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贫穷的本质》

 

 

众所周知,升值计是一个有关人生规划的公号,人生离不开财富,大升子一直打算写一篇关于贫富的文章。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发展经济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他们研究的课题是——贫穷。他们第一次以科学的方式解答了有关贫穷的终极问题,为什么穷人无法摆脱越努力越不幸的怪圈?穷人如何变富?

 

 

大升子将结合自己的认知,对穷人摆脱贫困这个话题进行深入解读。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勤奋、毅力和节约创造财富。

—本杰明·富兰克林

 

穷人不喜欢教育,反而喜欢生孩子;

穷人喜欢昂贵低效的私立医院,不喜欢公立医院;

穷人沉溺于垃圾食品、赌博和游戏机。

所有这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都是无数人讨伐的穷人思维。

 

 

总结起来就是,1、懒,不努力。2、蠢。3、短视。

 

 

穷人更懒吗?按照经济学家的看法,穷人不仅是懒,甚至还更浪费,穷人往往比富人更容易沉迷垃圾食品,肥皂剧,手机游戏,短视频,游戏机,而且往往还会选择昂贵的私立医院,而放弃政府开设的公立医院。穷人更蠢吗?看起来也是的,穷人经常会购买彩票、赌博,穷人也经常经常陷入高利贷的被动境地,拖累自己和家庭陷入债务的泥沼之中。穷人也更短视,大多数穷人如果能够善于储蓄,把自己有限的钱财节省下来,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去接受教育,都可以获得更多工作机会,但是穷人往往选择短期目标,甚至没有目标的混日子。看起来,这就是穷人原罪。

 

 

富兰克林曾经有一句话,说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勤奋、毅力和节约创造财富。」而反观穷人,既不勤奋,也没有毅力,甚至连节约都谈不上。几乎与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背道而驰。这也难怪他们陷入一个贫穷循环的泥沼中,越穷,思维越受限,思维越受限,也越贫穷。

 

 

这是不是就是某些砖家总结的穷人思维呢?纯属放屁。所谓的穷人思维根本就是某些无良文人对穷人的污蔑,这些垃圾写手,既不参与经济生活,也不懂社会的分配,又天生具有软弱性,本能地舔富仇穷。大升子自己从白手起家,接触过最底层的穷人,也见识过互联网新贵和富过三代的老钱。穷人的智商根本就和富人没有差距,贫民窟里有聪明绝顶的天才,富人里也有不学无术的废材。

 

 

穷人所展现出来的愚蠢,根本不是愚蠢,而是他们那个阶层的生存智慧。大升子曾经在当年建议过自己老家的一个一贫如洗的表叔,一定要让几个孩子好好读书,念大学,将来改变命运,但是人家根本就不听,两个儿子一个学厨师,一个跟师傅学装修贴砖,结果呢,当厨师的现在是当地一家饭店的大厨,搞装修的现在是有名的地板砖师傅,现在找他贴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带着两个徒弟每周都是上万的收入。然后我又自作聪明,告诉人家一定要去郑州买房,别在我们老家地级市买房了,但是人家就是不听,还是买房买在了我们那个十八线城市。

 

 

事后我思考过,他们表面上是短视愚蠢的选择,其实都是最优选,而我的所谓高屋建瓴的抉择,其实都是「何不食肉糜 」。

 

 

世界上有两种智慧,或者说两种理性,一种叫知识理性,一种叫村社理性,穷人不是没有思考过,但是他们的思考不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理性,而是村社理性。受教育上大学固然好,但是学厨师学贴砖,村里有前辈经验,能找到老师傅带着,基本可以保证学出手艺,而上大学需要老师、学生素质都要过硬,我的两个表弟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去郑州买房也许好,但是他们的手艺在我们那个十八线城市,是稀缺资源,到了省城,并没有多少优势,而自己的客户群体其实都在本乡本土,去了省城并没有好处,至于房价的跌涨跟他们根本没有关系。

 

 

富人(包括中产)的很多思维习惯,都是个体理性,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可以依赖个体和自己家族的资源搞定问题,能不假借外力不要假以外力。而穷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基于村社理性,他们必须依赖村社,依赖团体才能抵御风险,所以他们要考虑他们所在的团体。比如很多穷人,明明没有钱,还是要购买大屏幕电视机,买贵的手机,而不是用来投入生产资料用于发展,其实是因为自己社区的邻居,都买了同样的商品,如果不买,很容易在社交中陷入被动,而丧失很多村社中的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父母,明明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在份子钱、过节送礼等人情往来上投入很多资源。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毛泽东

 

 

那么穷人是不是最聪明呢?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实际上,这句话也同样有偏颇。穷人跟富人一样,既不最聪明,也不更愚蠢。

 

 

穷人的村社理性,底层生存智慧,确实有他们的合理性,但是同样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跟富人的局限性一样,都是愚蠢,但是在公众舆论中,往往对富人是在嘲笑中更多的是羡慕,而对穷人的嘲讽中夹杂着恶意。

 

 

三位经济学者给出一个更科学的解释,穷人之所以没有那些富人应有的「思维 」和「美德 」,因为贫穷的人生活往往有更多的烦恼,所以相对而言,比其他人更加需要那些让人减轻烦恼的工具——像电视、手机、垃圾食品和游戏机。

 

 

而穷人之所以看起来更蠢,是因为他们随时处于决策的状态中,因为他们的生活如风雨飘摇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打翻,所以他们必须不断消耗精力去反复的思考决策,这就导致他们总是做出最错误最短视的选择。

 

 

三位经济学者把所谓的「穷人思维 」的根源归结为五点:

 

1.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穷人的信息来源,往往来自于自己信任的人,这也是村社理性的一个特征,穷人往往不相信科学,不相信知识,不信赖专业人士,而选择信任村社中有过经验的人,这种经验和智慧一旦出现偏差,就容易出现问题。

 

 

《贫穷的本质》中提到很多贫困地区的穷人,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将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不明白基础教育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化肥以提高产量,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站在他们的角度其实非常正常,因为当一个不懂的术语摆在面前,大多数人不是选择相信,而是选择怀疑,而穷人的经济又比较脆弱,他们无法承担冒险的代价,冒险的结果往往是崩溃,所以不会冒险相信陌生的信息来源。

 

2.穷人比富人更容易面对逆境,更难做出正确的决定。

 

 

正常人的生活中都会面临很多决策,穷人和富人差别是,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正常人不会因为多花几块钱,人生就会出现什么转折,但是穷人会,穷人几十块钱就影响他们的判断,所以穷人买东西,总喜欢讨价还价,一件衣服,几块钱的菜,用半个小时去讲价,一定要讲下来。

 

 

而决策的精力和理性,都是一种智慧,当穷人过多地把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用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当他遇到真正关乎命运决策时,穷人的决策往往是错误的。

 

 

3.穷人在金融杠杆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大多数国家,穷人很难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但高利贷却触手可及,往往使得他们被利息压得无法翻身,并增加更多不合理的借贷。金融是一个很重要的杠杆,所有正规的商业银行,都不会轻易把贷款贷给没有还款能力的穷人,穷人不是不想变富,但是穷人缺乏启动资金,又缺乏杠杆,当他们需要使用杠杆时,经常能够使用的就是高利贷,而高利贷带来的只能是对穷人的敲骨吸髓。

 

4.穷人短视无法延迟满足

 

穷人的村社理性,有时候会成为他们的阻碍,比如他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杯茶吧 」、「孩子读书是没有用的,反正他不够聪明 」、「存钱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立刻就花掉 」「教育孩子有啥用,多子才能多福。」

 

 

穷人总是缺乏长远规划能力,也更难以自我控制,中国人总是说穷人爱存钱,其实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例外,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世界大多数的穷人而言,储蓄的吸引力很小,越是穷人越不爱存钱,因为他们认为目标太遥远,并往往因为心理因素拒绝延时满足。越是无法储蓄,越是无法摆脱「贫困循环 」。

 

 

穷人的这种短视非常的魔幻,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穷人压根不相信有美好的未来。穷人还会把大把钱花在婚嫁丧娶上面,在南非,葬礼花多少钱是有社会规范的,生孩子没有护理完全靠命瞎养,死了就埋个坑,但是,就是这些穷人,老人的丧礼就得花掉死者一生的积蓄,因艾滋病死去的年轻人是个穷光棍,家里人还得大操大办,花掉家庭40%的年收入。(跟中国有些地方很像,活人过得紧紧巴巴,丧事照样大操大办)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知道的。

