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冰 | 我的30年英文单词观

昨天,我把30年前看的一本刘宓庆老先生的一本英汉翻译的专著贴在朋友圈,那本近600页的书上,我的笔记写得密密麻麻,也算是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勤奋好学的见证。
朋友圈的留言处,有一个家长问我能不能写点我这30多年学英文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可以写,只是这个话题会很庞大,但我还是打算尝试着开始写点,今天,就从大家都觉得很头疼的背单词开始吧。
张一冰 | 我的30年英文单词观
(30多年前揣摩过的一本书,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
什么叫熟练掌握英文,在我看来,就是你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都比较上层次了。这5种基本的语言能力,少了哪一块都不能说你的语言能力如何如何。最少,可以把笔译和口译剔除,但听说读写是要过关的。
这5种能力,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你的英文词汇量,你的词汇量越大,对单词的内涵掌握得越是深刻,你的听说读写就越有深度。
现在的90后和00后,比我们年轻时候学英文的语言环境不知道要好多少,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在中国,学英文的环境越来越好,但大师级别的人物却越来越少。在我们这代人里,几乎绝迹,在90后和00后身上,出几个辜鸿铭那样的学贯中西的大家,估计也难。
这些年来,都在批评哑巴英语,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你的哑巴英语没有学好,你就是开口讲,大约也就只能讲点鸡毛蒜皮的东西,因为你词汇量不够啊。所以,我坚持认为,哑巴英文,是精通英文的一个必备基础。大家知道托福的听力很难,我说不奇怪,因为托福听力的内容,就是打印出来让你读,你都有好多生词不认识,那放到电脑上让你就听一遍,你怎么能听明白呢。
好多家长以自己孩子的英文口语流利,就以为英语多好了,但要知道,这种流利,大约就是你日常生活的内容。
试问,你能和人家用英文说说《金瓶梅》的语言艺术吗(别笑哦)?你能和一个对政治很感兴趣的外籍人士聊聊十年浩劫吗(the Great Culture Revolution)?你聊不起来的。为什么呢?那些单词你不知道讲啊。
我曾经无意中跑到了温UBC边上的一个裸体海滩,遇到一个参加过二战的德国老兵,我们聊了很久很久。为什么聊得那么投机呢,我对二战的历史很熟悉,我的英文词汇量也可以足够支撑我们的聊天啊。你说你不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the battle of Dunkirk),你也不知道日军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英文叫Peral Harbor,你连这些最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英文怎么讲,你和人家聊个毛啊。所以,就只能聊点where are you from? Oh, you are from Germany, it is a beautiful country。
我不知道现在是怎么了,大家都这么重视英文口语了,只要能说一口所谓的流利英文就开始沾沾自喜了。反正只要你讲的速度很快,没有口音,大家就觉得你英文很牛逼了,没人在意你说的什么内容。我温哥华的一个熟人,很为他儿子的流利英文口语自豪,我这就不明白了,你儿子就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从小就是讲英文,这有什么好自豪的?这不就是个该讲话的年纪可以讲话了的很正常的孩子吗。
何况,讲一口流利英文,不代表你的英文水平就如何了。你看看北京郊区大兴县王八岭乡赵庄生产队的老赵,人家那普通话说得一个千转百合,但你让他考中国的高考语文试试?你让他写文明轴心的文章试试?或者你不要为难他让他写什么了,你让他谈谈乌克兰局势试试?他谈不出来的,如果他搞不清北约东扩搞不清斯拉夫人种搞不清基辅公国和克里米亚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又能谈到什么深刻的东西呢。
所以,会说,和能说,也是两回事。没有足够的单词量做支撑,没有一定的背景,说白了,你没有一点文化,什么话题,你恐怕也谈不出了子丑寅卯来。
张一冰 | 我的30年英文单词观
(近600页,每一页都是一个十几岁少年的笔记)
很多人背单词,很讲究计划,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的。你说一天记10个单词难不难,大家一定觉得不难,但我这么多年,没有遇见一个人可以做到这点。给你们算笔账哈,一天是10个单词,那一年就是3600个了,我们这代人从初一开始学英文,到大学毕业,整整10年,那应该就是36000个词汇量了。但不幸的是,你要从大学毕业生中找几个词汇量达到36000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考4级英文时候,国家规定的词汇量好像就是5000左右的。
很多人大约都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背单词的计划,并且在执行最初的几天里都是每天超额完成任务的。那些最初的日子,热血沸腾双拳紧握,觉得人生就如诺基亚手机,一切尽在掌握。但不出一个月,该干嘛还是去干嘛了。
我的经验是,与其循序渐进背单词,不如集中时间集中火力猛攻单词
如何突击猛攻。我上大一的时候,给自己规定,每天背500个英文单词。我知道,你会鼻酸,你会流泪,你会讶异(我知道你想起杨宗纬的洋葱了),但我说的是事实。
你没有看错,你没有老眼昏花,就是一天500个。
我每个月的1号到6号,就是每天规定自己500个单词,6天时间就是3000个单词,当然我承认,这3000个单词我不是每个都很记得很牢,但我混了个眼熟。然后这个月剩下的20多天,我就是看同一等级的英文阅读,在里面不停地碰这3000个单词,以及以前积攒的每一个时间段的3000个单词。剩下的20多天,我遇到生词我不会再记在单词本上,就是不断地熟悉那3000个单词,循环循环再循环。在这一轮一轮的循环中,在一篇一篇的阅读文章中,这3000个生词在不停地敲打我的记忆神经,勾起我记忆它们时的种种味道。
大家一定好奇,你怎么能保证你那3000个生词在阅读中就能碰到?我的经验是,看同一类别的英文读物。比如,我大学时候系统看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和文学方面的东西,而且是集中时间看集中火力攻,所以,单词的重复概率非常大。
所以,你短时间内记的单词越多,你在阅读中碰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你慢腾腾地老牛拉破车,一天背10个,就期望明天阅读中碰到它们中的一个,这个概率你想有多低啊。
大家应该知道,一个单词,你今天背了,你过几天在另外一本书里发现了,基本上这个单词就忘不掉了。就是说,不要强行总是背单词,要在不同的书和不同的语境里去碰单词。碰单词不仅仅是为了记牢一个单词,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单词的语境的使用慢慢熟悉起来了。
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英文,为什么写出来的英文中式英文痕迹很重,就是因为缺少对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英文学习到一定层次,就会发现,中文英文的对应关系很多时候是无效的。小时候学英文,apple就是苹果,orange就是橘子,但到了英文学习的高级程度,你会发现,很多(不是所有)英文单词无法用一个确切的中文去对应,但我们的英汉词典就是对应了。但英汉词典还是给了你例句,但很少有人去琢磨例句从而对这个单词的内涵更加清楚,就是找个对应的中文,就算是学会这个单词了。
这种勉强的对应关系,甚至可以说基本上不存在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是造成我们的英文写作大量充斥中式英文的一个本质原因。
我看过一些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的中国人写的推荐信,还是有很多中文痕迹,更别说我们的学生了,你看他们写出来的作文,甚至都可以看出老家是广东还是广西的。
我前段时间在上海一所中学搞讲座,这个中学的学生很阳光,我在说到这个问题时候,就问同学们,你把“房间充满了阳光”这个翻译成英文,第一个同学果不其然就翻译成了the room is filled with sunshine.大家仔细想想这样讲对吗?sunshine是无形的,你用filled with肯定不妥,但为什么大家会想到filled with,就是因为中文是“充满”啊,你背filled with这个词时候就是和这个中文对应的,而你又从来没有好好琢磨filled with的使用语境,所以就是filled with了。更离谱的是有个学生更加严格按中文对应翻译成 the sunshine is filled with room。
我的眼前,立马出现了这么美好的阳光下,无数个房间在其中飞舞的动人场景。
这个房间充满阳光,如果你经常看语境,你的脑子里立马就会蹦出像permeate,steep,soak以及消防的sprinkle的词,这些用在这里都非常贴切啊,但你想不到,比如steep,你背这个单词时候的中文解释就是“浸泡”,所以说房间充满阳光这个意思时,你就不会想到steep,不会说the room is steeped in sunshine, 说“他陷入了沉思”,你也不会想到he is steeped in thoughts。你也不会用sprinkle这个词来表达阳光洒满房间的感觉,因为sprinkle你记它的时候就是洒水,或是想到消防。
知道语境,对一个单词的使用就会比较地道。美国读者文摘曾经出过一本同义词辨析字典,编得很好,但我不建议大家刻意去看,我还是主张在不同的语境下去反复碰一个单词,你碰得多了,区别自然就明白了。你非要去背同义词的区别,背不会,也记不得。
比如中文里,你说“美丽”和“漂亮”有什么区别,我看你未必说得清。但我说,哎哟,你今天的发型搞得真美丽,你听着总觉得我哪里不对劲,但我要说你今天的发型搞得真漂亮,你就会觉得很舒服。你说,美丽和漂亮的区别又在哪里了,你搞不清楚,但我们能搞清楚语境。说这里的风景很美丽很漂亮,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但我要到你家,说你家买的沙发很美丽,估计你会别扭的要死。
 
