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人生充满偶然。

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让你多走五到十年的弯路。工作如此,买房如此,高考也是如此。

哪些是高考意义上的好城市?
01
教育大城
第一类是教育大城。
2021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达到1078万,而毕业人数也超过900万,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这些大学生主要集中于为数不多的10多个城市。
具体来看,哪些城市属于教育大城?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分别是:

北京(67所)、武汉(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广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沈阳(28所)、杭州(28所)、哈尔滨、南昌(27所),郑州、济南、重庆(26所)。

另一个衡量教育大城的指标,是在校大学生数量。

数量越多,说明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作为后备军的高学历人才越多。(参阅《中国大学生最多的20个城市》)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计港澳台,内地大学生(本专科+研究生)最多的20个城市分别是:

 

广州、武汉、郑州、成都、重庆、北京、南京、西安、济南、长沙、哈尔滨、南昌、石家庄、上海、昆明、天津、合肥、杭州、兰州、长春。
其中,广州、郑州、武汉的本专科学生总量超百万,位居前三。
郑州虽然大学生众多,本专科生数量与武汉旗鼓相当,但在校研究生数量只有武汉的1/4,主要原因在于大专院校居多。
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硕士博士招生门槛相比本专科生更高,一些普通高校硕士点博士点较少,研究生数量自然不及本专科生数量。这一数据可以作为衡量高校综合质量的参考指标。
具体来看,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的城市共有6个: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这几个城市,恰恰是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城。
02
教育强城
第二类是教育强城。
大,只能说明教育资源丰富,不一定意味着处于一流梯队。
这方面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双一流高校数量,另一个世界500强高校。
先看双一流高校。双一流是985和211的升级版,双一流高校包括一流院校和拥有一流学科的院校。
一流大学共有42所,有A/B类之分。其中清北复交等36所高校属于A类,只有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6所高校位列B类。
一流学科高校有95所,这些高校部分学科跻身一流水平,但与一流大学还有一定差距。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具体来看,“双一流高校”最多的十个省份:

北京(34所)、江苏(15所)、上海(14所)、陕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天津(5所)、广东(5所)、辽宁(4所)、湖南(4所)、黑龙江(4所)。

可以看出,一些经济强市如深圳、苏州、佛山、无锡、东莞等双一流高校集体“挂零”。

高等院校往往集聚于传统的大区中心,与过去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配有着密切关系,一些后发崛起的“新贵”城市自然不占优势。
不过,双一流高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升有降、有进有出。
教育部已明确表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实行动态调整,不搞终身制,部分高校可能会退出双一流榜单。而中国科学院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综合实力突出的高校有望晋级。
再看世界500强高校。
这里以最新的“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作为参考,跻身世界500强的内地高校共有26所。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这26所高校中,北京、上海分别有6所和4所,总量位居前茅。在京沪之后,南京、广州、武汉、天津都是2所,杭州、西安、合肥、厦门、哈尔滨、成都、济南、深圳各1所。
注意,评价基准不同,大学排名存在一定差异。QS世界大学排名以“学术评价40%、雇主声誉10%、师生比例20%、论文20%、国际教职工5%、国际学生5%”为评价基准,其他排名诸如软科、USNEWS、泰晤士排名均可作为参考。
不过,无论是哪一份榜单,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主要集中于北上广以及部分强省会城市,南京、武汉、西安遥遥领先,而深圳、苏州、无锡、佛山等经济强市在高等教育上并不突出。
03
人口流入地
第三类是人口涌入之地,大学生就业所向之城。
用脚投票,这是最大的现实。孔雀东南飞,人口流向是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只有经济产业发达、就业岗位多元化、就业资源充足、薪资水平和升职空间突出的城市才是首选。
这是2010年-2020年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人口增长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

