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专家再谈肿瘤治疗乱象,患者如何避免“人财两空”?

培养、训练出一个能够把癌症看明白、能将错误减少到百分之几的医生太难了,这点全世界都一样。

作者:贺涛

来源:全现在(ID:quanxianzaiAPP)

4月18日,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张煜在知乎发文,实名揭露肿瘤治疗黑幕,将矛头指向自己所在的肿瘤科医生群体。他还将来自上海某三甲医院的医生陆巍作为直接投诉对象,称其以赚取利益为首要目的,向患者推荐无用、无效的诊疗方案。

 

张煜还请求国家早日设立医疗红线,遏制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医疗行为。据悉,国家卫健委已经对此开展调查核实。

 

顶级专家再谈肿瘤治疗乱象,患者如何避免“人财两空”?

张煜医生的知乎发帖截图

 

这一事件背后蕴含的关键问题是:

 

肿瘤医生是不是一定要遵从权威的肿瘤治疗指南?

如何消除医患之间不对等信息所带来的沟通障碍?

部分医生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否能仅仅依靠监管来解决问题?

最关键的是,作为患者或患者家属,该如何寻找靠谱的医院和医生,如何判断自己所接受的治疗是否规范,以及如何保证自己的权益?

 

就这一系列问题,全现在专访了国内著名病理学专家、原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教授。在肿瘤治疗领域,病理诊断是“金标准”,病理医生是“医生的医生”。纪小龙是全世界第一个用原子显微镜做病理观察的医生,曾解剖了中国第一例死于艾滋病的患者遗体并发表了论文。

01

乱象

全现在:张煜医生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的治疗不应该人财两空,而应该治疗效果比目前更好并且花费更少。在你看来,他说的现象是实情吗?

 

纪小龙:说肿瘤治疗太笼统,肿瘤分良性、恶性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他所指的应是恶性肿瘤治疗,也就是癌症治疗。只有癌症的治疗才会人财两空。

 

哪一个癌症的治疗不是人财两空?恶性肿瘤患者最终都是死亡的;而多数癌症患者只要还生存着,总会想方设法去治。所以说,癌症治疗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人财两空。

 

全现在:张煜在帖子里指出了医生方面的责任,他觉得很多情况下,这种人财两空的情况是由负责治疗肿瘤的医生所造成的。你觉得医生造成这种现象的责任占比有多少?

 

纪小龙:这绝不是医生单方面的问题,这里涉及的因素很多。

 

首先,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癌症大国。基数大,问题多,自然会出现这种过度治疗。

 

第二,县级以下的基层医院,包括一些地级市以下的医院,在癌症治疗上是不规范的。为什么患者一查出得了癌症,就要往北京、上海、广州跑?最起码也要到省会城市,就是因为基层医院治疗不规范。

 

第三,癌症诊断谈何容易。人体的恶性肿瘤在医学上能叫出名字来的,有几百种之多。像普通的感冒、胃病,也会诊断错误,只不过这些小毛病不会死人;但是癌症诊断错误的话,患者是要送命的。

 

目前不管是中国,还是全世界,癌症诊断的错误率大概在50%。一开始诊断就错了,最后治疗必然就是错的,你说这个问题严重不严重?我在给病人会诊的时候,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误诊案例。

 

全现在:主要是不是因为癌症这个病太复杂了,以致现有认知不太能够准确认识它?

 

纪小龙:不是,主要是培养、训练出一个能够把癌症看明白、能将错误减少到百分之几的医生太难了。这点全世界都一样。

 

所以你不能怪单个医生,没有搞清楚就给患者乱治。这种现象很普遍。我今天早上刚刚会诊了一个病例,患者是24岁的女孩。她发现自己的眼睛有点斜,她的家长还挺明白,直接带她到上海检查。上海的医院查出她的胸部有一个肿瘤,眼睛斜就成了小问题,赶快开刀把肿瘤取出来。这家医院诊断为恶性肿瘤,需要进行后续治疗。

 

孩子的家长比较理性,他把病历借出来,到北京来会诊。开始一看,貌似是恶性的,但根据我们的经验,最终判定是良性的。那只要手术去掉就没事了。试想,如果她的家长不来会诊,岂不是一个健康孩子就要去接受放疗、化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天都有。

