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明天是一年一度读书日,聪投的书单如约而至。芒格说:“如果你想有所成就,就用生命的大半时间去阅读。
芒格是一个如饥似渴的读书人,他的房间里、床上、椅子上到处是书,但他并不是一个小说迷,他喜欢以事实为基础的,比如商业、传记、历史或者科技……
 
他说:“我对自己为什么要搜集这些信息十分清晰。在开始之前就想好要了解哪些事实,然后去判断所看到的数据是否符合基本概念。
 
大量有目的的阅读可以让人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习惯,把读到的东西和基本概念联系起来,逐渐就会累积起有关投资的智慧。
聪投每次采访投资人时,都会让他们给大家推荐几本。限于篇幅,今天我们将分两部分给大家推荐:
 
   1、最新出版的值得阅读的
   2、被多位投资人一致推荐的
 
这些书,有的和投资相关,有的是社科、历史等不同领域的著作,无论如何,它们都曾经让一个专业投资人有所触动,有所启发。先来瞥一眼书单目录
最新出版的新书:
· 《投资中国》
· 《逆向投资》
·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
· 《影响力》
·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适合一再重温的经典之作:
· 《长线》
· 《原则》
· 《大钱细思》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巴菲特致股东信》
投资人都在看的跨界书籍:
· 《人类简史》
· 《凯撒宫政变》
· 《经济学原理》
· 《三体》
· 《思考快与慢》
· 《自私的基因》
看到这里你可以手动复制到自己的收藏文本了 🙃
 
今天的书单,类似《穷查理宝典》《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查理·芒格传》《滚雪球》《共同基金常识》《漫步华尔街》《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等经典之作,估计大家已经基本人手一本,本文不再单独介绍。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01 最 新 出 版 的 新 书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投资中国》
王国斌 著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企业家型投资人”王国斌作为一个曾去“读书游学”的投资人,王国斌对古文学和哲学颇有研究,身上也带着一种儒雅与质朴之感。他热爱阅读,坚信价值投资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他的首部力作《投资中国》一书中,不仅全面收录了他近30年金融证券投资从业经验积淀而成的投资札记,自序中还列出了他最爱的71本书,这份私人图书馆完整呈现了王国斌过往的阅读体系。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逆向投资:邓普顿的长赢投资法》
劳伦·C.邓普顿 斯科特·菲利普斯 著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本书紧紧围绕着“如何选择最佳便宜股”展开,由邓普顿侄孙女及侄孙女婿所著,文中无处不闪烁着这位睿智老人的投资智慧。邓普顿在序言里说道:
 
“我的侄孙女劳伦·邓普顿和她丈夫斯科特·菲利普斯在书中描述了便宜货猎手的投资心理。虽然可用的投资方法众多,但让我获得巨大成功的方法却是,购买价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
 
我的整个投资生涯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搜寻能够买到的最佳低价股。研究显示,将投资分散到世界各地的股票组合,从长期来看,比单纯投资到单一国家的多样化股票组合波动更小,回报率更高。”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
舒泰峰 著
 2022年1月
湛庐文化出品
 
重阳投资合伙人舒泰峰对最核心的一些投资认知原则条分缕析,形成一个带有跨界特色的认知系统。应对投资者的12个常见认知误区,本书给出了12个破解之道,帮助读者有效避开投资中的陷阱。
 
 推荐人:
 
重阳投资创始人裘国根、中泰证券李迅雷……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影响力(全新升级版)》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影响力》算得上是社会心理学之冠。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为我们解释了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武器。
 
这本为它的全新升级版,6大武器升级为7大武器,新增了50个新商业案例和点评。
 
 推荐人:
 
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姜诚:心理学应用方面推荐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和朱迪斯.哈里斯的《教养的迷思》。
 
芒格看完后赠送作者一股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约200w人民币)。
 
其他推荐人:丹尼尔·卡尼曼、盖伊·川崎、汤姆·彼得斯……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作者:[美]贾雷德·戴蒙德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被称为人类大历史的开山之作,被投资人奉为解读人类社会命运的必经典,一经上市,旋即引起各界激烈争论。
 
2022开年,这本经典全面增补,译文再校订。它的颠覆性不言而喻,现代西方社会引以为傲的文明先发优势,在这本书中竟被归因于环境和地理的深刻影响……
 
 推荐人:
芒格、比尔·盖茨、李录、杨东、俞敏洪、梁文道、尹烨、郝景芳……
  02 适 合 一 再 翻 看 的 经 典 之 作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长线》,查尔斯·埃利斯,中信出版社
 
 推荐人:
 
睿远基金陈光明曾和聪投交流时,提到了美国资本集团,也很推崇《长线》:
 
“美国资本集团(CapitalGroup)做得比较好。早年还没有看到《长线》那本书,我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后来忽然看到这本书,发现跟我的想法很接近,而且这么做还做得这么成功,所以我就翻来覆去翻了很多遍,在我们内部兴起了学习capital。”
 
信璞投资合伙人归江:“在市场创新迭出、人情轩昂的时候,在考核和风险控制机制永远难以追及人性贪婪的时候,只有朴素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才是控制风险、成就事业的最后屏障。”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推荐人:
巴菲特大力推荐《投资最重要的事》,说他读了两遍,评价本书:“This is that rarity, a useful book.”
 
弘尚资产张骏给投资者推荐的《投资最重要的事》、《周期》,在他看来,这两本书比较适合普通投资者,道理也比较容易懂。
 
国泰基金程洲:“《投资最重要的事》那本书里面写的东西,我基本上90%认同,没做过投资,你看就没感受,做过你再看,会有认同感……”
 
银华基金贾鹏曾给聪投推荐了三本书:第一本是橡树资本马克斯写的《投资中最重要的事》;第二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是很著名的积极主义心理学书籍;第三本书是《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贾鹏说,这本书让他认识到工作的意义。
 
海通证券荀玉根:《周期》是霍华德·马克斯继《投资最重要的事》后的第二本书,本书告诉我们如何认识周期、分析周期、应对周期,霍华德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掌握投资周期。
 
上投摩根孙芳:推荐《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想创造超越平均的投资收益,就要具备超越平均水平的认知,运用“第二思维”思考和评估。建立对市场、风险和自我的认识,不盲从,了解并相信投资对象的长期价值,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原则”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总结成功的一套法则。
 推荐人:
世诚投资创始人陈家琳:“《原则》一书罗列了数百条原则,皆为达利欧从十数年生活工作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我作为行业内的后辈,读来真是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原则》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不要盲目遵循书中的那些原则,而要真正理解原则背后的逻辑,形成、拥有、实践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则。”
 
菁英时代投资董事长陈宏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容易忽略原则的遵循指导,经常是无序和混乱使我们无所适从。对于投资来说,尤其如此。
 
书中力陈:持续地追求学习和改进的动力,让我们天生的对进步感到快乐,对快乐进步感到兴奋。成功就是以尽可能高效的方式拼搏和进化,通过改变实现进步。”
 
中庚基金首席投资官丘栋荣:“达利欧的《原则》,可以当做教科书来学习。”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富达基金的创立者乔尔蒂林哈斯特(Joel Tillinghast)常被投资界称为“T神”,被认为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的榜样。
 
蒂林哈斯特在书中总结了多年来应对资本市场不确定性,穿越周期获得长期投资的成功经验。
 推荐人:
 