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

深圳、广州、成都三城霸榜,10年人口增量分别高达713.6万、597.6万、582万,西安、郑州、杭州、长沙、武汉等省会城市表现也十分突出。(参阅《过去10年,城市人口增量排行》)
京沪虽然人口增量不显,但这并非是两个城市缺乏吸引力,而是两地主动抽疏中心城区人口所致。相反,京沪落户门槛森严,就足以说明吸引力所在。
04
就业所在地
第四类是就业所在地,尤其是名校毕业生的去向。
广东、北京、上海是985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地。京沪粤之后,江苏、浙江等地占比也不低。(参阅《985大学毕业生都去了哪里?》)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我们以广东的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的南京大学、华中地区的华中科技大学和东北的吉林大学为例。
华南理工大学位于广东。2020年毕业生留在广东本省就业的比例高达78.33%,而去往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的比例合计不到7%,去往东北西北的更是寥寥无几。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南京大学位于江苏南京。2020年毕业生留在江苏本省的比例为45.45%,而其他去向分别为上海12.93%、广东9.39%、浙江8.22%、北京5.92%。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武汉。2020年毕业生,留在湖北本省的比例为33.91%,而去往广东的比例高达21.33%,再其次为上海,占比7.94%。
吉林大学,位于吉林长春。2020年本科毕业生,留在吉林本省的比例仅为14.53%,而去往广东的比例高达15.08%,其次为北京12.89%、山东8.57%。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可见,辽宁、黑龙江、甘肃等地即便坐拥一流高校,恐怕也很难留住毕业生。而湖北、安徽、重庆等地,在留住名校毕业生上还需要更多努力。
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是全国主要就业所在地,这些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过半都留在了本地,而外地名校毕业生也多数蜂拥到这里。
05
经济强市、强省会
第五类是强省会城市或经济强市。
经济强市、强省会,要么是教科文卫相当发达,要么是产业优势极其突出,这些地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资源。
这是2020年城市GDP50强城市一览: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参阅《2020年,TOP30城市GDP排行榜
当然,城市经济实力并非一成不变,有城市在崛起,有城市在衰落。一些传统的工业强市,在沿海贸易时代迅速被抛下。而一些中西部强省会,则从小到大,实现了迅速扩张。
GDP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样决定着工作的空间。
这是主要城市高新企业数量排行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在GDP、高新企业数量之外,城市支柱产业、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独角兽企业等硬实力同样重要。
无论如何,选择城市,要看既有的经济实力,也要看未来的发展前景。
06
最“有钱”的学校和城市
第六类是教育经费充裕的城市。
虽然经费不等于教育实力,但没有充足的经费,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这是2021年主要部属高校教育经费排行: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从部属高校来看,教育经费最为充裕的10所高校: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

一般而言,理工科院校教育经费普遍高过文科院校,而高校所在省份财力更为充沛的,教育经费也就相对更为充裕。
这是部属高校,还有一些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而存在,其他不乏经费爆棚的存在。
这是2020年部分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排行: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深圳大学、郑州大学最为突出。深圳虽然教育资源不发达,与北上广存在巨大差距,但深圳本身经济实力突出、财政实力雄厚,对辖区内的龙头高校的扶持力度相当突出。
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200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仅深圳大学获得教育经费就超过60亿元,追上一些传统名校,超过中西部众多985高校。
郑州是强省会的典型。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整个河南迄今仍无一所985高校,就连211高校也只有一所:郑州大学,自然能获得更多财政支持。
当然,一省只有一所顶尖大学的地方还很多,但只有强省会或经济强市,才能提供强大的支持动力。如果本身的经济底子就比较弱,即便想要支持首位大学,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更关键的是,落后地区恐怕连过去的教育优势都无法保持。
07
建议
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当然,选城市的前提,在于已经做好了高校层级的优先排序。显然,985高校拥有最大的优先级,其次为211高校。
如果在两个985或211高校之间犹豫,或者选择空间只剩下二三流高校,那么选好城市无疑就很重要。
这里有几个原则:
其一,尽量到大城市去。大城市不仅教育资源更发达,就业空间也更广阔。无论是为了开阔视野,还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大城市都是最基本的。
其二,避开三无城市:既不属于省会,也不是经济强市,更不靠近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这些地方,过去因缘际会,获得名校落地,但一无财力,二无优势产业,三无充分的就业空间,未来发展必然堪忧。
其三,重点高校优先选城市,普通高校选城市兼顾选专业。如果分数达到重点线以上,那么选择城市就有了优先级。如果只能触及普通高校,那么选择城市的同时务必要考虑好专业,哪些专业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哪些专业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一定要考虑清楚。
其四,城市群时代,不一定都要挤到北上广。北上广的经济、产业和教育无一不发达,但这三大城市竞争也最为激烈。
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都市圈或城市群内的高校,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既不脱离大城市,又靠近就业所在地,这是更为理性务实的选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Bo6OBvc-wfHnjNk-MasMQ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 作者|草叔