 

传统的癌症治疗有三大法宝,手术、放疗、化疗。这是一线治疗。有的恶性肿瘤一线治疗没有效,这时候所谓的二线就上来了,二线是什么呢?比如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治疗。问题是,这些二线治疗的效果都还在不断地改进和摸索、取得新数据的过程中。这就是中国的癌症治疗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大量的生物治疗基本上都是在打擦边球。

 

这个领域,许多药厂会邀请医生开学术研讨会,把有关的肿瘤医生都找来,介绍他们的新方法,然后每介绍一个患者接受新疗法,就给高额的提成。

 

顶级专家再谈肿瘤治疗乱象,患者如何避免“人财两空”?

医患关系,患者处于绝对弱势

 

02

动机

全现在:这种提成会促使医生把这些新药或疗法,主动推荐给并不适用的患者吗?如果真是这样,医生的首要目的不是治愈患者了,更像一个推销员。

 

纪小龙:当然有了。患者又不懂,医生说现在这个方法怎么先进,患者就容易相信,你有什么办法?目前我能想到的方案,只有把收费压下来,生物治疗动辄几十万元花费。你把费用降下来,他就不会去走这条路了。

 

全现在:但有业内观点认为,如果研发新药得不到高额回报,不利于药厂去做创新。

 

纪小龙:任何事物能够往前走得下去,都是在利和弊的两端取平衡。

 

全现在:一个癌症患者或者他的家属在拿到医生的治疗方案以后,例如已经是三甲医院的权威医生的诊断,他此时是否应该相信这个诊断?

 

纪小龙:此时一定要不怕麻烦,再找另一家规范的医院,获得第二医疗意见,目的就是减少癌症的诊断错误。这种错误太常见,不是罕见。

 

目前中国跟医疗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相比,在癌症治疗上有明显差距,其中之一是很多医院竟然不外借病人的资料。这是违背医疗规范的,即使卫健委明文规定病历可以借阅,这些医院也不遵守。医院对患者的这种不对等做法太常见了。

 

如果第二医疗意见和第一家是一致的,患者就不用再跑了。如果两家不一致,就得再找另外一家去诊断。

 

全现在:患者和医生、医院之间这种悬殊的地位对比,患者太弱势了,再加上现在医患关系紧张,患者不相信医生、医生防着患者,怎么去保证患者的知情权?

 

纪小龙:患者和家属永远不会全部都搞明白,因为医学的专业门槛很高,背后还有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是10分钟20分钟能解释清楚的。癌症患者唯一能保证自身利益的,就是要到正规的医院去就医。在癌症的治疗上,如果诊断是规范的,而且第二家第三家都意见一致,你就可以大致放心。

 

顶级专家再谈肿瘤治疗乱象,患者如何避免“人财两空”?

因为医学的专业门槛很高,患者和家属永远没有完整的知情权。

 

03

纠偏

全现在:医疗领域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是个老问题,尤其是肿瘤治疗领域更值得关注,因为它涉及到患者的生死,治疗花费也巨大,癌症就像一根杠杆,把其它领域的过度医疗现象给放大了。在接近一半的误诊比例中,有没有医生明知道治疗不适合患者,但还是故意要推荐的?

 

纪小龙:每年全球的肿瘤医生都参加各种会议,来形成肿瘤治疗的共识,现在多数肿瘤都有标准的治疗方案,正规医院的正规医生就按照这个来治疗。中国由于人口多,癌症病人多,基层的共识执行得不好。在三甲医院,医生不太可能冒这个险。现在三甲医院都是电子化病历,每一步都留有证据,医生要是这么干了,一查就发现了。

 

但要注意,这只是说在正规治疗、共识治疗上,对于二线的生物治疗,由于它不在共识范围内,就很难说了。

 

全现在:实际上张煜医生爆料的主要也是二线治疗,有些医生没有用一线治疗先做一下,看看效果,而是直接推荐二线治疗。

 

纪小龙:这种情况主要也出在基层医院,正规大医院这么做明显违章,医生在医院没法待。

 

全现在:有些医生可能真的没有把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而是优先采取给医生本人带来利益的治疗方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纪小龙:我觉得这种情况可以算故意伤害了,因为他是在知道不应该这么做的情况下,为了利益去这么做。

 

全现在:从这些医生的角度想,他之所以不害怕惩罚,心里也是有权衡的,包括这么做值不值、一旦被发现可能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纪小龙:关键是患者很难拿到证据。很多基层医院不规范,病历没有电子化,没有存档,他可以否认自己说过的话。

 

全现在:患者也会特别担心,一旦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他怎么去维权?或者说,如果患者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不满意,进而怀疑治疗方案是不是合理,他们应该如何去印证自己这种怀疑?

