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的体育和美育纳入中考新政之解读

 

     昨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

 

 

     “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文件将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中考的方向,而且要进一步扩大它的分值和影响力,同时开展研究在高考录取中体育素养如何评价、如何计分。这对于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作为学生升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革命性的提法或者观点,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而关于美育,跟体育一样,除了前面的综合性评价以外,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 同时,王司长表示,目前全国仅云南一省实行中考语数外同分(100分)的中考制度。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云南省从今年开始要增加到40分。“这个试点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下一步要把美育中考的工作做的更加扎实,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以上,是新闻发布会原话。不想昨日新闻一出,魔都家长坐不住了,纷纷抱怨,难道要十几门学科都要补课吗?以后还让家长怎么活呢?今天,就这一政策,一叶先生做一次独家的解读。解读的角度与大家原先想的不一样。但细细品,会发现问题所在。

 

    一直以来一叶目开公众号都是支持教委和教育部的工作。无论从新中考改革和民办摇号,其实都是给予更多普通学生学习和升学机会。但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很多改革是在折腾人,是在瞎胡闹呢?因为格局和立场,格局不同看不到那么远。立场不同,只要对自己不利就骂娘。

 

    新中考改革为例,骂娘的是谁?大家都知道,新中考制度下,自招名额少了,目标自招的肯定要骂。裸考名额少了,而且四校没有裸考名额,那本来裸考去四校的,一定也会骂。选择生源的学校没有名额分配到校资格,那牛娃扎堆,但自身始终爬不上线的也会骂。再看看民办摇号政策出台,谁骂娘?小五班和培训机构在骂,以升学为目的专项培训肯定要骂。自己认为是牛娃的也要骂,本来可以去民办考一考,现在只有对口和碰运气。民办初中也要骂,招进来一批只能考十几分的学生,升学率神话就此破灭。

 

     综上分析,说到底。人都是自私的,政策怎么改并不关心,只要对我有利就拍手鼓掌。只要对我有坏处,就骂娘。看清楚了吗?这年头喷子多,而且自私自利的喷子占据了99.99%。骂娘的多了,所以,真话也就看不到了。

 

    今天,一叶先生就拨开这层外衣,让你们看到教委改革的高明之处。

 

     教育改革,到底代表了谁的利益?一直以来,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就近几年的改革看,把权贵和关系户的外衣一层层剥离,让他们把名额交出来,把黄牛灭杀,让更多普通学生有了机会上学,升学。难道大家都看不到吗?也许看不到,因为大家根本不知道自主招生有多黑,不知道小五班牟利多狠,机构老师可以赚多少钱!

 

    自主招生占据总名额的一半,先考虑集团和校长的关系户,然后考虑学霸牛娃,再考虑…,你们大众眼中的大部分牛蛙,不过是披着牛蛙外衣的虎娃,什么时候可以考虑到普通老百姓?把自招名额减少,还于中考,这不公平吗?

 

    某大型城市一线民办小五班,一年共招生2500人次,其中读四个时间段,一年大概80个课时,以一次300元己算,总共24000元,语数外三们共计72000元。那总收入为1.7亿。如果外加小四和小三班,妥妥的3个亿收入,请问,这个钱谁拿?是谁给小五班特别通道的权力?那几个亿的收入到底进了谁的账上?想得明白吗?

 

    曾经以奥数为小升初的升学门槛,机构自己搞竞赛,还弄个什么奥数榜单。自己做庄,自己做裁判。很多名校不好自己组织考试,就直接按机构榜单选人。那些机构老总顿时就成为了社会红人,只要上榜就可以进名校,试问他会给谁上榜?要么就是对机构发展有用的当权者,要么就是能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拓荒者(团课家长)。其实那种榜单上,平民百姓能有几个?学奥数的,99.99%的在为0.01%的人买单。某著名理科班考试机会也不过30名,论得上付学费的普娃吗?