♪ 来源|草叔消费升级研究(ID:caoshu6)

1.“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逻辑盲区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一个讨论热度极大的舆论议题。

从1978年到现在,一共也就过去了40来年,现在网友的发言主力,依然保留着上一代的记忆,其本身,或者其父辈,很可能是从农村或者乡镇,通过高考来到城市的大学,并在城市就业,置业,分享城市发展红利。

所以很多人认为:

“我或我的父辈,是从农村,通过读书,获得阶级跃迁,生活大幅度提高,那时候农村&乡镇学生,都是能考的上城里的好学校的”

而现在,农村的学生,能考上好大学的学生,越来越越少了,比如一篇名为《县城再无清华北大》的文章,风靡全网,引发了热议,“现在农村的学生根本考不上好大学了,好大学的名额都被城里的学生瓜分了,而以前我父辈就是通过读书,从农村考到好大学,才有了今天的生活。现在却不行了”。甚至潜意识中认为“好学校把录取名额都分配给城里学生了,农村学生没有被分配到名额”。

叹息一句“寒门再难出贵子”,借此表达对“教育资源失衡,教育不公平”的不满,并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认为以前那种农村孩子可以大量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大学的情况才是合理的。

主流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论,思路大概就是这样——

 

发现近年来,清华北大很少招收农村学生,联想到以前很多农村孩子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学校,认为“现在教育不公平(优待城市,而歧视农村)”甚至认为“是这些好大学给城市分配了更多的名额,农村学生考不上好大学,是大学人为控制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①农村的孩子现在能上清华北大的比例越来越少了,这是不是事实?

 

——√这个是事实。这两年。绝大部分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毕业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里面的高中。农村的孩子在农村高中,或者县城高中,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越来越少了。

②造成农村&县城孩子越来越少能上清华北大的原因,是因为大学和中学歧视农村学生,对于农村来的孩子,不管你学习怎么样,天然会歧视你,城里的中学/大学,不愿意录取来自于农村的成绩好的学生,这是不是事实?

 

——这不是事实,或者至少是有逻辑误区的一个认知。这个认知误区来源于,很多人还是把教育当成了化学,学校是一个反应炉,“这个a学校的学生XX%升上CC大学”,代表把不管什么学生扔进这个a学校,这些学生有均等XX%概率自动考上CC大学,默认学生是静态的,且是同质化的,城市的学生就在这个城市,农村的学生就一直在农村。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行为经济学,学生本身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状态,农村的学生也不是一直待在农村的,在城市里面考上好大学的某学生,很可能家里面就是农村的,但他毕业的身份却是城市学生,他自己考上好大学这件事本身,也被人当成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证据,拿来在互联网上做谈资,再叹息一句“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不公平,歧视农村学生,太不合理了”。

今天本文就来阐述一个非常常见,却鲜有人讨论的逻辑盲区——“所谓寒门再难出贵子”,“农村学生再无清华北大”,这一些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更主要是来自于“人员本身的流动和聚集”,优秀的学生,天然在向城市聚集,他们后来就变成了“城市学生”的身份,而不是“教育歧视”,不是“城市的好中学/好大学,不愿意接收来自于农村的成绩优秀的学生”。

 

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贵子通常会让家庭摆脱寒门,其子女就不再是寒门了”,过去四十年,有“贵子”潜力的人,多多少少都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遇,本身已经就不是寒门了。

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人担心“人才会因为在寒门被埋没”,但实际的情况是——过去40年的大发展下,大部分本来在寒门的人才已经靠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不是寒门了。这是先置的选择,过程当中其实并无歧视。

2.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大部分贵子成功离开了寒门实现了跃迁”想象中的情况(逻辑误区):

很多人想象中的“寒门再难出贵子”,是静态的,他们认——农村的孩子就在农村高考,城市的孩子就在城市高考,然后毕业了以后,农村的孩子再回农村,城市的孩子回城市,这样的话,发现考上清华北大的都是城市学生,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然后推导结论,是不是因为大学/中学歧视农村学生,造成了现在的结果。

实际上的情况:

人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优秀的农村学生,都会主动往城市去聚集,他们很可能初三/高一就已经入读了省会的中学,而毕业的时候是以城市学生的身份毕业的。越是省会独大的省份,这个现象越明显,比如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这些省会,你会发现,他们的清华北大的学生,怎么都是长沙,武汉,西安,成都的中学毕业的?而江苏,山东这样的情况就好很多,各个城市都有清华北大的学生,因为山东,江苏这些省份本身城市发展的情况就比较均衡,不是省会独大。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有贵子潜力”的学生,大部分其上一代也是比较积极的。这一代学生的父辈,如果是比较积极的,比较注重读书的,大部分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读书也好,生意也好,工作也好,已经来到了城市了,也不会再回农村了,他们的孩子,本身就是城市人的身份了。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增长奇迹,社会孕育着无数的机会,如果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人,基本上大部分已经到城市去生活了,这是一个逆向选择过程,可以说,对于大部分积极的人,如果有机会,他们都会想去城市发展,而经过过去四十年巨大的发展,却依然留在农村的年轻人(中年人),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不够积极的那部分人,这一点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所以这个逻辑关系并不是“城市里面好大学/好中学歧视农村学生,不招收农村学生”,而是“积极的,成绩好的农村学生,在自己的中学阶段,或者其父辈年轻的阶段,在过去大发展的40年,已经到城市里去了,他们是以城市学生毕业的”。

  • 积极的,学习成绩更好的学生,流动向了更发达的城市,这不仅不是不合理的事情,反过来,这不正是整个社会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的体现吗?

笔者有很多朋友是湖南人,他们大多不是长沙人,来自湖南当地的小县城或者是农村,但他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跑去了长沙上学,最后毕业考上大学,是以长沙学生的身份考上的,他们毕业了也没有回老家,去深圳,上海等城市,或者就留在长沙,但也很少有人在好大学毕业以后,回到湘潭,常德,永州这些地方工作,所以他们的小孩,也自然就不是这些地方的学生了。这个情况不是个例,笔者很多陕西,四川,湖北等省份的朋友,也大多呈现出类似的轨迹。

但笔者来自江苏,山东等省份的朋友就不是这样,他们很多人是在自己所处的城市上完了高中,参加高考。这根源上,还是经济发展均衡的问题,这些人觉得:无锡/淮安/盐城/常熟就很好啊,没必要非得去南京生活啊,青岛/威海/烟台就很发达啊,不用专门去济南生活吧?

笔者近期看到一位很值得尊敬的乡村老师的故事,她的故事里面的学生也是这么说的,“我在这里搏命了3年,就是为了走出这里”,如果是个积极的学生,最终最优秀,最好的学生的结果是,通过考试离开乡村这个地方,去城市里面生活,那么这些优秀学生,其子女也自然不会再是乡村学生的身份了。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所以,“寒门再难出贵子”(农村学生鲜有人考上好大学)现象,并不因为是城市里的学校歧视农村的学生,人为上给予农村学生更苛刻的录取条件。恰恰相反,优秀的农村学生,在之前就会来到城里上学(城里的学校也非常主动的各种各样的奖学金来支持这些学生),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最终变成了城市学生的身份,这是一个“先置选择”的结果,城市和农村,省会和县城,本身的生源的积极程度,是已经经历过一次选择的。且人员本身是流动的。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然而这个是一个多层次的逻辑问题,很多网友在讨论上,形成了逻辑盲区。笔者用一个对比图,示意了一下教育中存在的“先置选择”问题。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不是同质化的,不同地方的学生本身就是有选择倾向性的,同时人员也不是静态的。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3.“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人口趋势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城镇化率的故事

很多人在讨论“优质教育资源失衡”云云,但到底什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呢?

就好像四十年前有人说“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只有3%的人能上大学,要是以后教育资源发达了,都能上大学就好了”,现在上大学比率这么高了,真的就好了吗?所以很多人的说法又变成了“现在学历变水了”。

所以实际上,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是高中啊,本科啊,博士啊什么的,而是“排名靠前的学生比较多的学校”,那前100名,当然只有100个人了,前5%,自然只有5%的人了。

那么,优质教育资源就是人,人的趋向方向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所在地。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数据来佐证这个事情,即“人员本身是流动的,优秀的学生会向发达的地区来聚集”

首先来看城镇化率:

从1978年以来,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在提升,从1978年的18%,提升到2020年的64%。

也就是说,这一代学生父辈高考的时候,当时80%的人都是农村的人,而现在农村人只占30%了,当年农村的高考生,上了大学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回农村了,成为城市人口。