 

纪小龙:我刚才说了,只要是正规医院,有电子病历记录,把资料拿到,然后去请教内行人就可以了。

 

20年前,中国的医院还没有普遍电子化,当时很多医患纠纷打官司到法院,法院也没法作出判决,因为缺少证据。现在大医院普遍信息化了,病人也有权复印病历。这些都让那些心术不正、另有所图的人不敢再涉险。

 

在此提醒癌症患者,无论到哪一个医院就诊,一定选择正规的、有电子病历的,这样有据可查,医生也就不敢随心所欲。

 

全现在:但患者还会怀疑,会不会出现所谓的同行相护?就算到了医疗事故鉴定的程序,能相信医疗鉴定组的结论吗?

 

纪小龙:我经历过的这类情况太多了,中国这么多年发生医疗纠纷、做医疗事故鉴定的,总有同行互相包庇,互相掩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后赔点钱了事的情况。这避免不了。

 

但是对于癌症来说,如果你认为在治疗当中受骗,或者遭受了不规范的治疗,你把证据拿到手,然后去比对治疗共识、世界卫生组织的规范,有人包庇医疗事故的鉴定,你就到法院诉讼,法官不是医生同行了,这时还是要靠证据说话。

 

全现在:张煜也给目前的肿瘤治疗乱象提出了一种解决方式,他请求国家尽早设立医疗红线,遏制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医疗行为。在你看来,这是一个打击肿瘤治疗乱象的良方吗?

 

纪小龙:一线治疗是有规范的,我觉得他说的红线是指生物治疗的红线,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目前唯一会在癌症治疗上出大问题的就是这一块。这就需要监管到位。主管部门要对哪一家开展哪一种生物治疗,收费是多少,有效率有多少,拿出一个监管的条文,明白明白。

 

麻烦在于,目前生物治疗领域的共识还不够到位。

 

最后还是要提醒患者,遇到癌症不要束手无策,首先找一家正规医院,拿到第一诊断,然后再找第二家拿到第二意见;如果不相同,就找第三家。总之先把诊断搞清楚,然后按照正规的方案治疗,正规医院都有规范的共识。千万不要听信那些非正规医院、游医们的忽悠。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HZfoKSjygYoytV-pnh7vA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终于,“决不妥协”的特斯拉还是道歉了。

 

这几天的车展简直快办成了“特斯拉事故展”。

 

先是特斯拉女车主“文化衫”车顶维权,被工作人员暴力架出去。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然后特斯拉副总裁就整了个“不能妥协”的回应,搞的群情激愤。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然后就是几大官媒出场,点名批评。

 

紧接着“不妥协”的特斯拉就跪了,在深夜偷偷发了一则“道歉公告”: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很多人讲之所以闹出今天这些烂事儿,就是因为特斯拉“没有公关”。

 

但是我们来看特斯拉这个回应套路:

 

1、半夜偷摸发道歉

2、该给谁道歉,不向谁妥协,拎的清清楚楚

3、“车轱辘话”说了一堆,关键问题一个没回应

 

文字游戏玩的这么溜,马一龙帐下怎么可能没有懂公关的人?

 

这段时间为特斯拉贡献了大量负面的陶副总裁,多家媒体报道她之前疑似有在著名电视台主持和大厂GR的背景。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如果消息属实,她可能会不懂?

 

那很多人就迷惑了:

 

最近特斯拉一堆“负面危机”,但却看不到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甚至连回应都没有,把事故变成危机,这算懂个屁公关?

 

特斯拉的“不公关”,正是马斯克的“另一种公关”。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1、为什么特斯拉不需要公关?

 

一般来说,正常企业搞公关,最主要的诉求是什么?

 

营造“美誉度”。

 

但是特斯拉这个“异类”真的需要美誉度吗?

