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黑天鹅来袭,帝国财政压力骤增

新冠肺炎黑天鹅来了,网上不少评论说又要放水卖房了,否则经济下去,就打脸了,谈谈个人观点:

      一几天一个网友说得很好:土地,货币,国营垄断,是帝国财政的三大法宝。

       土地好理解,古代人有钱就买良田,当官的也是赐良田。

      货币在明清开始,铸铜镍币慢慢代替实际金银,帝国掌握了货币发行权,享有征收铸币税的权力,清朝末年一度靠放水带来同治中兴。

      国营垄断就是西汉桑弘羊等提出并推广的盐铁专卖,利用这种专卖和高价,获取强大财政收入。通俗的说,就是割韭菜玩法在西汉就成熟了,当时就很大争议,认为是与民争利。

      我们的地产是这三大法宝的集大成者,因为房子是盖在垄断土地上的,可以通过首付放大信用货币的载体。堪称几千年来最伟大的创新。

       这个神器太好用了,经济不行就刺激,08年和15年都狂欢过。但过去过度依赖这个神器,短期面子好看,长期后患无穷。

        如挤压实体GDP下行,掏空钱包挤压消费,汽车手机消费萎靡,年轻人绝望降低婚育率,各个关键指标都是一路向下,宽松卖房救经济这条路已经走不下去了,韭菜已经割秃噜了。

 

       二,其实19年经济压力就很大了,GDP增速都降低到6%了,很多年新低,已经很难看了,如果能放水卖房早卖了。

       任泽平等地产大V一直呼吁降息,都开始指桑骂槐的说,猪也挡不住降息了,实际基本还是没降,25BP是货币最小操作单位,5BP根本只是象征性跟着老美加息降息表个态。

        不出意外,以后货币政策还是如此,总体中性,定向宽松给实体。货币政策受制于物价,房地产受制于实体经济,实在是没有太大宽松空间。

     三,任何黑天鹅都只会加剧踩钢丝的难度,操作空间更小,而不是说实体不行就放水卖房,那样傻子都可以做了。

        钢丝两边就包括,货币宽松物价就起来,地产宽松实体就彻底死翘翘。

      去年猪肉价格高企,遏制了放水空间。其实不仅猪肉,其他食品类,如水果蔬菜也跃跃欲试。

         资产泡沫带来超级地租,打的实体奄奄一息,也必然传递到物流和民生物资价格。工具箱里没工具了,也没有03年后的wto对冲了,家底也被这几年折腾差不多了。

       历来都是内部自己玩空虚了,才会有外部冲击,否则帝国抗风险能力会强很多。


     四,今年新冠更不乐观,短期影响生鲜水果等价格,深圳超市上午九点后菜就很难买了,因为物流和劳动力跟不上。

         如果不能尽快扑灭疫情,企业无法正常开工,其他非食品类同样会供给不足,就像现在的口罩,价格那就更难处理了。

        所以正月十五是个重要节点,那时可以正常开工,日子还能过过,如果还是不行,赶紧洗洗睡吧。

        供给不足刺激价格,货币政策只能紧不能松,物价多高,货币就多紧,股市楼市都会大幅度跳水。

       房子销量在19年已经疲态了,总面积销量比18年萎缩,新冠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新冠影响开工,遏制货币宽松空间,抽空居民现金流,后面压力更大,不一定是现金为王,但高负债居民会很麻烦。

        

        地产神奇很重要,卖地收税带来财政富裕,老百姓加杠杆买房放大信用货币,大量资金涌入市场,带来各行各业巨大繁荣。15年之后的经济,基本上都是地产带来的。很难想像地产神器没了后日子这么过。

       使疫情好转了,大致可以开工了,地产神器萎靡也会拖累帝国财政,失去地产神器后的帝国大时代也会到来。庚子年都是大时代,上一次是1960年,再上一次是1900年,再再上一次是1840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JrZvRG8xBWSZXQdufdlbw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智谷君语:

中国人用40年的时间,体验了“钱生钱”的魔力,体验了楼市造富的神话,体验了理财产品的反复收割,时代的变化发展,决定了个人财富的增速。今天,当负利率的全球性浪潮袭来之时,从未有哪一刻像今天这般亟需呼唤一次全民财商启蒙。靠运气挣来的钱,最后都会凭实力亏掉,你还在被动接受市场教育吗?

◎作者 | 正解局 

◎来源 | 正解局(zhengjieclub) 已获授权

时代不息,财富保卫战不止。

2015年的夏天,好像来得格外早。

其实,燥热的是人心。因为,已经好几年没人理睬的A股,竟然猛涨了起来。

春节一过,上证指数就从3200点,一口气涨到了4500点。短短两个月,涨幅将近40%。

空气里,弥散着财务自由的味道:暴风科技一上市连拉29个一字涨停板,涨幅一度超过4700%……

短短两个月,1块钱变成47块。恐怕,没有比这更能刺激人性荷尔蒙的了。

大大小小的证券营业部,又久违地热闹了起来,开户、开融资融券权限的队伍从营业部里一直排到大街上。地铁上、公交车上,男男女女都在盯着行情、复盘。

在这个时候,买房,还是买股,人们又争论起来。

而当时一家媒体调查,如果有100万,你是买房还是买股?超过60%的人选择,买股。

当时,媒体还感到欣慰:把买房作为第一投资渠道的局面,正在改变。

那年4月,温州90后海归徐晨把父母准备的婚房卖了,套现200万,其中100万投向股市。

不过,也有谨慎的人,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潘宏则把东拼西凑的150万,买了人生的第一套房(总价420万)。