—贫穷的本质

 

 

穷富的差距不是智商的差距,那么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带宽的差别。

 

 

经济学家跟踪一个名叫肯尼迪的农民,他一直以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没有钱购买足够的化肥,他就不能通过施肥提升农田产量,之后便更不可能买得起化肥,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螺旋式的下降。

 

 

然而有一天,肯尼迪得到了一份免费的化肥,因此当年的收成是前几年的20倍,他也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并用收入买了更多的化肥,从此摆脱了贫困的处境。

 

 

有一个经典的问题,直接给穷人钱,到底能不能使穷人摆脱贫困,很多人潜意识认为,不能,为什么?因为穷人有穷人思维,给了钱,过几年还是穷。但是很遗憾,经济学告诉我们,给钱有用。

 

 

加拿大的一个贫困小镇,学者联合当地政府进行了一项计划,无条件保证穷人的基本开支,也就是直接给他们钱,看似荒唐的方法持续了2年。后来的调查发现,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个小镇的居民健康程度大幅提升,城镇犯罪率大幅下降,连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而且再也不需要政府的财政援助了。

 

 

为什么给钱就有用?

 

 

在印度北部某农耕区域,学者分别对丰收以前的农民和丰收以后的农民进行智力测试。结果显示,在丰收前夕,农民的智商会降低14个单位。那么对于农民而言,丰收前后的差异是?毫无疑问,他们拥有的财富值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什么,即使是同一个人,贫穷导致的匮乏,会导致他的智商受限。

 

 

这就是《贫穷的本质》告诉我们的:贫穷会限制人的思维宽度,即心智带宽(同一时间处理多个事件的能力),并消耗人的精力,让人的行为模式和视野缺乏整体性长远性的目光。印度农民和肯尼迪一样,在丰收前夕,农民的全部精力集中在作物耕种,收益计算,而忽略了事物的长期价值,即心理学管窥效应。而肯尼迪,长期一直处于贫穷导致的匮乏状态,所以根本无暇做长足的打算。

 

 

所以穷人总是陷入一个「贫穷循环 」中,他们缺乏摄入有效信息的渠道,而即使他们得到了有效信息,他们也会进行错判。正如《贫穷的本质》提到的,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知道的。」

 

 

富人真正强于穷人的地方在于,他们视野开阔,他们无意中接触到的信息,实际上是穷人根本得不到的,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信息带宽的差距和处理信息贷款的差距。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

—原宪

 

 

关于穷富有个经典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同时也是富豪,他见孔子另一个弟子原宪,看见原宪住着破茅屋,大惊失色说:「原先生你怎么这么穷?」

 

 

原宪说,我听说,无财曰贫,无路曰穷,我现在没钱是贫,不是穷。原宪说得对,贫穷贫穷,我们总是连在一起说,但是贫和穷是分开的,用今天这个理论说,贫是没有启动资金,穷是带宽受限

 

 

原宪确实无财,但是他毕竟是孔子弟子,只要他想,随时可以获得中产乃至贵族生活。普通穷人的问题在哪里呢?在于带宽受限。

 

 

原宪的原话,用的甚至不是穷,而是直接用了一个字,病。贫穷的本意就是受困,无路可走,甚至直接点说,贫穷是一种疾病,病态。一旦陷入这种病态中,就很难摆脱。

 

 

这就是下图中左边穷人反复进行的循环,如果想摆脱贫困,那么只有一种方法,就是以外力加强带宽,要么是信息的强输入,要么是金钱的灌入。

 

 

所以,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是对的,无论是经济的暴富还是知识的暴富都非常有用。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请我们暂时回到我的表叔和两个表哥,他们两个属于穷人变富的典型,而他们家之所以发家致富,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或者更能干,而是无意中拓宽了自己的信息带宽,电视上的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广告让我的大表弟有了当厨师的梦想,(新东方看到请给我广告费),而同村的其他装修师傅带二表弟进入了装修这个暴利行业。

 

 

他们的村社理性,无意中,帮他们拓宽了带宽,这本来是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他们却幸运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很多人的村社理性,只能把他们带到洗头房。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印度和非洲贫民那么贫穷,跳出农门只需要那么一点点努力,而对于更贫穷的人,诺贝尔奖得主给出的答案是:考公务员。

 

 

全世界的政府公务员都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可以为穷人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可以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穷人信息带宽的扩充和处理信息带宽的能力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跟《穷爸爸,富爸爸》里的现金流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市面上解读《穷爸爸,富爸爸》的很多,一般人都会说几个词,「睡后收入 」,「被动收入 」,「房产投资 」,其实《穷爸爸,富爸爸》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叫做「老鼠赛跑 」的游戏,他跟房产投资没有一毛钱关系,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当你的现金流比较少的时候,你就必须跟其他「老鼠 」玩一个赛跑游戏,直到你的现金流扩大到工资收入的数倍,你就会坐上汽车,进入快速通道,各种暴富机会蜂拥而至。

 

 

这与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不谋而合,怎么摆脱贫困?怎么变富?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有些人总是说阶层固化,其实要实现阶层跃迁,关键就是扩大信息带宽,或者更深入一点,在有稳定收入(现金流)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信息带宽。

 

 

所以无非就是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保证你的工作有稳定现金流,让你不至于影响你对生活的判断能力(处理带宽能力),至于这份工作的工资有多少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不是你能赚到多少钱,是你能存下多少钱,这时候储蓄和节俭非常重要,也就是富兰克林说的,节约创造财富,很多不必要的奢侈品和消费都可以减少;

 

 

第二个渠道,就是保证你的信息获取带宽,要获取有效信息。互联网的一大悲剧就是,在信息极大丰富的同时,垃圾信息也极大丰富,我们这个时代,有效的信息消失在了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你所知道的很多垃圾视频软件,必须戒掉,因为它们严重占据信息带宽,用这些时间去接受教育,读更多深度的书籍,多读一些高价值的文章。

 

 

至于父母劝你考公务员,要不要考公务员,完全取决于以你获取信息的能力,报考的公务员职位是否能拓宽你的信息带宽。然后你父母如果反对,可以把这篇文章甩给他们看。

 

 

参考文献:

1、《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阿比吉特·班纳吉 埃斯特·迪弗洛

2、《穷爸爸,富爸爸》 ,罗伯特·清崎

3、TED演讲《战胜贫困的社会实验》 ,埃斯特·迪弗洛

4、《村社理性 : 基于苏南工业化经验的比较制度经济学分析》 ,温铁军

 

转自:

穷人跨越阶级有多难?

 

作者:二号头目

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1

 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

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中国最近这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的强,是因为父母被耽搁了,再往后几代,大家就能看出来我这句话的威力了,美国英国德国那边的成熟型社会这一点非常明显,绝大部分孩子没法超过自己的父母。

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却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就感到非常有意思,因为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你们啊,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当然了,等他长大了,他也会去教育自己的儿子,并且头头是道,但是孩子依旧当做听不见,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啥样他啥样。

也就是说,排除低概率基因变异的情况,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娃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娃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娃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

有了义务教育还好点,毕竟能跟着牛顿学点基本常识,跟着鲁迅学点骂人话,如果学的比较深,还可以知道什么叫薛定谔的猫咪。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识都来源于家长,但是家长无疑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也就是说,富人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承给孩子,穷人会把自己的各种玩意全部传授给下一代,尽管很多东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对,但是不知不觉也就传递下去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啥样孩子啥样,多么令人悲观和不安的消息。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从父母那里并不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为父母自己也不大明白,而且这种状态会一直通过“社会基因”向下遗传。

这一点在农业时代特别明显,因为那时候读书是奢侈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就接受到知识,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读书识字的事,经验几乎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只有曾国藩他们那种小地主家庭,大儿子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剩下的孩子里选个脑子灵光的圈起来抓学习,这代人考个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个进士什么的。

等着这个娃如果出息了,就把家里其他兄弟也带出去,比如后来曾国藩牛逼了,就把自己的俩兄弟曾国华和曾国荃也带出来,跟他一起在外边打仗立功,后来那个曾国华阵亡在了三河镇,另一个弟弟曾国荃后来混的风生水起,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也还不错。