英文一样,你学到一定的级别,很多道理你讲不明白,你就知道是这么用的。这个,对绝大数人来讲,足够了。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你要让美国人教你SAT,教你英文语法,基本上也是在找死。他们知道其然,但不知道其所以然,你问他A 答案是对的,为什么B不对,他基本上就是给你回答因为awkward。
曾有一个老外问我,你们中文里“你把那本书拿给我”,这个“把”字有什么作用。我不是搞中文语法的,我讲不出来,我只能告诉他,反正这个“把”不能丢。比如,他问我一名战士和一个战士和一位战士,这个“名”“个”和“位”到底有什么区别。我说我讲不出来,但你讲他是一名好人,我就觉得不对。但我总结不出来具体的区别。
好像扯远了,那再回来,讲一天500个单词的问题。
大家要问,这每天要背的500个单词从哪来啊。我告诉你,一定要从阅读中来。很多人背单词表,除非为了突击应付考试,否则这个办法很愚蠢。为什么,还是我说的那个问题,你没有了在语境中检验单词的机会。
我大一时候的每天500个单词的基本来源是time和一些其他的英文报刊。我高一时候看《China Daily》,对我的英文词汇量迅速扩充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觉得奇怪,China Daily不是中国的记者写的吗。是的,没错,但这些人的英文水平还是很棒的,确实有很多中式思维的东西,讲的又是中国的事情,所以,理解上要比看原版的简单很多。因为理解容易,你的重心才可以完全集中到记单词上面。如果纯粹为了扩充词汇量,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单词的重复频率很高,对记忆很有帮助,可以分不同的版面集中火力看,比如,看政治的,你就连续看上10天,保证政治方面的单词你就彻底记得了。
如果把china daily作为入门,美国的reader’s digest作为过渡,那么time可以作为你终身必备的学习武器了,当然像New Yorker之类的都可以作为参考。我是time的死忠粉,我的英文阅读特别是英文写作都曾深深受这个杂志的影响。这里面的记者,玩弄英文字眼的功夫很多时候让你拍案叫绝。
但英文水平没有到一定的功夫,你上来就看time,看不懂,或者说看不透,就容易有挫败感。大家不要认为,单词认识了,就可以看懂文章了。这是两回事。如果这么简单,有本好的英汉字典,大家都可以去翻译小说了。最少,time里有些东西,每一个单词都认识你也不一定能吃透原文,何况还有那么多生词拦路虎。
大家注意到了,我只是提到了这几个时事类的杂志,作为扩充词汇量的一个来源。但这个东西,代替不了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当然,现在中国有很多机构在引导孩子做深度文学作品的阅读,这是件很好的事情。我总觉得,如果你的英文阅读到了一定程度,SAT也好,托福也好,也就是个考试形式而已了。
大家要做经典阅读,但时事类的英文阅读同样重要。如果你不读时事类杂志,你的英文也可能会一定程度上被经典的东西带偏。莎士比亚的东西好不好,当然好,他的想象力是超越种族和国界的,但是你没有办法学,没有办法写作中用。《尤利西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但你让一个中学生去读,他读不下去的,我看我们成年人就是看肖乾的中文版的都未必能读下去。我在我们大学的图书馆里,发现每一本的gone with the wind前面几页最多十几页都有学生留下阅读过的痕迹,但20页之后就一片空白了,为什么?词汇量你跟不上啊,另外一个原因,100年前的东西,讲的又是南北战争时期的事情,大家会有陌生感。
语言都是在变化的,但时事类的杂志是我们了解当代英文的最好的窗口之一。大家看看现在的人民日报和几十年前人民日报,就知道中文的变化有多大了。你们不要受一些外国人写的一些关于英文写作的书的影响,比如William Zinsser的一本讲英文写作的书,写的很好,但对新闻英语给予了猛烈的批评,但对我们普通的中文为背景的英文学习者来说,新闻英语是绝好的学习素材。
战争年代,你和大部队走散了,千辛万苦又找到了大部队,根据一些抗日神剧里的描写,你基本上都要热泪盈眶地伸出双手:同志,我可把你们找到了。但如今,你要在街头握着人家双手叫同志,八成会把人吓跑。这个,你们懂的。
语言就是这么强大,从生活中来,又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无孔不入,并时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语言的这种韧性和顽强,不明觉厉。
《西厢记》的崔莺莺,有情有义知书达理,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和张生的那些对诗,对得多么肝肠寸断情深义重。那个时候,能叫小姐的,都是大家闺秀。但据说,你现在在深圳餐厅叫人家服务员小姐,人家可能就不乐意了。为什么呢?时代的变迁导致语言的变化,小姐这个词已经和sex worker紧密相连了啊,从风情万种沦为一路风尘。所以,现在叫服务员都叫美女了,所以现在的美女也已经从一个褒义词变成了中性词了。帅哥这个词也一样,所以,当有好几次别人叫我帅哥时候,我都不由自主朝我周边看看。甚至像农民这个词,连词性都改变了,比如说你真农民啊。在这里,农民已经从名词变成了形容词了哈。
又扯远了。
按照我的这个方法,你的英文单词量,一个月3000,一年就是36000了,是普通美国人的好几倍了,这绝对就是世界1%的水平了。困扰你的英文单词,终将成为你征服世界的利器。
每天500个,每一个月的前6天,每天500个,每个月剩下的时间通过阅读反复复习这500个生词,在阅读中反复遇见这500个单词,这个是核心方法。当然,如果有的学生学校功课紧张,也可以一天200个(低于200个就没有意思了)。你坚持一年试试看,从此,小明再也不怕背单词了。
当然,随着你的词汇量扩充,你到最后,很难通过阅读一天找出500个生词,甚至找出50个都很困难。我大一下学期就是面临这样的情况,但那个时候记单词已经无可救药的上瘾了,所以我每天就找点化学医学建筑学上的一些偏词怪词来记,当然这个大家不要模仿,说实话,那些单词早就遗忘了。
我在深圳时候,和同事们讲过一天记500个单词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我吹牛。单位小王不服气,说我明天找500个生词,你要记住了我就请你吃饭并叫你声爷。他弯腰撅屁股找了一堆各式各样海洋古生物的名词,以及硫酸还原菌、大拇指骨节末端肥大症之类几乎一个单词能把26个英文字母都用一遍的巨长单词,很认真的抄下来交给了我(哎,你说你有劲折腾点啥不好呢)。我拿过来一看,我次奥,很多都认识的呀。但我假装都不认识,并且假装很痛苦地说:我试试吧。
这个打赌的事情,我们单位德高望重的陈工做公证。最后结果,小王请我吃饭了,但我没有让他叫爷,记得吃饭时候他不停地摇头:我日,我日。回头想来,这也许是我背那么多无聊单词的最大的一个收益了,我记得我一口气点了七八个菜,也算是和那些稀奇古怪的英文单词的最后告别。
一天500个单词,一定要抄在一个本子上。现在的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单词要么不查,要么查过后就拉倒了,根本不知道要把查过的生词集中起来,以后要定期查阅复习。从现在起,大家要把记单词当做一个银行,你每天要往这个银行里做点储蓄。
这个记录你单词的小本子,你每天晚上睡觉前要过一遍,早上爬起来第一件事情也要过一篇。特别是晚上临睡前过的那一遍,效果很好,我记得我大学时候,每晚10点还是11点熄灯,我就用个一块七毛钱买的钢笔式手电筒躲在被窝里复习单词,然后,无数个夜晚,我都在梦中梦见了单词,是真的梦见了,而且,梦里的英文意思和中文意思和现实中都是一样一样的。这样奇妙的体验,让我每次一想到梦想照进现实这句话,都激动不已。
当然,总会有一些单词无论如何都记不住。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身体记忆法”。
别想太多了。就是把那些单词早上起来抄到你的手掌上,手心上,手背上,胳膊上,大腿上,小腿上,脚背上。特别是手掌手心重点部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皆可随身携带方便使用。一天下来,你没事时候就见缝插针地瞅瞅你的胳膊大腿,又记住了那些单词,又增加了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我那个时候就是这么干的,特别夏天,全身都写满单词,就像很有文化品位的纹身,晚上洗澡时候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褪去,临褪之前还又看了一遍。你说你这么干,单词还记不住,那只能说明你的大脑左边是水,而右边是面粉。
好多人问我,要不要记什么词根前缀之类的。我说这个东西基本上不太赞成你一开始就记这些,其实你一万个单词记下去,你的词根自然就明白了。很多讲词根的书,为了证明词根的有用性,一个词根下面搞出一长串单词,但很多就是没有什么用的单词,但你看了觉得很爽,以为自己一下子记得这么多单词了。
如果你的词汇量足够大,可以适当看点词根和构词法的书,算是对单词的系统检测。但完全依赖词根来扩充你的词汇量特别是你的积极词汇量(active vocabulary),无疑是本末倒置。
市面上还有一类很奇葩的书,真的很奇葩,就是几乎要把每一个单词拆开来帮学生们记住。这个方法害人不浅,但很多学生津津乐道(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之见,很多人也觉得词根学习和好)。比如,把business拆开几个部分,首先是bus,最后两个ss理解成两个小蛇,两个小蛇在bus上干什么呢?在谈生意,所以呢,同学们,business就是“生意”的意思咯。我呸。有这个时间,不就是个business吗,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我还要绕那么大的弯啊。何况,两个小蛇在bus上就是谈生意啊,不能谈恋爱啊。
那个什么hippo,就是海马的意思,可人家偏要拆开了,先是hi(你好),然后两个pp(屁股),然后o嘛,就是圆圆的,然后再教你个顺口溜“你好,圆圆的屁股是海马”。可问题是,猴子的屁股也是圆圆的啊,小强或是小翠的屁股也是圆圆的啊。
这是记单词非常愚蠢的办法,就是人为地给记单词多加点累赘,但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同学还觉得很有道理。
什么pregnant,记成“扑来个男的”,所以就是怀孕的意思。问题是,扑来个男的,我也可能记成强奸啊。什么ambulance,记成“俺不能死”,所以就是救护车了,但我要是记成速效救心丸呢。这些煞有其事的记单词方法啊,你们就当笑话听听好了,千万别当真。
张一冰 | 我的30年英文单词观
(孩子们,如果你们能拿出一半的时间象我这么学英文,你还会怕什么托福SAT之类的小儿科呢)
关于记单词关于学英文,实在不是这篇小文章所能讲透彻的。我也希望今后有机会,能把我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的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各位。我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找个一天500单词英文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当然,具体操作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这个一天500个单词学习英文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集中火力强攻。这个方法,对我的英文学习大有裨益。我按照找个方法,大一快结束时候,在学校的外文阅览室里看外文期刊,对英文小说或是non-fiction之类的,基本上就看不到英文生词了。对一个习惯了每天要背单词的人来讲,这真的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因此,我大学二年级时候开始学习法语,但学习了不到一年,我可以流利看懂法文报刊,又觉得没有什么法语单词可背了。当然,法语后来几乎全忘记了。我有一次在拉斯维加斯看那个红磨坊show的时候,听不懂那么美丽的女人那么美丽的法文发音,我就悲哀地想起少年派漂流记的一句话: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放下,但唯一遗憾的是,我们都没有好好告别。
于是到了大三,我又开始自学德语,并且专门跑到上外(当时叫上海外国语学院)找了老师纠正发音,并且在上外德语系,有了一段美丽的邂逅,也因为这段美丽的邂逅,我更加相信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些年来,我在英文书里和中文书里,遇见了许多美丽优雅的灵魂。她们如同游魂,很多个夜晚出现在我的房间里,为我秉灯夜烛,为我红袖添香,并和我深情对望。我因此对我的人生非常满足,因为我常常觉得,我的生活一直就像一个富裕的阿拉伯王子一样:左搂右抱,三妻四妾。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kNlBQypVEGxn-n5QpzcnA