就在徐晨入市后,当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冲上5178.19点。

只不过,到现在人们才知道,这个5178.19点是之后四五年里的最高点。

如果仅仅用市场平均表现来看,徐晨的100万,现在很可能只剩下70万左右,而潘宏150万买来的房子,在深圳市价早已超过800万。

4年多前,一个看似轻易的选择,在财富上的后果,却是云泥之别。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数亿富起来后,中国家庭财富保卫战的一个小小缩影。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上证指数走势)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中国普通人第一次见识到“钱生钱”的魔力

时间如果向回推几十年,动辄百万这样的数字,几乎是所有国人不敢想象的。

1956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98元,人均消费支出才88元。到了1978年,这两个数字也才涨到171元、151元。

那个时候,更常见的情况是,即便有钱也不见得好使。因为,物资极端短缺,差不多全部的物品都要凭票购买。那个时代,票比钱更重要。

哪怕是后来执掌总资产超过22万亿的工商银行老板姜建清,仍然记得小时候上海人生活的拮据。因为市内公交分段计费,精打细算的上海人坐公交车时,经过一番计算,往往会前面走一站,下车后再走一站,省下一段车费。

但时代浪潮滚滚向前。

1977年夏天,在上海600里外的南京,南京大学的年轻教师胡福明在南方闷热的空气里,一边陪护着生病的妻子,一边在走廊里写下自己对时代的思考长文。

最后,那篇长文经过编辑,题目被确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引爆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

改革开放,成为最大共识。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一瞬间,中国人创造财富的激情被点燃。

一些胆大者开始“下海”,主动去追逐财富。一批风流人物诞生。

1984年,柳传志拿了20万,创办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目标是营业额能做到1000万,因为当时中科院有4万多人,研究经费也才8个亿。

走出去才知道天地宽。当年,柳传志就赚了大钱。他给每个员工发了几十块钱的奖金,还专门告诫员工“不要告诉其他人”。

不过很快,赚钱在大众的眼里,不再是上不得台面,而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了。

这期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8年时还只有343元,到1982年就突破了500元大关,到1980年代末已经高达1373元。整个80年代,中国城市人口钱袋子鼓了两三倍。

但过惯了“穷日子”的国人,还是喜欢把钱攒下来。

那时,因为国家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资金极端稀缺,所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能高达6%,甚至突破10%。

存1000块钱,一年利息就有将近100块,而那时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单位,月工资也不过四五十块钱。

所以,在整个1980年代,银行里居民存款每年都以大几百亿的速度增加。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1982年的一张存款利率表)

在见识到钱生钱魔力的同时,大多数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国人也第一次见识了财富原来也是那么的脆弱。

1988年三四月,最高决策层下决心,要进行“价格闯关”,打破经济运行中的双轨制。

价格一放开,肉禽蛋、烟酒开始大幅涨价。到8月,CPI已经上涨到38.8%,比如,呢绒涨53%,毛线涨70%,彩电涨40%,洗衣机涨160%……

抢购风一下席卷全国,在武汉有人买了400斤食用盐,南京有人买了500盒火柴,广州有家庭主妇扛回来10箱洗衣粉。

银行里的居民存款一个月少了20个亿。因为不换成实物,就意味着这些钱更不值钱。

1991年春晚,姜昆、唐杰忠的相声《着急》里,就有一段描述这次抢购潮:

甲:刚想睡觉,就我们街坊二大妈这一嗓子,把我没给急疯过去。

乙:二大妈说什么啦?

甲:“告诉你们,过两天副食品要涨价啦!”你说急人不急人哪?

乙:老太太就爱传这个。

甲:哎哟!急得我,第二天早晨赶紧到单位请假,到银行取钱,那个平板车、三轮车、小推车我一趟一趟往家拉呀。

乙:你拉什么呀?

甲:油盐酱醋啊。

乙:多少?

甲:味精八抽屉,花椒面一大衣柜……

一向习惯被安排的人们第一次慌了手脚。

但其实,他们还不知道,随着财富增长,吞噬财富的风险也从没消去。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大家起初并没有发现楼市的造富能力

如果说,80年代还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时代,那么,90年代则完全是一个现实主义时代。

1992年的南方谈话,就像一声春雷,再次炸响整个中国大地。

当年就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从大学、事业单位出走。这在一直以吃皇粮为荣的中国,恐怕是千年来的头一回。

那时也是一个“基本上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时代”,也成就了潘石屹、陈东升、冯仑、俞敏洪等等,一批至今在中国举足轻重的“92派”企业家。

财富,在中国大地涌动起来。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近3倍,农村居民更是增长了近3.6倍。如果说“万元户”在1980年代还算常见,不到十年之后,在中国东部发达省份,四口之家大部分都算得上是“万元户”了。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浙江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局)

与此同时,更多的财富工具也出现了。

1990年底,上交所、深交所开始营业。其实,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可以追溯到1904年(上海西商众业公所)。