大家看出来了吧,古代整体遵循的就是一种“进化算法”,一步一步来,每代人中择优培育,如果一个人发达了,大家一起跟着发达。

现代社会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被认为是后来德国和美国迅速赶超英国的杀手锏,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重点是挖煤纺织嘛,技术含量不高,英国当时把工人当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换一批,根本没人力资源一说。

德国最早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在电力时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得有相关知识才行,英国那种“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为不识字的人没法操作电力设备,注重教育,全民素质高的德国和美国后来居上,这招后来又成了日本中国等后发国家的杀手锏。

义务教育强行把孩子们送学校,一方面可以搞爱国教育,这个别笑,是真的,美国那样的一个大熔炉国家,每天早上孩子们都要背诵誓词,就是那个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时间长了,国家意识就出来了,民国时期没有义务教育,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中国的,这个没开玩笑,马督工之前就讲过,“中国人”这个概念完全彻底的普及,不到七十年。

义务教育另一个优势就是打破“社会基因”,父母知道的东西就那么点,而且有可能是个神棍,这个也没瞎说,我们的文章里大量提到这事,韩国遍地神棍,发达国家里,比如说美国那边很多神棍,在家跟孩子说是上帝用了七天创造了世界,学校有义务教育,孩子被拖到学校强行灌输宇宙大爆炸,进化论,分子生物学什么的,这两百年里美国信教比例大幅下降,跟普及义务教育强相关,现在美国信教比例应该是一半左右。

在中国也一样,这些年创造了不少奇迹,穷的掉渣的村里竟然能考几十个大学生,改变了命运,突破了父母天花板,不得不说义务教育功德无量。

不过这毕竟是少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个情况,发现各个层次的人都聚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这倒也不是他们故意排外,而是一种能从数学上证明的“同质化分层”机制,这玩意跨越物种,跨越文明,都存在。

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家庭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你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你想牛逼就得突破这个圈。

2

 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一般社会初期的时候都比较平等,有点像把水和油使劲摇一摇,在一段时间内混在了一起,但是静置一会儿,慢慢就恢复到水油分离状态了,各个阶层会形成明显的界线。这个不要觉得不合理,全世界都这样,古代现代也都这样。

比如中国以前也不像现在,我读大学那会儿我们这些“土炮”去大城市读大学,发现大城市里的人跟我们其实差的不太多,也都不咋时髦,当时我们班的城里人住着那种大城市里很常见的单位宿舍,我去看了还觉得不如我们小县城小平房住的爽。感觉2008年左右是个分水岭,城乡迅速就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潮,跟村里的长得都不太一样。

我当初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在大学教上书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说他站在讲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们哪个是大城市的,哪个和自己一样是村里来的。

而且他发现一个事,最近这几年越来越明显,大学里的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全校都是土炮的盛况已经不再重现。

其实观察欧美就能发现,欧美已经在稳定的制度下发展几百年了,社会变得非常稳定。不像我国这样经历完革命也才七十年,正儿八经的稳定发展也才三四十年,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富豪阶层,中产阶级神马的,中产阶级们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几万几十万,教育演变成了军备竞赛,大家都觉得努力一下还有希望。

在未来,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呈现出“圈子化”,各种不同的圈子一起快乐的玩耍,有的圈子里的人只需要维持现状不坠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却需要不断向上突破。

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只要维持不掉下来就行了。有些却需要气喘吁吁爬上去。问题是高楼层的人在竞争中维持很高的优势,层次越低的人资源和条件越差,爬起来就越难。这个不是在说我国,全世界都这样,而且越成熟的社会越这样。下图是德国的一个情况,5%的人拥有德国将近一半的房子:

穷人跨越阶级有多难?

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

穷人跨越阶级有多难?

莱比锡只有5%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这些人的房。

穷人跨越阶级有多难?

之前网上有个说法,说是德国人就不急着买房,所以房价不高,后来我不是常驻了一段时间德国嘛,前几天还又去了一趟,我问我们几个公司的德国小伙伴,我说你们德国人真有这么豁达的房地产消费观?他说只有傻逼才不喜欢房,他们攒不住钱,而且买房后对生活影响太大,普遍买不起房,德国政府是很鼓励买房的,首付非常低,但是大家依旧不太能买得起。

如果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很快也会出现欧美的那种明显分层效果,牛逼家庭从一开始就买了好学校的学区房,然后通过好小学升好初中,然后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路径就上去了,当然了,这里不是说进了好小学就一定能上名校,欧美顶级私立也没这个效果,但是概率会大增。对应的,普通人就概率大减,受教育权利就这样一点点向上移动,能扭转不?也不是不能,但是不太好搞。

比如明清的时候朝廷就发现一个大问题,南方在科举考试中比北方厉害的多,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战乱祸害较少,很多知识家族底子足,这些知识家族往往藏书上万册,甚至有藏书楼,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举套路,辅导下家里孩子自然有加成。

更重要的是,从宋朝开始,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培养小孩这个事业里,南方读书的孩子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北方。

福建和浙江这两个省的书院数量比其他省份加起来都多,经济实力的优势会反馈到所有层面,包括教育。所以中国从明朝开始,就有点像现在的录取模式,各个省都会有照顾,而不是简单的全国一起录取,但是在各省内部,依旧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绝大部分名额,跟现在多像啊,现在不也是各省那几所重点中学会拿走一大半名额嘛。

所以吧,不要怀疑,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你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举例来说,孩子进不了某些好的学校,你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说很难考上,如果上不了这类大学,将来就没法进入那些互联网公司,博主说这个并不是准备贩卖焦虑顺便卖什么东西,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或者说已经来了。

3

 消费的枷锁

在《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对我打动特别深:

穷人和富人都会买奢侈品,穷人往往用他们每个月的血汗钱购买,那些本应该用来投资或者留给他们的子女的财富。富人则是用他们所产生的资本购买。穷人购买了奢侈品后确实让他们看上去富有了,但他们随即进入了债务危机。每月的工资用来偿还债务,并继续贷款,他们进入了恶性循环。

也就是普通人把自己的工资花了,而一些有富人视野的人会把钱攒下来,买那种可以带来流水的东西,能带来流水的东西叫资产嘛,然后花资产带来的钱,因为那个收入算被动收入。

而且穷人消费和富人消费差距很大。之前德国的一个顶级房地产商有个言论特别有意思,他说财富积累到一定时候,钱是花不出去的,你买辆豪车,车升值了,你买个手表,手表升值了,你买金子,金子升值了,你不能通过消费来消灭钱,这可能就是有钱人生活的枯燥之处吧。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类资产消费什么的东西吧,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的要死,最基本的一点,这些年慢慢的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如果买几套房子,然后坐着当包租公,那该多爽,可是问题是道理都懂,怎么操办?

这个问题首先最难的就是需要大笔的启动资金,去哪找?如果慢慢攒钱的花,估计得攒到天荒地老才能攒出来房子的首付,但问题就是赚的钱不够多嘛,对于大部分穷人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钱不够花,怎么攒钱买资产?有人说可以借贷嘛,但是流水少的情况下,大杠杆几乎是找死。

更郁闷的是,穷人信用不太行,借不到钱,或者借钱成本太高。这里说的信用不是生活里说的那个信用,而是银行对你的信用评级,穷人没有抵押物,评级低,银行要不不借给你钱,要不利息高的要死。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钱90%以上是从银行贷出来的,对,没写错,市场上90%以上的钱都是贷款,你贷不到钱,很多游戏就不带你玩。

所以吧,这件事对于那些有条件但是消费观有问题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但是对于真穷人来说,几乎无解,明知道当前的生活方式越走越窄,但是依旧只能这样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郁闷的事了。

当然了,有些人属于“道理都懂,客观条件导致没法操作”,但是依旧有不少人脑子里真缺根弦,我有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去当村官了,他说国家给贫困户是有拨款的,但是很多贫困户并没有好好的把这部分钱利用起来,不少人到手后随手就瞎花了,他感慨有部分人穷是缺机会,有部分人真是活该穷,扶不起来。

4

 习得性无助

下边这段话是从微博“硅谷王川”(这个号非常有料,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那里看到的,非常有启发,我其实有类似感觉,但是一直没能用语言概括出来,直到他发了个帖子出来,我也不必总结了,直接抄过来: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潜意识会慢慢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状改变自身命运,于是会进入一种所谓 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变得更为消极。即使情况改变,有机可乘时,也不去行动。这种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忧郁症。当有很多选择时,自我掌控感非常强大,这样人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当然选择过多的时候又有三个问题: 决策需要耗费更多精力,选择后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犯错误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强。

Barry Schwartz 《选择的悖论》(paradox of choice)

家看到了吧,如果长期不做选择,大脑就会变得很消极,很多人说自己感觉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其实完全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时几乎没啥事需要自己选择,完全是生活逼着你在往前走?这种状态下,时间长了确实会产生一种越来越强的消极状态。

既不想改变,也不想去想改变的事。

这也是我这些年目睹的强人和穷人之间最大的差别,绝大部分正常人似乎对生活有种“认命感”,觉得也就这样了,凑合着过吧,又不是不能过,但是强人总有种碰上问题就主动去解决,解决了还要优化,优化了还要固化的习惯,这两种思维一开始可能效果不太明显,持续十年,非常可怕。

说到这里,得祭出我们这张图了:

穷人跨越阶级有多难?

