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开起来很轻松,就是做起来头冷

今年这个市场里,有一些人在转小作文炒股,也有一些人在写小作文道歉,后者尤其以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转私」明星基金经理们居多。

 

主要还是业绩太惨了。根据朝阳永续数据统计,截至11月2日,今年百亿私募共计6000多只股票多头产品中,仅106只产品为正收益。

 

本来今年上半年还有一些擅长做周期股、做低估值的私募基金跑出了自己的正收益,但到了下半年,市场情绪逐渐极化,就只能眼见着所有上了代销净值、周度更新的私募们一个接着一个倒在了正负线上。

 

在文采各异的小作文里,先行者们还在忙着安抚投资者,「后浪」们早已前赴后继地赶到了战场。董承非、林森、葛晨、周应波等一众公募界的顶流基金经理纷纷离职,开始加盟或是创办自己的私募公司,在静默期里躲过了前一轮的下跌。

 

私募,开起来很轻松,就是做起来头冷

 

但纵观那些“前辈们”奔私后的种种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创业注定筚路蓝缕。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公募时代也许只要三选一,私募时代却必须是全都要。如何面对更艰难的生存境遇,在长周期里跨过终究会遇到的那些坎,是每一代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都要承受的拷问。

 

 

01

开局:投研的搭建

 

 

创业之难,先往小了说,对于一个从公募到私募的基金经理来说,本职工作首先还是要完成一个投资组合从零到一的构建。只不过,孤军奋战的时候,完成这件事,大多还是得依靠自己在公募年代的储备。

 

原来兴全群星之一的王晓明,在创办兴聚投资后也曾感慨道:“初期的时候,私募在投研方面不如公募,早期业绩更多依赖创始人的个人能力[2] 。”

 

但要是能力圈没能踩在市场唯一的风口上,就很容易遇上短期的麻烦。

 

“几乎全面踏空新能源(包括绿电、汽车零部件),踏空的背后,是我对这个板块的不熟悉、不愿追涨的性格、以及新能源研究员的缺位[1]。”慎知资产创始人余海丰在2021年的总结中发表了如是感慨。

 

6年累计收益率315.29%,规模从4亿到110亿是他在泰康资产交出的答卷。而即便是如此经验丰富的顶流,由于没有新能源研究员的原因,在奔私后踏空了21年市场最重要的行情,像是考场里的同学们都快要交卷了,才堪堪在空白处写上「下次再答」。

 

投研团队的搭建是基金经理们在公奔私道路上的第一道坎。

 

公募时期,各家基金公司都有相对比较成熟的投研平台和体系,不同行业都有相应的研究员覆盖。另一方面,对于券商研究所来说,派点驱动的商业模式,也让卖方们更愿意去大型公募基金的前台扫场所码。

 

道理都懂,但对于私募来说,投研团队的搭建终究要做好「过一段苦日子」的准备。

 

在创立初期,由于资源有限,创始人更多地会去选择自认为长期有行情的方向,譬如消费、医药、科技等方向去配置研究员。这也致使私募的投资会更依靠基金经理自身的能力,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行情,懂投资的管理人时有错过,不懂投资的管理人则常常追高。

 

而在近两年市场的极致风格下,行业覆盖度欠缺的劣势就会更为明显。尤其是今年,根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中信30个一级行业中仅煤炭指数录得正收益,近半数行业跌幅大于20%,没买煤炭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组合的亏损。

 

私募,开起来很轻松,就是做起来头冷

 

但煤炭这种「十年不开张」的周期行业,几乎被大多数私募基金战略放弃,至少在2022年之前,在新能源、新消费、新科技的内卷里,还有余力养煤炭研究员的私募基金,养的那个煤炭研究员基本上都是基金经理他自己。

 

团队的搭建和体系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资金的投入,而新锐私募们缺少的也正是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管理规模。于是也就只能把研究的资源聚焦在少数一些「长坡厚雪」的地方,而不是覆盖市场上所有行业。

 

泰旸资产创始人刘天君曾说,“对于泰旸资产来说,有些行业不需要太大的投入,我们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消费、医药和科技等行业,而在有投入的地方,投研深度至少要超过市场平均认知,否则会很快被淘汰[2] 。”

 

如果股票市场像2019-2020年那样线性外推,或许这一切还无可厚非。毕竟消费、医药和科技就是当时公认的三大长牛行业,但当消费受创、医药集采和中美博弈同时发生,长坡厚雪不如追景气度,核心资产不如小盘成长,淘汰了很多私募的恰恰不是投研深度,而是投研宽度。

 

毕竟私募不是公募,可以挑几个小年轻出来在几个赛道做相对排名。动辄以百万起的资金,根子里还是抱着绝对收益的底线要求。而这种收益视角的变化,正是奔私者们面临的第二道坎。

 

 

02

转型:绝对收益的考验

 

 

10月28日,百亿私募和谐汇一创始人林鹏在《致和谐汇一远景系列产品持有人的一封信》中这样说到:“投资也需要有一定妥协,我们的资金属性毕竟是有一定期限的,我们也没有形成足够长时间的私募投资业绩,让我们的客户能始终相信并跟随我们,因此投资组合需要有针对性的变化和适应[3]。”

 

林鹏是公募2017年的股票基金冠军,但创业至今,两年多的私募管理经验也让林鹏对组合管理有更深一步的认知。

 

“两年下来,我们对私募追求绝对收益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后续也将更加合理地运用工具化产品来管理风险敞口,以更好保护持有人利益[3]。”

 

于公募而言,多数公司的业绩考核标准是相对收益,就是要跌的比其他人少,涨的比其他人多,再不济也要和其他人差不多,这也是公募市场上同类基金的持仓极度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远川过去采访了许多亲历过2015年股灾的基金经理,在复盘的过程里,他们常常会提到,公募对年度排名和规模的考核指挥棒,让全市场90%的基金经理都在2015年初进入新一年考核的时候去买创业板,因为完全不投,排名的风险和下岗的压力就会迫使很多人动作变形。

 

如果将市场比作一头凶猛的野兽,公募玩家的首要准则是跑的比其他人更快;而私募玩家的任务则是永远不能被野兽追上。

 

但对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们来说,从相对收益向绝对收益的转变也并非一蹴而就,这一个从纯选股到加工具,从纯多头到加对冲的思维方式大转变,「路径依赖」很容易产生投资上的偏爱,而认知革命则需要熬过一段艰难的内心阵痛。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往往需要经历颠簸,才能真正走出舒适圈,迈出自我革新的这一步,扩充更多的投资工具,在更丰富的投资框架下进行组合管理。实际上,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数以万计的私募基金中,成为活过一轮又一轮市场周期的人。

 

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这个能力迭代的过程中,私募能够留下多少愿意陪伴自己成长的客户?又该如何寻找并且留住这样的客户?这或许是一个公募基金经理可以永远不去考虑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公奔私基金经理必须迈过去的第三道坎。

 

 

03

进化:身份的转变

 

 

公奔私的浪潮层出迭见,其中不乏有如王亚伟、王茹远等昔日的公募一哥、一姐,但最终能占据一席之地的还是少数,大量的流星都在市场的洪流之下逐渐销声匿迹。

 

而不论是投研团队的搭建抑或是投资体系的迭代,最终都是服务于底层的身份转变:从一个只需要本份尽职的打工人成为了一个六边形创业者。

 

在公募期间,基金经理更多的只需要为自己的业绩负责,专注于投资即可。但作为私募的创始人,他需要对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市场、渠道、团队搭建,投资业绩都需要从零开始,缺一不可。

 

这种从「我只需要你做好投资」到「我需要你管好公司」的转变,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智商情商乃至体能精力的全方位考验。

 

事实上,一个私募的生存环境是很艰难的。对内,基金经理不仅需要招兵买马,还要搞好组织建设;对外,基金经理也需要直面更惨烈的外部竞争。

 

从竞争程度上来说,相较于100多家的公募,私募有24000多家。从公司层面来看,即便常年在行业里后50%,公募基金公司也能活的不错,但在私募基金,做到前5%,也就是第1200名,这时候还必须要在收益来源上有自己差异化的特色,才能被市场辨识。

 

从抗风险能力上来说,周期起伏是资产管理公司面对的常态,但公募基金公司的打法是百花齐放,什么风格什么行业的基金经理都有,市场虽然永远波动,但公司也永远可以「东边不亮西边亮」,主动不行卖指数,股票不行卖债券;但对于私募来说,产品少了逆风的时候压力就大,产品多了人也得多,基金经理带好队伍的问题也就更大。

 

从客户压力上来说,私募是和基金经理的个人名誉高度绑定的。于公募而言,基金经理通常是被保护起来的人,只要他们不愿意面对,市场、品牌甚至老板都可以挡在基金经理的前面;但到了私募,基金经理并不能永远回避来自市场的目光,回避客户的沟通。

 

董承非在远川的一次访谈中就曾说过:“原来在兴全的时候,最后这两年,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我业绩做得很衰,但其实没有人会当面这么说,网上的言论,我可以不看嘛,每天就继续做我的事情。私募不一样,我知道这些东西我不可能不面对的,所以就要把这个事情想清楚,也要给渠道和客户做一些思想准备[4]。”

 

在这种「不得不面对」的压力面前,就连客户沟通的「内卷」也早已开始。

 

当其他基金经理们还在屏幕面前写道歉小作文的时候,大禾投资的胡鲁滨在刚刚过去的10月底做了一场客户沟通会。这位原易方达专户基金经理打开了所有在线客户的提问权限,直到每一个尖锐的问题回答完毕,这场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持续进行到午夜12点半的会议才终于结束。

 

也难怪崔红建在创办石锋资产后,感慨一句:“从公募到私募,以前觉得是从温室到丛林,真的到私募以后才发现,是到了终极格斗赛的的八角笼里,没有任何人来保护你了[2]。”

 

转自: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再读一遍巴菲特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作者:愚老头,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有一篇策略报告,题目叫做《乐观是乐观者的通行证》,报告里面有这么一段:“但投资,毕竟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悲观者获得知识,乐观者赢得未来。” 
真的特别想发给他一个大奖章。 
 
股市里坑死的都是乐观主义者。你能想象,一个每天在午饭上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的小白领,眼也不眨的就可以把几年的积蓄一股脑的投到一只三分钟之前才知道名字的股票上么?股市里这样的乐观主义者比比皆是。 
 
最强者之间的对决,是我们在影视剧中最想看到的桥段。《功夫》中的火云邪神,“我只想打死两位,或者被两位打死”,《一个人的武林》中的封于修“既分高下,也决生死”,如果有哪个不开眼的大侠出来虐菜鸡,丢的是整个武林的脸。
 
股市却刚好相反。能不能赚钱,对手菜更重要。当市场有无数的新韭菜涌入,显然我们赚钱的可能性会更大。但当市场只剩下镰刀,再优秀的猎手也有可能沦为猎物。 
 
乐观主义是A股韭菜的温床。 
 
讲投资理念,是一个下限低,上限却极高的行为。下限低到你只要炒过几天股,人云亦云都能白活出一套像模像样的大道理,别人恐惧我贪婪,人弃我取,人多的地方不去,说得都对,但就是老亏钱。另一方面上限却又高到遥不可及,你都以为他是瞎扯。思想这你东西,你只能与同层级的人交流。高一点或者低一点都不行。 
 
01
关于巴菲特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再读一遍巴菲特。我层次不高,每次都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巴菲特并不是没有争议。一直以来,关于内幕信息,还有运气好拿到卵巢彩票这个事,巴菲特给大家的印象并不全是阳光灿烂的老男孩。但我们的纠结或者贬低并不能让我们也富起来,巴菲特的思路和方法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们需要研究借鉴的。 
 
巴菲特是一个天才,这个我们学不了。 
 
传世版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这么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但其实最近发现的马王堆帛书版本是“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跟大器免成,一字之差,意义却天差地别。 
 
大器晚成还给人希望,大器免成则不免让人绝望。 
 
巴菲特最早的投资人之一,一位佛蒙特州物理学教授霍默·道奇的儿子诺顿·道奇这么评论巴菲特:“我父亲敏锐地发现,巴菲特在金融分析方面具有无人企及的杰出天赋。但事实还不止如此。”,在20世纪60年代,巴菲特身边就已经聚起了一批投资人,其中一位亿万富翁甚至在没有见过巴菲特的情况下,直接签发了一张30万美元的支票给他。要知道世界那时候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一盎司黄金对应35美元,30万美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万美元,1960年的哈佛大学,一年的学费也不过600美元。 
 
股市的七亏二平一赚是个铁律,在亏损和盈利之间,是不是也存在一个看不见的“大过滤器”? 
 
