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时隔13年,特别国债将再战江湖

忆往昔,我国历史上只在1998年和2007年,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节操相对于美国财政部来说可谓审慎稳健,老成持重。

所谓特别国债,一般专门用于服务某项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

洪水滔天的98年那次,是改善四大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接盘不良贷款,既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又让银行轻装上阵,顺利完成股改,开启了一个中国城市化“土地信用”模式的辉煌时代。

热钱涌动的07年那次,是购买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来源,一是为了保值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二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回收流动性,给经济降温。

都曾为中国经济立下过赫赫战功。

一般而言,特别国债不公开发行,是政府凭空增加了一笔信用。

相对于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和民间来说,特别国债是中央财政加杠杆,后者无论是抗债能力和抗债水平,还有不小的腾挪空间。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虽然特别国债的使用方式各方尚有争议,但此时点发行,其目的不言而喻:救灾,救急,救穷。

一是为国牺牲的湖北等地区需要支持,恢复经济;

二是中小企业需要支持,就业稳天下稳;

三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贫困人口需要支持,脱贫攻坚任务紧呐。

4月3日,央行定向降准、下调超准、市场操作,一系列刺激动作让市场惊呼:

这是2016年以来最宽松的资金面!

祖国各地,有钱的地方直接发起了消费券,没钱的地方也至少发了文件,政府带头,鼓励消费。

当然,有人可能不屑,不就是印钱刺激么?

要知道,社会主义的消费刺激和资本主义的资产刺激比起来,那可有云泥之别。

我们认为有必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研究下消费股的几个基本问题。

1

2019年,四川宜宾,这个五粮液原产地的5809名老城区棚改户,结束“城中村”的生活史。

棚改户陈老伯就是其中一员。

去年,期盼已久的政策红利到来,让这位八十老头焕发青春。

他跑前跑后,马不停蹄地为新生活奔忙。

参加棚改工作会,琢磨棚改政策,跟基层干部谈判赔偿事宜,签订搬迁协议,与街坊邻居吃散伙饭,新房选址,装修搬家……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宜宾的棚户区  来源:宜宾新闻网

按照政策,住“公房”的他,可享受“房调房”政策,并获得一笔安置费。

聊起新房,陈老伯眉开眼笑: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啊,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大家都高兴得很!”

受益人群上千万的棚改户,当然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也离不开执行政策的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更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政策工具——PSL。

轰轰烈烈的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但棚户区改造不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可以说无利可图,很难通过市场手段募资。

修房子不比卖酱油,拆字一刷,黄金万两,问题的关键在于五行缺钱,文件发的再多,不如资金到位。

为了解决巨大的资金缺口,货币当局拿出了看箱底的终极必杀,变相印钱来支持棚改。

人民银行于2014年创设的储备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登上了历史行程的舞台。

所谓PSL,我们打个通俗的比方:

宜宾政府搞了AB两个棚改项目,A先向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批准后,B也向该金融机构贷款。

而政策性金融机构毕竟不是法力无边的央行,贷给了A,可能就没钱贷给B。

所以事在人为,央行的法子就是接受A作为抵押,再借钱给B。

这笔隔了一层贷款,就叫PSL。

虽然过程颇为曲折,但不论是A的资产抵押贷款,还是B的PSL,都是贷款,是货币创造的过程。

谁获得了新增的货币,是理解这波操作的关键。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央行拿出一根水管,让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抬着管子,直接插到三四线城市的棚户区里,然后拧开水龙头。

可以这么说,PSL是改开以来,国家罕见的动员金融机器,将货币之水直接放给底层百姓。

政策动机当然是好的,但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策,定向的棚改宽松,直接引爆前几年的“去库存”热潮,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后来政策取消棚改货币化,提出了“房住不炒”,也代表有形之手对市场的管控和调节,在不断深化和转型升级。

有人说这很不市场化。

但我们想想,房地产整个产业链本来就不是完全市场化的。

如果单单将产业链末端完全市场化,总有制度套利者从中渔利,带来的结果是分配的更加不公。

当然,虽然政策的最终结果不一定符合设计者的初衷。

但需要明确,“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才是社会主义刺激的新常态。

2

本世纪初,权威人士在一篇文章中,引用朱相一句话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结构就不能再发展的程度了。”

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是个不争的事实。

所谓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匹配上。

之所以存在这种不匹配,有结构性的因素,但根子上还是体制上的问题。

这才有了政策层面的主动调整。

对狭义的消费行业来说,由于市场化较为彻底,制度上阻碍竞争的情况并不突出,供给结构上的问题不是主要矛盾。

所以我们的考察点要放在需求结构上。

君临团队在研究一个行业时,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

因为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我们认为具体事物的方法论和经济规律并不是首要问题。

在历史行程的潮起潮落里,不管个人再如何努力,政治秩序或说政策取向才是最重要,乃至唯一重要因素。

离开了历史行程谈行业投资,只会是缘木求鱼。

所以分析消费行业,也就是分析“大政”和“方针”的过程。

上文是在谈“大政”,下面考察的需求结构也是“大政”,最后我们才会谈“方针”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是新中国70年历史的核心社会特征,也是需求结构失衡根源。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迈向现代化文明的过程中,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

因为城市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国际化的舞台。

城市化派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真正的城市化,是农民落脚城市,并从身份上成为市民的有机过程,之所以称为有机,指人的城市化需要公共服务与之相匹配。

但目前的社会资源配置体制,适应性欠缺。

改革开放带来工业化率快速提升的同时,具备资金、知识条件的群体大量涌进大城市。

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资源配置,难以跟上城市人口密度的急速提高。

从而导致进入门槛越来越高。

典型例子就是教育、医疗资源的紧缺,房价的高昂。

尽管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但生活成本高,所以农民工和政府都面临两难:

对前者来说,是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不可皆得。

对后者来说,是经济规模提升和公共服务提供不可皆得。

城市化进程受到限制,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农民收入低,制造业消费产品没有增长空间,服务业没有规模效益,也阻碍了重大改革的推进困难。

所以才有了183《决定》中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城乡二元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问题,表现在资本的单向流动,即资本很难下乡。

我国的的M2超过欧美总和,但可流通的土地还不到1%。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根据《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成果》《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综合制作

如果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人口自然会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大城市,不发达地区的人口下降后,反而凸显了它的比较优势,诸如农业、旅游、资源等产业。

这些产业很有价值,但容纳不了太多人口。

当大城市吸引大部分人口后,留守乡村的,或者从都市回流的小部分人口,依靠这些比较优势产业,同样可以取得与大城市一样的人均财富,而不是走向衰落。

所以,183《决定》还提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不过水稻大米是东亚国家普遍信仰,三农又一直是国家历史上的重要缓冲,是农民最后一道生存屏障,土地问题牵涉面广,利益复杂。

所以土地改革一直是争议最大、掣肘最多的领域,改革难度可想而知。

但资源配置市场说话,毕竟是政策主基调,而且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今年新《土管法》实施,随即《实施条例》开始征求意见,紧接着国务院下放土地审批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发布。

改革步伐明显加速。

无一不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改变土地计划管理方式”遥相呼应。

这种改变带来的效果有多大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2017年,原国土部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允许将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与省之间流转。

年底,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签订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协议,签约流转节余指标7000亩,协议总金额50.4亿元,亩均价格72万元。

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当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345元。

东部求地若渴,西部守着金山喊穷,资源配置的体制障碍,可谓一言难尽。

市场化的配置资源方式,迟早会在事实层面雄辩的说服改革反对者,就像中国改革历史上各领域从计划向市场转轨一样。

有钱人再富,边际消费并不会提高多少。

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收入提升,会多喝一些牛奶,打好一点的酱油,坐一次飞机,买更大的冰箱。

2007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39.6%。

13年后,这个数字是57.8%,虽然还不及美国50~80年代水平,但已是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动力。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土地改革的制度逻辑和社会主义的刺激逻辑一样,都体现了《之江新语》中所言: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长周期的“大政”导向,是支持中国消费股长期走牛的最坚实逻辑。

3

2019年春节后,君临从团队分析师归乡见闻开始,写了一系列关于消费股的文章。

如今回首,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酒类行业。

不是白酒,而是预调酒和啤酒。

之所以印象最深,是这两类股非常符合我们去年底写文章谈《资本周期》一书的分析逻辑。

如果说前文是讲投资世界观的问题,下面就是我们的方法论阐述,也就是“方针”的内容。

那本书洋洋洒洒几百页,其实最关键的是说清楚了资本主义基本运行方式,并基于此总结了两个简单的投资逻辑。

1、高回报吸引资本和竞争,就像低回报排斥它们一样。

2、从长远来看,分配资本的管理技能至关重要。

第二点涉及企业微观分析,是君临幸福版的关注点,下面我们主要讨论第一点。

正如书名,资本潮起潮落产生周期。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来源:《资本周期》

一方面,他影响投资者的长期收益;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资本周期通常可以被预测。

既然可预测,那么投资择时就有积极意义,具体策略如下。

策略一:

情况:资本涨潮时,过高的投资带来过多的竞争,造成利润下降,长远看不利于投资回报。

对策:寻找竞争壁垒高的公司。

策略二:

情况:资本退潮时,过低的投资导致竞争者退出,剩者为王,利润开始逐渐恢复。

对策:择机寻找低估的交易标的,尤其是寻找利润恢复高于预期的公司。

纵观君临写过的消费股,符合策略一的,有茅五、海天、恒顺、涪陵榨菜等等。

他们的主营由于利润的丰厚,从来不乏挑战者,但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很大程度要依靠其产品带来的味觉记忆形成的品牌印象,构成了竞争壁垒。

很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恒顺近年来的复兴,前任管理者由于不善于分配资本,虚度了这个老字号不少光阴。

符合策略二的,就是预调酒和啤酒。

所谓的资本退潮,就是供给端的收缩,这也是《资本回报》中的方法论——供给侧分析。

在实践中,大部分投资者、分析师往往只重视需求分析,例如人均消费差距、渠道下沉,消费升级、带货KOL拉动三四线之类。

都热衷于展望五彩斑斓的美好故事,而不顾这些故事到底是不是容易被证伪的肥皂泡。

比起需求端的捉摸不定,供给测的不确定性小得多。

新建了多少钢铁厂、汽车厂,上线了多少个共享单车APP,都是可以被可靠计量的。

典型就是2015年预调酒市场。

那年,在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下,锐澳预调酒迎来一股消费热,其出品公司百润股份牛气冲天。