很多事都是你得做很久很久完全没起色,最后一小段时间一飞冲天,比如学英语,公号涨粉,文化观念的传播,财富的积累,甚至这段时间疫情在各国的爆发曲线,都是这个。一开始都很缓慢没进展,跟乌龟似的,突然间就雄鹰展翅一飞冲天。不过在那天出现之前,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了。

当然了,越厉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穷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手里没资源行动力自然就差,而且干啥都不顺利,会对信心打击特别大。尝试自己自然就崩溃了,这玩意是个正反馈或者负反馈的通道。

牛逼人有自信,自信又有助于他穿越痛苦的周期,达成目标后变得更自信。不牛逼的人恰好相反。

5

 那该怎么办呢?

按照我们上文说的反方向走不就行了嘛:

怎样突破父母的限制?

没啥办法,只能是多读书了,中国高考为啥这么惨烈,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看出来这是最廉价的向上突破途径,这是第一个机会。欧美呈现出来的趋势是大学学费越来越贵,英联邦等国干脆把大学当创收工具了。

怎样突破同质层分化?

年轻时尽量去大城市,然后埋头苦干,越是小地方,越板块固化。

怎样克服消费枷锁?

勤俭持家呗,就算一辈子没攒下钱,也给下一代留个好习惯,一代不行就用几代人,东西方都是一样的,每一个豪门的崛起,都需要好几代人,上一代做下一代的基础。

怎样克服习得性无助?

去选择去做那些不敢做的事,这既是对大家说的,也是对我自己说的,今后要一直做这事,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年轻。

而且社会学有个结论:社会中下层的人收入往往不太依赖运气,这类人的收入都是确定的,都是固定工资;越往上,运气比例越大,比如某思聪,运气比例占据了99%以上。经商做买卖什么的,都高度依赖运气。

越有钱的人,往往收入中运气比例越高。

整体而言,如果你工作非常忙,一般来说先紧工作,如果有闲暇时间,也别闲着斗地主,可以发展一些“运气行业”。

我的选择是开始经营什么东西,可以是微博,可以是头条,甚至每天剪一些沙雕小视频,我之前多次说这事,有个小伙伴前几天给我发消息,说他上次看了我的帖子后深刻反思了下,发现自己啥长处都没,只会玩游戏,最近开始直播玩游戏,并且上传了一些游戏小技巧,比如绝地求生怎么压枪,比如P社游戏怎么上手,竟然有了一波关注,今后要去做兼职UP主了,终于知道业余时间该干点啥了。

这就是我之前在小红圈说的那件事,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因为生产的是大哥,消费的是屌丝,如果一直做消费者,花自己的时间和钱,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产端转进,那就一直处在一个坑里,永远也别想翻身,你得让别人消费你的东西。互联网时代为啥好呢,因为“生产者”门槛一降再降,传播边际成本也一降再降,屌丝不需要打广告也可以推广自己产品的时代竟然来了,这玩意才是真大时代。

这里说的消费,不一定是花钱,现在花时间也是消费。现在的一个决定可能对一个没啥资源和动手能力的穷人来说没卵用,但是很可能五年后就彻底改变了你的生活。如果一件事做过了,没成,那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你不是那块料,或者运气不好,但是如果什么都没做,就觉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这是病,得电,用高压。

作者:二号头目

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mJ5If8-qE8aWbWpzaRK5Q

为考验女朋友,富二代把法拉利换成奥迪,假装穷人:富人对贫穷的想象,有多苍白?

作者 | 甘北

来源 | 甘北(ID:ganbei1990)

 

1

为考验女朋友,富二代把法拉利换成奥迪,假装穷人:富人对贫穷的想象,有多苍白?

时间成本再昂贵,到底要数年之后才察觉损失。可吃不起午餐,今天就要饿肚子的。这种逻辑,很多富足家庭的孩子理解不了,他们认为这是“穷人思维”。

 

只因他们从未尝试过饿肚子的滋味。

 

但凡饿过一次,大抵就是:去他的“富人思维”,老子要吃饱!

 

 

 

2

为考验女朋友,富二代把法拉利换成奥迪,假装穷人:富人对贫穷的想象,有多苍白?

 

光是想一想,心尖儿都要颤抖。

 

 

 

3

为考验女朋友,富二代把法拉利换成奥迪,假装穷人:富人对贫穷的想象,有多苍白?

真是难为他了呢,这个可怜的小伙,他能想到的最穷最穷的样子,就是只有一套房一辆奥迪了。

 

 

 

4

 

有人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但其实这事儿吧,也不能全怪晋惠帝。

 

他一个皇帝,天天被底下的人哄得腾腾转,他爸有钱,他妈有钱,他的高官大臣有钱,他的宫女太监都有钱,目之所及,个个吃得圆滚滚、胖乎乎,他哪能想到,这世上竟还有人会饿肚子呢。

 

晋惠帝的确昏庸,但这种昏庸你剖开了看,却又是“人之常情”——没饿过肚子的人,的确很难想象饿肚子的滋味啊!

 

真事。我就亲耳听过一个家境很好的姑娘,去质问一个勤工俭学的孩子:“你过年的红包呢,至少得有好几千吧,都花了吗?”

 

令人咋舌。面对这个场景,你除了睁大眼睛张大嘴,压根一句话都说不出。

 

你知道她没有恶意,你知道她是无心的,可就是错愕,直击灵魂的,震撼。

 

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在那一瞬辽阔得如同一片荒漠,跨也跨不过,飞也飞不过,望都望不到尽头。

 

你该怎么跟她解释,不是每个人都有几千几万块的新年红包呢,很多家庭几口人的总年收入,也不过两万块钱啊。

 

“不会吧,不可能吧,现在还有人这么穷吗,我不相信。”她眨巴着明亮的大眼睛,将信将疑地质问道。

 

你该说什么呢,什么都说不出,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两万块,有人的一顿饭,有人的一条命。

 

  • 你永远不能指望用钱换命的人和用命换钱的人相互理解。

 

人类的悲喜,原本就不相通啊。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41SRC6aj6g7evPhPhiaQQ

宁南山:我们为什么贫穷?

