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朝阳
◎来源 | 智谷趋势(zgtrend)

沿海高铁,1300亿;环杭州湾智慧高速公路,1000亿; 杭州萧山机场综合枢纽,1600亿;千吨级内河航道提升,1200亿; 杭州都市圈环线,1500亿;洋山港区整体开发,1000亿; 宁波西综合枢纽,1000亿;沪杭超级磁浮工程,1000亿; 沪甬跨海大通道,1000亿;沪舟甬跨海大通道,1000亿。 







◎作者 | 朝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QQi9qYHsymNCzKmoJ-ThQ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作者 | 朝阳
◎来源 | 智谷趋势(zgtrend)

沿海高铁,1300亿;环杭州湾智慧高速公路,1000亿; 杭州萧山机场综合枢纽,1600亿;千吨级内河航道提升,1200亿; 杭州都市圈环线,1500亿;洋山港区整体开发,1000亿; 宁波西综合枢纽,1000亿;沪杭超级磁浮工程,1000亿; 沪甬跨海大通道,1000亿;沪舟甬跨海大通道,1000亿。 







◎作者 | 朝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QQi9qYHsymNCzKmoJ-ThQ
编 辑 | 张旖旎
作 者 | 肖磊看市
来 源 | 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VHm4VgP5tseEhbAqekmYA
——研报社


新基建是大科技的主线
●●●大●●
然后,在上周末,在市场部分声音质疑口罩已炒高了的时候,研报社发文《反常,黄金竟避不了险了!》,提出口罩出现新的预期差——海外疫情超预期扩散下的出口逻辑,以及在口罩上游熔喷布在全球需求刺激下,价格居高不下的涨价逻辑。
口罩板块本周涨幅接近13%,其中搜于特、道恩股份、新野纺织涨幅超过50%,再升科技、南京聚隆、泰达股份、华纺股份等10只个股涨幅超过20%,显然,我们上周末提出的预期差,已经被市场价值发现,下图是上周末研报社梳理的口罩产业链:

上周四《自豪,研报社上央视新闻了!》一文又再次提示了口罩产业链的涨价逻辑,并重新梳理了口罩板块个股,这些个股周五全部涨停。(风险提示:口罩板块已经发酵完毕,周五大范围涨停,板块已高潮,下周开始接力的性价比就低了,要谨慎)
另外,与口罩同时强调的消毒水分支,上周板块指数涨幅7.76%,其中赞宇科技、上海洗霸周涨幅超过20%。
如何看新基建与旧基建?25万亿投资会带来一波基建潮吗?旧基建究竟是一轮历史大周期,还是昙花一现?
想必这个话题也是大多数研粉关心的,所以今天的文章就再详细聊一聊大基建,但是,我们今天的结论,却跟当前市场的普遍认知有别。
旧基建:参与可以,但入戏莫太深
●●●大●●
一个“坏消息”:虽然财政政策强调要更加积极,但是受地方政务债务限制,整个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很难大规模增长,总之还有待中央政策进一步支持。
地方政府搞投资需要真金白银,但是经济下行+房地产监管收紧,地方财政近几年本来就出现了收支不平衡,这次疫情则进一步加大了这个不平衡,地方政府当前的财政压力是空前巨大的。
地方政府投资资金来源有五部分——国家预算、国内贷款、外资、其他资金、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其中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占比65%以上。
自筹资金就是政策性金融债和专项债,虽然有政策支持,但本质上还是地方政府举债,需要地方政府自己偿还,而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率越来越高,偿还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一步发债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还是以云南为例,云南省目前总体债务已经占全省GDP近35%,债务率全国排第7,这就是为什么云南省今年缩减投资的原因之一。
从板块市场表现来看,研报社认为本轮传统基建上涨的本质是:高位科技阶段性调整,资金回流低位、低市净率板块,加上利好消息刺激,迎来大幅补涨,但这不代表旧基建方向在后市会有很强的持续性。
新基建:中线受益方向
●●●大●●
从最新的重磅会议表态、政策指引来看,新基建更受青睐。
近期重磅会议不断强调新基建。
1)2月21日的月度重磅会议上提及产业发展的时候,重点指出要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除了疫情相关的,就是5G和工业互联网,都是新基建领域。
2)3月4日的重磅会议上又再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又是新基建,并且首次点名数据中心。
ps:央视近期还重点报道了新基建,说明新基建正在自上而下地推动,不断深入人心。
在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中新基建占比持续提升,例如河北地区2020年新基建领域的计划投资总规模占比35%,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
之前的留言区聊过这个话题,也就是新基建和旧基建的区别在哪里,研报社认为主要区别有两点:
第一,新基建强调科技创新,强调攻破基础领域的关键技术环节,科技是本轮新基建的灵魂,而不再是钢筋水泥混凝土。
第二,新基建重在国内新经济领域的补短板,例如建设特高压是为了解决国内能源结构不平衡和新能源消纳问题,建设工业互联网是为了提高国内工业生产效率,这些都是旧基建无法补足的短板。
正是基于这两点,新基建才能带动国内经济从中低端产业链进入高端产业链,从而实现经济转型,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
所以在这个核心目标的驱动下,新基建将会持续受到政策的支持,自上而下地大力推动,重磅会议频频发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补充解答一个研粉普遍留言关心的问题:新基建项目在地方政府投资计划中占比很小,甚至还不如旧基建,怎么可以期待靠新基建带动国内经济稳增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jAhkN65dETVg1PR_oL-4g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前两天,疫情期间大火的张文宏医生又飙金句,“如果不尽快复工,人口死亡率将高于新冠肺炎”。