 

    机构的老师更不用说了。奥数疯狂的时候,一周开10次课,妥妥的年入百万。弄得很多其他行业的人,甚至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半路出家,拿起了一本奥精,在教一群低年级的学生。请问,这种奥数机构,值得存在吗?奥数老师要某个孩子考出好成绩容易吗?即使是学渣,只要给他一张写了几十个数字的纸条,回去背一下。考试也摇身一变成了学霸和奥数牛。

 

    所以,在这种乱相丛生的时代,教委的改革,如同一把利刃,斩杀了许多割韭菜机构和违法份子,是不是给了老百姓和普通学生多了生存的空间呢?至少,一叶先生觉得是这样的。

 

    那回头再来说,体育和美育纳入中考的事情。

 

    现在大家周末都拼命鸡娃,拼命补课。对孩子的成长其实很不利。孩子的童年需要活动,也需要兴趣爱好。大家可以去各学校理科班看看,不难发现,里面的孩子普遍都个子不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至少整天刷题的孩子,哪里来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呢?时间大家都是24小时一天,也不可能他就48小时。美育更是如此,美育是一种修养,一叶先生始终都认为,琴棋书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四宝,选一样作为爱好是非常有必要的。刷题,大学后基本不会碰了。但爱好可以伴随孩子一生。

 

       目前上海2022年新中考政策是体育有30分,计算到750分里。不排除国家总政策出台后,还会提高分值幅度。美育目前没有记录到中考总分,但在50分的综合评定中有此类。初三也设立了书法考试。所以,仔细解读一下王司长的话,“体育作为学生升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于美育,跟体育一样,除了前面的综合性评价以外,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这两句话中透露了三个潜在信息:

 

1. 体育肯定要计入中考。但由于各省后自主定中考分权力,而新政策还有2年才执行。所以,就目前上海情况看,2022年新中考推出前是不会以和语数外同等分计分的。即使有,可能也会在试点2年后,也就是2024年以后逐步加分。至于能否加到100分,一叶先生认为不会,因为上海语数外总分是150分。

 

2. 美育要在试点尽快推广。已经明确说了,美育暂时只是在试点推广。而上海并不是试点。所以短期并不用担心。美育是否要进入中考,一定会在新中考执行一段时间以后才会考虑。至少一叶先生认为,五年内不会纳入中考总分。

 

3.高考,三年内体育和美育,作为综评增加内容的可能极大。

 

 

    因此,上海的家长,如果您孩子在未来三年内参加中考,大可不必担心,依旧以新中考政策为准。分值可能会略有调整,但不会幅度太大。再说,体育就一定公平了吗?某省某市体育中考,有孩子已经跑了半分钟了,监考老师才刚掐开始按钮。美术考试更是主观,字写了好不好,根本无法量化,到底谁说了算呢?按照目前现状,也许王羲之的字放在中考都难以及格。

 

    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报个他喜欢的爱好班很有必要。但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补课,毫无意义。平时体育课认真对待,足矣!

 

    另外,说句不爱听的。为什么你们的孩子每门课都要去补课?难道不会自学吗?一叶先生给你们个忠告,不会自学和依赖补课的孩子,高中就完蛋了。

 

     以上,是一叶目开为教育改革讲的公道话,也分析了上海未来几年体考和美育的分数变化的可能性。也许很多人觉得教育改革是因为老百姓怨声载道,说压力大。但事实上没人逼你们去补课,去望子成龙。从来没有人认为大学和未来成就一定正相关。我初中同学里成绩差的,大学都没考上,照样上了胡润榜。怎么说呢?

 

    教委的每一次改革,其实都在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矛盾,都是在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来考虑,必须要给他们点赞!

 

     减压。压力实际来源于父母,机构和那些危言耸听,制造焦虑的不法份子。为了割韭菜,搞出补学奥数,不补英语就成不了才的假象。墙头草的父母,一焦虑,就逼孩子上磨。究其根本,压力的源头不是在于孩子,而是在于不法分子,所以改革就是为了断他们的路。偏偏有些父母,看不到这些,如同信了邪教一般的信奉机构,觉得公益的我们是别有用心,把所有脏话都扔给了改革者。而体育和美育的改革是为了,让你们能让孩子出去运动一番,也没人让孩子一定要考满分呀。再说,体育是补习班能补出来的吗?身体素质是遗传和天生的。

 

 

   目前看,改革的力度依旧不够大。因为目前存在最大的教育问题并非减压,而是缺乏公平!

