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u303P_M3-lSVSKsRPACKQ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u303P_M3-lSVSKsRPACKQ
1792个字 阅读时长:5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tk53N5JlcWCR9TePmFbSg
曾经,他们面前都放着最后一个铜板。
有人,看了一眼走了;有人,拿它办了10个铜板的事。
上海陆家嘴,有一幢写字楼,长得很像“打蛋器”。
这幢楼原先叫东方汇经中心,现在叫金砖大厦。
2013年10月,写字楼还没完工,就被前任老板李超人给卖了。
这时候,大部分人没意识到这是“李超人要跑”的信号。
在李超人卖楼的差不多时间,许皮带跑到北京领了个奖——“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捐赠奖。
这一年年初,许皮带当选全国政协常委,是唯一一位经济领域人士。
和李超人不同的是,许皮带的巅峰才刚刚开始。
这一年,王健林也以“首富”身份登场。
“首富”这个title,戴了容易上头。
那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办的,王首富口嗨了:
2020年万达总资产达到1000亿美元,其中国际业务占收入20%到30%,准备出手超过50亿美元的单项并购大单。
当时,万达总资产是3000亿,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事实上,2017年万达总资产就超过7000亿了。
之后4年,王首富跑了大半个地球,买了英国圣汐游艇公司、洛杉矶One Beverly Hills、悉尼Circular Quay、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美国传奇影院……
王首富在海外买买买的时候,李超人也在买。
光是2014年,李超人就投资了15家初创企业,大部分在硅谷。
和王首富闷着头买买买不一样的是,李超人是一手出货,一手买入。
到了2015年,大家意识到,李超人在国内的资产已差不多清仓了。
有人一个鸡冻,就大声喊了一句:
不要让李嘉诚跑了。
当时,有关方面是支持到海外投资的。
国家明文鼓励的事,当然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2013-2018年5年间,各类企业到海外投资了7200亿美元。
7200亿美元,是啥概念?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1979年-2012年33年间,我们到海外一共才投资了5000亿美元。
王首富们用5年时间,干过了之前的33年。
有关方面鼓励海外投资,是觉得我们可以买到先进的生产力、关键技术,但我们的富豪们好像掌握了另一种财富密码。
到了国外,跟败家娘们撒了欢似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连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都忍不住吐槽:
在海外投资时最头痛的就是和中国企业竞争,因为某些中国企业的出价真是看不懂。如果再不做点措施,就真让老外觉得我们中国企业是“人傻、钱多”了。
买回来的都是酒店、影城、体育俱乐部,再回头看李超人那段时间的购物车,还是挺不一样的。
斯基也想不通,为啥李超人国内购物车里都是房地产,到了海外,购物逼格就完全不一样了呢。
王首富和李超人是反向操作,一个是边卖边买,一个是买了再卖。
最后的结果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但后一种操作,不会有人喊“别让王首富跑了”。
还特别容易营造一种“壮士断腕”的壮烈感。
2017年7月,王首富咬牙把13个文旅项目91%权益,出价438.44亿元卖给了孙宏斌。
过了一年,他索性把剩下的9%也卖给了孙宏斌。
看看,他俩谁比较开熏?
