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布拉班迪尔《极简算法史:从数学到机器的故事》

以数学和逻辑为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继而慢慢收敛到计算机科学这第三顶点

概率和对数,是信息论的支柱。贝叶斯公式——贝叶斯也是我们随后将结识的一位巨匠——是互联网算法的核心

笛卡儿调和了代数与几何学,英国逻辑学家布尔结合了代数和三段论,美国工程师、麻省理工学院的克劳德·香农将二进制计算与电子继电器进行了异类联想。

首先,伽利略用意大利语写书,而在他之前,没有任何西方科学家敢于舍弃知识界众人习惯使用的拉丁语。其次,伽利略擅长使用实验仪器,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证明,亚里士多德也错了。

帕斯卡创建概率论,帕斯卡建立了规则,在给定一个原因的条件下,能够计算出某个给定结果的概率。

托马斯·贝叶斯决定以另一种方式提出疑问。他想知道,如果给定一个结果,那么产生该结果的原因的概率是多大?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将数学和逻辑学进行异类联想?除此之外,莱布尼茨与牛顿同时独立建立了微积分的基础,也就是无穷小的方程。

布尔的研究最终得到了方程x^2=x,而这个方程仅在x等于两个值时才能成立,即0和1。如此一来,二进制运算比计算机技术早诞生了整整100年!

伯特兰·罗素与自己的老师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全心投入撰写一本名为《数学原理》的宏伟巨著。告别命题逻辑,迎来关系逻辑。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指出了一个问题:语言存在逻辑上的缺陷。

维纳在1948年创立了名为“控制论”的新学科,深入研究了自动化的可能性。

阿兰·图灵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启发,认知主义的这种观点促使他设计出了一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虚拟机——图灵机。图灵是考虑人工智能的可能性的第一人。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知识首先建立在经验之上,与此不同,对于柏拉图来说,知识主要建立在理智之上。

在2008年8月,著名的科技杂志《连线》(Wired)就预言,大数据将导致“科学的终结”!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篇文章的论点,那就是:如果能够积累数量庞大的信息,我们就不再需要方程式,不再需要因果律,也不再需要模型,只需要与统计学相关的知识就足够了。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逐渐衍生出类似“收成”或“(牛、羊或家禽)群”的概念,于是,人们需要一种衡量“收成”或“群”的量的方法。

人们在罐子外面画上与罐子里的石子同样数量的羊。文字的概念即将出现……此外,还有另一个更具革命性的想法:将数字从其具体应用中分离出来!

口头传统让人们不需要规定什么是字母“l”“f”或“r”,就可以谈论花朵或者下雨。这些概念可以轻易地通过脑海中的印象被理解,并找到对应的匹配物。然而,当有人告诉你6234,这该怎么办呢?在你的脑海里,不会有什么确切的东西出现。在没有书写方法的情况下,一旦一个数字有点过大了,就无法引起人们的心智表征了

在数字能够被书写之前,用来描述大数字的词语是不存在的。

词语无法适用于所有情况,一旦数量变得非常大,就必须发明新的符号。这就是美索不达米亚人处理“大数量”的方法。美索不达米亚人创造了新的符号,用来指定10、60、600、3600或36000个元素的集合。

欧几里得让几何学变得制度化,他撰写的《几何原本》被公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科学理论典籍

米利都的泰勒斯造就了几何学,他勇敢地抛开了一切实际物体,直接谈论起直线或三角形,他更倾向于概括性的陈述。此外,泰勒斯对几何学的热爱最终让他自己完全脱离了数学——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关于永恒与变化问题的哲学家。

除了数字“零”之外,阿拉伯数学家们还带来了一些极富创意的概念,例如“未知数”,这个概念会被不朽的字母x代表。花拉子米把数学推理放入方程式中,就这样,在算术和几何之后开创了第三大课题——代数。

贯穿各个时代的一个大问题:数学到底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数字1000000000在现实中通常是难以企及的,在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这个数字存在吗?)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理论 。命题可以采用以下形式:A是BB是C因此,A是C。

三段论排列出三个命题 会导致三种不同类型的推理,:从一般到特殊(演绎法)、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法)、从特殊到特殊(溯因法)。

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一书中写道:“想合乎逻辑总是容易的,但是想从头至尾一直都合乎逻辑几乎是不可能的。”

莱布尼茨信仰上帝,对于他来说,这是宇宙和谐唯一的可能解释。

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塞尔在2011年接受《哲学杂志》的采访时说:“互联网,它其实来自不谈论上帝的莱布尼茨。”