 

    民办摇号的确扼杀了小五班和很多奥数升学机构。民办有摇号在公证机构,家长参与,全民监督的形况下进行。还公布录取名单和名字。但是这就是公平吗?为什么现在坐在民办教室里的学生要比录取总数多得多,这又如何解释?后续监管依旧不足!

 

    民办公平相对公平些了,但公办呢?公办为什么不能公布录取学生的全名单?因为有暗搓搓的,不能公布吧。如果真的心中无鬼,大可把对口名单,人户分离,统筹名单,按照各种批次一一公布,打闷包可毫无意义。

 

    日前,某小五班转型为初中补习班。其中的补课老师是某民办学校的老师,在他教的班级,名列前茅的都是参加他的补习班的孩子……

 

   所以,教委的本心虽是好的,无奈下面根基深厚,利益交织,错综复杂,下面的执行力不够,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叶给所有普通学生家长的忠告:

 

    一直以来,一叶目开公众号都是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立场为信息传播根本,客观,以理以据服人。鼓励自学,鼓励人一定要靠自己,鼓励注重效率,少走弯路。鼓励培养良好和和谐的亲子关系,鼓励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应试和素质合理分配时间。在中高考达线(市重点和一本)的基础上,不过度鸡娃,不人云亦云。把部分时间留出来运动和爱好,培养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其实这也是教委和国家的初衷和本心。

 

 

    就目前教育形势而言,只有中考和高考,提前泄露题目的可能不大。区级别的统考也相对会公平一些。但其他的校内和机构所有考试,基本都存在很大程度的猫腻。校长,教师,老板,哪怕打印室的老师,都可以轻松把题目给某些人。所以,请不要相信任何身边的学霸和牛娃故事。哪怕你平时遇到多么不公,碰到多么猫腻,请淡定!唯有中考和高考,才是最终的决战战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nh-XzCackJiqmuu40DZlQ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在今天(16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王登峰还提到:“目前全国有一家,云南省已经做到了从今年开始体育中考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都是100分。而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截图来自教育部官网
此次发布会上主要介绍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交待了未来全国中小学生的艺、体培养大方向,原文较长,小编来帮大家划个重点:
体育方面:
1.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要达到和语数外同分值水平
2.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
3.学体育,一定要参加体育竞赛
4.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布置体育课作业
5.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学校需完成体育教师队伍、器材设施建设
美育方面:
1.力争2022年,全面覆盖实行美育中考
2.美育和体育一样,都是教会、勤练、常赛,有展示、有评比
3.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美育教材体系
4.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5.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学校需完成美育教师队伍、器材设施建设
看到这则消息,相信上海家长们的第一反应是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还会提高吗?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上海新中考改革,体育总分仍是30分 
上海新中考体育考试改革从2017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也就是说今年9月开始的初三年级,将迎来新的体考方案。
新中考体育总分仍为30分,由统一考试成绩和日常考核成绩各15分组成。在考试项目增加多样性选择的同时,不增加学生实际测试项目,控制学生负担。
(标红处为新增可选项目)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关于上海体考改革详情,可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2021年上海中考将实行新体育考试方案!总分不变,可选项目增加!(附评分标准)

至于未来,上海体育是否会提升分值,以及达到和语数外同水平分值,目前还未可知。如果有新的动向,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增加体育分值引发家长热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在9月就已经发布的一则《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通知里就提到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引发了家长们的一片热议。
有人预计,后体育课在学校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不少人认为,中考体育提高分值,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肯定是有帮助的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但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如果提高体育中考分值,孩子的中考负担会进一步加大: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还有人提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固然是合理的,但不应该以应试的形式,来让学生“被迫”运动。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中考体育将和语数英分值相同!上海体育中考分值要涨了吗?
还有不少爸妈已经开始担心每天作业打卡任务又要增加。有位妈妈感叹:“素质教育搞来搞去,多了很多素质教育的事儿,但是应试教育的事儿一样没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VyWmMF3NdnvDim4lGx6Hg

没有上海户口的外地人如何在上海上学,参加上海中考、高考

 

能发出如此感叹的

一定是被魔都的升学政策折磨过的

外地人

!!!