 

它能把车卖好,很大程度靠的是马一龙:电音之王,精神火星人,大火箭爆破专业户,科技朋克,互联网土豪的人设

 

但是没事就在网上抽烟,喝酒,骂人的马一龙同志的人设和美誉度有半毛钱关系吗?

 

马一龙一开始走的就是“饭圈化运营”的路线,只不过他营造的人设不是什么“德艺双馨的企业家”,也不是“妈妈爱你的流量偶像”,而是一个玩先锋音乐的地下rapper。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一个如此先锋rapper,傲慢一点,固执一点,争议多一点,这是缺点嘛?

 

在狂热粉丝的眼中,这简直迷死人了好吧?

 

你越是强硬,粉丝越觉得你酷,现在的马斯克可以说是“酷到头”了,我们可以称之为科技界“酷头”。

 

至于“美誉度”?

 

粉丝觉得你这才是在骂人。

 

2、为什么特斯拉不怕你骂?

 

很简单,因为你骂的声音再大也不影响它卖货。

 

普通的消费者看到这些新闻,可能就退了,但“拜火星教”的粉丝才是特斯拉的基本盘。

 

只要你够酷,他们就会继续买单,至于骂声,负面,争议,粉丝压根不在乎。

 

越骂人设越稳,越骂越酷。

 

为什么“不安全”狂热粉丝也肯买单呢?

 

先锋的东西有几个是安全的?

 

有钱人最爱的极限运动哪个不是拿着命在玩儿?

 

只要粉丝不在乎,骂声伤害不到它的核心利益,它就永远不会怕。

 

3、为什么特斯拉坚决不肯承认错误?

 

不承认始终就是“争议”,承认了就是板上钉钉的错误了。

 

所以,坚决不能承认。

 

查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诡异的地方,最近特斯拉有这么多事故和关于“刹车失灵”的争议,但截止到发稿,我没有看到官方给出任何证据确凿,清晰明白的解释,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次深夜的道歉,一样避重就轻,环顾左右而言它:

 

要么解释是用户的操作失误,要么是路面湿滑,要么就是国家电网不稳定,总之跟我没关系。

 

客观一点讲,只要官方不承认,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车子确实有设计缺陷,我们就不能说它有问题,这件事就始终会是“争议”,存在可以解释的空间。

 

这一招就很鸡贼了。

 

更重要的是,道歉有损逼格,认错破坏人设。

 

火星皇帝,永远英明神武,承载着人类星际移民梦想的科技之光,马一龙同志,怎么可能犯错呢?

 

如果非要说错,那一定是人类的错,是地球的错,是牛顿三大定律的错。

 

从现实角度考量,真有问题,道歉,认错,大事化小,息事宁人是更聪明的做法。

 

要说问题,哪个车企没出过问题?

 

屁股擦的够干净,不至于闹成今天这种局面。

 

但是,特斯拉清楚,认错道歉才是毁基本盘的大事儿。

 

粉丝们会觉得你不够酷了,你妥协了。

 

某种程度上说,特斯拉也被自己的人设绑架了。

 

这是走上神坛的代价。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4、为什么特斯拉又道歉了?

 

特斯拉道歉,不是因为错了,而是因为怕了。

 

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粉丝们说“特斯拉理念优先,从不被利益绑架”是扯淡。

 

它这几次的应对策略从来都是利益导向的。

 

消费者维权,它绝不道歉;点名批评,它又可以道歉了。

 

为什么?

 

基于以上的分析,消费者根本伤不到它,骂声更伤不到,所以它无需妥协。

 

但是碰到惹不起的,道歉比谁都快。

 

这事儿,确实还挺火星的。

 

5、最后我想谈一下特斯拉奉行这套公关原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汽车可以说是人类工业制造能力的极限产品。

 

这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大型系统,需要几万个零件紧密配合,因为需要对人命负责,行驶中对系统可靠性的要求又极高。

 

设计上有一点缺陷,都可能酿成致命的事故。

 

更要命的在于,有些故障,根本无法事前发现解决,越是复杂的系统越是如此,这是工程学的常识。

 

为什么互联网热衷搞“敏捷开发”,不断的迭代和优化?

