributions)
课外活动和暑期活动
…
还得有一封像样推荐信。
“对他人的贡献”听起来冠冕堂皇,说白了就是给学校捐款。
“家庭贡献”,问的就是家室和背景,美式的“察举”。
维密内衣的老板莱斯·维克斯纳给哈佛捐了4700万美元,三个孩子拿到了通知书。
特朗普平时斗鸡走狗,小升初都考不上,但竟然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招商办主任詹姆斯·诺兰“举孝廉”,进了沃顿商学院。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女儿萨沙则被布朗大学直接“征辟”,通知书送到家里。
为了“内举不避亲”,美国人发明了“传承录取”。
你爸妈或者长辈读过这个名校,也能推荐你就读这个名校。
小布什的高考试成绩比同学低180分,被传承进了耶鲁大学,特朗普则把女儿一万卡,传承进沃顿商学院。
从哈佛到斯坦福,各种“Z名单”、“配额”、 “主任/院长关注人”满天飞,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游戏规则,可谓一代名校、代代名校。
还有什么推荐信、体育特长生、破格录取计划等,更充满了人为因素和暗箱操作空间。美国爆出的常青藤名校舞弊案,除了能帮打招呼入学,高考的SAT成绩都能直接给你改了。
就连中国的土老板,都能花650万美元,在美国“举孝廉”,直接把女儿运作成皮划艇特长生,混进名校斯坦福。
还要到处说自己是美国高考状元。
一言以蔽之,美国的大学录取根本没有统一标准方式,就是豪门的“察举”和名校的“征辟”。
和曹操袁绍们起家的配方一模一样。
05
相对于高考,美式的察举制有没优势呢?当然有,有利于培养超绝的精英和天才,减少内部的沟通成本,但中国为什么不用了呢?精英太少,无法持续,曹操和肯尼迪多少年才出一个,而且严重的弊大于利。
第一是乌烟瘴气,政治沦为儿戏。
整个美国的行政机制都是察举和征辟制的结合,年龄大没关系、没有经验不要紧,只要你背景够硬、有人提点,顷刻就能委以重任。
特朗普这种没有一天执政经验的能当上美国总统,扭头就把女儿女婿任命成白宫的“朝廷命官”。
根本没有什么组织程序好言,这在中国和欧洲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即使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这样的青年才俊,也是地方和部委干过20多年,做过经济部长的。
第二是能力退化,精英反智。
察举制既然是幕后交易和拼家世,根本没必要去搞什么真才实学,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核心的精英是一代不如一代。
想想当年的杰佛逊、罗斯福、克林顿,都是学霸级的存在,再后来的小布什,智商都有问题,而整个大学都在逃课的特朗普,会告诉你喝消毒液能防新冠。
门阀制度的结果必然是“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惠帝能讲出“何不食肉糜”,他们的反智你一点都不诧异。
第三是社会割裂,底层的通道彻底堵死。
美国的大学是理论上都能考进去,但工薪阶层去哪筹集高达6万美元/年名校开支,拿什么在放学后聘请90-150美元/小时的家教给孩子补课?
穷人家的孩子,用力活着都很难了,哪有时间和金钱去参加高大上的课外活动,去做慈善、搞公益,玩皮划艇击剑,参加高大上的联合国论坛?
所以美国人才搞出个“快乐教育”的奶头乐,哄工薪阶层的孩子去放飞自我,玻璃天花板早就存在了,你努力也没用。
在1%的家庭占据了全社会40%财富、90%的穷人一起分配5%社会资本的美国,豪强门阀早已板结成块,就连蓬佩奥这种中产出身、自小学霸、毕业于西点的社会精英,都不得不低三下四的跪求科赫家族,才当上了中情局长和国务卿。
撇开那些短期的科技实力,中国和美国的底层逻辑,
一个是唯才是举的考试制度,一个是门阀控制的察举国家,你说谁胜谁负?
一个是公平竞争的社会共识,一个是暗箱操作的人心套路,你说谁赢谁输?