编 辑 | 张旖旎

作 者 | 深圳宁南山

来 源 | 宁南山

此文是闲聊,比较发散。最近对一本书《贫穷的本质》感兴趣,当然实际上英文直接翻译过来应该是《贫穷经济学》,不过很显然中文翻译成前者对销量更加有利。
作者去了不少穷国进行调查,书里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总结,我觉得对于我们的人生很有参考意义,下面的有下划线的文字是书摘。
   1、身兼数职会阻碍专业性进步:
“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但这同样是缺乏效率的。如果不够专业的话,他们很难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
 
   2、穷人的工作不稳定,因此有对稳定工作的向往,也确实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
“对于政府工作的特别强调表明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向往,因为这类工作虽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一般都非常稳定,而且,实际上,工作稳定似乎是中产阶级与穷人之间的一个界限。”
为什么稳定的工作对穷人如此重要:
“一份稳固的收入可以对未来的支出作更多贡献,而且也使现在的借款变得更容易,更廉价。因此,如果家里的某位成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学校会更愿意接收他们的孩子;医院会为其提供更昂贵的治疗,因为医院方面认为,他们能担负得起这些费用;家里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利用这些收入投资自己的生意,谋求可能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一份好工作如此重要。
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可观的工作,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人们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
 
   3、缺少信息来源会导致贫困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错误的东西。”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着,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报纸、电视和书籍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你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
 
   4、穷人肩负的生活责任更多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
什么是正确的决定呢,书中有个例子:
“我们问一些农民为什么他们后来没有使用化肥,大多数人都回答说,在耕种季节到来时,他们手头没有足够的钱买化肥。令人惊讶的是,化肥可以少量购买,因此即使对于只有少量存款的农民来说,这似乎也是一个不难抓住的投资机会。这表明,问题在于,在丰收至耕种期间,农民们甚至很难存下一点点钱。为家里存钱很难,因为他们总会有要用钱的问题出现(有人生病、有人需要买衣服、有客人需要招待),人们很难对这些问题说。”
 
   5、穷人身处的环境意味着他们会付出更多的“无意义劳动”
“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很多。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
“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是怎样运转的。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一条我仔细的读了好几遍,觉得很有启发,具体见后文
   6、穷人往往不一定能找到服务于他们的市场
“一些服务穷人的市场正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这个并不难理解,例如穷人需要地下室,城中村,老城区等廉价房租的住房
 
   7、穷人的钱更多花在了疾病的治疗而不是预防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穷人为健康花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钱究竟花到哪里去了。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纯净水、蚊帐、抗蠕虫药片或强化面粉,尽管这些东西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好处,但人们似乎不愿为此花太多的金钱或时间。”
 
   8、穷人通常需要孤注一掷的面对风险
一个国际金融领域的朋友总说,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而唯一的不同点就在于二者的收入水平。实际上,他对于这个问题的估计过于保守了:与几乎所有的小业主及农场主不同,对冲基金经理不需要承担自己全部的损失。此外,穷人常常要为他们自己的生意筹集所有资金,这些资金要么来源于家里的积蓄,要么是从别处挪借的,而这种情况是大多数对冲基金经理无须面对的。
 
   9、对于穷人家庭,由于对子女投入水平本来就低,因此孩子的多少对孩子健康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并不如想象的大,对作为养育付出方的父母反而更有影响。
“家庭规模与储蓄之间的有力联系,或许有助于说明这样一点,即孩子越少并不意味着他们越健康或受教育程度越高——如果孩子少的父母意识到他们将来只能得到较低的现金回报,那么他们就需要提前储蓄更多的钱,这会减少他们投资给孩子的钱。”
“然而,大家庭对孩子无不利影响,这似乎也有些违背常理:如果同样的资源要由更多的人来分享,最终有些人就会得到更少。如果孩子没有受委屈,究竟是谁吃亏了呢?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母亲。”
 
   10、穷人依赖子女的经济回报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一种保障政策、一款存储产品,也是某种福利彩票,这些东西被统统装进了一个大方便袋。
富裕国家的很多父母并不需要思考这些,因为他们有其他安度晚年的方式——他们有社会保险、共有基金及退休计划,还有公共或个人医疗保险。
对于全球大多数穷人来说,子女(还有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给父母养老的观念是极为平常的事。当生育率有所下降,财政储蓄就会增加。”
 
   11、生育率与储蓄率的关系
“与1972年之前生第一个孩子的家庭相比,1972年之后生第一个孩子的家庭平均少要了一个孩子,后者的储蓄率比前者约高出10%。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储蓄率的增长幅度达33%(家庭储蓄率从1978年的25%增长到1994年的34%)。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因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而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对于那些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家庭来说,效果尤为明显,这符合养儿防老的观点 
 
以上三条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即使避孕措施普及,穷人生育率仍然比中产更高,因为穷人收入低本来就低,少生带来的储蓄上升收益并不太明显,倒是万一多生了个有出息的孩子会带来极高的收益。
另外穷人由于收入限制,对孩子的资金投入也本来就低,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孩子的成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多生一个少生一个都在同一个学校读书,
不会明显的导致单个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投入猛增。
这和中产的策略不同,中产由于对子女投入金额更大,相应的少生带来的储蓄增加收益更明显,同时带来的对单个孩子的教育投入的增长也更显著,可以让其上更好的学校,而名校对孩子来说往往意味着一个飞跃,同时少生也可以在学校以外也能接受更多的校外补习。
所以经济发展,总体生育率下降是必然现象。
   11“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12、由于收入低,所以存钱的吸引力对穷人更小,因为积累需要的时间更长,更倾向于消费。
“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茶吧….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穷人来说,存钱的吸引力更小,因为在他们看来,目标太遥远了,而且他们知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诱惑。不过,如果不存钱,他们会一直穷下去。”
 
   13、必须要向穷人父母宣传读书有用
“需求达人观点的核心是,教育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人们投资于教育,就像投资于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目的是挣到更多的钱,增加未来的收入。将教育堪称一种投资所带来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做出投资的是家长,而未来获得收益的是他们的孩子。”
“政府必须从经济角度考虑,让父母觉得送孩子上学是值得的。”
 
还有一些关于如何让穷人接种疫苗,以及蚊帐价格和购买比例等试验和数据,比如为什么接种疫苗是免费的,但是穷人疫苗接种率却很低?为什么蚊帐很便宜,但是能够有效的降低得疟疾的几率,但是穷人购买蚊帐的比例却很少?
 
 其他我觉得里面一些关于国家治理水平和穷人收入的关系也很有意思。 如果政策不能被正确地实施,计划得再周密完好的政策,也不能发挥作用。不幸的是,政策的意图和实施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
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
强调外资的重要性:“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
 
我其实看完这些,倒是有点感想,这本书没有给如何脱贫给出很有力的答案,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全球脱贫经验最丰富的中国是怎么做的,但是作者Abhijit Vinayak Banerjee班纳吉和Esther Duflo杜芙若夫妇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让我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含金量产生了一些想法。
作为全球脱贫最显著的国家,国内的学者也应该深入国内田间地头,尤其是贫困地区,对贫困户和扶贫干部进行深入调查,几亿人是怎么脱贫的,背后做了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写出好多本书,这里面是可以诞生经典著作的,再配上一个出彩的标题,这写出来的书不是更有价值。
 
我老家县城当年大下岗的时候也是一片萧条,我也亲眼见到了下岗职工们集体聚集争取权益,但是20年后却变得更加繁荣,这背后做了哪些工作,由学者写出来,不是很容易形成中国学派?于是搜索了一下,发现国内还真的有这样的书籍,而且还有不少,已经形成了中国减贫研究书系,只是有点遗憾为什么没有涌现类似《贫穷的本质》这样的热门书呢?
如果国内作者文笔能够通俗易懂点,标题再符合传播特点一点,比如叫做《一个县城的逆袭》,或者是反映某个600多人的贫困村脱贫的报告,可以取名叫《600个穷人的经济学》之类,再加上社交媒体宣传,是不是也可以出现知名著作。
 
另外,我认为作者还没有真正的提及一个问题,我们的地球,其实就是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从19世纪的帝国主义时代到现在都100多年了,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四地以外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只有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还有个以色列,不过其实也是欧美的犹太移民。
而这些地方全部都在冷战前线,受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技术产业转移。港澳台和韩国都在第一岛链以内,而新加坡也受益于美国,不只是美资到新加坡设厂,美国打越南战争时,美军在越南作战的物资供应的大量来自新加坡,这使得1965年才独立,处于贫穷状态,在努力发展制造业的新加坡因为越南战争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
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的几次中东战争,背后分别就是美国和苏联。当然了,我们不能说他们能发展起来就是靠美国或者西方,自我的奋斗也很重要,否则有机遇也抓不住。
 