人口,尤其是对读书比较积极的人口,是向城市聚集的,是本身就有的一个趋势。所以有人说“我父辈当年从农村考到城市里的大学,似乎很多这样的人,现在农村孩子却越来越难考到城市的大学了”,因为当年一方面农村的人本来占比就大,现在占比小了啊,另一方面,比较积极的人,上一辈已经到城市来了,而不是留在农村。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其次看一个数据:各省份出生人口变化情况

我们找了2003年以来各省出生人口变化情况的数据(每年出生人口是用出生率*总人口统计得到的,可能有一定误差,但大体趋势无异,其中四川2003年数据缺失,用的是2006年的,浙江用的是2013年的)

可以看到,2003到2019年的16年来,广东出生人口增加了35万之多,湖北,四川,山东,福建等省份的出生人口,也增长了10万人以上。从增长幅度来看,北京和上海出生人口增长幅度都超过100%。而在这期间,云南,贵州,新疆,河南,黑龙江等省份的出生人口,减少了7万人以上。

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省份之间的人口是流动的,这个流动的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情况和趋势。而如果一个云南人,考到复旦大学,毕业以后就到上海工作,其子女在上海出生,那其子女本身就计入上海的出生人口了。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接下来再看一组数据:典型的省会虹吸作用

 

以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省会人口虹吸的省份——湖北(武汉),湖南(长沙),陕西(西安),四川(成都)。这几个省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省会从经济发展,到城市地位,都比省内其他城市要强很多,所以省内其他城市的人,有着强烈的意愿想要去省会城市发展和生活。

 

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省内其他城市的优秀学生,都会在中学阶段,就来到省会上学。比如常德,怀化,永州等城市的优秀学生,中学阶段就会来到长沙上学,他们以长沙学生的身份参加高考。所以,并不是说高考歧视怀化的学生,导致怀化能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是本来怀化最好的学生,在初三/高一时候,就去长沙上学去了。

湖南省:

 

2010-2020,全湖南人口增长77万人,+1%,而长沙人口增长301万人,+43%,相当于除了长沙外,湖南其他市十年间人口减少约220万人。长沙在整个湖南省的虹吸作用十分的显著。长沙的学生考试成绩自然是越来越强,长郡,雅礼,湖师大附中,长沙一中等长沙学校垄断清华北大生源的情况,也越来越显著,因为最好的学生都愿意去长沙上学啊。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陕西省

 

2010-2020年,陕西省人口+217万人,+6%,而西安市人口+448万,+53%,相当于除西安市外,陕西省其他城市,人口减少200多万人。西安对于整个陕西的人口虹吸作用,也是相当的显著。陕西各地成绩好的学生,都会去西安上学,也愿意去西安上学。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交大附中等超级学校也越来越强,因为他们虹吸着全省的优秀生源,而这些优秀生源的子女,也不太会回到铜川,渭南等地上学了。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四川省

 

2010-2020,四川省人口+327万人,+4%,而成都市人口+582万人,+38%。相当于,除了成都市外,四川其他城市人口减少约250万。四川省其他市的优秀生源,在中学阶段就会去,也愿意去成都上学,他们就以成都学生的身份高考了。

结果就是成都的“四七九系”等超级中学,越来越强,虹吸着全省的优秀生源。并不是因为自贡的学生,高考时候被歧视所以很少人考上清华北大,而是因为自贡的学生,学习好的,初三/高一,就去成都的学校了。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湖北省

2010-2020,湖北省人口+53万,+1%,而武汉市人口+254万,+26%。相当于除武汉外,湖北其他城市十年间人口减少约200万。湖北各市优秀的生源,都在初中阶段前往武汉去上学。湖北当年黄冈中学那也是传说中的学校,黄冈密卷什么的也是一代人的记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最好的学生,大都选择去武汉上学。所以现在湖北最好的学校,并不是黄冈中学,而是华中师大一附中这样的武汉学校。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接下来讲一个认知有偏差的事情:“深圳教育资源不好”。

江湖上一直有一个说法:深圳教育资源不好,这当然和深圳发展晚,城市历史短有一定关系。但是随着深圳的飞速发展,优秀人才不断流入深圳,“深圳教育资源不好”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已经过时了。

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优秀人才/优秀学生趋向的去处就是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看一个综合性排名,关于广东中学的排名,前10里面已经有6席都是深圳的学校了。当然这个排名是比较主观的,我们看一下相对客户的一些数据,2021年,广东有15名学生保送清华北大,其中8名是深圳市的学生,而广东其他20个地级市,一共有7名学生保送清华北大。