彼得·林奇认为《大钱细思》“是寻找10倍股的利器”。蒂林哈斯特凭借30多年来在长期价值投资的精准判断,被彼得林奇称作投资界“最会翻石头的人”。
睿郡资产董承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人)从研究员的思路上进行价值评估,实际上没有人一个人站在非常有经验的大师级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所以当我翻到《大钱细思》这本书的时候感觉非常幸运,如获珍宝,在我看来这是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真实代表了他作为一个买方在思考投资时做价值评价的思维过程,并用案例展示出来。
易方达基金萧楠:(《大钱细思》是)实操性很强的一本书。真正的“安全边际”,是基于对公司内在价值的深度研究。太多人过于关注变化,而忽视了比变化更重要的内在价值。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利弗莫尔是股票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传奇:
 
1877年,出生于一个美国农场;1891年,与人凑了5美元买股票;1892年,赚到一千美元;1898年,赚到一万美元;1901年,做多北太平洋公司一天赚4万美元;1906年,做空联合太平洋,赚到一百万美元;1907年,回补空头,一天赚300万美元……
 
利弗莫尔的智慧和技术影响了三代股票大师,彼得·林奇、巴菲特、索罗斯、格雷厄姆等无不对他盛赞有加,公开承认深受他的故事和智慧的影响。
 推荐人:
 
海通证券荀玉根:“……我推荐《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杰西利弗莫尔疯狂的一生》、《期货大作手风云录》;
 
摘录几句经典:“赚钱不是靠怎么想,而是坐下来等”,“永远别和纸带争对错”,“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不变”,“会开仓的是徒弟,会平仓的是师傅,会空仓的是大师”,“人生的幸福指数是个立方体。”
其他推荐人:李录……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推荐人:
易方达基金张坤:“投资的风格和思想的打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没有说在某个时时刻发生一个跳变。
 
我在毕业之前,我就读过伯克希尔的致股东信,但是那个时候读没有太多的感觉,我工作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员之后再读,就会有很多的新体会。
 
包括做投资之后再读,因为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确实是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体会,也慢慢地通过投资有些股票盈利了,有些股票最后没有兑现,去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
 
再回头去想,如果在类似的情景上,投资大师们会怎么去想这个问题,再去反求诸己,这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而且,至少应该有10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意义上去评估投资人,我严格意义上也没有到10年的时间。
 
投资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就像芒格讲的,你跟一个40岁以下的人去聊天,收获可能会比较少,它是一个靠时间去慢慢磨,慢慢在市场里面积累。”
 
 
  03  投 资 人 都 在 看 的 跨 界 书 籍  
 
芒格认为,只有单一学科思维的人,就像只有一把锤子的人。而就像那句著名的谚语说的,对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
 
单一学科思维的人具有很大局限性。所以芒格推崇跨学科思维:
 
“我从物理学家那里学会了通过寻找最简单、最直接的答案来解决问题。最容易的方法永远都是最好的方法。我又从数学家那里学会了将问题倒过来看,或者从反面去看,反转,再反转。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以色列学尤瓦拉·赫拉利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讲述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推荐人:
 
富汇财富创始人王鸿嫔:“这些西方学者的论述,跟东方的夫子们路数完全不同,竟然可以纯然地抽离家国、民族、人为万物主宰的思维,让人感觉开了一扇新的窗,原来可以这么样思考事物,套句现代流行语,这是”脑洞大开”吧!
 
原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林军:“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
 
这本书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凯撒宫政变》
 
 推荐人:
 
《凯撒宫政变》是前几天伯克希尔2022年会书单中,芒格唯一推荐的一本;橡树资本初在年度书单中也提到了。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推荐人:
 
景顺长城杨锐文在接受聪投采访时,表示自己在德国学习期间,晚上没事就看各种财经书籍。
 
他觉得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他影响很大,因为特别通俗易懂,那时候的他,就开始自己写一些对宏观的想法。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推荐人:
 
王国斌在自己的新作《投资中国》自序中推荐了本书。
橡树资本2022年书单透露,橡树资本高层也在看《三体》。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推荐人:
 
少数派创始人周良在多个公开场合下推荐过《思考快与慢》:“我们有几本是必读的,比如《思考快与慢》,还有一本书叫《行为投资学手册》。”
 
《思考快与慢》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他是个心理学家,结果拿了一个经济学的奖,这本书也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书籍,里面讲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叫快思维,一种叫慢思维。
 
周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用的都是快思维,它是直觉的,感性的……
 
慢思维很耗费脑力,时间很长,但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时间长了,可验证的多了,你判断人才不会出错,也是我们常说的,日久见人心。
 
所以快思维效率高,容易犯错,慢思维效率很低,但是准确率很高。
 
我们就是要用更加准确的慢思维去找到大部分人快思维犯错的地方,这才是我们的投资方法。所以它是非常独特的,是很少数派的。”
 
其他推荐人:李录、混沌投资创始人葛卫东、交银施罗德基金何帅……
读书日|16本顶级投资人的推荐书单,值得收藏!
 推荐人:
中泰资管姜诚: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方面的书,首推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该书的出名在于其揭示了生物进化最基本的自然选择单位是基因,而不是单个生物体,更不是一个物种群体。
 
道金斯也提出了进化的最基本规则,那就是基因的复制,而不是生物自身的福利,因此他称基因是自私的。
 
其他推荐人:杨东、李录……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_jqJYzajpwrh-T2gpvB_A

越过阿里的山丘,是芒格在等候

在某种意义上,查理·芒格比巴菲特更加巴菲特。

 

除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副主席外,芒格自1977年以来还是一家报业、软件公司《每日期刊》(Daily Journal)的董事长。在2009年前,这家公司都是一派“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佛系景象:传统报纸行业日暮西山、公司股价常年维持在40美元左右、账面上的现金也都放在国债和票据中吃利息[1]。

 

比起动辄永远满仓的做法,芒格对击球点非常挑剔。他在《穷查理宝典》中写过,“有性格的人才能拿着现金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

 

2009年,极致的机会出现了。在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优质股跌出了黄金坑。眼见事不宜迟,芒格毫不犹豫地运用每日期刊账面上累积的一千五百万现金,出手购入自己熟知的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和美国合众银行,又在2011年购入浦项制铁与一只未披露的特定证券(未在美股上市,传闻为比亚迪)。

 

自此,虽然每日期刊依然以报刊、广告等为主营业务,但外界对其的看法已经变为“由查理·芒格独自管理的‘对冲基金’”,是跳出伯克希尔·哈撒韦,分析芒格个人对市场判断的一条路径。但是,自从2014年每日期刊上交第一份13F文件披露证券投资的持仓后,这份“芒格的个人投资组合”就几乎“凝固”了。

 

除了2014年四季度,芒格减持了浦项制铁85%的持股外,直至2020年底整个投资组合一股不增、一股不减。

 

期间美国银行、美国合众银行股价都较2009年底翻倍,富国银行涨幅也超过50%。除此以外,每日期刊2021年年报披露在12月出售了一只未知证券(非美股上市),买入价格约350万,出售时为5000万,赚了13倍。

 

越过阿里的山丘,是芒格在等候

然而芒格“老僧入定”般的持仓突然在2021年一头扎入“中丐互怜”的大团体,开始连续加仓阿里巴巴。出手之“早”,甚至给了很多难民一丝安慰——“老爷子这下套得比我还牢。”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缘分,让“从不追逐平庸机会”的芒格和中概难民在阿里巴巴上相遇了呢?