当时有分析师认为预调酒市场空间500亿+,百润市值千亿指日可待。

分析师乐观,竞争对手也乐观。

洋河、老窖、古井贡、五粮液等白酒巨头纷纷跟进,就连黑牛食品、汇源果汁、喜之郎等也伺机推出各自的预调酒产品。

资本潮水猛涨。

由于锐澳的早熟,并没有形成可靠的竞争壁垒,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很快遭遇双杀。

3年过去,当初蜂拥挤入的巨佛们纷纷割肉离场,

资本潮水猛退。

去年以来,锐澳利润恢复高于预期,剩者为王。

在当前疫情肆掠环境下,运用策略二,其实也可以找到类似标的。

4

3月16日,英国联合食品集团(ABF)出现了疑似乌龙指事件,盘中一度暴跌100%。

疫情冲击下,这家欧洲市值最大的食品公司最多的时候,跌了40%+。

他的子公司英联马利,是世界第二大酵母生产企业,第一大是法国乐斯福集团,安琪酵母名列第三。

由于酵母行业环保要求高,资金投入极大,而且酵母种类繁多,非常依赖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天然是个趋向于集中的行业。

所以世界酵母市场基本由这三家瓜分,占有6成以上市场。

下面是三家寡头的产能分布情况: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来源:各司官网

这就有意思了,竞争对手的工厂大量集中在海外,酵母重要市场是欧洲和北美,这两地疫情都尚未看到拐点,如果疫情难以控制,或者长期化,势必影响生产情况。

而酵母又是个2B的生意,客户轻易不更换供应商,粘性较高,易守难攻。

安琪酵母的传统强势区域一是国内,二是亚非拉。

那么可以做一个合理推断:

1、欧美市场可能会因为疫情影响打开局面;

2、能占领更多的海外市场,同时具备提价能力;

3、趁危机海外并购,扩大地盘。

正因为“国际寡头竞争”的行业格局,在疫情这个巨大扰动因素下,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资本退潮”。

类似的逻辑,A股还有生产甜味剂的金禾实业,生产蛋氨酸的安迪苏。

具体逻辑展开,读者可以自行分析。

伟人说过:

天灾是一件坏事,但是它里头含有好的因素,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基辛格刚写了篇文章,说病毒将改变世界秩序。

字里行间,这位美国老干部流露了对政府作为的不满,他回忆起自己作为大兵参加二战阿登战役的时光,说到:

“那时,美国的忍耐力是以国家的终极目标为基础。”

“各国的团结和繁荣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即自己的机构可以预见灾难,能制止其影响并恢复社会稳定。当流行性新冠肺炎结束时,许多国家的体制将被视为是失败的。”

虽然他没有说美国体制是一种失败,但美国却暴露了长期沉醉于资本收益的虚胖问题。

养老金成为拉升股票的工具,日常应急生活资本不足,居民无储蓄,抗风险能力弱。

在华尔街资本短视的下,企业层层加杠杆,轻资产运营,生产外包,借债分红和回购股票。

疫情冲击引爆了流动性危机,但除了超发货币并无长远之策,即便最终战胜疫情,国家和社会也将面临长期而巨大的债务修复周期。

正如我们写《两次危机比较》一书的解读,相比之下,中国从民间到庙堂,始终保持着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

从2016年的房住不炒到主动去杠杆,再到持续多年的扶贫和小微贷政策。

不仅防风险,也在为社会托底,在外部的动荡中,中国确实做好了准备。

发展经济学先驱罗斯托认为,社会发展将经历六个阶段:

传统阶段——起飞准备——起飞——走向成熟——大众消费——超越大众消费

中国已完成了起飞阶段,正在走向成熟。

我们预计,在后续被动的全球病毒阻击战中,虽然具体政策尚无法预测,但启动巨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已成为一种必然的政策选择。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 —END— — 

没有坏时光就没有好时光,芒格谈如何面对大跌 | 大家谈

来源 | 点拾投资 (ID:deepinsightapp)
翻译 | 长信基金黄韵
 

导读

没有坏时光就没有好时光,芒格谈如何面对大跌 | 大家谈

大部分人的成长都来自痛苦的经历,看到每一个成功投资大师的背后,都有失败的经历。从一个人,到一种策略,我们都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弱点,以及完整的进化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这本《Big Mistakes: The Best Investors and Their Worst Investments》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给我们带来启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这本书的第十四章“查理·芒格:如何正确看待投资中的回撤

没有坏时光就没有好时光,芒格谈如何面对大跌 | 大家谈

译者前言:这个章节的内容描述了一个略带残酷的现实市场,这就是无论是一个长期向上的市场还是一个长期向上的公司都难免会经历大幅的向下波动,这和我们当下所处的市场环境是何其的相似。而在遭受市场损失时如何从容面对,对于任何投资者而言都是相当不易的,因为我们不仅要考虑投资组合的波动率,我们还要考虑到基金持有人的感受。而这两方面的需求在某些极端下行的市场环境下也是相互矛盾的。也许我们作为投资人有能够承担市场损失的能力,但我们可能会因此失去我们的投资人。芒格作为伟大的投资导师,他的亲身经历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如何真的拥有耐心、守纪以及即使遭受损失和身处逆境也不会疯掉的能力。

 
毫无疑问,奈飞、亚马逊和谷歌是过去十年中最成功的三个公司。他们的产品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如果他们的股东能够长期坚持持有他们的股票,这些股东们也将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然而,最古老的一条金融法则之一就是收益永远和风险相伴。如果你想要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你也注定要承担相伴而来的风险

自1997年首次上市以来,亚马逊股价涨幅高达38600%,相当于年复合收益率35.5%。 这意味着初始1000美元的投资到今天将变为$ 387,000。 但实际上在过去20年中,要真的将这1000美金变为387,000美元的难度不容小觑。历史上,亚马逊的股价曾有三次跌幅超过50%。第一次是从1999年12月到2001年10月,它跌去了95%的市值。在那段时间内,初始假设的1,000美元投资将会从54,433美元的高位下跌至3,045美元,损失51,388美元。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说能够做一个买入并长期持有的赢家其实并不简单。也许你确实知道“亚马逊将会改变世界”,但即便如此,也不会使投资变得更加容易。
另一家革命性的公司奈飞,自2002年5月上市以来的复合收益率为38%。但实现这个收益也几乎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投资纪律。奈飞的股价曾有四次跌幅超过50%,其在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间跌幅超过82%。这相当于初始投资的1,000美元涨到36,792美元,然后萎缩到6,629美元。投资者真的能够忍受他们的初始投资回撤三十多次吗?特别是500%收益在短短14个月内烟消云散!
谷歌是这三家公司中最年轻的公司,自2004年上市以来的年复合收益率为25%。他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比持有亚马逊或Netflix更好的投资体验。 谷歌的股价只有一次跌幅超过50%,就是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间跌幅达到65%。当他的股价大幅回撤时,很多投资都无法忍受这段时期。在这264天内,谷歌的换手量达到8450亿美金,而当时谷歌的平均市值不到1530亿美金。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内股票被换手了5.5次,这使很多投资者失去了未来八年能够获得515%回报的机会。
查理芒格从来没有对投资亚马逊、奈飞、谷歌这类公司感过兴趣。但他长期投资过的那些让他获得巨大投资收益的公司也曾在短时期内出现过巨大的回撤。芒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董事长,以作为沃伦巴菲特的长期合作伙伴而闻名。他那些富有智慧和哲理的名言被统称为芒格主义。他喜欢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他的名言之一是“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在2002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他说“人们算得太多、想得太少”。
将芒格和我们大部分平庸的人区分开的一点是他永远不会被他能力圈外的投资所吸引。他曾经说过“我们有三个篮子,分别是进入、退出、太难”[1]。投资者都应该遵循他的建议“如果投资标的太难分析,我们就转向其他的投资标的。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情吗?[2]
今天,我们的市场上涌现出很多为投资者服务的新产品,这些产品就像那些紫色和绿色的鱼饵:我想我们的投资管理之所以陷入窘境,原因就像下面这个我和渔具老板的对话所揭示的道理那样。我问他:“我的天,这些紫的和绿的鱼饵!鱼真的会因此而上钩吗?”,他说:“先生,我不卖鱼” [3]
1948年,芒格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并追随其父亲的脚步成功的开拓了法律事业。在芒格的早期投资生涯中,他通过投资地产项目获得了他的第一个百万美元。1959年他的投资热情被彻底点燃,这一年埃德戴维斯(Ed Davis)作为巴菲特的第一批投资者将他介绍给了巴菲特。巴菲特惊讶于他很轻松的获得了埃德戴维斯的10万美金,因为戴维斯似乎并没有太在意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巴菲特很像戴维斯全心全意信任的另一位投资人查理芒格。他们两人如此之像以至于戴维斯曾经在给巴菲特的支票上填了芒格的名字。[4]
芒格和巴菲特一见如故。 在和巴菲特经过多年的沟通、相互学习和分享后,芒格在1962年和其他合伙人创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Munger,Tolles&Olson; 查理在1965年离开),同时他也创立了一个对冲基金公司(Wheeler,Munger&Company)。
芒格的投资业绩斐然。从1962年到1969年,该基金扣除费率之前的年均回报率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37.1%[5]尤其是当你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看的话,这个成绩更是显的难能可贵。在这八年中,挑选股票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事实上,标准普尔500指数(含股息)在同一时间内只上涨了6.6%。 在整个基金存续的14年内,芒格年均回报率为24%,复合收益率为19.82%,远高于指数,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含股息)复合收益率仅为5.2%。 芒格的有限合伙人如果能和芒格一道坚持下来也将收益丰厚,然而这件事就像一直坚持持有亚马逊公司一样并不那么容易。
投资者从过往历史中可以学到的最好一条经验就是没有坏时光就没有好时光。在一段长期的投资中往往蕴含着短期阶段性的大幅损失。如果你不能接受短期的损失,那你很难收获长期的市场回报。芒格说过:
如果你对于在一个世纪内发生两三次或者更多次市场超过50%下跌不能泰然处之,你就不适合做投资,并且和那些具有能理性处理市场波动的投资者相比也只能获得相对平庸的投资收益。[6]
沃伦巴菲特曾这样评价芒格:“他愿意接受业绩出现更大的起伏,他恰好是一位心理结构倾向集中的人”[7]。当然芒格不仅是专注这么简单,他的专注是建立在更高层面上的多元化思考。1974年底,其61%的资金投资于蓝筹印花公司[8]。在那个自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熊市里,这个公司给芒格的投资组合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蓝筹印花公司的销售额在当年超过了1.24亿美金。但是很快就开始减少,到1982年,销售额锐减至900万美元,到2006年仅为2.5万美金。 “考虑到蓝筹印花公司的初始业务,“我预测到其销售额将从1.2亿美金降到不足10万美金,所以我从开始就预测到了其业务单独看几乎就是一个会失败的业务””。[9]
然而蓝筹印花公司作为基金投资的重要的资产,在之后为收购喜诗糖果、布法罗晚报和韦斯科金融公司等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并于1983年被纳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10]
芒格在1973年损失了31.9%(相比之下,道琼斯工业指数为-13.1%),在1974年损失了31.5%(相比之下道琼斯指数为-23.1%)。 芒格说:“我们在1973年到1974年间被市场碾压了,并不是因为被真实低估的价值,而是市场价值,因为我们的公开交易证券不得不在低于他们真正价值的一半价格下交易。 “这是一段艰难的经历 — 1973年至1974年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经历。”[11]芒格并不孤单,对许多伟大的投资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1972年12月的80美元跌至1974年12月的40美元。1973年至1974年的熊市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0%(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46.6%,直接回到1958年的水平)。
与查理芒格一起从1973年1月1日开始投资的1,000美元到1975年1月1日将变为467美元。即使该基金在1975年上涨了73.2%,但芒格还是失去了其最大的投资人,这让他感到沮丧,并使他做出了清算基金的决定。这只基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即使经历了从1973年到1974年的残酷历史时期也获得了扣费前24.3%的复合收益率。
不仅仅是那些明星股票会跌幅超过50%。那些长期复合增长的指数在某一个点上也都可能会发生回撤。道琼斯指数自1914年以来增长了26400%,其中包含了9次超过30%的回撤。在大萧条期间道指跌幅超过90%,直到1955年才回到1929年的那个高点。道琼斯指数作为蓝筹股指数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就发生过两次大幅回撤(科技泡沫破灭期跌幅38%,金融危机期间跌幅54%)。
对于像你我这样大多数普通的投资者而言,如果我们要寻求高额的投资回报,那么巨大亏损注定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无论投资周期是几年还是一生
 
