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易心得(二)

刘艳按:老秦的干货长文,如何时刻运用批判性思考原则处理信息,常读常新系列之交易心得二。
 
1
在上一篇中,我其实把自己的金融世界观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整分享给大家了,亦即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互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当然不仅仅适用于金融市场,它们适用于任何行业。
普世性的智慧,用于某个具体的领域,我认为这叫“降维打击”。降维打击往往是攻克某一领域,占领某个细分市场最有效的策略。
然而,大部分人对此并不能深刻理解。他们心心念念执着于某一处细微的方法和工具,试图以此来解决某一领域的重大问题。例如在金融市场,试图通过跟随某一个人或者一个方法来实现持续盈利。这样的过程,是不折不扣的“升维打击”。显然,这是十分困难且事倍功半的事情。
2
 
今天,我同样打算和大家分享我认为对构建我的投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重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
在金融市场,只有“保持清醒”,时刻运用批判性思考原则处理信息,理解大众但不盲从大众,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这里面的核心,其实有三个要点:
1)保持清醒;
2)批判性思考;
3)理解大众但不盲从。
事实上,抛开金融市场,以上每一个原则,对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极为适用。它们仍然属于我上面讲到的“普世智慧”的原则,属于“降维打击”的思维工具。
3
 
第一个要点,保持清醒。
这一点在金融市场里尤为重要,因为金融市场交易的基础核心是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它并不直接交易客观事实。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则重大新闻会对金融资产的价格产生极为重要的脉冲式甚至是永久式的影响,但这个影响的机制,也是通过新闻改变了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的预期进而影响价格来完成的。
如果交易的是预期,那么天然地,金融市场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主观谬误。这些谬误一些时候会表现为对未来的过度乐观,一些时候又会表现为过度悲观。更多时候,在两者之间来回摆动。
同时,这些谬误也在不同的参与者身上表现不同。一些时候,少部分投资者认为应该这样,大部分人投资者认为应该那样。如果以资金权重来算,毫无疑问,资金量大的参与者的主观谬误更能左右市场的运动方向。
不管主观谬误以什么形式呈现,参与者始终应该谨记的是:
 
任何一种主观谬误,在某一阶段之后,都必然面临证实和证伪的检验。如果证实,价格动能将维持。如果真伪,价格动能将迅速衰减甚至立即反转。
保持清醒一方面,要从战略上舍弃对“绝对确定性”的追求。
 
亦即,因为任何一种价格运动轨迹背后的驱动力,都是主观合力的结果,因此就不存在任何一个价格对应着绝对的客观事实,进而我们无法从当前价格当中完全反推某种绝对确定性,比如明天股票百分百会涨,债券百分百会跌。
保持清醒的第二层含义,要充分认识到市场价格的脆弱性。
 
亦即,它的运动尽管可能受制于某种强大的合力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很久,但终究这些合力要面临检验。当检验未能通过时,价格动能就会迅速衰减甚至瞬间崩塌,这大概就是索罗斯所言的“反身性”。
保持清醒的第三层含义,要对“主流偏见”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
 
主流偏见亦即当下市场交易的核心逻辑,也是价格运动方向背后的主要“推手”。正是因为这些“偏见”的主观性,它们并不也永远不可能等同于未来真正会发生的客观事实。因此,金融市场从来都不会有也永远不可能有“神”。
保持清醒的第四层含义,是养成时刻反思和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仓位开立之后,可能很快赚钱,也可能过一阵子才赚钱。参与者不可避免会受到价格波动进而带来账面持仓盈亏变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必须接受冷峻而客观的逻辑和事实的检验。不能因为亏钱了就心态崩坏,亦不能因为赚钱了就情绪高昂。两者都是非常不健康的交易情绪,必须完全摒除。
总结起来,在金融市场保持清醒,就是要求投资者必须从战略上认识到市场运行的“主观”性。进而对这种“主观性”至始至终都保持警惕,不追求绝对正确,不盲从主观偏见,对价格趋势本身带有一份温和的怀疑主义,与此同时也不以账面的盈亏来作为检验自己正确与否的参考标准。
4
 
第二个要点,批判性思考。
批判思考这个原则,从我写公众号以来,就反复和读者强调。它用在投资交易当中,是处理信息非常重要的“利器”。
如前所述,一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他需要持续地接收市场内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了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比如美洲气候干旱导致大豆减产,也包括了更多的主观世界的观点,比如在一篇讨论中国股市的评论里作者认为股市接下来要大涨。
对于前一类信息,客观世界的信息,总体来说大家的分歧不大。干旱就是干旱,台风就是台风,公司业绩成长50%就是50%。但对于第二类信息的处理,由于思维习惯(我其实更愿意用思维品质)往往就是千差万别了。
我举一个易于理解的例子。
比如最近商品市场上一个热门的品种,玻璃。前一段时间价格连续大涨,最近进入了传统的建材消费旺季“金九银十”。不少研究员的报告里,都根据旺季的逻辑,加上现货价格保持稳定等,认为接下来玻璃消费将保持强劲,结论是价格会维持上涨趋势。
对于一个商品市场的交易员,他看到这样的分析时,如果没有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那么他很容易被以上看似正确的“形式逻辑”所牵制。进而认为结论也没有什么问题,再进而可能开仓做多。
但事实上近期玻璃期货合约自高点已经下跌超过10%,完全不是以上分析的那样。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首先,一个成熟的交易员面对以上分析的时候,应该批判性地质疑整个分析的
1)数据和事实;
2)推理逻辑;
3)结论。
在数据和事实上,现货价格并不是都保持稳定,部分厂商已经开始调低价格。尽管这是少部分,但并不是一个好的迹象。此外,库存连增三周,也是多头不容忽视的事实。再者,下游需求接货情绪僵持,对当前现货高价排斥。这些都不利于价格进一步上涨,但这些事实在不少看多的分析报告里并未提及。
从推理逻辑来看,更是存在重大瑕疵。金九银十的旺季事实,是否已经提前反映在前期价格的上涨当中(我常说的price in),甚至已经透支?这是看多分析里必须要讨论的问题。离开价格谈逻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九月份1300块每吨的玻璃和九月份1900每吨的玻璃是完全不可比的。
有了以上部分的质疑,自然而然对结论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以上是批判思考在金融投资交易里的一个简单例证。事实上,在任何领域的投资交易,股票、大宗商品、衍生品、外汇,都极其需要这种批判性的思考过程。
 