02
分层的股票市场
 
重读巴菲特,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是,正确的区分开我们到底是在干什么? 
 
这个问题貌似很蠢,实则不然。 
 
在2010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说了这么一句话,“一直以来,华尔街都是一半经营着赌场,另一半做着资本的筹集和分配。” 
 
股票市场天生就有两层。一层是资源的筹集和分配,对于A股市场来说这对应着IPO以及定增、转债等再融资,要把资源投入到政策鼓励的方向去。另外的一层就是博弈。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也要选择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做生意的角度考虑问题,另一个就是从博弈的角度做判断。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往往混淆了这两个方向。 
 
1、价值投资的思维切入角度是一门生意的优劣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思想,核心就是从做生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巴菲特大部分的思想,都是围绕着什么是一个好生意展开。 
 
他眼中的“好企业”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具有较强的特许经营权;高于平均值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释放现金流的能力。 
 
巴菲特倾向于寻找那种傻子都能做好的企业。他表示,正如彼得林奇所说:“寻找连傻瓜都能管理的公司,因为傻瓜早晚会出现。”还有,“当一位声名卓著、才华横溢的经理人接管一家基本面出了名糟糕的公司时,最终纹丝不动的必将是公司糟糕的名声,这一点很少有例外。” 
 
巴菲特不愿意做成长股。他说,“投资的要旨不在于评估这个产业对社会能有多大的影响,或是它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而主要应该看某家公司有多大的竞争优势,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优势能维持多久。拥有广阔而持久的‘护城河’的产品或者服务才能真正为投资者带来甜美的果实。” 
 
这种思维说起来复杂,但其实真的不难,只要你能自己真正调过弯来。 
 
巴菲特对于好生意的定义可以用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式来定义: 
 
FCF【自由现金流量】= EBIT【息税前利润】-Taxation【税款】+Depreciation & Amortization【折旧和摊销】- Changes in Working Capital【营运资本变动】- Capital expenditure【资本支出】 
 
这个FCF要尽可能的大。所以EBIT要高,资本支出要低。 
 
巴菲特并不是不买重资产行业,他只是选择在企业资本开支高峰期过后,现金流已经稳定的时期买入。比如巴菲特持有的BNSF(伯灵顿北圣塔菲铁路),单单其重置成本就要远远高于其买入价格,而且美国铁路的资本开支高峰期早就过了,这对巴菲特来说显然是一笔好生意。 
 
如果我们更加直观的去理解,巴菲特想要的,就是可以躺着赚钱,没什么竞争,类似于包租公收租的那种生意。当然,买入价还要合理,收益率要高。 
 
这是一种经营性思维,或者说商业思维。因为我们这几十年变化太快,大部分人都是被动的进入了商业社会,造成这种思维缺位。自由现金流的理念,只要你用一种市侩的眼光来审视一笔生意,基本上就算转型成功。 
 
往近了说,所谓的文艺青年投资四大傻:开咖啡店、花店、奶茶店、民宿。他们逃不开的坑都是前期大额的资本开支,这几个看上去投入不大的行业,前期装修的费用额度都会超出文艺青年的想象,尤其是民宿。至于饭店,文艺青年们没被厨师们组团坑一笔,这财商就已经算是百里挑一了。 
 
往远了说,现在的A股,能够经得起自由现金流考验的,比例并不高,再加上估值合适,那就真是凤毛麟角了。上证3000点保卫战,从2007年开始,我们已经打了15年了,从一门生意的角度看,现在的3000点显然不能算是低估。 
 
用自由现金流量这个工具,我们其实可以理解很多问题。 
 
京东方是很多大资金的宠儿。这个票盘子超大,可容纳的资金量高。同时员工7万多,行业和公司可跟踪性强。可这么多年下来,长期持股的体验很差,很少有人在上面赚到钱。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再读一遍巴菲特

 

上图是京东方A2002年的自由现金流量走势图。从2002年至今的这20年中,京东方只有很少的年份能够产生出正的自由现金流,大部分年份都是大额净流出。
让我们看看五粮液的。 
 
同样是20多年,五粮液只有极少的年份出现负的自由现金流量,大部分年份都是高额净流入,白酒行业YYDS绝不是浪得虚名。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再读一遍巴菲特

 
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的典型实践是“喜诗糖果”,如果巴菲特在中国,白酒也一定是他的心头好。 
 
那京东方就一定不能投么?当然不是,当你把剩下的主要玩家卷出局,你以前流出的那些现金流,会在不远的将来一笔笔全部收回来。但是现在,那些终将被淘汰出局的玩家还剩一口气,京东方继续努力吧。 
 
2、博弈无处不在 
 
股票市场生意之外的第二个角度,就是博弈。理论上除了价值投资之外,都是博弈。我们通常说的算估值,看PE、PB,PEG,还有专门的成长股投资法,以及技术分析、趋势分析,本质上都算是博弈。 
 
毋庸置疑,巴菲特同样是个博弈大师。只不过后来资金量太大,不得不走上价值投资之路。但草蛇灰线,马迹蛛丝,巴菲特还是留下了很多博弈的思路。 
 
比如那个著名的投票机和称重机的比喻。 
 
巴菲特曾经说,“本杰明·格雷厄姆告诉过我们为什么:股市的短期运作像是一个‘投票机’,而股市从长期看就像是一个‘称重机’。恐惧与贪婪在投票时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称重时毫无作用。”,巴菲特当然了解什么决定了称重机,但他显然也了解贪婪和恐惧。 
 
对于股市走势的判断,巴菲特说,“利率之于投资就好比地心引力之于物体;利率越高,向下牵引的力量越大。”,“实际上,不论何种资产,它的价格的增长速度不可能长期高于其利润的增长速度,这是不可逃避的现实。” 
 
芒格很大程度上,是巴菲特在博弈方面的补充。 
 
芒格一直说,凡事要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我们一直把这解释为逆向思维的模式,只是当成我们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补充。 
 
其实芒格给出了在这个七亏二平一赚的市场上活下来的最正确的思维方式,那就是不是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每一笔交易都寻求将自己的亏损最小化。当你有了一定的交易经验之后,你一定会理解我这个观点。 
 
芒格还说,谁说投资者或者投资管理者必须打败所有人,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最重要的是,你要真正了解自己该规避什么,然后离那些事远点。他建议大家这样去做,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03
神经错乱需要治 
 
 
好好的研究巴菲特做价值投资,或者承认市场就是博弈,用博弈的思路来做股票,这两个方向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既要又要,又当又立,市场可不是你爹妈,会一直惯着你。 
 
这个市场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明明做的是博弈,套了之后就用价值投资的幌子来催眠自己。 
 
如果你说自己是价值投资,现在拿着白酒。白酒这个行业确实符合价值投资的方向,但巴菲特买喜诗糖果的时候,公司市净率刚刚4倍,股神就已经大叫吃不消,在芒格的再三劝解下才下手。现在市净率20倍,市盈率50倍的山西汾酒你说你自己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真背不动这口大锅。 
 
最近还有人频频抄底医药,口号是医药行业已经跌出来价值。确实,几个龙头股恒瑞医药,爱尔眼科回调幅度都不小,而且历史上的自由现金流指标都表现的非常好,可以跟白酒相媲美。 
 
那好,巴菲特说过,如果你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天。彼得·林奇也说,挑股票就像挑人生伴侣,婚前别考虑离婚是否容易。那只著名的医疗器械股,现在市盈率40倍,市值3000多亿,假如给你4000亿,你会考虑买下这公司作为终生的投资么?还有,假如你真有2000亿,你会买下那个连锁眼科诊所么?老板已经润出去了都挡不住你们冲进来,你们一定开始就没想过天长地久。 
 
A股按照巴菲特的方式做价值投资大部分时候很难选出标的,老老实实承认我们就是在做博弈也没什么不好的。对这个市场保持最基本的尊重,该认输的时候认输,当市场没有机会,胜率没有站在我们这边的时候,我们就休息。 
 
价值投资和博弈逻辑的关系,跟生产思维和消费思维的对比很像。所谓的生产思维,就是价值投资的自由现金流思维。至于消费思维,就是博弈。生产思维的目标是为了挣钱,消费思维则是虚荣大于实用。同样一个爱马仕包,有人背着是为了筛选客户和合作伙伴,有人则是纯为了表示自己买得起。 
 
价值投资收益的来源,很大部分就是做博弈的那批人。同样,生产思维的财富,也来自于消费思维。 
 
最后,再提下比亚迪。巴菲特在2006年的一档节目中见到了通用当时的CEO里克·瓦格纳。随后巴菲特专门给里克·瓦格纳发了一封传真,“我并不经常买车,但下一辆会是凯迪拉克”,巴菲特后来还说,“我百分之百地支持通用汽车公司”。 
 
你们不会真的以为,巴菲特卖比亚迪,是因为经济原因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SCP436heMMiHngD-E_WZQ

读书:霍华德·马克斯《周期》

人生成功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排名第一。投资成功三大要素,选时、选股、配置,选时排名第一。

投资成功要在三对关键因素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周期定位与资产选择(选时与选股),激进与保守(进攻与防守),技巧与运气。

促成经济周期、企业周期、市场周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自然发生的现象,更加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人类心理的起起伏伏,第三是由前面两个因素所导致的人类行为。

要掌握长赢投资哲学,必须综合很多基本要素:

第一,分析技能是基础。要培养你的分析技能,包括财务、金融、经济分析技能

第二,市场观很重要。明白市场如何运作非常重要。

第三,大量阅读,多学习。阅读是你构建投资观的重要基石之一

第四,结交同行多交流。多和投资同行交流,能大大帮助你提升投资能力。

第五,投资经验最可贵。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真正替代你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如果既懂周期又会利用,就可以顺应周期的趋势把投资做得更好:当赢面对我们更有利时,我们可以增加赌注,投入更多资金买入资产,提高组合的进攻性;相反,当赢面对我们不利的时候,我们可以退出市场,把钱从赌桌上拿回来,增强组合的防守性。

沃伦·巴菲特期望得到的信息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重要,二是可知。

我个人认为,下很多功夫预测未来的宏观面,不可能帮助投资人取得优异或出众的业绩。靠宏观面预测战胜市场而闻名的投资人极少。

在三大方面如果投入时间分析研究,我们就会收获最多:

第一,基本面。基本面包括行业基本面、公司基本面、证券基本面。

第二,市场面。你要训练自己,严守纪律,支付的买入价格要合理,和上述行业、公司及证券的基本面相匹配。

第三,组合面。你要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投资环境,以决定我们的投资组合的战略布局适应投资环境。

价值投资人做的是什么?他们努力利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不匹配来获利。

在构建组合的整个过程中,加入另外一个因素,会让你获利更多,那就是针对接下来几年内市场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好相应的投资组合布局。

风险主要是资本永久损失的可能性。但是也存在另外一种风险——机会风险,即错失潜在盈利的可能性。把上述两种对风险的定义合二为一,我们可以看到,风险就是事情发展不如人愿的可能性。

我们除了要对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形成自己的预判外,还要估量自己这个预判有多大可能性被证明是正确的。

你即使知道概率,也就是说,你即使对未来的趋势有卓越的见识,也还是不知道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卓越投资人十分关注周期。他们会留意过去的模式是不是会重复发生,保有一种“周期感”,大致判断出我们现在所处的重要周期的类型和位置,而且知道周期信息所传达的含义以及自己应该如何采取行动

我所谈论的周期,包括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都会引发后续的事件,前是因,后是果。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不同领域的周期都有一系列事件,从而导致不同领域形成不同的周期,一个领域的周期变化,又会影响其他领域的周期。因此,经济周期会影响企业盈利周期;企业盈利周期又会影响上市公司公告的盈利数据;上市公司公告的盈利周期又会影响投资人的态度;投资人的心态周期又会影响市场波动;市场波动周期又会影响获得信贷的松紧程度……而信贷周期又会影响经济、企业、市场。

• 周期是必然的,人根本无法避开周期。树不会长到天上去,也极少有东西会跌到化为乌有。

• 投资人记不住过去的事,进一步加强了周期的影响力。

• 同样或者非常相似的情景再现,有时距上一次发生才过了短短几年。

• 周期能回调进行自我修正,周期运行方向反转并非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周期反转(不是沿着原来的方向持续下去),是因为内部因素:趋势给自身创造了反转的理由。

• 其实,从客观的数据来看,周期的上行阶段和下行阶段相当对称。

投资人心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交替上升的周期,乐观情绪上升,从而推升市场价格上涨,接下来,悲观情绪上升,从而压低市场价格。

人类参与这个创造周期的过程,由此导致人的情绪和心理倾向影响周期现象。概率或者随机性也对某些周期影响很大,人类行为也对这些周期的生成有很大影响。这些周期能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的行为,但是这些周期的波动有随机性,因此它们也不可靠。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类的行为。

我们要抵抗直觉保持理性思考,就像抵抗洪水继续肆虐一样,非常困难……人的天性就是要为每件事的发生找出理由,因此我们很难接受很多事其实没有原因,或者找不到原因,它们只不过受到不相干的随机因素影响,然后就发生了。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有时候成功并不是因为特别有能力,失败也不是因为特别无能,经济学家阿尔钦所说的“偶然因素”,也就是运气。成功靠能力,也要靠运气。其实随机性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

很多因素容易发生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率每个年度都会变化,甚至即使经济增长率的年平均水平符合长期趋势线,经济增长率水平也会年年出现差异。

经济增长预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我实现。人们(和企业)如果相信未来经济增长会很好,就会消费更多,投资更多……消费增长了,投资增长了,未来经济自然就会增长得更快。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所说的那句话十分精辟:“我们会看到两类预测者:一类预测者根本不知道,另一类预测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中央银行管理通货膨胀的目标不是消灭通货膨胀,因为大家普遍认识到:第一,通货膨胀有很多方面像苦口的良药,尽管它的过程有些令人痛苦,但确实也能够带来好处;第二,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中央银行的目标不是消灭通货膨胀,而是控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经济周期中一波强劲上行所产生的结果。• 商品需求增长相对而言过度超过供给,此时可能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生产投入要素的价格上涨,比如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此时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进口国的货币相对于出口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对于进口国来说,其进口货物的成本会由于货币汇率上涨而上涨,由此可能导致“进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政府管理经济周期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财政工具。财政工具主要是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

凯恩斯说,政府应该通过影响需求来管理经济周期。而要完成影响需求的任务,政府可以运用财政工具,其中包括政府财政赤字。

第一,经济的上行和下行,对于企业盈利幅度的上升与下降来说,非常重要。

• 行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销售会直接对经济周期做出反应。

• 日常生活必需品,比如食品、饮料、药品,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并不是很敏感。

• 低成本消费品的需求并不会有很大波动性,高成本的消费品,比如奢侈品和度假旅游,需求的波动性就很大了。

• 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需求,比如个人购买汽车和房子,企业购买卡车和工厂设备,对经济周期高度敏感。

• 人们对日常服务的需求,一般波动不大

企业的成本都可以分为三类:固定成本、半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一般来说,企业的总成本中,固定成本比例越大,可变成本比例就越小,这就会导致企业经营杠杆水平越高。经济形势良好,企业销售收入增长,这时候经营杠杆对企业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企业利润增长幅度大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但是,经营杠杆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周期、金融周期、市场周期,在上行阶段大多都会走过头,不可避免地在下行阶段也往往会走过头。这种周期容易走过头的现象,都是投资人心理和情绪钟摆摆动过度所造成的结果。因此,理解和警惕市场心理和情绪走过头,是对投资人的入门级要求。

投资市场也形成了类似钟摆一样的摆动:• 从兴奋到沮丧;• 从为利好事件欢呼庆祝到为利空事件忧虑不安;• 从价格过高到价格过低。

• 经济产出和企业盈利的年增长率,从长期趋势线来看只是温和增长,但是参与者的决策加剧了周期性,导致增长速度高到很不正常。这经常代表投资人过于乐观、人为地进行扩张,后期一定会有大幅收缩,因为大涨之后往往会有大衰退。

大多数投资人的心理和情绪,是在错误的时候摆动到错误的位置。利好事件出现导致市场过度兴奋,因而他们纷纷买入,推高价格直至过高水平,这时大多数投资人却变得更加贪婪,还想进一步追高买入。相反,不利事件出现导致市场过度沮丧,因而他们纷纷卖出,压低价格直至过低水平,这时大多数投资人却会变得更加恐惧,还想进一步杀跌卖出。

实验研究就表明,人总会一直坚持自己明显错误的决策,而不是承认错误,改变主意;人总会在吃大亏之后急于想要捞回损失,却亏得更多;人在预测错误之后只会给自己找理由,却死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预测错了;如果得到的事实信息不符合自己的想法,人经常不是改变想法,而是改变信息、抵制信息、歪曲信息,甚至主动拒绝信息。

不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性格,是他们投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是我观察到的保持时间最长的分析结论之一,不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性格,是他们投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是我观察到的保持时间最长的分析结论之一。

投资人的错误主要有两种形式:选择性感觉,歪曲性解读。也就是说,有时候投资人只注意利好的事件而忽视利空的事件,有时候情况正好完全相反。但是,投资人对事件的感觉和解读极少是平衡、不偏不倚的。

投资人的立场很少保持客观、理性、中立、稳定。首先,投资人表现出高度的乐观主义、贪婪、风险忍受、信任,这些心理和情绪所导致的行为是争抢着高价买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但潜在收益率随之下滑,风险提高。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也许是一个引爆点一下子炸开了,投资人心理和情绪发生大转变,他们变得悲观、恐惧、风险规避、怀疑,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的摆动幅度,往往超过按正常推理所得出的摆动幅度。

,重要的不是数据,重要的也不是事件,重要的是人对数据或事件如何解读,而做何种解读会随着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摆动而摆动。

拒绝跟着感觉走,不过于情绪化,是投资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只有数量极少的投资人明白,自己不可能确定无疑地知道未来的事。他们是非常聪明的投资人,也许会对未来的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并不会下大赌注去赌自己的这些看法将来肯定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投资的风险起源于两点:第一,投资本身包括应对未来;第二,未来是不可知的。投资必须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所以风险是必然的。

投资高手有三个突出标志:理解风险的能力突出,评估风险的能力突出,应对风险的能力突出。

投资人要认识到,尽管投资环境会发生变化,但是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可以说投资环境都是固定不变的。对投资环境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我们接受现在这个投资环境,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只管做好投资就行了;第二种,我们排斥现在这个投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是可以改变自己,选择站在一旁,不进场做投资

人的天性是厌恶风险的,所以你完全可以合理地预期,如果要承受风险,就必须有好处来引诱投资人,这个好处就是让投资人得到的收益足以补偿他们所承担的风险,而且还有不少剩余的收益。

大多数投资人是规避风险的,所以:• 风险规避型投资人在处理投资时谨慎小心;在考虑投资,特别是那些风险大的投资时,会认真仔细地研究分析;在投资分析中,纳入保守的假设和适当的怀疑主义;对有风险的投资,要求更大的安全边际作为保护,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分析错误和令人不愉快的意外事件;坚持要有相当大的风险溢价,即预期会有更高的递增收益,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做有风险的投资;拒绝做那些不合理的、愚蠢的投资交易。

“从历史来看,标准普尔股票指数收益率平均为10%,所以我只有认为股票能持续保持这么高的收益率,才会买股票。”

利好事件发生时,就像上一段所描述的那样,投资人会更加兴奋、乐观、贪婪,往往也会变得不是那么强调风险规避——不仅低于平时的风险规避程度,而且达不到本来应该有的风险规避程度。

• 利好事件导致乐观主义程度提高;

• 乐观程度提高,导致人们提高风险容忍度;

• 风险容忍度提高,导致投资人降低风险溢价要求;

• 要求的风险溢价降低,相当于对风险资产要求的收益率降低;

• 对风险资产的收益率要求降低,导致其价格上涨;

• 资产价格更高,导致资产风险水平更高

人们在金融投资上的记忆极其短暂。后果是那些金融投资大灾难,投资人很快就完全遗忘了。在人类积极努力不断进取的领域里,极少有像金融领域这样,历史所占的分量简直无足轻重,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整体恐慌取代了高度信心,过度风险规避取代了过度风险容忍 。卖家成群结队地抛售,量大,价低,急于卖出,可是买家都站在一边,不敢出手。资产价格崩盘了,市场流动性降到了零。

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是相信根本没有风险。用同样的说法,最安全(也是报酬最丰厚)的买入时机,通常是在每个人都相信根本没有赚钱希望的时候。每个人都失去赚钱希望的时候,反而是最有赚钱希望的时机。