芒格曾经说过“我们热衷于保持简单” [12]。你可以简化你想要的一切,但这并不会使你远离亏损。即使是50/50的股票和债券配置的投资组合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损失了25%。
有几种方法来处理损失。第一是损失是绝对的,即你的投资损失。在芒格的例子里,他很少有绝对损失。在他管理他的对冲基金期间,他经历过53%的下跌,他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有过6次跌幅超过20%。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回撤就是从高点开始的下行。换句话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创历史新高后下跌超过20%的情况发生了6次。
第二种类型的损失是相对的,即你的机会成本 在九十年代末期,当互联网股票席卷全国时,伯克希尔并没有对其进行投资。这也让他们付出了代价。 从1998年6月到2000年3月,伯克希尔下跌了49%。 然而更痛苦的是,互联网股票在持续飙升。同期纳斯达克100指数上涨了270%! 在199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致股东的信中,沃伦巴菲特写道“相对收益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在同期,不好的相对收益造成了并不令人满意的绝对收益”。
无论你是投资股票还是指数,不好的相对收益都是投资中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五年的互联网泡沫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收益表现落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117%!当时很多人质疑芒格和巴菲特是否与新世界脱节。
芒格的财富之所以能够在过去55年内持续复合增长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沃伦和我并非奇才。我们不能蒙上眼睛下棋或成为钢琴演奏家。但我们的成绩斐然,因为我们在性情上占优势,这足以弥补我们在智商上的不足[13]
你必须能对损失泰然处之。合适的卖出时点并不是在股价已经下跌之后。如果你这样投资,你可能就注定了不会取得好的长期回报。 从历史中学习,不要试图避免损失。 损失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应该专注于确保没有把自己置于会被迫卖出的境地。如果你知道股票曾经跌幅超过50%,这种情况无疑将来还会发生,请确保你未来能面对和承担这样的情况。
如何做?这里有个例子。假设你的投资组合价值10万美元并且你知道你不能忍受超过3万美元的损失。假设如果股票价值减少一半而债券将保留价值(这绝对是一个假设,没有任何保证),那就不要配置超过60%的股票资产。那样即使这60%的资产下跌一半,你也应该还好。

备注:

[1]. Wesco年会,2002年。

[2]. 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2006年。

[3]. 南加州大学商学院,1994年。

[4]. Janet Lowe,Damn Right! Behind the Scenes with BerkshireHathaway Billionaire Charlie Munger (Hoboken, NJ: Wiley,2000) 2。

[5]. 同上,103。

[6]. BBC的采访,2012年。

[7]. Lowe,Damn Right!,100。

[8]. 同上,105。

[9].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级法院安吉利斯,大都会新闻公司诉Daily Journal公司和Charles T. Munger,1999年7月1日,Vol12,p1815。

[10]. Charles Munger,“Blue Chip Stamps股东信函1978-1982年。

[11]. Lowe,Damn Right!,100,103。

[12]. Wesco年会,2002年。

[13]. Jason Zweig,“与查理芒格的炉边访谈”,华尔街期刊,2014年9月12日。

-全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xq58-3gS8sDvcPBj-8Agg

这个月分享了些哪些投资心得……

知识星球试运营内容精选

 

 

1/5

标签一:#投资理念#

“思想钢印@第一期”(即小密圈)已经试运营了一个月,将于4月1日正式运营。

 

公众号和知识星球的定位有本质的区别

公众号文章侧重于公司价值分析,知识星球侧重于交易能力的提升

公众号帮助你理解公司,知识星球帮助你把这种理解变现

 

这个月70%的精力都花在这里了,到底我分享了些哪些投资心得……

 

今天做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小广告,本文的内容都是之前在知识星球上发过的。欢迎文章拉到最后,点击“阅读原文”,有付费加入的方法。

 

标签一:#投资理念#

 

这个板块是星球的重点,理念先行,正本清源的交易方法论。

 

以下内容发布于3月17日

 

说说我经常提到的安全边际与赔率。

 

【赔率】简单说就是股价向上的空间与往下的空间之比,至少要大于1,一般而言想要实现20%预期收益,向上空间需要30%,且赔率一般要达到2,也就是向下空间15%以内才行。

 

【安全边际】跟你最大承受亏损的能力有关,有人说,我不能接受10%以上的亏损,那你就要找向下空间10%以内的股票,如果它同时向上空间20%以上,赔率就是2,如果你的预期收益只要10%,就可以考虑了。

 

最困难的就是判断向上向下空间。

 

向上是天空,向下是大地,所以向下空间相对好判断一些。

 

以伊利股份为例,我们知道,2018年年底是市场信心极度脆弱的时期,在A股历史上也排名前五的黑暗时代。而且距离现在也比较近,企业的基本面比较相似,我喜欢用那个时候的估值为标准。

 

伊利作为一个消费大蓝筹,经营也很稳定,所以不太可能再突破那时的估值了。

 

伊利股份2018年10月29日收盘给出了21倍的PE,可以认为这就是极限下跌空间。昨天收盘。19年的PE是23.4倍,差不多向下10%的空间。

 

再看向上的空间,因为刚才的参考是一年多以前的,所以向上我们也要选未来一年可能出现的高点。

 

消费股可参考之前的高点,一个是19年年中的31倍,一个是今年1月的29倍,因为去年年中是消费股的泡沫期,所以我们还是选今年的29倍。因为是未来一年的向上空间,到了下半年就会估值切换,所以应该以2020年的1.22元为业绩基准,向上空间是29*1.22=35.38元,距昨天的收盘价还有30%的空间。

 

赔率3,安全边际10%,预期收益20%,对于消费股而言,这真是一笔非常好的交易。所以伊利这两天其实还是很抗跌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大概知道该股的市场分歧,伊利每年增速10%左右,但20多倍的估值,市场是有分歧的,科技占上风的时候,伊利股价很容易被持续压制。

 

用历史比较法分析向上向下空间,必须考虑基本面的变化,还要考虑市场风格偏好的差异。伊利的基本面一直在变好,但现在的风格明显偏向科技股,再加上疫情的影响,所以两相抵消。

 

上面列举的方法只适用于消费蓝筹,科技股的向上空间不能简单套用历史PE,而是要考虑产业趋势。

(说明:做这个知识星球,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有些涉及价格的内容是不能出现在公众号文章中的)

 

2/6

标签二:#市场解读#

这个板块是我对市场重大趋势的观察。

 

以下内容发布3月20日

 

下午统计了从2月19日到今天(美股周四收盘),知名美股的跌幅,A股通过沪深港通与美股产生关联,所以要关注知名美股的涨跌,它们越来越成为A股的估值锚。

 

手工统计,可能有一点误差。

 

指数方面:道指-31.%,纳指-27%,标普500-29%

 

几个全市场的龙头股:亚马逊-14%、微软-24%,苹果-25%,谷歌-27%、脸书-30%

 

大部分龙头股跌幅都小于指数。

 

消费股中,跟指数差不多的有:可口可乐-30%、耐克-31%、

比较惨的有:百威英博-51%、美高梅酒店-76%,UBer-50%,福特-44%、达美航空-63%

相对比较好的是日用品和超市:联合利华-18%、宝洁-12%、沃尔玛-2%、

 

休闲娱乐:迪士尼-33%、暴雪-16%

迪士尼虽然把乐园关了,但大家明显对在线娱乐有信心,两厢扯平。而美股游戏股同样也跑赢大盘。

 

生活服务类:联邦快递-31%,麦当劳-31%、

奢侈品:帝亚吉欧-32%、LVMH-30%

都跟大盘差不多

 

金融也是重灾区:美国银行-39%,富国-40%,花旗-50%

例外的是伯克希尔-24%,流动性危机下,大家还是对巴菲特的现金有信心。

 

再看本轮牛市的主线板块云计算,基本都很抗跌

Iaas的亚马逊-14%、

IDC:EQIX-15%、中概股GDS-17%、

Paas:赛富时-28%

Saas:Adobe-20%

 

 

通讯与电子

英特尔-32%,台积电-24%,高通-28%

这几个跟大盘差不多

比较好的是思科-19%

 

医药股的情况:

大型药企比较抗跌:辉瑞-17%,默克-15%

创新的医疗器械跟大盘差不多:直觉外科-34%、德康医疗-30%

受益于疫情的公司:吉利德+17%,再生元+22%

 

统计这些的意义何在呢?