 

很多非上海户籍的家长

从刚毕业就来到上海

在上海组建家庭

生育子女

基本上已经算是“扎根”上海了

时间久了都要面临一个问题:

没有上海户口

我的孩子该怎么留在身边?

该如何在上海上学?

该怎么像本地人的孩子一样正常参加中考和高考?


更有甚者

孩子要上学了才想起来这些问题

打听来打听去

最后都是

难!难!  难!

 

首先拼准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居住证、积分、落户,上海生存三要素
如果这几点你都没搞清楚
那就不要去看什么自招、裸考了
根本没机会!!
 

划重点↓↓

  • 在上海幼升小,父母一方需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幼儿需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或《居住证凭证》

  • 居住证地址必须与实际居住地址一致

  • 如选择报名公办小学,只能报居住证地址对口的小学;如选择报名民办小学,都可以报(除有些民办有房产、120积分要求)

  • 有的区非沪籍外省市儿童比港澳台、外籍儿童优先录取,有的区则是相反;

  • 需要父母一方从2019年7月1日起参加本市职工社保满6个月的证明(不含补缴,因疫情防控需要允许补缴的除外);

  • 幼升小主要看孩子户籍,家长一方沪籍,孩子是非沪籍,按照非沪籍入学

非沪籍学龄儿童虽然录取排序后于沪籍(除松江区),但是采取
提前办好居住证(最好满120积分),
②有条件的购置房产。
③没条件购房的可以去非沪籍录取相对宽松的区租房等。
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非沪籍小朋友有更大概率上到自己心仪公办小学!

非沪籍入学条件
此生无悔入华夏,只恨自己非沪籍!!!!

2020年,非沪籍适龄随迁子女需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须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父母一方满足下列两种情况。

1、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从2019年7月1日起有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的证明(不含补缴,因疫情防控需要允许补缴的除外);

2、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连续3年(从首次登记日起至2020年6月30日)在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妥灵活就业登记。

符合入学条件的非沪籍随迁子女所持的《上海市居住证》《上海市临时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上的实际居住地址,应与其父母所持房产证、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上的实际居住地址一致,且居住地址在本区。

非沪籍录取顺位
大致按照
1、人户一致
2、人户分离
3、非沪籍及其他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松江区入学排序变化比较大,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人员的随迁子女参照本市户籍操作!
非沪籍材料准备

此生无悔入华夏,只恨自己非沪籍!!!!

想让孩子参加上海中考、高考,
最迟何时办积分?
 

一般初二下半学期就开始要积分了,最晚可以拖到初三5月10日之前。但是建议有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程,越早办理越好。

上海居住证积分作用大,积分达标会带来诸多便利。


标120分,孩子可以参加上海中考、高考,还可以参加上海居民医保;

居住证积分达标可以免上海试点房产税,还可以申请上海共有产权房;

居住证积分达标还是考上海公务员的条件。

 

而对于高考来说,需满足下方任一条件:

 

1、持《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人员随迁子女,且在本市参加中考可在上海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注:参加上海中考,才能参加上海高考。

 

2、持《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人员连续持有《上海市居住证》3年,其子女为上海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可在上海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注:高中转学上海很难办,请尽早转学到上海,并参加上海中考。

 

此生无悔入华夏,只恨自己非沪籍!!!!

用千多万砸个学区房,但是你不知道离上好大学还太太太遥远了。
学校教的,小升初不考。所有公办民办,好学校差学校,最后都全要去外面补课,在各大补习机构集合。小学名校与菜小,讲真,老师差距不大。

小升初拼奥,拼证书,拼英语,拼语文,找机会晋级脱离苦海。没成功?中考再想法晋级,拼自招,拼裸考。再没成功?哦,那就别一心钻研升学了,脑洞打开,想想娃的其它天赋。
晋级向上的法宝是什么:拼家长与孩子的毅力与决心!跃上一个等级的学校,就是爬上一个更高的阶层。

而且还有一点你要清楚,随着上海政策的改动,每年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的人数会级级上涨,蹭蹭上涨!!

