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易心得(二)

刘艳按:老秦的干货长文,如何时刻运用批判性思考原则处理信息,常读常新系列之交易心得二。
 
1
在上一篇中,我其实把自己的金融世界观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整分享给大家了,亦即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互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当然不仅仅适用于金融市场,它们适用于任何行业。
普世性的智慧,用于某个具体的领域,我认为这叫“降维打击”。降维打击往往是攻克某一领域,占领某个细分市场最有效的策略。
然而,大部分人对此并不能深刻理解。他们心心念念执着于某一处细微的方法和工具,试图以此来解决某一领域的重大问题。例如在金融市场,试图通过跟随某一个人或者一个方法来实现持续盈利。这样的过程,是不折不扣的“升维打击”。显然,这是十分困难且事倍功半的事情。
2
 
今天,我同样打算和大家分享我认为对构建我的投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重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
在金融市场,只有“保持清醒”,时刻运用批判性思考原则处理信息,理解大众但不盲从大众,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这里面的核心,其实有三个要点:
1)保持清醒;
2)批判性思考;
3)理解大众但不盲从。
事实上,抛开金融市场,以上每一个原则,对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极为适用。它们仍然属于我上面讲到的“普世智慧”的原则,属于“降维打击”的思维工具。
3
 
第一个要点,保持清醒。
这一点在金融市场里尤为重要,因为金融市场交易的基础核心是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它并不直接交易客观事实。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则重大新闻会对金融资产的价格产生极为重要的脉冲式甚至是永久式的影响,但这个影响的机制,也是通过新闻改变了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的预期进而影响价格来完成的。
如果交易的是预期,那么天然地,金融市场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主观谬误。这些谬误一些时候会表现为对未来的过度乐观,一些时候又会表现为过度悲观。更多时候,在两者之间来回摆动。
同时,这些谬误也在不同的参与者身上表现不同。一些时候,少部分投资者认为应该这样,大部分人投资者认为应该那样。如果以资金权重来算,毫无疑问,资金量大的参与者的主观谬误更能左右市场的运动方向。
不管主观谬误以什么形式呈现,参与者始终应该谨记的是:
 
任何一种主观谬误,在某一阶段之后,都必然面临证实和证伪的检验。如果证实,价格动能将维持。如果真伪,价格动能将迅速衰减甚至立即反转。
保持清醒一方面,要从战略上舍弃对“绝对确定性”的追求。
 
亦即,因为任何一种价格运动轨迹背后的驱动力,都是主观合力的结果,因此就不存在任何一个价格对应着绝对的客观事实,进而我们无法从当前价格当中完全反推某种绝对确定性,比如明天股票百分百会涨,债券百分百会跌。
保持清醒的第二层含义,要充分认识到市场价格的脆弱性。
 
亦即,它的运动尽管可能受制于某种强大的合力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很久,但终究这些合力要面临检验。当检验未能通过时,价格动能就会迅速衰减甚至瞬间崩塌,这大概就是索罗斯所言的“反身性”。
保持清醒的第三层含义,要对“主流偏见”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
 
主流偏见亦即当下市场交易的核心逻辑,也是价格运动方向背后的主要“推手”。正是因为这些“偏见”的主观性,它们并不也永远不可能等同于未来真正会发生的客观事实。因此,金融市场从来都不会有也永远不可能有“神”。
保持清醒的第四层含义,是养成时刻反思和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仓位开立之后,可能很快赚钱,也可能过一阵子才赚钱。参与者不可避免会受到价格波动进而带来账面持仓盈亏变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必须接受冷峻而客观的逻辑和事实的检验。不能因为亏钱了就心态崩坏,亦不能因为赚钱了就情绪高昂。两者都是非常不健康的交易情绪,必须完全摒除。
总结起来,在金融市场保持清醒,就是要求投资者必须从战略上认识到市场运行的“主观”性。进而对这种“主观性”至始至终都保持警惕,不追求绝对正确,不盲从主观偏见,对价格趋势本身带有一份温和的怀疑主义,与此同时也不以账面的盈亏来作为检验自己正确与否的参考标准。
4
 