06
1977年,教育部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邓公挥手把“领导批准”那条删掉,并调整为“自愿报考,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他给教育部长刘西尧说,你少管一点娃子们,比什么都好。
从此,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而几十年后经过疫情这一轮,人们再次确认,上海繁华与时代的发展,是由那些拼学识才干的人们创造的,是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轻人们干出来的。
中国能有今天,来自于高考式的公平与正义,而非暗箱式的恩赐与特许。
唯如此,历史的洪流才能和每个人的财富息息相关。
这份相关就是简单的十二个字:
作者:南苑大王 来源:鉴茶院(ID:jcytoday)锐评时事,深读财经。修齐平治,道法自然。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z9HhNDJr9_rxlWj05xWKg
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刘玉祥
说到平行志愿,考生们耳熟能详,知道这是让自己放心大胆填志愿的一种方式。但细究平行志愿到底是什么逻辑架构,志愿与志愿之间的平行关系如何体现,恐怕很多人隐约有感觉,却解释不清楚。
考生去问家长,不少家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爸爸妈妈当年高考的时候平行志愿还没有诞生,他们自己也没有填过平行志愿。高考是人生大事,提前花点时间搞清楚其中重要概念,让自己到实战填志愿的时候心中更加笃定,显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必要的事情。
高考里面主要有两种志愿方式,一种叫顺序志愿(有的省称之为传统志愿或者梯度志愿),一种叫平行志愿。两种志愿的填报理念和投档方式完全不同,平行志愿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在平行志愿批次,众多考生可能会填到同一个志愿,应该优先考虑投档谁,如何实现这种考虑呢?一名考生会填报多个志愿,凭什么将他投档到某个志愿而不是其他志愿呢?这些问题讲技术原理太烧脑,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就是“和别人比分数高低,到自己看志愿先后”。
我们以本科普通批为例,对平行志愿做个通俗易懂的讲解。 假设有一幢摩天教学楼,里面有上千间教室,每间教室里的座位数量不等。大家就把教室理解为志愿,把座位数理解为计划数。现在老师说,同学们把自己最想进的教室按喜欢顺序写在纸上,每个人都不要受别人影响,按自己的意愿选,但最多选24间。选的时候要看清楚教室门上贴的科目要求,自己小三门选科符合的才能选,不符合的选了也进不了。选教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酝酿志愿,写到纸上就是填志愿,最多选24间代表本科普通批最多可以填24个志愿。
等所有人都选完教室,老师把大家组织到操场上排队。高考总分高的往前排,总分低的往后排,总分一样的看小分。这样,几万名考生就被排成了长长一列。排队先后就是投档位序。
接下来,老师就要领大家进教室。规则是前面一名同学进了教室坐定之后,后面一名同学才被允许进大楼。每个人都只能被领进一间教室,并且要按照他写在纸上的顺序,只要写在前面的教室没有坐满,他就必须坐进去。
排在队伍之首的是所有人里的最高分,被第一个领进大楼。这个时候,大楼里空无一人,所有的教室都空空荡荡。这名同学当然就被领到他自己写在纸上的第一间教室,顺利地坐了下来。然后老师去领第二名同学,除非他选的第一间教室里只有一个座位并且被第一名同学坐掉,否则肯定能够顺利坐下。
老师就一个接着一个领,并且严格按照每位同学选的教室顺序,从第一间看起,第一间满了就去看第二间,第二间满了就去看第三间,直到哪间里面有空位,就让这位同学坐进去。进教室的过程,在高考招生里叫投档,坐得进去就代表投档成功。
老师仍旧忙着一个接一个领。领到第N名同学的时候,发现明明允许最多选24间教室,但他的纸片上只写了5间。领着他跑了一圈,不巧的是这5间教室全都坐满了。于是,这位同学哪间教室都没进成,只能悻悻地退出大楼回到操场。这就叫脱档。脱档考生不可以临时指着某个空教室说想进那里,投档规则不允许,每个人都只能进自己事先选定的教室。这就是志愿的公平性。
老师很忙,要把操场上排队的同学统统领一遍,一直到排在最后一名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哪位同学选满了24间教室,但是运气不佳,轮到他进大楼的时候这24间全都坐满了。这种情况也是脱档。不过,这类脱档大都属于实力不济、无话可说,而前面那位第N名同学基本属于盲目自信、自吞苦果。
脱档的同学只能等征求志愿的时候再次选教室。只是等到征求志愿时,代表好学校的教室已经全部坐满,尚有空座的基本上只会是大家选择愿望不强的、代表偏远学校或者薄弱学校的少量教室。
这个过程描绘起来好像很漫长,实际投档的时候只需几秒钟。真实招生中,填报平行志愿并非如此简单,另有“冲一冲”“稳一稳”“守一守”的宝典可以探寻。而此时,每间教室里的学生也只是暂坐座位。录取铃声响起之后,不符合要求、不服从调剂的同学仍有可能被请出教室,回到操场。
内容来源:上海国子监发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sWpKHV2VsTdbl5fGl0gvw
今天开始完成一个欠你们好久的事。
之前写各区头部班级的时候就答应各位数据复合完发一遍完整的表格。来了。
和之前的各区Top系列会略有出入。主要原因是高校的权重根据2021年的秋考分数做了重做,以及修正了部分数据错误。
有冲突,以本表为准。
这个系列拖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关于每个区知道的事情都写完了。我又是一个特别不愿意重复自己的人。
不过幸好各位读者有话要说。所以我把系列前序和本区相关的文章中有意思的留言和我的回答做了精选,附在表后。
系列前序本区文章留言精选:
斜体为我的回复
我们那一届格致普通班到复旦交大都十个左右,现在怎么那么差了?而且那时候还没和南市合并,生源范围也小。是教学质量差了吗?
