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XmQd0jC5UBMt4L-N0ukKQ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恒大的事这几天刷屏了,各种各样的视频和图片在大小微信群里疯狂流传。
很多人让我谈一下恒大的事。
其实恒大的事没什么好谈的,事就那个事,你们看完群里的视频和图自己就清楚了。
大家其实想知道的,是政府会不会救恒大,以及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先说结论,我不认为政府会去救恒大,我也反对政府救恒大。
如果救了恒大,那持续几年的房地产调控就白费了,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政府不会去故意打压恒大,但是绝对没有救恒大的义务。
这一劫,恒大渡过去,算他的本事,渡不过去,也和别人没关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恒大会暴雷和国家对地产行业的严厉调控有密切关系。
但问题来了,国家是刚开始调控房地产么?
房住不炒不是上个月刚提出来的吧,这口号中央都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恒大暴雷和自身激进拿地的政策有直接因果关系,但其他地产商又能好哪去。
2021年9月,恒大现金彻底耗尽,再也无力兑付。
但2021年6~7月,关于恒大商票延期,资金链出现极大困难的消息就已经全网皆知了。
是地产寒冬导致的么?
整个2021年上半年,如果你打开地产新闻,看到的会是各种地王,各路房地产商疯狂的买地,喊出一个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天价,土拍价格不断的再创新高。
为了遏制土地价格飙升,今年中央推出了土地集中拍卖制度,希望通过压制地产商资金流动率的方式来遏制地价。
结果,地价连创新高,地产商举牌的热情高涨的让负责拍卖的官员都害怕。
“史诗级别的土拍”,屡次成为新闻的标题,一次又一次。
每一次集中式土拍,都是一次地价再创新高的过程,政府多番更改了拍卖规则都无法改变这一结局。
2021年4月28日,扬州市首次集中土拍,拍出了1.42万/平的价格,地价比周边的房价还贵,市场纷纷预测扬州市的房价肯定要到2.5万/平以上。
要不然,地产商会亏本啊。
中介们的朋友圈,马上就疯狂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RpCKkiytdMFTe6OdMwgYw
五千年来一大狠人

文/ 呦呦鹿鸣
中国上下五千年,范仲淹是一个独特存在。


仅仅是捐资,可谓大善人,但还不是狠人。范仲淹的狠,是给“范氏义庄”创设了一套繁复的慈善经理制度。要到一千年后,人们才会发现范仲淹的厉害:这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运行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密、影响最广泛的私家慈善机构。二百年后的宋理宗嘉熙四年,义田规模增到3168亩;清朝嘉庆二十年,增到4892亩。一直到民国时期,义庄还在运行。

范仲淹曾这样评价一位友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实,这位狠人自己,何尝不是“山高水长”呢?

我回来了,《回来了,既美且好,感谢朋友们》,文章留言有六千条,令我感动流泪,无法一一回复,在此一并感谢。感恩有你:)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2021年8月底,整个A股中报披露正式收官。盘点今年市场的行情走势,用两极分化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更是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市场教育课。
以宁德时代、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业绩与消息利好频传,相关上游资源行业更是步入大年光景,业绩超100%似乎已成常态,低于50%的都不好意思亮牌。
从股价上看,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股价也开启了“炫富”模式,一大批牛股辈出,诸如赣锋、天齐这一对锂业双雄,以及石大胜华、西藏矿业半年接近6倍惊天涨幅,直接让众多投资者惊掉下巴。
反观上半年消费类个股走势,却极其惨烈,真实地上演了冰与火之歌。除了一些行业龙头以外,腰斩也已成为标配。在去年还无限风光的消费品品种,今年普遍成为“弃宠”,并让一众投资者损失惨重,有一种回味2015年熊市的感觉。
下表统计了各细分领域龙头消费股一段时间内的下跌幅度,其中跌幅最大的当属酱油老二中炬高新,跌幅达64.78%,跌幅相对较小的是伊利股份,近40%(其实也很大了),另外像泸州老窖、牧原股份、恒顺醋业、三只松鼠等往年明星个股今年也遭遇了滑铁卢,处于腰斩序列。
甚至连“价投之王”贵州茅台,在年初创下了2627.88元的价格新高之后,一路下跌至近期的新低1525.50元,已下跌41.95%,即便在2000元价格买入,也已亏损23.89%。
这样的背景下,曾经的价值投资信仰也产生了动摇。站在当前消费品类整体低迷的时间节点,曾经风光无限的消费股还值得投资吗?