 

01

抄底阿里巴巴

 

坊间传闻中,巴菲特和芒格一年才看一次持仓的股价。显然这是个谣言,光2021年芒格就起码看了三次阿里巴巴的股价。

 

2020年8月后,在互联网反垄断、强监管、外资不断抛售中概股的环境下,阿里股价在年底已较最高点下跌27%。于是在2021年一季度,芒格的每日期刊首次建仓阿里巴巴,购入16万股阿里巴巴的存托凭证(ADR),成为每日期刊投资组合中的第三大重仓。为此,每日期刊还在4月特地发了一份声明解释:“公司需要持有一些证券作为现金等价物,通常是美国国债。但是,由于当前美债回报率如此之低,公司转而投资了普通股”,随后还补了一句“只有长期前景看来不错的股票才能叫做现金等价物。

 

用典型的逻辑学三段论来理解就是:我买阿里巴巴是为了持有一些普通股作为现金等价物;只有长期前景看来不错的的股票才能作为现金等价物。所以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长期前景不错。

 

有了这份“勿谓言之不预”的声明在前,此后芒格对阿里巴巴的操作就充满了“抄底”的味道——越买越跌越买,而且跌越狠买越多。

 

越过阿里的山丘,是芒格在等候

2021年二季度阿里巴巴股价处于震荡阶段,芒格没有选择加仓。而到三季度随着又一轮互联网监管开启,阿里巴巴股价跌至2019年2月后的最低点,逼得贝莱德直接剁去了九成仓位,而芒格则选择了逆市加仓,累计持有超30万股,近乎翻倍。四季度,阿里巴巴披露三季度报告,增速放缓,大幅低于华尔街的预期,叠加12月滴滴美股退市事件导致对中概股退市风险的担忧达到顶峰,阿里市值梦回2017年。

而此时的芒格,把阿里的持仓再次翻了一倍。

 

每日期刊10-Q文件披露,在2021年12月,芒格售出了一只赚了13倍的神秘股票获得5千万美金的现金并融资3千7百万保证金贷款,用合计8千7百万美金购入了额外的有价证券[2]。这笔钱应当用于购入了30万阿里巴巴的存托凭证和其他未披露的股票,并且截至12月底,这笔投资的单月亏损已达34%、芒格首次建仓阿里的资金估算下来浮亏也达到了45%左右。

 

有鉴于此,今年每日期刊的年会一开场,类似“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买中概股”、“为什么要融资买有风险的海外证券”、“拿现金不比中概好”的质疑接连不断。芒格对此的回答也非常“查理”:我们在中国投了一些资金,是因为我们可以在股价上获得比投美国企业更多的价值。许多美国顶级机构,也做出了相同的决定。当然,如果感到紧张,不必加入我们。

 

再翻译得“信达”一点就是:啊对对对对对,我就是看好投资中国的机会,你不 buy 就别 buy。

 

同时,芒格也表达了投资阿里巴巴是“一个老人有权在他感到舒服的地方去投资[3]”。问题是,让他遭遇种种质疑的这笔投资,为什么对他来说是舒服的呢?

02

阿里重回2017

 

 

熟悉查理·芒格的人都知道,芒格投资行为可以被高度概括为“结合了极度的耐心和极度的决心[4]”。

 

在《穷查理宝典》中是如此描述的:“在稀有的‘黄金时机’,如果所有条件都刚刚好,查理决定要投资,那么他很可能会决心下很大的赌注,绝不会小打小闹。”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每日期刊的投资组合在近十年几乎不动的情况下,2021年突然多次翻倍加仓阿里巴巴。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芒格认为现在是“黄金时机”,又为什么选择投资阿里巴巴?

 

结合芒格历史上的一些谈话,可以简单概括出两个原因:在宏观层面,芒格更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对于阿里巴巴,其目前的估值和赔率具有较大吸引力。

 

首先,芒格在多个场合都曾表示自己相比巴菲特对于中国更加乐观。早在2017年,芒格就表示如果自己是中国人一定会投资中国而不是美国,因为中国的果实更低垂,有些公司已经站稳脚跟。实际上,芒格也确实如此做了,2008年他向巴菲特推荐了比亚迪,最终伯克希尔以8港元每股的价格收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如果以2021年底的价格计算,13年间比亚迪创造了超过30倍的收益。

 

同样在此次每日期刊的年会上,对于许多关于中国的问题芒格话里话外都表示“我觉得中国做得非常不错,有些地方比美国更好”。

 

而对于阿里巴巴的基本面,芒格的评价则比较客观,他认为:“即使阿里巴巴现在作为互联网零售商的龙头,但互联网本身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它的地位并不似苹果或谷歌这么稳固。”不过重要的是,相比苹果或谷歌,目前阿里巴巴的估值低得离谱。这就是为什么芒格会说,投资中国的企业可以在证券价格上获得比在美国更多的价值。

 

越过阿里的山丘,是芒格在等候

注:美股财年三季报区间为当年4月1日~12月31日

 

市值梦回 2017 的阿里,从业绩上看,相比2017年的三个财季,阿里巴巴2021年同期营收增长了245%、毛利增长118%、净利润增长19%、每股收益增长了94%。业绩增长,市值不变,只需要达到小学毕业的计算水平,就能很快算出买股票要占便宜的道理。

 

当然这样相对静态的对比,没有计算未来现金流。在Seeking Alpha上的一位研究员根据SOTP分析得出,仅将阿里巴巴中国零售业务、云计算、国际商务三个主营细分市场和资产负债上的主要资产(现金与其他资产)折现60%来计算,目前股价仍折价30%以上,若以细分市场20%增长率计算,在明年折价率将在50%以上[5]。

 

越过阿里的山丘,是芒格在等候

阿里巴巴2016年至今单季度股价、每股收益、PE(数据来源:macrotrends)

而从上表中,我们从单季度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阿里巴巴在2021年股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每股收益维持在较高水准,而PE值已经逐渐处于历史低位。从中似乎也能把握到芒格建仓阿里巴巴逻辑的草蛇灰线——2020年底,阿里巴巴PE从43跌到27左右,一季度芒格开始建仓;二季度PE维持在27的水准,芒格没有选择加仓;三季度下跌至20,芒格大幅加仓;四季度跌至16,芒格融资翻倍加仓。

 

虽然芒格和巴菲特说自己从不用计算器算现金流贴现,也不会傻傻地看PE值,但事实上这两位老爷子在许多重要的投资时,股票的PE值都在较低的水准。

 

越过阿里的山丘,是芒格在等候

除此以外,通胀预期显然也是助推的因素之一,芒格在每日期刊股东会上表示:“如果投资有价证券,当然就有下跌的风险。而如果持有贬值的货币,那就是失去购买力。总的来说,我们更喜欢我们所要避免的风险,并且我们不介意一点点保证金债务。”

 

显然,在芒格看来投资股票固然有亏损的风险,但持有现金则必然会因贬值而带来亏损。而集齐了合理价格、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对中国经济乐观预期等因素的阿里巴巴,则像是职业牌手“Fold(弃牌)”了一晚上后拿到了KK,显然在此刻芒格愿意多下一些筹码。

 

 

03

尾声

 

当我们试图去理解芒格抄底阿里巴巴后,激动地想要打开软件抄底中概互联的朋友们请等一等。因为在芒格“极度的决心”前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极度的耐心。

 

芒格曾经表示如果有一张20栏的表单限制你一生只能投资20只股票,那么很多问题就会变简单。而在如今已98岁高龄的芒格看来,他这一生也就只用了 3/20 的额度[6]——一生所爱好市多、半生挚友巴菲特以及中国弟子李录。换言之,与其说是投了好企业,不如说芒格把钱交给了自己欣赏的人。

 

他把好市多的创始人 Jim Sinegal 称作这个星球上最值得敬佩的零售企业家,并常常将自己对Costco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如果特朗普让你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的时候,不妨想想Costco[7]。” 2019年4月在面对“未来10年或20年除了伯克希尔之外,你还能推荐一家公司,会是哪家”的提问时,芒格回答,在美国是好市多。