吉尔·多维克所说,数学模型已经成为人类学家的眼镜。借助互联网的能力,人们能分析迄今无法用肉眼分辨的现象,互联网之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就如同伽利略的望远镜之于天文学的意义。

在一个有64位参赛选手的网球公开赛中,总共有多少场比赛要比。他可能会开始罗列:一场决赛、两场半决赛、4场四分之一决赛,如此等等。然而,比赛的场数其实永远等于参赛选手的人数减去1。事实上,经历一场比赛就会淘汰一名选手,而在一场公开赛中,除了一名参赛选手(冠军)之外,其他人都会被淘汰。因此,最终将会进行63场比赛。

托马斯·贝叶斯。在1761年4月去世之时,这位英国神学家和哲学家留下了一些未完成的论文,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关于如何在机会论的框架下解决问题》(An essay towards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提出了一种思考偶然性的方法

“阴谋论”。因为,一个阴谋导致一系列事件的概率永远大于一系列事件背后藏着一个阴谋的概率。

基于这种认知偏差,乐透发布了一则广告,断言“100%的中奖者都试过自己的运气”——这不是明摆着吗?尽管如此,这条广告仍然具有冲击力

1943年,香农在贝尔实验室接待了阿兰·图灵的造访,他和图灵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香农是信息学领域的拉瓦锡、通信学领域的达尔文。香农在贝尔实验室度过了自己大部分的职业生涯

香农在1984年也发表了两个定理,以此创立了“信息动力学”,两个定理分别探讨的是信息量和信息的质量。第一个定理涉及信息的压缩,并想回答以下问题:编码一条信息所需的最少符号数量是多少?第二个定理涉及信息的传输,并想回答以下问题:为了在终点处获取从起点处发出的准确信息,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形式逻辑不包含符号“+”,它只知道“与门”和“或门”,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非门”。

诺伯特·维纳在1948年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命名为“控制论”(cybernetics),这个新领域研究的对象就是如何控制机器。写了一部名为《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的控制与传播科学》

所谓“负反馈”仅仅意味着控制与观察到的偏差背道而驰了。例如,恒温器就是一个好想法,它就是通过“负反馈”来实现的。与此相反,“正反馈”旨在让系统趋于最小化或最大化,这既可以表现为恶性循环(如“拉森效应”),也可以表现为良性循环。

达·芬奇画了一匹马拉着一个巨大的水平螺旋桨,其叶片如锋利的刀刃,目的是要割掉敌人步兵的腿……这幅血腥画面距离我们所熟知的蒙娜丽莎很遥远!

帕斯卡:“人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一件事,那就是不知如何在房间里停下来休息。”

算法是一系列指令,它必然导致一个预期的结果。大多数算法都有着充斥着“如果”“那么”的分支。

在大数据的世界,“大”不仅意味着数量庞大的数据,更主要是数据的类型,即互联网上留下的浏览痕迹的总和。而算法的作用是让这些数据变得可用。复杂的统计手法催生了各种链接和关联性,它们能准确识别你的习惯、信仰或兴趣。

算法旨在创造一种需求,甚至是一种“瘾”。算法的编写方式,就是为了让众人再也无法失去自己。

所谓“智力”测试其实几乎没有提供关于智力能力的任何信息。这类测试可以追溯到一个特定时期,那时,智力基本上被简化为计算、分类、推论或推断的逻辑数学能力。于是,被假定为测量智力的“智商”概念(IQ)被发明出来了。

把人熏晕的狐臭,可能比人类的历史还要久

炎炎夏日,最怕身边的人散发出销魂气味,有时即使隔着口罩,那种味道都能直冲天灵盖。

 

为什么不同人的体味各有差异?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造成体味的“元凶”不是人体,而是生存于身体表面的细菌;而且,这些味道的历史或许比人类还要长。

 

 

 一开始,分泌物是不臭的!