苦不苦,累不累?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的以官方公布为准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作为中心城区,黄浦区是上海典型的“人口迁出区”,不同于浦东、闵行、宝山这些人口导入区,黄浦区虽然教育资源丰富,但本区的考生增幅落后于大部分区,因此不少人喜欢称黄浦区为“中考天堂”。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浦区的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是否是名副其实的“”中考天堂”。

 

黄浦区教育资源盘点

 

我们不妨先通过黄浦区2020公办初中预备班对口入学方案,来看看黄浦区的小学和初中情况: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2019年黄浦区初中在四校八大预录取中的表现: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数据为手动统计,可能有误

 

实力相对突出的初中主要有以下几所: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表中的各校实力对比仅供参考,黄浦区目前也是“公办弱于民办”的情况,立达、明珠、永昌为区内升学表现最好的三所学校,公办学校中的格致初级、大同初级和向明初级实力相对较强。

巧合的是,黄浦区最好的三所高中是格致中学大同中学和向明中学。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黄浦区虽然没有四校和四校分校,但是却有两所八校——格致中学和大同中学。虽然两所学校近年来高考表现有下滑的迹象,但依旧稳居全市第一梯队。

 

虽然中考考生相对其他区不算多,但黄浦区的市重点数量在全市处于前列,如果将格致奉贤和向明浦江单独算入在内,有9所之多,占全市市重点总数(近70所)的八分之一还要多。而上海有16个区,可见其高中优质教育十分丰富。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末位的几所市重点(如光明)升学成绩只相对于外区的优质区重点,但毕竟市重点学校,其各方面的配套还是很不错的。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黄浦区的区重点、普高各有4所,在全市属于中等水平。

 

 

黄浦区招考情况分析

 

到底是不是“中考天堂”,除了看本区教育资源,还得看本区的考生人数和中考招生计划的情况。

 

今年部分区官方公布了2020年中考报名人数的大致数据,可以看到黄浦区今年中考人数3000多。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通常情况下,各区中考人数都要略低于一模人数,而网传的黄浦区一模人数为2717,低于官方公布的黄浦区中考报名人数,从侧面反映了中考报名选择跨区回户籍地黄浦中考的人数不少。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下面我们再看招生计划,分析黄浦区的中招形势。

自荐

 

今年自荐生名额5142人,比19年的4760人多了382人,增长8%左右。

 

自荐是全市招生的,因此各区考生的机会均等,主要看考生实力,这部分的招生计划我们就不多讲了。

推优

 

今年65所高中在各区投放了推优招生计划,计划招收推优生4520人。部分区两年招生计划对比如下: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黄浦区今年推优招生计划数为220人,较去年增长了4.27%左右。将各区考生人数考虑进去的话,黄浦区的推优比例位居首位。

 

自招除了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有要求外,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推优比例第一意味着市重点对于黄浦区学子综合素养的认可。对于考生来说,推优被预录取无疑减轻了中考压力。

零志愿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黄浦区今年零志愿招生计划数为85人,从零志愿招生计划结合各区考生人数来看,各区的形势接近。

 

名额分配

 

对于大部分区,名额分配的招生计划影响面有限,毕竟只涉及到本区几所市重点15%的招生计划。但是对于黄浦区来说,这部分招生计划很关键,因为本区的市重点高中数量很多,参与名额分配招生的也不少,并且本区的考生相对更比较倾向留在本区的市重点。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各高中的名额分配数,如下: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黄浦区共有9所市重点高中在本区投放了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市重点高中数量居全市前列,名额分配计划中招生的学校恐怕比浦东新区还要多。大部分高中都是招33人,只有格致奉贤、向明浦江作为开在外区的校区招生数只有9人,以及向明中学招的是25人。

 

但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合计达到241人,这对一个考生只有3000多人的区可以说是形势大好。同时我们似乎也能看到黄浦区高中对本区学生的青睐。

1-15志愿

 

在1-15志愿招生计划当中,以本区高中招生计划为主,虽然外区高中在这两个区也有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数,但整体来看招生计划中还是本区高中的层次更高。