从世界地图上看,过去一百年全球为数不多的“新发达经济体”,欧洲的斯洛文尼亚,爱莎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塞浦路斯,亚洲的港澳台,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大多数处于东西方对抗的前沿,如下图中的蓝色区域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的发达国家,而过去100多年新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地区都在两个红圈内。
当然IMF把南美的几个地区也列为发达经济体,所以有几个蓝点,不过那其实是法属圭亚那,波多黎各(美国的海外自治邦,其实也是美国领土)
宁南山:我们为什么贫穷?
所以说,作为一个阶层固化的世界,在西方主导的发达世界之外的国家,要想以穷国的身份逆袭翻身,从发达国家获取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非常重要。
这些处于冷战前沿的小经济体,基本都站在了美国为首的西方一边,让西方获得了战略利益,从而有了更多的历史机遇。
简单的说,当年他们全部都站队了,只是力度不同,像新加坡和以色列,就保持了相对更高的独立性,最后他们赌赢了,西方赢得了冷战的胜利。
 
我国在当年弱小的时候,也是两次站队,一次站苏联,一次站美国,实话实说以我朝的千万平凡公里+十亿人口级别的体量,即使当初非常贫穷,但不管站谁一边给这边带来的战略利益,都是这些小经济体远远不能比较的,也因为此我国在两次站队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一边从苏联获得了成套的工业体系, 1956年居然制造出了喷气式战斗机歼五,还参加了当年的国庆阅兵,如果跟15年前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飞行员们说,中国会在15年后学会制造比零式战斗机先进了一个时代的喷气式战斗机,估计这些昭和男儿们打死也不会信,这个技术发展实在也太跳跃了,在二战时期的昭和男儿们看来,中国能造中正式步枪和仿制捷克轻机枪就是极限了。
 
一边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及其外围地区日韩港台获得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卷入了工业化进程,大批留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带回了大量新技术和产业。尤其是经过十几年艰苦谈判,终于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进一步迎来了大发展。
我自己接待过欧美厂家的验厂,他们对工厂的环境,制造流程,品质管控,工人劳保用品的各种要求,是真真实实的有助于中国制造的规范化,品质和劳工权益保护提升的。
别人厉害,我们就是要好好学习,当然了我们也要自信,我们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我们不会永远只是学生,也是能超过他们,战而胜之的,很多人只看到了前一点,便一直默认我们永远只能是学生,不可能超过西方,不相信我们也能当老师,这就是不自信了。
我们今天的全国高速铁路网络,全国5G网络,乃至新冠抗疫的表现,不就都超过西方了么?
对于全球大多数的穷国,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穷国来说,如果没有什么可以向发达国家让渡的战略利益,也就无法得到发达国家给与的战略收益,要想摆脱穷国身份,就很难了,毕竟全球的市场,技术,产业都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这个比例可以很容易的从全球GDP分布,高水平论文产出和PCT国际专利分布看出来,发达国家都占了全球50%以上。
像越南,过去的十年电子产业高速发展,其实没有太多秘诀,就是韩国的三星和LG,尤其是三星大规模的在越南投资了,越南就是享受了来自发达国家韩国的产业转移。
 
当然了,全球的穷国,在发达国家以外,现在总算迎来了脱贫的新希望了,那就是中国。
技术,市场和产业可不只是发达国家才有,现在中国也有了,而且中国比西方国家相对来说要真诚多了,是真的帮你搞基建,提供资金也很少附加政治条件。注意,这个真诚,也只是相对的,国家之间还是本国利益为主,懂的自然懂。
中国搞一带一路,就是给了这些国家机遇,但是抓不抓得住,就要看这些国家的自我奋斗了,比如不幸被西方国家忽悠,说不要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不要被中国这个新帝国主义殖民,又或者说中国公司会危害国家安全,于是对一带一路敬而远之,时不时在国内搞个反华宣传,大部分情况下是离脱贫更远了一步,你不想从中国获取市场,技术和产业转移,那么就只能依靠西方了,他们这么多年对你们怎么样,心里应该有数。
时间过去一百多年了,欧美对外产业和技术扩散主要就是到东亚地区几个经济体,印度也拿到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与技术和产业转移没啥关系。
 
要想站队,也不是穷国自己能决定的,需要有客观条件,而且还有风险。
第一点:你要有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战略收益的资本,尤其以军事压力,比如波的三国,离莫斯科就只有1000公里左右,韩国紧邻着朝鲜,香港是中国大陆的资本门户,台湾扼守第一岛链。所以一般来说,在地理上要离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比较近。
 
第二点:他们必然会提出各种要求和条件。
西方给予的战略利益,几乎100%会附加各种条件,加入了别人的阵营,作为小弟自然要听话。
比如你要接受西方的驻军,接受成为西方附属的现实,亚洲的韩国,日本都有美国驻军,曾经台湾,香港,澳门都是有西方军队驻军的,被中国通过各种手段在20世纪全部终结了,现在想起来,中国为什么非要把收回澳门的时间定在19991220日,就是赶在21世纪到来之前结束西方白人在中国的殖民局面。当然葡萄牙自己觉悟的比较快,葡军1975年就撤出澳门了,所以事实上中国领土上最后的西方军队是英军1997年从香港撤出。
除了亚洲,进入了发达经济体的波罗的海三国也有北约多国部队驻军。驻军只是一个方面,政治也会受影响,就算是民主选举,你总不能选出一个亲中国或者亲俄罗斯的领导人吧?在很多其他方面也会身不由己,毕竟你选择进入了西方的阵营,但是你的实力又注定了你没有多少说话的分量。
中国站队苏联一边,苏联尽管对中国大力工业化援助,但也提出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等各种无理要求,试图把中国变成卫星国,附属国,当然中国宁肯决裂,承受收益变成压力的代价,也要保持独立性。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倒向西方,西方也顺势对中国搞自由民主输出,试图改变中国的制度,还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翻脸集体制裁了中国几年,当然即使这样中国也坚持了自己的道路。
连中国也面临如此大的压力,那些小国可想而知。
 
第三点:穷国要承担站队的风险。
站队可不是只有收益的,风险也是很高的,能够被西方作为竞争对手的国家,其能力也不是吃素的,过去十几年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就站队到了西方,结果都在俄罗斯军队的军事行动中丧失了部分领土。
几十年前的朝鲜半岛,以及越南,内部也有倒向西方的势力,而中国即使当年是如此贫穷,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美军推进到中越和中朝边境的,结果中国强力介入,在朝鲜亲自上阵,对越南大力军事援助,东西方力量在这两个国家的土地上碰撞,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成为了战场,数百万朝鲜人和越南人丧失了生命,从南到北一片废墟。
中国当年不愿被苏联控制,宁肯决裂,结果苏修在北方边境陈兵百万,还面临苏联的核打击威胁。
西方国家在尤其在八十年代末试图改变中国的制度,中国想继续走自己的道路,就马上翻脸集体制裁,也导致了很多中西合作项目停顿,一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推迟,一度影响了经济发展。
 
简单的说,站队这个东西,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和当年美苏冷战相比,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和制造业规模比当年的苏联还要强大的多,随着中美国力对比的变化,站队美国一边的收益预期在下降,而风险却在上升。
中美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目前情况并不明朗。
单位一把手只手遮天的时候,站队一把手当心腹自然收益多多,但当一把手势力下降,二把手不断崛起的时候,这个时候站队就要慎重了,因为站队一把手的收益就下降了,而反之风险却上升了,万一后面二把手当上了老大呢?
中国周边的国家,印度,越南都要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尤其是印度。
全球的穷国应该意识到,今天由西方统治的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实在是太阶层固化了,这意味着穷国很难以把本国经济的蛋糕做大,蛋糕做不大,那么所谓国内扶贫就是纯粹的零和博弈,这会让国内扶贫阻力重重难以完成。
和西方相比,中国才是脱贫路上更值得信赖的伙伴。
 
我们回到这本书,就不说穷国这个话题了,书里对穷人生活行为的总结,对于我们有借鉴意义,
1:最好不要频繁的跳槽,必须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坚持干下去;
2:穷人最好不要搞太多兼职,而是要找准一个领域持续的实现在该领域的专业化能力提升;以上两条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
 
如果要跳槽,只能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你现在所在公司薪资提升缓慢,一个是因为各种原因(上司能力差,项目价值低,个人专业不对口,公司走下坡路),你当前的工作对个人专业技能积累和工资上涨缓慢。
跳槽必须要在待遇和技能两项中至少一项有提升,否则花费成本跳槽毫无意义,只是浪费时间。
 
