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社

新基建是大科技的主线
●●●大●●
然后,在上周末,在市场部分声音质疑口罩已炒高了的时候,研报社发文《反常,黄金竟避不了险了!》,提出口罩出现新的预期差——海外疫情超预期扩散下的出口逻辑,以及在口罩上游熔喷布在全球需求刺激下,价格居高不下的涨价逻辑。
口罩板块本周涨幅接近13%,其中搜于特、道恩股份、新野纺织涨幅超过50%,再升科技、南京聚隆、泰达股份、华纺股份等10只个股涨幅超过20%,显然,我们上周末提出的预期差,已经被市场价值发现,下图是上周末研报社梳理的口罩产业链:
上周四《自豪,研报社上央视新闻了!》一文又再次提示了口罩产业链的涨价逻辑,并重新梳理了口罩板块个股,这些个股周五全部涨停。(风险提示:口罩板块已经发酵完毕,周五大范围涨停,板块已高潮,下周开始接力的性价比就低了,要谨慎)
另外,与口罩同时强调的消毒水分支,上周板块指数涨幅7.76%,其中赞宇科技、上海洗霸周涨幅超过20%。
【特高压】板块指数日内涨幅超2%,其中高标股保变电气加速7连板,大连电瓷、中国西电、汇金通、智慧能源、平高电气等2连板。
如何看新基建与旧基建?25万亿投资会带来一波基建潮吗?旧基建究竟是一轮历史大周期,还是昙花一现?
25万亿的消息刺激下,老基建前几日大幅上涨,市场很多声音认为新一轮基建潮即将到来,情绪非常亢奋。
“老基建明显比新基建更强,研报社能不能重点分析下老基建?”
想必这个话题也是大多数研粉关心的,所以今天的文章就再详细聊一聊大基建,但是,我们今天的结论,却跟当前市场的普遍认知有别。
旧基建:参与可以,但入戏莫太深
●●●大●●
一个“坏消息”:虽然财政政策强调要更加积极,但是受地方政务债务限制,整个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很难大规模增长,总之还有待中央政策进一步支持。
地方政府搞投资需要真金白银,但是经济下行+房地产监管收紧,地方财政近几年本来就出现了收支不平衡,这次疫情则进一步加大了这个不平衡,地方政府当前的财政压力是空前巨大的。
地方政府投资资金来源有五部分——国家预算、国内贷款、外资、其他资金、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其中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占比65%以上。
自筹资金就是政策性金融债和专项债,虽然有政策支持,但本质上还是地方政府举债,需要地方政府自己偿还,而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率越来越高,偿还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一步发债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还是以云南为例,云南省目前总体债务已经占全省GDP近35%,债务率全国排第7,这就是为什么云南省今年缩减投资的原因之一。
从板块市场表现来看,研报社认为本轮传统基建上涨的本质是:高位科技阶段性调整,资金回流低位、低市净率板块,加上利好消息刺激,迎来大幅补涨,但这不代表旧基建方向在后市会有很强的持续性。
新基建:中线受益方向
●●●大●●
从最新的重磅会议表态、政策指引来看,新基建更受青睐。
近期重磅会议不断强调新基建。
1)2月21日的月度重磅会议上提及产业发展的时候,重点指出要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除了疫情相关的,就是5G和工业互联网,都是新基建领域。
2)3月4日的重磅会议上又再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又是新基建,并且首次点名数据中心。
ps:央视近期还重点报道了新基建,说明新基建正在自上而下地推动,不断深入人心。
在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中新基建占比持续提升,例如河北地区2020年新基建领域的计划投资总规模占比35%,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
之前的留言区聊过这个话题,也就是新基建和旧基建的区别在哪里,研报社认为主要区别有两点:
第一,新基建强调科技创新,强调攻破基础领域的关键技术环节,科技是本轮新基建的灵魂,而不再是钢筋水泥混凝土。
第二,新基建重在国内新经济领域的补短板,例如建设特高压是为了解决国内能源结构不平衡和新能源消纳问题,建设工业互联网是为了提高国内工业生产效率,这些都是旧基建无法补足的短板。
正是基于这两点,新基建才能带动国内经济从中低端产业链进入高端产业链,从而实现经济转型,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
所以在这个核心目标的驱动下,新基建将会持续受到政策的支持,自上而下地大力推动,重磅会议频频发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补充解答一个研粉普遍留言关心的问题:新基建项目在地方政府投资计划中占比很小,甚至还不如旧基建,怎么可以期待靠新基建带动国内经济稳增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jAhkN65dETVg1PR_oL-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