 

中考天堂?黄浦区初高教育资源和中考形势分析

 

黄浦区今年本区高中1-15志愿共招生1379人,比去年的1299人增加了80人,增幅约6.2%。

 

不同于大部分区,黄浦区扩招的计划主要集中在市重点高中,除向明浦江,其他市重点都有扩招,且增幅不小。虽然今年各区考生人数都有所增长,但从招生计划来看,黄浦区考生进入到市重点高中的机会依旧很大。

 

表面上看黄浦区虽然是“中考天堂”,但如果我们对高考输出深入分析,会发现往往是闵行、浦东这样的中考大区,这几年区内的高中升学成绩进步颇大,而像黄浦、静安之类的所谓的“中考天堂”,高考输出却不尽如人意。这说明,生源自身才是最根本的。与其寄希望于减小中考压力,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强,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O30XIQAsXhYxTQXwha8NQ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本篇文章,从数据和逻辑的角度,经过客观分析后,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上海中考得语文者得天下?

问题2.上海中考语文哪些是必须不能丢的分数?

问题3.为什么“语文要多积累”是一句没用的话?

问题4.为什么应试类文章的主旨一体会就错?

 

————————

  问题1.为什么上海中考得语文者得天下? 
我们经常会听到:得语文者得天下!但很少有人真正考证过背后的逻辑关系。确实,就拿上海或者全国来说,中高考都是如此。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如下:
首先,从考情的角度看:上海中考语数英理化5大科,数学和英语有1科薄弱的孩子,整体成绩肯定是在中等左右徘徊,要跑到前面真的很吃力(家长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自己当年上学时是不是也是如此?)。
反过来说,数学和英语,有1科薄弱(注意不是差),基本上跟市重点高中就没关系了。
再反过来说,能上市重点高中的孩子,数英都不弱,在初中阶段,数英都不弱的孩子,一般理化也不会太差,因为,数学英语都好,这就至少说明,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还可以,最主要是他们的学习习惯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习惯有问题的必然是数学和英语有一科跛脚的。那么,他们竞争的焦点是什么呢?毫无疑问:
语!文!
其次,从校情的角度看:我们看看身边的很多实力很强的民办初中学校孩子的成绩情况,他们共性化的弱点,都是偏文科的语文。去年就有华育的家长,找我报名,他们要10人团课,团的课,就是语文。
再次,从孩子学情和家长的认知角度看: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各个科目的成绩,数学和英语或者理化成绩弱的话,补起来提分是比较快的,而语文就比较慢了。而且好多家长和同学会觉得,好像大家的语文成绩都差不多啊。你到中考时你再看看,进市重点及其以上高中的孩子,真正的差距是不是由语文拉开的。所以有些家长就会想当然地觉得,语文不需要补课,补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越到临近初三中考,甚至到初三中考结束时,才恍然大悟,得语文,就是得天下啊!

其实,不是语文不需要补,多数的实际情况是:你选择的老师水平不行,没有其他任何原因(除了极少数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孩子短时间之内实在教不过来)。
 
因此,在大家这样的认知环境中,语文肯定是备受“冷落”的。自然而然,也就不会给予更多的重视。使得语文最后成了压轴的“短板”——中高考都是木桶原理,能考多好的高中和大学,不是取决于你最长的板,而是最短的那个板!
第四,从学校教学的角度看:很多学校的语文老师,百分之八九十的都会如此告诉孩子和家长:语文是要多积累。那么,家长和孩子听到语文老师说语文要多积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两个关乎语文命脉的问题?得罪人地夸张一点说(往往有用的话,多数是得罪人的),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肯定不但没想过,而且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两个问题:
积累什么?
怎么积累?
纵深一步去想,“积累什么”的问题实质,就是考什么;“怎么积累”的问题实质,就是答题的时候切入的角度和技巧方法论。
所以,学校里的多数语文老师上的语文课,说没用吧,有用的。说有用吧,一点用都没有。有用之处在于能给孩子不断积累作为国语的基本语文常识,没用之处在于考试提分方面基本真的是用不上啊。这就出现了一个语文教学中最致命但是又被大家忽视的现象:
教考脱离!
举个例子:学校老师在教语文时,总是按照课本的进度,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讲,比如讲到记叙文时,老师会说记叙文有六要素、有几大修辞手法吧啦吧啦的一大堆,讲完了,学习习惯认真的孩子会一五一十地记下来,甚至背下来。回头复习时,也是重复背诵记忆。但是,在考试时,一张试卷摆在面前,还是不知道怎么答题,或者说5分的题,只能拿到2分或者3分,永远拿不了满分。问题在哪里呢?
 