 

因为很多Bug只有在运行中才能发现,甚至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暴露。

 

这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甚至不是人类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工程学的“客观规律”。

 

传统车企设计一套方案要跑好多年才敢用,而且轻易不敢改动,原因就在这儿。

 

电动车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特斯拉03年创办,到现在也才不到20年,出现设计缺陷是再正常不过。

 

客观规律摆在这儿,为什么马斯克还要大干快上,蒙眼狂奔,疯狂降价,奔命一样往前跑呢?

 

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马斯克最缺的也是时间。

 

马斯克需要抢规模,规模大了,才能摊薄成本,成本低才能降价打价格战,争取更多用户,继续扩大规模,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甚至有一天特斯拉的电动车和乐视电视一样免费送也有可能。

 

规模背后更大的野心是“标准”。

 

马斯克要借助规模效应把特斯拉变成电动车的“行业标准”,在汽车领域再造一个可以收“苹果税”的封闭生态。

 

电池标准按我的走,自动驾驶方案用我的,车载系统用我的,一旦目标实现,所有的车企,上下游供应商,软件开发商,消费者都必须要缴“特斯拉税”。

 

这可是一个比万亿规模的“智能手机”更性感的生意。

 

很多国产电动车企业对用户安全还是非常重视的,官方运营了很多车主群,甚至高管也在其中,问题解决的非常及时。

 

这很好,但缺点就是太慢了。

 

特斯拉跑的是另一个策略:

 

既然电动车技术整体不成熟,问题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为什么要怕出问题呢?

 

为什么要把精力花在“善后”这种没有效益的事情上呢?

 

为什么要给自己立一个“安全”的人设,背上道德包袱呢?

 

在我有限的人生经验中,我发现一个规律,任何领域的竞争中,总是“人渣”获得的竞争优势更大,因为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在乎用户的安全,在乎“美誉度”,就一定会束手束脚,所以为什么不直接扔掉道德包袱,打掉用户在安全层面对自己的期待?

 

这才是特斯拉一切迷惑公关行为背后的根本动因。

 

所以即便产品出问题也要抓紧跑,即便出人命也不能停下来,这个策略就是要“牺牲”掉一部分早期用户,为产品优化铺路,去抢规模,抢标准。

 

所以陶总裁才会出来讲,这是“新产品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

 

这是一个多么冷血的逻辑?

 

你说这是理念,他说这是梦想,归根结底一切都是生意罢了。

 

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公关大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LymYhZvMuCl9PNuVCoEqg

在上海,你需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考进985/211大学?

 

都说上海的考生高考容易,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能考入名校的又有多少人呢?今天小奥老师就跟着大家一起看看在上海上学,从小学到高考,一共需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入上海的985/211大学吧。

首先,以“小学”和“高考”为两个始末节点,将整个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小升初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可得,2013年上海小学的毕业总人数为13.4万,同年上海初中的招生总人数为12万,也就是说,在小升初阶段,因种种原因少掉了1.4万人。

 

第二阶段:预初至中考

在这个阶段里,有一部分考生因非本市户籍以及种种个人原因,无法参与上海市统一中考,这部分学生据统计大致有4.6万人

 

第三阶段:初升高

据官方公布,2017年参加中考的总人数为7.4万,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仅5.3万,大概有2.1万人进入中职校、出国或者走其他路线

 

第四阶段:高考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招生总人数为5.3万,到2020年参加高考的总人数大概有5万人,这一阶段又少了约3000人。

 

因此,我们截至到高考这个节点之前,从2013年小学毕业的13.4万人,到2020年参加高考的5万人,中间约有8.4万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

 


 

然后,我们再来看这5万名考生中,有多少人可以进入上海地区的985/211大学,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梯队”院校。

 

在上海,你需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考进985/211大学?

本表并未统计艺体批次的招生计划数

(手工整理,难免有所纰漏)

 

分析:

1)第一梯队院校共招生5606人(不计艺体批),在5万名总考生人数中占比约10%

 

2)其中,985院校共4所(复旦医学院、交大医学院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在这合并为一所),共招生2477人,在5万名总考生人数中占比约为5%,在第一梯队院校招生总人数中占比44%

 


 

综上所述,从小学到高考

你首先已经打败了8.4万人

 

从高考到升入上海地区985/211院校

你打败了4.4万人

 

能够考入上海地区985大学的

你是全上海考生的5%

在上海,你需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考进985/211大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vGwiN3UVZttrqGS9FmqYQ

上海滩前首富周公子的高调生日宴

上海滩前首富周公子的高调生日宴

周正毅生日宴现场

1.