交易者必须时刻检视:
1)信息和事实的完备性,核心信息,多空双方的,不能有所遗漏。
2)推理逻辑的准确性,这一步是建立在对相关产业和金融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上。
3)结论的正确性,结论正确与否实际上是以上两步的自然延伸。
对于很多非专业的投资者而言,哪怕他们每天与身边人交流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可以锻炼批判思考的机会。
比如还是以上这个例子,在今天(9月14日)玻璃期货合约大幅下跌后,我的学员群里有同学问:
“为什么现货供需没有发生变化,但盘面却出现了大跌?”
这时,一些同学就会先入为主地接受下来以上提问的前提“现货供需没有发生变化”。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察结论。事实的情况是,玻璃现货今天降价的范围和幅度环比扩大了。
因此,市场的参与者在与任何人交流时,都要时刻警惕懒惰思维,先入为主地接受他人的主观观察(甚至一些自己臆测的“事实”)和主观推理过程,看起来可以毫不费力,但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总而言之,在投资交易过程当中,保持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养成对信息事实和推理逻辑的适度警惕和质疑,有助于你得出正确概率更高的结论。
5
 
第三个要点,理解大众,但不盲从。
这一点体会事实上是我在19年交易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既然我们反复强调,金融市场是一个主观偏见加总的地方,那么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最有力量的那些参与者的主观谬误决定的。尽管某些机构可能掌握巨量资金,但在某些市场,比如中国作为典型,人数众多的“散户”,往往加总起来成为一股更为重要的左右市场的力量。
 
理解大众的“羊群”逻辑,并适度跟随,是在这样的市场里胜出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从更长远的生存法则来看,仅仅理解和跟随是绝对不够的。面对金融市场里的大众,优秀的交易员必须同样使用“降维打击”的思路来与大众互动,并保持适度领先。
亦即是,任何时候,我都要思考我的交易对手,绝大部分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主流偏见的支撑有哪些事实和逻辑?这些事实和逻辑是否可能隐含某种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何时会坍塌?触发事件是什么?
我自己比较精彩的两个交易应该属于两次G20会议(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底)前,市场主流偏见对中美领导人会晤都偏悲观,但我在事件之前都做出了多头头寸的交易布局,结果就是主流偏见被证伪。
 
同样的道理,今年的疫情冲击,一开始的普遍恐慌导致中美股市的先后暴跌,而之后全球央行的超级宽松政策又让市场出现一波牛市,这也是主流偏见瞬间坍塌而后快速切换的经典案例。
总之,要与市场亦即大众保持适当距离。不可离得太远,但又不能过于亲密,若即若离是最好的状态。如下这句话我认为适用于任何领域,包括金融投资交易
高手都懂得驾驭人性。这种“驾驭”包括两个方面:
一,顺他人人性。二、逆自己人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XmQd0jC5UBMt4L-N0ukKQ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恒大的事这几天刷屏了,各种各样的视频和图片在大小微信群里疯狂流传。

很多人让我谈一下恒大的事。

其实恒大的事没什么好谈的,事就那个事,你们看完群里的视频和图自己就清楚了。

大家其实想知道的,是政府会不会救恒大,以及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先说结论,我不认为政府会救恒大,我也反对政府救恒大。

如果救了恒大,那持续几年的房地产调控就白费了,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政府不会去故意打压恒大,但是绝对没有救恒大的义务。

这一劫,恒大渡过去,算他的本事,渡不过去,也和别人没关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恒大会暴雷和国家对地产行业的严厉调控有密切关系。

但问题来了,国家是刚开始调控房地产么?

房住不炒不是上个月刚提出来的吧,这口号中央都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恒大暴雷和自身激进拿地的政策有直接因果关系,但其他地产商又能好哪去。

2021年9月,恒大现金彻底耗尽,再也无力兑付。

但2021年6~7月,关于恒大商票延期,资金链出现极大困难的消息就已经全网皆知了。

是地产寒冬导致的么?

整个2021年上半年,如果你打开地产新闻,看到的会是各种地王,各路房地产商疯狂的买地,喊出一个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天价,土拍价格不断的再创新高。