我们梳理一下你会发现:
 
  • “老师会说记叙文有六要素、有几大修辞手法吧啦吧啦的一大堆”属于“理论”
  • “孩子一五一十地记下来”的也是“理论”。
那么,学校老师的授课基本逻辑是:
理论→理论
如果孩子学完不是去参加选拔性的应试,那么这种老牛拉破车的慢条斯理的理论-理论的空对空,教法并无大碍。
 
但如果从应试的角度看,我们稍微一想就能明白,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应试性的教育,最高的导向只有一个:
 
就是考试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考试怎么考学生怎么学,老师就怎么教。这就要求老师的所有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关键还要能“用的上”。那么,简单说,这就要求老师教的东西必须具有可复制性
 
举个反例,一个瑜伽教练,她一口气做了一套瑜伽动作,堪称美轮美奂,但是做完了她问下面的学生,会了吗?学生一脸蒙圈,不会!那么他的教学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真正能提分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从文章和题目中,一步一步操作演示怎么解决问题的,答案怎么一步一步来的,再总结出,得出答案的角度和方法分别是什么。完了之后,再找其他同类型的文章和相应的题目用刚才总结出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训练,直至熟练应用。
所以,我们再总结梳理一下:
 
  • “从文章和题目中,一步一步操作演示怎么解决问题的,答案怎么一步一步来的”属于“实践”;
  • “总结出,得出答案的角度和方法分别是什么”属于“理论”;
  • “找其他同类型的文章和相应的题目用刚才总结出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训练,直至变形变化而熟练应用”属于“实践”。
那么,这个真正能提分的语文教学逻辑过程应该是:
实践→理论→实践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就能看的出,显然多数老师的语文教学,从应试的角度看,是非常有问题的,用的是“理论→理论”,而非是科学有用的“实践→理论→实践”,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教了没用——“教考脱离”。
所以,这就造成了语文其实是长期应该受到重视,而没有受到重视或者说没有能力受到重视的学科。而它又占中考总分的150分,而且又是数理化英语都好的学生共性化的弱点,自然是应该受到重视的。
加句题外话:真正的高明的老师,他不仅有自己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提分逻辑方法论体系,而且能够根据实践的不断加深,不断地去更新和优化这个体系,而且还会在提分之外,带着学生真正地去思考语文的价值、生活的价值、生命的价值这些思维理念和人文关怀。因为有了提分的体系,解决了首要的生存性质的分数问题,才能进行更高的学习要求。所以,应试提分的教育和针对综合素养的素质教育,二者并不矛盾。要之,凡事,在人为。
  问题2.上海中考语文哪些是必须不能丢的分数? 

前面我们清楚了语文学科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也基本梳理了语文提分的基本逻辑,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现代文,作文,这三个板块,哪些是你一分都不能丢的。
先来看看2020年中考考试大纲中,对于文言文、现代文、作文考试的基本要求和考查方向。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作文评分标准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文言文部分的考查范畴和基本内容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文言文课内篇目和默写篇目

(中考必背的古诗文,共60篇)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上海中考和一模,进四校八校语文如何拿到135+?哪些分数不能丢?