如何高效学习?

作者:刘润
来源:刘润(ID:runliu-pub)
我想,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逃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学习。
 
怎么学,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最高效?
 
如何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有所成?
 
这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命题。
 
其实学习一点也不神秘,像个原始人一样学习就行了。
 
原始人学习,就是四个场景:营火、水源、洞穴、生活。这是戴维·索恩伯格在《学习场景的革命》这本书中提出的,让我大受启发。
 
作者戴维是位教育学家,他说人类的学习方式从来没有变过,全部发生在场景之中,学会在场景中切换,创造条件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加上今天科技的加持,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01

唯一不变的是场景

有人说,高效学习拼体力、拼智力、拼方法、拼自律,对,这些都对,但是在戴维看来,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场景”。
 
场景和学习这个动作本身一样重要。
 
关于学习场景,你了解多少?
 
让我们回到原始社会,看看原始人怎么学习的。
 
原始人的学习场景有四种,营火、水源、洞穴、生活。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营火,听故事的地方。
 
夜幕降临,辛勤打猎的一天结束了。原始人回到部落,吃饱喝足点起火堆,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听老人家讲故事。
 
部落的长者,他们拥有知识,拥有权威,他们讲述神话故事来解释世间万物为什么存在,他们讲自己如何制服猛兽,去哪儿找食物,等等。
 
所以,营火,也就是篝火,是听故事的地方,听知识权威者讲述。
 
对应到今天的学习场景,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罗振宇的启发俱乐部这个场景,也叫篝火。
 
讲故事这个场景非常重要,有用的故事教会人生存,有趣的故事让人们记住,然后口口相传,一代一代向后传递。

2)水源,对话发生最频繁的场所。
 
人类生存离不开水,和尚也需要打水喝。
 
于是,原始人中每天派一小队人,去森林深处寻找水源。这群人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相互信任,一路上交流讨论,一路探索去完成使命。
 
这个过程,是学习。
 
水源对应到今天,就是同龄人在社交中相互学习的场所,比如,办公室的茶水间,复印机旁边、餐厅、学校的走廊过道操场,等等。
 
在这儿,大家通过对话来学习。
 
这个场景的优点是,学习成果的不可预测性,得到意外的收获。
 
你不知道别人会聊什么,但你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通过对话碰撞,会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
 
这是在营火场景中无法获得的。
 
但在设计水源场景时有一个难点,是它受限于规模。
 
营火场景里,老师讲课底下可以坐着上百名听众,而水源场景里,真正能够参与对话讨论的人数,往往不会超过4个。

02

善用学习场景,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如果营火是演讲陈述的场所,水源是展开对话的场所,那洞穴就是对知识进行认知建构的场所。
 
我们接着来看洞穴和生活。
 
3)洞穴,反思式学习的场所。
 
当一个原始人躺在洞穴深处,闭上眼,周围一片漆黑,他在想什么?明天上哪儿打猎呢?找水的路上,有什么吃的可以采集?
 
这是原始人自己和自己交流对话、反思的场景,通过自我引导来独立完成知识的内化,这个过程依然是学习。
 
今天,我们可以借助外部资源,比如书、网站信息等来学习,但最后还是得通过独立思考来消化。
 
1752年出版的一本牛顿传记,是根据对牛顿的采访整理成书的,书中说:

晚餐后,天气暖和,我们去花园喝茶,花园里的苹果树撒下片片荫凉……他跟我说,在他发现万有引力的那天,也和今天的情境差不多。当时他也是坐在树下,正沉浸在思考之中,苹果突然掉下来。他心想,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掉落下来呢?

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可能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但这一伟大的发现,就产生于洞穴场景。
 
洞穴,学会独立思考,反躬自省,反身自问。
 
留出给自己的洞穴时间,把知识内化。

4)生活,在构造中学习。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呢?
 
听起来很绕,很哲学,但这就需要我们把前三个场景中获得的各种灵感,放置在生活中,去反复检验。这也是学习。
 
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亲自动手。
 
戴维在书中说,他曾经带过一个机器人研习班,班上有一名五年级学生,她制作了一个装置,想直接用饮料吸管来支撑这个装置。
 
但这个装置比较重,直接压垮了几根吸管。

如何高效学习?
(图片来源:《学习场景的革命》图10-1)
于是戴维建议她,把吸管弯曲成长方形,然后用胶带把首尾连接起来,再试试看效果怎样。
 
实践结果,长方形也不稳定。
 
接着戴维又建议她,把吸管弯曲成三角形,再试试看。
 
结果实验很成功,三角形非常稳定。
 
这个实验让学生豁然开朗,她一下子记起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她每天都会见到形形色色的三角形结构,比如桥梁的桁架结构,照相机的三脚架等等。
 
她告诉戴维,她甚至回想起来,其实数学课上老师有讲过三角形的稳定性,但她几乎忘光了。
 
而这次,当她为自己的机器人制作过一次三角形腿时,恐怕她很难再忘记了。这就是实践的力量。
 
上学时很多物理化学实验,听老师讲100遍可能都不理解,但自己动手做一遍实验就明白了。
 
生活,将学习带到实践中去。
 
从原始社会到今天,学习唯一不变的,就是场景。
 
善用学习场景,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03

不是老师不会教,而是教学环境不合理

善用学习场景,还需要会设计环境。
 
以学校为例,教学环境就非常重要。
 
戴维说,不是老师不会教,而是教学环境不合理。
 
在他的孩童时代,学校给人的感觉很压抑,就像个长方形的盒子,里面隔成一间间大小、形状相同的教室,每间教室再配上毫无舒适感的课桌椅。墙壁上装饰单调,教室正前方是一块大黑板,老师就站在黑板前讲课。
 
这样的场景,导致学习过程很无聊。
 
而童年恰恰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快乐阶段,要在玩耍中不断去发现。
 
后来长大后,他开始反思,他孩童时代学校设计的不合理之处。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
 
书中写到,有一位阅读指导老师,心中的理想课堂是这样的:

我想要一间特殊的阅览室,正中间铺一块软垫,放上一些漂亮舒适的抱枕,让那些喜欢躺着看书的孩子们尽情躺着阅读。
左边挂一些蛋形吊椅,这是专为那些喜欢阅读时拥有一方自己安静小天地的孩子准备的。阅读室的其他地方则安排有桌椅、计算机、书柜和一个壁炉,之所以想有壁炉,是因为我们这里冬天很冷。
我还希望在阅读室有一间自己的小阁楼,这样我就能单独辅导某个学生,而不会影响班上其他同学。在我的理想教室里,不希望在教室正前方设计一张自己的讲桌。

这位老师心中的理想教室,把营火、水源、洞穴场景融合在一起了。
 
甚至有学者提出,“为什么学校不能像迪斯尼乐园一样令人兴奋呢?”
 