时隔30多年,中国股市再次开放,初衷是服务国企脱贫解困。

不过,人们却发现股市的另一个作用:巨大的赚钱效应。

上交所正式营业后,挂牌的只有8只股票(俗称“老八股”)。当时的涨跌停板幅度是1%(后来改成0.5%),股指从96.05起步,连续涨了2年半。

到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涨跌板限制,实行“T+0”,上证综指从617点,一天涨到1266点,涨幅高达105%!三天暴涨570%。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股票能让人一夜暴富。

当时,申银、万国、海通等上海三大证券公司门前人如潮涌,周边交通为之堵塞。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而在年轻的深圳,一切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当年,在广州文冲船厂当司机的甘爱军,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听说炒股能赚钱,就停薪留职跑到深圳,两个来月就赚了几万元。

1992年8月,深圳计划发行一批股票。

听闻消息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开始涌向深圳,当时广州到深圳的火车票从一张30块钱炒到300块,珠海到深圳的船票价也被炒高了10倍,还有人干脆从广州打出租车到深圳,车费高达3000块。

认购前3天,深圳各大发售网点就开始排起长队。8月10日发售当天,共有120万人参加申购。

但因为申购表格有限,很多人并没有拿到申购表格,从而丧失了发财的机会。

当晚,在深圳爆发群体事件。

虽然事件很快被妥善处置,但是股市却受到波及,上证指数3天内暴跌400多点。深圳股指也从8月10日的310点,一直跌到11月23日的164点。

一些激进的股民血本无归。

人们第一次见识了股市造富的力量,也看到了它毁灭财富的威力。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深圳排队申购的人群)

而另一个让财富更快增值的渠道,已经在无声无息中打开,只是还很少有人注意。

1998年,从东南亚开始,一场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多个国家经济彻底瘫痪。

而决策层对此认为,“中国尽管没有受到危机直接冲击,但面临着内需不足、消费不旺的局面。要保证经济增长目标,拉动内需成为当时经济工作中的迫切任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后来被叫作“98房改”的工作,正式启动。

核心就一条: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商品化。

同时,明确1998、1999两年是过渡期,2000年以后,不再买房分配给职工,由个人为主体购房。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天津一家楼盘打出“工程期0付款”的广告)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焦虑的背后,是财富怎么保值增值

不过,那时出现了一个现在我们几乎难以想象的景象:房子严重滞销。

比如,200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不到1.3亿平方米,但实际上全国竣工的房子却有2.99亿平方米。

北京的房价,也不过四五千块钱。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先富起来的人,还不是足够得多,没法撑起房地产市场。

但时代总是在向前发展,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也更加深入融入全球经济。入世15年里,中国从世界第6大经济体跃升为第2大经济体,第2大对外投资国,进出口额增长了8倍。

这并非和个体无关。

在2000年后,不到20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从6255元,增长到近4万元,农村居民也从2282元,增长到近1.5万元。

还有一个更常用的指标: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一般来说,越穷,为了维持基本生存,那么食品支出也就更多。在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左右,农村居民也下降到50%。而近两年,中国已经低于30%。

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一个界定: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也就是说,在2000年,中国居民已经开始进入小康。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在另一方面,决策层正式提出“财产性收入”的概念。

从2002年开始,股票出现几次大牛市,在房地产市场,土地招拍挂和住房制度改革带来了房价持续上涨。

这些都大大刺激了人们的财富热情,基金、理财,甚至小众的期货、艺术品等等都成为人们保存财富的方式。

2013年,兴起的“宝宝类”理财产品,让更多人找到了钱生钱的窍门。

而其中,买楼还是买股的争论,在过去20年里反复出现。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我们站在时代新的拐点上

放在今天,看似楼市派全胜。

但事实远没那么简单。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一套在北京朝阳区的两居室,挂牌价两个月来,从760万左右,两个来月累计降价170万,“590万就能卖”。业主甚至表示,只要诚心买,价格还可以再谈。

而实际上,和2017年4月最高点相比,北京房价平均下跌了20%左右。

如果有人觉得这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没有明白:

我们正站在时代新的拐点上。

先讲个笑话:

有甲乙丙三个人,挤进电梯,甲在电梯里不停往上跳,乙在里面一直双手划动,似在游泳,丙在里面打坐。

他们都上到了顶楼。

然后,人们问他们是怎么上来的。

甲说,我是一步一步跳上来的;乙说,我是顺着空气游上来的;丙说,我是靠意念,“身随意动”穿越过来的。

其实,国家发展就像那个电梯,而我们可能就是那三个人中的一个。

这并不难理解,中国人从1980年代开始拥有个人财富,背后其实是改革开放发轫。2000年后,国人开始由穷变富,离不开中国更充分地参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

更直白地说:时代发展,决定着我们个人积累财富的速度和上限。

而现在,时代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用政策话语来说,就是“新常态”。

这首先体现在整体经济发展上,我们曾经保持了长达十几年年均10%以上经济增幅。可如今,我们增长率已经调整到6.5%左右,参考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经济换挡期可能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不要以为“新常态”和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中国近年来GDP增速)

甚至有可能,我们将迎来一个负利率时代。

这并非危言耸听。相关政策界人士在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时就表示,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地进入到负利率时代。