各种数据显示,都看到,“深圳教育资源不行”这个说法,一定程度上已经过时了。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4.结语

总体来说,所谓“县城再无清华北大”这个说法,是有因果逻辑盲区的。不是因为“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有贵子潜力的人(比较积极的那一批人),在过去四十年的巨大发展中,大部分已经以各种方式到城市来了,而不是一直留在农村”,这已经形成了相当强的先置选择了。

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贵子通常会让家庭摆脱寒门,其子女就不再是寒门了”,过去四十年,有“贵子”潜力的人,多多少少都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遇,本身已经就不是寒门了。

 

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人担心“人才会因为在寒门而被埋没”,但实际的情况是——过去40年的大发展下,大部分本来在寒门的人才,已经靠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不是寒门了。这是先置的选择,过程当中其实并无歧视。

这本身就是一种先置的筛选,优秀的学生和其子女,本身就有很强的流动性,这些人从趋势上,就在向大城市聚集。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优秀人才/优秀学生愿意趋向的地方,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而优秀人才/优秀学生,都去大城市聚集,反而正是社会流动性和自由性的一个体现,这是件积极的事情,不是什么可悲的事情,更不是教育歧视。

但“人才和优秀学生都愿意去大城市,不愿意留在农村/县城”这件事对不对,那是另一回事,但至少这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规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1O2-IcGJINcf1wbASLeVA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

多地高考已结束

相信合上笔盖的那一刻

许多学子又将开启

人生新的篇章

却有无数人

为他们操碎了心!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这是一条2018年的微博

详尽介绍了当年的

国家奖助学金政策

如今,又刷屏了!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请一定不要放弃读书”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一定要相信

“读书改变命运”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

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

学费减免、补偿代偿……

你只需要带着

录取通知书到学校

其他的,国家管!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多位大V接力扩散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网友纷纷用亲身经历

提醒大家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这是一封高考前发出的信

相信你读完

能懂得党和政府的温暖

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校,剩下的国家管!扩散!扩散!扩散!

向下滑动查看

请一定不要放弃读书!

扩散!扩散!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在中国1272所大学中,每个学校总有各自的长处,有的学校因“颜值”走红,有的以实力扬名,有的宿舍条件特别好,有的则是因为校区里的一头猪。

 

谁才是中国最网红的大学?中国大学里,哪个学校的宿舍条件最好,谁的又被吐槽最多?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网易数读」并回复“大学”,这里有各个维度的中国大学排名,等你来看。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的排名一直是个玄学。

 

Top 1 是谁?不知道,因为有两所;Top 3 是谁?不知道,因为有五所;至于哪些是 Top 10?那就更复杂了,在各式“中国十大高校排行榜”中,林林总总算起来能有二三十所。

 

不过,高校排名说到底只是“面子”,教育经费才是实打实的“里子”。排名不会影响学子的就业升学,有机会进 Top 10 榜单的,都是名声在外的学校。而教育经费的多寡,直接影响的就是学子接触各种机会的多少。

 

随着各高校 2021 年的年度预算陆续公布,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大学最有钱?以及不同的大学之间,收入差异能有多大?

 

 

 

谁是最有钱的大学

 

虽然公办高校不是企业,不以赚钱为目的,但它们的预算总收入真的很高,无不是以亿为单位进行计算。

 

例如清华大学 2021 年的预算总收入就达到了惊人的 317.28 亿元,远超身后的浙江大学一百多亿,毫无悬念蝉联“中国最有钱大学”的头衔。

 

详细来看,清华大学 2021 年预算的本年收入为 228.81 亿元,去年结转 88.47 亿元,仅结转收入就已经超过了许多 985 院校的全年预算总收入。

 

排在后面的几十所高校,虽然体量不及清华,但依旧称得上是有钱。在已公布部门预算的 115 所 985、211 高校中,总收入达百亿的学校就有 17 所,达到五十亿的更有 41 所之多。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虽然都是名校,但名校间的差距有时候也会大得惊人。

 

同为 211 高校,西北大学 2021 年的预算总收入是 14.18 亿元,延边大学更是只有 6.71 亿元,只能望着榜单上的大哥们瑟瑟发抖。

 

这种差距同样体现在生均预算上,也就是大学对每个学生的平均教育投入,而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质量。