至少从我周围的案例来看,毕业十几年后过于频繁跳槽的人,在任何一个单位都呆不到一两年两三年,大多数发展都不太好,而那些跳槽次数较少,冷静的选择了好行业和好单位并且长期坚持下来的,如今普遍日子过的不错。
不坚持干几年,除非是能力出众的天选之人,否则怎么可能升职加薪当主管呢?又怎么可能有出众的项目成果呢?牛人如马云,任正非,也都是在各自企业干了几十年,才能在今天做这么大。一个名企的HR,一看到候选人简历毕业五六年能够先后在五六家公司工作过,首先就会对这个候选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打个问号,这份简历排序一定是靠后的。
 
现在HR看简历,也会了解你在原公司的级别和薪资,你在原公司的级别和薪资会极大的影响你在新公司的定级和薪资水平,你在腾讯的职级只是个T6,想跳到阿里拿P9是不可能的。
有的HR就会讲,这个候选人虽然是来自某个大公司,但是年纪已经那么大了级别还那么低,说明潜力有限,这也说明在一家公司稳定和长期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有一定的年限才可能升级和加薪,而这对你跳槽也是有帮助的。
 3:不要从事有损健康的工作,疾病的预防(如接种疫苗)比治疗成本更低。
因此必须要按时的让子女去接种疫苗,现在疫苗接种价格很低廉或者是免费。
 
4:为了减少“无谓劳动”占据的时间,穷人应该尽量更换居住的环境,如果村子发展无望,那就不要固守,而是要搬迁到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这样可以减少花费在获得干净用水,去医院,处理排泄物,购买商品,外出交通等上面的时间。
有的贫困家庭,光是从村子走到最近的公路就要几个小时,其实是无谓的时间浪费,而有的穷人,因为走路到疫苗接种点的时间太长,需要损失一天的劳动时间,而干脆放弃让孩子接种疫苗。
这充分说明了更换环境的重要性。
 
上面这个问题让我很有启发,因为这个跟买房的时候遇到的经典问题,是买核心地段老破小,还是买郊区非核心地段大户型新小区的答案不谋而合。来深圳第一次买房的年轻人,都会遇到这个纠结的问题,究竟是买市区的老破小,还是买郊区的新房小区,毕竟新房新小区,对年轻人在深圳置业的诱惑力太大了,游泳池,超大小区,各种完善的运动设施,住宅楼外观漂亮,内部大厅和电梯间整洁,是理想中或者电视剧上深圳生活的模样。
而市区的老破小,虽然市区配套更好,上班通勤距离更短,但是从形象上看实在是太差了,形同上世纪90年代老家县城的住房。
 
为了加深印象,我放上两张图,对比下,注意这两个小区都没有好学位加成。
一个是1985年的南山老破小,
宁南山:我们为什么贫穷?
一个是2014年的郊区新小区,这个郊区还不算特别郊区,距离福田站开车13公里,离最近的地铁站1.5公里。
宁南山:我们为什么贫穷?
觉得哪个楼盘的价格更贵?实际上尽管这个较新小区的车位也很充足,物业也更好,但两个小区平均单价都是七万多,老破小还稍微贵一点。这种八十年代程度的老破小尚且如此,如果是那种90年代的外观还稍微过得去老破小,价格还会更贵了。
 
居住在核心地段,收益是不管是上班通勤,还是出门到知名购物中心吃饭,到海边公园散步,去深圳知名医院,去看演唱会,去知名培训机构,去儿童医院和私人诊所的时间都大大降低,可以大大降低无谓的劳动
在贫穷的本质里面,发现穷人因为所居住的环境很多东西并不是很容易获得,所以穷人不得不花费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时间,我认为这个原理是相通的。
 
来自漂亮的小区环境,更大的住房面积的诱惑,会使人忘记买房看地段,地段,地段的第一要义(学位也是地段的属性之一,而且至少在深圳,名校所处的地段基本上都不会太偏。)
根据我身边的实际经历,那些买了郊区新小区的,大多都会在几年后换到市区,而相反操作的却少之又少,注意,以上市区和郊区只是个指代,更确切的描述应该是“核心地段”和“非核心地段”,而且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原来的非核心地段小区,因为有了名校的进入和区域的重点发展,而出现了房价的飙升。
但是总体上,市区老破小价值高于郊区新小区三房这个逻辑是成立的,或者可以用那句有名的俗语来概括,“宁要XX一张床,不要XX一间房”。
从我关注的市区老破小和郊区大三房新小区房源来看,几乎都是前者价格上涨更多,例如我自己看过的两个在2014年价格还是差不多的小区房源,一个市区小两房,一个郊区三房,当时价格都是270万,在2020年的今天,南山老旧小两房最高涨到了800万,而郊区的新小区三房最高只涨到了600万。
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核心地段的房价涨幅一般会超过非核心地段,而老破小会被同地段好房子的价格上涨带动,在核心地段生活和在非核心区域生活,由于花在“无谓劳动”上的时间有很大不同,因此可以说实际生活状态有着很大的不同。
 
5:下定决心减少不必要的人情支出。
当然说这个是纸上谈兵,身处那个环境会有点身不由己,使得无操作性,
所以最好的就是换个环境。
 
6:加强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
比如有人说,计算机专业现在很火,但是以后火不火就不知道了。
事实上如果经常关注产业和经济发展动态,就知道计算机在可见的将来都将是高薪产业,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2020年高考的毕业生报考,
根本不需要担心计算机专业会不火的问题,需要担心的是计算机专业分数太高导致上不了。
 
再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不少人都有很多闲钱,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都有,然后投资风格很保守,不愿意进入股市和基金,买房又暂时买不起,于是就只好放在理财通,余额宝里面,现在收益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几。
实际上只要稍微找一找,就能找到不少中小型银行在提供百分之三点几的随时可以取出的理财产品。
其实我是很支持学习股票投资的,好好的找出成长型的公司,持续的投入,是会有很好的回报的,当然伴随的风险也高,不过很重要的是,99%的股民,甚至可以说是99.9%的股民,每年的股票收益都赶不上工资收入和房价上涨收益,通过工作和买房获得收入要高得多,所以还是好好工作升职加薪和攒钱买房更重要。当然对那些有强大学习能力的人,股票投资其实魅力很大。
 
再比如楼市,你所居住的城市哪个区域,哪些小区租售比最高?
你自己有没有想过,如果要换房,自己最想换到哪里去?这个目标小区周围的情况你了解吗?现在不少人愿意支付金钱来听取房产大V的观点,房产大V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如果你平时没有经常花时间去了解信息,就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判断,那么当你听到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就无从辨别。
比如本文前面说,核心地段老破小一般涨幅比郊区大三房要大,你是不是可以马上去二手房网站,找几个代表性小区,也可以是目标小区查下2014—2020年二手房价格,又或者去找中介聊一聊验证下?
 
 
宁南山:我们为什么贫穷?

越追求稳定,越容易贫穷

越追求稳定,越容易贫穷

1

贫穷的来源

我常常觉得,对你我这样的芸芸众生而言,贫穷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是

生而贫穷。

现在定义穷人的标准,和以往早就不同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家有万元,即可告别穷人这个标签。到新世纪,我小时候身边人常常说,某家人非常有钱,是百万富翁。一百万,就可以不是穷人。

再后来,我上大学那会,大约七八年前,杭州的阿姨和我说,在杭州这个城市,要不算穷人,起码得一千万起算。

如今呢?

在北京上海深圳随便买个房子,轻轻松松就是一千万。你还觉得有一千万就不穷了吗?当今,算上房子股票车子银行存款,没有四五千万的,都算穷人。

再算上抵御经济危机,过个冬,御个寒,这标准还可以往上再提一提,没有一个亿的,都算穷人用健林爸爸的话来说,凡是没有实现小目标的人,都是穷人。

另外一个事实是,虽然现在绝对的穷人数量变少了,但是相对的穷人数量,却在日益增多。为什么?因为房子涨得太快。资产泡沫越严重,普通大众就越容易被动贫穷。

可以说,在社会两级分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绝大部分人生而贫穷。

一个冠冕堂皇的词,在经济学上叫做禀赋因为禀赋起点不同,造成了贫困的第一个来源。

如果你没中卵巢彩票,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那等待你的,是不是就是必然的贫穷呢?也不完全是。

贫穷的第一个来源,从宏观上决定社会结构里,人们沦为贫穷人口的概率在上升。

但从微观上,出身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只能从概率上,让你更容易沦为穷人,而认知的局限,将使个体将这种可能性,变为事实。

贫困的第二个来源,是个体认知的局限。

认知的局限是什么意思?