市场价格里面乐观主义的因素占了多大比例?乐观主义水平高,意味着可能发生的利好已经纳入定价了;

既然理性的、不容易受情绪所控的投资人只是极少数人,那么投资人从整体而言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或者在心理和情绪的其他方面,极少能达到平衡状态,会随着周期波动而波动,或者随着钟摆摆动而摆动。一面是风险规避,迫使他们要小心谨慎,另一面是风险容忍,驱动他们积极买入。投资人总体而言往往不能在二者之间保持一个健康的平衡状态

卓越的投资并不是来自买的资产质量好,而是来自买的资产性价比高——资产质量不错且价格低,潜在收益率相当高却风险有限。

为什么我把信贷周期列为最重要的周期?第一,资本或者信贷,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能否及时获得足够多的追加资本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和经济)的成长能力。第二,企业和个人必须获得资本,才能在现有债务到期时进行再融资。第三,很多经济单位都依赖信贷市场才能顺利运行,而金融机构代表了其中一个特殊的、夸张的案例。第四,信贷市场发出的信号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信贷市场关闭会导致恐惧扩散,其影响远远超过企业现实情况的负面程度。

很多企业的资产,本质上是长期资产(比如,建筑、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信誉),但是企业通常通过发行短期债券来筹资购买这些长期资产。企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短期债务的借款成本最低。所以这种“借短投长”的安排,在大多数时候都运作得很好,长期资产与短期债务之间进行错配,有很大隐患,一旦信贷周期掉头向下,导致到期债务不能再融资,这种错配就很容易引发危机。

过于宽容的资本提供者,经常会助长金融泡沫的生成和发展。最近无数的案例表明,宽松的资本市场助长大牛市,而大牛市后面紧随的就是著名的大崩盘:1989年到1992年的房地产;1994年到1998年的新兴市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9年到2000年的影视展览行业;2000年到2001年的风险投资基金和电信企业。

全球金融危机构建的基础环境都是金融体系和信贷周期内生的。大体上是一个金融现象,完全由那些金融玩家的行为所导致。创造这种周期的主要力量是:十分容易得到的资本;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谨慎,以致不受约束和制约的热情泛滥于整个过程中;非常富有想象力的金融工程;贷款决策和贷款保有分开;不负责任和露骨的贪婪。

一个紧张不安、小心谨慎的信贷市场

• 害怕亏钱;• 提高风险规避和怀疑主义;• 不愿意把钱贷出去,也不愿意把钱投资出去,不管机会有多么好;• 到处都缺资本;• 经济收缩和债务再融资困难;• 违约,破产,重组;• 资产价格低,潜在收益高,风险低,风险溢价过高。

一个慷慨的资本市场往往伴随着以下现象:

• 害怕错过赚钱的机会;• 减少风险规避和怀疑主义(也相应减少尽职调查);• 数量过多的钱追逐数量过少的交易;• 愿意加大购买证券的数量;• 质量低的证券也愿意购买;• 资产价格高,潜在收益低,风险高,风险溢价微薄。

卓越的投资并不是来自买的资产质量好,而是来自买的资产性价比高——资产质量不错且价格低,潜在收益率相当高却风险有限。满足这些条件的最佳买入机会,多数是在信贷市场处于其周期中不是那么兴奋地扩张,更多的是恐惧地收缩的阶段。

在清醒的时候,贷款机构和债券购买人坚持要有足够大的安全边际,以确保借款人即使情况恶化,也能还本付息。

债券发行的周期运行过程,这个周期是在不良债权周期的起伏之下运行的。我总结如下:• 风险规避型投资人限制了债券发行的数量,要求发行高质量的债券;• 高质量的债券发行,导致低违约率;• 低违约率,导致投资人变得自满和风险容忍;• 风险容忍,让投资人愿意接受更多数量的债券发行和更低质量的债券发行;• 更低质量的债券发行,最终受到经济困难的考验,导致其违约率上升;• 违约率上升,产生令人害怕的赔钱效应,让投资人重新回到风险规避;• 又从头开始新一轮周期。

• 经济周期,影响投资人心理、企业盈利能力、违约发生率。

• 投资人心理周期,推动信贷市场情况起伏波动,推动投资人贷款、买进和卖出的意愿起伏波动。

• 投资人对待风险态度的周期,在周期顶部时,会有利于不良债券顺利发行,在周期底部时,会拒绝为企业到期债务再融资提供资本。

• 信贷周期有两个深远影响:一是影响企业债务到期获得再融资的难易程度;二是影响未来债券发行人受到严格信用标准审核的程度。

但是房地产开发就不一样了,从萌生项目的想法到项目完成交付房子,其间要经过很多年,这给房地产开发增加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开发商希望能够对冲这个风险,办法就是他们能够以很高杠杆大规模外部融资来开发项目。

“十分怀疑那些声称房地产价值会持续上涨直到永远的说法”。他仔细地思考过那些支持“这次不一样”说法的经济学论据,但是他说,“你会看到,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做出类似的乐观评估,后来却被现实情形击得粉碎”。上帝保佑。

从1628年到1973年,这是艾希霍尔茨最初的研究期限,阿姆斯特丹市绅士运河区房地产的价值经过通货膨胀调整以后,平均每年的涨幅只有0.2%,即使是最吝啬的银行存款利率都比它高。正如罗伯特·希勒分析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区房价近400年价格走势之后所说的:“房地产价格确实翻了1倍,但是这花了350年。”

事实上,找理由把价格上涨合理化,这种事(以及预测后面还会涨更多)——无一例外地——都是发生在市场涨到高点的时候,而不是在市场跌到低点的时候。

房地产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会周期性地起伏,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周期由于特殊因素的作用,其波动幅度会更大:• 从项目初步设想到项目建成销售,其间有一段长达数年的交付时间;• 房地产开发商一般都会使用极高的财务杠杆;• 房地产供给通常弹性很小,不能根据需求波动快速地进行调整

作为投资人,我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和资产价格打交道,一是评估现在资产价格处于什么估值水平,二是判断未来资产价格会如何变化,三是做决策决定是否投资、何时投资以及投资多少。

资产价格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基本面和心理面。基本面:我一直称之为“事件”,大致可以被简化为两大财务指标——企业收益和现金流,以及对二者的未来预期。心理面:投资人对基本面因素的感觉,以及他们如何评估这些基本面,特别是投资人的乐观程度和对待风险的态度

心理面、基本面、市场面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双向的……甚至会同时双向互相影响。每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

要在预知未来事件的能力上远远超越别人,我们就需要具备三大成功要素:一是有远见,二是有直觉,三是有第二层思维。我不相信这些东西能被简化到可以写在纸上,也不相信这些东西能通过读书被人们掌握。

影响投资人制定投资决策的因素也许可以被归纳为三大类因素:人性、心理和情绪

“牛市三阶段”:第一阶段,只有少数特别有洞察力的人相信,基本面情况将会好转;第二阶段,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情况确实好转了;第三阶段,每个人都得出结论,基本面情况将会变得更好,而且永远只会更好。

“熊市三阶段”:第一阶段,只有少数深谋远虑的投资人才能意识到,尽管形势一片大好,市场面普遍被乐观看涨,但是基本面肯定不会一直顺风顺水;第二阶段,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正在越变越糟;第三阶段,每个人都相信基本面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所有泡沫都贯彻着一个共同的主线,大家都相信,对于那些资产来说,“根本不存在价格太高这回事”。当然,这句话后面紧跟着另外一句话——你不管用什么价格买,肯定都会赚钱。

明智的投资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搞清楚这个东西值多少钱,用比价值更低的价格买入。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算对价值;二是买对价格,

(施乐、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宝丽来、柯达、惠普、默克制药、礼来制药、德州仪器、可口可乐、雅芳)漂亮50成长股涨疯了,1968年它们的股价涨到其每股收益的80倍至90倍,成了这一波大牛市的急先锋。后来,它们却一头栽到地上,因为投资大众的热情冷下来了。1973年,股市变得非常低迷,漂亮50成长股的股价跌到只有每股收益的1/8~1/9,也就是说,那些5年前高位追涨买入美国最优秀企业股票的人,亏了80%~90%,一美元亏得只剩下一二美分,漂亮50成长股的50家公司当时看起来优秀得简直“完美无缺”,其中有几家后来破产了,有几家差点儿破产。

“价格过高”并不等于“明天就会下跌”,很多投资风潮会前行好长一段时间,才到达泡沫的程度。

我不相信预测。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且他们能够靠这个本事来提高投资收益率。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总体上理解周期的基本特点: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运动?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走极端,冲向顶峰或低谷?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走到极端又反转回归?

周期上行阶段,市场价格从公允估值水平上升到过高估值水平,并通常和某些重要因素一起出现:• 基本面普遍都是好消息;• 投资人对基本面事件进展感觉很满意;• 媒体一致采取乐观的态度解读事件;• 投资人对媒体乐观的看法毫不怀疑地接受;• 投资怀疑程度下降;• 投资人风险规避罕见;• 信贷市场窗口大开;• 投资人情绪普遍都是积极乐观的。

当其他人无所顾及,充满自信地激进买入时,我们应该高度谨慎。当其他人都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或者恐慌性地割肉卖出时,我们应该变得更加激进。

要与周期的步调保持一致,要同周期一起与时俱进,在周期出现重大变化时,我们的投资行动也要相应地做出重大改变。

市场周期每次都不同,包括波动幅度的大小、速度快慢和持续长短。市场周期的波动并不是非常规律的,能让我们根据历史推断未来。因此,从周期现在所处的某点来讲,市场可能会朝三个不同的方向运动:向上、平行和下行

投资人一再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容易轻信无风险收益,一听到别人忽悠有种资产只有收益没有风险,就马上倾心。

挺过周期的下跌阶段,坚持等到周期反弹阶段的到来,需要我们一要在情绪上有资本,能忍住不割肉,二要在财务上有资本,在需要时能追加保证金甚至补仓。要想投资成功,这两种资本都必不可少。

没有哪种投资策略或者投资方法会永远有效。要想随着周期走势变化做对投资布局,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做出有充分理由的合理推断,以及调整你的投资布局以顺应周期下一步的大趋势。但是这可不容易。

投资成功,三种要素必不可少:激进买入、选择时机、操作技能。如果你选择对了合适的时机,又能足够激进地买入,那么即便没有太多操作技巧,也照样能成功。

投资成功应该考虑以下六个关键要素,也许更应该称之为三对要素:

第一对要素是周期定位和资产选择。

第二对要素是激进和保守。要根据他们对周期的分析而定。一要分析市场现在所处周期的位置,二要分析周期背后所隐藏的未来市场趋势。

第三对要素是技能和运气。

能否成功地布局投资组合以应对市场未来趋势,首先取决于你做什么,集中更多兵力用于进攻,还是用于防守;其次取决于你什么时候做——基于你对周期所预示的未来市场趋势有卓越的洞察力。