所以说,问题的根源不一定在于老师,而在学校设计上。
 
当代人的学习似乎很可怜,在教室里排排坐,好像变成了营火这一个场景,这是大多数学校的普遍现状。
 
我们的教学系统似乎也过分依赖老师的演示、讲解,讲故事的模式被逐渐强化,实验课和实操课的机会变少。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不是学习的全部。
 
想改变这个状况,可以尝试重新设计教室的布局,重新配置教学设施,融合四种场景。
 
教学的关键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通过改变学习环境,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设置难度合适的挑战,能让人进入心流状态,更加高效学习。

04

重新想象学习场景

积极上进的我们,作为终身学习者,我们要探索每一个场景。
 
在今天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如何升级场景,让场景更具学习力?
 
戴维给出了很多把技术和场景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在他看来,技术会让场景本身更具学习力。
 
比如,在营火场景中,可以通过短视频来激发学习力。
 
“中世纪晚期摩尔人的世界史课”,一听到中世纪,和摩尔人这两个词,你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内容会有点枯燥。
 
老师如果一上来就讲历史、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应该会很无趣。
 
戴维的建议是,可以做一个短视频,放几张中世纪葡萄牙教堂的照片,加上一些背景音乐。
 
然后从小问题开始,为什么在那个时期教堂明明是祷告的地方,样子却设计成堡垒式的结构呢?你们觉得奇怪吗?
 
接着,让孩子们分组研究,整理出材料,讲给其他同学听。
 
感兴趣、加上自己花时间研究,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水源场景中,通过社交工具、线上办公软件,实现合作式学习。
 
今天线上开会讨论、线上协作办公已经越来越普遍了,也有为师生提供在教室中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
 
优质水源不能只是单向交流。
 
再比如,在洞穴场景中,用编程思维构建认知。
 
戴维说,编程软件是一个特别好的技术工具,既可以用于水源场景中的共同协作,又可以用于在洞穴场景中,培养个人独立思考的意识。
 
儿童,就已经可以开始用Logo语言编写东西了,比如,在屏幕上绘制一个正方形。
 
如果他编写的程序不能运行,他肯定要去思考哪儿出问题了,找出bug,不断修正。
这正是学习的关键,在不断尝试和思考中,飞速成长。
 
还有,在生活场景中,用3D打印机、机器人技术深度交互学习。
 
自己动手设计游戏、做仿真机器人、机械臂、3D打印,这些技术应用在生活中,最大程度地开发了大家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真正学到东西。
 
最后,戴维说他开始思考,能不能建立一个技术加持的学习环境,将4大学习场景极为和谐地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参与某个特定项目时,能够在4大学习场景中轻松切换、高效学习。
 
抱着这种想法,他观察了包括迪斯尼乐园在内的许多虚拟体验空间。
 
经过持久的努力,他认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对学生而言堪称完美的空间——教学全息甲板。
 
这个技术概念,最早是出现在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有一集《瓶中船》就是用沉浸式虚拟世界作为背景,里面所有物体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场景,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起居室、海盗船等。
 
这样的全息甲板有一大特征,那就是能够让人对虚拟物体产生真实触感。
 
当然,这还是想象中的场景,戴维把它叫做“可重置的沉浸式学习空间”。
最后的话
 
今天我们讲了原始人学习的四种场景:
 
营火,听故事的地方,听知识权威者讲述;
 
水源,对话发生最频繁的场所;
 
洞穴,反思式学习的场所;
 
生活,将学习带到实践中去。
 
人类所有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这四种场景。
 
有时候学不好,不是老师不会教,也不是你不会学,而是场景没用对。
 
传统的课堂大多依赖“营火”式的学习场景,而我们需要从营火,走向水源、洞穴和生活。
 
真正的学习是一次冒险,就像人生一样。
 
学会重新设计场景。
 
从营火、水源、洞穴、生活到全息甲板、元宇宙,技术,让场景本身更具有学习力,也不断让终身学习者们释放自己的潜力。
 
学习场景的革命,让我们通过更好的教学模式和场景,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7UQH0T4BHnrmNoKEboMOg

这篇博士论文后记看哭读者:母亲说她不能死,因为她要让我上学

今年早些时候,一篇中科院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络刷屏,感动无数网友。论文作者叫黄国平,毕业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他的故事,让人想起那句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有不少走出困顿、破茧成蝶的学子都曾在论文的后记、致谢部分回首求学路。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一篇十几年前的博士论文后记近期再度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文章的作者是北京大学博士肖清和。

公开资料显示,肖清和,男,1980年5月出生,2003年9月师从北京大学孙尚扬教授,于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目前担任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学等。肖清和曾赴香港中文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学术机构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工作坊。

肖清和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多项,著有《20世纪宗教观研究》(合著)、《〈铎书〉校注》(合校)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书评、译文三十余篇,论文曾被《光明日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曾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这篇引起舆论关注的博士论文后记来自其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 》,作者讲述了自己本是一位放牛娃,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出发,最后考入北大。

不少自媒体在转发这篇后记时点评:“其在底层社会所经历的种种人性之恶和苦难中的点滴温暖,曾经让许多与他有相似命运的莘莘学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他的论文获得了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但比论文本身更震撼的,是这篇在博士生圈子里面流传甚广的后记。”

文章感动了不少网友,有读者就留言:“今日看到肖清和研究员的博士论文后记,感触很深,看到中间有一段,差点哭出来。看完好像有点找回自己这么多年努力读书的一点初心。 ​”

肖清和在文章中写道:“在我上学的22年(1987-2009)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12岁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结果,班主任老师代我交了钱。我考了全乡第二名。然而,这个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因为我不知道我家从哪里弄到学费。”

“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肖清和写道:“还有一件很屈辱的事,现在想起来,真的让我很痛苦,甚至对人性本善都产生了怀疑。那时我还很小。另一邻家妇女因为和我母亲吵架,结果拿起掏粪的粪勺盖在我头上。在农村来说,这种做法是很恶毒的。其用意也很明显,是希望我永远晦气,永远也不会长大。”

“因为这些背景,再加上这次事件,母亲想到了离婚。我记得,母亲坐在门旁一边哭,一边抚摸我的头。她说以后就没有人照顾你和弟弟了,你长大了,要多照顾弟弟。那时,我11岁。母亲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还有6岁的弟弟。”

幸而作者的母亲并未放弃,顶着周围人的怀疑、敌意与仇视,与改嫁后的丈夫一起坚持让作者继续上学。“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作者写到。

“上天眷顾可怜人。我竟然被北大录取了。后来,我才知道,我是北大在安徽招的23个文科学生里的最后一个。我还从别人那里知道,我们县重点中学有个复读的学生分数比我还高,但没有被北大录取。我是打心眼里感谢那一年北大在安徽的招生老师。是这位老师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作者感慨:“我考上北大的消息传到了小山村。村里人不知所措。或许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我会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也不会想到从小受到晦气的我会有这么好的成绩。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情况往往就是这样。村民们变得比谁还快。他们马上给我家送礼,还张罗了要送我上学,见面了还时常请我去他们家吃饭。要知道,在考上之前,我几乎没在他们家吃过一次饭。那种感觉真是太讽刺了。”

文末,肖清和愧疚写道:“直到今天,除去在香港的两年,我在北大整整生活了8年。期间,欢乐多于泪水,幸福多于痛苦。但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忍不住还很痛苦。尤其是想到自己还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心中甚是愧疚。”

以下为文章全文:

早就想好,要在论文后记时好好写上一笔,以资纪念。可是,真的要写后记时,却提笔忘言,竟不知从哪里开始。

在我上学的22年(1987-2009)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12岁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结果,班主任老师代我交了钱。我考了全乡第二名。然而,这个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因为我不知道我家从哪里弄到学费。

邻居家的孩子都没有考上,相反却因为有钱,可以买上初中。当他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地去镇上上学时,我只能在家里帮忙干农活。村里有家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家里人,想资助我上学。我很高兴。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了。因为他家里人的反对,他也不得不放弃资助我的想法。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过得让人兴奋、让我充满想象和向往的中学生活;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牛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的,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因为,这样我可以自己看书。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那时背诵的。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和我家共养这条牛的大爷,总是毫无留情的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可能看官想知道,为什么我家会这么穷?