注:以上内容来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官网,2020年上海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通过以上的考试大纲必考内容的呈现和试卷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的结论:文言文、现代文、作文是三驾马车,三者缺一不可,文言文和现代文各占40分,作文60分。
但是,我们如果把文言文、现代文、作文这三个板块之间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其中又有很多可值得重视的要点:
首先拿作文部分来看,作文的提高和训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方法论体系,例如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这5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科学提升。而且,这5个方面,内部又有很多具体的可操作的提升方法。
但是,我们根据实际的经验来看,即使老师教了很多作文的方法和技巧,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写不出好作文,原因很简单,好的作文,除了文章创作的方法外,也需要作者的心性理解和独特的视角。
其次,再来看看现代文部分,中考语文和一模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理解,也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篇文章的主旨归纳、每一类题型的答案的得出,都是有逻辑的推演,因为,只有符合逻辑关系,才能可被复制,只有可被复制,学生才能从老师那里学得会。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去说,中考和一模考的现代文阅读理解,是可以拿满分的!
 
如果你觉得拿不了满分,是因为你的老师没告诉过你这样的方法,也是因为你自己还没想到这样的方法。
 
这样的现代文提分技巧的类似文章以前写过很多,就不再赘述了。
再次我们看看文言文部分,首先从考纲所呈现的内容来看,课内的考核的核心篇幅共60篇,必背的古诗文是40篇左右,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反之如果你连课内的内容都丢分,那你活该……
 
而课外的内容,也是有很强的规律性,如果对上海中考的课外文言文历年真题进行规律性分析归纳就会发现,多出自先秦诸子、历代史料笔记、正史廿四史,而尤以廿四史中的《宋史》居多,《宋史》中的又主要考查人物列传。而读史多的人都不难发现,列传的行文风格和题材范畴,都是非常公式化的。反过来讲,中考当中考查的点,也有非常公式化。
举个例子,列传的行文一般是:
某人生于某地,小时候做过某事,对其评价如何
后来学了什么,参加考试后,做了什么官。
做官期间,做了某事,人们对他怎么评价
那么,中考文言文考试中,考得最多也最难的是文章主旨概括归纳题型,而这一部分就是“小时候做过某事,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和“做官期间,做了某事,人们对他怎么评价的”,尤其以“人们对他怎么评价的”最为核心。
所以,文言当中最不可控的课外文言文部分,其可控性也是非常强的。而其中的古诗文默写、诗词赏析、课内文言文,可掌控性就毫无问题。
而且,有关课外文言和课内文言文的常见考核点:实词共150个、虚词6个,基本的文言常见语法现象也无过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等,在初中阶段是完全可控的。
综上所述:上海中考当中,
现代文阅读理解和文言文部分,
是我们最可能拿满分的两个板块。

问题3.为什么“语文要多积累”是一句“没用”的话?

 

问题4.为什么应试类文章的主旨一体会就错?

逻辑的出发点是:我们去问语文老师,语文怎么学?十个出来,十一个老师会说,要多积累。
那么,正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你接着问他2个问题:
一是,积累什么?
二是,怎么积累?
这样两问,十个老师,十之八九就懵了。如果,搞不明白这两个问题,或者说对这两个问题,没有体系化的理解和践行,你说的积累,从应试的角度看,无疑都是无用之谈。
按照以上逻辑出发点,我们对两个问题转换一下:
积累什么,本质就是考什么。
怎么积累,本质就是怎么考。
 
如果逻辑再往前走:
积累什么,本质就是考什么;考什么的本质就是考点。
怎么积累,本质就是怎么考;怎么考的本质就是命题的规律和阅卷的标准。
那么,我们可以按照此逻辑,对中考作文的理解和平时的训练,提出一个同样的逻辑方法论,如下:
学生写作文或者老师教作文课之前,是否应该时刻明确2个问题:
一是,高分作文的标准是什么?
二是,达到这些高分作文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没有体系化的理解和践行,学生写的作文,不管写一篇还
是写一百篇,老师改的作文,不管一篇还是改一百篇,性质都一模一样:属于低水平的简单机械性重复。
所以中考语文和一模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理解,也是有很强的规律性,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篇文章的主旨归纳、每一类题型的答案的得出,都是有逻辑的推演,因为,只有符合逻辑关系,才能可被复制,只有可被复制,学生才能从老师那里学得会。否则,永远只是老师自己的个人经验,而学生始终是学不会的。
例如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
首先是对于文章每个部分的中心的归纳,
其次是把每个部分的中心综合起来,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
而不是我们自己去体会出来的。你一体会,必然就错了,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应试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