我希望大家不要过于关注每天市场短线的上涨和下跌,这些都是如芝麻一般的小事,而要关注周期走到极端的情况

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的关系有上中下三种情况:中间区域是定价“公允”,上下两个极端是定价“太贵”和定价“便宜”。当然,市场走到定价太贵和定价便宜两个极端,肯定要比其他情况能够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功并不是好事。”简单地说,成功会改变人,而且通常不是把人变得更好。成功会让人觉得他们很聪明。但是你一旦聪明过了头,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什么时候都很聪明,就会变成坏事了。

“人希望得到什么,就会相信什么。”换句话说,人往往会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想法导致投资人相信,好时候后面还会跟着更多好时候。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忽视了万事万物皆有周期,特别是成功这件事,它的周期性特别明显。

当赢面对我们更有利时,我们可以增加赌注,投入更多资金买入资产,提高组合的进攻性;相反,当赢面对我们不利的时候,我们可以退出市场,把钱从赌桌上拿回来,增强组合的防守性。

《周期》提及图书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列纳德·蒙洛迪诺 《醉汉的脚步》

理查德·塞勒教授的书《“错误”的行为》

加尔布雷斯《金融市场狂热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

杰夫·胡达,《出错也照样能赚钱》《寻找阿尔法》

张忆东: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反攻还要等待鸽派的声音

美联储放鹰港股何去何从?张忆东: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反攻还要等待鸽派的声音
1、港股独特的、具有优势的资产。比如说,前些年的互联网龙头,这些年新能源车产业链里边的造车新势力、一些重要的零部件;还有消费领域的品牌服饰、食品饮料、物业等等龙头公司,还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像电子、电动工具这些制造业。
2、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新经济,比如说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当时的新经济就是“五朵金花”等,煤炭、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甚至金融地产。到了2010年,代表着当时朱格拉周期的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
2020年之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的新经济是先进制造业,而且是以能源科技革命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
3、新能源车目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渗透率在20%左右,和2012年、2013年的智能手机在全球的渗透率比较接近。
4、往后面看5年8年,无论在A股还是在港股,代表着中国的新经济是科创驱动,是广义的先进制造业,包括但不限于“新半军”本身,可能会渗透到像人工智能,甚至像生命科技。它是一种硬科技、硬实力的新经济。
5、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要寻找新的新经济。我刚才说的这种新经济,是从自上而下看产业的角度来说的。另外可以自下而上找“新经济”,就是传统产业里面“老树发新枝”。
上世纪70年代,是彼得·林奇非常风光的时代,整个七八十年代,美国剔除通胀之后,社会零售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常常还是负增长。但是美国是全世界内需市场非常强大的一个国家,有内需的基本盘,彼得·林奇经常问他太太、孩子喜欢什么东西,他就跟着去投。
为什么反而成功了?恰恰是结构性机会。在庞大的蛋糕里边,你只要切准了、把蛋糕分好了,自然能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
6、煤炭里面的央企国企;原油、能源这里边的优质的国企央企;以及房地产里边优质的国企央企,还有像一些死不了的、具有内生增长动能的金融。这些相应的港股完全是类债券的资产属性,这些分红收益率基本上都是10%或者10%以上,比债券还要舒服。
7、美国的这次通胀比过去40年更加有压力。当美国经济下行的时候,美联储对于加息周期是欲罢不能,想要结束,想要罢手,但不能。因为现在通胀的问题还是一个核心矛盾,最终可能到年底甚至明年年初,美国经济会出现比现在更进一步的走弱,对美国股市有影响。
8、港股的三个风险:长期要关注选股的风险,中期要看美联储加息周期的节奏,而短期就看中国经济的高频数据。
9、港股已经见到了一个中长期的底部区域。从目前来看,它还是在打逆风球,虽然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好日子还没有到来。从小反攻的角度来说,等待中短期的利空变利多,特别是美联储作为全球重要的央行,它的政策从紧缩走向宽松,明年下半年就很有可能。
10、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大反攻还是要看中国经济复苏,特别是新的增长点能不能快速的成为重要的支柱,包括但不限于“新半军”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崛起,也包括科技创新所驱动的专精特精小巨人是不是能够长大成为巨人。
美联储放鹰港股何去何从?张忆东: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反攻还要等待鸽派的声音
以上,是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8月25日在中欧基金主办的线上对话中,分享的最新观点。
张忆东主要介绍了港股中他看好的新经济,以及当下投资港股的风险和机遇。
在他看来,港股投资可以提升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提升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风险比,而目前的新经济是以能源科技革命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
对于已经跌了很久的港股,他表示,目前港股已经见到了一个中长期的底部区域,但还是在打逆风球,虽然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好日子还没有到来,要等待美联储转鸽或中国经济复苏。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本次对话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
美联储放鹰港股何去何从?张忆东: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反攻还要等待鸽派的声音
港股投资可以提升资产配置的多元化
 问  A股现在已经有4000多家公司了,为什么机构资金还要离开本土的A股市场,南下去港股市场做投资?
 张忆东  这是经常有人问的,觉得A股4000多只都已经看不过来了,为什么还要去看港股?
我自己同时看A股港股美股差不多20年,在我看来,为什么资金要南下做配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元化。
通过港股投资提升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提升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风险比。
主要两类资产:
首先是港股独特的、具有优势的资产。
比如说,前些年的互联网龙头,这些年新能源车产业链里边的造车新势力、一些重要的零部件;还有消费领域的品牌服饰、食品饮料、物业等等龙头公司,还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像电子、电动工具这些制造业,就属于港股独有的,同时没有在A股上市。
另外一类是深度价值。在港股,它是一种类债券的深度价值,资产还是好资产,但是又比在A股上市便宜得多。包括央企国企的一些煤炭、能源龙头,也包括一些金融龙头。
美联储放鹰港股何去何从?张忆东: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反攻还要等待鸽派的声音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新经济,目前的新经济是以能源科技革命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
 问  港股中的新经济公司主要包含哪些?
 张忆东  新(经济)和旧(经济)都是时代的烙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新经济,比如说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当时的新经济就是“五朵金花”等,煤炭、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甚至金融地产。
到了2010年,代表着当时朱格拉周期的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
2020年之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的新经济是先进制造业,而且是以能源科技革命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车。
而这其中我最看好新能源车的产业链,因为它既to B又to C,有巨大的消费需求。
新能源车目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渗透率在20%左右,和2012年、2013年的智能手机在全球的渗透率比较接近。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又走在前面,现在差不多30%,德国紧随其后,是25.5%,而欧洲八国只有19%,美国为什么最近很着急,要做新能源车的补贴法案,因为它现在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7%左右。
这是一个时代的机遇。
往后面看5年8年,无论在A股还是在港股,代表着中国的新经济是科创驱动,是广义的先进制造业,包括但不限于“新半军”本身,可能会渗透到像人工智能,甚至像生命科技。它是一种硬科技、硬实力的新经济。
现在港股具有 A股所没有的一些先进制造业公司,A股港股构建在一起,补足了中国新经济整体的拼图,这是核心方向。
其他的还有为先进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像计算机、大数据,或者,新材料,比如,金属材料,但它最终可能用于新能源相关的零部件,或者化工新材料,但最终它也用于“新半军”为代表的先机制造业里。
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要寻找新的新经济。我刚才说的这种新经济,是从自上而下看产业的角度来说的。另外可以自下而上找“新经济”,就是传统产业里面“老树发新枝”。
上世纪70年代,是彼得·林奇非常风光的时代,整个七八十年代,美国剔除通胀之后,社会零售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常常还是负增长。但是美国是全世界内需市场非常强大的一个国家,有内需的基本盘,彼得·林奇经常问他太太、孩子喜欢什么东西,他就跟着去投。
为什么反而成功了?恰恰是结构性机会。在庞大的蛋糕里边,你只要切准了、把蛋糕分好了,自然能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
以美国的零售业为例,它虽然是一个低位增长,甚至是一个负增长,但是当时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创新型零售业态,就成为一个新经济。
同样,餐饮这一块,在当时也属于传统经济,而且低增长,但是当时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这些快餐店,也是持续扩张。
当然我要做一个风险提示,并不代表我现在还推荐上面的两个公司,我只是举出历史,给大家做一个验证。
美联储放鹰港股何去何从?张忆东: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反攻还要等待鸽派的声音
煤炭金融地产等里面优质国企央企港股类似“可转债”,可以怀着怜悯的心买入那些具备长期配置价值的“不死鸟”
 问  除了这些新经济公司,还有哪些资产可以推荐给我们?
 张忆东  大家一说港股就说便宜。便宜并不是涨的理由,便宜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不便宜的烂资产更不能买。
对港股而言,目前它大多数资产都非常便宜,除了我们刚才讲的代表中国未来成长方向的(新经济)公司,还有“类债券”资产,甚至是像可转债一样。
比如说煤炭里面的央企国企;原油、能源这里边的优质的国企央企;以及房地产里边优质的国企央企,还有一些死不了的、具有内生增长动能的金融。
这些相应的港股完全是类债券的资产属性,这些分红收益率基本上都是10%或者10%以上,立足长期配置比高收益债券还要舒服。
同时这些公司是不死鸟,但是现在海外投资者觉得中国经济短期下行的压力大,房地产现在是出清的进程中,所以他们把一些短期逻辑长期化,让这些相应的龙头公司一直在低位压着。
一些长期投资者,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保险,甚至银行理财子的产品,反而可以来配置港股里面类债券属性的一些公司,甚至像可转债一样。
港股除了看基本面以外,还要看美联储、看全球资金面,如果明年下半年美联储又进入了放松周期,这种“可转债”资产就出现了股性向上的动能。所以怀着怜悯的心买一些具有那种长期配置价值的、不死鸟的国企央企优质公司。
美联储放鹰港股何去何从?张忆东: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反攻还要等待鸽派的声音
港股投资的三个风险
 问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港股投资面临着什么样的风险?
 张忆东  我觉得有三个风险。
第一个,从长期维度来说,就是选股的风险。
选错股票在港股万劫不复,因为港股非常注重基本面,不像其他的市场,可以玩题材,玩对未来的预期。
港股市场是见了兔子才撒鹰。比如说A股或者美股那么贵,港股那么便宜,你头脑一热买了,买了以后业绩大幅低于预期,你会发现你买的时候还很活跃,一下就没有流动性了,而且跌不休。
你以为跌得够多了,可以反弹了,但它可能一直跌到零。
所以我一直不是很建议个人投资者自己去投港股,因为港股非常适合专业投资者。
因为都是联合收割机,镰刀在这里不顶用,更不用说普通投资者了,所以我们要相信专业,相信团队的力量,不只是个别人的力量。
第二个,从中期维度来说,还是看美联储的加息周期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能够对全球流动性产生转机。
这会影响到两个维度,一是影响到风险偏好,二是影响到无风险收益率。
美股6月份以后反弹了,我们在8月初,旗帜鲜明的提出逢高可以做空美股,因为美国的经济下行以及美国的无风险收益率,它的变化组合跟过去20年不一样。
过去20年,只要美国的无风险收益率回落,反映了市场对于美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预期),进而,美联储就会开始放松,一旦美联储放松,美国经济每每就软着陆了。但这一次不一样,因为美国的这次通胀比过去40年更加有压力。
当美国经济下行的时候,美联储对于加息周期是欲罢不能,想要结束,想要罢手,但不能。
因为现在通胀的问题还是一个核心矛盾,所以最终可能到年底甚至明年年初,美国经济会出现比现在更进一步的走弱,对美国股市有影响。
又因为全球很多的新兴市场股市为美股马首是瞻,它会对于全球的风险偏好以及资金面形成冲击。
第三个,从短期的维度来看,一些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进一步向下的压力,充满了担忧。
我们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应该走出最困难的时候了,而且随着年底一些新的变化,我们倾向于中国经济能够在低位企稳。
并且结构上围绕着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围绕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以及我们庞大的内需市场稳住了,一些内需相关的细分领域,如果景气度能有所改观,也不至于像近期大家担心的那么多。
所以,港股三个风险:长期要关注选股的风险,中期要看美联储加息周期的节奏,而短期就看中国经济的高频数据。
美联储放鹰港股何去何从?张忆东: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反攻还要等待鸽派的声音
港股虽然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好日子还没有到来
 问  当前港股处在什么样的时点上?
 张忆东  我想讲三点。
第一点,3月15号恒生指数达到18235点,那个时候所反映的是一种危机模式。
因为那一天所对应的风险溢价是历史上两倍标准差以上,这从国际的统计来看都是极为罕见的,是一个绝对的小概率,这种情况往往只在危机模式才会发生的。
为什么在3月15号前后会看到这一场危机模式?有几个叠加的因素。
一个是俄乌冲突,还有当时在担忧中概股退市,以及香港和内地疫情的影响,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
港股市场本身有一个跟其他市场不一样的地方,一它是离岸市场,二它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做空机制,它做空也能赚钱,这是港股的特点,它做空的手段非常丰富,以至于当时各种因素叠加,导致港股出现了危机模式。
但危机模式我们要看概率,这绝对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们的结论是港股已经见到了一个中长期的底部区域。
第二点,从目前来看,它还是在打逆风球,虽然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好日子还没有到来。
无论是美国乃至于欧洲的加息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冲击,到现在肯定还没有完全price in(充分反应)。
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依然有下行压力,这一块的化解也需要时间。
所以,从短期角度来看,港股在底部做俯卧撑,可以说从战略退却进入到战略相持,但还没有到战略反攻的时间。
第三,什么时候会战略反攻?
还是要看大反攻和小反攻两个维度。
从小反攻的角度来说,等待中短期的利空变利多,特别是美联储作为全球重要的央行,它的政策从紧缩走向宽松,明年下半年就很有可能。甚至今年年底也许就能看到(美联储)鸽派的迹象,布谷鸟的声音也许在岁末年初就能够隐隐约约听到,这是小反攻叩响了扳机。
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大反攻还是要看中国经济复苏,特别是新的增长点能不能快速的成为重要的支柱,包括但不限于“新半军”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崛起,也包括科技创新所驱动的专精特精小巨人是不是能够长大成为巨人。
后续港股的新兴产业如果能够如期扩张,像新能源车我们比较看好的这些公司是不是能成为指数的权重股?如果能成为指数权重股,它就有希望带着这个指数长期向好的方向发展。
美联储放鹰港股何去何从?张忆东: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反攻还要等待鸽派的声音
相信专业的力量,相信长期的力量
 问  在今年的市场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好投资?
 张忆东  逆风球更加需要专业,所以第一点建议就是相信专业的力量。
自己不要轻易去买港股,甚至 A股往后也会慢慢进入到机构投资者的成熟时代,所以大家还是应该把财富交给专业的团队,专业的基金经理来打理。
第二点相信长期的力量,我们要往中国中长期有较强竞争力、较高景气度的方向进行布局,从而来获得长期的回报。
好比你在2005年看房子觉得好贵,2013年看智能手机也涨了很多好贵,好像很令人焦虑。
但十年二十年后你会发现,当时那里只是底部的底部,所以长期的趋势,我们要珍惜时代的机遇,淡化短期的波动。
要站在正确的方向去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rB2tKoEPvBE9AD3qAqnvw