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目前还不是负利率,还在拖延。二是负利率迟早到来,或许不可避免。

目前,欧元区、日本、瑞典、丹麦、匈牙利、挪威6个经济体已经出现过负利率。

说到负利率,我们熟悉的一种情况是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等于是让通胀吞噬财富。

而实际上,目前的这种情况更加极端。

2019年8月6日,瑞士银行通知客户,从11月份开始,对存款实施负利率,不光不给利息,还要收取年费。

比如,存款超过50万欧元,年费收取0.6%。也就是说,存50万欧元,一年后只能拿回来49.7万。

日本负利率政策推出后,就出现了民众购买保险箱的热潮,很多商家的保险箱销量上涨了一两倍。

而购买保险箱的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不能忍受负利率吞噬自己的养老或者血汗钱,宁愿放在家里自己保管。

因为,只有把钱藏在保险柜,才能跑赢负利率。

从中,我们也隐约能看到,如果全面进入负利率时代,是怎么样疯狂的图景。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但不要以为,买房就一定能笑到最后。

恰恰相反,我们可能将永远告别靠买房一两年就赚一倍的时代。

楼市调控政策到现在还没有放开,就算撇开这一点不谈。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人口。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是1523万,比2017年下降了11.6%,而普遍预计2019年会进一步下降。

实际上,从2018年以来,全国很多城市就出现了房价“滞涨”,即便是狂欢的二手房市场,也有价无市。

而根据美国的经验,过去100年,资产收益最好的首先是股票、国债、黄金,接下来才是房子。

1918年投资1万美元,买道琼斯指数能赚回288万,买债券是126万,买黄金是63万,而买房子则是41万。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这恰恰是富裕起来的人们需要担心的。

首先,中国人可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富有过。

瑞银和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份叫作《2019年亿万富豪报告——亿万富豪效应》的年度报告,其中说到,目前中国一共有325人位列亿万富豪,财富总量已经高达9824亿美元(将近是世界第8大经济体意大利的一半)。

即便是普通人,也拥有数量可观的财富。

有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国内住户存款余额高达72.4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超过5万元。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总规模已攀升至132万亿元,中国户均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60万元。

但是,目前国人的资产配置几乎是“自杀式”的。

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来说,可能更加形象。

中国城市家庭的财富管理只有33.5%算的上“基本健康”或“非常健康”,将近40%是不及格。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普通人屯在手里的房子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中国市场演进,总体上可以参考美国经验。根据调查,中国家庭资产77.7%由房产组成,美国家庭只有 34.6%。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家庭资产“一房独大”的惨烈后果,在日本、香港已经反复展示过。

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起,香港楼市崩盘,房价整体跌幅高达70%,超过10万名香港人成为“负资产”人群。这其中,有王菲、姜育恒和王杰等名人,但更多的是平头百姓。

1998年11月,香港发生第一起烧炭自杀案。到2003年,共有320人选择了烧炭自杀,烧炭自杀人数最多的这一年,正好也是香港楼市跌至谷底之时。

时代不息,财富保卫战不止。

当下,我们格外急需一场财富启蒙。

其中,首要的一点就在于抛弃“押注”式的资产配置方式,更加注重按照人生阶段、收入支出情况来配置家庭财富。

早在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借安东尼奥之口说:

不,相信我;感谢我的命运,我的买卖的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依赖着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也不会因为这一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所以我的货物并不能使我忧愁。

可惜,这个道理,直到今天,我们绝大部分人还不懂。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熟悉的余额宝,现在七日年化收益率只有2.4%左右,就在五六年前,这个数字还一度高达6.5%以上,几年里跌去将近六成!

在未来,要打赢财富保卫战,对我们的理财意识、能力提出了比以往都更高的要求。

中国人40年财富保卫战: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次财富启蒙

这些年来,实事求是地说,在金融投资领域发生不少乱象,比如,P2P爆雷、“炒空气币”。

这些的背后是什么?

是国民平均“财商”还不高。

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一场财富启蒙。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5kKSTuGbCb7ZC080HFhiA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这是我听过最醍醐灌顶的答案

是粥左罗的第390 期分享
作者 l 老雾
来源 | 雾满拦江(ID:lwwuwuwu)
今天聊聊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是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贫富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
本文不煽情不鸡汤,只带你看看真实世界和人性背后的底层逻辑。
文章不长,希望你能静下心来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启发。
 
01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并且更愿意相信“读书无用论”
麻省理工有对夫妻,再加上他们的一位同事,花了20年的时间,奔走于18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一个现象:
有钱人可以光明正大的小气,穷人只能小心翼翼的大方。
就因为这个发现,他们仨夺得了2019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真是惊心动魄的发现啊。
三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简述为以下几点。
第一: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比如,非洲有些农民,世界各种机构给他们资助,想让他们成为有产者,从贫困状态中走出来。
但他们拿到这些钱,咣叽一声,举办一个盛大葬礼,钱就没了。
第二:穷人比富人更大比例消费支出。
非洲有些穷人,拿到钱不是扩大生产,也不投在孩子教育方面,而是买电视来看。
问他们为啥不扩大生产,却要看电视,回答说: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还有很多种小额信贷,起初的目的也是扶贫的。
但有些人贷到钱之后,不是投入生产,而是购买奢侈品,手机啦包包啦什么的,结果债转债利滚利,很快形成个大黑洞,把自己套进去了。
第三:穷人不相信教育。
研究数据表明,教育是最靠谱的长线投资,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投入,平均工资就会提高8%。
但穷人不信这个。
穷人认为,让孩子读书这事嘛,就跟摸彩票一个道理。
万一孩子读书好,这就等于摸到了大奖,全家就可以躺下啥也不干了,就等读书的孩子来养。
可万一孩子没有读书的天份,那这钱就白花了,还不如拿孩子当驴去拉磨,挣点是点。
所以穷人最喜欢宣扬读书无用论,无论多少人从教育中获得收益,他们也是视而不见。
说到底,他们不是不信,而是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短期欲望。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这是我听过最醍醐灌顶的答案