为了遏制土地价格飙升,今年中央推出了土地集中拍卖制度,希望通过压制地产商资金流动率的方式来遏制地价。

结果,地价连创新高,地产商举牌的热情高涨的让负责拍卖的官员都害怕。

“史诗级别的土拍”,屡次成为新闻的标题,一次又一次。

每一次集中式土拍,都是一次地价再创新高的过程,政府多番更改了拍卖规则都无法改变这一结局。

2021年4月28日,扬州市首次集中土拍,拍出了1.42万/平的价格,地价比周边的房价还贵,市场纷纷预测扬州市的房价肯定要到2.5万/平以上。

要不然,地产商会亏本啊。

中介们的朋友圈,马上就疯狂了。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2021年6月,扬州市第三场土拍,再次拍出天价,扬州的刚需看完土拍价格,集体崩溃。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为什么这些地产商敢开这么高的价格去买土地,扬州房价才1万多,你居然把地价都拍到1万多了,不卖到2万5都铁定亏本。
是不是自己对房地产的价值预判的还不够,是不是现在的房价太便宜了?
要不然,比我们专业的多的地产商,为什么敢预测扬州的房价会到2.5万。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拍下土地的地产开发商清一色都认为扬州的房价会到2.5万以上?
这个判断其实搞反了因果。
土拍市场是价高者得,并不是能准确预测未来房价的地产商会成功拍得土地,而是对房价预测最高最激进的那个地产商才能成功拿下土地。
地价屡创新高,对未来房价的估测也屡创新高,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市场上有大量的地产商,拿地的策略非常激进,认定未来的房价会暴涨,至少翻倍那种涨。
中央明明都在喊房住不炒,为什么他们敢认定未来的房价会翻倍暴涨?
有地产商认定未来房价会翻倍暴涨,这不可怕,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保守的一定有,激进的也一定有。
可怕的是,这些激进的地产商一直活得好好的,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拿地能力越来越强。
你信不信房住不炒这不重要,但这些以历史最高价拿地的地产商肯定是不信的,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政府会真的压房价。
在2021年6月份以前,这些地产商都十分乐观的认定,等自己拍的这块地几年后开发出来,房价一定已经翻倍了。
一直到恒大崩盘。
9月份,扬州再次供地,土拍狂潮已经明显退烧了,开发商拿地明显变得谨慎的多,多块土地底价成交,最高楼面价约9333元/平米,远远低于前几次土拍。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不杀鸡儆猴,这帮地产商怎么可能会冷静下来。
这帮激进地产商敢这么豪赌未来中国房价暴涨,最大的底气就是认定政府必定救楼市。
怎么可能不救嘛,不都是说土地是政府的钱袋子。
要是头部地产商倒了,这得影响产业链上多少人啊,得多影响经济啊。
恒大只是第一个出事而已,还有很多地产商也已经岌岌可危了。
河南头号房企建业集团的一封求救信,前几天也在网上流传。
求救的原因,说是因为水灾和疫情影响了公司的资金运转。
河南这么多企业都没事,就他有事。
2018年,河南建业集团上新闻,是因为挑战了登封市政府的限价令,通过阴阳合同、捆绑车位销售等手段变相高价销售房产。
2020年,河南建业集团上新闻,是因为组建了一个不降价联盟,号召河南的房企统一阵线,绝不降价。
2021年,河南建业集团上新闻,居然是因为一封求救信。
类似恒大和建业这样资金链出现困难的房企,肯定不止一个两个,你看看过去几个月土拍市场到底多么狂热疯狂,就知道类似的房企到底有多少了。
如果这样激进拿地的房企连环爆炸,对经济的确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
那政府救还是不救?
救,和不救,是两种选择,分别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第一种选择,其实我们已经试过了。。。
自2010年强硬调控房价以来,地产商的日子很不好过,房子卖不出去,堆积如山,库存压低太大,大量的地产商哭诉日子难过,马上就要过不下去了。
为了拯救这群地产商,中国政府在2014年救市了,涨价去库存,房价直线拉升,全国人民跑步进场买房。
效果是很显著的,库存被一卷而空,房地产商所有的压力都没有了,大小地产商全部活了,什么坏账都没了,资金链无比的健康,本来濒临破产的地产商,一夜之间就成了夜总会的贵客。
但效果也是很显著的,地产行业本来是高风险高收益行业,杠杆非常大,虽然收益很高,但地产商承担了风险,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破产。
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救市情有可原,这种历史性事件很难复刻,但2014年中国是在一片风平浪静中救市的,仅仅只是因为地产商资金压力大,库存有点多,日子有点不太好过。
高风险的地产行业,突然变成了零风险,但高收益依然存在。
在2010~2014年积极加杠杆,疯狂拿地,资金链紧张到随时可能断裂的房企,成为了笑到最后的大赢家,赚的盆满钵满。
在2010~2014年积极去杠杆,主动减少规模,确保自己资金流健康的房企,成了人人嘲笑的傻子,从此被同行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这种极端的反差,深深刺激了所有房企。
从资金链随时崩溃的阴影中刚解脱出来的地产商,没有一个吸取教训,就此金盆洗手,反而更加疯狂的上杠杆。
2017年开年时,恒大账面上趴着的现金高达3000亿元,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资金链健康的不得了。
这一年,许家印的身价高达2900亿元,比2016年翻了4倍,成为中国第一首富。
这个时候谁说恒大4年后资金链会断裂,恐怕会遭到周围人的一致耻笑。
涨价去库存的这一波红利,恒大是吃的彻彻底底,赚的盆满钵满,解决了恒大所有的资金问题,还让恒大的资产膨胀了一大圈。
但恒大在成功从坑里跳出来之后,立即决定再挖一个更大的坑。
2017年,在恒大最鼎盛最有钱的时候,许家印居然还要借钱,不仅用尽了所有的金融杠杆手段,还把山东高速集团、苏宁集团、正威集团等几十家大企业拉过来当战略投资者,融资1300亿元当本金,然后继续举债,疯狂到处买地。
完全不吸取教训的房企,可远远不止恒大一个。
融创集团在2015的总负债,是960亿元,到了2021年,总负债膨胀到上万亿。
不到6年时间,融创的负债规模扩大了10倍,拿地能力也扩大了10倍。
刚才提到的河南建业集团,2014年的负债为300亿元。
2021年,建业的负债接近1500亿元,翻了5倍。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这么明显的负债规模差距,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救市的后果。
被你救下的房企,会以5~10倍的疯狂,创造一个更大的坑,然后喊你去填。
反正你肯定是会来填坑的,我笃定你不敢不救。
我现在惹出的麻烦,比6年前大了10倍,当年你都会救,现在你怎么可能不救。
如果继续来一轮涨价去库存。
很明显,从这个大坑里跳出来的房企,会继续挖一个更大的坑,给你制造出一个100倍的麻烦。
因此,我们决不能救,涨价去库存的老路决不能再走一次。
如果不救,地产业崩了怎么办?