花界是什么界?

昔日混迹于上海滩和香港两地的“混世魔王”周正毅淡出公众视线已经很久了。但近日的一场生日宴,又让许多人开始留意到他的动向。

4月18日,一场隆重的生日晚宴在上海市黄浦区万达瑞华酒店举行。晚宴佳朋满座,台上一溜主持人中,不乏沪上圈内名角。

一位主持人在开场的欢迎词中是这么说的:欢迎大家来参加周公子、周正毅先生的生日晚宴。今天主题是“不忘初心 回归本色”。什么“本色”呢?英雄本色。

主持人说得慷慨激昂,台下自然掌声雷动。

这句欢迎词中,也用到了周正毅当年的雅号“周公子”。遥想当年,周正毅号称上海滩首富,用周公子的名头,似乎也匹配得很。

有意思的是,在周正毅生日晚宴“不忘初心 回归本色”的主题之下,还有一个副题,名为“带领花界 重新出发”。

“花界”一般指佛寺,抑或是风尘界。这两个领域,周公子显然没法去带领。

其实,这里的“花界”是一个品牌名。周公子生日宴当日,也是微商花界的发布会。

天眼查显示,上海花界优品的法定代表人为贾莹。该公司由杭州腾大电子商务全资控股。杭州腾大的法定代表人,同样为贾莹。

周公子跟这个微商品牌的关系,尚不清楚。不管怎样,周正毅要带领“花界”重新出发,还是让人颇感好奇。

周正毅1961年生于上海,今年整整60岁。生日晚宴上的周正毅,依然穿着时尚,身材清瘦,没有半点发福迹象,也不见多年牢狱生活的痕迹。

周公子吃牢饭小半生,归来也不再是少年。不过,从生日晚宴的排场看,他高调张扬的个性并没有改变,殷实的家底也没因入狱受到太大影响。

上海滩前首富周公子的高调生日宴

周正毅(左一)

2.

周公子二进二出

上海滩,向来是冒险家的乐园,也向来不缺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商圈内外,了解认识周公子的人少了,但若时光退回20年,周公子的名气相当的响亮。

响亮到什么程度呢?他被称为上海滩首富,而且是一个张扬的首富。有一个未经证实的段子说,国内富豪大多不愿意上各类富豪榜单——很多人戏谑为“杀猪榜”,但周公子无所畏惧,竟然还说某榜单把他的财富算少了。

周公子出身其实寒微,缺少像样的正规教育。早期的财富积累经过各种版本的故事演绎之后,越发显得传奇。

周公子后来创办农凯集团,以此为事业大本营,一度在上海、香港等地的金融与房地产等领域呼风唤雨。

有了财富的周公子,身边也围着一群绯闻女友。最著名的一位,是据说曾被周太太毛玉萍掌掴的香港女艺人杨氏。

周太太毛玉萍,同样也是传奇之人,在社会底层与所谓上流社会之间穿梭自如。

2003年,周公子告别了他风光无限的自由时光。其时,他被控的罪名为虚报注册资本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

这次坐牢时间不长。

2006年5月26日,这是周公子出狱的日子。因为他的名头太响,数十家境内外媒体等候在上海著名的提篮桥监狱门口,想一睹他出狱的风采。不料周公子一早就乘私家车悄然离开。多家媒体苦等未果。

周公子出狱后的自由时光不长,很快他就重新以行贿监狱管教人员等一系列罪名重新提堂,并被重判16年。

2020年9月20日,周公子第二次走出牢门。

上海滩前首富周公子的高调生日宴

3.