 

限定词不是乱加的,因为放眼到中国,芒格的持仓里,不仅有阿里,还有比亚迪。

 

2008年芒格和李录向巴菲特推荐了比亚迪,伯克希尔以2.3亿美元收购了比亚迪10%的股权,折合每股约8港元。建仓一年后股价飙升10倍,然而他们并没有套现。哪怕比亚迪后来跌回十几元,哪怕进入了近十年的横盘期,持有 2.25 亿股的两位老爷子却云淡风轻,直到2020年迎来新能源风口,比亚迪横着有多长竖起来就有多高,一度狂赚 39 倍。

 

越过阿里的山丘,是芒格在等候

把汽车行业的未来押在比亚迪而不是特斯拉身上的芒格,对王传福也是不吝溢美之词,评价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结合体[8]”,看在比亚迪的总市值确实也已经比 GE 高的份上,这句夸奖也不算夸张。

由此可见,芒格所谓的“耐心”往往也有一个隐含条件——创始人或掌舵者对公司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保证战略规划不会出现严重的摇摆。无论是公司经营还是股票投资,无法避免的敌人都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放在阿里的这笔投资上,“耐心”的这个隐含条件似乎反而成为了一个关键变量。

对于芒格来说,如果要给这份耐心加上一个期限,他会希望是多少年呢?

全文完

越过阿里的山丘,是芒格在等候
[1]Daily Journal Corporation: Declining Publisher or Rising Hedge Fund?-The Rational Walk

[2]Quarterly report [Sections 13 or 15(d)]Open document-EDGAR | Company Search Results

[3] Charlie Munger: 2022 Daily Journal Annual Meeting Transcript-Oliver Sung

[4] 穷查理宝典,彼得·考夫曼

[5] Alibaba Group: What Has Really Happened Since Munger Last Doubled Down-Envision Research

[6] 独家对话芒格:你不需要投资很多东西才会变得富有,红周刊

[7] Charlie Munger: This Is What You Should Do Every Time You See Donald Trump On TV,Business Insider

[8] Fortune Puts Warren Buffett In “Car of the Future” Driver’s Seat,CNBC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fiw8qfNaSeg9F-8W6VLwg

为什么说“筹码结构”决定上涨力度?

行为金融学系列之九:买入原因、持股心态与筹码结构

1/6

筹码结构决定行情流畅度

筹码结构是十年前常用的老派投资方法,通过历史成交分布来判断当前持有者未来的卖出意愿,理由是,持有成本对持有者的心态有很强的影响,如果近期的成交密集区在股价上方,就会对股价上行产生压力。

这个指标十几年前很有效,因为当时大部分筹码掌握在散户手里,不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对成本非常敏感。但现在的市场基本由机构投资者主导,很少受买入成本影响,导致这个判断筹码结构的指标基本失效(除了一些完全由散户和游资主导的公司)。

但判断持有者的卖出意愿,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基本面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合理估值是一个大的区间,筹码结构好,最终可能会涨到区间上部,反之只能涨到区间下部,最终涨幅差距巨大。

所以,基本面与筹码结构的关系是:基本面决定向上向下的方向和大致区间,筹码结构决定行情最终的力度和流畅度。

只是,现在投资理念变了,筹码结构基本与成本无关,成为基本面研究在投资者心态上的投射,背后的决定因素是行情驱动逻辑的根本特征。

所以,筹码结构既是基本面的分析,也是投资者行为学的分析。

2/6

四类买入者

持股者的心态,与他们当初买入的原因直接相关。

持币者买入股票,需要掌握股票信息,信息被人理解和掌握有时间先后,我将其分为四类:

第一类,价值发现买入者

这一类投资者包括但不限于:

1、研究机构的行业分析师

2、机构投资者通过密切接触,提前预判公司基本面拐点

3、通过长期跟踪,全面调研,理解公司发展的长期逻辑,坚持长期主义

4、战略投资的产业资本

5、出于低估值策略,介入被认为是大幅低估的公司

这几类投资者往往能率先发现个股基本面的利好信息,往往坚持左侧买入,并以持续的买入行为,成为股价拐点的制造者。

第二类,价值接受买入者

这一类投资者包括但不限于:

1、认同卖方研究的推荐逻辑而买入的机构投资者;

2、看到股价上涨后,再去研究公司基本面的个人投资者;

3、习惯右侧买入的投资者

他们都是公司基本面信息的接受者,是股价上涨趋势的推升者。

通常情况下,“价值接受买入者”占比更大,他们的持续买入推动了股价的上涨,一家公司基本面如果能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接受,就能创造持续的上涨。

第三类,趋势交易者

特点是看图操作,基本是在股价形成上涨趋势后才买入。此类投资者的数量占比,取决于前期涨幅,是否创新高,是否有热门题材等等非基本面因素,他们往往是最后一段趋势行情的创造者。

为什么说“筹码结构”决定上涨力度?

第四类,噪音交易者

买入卖出都很随机,主要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对股价没有实质性影响。

投资者买入后就转化为持股者,成为未来股价下跌的做空力量,决定了公司股票的筹码结构。

3/6

打死都不卖的死忠粉

所有的持股者都是潜在卖方,持有根据卖出意愿的不同,其风险偏好也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死忠粉:

他们是最坚定的持股者,基于基本面深度研究坚定看好,也因为长期专注研究某一个行业或几家公司而不会轻易“移情别恋”,股价下跌的过程不但不会卖,反而会一路加仓。

第二类,配置粉:

他们是谨慎持股者,会在几类行业和风格中选择“性价比、基本面”等综合占优的公司,所以他们的持股信心没有“死忠粉”那么坚定,不会不断加仓,而且对估值和基本面比较敏感,上涨到一定程度,会因为估值太高缺乏性价比而卖出,而下跌到一定程度,会因为对利空敏感(缺乏信仰)而卖出。

第三类和第四类“趋势粉”和“噪音交易者”,这一类与前面的第三、四类完全对应,稍后再说。

第一、二类持股者是判断行情筹码结构的两大核心依据:

筹码结构判断依据一、死忠粉的占比,决定了上涨行情的坚韧度和波动程度;

有一点很容易误解,上一部分的两类基本面买入者,和这一部分的两类基本面持有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并非所有的“价值发现买入者”都能持有很长时间,其中买“基本面拐点”的投资者,和“低估值策略”的投资者,通常会在股价上涨的过程中慢慢退出。

同样,虽然大部分“价值接受买入者”都属于“配置粉”,通常是阶段性持有,但也有一些人,在接受的过程中成为“死忠粉”。

 

为什么说“筹码结构”决定上涨力度?

 

在股价前期温和上涨的过程中,部分早期买入者和前期的“配置粉”逐步卖出,筹码结构取决于“死忠粉”的占比,占比越高,股价下跌中的支撑力量就越大,跌不下去,自然行情也不容易结束,所以说行情的坚韧度和波动程度取决于“死忠粉”的占比。

为什么说“筹码结构”决定上涨力度?