01 “团”还是那个团,只是味道变了
如果说茅台平安格力海天是消费品类,价值投资的典型代表,那今年这些行业“优等生”却集体翻车,表现已经不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几年前还是“左手茅台,右手格力”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
面对当前的消费股众生相,不同于去年的“价投顶流”光环,今年“基金经理道歉”上热搜的情形时常发生。
公认的公募圈“顶流”张坤、焦巍、杨浩等,在今年投资失利后,纷纷在财报中进行了反思,私募大佬但斌、林园也进行了同样的操作,只不过对于倔强的林园来说,方式有所不同,但总归是间接承认了投资的失利。
对于擅长传统消费类投资大佬,有的选择继续坚守,有的开始进军新能源等景气成长赛道。
其中张坤依然坚持已有风格,对于热门赛道的投资保持了冷静的态度,持仓仍以白酒、医药、互联网为主。旗下方达中小盘和易方达蓝筹精选这两只主力基金,都对一线白酒龙头贵州茅台、五粮液进行了减仓,而易方达蓝筹精选还增持了腾讯和招商银行、香港交易所等。
与张坤操作风格相近的还有汇添富胡昕炜。对于茅台,一季度末旗下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持有40万股,市值8.036亿,持仓排名第7位,而二季度茅台直接消失在持仓的前20名的名单中。
此前同样关注大消费的鹏华基金陈璇淼,也是一名基金行业老将,有着8年行业从业经验。她表达了对消费类市场未来增长,市场竞争环境的担忧,未来要将重心从消费中转移出来,看好新能源、芯片等成长方向。
另外,作为顶流的广发刘格菘,二季度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进一步提高了如光伏、动力电池、化工新材料等“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配置比例。重点加仓了隆基股份,并将其提升为第一大重仓股。
除了顶流基金经理动向,通过对重点基金研究对行业加减仓数据变化更能直观看出基金对行业配置与选择。根据东莞证券对易方达、广发、汇添富、景顺长城等10家基金持仓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基金大多数降低了消费类持仓,并增加了新能源相关板块的仓位。
数据显示,10家基金中,有6家对食品饮料行业进行了减持。其中汇添富减持最多,为3.75%,其次是中欧基金和南方基金。
另外,10家公司有8家增仓了新能源行业,大部分基金增仓都在1%以上,广发、富国增仓比例最多,仅有兴证和中欧出现了减持,分别为-0.44%和-1.04%。
对于近年来的“价投典范”白酒板块,素有聪明资金之称的北上资金也大举进行减持。从东方财富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北上资金已减持将近500亿,进入三季度以来减持势头依然不减,单就三季度减持已接近250亿。
从申万宏源证券统计的今年以来港资对消费类个股增减仓比例来看,对于酒类、食品加工类行业龙头品种,绝大多数是处于减持状态,如贵州茅台、五粮液、中炬高新、涪陵榨菜等。
面对不断下跌的股价,上市公司维稳措施也较为一致——回购,但在持续下跌面前,力度不大的回购,对于股价的支撑效果,仍然值得商榷。
02 回购潮,挡不住股价下跌
在股价不断下跌的同时,一场上市公司的回购潮大幕也在拉开。从目前效果看,似乎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股价大幅下跌,不仅投资者不待见,就连上市公司自己,也是焦急万分。这其中最典型的最属格力电器。
没有人比董小姐更在乎格力股价了,这句话一点不假。从引入高瓴资本到跨领域业务多元化(虽然没什么效果),但面对不断下挫的股价,董小姐选择回购应对。先后分三次进行回购。
第一期从2020年4月至今年2月,耗时10个月回购60亿元;第二期从今年2月到5月,又进行了60亿的资金回购;而从5月底开展第三期回购,计划回购最高不超150亿,截至9月9日,第三次回购金额累计为148.95亿,三次回购金额共计268.95亿。其中对第二期的回购部分还进行了注销处理。
然而,如此大力度回购依然没挡住股价下挫,现实就是如此骨感,而且还是在第二期股份进行注销的基础上。从年初最高66.79元(复权),跌至近期最低的40.16元,跌幅达39.96%。
面对股价下跌,除了董小姐外,中国平安掌舵人马明哲也坐不住了。在9月3日和7日两天,马明哲共增持了8万股股票,耗资近415万。同时,包括中国平安总经理,联席CEO谢永林、监事会主席孙建一在内的多名高管共增持金额超800万。
中国平安及高管的增持对其股价如同雨露一般,不是说回购对股价产生了多大影响,更多的是回应了社会对平安股价一路下跌的关切。