 

美股的牛市大概率结束了,每一轮牛熊转换,都会产生不同行业板块的估值重构。这种估值又会通过北上资金影响A股的格局。2017-2019年的外资持续流入改变了整个A股市场。

 

疫情影响的是短期业绩,但估值影响就是长期走势,所以今后半年,疫情过后,有一些公司估值还能回来,有一些可能就回不来了,要观察这些公司的走势,以及与它们对标的A股。

 

我觉得值得警惕的是高PE的消费股,这是美股大牛市中,估值比业绩涨得高的典型板块,也是2017年外资流入之后,A股估值重构的重点板块,如果美股的消费股在后市反弹,估值不能回来,那么A股的相关板块的估值也会承压。

 

我会在知识星球进行美股龙头股的持续跟踪。

 

3/6

标签三:#价值投资入门#

很多新股民,常常跟我说,公众号里的文章还行,但知识星球里的文章看不懂,为了照顾这一类投资者,我开了一个“价值投资入门”的标签,

 

以下内容发布于3月10日

 

讲一讲关于“坐过山车”的心态管理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让心态浮躁,从而追涨杀跌。

 

关键在于,大家错把账面浮盈当成真实的利润。

 

举个例子,如果你进了一批货,过了几天,发现别人进同样的货要贵5%,你会认为自己已经赚了5%吗?不会,因为一方面你还没有把货卖掉,另一方面,你也不能把最终的价格提高5%去卖。

 

浮盈浮亏只是让我们离真正盈亏更近了一步,但不是真实的利润与亏损,所以一个好方法是,我们要在心里把浮盈和浮亏去除一部分,我的经验是去掉10%——股价涨跌在10%以内,都不算是真正的盈利或亏损。

 

具体的方法,在统计账面盈利时,要计提一个跌停的潜在损失,在统计账面亏损时,要加一个涨停的潜在收益,你就会发现,如果一个股票上下波动不超过10%,那么你的实际盈亏始终为零,不存在“坐过山车”这件事。

 

那为什么不把浮盈兑现成真实盈利呢?

 

因为价值投资不是短线,必须要求比较长的时间比较高的收益率,比如说要预期收益率在20%以上,才值得出手。但另一方面,一个潜在收益为20%的股票,赔率至少要达到2以上,才值得出手一博,那么,账面浮亏在10%,就是计划之中的事,都不能算亏损。

 

以此类推,如果预期收益为40%的弹性品种,向下20%也都是计划之中的事,一开始就要有承受的打算。

 

投资要有目标意识,在完成目标前,不能因为短期涨跌而放弃目标,如果放弃,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所以,在没有形成良好的投资习惯之前,在统计账面浮盈或浮亏时,去掉10%是一个非常必须的投资技巧。

 

4/6

标签四:#估值方法# 

估值是知识星球最高级的内容,我将用半年的时间,系统地介绍我的估值体系,这部分内容只适合有相当经验的投资者。

 

我还会介绍一套我常用的估值操作计划表,我会详细分析表中每一个数据的市场意义、交易意义。

 

以下内容发布于3月2日

 

估值是研究中最深奥的东西,需要至少三年以上的投资经验,我也会尽量讲得通俗一点。

 

上市公司有两种高估值模型:

 

第一种是【高ROE,低增速】的价值股,A股典型的是海天味业,基本35倍起步,最多可以给50倍;

 

第二利是【中ROE、高增速,但预期未来会达到高ROE】的成长股,A股是科技股50倍起步,上不封顶。

 

这两种估值不是瞎炒,而是未来自由现金流贴现决定的。

 

我可以打一个比方,我家附近有一个饭店,生意很好;我公司附近也有一个饭店,生意也很好,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很大。

 

公司附近的饭店,是市中心的老店,客流稳定,可以推测,它的增速是很低的,但因为都是老顾客,商务人士多,很赚钱。

 

因为客流很难增长,所以每年赚的钱如果用于再投资,就会使效益下降,不如分红给股东,降低净资产,保持高ROE。

 

这就是【低增长,高分红、高ROE】的价值股模式。

 

可口可乐每年增长仅仅6%,PE常年在30以上,PEG达到5以上,正是因为它通过高毛利、高分红,导致ROE一直稳定在25~30%之间,即便是35倍的高PE,长期回报也不低。

 

再看家附近的饭店,因为是人口导入区,客流增长快,营业额增长也很快。 

 

客流增长快,就需要每年投资扩大营业面积,所以饭店从来不分红,股东也不需要分红,因为找不到增长更快的投资项目了。不分红,净资产(分母)的增速也快,所以总体上ROE并不高。

 

这种公司高估值的合理在于,可以用高增长去降低估值,跟前面的价值股模式不同。

 

不过,A股同样三年增速50%的公司,有些可以给70倍,有些可以只能给30倍,区别在于几年后,它能不能变成“公司附近的店”。

 

家附近的店经过几年的增长,人口导入放慢,增速肯定会下降,它可能有两种结果:

 

最好的情况,会变成“公司附近的店”,增速慢,但利润稳定,未来35倍,放到现在就是可以给70倍的公司;

 

但如果经过几年的高增长,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并不足以支撑一家有口碑的老店,而是变成一家生意一般ROE不高的大店,未来就只是20倍,那么现在就只能给30倍。

 

这就是科技股估值差别很大的原因,估值不是计算题,而是对公司未来三年、五年、十年业务的理解,是对商业模式深入研究的结果。

 

大家千万不要因为PE低,就认为一家公司被低估了。现在的A股,可能板块整体被低估,但不太可能一个板块的一家公司单独被低估。

 

这是成熟股市可以获得高估值的两种模式,只属于最优秀的公司,其他公司,按照增长的确定性和增长速度的递减,相应降低。

 

5/6

标签五:#操作计划# 

每天早上开盘前,我都会公布我当天的操作计划,陪伴大家这半年的投资旅途。

 

以下内容发布于3月19日(周四)开盘前

 

昨天可能已经有人在崩溃边缘了。

 

经常混股票群的大概都知道几个“见底指数”,满屏问某某股票要不要先割肉,扬言要销户,指责群主(感谢大家对我还算客气,估计是进来还没几天,拉不下脸来)、一点小事就容易吵起来……

 

这些迹象,我在别的群里已经看到不少了。

 

昨天跌得那么突然,表面上是受外围市场的影响,但七分责任要A股自己背。

 

昨晚,我回顾了一下昨天的走势。

 

昨天上午反弹,盘面有一个重大缺陷,涨幅大、个股普涨但成交量不足。

 

为什么这么走就有问题呢?

 

前天有一批资金抄到大底了,涨幅和量都不小,其中必然有相当数量是短线客,这些资金是看趋势的,只要反弹趋势变坏,就会走。

 

这些资金,如果一起卖,就会造成踩踏事故,是行情发展最大的障碍。

 

化解的方法,一个是连续几天小涨,盘中出现冲高回落,让这些资金分批兑现,另一个是在场外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一波放量大涨,买卖双方互道SB,实现筹码交换,提高短期资金成本,就像节后的走势。

 

实际走势,昨天上午开盘前一个小时,温和上涨,但成交量远低于昨天,显示抄底资金暂时没卖。

 

坏就坏在上午的第二波涨幅不小,却没有放量,这说明大家都预期很好,都在持股等涨,少量进场资金就把大盘空推上去了,此时,抄底资金已凭空积累了5个点以上的涨幅。

 

更糟糕的是普涨格局,说明没有行情主线,大家各买各的,空方只要击破一点,全线崩溃。

 

本来也没什么,大跌之后常常会这么走,下午一般就是冲高回落,收一个小阳线。连续几天,就可以把最初抄底资金分批解决掉,这是最健康的走势。

 

结果,中午的利空传闻一来,就有资金先跑为净,带动抄底资金集体雪崩,连带把前天本打算卖却因为上涨而暂时观望的资金一起带跑了,所以昨天下午的下跌一波接一波,还放量了。

 

不过,也有好的一面,大家都套住了,基本主流板块获利资金已经很少了,除了外资有流动性的问题,可以不惜成本地流出,其他资金没有杀跌的动力。

 

那么会不会形成熊市那种钝刀割肉式的慢慢下跌呢?

 

目前的盘面不像。

 

大家回忆一下2018年下半年的走势。熊市的连续下跌,是一波急跌,加一个大反弹,盘几天,这种暂时的启稳导致原来的场内资金暂时离场。这些离场的资金,都是因为外部原因,2018年是去杠杆,以前紧缩银根。

 

而一旦反弹失败,前一波抢反弹的资金,就是下一波下跌的主力。

 

熊市的连续下跌,本质上是流动性收紧造成资金不断离场。而现在是放水期,下跌是外围引起,资金就算卖出,也不会离场,所以不会出现熊市的那种一波接一波的杀跌。

 

其实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根本不需要分析这么多,由于外资的持续流出,这次给了蓝筹股最佳的进场机会,不管他们还要再卖多久,价值是明摆着的,顶多就是忍受短期浮亏,只要你不是老想着短期投机一把,避避风头,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你的,毕竟大资金有成本,有平仓线,你个光脚的还怕穿鞋的?

 

所以今天的操作计划是:不看盘,专心研究资料,好几天没有好好看资料了,最近出了不少年报。

 

6/7

标签六:#咨询回复#

每天晚上,我会挑两个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进行回复:

 

【以下内容发布于3月21日】

 

XXX:没有子弹是主要问题。介入价格和长期价值都没问题。关键是赶上这波百年不遇,每次下跌,都给了买入机会,买着买着,还没跌完,子弹先用完了。

 

答:仓位高的同学,这几天肯定会遇到这个问题,价格便宜的股票一大把,自己已经满仓了。

 

之前我说过,我是用转债代表现金管理的,我现在转债是两成,而且都是120元以下的标的,弹性不足30%,可视为现金,必要的时候,我会卖转债买股票。

 

不过,近期如此暴跌,如此之多的买入机会,我也只是把转债从三成降到两成,因为从交易的角度看,我并不建议在暴跌中加到满仓,还是要保留最后的仓位,哪怕是九五成,也不要满仓。

 

估计有人说,暴跌不能加到满仓,那岂不是说,任何时候这一部分仓位都用不上了?