 

腋下是狐臭最浓郁的地方,这是因为腋下密集分布了许多大汗腺

 

人类身体上有两种汗腺——小汗腺和大汗腺。小汗腺又叫做“外泌汗腺”,分布在全身大部分皮肤内,直接与皮肤外表面联通,通过散发汗液来调节体温;大汗腺则称为“顶泌汗腺”,主要分布在腋下、乳晕、外生殖道等毛囊密集的部位,通过毛囊上部分泌出一种较为黏稠的乳状液。

 

把人熏晕的狐臭,可能比人类的历史还要久

两种汗腺 | mayoclinic.org

 

大汗腺分泌的这种乳状液本身并没有味道,但其中的一些物质——例如 Cys-Gly-3M3SH(半胱氨酸-甘氨酸-3M3SH),转化之后会变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 3M3SH(3-甲基-3-硫基-1-己醇)。3M3SH 是一种可挥发的硫醇,也是造成腋下体味最主要的化学物质。

 

可是,原本没有味道的分泌物,为什么会转化出 3M3SH 这种物质呢?科学家发现,元凶是腋下的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产生臭味 

 

人类腋下生存着不同种类的葡萄球菌。最近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这些葡萄球菌进行筛选,找到了几种和体味密切相关的葡萄球菌,例如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inis)。这些细菌会摄入大汗腺分泌的无味的 Cys-Gly-3M3SH,然后将其转化为气味浓厚的 3M3SH。

 

把人熏晕的狐臭,可能比人类的历史还要久

人葡萄球菌 | europeana.eu

 

这些葡萄球菌之所以具有从无味到臭味的转化能力,很可能是因为其中存在的 PatB 酶。原本没有转化能力的葡萄球菌,被人为地表达出 PatB 酶之后,它们也能够生产“狐臭”。至于 PatB 酶如何拥有了这种产生臭味的能力,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 PatB 酶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特别的疏水性袋状结构,可以有选择性地、更有效地和硫醇相结合,从而提高了生产“狐臭”的效率。

 

PatB 酶只在几种葡萄球菌里表达,研究者将能够产生 PatB 酶的葡萄球菌与不产生 PatB 酶的葡萄球菌进行遗传学分析对比,追溯其起源。结果发现,这些具有 PatB 酶的葡萄球菌可能产生于 6000 万年前,和包括眼镜猴及所有类人猿的灵长目在内的简鼻亚目出现的时间相当——换言之,当这些能够产生狐臭的细菌已经演化出来时,人类还没出现呢

 

 人体也要背点锅 

 

虽然体味主要是由生活于腋下的细菌所直接产生的,但是不同人的基因类型也会影响体味,其中最主要的基因是 ABCC11

 

ABCC11 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通常会参与跨细胞膜的运输过程;但当 ABCC11 基因发生突变,其 538 位核苷酸从 G(含氮碱基为鸟嘌呤)变为 A(含氮碱基为腺嘌呤)的时候,这个基因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导致大汗腺萎缩变小、分泌的化学物质显著减少——这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狐臭物质”的前体 Cys-Gly-3M3SH。这样一来,细菌用于产生狐臭的原料减少了;因此,比起 ABCC11 基因型为 GA 或是 GG 的人群,基因型为AA 人群的体味则会轻很多。

 

有趣的是,ABCC11 这个基因不仅和体味有关,还可以决定人类的耳垢。体味小的人(基因型为 AA)一般是干耳垢,而体味重的人(基因型为 GA 或 GG)则会有湿耳垢。而且,ABCC11 的基因型和种族、地理位置分布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东亚地区,比如中国、日本、韩国,大部分人的基因型都是 AA,人群的体味相对偏轻;而在其他族裔里,AA 基因型则非常少见。因而也有人认为,或许在人类演化的早期阶段,体味也是不同地区自然选择的标准之一。

 

把人熏晕的狐臭,可能比人类的历史还要久

 

虽然基因决定了大多数东亚人可以免受狐臭的困扰,但是一旦腋下汗液过多,不仅给细菌提供了制造狐臭的物质,同时也会促进它们过度繁殖,最终可能还是会出现体味过重的情况。保持通风,减少出汗——要不然,想想夏天体育课后的教室,那股味道是不是也和呼啦啦的电风扇一起,至今仍旧弥漫在你的脑海里。

 

参考文献

[1] Rudden, M., Herman, R., Rose, M. et 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ioalcohol production in human body odour. Sci Rep 10, 12500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8860-z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dy_odor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CC11

 

作者:Hazel

编辑:麦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RL4LBQHvGVqhGuPJN2aKg

全球核战时,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我们都知道,如今地球处于核平年代。
核武器能把人类给灭亡几十遍,所以不管再强的国家,都不敢掀起大规模的战争。
逼急眼了,扔核弹,大家一起完蛋。
近70年,是人类文明史以来最和平的70年,全拜核弹所赐。
为什么超级强国如此惧怕核弹,因为核弹和人类文明,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东西。
人类社会基本依赖生物能、化学能和太阳能运转,这都属于低能宇宙的范畴。
但原子能,是人类首个掌握的,属于高能宇宙的武器。 