02
有钱人光明正大的小气
而穷人则小心翼翼的大方
第四:穷人不相信常识,会相信一些奇怪的东西。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非洲,劝说穷人给孩子免费注射疫苗,遭到果断拒绝。
因为村民不相信他们说的。等到孩子病了,再把孩子送到医院,花好大一笔钱救治。
相反,富人家的日子过得极是省心。
他们该打疫苗就打疫苗,该锻炼就锻炼,身体棒,吃嘛嘛香,精力充沛的做他们该做的事儿,不富没天理。
第五:穷人比富人更爱面子。
富人觉得自己的命值钱,你踹他两脚,骂他两句,他赶紧闪开。
你打了他他要进医院,他打了你他要去法院,这对富人来说都是亏钱的事儿,划不来。
富人拿面子换钱。
但穷兄弟气性大,容不得别人说他穷,哪怕你一个眼神扫过,对他都是一种冒犯。
这意味着穷人更频繁的发生社会冲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以应付人际冲突和诉讼。
这一条,就是有钱人光明正大的小气,而穷人则小心翼翼的大方。
 
第六:穷人缺乏耐性,需要大量的钱缓释他们心中的焦灼。
 
穷人的生活压力特别的大,承受着更高的皮质醇含量。
 
所以需要频繁的释放压力,吃吃吃,买买买。
 
穷人需要不时的凑点钱吃顿大餐,或是凑钱买奢侈品,犒劳犒劳自己。
 
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本来就没钱,还要花费时间精力在不赚钱的事情上,就更没心思赚钱了,就更赚不到钱。
 
赚不到钱就更焦虑,就需要更多的钱释放压力……
 
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这是我听过最醍醐灌顶的答案
 
 
 
03
决定一个人终极贫富的
在于他的信念
三位学者花了20年的时间,走访了18个国家之后,得出个结论:
穷人要想脱困,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改变信念!
万万没想到,这都获得诺贝奖了,最后的解决方案,竟然是端上来一锅陈年老鸡汤。
有没有搞错?
当然没有。
三位学者能够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在于他们道破了贫富的本质。
世间人,不乏白手起家者,也不乏已经登上财富巅峰,又被人家割了韭菜打回原形的。
决定一个人终极贫富的,不在他爹是不是富一代,而在于他的信念。
什么是信念?
信念的第一个字,是你信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什么。
信念的第二个字,是你在心里念叨些什么,是你对什么有执念。
如果一个人,相信颓废的、混吃等死的人生,那么他心里念叨着的,无非不过是用最小的付出,占到这世界的最大便宜。
那么他对于投资啦教育啦这些长线的事情,一定是不感兴趣的。
因为这些事儿都意味着极大的成本付出,这不是他的菜,不符合他的人生观,他绝对不会干。
所以这类人的人生,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积累。
什么事都是浅尝辄止,只计算鼻子尖前的一小点利益,只要感觉还需要多付一点点,他就不干了。
而财富意味着长线的经营,这类人就注定赚不到长线的钱,必然陷入困窘。
这让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时惦念着多吃两口,多买个包包,以补偿自己那颗失落的心。
这也导致了他陷入到人生的恶性循环,连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帮不了你。
反之,如果一个人注意高质量的人生,追求天道智慧,追求知识与技能,他们就会以年为周期,专注人生投入。
这类人未必都会大富大贵,但绝不会沦为全社会救济的孤弱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你念叨颓废,必是落拓无依。
你念叨努力,人生自然富足。
你的信念是什么,你的心里天天在念叨些什么,大概率就会得到些什么。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要颁给一锅看似是陈年老鸡汤的原因所在。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这是我听过最醍醐灌顶的答案
04
这个世界有一万种办法
让你的认知与财富相匹配
最后要说的是: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往往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足。
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
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他的认知之时,世界有1万种法子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与财富相匹配为止。
而避免我们沦为孤绝境地的办法,永远只有一个:
那就是看准目标与方向,沉静的努力并持续。
简介:
雾满拦江,当代著名畅销书作家,腾讯中国十大原创自媒体人,心学讲武堂创始人,腾讯云中智库成员。已出版各类著作80余种,几千万字。微信公众号:雾满拦江(ID:lwwuwuwu)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hzh150t5PIWd7ivR5lsYA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一)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一)

题图:Investment | 摄影:precondo@unsplash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也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回答,通常会包括“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什么时候卖”、“如何纠错?” 等等。