如果要说今年被吐槽最多的上市公司,中国平安应该是名列前茅。作为价值投资典范,中国平安被无数投资者给予厚望,然而,股价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
抛开平安的基本面不谈,毕竟太过复杂的金融业务,与宏观经济较强相关性,能读懂读透的屈指可数。剩下的,更多是希望靠吐槽来进行情绪宣泄,但作用也仅限于此,于事无补。
对于平安马明哲增持一事,大众普遍质疑在于增持金额,为啥看好增持量仅200万?其实大家大可不必对增持金额有太多纠结,马明哲作为董事长增持本身就是一个看好信号。
更为关键的是,平安现在已经出手进行回购,董事长增持金额过大的意义已经没有必要,同时还有一众管理层进行增持,都是个人进行出资,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除了格力平安外,还有美的集团、中炬高新、永辉超市、正邦科技等都对自身股价进行了回购,但从效果来看对股价的提振作用并不明显。
总体来说,回购虽是利好,但也是影响股价波动的外在因素。真正影响大消费股票行情的,还是整个市场容量,竞争格局以及当前的估值水平。
03 行业增速放缓,成本上涨,价值重塑
消费类行业今年市场表现,并不算完全意外。在过去几年以白酒为首的价值投资浪潮中,这类股票早已脱离价值投资范畴,甚至在去年行情中,一度处于加速状态。所以当业绩放缓时,消费品类市场也开始回归理性时,估值也进行回归。
2021年是上游资源以及原材料的大年,但对于下游的终端消费市场,则遭此大殃。
对于今年消费股低迷的行情表现,市场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期给与的高溢价,以及近年来宏观经济上消费支出的低迷,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整体蛋糕增速依然放缓。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71元,比去年同期名义增长1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4%,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仅3.2%。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
数据已经说明问题了,支出比消费增长要低2%,虽然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被控制,但消费者信心仍没有恢复。
而去年一整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相对于2019年是下降状态,虽然去年整体人均收入是增长的(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同时,202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这也是近20年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首次出现下降。
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25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7月份增长7.2%,两年平均增速为仅为3.6%。可印证了虽然当前疫情趋缓,但整体消费品类市场增长依旧缓慢!
除了宏观因素外,今年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也对消费品类利润造成很大影响。以调味品行业的海天味业和中炬高新为例,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公司毛利率。
海天味业上半年毛利率为39.3%,同比下降了3.6%;中炬高新则更严重,毛利率直接由42.55%下降到37.71%,同比下降了4.84%。其预付款项同比去年增加了323.69%,达0.215亿,主要也是原材料预付款的增加。
同样,光明乳业,甘源食品,恒顺醋业、金字火腿、安记食品、天味食品、克明食品等也出现毛利率下降的情况。
另外,还有很重要一点,估值过高也是今年调整的一大因素,之前涨幅已经对未来严重透支。用巴菲特老爷子一句话形容最为妥帖: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自2016年以来,价值投资浪潮迭起,以白酒为代表的大消费开启了几年牛市征程。
一直到去年,当人们普遍不理解为什么海天味业滚动市盈率能达到惊人的114倍,片仔癀、山西汾酒近150倍,今年大家都理解了,当人们还沉浸在价值投资、核心资产的狂欢中,当要兑现企业业绩时,才发现为时已晚。
04 已到“捡漏时刻”?