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1980年我出生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可能对于潜山,看官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这个地方出过程长庚、张恨水、余英时等大家。古南岳(现称天柱山)就在县西北方向,相传大乔、小乔就生活在这个地方。而古南岳下面的潜河两岸曾是古皖国所在地;古南岳亦被称为皖山。安徽简称皖,亦是从此而来。

我们村里大部分都姓萧,相传是从河南迁过来的。我家到我爷爷(曾做过保长)的时候,开始衰落。我爷爷有三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小。大叔脚残疾。奶奶在我出生之前不久就去世了。二叔是个瞎子,很早就去世了。父亲读过新式学堂,但为人怯懦,没有主见,且不会生活。母亲则好强。我8岁时,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块钱,才最终办了丧事。爷爷去世后,家势每况愈下。母亲无奈开始四处做生意,一开始是收破烂,后来是做蔬菜生意。

虽然1980年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我们那个小山村还是笼罩在一篇诡秘、落后、封建的风气之中。当我母亲第一次穿连衣裙回家时,全村都沸腾了。随后,她认识了一位生意上的异性朋友,并带他回家时,全村更是乱成一锅粥。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大叔以及那位母亲的朋友睡在一起的。突然,有邻居急冲冲叫开门。父亲起来开了们,一帮人就像凶神恶煞的土匪一样抢门而入。一群妇女稳住了我母亲。另一群男人们则冲进我睡觉的里屋。他们将母亲的朋友抓起来,推搡着去老屋大厅。他们让母亲的朋友跪在“天地君亲师”之前。

第二天,他们把他送到了村公所。有村干部在审问,有干部在笔录。全村人都围在外面看热闹。那种情景历久弥新,如今仍历历在目。我记得他们的表情,我记得他们的话语,他们是那么兴奋,是那么热烈。在小山村,这或许是一件大事了,大家好久都没看过。

本来,母亲因为性格暴躁、又很好强,经常与邻居吵嘴、打架。可是,父亲又软弱。母亲以及我自己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辱。只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正在吃饭。有个邻家妇女刚从田里回来,拿了个锄头,啪的一声就捅坏了我家的窗户。把我吓了一跳。因为我家是老屋,比较矮小。他们可以随便捅。还有一次,我们也在吃饭,另外一个邻家妇女刚从山上回来。若无其事、大摇大摆从我家门前经过。结果不知何事又和我母亲扭作一团。因为我家是老屋,和他们家共用一个走廊。通过这个走廊,我家可以经过他们家而去共用的老屋大厅。一般都是在大厅里进行红白喜事等大事。结果,他们家就很霸道的在这个走廊里安了一个门,只有他们可以开,而我们不可以。换句话说,他们随便可以过来,而我们不可以过去。

还有一件很屈辱的事,现在想起来,真的让我很痛苦,甚至对人性本善都产生了怀疑。那时我还很小。另一邻家妇女因为和我母亲吵架,结果拿起掏粪的粪勺盖在我头上。在农村来说,这种做法是很恶毒的。其用意也很明显,是希望我永远晦气,永远也不会长大。

因为这些背景,再加上这次事件,母亲想到了离婚。我记得,母亲坐在门旁一边哭,一边抚摸我的头。她说以后就没有人照顾你和弟弟了,你长大了,要多照顾弟弟。那时,我11岁。母亲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还有6岁的弟弟。

可怜的弟弟没人照顾,又黑又瘦。直到现在村里人还叫他“黑老”。他常常自己睡在地上。由于没有人管教,他变得很顽皮。时常还小偷小扒。邻居就向我告状。我也没办法,常常关起门来用皮带打他,我一边打,一边哭。

也就是我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父亲还养了一个猪。我也没有求他卖掉猪给我上学。因为我知道,即使这一次凑到了学费,还有下一次。以前,我找他要学费时,他总是让我一个人去要债。他只会卖苦力,而别人也总是不及时给工钱。我只能认命。那一天冬季,他听从邻人的建议,让我跟随邻人的亲戚一起外去打工。那时,我才12岁。先来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师傅家。帮师傅家干农活,早上要早起。寒冷的冬季早晨,田里全是一层白白的霜冻。我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有时,师傅让我给他们孩子送衣服或者书包。看到同龄人在学校里安静的上学,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后来,师傅带我外去了。来到另一个城市,宣城。

我师傅是弹棉花的。因为我力气小,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话,如刨旧棉絮、牵线等。刨旧棉絮时,常常弄得鼻子里都是棉絮,几乎令我窒息。牵线是用中指勾着,常常弄得中指关节处裂开大口子,血流不止。那时,我身体还不好,常常有蛔虫爬出来,我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辛苦的冬天过去了,我挣到了75块钱。我穿着在外打工时好心人给我的衣服回家了,很认真的将这75块钱交给父亲。他拿着钱去办了年货,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父亲舍不得卖猪给我上学,却听从邻人一起偷别人家的打稻机,被抓,受罚,结果卖了猪交罚款。

第二年春天,母亲在外婆家听说了我的事情,非常痛心。尤其是听到有人说我考了全乡第二名之后,便义无反顾要让我重新走入课堂。一开始,村里人还是很“小心”,还跟我说:“你妈妈会不会拐走你,要卖了你呀?”我无所适从。外婆家离我家有20多公里,那一次天正在下雨,母亲一直冒雨走来找我,却遭到村里人的白眼。

很幸运的是,通过母亲的努力,以及母亲改嫁后的叔叔——也就是那位他的朋友的支持,我终于重返学校了。我重新上5年级,并于同一年参加小升初考试,结果考了第一名。上了初中,我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但那时也非常艰苦。虽然母亲改嫁了,但家里的经济也很紧张。而且,她改嫁到的地方也是和我们村子一样。对于这位外来妇,村民们充满了怀疑、敌意与仇视。尤其是母亲执意要给我上学,更让他们愤怒。

他们认为我母亲是要拐骗他们家的财产,是不安心在那里过日子。母亲改嫁后的丈夫家的亲戚朋友对此尤为阻挠。妯娌之间常常吵嘴打架。尽管受到这么的阻挠与艰难,母亲还毅然坚持给我上学。不过,很幸运的是,母亲的丈夫——我的继父,对我上学还是非常尽心、非常努力,尽管他有时也忍不住会受到别人的挑唆,对我母亲大打出手。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每个学期开始。因为,学费问题让我常常一筹莫展。常常是开学之初,我在马路边等母亲来。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饿了,啃一口父亲给我做的干粮;渴了,就只得忍着。马路上尘土飞扬,我那时是多么恨汽车!我恨它们耀武扬威的在我面前驶过,而留下令人讨厌的漫天灰尘!

然而,温暖的校园生活让我孤独、受伤的心灵常常充满了阳光和雨露。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常帮助我。有位英语老师的夫人在食堂工作,好心的她常常不收我的饭票,还多给我饭菜。化学老师常常塞给我10块 钱。而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个周末,我常常买些好吃的东西带回家,给大叔和弟弟吃。

可是,有一次,由于我的粗心,让我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这一辈子也不会得到饶恕。因为常常吃不饱,父亲常常给我做一些干粮让我带到学校吃。但我常常吃不完,就带回家,可以给猪吃,不能浪费了。但是,那时没有多少粮食。大叔很饿,就找到我书包里留下的干粮。可是,这些干粮因为发霉了,大叔吃了之后中毒身亡。无论我怎样后悔,无论我怎样哭泣,无论我怎样呼喊,疼我爱我、与我相依为命、善良可怜的大叔还是走了。在他去世前一年暑假,父亲外去打工了,我睡在床上,他早上起得很早,要去干农活。结果邻人偷走了装有财物和证件的箱子。大叔害怕父亲回来会责骂他,他使劲地用脑子撞墙。他恨自己为什么没有锁门?为什么没有看好家?一年后,受尽了痛苦和屈辱的大叔离开了这个世间。现在,我想好好伺候他,买好吃的给他,可这个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了。

初中三年很快就过去,虽然我的分数可以上重点中学。但校长表示,如果我高中的成绩还是和初中一样好,学校就免除我的学费。因此,我还是留在母校继续上高中。最令我焦虑和担心的事就变成了每个期末统计成绩。还好,每个学期我都是全校第一。其中,有个小插曲让我记忆犹新。

由于母校的风气不甚好。高年级的学生常常无缘无故打低年级学生。有一次,有两位复读的学生,因为家里有钱,两人住了一个宿舍。他们把我和另一个同学抓进他们的宿舍,对我们扇耳光,又打又踹。打了两个小时,才放我们出来。忍无可忍的我们,联合高一的其他两个班级,我们写了大字报,把床单做成横幅。结果,校长找到了我,很严肃的告诉我:“你还想不想上学了?”我一听吓哭了,泪水不争气的流个不停。幸运的是学校很重视我们的诉求,并且对我们的处理也非常宽大。事情结束了,也没有追究。

高中期间,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更多。新校长常常给我100块,班主任、英语老师等等常常让我去他们家吃饭。同学也常常帮助我。周末,同学们也不嫌弃我家的破旧,一起到我家玩。邻居还很好奇的问他们:“他家这么穷,你们来干什么?”因为镇里离家有5公里,初中时,我每个周末都要回家。因为要带咸菜和米。有时回到家,只有我一个人。肚子早就饿了,只好自己烧饭。又烧不了,弄得汗水和泪水一起流。没有米的时候,就常常吃地瓜。邻居又好奇的问:“你喜欢吃地瓜吗?吃地瓜会饱吗?”弟弟一知道我回来了,就立马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怕我管他打他。高二的时候,在班主任、校长的帮助下,镇上有位领导陈叔开始资助我。加上学习任务重,周末回家的次数少多了。

1999年高考,我估了分数可能要比重点线多7、80分。校长就给我填了北京大学。他说如果考不上就免费让我复读。班主任则比较谨慎。因为我在提前录取志愿填了外交学院。我还记得班主任带我去了合肥,见了招生老师。结果老师说我太矮(我1米65)。班主任哀求道:“他还是小孩,还会长的。”最终还是不行。班主任担心我可能考不上北大,太可惜了。

不过,上天眷顾可怜人。我竟然被北大录取了。后来,我才知道,我是北大在安徽招的23个文科学生里的最后一个。我还从别人那里知道,我们县重点中学有个复读的学生分数比我还高,但没有被北大录取。我是打心眼里感谢那一年北大在安徽的招生老师。是这位老师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考上北大的消息传到了小山村。村里人不知所措。或许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我会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也不会想到从小受到晦气的我会有这么好的成绩。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情况往往就是这样。村民们变得比谁还快。他们马上给我家送礼,还张罗了要送我上学,见面了还时常请我去他们家吃饭。要知道,在考上之前,我几乎没在他们家吃过一次饭。那种感觉真是太讽刺了。

因为陈叔的帮忙,我很快就筹到学费;陈叔把我送到了合肥,在分别之际,他请我吃饭。当时,我哭了,不知道是感激,还是担心未来的生活。我只记得他对我说了一句:“清和,不要怕,我们会一直支持你!”