但我觉得这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在这几个问题之后,应该还有更深层的东西。

前一段重读了《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刚好在书中看到一张图,我觉得可以非常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一)

这张图真的特别好,全面的总结了整个投资系统需要的所有因素。

我把这张图分为三部分:

1)个人认知以及投资哲学;

2)投资策略;

3)纠错机制

当我们平时说投资系统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说这里面的第二部分 —— 投资策略。但其实,另两部分,尤其是第一部分,更为重要。

这几期周报我会来讨论这个问题,今天先来说第一部分。

投资哲学

3 年前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 —— 《投资是你对世界的认知在二级市场的变现》,那时候只能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些,现在的体会则更深。

在投资世界里,无论是买还是卖,或者持币不动,一个投资者所做的每一项决策都来自于他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看法,或者说,来自于他的投资哲学。著名的投资哲学家 Van Tharp 曾经说过:“你所交易的不是市场,而是有关市场的理念”。

我们看到的那些投资大师,无论是格雷厄姆、巴菲特、索罗斯、费雪、达里欧,都有自己的投资哲学。他们的每一条投资理念、每一次投资决策,都是从这个投资哲学发展而来。

这么说也许太抽象了,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在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里,他所有的着眼点都是企业的价值 —— 这里的价值指的是企业未来的价值。当他看到一家企业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股票代码背后的公司),凭借数十年企业分析师的经验,他的脑海中可以快速的出现这家企业 10 ~ 20 年之后的图景。简单比较一下这幅图景以及企业现在的样子,巴菲特就可以决定是否扣下扳机。

你千万别觉得这很简单,能看到一家企业 20 年后的图景,这太难了。除了天分和勤奋,巴菲特还用很多方式来保证这一点,比如能力圈(只看那些自己能看得懂的企业)、护城河(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活很长时间)、企业家精神(企业价值是人创造的)。

而在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里,他的着眼点是企业现在的价值。他努力寻找那些现在的、账面或者清算价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企业,买下他们,然后寻找价值回归的机会 —— 无论是市场价格的均值回归,还是主动的采用清算、收购等方式。

再来看索罗斯,索罗斯一生的兴趣都在哲学。他认为市场是由人组成的,而市场的价格是由人的认识(包括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决定的。如果你看过《金融炼金术》的话,你一定对“反身性”这个词很熟悉。索罗斯认为“只有在市场价格影响了被认为反映在市场价格上的所谓基本面的时候,盛衰过程才会出现”。寻找并抓住这样的机会,是索罗斯的投资哲学。

如果他发现了正控制着市场的反身性过程,并且这种趋势会延续一段时间,而价格将变得比大多数人所预测的价格要高的多,他就会扣动扳机。

为什么投资哲学很重要?

投资哲学是投资系统的基础,它决定了下面所有的东西 —— 包括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 等等。

拿买入一只股票来举例。

当巴菲特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是因为他能够看清这家企业未来 10 年的发展,一共能赚多少钱 —— 这也就是这家企业现在值多少钱。如果市场的价格比这个价值低很多,他就会买入。

而当索罗斯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是因为这只股票价格背后的人的认识形成了反身性过程,决定了价格可能会涨的很高。

接下来,

如果这只股票涨了,巴菲特可能会停止买入。因为在他的投资哲学里面,这个价格可能超过了他能承受的安全边际。而索罗斯可能会大幅加仓,因为“市场先生”给予了他正确的回应,证实了他的假设。

如果这只股票跌了,巴菲特可能会大幅买入,因为安全边际更足了。但索罗斯可能会全线撤退,因为“市场先生”在告诉他,你可能错了。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 … 对于这些投资系统里的具体操作,巴菲特和索罗斯可谓大相径庭,但如果你从投资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和他们各自的投资哲学是完美匹配的

再比如“集中投资”还是“分散投资”,这也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投资系统”的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投资哲学所决定的。

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哲学,更偏重于商业分析师,他们看重商业模式、看重企业家精神,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寻找值得托付的人。一旦寻找到绝佳机会,他们就会下重注。

同样是价值投资者的施洛斯就采用完全不同的做法。他曾经说过,我缺乏巴菲特那样的能力 —— 能够一眼看透企业背后的经理人,并且让那些人心甘情愿的为他打工。因此,施洛斯采用“低估分散不深研”的方式来构成他的投资系统的基础。

市场先生

“投资哲学”还决定了不同的投资者,对于“市场先生”的看法。

我们在周报里经常说“市场先生”,但前面几次讨论都是站在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的角度来讨论。

格雷厄姆认为:“在短期内,市场是个投票记录机 —— 它反映了仅有资金要求而不管智力或情绪稳定性的短期投票,而在长期内,市场是个称重机。

无论是巴菲特还是格雷厄姆,都倾向于认为市场是无法预测的。他们采用各自的方式去忽略“市场先生”对自己的投资系统带来的影响

在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里,最重要的始终是企业的价值。因此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判断上。但他采用“长期投资”,“资金结构管理” 等方式忽略掉市场先生的影响,从而在长期收获企业价值的成长。

无论是格雷厄姆还是价值投资的另一个大家 —— 沃尔特·施洛斯,则是通过“充分分散”、“拉长投资时间” 等方式来化解市场先生可能带来的困扰。

但索罗斯是截然相反的。

与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完全无法预测不同,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是他对“市场先生”反复无常情绪波动的解释,也让索罗斯拥有了一种可以解读“市场先生”的大脑的能力。