什么初心,什么本色?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中,自然有一批人的财富也得以快速积累。在财富草莽累积的年代里,不少人楼起楼塌。

商界枭雄们出狱后的表现,也都是各有不同的。

部分人,认了天命,低调度日,安度余生。

部分人,仍心系企业发展。比如国美老板黄光裕,出狱后回归企业;江苏前首富、雨润老板祝义财,在被“释放”后同样想重振江山。

周公子入狱后,原来的商业大本营瓦解,没有像样的企业可以回归。原先的产业领域,他想要重启炉灶,也绝非易事。

不过,据说周公子虽然坐牢多年,但是牢狱外的财富积累仍在进行。比如他购买的一些地产,时隔多年之后增值不少。

也就是说,如果他想要继续做些事情,是有点本钱的。

人们自然好奇,他会如何带领花界,重新出发去向哪里?

60岁的周公子,看起来不显老态,但按照中国传统说法,60岁到底是花甲之年。况且,今天商业的时空背景已经迥异于他当年风光的时候。

主持人说,周公子的本色是英雄本色。这个评价放在生日晚宴上,博公子一乐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周公子终究在老去,即便是英雄也有迟暮之年。

况且,拥有那么多犯案经历的周公子,用英雄去看待他,多少有些别扭。

初心就更难诠释了。

底层起家,青年发达,张扬恣意,放纵人生,锒铛入狱——我不知道,在这样的人生经历里,周公子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初心。

| 免责声明 |

《华人家族财富》所刊发的文章及观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阅读者请根据独立判断做出投资决策,《华人家族财富》不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qgDLIDgbKCq9T6Q_XfhcQ

投资收益率,是目标还是结果?

但凡进入股市开始自己投资生涯的人,都会对未来的收益有一个预期目标。有些人想的是超过理财产品这样的低风险利率就行,这是为跑赢通胀而投资的;也有些人则对未来做了几年翻倍的预期,希望靠股市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未来投资收益率的预期,是投资风格的起点。希望每年收益30%以上的投资者,对那些传统行业往往是不屑一顾的,他们更偏向于一些弹性比较大的板块,譬如科技、互联网、医药等等,这时候投资者看中的是赔率。

而每年有10%的收益率就很满意的投资者,则更看中胜率,他们往往喜欢那些长期业绩被证明过的公司。这些企业的行业地位牢固,营收和利润的增速都可以保证一定的底线,暴雷的机会相对小很多,更重要的是有稳定的股息。

不管是看重赔率的还是看重胜率的,对投资者来说,都面临着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按照预期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去选择企业,还是根据自己所能理解的企业去接受最后的投资收益率?

如果投资者在擅长的领域里,找到了理解最透彻的企业,而这家企业的长期利润增速正好与投资者的预期相匹配,这是最好不过的事了。但现实中,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譬如投资者希望能有30%以上的年回报率,但所买入的企业利润增速只有10%,那就只能指望估值的大幅拉升才能实现目标了。

业绩的增速是可以推算出来的,但在估值没有处于一个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极端位置之时,谁能预测出估值的涨跌幅度和启动时间呢?对这位投资者来说,要么就守株待兔式地等下去,看看有没有足够的运气把估值等上来,要么就只能调仓换股,去选那些看起来利润增速更有保证的公司。

但问题是,能够达到他预期收益标准公司,可能是他先前研究较少的,甚至可能是他从来都没有涉及过的领域,他的进入就意味着把命运交给了市场,放弃了自己的主控能力。在一些所谓的牛市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操作,这时候赚到的钱,实际上只是赌来的筹码。

价值投资的一大必要条件就是不懂不做,只有理解得足够透彻,我们才能更从容地面对股价的起起落落,才能更清醒地判断出短期业绩是否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实际上,所谓的投资收益率,只是选择一个优秀而且自己能够看得懂的企业之后,迎来的必然性结果,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根据投资收益率去选择企业,往往都是有目标考核的机构去做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目标企业的调研,有时候甚至可以直接付费买入行业内最有价值的投资建议,这是普通的个人投资者所无法做到的。

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能做的,就是通过深入研究那些能力圈之内的好企业,在其估值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买入,对于投资收益的预期,还是不要过分在意。如果觉得这样的选择,实现的收益率太低,那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努力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而不是先买入新标的再慢慢去理解,这里的学费可是很贵的。

每天都有涨停板,赚钱永远不怕晚。我们都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如果想有长期稳定的高收益,那得让自己的学识配得上这份回报才行。但行耕耘,莫问前程,还是忘掉投资收益的目标吧,那只是个结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rJ23dY38ZFV_SzEqM0zDA