我清晰的记得,我一个人扛着大包裹,坐着学校安排的大巴,来到北大昌平校区。报道的老师问我:“你一个人来北京的吗?”我点点头。她说,“了不起。”一开始,我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常常被人误会。

来到北大后,先前的担心变得没必要了。我们县里有一家人开始无私资助我。同时,班主任也了解到我的情况,常常帮助我。因为学校里有各种资助,还有各种奖学金,我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大一开始,根据成绩以及家庭状况,我就获得了奔驰奖学金,连续四年。(也是在大一寒假,我家才通了电,尽管我们村很早就通了电;以前,我一直在油灯下看书。)

大四时,我一方面申请了贷款,另一方面又非常荣幸的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2003年,我获得免试上本系研究生的机会。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孙尚扬教授的帮助,2005年,我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在孙师无私的帮助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卢龙光教授的支持下,我获得北大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从2006年到2008年期间,我在香港生活、学习。

直到今天,除去在香港的两年,我在北大整整生活了8年。期间,欢乐多于泪水,幸福多于痛苦。但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忍不住还很痛苦。尤其是想到自己还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心中甚是愧疚。

转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NR1VFDS0514R9P4.html

黄东坡:举报有偿补课奖励500,“仙人跳”反赚2000,“双减”政策下家长到底该如何做?

黄东坡:举报有偿补课奖励500,“仙人跳”反赚2000,“双减”政策下家长到底该如何做?

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评价这张图:“先不说校外补习交给扫黄打非办,台面上摆着跟黄赌毒同级别了。清理机构抓人就算了,但这踢门操作,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得多大,怕是赤裸裸的恐吓。”不禁颤动,屋子里的孩子又会怎么理解他们的老师和这个世界呢?

最近,多地教师因假期补课被处分频频发生:

7月25日,南昌市收到相关市民相关投诉,经查,南昌三中某教师,接受家长邀约,利用双休日时间,在家中为其所任教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的有偿补课,收取费用共12740元。

最终,学校给予该老师党内警告、行政记过处分,将所收钱财全部上交财政,扣除3个月奖励性绩效,取消2年内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资格等

7月27日上午,根据家长及媒体提供的线索,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人员,在屯溪区某豪华别墅区,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有偿补课进行了现场查处。

8月2日,经群众举报,温州市潘桥中学、三垟中学共11名教师补课被查。经调查,该11名教师给62名学生补课,但未向家长收取补课费用。

区教育局对该11名教师做出如下处理:通报批评、扣除相关教师年度30%的年终考核奖、两年内不得参加各类评先评优,责惩潘桥中学与金某某解除劳动合同。

……

不论有偿还是无偿主动还是受邀,基本一经发现,严厉处理。

 

为查处教师补课,有关部门甚至发布“悬赏令”,设置举报有奖:

 

黄东坡:举报有偿补课奖励500,“仙人跳”反赚2000,“双减”政策下家长到底该如何做?

 

教师补课,已然是成为一只洪水猛兽,让老师避而远之,哪怕是出于善心给孩子免费补课,恐也不再象征无私

 

而作为一名老师,看到原本应是社会最纯粹、友爱、信任的师生、家校关系撕裂至如此,尤其是有些行径甚至裹挟恶意之时,还是难免有些寒心。

 

黄东坡:举报有偿补课奖励500,“仙人跳”反赚2000,“双减”政策下家长到底该如何做?

黄东坡:举报有偿补课奖励500,“仙人跳”反赚2000,“双减”政策下家长到底该如何做?

 

我非常能理解有的家长看到别家孩子补课,但自己家孩子没补生怕被落下所以举报老师的着急心理,有些老师“顶风作案”确实也不合法规。

 

然而,还是想说,一个家长如果只紧盯身边违规补课的行径,对自己孩子的长期教育并无太大益处。

 

跳出外界教育政策的补课禁令影响,或许,想明白这些,暑期更多地专注于自己家庭教育培养,把握孩子的节奏定好目标,更能为孩子搭建起强大的护城河

 

 

 

 壹 

做学校做不了的事,

这是家庭教育的使命

 

国家“双减”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

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不能把家长变成助教,这是因为在教育理论当中,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使命——不是帮助学校提分或者帮助老师改作业,而是发现自己孩子独特的自我,并且鼓励、培养他们的禀赋、特长、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走上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学校教育更多地会关注共性,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只有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关注个性。

 

第一,以孩子的个性设计培养目标。

 

每个家长对孩子都会有培养目标,或希望孩子长大考重点大学,或希望孩子快乐生长做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孩子的生长最终是由其内在个性决定的。所以,家长应以孩子的个性设计培养目标。

 

可以对孩子提出目标,为孩子的生长指明方向,但不能专制。有家长问我:“下决心培养孩子的钢琴才能,投入很大,但孩子刚开始时喜欢,现在却没有了兴趣,怎么办?”

 

我建议,如果孩子真的没有兴趣,就果断放弃。花了时间和钱固然心疼,如果为了这些曾经投入的沉没成本而强迫孩子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定然错上加错

 

第二,带孩子跳出课本知识看世界。

 

课本能为孩子提供了学习的知识体系,但仅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往往靠课外。

 

暑期除了可以安排孩子旅游以开拓眼界,还可以引导孩子品尝自由阅读的快乐。

 

比如:已故数学家孙泽瀛先生为中学生创作的一本课外读物《数学方法趣引》,就被单墫教授奉为他学生时代最爱的读物,书中引人入胜的八大世界著名难题从小在他心里种下了颗数学的种子。再如《从一到无穷大》、《费马大定理》等也是不错的数学课外阅读书目。

 

另外,如果说学校在学科教学上是强项的话,家庭教育在做人教育上可更有作为。

 

抓分数绝不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健康、性格、习惯、情商、知识、能力、探究、热爱、志向、规则、幸福感和价值观,这些才是孩子幸福人生和赖以生存的根基。

 

 

 

 贰 

不拔苗助长,

但一定要培养起孩子的自学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无论是数学、语文,还是编程、钢琴等,都具有系统性,学习时都需要遵循学科的内在规律,切勿急功近利,希望借助暑期一下就能吃成大胖子。

 

孩子的生长,如树的年轮,不应拔苗助长,不过可以用心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因为自学作为一种方法和能力,远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一个孩子的能力和才华也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能将自学培养成一种神奇的能力,掌握各种知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这种培养也不是盲目的,家长必须要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有自学的潜力:

第一要看以前的基础是不是扎实,如果连以前的学习基础都不扎实,很难有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

第二要看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如果对新事物不感兴趣也很难自觉地进行学习。

第三要看对目标有没有强烈的追求欲望,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往往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

符合以上条件,才能循序渐进地展开培养。

 

首先,可以采用“优势发挥法”,这是古往今来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要诀。很多家长和学生喜欢采用“劣势补救法”,想办法补救最差的课程,但常常补来补去补不好,甚至由于时间分配不当,还把较好的课程拖下去,导致学习兴趣消磨殆尽。

 

选择孩子最有优势的课程开始自学,不仅是因为优势学科的兴趣往往使孩子劲头更大、效果更好,还因为学好这一科的自信和兴趣往往也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劲头和学习方法,产生其他学科的快感单元,以达到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

 

其次,在发现孩子自学潜力还不错的时候,要尽快地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最好还要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制成详细时间表,让孩子一步步完成,在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从自己胜利成果中取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再次,就技巧而言,自学必须做笔记先把书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然后把画好红线的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因为光看书是很难记住的,动笔不仅对加强记忆有很大的好处,在做笔记的过程中,由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也会加深知识的理解

 

另外,一些不懂的东西也要记在专门的本子上,等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后,随时翻开来,看看有哪些不懂的东西可以再次解决掉,并做上记号。

 

华罗庚就曾说过,数学上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了。而其他学科也未尝不是这样。

 

最后,自学过程中做习题不在于多,在于精一个题目要彻底弄清楚,解题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会规范化,一步一步要清清楚楚,切忌草草书写,认为已经懂了就可以了。同时,还要尽量做到一题多解,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

 

自学在本质上是培养学习能力,开始时并不在乎很快地学很多知识,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自学,等到自学能力提高之后,自学的速度自然会跟上来。

 

 

 

 叁 

树立榜样的作用,

好家长胜过提防别人补课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因为儿童像猿猴,爱模仿他看见的东西,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甚至不被人要求这样做也是如此。基于这个理由,他们在学会用脑以前先学会模仿。”

 

当父母请老师给孩子补完课后反手就举报处罚老师,甚至赚得2000;当老师被暴力执法,像黄赌毒罪犯一样对待;这种种行径,究竟会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埋下什么样的心理阴影?