在他的投资系统里,收益的来源本身就是从“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中获利

因此,“市场先生”是他最好的朋友。

三大投资哲学流派

在《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这本书中,作者马克·泰尔认为一共有三种主要的投资哲学流派,分别是:

  • 分析师
  • 交易者
  • 精算师

“分析师”以巴菲特为代表。他所关注的是企业和企业家,他认为股票背后是企业未来的价值,投资获利的根本是企业的成长。

“交易者”的代表是索罗斯。他对“市场先生”有独特的感觉,能够预测到市场的下一步走向,并试图从这种趋势中获利。

“精算师”的代表人物是《黑天鹅》、《反脆弱》等书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他研究的是数字和概率,他更关心整体的结果而不关心具体的个别事件,他的投资哲学是建立一套“不预测、只应对”的反脆弱的投资系统。

马克·泰尔的这三个定义很棒,如果用国内常用的方式来翻译一下,就是:

  • 分析师:价值投资
  • 交易者:趋势投资
  • 精算师:量化投资

你所认识的投资大师,或老或年轻,都可以归入到这三个类别里面(会有轻度的交叉)。你不妨试试看。

个人认知与投资哲学的匹配

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那张图的最顶端。

在“投资哲学”之上,还有一层是“个性”,包括目标、知识、经验、能力、技巧、兴趣,我把这些统一为一个词:个人认知

投资哲学,是在“个人认知”之上发展而来的。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决定了你会具有什么样的投资哲学

巴菲特、索罗斯、塔勒布的生长环境、个人兴趣、成长路径,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最终形成了他们的投资哲学。

这很重要。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不需要自己掌握完备的投资系统,但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投资哲学

即使当我们不是自己投资,而是希望把自己的投资工作委托出去的时候,无论是把我们的钱交给一个VC、还是一个私募或公募的基金经理,还是一个组合的主理人,我们都必须知道我们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我们喜欢的投资风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以我们的方式来管理我们资金的人;

只有这样,当我们的投资遇到了暂时不如意的时候,我们才能坚定的相信他;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收获到好的投资收益,也能同时收获一段美妙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的成长。

2、本周操作

3、最新净值

最新的资产是 5,650,588.91,基金净是 1.1017,本周增长 1.35%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一)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20年1月10日)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一)