读书:霍华德·马克斯《投资最重要的事》

格雷厄姆“人们要想在证券市场上取得投资成功,第一要正确思考,第二要独立思考。”

巴菲特强调投资成功必须将用脑和用心结合:“人们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机密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思考框架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思考框架造成侵蚀。格雷厄姆的书能够准确和清晰地为你提供这种思考框架,但对情绪的约束是你自己必须做到的。”

1.最重要的不是盲目相信股市总是有效或者总是无效,而是清醒地认识股市相当高效而且相当难以被击败,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长期战胜市场。2.最重要的投资决策不是以价格为本,而是以价值为本。3.最重要的不是买好的,而是买得好。4.最重要的不是波动性风险,而是永久损失的可能性风险。5.最重要的巨大风险不发生于人人恐惧时,而发生于人人都觉得风险很小时。6.最重要的不是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而是追求低风险高收益。7.最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周期。8.最重要的不是市场心理钟摆的中点,而是中点的反转。9.最重要的不是顺势而为,而是逆势而为。10.最重要的不是想到逆向投资,而是做到逆向投资。11.最重要的不是价格也不是价值,而是性价比,即安全边际。12.最重要的不是主动寻找机会,而是耐心等待机会上门。13.最重要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认识到未来无法预测,但可以先做好准备。14.最重要的不是关注未来,而是关注现在。15.最重要的是认识到短期业绩靠运气,而长期业绩靠技术。16.最重要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17.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伟大成功,而是避免重大错误。18.最重要的不是在牛市时跑赢市场,而是在熊市时跑赢市场。

“在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时,你得到的是经验。”

投资,就像经济一样,更像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这意味着它可能会有一些棘手。

我最想强调的事情之一,是直觉的、适应性的投资方法比固定的、机械化的投资方法更为重要。

成功投资的定义:比市场及其他投资者做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需要有良好的运气或者非凡的洞察力。单纯靠运气是行不通的,所以你最好把精力集中在提高自己的洞察力上。

利润动机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以资本相搏。对利润的追逐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物质进步。

第二层次思维深邃、复杂而迂回。第二层次思维者要考虑许多东西:• 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会在什么范围之内?• 我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我正确的概率有多大?• 人们的共识是什么?• 我的预期与人们的共识有多大差异?• 资产的当前价格与大众所认为的未来价格以及我所认为的未来价格相符的程度如何?• 价格中所反映的共识心理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 如果大众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资产价格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资产价格又会怎样?

在投资的零和世界中参与竞争之前,你必须先问问自己是否具有处于领先地位的充分理由。要想取得超过一般投资者的成绩,你必须有比群体共识更加深入的思考。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吗?是什么让你认为自己具有这样的能力?

你不可能在和他人做着相同事情的时候期待胜出……突破常规本身不是目的,但它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式。为了将你自身与他人区别开来,突破常规有助于你拥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且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些想法。

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进股票具有非凡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在有效市场中寻找便宜货呢?你必须拿出卓越的分析力、洞察力或远见。不过由于其特殊性,很少有人具备这样的能力。

由于投资者会努力评估每一条信息,所以资产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出人们对于信息含义的共识,然而我不相信群体共识就一定是正确的。2000年1月,雅虎股价是237美元。2004年4月时,它的股价是11美元。

如果有效市场中的价格已经反映了群体共识,那么分享群体共识也许只能令你赚到平均收益。想要战胜市场,你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非共识性的观点。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人们有规避风险的本能,即人们普遍愿意承担更少的风险,而不是更多。想要他们进行风险性更高的投资,必须以更高的收益承诺来诱导。于是市场将调整投资价格,以保证承担更高风险的人在已知事实和群体共识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

一个存在着错误及错误定价的市场,能够被具有非凡洞察力的人战胜。因此,无效性的存在创造了取得良好业绩的可能性

有些投资者始终能够有更高明的投资表现。因为明显错误的估价和参与者的技术、洞察力、信息渠道等差异的存在,有规律地识别错误估价并从中获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或无效的,它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我衷心感谢无效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同时我也尊重有效市场的理念,我坚信主流证券市场已经足够有效,以至于在其中寻找制胜投资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思考下面的问题:

• 当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时刻准备着抬高任何过于低廉的价格时,为什么还有可能存在便宜货?

• 如果相对于风险来说收益显得很高,那么有没有可能你会忽略了某些隐性风险?• 为什么资产卖家愿以能让你获得超额回报的价格卖出资产?

• 你是否真的比资产卖家知道得更多?

• 如果这是一笔可观的交易,那么为什么其他人没有一哄而上?

要牢记另一句话:今天存在有效性并不意味着有效性会永远存在。

投资若想取得切实的成功,对内在价值的准确估计是根本出发点。

沃伦·巴菲特说过,最好的投资课程要教好两件事:如何估计投资的价值以及如何看待市场价格走势。

“低买,高卖”: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进,以更高的价格卖出。

价值投资者的目标是得出证券当前的内在价值,并在价格低于当前价值时买进,成长型投资者的目标则是寻找未来将迅速增值的证券。

成长型投资赌的是未来可能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的公司业绩,而价值投资主要建立在分析公司当前价值的基础之上。

成长型投资的重心是寻找制胜投资。然而,如果找不到制胜投资,为何还要忍受揣测未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呢?毫无疑问的是:预见未来比看清现在更加困难。因此,成长型投资者的平均成功率会更低,但是成长型投资者一旦成功,得到的回报有可能会更高。

总而言之,如果判断正确,那么成长型投资的上涨潜力更富戏剧性,而价值投资的上涨潜力更有持续性。我选择的是价值投资法。在我的书里,持续性比戏剧性更重要。

如果你已经选定价值投资法进行投资,并且已经计算出证券或资产的内在价值,接下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坚定地持有。因为在投资领域里,正确并不等于正确性能够被立即证实。

·格林布拉特:除非你是真正的抄底(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在进行投资之后的某个时刻,你终将经历下跌。

估价正确却不坚定地持有,用处不大。估价错误却坚定地持有,后果更糟。这句话表明恰到好处是多么困难。

对利润的追求必须建立在更加有形的东西之上。在我看来,最佳选择就是基本面所反映出来的内在价值。对内在价值的准确估计是进行稳定、冷静、有利可图的投资的根本基础。

在一个下跌的市场中获利基本要素:你必须了解内在价值;同时你必须足够自信,坚定地持股并不断买进,即使价格已经跌到似乎在暗示你做错了的时候。第三个基本要素:你必须是正确的

你必须考察相对于资产价值的资产价格。建立基本面——价值——价格之间的健康关系是成功投资的核心。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必须以价格为根本出发点。事实屡次证明,无论多好的资产,如果买进价格过高,那么都会变成失败的投资。

格林布拉特:许多价值投资者都不擅长确认到底在何时应该卖出股票(很多人卖出过早)。不过,知道何时买进股票能够弥补因为卖出过早而导致的许多错误。

考虑基本面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证券的价格至少还受到其他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心理和技术(也是价格短期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

最安全、获利潜力最大的投资,是在没人喜欢的时候买进。假以时日,一旦证券受到欢迎,那么它的价格就只可能向一个方向变化:上涨。

确定价值的关键是熟练的财务分析,而理解价格、价值关系及其前景的关键,则主要依赖于对其他投资者的思维的洞察。投资者心理几乎可以导致证券在短期内出现任何定价,而无论其基本面如何。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事实证明缺点无处不在。当你为完美买单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你所预期的结果,相反,在真相大白的时候,你所付出的高价将会令你暴露于风险之下。这是真正的最危险的事情之一。