现在回头看,王首富这波操作不比李超人逊色。
当时,李超人单单在上海囤地就获益超过千亿,这点惹恼了大家。
大家真的就差朝他扔臭鸡蛋了。
搞得李超人亲自发声:
商人的首要目标是让资本更安全,其次才是增值更快。
他还说了:
在职业上,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我更像你的邻居老头而已。
这个邻居老头说的话,让斯基觉得,人家真的纯粹,倒是我们把他想复杂了。
李超人撤退的动静搞得挺大,搞得其他人撤退的时候,都没什么人注意了。
2015年,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郑裕彤,将总价值340亿的9个内地地产项目,全部打包抛售。
随后新世界(中国)从港交所退市。
紧跟着李超人、郑裕彤一同逃离的,还有刘銮雄、张松桥。
刘老板大概在那一年抛售了超过140亿的项目,张老板抛售了120亿元。
大哥恐惧时,我不得不贪婪。
上面那么多大佬,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演大撤退。
撤退的前提,必须有接盘侠来接啊,最大的接盘侠就是孙老板和许皮带。
李超人和王首富的盘,孙老板接了;剩下的盘,都由许皮带接了。
许皮带和郑裕彤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2008年,许皮带遇到危机时,去香港找了郑裕彤。
但如今郑裕彤已经去世,许皮带这次只能飞北京了,至于北京能不能给他送来呼吸机,是个未知数。
坊间传闻说,恒大9月15日要宣布破产,斯基替许皮带松了口气,至少今天还没有消息。
斯基前面几天,讲过姚员外的故事。
姚员外和李超人一样,都是潮汕人,他们比较擅长捂地。
早年拿一些位置比较好的地块,就磨磨蹭蹭地开发,所谓的龟速开发。
开开停停,停停开开,就等着土地升值了再开发,要么干脆没开发完就转手卖了。
这种玩法,有个前提,就是——不差钱。
差钱的,一般都玩许皮带那套“高周转”。
高周转,就是造出多少,卖掉多少,然后继续滚雪球。
姚员外的故事底下,有人说,跟姚员外和李超人一比,许皮带倒像是个做实业的。
有高人解释过“高周转”模式:
土地的钱不是自己的,是借来的;开发的钱,是借来的。预售的周转资金,是从老百姓借来的,甚至还要拖欠工程款,还要拖欠买房人的钱
这种模式跟囤地模式,完全是——同一块土地,两套财富密码。
囤地模式有可能获得十年以上的超级利润,而高周转模式,在囤地模式面前就是混上海滩的“小瘪三”。
一般搞囤地模式的,不太愿意大张旗鼓做宣传;而搞高周转那一套的,哪怕打肿脸也得充胖子。
不宣传,房子就卖不出去;房子卖不出去,就回笼不了资金。
许皮带这人最大的弱点,大概就是对光环有一种无法解释的迷恋。
不然也不会在酒后问下属:
我能流芳百世吗?
2018年,许皮带获得了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捐赠个人称号,还作为代表发言。
他当时说的话,在今天成了大家竞相转发的名言。
我和恒大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国家给的,社会给的。
一边说,一边哽咽。
许皮带,又一次成功地自己感动了自己。
2016年5月,《人民日报》发文《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
文章就说了:
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可能正是对光环的迷恋,许皮带一直盼着甘蔗两头甜。
文章还说了:
树不能长到天上去,高杠杆必然引发高风险。
许皮带也没听,一位和他合作过的投行人士给的评价是:
兜里有2块钱要做20块钱的事,拽也拽不住。
最后,许皮带把自己整成了债务最大。
这会儿,他大概是清醒了,也到了不得不清醒的时候。
虽然都是接盘侠,显然孙老板看起来更低调一些。
孙老板的话,韭菜最好不要听;但当老板的,听一听还是有必要的。
2018年,在融创中期业绩会上,孙老板放话:
小开发商不如把地卖给我,然后拿钱买融创股票 。
显然,无论放在当年还是现在,或许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年,在融创中期业绩会上,孙老板又放话了:
融创今年不但要降负债率,也要降负债规模。
一听这话,可能许皮带心头一紧。
连孙老板都不放子弹了,再不下场抢呼吸机,怕是真的晚了。
苹果今年的发布会,可以说是演都不演了,直接旧瓶装旧酒。
别说One more thing了,今年甚至连个完整的thing都没整出来,挤牙膏都挤的十分勉强。
开头从ipad到iPhone,可以说是一点新意都没有,该爆料早就曝出来了,光冲这个对角摄像头,我有理由怀疑库克是真从科技营销号手里进的货。
比起创新,苹果最近这几年似乎更加偏爱“商业运作”,在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骚操作背后,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你的苹果手机,是不是已经“修不起”了?