你不但没吃过猪肉,你连猪跑都没见过,甚至你根本不知道还有猪这种东西存在。

认知的局限,使得个体的天赋/能力,和他们做到的事情,最终积累的财富,出现严重错配。

你本来能吃上猪肉的,如果你知道猪的存在的话。

这种认知的局限,不但可以使本身禀赋起点就很差的人,最终确定地跌入贫困,也可以使禀赋起点很高的人,坠入普通阶层,完全抵消起点优势。

认知一旦有了局限,它就会与行动相互加强,如下这个过程就会循环往复,自我实现:

认知局限-穷人思维-穷人行动-认知进一步局限-穷人思维强化-更局限的行动-贫穷实现。

如果说卵巢彩票个体无法选择,属于「外生变量」,但认知,却是个体可以通过极大努力去改善,甚至去颠覆的变量,属于「内生变量」。

在控制了外生变量后,也即是控制了人们出身起点的差异后,沦为贫穷,便是认知局限的结果。

由于在认知的维度上,个人是可以努力调整的,也因此,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

沦为穷人,是个体不自觉的自我选择,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结果。

2

追求稳定与认知局限

提一个问题:

什么时候,你感觉自己成长最快?

是在一个舒舒服服四平八稳的环境里,还是在一个危机四伏,不断厮杀搏斗的环境里?

答案显而易见。

追求「安全感」和过分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其必然结果,是让个体丧失认知升级的机会。

在金融市场里,如果价格没有任何波动,那交易便会被消灭,获利机会便会消失。

同样,在个人成长和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如果过于稳定,那么认知边界,就会死死地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举个例子。

一个从出生到求学到结婚生子,都不愿离开家乡小镇的小伙子,他的认知,就会全部地局限在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范围。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边际改善地理局限对人们认知的禁锢,但无法从根本上逆转这种局面。

一个同样出生在小镇的人,考上一线城市的大学,努力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打拼,尽管三五年之内过着比小镇的伙伴辛苦得多的生活,但是他的认知,正在逐步升级为与顶级城市相匹配的水平。

三五年过去,两个人的生活表面上看,留在小镇的小伙子有房有车有老婆有孩子其乐融融。闯入一线的小伙子,可能无房无车,而女朋友,则可能是自己的右手。

认知升级在强大的禀赋劣势下,毫无卵用?不要着急,把时间拉长,你会发现,结论恰恰相反。

一线城市小伙子接触到的认知,和小镇里的,天壤之别。

一线投资买房暴涨,和小镇的小伙子有关系吗?关系不大。

互联网为主的创新创业,和小镇的小伙子有关系吗?关系不大。

知识付费,卖脑子卖经历,和小镇的小伙子有关系吗?关系不大。

……

例子里的小镇和一线城市的对比,仅仅是追求稳定导致的认知局限的一个维度。

把小镇和一线城市,替换成如下这些场景,统统适用:

稳定机关单位的工作,与充满竞争的工作

买银行理财和炒房,与在所有风险资产中追求最优回报

(炒房被认为是稳定的收益来源,仅仅是一个周期前半段的巧合。)

追求高大上的各种环境平台,例如名企名校,精英起点,与玩儿命冒险,拼命努力的创新创业

……

人人都会同意,学习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反人性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没人逼你,你是不会去学的。

凡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凡是最终能够作为强大思想武器武装你头脑的知识,都必须经历痛苦才能习得。

轻松快乐愉悦的学习,是天底下最扯淡的谎言。

如果学习需要经历痛苦,经过刻意的努力,那么请问,在稳定的环境里,在安逸的状态下,在旱涝保收的收入基础上,

你的认知,怎么可能得到颠覆性的升级机会?

你天天上下班,接受老板指令,依靠公司背书,拉皮条做项目,画PPT,写邮件。你听说狗蛋搞了个公众号一个月入百万,惊讶不已,原来这玩儿还可以这么玩!

不稳定不安逸,就对应着风险。一提到冒险,你就害怕失败。可是不冒险,你永远就不知道冒险失败后,你要怎么处理这些烂摊子。

你得知道,每一个白手起家,获得大财富,完成阶层大跳跃的人,都是处理过无数烂摊子,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走到那一步的。

再比如,你不尝试一下除了炒房和银行理财之外的钱生钱的方式,房价进入下行周期,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你连股票运作的原理都不知道,你连期货是什么玩意儿都不晓得,请问你要怎么在更广阔的资产领域,去追求更多的财富增值机会?

一直在公司里上下班的人,他们的认知,就只是标准化传送带上一个螺丝钉的认知。

一直只知道买房子赚钱的人,他们的认知,就是房子会永远涨下去买房就能赚钱。

一直追求安全感,追求稳定,害怕环境变化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人,他们的认知,便被牢牢地禁锢在这「安全感」和「稳定」之中。

3

变革与被收割

每每大时代变革来临,最先被收割的,最先遭殃的,往往就是那些对「稳定」和「安全感」有着执着追求的人。

想想九十年代几百万国企职工的下岗潮,

想想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取代多少稳定的重复性工作,

想想如果房地产进入下半周期,那些抱着买房投资最安全最稳定的老铁们,

大到一个国家的财富分配,小到一个组织的工作任务安排,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收割了游戏参与者的大部分利益。

是谁成为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谁成了游戏规则的参与者?

一个追求稳定的阶层,可能推翻一个制度,建立全新的体系吗?

一个追求稳定的个人,可能承担风险,创业成立公司,「剥削」打工者的「剩余价值」吗?

一个追求安全感的散户,大抵上会跟随「羊群」而动,不可避免地被具有更广认知边界的老鸟收割。

因为你追求稳定和安全,所以老鸟们十分清楚,你的脑子里在想什么。你的认知集合,完美地是老鸟们的子集,是绝对真子集。

时代一旦发生变化,那些具有更广认知边界的人,就会举起手上锋利的镰刀,毫不留情地收割掉那些追求稳定和安逸的韭菜。

韭菜甚至都不知道,收割他们的镰刀长什么样。认知的局限,注定了他们被收割的宿命。

4

越追求稳定,越容易贫穷

逻辑到此,便不言自明了。

要吃上猪肉,先得想办法看见猪跑。

看到猪跑的次数多了,自然就会萌生想要吃肉的想法。

这一过程,便是认知升级的过程。

每天稳定地把自己囚禁在小黑屋的暗室里,你上哪儿去看猪跑呢?

越追求稳定,越让认知无法升级。认知无法升级,行动便也无法升级。没有行动,所有的结果,都不会凭空产生。行动的局限,必将反作用于认知的局限,追求稳定的想法更甚。

这一过程,便是索罗斯所言的反身性。

因为追求稳定,所以不敢也不愿冒险。

而冒险,无论成败,往往是认知升级最快最彻底的方式。

稳定的认知局限,又让这些处在安全感之中的人们,被稳定地收割,而不自知。

人们亲手放弃了这些认知升级的机会,眼看着自己通过辛勤劳动的双手创造的财富,被那些「知道得更多」,「胆子更大」的人收割。

无论身处禀赋高起点的各种二代,还是处于禀赋低起点的各种屌丝,

只要你一辈子都在追求稳定,那你必然就会滑向贫穷。

不同的是,二代的贫穷, 可能仍然是屌丝们所渴望的富裕。

为此,作为生而贫穷的大多数人,

你应该做的,

不是像王公贵族一样,每天追求精致小资的生活,张口便是诗词歌赋,红酒咖啡,射箭骑马。也不是抱着拥有一张精致的文凭就可以万事大吉的等靠要的心态。傲娇的身段,永远不属于你。

你应该做的,

是玩儿命冒险,拼命努力,快速行动,要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大无畏精神。

让自己的双脚沾满泥土,让自己的双手沾满对手的血,然后舍命狂奔。要么冒险成功,黄袍加身,要么冒险失败,死得其所。对你来说,绝不存在优雅地活着这种中间状态。

优雅、傲娇、稳定、安全,都不属于穷人。这些只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编造出来更好收割穷人的谎言。

属于穷人的,只有拼命和冒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syioegY2DwuyRCmbPnx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