判断一个行业或公司“死忠粉”的占比,没有可量化的指标,只有一些经验判断:

1、看“价值发现买入者”中有多少比例的“死忠粉”,即早期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基本面的长期看好而买入。

最典型的是光伏风电一类的新能源,很多“死忠粉”并不是因为当年的景气度高,而是因为“双碳政策”作为国家有明确时间节点和目标的战略,为“长期主义”进行了强有力的国家信用背书。

反例是,很多低估值行业,如果“价值发现买入者”是因为估值低才买入,那涨了一段不便宜后就会卖出,这就是“死忠粉”的占比过低导致的行情夭折。

2、看“价值接受买入者”中有多少比例在持有中转化为“死忠粉”,即不是因为能涨而持有,而是转变为基本面的长期看好者。

最典型的是“白酒信仰”,大量投资者都是在买入后“酒后上瘾”成为“死忠粉”,而且经过多年多轮行情的积累后,“死忠粉”比例越来越高,成为“不死鸟行业”。

反例是银行,这个行业有比例非常稳定的“死忠粉”,但银行因为很难出现新逻辑和行业景气周期,导致后来的“价值接受买入者”很难持续转化为“银行粉”,因此银行股要么几年没行情,要么就是一波趋势性急拉行情。

银行股的特点也反映了筹码结构的另一个问题,行情的坚韧度由“死忠粉”的占比决定,但行情的持续性却是由“配置粉”的绝对数量决定。

即筹码结构的判断依据二。

4/6

配置粉的推波助澜

筹码结构判断依据二、配置粉的数量与持续性,决定了上涨行情的持续时间;

大部分“配置粉”无法转化为“死忠粉”,持有一段时间后就会离开,但“死忠粉”的数量是有限的,“配置粉”才是市场上数量最多的群体,就算卖出,只要持续不断有新资金配置,就可以导致行情一波一波,连绵不绝,这就是“配置效应”导致的行情持续时间。

“配置效应”是指有多少投资者在不深度研究的前提下,愿意配置该行业,抱团是“配置效应”的极端化。

“配置”不是结婚,是同居,不是“从一而终”,而是“左拥右抱”,不是基于信仰。“配置”的对象之间,存在激烈的资金争夺战,能够争夺更多资金的板块和个股,往往具备以下特征:

特征一、基本面有足够的吸引力,有购买冲动

基本面有“吸引力”与“好”不是一回事。

1、业绩的爆发力比持续性更有吸引力,投资者才有追高的冲动,比如涨价题材

2、对于行业而言,政策面的支持需要足够清晰,对于公司而言,指题材或业务的纯粹性和代表性,比如新能源、半导体的相关行业和代表公司

3、过往形象好,很少坑投资者,比如白酒

4、有想象力,不容易证伪,如元宇宙

特征二、易传播、容易理解,媒体经常报道

“配置粉”通常不是研究者,需要从深度研究者处接受信息,加之不会花太多时间学习,逻辑越简单,越清晰,“配置效应”越强烈,有人总结为“不能用一句有力的话总结的方向,不是好方向”。

典型的案例仍然是白酒,包括很多日用消费品,体验直接,可见可跟踪,商业模式也容易理解;

反之,如果公司业务或行业分析过于复杂,会导致关注者“从入门到放弃”,业务过于理性,会导致投资者缺乏激情,不敢追高。

典型的反例是去年的“工业母机”,虽然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但这个概念天然难以理解,且过于理性,不利于传播,只适合沉淀“死忠粉”。

反例的反例是半导体,虽然也是很复杂很理性的产业,但经媒体反复报道(免费市场教育),并打上“实业报国”,导致接受度空前地高。

一个经验是,基于需求爆发的逻辑因为容易理解,有利于“配置粉”数量,而基于“供给改善”的逻辑理解起来相对复杂,但影响时间较长,更有利于沉淀“死忠粉”。

特征三、经过了长期的市场教育

早在十年前,市场就开始炒光伏和锂电,虽然当时只是标准的题材股,但普及了锂、钴、硅、镍,普及了四大锂电材料,普及了“硅片电池片组件”供应链,普及了各种各样的设备与辅材,完成了长期的市场教育,还植入了一个“光伏出首富”的印象,才有了后来的新能源行情。

即使是像光伏、锂电、半导体这样复杂难以理解又很理性的行业,在市场长期的、反复地传播后,人群基数变大,仍然会带来强大的“配置效应”。

所以,现在看似题材炒作的“元宇宙”“智能驾驶”“转基因”“工业母机”“氢能源”“第三代半导体”等等,其实是在为未来的行情进行“投资者教育”。

 

为什么说“筹码结构”决定上涨力度?

 

四、一定时间内,配置粉的数量是有限的

再好的行业,也有大量的投资者不感兴趣,即,“路转粉”的转化率是“有顶”的,而一定时间内,投资者数量又是有限的,所以——

行情涨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涨不动,其原因并不在基本面,而是“配置粉”的数量“见顶”了,导致后续缺少新增主动性买盘。

今年的大赛道股下跌,基本面其实并没有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经过前年一年的上涨,经过去年二、三季度的抱团行情后,还没有买过这些赛道的人,一定都是对它们完全不感冒甚至很反感的人。

所以,长期上涨行为本身必然导致筹码结构趋向“恶化”,而其过程是通过“趋势粉”的介入来实现的。

5/6

“趋势粉”的低级红

如果一个板块既有高比例的“死忠粉”,又开始过度演绎“配置效应”,那大概率会创新高,从而吸引——

第三类持股者:趋势粉

“趋势粉”与前面说的“趋势交易买入者”是一一对应的,通常在股价出现明显上涨趋势后介入,特别是接近新高的前后会大量介入,他们的操作也很简单:

向上时一路持有,向下跌破趋势后清仓。

“趋势粉”会导致股价加速上涨,如果随之而来的是剧烈震荡,那往往代表“筹码结构”开始松动,原因在于两点:

1、“配置粉”的“出多进少”直到“大量离场”,因为板块的配置性价比降低;

2、“死忠粉”开始“粉转路”甚至“粉转黑”,主要是长期配置的体量过大的资金,需要提前撤离,如果基本面出现隐约的拐点,其中的战略投资者也会撤离;

筹码结构恶化本质上就是“死忠粉”占比渐渐下降,“配置粉”出多进少直到大量离场的过程,但是有买就有卖,它们占比下降,结果就是“趋势粉”和“噪音交易者”占比的上升。

前面说过,“死忠粉”和“配置粉”只能凭经验判断,但“趋势粉”是有量化指标的,“趋势粉”的买卖比较活跃,所以如果突破或接近新高后,股价波动加大,同时换手率放大,就代表“趋势粉”的占比加大。

筹码结构恶化有时是急性的,比如去年春节前后“茅指数”的暴涨与暴跌;有时是缓慢发生的,比如去年三季度到今年年初的“宁指数”的缓慢筑顶与下跌——但必然都要经历换手率过大的阶段。

“趋势粉”在上涨时的交易对手以离场的“配置粉”(涨得过快阶段)和“死忠粉”(基本面反转阶段)为主,下跌时的交易对手以抄底的“噪音交易者”为主,所以,“趋势粉”类似一个“高级黑、低级红”的角色,是持股者从基本面投资者向“噪音投资者”转化过程的过渡阶段。

一旦最后一批“配置粉”离场,上涨趋势被彻底破坏,“趋势粉”也开始离场,就是筹码结构彻底恶化。持股者出现高比例的喜欢抢反弹的“噪音交易者”。

当股价继续大幅下跌,抢反弹者也割肉离场,“噪音交易者”中只剩下装死的“高位套牢者”和少量从一而终的“死忠粉”,行情彻底结束。

 

为什么说“筹码结构”决定上涨力度?