苹果高到离谱的维修费,可以说是行业里臭名昭著。
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炫富的最好方式不是出新必买,而是修了好几次苹果手机。
1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就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她带着意外进水的MacBook,分别去了苹果官方店,苹果授权维修店,以及第三方维修店。
测试这些店分别要花多少钱才能修好她的电脑。
结果就是,她发现自己2017年购买的,原价1400美元的电脑,现在修一次竟然要花999美元:
而苹果官方授权的维修店,更是重量级,不仅表示自己需要把电脑送到苹果去维修,而且加上人工费比去苹果店还贵,是1170美元。
我不禁想起了三体中的名言:
黑,真他妈黑。
而且,最可气的是,这两家店都需要最少5-7天才能维修完毕,把电脑送回来。
万一是我们这些互联网打工人碰见了这种事,等电脑修好拿回来,离职证明应该也通过了。
只能说下辈子注意。
但是第三方维修店,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记者在进店后,当场就拆机查明问题,然后不到几个小时就修好了电脑。
最后一算,加上人工费只用了325美元。
虽然第三方维修行业里,乱象不少,充满各种坑人的套路与黑店。
但是在苹果这种明着宰人的“天价”维修费面前,我们普通人能选择的,几乎只有第三方维修店一条路。
而且,一个可靠的第三方维修店,甚至比官方还能更好更快的,解决我们遇到的小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第三方维修店的老板非常无奈的表示,他们能维修的苹果产品,只有一小部分。
一方面是缺少配件,苹果把控着几乎所有的配件购买渠道,不会出售给这些“没交保护费”的第三方维修店。
另一方面,是苹果产品几乎从来不会公布他们产品的维修示意图,这些第三方维修店只能等着“内部员工泄密”,才有机会“一睹芳容”。
甚至每张原理图下面都要标注“苹果公司的专有财产”:
维修,似乎在此时变成了一种盗窃。
如果有一天,我们找不到“官方配件”,找不到这些所谓的“公司财产”,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我们只能被迫选择“官方维修”,任人鱼肉?
糟糕的是,这一天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在“维修权战争”更加激烈的美国,今年有27个州准备推动“维修权”立法,要求苹果等企业公开维修示意图,并且放开配件购买的渠道。
按照美国PIRG的说法,如果消费者的手机能够多用一年,减少的排放就相当于少开63万辆汽车,非常环保。
按理说苹果这个环保急先锋,为了减少排放,都能把消费者的充电器拿走,这波肯定举双手双脚赞同吧?
但是苹果借环保之名敛财的胆子有,搞真环保的胆子,确实没有。
你让大家都能好好修手机电脑了,那苹果出的新设备,谁来买呢?
在苹果和一众科技公司扶持的游说集团,在不断的砸钱,以及威逼利诱之下,超过一半的维修权立法议案都被否决或者驳回了。
苹果还义正严词的出来说:
反对维修权是为了大家好,因为在维修时消费者很可能伤害到自己。
说的十分暖心,但是背后的真相非常冰冷:
苹果完全没提到,这项维修权立法真正关系到的,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能否在第三方维修店享受到高效、便捷、便宜的服务。
种种迹象表明,苹果压根就不想让消费者享受这些,让他们“无利可图”的方便。
2020年10月28日,油管大V“Hugh Jeffreys”上传了一条视频:
他用两台全新的iPhone12,来测试苹果的可修复性。
经过拆机重组,他将两台手机的主板进行了互换:
两个原厂原装的设备互换,按理说正常使用是没问题的。
然而在开机的一瞬间,手机当场弹出一大串的报错:
人脸识别无法激活、无法验证电池、无法验证屏幕,甚至连摄像头都无法使用了…
只能说在仿生学这方面苹果已经玩通透了,连“排异反应”都模拟的惟妙惟肖。
在经过各种尝试后,Jeffreys 依然没法让这台手机正常工作。
只有把两个主板换回来,一切才恢复了正常。
他又尝试了几次不换主板,只换摄像头或者只换电池,但是“排异反应”依旧明显,不是报错,就是压根无法使用。
苹果这个操作,就非常让人难以理解,限制第三方配件可以说是保护消费者,但为什么连自己生产的原装配件,也要禁止使用呢?