人口导出、激励机制、对手野蛮生长、上海市域整体升学人口结构变化
从高考数据看,985和211的头部,格致应该是妥妥的超过大同了,从学校的总体实力看,大同平行班比格致平行班强些,中考的录取分值大同也比格致高四分,但从高考成绩来看,格致985的实力是超过大同了,跟你说的反一反。G大请再确认下,高考成绩年来基本都这样,头部格致更尖,总体大同强一些
大同的头部班级是不错。事实上复交同三校的比例,大同和格致差得并不远。两校的差距从华师大开始变大,到上大段差距最大。到后面两校的差距就又收窄了,到上理段就基本无差。感觉就是大同不太擅长教中段的孩子。
大同的亲儿子是立达,也确实有亲儿子的待遇。格致的亲儿子是明珠,但似乎待遇还不如格初。向明的亲儿子原来是永明,但永明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G大又说向初不是向明的亲儿子,那么向明现在还有没有亲儿子呢?
目前的格致初、向明初、大同初都是继子。向明亲儿子没了,继子也就成了亲儿子。
当年我格致全校二三百名的水平名考的华政,复交有120人左右。
各老牌八大实验班的学生居然还会有非原一本的学生,放在以前压根不敢想。现在的学生太惨了
看来并区对向明自招影响不大 黄浦各校都比10年前退步不少
大同2班是二外班,一年半都要学和高考没关系的德语和法语
大同比格致多一个班,人数也应该相应多几十句个,头部班级却少一个,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大同头部学生更集中?何况大同中考分数线比格致还高,虽然真头部的大都不是裸考进来的,但8选2和7选3差别还是要考虑的吧。就像黄浦人少,后面的重点只好矮子里拔长子了。
嗯,的确有点感觉大同对平行班的重视程度不如格致
G大老师,想了解一下格致的8班和9班(在奉贤)的数据是要算到奉贤区吗?
对,格致奉贤生源绝大部分是奉贤的,所以在奉贤区算。
大家都是700+考进去的,为什么徐汇和黄浦的头部学生差距那么大
中考难度低呀,套用一句话,有些人考一百分,是因为卷子只有一百分
小编文章写得很好,给小编一个小小的建议。在评价向明中学的时候,成语差强人意用的不太恰当,成语意思是尚能使人满意
不要这样说,卢湾是生源流失最严重的区,向明能维持这样的水平已属不易
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关注G大,盲目给孩子选了一个最差强人意的学区
黄浦性价比还不错,孩子没那么苦
五爱外区班中考分数甩本区的好几条街
嗯,有些外区特定分数段下,五爱(看起来)是最好的选择了,导致分数高,高过这个高中的实际实力
光明和卢高基本就是区重了,比某些区重差太远了
我们那个年代上大被称为保底的“万人坑”,现在这么看看,连主力区的主力班级也就主要在上大的层次,果然比我们那时候考大学要难多了
黄浦现在不能算主力区了。这个区的优点只是下限比较高
看着这些顶级高中的理科班的成绩,除了前五个,是不如外省的县中10选1实验班的成绩
对。我今年做咨询的时候,有若干次和对面家长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回乡确保能有最好的教育资源,那可能回乡可以上一个更好的大学。这么做也有缺点,孩子的视野,人生宽度,人脉资源等
市南现在75%进大专了?想当年是25%大专还是表现好的
对,现在的本科率比以前高很多很多。只是多出来这部分本科,你可能都没听说过。
读书在南市就像老国企,思路活出路宽,还看老黄浦。
90年的时候,我在大同初中混,老师说大同要成为全市第五的中学,那时我知道了四大。后来高考,我们班是普通理科班,回顾了下,一个班级进复交的7人。
市区的高中规模太小啦,路过格致中学,小小的场地,估计400米标准操场,都没有,要是想提升成绩,规模扩大,解决食堂就餐,学生尽量全员住宿,统一管理,吧电子设备的干扰减少,好的生源,和较严格管理模式,高考成绩肯定会提升的
光明崛起了啊,04年毕业时平行班只有不到一半能进本科的
光明21年考得的确比较好,另外如上所说,现在的本科也不是过去的本科了。
黄浦区作为一个“多金”的区,其实一直在做一些或更多元化,或更回归教育初心的教学改革,甚至是教学实验,本身可以说是勇气可嘉:比如市八的“男生班”、同济创意中学等等,但对其评价是比较分化的。其实,关键还是要看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或者说想要什么。