6/6

筹码结构与基本面

总结一下筹码结构的核心观点:

1. 行情由“价值发现者”发动,“价值接受者”推动

2. 死忠粉的占比,决定了上涨行情的坚韧度和波动程度

3. 配置粉的数量与持续性,决定了上涨行情的持续时间

4. 配置效应强的品种的三大特点:基本面有足够的吸引力,有购买冲动;易传播、容易理解,媒体经常报道;经过了长期的市场教育

5. 行情的高潮是死忠粉、配置粉离场,趋势交易和噪音交易为主

6. 行情的结束是趋势交易者离场,噪音交易者抢反弹被深套

7. 基本面决定向上向下的方向,筹码结构决定趋势的力度和流畅度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市场是最聪明的,往往能提前预判基本面,筹码结构变好,往往是基本面改善的前瞻;筹码结构变差,往往预示着未来基本面无法继续变好,甚至拐头向下。

当然,基本面的变化是复杂的,特别是政策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基本面往往会一波三折,比如说——

像当前的赛道股,基本面仍然向好,但筹码结构开始变坏时,行情会怎么发展呢?

基本面向好的公司,“死忠粉”持有决心强,且有加仓的可能,让股价跌不动,但“筹码结构已经变坏”意味着“配置粉”数量不足,缺乏新增主动性买盘,无法走出持续行情,结果是估值区间下移,最终收益取决于业绩增长能否抵消估值下降。

当然,筹码结构是动态的,如果基本面向好延续一两年,这段时间会有很多新股民、新基民进来,仍然会形成新的主动性买盘,到了临界点,又是一波行情卷土重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gHtdB2pmOB5P9bliT8-WA

投资的最终奥义:没有真正的投资铁律,只有一针见血的认知

作者:蔡垒磊

来源:请辩(ID:luojiyingshang)

芒格说:“每天晚上睡觉前,比早上聪明一点点”。
每个人都可以被看作一个资产,这个资产的价值,就是其未来能创造的所有价值的总和。人其实是贝叶斯动物,一个好的自我精进方向,就是培养自己越来越完善的贝叶斯网络。
因此,我们是自己最好的投资标的。
而投资,归根结底是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决策者的整体智慧在投资领域内的投射。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智慧总是复杂而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它并无确定性应用可循。
其实就像我们每天的推文,没有哪一篇一定是绝对的真理,启发的意义往往大过具体的知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贝叶斯网络,因此从文章中获取到的认知也是不同的。
你们作为投资者,有没有过这样一个经历?
我听说你是投资人,给我们讲讲如何正确投资吧?
额,那个,这个东西怎么说呢?
场面一度很尴尬……
其实,被追问的人不是不想说,而是如果投资这事儿,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如果真是这样,这方法就早就失效了,因为有效市场理论嘛,这么容易学大家就都去做了,烂大街的理论,所有人都能躺着挣大钱,你说有这好事儿吗?
一、投资是有门槛的
我坚信,每一件低门槛高回报的事物背后,必然有其复杂的运行逻辑,要历经艰苦的修行方能窥得一二。高门槛高回报倒未必有多复杂,只要前期努力够上了门槛,竞争者少了自然红利全是你的。
“投资人”这样的头衔,并没有多么高大上,你手里有几个钱,花个三四千块,让人把注册公司的全套流程一办,连会计记账都能给你包圆,再印个什么CEO的名片,照样看上去有模有样。
但面子是有了,里子呢?
你投的项目会因为你牛逼闪闪的头衔而自己带钱进来吗?当然不会,该挣钱还是挣钱,该死还是得死。
因此,在这个“包装”唾手可得的年代,希望大家能专注修炼自己的内功,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干什么。
二、投资和投机是两种方式
投资和投机,前者看上去高大上,后者就容易跟赌博划上等号。
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并没有多大区别。
有人从时间的角度去区分,说投资的周期长一些,投机的周期短一些。那么多长算长,多短算短?这所谓的周期,中间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吗?并不存在。
有人从风险的角度去区分,说投资的风险小一些,投机的风险大一些。但如果这么说的话,所有天使投资人都该被叫作“天使投机人”,因为普遍来讲,80%以上的项目都归零了嘛。
有人从目的的角度去区分,说投资是以获取资本产生的利润为目的,投机是以获取资本的价值增幅为目的。这看起来很正当,也符合我们的普遍认知,但也是不对的,因为照这么区分的话,投资成长性公司很明显就是以投机目的为主导了,巴菲特应该被叫作投机大师,而不是投资大师。
还有人从信息的角度去区分,说投资了解的信息全面一些,投机往往非理性,靠片面信息做决策。这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本质上都是依靠自以为全面的片面信息来做出任何决策的,若是“自以为”都已经片面了,怎么能叫投机呢?连赌博都算不上。数学期望等于0的,才叫赌博,数学期望为负的,叫脑残游戏(如彩票),数学期望大于0的,或自认为大于0的,才符合投资和投机。
所以投资和投机,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儿,就是在自认为数学期望大于0的前提下,以放弃使用当下价值为成本,去获取远期利益的一种行为。
不管这个远期利益是来源于资本自身的时间价值,还是来源于资本的成长价值,反正都是以退出时的价值大于投入时的价值为目标。再好的标的物,买了也是为了卖,所有能卖而当下不卖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主观判断未来出售更划算,至于这个未来是多久,谁知道呢?
伯纳德·巴鲁克说:“我年轻时人们称我为投机客,之后是投资家,后来又敬我为银行家,现在称我为慈善家,但从始至终,我做的都是同一件事而已。”
三、什么是最好的投资标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投资人。为什么?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投资,最常见的标的物也是最好的标的物,就是你自己。
通过投资在学习上的时间提升了自我的价值,所以每个人生来就是投资人,只不过基本的生存技能是无意识的必要投资,而更高级的价值提升是有意识的定向投资而已。
那么为什么我说这个标的物是最好的呢?
我们再想想,钱自己会生钱吗?不管你把钱给了谁,一张会变两张吗?当然不会,你的收益是由于对方拿你的钱产生了更大的收益,然后分给你其中一小块而已,其核心依然是来自产品的收益,因此不管你投在哪里,你的资金最终标的物都是产品、是公司、是项目。
不过说了这么多,有没有人会把自己也作为一个标的物去考虑呢?
钱投资在标的物上,让标的物更值钱,从而出售盈利,这是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大概是因为“人”很难出售,于是很多人就没有将其作为考虑对象,但其实“人”却是实实在在的标的物。因为虽然整个人不能出售,但人的单位时间可以出售啊,人的价值提高了,单位产出就会提高,估值也会提高啊。
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标的物,把我们手上的资源尽可能地投资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更好,让自己拥有产出更大价值的能力,这是谁也拿不走的。且当你的标的物发展良好,开始产生聚合效应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标的物变成你自己呢?
四、累积效益
在我们进行自我投资、自我增值以后,我们终究还是需要一些其他的投资标的的,我在上面已经提到了,投资要有累积效益,尤其体现在多个标的物之间。
简单来说,你的投资标的之间,最好是有一定程度的加成收益,也就是1+1>2,或者是1+1+1>3,这个很重要,是区分你的投资布局处于哪个水准的关键点。
有人说,很简单,不就是打通上下游嘛,我投资一家外贸公司,再投资一家外贸工厂,中间的加工钱就不用给别人赚了。这不叫投资布局,如果用围棋来打比方,这就是简单的“长子”,将刚刚的那颗子长出两口气而已,在我看来,不管你打通多少上下游,这都只是1+1+1……中的某个1而已。
我曾经详述过格局的重要性,每上一层,我们都将看到精彩得多的世界,而投资布局比拼的,就是格局。
格局就是认知层次,它是这样的一种东西,下层的最佳解决之道,从上层来看可能恰恰是最差的;处于下层的没法窥见上层;每一层中的人几乎都会认为自己是最高层。
看了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人都认为自己会投资,并拥有从中挣到钱的能力。
五、投资需要微观考量
宏观地选择完投资标的物之后,就该进行微观考量了?究竟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最该看重的是什么因素?
创始人、创始人、创始人!重要的事说三遍。
有人说,资金、技术和团队不够重要吗?
重要,但团队是创始人的衍生物,一个拥有大格局的创始人会去地摊拉团队吗?所以这个放到对创始人的综合素质考量上就行。至于资金和技术,只要优秀的人才到位,这些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创始人至少该具备以下素质:
1、大格局。创始人的视野和格局一定要大,认知层次必须高,看事情能一下抓住核心,如此方能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2、吸引力。创始人一般都是公司的精神领袖,他可能未必需要雄辩的口才,但一定是公司的定海神针,身上自带吸引人才的气质。
3、执行力。优秀的创始人和创始团队都有强大的执行力,往往刚有一个新idea,立马就能出小样,预计5天,通常3天就能完成,干起活来豁命。
4、肯学习。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以后只会更快,不学习的,掉队,学得慢的,一样掉队,唯有终生保持快速学习的创业者,才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如果你想投资某个宏观领域,找到这样的创业者,基本就比较靠谱了,至于对他正在进展中的具体项目的考量,永远都应该排在对创始人的素质考量之后。
六、投资是个综合认知游戏
我们往往认为,投资是个金钱游戏,其实不是的,投资是个综合认知游戏,它考验的是你能否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很多人手里拿着钱,该投哪个项目呢?如果你能提供的资源真的只剩钱了,劝你还是老老实实购买专业的金融服务更合适一些,就算略微缩水,至少比打水漂要好。
逻辑很简单,如果对方的项目足够优秀,根本就不会缺给钱的人,为什么要你的钱呢?每个好的投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资源,创业者想要这些资源帮助公司成长才会用股权来交换,而金钱只是单纯用来完成交易,仅此而已。
所以很多人认为投资的核心在金钱,这就已经偏离了轨道,以至于在轨道之外还衍生出像“投资心理学”之类的东西来。
其实投资没有什么心理学,就是看有没有对事物一针见血的认知。比如投资的耐心,多久算耐心呢?一切都取决于你对于投资标的在未来的价值判断而已;又比如投资者的情绪控制,这就是标准的没看清就盲目下注带来的后遗症啊,该想办法避免才是,控制情绪岂非舍本逐末?再比如投资者因连续获胜导致的过度自信,那错误根源完全就不在心理上,而是该重修概率学和逻辑学才是,不是么?
捣鼓了半天,可有谁能总结出真正有用的投资铁律?
纵观整篇文章,我也没总结出“正确投资应该遵循的10条铁律”,是吧,因为那玩意儿根本不存在,就连那条看似永远正确的“多数人永远是亏损的”,也会因为“铁律”的普及而失效。
投资,归根结底是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决策者的整体智慧在投资领域内的投射,而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智慧总是复杂而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它并无确定性应用可循。