 

黄东坡:举报有偿补课奖励500,“仙人跳”反赚2000,“双减”政策下家长到底该如何做?

 

还有的家长对自己低要求,却总是一味要求孩子该如何做,结果暑期长时间待一起亲子矛盾剧烈,反而抱怨孩子叛逆十足。

 

殊不知,有时孩子模仿的正是他自己,孩子是正在形成中的人,即使是在初中阶段,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校外培训叫停之后,紧盯着谁家孩子请了补课老师谁家没请并不重要。

 

暑期最好的家教,应当是在家庭里言传身教,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莫忘鼓励规诫自己。

 

我常常看到有些家长安于生命的现状,只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松垮的家庭氛围往往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而不是动力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可是自己没有经验、没有能力来指导孩子,更何谈成为孩子的榜样。但作为父母,我们至少可以做到:

 

❶ 期待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供孩子学习;要求孩子诚实守信,自己也要言而有信,农夫与蛇会种下恶的种子;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也要做出榜样,努力向上工作……

 

❷ 找到成功的榜样支援,或为孩子讲述各个领域名人榜样成才的故事,如华罗庚自学成才;或请教一位气概恢宏的人做导师,高徒从名师那能得到的其实不只是知识和学问,最重要的是出奇制胜的思维方式和所向无敌的气魄。

 

在互联网时代,对不确定的未来保持资讯获取和思考,学会充分利用好的线上教育资源,挑选合适的教辅材料做装备,或者先进的教育硬件产品做辅助

 ……

 

越是渴望孩子将来成才,不落于人后,有智慧的家长越是重视自身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和他人比,更多的是和自己比。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一生6个子女中5位博士1位硕士,谈及培养孩子立志的最大秘诀,就是只有自己立志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从小立志,为此他从未放弃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并与孩子在一起成长,一起追梦。

 

事实上,教育的真谛不正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使孩子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成长,使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发现、指引和自我价值实现。

如此,一个由一个个健全的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才能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而不是四处充满猜忌、举报、惩处、师道尊严沦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AjHrawd9QeuwmmsXXw8oA

语文是奇葩,学啥不考啥,死背没用——对话上海徐汇中学曾宪一校长

最近,我采访了上海市徐汇中学的曾宪一校长。曾校长从教33年,是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与曾校长畅谈的2个多小时里,我们就语文学习等一系列教育问题谈了很多,无论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还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曾校长有他独特的见解与经验,作为一个关注教育的媒体人,同时又是两位孩子的母亲,我自己受益匪浅。

今天,我整理了整个访谈的笔记,就语文学习、信任与放手、自学能力这三方面充分阐述了曾校长的观点,以飨读者,希望对大家今后引导孩子怎样学习语文有所启发。

语文是奇葩,学啥不考啥,死背没用——对话上海徐汇中学曾宪一校长

语文学习

——语文是奇葩啊,学啥不考啥,你死背那么多干嘛?!

——教育,不是灌输。就像写作文,你不要告诉他“怎么写”,让孩子自我觉悟。只是喂养,不是真正的学习,是“养猪”。

——曾宪一

伊森妈:曾校长,据说您上的语文课,与别的语文老师不一样?

 

曾校长:对。我从不四平八稳去讲课。基本都是鼓励学生自学,教会学生自己命题,折腾孩子思维的欢愉度,让孩子有语文学习的操作感和获得感。

人的认知是有规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我现在50多岁了,我教的孩子只有10几岁,不能强行把50多岁的认知灌输给10几岁的人,更不可越俎代庖。我给孩子上作文,我不告诉他作文怎么写,让孩子自我觉悟,不是灌输。只是喂养,不是真正的学习,是“养猪”。真正意义上的“作文”绝不是教出来的,至于考场作文对于薄弱考生可以有一点指导。

伊森妈:语文课最难上,但也总有方法吧?

 

曾校长:我注重预学,因为不预学,就沉浸不了文本。我的《中学语文预学本》上没有现成题目。很多学科老师课前学习单上都是先印上题目,然后发给孩子去做,这叫“超前考试”,是提前作业。我设计的预学本上,只有提问题的角度提示。

伊森妈:大家都说语文很难学,您是怎么看的?

 

曾校长:语文是门“杂学”。语文是什么?我给语文的定义:语言、语感、语用和文字、文学、文化的交际艺术。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言交际——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让孩子能说会道,是语文老师的天然使命;再学会写作——书面表达,是语文老师的第二个使命。

我教孩子写作很简单,围绕一个核心词,有逻辑地发表自己的演讲,录音,把文字整理下来。

鼓励孩子说话,能让他说的,老师就不要自己说。智慧的老师,就是装傻,让孩子自己来说;没自信的老师,就是灌输,把自己知道的全说出来,却不让孩子说。

我认为小学语文的写作只要做一件事,做采访,采访大哥哥、大姐姐、爸爸、妈妈、老师等等,让孩子当小记者,这就是校外语文教育家的做法。小学语文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说文解字中识字、用字造词、造句

伊森妈:但是这样的老师,现在少之又少啊……

 

曾校长:最会学习的人没有当老师,这是中国教育师资的最大问题。教师的待遇没有上去,就不可能吸引最拔尖的人才。

老师上课,课上有学生睡觉,不该只批评学生,老师也应该反思:你的课上得精彩吗,你让孩子思维动起来了吗,有办法吸引孩子全神贯注了吗?你“折腾”他,他还会睡觉?让他“思维动起来”,怎么可能睡觉?学的内容他感兴趣了,都竖着耳朵听了!把兴趣培养出情趣,在培养成志趣,那就理想了。

伊森妈:有些问题,是能力问题;有些问题,是态度问题。

 

曾校长:对。能力不足,态度补;态度不足,没法补。

其实,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以下,和学生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和脑子也有关系,但是态度是关键。大多数孩子间的智商是没有差距的,脑科学告诉我们,只有万分之二的智力超人和万分之二的智力低下者有差距。

伊森妈:您很注重孩子写字?

曾校长:对。我一直觉得,语文要学好,首先字要写得好。我会写七八种字体。我的孩子跟着我,只要一学期下来,字都写得横平竖直。我只让孩子们写两种字体:隶书和仿宋字——隶书练横平,仿宋字练竖直。字横平竖直了,再写行书,行云流水。

语文卷面字好,特别养眼,舒服,美。一手好字,一见钟情啊!看到一张卷子,字好,老师首先印象好了。你文采再好,如果字一塌糊涂,老师不会打高分,因为老师看天书——看不懂你的字啊!

伊森妈:关于孩子的写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现在家长都非常困惑,就觉得写作提不上去。

 

曾校长:孩子写作,重在积累,一定要多写,多积累。千万不要把写作弄得很神秘,方法得当很重要。

比如写日记。我会发给班上孩子一个“写作的范围、主题词或者叫栏目名称”,比如“青春万岁”、“且行且思”等五六百个。孩子们的生活其实非常单调——两点一线嘛,然后我就给他们准备了栏目或关键词,写作前翻一翻,说不定哪个关键词就触动他了,就有了写作触发点。这些“题库”,是写作角度的启发,也写作范围的提示,还有栏目名称。我主张让孩子自选、自讲、自命题目。其实,从内心我是反对老师留作业的,作业是工作时的业务,孩子都放学回家了就不应再留作业,家里不是干工作的地方。

伊森妈:那这五六百个关键词,是怎么来的呢?

曾校长:制订栏目,就和命题一样。很简单,让孩子们到图书馆去,把所有杂志上的栏目通通都整理出来,然后一组组分类,划掉一些和自己生活太远的,比如“政治瞭望”,然后合并起来发给大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动脑筋,活学活用——给孩子策略和方法,而不是灌输,不是整天盯着“做做做做做”,其实死做没有任何用处,死教的结果只能是越教越死。

伊森妈:出题目是一个方向,怎么写好作文呢?

曾校长:我教作文,比如记叙文,就写自己经历(做)的好人好事。写清楚过程,写清楚心理活动,写出感悟,就很鲜活了。

我还成立学生作文批阅小组,我就批阅一组作为范本,要让孩子们成为主人——让孩子们互相批改,我曾经在高一带了一个班43个孩子,一年下来在省级刊物上发了44篇学生作文,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相信孩子天生具备写作能力。好的语文老师一定是经常帮孩子发表文章的。

每个孩子天生是作家,每个孩子天生是诗人,你给不给他释放,敢不敢给他空间让他发挥?年龄越小越会写诗。优美的句子是学来的嘛?不是,是自己通过想象力得来的。懂得越少,越有通感;懂得越多,越被束缚,越没有想象力了。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老师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

 

伊森妈:还有很多家长,学龄前就让孩子背诵了很多古诗文,您觉得对他将来学习语文有用吗?