 

例如最有钱的清华大学就把 209.85 亿都用在了教育支出上,平均每个清华学生能获得超 40 万的预算。

 

而作为 211 高校的贵州大学,2021 年的教育总支出是 13.18 亿,分摊到 4.6 万名在校生身上,相当于每人平均只有 2.8 万元。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岳昌君教授在 2013 年时曾发文指出,在高等教育快速普及后,高校间的生均经费有不均衡的问题 [1]。

 

根据他的研究,在 1999 年高校扩招前,生均预算的地区差异其实并不大。可随着学生越来越多,教育支出并没有僧多粥也多,很多高校陷入了“越穷越扩招、越扩招越穷”的奇怪循环 [1]。

 

既然高校间的经费差异这么大,那么是不是靠政府平衡财政补助,就能让弱势的大学摆脱困境呢?

 

可能并不一定。

 

 

搞钱关键还是靠自己

 

 

在一般人的预想中,肯定是政府财政拨款力度大了,这些公办高校才这么有钱。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高校预算表可以看到,大学的收入有三大块:一般公共预算拨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其中公共预算就是政府的拨款。进一步分析 985、211 高校的收入来源,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富有的高校收入来自于哪。

 

可以看出,高校间差异悬殊的经费,很大程度上是高校“筹资”能力的差距导致的。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如果单纯比公共预算,北大获得的政府拨款其实比清华还多。而清华之所以更有钱,差距显现在事业收入这一块,比北大多了 46.4 亿元,事业收入也占了清华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什么是事业收入?简单来讲就是学费及培训收入和科研收入两大块。

 

学费及培训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全日制学生,而是各种非学历教育的社会培训 [2]。

 

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新时代企业家科学与人文学堂项目(第 3 期)”为例,该课程要上 30 天课,学费是 19.8 万元,算下来平均每个学生每天要交 6600 元, 抵得上一名普通本科生一学年的学费 [3]。

 

事业收入的另一笔重要来源就是科研。除了有来自国家相关部门的投入,比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也有来自企业的合作委托,例如华为、腾讯等出资和高校共建实验室 [2]。

 

这也是为什么有理工学科的综合类院校,以及理工科学校的事业收入要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而更明显的比较,来自于同城同量级高校的经费比较。就像偏理工的清华收入要高于偏文的北大一样,上海的交大收入高于复旦,南京的东南大学高于南大,武汉的华科高于武大。

 

当然,除了院校类型,地理区位也是避不开的影响高校财政的重要因素。通过梳理 985、211 高校的预算报表,可以发现东部省份的教育经费预算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17 所年收入达百亿的 985、211 高校中,近一半聚集在北京、上海两座城市。而贵州、云南、青海等西部省份,连一所预算过五十亿的大学都没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发展极其迅速的深圳大学。

 

虽然不是 985、211 高校,但深圳大学真的很有钱。2021 年的预算尚未公布,但根据 2020 年的预算,深圳大学当年的财政预算拨款就有 47.55 亿元,堪比清华北大。2020 年预算总收入为 60.86 亿元,超过很多 985 大学 [4]。

 

 

中国大学这么富,钱都花哪了

 

 

 

无论高校拿多少钱,教育几乎都是最大的支出。2021 年,清华大学预算收支表中的教育支出为 209.85 亿元,占本年支出的 86.55%。

 

但对于有钱的高校而言,除了教育支出外,还有余裕来投入到科学支出中,产生更高的回报,从而形成马太效应。这一点在理工类高校中体现特别明显。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理工类高校在科学技术上的投入有多舍得?以中科院下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2021 年在科研上的开支是 38.36 亿元,比教育支出还多。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预算都准确反应了经费怎么花。

 

中山大学就曾出现过教育支出是 45.6 亿元,占总支出的 95.94%,而科学技术支出只有 6299.25 万元,占比只有 1.32% 的情况 [5]

 

对此,《光明日报》援引专家意见说:“教育支出高达 90% 以上,科研支出则不到 10% 的现状,是由于目前不合理的统计口径造成的,不能准确反映大学的真实支出结构” [5]。

 

但学校越有钱,科研投入越多,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在 2018 年,北京、江苏、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都在百亿以上,支出占比达 20%,而青海、海南等省份只有几个亿,有的甚至连一亿都不到。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根据《2019 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北京平均每所高校拥有 17 家科技机构,而在甘肃,平均每所高校只有 4 家科技机构。中部、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经费远不及东部地区。