全球核战时,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核武器对人类社会的碾压,就是高能宇宙对低能宇宙的碾压。
一颗手雷的装药量大概是50克TNT,可以摧毁10米内的一切生命。
2万颗手雷,装药量为1吨TNT。
而在日本广岛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虽然型号非常原始老旧,但爆炸威力却相当1.5万吨TNT炸药,将整个广岛夷为平地。
注意单位是万吨,不是吨。
换算一下,大概相当于3亿颗手雷。
但小男孩里面,仅仅只装有140磅的高浓缩铀-235。
只需要1.5万吨TNT当量的初级原子弹,就可以把广岛夷为平地。
但人类目前发明的最大核武器,是苏联的沙皇氢弹,又名大伊万氢弹,当量高达5000万吨。
相当于3000多颗小男孩。
而沙皇氢弹的设计当量高达1亿吨TNT,杀伤半径高达1000公里,过大的杀伤半径导致苏联在整个地球上都找不到安全试爆的地方,无奈只能削减到5000万吨TNT。
爆炸后,研究人员发现,沙皇氢弹的火球半径高达6.4公里,对300公里远的目标都具备强杀伤效果,爆炸后的电磁脉冲造成了4000公里内的无线电瘫痪。
苏军的整个指挥系统,因为这个氢弹的爆炸,失去联系长达一个多小时。
大家也许不知道300公里远是个什么概念,我在地图上给大家画一下。
假如这颗氢弹扔到了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那整个江苏省和安徽省,以及半个浙江省,基本都被夷为平地了。 

全球核战时,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假如把这颗氢弹扔到德国的中央,那德国的绝大多数领土,都将被直接摧毁。而那些欧洲小国,一颗氢弹甚至可以覆盖几个国家。 

全球核战时,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这就是所谓的一弹灭一国。
所以如果你挨了一颗沙皇氢弹,那就别挣扎了,神仙都救不了你,直接气化吧,过程1秒都不到,保证无痛苦。
但如果是小男孩那种1.5万吨级的初级原子弹,你还有救,努力一下还能保命。
日本投降后,美军专家曾详细调查过广岛和长崎的现场,复盘研究原子弹的实战效果。
小男孩引爆在广岛最繁华的地区,相生桥正上空。 

全球核战时,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小男孩的几个主要指标为:
火球半径:180米。
轰爆半径:340米。
辐射半径:1.2公里。
冲击波第一区域:1.91公里。
这个区域内的人,必死无疑,无非就是死法不同而已。 

全球核战时,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而最终,巨大的冲击波,将方圆10公里的区域,都夷为平地,而安全半径是12公里。
半径10公里的一个圆,大概相当于武昌、汉口和汉阳面积之和,一弹灭一城。
如果原子弹爆心距离你2公里之内,那么别挣扎了,你反应过来的下一秒就死了。
和那些距离爆心340以内被直接汽化的人相比,你只不过多了一些残缺不全的尸体而已。
如果你距离爆心2公里以上,那还可以试图抢救一下。
看到原子弹闪光的一瞬间,不要转身,否则你会瞎掉,立刻找一个最近的掩体卧倒,树、栏杆什么的都行。
然后紧闭双眼,捂住耳朵,张开嘴,深呼吸憋气,以防冲击波带来的超高气压震破你的肺部或耳膜。
冲击波过后,立刻找到藏身之地,绝对不要停留在地面上,因为马上就有核辐射尘埃降落,一旦辐射尘进入你的身体,你就会受到永久损害。
如果要离开室内,记得一定要带口罩和雨衣,尤其是口罩。
被核弹轰炸后,你要立刻找到防空洞,也就是我们小区里的地下车库。
大地是你最好的防护装甲,小区地下车库的设计强度,可以扛得住1公里外的氢弹攻击。
你最少要在地下车库里躲藏6个小时以上,因为你所在的城市,很快就会迎来连绵不断的核弹个攻击。
哪怕已经被夷为平地了,依然会有核弹袭来,因为死手系统,已经把所有人类国家,进行了核捆绑。 