此话一出,网友纷纷点赞。工资、就业、减薪、裁员,这些词最近一直轰炸大家,搞得有点人心惶惶,但确实应该花更多精力搞经济了,保持增速,至少大家的信心会更足一些。
不过眼巴前,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看起来主要指望投资了。
果不其然,各地政府也在陆续出台各种措施,我们把各个省份的发改委公告翻了一圈,统计了一下,规模还是很震惊的。
01
前天湖南发布了2020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总投资将接近1万亿元,主要是要推进推进交通网、能源网、水利网、信息网“四网”建设。
再早一点,云南省在实施“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和“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计划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总投资约3.6万亿元。
河南省发布980个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8372亿元,涵盖了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六大领域。
福建省确定2020年度重点项目1567个,总投资3.84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257个,总投资2.9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5亿元;预备项目310个,投资0.87万亿元。
还有不少省市在春节前就已经发布了本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四川省重点项目700个,计划总投资约4.4万亿元,年度预计投资6000亿元以上;
重庆市重大项目1136个,总投资2.6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476亿元;
陕西省重点项目600个,总投资3.38万亿元,年度投资5014亿元;
河北省重点项目536个,总投资1.88万亿元,年计划投资2402亿元。
还有不少省市没有发布总计划,但是公布了今年的计划投资额。
像江苏,今年安排省重大项目240个,年度计划投资5410亿元,比上年增加80亿元。
黑龙江确定了300个“百大项目”,今年的投资目标是2000亿。
……

统计下来,这16个省市公布的总投资额计划达到34.4万亿,如果再往前一年看看,你还会发现贵州2019年发布的总投资计划达到44466亿元,当年投资了7350亿元,还有37116亿在路上。
如果算上这一数据,总投资额有38.1万亿。
还有些省份没有公布庞大的总投资额,但是公布了2020年当年的投资额,22个省市合计达到7.28万亿,如果其他省份也会陆续披露一些投资计划,估计这两个数字还会上升。
02
有人不明白总投资和当年投资计划有什么区别,其实挺简单的,主要是因为很多项目资金需求大,建设时间周期长,投资都是分批安排的。
比如珠港澳大桥,2009年开建,到2018年才验收通车。
比如贵州最出名的两个项目,天眼望远镜花了22年,北盘江大桥花了7年。

此外,还有很多产业园区,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分成了几期项目,一期一期地融资建设,建成后再出租/售回款继续建设。
尽管总投资会分批释放,但2020年的计划就达到7.28万亿,这个数据还是非常震撼的。
最近的股市大反弹,就和这轮基建的新计划有关,随着计划陆续公布,前四天,上证指数共涨了191点,主打就是基建,市场对未来预期变得越来越乐观。
03
很多人会被这个数字吓到,太庞大了,但细细拆解一些,会发现也是基本操作。
多数地方政府这一轮不是突击增加基建投资,大多数只是在2018和2019年的基础上有一些增加。事实上,最近的这些年,基建投资本来就一直在增加:

大部分省只是在2019年的金额基础上增加几十亿,比例并不算大。
比如福建,2018年完成了4737亿,2019年完成了4948亿,今年的计划是5005亿,其实增速只有几个百分点。比如安徽,连续两年的计划完成都是1.5万亿,变化不明显,类似的省份还很多。
也有些特殊的地区,比如当年投资额是大幅下降的,比如贵州,2018年投资规模是9500亿,2019年是7350亿,今年的目标才4300亿,估计主要是因为前几年大规模发债上项目,今年开始收缩了。
04
很多人操心投向的问题,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很多人记忆犹新,生怕搞出个后遗症,今年的大基建的一个特点是:
虽然公路、高铁、桥梁等重家伙仍然是主打,但是比重明显下降,这次的项目清单中,水利、生态环保、医疗、养老、新兴产业等比重大幅提升。
其实这不是个新话题。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官方就首次定义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7月底高层会议对基建发力方向做出部署,有别于过去依赖“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更聚焦于补短板与新型基建领域。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这些新型基建,这次在目录里出现的比较多。
上海在张江科学城的50个新项目,涉及了创新研发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城市功能提升等多个领域。
云南的“四个一百”项目中,就有滇中引水工程、4个区域性医疗中心等,还将新开工建设清水河大型水利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
广西今年新开工的项目中有,有那平江堤工程、南宁产投创新产业园、汇通产业园、药融园厂房及配套设施、南宁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等。
内蒙的新项目当中,高端煤化工基地、光伏新能源项目、风电项目、民航培训示范区等等,都在推动产业转型。
……
接下来就看怎么落实了。
05
举个例子吧。
最近隔离在家,网课、在线办公需求激增,对网络基础设施的需求旺盛,如果细看的话会发现,几大运营商今年把资本开支提升了10%,主要就是用来建5G基站,各个地方的任务也很明确:

经济发达地区的扩建特别明显,不仅需求量大,政策上的扶持也很多,所以基站建设很迅猛,最近一年多科技股猛涨,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各地在切花增长方式,投入很大,这些科技基础设施的“新基建”都获得了直接受益。
06
最后,问题来了,这么大体量的资金,钱从哪来?
卖地的钱是不太能指望的:2019年前11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8.1%,较2018年全年增速有明显放缓(18年全年增速为25.0%)。业内人士预计,2020年如果调控不放松的话,增速很可能会更低。
而且因为疫情,财政压力更大,所以这么大体量的资金只能靠其他渠道了。
像这几年国内城投债保持着高增长趋势:

其他融资方式也在加强,专项债、PPP等都在路上。现在对于大基建项目也开了不少绿灯,比如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有些项目可通过发行权益型、股权类金融工具筹措资本金。
最近不少省市都下调疫情响应级别,逐渐复产复工,路上又开始堵车了,希望尽快复苏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QXN0yumjAKAT6-371fM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