在投资环境中,一切因素随时都会令投资者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的抉择。我们都是人,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相同的条件之下表现得比其他投资者要好。

随着价格进一步上涨,投资者受到发横财的可能性的刺激,对价格是否公平想得越来越少。某种东西价格上涨时,人们的喜爱程度本应下降,但在投资中,他们的喜爱程度往往会加深。

在所有可能的投资获利途径中,低价买进显然是最可靠的一种。不过,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奏效。你可能错误估计了当前价值,或者可能会出现降低价值的事件,或者你的态度与市场的冷淡导致证券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或者价格与内在价值达到一致所需的时间比你可以等待的时间要长

如果你不能正确地应对风险,那么你的成功是不可能长久的。第一步是理解风险。第二步是识别风险。最后的关键性一步,是控制风险。

第一,风险是一件坏事,大多数头脑清醒的人都希望避免风险或使其最小化。首先必须判断投资的风险性以及自己对于绝对风险的容忍度。

第二,在考虑某项投资时,投资决策应将风险以及潜在收益考虑在内。

第三,在考虑投资结果时,收益仅仅代表收益,评估所承担的风险是必需的。

收益是通过安全的还是有风险的投资工具得到的?是通过固定收益证券还是股票得到的?是通过投资大型、成熟的企业得到的,还是通过投资小型、不稳定的企业得到的?是通过投资流动性股票和债券得到的,还是通过投资流动性欠佳的私募股权得到的?是利用杠杆还是没有利用杠杆得到的?是通过集中化投资组合还是多元化投资组合得到的?

为了吸引资本,风险更高的投资必须提供更好的收益前景、更高的承诺收益或预期收益,但绝不表示这些更高的预期收益必须实现。

当定价公平时,风险较高的投资意味着:• 更高的预期收益。• 获得较低收益的可能。•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损失。

导致损失风险的原因:首先,基本面弱未必导致损失风险。其次,风险可能在宏观环境并未走弱时出现。

单调的、被忽视的、可能遭到冷落和打压的证券——通常正因为它们的表现不好而成为低价证券——往往成为价值投资者青睐的高收益证券。

在未来,很多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不知道哪个可能性会变为现实,这一不确定性加大了投资的挑战性。“单一情境”投资者会忽略这一事实,他们会简单地考虑未来的单一偶然结果,并期待在此基础上得到良好收益。

最好是有一个概率分布——既能概括概率,又能描述概率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必须全盘考虑,而不只是考虑最有可能实现的一种情况。在投资者忽略了极低概率事件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一些最重大的损失。

小概率和极小概率事件也是有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测的结果会迅速地出现(并走向极端)。对不确定性的错误估计是使投资者陷入困境的一大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风险在经济衰退以及经济由盛转衰时增大。与此相反,认为风险在经济上升时增加,并且随着经济失衡的扩大在衰退期化为现实的想法,可能更为有益。

当投资者的行为改变市场时,风险就加大了。投资者哄抬资产价格,促使本应在未来出现的资产升值出现在当下,预期收益因此而降低。随着心理的强化,更加大胆而无畏的投资者不再要求充足的风险溢价。最终的讽刺性结果是,随着承担新增风险的人越来越多,承担新增风险的回报却不断缩水。

“高质量”公司经常进行高价交易,以致成为糟糕的投资。其次,“高质量”这个词带有一种倾向性,包含着后见之明的偏见或“成见效应”。通常,人们提到的“高质量”公司指的是过去表现良好的公司。未来往往大不相同。许多曾经被认为是“高质量”“基业长青”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投资者应避免使用“质量”这个词。

无论风险控制取得怎样的成绩,在繁荣时期是永远也表现不出来的,因为风险是隐蔽的、不可见的。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是观察不到的,能观察到的是损失,而损失通常只在风险与负面事件相碰撞时才会发生。

损失发生在风险与逆境遭遇的时候。风险是出现问题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只要一切运转正常,就不会发生损失。只有在环境中出现负面事件时,风险才会造成损失。

一个训练有素的投资者在无效市场中取得与基准相同的收益,同时承担更低的风险,我认为这才是了不起的成就

贯穿长期投资成功之路的,是风险控制而不是冒进。在整个投资生涯中,大多数投资者取得的结果将更多地取决于致败投资的数量及程度,而不是制胜投资的伟大。良好的风险控制是优秀投资者的标志。

• 法则一:多数事物都是周期性的。• 法则二:当别人忘记法则一时,某些最大的盈亏机会就会到来。

信贷周期过程:• 经济进入繁荣期。• 资金提供者增多,资本基础增加。• 坏消息极少,因此贷款风险与投资风险似乎已经减少。• 风险规避消失。• 金融机构开始扩大业务——确切地说,提供更多的资本。• 金融机构通过降低必要收益(如降息)、降低信贷水平、为特定交易提供更多的资本以及放宽信贷条款来争夺市场份额。

最终,资本提供者开始为不具备资格的借款人和项目提供资本。

• 损失导致借款人畏难回避。• 风险规避增加,伴随着利率、信贷限制与条款要求的提高。• 可得资本减少——在周期的谷底,只有资质最好的借款人(如果有的话)才能借到资本。• 企业迫切需要资本。借款人无法展期债务,导致债务违约及企业破产。• 这一过程导致并加剧经济萎缩。

在多数时间里,未来看上去与过去极为相似,既有上行周期,又有下行周期。足以证明“一切会更好”的最佳时机是存在的,那就是当市场触底、人人都以廉价抛售的时候。危险发生在市场创纪录地触及以往从未达到过的高点的时候。这种情况过去有,未来也将会再次发生。

当形势良好、价格高企时,投资者迫不及待地买进,把所有谨慎都抛诸脑后。随后,当周围环境一片混乱、资产廉价待沽时,他们又完全丧失了承担风险的意愿,迫不及待地卖出。永远如此。

投资市场遵循钟摆式摆动:

• 处于兴奋与沮丧之间。

• 处于值得庆祝的积极发展与令人困扰的消极发展之间。

• 处于定价过高与定价过低之间。

牛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数有远见的人开始相信一切会更好。• 第二阶段,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进步的确已经发生。• 第三阶段,人人断言一切永远会更好。

熊市的三个阶段:• 少数善于思考的投资者意识到,尽管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可能永远称心如意。• 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势态的恶化。• 人人相信形势只会更糟。

心理作用对投资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多数崩溃来自投资者心理造成的市场波动。当这些力量推动市场至泡沫过度或崩溃时,就会为拒绝高价持有、坚持低价买进的顶尖投资者创造更高的盈利。抵制这种负面力量是有必要的。

第一种侵蚀投资者的成就的情感是对金钱的渴望,尤其是当这种渴望演变成贪婪的时候。

从众的压力和赚钱的欲望一次又一次地致使人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怀疑精神,将与生俱来的风险规避抛诸脑后,转而去相信毫无意义的东西。

在投资领域中,投资者在面对别人赚钱比自己多这一事实时,大多难以坐视不管。

侵蚀投资者的成就 :贪婪、恐惧、自欺、从众、嫉妒、自负、妥协

用什么样的武器来提高自己的胜算呢?

• 对内在价值有坚定的认识。

• 当价格偏离价值时,坚持做该做的事。

• 足够了解以往的周期——先从阅读和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交谈开始,之后通过经验积累——从而了解市场过度膨胀或过度萎缩最终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 透彻理解市场对极端市场投资过程的潜在影响。

• 一定要记住,当事情看起来“好得不像是真的”时,它们通常不是真的。

• 当市场错误估价的程度越来越深(始终如此)以至于自己貌似犯错的时候,愿意承受这样的结果。

• 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事相互支持。

在别人沮丧地抛售时买进、在别人兴奋地买进时抛售都需要最大的勇气,但它能带来最大的收益。约翰·邓普顿爵士

某种程度上来说,趋势、群体共识是阻碍成功的因素,雷同的投资组合是我们要避开的。由于市场的钟摆式摆动或市场的周期性,所以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在于逆向投资。

从众并在周期处于极端的时候加入市场中,显然对你的金融状况极为不利。市场的高点产生于狂热的买家占据上风、价格被推到难以超越的高度的时候。市场的低点出现于恐慌的卖家占据上风、急于以过后看来严重偏低的价格抛售资产的时候。

从长期看来,市场会自动走向正确。但是,在看到长期之前,你必须得在短期内幸免于难。

你必须保证自己在进行逆向投资的时候,不仅知道它们与大众的做法相反,还知道大众错在哪里。只有这样你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在立场貌似错误或损失远高于收益的时候,才有买进更多的可能。

精心构建投资组合的过程,包括卖出不那么好的投资从而留出空间买进最好的投资,不碰最差的投资。这一过程需要的素材包括:第一,潜在投资的清单;第二,对它们的内在价值的估计;第三,对其价格相对于内在价值的感知;第四,对每种投资涉及的风险及其对在建投资组合的影响的了解。

价格是主要因素。我们的目标不在于“买好的”,而在于“买得好”。因此,关键不在于你买什么,而在于你用多少钱买。

为了找到便宜货,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资产会受到冷落。事实上,多数便宜货的形成过程与分析无关,重要的是考虑它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它的驱动因素:受欢迎程度的变化。

• 与成为热门题材的资产不同,潜在的便宜货通常会显示出一些客观不足。资产类别可能存在缺陷,公司在业内可能较为落后,资产负债表可能被过度杠杆化,或者证券为其股东提供的结构性保护不足。

• 有效市场设定公平价格的过程需要相关人员善于分析,保持客观,便宜货通常是在非理性或片面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便宜货往往产生于投资者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对待资产,没有透过表象全面了解资产,或未能克服某些不以价值为基础的传统、偏见或束缚的时候。

• 它不断下跌的价格通常令第一层次思维者发问:“谁想要它呢?”。大多数投资者会根据以往的业绩而不是更可靠的均值回归来预测未来趋势。第一层次思维者倾向于将过去的价格疲软视为负担,而不是资产更为廉价的标志。

寻找估价过低的资产。从具有下列特征的资产着手是个不错的选择:• 鲜为人知或人们一知半解的。• 表面上看基本面有问题的。• 有争议、不合时宜或令人恐慌的。• 被认为不适于“正规”投资组合的。• 不被欣赏、不受欢迎和不受追捧的。• 有收益不佳的追踪记录的。• 最近有亏损问题、没有资本增益的。

日本早期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是“无常”。无常意味着周期有起伏,事物来而往,环境被改变的方式并不受我们的控制。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接受、配合并且响应改变。这不就是投资的本质吗?