放心,崩不了。
现在政府手里的地产牌,不是一般的多。
房贷的利率,现在普遍是上浮20~30%,也就是6%~6.5%左右。
而2014年涨价去库存时,房贷利率会低到基准利率的7折,也就是3.5%左右。
这一下子就是2.5%的利率差距,每次降息25个基点,也就是0.25%,政府可以连续降息10次。
房贷连续降息10次,你猜这会对房价产生多么大的刺激?
除此之外,还有首付比例。
现在的首付比例是3~5成,而香港美国的首付比例可以低到1成。
如果中国的首付比例能降低到1成,你觉得房价会暴涨到什么地步?
对了,还有限购,买房送户口等手段,极端情况下都可以用。
只要政府愿意,房价别说崩,直接再翻一倍,甚至2倍,都完全有可能。
疯狂拿地的地产商豪赌房价会翻倍,其实也是基于这个原则估算的,理论上房价确实有翻倍的可能,只要政府愿意。
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不愿意。
中央已经明牌了,房住不炒,坚决不把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
房价的泡沫已经很大了,很危险,现在强行摁还勉强摁得住,再暴涨一倍那可就真的没办法收场了。
我们不希望房价跌,但也不希望房价涨。
很多人问恒大崩了怎么办,忧心房价大跌后经济失控。
但直到2021年6月,我们头疼的问题根本不是怎么防止房价跌,而是怎么防止房价涨,怎么才能不让那群地产商在土拍市场上乱喊价。
这才刚让那群地产商的脑子冷静冷静,就操心房价大跌后怎么办,是不是操心的有点太早了?
政府手里有很多救市的牌,但我们就是不出牌,就是不救。
地产业不会崩,但头部房企必须死几个。
杀鸡儆猴,首先你要先杀鸡。
这个鸡并不一定是恒大,实际上是谁我们都无所谓,但必须得有几只这样的鸡。
谁最激进,谁没控制好自己的资金链,谁就来当这只鸡。
等猴子们的胆被吓破了,我们再给桃子吃。
在这一轮的调控周期里,有不听话的房企疯狂拿地,但也有听话的房企主动去杠杆。
比如说万科,曾经的最大房企,在恒大2017年继续大举扩张的第二年,主动去杠杆,把企业策略定为“活下去”,规模大降。
2021年6月30日,恒大集团宣布净负债率已降低至100%以下 ,实现一条红线变绿。
这说明如果恒大破产清算,所有者权益是能刚好抵消负债的。
假设不考虑外面那千亿级未兑付商票的话。
如果考虑,那就离谱了,没法算。
但同期,万科的净负债率,低到了仅为20.2%,这表示如果万科选择破产清算,那么净资产会非常的多,离资不抵债差的很远。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这么低的净资产负债率,说明万科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在闲置,能使用的很多融资手段都还没有使用。
这么低的资金使用率,说明经营效率太低,这导致万科的规模被同行迅速的赶超,从第一掉到第二,然后是第三、第四、第五,排名在不断的下坠中。
但这么低的资金使用率,也让万科的资金链非常的安全。
同行破产一半,万科都不用操心资金链的安危问题。
万科很听话,相信了中央的房住不炒。
如果这一轮政府不救市,那么等同行破产一圈的时候,提前去杠杆的万科可以施施然的走出来,吞掉同行的市场份额,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如果这一轮政府再次涨价去库存,房价再翻一倍去救恒大,那么提前去杠杆的万科,就成了恒大嘲笑的对象,被恒大远远的甩在身后,再也追不上来。
糖,肯定是要奖励好孩子的。
等房价跌到一定程度,我相信政府肯定会出手护盘,但一定是建立在几只鸡已经被拎出来杀掉的前提下。
好好的说了几年,温柔的控制了几年,这帮地产商就是不听,喊房住不炒喊的嗓子都哑了,就是没人听,隔三岔五的就给我刷新历史最高地价,我们能有啥办法。
因此,我不认为政府会救恒大,我也反对政府去救恒大。
那么普通人应该怎么办?被恒大影响的人应该怎么办?
这一波被恒大影响的人有点多,恒大不仅卖房子,还弄了个恒大金服大规模吸收老百姓的存款。
恒大的视频和图片能在各大微信群以如此离谱的速度疯传,恒大金服功不可没,涉及到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最离谱的是,恒大内部强制员工购买恒大金服的理财产品,强制任务摊派,导致99%的恒大员工都是恒大金服的客户。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这个政策直接导致在恒大金服无法兑付的时候,所有的恒大员工都炸毛了,不仅没有安抚客户,反而第一时间带着客户搞事情,以至于事态发酵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普通房企出事,甚至超过了普通P2P出事。
自古以来,兔子不吃窝边草,许老板居然把自家窝边的草都给连根割了,最后孤掌难鸣,把自家员工全部推到了对立面。
事闹这么大,咎由自取。
对于有存款在恒大金服里的人应该怎么办?
首先,恒大金服肯定是没钱了,一分钱都没了,但凡账上资金还能多兑付一天,恒大都不会选择停止兑付。
有些投资者对记者说,我们投资人现在就是想要回投资款,并不想要恒大的房子。
这话说的太幼稚了,恒大要是有钱给你的投资款,他何至于到今天这步境地。
你不小心掉到了泥坑里,能爬出来就不错了,还想着自己必须一尘不染,白衣胜雪,这怎么可能,别做梦了。
恒大推出了以房抵欠款的政策。
你肯定是不想要,但你只能要,而且是尽早要。
恒大金服就是个P2P,暴雷后的规律参考其他P2P就可以了。
明日金不如今日铜,先拿到手多少算多少,越晚越倒霉。
此规则是不是宇宙真理我不知道,但已经得到了上千家暴雷P2P的验证,至今没有失效过。
亏是肯定要亏的,你现在能做的不是让自己不亏,而是少亏。
对于恒大的购房者,已经付了款但几年后才能收房那种。
你们现在已经完全不能动了,退房是不可能退房的,恒大一毛钱退不出来的。
现在你能做的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找个菩萨拜一拜,烧点香祈祷一下,第二件事就是等政府过来帮你主持大局。
恒大虽然暴雷了,但不同于黑心小地产商的暴雷,并不涉及一房两卖等恶性欺诈行为,只是资金过于紧张,资金链断了而已。
恒大所有的净资产拿出来,还清所有的欠债我觉得是有点够呛的,但窟窿并不会太大,这么大的房企国家的监管还是很严格的。
通过破产重整,拉长时间,利用通胀消化债务等,绝大多数恒大的楼盘,最后应该都是可以解决收房问题的。
亏应该是会亏一点的,延期、减配,这都可能发生,但大体应该还是过得去的。
至于围观看热闹的其他人,这几年再买房,请千万要看清房企的负债,手中现金过少,总负债过高的房企,千万不要买他们的期房,风险相当大。
很多房企只是看起来是个高楼而已,但里面全部是空心的。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你们这些地产商听了么?
房地产不是一个零风险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行业,不可能只要无脑上杠杆就能躺着赚钱的。
这么多头部地产商在6年前被政府救下后,完全没有吸取教训,变本加厉的上杠杆,觉得自己发财完全都是因为自己胆子够大,借的钱够多。
在电梯里做俯卧撑结果到了楼顶,你就真以为做俯卧撑能到楼顶?
不吸取教训的除了房企之外,还有那大大小小的炒房客。
房企不破产几个,猴子们依然会无脑的狂热高价拍土地。
炒房客不破产几千个,猴子们依然会无脑的狂热高价抢房子。
房住不炒喊几年了?这些人听了么?
不见棺材,他们真的是不落泪。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RpCKkiytdMFTe6OdMwgYw