 

曾校长:语文是奇葩啊,学啥不考啥,你死背那么多干嘛?

语文教材是什么,无非是个例子,重要在于语言借鉴,教材也好、经典也罢,无非就是个例子——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的例子,学这些经典的范文为了什么?不是去死背,是学他们的谋篇布局、逻辑递进、感情抒发、思想表达。

语文学习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主要自己觉悟的。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这些作者都是几十岁的人,你让十几岁的人能感同身受么?这就是我之前说的认知有先后,写作者和阅读者时代不同、机遇不同、感受不同、年龄不同啊!

伊森妈:那阅读经典的意义在哪里?

 

曾校长:意义在于以读促写,或者说为了写作而读书。“读——思——写”要三结合。

作者为什么这么构思呢?为什么这么写呢?这是我们教学中欠缺的,整天在那里讲文章的中心思想,琐碎的分析,甚至把作者本人没想到的都分析出来了。那么多名篇,为什么孩子们读了却学不会?因为离他们太远。反而是身边典型的差作品,倒是对孩子的写作有警示作用,你不能写成这样!我们可能需要一套反面教材,因为正面教材有的是!

伊森妈:但是教材里有些课文选段指定要背诵的。

 

曾校长:那就背吧!但是背诵也有方法的,不能一味死背。背诵也要指导的,抓韵律,抓关键词,抓递进的逻辑,抓起承转合,这些就是技巧,要指导,不能硬背,背了日后根本用不上的不建议背。不能难为小孩。

孩子间,千万别去比,真的不可比。人家能背下来,为何我孩子不行?这本来就不同的记忆能力嘛!我觉得,人这一辈子,唯一可比的,就是比谁活得长!哈哈!虽然也不可比,这也是基因决定的嘛!

伊森妈:能那么豁达的,太少了!我们总是生活在比较之中的。

 

曾校长:所以不要常常拿差生和好生比。差生主要搞定基础知识,好生就应该学得活。语文老师,要减少孩子工作量,然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语文非常灵活。而且语文因为是母语,随着一个人阅历的成长,自然会进步。

伊森妈:这点太同意了!我拿自己认识的人举例子。我以前一些中学的男同学,以前语文真的很差,作文写不好,被老师批评,但是现在大家都人到中年了,他们有些人自己写博客、做自媒体,一读,哇,写得好棒啊!真的是那个人吗?!

 

曾校长:一个孩子,人生至少有三、四个思维飞跃期。我们所有的学习,要放在思维的成长上,语文尤其如此。语文考的就是思维能力,这是随着人的成熟而趋于完美的。学语文要学出自我——我就是我!

伊森妈:现代文不用背,古诗词文言文总要背点吧?

 

曾校长:我教孩子学文言文,是用“动机启动式”:加注法学。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动机是什么?翻译,像外语一样翻译。我让孩子们自查古汉语字典翻译,不用教科书,而是把文言文的原文字间距加大,当中留空。学生自己完成加注释进而翻译,不是老师来串讲,讲得口干舌燥,实际没用。

我还鼓励成绩好的孩子做一件事:古今互译。你不要看书,先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再把古文擦了,根据现代汉语的译文来重新反译古文。这样来回几遍,古汉语的语感就出来了。

我以前教的孩子,有的能用古文写作文。这就是活学活用——把课内文言文当成课外文言文来学,培养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伊森妈:好方法!

 

曾校长:古诗词我也有一套方法。

让孩子选一首古诗备课,备课程序是:抓意象、明意境、品诗意、悟诗情。然后开始查资料,做PPT,让他来当小老师给大家上课,上来背一遍,给大家分析诗情画意,再讲一点研究这首诗词时发现的好玩的事,最后请同学们提问,小老师“答记者问”。问题太难,我来助答,我也答不出的,回去查资料,给提问者发“好问题”奖。

孩子自己做老师了,体味了老师的甘苦,对老师的尊重是不一样的,在同学面前的威信也是不一样的,学习的信心就出来了嘛!

语文是奇葩,学啥不考啥,死背没用——对话上海徐汇中学曾宪一校长

信任与放手

——我们千万不能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曾宪一

伊森妈:谈到现在家长对孩子“干涉”有点多的现象,其实是家长担心孩子啦,也不是不信任。

 

曾校长:家长就觉得孩子都是错的,我们都是对的。

妈妈把一个孩子生出来后,就不相信他,随着一天天长大,其实他可以活得很好,但是生下来后,妈妈就整天怕他死了,什么都护着。然后长大了,变成了妈宝,什么都替他做、替他决定,最后搞成一个废物。

我们说句戏话——生出来就往死里整,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也不让做,当祖宗供着;学习上当孙子一样,整天骂,何必呢?时间长了,把孩子也弄出神经病了。

伊森妈:您是觉得,家长的干涉适得其反了对吧!

 

曾校长:对。很有可能,孩子怎么能和家长有良好亲密关系呢。温柔的妈妈最可爱,放手的妈妈最聪慧。

家长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孩子在小学阶段百分之七八十听老师的,百分之二三十听家长的;到了初中阶段百分之六七十听老师的,百分之一二十听同学的,百分之一二十听家长的;到了高中阶段百分之六七十听老师的,百分之三四十听同学的,很少听家长的啦。这就是孩子独立成长的结果。学校的任何老师教咱家孩子那点知识都富富有余,一定要相信老师和学校。

伊森妈:现在家长还会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

 

曾校长:我主张给孩子选科、艺、体、卫、人文兴趣班,反对给孩子弄围棋和象棋之类的,为什么?因为这种棋艺的中心思想就是把别人当成敌人,整天搞人家。

所以我们学校,在围棋和桥牌之间,我就选了桥牌。孩子要学会,把一手烂牌打得好是真本领。还有,每次都要换搭档,要懂合作。你和谁合作都能赢,才是真本领。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文化课更没必要超前补课,在德国超前学就是违法。

伊森妈:懂得放手的家长,有些是无奈,因为管不住娃;有些是智慧,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我之路。

 

曾校长: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完全是一码事,是一个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小的时候弱不经风,需要依赖家长,但他能够独立了,就要放手。

还有,就是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学习也一样,如果整天都是你讲你告诉,孩子都跟着你,他什么时候独立呢?孩子是在失败中成长的,孩子是在经历中懂事的。

语文是奇葩,学啥不考啥,死背没用——对话上海徐汇中学曾宪一校长

自学能力

——作文其实教不了,因为是情感的流淌,是思维的表达,是创造,教不会。

——会自适应学习的孩子,才效率高。

——曾宪一

伊森妈:您为什么那么注重“提问”?

 

曾校长:因为,你会问问题,说明你在思考;能问出核心问题、好问题,说明你有思维硕果。学习就是要动脑筋、抓核心。我一直主张“问题先行”,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有价值,不能所有问题都是老师提,这就是剥夺了学生“搞研究、做学问”的基础。

学问,不问,就是死学。

伊森妈:如果学习给了孩子那么大的自由度,他们偷懒怎么办?没有进步怎么办?

 

曾校长:我们要坚信一件事情:孩子天生具备自学探究能力。只是我们没有让他们释放出来。

不压抑、不限制,教师教学的道德立足点正是基于此,如果不相信孩子是可以自学的,那你就可能缺“德”。一个妈妈如果不相信孩子“可以自我成长”,这个妈妈也可能缺“德”。

彼此信任,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是把爱心传给孩子,教学是把信心传给孩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个不会提问的人,就不会自学,因为不尝试解决问题,无法进一步拓展。

伊森妈:您意思就是说,要千方百计逼着孩子问问题,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会自学。

曾校长:对。茅以升当年教数学就是这样“逼”问。还有一点:能学缓教。

孩子能自己学会的,不要急吼吼地告诉他,你不要挡着他自己去学习,你要做的是“启发引导”,或者,准备一些阶梯式的问题,让他自己攀爬。还要观察孩子学习时的状态,如果孩子都懂了,就取消不必要的环节,更不要再多啰嗦了嘛!

伊森妈:您对提前学习,有什么观点和看法?

 

曾校长:现在的家长,有功利“占便宜”思想,抢跑为了啥?为了占便宜啊!实际上,提前学没用的,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有些事不能先“塞满”,要留白。说难听,就是把一个电脑塞满了,硬盘不转起来,也不激活——就死机一台。

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我却鼓励适当提前自学。

伊森妈:可是提前学习,有时候确实“占到便宜”了呀!

 

曾校长:学习的事情,如果你违背了孩子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规律,那就是得不偿失。

小学生低年级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讲通因果、条件关系。到了小学高年级,就是“远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思维、多角度思维,四五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知道有些问题不是真实的,不一定是对的。

到了初一,甚至预初,要有“泾渭分明见清浊”的对比思维和“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到了这个时间段,孩子如果不叛逆,特别听话,说明他飞跃晚了!

然后到了高中,要发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辩证思维。学习力就是思维力,思维发展才是根本。

学——思——问、问——思——学,滚来滚去,学习思维的核心就是这三个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KC41sHBr1CfTb8K3Czh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