橡树资本管理公司一直态度鲜明地表达我们的信念:投资失败比失去一个获利机会更值得重视。因此,比起全盘获利,公司将优先考虑风险控制。

当被推高的资产价格表明不可能获得惯常收益的时候,做出惯常收益预期是毫无意义的。“市场不是有求必应的机器,它不会仅仅因为你需要就提供高额收益。”

今天处于低风险一端的投资预期收益不足,而被大肆宣扬的解决方案位于高风险的一端,许多投资者正在将资本转向更高风险(或至少不那么传统)的投资。当他们进行高风险投资的时候,恰恰是投资的预期收益达到历史最低点的时候,他们因风险递增而获得的收益增量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他们正参与到在以往预期收益更高的时候拒绝做(或做得较少)的事情中来。这可能恰恰是通过提高风险来增加收益的错误时间。你应该在别人都离场的时候,而不是在他们和你竞逐的时候承担风险。

投资环境对投资结果有着重大影响。在低收益环境中得到较高收益,需要具备逆流而上的能力,以及找到相对较少的制胜投资的能力。这必须建立在高超的技巧、高风险承担和良好运气相结合的基础上。

买进的绝佳机会出现在资产持有者被迫卖出的时候,在经济危机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他们管理的基金被撤销。• 投资组合不符合投资规定,例如不满足最低信用评级或最高仓位限制。• 因为资产价值低于与出借方在合约中约定的金额而收到追加保证金的通知。

授权交易的难题——价格急跌,贷款撤回,交易对手或者客户恐慌——对大多数投资者有着同样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可能会跌得远低于内在价值。

在危机中,我们关键要做到远离强制卖出的力量,并把自己定位为买家。为达到这一标准,投资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坚信价值,少用或不用杠杆,拥有长期资本和顽强的意志力。在逆向投资的心态和强大资产负债表的支撑下,你只有耐心地等待机会,才能在灾难中收获惊人的收益。

投资者应尽量弄清自己在周期和钟摆中所处的阶段。这不会令未来变得可知,但它能帮助人们为可能的发展做好准备。

谨慎地对待你自己的预测,至于别人的预测则要更加小心!不可能持续地做出价值预测。

我们面临着两难境地:投资结果完全取决于未来发生的一切。然而,尽管在一切“正常”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有可能推知未来将会发生什么,但是在最需要预测的紧要关头,我们却几乎无法预知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对“我不知道”学派来说,未来是不可知,也是不需要知道的,正确目标是抛开对未来的预测,尽最大努力做好投资。

理解不确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不等同于损失,但是在实际中出现错误时,它们却为损失埋下了隐患。某些最重大的损失出现在对预测能力过度自信的时刻,投资者会低估可能性的范畴、具体化的难度和意外的后果。

投资者必须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他们认为未来是否可以预知。认为可以掌握未来的投资者会采取武断行动:定向交易、集中仓位、杠杆持股、寄希望于未来的增长——换句话说,即行动的时候不把预测风险考虑在内。另一方面,那些认为不能掌握未来的投资者会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多元化、对冲、极少或者不用杠杆、更强调当前价值而不是未来的增长、高度重视资本结构、通常为各种可能的结果做好准备

市场周期给投资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例如:• 不可避免的市场涨跌。• 对投资者业绩的重大影响。• 无法预知的幅度和转折时机。

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要去往哪里,但最好明白我们身在何处。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不能预测周期性波动的时间和幅度,尽力弄清楚我们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当市场已经到达极端的时候,保持警惕;第二,相应地调整我们的行为;第三,最重要的是,拒绝向导致无数投资者在市场顶部或底部犯下致命错误的群体行为看齐。

我们必须努力想明白周围发生的事情的含义。当其他人无所顾忌,充满自信地激进买入时,我们应该高度谨慎。当其他人都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或者恐慌性地割肉卖出时,我们应该变得更加激进。

看看你的周围,问问你自己:投资人乐观还是悲观?媒体名嘴认为:现在的市场,投资人应该加仓买入,还是应该避开?新型的投资方案很容易被市场接受,还是被拒绝?证券发行和基金放开申购,被视为是发财的机会,还是亏钱的陷阱?信贷周期现在的阶段是资本更容易获得,还是资本更难得到?市盈率参照历史水平来看,是过高还是过低?信用利差收窄还是加大?

市场处在周期性运动中,有涨有跌。钟摆在不断摆动,极少停留在弧线的中点。这是危险还是机遇?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我的回答很简单:努力了解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行动。

塔勒布指出,已发生事件只是可发生事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计划或者行动已经奏效的事实,并不一定证明其背后的决策是明智的。

害怕看错:尽管这是违反直觉的,但是却十分重要:它考虑到了投资环境具有的随机性和多样性,的确如此,好的决策往往会不起作用,而糟糕的决策却会屡屡奏效。特别是,投资者总是“吸引错误的决策”(反之亦然)。你不能让自己为此而沮丧,也不能认为心目中的好的决策都是错误的(除非,有许多的错误让你不得不反思)。

“我不知道”学派认为未来事件是呈概率分布的。我们可能会对哪种结果最有可能发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同时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其他的可能性,并且其他结果的共同可能性可能比我们认为最可能的结果的可能性高得多。

• 我们应将时间用在从可知的行业、企业和证券中发现价值上,而不应将决策建立在对更加不可知的宏观经济和大盘表现的猜测上。

• 考虑到我们不能确切地预知未来,我们必须通过坚定持股、分析性认识持股、在时机不佳时减少买入等途径来保持我们的价值优势。

• 因为大多数结果可能会对我们不利,所以我们必须进行防御性投资。在不利结果下确保生存比在有利结果下确保收益最大化更为重要。

• 为了提高成功机会,我们必须在市场出现极端的情况下采取与群体相反的行动:在市场低迷时积极进取,在市场繁荣时小心谨慎。

• 考虑到结果的高度不确定性,我们必须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投资策略及其结果——无论好坏——直至它们通过大规模试验的验证。

胜利者只需在失败者击球落网或出界前连续回球即可。换句话说,决定业余网球比赛结果的,不是赢,而是输。

橡树资本管理公司青睐的是防御型投资。在繁荣期,我们认为只要能跟上大盘表现就好(在市场最火的时候甚至可能还会落后一点儿)

防御型投资有两大要素。第一要素是排除投资组合中的致败因素,最好的实现方法是:广泛而尽职地调查、提高入选标准、要求低价和高错误边际(见本章后文),不要轻易下注在没有把握的持续繁荣、乐观预测和发展上。第二要素是避开衰退期,特别要避免暴露在崩溃危机下。除了前面提到的要排除投资组合中的致败投资外,防守还需要投资组合多元化、限制总风险承担并以整体安全为重。

在获取高额收益和避免损失这两种投资方法中,我认为后者更为可靠。获利通常取决于对未来事件的正确判断,而将损失最小化只需有形资产价值已知、大众预期稳健并且资产价格较低即可。

投资者最重要、最基础的决策之一,是决定投资组合应承担多大的风险,应如何多元化、规避损失和确保不低于平均表现。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你要做出什么程度的牺牲?

最好的投资者具备以下特征:敬畏投资,要求物有所值和高错误边际,知所不知,知所不能。

设法避免损失比争取伟大的成功更加重要。后者有时会实现,但偶尔失败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前者可能是我们可以更经常做的,并且更可靠……失败的结果也更容易接受。当投资组合风险过高时,向下的波动会令你失去信心或低价抛售。而低风险的投资组合会令你在牛市中表现不佳。但从未有人因此而失败,这并不是最悲惨的命运。

另一个重要的错没有正确认识到市场周期和市场的狂热,并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当心理因素导致某些投资者持有极端观点并且无法被其他人的观点抵消时,就会导致价格过高或过低。这就是泡沫和崩溃的根源。

避免错误的关键的第一步是保持警惕。贪婪与乐观相结合,屡屡导致人们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策略,高价购进热门股票,在价格已经走高时仍抱着增值期望继续持有股票。后知后觉向人们展示了问题所在: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风险是被忽略了的。但是通过痛苦的经历来学习错误的益处不大,关键在于设法预知错误

长期来看,价值的创造和毁灭由经济趋势、公司盈利、产品需求及管理水平等基本面因素驱动。但从短期来看,市场对投资者心理和技术因素高度敏感,影响着资产的供需。事实上,我认为自负是最大的短期影响因素。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任何事情都能发生,产生难以预料并且出人意料的结果。

• 杠杆会放大收益,但不会增加价值。利用杠杆大力投资高承诺收益或高风险溢价的特价资产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利用杠杆买进过多低收益或低风险价差的资产——换句话说,即已经被完全定价或过高定价的资产——可能是非常危险的。企图利用杠杆把低收益转化为高收益的尝试是毫无意义的。

• 留意他人的轻率举动。• 做好应对投资低迷的心理准备。• 卖出资产,或至少卖出风险更高的资产。• 减少杠杆。• 筹集现金(如果你为他人投资,那就把现金还给客户)。• 加强投资组合的防御性。

在市场繁荣期维持看涨仓位(或加仓)的投资者,为崩溃及随后的复苏准备得最不充分。• 下跌会对投资者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追加保证金通知和没收附属抵押品消除了杠杆性工具。• 持有问题股需要投资经理采取补救措施。• 像往常一样,信心的丧失阻碍了人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一个是β系数,衡量投资组合相对市场走势的敏感度;另一个是α系数,我将它定义为个人投资技术,或是与市场走势无关的获利能力

β系数在理论上表示相对波动性,或是投资组合收益相对于市场收益的表现。β系数大于1的投资组合的波动性高于参照市场,β系数小于1则意味着波动性较低。在忽略非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β系数乘以市场收益即为特定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如果市场上涨15%,那么β系数为1.2的投资组合的收益将是18% (加或减α系数)。

市场所补偿的风险是投资中内在的、不可避免的风险:系统性或“不可分散性”风险。其余风险则来自持股决策:非系统性风险。既然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来消除,投资者就不应因承担这种风险而得到额外的收益补偿。

没有哪一种投资行为会轻易成功,除非其收益目标在绝对和相对的风险之下是明确且合理的。每一种投资的结果应该以你试图实现的目标作为开始。关键问题在于,你的收益目标是什么,你能承受多大的风险,你暂时需要多少流动资金。

抱有过高的期待往往会令人失望或者蒙受损失。只有一个解决方法:问问自己,你所期待的收益是不是好得不像是真的,这需要你采取怀疑的态度——毋庸置疑,这对于取得投资的成功非常重要。

较高的收益是“反常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结合以下这些要求:

• 在极度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买进(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卖出环境)

• 杰出的投资技能

• 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

• 强有力的杠杆,或者是

• 好运气

除了问“这是否好得不像是真的”之外,再问一句“为什么会是我”。当销售人员在电话里向你推销一种自称可靠的生财之道时,你应该思考一下,他为什么会推荐给你而不是自己留着。同样,当一个经济学家或分析师分享给你一个“在未来肯定会发生的”观点时,你应该质疑一下,既然金融衍生工具可以被用于将正确的预测转变为巨额收益(无须投入大量资金),那么他为什么仍然在为生计奔波?

《投资最重要的事》提及图书

《股市稳赚》

查理·埃利斯的《输球游戏》(《金融分析家杂志》,1975年7—8月刊)、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的《金融狂潮简史》(纽约:维京出版社,1990),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随机漫步的傻瓜》

《市场是怎么失败的》

查尔斯·艾利斯1975年发表在《金融分析师》杂志上的一篇名为《输家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