从当前的基金持仓情况看,在经历了一季度大幅减仓之后,由于整个消费品类行业已经跌至一个相对合理区间,同时二季度出现基金持仓数量不断增多的回暖迹象,部分品种已经开始出现投资价值。
从贵州茅台、海天味业等中报基金持有家数来看,在一季度基金持有数量创新低之后,二季度开始大幅增多。其中贵州茅台基金持有数相较于去年底已创新高,达2255家。虽然北上资金一直处于减持状态,但基金持有数量的增多也说明机构间态度的分化,不少机构二季度开始认为茅台具有投资价值。
支撑众多基金二季度开始布局的重要理由,更多的是当前食品饮料行业已经跌到一个合理的估值区间。
从申万食品加工板块滚动市盈率来看,当前大消费行业处在十年的中枢,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从去年8月初最高的56.65倍跌至近期的33.63倍均值附近,跌幅达40.64%。
申万食品加工板块主要包括肉制品、调味发酵品、乳品及食品综合类,其中食品综合类主要包括三全食品、桃李面包、三只松鼠、洽洽食品等食品品类。
从包括白酒、黄酒、啤酒等饮料制造板块的综合滚动市盈率来看,整体估值已经回落至前期估值区间的上沿,相对于年初高点的滚动市盈率,当前数据从最高接近70倍跌到42.54倍,跌幅达39.23%,已经回归理性。
虽然当前整体消费股估值状态已经迈入相对合理区间,但随着整个消费类市场增长放缓,相关行业“内卷化”将更加严重,这一点从海天味业中报就可以看出,竞争环境日益恶劣,成本上升,价格战拖累毛利率,龙头尚且如此,其他竞争者更是苦不堪言。
短期而言,对于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渠道,虽然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就如同一剂猛药,两者更强调价格上的优势,也就更加依赖营销费用。当不同渠道出现价格差异时,更是考验企业产品、品牌和渠道掌控力的时候。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消费品类大概率不会出现以往齐涨行情,行情也更加趋于分化,拥有更好的品牌力、市场议价能力,以及更高的市场地位才能获得市场青睐。当然,这也对投资者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Vk6tXhMAgvPqaGsdb4XCQ
更多地产的雷,正在路上…
地产公司有大量的隐性债务,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1
恒大危机仍在发酵。
自上周恒大理财因产品到期无法兑付以来,才短短几天时间、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就已尽人皆知,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舆情、以致影响到公司的房产销售。
想想也是,如果地产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谁又敢买它的房子呢?毕竟大家都怕房屋质量不达标、绿化景观缩水、房子延期交房…更重要的是项目烂尾啊。
恒大集团最新发布的公告提示风险:本集团预期9月物业合约销售持续大幅下降。给出的理由是“持续负面新闻报道”影响。
其实关于“恒大债务过高、债务额成谜”的负面舆情早已出现,只是恒大理财的兑付危机成了压垮2万亿资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去年9月,网上流传一则恒大请求广东省政府支持资产重组的报告,已显示公司面临着资金危机。结果证实恒大和深深房重组失败,随即公司面临战略投资者巨额债权到期需要偿还的压力…后在多方谈判下,这一危机暂时解除。
可这只是更多坏消息的开始。
几乎是恒大发出请求信的前后,监管层发布了地产商融资的“三道红线”制度…简单可以理解为,当地产商的负债过高时、不允许再新增有息负债。
而对于像恒大这样的高杠杆房企来说,融资借钱是筹集资金的最重要来源——项目建设、供应商货款、人员工资、甚至到期借款的归还都需要钱。
于是我们看到了,网上陆续爆出恒大的部分商业承兑汇票无法兑付,接着爆出部分楼盘因建筑商拿不到工程款而暂停施工、再往后就是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负面新闻,以致在最近的理财暴雷中达到高潮。
6月底,恒大对外宣布其净负债率已降至100%以下,顺利实现三条红线中的一条变绿。看似情况正朝着好的方向演变,怎么才几个月时间就出现了如此大的转弯呢?
隐性负债!
地产商的有些负债是隐性的、是不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是大家根本看不到的,但它又实实在在的存在。这些隐性债务同样需要清偿,可一旦无法按时清偿、就会引爆整个债务链条。
为了规避监管和方便融资借钱,不少地产商都会累积大量隐性债务、甚至把显性债务转移为隐性债务。
这才是地产最大的雷。
2
地产商都有那些隐性债务呢?