 

通常我只在一种情况满仓,跟大盘完全无关,就是确定性很强的公司出现最后的买入价时(比如茅台到800元,20年的20倍),即可满仓,但此后几天也要卖别的股票,把仓位再降下来。因为机会来临前,是不会跟你预约的。

 

在我的体系中,仓位不是目标,而是一个可接受的结果,个股的确定性、板块配置才是买卖原则。

 

总结下来,关于账户仓位管理的三点:

 

1、账户的仓位不重要,大家不要太在意,个股的仓位则非常重要,确定性决定仓位的原则,是股市保命赚钱的第一原则。

 

2、最好不要满仓,要留一些仓位作为调换股票的应急仓位

 

3、多找几个确定性极强的公司,定一些值得满仓的价位,然后千年等一回。

 

7/7

标签七:#个股分析#

半年时间,我会分析30个值得长期跟踪的公司。

 

这部分内容涉及价格和操作建议,就不方便贴出来了。

 

“知识星球”还会有一些互动,下面是我曾经给大家出过的一道思考题。

 

假如你遇到一个大V推荐了两支股票,理由你还是很认同的,但不是很熟悉这个人,所以你没有买。

 

过了几天,你发现这两支股票中的甲果然涨得不错,但另一支乙没涨。而且大V还在推荐这两支股票,认为可以中线持有,还有20~50%的空间。

 

这时,你有点心动了,假设这两支股票你都差不多看好,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A、追涨甲

B、买还没有涨的乙

C、一个都不买

D、两个都买一点

 

如果你关注了很多人,加了很多群,包括在我这儿,你一定会遇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回答的好,你加群的那些钱才不会白花。

 

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我的答案和分析都写在知识星球上。

 

!@#¥%……&*()

 

以上就是“知识星球”试运营一个月的部分内容。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adw9Cd89rmIfFWGKU1GVJA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此前发出的本文,犯了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

原文该部分内容如下(问题和答案都是错误的):

假如当初(明朝正德)生产了500万个青花盘,今天还会剩多少个呢?
答案是:不到一个。
正确的问法是:
假如当初(明朝正德)生产了500万个青花盘,今天还能看到的可能性有多大?

正确的答案是:

该青花盘流传至今的概率约为70.48%。

谢谢@牧鲸人、@燾、@A气模拱门舞星帐篷充气灯箱、@王叉叉几位朋友的指正。

向阅读和转发了此前本文的朋友致歉。

特更新全文如下:

 

 

真的有以小博大这回事吗?

有。

但并不是以下这些。

首先,不是买彩票;

其次,也不是赌博;

第三,更不是对消息股或比特币的All in。

那到底是什么呢?

本文将向你揭示一个秘密:

有些小概率事件可以叠加成大概率事件,而该事件因为“小概率”而拥有的特别选择权,会带来赚大钱的机遇。
光有这个秘密还不够,还需要“二阶”使用指南:
好的赌注需要一条凸性曲线的庇护。
以上两条,就是所谓小概率的“炼金术”。


我们先倒过来想,看一个极小概率但是亏大钱的例子。

请看题目。

幸存的青花瓷

明青花瓷非常值钱。例如,明永乐年间的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高36.5 cm),2011年曾以1.6866亿港元成交。

我们假设一只青花盘在一年内被失手打破的概率是3%。

如果明朝正德年间(距今约500年)生产了一万只青花麒麟盘,请问现在还有多大可能性见到这种盘子?

(题目来自何书元编著的《概率论》)

假如不计算,你随便估一下,现存多少正德青花麒麟盘?
记下你估算的数字,接下来看答案。
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先计算一只青花盘流传至今不被打破的概率。
我在上一篇《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都是概率高手?(零公式入门篇)里介绍了这类问题的计算方法。
500年间不被打破的概率p=(1-0.03)的500次方=2.43乘以10的负七次方。
被打破的概率q=1-p=0.999999756
第二步,计算一万只青花盘流传至今不被打破的概率。
一万只青花盘被打破的概率是q的一万次方=0.99757,
那么这一万只盘子,至今仍然幸存的概率是1-0.99757=0.00243。
也就是说,在今天,有千分之2.43的概率还能见到这种青花盘。
假如当初(明朝正德)生产了500万个青花盘,今天还能看到的可能性有多大?

答案是:

该青花盘流传至今的概率约为70.48%。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你的脑海中会不会浮现出一句话:
该碎的东西,早晚会碎。
这不就是墨菲定律吗?
 
墨菲定律是指:“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就一定会出错”。
让墨菲定律成立的前提有两个:
1、大于零的概率;
2、时间够长(即样本够大,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
就像上面青花盘的例子,每年打破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三,而且足足有1万个,但是历经500年,至少剩下一个的概率只有千分之2.43。
我称之为“概率的复利”。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墨菲定律”(英文:Murphy’s theorem)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似乎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世俗版。作为热力学的三条基本定律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
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同样地,第二类永动机永不可能实现。
500万只青花盘,在500年间大多不可避免地被一一摔碎,似乎在说,墨菲定律和熵增,本质上是一回事情。
用熵增来解读,盘子会从当前这个有序的状态(好盘子),到无序的状态(碎盘子)。
从投资的角度,也有很多由此衍生出来的定律:
  • 芒格说:不能永远运动下去的东西,早晚会停下来;
  • 巴菲特说:你要买那些傻瓜也能经营好的公司,因为一切公司早晚会落到傻瓜手里。
如果从有序到无序“不可逆转”,为什么人类还能在地球上繁衍进化呢?
我们先放下这个问题,跳入下一节。
 

让我们再把话题倒回来:
既然小概率事件在样本量足够大的时候无法避免,那么,我们押“青花盘早晚会碎掉”,是不是可以从中赚大钱呢?
现实中有这类商业机会吗?
有。
最生动的案例莫过于电影《大空头》里所讲述的真实故事。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片中蝙蝠侠扮演的是一位投资界的传奇人物迈克尔·伯里,他于2000年成立 Scion 基金,至2008年,金投资人实现的扣除费用后净回报率是489%。
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只有3%。
迈克尔·伯里是如何做到的?
就是下注于“早晚会碎掉”的青花瓷。
迈克尔·伯里小时候失去一只眼睛,性格孤僻,也许因此而更善于独立思考。他本职是医生,起初是个业余投资者。
让我快速总结一下迈克尔·伯里的投资理念与风格:
1、起初他是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信徒,后来也许仍然是,只不过运用得更加自由奔放;
2、也许是因为起点很低,他开始在便宜、冷门、小市值、流动性差的股票里找机会;
3、他的核心策略是,在100%遵守安全边际的原则下,去寻找被严重低估的便宜货;
4、不预测市场走向,因为市场总是不理性的。
概括而言,他是一个对概率波动有更大承受力的价值投资者
说说电影里讲述的故事吧。我做了个简单摘要:

大空头的攻略

时间:2005年-2007年。

机会:2005年,发现美国房贷还款记录糟糕,违约率不断上升。

下注:赌地产泡沫会破裂,做空次级房贷。

赌注:CDS。若输每年缴1.5%保费,若赢赚30-50倍保费赔付。

过程:从2005年开始下注,2006年基金大幅回撤,饱受煎熬。

结果:2007年,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大赚一笔。

让我们这样想象一下:
有一个价值两亿的明朝青花盘,被一个土豪放在家里的客厅炫耀。有次你去他家做客,发现他家有三个熊孩子,每天打打闹闹,经常打坏东西,家长呵斥也没用。
你心想,尽管主人很小心,早晚那个盘子会被熊孩子们毁掉。
你心中估算了一下:
  • 盘子一年内被打碎的概率约为30%;
  • 所以两年内不被打碎的概率是(1-30%)✖️(1-30%)=49%;
  • 也就是说,两年内被打碎的概率(1-49%)=51%。
于是,你对主人说:我们来合作一把,我来出钱帮你这个盘子买个保险,万一出事儿了,赔付的钱我们对半分。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们先别“杠”这个假故事的合理性和细节)。
回到《大空头》,即使迈克尔·伯里预测准了次贷危机会发生,谁会给他以小博大的筹码呢?
还真有。
这个工具就是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相当于你给别人的房子买保险,赔钱的话算你的。
CDS被比喻为为大火正要吞没的房子投保,房子是别人家的”。
就像我上面编造的帮土豪的青花盘买保险的故事。
CDS费率每年只要1.5%合约的期限可以长达30年
用我们上面的概率计算来看,这个看起来像赌博的游戏,胜率接近100%,而爆掉的风险则很小。
你看看,这像不像一个局外人版的“俄罗斯转盘游戏”:
有一群人在玩儿俄罗斯转盘游戏,大家用装了一颗子弹的左轮手枪射自己的脑袋。
你坐在旁边,下注只要有人中弹你就能赚50万,但是你要付给每个射自己但没中弹的家伙一次一百块钱。
这里面的秘密非常简单:
1、不管多么小概率,只要玩儿下去,一定会有人中弹;
2、你付出的代价很小,你得到的回报很大。
你可能会说,天下凭什么有这种馅饼呢?
问题就在于,馅饼出现的时候,极少有人认为这是个馅饼。
这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样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个认出馅饼,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我们的主角迈克尔·伯里,是如何发现馅饼的?
他阅读了上百份抵押债券说明书,每份说明书都有上百页。
据说他是除律师之外,第一个真正仔细阅读这些复杂文件的人。
其次:从发现馅饼到吃到嘴,是一个煎熬的过程。
从下注到青花盘被打碎,迈克尔·伯里等了三年。这中间因为2006年基金大幅回撤,他饱受投资人的摧残,一般人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即使后来证明他赌对了,投资人们也早早赎回,没让他创造出更大奇迹。
投资就是这样,馅饼即使摆在眼前,人们也未必看得清楚。
 