五千年来一大狠人

五千年来一大狠人

文/ 呦呦鹿鸣

中国上下五千年,范仲淹是一个独特存在。

朱熹说,范仲淹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陈垓说:“吾道之元气”;冯梦桢赞之:“师表百世则,殊绝人物”。今天的中学生互相问:亲,《岳阳楼记》背完了吗?
在我的角度,稍有不同:范仲淹是五千年来一大狠人
首先,是对自己狠。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为生活所迫改嫁。范仲淹山寺读书,为了节约时间和开支,他每天用小米煮粥,放上一夜,待粥凝固后用刀切成4块,早晚各吃2块。同学送一点菜给他,他也拒绝了,“君子固穷”。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由来。
那是宋朝,皇帝亲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祭拜祖先。全城吃瓜群众前往围观“真龙”风采,独独在那求学的范仲淹没去看热闹:“皇帝嘛,将来总是要见的,现在我没那空。”有说法说,那5年,他连睡觉也不脱衣服,因为要抓紧时间读书。
看吧,从小,范仲淹就是一个狠人。到后来,范仲淹考上了进士,再后来成为“庆历新政”主导人,见皇帝这种事,果然稀松平常。
其次,是对上级狠。
那时,太后执政,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去给太后庆生。四十不惑的年纪刚刚被提拔调到中央当个图书馆管理员(秘阁校理)的范仲淹,跳出来阻止:皇帝在内廷拜一拜太后就好了,带领文武百官去不合规矩,这不行。他还要求太后“卷帘撤班”。
旋即被贬出帝都。因为太后也是一个狠人啊。
在地方上,他管司法判案,经常和上级争论。上司以官势压他,他却从不屈服。案子一办完,他就把争论完整过程原原本本抄在屏风上,没几天屏风就写满了。你能想象今天我们和上级争论后发朋友圈刷屏吗? 
多年后,范仲淹流转各地,又得到机会到首都任职,板凳还没有坐热,就向当朝宰相吕夷简开火了。他制作了一张“百官图”,标明宰相如何大开后门、任用私人。宰相发飙反击:“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这一棍子,是要往死里打。
范仲淹又被贬了。贬得很远。
贬放途中,妻子去世,范仲淹自己也得了重病。朋友梅尧臣实在看不过去,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我的哥,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多做“报喜鸟”吧,不要象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惹怒林子主人,招来杀身之祸。
范仲淹慨然回答:不管人们如何厌恶啄木鸟的哑哑之声,这就是我一生不变的信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成为中国士大夫气节最好的表述。
他就是这么干的,比如,揭发皇帝身边近臣阎文应之前,他安排了家事,对长子纯祐说:“吾不胜,必死之!”
狠啊。后来,胡适说,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比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说出那句经典的“不自由,毋宁死”,早了740年。
身边有这样一个狠人,宋代的官员们也有样学样,一个接一个上。《宋史》这样记载:“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第三,范仲淹对境外之敌更狠。
当时,西夏进攻大宋,宋军大败,宋廷震动。皇帝想起了被贬在某个角落的范仲淹:爱卿,你上。
上就上呗。前面说了,范仲淹是个狠人,狠人就不带怕的。
他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接管刚刚经历围城战的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去,就改变了军制,重训精兵。后来,派出自己的儿子(狠起来连儿子也被感染了),抢到已被西夏占领的要地,以最快速度建起大顺城,然后亲带重兵上前,击退西夏三万军队的攻击。
这是往敌人的身上,扎进了一根钉子。
整个宋朝,面对西夏的防线,常常被打得稀烂,只有范仲淹的防线,稳稳当当。旁边战区遭袭,皇帝就说:“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重点是,范仲淹手下有很多狠人。比如,他在上报“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时”,第一等有四人,这四人影响很远。
比如狄青,后来成为有宋一代排名第一的武将,在中国军事史上同样是一号人物。狄青是典型狠人,经常亲任先锋。作战四年,大小打了25战,中乱箭多达八次。
比如种世衡,也是不可多得的奇葩。当时,范仲淹设计了城寨战术,在宋代职官史上产生了一个新职官“知城事”。范仲淹发掘了种世衡后,把第一个“知城事”授予种世衡,后来不断提拔举荐(连墓志铭都是范仲淹写的)。种世衡的狠在于,他不仅自己是狠人,子孙也够狠,渐渐发展种家军”,成为宋代边防的长期、重要依仗在《水浒传》中,鲁智深口中的“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就是种家军。 
五千年来一大狠人
因为自己狠,又善于发掘狠人。西夏人将范仲淹称为“龙图老子”。边谣传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宋史》记载,范仲淹在任时,边境羌民“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陆游《渭南文集》说:“范仲淹气压灵夏,故西讨而元昊款伏”。
这便是,狠人识狠人,狠人敬狠人
第四,范仲淹对既得利益集团够狠。
“庆历新政”是中国政治史上经久不衰的课题,而范仲淹,正是主导者。
新政的一大要点,就是裁汰不合格的干部,改变过去到了年头就自动升迁的规矩,以及官员子女得到荫袭的制度。这一下,范仲淹就把整个官僚集团得罪了,明枪暗箭纷至沓来。
但范仲淹是狠人嘛,狠人怎么会在乎这个。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这还不算。他对皇帝也狠。
有一天,宋仁宗问众大臣:“从古以来,只有小人结成朋党,难道君子也有朋党么!”朋党,是历代皇帝最防备、最忌讳的问题,一旦发现,必下重手,斩草除根。所以,聪明博知如范仲淹,当然知道皇帝提出这个问题真正想要的答案是什么,但,他却偏偏当场怼回去:“在边境上,勇敢的人,不怕战争,结成党;胆怯的怕战争,也结成党。有邪有正,正人结成党,做好事,对国家有什么不好呢。”
竟公然在皇帝面前自称结党。捋虎须已经泼天大胆,范仲淹这是捋龙须。
这样一来,不贬也是不行了。
这个狠人啊,一身正气。得亏宋仁宗是几千年来宽厚度排名前列的皇帝,只贬放而已,否则就是直接杀了。
民谣有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希文是范仲淹的字。不过,这样的狠人注定不可能在朝廷太久。“庆历新政”刚刚起步不久,范仲淹就被赶到远地去了,政敌那个高兴啊,“一网打尽”。
不过,狠人怎么会为这些叫嚣所烦恼呢?58岁的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狠的人,是把整个天下一身担起。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对读书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首次明确阐述。
随便一写,就是名篇名句,传诵千年。为什么?狠啊。请注意,范仲淹其实并未到过岳阳楼。岳阳楼是他的朋友建的,邀他写文,他借此一吐一生之志。
狠人做事,往往不为时人所理解。1050年,吴中大饥荒,道路上饿死倒毙者众。这时,范仲淹正管杭州,他调发仓库粮食,募集民间钱物,赈灾救荒。同时,鼓励吴中百姓不断举办舟船赛事,自春天到夏天,想尽办法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官员每天在湖上宴饮;范仲淹还告谕寺庙和官府大兴土木,翻修仓库和住舍,各地工程一个接一个。
于是,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无节制,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朝廷问责下来,范仲淹解释说:这些工程一起来,那些做贸易的、做餐饮的、工匠、民夫就有了活路,这才是最好的赈灾啊。事实证明,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只有范仲淹管理的杭州平安度过,百姓没有流亡的。
今天我们许多经济调控的做法,范仲淹早就玩过了。
我反复读了范仲淹年谱。便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角落:真正的狠人,往往一句话就造就一个时代
一次,有一个陌生人来找范仲淹说想跟他从军打仗临阵杀敌。范仲淹一下就看出这是个人才:“年轻人,当兵不适合你,我这里有一本《中庸》,不要钱给你。拯救天下、维护世界和谐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这个年轻人真听进去了, 就回去研读这本《中庸》,后来,“关学”因此创建,理学因之开辟,年轻人因此被尊称为“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大重镇
这个年轻人名叫张载。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作“横渠四句”,历代传颂不衰。
看到了吗?还真是“开太平”了。
五千年来一大狠人
还有一次,来了个秀才,求见仲淹,请求帮助,仲淹赠以十千。过了一年,秀才又来了,又赠以十千。他问秀才:“你为什么这样‘仆仆道路’啊?”秀才说:“有老母,无以养。假如每天能得百钱,也就够了。”范仲淹便为他安排了一个职务,一月三千,还带着他学习《春秋》,直到范被调走。
十年之后,山东泰山出现了一个孙复,以《春秋》教授学生,名徒无数,成“泰山学派”。这孙复,就是当年那个秀才。(说来也巧。范仲淹传给帐下武将狄青的,也是《春秋》。)
这都是《宋元学案》中的真实故事。可见,狠人范仲淹就是一个播种机,所到之处,叶茂枝繁,万象更新。
范仲淹的狠,还具有对抗时间的魔力。
话说,范仲淹小时候很穷,后来当官了,工资很高,但是仍然过着穷日子。宋史记载,“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也就是勉强温饱线上的水平,连肉都很少吃。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在苏州买了一千亩良田。正当大家都以为他要开始腐败开始享受人生了。他却说:办一个“义庄”,用这些良田资助族里和邻里孩子读书。 
一次,范仲淹得了一块地,阴阳先生说,我的天,风水宝地啊,住在这里,子孙代代出公卿。范仲淹说:既然这么贵气,那捐出去办学校吧,大家一起富贵,一家出公卿哪有整个地方代代出公卿的好。 