死手系统

核弹的威力太大了,大到可以瞬间灭绝全人类。
如果一个有核国家蓄意突袭,那么另一个核强国,完全有可能在第一时间被摧毁全部国力,以及绝大部分核弹头,从而丧失反击力量,从地图上被抹去。
因为不敢发起核战争,又害怕被第一波核打击给彻底打死,美苏之间都疯狂的发展自己的核武库。
美国在1960年初,就已经拥有了2.7万枚核弹,当时苏联差不多只有这个数量的1/10.
连美国总统肯尼迪都觉得核弹造的有点太多了,这么多核弹可以把苏联夷为平地几十次了。
但军方的报告称,如果苏联率先发起核打击,那么这2.7万枚核弹头可能只有200枚能在第一次核打击中幸存下来。
而200枚核弹头,不足以威慑苏联。
所以美国还得继续造核弹。
但苏联也是这样想的,而且更害怕。
苏联才2700枚核弹头,要是被美国率先打击了,那岂不是渣都不剩。
于是,美苏两国都开始疯狂的造核弹。 

全球核战时,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而洲际导弹的发明,让所谓的战略纵深,所谓的天险都成为了笑话。
哪怕是太平洋,也不过就是多飞一会的事情。
以前的战争,就好像两个男人在100米的距离上,互相用枪瞄准,虽然凶险,但未必有事。
但洲际导弹+核弹头的出现,就好像两男人被关在电话亭里,仅仅挨在一起,互相用枪指着对方的头。
如果一方率先发起核打击,那另外一方肯定撑不住。
1972年,勃利日涅夫上任时,苏联军方交给了他一个手提箱,里面是核弹头的发射按钮。
军方汇报了如果美国进行了先发核打击的后果,苏联的军事力量将减少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国民将死亡八千万。
勃利日涅夫听了之后,整个人都立马不好了。
总书记作为苏联的最高指挥官,在预警系统发出警报时,有最多20分钟来做出决策: 
按下按钮,在苏联被毁灭后,让美国也跟着毁灭。
不按下按钮,看着苏联毁灭,然后美国独霸天下。 
军方还准备了三枚未安装核弹头的战略导弹,让总书记熟悉发射按钮。
在按下按钮前,勃利日涅夫紧张到手抖,反复和身边人确诊,这三枚导弹是不是真的没有安装核弹头。
美国的情况也是类似,美军做了一个SIOP系统,把发射权交给总统。
每位新总统上任时,军方都会针对这个系统给总统一个简报,告诉总统苏联先发核打击的可怕后果,并教会总统如何使用这个系统。
而每一任美国总统,听过这个简报的可怕后果后,心情都很压抑。
但美苏的这套核反击系统,并不完善,如果敌国蓄意用核弹头进行斩首行动,那完全可以瘫痪敌人的反击能力。
而美国的核潜艇,如果悄悄靠近欧洲海岸线,用核导弹来攻击莫斯科,那攻击时间甚至不超过三分钟,完全有可能在敌国首脑反应过来之前完成斩首行动。
要知道,氢弹爆炸后,一个多小时都无法恢复通讯联系,所谓的核反击按钮,更是成了摆设,而且三分钟时间,甚至不足以让正常活动的元首进入地下室避难。
如果留在地面被氢弹轰炸,那结局一定是必死无疑。
所以,苏联曾设置了一个“死亡之手”系统,用来对敌国进行核威慑。
苏联有一小群军人,常年待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中,眼都不眨的盯着各种传感器,对莫斯科的电网、地震波、卫星信号和辐射量等数据进行监测,这就是苏联的死手系统。
一旦死手系统与指挥中枢失联,又侦测到莫斯科有异常的地震波及辐射,电网发生了大规模的停电。
那死手系统,将开启世界末日,发射苏联所有的核弹头,按照预定目标飞向所有的有核国家。
炸美国,炸英国,炸法国,炸中国,甚至还会把德国日本韩国印度什么的,全部炸一遍。
死手系统的逻辑是这样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挑起核战争。
如果指挥中枢失联,还监测到莫斯科遭到了核弹袭击,那我绝对不相信敌国只是点到为止,扔几颗核弹炸下玩玩。
敌国必然已经倾尽全力,力求苏联丧失所有核反击力量。
此时此刻,虽然死手小队还在地下,不知道外界发生的一切,但整个苏联,多半已经被夷为平地了。
苏联人已经都没有了,苏联也没有了,从举世强国变成了连非洲酋长都打不过的弱国小国。
自己的同胞已经死了99%以上,自己再也不是什么五常了,那何必再留什么情面。
所有的国家,都一起去死,如果大家都被夷为平地了,那说不定苏联人在未来还有希望崛起。
死手系统的存在,确保了当政府决策层和军队高级指挥层均已被消灭,国家已经彻底瘫痪的情况下,核弹系统仍然具备反击的能力。
事实上,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内部,都有类似于死手小队这样的存在,每天蹲在上百米深的地洞里,成为国家最后一道核威慑的屏障,他们是国家的执剑人。 
如果有一天,美国的核弹攻击了北京,那么法国和英国会第一时间强烈谴责美国的暴行,并劝中国冷静。
而俄罗斯也会第一时间宣布支援中国,并承诺和中国同进退。
但这些都没用,中国执剑人的任务,就是第一时间发射所有的核弹,把所有的国家,都给炸掉。
没有什么道理好讲,也没有什么盟友和敌人的区别。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没有任何人,敢于用核弹攻击中国。
死手系统被激活后,大概就是下面这个样子,五常之间,互扔核弹。 