疑惑1:慢着,我们平时不总是听说,要下注于大概率事件吗?
疑惑2:我们不是应该远离做空以及金融衍生品吗?
如果下注于小概率事件,和赌徒有什么区别?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才会有更直观的感知。
角度一:有些小概率的事件,会叠加成大概率事件。
在上面,我们已经做过两个这方面的计算。
角度二:叠加(或者说是“时间”)是有成本的。
用一个稍微笼统的描述,就是:负期望值的事情没法叠加成正期望值的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赌场越努力越输钱。
在上面《大空头》的例子里,迈克尔·伯里的成本即使叠加10年,对于30-50倍的预期回报,也是一件“正期望值”的事情。
而一个人花几块钱买彩票,看似成本很低,但是经年累月叠加起来,极小概率的中奖概率依然极小,算下来仍然是“负期望值”的事情。
重要的是期望值,而不只是概率。
结合以上两个角度,秘密在于:
最开始小概率的事情,随着时间的累积,变成了大概率事件,你要做的,是计算付出的时间成本到底是多少,并据此计算下注的期望值。
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即使是专业的投资人士也经常在这里栽跟头。
我记得几年前国外有位期货高手,非常准确地预测了黄金的走势。然而在预言成真前,他自己已经爆仓了
哪怕看似说对了,哪怕只差了一点点,那也是赌博。
就像凯恩斯总结自己炒股赔钱的教训时所说:
“市场延续非理性状态的时间,要比你挺着维持不破产状态的时间长。”
1965年,90岁却无继嗣的让娜·卡尔芒签下一份在法国常见的协议,将其公寓低价卖给自己的律师,交易时公寓的价格等于10年的生活费。
为什么价格这么低?原来,这是一个对赌协议。律师同意支付她每个月的生活费直到其去世为止,这种协议有时称作“反向贷款”。
那一年律师是47岁。
然而卡尔芒活了很久。
律师于1995年12月因癌症早一步离开人世,享寿78岁。而其遗孀继续支付卡尔芒生活费。
又过了两年,122岁的卡尔芒才离开了人世。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22岁的卡尔芒,1897年)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的关键词就是:
不对称性。
  • 总是要维护自己的正确性的人,大多数是脆弱的。
  • 那些能够从错误中变得越来越强大的人,是反脆弱的。
塔勒布说,他的工作就是用基础不对称结构将以下4个要素联系起来:
脆弱性等于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等于不利因素比有利因素更多,即等于(不利的)不对称性。
反脆弱性等于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等于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于(有利的)不对称性。
如何实现这种反脆弱性呢?
塔勒布给出的方案是:
杠铃(或双峰)策略。
他调侃地举例:
  • 一夫一妻制中的妻子通过嫁给会计师再与摇滚明星偷情的方式实现这一转变。
  • 作家如果白天能从事一个与写作活动无关的闲职,那么他的作品会写得更好。
正经点儿说:
如果你的90%的资金以现金形式持有(假设你不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或以所谓的“保值货币”储存起来,而剩下10%的资金则投资于风险很高或者说极高的证券,那么你的损失不可能超过10%,而你的收益是没有上限的。
反之,如果某个人将100%的资金都投入所谓的“中等”风险的证券,那么他很可能由于计算错误而承受毁灭性的风险。
因此,杠铃策略弥补了罕见事件的风险不可计量且易受错误估计影响的问题,也就是说,金融杠铃策略的最大损失是已知的。
对比正经的描述,我倒是更赞成塔勒布对作家的观点。
我难以想象自己成为专业写作者的情形,尽管每次回加拿大进海关被问及职业时,我总说自己是个“Writer”(这样会省很多时间)。
回到本文的“小概率”主题,塔勒布的杠铃结构其实有点儿跑题。尽管这个结构其实是提供了一个更加普世的“反脆弱”框架。
我关注的是10%“赚大钱”的那部分。
泰勒斯的故事兼顾了我的主题和塔勒布的主张。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作为一位哲学家,泰勒斯面临的世俗压力有两种,一个是证明自己的智慧,一个是证明自己的“能力”。
对于哲学家来说这算不上问题,直到有一天,他听腻了生意伙伴讽刺他所说的“有能力的人从商,其他人研究哲学”的话。
我很理解泰勒斯的感触。对我这种看起来像个无用书生的人,在某些无趣的商业社交场合,有人恨不得要你把银行存款余额亮出来。
而另外一些时候,例如在我极少参加的某次公开活动中,有人质问“为什么你的公众号接了广告,你是不是很缺钱”。
假如这位质疑者知道每个月我会推掉近百个“合作广告”,以及每次广告的价格,他的“只针对他人的洁癖要求”也许会更加抓狂。
哲学家泰勒斯做了一件惊人的事
他支付了一笔首付款,以很低的租金租用了米利都和希俄斯附近的所有橄榄油压榨机的季节性使用权。
这个策略与本文前面的案例是一致的,利用了有利的不对称性。
泰勒斯买的是一种“期权”,即优先租机器的权力。
结果是:当年橄榄大获丰收,对橄榄油压榨机的需求大幅增加,他让压榨机所有者按照他开出的条件转租机器,从中大赚一笔。
假如橄榄收成不好呢?损失也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特别强调泰勒斯会预测来年气候,其实会削弱这个传说的价值和真实感。
为什么呢?
1、即使在今天,气候也很难预测,所以不真实;
2、无法预测,也能下注,这才是“凸性”的意思。
大赚一笔后的泰勒斯又回到了哲学的世界中。
适当财富的好处是,保持思考的独立性,但又不被财富拖累(这正是斯多葛主义的关键)。
因为单纯的金钱本身,是脆弱的。
 
不对称性,是一种“非线性”形式。
“线性”很容易理解。假如你做着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一个月赚一万,半年6万,一年12万,这就是线性:按比例扩大,未来是一条仿佛能望到底的直线。
又例如你按斤称买苹果,也是线性。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非线性”分为两种:
一种是上凸下凹的曲线;
一种是上凹下凸的曲线。
第二种上凹下凸的,就是我们想追求的“反脆弱”的曲线。
例如,前面说过的橄榄油压榨机的故事,曲线如下: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本图来自《反脆弱》)
我们总说要做时间的朋友,乍听很有道理,但是,什么是时间的朋友呢?
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懂是什么意思。
顺着前面的话题,我们需要谈及另外一个重要概念:
凸性。
具有凸性的事物,就是时间的朋友。
所谓“凸性”,也叫凸度,即convexity,是债券的一个特征。
无论何种类型的债券,都具有一定的“凸度”。凸度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说“涨多跌少”。
凸度越大,涨的时候涨得越快;跌的时候跌得越慢。反之亦然。
所以选择的债券凸度越大,投资风险会越低。
凸性是反脆弱的,而凹性是脆弱的。
下面是一个凹性的常见例子: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喝酒的过程就是如上曲线:
开始越喝越爽,到了某个量,就达至峰值。再喝的话,就会受罪,甚至送去医院。
我们对比一下两种曲线: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左侧是凹性,右侧是凸性
凸性具有反脆弱性。其可能的痛苦是有限的,而可能带来的收益则会很大。
《大空头》里做空次贷的基金经理,做多橄榄油的哲学家,都是利用上图左侧的凸性曲线。
左侧呢?喝酒,和烂人相处,赌博,为了你用不上的财富而去押上自己输不起的家底儿,都是凹性,是脆弱的。
右侧的凸性,可以正向地利用黑天鹅事件,从中受益;
左侧的凹性,则容易受到黑天鹅的伤害,甚至是致命打击。
在凸性曲线上,不确定性是你的朋友;
在凹性曲线上,不确定性是你的敌人。
而“时间”之作为朋友呢?
我们分析一下三种状况:
1、线性:时间对你其实是不咸不淡的;
2、凹性:时间是你的敌人;
3、凸性:时间是你的朋友。
在凸性的状况下,你不能犯错的时间要少得多,这仿佛某种时间的恩宠。例如Michael Burry下注之后的三年,大多时候看起来都在“犯错”,可一旦正确(大概率会发生的),仍然会实现全局性的出色业绩。
塔勒布对此总结道:
如果你拥有有利的不对称性,或正凸性(选择权是特例),从长远来看,你会做得相当不错,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表现优于平均数。
不确定性越强,可选择性的作用越大,你的表现就越好。这个属性对人生来说非常重要。
关于“凸性”,让我们跳入另外一个领域:
创业与风投。
众所周知,创业九死一生,风投十拿九不稳。
创业和风投项目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那么做风投的人,该如何从中赚大钱呢?
在一本关于创业和风投的图书《硅谷创业课》里,反复出现了三个概念:
1、凸性;
2、大满贯;
3、反向思维。
创业和风投的秘密是什么?
不是计划,不是设计,不是胸有成竹,而是模仿大自然演化过程中的混乱,捕获随机过程中新物种的涌现。
如《反脆弱》里写道的:
大自然懂得善于可选择性,它展示了如何以可选择性替代智慧。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塔勒布写道:
这是一种与期权类似的试错机制(快速失败模型),又名凸性自由探索。在这一机制下,错误的成本低,最大损失是已知的,而潜在回报则是巨大的(无限)。
红杉资本的迈克尔·莫里茨说,即使是很厉害的公司,一开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展前景并不清晰。
“我们喜欢那些并不被大家看好的人或项目,这一直是我们做生意的方式。”
为什么呢?
原因和迈克尔·伯里的投资理念一样:
风险投资业务的成功在于购买错误定价的凸性。
马克·安德森说,对于爱彼迎,人们惯常的想法曾经是:
“人们住到彼此家中,不会遇到拿着斧头的杀手吗?”
所以,那些“看上去不像世界上最棒的点子”实际上更可能存在凸性,因为不确定性是明智的投资者的朋友。
如果没有一些能让初创公司的雄心壮志看起来有点疯狂的因素,项目潜在的回报不太可能是大满贯类型,而大满贯类型才是投资者获得成功的关键。
就像尼尔斯·玻尔所说:
你的理论的疯狂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关键是,它是否疯狂到有正确的可能。
风险投资这门艺术的全部要点是大胆的突破性想法。大胆的突破性想法的实质是:不好预测。
那该怎么办呢?
霍华德·马克斯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很难进行预测,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
具体来说,就是购买包含被错误定价的凸性机会的投资组合,而不要设法去预测不可预测的未来。
到那里去发现凸性机会呢?
投资人认为,发现凸性的最佳地点是:其他投资人或公司创始人忽略的地方
这就是“反向投资思维”的重要性。
然而,不管怎样,“凸性、大满贯、反向思维”这三个厉害的概念,还是要放进一个传统的大锅里,那就是基于概率的期望值计算。
1993年,沃伦·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说明了购买包含凸性机会的投资组合这一方式:
“你可以有意识地投资包含风险的项目——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带来损失或损害,但前提是:你相信概率加权后的收益将远远高于概率加权后的损失,并且你可以同时投资几个相似但不相关的项目。”
投资很难。
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斯曾经对查理·芒格说过:“通过投资赚钱并不容易,任何认为此事容易的人都是愚蠢的。”
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赚到大钱的,并非本文前面提到的独眼股神迈克尔·伯里,而是约翰·保尔森。
  • 2007年,他的基金公司盈利高达150亿美元,保尔森个人收入逼近40亿美元。
  • 2008年至2009年初,他再次为公司和客户带来了50亿美元的收益,自己也赚到了20亿美元。
  • 2010年,保尔森以120亿美元的身价,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45位。
  • 2011年保尔森的基金规模达到380亿美元的高峰。
然而,随后保尔森似乎再也无法回到2007年的鼎盛时期,其平均回报回落至6.18%,其中2011年亏损9.88%。而且是在股市崛起期间。
尤其是他下大注于制药公司凡利亚,更是造成了巨大亏损。
现在,保尔森的基金规模已经缩水至 87 亿美元。
也许保尔森太急于证明自己了。
他连续赌对了三次: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黄金。
或者,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幻觉。
这似乎说明了一件事情:
投资市场并没有所谓的炼金术。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墨菲定律又鬼魅般地出现了。
既然投资如此不容易,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些几乎没有风险的投资品类呢?
也难。
指数基金,似乎是巴菲特唯一向大众推荐过的投资标的。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理性投资者不再自己选股,而是定投指数基金。
然而(没错,说起万无一失,总会有然而),我们前面的独眼股神迈克尔·伯里又站了出来。
前不久,他认为又一个类似次贷的金融产品可能会引发崩盘。
他说的,正是指数基金–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迈克尔·伯里分析如下:
大量资金流入指数基金的情况正如同2008年危机前的CDO。
2004年ETF的资产规模为3380亿美元,到2018年中已高达55950亿美元,是前者的16倍。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迈克尔·伯里的判断,基于他对指数基金的基本观点:
指数基金的模型并不牢靠,被动投资者不需要做到真正的价格发现所需的安全性分析。而且流动性差,基金销售人员也在自欺欺人。
难道“万无一失”的指数基金也会崩盘吗?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关于赚钱的结论:
1、赚钱非常非常难;
2、过往的业绩不代表未来的表现;
3、绝大多数股神都会跌落神坛。
用毛姆的话来说,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把青花瓷打碎,把你投资账户里的钱变少。
熵增原理,不仅应用于物理世界,也适用于赚钱。
让我们看看讨厌的墨菲在金钱世界的定律吧:
a、假如你在两只股票里选了一只股票,你买的那只会跌,没买的那只会涨;
b、忍耐是个优点,但绝等不到公鸡下蛋。你的那只重仓股就是那只公鸡;
c、假如一个人对你说“这不是钱的问题”,那就一定是钱的问题;
d、钱不是万能的,比如:钱不够多的时候。
 