作者:蔡垒磊

来源:请辩(ID:luojiyingshang)

投资的最终奥义:没有真正的投资铁律,只有一针见血的认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ogpjXWma7E__cTrXc2cww

2022年,市场将走向何种风格?

不可能三角形的二元体系

1/7

风格转变

A股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走极端,2020年,把增速稳定的海天味业、爱尔眼科炒到100多和200多倍PE;到了2021年,市场只要挖出跟新能源搭一点边的公司,就以新能源的高景气为标准,拍出三年业绩。

走极端的结果就是不断风格转换,任何一个板块都走不长,相比之下,美股的科技股龙头慢牛可以晃晃悠悠地走上十年。

为什么A股这么容易走极端呢?

我之前在《怎么获得赚钱的“节奏感”?》一文中分析过一个不可能三角形,即任何股票投资者,都会面对“确定性、景气度和估值”的不可能三角形,你至少要放弃一个因素,才能获得稳定的可投资机会,形成稳定的投资风格。

这个不可能三角形的三个组合,就形成了三种基本风格:

 

2022年,市场将走向何种风格?

一种投资风格用的人多了,就是变成了当下占优的“市场风格”,而风格极端化,就是市场从放弃一个维度开始,走到极端时,再弱化一个,只剩下一个维度。

以2020年为例,先是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放弃了估值维度,变成“景气度——确定性”的二元框架,到年底连景气度这个维度也弱化了,无视食品饮料、医疗的景气度长期走平,只剩下一个确定性,这才把增速平稳的大白马炒到百倍以上估值。

如果用这个“不可能三角形”的二元体系判断2022年的风格,我们实际上就要搞清楚,到底今年是放弃景气度,进入“估值——确定性”的体系?还是放弃确定性,进入“估值——景气度”的体系?或者是放弃估值,进入“景气度——确定性”的体系?

我们还是先从2017年开始,回顾每一阶段风格转换的原因及规律

2/7

2017~2019年:确定性——估值

2010~2015这几年,老一代的股民都应该记得这几个特点:小盘不败,回避大盘股,龙头折价、题材为王,创业板科技股为王,这一风格是由几个原因共同推动形成的:

  • 当时的宏观经济还是有利于积极资本扩张的中小企业

  • 以散户游资为主的投资者结构有利于小盘股的题材炒作

  • 在周期性上呈现几年一波资金大牛市的“老股民收割新韭菜”

可到了2016年末到2017年初,茅台、平安、招行等一批低估值蓝筹白马悄然走强,但在小盘风格占优多年的思维惯性下,大部分投资者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强监管背景下的一次风格高低切换。

直到下半年,蓝筹股连续走强,小盘股被资金抛弃,大部分投资者才隐约感觉到一个新风格的来临。

2017~2019年是“确定性——估值”的二元结构市场,市场放弃了景气度,放弃传统的炒题材的A股特色,寻找低估值高确定性的白马,并将其投资逻辑命名为“蓝筹股革命”。

一个新风格的形成,投资者要在心理上经历“风格漂移——风格平衡——风格反转——理念颠覆”的变化,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相关风格需要“低估到高估”的较大空间,所以,新起来的风格必然是一个之前被抛弃的低配风格。市场的资金是相对有限的,推动新风格形成的流入资金必然来自原来超配风格的流出,即原有的优势风格。

这就是二元体系的第一个规律:

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最核心的因素的反动,此前占优的二元因素中过度演绎的那一个,会被抛弃,此前被抛弃的因素会成为新主导因素,组合成新的二元结构。

物极必反是市场的内在动力,宏观环境的变化是外在条件,但从量变到质变,最关键的因素是“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外资影响了整个市场风格。

为什么外资的持股比例才上升了几个点,就足以改变A股长期的生态呢?因为这一段时间没有新“韭菜”,“总舵主”身陷牢狱足以震慑各种游资,场内资金呈无规律的布朗运动,所以新资金配置的方向,就成为唯一能上涨的方向,吸引存量资金进入。

这就是二元风格体系变化的第二条规律:

增量资金的风格决定市场风格变化的方向,并导致存量资金从高配板块流向低配板块。

事实上,外资风格同样多元,并非简单的“骑白马”,只是当时的A股对比海外的估值体系,价值蓝筹成为明显的风格洼地,吸引了大量偏好“确定性——估值”的低估蓝筹风格的资金。

市场总是急于用一套理论去解释当前的风格,于是就有了“蓝筹股革命理论”,这套理论有了巴菲特的加持(实质上巴菲特并不完全是这个风格),逐渐被大量散户接受,也埋下了日后“茅指数”风格极端化的祸根。

任何一种风格当然都能找到理论依据,但任何一种风格不过是特定的宏观环境与某一类风格偏好的增量资金共振的结果。由于资本市场的跟风效应,任何一种风格都会被过度演绎,一旦宏观环境变化,风格转换就在悄然之间出现。