 

死手系统是莫得感情的人形机器,他们根本不会去核实本国首都究竟是遭到了哪国的核弹袭击,也没那个时间去核实,更不可能知道外国的哪些城市是完好的,哪些城市已经成了废墟。
反正,一股脑的发射本国所有核弹就对了,按照预设目标直接轰炸。
如果一国首脑被斩首,和死手系统之间失去了联络,那么很快五常之间的死手系统就会被连锁激活。
人口超100万的城市,都会迎来至少1枚核弹头的袭击,而中国的一线城市,可能会被美俄给扔20枚核弹头以上。
炸成废墟了也继续炸,因为美俄设计死手系统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本国遭遇核打击后还能残存多少核力量,核弹头的储备常年都超过需求几十倍。
所以,你要在地下室里,待上至少6个小时以上,以防遭到反复轰炸。
如果你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了多次核爆闪光或者地面震动,那就是全球核战!
甭管你是有核国家还是无核国家,都得死。
藏在地下室,是你唯一的幸存办法,但人类文明已灭,80%的概率重回石器时代,20%的概率直接回到冰河时代。
先死的人反而是一种解脱,侥幸没死的人,反而可能在核冬天里苦苦挣扎。
要不要挣扎一下,你自己选吧。
这个世界末日简直太过可怕,没有任何一国敢于冒这种风险,哪怕是万分之一的风险都不敢承担。
所以,世界核平了。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能希望,核战永远不会爆发。
而确保核战不会爆发的,正是中国自己的核武库。
乱用核武,人类一定会毁灭。
没有核武,我们一定会毁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z9cIEqrJtuXjjaweIolFw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两年前有一则有趣的新闻:瑞士政府正式下令,从2018年3月开始,禁止将活的龙虾直接烹饪。要求人们在烹饪前必须用电晕、麻醉等方式让龙虾失去意识,以减轻龙虾的痛苦。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瑞士政府要求给龙虾安乐死 | CNN travel
这则“给龙虾实施安乐死”的新闻曾在全球引起不小的轰动,也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龙虾这类无脊椎动物在被烹饪时,也许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然而,关于龙虾是否有痛觉,挪威政府曾给出过相反的观点
 
2005年,挪威政府在修订动物福利法时,曾委托奥斯陆大学的某科研小组来研究这一问题。在研究了大量科学文献后,他们表示:龙虾、螃蟹等节肢动物大脑太过于简单,没有感知疼痛的功能,因此在烹饪时不太可能感到疼痛。
 
对此,许多动物权利组织(如PETA)立刻反驳道:挪威拥有庞大的海鲜产业,在这个问题上未必能做到公平公正,就像烟草业也声称吸烟不会致癌一样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鱼也会痛” 宣传海报 | CFEI

 
可以说,“虾蟹是否会感到疼痛”这一问题在科学界争议已久。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很明显吗——毕竟很多人都见过虾蟹被活煮时拼命挣扎的样子,这不就表明它们正在承受巨大的痛苦?并非如此。这种挣扎也许只是生物体在应激情况下做出的本能反应,或者说是“伤害感受”(Nociception)。
 
举个例子,当你的手指被针刺到的瞬间,你就会本能地把手收回,紧接着你才感觉到痛。收手的动作并不是疼痛触发的,而是简单的非条件反射
 
几乎所有动物都拥有这种本能的应激反应,就连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都能在面对有害刺激时试图逃离,因此虾蟹的痛苦挣扎未必与疼痛的感受有关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手指被烫到会首先触发伤害感受,而非痛觉 | rnceus.com
01
 子非蟹 
/ 焉知蟹之痛? /
疼痛其实很难被证明。
 