仅仅是捐资,可谓大善人,但还不是狠人。范仲淹的狠,是给“范氏义庄”创设了一套繁复的慈善经理制度。要到一千年后,人们才会发现范仲淹的厉害:这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运行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密、影响最广泛的私家慈善机构。二百年后的宋理宗嘉熙四年,义田规模增到3168亩;清朝嘉庆二十年,增到4892亩。一直到民国时期,义庄还在运行。

五千年来一大狠人
运行接近一千年独此一家,别无他例。有时候,我恍惚有一种感觉:这位范仲淹,莫非是一个穿越到宋代的当代人?
范仲淹的家族,也从义庄开设时的90多人,发展成规模庞大的世家大族。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认为,范仲淹创办的义学,是我国最早的义务教育学校。1987年,苏州市景范中学翻建校门时,从泥土中起出了一方《范文正公义庄义学蠲免科役省据碑》。
狠人范仲淹的其他事迹,虽然当时闻名天下,但终究随风飘散去。但“范氏义庄”却在亲族邻里中营造了一个小气候,影响长达一千年。这是范仲淹各种“狠”之中最独特的一种。

范仲淹曾这样评价一位友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实,这位狠人自己,何尝不是“山高水长”呢?

20200924初稿,20210916二稿呦呦鹿鸣
五千年来一大狠人

我回来了,《回来了,既美且好,感谢朋友们》,文章留言有六千条,令我感动流泪,无法一一回复,在此一并感谢。感恩有你:)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被“抛弃”的消费股,需要等待彻底分化,才能促成机构形成新的合力。

2021年8月底,整个A股中报披露正式收官。盘点今年市场的行情走势,用两极分化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更是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市场教育课。

 

以宁德时代、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业绩与消息利好频传,相关上游资源行业更是步入大年光景,业绩超100%似乎已成常态,低于50%的都不好意思亮牌。

 

从股价上看,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股价也开启了“炫富”模式,一大批牛股辈出,诸如赣锋、天齐这一对锂业双雄,以及石大胜华、西藏矿业半年接近6倍惊天涨幅,直接让众多投资者惊掉下巴。

 

反观上半年消费类个股走势,却极其惨烈,真实地上演了冰与火之歌。除了一些行业龙头以外,腰斩也已成为标配。在去年还无限风光的消费品品种,今年普遍成为“弃宠”,并让一众投资者损失惨重,有一种回味2015年熊市的感觉。

 

下表统计了各细分领域龙头消费股一段时间内的下跌幅度,其中跌幅最大的当属酱油老二中炬高新,跌幅达64.78%,跌幅相对较小的是伊利股份,近40%(其实也很大了),另外像泸州老窖、牧原股份、恒顺醋业、三只松鼠等往年明星个股今年也遭遇了滑铁卢,处于腰斩序列。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甚至连“价投之王”贵州茅台,在年初创下了2627.88元的价格新高之后,一路下跌至近期的新低1525.50元,已下跌41.95%,即便在2000元价格买入,也已亏损23.89%。

 

这样的背景下,曾经的价值投资信仰也产生了动摇。站在当前消费品类整体低迷的时间节点,曾经风光无限的消费股还值得投资吗?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01 “团”还是那个团,只是味道变了

 

如果说茅台平安格力海天是消费品类,价值投资的典型代表,那今年这些行业“优等生”却集体翻车,表现已经不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几年前还是“左手茅台,右手格力”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

 

面对当前的消费股众生相,不同于去年的“价投顶流”光环,今年“基金经理道歉”上热搜的情形时常发生。

 

公认的公募圈“顶流”张坤、焦巍、杨浩等,在今年投资失利后,纷纷在财报中进行了反思,私募大佬但斌、林园也进行了同样的操作,只不过对于倔强的林园来说,方式有所不同,但总归是间接承认了投资的失利。

 

对于擅长传统消费类投资大佬,有的选择继续坚守,有的开始进军新能源等景气成长赛道。

 

其中张坤依然坚持已有风格,对于热门赛道的投资保持了冷静的态度,持仓仍以白酒、医药、互联网为主。旗下方达中小盘和易方达蓝筹精选这两只主力基金,都对一线白酒龙头贵州茅台、五粮液进行了减仓,而易方达蓝筹精选还增持了腾讯和招商银行、香港交易所等。

 

与张坤操作风格相近的还有汇添富胡昕炜。对于茅台,一季度末旗下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持有40万股,市值8.036亿,持仓排名第7位,而二季度茅台直接消失在持仓的前20名的名单中。

 

此前同样关注大消费的鹏华基金陈璇淼,也是一名基金行业老将,有着8年行业从业经验。她表达了对消费类市场未来增长,市场竞争环境的担忧,未来要将重心从消费中转移出来,看好新能源、芯片等成长方向。

 

另外,作为顶流的广发刘格菘,二季度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进一步提高了如光伏、动力电池、化工新材料等“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配置比例。重点加仓了隆基股份,并将其提升为第一大重仓股。

 

除了顶流基金经理动向,通过对重点基金研究对行业加减仓数据变化更能直观看出基金对行业配置与选择。根据东莞证券对易方达、广发、汇添富、景顺长城等10家基金持仓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基金大多数降低了消费类持仓,并增加了新能源相关板块的仓位。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数据显示,10家基金中,有6家对食品饮料行业进行了减持。其中汇添富减持最多,为3.75%,其次是中欧基金和南方基金。

 

另外,10家公司有8家增仓了新能源行业,大部分基金增仓都在1%以上,广发、富国增仓比例最多,仅有兴证和中欧出现了减持,分别为-0.44%和-1.04%。

 

对于近年来的“价投典范”白酒板块,素有聪明资金之称的北上资金也大举进行减持。从东方财富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北上资金已减持将近500亿,进入三季度以来减持势头依然不减,单就三季度减持已接近250亿。

 

从申万宏源证券统计的今年以来港资对消费类个股增减仓比例来看,对于酒类、食品加工类行业龙头品种,绝大多数是处于减持状态,如贵州茅台、五粮液、中炬高新、涪陵榨菜等。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面对不断下跌的股价,上市公司维稳措施也较为一致——回购,但在持续下跌面前,力度不大的回购,对于股价的支撑效果,仍然值得商榷。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02 回购潮,挡不住股价下跌

 

在股价不断下跌的同时,一场上市公司的回购潮大幕也在拉开。从目前效果看,似乎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股价大幅下跌,不仅投资者不待见,就连上市公司自己,也是焦急万分。这其中最典型的最属格力电器。