第二个要点,批判性思考。
批判思考这个原则,从我写公众号以来,就反复和读者强调。它用在投资交易当中,是处理信息非常重要的“利器”。
如前所述,一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他需要持续地接收市场内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了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比如美洲气候干旱导致大豆减产,也包括了更多的主观世界的观点,比如在一篇讨论中国股市的评论里作者认为股市接下来要大涨。
对于前一类信息,客观世界的信息,总体来说大家的分歧不大。干旱就是干旱,台风就是台风,公司业绩成长50%就是50%。但对于第二类信息的处理,由于思维习惯(我其实更愿意用思维品质)往往就是千差万别了。
我举一个易于理解的例子。
比如最近商品市场上一个热门的品种,玻璃。前一段时间价格连续大涨,最近进入了传统的建材消费旺季“金九银十”。不少研究员的报告里,都根据旺季的逻辑,加上现货价格保持稳定等,认为接下来玻璃消费将保持强劲,结论是价格会维持上涨趋势。
对于一个商品市场的交易员,他看到这样的分析时,如果没有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那么他很容易被以上看似正确的“形式逻辑”所牵制。进而认为结论也没有什么问题,再进而可能开仓做多。
但事实上近期玻璃期货合约自高点已经下跌超过10%,完全不是以上分析的那样。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首先,一个成熟的交易员面对以上分析的时候,应该批判性地质疑整个分析的
1)数据和事实;
2)推理逻辑;
3)结论。
在数据和事实上,现货价格并不是都保持稳定,部分厂商已经开始调低价格。尽管这是少部分,但并不是一个好的迹象。此外,库存连增三周,也是多头不容忽视的事实。再者,下游需求接货情绪僵持,对当前现货高价排斥。这些都不利于价格进一步上涨,但这些事实在不少看多的分析报告里并未提及。
从推理逻辑来看,更是存在重大瑕疵。金九银十的旺季事实,是否已经提前反映在前期价格的上涨当中(我常说的price in),甚至已经透支?这是看多分析里必须要讨论的问题。离开价格谈逻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九月份1300块每吨的玻璃和九月份1900每吨的玻璃是完全不可比的。
有了以上部分的质疑,自然而然对结论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以上是批判思考在金融投资交易里的一个简单例证。事实上,在任何领域的投资交易,股票、大宗商品、衍生品、外汇,都极其需要这种批判性的思考过程。
 
交易者必须时刻检视:
1)信息和事实的完备性,核心信息,多空双方的,不能有所遗漏。
2)推理逻辑的准确性,这一步是建立在对相关产业和金融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上。
3)结论的正确性,结论正确与否实际上是以上两步的自然延伸。
对于很多非专业的投资者而言,哪怕他们每天与身边人交流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可以锻炼批判思考的机会。
比如还是以上这个例子,在今天(9月14日)玻璃期货合约大幅下跌后,我的学员群里有同学问:
“为什么现货供需没有发生变化,但盘面却出现了大跌?”
这时,一些同学就会先入为主地接受下来以上提问的前提“现货供需没有发生变化”。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察结论。事实的情况是,玻璃现货今天降价的范围和幅度环比扩大了。
因此,市场的参与者在与任何人交流时,都要时刻警惕懒惰思维,先入为主地接受他人的主观观察(甚至一些自己臆测的“事实”)和主观推理过程,看起来可以毫不费力,但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总而言之,在投资交易过程当中,保持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养成对信息事实和推理逻辑的适度警惕和质疑,有助于你得出正确概率更高的结论。
5
 
第三个要点,理解大众,但不盲从。
这一点体会事实上是我在19年交易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既然我们反复强调,金融市场是一个主观偏见加总的地方,那么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最有力量的那些参与者的主观谬误决定的。尽管某些机构可能掌握巨量资金,但在某些市场,比如中国作为典型,人数众多的“散户”,往往加总起来成为一股更为重要的左右市场的力量。
 
理解大众的“羊群”逻辑,并适度跟随,是在这样的市场里胜出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从更长远的生存法则来看,仅仅理解和跟随是绝对不够的。面对金融市场里的大众,优秀的交易员必须同样使用“降维打击”的思路来与大众互动,并保持适度领先。
亦即是,任何时候,我都要思考我的交易对手,绝大部分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主流偏见的支撑有哪些事实和逻辑?这些事实和逻辑是否可能隐含某种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何时会坍塌?触发事件是什么?
我自己比较精彩的两个交易应该属于两次G20会议(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底)前,市场主流偏见对中美领导人会晤都偏悲观,但我在事件之前都做出了多头头寸的交易布局,结果就是主流偏见被证伪。
 
同样的道理,今年的疫情冲击,一开始的普遍恐慌导致中美股市的先后暴跌,而之后全球央行的超级宽松政策又让市场出现一波牛市,这也是主流偏见瞬间坍塌而后快速切换的经典案例。
总之,要与市场亦即大众保持适当距离。不可离得太远,但又不能过于亲密,若即若离是最好的状态。如下这句话我认为适用于任何领域,包括金融投资交易
高手都懂得驾驭人性。这种“驾驭”包括两个方面:
一,顺他人人性。二、逆自己人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XmQd0jC5UBMt4L-N0ukKQ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