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员Bob Elwood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没办法完全证明动物会经历疼痛。”因为痛觉感受非常主观。
 
即使同样是人,有些人觉得徒手劈砖头很疼,练铁砂掌的人则毫无感觉。一句有点非主流的话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冷暖唯有自知。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不同人对痛的感受度不同 | wikipedia

 
人类有丰富的语言系统,可以将感受到的痛苦、忧伤、喜悦等情绪表达出来。猫、狗一类的哺乳动物,可以通过动作或声音向人类传达感受,它们感受到痛苦往往显而易见。鸟类、鱼类等脊椎动物,由于部分神经结构的相似性,我们也能推理出它们是可以感觉到疼痛的。
 
可虾蟹这类无脊椎动物,它们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实在太远,它们的许多行为都使我们费解,更别说是感受了。你怎么知道一只螃蟹是开心还是痛苦?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你猜我开心还是痛苦?| animalsake.com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些生理学证据来证明它们是否有疼痛呢?
 
比如,因为螃蟹、虾和人一样都有阿片类(一种能缓解疼痛的物质)受体,也都能对阿片类镇痛物质有反应,反应方式和脊椎动物一样,从而推断出它们有感受疼痛的可能。以及上文提到的,挪威政府认为龙虾大脑太过简单,没有痛觉相关神经,从而推论出它们感受不到疼痛。
 
事实上,不同生物的生物学反应未必相通。譬如螃蟹虽然没有视皮质,但它们同样有视觉。我们不能因为它没有视皮质,就推断出它没有视觉。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不能因为螃蟹没有视皮质,就推断它没有视觉 | befreetour.com
02
 那些年螃蟹遭过的罪 
/ 但还是没得出确切的结论 /
 

不过,疼痛本身虽然很难被证明,但疼痛引发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2009年,英国王后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寄居蟹做了一个著名实验。
 
众所周知,寄居蟹的身体十分脆弱,需要用贝壳等坚硬物体来保护自己。研究人员把一批寄居蟹分成两组:一组在其贝壳上钻孔插入电线,用微弱的电流刺激寄居蟹的腹部,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没有接受电刺激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寄居在玻璃里的寄居蟹  | ALL3DP
电击过后,在每只寄居蟹的附近放上新的贝壳,这时大部分寄居蟹都抛弃了旧壳选用新壳。但受电刺激的寄居蟹挑选新壳的数量比对照组的多、冲向新壳的速度更快、查看新壳的时间更短(顾不上检查新家够不够好了,先搬走再说)。
 
注意,新壳是在电刺激停止后才提供的,因此寄居蟹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对电刺激的反射,更可能是电刺激给它们留下了痛苦的记忆。所以即使电刺激已停止,也让它们觉得旧壳不值得迷恋。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寄居蟹搬去新家  | wikihow
类似的实验还有许多,它们的关键点在于,寻找不止于反射的反应
 
如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Robert Elwood曾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在短暂的电击寄居蟹的某个部位后,寄居蟹会长时间地用螯摩擦那个点;折断螃蟹的一只螯后,螃蟹会不断摩擦敲打它们的伤口;甚至有时对虾和螃蟹会扭曲它们的肢体,去接近一些难以够到的伤口。
 
显然,这些反应都证明了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对生理感觉有记忆,能在感官接受之后做出判断
 
“我认为,在进化的角度上,拥有痛觉的唯一意义是能提供长期的保护。”这是Robert Elwood坚持的观点。
 
疼痛可以让动物有额外的、可记忆的聚焦伤害源的方法,可以帮助它们在未来避免这种伤害。如果动物的生命周期没有长到能够从中受益,那么疼痛就没有用处——这也是为何许多科学家认为昆虫没有痛觉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被活活煮熟的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吗?
许多人的童年阴影:公螳螂在啪啪啪时被另一半吃掉 | 图片来自动画片《黑猫警长》
 
总的来讲,还是那句话:疼痛是很难被证明的。即使有大量实验证明甲壳类动物拥有类似于疼痛的反应,可都只能算是猜想和推论。人类对动物痛觉的了解太少,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它们是否能感受疼痛
瑞士的龙虾法案看似戏谑,却的确是人类在动物福利意识上的一大进步。希望随着人类对动物了解的增多,未来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更和谐的世界。
 

 

 

 

 