3/7

2020年:确定性——景气度

2020年是“确定性——景气度”的二元结构市场,市场放弃了估值,因为经过三年的上涨,高确定性的白马股中已经找不到低估值品种,低估值的银行地产大多有商业模式上的缺陷,加上全球流动性大泛滥,丧失了估值锚。

根据规律一,疫情泛滥,让长久期的高确定性资产更加稀缺,只能放弃估值,之前被弱化的景气度维度重新被纳入体系,形成了2020年的“确定性——景气度”的二元体系。全年的风格,一是高确定性的白马,二是医药疫苗、必选消费、电动车等疫情益或政策加持的高景气度资产。

在“确定性——景气度”的二元体系中,确定性是主导风格,这体现了“增量资金决定市场风格”的第二条规律:2020年是公募基金大发展的一年,增量资金从外资变成了公募,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加持的巨型公募基金,由于规模过于庞大,主要投资高确定性、大市值的白马,导致在“确定性——景气度”的二元框架中,以确定性为主,景气度为辅。

4/7

2021年:景气度——估值

根据规律一,2020年白马股的过度演绎,让高确定性资产估值过高,导致2021年市场放弃了确定性。

 

同时,中小盘经过几年的下跌,出现了很多估值洼地,估值被重新纳入核心风格因素,进入“景气度——估值”的二元体系。

高景气度行业是指预期当年增速最快的几个行业,通常有两类:

  • 下游需求爆发,短期的供需矛盾引发的行业业绩大爆发,比如去年的电动车、上游大宗商品;

  • 强政策引导,政府和各类市场资源导入,引发行业爆发式增长,比如去年的光伏风电。

在2015年以前,由于中国经济内在增速高,高景气度板块以前一类为主,2015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政府全面主导的阶段,后一类行业往往更有爆发力。

从宏观上看,2021年是强产业政策影响的一年,双碳政策全年高强度影响多个行业,景气度成为最显性的因素,最终强化为“赛道投资”。

从规律二“增量资金”的风格看,整个2021年有增量资金的渠道包括量化基金、私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后对“固收+”产品的需求,追求的目标是收益增强,所以呈现快速的板块轮动,在高景气的赛道中,寻找有相对低估值的板块。

由于放弃了确定性,2021年又回到A股的传统特色,黑马股、低价题材股满天飞,但毕竟市场已经事过境迁,相比2016年以前的游资题材炒作,现在更注重公司的业绩释放能力,这也是“题材市”与“景气度投资”的区别所在。

5/7

2022年风格可能之一:延续“估值——景气度”的体系

分析完前几年风格变迁的内在逻辑,我们就可以来尝试推测一下今年的主要市场风格。

一轮风格的最终走完,需要相关板块及指数完成一定的涨幅,“确定性——估值”体系之所以在2017——2019年走了三年,因为2018年的大熊市延缓了风格的最终完成;而“确定性——景气度”的风格只用了一年,因为2020年的涨幅太大。

考虑到2021年整个指数涨幅一般,如果2022年政策影响仍然很大(从目前看可能如此),那么2022年仍然可能延续2021年的“景气度——估值”的二元体系。

即使市场仍然追逐景气度,但“岁岁年年人不同”,由于去年的几大赛道资金太过拥挤,特别是新能源,高层有纠偏的意思,地方政府自然不再肯花出不了政绩的冤枉钱,重仓赛道股的机构降低仓位,这也是近期市场调整的主要原因。

当然,政府永远需要新的产业经济政策,所以大概率会有新的方向出来。很多人认为今年很可能是数字经济。去年反垄断,结果我们本来领先的互联网经济落后了,政策又不可能走回头路,所以数字经济很可能是由国家主导、国企央企投资的偏金融IT、工业互联网、信创、网络基础建设这一类民企不太会去做的东西。具体是什么,可能要到两会后才会有具体方向,所以资金也不敢加仓太多,也是近期反弹无力的原因。

当然,这个二元体系也可能变成更注重“低估值”的“估值——景气度”,其逻辑,我在《2022,七“贱”下天山》中有过详细分析,不再赘述。

这两个方向虽然因素相同,但重点不同,注意区别:

“景气度——估值”体系:在高景气度的板块,寻找相对低估值的标的

“估值——景气度”体系:在低估值的板块中,寻找景气度有一定边际变化的板块

具体以哪一个因素为主,取决于增量资金的来源,今年公募资金的发行可能仍然没有很大的启示,市场仍然需要消化前两年基金过度发行造成的赎回压力,今年最有可能的增量资金仍然是“固收+”。

“固收+”资金来源复杂,如果是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与去年类似,则对市场影响延续去年“景气度——估值”的风格。如果是以保险资金为主,有可能变为“估值——景气度”,因为低估值策略更符合保险类长期资金的偏好,甚至可能转向下面的“估值——确定性”的新风格。

6/7

2022年风格可能之二:“估值——确定性”的体系

2022年另一种相对较小的可能性是“确定性——估值”或者“估值——确定性”体系,即放弃了连续两年占优的景气度因素,其宏观背景可能来源于三点:

1、国内变化:如果国内“稳增长”政策未见效,且央行释放的流动性无法顺利传导至实体经济,就连重新启动房地产这个“夜壶”也因购房需求不振而无效;

2、国际变化:如果国外疫情过去后,经济并非恢复常态,而是转向衰退,但货币宽松的空间已经没了;或者疫情再次变异,流动性收缩政策中止;

3、利率变化:如果多次超预期降息降准,无风险利率大幅下行。

为什么此类宏观背景下,市场会放弃景气度追逐确定性呢?

从景气度自身看,“稳增长”是大原则,如果刺激经济的手段不够,财政无法负担的话,就只能“休养生息”,即放松那些妨碍“稳增长”目标的监管政策,以增强民间经济的活力,这么一来,也可能今年“稳”字当头,并没有很强的政策题材。

此时,市场就会更关注高确定性的行业和龙头。

再从DCF估值的角度看,景气度代表的是未来自由现金折现的“近端现金流”部分,而确定性大部分代表“远端现金流”部分。

当经济处于景气恢复时,“近端现金流”对估值贡献更明显,市场更关注率先恢复的高景气度资产,这就是去年风格的市场逻辑;

当经济处于衰退时,市场更倾向保留“远端现金流”占比高的高确定性资金,即这是2017~2019年,我国经济增速下行期市场表现出的风格。

 

2022年,市场将走向何种风格?

而“估值——确定性”体系则可能是资金层面的原因,即公募基金进入“赎回——减仓——下跌——更多赎回”的负反馈,不得不抛售重仓股,导致市场只有机构低配的低估值行业龙头相对抗跌,这一风格是典型熊市的特征。

7/7

风格变化与风格长存

A股的大部分散户和大量机构投资者只有五年以内的投资经验,往往只在某一种市场风格中赚过钱,容易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认为找到了稳定的‘致富之路’。一旦风格转变,前一种风格中最赚钱的人,就会成为下一个风格中亏钱最多的。

尽管如此,稳定的风格与投资体系仍然是你赚钱的根本。

一个有效的方法,保持有效性的前提是——它需要在某些情况下失效,以减少该方法的使用人数,使之不至于走向极端,所以最好的方法,随时会失效但长期总体有效。

风格是用来限制你的选择自由,而不是增加你的选择自由。新手最自由,什么股都敢买,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喜欢参与某些风格,失去了自由。

但越不自由,赚钱的概率就越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tHORXHXuFIwjo17xCHP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