 

没有人比董小姐更在乎格力股价了,这句话一点不假。从引入高瓴资本到跨领域业务多元化(虽然没什么效果),但面对不断下挫的股价,董小姐选择回购应对。先后分三次进行回购。

 

第一期从2020年4月至今年2月,耗时10个月回购60亿元;第二期从今年2月到5月,又进行了60亿的资金回购;而从5月底开展第三期回购,计划回购最高不超150亿,截至9月9日,第三次回购金额累计为148.95亿,三次回购金额共计268.95亿。其中对第二期的回购部分还进行了注销处理。

 

然而,如此大力度回购依然没挡住股价下挫,现实就是如此骨感,而且还是在第二期股份进行注销的基础上。从年初最高66.79元(复权),跌至近期最低的40.16元,跌幅达39.96%。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面对股价下跌,除了董小姐外,中国平安掌舵人马明哲也坐不住了。在9月3日和7日两天,马明哲共增持了8万股股票,耗资近415万。同时,包括中国平安总经理,联席CEO谢永林、监事会主席孙建一在内的多名高管共增持金额超800万。

 

中国平安及高管的增持对其股价如同雨露一般,不是说回购对股价产生了多大影响,更多的是回应了社会对平安股价一路下跌的关切。

 

如果要说今年被吐槽最多的上市公司,中国平安应该是名列前茅。作为价值投资典范,中国平安被无数投资者给予厚望,然而,股价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

 

抛开平安的基本面不谈,毕竟太过复杂的金融业务,与宏观经济较强相关性,能读懂读透的屈指可数。剩下的,更多是希望靠吐槽来进行情绪宣泄,但作用也仅限于此,于事无补。

 

对于平安马明哲增持一事,大众普遍质疑在于增持金额,为啥看好增持量仅200万?其实大家大可不必对增持金额有太多纠结,马明哲作为董事长增持本身就是一个看好信号。

 

更为关键的是,平安现在已经出手进行回购,董事长增持金额过大的意义已经没有必要,同时还有一众管理层进行增持,都是个人进行出资,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除了格力平安外,还有美的集团、中炬高新、永辉超市、正邦科技等都对自身股价进行了回购,但从效果来看对股价的提振作用并不明显。

 

总体来说,回购虽是利好,但也是影响股价波动的外在因素。真正影响大消费股票行情的,还是整个市场容量,竞争格局以及当前的估值水平。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03 行业增速放缓,成本上涨,价值重塑

 

消费类行业今年市场表现,并不算完全意外。在过去几年以白酒为首的价值投资浪潮中,这类股票早已脱离价值投资范畴,甚至在去年行情中,一度处于加速状态。所以当业绩放缓时,消费品类市场也开始回归理性时,估值也进行回归。

 

2021年是上游资源以及原材料的大年,但对于下游的终端消费市场,则遭此大殃。

 

对于今年消费股低迷的行情表现,市场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期给与的高溢价,以及近年来宏观经济上消费支出的低迷,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整体蛋糕增速依然放缓。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71元,比去年同期名义增长1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4%,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仅3.2%。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

 

数据已经说明问题了,支出比消费增长要低2%,虽然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被控制,但消费者信心仍没有恢复。

 

而去年一整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相对于2019年是下降状态,虽然去年整体人均收入是增长的(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同时,202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这也是近20年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首次出现下降。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25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7月份增长7.2%,两年平均增速为仅为3.6%。可印证了虽然当前疫情趋缓,但整体消费品类市场增长依旧缓慢!

 

除了宏观因素外,今年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也对消费品类利润造成很大影响。以调味品行业的海天味业和中炬高新为例,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公司毛利率。

 

海天味业上半年毛利率为39.3%,同比下降了3.6%;中炬高新则更严重,毛利率直接由42.55%下降到37.71%,同比下降了4.84%。其预付款项同比去年增加了323.69%,达0.215亿,主要也是原材料预付款的增加。

 

同样,光明乳业,甘源食品,恒顺醋业、金字火腿、安记食品、天味食品、克明食品等也出现毛利率下降的情况。

 

另外,还有很重要一点,估值过高也是今年调整的一大因素,之前涨幅已经对未来严重透支。用巴菲特老爷子一句话形容最为妥帖: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自2016年以来,价值投资浪潮迭起,以白酒为代表的大消费开启了几年牛市征程。

 

一直到去年,当人们普遍不理解为什么海天味业滚动市盈率能达到惊人的114倍,片仔癀、山西汾酒近150倍,今年大家都理解了,当人们还沉浸在价值投资、核心资产的狂欢中,当要兑现企业业绩时,才发现为时已晚。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04 已到“捡漏时刻”?

 

从当前的基金持仓情况看,在经历了一季度大幅减仓之后,由于整个消费品类行业已经跌至一个相对合理区间,同时二季度出现基金持仓数量不断增多的回暖迹象,部分品种已经开始出现投资价值。

 

从贵州茅台、海天味业等中报基金持有家数来看,在一季度基金持有数量创新低之后,二季度开始大幅增多。其中贵州茅台基金持有数相较于去年底已创新高,达2255家。虽然北上资金一直处于减持状态,但基金持有数量的增多也说明机构间态度的分化,不少机构二季度开始认为茅台具有投资价值。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支撑众多基金二季度开始布局的重要理由,更多的是当前食品饮料行业已经跌到一个合理的估值区间。

 

从申万食品加工板块滚动市盈率来看,当前大消费行业处在十年的中枢,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从去年8月初最高的56.65倍跌至近期的33.63倍均值附近,跌幅达40.64%。

 

申万食品加工板块主要包括肉制品、调味发酵品、乳品及食品综合类,其中食品综合类主要包括三全食品、桃李面包、三只松鼠、洽洽食品等食品品类。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从包括白酒、黄酒、啤酒等饮料制造板块的综合滚动市盈率来看,整体估值已经回落至前期估值区间的上沿,相对于年初高点的滚动市盈率,当前数据从最高接近70倍跌到42.54倍,跌幅达39.23%,已经回归理性。

消费股到了“捡漏时刻”?