 

经费是高校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根本坐拥大量财政预算的高校可以放心大胆地将资金投向科研,而孵化的科技创新又进一步创收。

 

但对于预算较少的高校来说,怎么样将一块钱花出三块钱的效果,则更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学校有钱没钱,就读学生的感受最真切。名校间的贫富差距尚且如此,对于那些地方普通高校来说,如果在发达地区还好,如果坐落在偏远省份,硬件水平可能还比不上大城市的普通高中。

 

 

作者|龙龙龙 木子高 贝贝

设计|杨波浪 白气泡儿 士多啤梨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1] 岳昌君. (2013). 从经费投入看如何促进大学教育机会公平. 光明日报. Retrieved 18 May 2021, from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3-07/24/nw.D110000gmrb_20130724_1-16.htm.

[2] 陈志文. (2021). 清华的317亿经费到底是谁给的?. Retrieved 18 May 2021, fro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4/455901.shtm.

[3] 重点推荐 | 新时代企业家科学与人文学堂项目(第3期). (2021).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Retrieved 18 May 2021,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wKukj2g4gqFUikr1EcRjPQ.

[4] 深圳大学. (2020). 深圳大学2020年度部门预算. Retrieved 18 May 2021, from https://xxgk.szu.edu.cn/info/1087/1263.htm.

[5] 晋浩天. (2016). 大学经费增长钱花在刀刃上了吗?. 光明日报. Retrieved 18 May 2021, from http://education.news.cn/2016-09/27/c_129301284.htm.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

中国最有钱大学排行,北大只能排第三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Vp8bCykJ-Q0hCiOqa_u1A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来源:软科(ID:zuihaodaxue)

 

4月26日,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占据主榜(即综合性大学排名)前三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位列医药类大学排名第一,上海财经大学位居财经类大学排名榜首,北京外国语大学名列语言类大学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位列政法类大学排名榜首,中央民族大学占据民族类大学排名首位,上海体育学院领跑体育类大学排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中国合作办学大学排名中夺冠。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身是“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自2015年首次发布以来,以专业、客观、透明的优势赢得了高等教育领域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和权威参考价值的中国大学排名领先品牌。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以服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进步为导向,坚持贯彻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评价的方针、政策,用中国标准评价中国高校。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的上榜高校共有582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占据前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位列全国前五。其他位列全国前十名的大学依次为复旦大学(第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华中科技大学(第八)、武汉大学(第九)、西安交通大学(第十)。西安交通大学相较2020年排名上升1名,首次入围全国十强。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愿景已现曙光。

 

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单科性大学排名冠军高校保持领先地位

 

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遵循分类排名的原则,对单科性大学(医药类、财经类、语言类、政法类、民族类、体育类)使用差异化指标体系分别进行排名。在每一类型的排名中,参与排名计算的不仅有本类型的大学,也包括综合性大学和所有其它类型的单科性大学。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总监王璐介绍:“通过使用差异化指标体系对所有大学进行排名的方法,不仅可以展示一所大学在同类型高校中的排名,还可以给出这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参考排名。”

 

2021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的上榜高校有83所,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位列前三。

 

2021软科中国财经类大学排名的上榜高校有54所,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位列前三。

 

2021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的上榜高校有16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位列前三。

 

2021软科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的上榜高校有33所,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位列前三。

 

2021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的上榜高校有12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位列前三。

 

2021软科中国体育类大学排名的上榜高校有14所,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位列前三。

 

2021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软科中国财经类大学排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软科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软科中国体育类大学排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软科中国艺术类高校名单(有博士学位授权点)

 

由于艺术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艺术类院校的客观评价指标相对稀缺。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没有计算艺术类高校的排名,仅提供5项关键办学状态数据供读者参考。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位列全国合作办学大学第一

 

社会组织独立举办或参与举办的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采用人才培养相关指标,对合作办学大学(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进行了分别排名,其中对合作办学大学还计算了全国参考排名。

 

2021软科中国合作办学大学排名的对象有6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名列三甲。

 

2021软科中国合作办学类大学排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软科中国独立学院排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下表为综合性大学排名、6个单科性大学和合作办学大学的全国参考排名总榜单。

 

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总榜)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附榜单)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VNEN2uHbWXaP6T4DXSw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