同济创意中学感觉最初几年定位不清,耳闻最初几届最终走艺术的人没有外界预想的多。
除了同创以外,黄浦其实现在还有2个艺术特色的高中: 一个是市南中学的“中意美术班”(2018年黄浦区和意大利领馆文化处签了2个合作项目,其一是上外附属大境中学的意大利语语言课程,还有就是市南中学的“中意美术班”。
换言之,市南“中意美术班”的第一届学生已于去年6月毕业了。但因为规模只是一个班20人,加之相当一部分是出国导向,感觉社会影响不是很大。)
另一个是比乐中学,去年签了约,要挂牌“上海音乐学院附属比乐中学”。
十余年前大境毕业生飘过,彼时英语、化学老师还有复旦毕业的老大学生,英语老师和他复旦的老同学黄关福教授合编的某本英语教辅(懂的人自然懂)持续更新了二十多年,现在的高中生还在刷……
和卢湾并区之前大境和敬业为了“老三”的位置相爱相杀了多年,甚至祭出了一些奇葩的招生政策;并区之后,皆成过往。
语文老师以前还办过学生文学校刊,后来和我们感叹生源素养不比以往,渐渐也就不搞了(当然也有电子设备依赖等造成的大环境因素)。
向明、敬业想必也是如此,有过阵痛期。南市地区最惨的还是市八,和老黄浦并区之初分数尚比光明高(当时光明还没有评上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现在看2021进分和2018进分比,又被五爱反超了,flop得厉害啊……
大境的英语特色保留至今,依然是学校最强,初高中都是。学校冠名上外附属,两年前高考还有自招的时候,每年上外都会定向招走5个左右的英语生。
17届向明平行班毕业路过~回顾高中感觉除了好班其余就是在放养 哪怕和好班公用同样的老师…
和两位八大比不拉夸,怎么可能呢?
刚高一开学化学老师就和我们说他知道并区后招进来学生都是三流学生,一上来就给定好性了^_^*
我儿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格致系,感觉初中高中老师都相当敬业,即使平行班也是如此
个人认为格致自招的生源,特别是外区的四校漏网生源比大同好,所以高考25%分位略好于大同。
那个说大同谁都不怕的,我当年大同排过全市第6,第8。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南市和黄浦合并以来的二十多年里,应该大部分都是格致中考分数虽低于大同,但高考好于大同的,03.04年时候格致优势很大的,可能是近几年开始大同反超了几年吧?
中考分数的确反超了好多年了
黄浦学校多人少,新政后浦东牛蛙会减少。若还能维持这样的表现就是普娃天堂了。
看了G大的整理,总感觉现在考大学有那么难吗?还是错觉
你并不孤单。没有正确认识到现在考好大学比我们小时候难很多,是95%教育策略错位的起点。
G大,问一下,格致初级,向明初级是不是可以考大同高中啊?现在这个政策还有亲儿子一说吗
当然可以考,名额到校和裸考对全区初中开放,前者还必须每个初中都有。新政下儿子的作用更多体现在自招和名额到区。顺便说下,目前的格致初、大同初和向明初都不是亲儿子,都是后来过继的养子。只是在各区类似的关系里面,黄浦区的养子属于和爸爸关系比较近的。
从黄浦区和闵行区2021录取分数和中位数来看,感觉在闵行区重点和黄浦尾部市重点相差不大。
大境在伪市重里有种低进高出的感觉啊
这个数据可以说是非常准确了。10年之后开始减招,我感觉从2012年左右开始,差不多对应的录取率就是这样的。但总还是有很多人觉得上海人考复交很容易,上大东华闭眼考。实际上从十年前开始能考到上大的都是老八校市重点排名前列的学生了。要知道复交在05.06年左右在上海每届要招两千多人,现在只有以前的1/4。还有教育局对外宣称的80%大学录取率,其实并不是本科录取率。真正本科录取率有多少,把志愿册上的数字加一下就知道了。
本科录取率的确是80%多。但是50%-80%那段的本科,都是上海父母都没想过的学校。这辈子没想过,甚至都没听说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jPku376xxbQ0EgQQF9aEg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mS4qt1D8bkacbOWJYkM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