注:我使用且慢的时间,比开始记录这个实证的时间早,所以累计收益会有不同。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zDx3qaX99w0RrbSmBs3fg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黄大大说:
中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已经成为朝野共识。近日出炉的各省市经济数据,再次揭示这一点。南方省份云贵闽赣等增速仍然高达8%以上,而北方的天津、吉林、黑龙江等都不到5%,差距仍然在拉大。
甄别城市价值,首选必须认识到南北差距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
◎作者 | 并瓦野人、路口大爷、旺角黄局长
◎来源 | 智谷趋势(ID:zgtrend)
早前,官方曾列出“中国三大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以及东西部差距。
全球都曾被中国的区域失衡所震惊:沿海地区光鲜超发达国家,遍地是摩天大厦,钱多到花不完,内陆很多地方简直最不发达国家,几千万人就着咸菜吃馍,甚至连口干净的水都没有。
区域之间的贫富悬殊,一直是顶层高度忧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先富带后富的承诺,还关系到大国复兴的历史进程。
于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一一落定。
然而,就在中西部小步快跑,慢慢追赶着东部的时候,一场更为深刻的变局悄然发生了——
以秦岭-淮河为界,968万平方公里的江山被一划为二,而在今天,这里也成了大国经济版图的分水岭。
南方,大批的明星城市频频崛起,光彩夺目;北方,往昔工业重镇纷纷褪色,不无失落。
“南高北低”赶超“东强西弱”,成为当今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区域差距。
伴随着这种差距的拉大,可能未来真有一天,东部支援西部就不再强调,取而代之的,是南方帮扶北方,并上升为国家重心。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每年,国家统计局都会公布36个主要中心城市的GDP: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成都、青岛、武汉、杭州、南京、长沙、宁波、郑州、济南、西安、福州、大连、合肥、长春、哈尔滨、石家庄、沈阳、昆明、南昌、厦门、南宁、太原、贵阳、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海口、西宁、拉萨
这些城市掌握着全国最多的资源与财富。我们既可以按照南北之分,也可以按东西(这里的西部为广义概念,包含中西部和东北,下同)之别,将它们分为两个不同的阵营。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少人注意到的变化——
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正在大幅缩小,而南北之间的差距,却呈现出拉大之势。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2006年,东部阵营的体量,占36个城市GDP总和的63%,比西部整整高出26%。后来这个差距逐步收缩到了16%。换句话说,内陆的重点城市,慢慢地追上了沿海发达地区,将东部的靠海优势砍得七零八落。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反观南北。南北之间的差距,已经从入世之初的10%扩大到了18%。即便同是西部,西南表现强过西北,同是东部,东南就碾压东北。
尽管今天中国仍是东强西弱,但南高北低的问题,显然要更加突出。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在北方,6年前的天津一度风光无限,赶超广州似乎已指日可待,重写北上广深的一线神话就在眼前。当时,其副市长调任广州任一把手,更是被解读为天津的胜利,是中央寄希望用天津经验挽救羊城。
转眼不过一瞬间,今天这座拱卫京畿的门户城市,陷入了经济增速垫底的尴尬。号称“中国曼哈顿”的滨海新区,曾经野心勃勃,去年一下子挤出了3千多亿的水分,将天津挤出GDP五强席位。带着巨债负重前行的天津,投资驱动的疲态尽显无疑。
在南方,贵阳这个不沿海、不沿江、不靠边的贫瘠之地,曾经连“三线建设”也拯救不了,今天却化腐巧为神奇。
它一边抱着中央大腿化身基建狂魔,一边乘势而上打造千亿产业大数据,GDP增速曾连续4年全国第一。韬光养晦的西南小城几年就成功让十二分之一的人口脱贫。
在北方腹地,信奉“特权”的晋商,靠着亲近政治一度三分天下,如今却陷入资源诅咒。锦绣太原城沉默失语,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被人嘲笑GDP还不及江苏昆山一个县级市。
在南方沿海,粤商、浙商抓住改革开放的潮头,不断开拓民营经济的边界,杭州从20年前的旅游胜地,变成了中国互联网圣地。深圳从40年前的无名渔村,崛起成中国科创的代言人。晋商无力“三足鼎立”,只有粤、浙商人“双雄争霸”。
在南方,成渝城市群抓住了产业转移的趋势,稳扎稳打,双子星重庆、成都的GDP位列全国前十。
在北方,东北铁锈带的振兴仍是困难重重。沈阳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荣光不再,GDP彻底跌出前二十,房价迈不过一万元,沦为名副其实的失落第一城。哈尔滨、长春、鞍山也是一样,重工业勉励维持,人口大量流出,东北塌陷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40年前,中国经济TOP20的榜单上还有11个北方城市。40年后,只剩下5个——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历史,似乎站在了南方这边。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地都在着急南北差距。
2018年5月,国务院发改委原副主任在公开场合表示——南北经济差距太大了,去年“南方GDP实现52.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1%左右,是1980年以来占比最高的时期,相应的北方的占比下降到39%左右”
去年,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一场大会上历数山东痛点,坦言从2008年到2017年,山东一直在后退,“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发展形势逼人,竞争态势逼人。”
山东虽贵为全国经济第三大省、北方的扛把子,但短短九年时间里,山东与广东的GDP差距从5860亿扩大到了1.72万亿,和江苏从50亿扩大到1.32万亿,差距翻了264倍……
所谓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北方手中流失的东西已超出想象。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成都2017年人口包含简阳,所以要减去107-111万才准确)
人在流向南方。全国五年来人口净增前十的城市,北方城市只有3个,而前五名全被南方收入囊中。北雁南飞,成为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趋势。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钱在流向南方。本外币存款余额相当于城市的小金库,它所反映的是一座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纵观前15名的榜单,北方只有四所城市入围。而同比增速方面,北方城市多为垫底,天津甚至负增长。在中国经济换挡的当下,南方成为资本最为活跃的主会场。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令人吃惊的还不仅于此,如果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一座城市有多年轻,前十座城市中只有2座北方城市。北方老龄化严重,而珠三角简直是年轻的小伙子。
老迈的北方将如何追赶青春无敌的南方?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为什么,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这里边有“地理优劣”的因素。
放眼全世界,几乎多数的发达国家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里有舒适的温度,适度的降水,非常适合人类的经济活动。沿海的气候条件也会内陆更优越,人口自然会往沿海集聚。
可能你会说,难道发达的北欧地区就不冷吗?冷,但是和东北一比,简直太暖和了。
中国最北的省会哈尔滨位于北纬46度,法国的巴黎是北纬48度,英国的伦敦北纬51度,芬兰的赫尔辛基北纬60度。哈尔滨虽然看起来纬度低一些,但一月均温却比它们低上15-20多度。
在中国北方,低温气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的经济活力。东北尤其如此。在最冷的节气大寒,深圳的天使投资人还可以在暖阳下的咖啡馆不断约见项目方,吉林的老板只想抱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能出来见个面都是过命交情了。
历史性巨变:西部真追上了,北方却掉队了,中国南北差距比东西鸿沟更急
地理因素掣肘住北方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把锅丢给老天。
北衰南强的变迁,其实也勾勒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
计划经济初期,中国选择走重化工道路。北方城市根正苗红,一陪到底,东北为共和国打造钢铁躯干,西北守住边疆的咽喉,山西则为全国输送源源不断的黑色血液,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半边天。历史上的北方,做出了不可抹去的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视野变得前所未有的广阔。南方的步子迈得最大,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江苏有苏南模式,广东有深圳模式,浙江有温州模式。而成都、重庆、武汉、合肥等内陆地区,也借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借着上海这个中国第一大城市的跳板,与全球经济发生关联。
如今新旧动能转换,北方国有经济占比较大的底色,就显得有点步履缓慢了。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阶段,中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也成就了南北方分叉的宿命。
今天,历史的重担已经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变的是重心,不变的是使命。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没有一刻可以松懈,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掉队。
一个都少不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hh7Wq3O9WAoAlMNCZzF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