1)应付款和预收款。
应付款主要是欠供应商的钱,如材料款、工程建设款等。如恒大欠油漆厂家三棵树的货款、欠装饰公司金螳螂的工程装饰款、当然还有其他建筑商的工程款等,这些应付款主要以承兑汇票的形式出现、可当汇票无法承兑时汇票也就废纸一张。
预收款主要是房子的订金或预付款(如购房认筹金等),虽然还不是公司的收入、但可供公司使用,一旦客户不定房子时钱是得退还的、实质是公司的债务。
从恒大的年报显示,虽然明面上的银行贷款、公司债务等负债在下降,但应付款和预收款的负债却在增加。
怎么理解呢?
可简单理解为本应支付给供应商的钱、被用来还债了,本应退给购房人的认筹金没有退、而被用来还债了。
看似债务减少了,其实是把债务隐藏起来了。
2)内部集资自融。
恒大理财的购买者多是内部员工及现有业主,员工在考核压力不得不自掏腰包认购、业主在高收益诱惑和对地产商的误信下购买。表面看收款方多是上游供应商、但实质都跟恒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恒大理财更像是内部集资的自融行为(当然这还需要官方认定)。
其实不仅恒大,很多地产商都向公司员工及业主发售理财产品、其实就是内部集资,理财金额低至10万起、年收益大概在8%左右。
除了这些集资自融,地产公司还通过关联基金公司向不特定群体发行私募产品、为地产项目融资。募集来的钱并不是直接打入地产公司账户,而是经过多个公司主体后把钱转进来、也不体现在公司的明面负债上。
而这也构成了公司的隐性债务。
3)明股实债融资。
因为限制资金流入楼市、限制地产商借钱负债,但对有资金的人或公司投资地产没有限制、所以有些债务资金就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进入。
一般是这样操作的,资金方出资成为某个地产项目公司的股东、但会跟项目公司上面的集团公司签订一份股权回购合同……回购股权的溢价就是债务的利息。
表明看是入股、是以入股金额来承担项目投资的风险,可实质是债、是有固定收益的保本保息的债务。当然会有一系列的保证,如大股东、甚至公司高管个人要承担连带责任担保等,确保股权能溢价被回购。
除此之外,一些地产商还会利用关联的金融机构进行隐性融资,比如X大借用恒大人寿和盛京银行、宝X利用前海人寿等。
这些隐性债务规避了监管、供给了资金,但也隐藏了更大的雷。
3
高杠杆高负债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做大资产,也可以反噬企业陷入债务泥淖…这就要看是在顺周期、还是在逆周期了。
这个周期包括政策周期、资产周期、信贷周期等。
而这就需要企业对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周期循环进行准确的判断,否则会难以抽身、甚至被市场出清…在本应收缩杠杆和债务的下行周期里,非要肆意杠杆扩张、与趋势做对,只会自寻死路。
华夏幸福、泰禾、蓝光、恒大、宝能等较为知名的房企,大多因为误判形式、踩错周期而出现债务违约、陷入危局。
房地产牵扯到上下游近百个行业,不仅关系着国民经济、也关系着百姓就业,又因为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般都是高杠杆高负债运作,一旦出现任何闪失、很容易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所以对楼市的调控、对房地产债务的监管越来越严。
也因此,监管层才陆续出台了地产商的三道红线制度和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就是为了避免贷款债务过度集中于房地产而隐埋风险。
但有些地产商为了规避监管、为了能继续融资高杠杆运作,会千方百计的隐藏债务、让监管层检查不出来,可在去杠杆稳楼市的大周期环境下,这些隐性债务很容易暴露暴雷,最终会摧毁企业。
房企出现现金流危机也并不可怕,只要销售正常进行、有资金回流尚能慢慢缓解,但问题出在人的情绪会传染…本来想买某个房企房子的,但因为负面舆情的冲击,会担心房屋质量、绿化装修、甚至惧怕停工烂尾,本来想买的也不买了。
若照此链条发展下去,就会形成恶化的正反馈、最终吞噬企业。
恒大理财的兑付危机正在揭开隐性债务的面纱,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房企的隐性债务被暴露出来。
随着隐性债务陆续暴露,更多地产的雷、也将被陆续引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dZ9TiO7yTU8rk_7hF5C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