根据油管著名维修博主Louis Rossmann所说,苹果的这个操作,实际上不是阻止消费者自己更换配件。
而是要破坏消费者对第三方维修店的信任。
试想一个场景,你带着手机去第三方维修店维修,要求换一块原厂的电池,结果出来后,手机显示电池无法验证。
消费者和第三方维修店之间的信任小船,当场沉没。
最后消费者几乎是没得选,要么去找“官方”的高价维修,要么就赶紧购入新机。
我们的选择权,正在被有垄断能力的世界顶级科技巨头,一点一点封锁堵死。
2
2014年,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上映。
片中有一个段落,为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
计划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
什么是“计划报废”呢?
制造商通过人为缩减产品的使用时间,让产品在超过一段时间后变得非常容易损坏,从而迫使消费者重新进行购买。
比如很多人都遇到过,一台平板电脑买回来刚过保修期,马上就坏了,这就很可能就是“计划报废”。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白炽灯泡。
在1901年,一盏白炽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消防局内点亮,从此,除了几次停电,这个灯泡,无论白天黑夜,几乎再没有熄灭过,100多年后的今天,仍旧散发出温热的光芒。
这样“超长待机”的灯泡,对消费者而言可以说是传家宝级别的耐用品。
但是对那些当时的“科技公司”来说,这样的灯泡一旦普及开来,他们还怎么挣钱呢?
于是,为了限制灯泡做的太好。
1925年,世界几家头部灯具企业齐聚日内瓦,成立了一个臭名昭著,被称为“太阳神垄断联盟”的组织。
他们要求所有厂商生产的灯泡,寿命必须维持在1000小时左右,谁要是违反行规,给消费者提供寿命更长,质量更好的灯泡,就会被罚款,而且质量越好,罚的越多。
这个联盟中的成员,就包含飞利浦、通用电器等至今依然活跃的大公司。
从此开始,“计划报废”如同魔咒一般,出现在各个行业之中。
汽车、家电、办公器材、以至于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手机和电脑,很有可能在生产之前就已经被人设置好了“报废日期”。
我们以为自己买到的是苹果手机的所有权。
实际上,我们真正买到的,可能只是苹果手机,出现第一个故障前的使用权罢了。
毕竟要是出了问题,我们能选择的几乎只有高价维修和加钱换新。
那个看起来更有性价比的“第三方维修”,在科技大鳄们的联合扼杀下,还能存在多久呢?
前几年,苹果被爆出在更新系统时,会在电池老化之后给芯片降速。
这一事件被称为“降速门”。
苹果自辩声明中说,给手机降速是为了保护老电池,让老型号手机能够用的更久,并不是为了让人买新机的“计划报废”。
但是苹果并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一直以来垄断配件供应,不断抬高官方的维修价格,不断限制第三方维修店,让消费者没法更换新的电池,只能被迫接受苹果的“好意”,降低运算,降低体验,来强行适配老电池。
难道这还不叫“计划报废”吗?
在上一个时代,我们几乎不怎么会提到“维修权”这个概念。
因为那时候大多数东西,我们看着说明书就修了,人人都是“第三方维修”。
但在今天,各种产品越来越复杂精密,普通消费者在没有专业知识和设备的情况下,像手机这样的产品根本修不了。
如果厂商都像苹果一样垄断配件,锁死第三方维修。
我们消费者的选择,就更少了。
维修权的真正意义就在于:
我们在面对不合理的对待时,到底有没有权利说NO。
前段时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农民就失去了说NO的权力,他们的维修权,已经被“约翰迪尔”偷走了。
约翰迪尔作为美国市场上近乎垄断地位的农机企业,他们生产的拖拉机,都是高度信息化,几乎是完全被机载计算机控制,并且安装了大量精密易损的传感器。
一旦农机或者传感器出现任何一点小小的问题,都会导致机器进入“爬行模式”,除了缓慢移动,什么操作都干不了。
非常容易导致农民错失施肥、丰收的时间窗口,弄不好就是几年的辛苦全部白干。
而故障一旦发生,按照约翰迪尔的新协议,就算农民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知道怎么修理,他们也不能这么做,因为一旦被发现私自维修,就很可能被约翰迪尔远程停机,然后面临高额的赔偿。
罪名就是“侵犯知识版权”。
因此,大量的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价值几十万美元的作物,慢慢腐烂在地里。
而那些所谓的“经过技术认证的修理专员”,几天后才姗姗来迟,修理一个并不复杂,几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最后还要收取几千美元的高价“维修费”。
对此,约翰迪尔表示:
这些农民花几十万买来的农机并不归它们所有,他们拥有的,只是操作许可而已。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行为,美国各地的农民都在努力去推动维修权立法,但是,这场行动遇到的阻力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维修权问题关系到企业的软件知识产权,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会经常出席这些听证会,并且站在农民的对立面。
因为如果农民能够得到维修权,同样意味着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也要交出自己的维修权,影响未来的盈利。
这些农民现在所面临的处境,很有可能在未来,变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当我们购买的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除了选择官方的高价维修,高价换新,再无其他选择。
即便这个问题你动动手就能解决,
即便你的项目马上就要上交,
即便你的手机存着重要的文件。
你都只能选择资本为你提供的,官方服务。
是否在那时,我们买到的不再是产品本身,而只是产品的使用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uzWC-1wFChFTQqeokjJLA
“很多员工和业主都拿着辛苦钱、血汗钱和养老钱来买了恒大财富的产品,我代表集团明确承诺一定要全部兑付,一分钱不能少。”
网络上近日出现的有关恒大破产重组的言论完全失实。公司目前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公司坚决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全力以赴复工复产,保交楼,想尽一切办法恢复正常经营,全力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
(三)
要说隐患,需要从2017年开始说起
2017年的楼市,正在经历房地产最后也是最高潮的狂欢,恒大在2016年登顶中国房企销售额的榜首
站在风口之上的恒大同样也看到了绿地借壳金丰投资A股上市的故事,所以2017年的恒大推动重组深深房
为了推动重组完成,2017年的恒大地产三次引入战略投资,投资者合计投入1300亿资本金,占据恒大36.54%的股权
这一轮的战略投资,也直接推动恒大的估值站上4000亿的关口
当然这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有的战略投资都在于看好恒大的借壳上市,曾有对赌协议明确如果为2021年1月31日之前尚未完成重组,那么恒大有回购股权的义务
所以各位或许可以理解从此之后的恒大一路狂奔的故事
一边在试图想要上市解套的同时,恒大另一手需要让自己获得可以随时套利的可能,用来支付随时可能引起的债务
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的扩张,所有的打折,所有的投资,或许都能够看到一些端倪
时间到了2020年9月,对赌协议将至,监管部门仍未批准恒大重组深深房,而后恒大做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债转股事件
当初的投资者,在恒大的斡旋下,回购权益取消,投资额全部转为股份
这样一个典型事件确实可以看出恒大辗转腾挪的能力,债务解决的同时,还能拉上股东一起合影拍照,以示舆论信心
但是这件事最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债转股的背后让恒大在资本市场失去了信用
协议可以随时取消,承诺的回购可以不做到,这样的信用基础,谁还会继续借钱给他
要知道大而不倒的企业最需要的就是信用,靠着不断扩张的规模获得更高额的信用,用来推动企业未来的发展
本来是10个问题,恒大手上有9个茶壶,虽然忙一点但好歹能够把问题掩盖住
债转股之后的恒大也就只剩下5个茶壶,随之而来的就是4个烟冲在疯狂冒泡
信用的缺失直接导致恒大失去辗转腾挪的能力
基于信用而生的债券市场给到恒大非常直观的数字表现
这件事最大的助推就是:给不足恒大足够的时间
我们要相信,不论如何恒大的规模还在,规模虽然不能代表实力,但是一定是实力的某一种体现,只要时间还在,恒大总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时间时间时间
资本市场、楼市市场、金融市场,到底给恒大还留多少时间
如果恒大倒下,这可能是整个行业给到社会一个巨大的笑话,所有人看待房地产行业内心的os就是:原来做房地产的,龙头企业也就这样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一次的转变暴露出了行业太多问题。
(四)
我们更希望恒大好好活下去。
唉,没有什么大到不能倒!
谁会是恒大的白衣骑士?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wLxIJ7fTvcNImiuK3vF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