如果从有序到无序“不可逆转”,为什么人类还能在地球上繁衍进化呢?
既然墨菲定律一直在到处捣乱,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赚到很多钱呢?
假如证券投资的赢家是随机漫步的傻瓜,那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厉害的创业者呢?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负熵。
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产生熵—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并逐渐趋近于最大熵的危险状态,即死亡。
要摆脱死亡,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汲取负熵……有机体就是靠负熵为生的……新陈代谢的本质就在于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活着时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
薛定谔认为:
  • 一个有机体使它自身稳定在一个高度有序(或低熵)水平上所用的办法,就是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地汲取序;
  • 如高等动物摄取物质状态极为有序的食物后,排泄出来的则是大大降解了的无序的物质;
  • 对植物来说,太阳光是“负熵”的最有力的供应者;
  • 非平衡(即物质和能量流)可能成为有序的源泉。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正如史蒂文·平克所说:
生命、思想以及人类奋斗的最终目的–创造能量和信息,克服熵的浪潮,并开辟有利秩序的庇护所。
让我们先看一下创业公司的“负熵”(来自《硅谷创业课》):
1、发现一个秘密,解决一个问题,传递一个核心产品价值。哪怕很毛糙,很弱小。
著名的首席执行官吉姆·巴克斯代尔总是说:“最主要的事情是保持关注最主要的事情。”
每家公司都有藏在核心价值背后的利润引擎,如果把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去掉,这个引擎会很简单。
一个初创公司应该只有一个公式。
这就是我在人生算法里所说的内核
2、高风险、不确定性和无知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要保持谦逊,避免过度自信。只有不断转变思想,你才能具备从凸性中获利的能力。
3、“要在创始人身上寻找的品质包括高智商、强烈的目标感、对成功的不懈追求、有进取心和竞争性、对高品质的完美主义追求、喜欢改变和颠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新想法、为人正直、把优秀的人聚拢在自己身边、热衷于创造真正的价值(基于洞察)。”
4、当今世界的变化无法预测,伟大的团队总是能够对这样快速变化的环境做出回应。这就是为什么投资者会花那么多钱在初创公司团队建设上。
强大的团队让初创公司本身具有凸性
环境变化下的“驾驭”能力比做出中期和长期规划的能力更有价值
5、然后,追求大满贯的机会,并为了这个目标而逆向思考
以上,正是风投人士们梦寐以求的“凸性”。
 
这个世界真的有炼金术吗?
在塔勒布看来,最接近炼金术本质的,是正收益凸性效应
他这样描述:
a、混为一谈问题(误将石油价格上涨归结为地缘政治,或者误将赢钱的赌博归功于良好的预测,而不是收益和可选择性的凸性效应)的严重程度。
b、为什么任何具有可选择性的事物都具有长期优势——以及如何来衡量它。
c、以上两点合并:混为一谈和可选择性。
尽管我是在本文写到一半时,才不得不翻出《反脆弱》这本已经算不上时髦的书(一方面是因为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道理大多一样,一方面是因为聪明的作者实在不多),但发现我的“小概率”所涉及的两条基本公式,与“反脆弱”基本一致。
一个是期望值
一个是琴生不等式
关于期望值,看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是:
试验中每次可能的结果乘以其结果概率的总和
例如,掷一枚公平的六面骰子,其每次“点数”的期望值是多少?
每一面出现的概率都是1/6,所以计算如下: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计算结果是3.5。
尽管计算如此简单,但是光是这个小数点儿就让人抓狂。所以在上一篇文章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都是概率高手?(零公式入门篇)里我才不厌其烦地用“平行宇宙”来打比方。
但是上一篇文章里没有说的是:每个平行宇宙的胖瘦是不一样的。
为了早点儿结束这一篇文章,我将在下一篇里再说平行宇宙的胖瘦。
另外一个公式是琴生不等式(也称为詹森不等式),它给出积分的凸函数值和凸函数的积分值间的关系。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琴生不等式是关于凸性(convexity)的不等式。凸性是非常好的性质,在最优化问题里面,线性和非线性不是本质的区别,只有凸性才是。如果最优化的函数是凸的,那么局部最优就意味着全局最优,否则无法推得全局最优。
有很多不等式都可以用琴生不等式证得,从而可以把它们的本质归结为凸性。
所以,所谓点金术就是这两个公式的混合使用:
一方面,不管你是押注于大概率事件,还是小概率事件,还是由小概率叠加出来的大概率事件,首先看你要下注于正期望值的事件;
另一方面,你下注的事件是凸性的。
这样一来,你并不需要“准确预测”太多未来,也不惧怕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时间都是你的朋友。
没错,投资本质上是一种关于概率的练习。但首先,你必须懂得一些最基本的公式,这样你才能深入至原理层面,而不是懂一堆道理和幻觉。
这就是投资与赌博的区别。
最后
这个世界真的有炼金术吗?
有。
但是这个炼金术也和世间万物一样,充满了随机性。
如此一来,还能叫炼金术吗?
但是,如果不这样设计,这个炼金术很快就会泛滥成灾,金子就不值钱了。
墨菲定律总在打翻牛奶让人心烦,但时间的方向,人类的意义,全都要仰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坚定和无情。
假如不是如此,我们就无法回答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的开篇之问:
“世界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
我喜欢诺奖得主盖尔曼的一段演讲。他认为:
“宇宙的历史并不只是由基本定律决定的。它取决于基本定律和除此之外的一长串巧合或者说几率。”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一定要去追寻自己的炼金术,我们要找的,可能就是那些伪装成小概率的大概率,以及大概率所试图靠拢的基本定律
盖尔曼这样说:
基本理论并不包含那些概率,它们是额外的东西。因此它并不是万物理论
实际上,宇宙中围绕我们的大量信息来自于这些巧合,而不只是基本定律。
现在人们常说,通过检验由低能量到高能量再到更高能量,或者说由小尺度到更小尺度再到更小尺度的现象来逐步向基本定律靠近就像是剥洋葱
我们这么不断继续下去,建更高能的加速器来找寻基本粒子,这样就能够逐步深入粒子的结构,沿着这条路,我们就可以逐渐接近基本定律
我对自己何以在21世纪的这个时间存在于这个世界一直满怀好奇,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看,生命在地球上繁衍,概率小到不可思议,哪怕是月球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都会阻止生命最初的出现。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

我也感叹斯宾诺莎所说的那位自然之神,其手艺何以这般出神入化、真实可触。
一旦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罕见的小概率,我们就应该继续祈祷这些不可思议的小概率继续发挥作用。
这些小概率,即每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依靠所忽视的那些已知条件,地球,太阳,空气,雨水,仿佛被无数条凸性曲线所庇护。
叔本华曾说:

这个世界仅有一盏天平,就是灾难痛苦和邪恶罪行对等的天平,除此之外再无其它,衡量自己幸福的标准不是受过多少享乐,而是躲过多少灾祸。

即使是世俗层面的财富追求,也无法脱离从古至今哲学家们的洞察。
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凸性曲线(尽管与宇宙已有的凸性曲线对比微不足道),尽情与这个不确定世界的小概率共舞。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DgHJtW0ll1Zm_KPndOUow

在暴跌中活下去(二):别旁观,不要浪费你遭遇的危机

 

如果没有“遍历性”,
就会失去“概率权”。
在暴跌中活下去(二):别旁观,不要浪费你遭遇的危机
用通俗的大白话讲:
如果你不能活到看到所有可能性发生的那一天,那么即使概率告诉你,你有可能获胜,但你死了,你将永远赢不了。
因此——概率的数字具有欺骗性。
“遍历性”“概率权”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告诉了我们在当下这个危机时刻最该做的两件事:
1、别出局。
  • 活着比什么都强。
  • 要赚钱,你首先得活得长。
2、别旁观。
  • 不要浪费了你遭遇的危机。
  • 参与其中,为未来下注,但不是简单抄底。
本文是“看不见的遍历性——别出局、别旁观”系列的下半部分:
——《别旁观》——
首富巴菲特的背后,也是“遍历性”。
假如我们只看见“别人乐观的时候我悲观、别人悲观的时候我乐观”,那就太简单了。
那么简单,为什么我们总学不会?
真的只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慢慢变富吗?
当然不是。
2020年的这场危机,如果说巴菲特预测对了,似乎有点儿勉强。
今年(2020年)2月22日,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里说:
在给出这一乐观预测的同时,我们也要发出一项警告:未来股价可能会发生任何变化。有时,股市会暴跌,幅度可能是50%,也可能会更大。
有人说股神抄底被套,增持达美航空4500万美元,增持纽约梅隆银行3.59亿美元,增持后股价暴跌。
这点儿算啥呀,巴老截至2019年末持仓的股票市值高达2480亿美元,大多成本较低。
同时,他手握现金超过1250亿美元。
又到了他拿着脸盆满地捡钱的时刻。
巴菲特不喜欢预测宏观,但不代表他对宏观没有预测。
他有一个很喜欢的市场指标: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值。
  •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时期,美股与美国GDP的比值高达146%:
  •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为137%:
  • 在2018年,这一数字为148.5%。
过去两年,巴老一边重仓苹果公司,一边大举囤积现金。
在危机时刻,既能做到不爆仓,又能抓住机会大赚一笔,等于要同时做好两件事情,就像用一只箭射下两只飞鸟。
我们还是要说回遍历性。
巴菲特有一句至理名言:“ 要赚钱,你首先得活得长。”
这只是其一,对应的是本文的上部分:别出局。
一直喜欢索罗斯而踩巴菲特的塔勒布,对此评价道:
他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依靠复杂的成本收益分析赚来的,恰恰相反,巴菲特只是建立了一个非常严格的筛选体系,只有通过筛选的项目他才进行投资。他曾经说过,成功人士和真正的成功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后者几乎对所有投资机会说“不”。
塔勒布说自己的观点与巴菲特类似:
对尾部风险说“不”。
  • 许多方法都可以赚钱,且完全不必触发尾部风险。