 

虽然当前整体消费股估值状态已经迈入相对合理区间,但随着整个消费类市场增长放缓,相关行业“内卷化”将更加严重,这一点从海天味业中报就可以看出,竞争环境日益恶劣,成本上升,价格战拖累毛利率,龙头尚且如此,其他竞争者更是苦不堪言。

 

短期而言,对于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渠道,虽然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就如同一剂猛药,两者更强调价格上的优势,也就更加依赖营销费用。当不同渠道出现价格差异时,更是考验企业产品、品牌和渠道掌控力的时候。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消费品类大概率不会出现以往齐涨行情,行情也更加趋于分化,拥有更好的品牌力、市场议价能力,以及更高的市场地位才能获得市场青睐。当然,这也对投资者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Vk6tXhMAgvPqaGsdb4XCQ

更多地产的雷,正在路上…

地产公司有大量的隐性债务,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1

 

恒大危机仍在发酵。

 

自上周恒大理财因产品到期无法兑付以来,才短短几天时间、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就已尽人皆知,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舆情、以致影响到公司的房产销售。

 

想想也是,如果地产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谁又敢买它的房子呢?毕竟大家都怕房屋质量不达标、绿化景观缩水、房子延期交房…更重要的是项目烂尾啊。

 

更多地产的雷,正在路上…

恒大集团最新发布的公告提示风险:本集团预期9月物业合约销售持续大幅下降。给出的理由是“持续负面新闻报道”影响。

 

其实关于“恒大债务过高、债务额成谜”的负面舆情早已出现,只是恒大理财的兑付危机成了压垮2万亿资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去年9月,网上流传一则恒大请求广东省政府支持资产重组的报告,已显示公司面临着资金危机。结果证实恒大和深深房重组失败,随即公司面临战略投资者巨额债权到期需要偿还的压力…后在多方谈判下,这一危机暂时解除。

 

可这只是更多坏消息的开始。

 

几乎是恒大发出请求信的前后,监管层发布了地产商融资的“三道红线”制度…简单可以理解为,当地产商的负债过高时、不允许再新增有息负债。

 

而对于像恒大这样的高杠杆房企来说,融资借钱是筹集资金的最重要来源——项目建设、供应商货款、人员工资、甚至到期借款的归还都需要钱。

 

于是我们看到了,网上陆续爆出恒大的部分商业承兑汇票无法兑付,接着爆出部分楼盘因建筑商拿不到工程款而暂停施工、再往后就是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负面新闻,以致在最近的理财暴雷中达到高潮。

 

6月底,恒大对外宣布其净负债率已降至100%以下,顺利实现三条红线中的一条变绿。看似情况正朝着好的方向演变,怎么才几个月时间就出现了如此大的转弯呢?

隐性负债!

 

地产商的有些负债是隐性的、是不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是大家根本看不到的,但它又实实在在的存在。这些隐性债务同样需要清偿,可一旦无法按时清偿、就会引爆整个债务链条。

 

为了规避监管和方便融资借钱,不少地产商都会累积大量隐性债务、甚至把显性债务转移为隐性债务。

 

这才是地产最大的雷。

2

地产商都有那些隐性债务呢?

 

1)应付款和预收款。

 

应付款主要是欠供应商的钱,如材料款、工程建设款等。如恒大欠油漆厂家三棵树的货款、欠装饰公司金螳螂的工程装饰款、当然还有其他建筑商的工程款等,这些应付款主要以承兑汇票的形式出现、可当汇票无法承兑时汇票也就废纸一张。

 

预收款主要是房子的订金或预付款(如购房认筹金等),虽然还不是公司的收入、但可供公司使用,一旦客户不定房子时钱是得退还的、实质是公司的债务。

 

从恒大的年报显示,虽然明面上的银行贷款、公司债务等负债在下降,但应付款和预收款的负债却在增加。

 

怎么理解呢?

 

可简单理解为本应支付给供应商的钱、被用来还债了,本应退给购房人的认筹金没有退、而被用来还债了。

 

看似债务减少了,其实是把债务隐藏起来了。

 

2)内部集资自融。

 

恒大理财的购买者多是内部员工及现有业主,员工在考核压力不得不自掏腰包认购、业主在高收益诱惑和对地产商的误信下购买。表面看收款方多是上游供应商、但实质都跟恒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恒大理财更像是内部集资的自融行为(当然这还需要官方认定)。

 

其实不仅恒大,很多地产商都向公司员工及业主发售理财产品、其实就是内部集资,理财金额低至10万起、年收益大概在8%左右。

 

除了这些集资自融,地产公司还通过关联基金公司向不特定群体发行私募产品、为地产项目融资。募集来的钱并不是直接打入地产公司账户,而是经过多个公司主体后把钱转进来、也不体现在公司的明面负债上。

 

而这也构成了公司的隐性债务。

 

更多地产的雷,正在路上…

3)明股实债融资。

 

因为限制资金流入楼市、限制地产商借钱负债,但对有资金的人或公司投资地产没有限制、所以有些债务资金就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进入。

 

一般是这样操作的,资金方出资成为某个地产项目公司的股东、但会跟项目公司上面的集团公司签订一份股权回购合同……回购股权的溢价就是债务的利息。

 

表明看是入股、是以入股金额来承担项目投资的风险,可实质是债、是有固定收益的保本保息的债务。当然会有一系列的保证,如大股东、甚至公司高管个人要承担连带责任担保等,确保股权能溢价被回购。

 

除此之外,一些地产商还会利用关联的金融机构进行隐性融资,比如X大借用恒大人寿和盛京银行、宝X利用前海人寿等。

 

这些隐性债务规避了监管、供给了资金,但也隐藏了更大的雷。

3

高杠杆高负债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做大资产,也可以反噬企业陷入债务泥淖…这就要看是在顺周期、还是在逆周期了。

 

这个周期包括政策周期、资产周期、信贷周期等。

 

而这就需要企业对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周期循环进行准确的判断,否则会难以抽身、甚至被市场出清…在本应收缩杠杆和债务的下行周期里,非要肆意杠杆扩张、与趋势做对,只会自寻死路。

 

华夏幸福、泰禾、蓝光、恒大、宝能等较为知名的房企,大多因为误判形式、踩错周期而出现债务违约、陷入危局。

 

房地产牵扯到上下游近百个行业,不仅关系着国民经济、也关系着百姓就业,又因为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般都是高杠杆高负债运作,一旦出现任何闪失、很容易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所以对楼市的调控、对房地产债务的监管越来越严。

 

也因此,监管层才陆续出台了地产商的三道红线制度和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就是为了避免贷款债务过度集中于房地产而隐埋风险。

 

但有些地产商为了规避监管、为了能继续融资高杠杆运作,会千方百计的隐藏债务、让监管层检查不出来,可在去杠杆稳楼市的大周期环境下,这些隐性债务很容易暴露暴雷,最终会摧毁企业。

 

房企出现现金流危机也并不可怕,只要销售正常进行、有资金回流尚能慢慢缓解,但问题出在人的情绪会传染…本来想买某个房企房子的,但因为负面舆情的冲击,会担心房屋质量、绿化装修、甚至惧怕停工烂尾,本来想买的也不买了。

 

若照此链条发展下去,就会形成恶化的正反馈、最终吞噬企业。

 

恒大理财的兑付危机正在揭开隐性债务的面纱,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房企的隐性债务被暴露出来。

 

随着隐性债务陆续暴露,更多地产的雷、也将被陆续引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dZ9TiO7yTU8rk_7hF5CeA

更多地产的雷,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