虽然还无法证明螃蟹能否感受疼痛,但我的确能感受到它们很好吃……

本文来自吃货研究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IA6X95xbThFuHoXUg_B-Q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大猩猩作为人科动物中最强壮的物种,可长到2米高,230公斤,最强壮的雄性背部长着白毛,也就是很背大猩猩。壮汉的日子可不好过,常年被贴吧诸多吃瓜群众作为灵长类的代表征战各路野兽,看来大家对大猩猩的力量都相当认可。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不过与它们巨大强壮的体型产生巨大反差的是,作为人类眼中“雄风”的认证,大猩猩的丁丁却非常寒酸,只有4cm长,大家比划比划,差不多两节小指头吧,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粗短的小蘑菇。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这个问题。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从进化史上找原丁丁

多数人可能都知道,一个器官是否发达取决于它有多少用处,比如大象的鼻子非常长,这是因为大象作为巨大体型的动物,不能什么都吃否则就无法维持生命了,必须要将有营养的食物从一般植物中分捡出来,而大象的四肢又需要用来支撑巨大的体重,所以只能进化出灵活的鼻子用以代替“手”的工作。因此在所有动物中,只有大象才会进化出最厉害的鼻子。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那么自然,丁丁也是一个器官,它是否发达的决定因素自然也是“有多少用”。那么对于丁丁来说,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当然是为了繁衍后代,最早的丁丁出现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名为小肢鱼(Microbrachius)的雄性个体将自己的腹鳍插入雌性体内注射精子,可以大大提高受精几率,在之前生物都是直接将生殖细胞喷到海水中任其自由受精。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不过很显然这个优势并不明显,因为现在绝大多数鱼依然采用体外受精法,只有极少数鱼进化出的体内受精的卵胎生,鲨鱼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体外受精在动物们登陆后就被彻底抛弃了,因为失去了水环境,生物体进化出了羊膜,以其中包含的水来复现水环境,这样雄性动物就无法将精子直接喷射在卵子表面了,于是体内受精成为了主流。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这样就需要有一个结构将精液送到雌性动物体内,丁丁的作用才变得重要起来,所有的陆生动物都是羊膜动物,所以它们理论上都得有一根丁丁。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有一些复杂动物并没有丁丁,虽然鸭子的丁丁长到可以开葡萄洒瓶,但鸡就没有。鸡的交配过程就只是将雌雄的泄殖腔对在一起,然后直接将精子喷进去而已。没有丁丁的鸡看上去也繁衍地很好,说明即使需要将精子送入雌性体内,也并一定需要丁丁,那么丁丁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丁丁、暴力、竞争

如果我们观察另一种讨厌的小动物——臭虫,就能得到一定的启发。雄性臭虫的丁丁长得像根针,用法也像根针。雌性臭虫根本没有生殖道,在繁殖时,雄臭虫用自己的丁丁直接刺入破雌性的腹部,将精子注入其中。这种极端不人道的方式支持臭虫存在了上亿年,可见在自然进化中,只要能达成目的“又不是不能用”。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从臭虫的案例中我们认识到,丁丁存在的理由之一很可能是为了强迫雌性。而这一点的反例在大猩猩的种族特征中体现得很明显:雄性大猩猩虽然强壮(可达到雌性的三倍体重),但却是一种温和的食草动物,一只成年雄性大猩猩与数只雌性大猩猩组成一个稳定的家族,除了因边界问题与邻居的雄性发生打斗之外,雄性之间没有围绕交配的斗争。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这也就是说家族中唯一的雄性大猩猩垄断了交配权,雌性根本没有潜在的追求者。既然都垄断了,交配就完全不需要“强迫”与“竞争”,所以丁丁只要能聚个焦就完全OK,大与粗完全是累赘。这一点在其它垄断交配权的物种中也很明显,比如雄狮子每次“干活”只需要几秒,能传宗接代就行,那么累干嘛?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而人属动物中丁丁第二大的黑猩猩则完全不同,雌性在繁殖季会和多只雄性交配,于是尺寸大“客户体验好”的,能延长交配时间提高受精几率的,便于强奸雌性制造更多受精机会的,能将其它雄性精液刮出来的相关基因会在繁殖中占据优势,于是黑猩猩的丁丁就进化得比较“雄伟”。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可见一个器官越是发达,围绕此器官在进化上产生的竞争现象也就越激烈,丁丁的尺寸并不是雄性强大的标志,雌雄体型相近的动物丁丁会更大,雄性占据绝对体型优势的动物反而不需要在这根小管子上投资。

对了,人类是人属动物中丁丁尺寸最大的,你猜……几十万年前究竟发生过些什么?

我是酋知鱼,一条一本正经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