  • 许多方法可以拯救世界,完全不必使用那种会导致系统脆弱性和未知风险的复杂方法 。

然而,“说不”的目的,是为了机会来临的时候可以大举进攻。
  • 别挂掉,这样你才有机会保护“遍历性”;
  • 要出手,这样你才有机会实现“遍历性”。
不因“遍历性”而死,亦不要错失“遍历性”的指数型回报。
不从你遭遇的危机中获利,在恐慌中躲在角落,即使没有爆仓,其实也是隐性出局。
下面要说的,对应的是本文的下部分:别旁观。
巴菲特在众人悲观时出手,以实现“遍历性”,以及捡到那些被放弃的概率权,靠的是什么?
首先,不是准确预测,也不是精确抄底。
巴菲特不喜欢预测宏观,也不擅长于抄底。
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因为抄底曾经死得很惨。
历史上好几次巴菲特大举买入后,股价继续下跌,而且还跌得很多。
这是他坚守“价值投资”之道的原因。
把股票当作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假如股票下跌,相当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打折甩卖,何乐而不为?
同时,他也会鬼精地设计各种安全抄底,例如买可转换优先股。
在暴跌中活下去(二):别旁观,不要浪费你遭遇的危机
当然,看错了公司是另外一回事。那就认错,卖掉。
实现遍历性,需要源源不断的弹药,以及聪明的下注方式。
巴菲特的公司,总部只有25人,却管理了市值数千亿美金的很多家公司。
他放权管理,只要求一点:公司把赚到的钱源源不断地交上来。
巴菲特选择好公司的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资本支出小自由现金流大。
外加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巴菲特拥有泉水般的资金弹药。
加上价值投资的护城河,以及坚决不加杠杆的自律,在股市这个“遍历性”游戏场,巴菲特可以一直下注。
巴菲特的资金量很大,所以逆势建仓是机会,左侧买入是常态。
长期持有是另外一种下注方式。你可以理解:长期持有是每天卖掉手上持有的股票,然后继续再买回这些股票,然后一分钱交易费用都没有。
此外,巴菲特的资金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期限,都是十年以上的长期浮存金或者永续资本。
当然,还有索普研究出来的关于下注的凯利公式。
时间是“遍历性”的朋友。
这里的时间,包括时间的长期性,以及周期的波动性。
马克斯在《周期》中文版序言中说: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周期、判断周期和利用周期,在周期的每个重要转折点采取相应的投资行为,就能长期战胜市场。
周期的特点是,市场要么过于悲观,要么过于乐观。
就像叔本华说的:
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荡。
难题在于,你永远无法知道,现在股市是处在过于悲观的阶段,还是过于乐观的阶段。
我赞成不去精确预测周期,但是要理解周期。
真正“靠预测赚钱”的鼻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留下名字的思想家,被后人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的泰勒斯。
泰勒斯曾被人嘲讽“哲学是一项无用的事业”,于是他凭借自己的天文学知识早在冬天就预测到了来年的橄榄大丰收,因此他以微小的成本在米利都和开俄斯岛租赁了榨油坊。由于无人竞争,他成功在来年通过出租榨油坊获得了大量利润。
亚里士多德记载了这个故事,并且说:
“只要哲学家们愿意,他们很容易致富;只不过这并不是他们的追求。”
然而,塔勒布认为,泰勒斯的发财,靠的不是天文学的预测,而是基于概率和期权的下注。
重点在于泰勒斯能用“一小笔钱”获得租下大量的油压机的权利,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期权”案例。
泰勒斯的赚大钱秘密,靠的不是准确预测天气,而是自己创造了一个“凸性机会”,如下图:
在暴跌中活下去(二):别旁观,不要浪费你遭遇的危机
我在《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一文中详细讲述过这个话题。
这其实是一次逆向应用黑天鹅的精彩案例。
“遍历性”下的黑天鹅,大多时候是反向的,也有时候是正向的。
让我们再回到“预测”这件事儿。
除了算命先生,极少有人能靠精确预测来赚钱。
即使你可以极为准确地预测一件事会发生,你也很难预测这件事情究竟何时发生。
这就像是要把几个鹅卵石叠起来,难度太大了。
即使是达利欧、巴菲特等大神,也做不到。
更何况,现实世界的发展是非线性和不对称的,“百年不遇”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巴菲特89年见过一次的熔断在一周内就发生了好几次。
所以塔勒布说,黑天鹅事件无法预测。
你唯一可以做的,是让自己不要被黑天鹅杀死。
(厉害的话还能去抓只肥天鹅。)
我们只有像冲浪运动员那样,享受波峰和波谷,在“遍历性”中生存,强大。
一旦拿来做类比,多精确的概念都会有模糊之处。在塔勒布的书中如此,在我的文中也是。
塔勒布在书后列了一大堆数学公式以及技术性附录,用于维护自己的“学术权威”。
完全遍历性的反面,是一种吸收态
吸收态,是指当粒子撞上一个吸收壁,它们会被吸收或黏住。
吸收壁就像是一个陷阱,一旦被吸收进去就出不来。
比方说财富,有钱的人更容易赚到钱,而没钱的人更难赚到钱。
又比如说,牙医领域是个“吸收态”较弱,“遍历性”较强的行业,大家的收入比较均匀。
很多行业的所谓“红利”,都被寡头独吞了。例如智能手机。与其挤进去,不如做智能手机生态链的事情,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
例如罗永浩放弃智能手机而做直播带货,目前看起来是个聪明的选择。
他仍然身处智能手机掀起的超级浪潮之中,并未真正出局。
但是对比起做手机,“直播”有更好的“遍历性”,也契合他的基因。祝他好运。
我们还可以说,一棵有“遍历性”的果树的价值是小树苗价值的很多倍。褚时健能做成褚橙,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像种树那样来经营企业的人。
前阵子韩国围棋世界冠军崔哲瀚九段兼职当扑克牌选手,他自己的说法是棋赛太少,时间充裕,所以开始新挑战。
但在我看来,是因为围棋领域的奖金主要都被最厉害的几个棋手瓜分了,而德扑呢,随机性更强,更有“遍历性”。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对于竞争环境的选择,也就是说到底选择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遍历性”也是一个有趣的思考工具。
最后
该说的都说了,但是为了票房,还是要总结几个干货。
“遍历性”对个人而言,有什么用呢?
下面给出十个建议:
建议1:你要对“别的平行宇宙里的你自己”负责任。
这其实是对未来的你负责任。
有些看起来极小的集合概率,会通过时间叠加起来,形成要命的墨菲效应。
建议2:把自己的一生当作一盘棋来下。
人的一辈子就是一个蒙特卡罗发生器(我忍住没展开写这个),是一个概率统计的过程。
长久的行为方式,远比暂时的结果更加重要。
建议3:警惕那些极小概率的风险,不管利益有多大。
假如失败的结果无法承担,多高的期望值都不值得去下注。坐飞机呢?约百万分之一的风险,可略。
不要有侥幸心理。
建议4:别出局,保护自己人生的“遍历性”。
只要活得久,一切都可能发生。
做对的事儿,知错就改,别赌,别情绪崩溃。
建议5:别旁观,为自己的“遍历性”持续下注。
不好的季节,往往是耕种的好时候。
在大家都慌张的时候,看看能够埋下什么种子。
例如开始慢慢用闲钱定投指数基金,或者悄悄开个抖音号。
建议6:像冲浪那样平等享受波峰和波谷,享受整个旅程。
这方面我们要向植物学习,一年四季,花开花落。
苦中作乐,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建议7:别试图预测未来,而是提高自己的生命力。
生命力就是“反脆弱性”,就是在不可测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测试一下自己对现有生存条件的依赖性,例如是不是离开现在的工作就活不下去,离开了某个人生活就会崩溃。
2020年的这场危机,测试了很多行业,很多公司。
人们开始重新理解“在线”的价值。你该如何参与其中?
建议8:主动设计自己的“遍历性”。
假如你是顶尖厉害的人,选择那些“分布不匀”的吸收态行业,例如基金经理,明星;
假如你是喜欢平平常常的人,选择那些平均收益较高的“遍历性”的行业,例如医生,老师,工程师。
建议9:构建护城河,留有冗余。
别总处在绝境。总在为下一顿操心的人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吃饱后,试着去做一些吃饱了撑着的事情。
建议10:守住大钱,亏点儿小钱。
不要拿自己输不起的钱去冒险。
主动投资一些小钱,在那些肥尾的小概率事件上,敢于积极试错。当然,要是那种正期望值的事情,而非买彩票买币。
我们这个时代最奇妙的地方是:几乎每个十年都是完全不同的。
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恍若隔世。
这个世纪的第1个十年,第2个十年,第3个十年,各个不同。
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我们过去这三十年一路向上的好时光,才是“意外”的、奇怪的小概率事情。
当然,更奇怪的事情,是:
  • 太阳何以如此牢靠地、接近于100%地升起?

  • 水和空气为什么能恰到好处地供养我们?

  • 大气层如何这般脆弱而又尽职地包裹着我们?

如此种种。
假如真有造物主,祂已经在我们生存所依赖的99%的事物上,提供了接近于100%的大概率。
而类似于病毒、环境污染、核战争等极小概率的威胁,也许是广义进化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有所准备,不被其杀死。
除此之外,生活中绝大多数困扰我们的小概率,其实都是人类百无聊赖的产物。
别为了那些可要可不要的小概率的浮世诱惑,而失去我们极大概率拥有、且不能承受其失去的阳光和雨露。
照顾好自己,活久点儿,我们会“遍历”更多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未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OEgFBzGabv148dIaxkp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